日照开发区再就业新人员

日照开发区再就业新人员

一、日照开发区再就业有新招(论文文献综述)

许庆姣[1](2021)在《经济开发区管理体制改革问题研究 ——以T经济开发区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唐玥[2](2021)在《连云港市G区就业政策的问题及对策研究》文中研究表明

闫震[3](2020)在《雄安新区农民市民化过程中面临的问题及对策研究》文中提出随着我国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城镇化水平的逐年提高,城镇化的发展过程越来越突出以人为本的理念。“人的城镇化”作为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核心,主要就是要推动农村人口向城镇人口转化,也就是农民市民化。推动农村人口向城镇人口转化,不仅有助于提升城镇发展水平,促进其可持续发展,更有利于调整地区经济结构,转变产业发展模式,优化人口空间布局,升级资源分配方式,进而打破城乡二元结构,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为了推动现阶段雄安新区农民市民化进程,本文立足于已有的研究成果,首先,对农民市民化内涵和概念进行阐释说明,引用国外学者的学说经验为农民市民化提供理论基础。其次,明确了雄安新区农民市民化主体,运用文献资料查阅法、调查研究法、比较分析法、数据分析法,从城镇化率状况、农村劳动力状况、公共服务状况对雄安新区农民市民化现状进行描述,分析了雄安新区农民市民化过程中面临的困境。最后,系统总结浦东新区等国内农民市民化实践地区的先进经验和典型做法,针对雄安新区农民市民化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从“政府引导”和“市场主导”两个角度提出政策建议。雄安新区要加快农村土地流转、加强农民职业技能培训,提升公共服务能力体系建设,提高心理认同感和生活幸福感。在国家大力推动“新型城镇化”以及“城乡一体化”背景下,雄安新区作为新兴的区域,应当抓住机遇,大力推动农民市民化,从而实现“人的城镇化”,把雄安新区建设成“以人为本”的现代化城市。

高阳[4](2018)在《S教育K12课外个性化辅导项目商业计划书》文中认为K12课外辅导市场需求大,很多已有项目对学生的个性化学习需求关注不够,限制了课外培训效果的提高。这种现实的需求预示着个性化辅导必将成为课外培训项目的未来发展趋势。基于此,笔者认为K12教育在当地有较好发展前景和获利空间,计划成立一家主要提供个性化K12课外培训的连锁机构,并通过制度化、标准化经营手段塑造连锁品牌。作为一个二次创业者,笔者希望通过将在MBA学到的理论运用到实际生活中,更好地指导创办S教育。基于对相关文献、案例、访谈资料和调查数据的分析,本文首先运用PEST、波特物理模型理论对大连当前中小学阶段课外培训市场的整体竞争环境和发展态势进行分析,并基于分析结果撰写商业计划书。计划书对S教育培训机构的组织架构、产品服务、环境条件、市场营销、财务预测和困难风险等展开研究。同时,还运用多种方法,对项目内外环境展开分析,制定了营销策略和实施计划,并完成了财务预测和资金使用计划,还具体分析了项目可能面临的风险,制定防范和控制风险的方法。总体上,本文得出如下结论:(1)对项目内外环境的分析结果显示,教育培训市场大,S教育培训机构的个性化教育培训项目需求大,发展机遇较好。(2)对财务的分析结果显示,本项目可能达到较高效益,回报率较高,具有可行性。(3)对项目风险的分析结果显示,本项目面临一定风险,不过采取有效措施预测风险并做好事前控制,就能够有效把控住风险。

邓永珍[5](2017)在《天马华侨农场与周边地区社会关系研究》文中指出关于华侨农场及归侨场员社会融入困境问题,本文通过分析制度安排、资源配置和主体意识三个维度的互动机理,探究不同历史时期行为主体的社会关系。华侨农场与归侨场员作为制度产物,具有同质的社会关系,制度安排是造成不同历史阶段不同社会关系形态的根本原因,这种社会关系形态又进一步导致主体的社会行为依赖于制度优势。因此,华侨农场体制改革历程中,华侨农场与归侨场员作为行为主体和市场主体,无法实现其主体独立性是难以彻底融入社会的根本原因。本文以不同历史时期为背景,将华侨农场与周边地区社会关系分为三个阶段;以制度安排、资源配置和主体意识三个维度为基础构建华侨农场与周边地区、归侨场员与周边人群的社会关系结构。引入“镶嵌理论”论证了制度安排是场社镶嵌关系形态的根本动因,由制度优势形成的资源配置是推动场社镶嵌向场带集体转变的关键,也是场带集体“关系黏性”在“黏性生成”与“黏性稀释”的动态过程中生成、存续和变迁的关键。进入市场经济时期,由于体制改革滞后,特别是制度及资源优势与经济弱势的反差,使华侨农场与归侨场员更加依赖于制度及其所带来的资源保障。因此,华侨农场与归侨场员作为行为主体和市场主体,路径依赖性不断增强、主体独立性逐步丧失,缺乏市场竞争力,难以实现真正的彻底地融入地方体制、融入市场经济、融入主流社会。

刘洋[6](2016)在《我国社区矫正的组织管理问题研究 ——以东营市为例》文中研究表明社区矫正是一种非监禁刑罚执行制度,是指将符合社区矫正条件的罪犯置于社区内,由专门的国家机关,在相关社会团体和民间组织以及社会志愿者的协助下,在判决、裁定或决定确定的期限内,矫正其犯罪心理和行为恶习,并促进其顺利回归社会的非监禁刑罚执行活动。简单地说,就是让符合法定条件的罪犯在社区中执行刑罚。近年来,随着社区矫正工作的深入推进,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仍然面临着管理体制不顺、工作力量不足、社会力量参与度低等问题。从2011年开始,东营市探索实行“3-44”教育监管模式。“3”即建设“三支队伍”:执法者队伍、志愿者队伍、心理咨询队伍,“44”即44个社区矫正服务机构,通过不断壮大队伍建制,在机构建设方面走在了全省的前列。目前,东营市社区矫正组织管理工作初显成效,但仍有巨大探索空间,也具有一定的研究价值。因此,本文试图分析社区矫正组织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及原因,以东营市为研究对象,整合各地的经验和启示,进而提出推进社区矫正组织管理工作的对策建议。论文写作前期,参考了大量的文献资料,储备了较为充足的理论依据,并对东营社区矫正工作现状开展了实地调查研究,为课题研究奠定了基础。论文运用了理论分析、实地调研、案例分析、对比分析相结合的方法,结合相关基础理论,通过分析东营社区矫正工作现状、运行模式等,对比借鉴国内外先进地区的经验和启示,分析出了社区矫正组织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其成因。论文归纳得出,东营市各级机关对社区矫正工作重视不足,推进过程中存在畏难、逃避的现象;由于推进时间较短,组织管理方面存在制约条件,社区矫正工作队伍整体素质不高、业务能力不强,专业化水平较低;受限于城市发展、公民意识的问题,东营市组织各类社会力量的参与不够充分,存在政府主导过分的现象;工作思路不够开阔,创新的步伐不够大,对于各类人员的保障、激励机制没有形成,探索的意识不够超前。对于上述问题,总结借鉴国内外先进经验,提出了探索建立社区矫正官制度,确立有执法主体资格的国家工作人员为主体的运行机制;发展壮大社区矫正社工和志愿者服务,积极吸纳社会力量广泛参与;充分发挥司法行政机关和社会各届的监督指导作用,健全完善与相关部门的统筹协调机制,确保社区矫正制度真正执行到位,做到事半功倍。

张智渊[7](2015)在《矿产资源开发对民族社会发展的影响研究 ——以甘南藏区为视点》文中认为甘南州自古以来主要以传统的游牧和农耕方式作为其谋生求发展的主要手段,但随着人口的增加,原有发展模式难以满足现有人口的需求,且随着现代化与市场经济的扩展,寻找因地制宜适合当地经济发展的新路径便成为甘南州政府和群众共同面对的任务。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探矿成果表明,甘南州是一个地下宝藏丰富的地区,有一些私人企业因在甘南州从事探矿与采矿而富裕起来。当初由于缺乏政府的有效监管,致使部分企业主只注重自身利益最大化而忽视对环境的保护,也由于缺乏利益分成的法定机制,使得当地藏族群众在获取少量实际利益的同时,更多的则是环境污染以及由此导致的其他问题。矿产资源开采者的掠夺性与破坏性开采与当地长期形成的生态保护文化也格格不入,引发了当地群众对矿产资源开发的经济行为颇为不满,甚至有部分人因此而反对甘南州矿产资源开发作为其现代化路径之一的宏观决策。进入21世纪之后,甘南州政府贯彻环境保护法规和顺应群众要求加强了环境监管,当地百姓也加强了维权从矿产资源开发企业那里也获得了利益分成,但由于政府、企业、群众三方的利益并不完全一致,常有小矛盾显现并存在激化的可能。另外,由于本地缺乏资金、技术与熟练的人力资源,故甘南州的矿产资源开采项目大多为招商引资而来的外地企业与从业人员,由于企业的投资者与从业者大多非本地人,故甘南州矿产资源开发除了具有全国矿产资源开发行为中的共性之外,最为明显的那就是存在民族性,因此任何单纯的经济利益冲突都有可能因为矛盾激化而上升为民族问题,且由于从业人员与当地群众的文化不同而在具体的民族交往中难免出现文化上的接触、碰撞、适应与融合的过程。任何经济行为均具有两面性,作为一个亟需发展且具有丰富矿产资源的地方,矿产资源开发更不能因噎废食而守着聚宝盆继续贫困与落后的生活,而是应当因势利导,解决资源开发中的环境保护、利益冲突和开发的外生性而引发的不和谐的问题,以及矿产资源开发对当地民族社会发展的影响。因此,本研究通过四个田野点的调查与分析,依靠翔实的第一手资料,在借鉴学界已有研究成果和相关理论的基础上,从梳理国内外学术界的研究、介绍甘南藏区自然地理环境与人文社会概貌入手,以民族学田野调查及社会调查的方式研究了甘南州矿产资源开发的民族社会基础,论述了甘南矿产资源开发给当地民族社会结构、民族交往、藏族传统文化、生态和社会问题产生的影响。以此研究为基础,阐述了矿产开发背景下的和谐民族社会建构,同时,对甘南州经济发展和矿产资源开发提出建议。本研究从民族社会学、生态学、经济学、环境社会学等多维度探究了甘南藏区矿产资源开发过程中对于环境、民族、社会发展的影响,以及促进环境保护与增进民族和谐与共同繁荣的策略,为甘南州矿产资源开发中的汉藏民族交往、民族社会发展、民族融合与团结提供了有益的现实与理论依据。

李雪梦[8](2015)在《国有单位制工厂社区文化变迁 ——以洛阳T厂生活区为例》文中研究说明新中国的工业化是以计划经济为背景,以单位制为主要组织形式拉开帷幕的。在国有大型工厂的厂区内,举国体制集中全国优质资源,造就了公共空间、人群、制度基础,一种特有的群体意识呼之欲出。以T厂为例,经过六十年的发展,生活区中早已形成以及存在着某种特有的社区文化,笔者将其称为“单位制工厂社区文化”。诚然,这类文化广泛存在于改革开放前的单位制社区中,但是T厂生活区的社区文化有其特殊性,这主要源于它的国有工厂属性、规模,以及在新中国工业化历史中的非凡意义。那么这种文化到底是什么?六十年来经历了怎样的变化?究竟有哪几种力量影响着社区文化的再造与变迁?本文意在使用变迁的视角,将改革开放和国企改制作为背景,对上述问题进行深描与分析。笔者运用个案访谈的方式,以洛阳T厂生活区内的居民为重点访谈对象,其他工厂工人为辅助访谈对象。从生活世界出发,解读经济改革对工厂社区及工人生活的影响;但前人有关研究不同的是,笔者并不急于将个人的生活与国家的政策直接联系在一起,而是更着墨于中观层面,即社区和社区感的形成和变化。具体说来,笔者先描述了整个市场化在工厂和工厂社区里发生的过程,包括主辅分离引起的社区内福利设施的消解,以及减员增效带来的居民结构的贫困化,进而关照个体生活和主体意识的微观变化。本文的基本观点,认为单位制国有工厂社区的形成,不论是从地域建设还是心灵共同体形成方面来看,都是由国家政策直接塑造的,是自上而下的过程。在改革开放以后,这种过程并没有因为国家的计划的后撤而完全停止:一方面限制介入型工厂企业作为国家政策的代言人,继续发挥作用,另一方面单位制变为了非正式制度,使社区居民的思想和行为产生路径依赖。研究得出,改革开放之前形成的社区共同意识分为三部分,一是先于社区存在的国家层面的超大共同体意识,即“一切跟党走”、“不计个人得失,建设社会主义,实现共产主义”;二是高福利社区生活塑造的“高人一等,,的工人阶层(包括工人和工人家属)的优越感,其背后也是国家政策的支持和引导;三是在工厂工作关系之上,形成的地缘、亲缘、血缘关系,即亲疏内外有别的“家庭”观念。简而言之,自下而上的社区感形成的每一步,都深深镌刻着自上而下的各类国家干预的痕迹。国家对工厂社区(包括地理和心灵共同体)自上而下的形塑过程在经济改革和企业转型期表现得尤为明显。与形成时的路径相类似,共同体意识的消解和重塑过程也分为几个部分:一是宏观层面超大共同体意识的重构,源于国家发展方向的转变;二是工人优越感的丧失,源于国家扶持的丧失和工厂的盈利压力;三是家庭层面的社会关系冲破工厂限制,源于企业改制对个体生活的影响。单位制工厂社区中“我们”感的消失,实质上是中国的大型国有企业建立到变革的心理对应物。如果说在社区成员间还残存些许的“我们”感,那么也是对于过去生活的怀念。简而言之,从前社区的共同意志是对国家工业化的认同,而现在则是将工厂和工厂社区作为国家工业化的象征,对其象征意义的认同。最后,本文关注城市社区建设中的人,将人和人的主体意识变化作为考察的一个重要问题。通过访谈,笔者确实发现了“老旧社区”中的星星之火:单位制工厂社区并不是一个一成不变,死气沉沉的社区,而是动态的,成员互动密切的社区。但由于社区治理的主体依旧是政府和工厂企业,社会自发的力量相对弱小也只能担当联络配合的角色。再加上创造和培养热心人的体制由于时代的变迁渐隐渐弱,老一代的民意领袖老去,在国家喊出“保护工业遗产的时候”,中国第一代工人的魂魄也渐行渐远。如何留住中国特有的红色年代的奉献精神,是我们这个时代应该深思的。

国家发改委经济研究所课题组,许生,李世刚[9](2014)在《我国宏观税负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中国正在开创一个新的历史时代,必须运用历史的眼光、国际的视野、战略的思维以及宏观经济社会发展、中观财政运行、微观企业税负相互结合的方法,客观看待现阶段我国宏观税负。宏观税负从属和服务于中国国家战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需要国家财力作为坚强后盾,其意义完全不同于西方。制度环境不同,政府支出责任迥异。必须对新时期国家税收制度进行新一轮战略性调整,系统谋划,综合施治,统揽改革发展全局,实现多元共赢。

裔兆宏[10](2013)在《美丽中国样本》文中提出引子伯禹愎鲧,夫何以变化?纂就前绪,遂成考功。何续初继业,而厥谋不同?洪泉极深,何以(?)之?……河海应龙?何尽何历?鲧何所营?禹何所成?这是屈原在《天问》中几句关系治水的诘问。我始终相信苍天有眼。大自然的一切变化,都是有规律的,任何对大自然的犯罪行为,都将会受到惩罚,只有顺应自然,利用规律,才能趋利避害。

二、日照开发区再就业有新招(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日照开发区再就业有新招(论文提纲范文)

(3)雄安新区农民市民化过程中面临的问题及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1.1 研究问题的提出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国内研究现状
        1.3.2 国外研究现状
    1.4 研究方法
    1.5 创新点
第二章 农民市民化的概念及理论基础
    2.1 农民市民化的基本内涵
        2.1.1 农民市民化的主体
        2.1.2 农民市民化的内涵
    2.2 与农民市民化相关的概念
        2.2.1 新市民
        2.2.2 市民化
        2.2.3 城市化
        2.2.4 城乡二元结构体制
    2.3 理论基础
        2.3.1 “推力-拉力”理论
        2.3.2 城乡发展理论
        2.3.3 人力资本理论
        2.3.4 城市化过程曲线理论
第三章 雄安新区农民市民化现状
    3.1 雄安新区农民市民化主体
    3.2 雄安新区农民市民化发展程度
        3.2.1 雄安新区城镇化与河北省、全国水平的比较
        3.2.2 雄安新区农民人均收入、劳动力就业水平、社会保障和农村基础设施状况
第四章 雄安新区农民市民化面临的困境
    4.1 突出的就业矛盾加大了市民化的难度
        4.1.1 雄安新区农村劳动力资源偏多
        4.1.2 雄安新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速度偏慢
        4.1.3 雄安新区农村劳动力文化程度偏低
    4.2 较大的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差距减缓了市民化速度
        4.2.1 雄安新区人均收入低于全国及河北省平均水平
        4.2.2 雄安新区城镇、农村居民人均收入差距扩大
    4.3 不充分的公共服务阻碍了市民化速度
        4.3.1 雄安新区统筹城乡的社会保险制度亟待完善
        4.3.2 雄安新区农村基础设施有待加强
第五章 国内其他地区农民市民化的实践经验
    5.1 浦东新区农民市民化实践经验
    5.2 重庆市农民市民化实践经验
    5.3 浙江省农民市民化实践经验
    5.4 山西省农民市民化实践经验
    5.5 江苏省农民市民化实践经验
    5.6 苏州市农民市民化实践经验
    5.7 晋江市农民市民化实践经验
第六章 推动雄安新区农民市民化政策建议
    6.1 政府推动农民市民化的建议
        6.1.1 改变城乡二元结构,推动户籍制度改革
        6.1.2 提升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
        6.1.3 加快农村土地流转,增加农民收入
        6.1.4 加强职业技能培训,鼓励支持农民就业创业
    6.2 市场推动雄安新区农民市民化的途径
        6.2.1 加快雄安新区特色小镇建设
        6.2.2 建立雄安新区新型农村(农民)综合社区
        6.2.3 健全加强雄安新区医疗卫生服务力量
        6.2.4 加强雄安新区养老服务体系建设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4)S教育K12课外个性化辅导项目商业计划书(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2 主要研究对象和内容
        1.2.1 主要研究对象
        1.2.2 主要研究内容
    1.3 理论综述
        1.3.1 商业计划书
        1.3.2 战略理论
        1.3.3 营销理论
        1.3.4 个性化“1对1”辅导理论基础
    1.4 研究方法
    1.5 技术路线
2 市场需求以及环境与竞争分析
    2.1 市场需求分析
        2.1.1 K12课外辅导需求量大
        2.1.2 K12课外“1对1”辅导优势
    2.2 市场环境分析
        2.2.1 市场宏观环境分析
        2.2.2 市场内部环境分析
    2.3 行业分析
    2.4 SWOT分析
3 S教育K12个性化辅导商业计划书
    3.1 项目介绍
    3.2 市场规模
    3.3 项目运营流程
        3.3.1 师生管理体系建立
        3.3.2 个性化辅导过程管理
        3.3.3 个性化辅导效果管理
    3.4 公司战略
        3.4.1 公司愿景
        3.4.2 发展战略
        3.4.3 人力资源战略
    3.5 管理架构
        3.5.1 S教育机构的组织形式
        3.5.2 创业团队简介
4 市场营销
    4.1 STP分析
        4.1.1 市场细分
        4.1.2 目标市场
        4.1.3 市场定位
    4.2 4P营销方案
        4.2.1 产品策略
        4.2.2 价格策略
        4.2.3 渠道策略
        4.2.4 促销策略
5 财务与风险分析
    5.1 财务分析
        5.1.1 项目盈利能力分析
        5.1.2 损益估算预测
        5.1.3 现金流量估算预测
    5.2 项目风险评估
        5.2.1 政策风险
        5.2.2 财务风险
        5.2.3 人力资源风险
        5.2.4 竞争风险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5)天马华侨农场与周边地区社会关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缘起与问题意识
    第二节 学术史回顾
    第三节 文献资料
    第四节 调查区域
    第五节 研究方法
第二章 场社镶嵌(1963—1971)
    第一节 天马华侨农场的创建
        一、创建原因
        二、安置政策
        三、农场选址
        四、安置人群
    第二节 周边地区——人民公社
    第三节 场社镶嵌关系形态
        一、制度镶嵌
        二、组织镶嵌
        三、人群镶嵌
第三章 场带集体(1971—1985)
    第一节 场带集体前的资源配置
        一、计划经济体制与资源配置
        二、华侨农场与周边地区的资源获取渠道
        三、归侨场员与周边村民的资源获取渠道
    第二节 场带集体关系形态
        一、场社合并
        二、场带集体模式形成的原因
        三、场带集体关系形态
        四、场带集体关系形态的主体差异化
    第三节 基于黏性分析的场带集体关系形态
        一、黏性分析
        二、制度设计与路径依赖——黏性生成
        三、资源差异和主体偏好——黏性稀释
第四章 社会融入(1985——2012)
    第一节 体制改革
        一、农村经济体制改革
        二、华侨农场体制改革
    第二节 体制改革与社会关系
        一、华侨农场与地方政府关系
        二、华侨农场与周边地区关系
        三、归侨场员与周边村民关系
    第三节 社会融入
        一、多向分层融入
        二、融入困境
第五章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6)我国社区矫正的组织管理问题研究 ——以东营市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
        1.2.1 国外相关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1.4 创新与不足
第二章 社区矫正制度的内涵及其在我国的发展
    2.1 社区矫正制度内涵
        2.1.1 概念及组织形式
        2.1.2 执行主体及主要任务
    2.2 社区矫正制度的意义
        2.2.1 体现了刑罚人道主义精神
        2.2.2 有利于节约行刑成本,体现刑罚执行的效益
        2.2.3 有利于维护社会和谐安定
    2.3 我国社区矫正制度发展历程
        2.3.1 首批试点工作
        2.3.2 扩大试点范围和全面试行
        2.3.3 社区矫正制度确立
        2.3.4 加强社区矫正组织机构及队伍建设
第三章 东营市社区矫正组织管理工作现状、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3.1 东营市社区矫正组织管理工作现状
        3.1.1 队伍结构
        3.1.2 工作运行机制
    3.2 东营市社区矫正组织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3.2.1 各级对社区矫正工作缺乏足够重视
        3.2.2 社区矫正工作者队伍素质和业务水平不够高
        3.2.3 社会力量参与不足,对社会力量的组织不到位、不全面
        3.2.4 社区矫正缺乏长期、有效的激励机制
    3.3 东营市社区矫正组织管理方面存在问题的原因
        3.3.1 相关法律依据缺失,推动发展后劲不足
        3.3.2 公民参与社会管理的意识不强
        3.3.3 监督不到位,存在权利寻租和滥用的空间与土壤
第四章 社区矫正组织管理的国外和国内经验与启示
    4.1 国外社区矫正组织管理的经验与启示
        4.1.1 美国社区矫正组织管理方面经验启示
        4.1.2 加拿大社区矫正组织管理方面经验启示
    4.2 国内社区矫正组织管理的经验与启示
        4.2.1 广州市社区矫正组织管理方面经验启示
        4.2.2 吉林省长春市矫正组织管理方面经验启示
第五章 完善社区矫正组织管理的对策建议
    5.1 健全完善社区矫正相关法律制度,奠定坚实法律基础
        5.1.1 逐步完善现有法律的相关规定
        5.1.2 借鉴境外先进经验,增设社区服务刑种
        5.1.3 出台《社区矫正法》,成立全国同一机构
    5.2 探索建立社区矫正官制度,确立执法主体资格
        5.2.1 社区矫正官主体地位确立
        5.2.2 社区矫正官的选任
        5.2.3 社区矫正官的使用
    5.3 发展壮大社区矫正社会工作者和志愿者队伍
        5.3.1 广泛动员社会工作者参与
        5.3.2 着力提高队伍整体服务管理水平
        5.3.3 健全激励保障机制,激发工作热情
    5.4 完善法律和社会力量的监督机制
        5.4.1 法律监督
        5.4.2 社会监督
结语
附录
参考文献
致谢
附表

(7)矿产资源开发对民族社会发展的影响研究 ——以甘南藏区为视点(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选题的缘起和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三、主要理论与研究方法
    四、论文研究的难点和创新点
    五、研究不足之处
第一章 甘南州人文社会与田野点概述
    第一节 人文社会
        一、地理环境
        二、圣地文化
        三、人文社会
    第二节 田野点与矿产资源概述
        一、田野点概述
        二、探明的矿藏种类与储量
        三、矿产资源开发概况
第二章 甘南州矿产资源开发的民族社会基础
    第一节 甘南州矿产资源开发的社会基础
        一、甘南州矿产资源产业发展的内部因素
        二、甘南州矿产资源产业发展的外部因素
    第二节 矿产资源开发地区的民族态度调查
        一、那吾乡藏族对矿产开发态度的调查
        二、夏河加甘滩藏族矿产开发态度调查
        三、开采地藏族在矿产开发中的参与程度
第三章 矿产开发与民族社会结构
    第一节 矿产开发与甘南藏族社区结构变迁
        一、传统藏族社区的场域模型
        二、当代藏族社区的特征
    第二节 矿产开发与甘南藏区社会变迁
        一、矿产资源开发逐步加快
        二、促进甘南州藏族社会经济发展
        四、引起社会分层与流动
    第三节 矿产开发与甘南州藏族社区建设
        一、矿产开发与甘南民族社区的城镇化
        二、矿产开发与甘南藏族社区建设
第四章 矿产开发与民族交往
    第一节 矿产开发背景下的族际交往现状
        一、工作交往
        二、族际通婚
        三、经济互动
        四、文化互动
    第二节 矿产开发影响族际交往的路径
        一、为民族间的相互了解提供场景
        二、结合藏传佛教促进社会稳定
        三、多元信仰交融
    第三节 族际交往的目标与结果
        一、社会整合与有机团结
        二、增大了局域范围内的民族和谐
第五章 矿产开发与藏族传统文化
    第一节 矿产开发过程中的文化互动
        一、外界文化与技术的传入
        二、藏族传统文化对矿产开发的影响
        三、企业现代管理制度对矿区藏族群众的影响
    第二节 宗教文化在矿产开发中的作用
        一、神山崇拜与矿产资源开发
        二、藏族群众的宗教观念对矿产开发的影响
        三、宗教力量与矿产开发中的纠纷解决
        四、矿产企业与宗教力量的主动交往
第六章 矿产开发的生态与民族社会问题
    第一节 矿产开发的生态问题
        一、生态问题的主要体现
        二、生态问题的不利影响
    第二节 利益分配失衡产生的社会矛盾
        一、利益分配不当引起的经济纠纷
        二、拉大当地藏族群众的收入差距
        三、相邻村庄强索经济利益影响社会稳定
    第三节 资源开发中的其他社会问题
        一、利益最大化原则影响牧民对投资者的态度
        二、资源开发利益链条中滋生了不合法的的垄断经营
        三、法律意识不足导致的权益受损与矛盾纠纷
        四、资源魔咒对当地社会的发展方向有一定的影响
第七章 矿产开发背景下的和谐民族社会建构
    第一节 发挥政府的调控职能
        一、依法加强资源开发管理
        二、重视矿产开发中的环境成本
    第二节 发挥本土文化的功能
        一、提高当地藏族群众的参与性
        二、建立适合本土民族文化的纠纷化解机制
        三、建立适用于民族地区实际的生态补偿机制
        四、借助民族文化交流促进社会发展
    第三节 合理选择发展路径
        一、扩大资源开发下游产业
        二、建立循环经济
        三、转变民族经济发展模式,建设生态文明
结语
    一、矿产开发促进了甘南民族社会的发展
    二、可持续发展是甘南矿产开发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前提
    三、利用民族文化促进甘南资源开发与社会发展
    四、民族和谐是矿产开发与社会发展的保障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与科研的情况与科研成果
附录 一
附录 二
附录 三
附录 四
附录 五
附录 六
致谢

(8)国有单位制工厂社区文化变迁 ——以洛阳T厂生活区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一、研究背景
        1、洛阳作为重工业城市的历史沿革
        2、涧西区作为工厂社区所在地
        3、新中国早期单位制形成:国有工厂的发展与工厂社区的形成
        4、经济改革和国有企业的改制
        5、现代社区建设
    二、研究对象与研究问题
        1、研究对象说明:T厂的兴建与六十年发展
        2、研究问题的提出:工厂社区文化变迁
    三、研究方法与实地调研经过
第二章 文献综述
    一、中国的工业化与单位制
        1、工厂和工人研究的时代特征
        2、工厂和工人研究的多种路径
    二、社区研究
        1、社区研究的经典理论回顾
        2、中国的单位制社区研究
    三、本文视角与创新之处
        1、回归舒茨与新制度主义
        2、全文脉络
第三章 开辟新天:T厂社区的兴建与发展
    一、T厂社区的规划规模与福利设施建设
        1、住房作为生活区基本设施
        2、作为职工福利的生活配套设施
    二、进驻工厂社区的人
        1、居民来源与变化
        2、居民结构与特点
        3、工人居住地域的集中化和分房政策
    三、工厂文化塑造与精神动力
        1、高密度的集体学习
        2、统一的生活情景与公共生活
        3、集体组织的文化体育活动
第四章 院墙之内:单位制工厂社区文化的形成
    一、公共生活之上的群体意识
        1、饮食习惯
        2、大厂普通话
        3、婚姻观念
        4、生育观念
    二、思想统一和意识形态的塑造
        1、个人与国家的关系:一切跟党走
        2、个人与工厂的关系:分配制度带来的依附关系
        3、个人与社会的关系:社会的缺位
    三、举国体制下生发的单位制工厂社区文化
第五章 时空变换:改制中社区福利设施的消解
    一、生活空间的历时态改变
        1、工厂主导的家属区福利安排
        2、工厂自成一体的给养体系
    二、企业改制作为社区空间变迁的背景与推动力
        1、主辅分离和社区空间变化
        2、昔日场所今何在
    三、高福利生活的消解
        1、居民曾享有的福利种类
        2、内外之别与“硬”福利的消减
        3、在职职工的福利保障
第六章 打破围墙:改制中居住面积的商品化
    一、作为多重前提的住房改革
        1、住房改革的基本政策
        2、作为公积金补偿的房改房
    二、工厂社区房屋的租赁与买卖
        1、引起租赁与买卖的动因
        2、房改房的卖家
        3、房改房的买家
    三、房产开发与住宅区环境变化
        1、工厂对社区房地产资源的垄断
        2、工厂社区的旧房改造与房地产开发
        3、拆迁补偿的不公平问题
第七章 转型之殇:居民结构的历时态变化
    一、职工结构的历时态变化
        1、改革开放以前的职工来源
        2、工二代与八十年代的大接班
    二、国有企业改制与职工下岗分流
        1、减员增效与“一刀切”政策
        2、改革的深化和职工的多种分流方式
    三、工资制度调整对居民结构的影响
        1、差别工资和浮动工资制度
        2、工资制度改革对居民结构的影响
第八章 星星之火:个体意识的兴起和社区感变化
    一、社区里的公共生活
        1、文艺骨干从何而来
        2、文艺骨干今何在:小范围的闲暇活动
        3、社区文化建设的推动力
    二、社区居民主体意识的提升
        1、社区互助中的居民自发
        2、星星之火:碎片化的互助网络
    三、工厂企业作为工厂社区建设的主要力量
        1、不可燎原的星星之火:无力的个人
        2、地方政府的尴尬处境
        3、貌合神离的工人与工厂
第九章 魂归何处:日渐消亡的新中国工业遗产
    一、国家行为:社区自上而下的形成过程
        1、先于工厂社区存在的共同体意识
        2、工人的优越感形成过程
        3、“我们”感的改变与心灵共同体的消解
    二、社区自下而上形成的可能性讨论
        1、居民互动发生的场域
        2、居民互动发生的个体间关系类型
        3、国家对互动中的“我们”感的影响方式
    三、讨论:作为“遗产”的工厂社区将魂归何处?
        1、行将远去的热心人和奉献精神
        2、“造人”机制的消解和变化
        3、魂归何处:无处安放的工厂社区共同体意识
参考文献
附录 受访者名单
后记

(9)我国宏观税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科学认识现阶段我国宏观税负
    ( 一) “宏观税负”是中国的特殊命题。
    ( 二) 纵看历史: 经济发展是税负变化的基本原因。
    ( 三) 横看世界: 税负水平与发展阶段基本适应。
    ( 四) 发展模式: 经济增长的秘诀。
二、现阶段我国宏观税负的主要问题
    ( 一) 宏观税负“张力”释放出现回调。
    ( 二) 税负结构极端不利于社会调节。
    ( 三) 企业税负严重不均衡。
    ( 四) 政府职能结构有待持续调整。
三、近中期我国适度宏观税负的测定
    ( 一) 新时期影响我国适度宏观税负的新要素。
    ( 二) 我国适度宏观税负的估测。
四、优化我国宏观税负的政策建议
    ( 一) 税负优化的总体思路。
        1. 政府收入方面。
        2. 财政支出方面。
    ( 二) 税负优化的总体环境。
    ( 三) 税负优化的实施路径。
附件1
    基于政府职能转变的政府支出改革研究*
        一、我国财政支出结构的变动特征
        ( 一) 按职能划分的财政支出结构变动情况。
        ( 二) 按管理权限划分的财政支出结构变动情况。
        二、部分发达国家财政支出的特点
        (一)美国的财政支出结构。
        ( 二) 欧洲部分国家的财政支出结构。
        ( 三) 日本的财政支出结构。
        ( 四) 发达国家财政支出结构的借鉴。
        三、我国财政支出结构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 一) 我国财政支出结构存在的问题。
        ( 二) 我国财政支出结构存在问题的原因。
        四、改革我国财政支出制度的基本思路
        ( 一) 重新界定财政支出范围。
        ( 二) 合理划分中央与地方的财权和事权。
        ( 三) 不断调整和优化财政支出结构。
        ( 四) 规范政府转移支付制度。
        ( 五) 强化财政支出管理。
        ( 六) 提高财政支出的透明度。
        参考文献
附件2
    城镇基本公共服务常住人口全覆盖与城乡统筹发展:对政府支出责任的影响*
        一、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与城乡统筹发展是我国新经济发展方式的两个核心要素
        ( 一) 城镇化本质是农民生产方式的工业化和生活方式的市民化。
        ( 二) 统筹城乡关键在于土地等城乡要素按照市场原则平等交换。
        二、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与城乡统筹发展存在的问题
        ( 一) 理论误区: 农民工市民化的相关支出,是财政应当承担的“支出责任”,而不是政府为此多付出的“成本”。
        ( 二) 现实矛盾: 支持流出地区发展与支持流入地城市发展。
        ( 三) 实现路径: 制度变革与财政责任。
        三、农民工市民化与统筹城乡发展的相关调研
        ( 一) 农民工子女义务教育、社会保险领域存在共性问题。
        ( 二) 成都市统筹城乡发展取得成功经验。
        ( 三) 广东“积分入户”体现市民化过程的有序性。
        ( 四) 住房保障是农民工市民化的“拦路虎”。
        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与城乡统筹发展对政府支出的影响
        ( 一) 农民工子女义务教育、社保问题主要涉及财政责任调整。
        ( 二) 住房保障问题制度因素是主因。
        ( 三) 统筹城乡建设资金主要靠城乡要素平等交易制度变革解决。
        ( 四) 农民工市民化过程中的基础设施建设支出、城管费用支出、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等主要依靠经济发展逐步解决。
        参考文献
附件3
    城镇化过程中影响我国宏观税负的基本公共服务调查*
        一、义务教育城乡差别
        二、基本养老保险城乡差别
        三、基本医疗保险城乡差别
        四、其他保险政策城乡差别
        ( 一) 我国失业保险制度对农民工实行不缴费、低待遇的保险政策。
        ( 二) 我国工伤保险制度日益重视对农民工合法权益的保护,在工伤认定、保险待遇方面逐步与城镇职工实现一致,但在某些方面尚有待于进一步完善。

四、日照开发区再就业有新招(论文参考文献)

  • [1]经济开发区管理体制改革问题研究 ——以T经济开发区为例[D]. 许庆姣. 山东农业大学, 2021
  • [2]连云港市G区就业政策的问题及对策研究[D]. 唐玥. 中国矿业大学, 2021
  • [3]雄安新区农民市民化过程中面临的问题及对策研究[D]. 闫震. 河北大学, 2020(08)
  • [4]S教育K12课外个性化辅导项目商业计划书[D]. 高阳. 大连理工大学, 2018(02)
  • [5]天马华侨农场与周边地区社会关系研究[D]. 邓永珍. 华侨大学, 2017(11)
  • [6]我国社区矫正的组织管理问题研究 ——以东营市为例[D]. 刘洋. 山东大学, 2016(12)
  • [7]矿产资源开发对民族社会发展的影响研究 ——以甘南藏区为视点[D]. 张智渊. 兰州大学, 2015(03)
  • [8]国有单位制工厂社区文化变迁 ——以洛阳T厂生活区为例[D]. 李雪梦. 南京大学, 2015(05)
  • [9]我国宏观税负研究[J]. 国家发改委经济研究所课题组,许生,李世刚. 经济研究参考, 2014(02)
  • [10]美丽中国样本[J]. 裔兆宏. 中国作家, 2013(20)

标签:;  ;  ;  ;  ;  

日照开发区再就业新人员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