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废水处理促进企业可持续发展

加强废水处理促进企业可持续发展

一、加强污水治理推进企业可持续发展(论文文献综述)

仇冬[1](2021)在《平凉市四十里铺镇乡村人居环境整治规划策略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改革开放40余年来,随着城镇化的不断推进,我国乡村环境发生了巨大改变,新冠疫情等突发事件对乡村人居环境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乡村人居环境治理在关注乡村生产、生活、生态环境提质升级的同时,也要加强乡村基层设施的建设,培育村民的人居环境保护意识。目前国内关于乡村人居环境的相关研究较多停留在乡村建设标准上,对浙江、广东等经济发达地区的乡村人居环境研究较多,对县域和村域层面的乡村人居环境研究较多,但对西北黄土高原生态脆弱区尤其是镇域层面的乡村人居环境研究较少。本文选取位于黄土高原泾河川地的甘肃省平凉市四十里铺镇乡村为主要研究对象,以实际规划项目为研究基础,进一步深入了解和分析该区域乡村人居环境存在的问题。从整个区域的自然地理特征、社会经济发展特征、乡村人居环境特征等出发,研究其对乡村人居环境的影响,在此基础上深入研究乡村人居环境的自然、社会、文化、居住、设施五个方面的现状问题,提出乡村人居环境整治的规划策略,以期为黄土高原泾河川地区域乡村人居环境整治研究提供参考。本文首先对乡村人居环境的相关理论进行研究,对国内外乡村人居环境的研究现状进行综述,通过国内外乡村人居环境治理案例,为平凉市四十里铺镇的乡村提供理论及实践支撑。其次选取三种类型的乡村作为典型研究对象,通过层次分析法、村民访谈记录和调研问卷法,对平凉市四十里铺镇的三种类型乡村的现状特征与存在问题进行分析,得出城镇带动服务型的乡村、园区依附型的乡村以及农业发展型的乡村人居环境均呈现出不同现实问题的研究结论。最后,结合现状调研与指标量化分析,提出平凉市四十里铺镇乡村人居环境整治的总体框架思路,并分析不同类型乡村的人居环境影响因素、发展类型方向与整治模式,提出适用于不同类型乡村人居环境整治策略与实证研究。以期为平凉市四十里铺镇乡村人居环境建设提供指导,并为同类型的乡村人居环境建设提供整治规划思路。

段靖[2](2021)在《介休市农村人居环境治理问题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过程中,对农村地区的人居环境进行治理是非常重要的工作,也是美丽乡村建设的重要内容。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高速发展,农村地区的人居环境受到社会的重点关注。目前农村人居环境依旧面临各种严峻挑战,环境现状仍不容乐观,急需得到妥善解决,然而由于经济欠发达,社会发展不够充分,对农村地区的人居环境进行治理变得比较困难。如何在对农村人居环境进行治理过程中获得良好的效果,一直是各级政府推动农村发展的重点工作。研究介休市农村人居环境治理问题的目的是从根本上改善介休市农村人居环境,使农村地区的居住环境以及条件获得有效提升,进而加快美丽乡村的建设进程,推动乡村振兴。通过广泛的文献调研,梳理研究成果以及相关理论,在此基础上结合实地调查获得的数据,对介休市在治理农村地区人居环境过程中的具体工作以及存在的问题等进行分析,指出介休市农村人居环境治理存在着农村基础设施尚未完善、治理资金投入力度不足、农村环境保护法制建设不完善、农村人居环境状况不平衡及农村人居环境治理治理主体没有形成合力等问题。借鉴韩国、日本,以及国内贵州省六盘水市和甘肃省临潭县在人居环境治理方面所做出的成效,结合介休市农村的具体情况,从发展多元化治理主体、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拓宽资金来源、完善农村环境保护法制建设以及分区域治理等方面提出了解决介休市农村人居环境治理问题的对策。

邱晓玉[3](2021)在《南通市海门区农村人居环境整治问题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人居环境影响到农民的生活质量,关系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广大农民的根本福祉,是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内容之一。由于长期以来重经济增长,轻环境保护的发展意识,以及二元经济结构使我国农村人居环境建设严重滞后,“垃圾靠风刮、污水靠蒸发、家里现代化、屋外脏乱差”是很多地区农村的真实写照。2018年中央一号文件对农村人居环境治理做了中长期规划,提出了要用三年时间,使我国农村的垃圾、污水治理和村容村貌得到明显的提升。本文以南通市海门区为例,通过座谈、走访,以公共治理理论、可持续发展理论、多元治理理论为基础,分析海门区“四大整治提升行动”、“三清一改”等人居环境整治成效进展,并从海门区农民反映最强烈、需求最迫切的突出问题入手,以农村的垃圾整治、污水整治、“厕所革命”和养殖业污染控制为重点,分析整治现状、刨析问题,借鉴发达国家农村环境治理经验,提出完善海门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的建议。本文主体分为六章。第一章介绍了人居环境研究的背景、现实意义、以及国内外研究综述、研究的思路、方法。第二章介绍了相关的概念和理论基础。第三章介绍南通市海门区在“城乡道路沿线环境”、“农村水环境”、“田园生态”、“村庄面貌”四大整治提升行动和“清理农村生活垃圾、清理村内塘沟、清理畜禽养殖粪污等农业生产废弃物、改变农民不良的生活习惯”的“三清一改”人居环境整治中取得的成效进展。第四章从垃圾治理、污水治理、厕所革命和养殖业污染控制等几个方面分析海门区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存在的问题,认为导致问题的原因主要是:农村环境基础设施长期落后、资金缺口较大、农民在环境治理中没有主动性,缺乏农村人居环境治理的技术和人才,以及相关的体制机制问题。第五章介绍发达国家在农村人居环境治理中的经验和启示。第六章提出解决的对策和建议,即加强党的引领作用,加大资金投入;充分调研,科学规划,完善农村人居环境治理措施;提高农民的环保意识,激发农民在环境治理中的主体地位;健全长效监管和管护机制,强化督导检查;研发、推广人居环境技术和培养等建议。

孙彦飞[4](2021)在《“三大革命”视角下的农村人居环境治理研究 ——以山西省朔州市平鲁区为例》文中研究说明改善乡村人居环境,打造美丽宜居农村,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一项关键举措,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抓手。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是一项综合性的整治工程,被称为农村环境“三大革命”的农村生活“垃圾、污水、厕所”是治理的关键。随着“三大革命”的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治理取得了明显的进展,但仍然缺乏对农村人居环境系统的研究,尚未形成与政策文本相结合的理论支撑。本文结合“三大革命”视角,实现了对农村人居环境全域性专项研究,旨在形成以政府公共服务为主要路径的治理方案,化解农村人居环境问题。本文以平鲁区为例,通过对平鲁区的代表村庄进行了调研走访,掌握到其农村人居环境治理的数据资料,政策、制度管理等现状,以“三大革命”为视角对农村人居环境进行专项系统的问题分析,发现平鲁区自从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治理工作以来,经过近些年的不懈努力,农户改水改厕工程全面推进,生活垃圾合理有序处理,基本建成了清洁美丽的生态家园。但在平鲁区的人居环境治理当中,仍然存在着诸如规划盲目不科学;监督管理不到位;资金投入不足;治理主体参与意识淡薄的问题,整体平鲁区的农村人居环境治理还有待提高。通过国内外理论与实践经验的分析借鉴,结合平鲁区县、乡镇、村部分工作人员和村民的访谈结果,从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加强监督管理;加大资金投资力度;发挥治理主体责任方面提出“三大革命”视角下农村人居环境的治理对策。

管立杰[5](2020)在《农村基础设施PPP模式中利益相关者的冲突与协调研究》文中指出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模式(Public Private Partnership,下文简称PPP模式),是指政府与社会资本为提供公共产品或服务而建立的合作关系,与传统公共事业提供方式相比,PPP模式具有经济节约、提高效率等明显优势,能够解决财力不足和公共产品供给效率低下的问题,实现公共部门和私人部门的优势融合,因此,被各国广泛地应用于基础设施领域。近年来的中央一号文件多次提及大力推动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鼓励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发展PPP模式。在中央的积极推动下,农村基础设施PPP项目日渐兴起,虽然还处于探索期,但发展较为迅速,应用领域不断拓展,涵盖农村道路、农村环境治理、农田水利、农业园区建设等多个方面,优势逐渐显现。截至2020年6月底,全国累计在库PPP项目9626个,投资额14.8万亿元,其中农村基础设施领域的PPP项目共计664个,投资金额达5784亿。2014年以来有510个贫困县(其中绝大部分目前已脱贫摘帽)已探索应用PPP模式支持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投资额达1.2万亿元。但在快速发展的同时,农村基础设施PPP模式在实践应用中还面临诸多困境,在实践中政府部门、合作企业、农户等利益相关者之间存在合作不协调、运行不规范等问题,导致效率低下、问题频出,使得很多公私合作项目的效果并没有达到预期,不但无法发挥各自优势,而且额外增加了交易费用,损害了公共利益,这在实践中有大量的事实佐证。当前农村基础设施PPP模式中各利益相关者利益诉求是什么,存在哪些利益冲突?相互之间是如何博弈的?怎样促进农村基础设施PPP模式中利益相关者协调?这些问题的研究,有助于破解当前农村基础设施PPP模式中利益相关者的协调困境,有利于协调各方利益、改进合作关系、改善投资效果,实现多方共赢,避免项目失败、农户利益受损的局面,对促进农村基础设施PPP项目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基于上述背景,本文研究以促进农村基础设施PPP模式中利益相关者协调为目标,着重探讨农村基础设施PPP模式中利益相关者的冲突及协调问题,用层次分析法、熵权法、博弈分析、激励模型、扎根理论等多种方法,基于多个案例对农村基础设施PPP模式的运行实践开展分析,深入考察农村基础设施PPP模式中各利益相关者的利益诉求、行为方式、利益冲突和决策依据,在理论与应用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促进农村基础设施PPP模式利益相关者协调的对策建议。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和研究成果包括:(1)分析我国农村基础设施PPP模式投资状况和产生的效应,剖析合作过程存在的问题,并通过基于熵权法和层次分析法确定影响农村基础设施PPP模式推广和应用的主导因素。分析结果表明:在良好的政策引导下,当前农村基础设施PPP模式发展较为迅速,应用领域不断拓展,取得了积极效应。但实践显示诸多农村基础设施公私合作项目并没有达到预期效果,机会主义行为导致效率低下、利益分配及风险分担不合理、农户参与不足、项目脱离当地现状和农户需求等问题比较突出,政府部门、企业、农户之间因缺乏协调导致冲突不断和效率低下。项目收益情况、政策支持力度、资金可获得性、专业人才充足性、平等合作意识对农村基础设施PPP模式的推广和应用有较大影响。(2)分析各利益相关者的诉求及职责,结合相关案例分析当前农村基础设施PPP项目中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利益冲突,基于项目治理理论,提出化解冲突的分析框架。分析结果表明:政府、社会资本方和农户是农村基础设施PPP项目的核心利益相关者,利益诉求存在着差异性和冲突性,基于利益分配、风险分担、信息不对称等因素,利益相关者之间易于因机会主义行为引发纠纷、因缺乏沟通造成冲突、因忽视农民需求和农户参与造成民众质疑、反对或产生信任危机。产生冲突的主要根源是利益相关者的合作动力不足、为追求利益最大化产生机会主义行为、利益相关者之间缺乏良好的交流与信息共享。基于项目治理理论可从利益分配、激励约束、关系治理等维度化解冲突。(3)构建博弈模型对农村基础设施PPP模式中利益相关者的协调问题开展分析,着重探讨主体行为协调的选择机理,掌握考虑利益风险分配下主体行为协调的演化路径与稳定策略。研究表明,收益分配、风险分配、监管力度和奖惩额是影响农村基础设施PPP项目主体选择协同策略的重要因素,决定主体行为协调的演化方向。地方政府和合作企业都存在因片面追逐经济利益而不愿积极履约的可能性,在合理范围内增加风险承担系数、提高激励水平、提高外部监管力度、加大惩处力度可促进农村基础设施PPP模式中地方政府和合作企业的主体行为协调。农户参与行为与其参与成本和收益密切相关,增加政府奖励、农户获得感以及因农村基础设施改善带来的收益,可促使农户积极参与。(4)构建激励模型对农村基础设施PPP模式中利益相关者协调问题开展分析,对不同条件下的激励模型进行对比分析,并结合相关案例,提出农村基础设施PPP项目激励约束机制的优化思路。研究表明与单纯的显性激励模型相比,引入声誉效应后,社会资本方的努力程度得到提高,政府方与社会资本方保持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并充分运用声誉效应的隐性激励作用,能使政府方获得更高的收入。案例分析表明,农村基础设施PPP模式中利益相关者的行为受到动机、激励、信息的多重因素影响,适当的监管方式和激励措施有利于提高主体积极性、提高合作绩效,促进利益相关者协调。(5)从关系治理角度对农村基础设施PPP模式中利益相关者协调问题开展分析。首先应用扎根理论对农村基础设施PPP模式伙伴关系的影响因素进行探索性研究,分析表明主体因素、合作因素、制度因素、环境因素4个主范畴是主要影响因素,主体间存在的合作因素(由沟通交流及利益分配因子决定),是影响农村基础设施PPP模式伙伴关系的直接因素,合作障碍越大,农村基础设施PPP模式合作协调的可能越小,伙伴关系的稳定性越差。案例分析表明,构建农村基础设施PPP模式中各利益相关者的良好协作关系,必须提高协同意识,积极引导农户参与,建立平等合作关系。(6)最后,在农村基础设施PPP模式应用实践的基础上,以服务农村发展和满足农户需求为宗旨,从提升利益风险分配合理性、完善激励约束框架、构筑平等互利的合作关系三方面为促进农村基础设施PPP模式中利益相关者协调提供可操作性的对策。文章的创新之处在于:研究视角上,基于利益相关者理论探讨如何促进农村基础设施PPP模式中利益相关者的协调问题,对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冲突进行系统分析和诊断,研究视角有一定独特性;研究内容上,深入考察农村基础设施PPP模式中各利益相关者的利益诉求、冲突、行为方式和决策依据,基于多个维度探讨农村基础设施PPP模式中利益相关者的协调问题,在内容上丰富现有农村基础设施的研究,深化和完善了农村基础设施PPP模式研究的内容体系;在方法的组合运用上具有一定创新性。

顾志锋[6](2020)在《苏州市X城区水务一体化管理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水不仅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也是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战略资源。目前,中国的城市缺水问题日益突出:据不完全统计,全国700个城市中有供水不足问题的超过65%,120多个城市处于严重缺水状态。水质型缺水问题日益突出,90%的沿海城市存在缺水问题。与此同时,水资源短缺、水安全问题突出、水生态恶化,使得城市的水问题不断加重,制约了城市可持续发展。要解决这一矛盾,强化水资源的统一管理变得势在必行。国内外已形成共识,水务一体化管理是一种必然趋势,也被证实是一种先进的水资源开发、保护、利用管理模式。从国际上成功的城市发展模式来看,都是将城市的发展限制在可控的规模,通过调整经济结构,强化水务工程建设来强化水资源的管理。目前城市水问题已成为限制城市快速发展的阻碍,而现阶段又正处在产业转型升级时期,因此,把控城市发展进程、调整经济发展模式、加强涉水项目建设,必须对水资源实施集中统一管理。苏州前期在水资源统一管理方面已有探索,各区(市)也成立了水务局。苏州市X城区虽然在水务管理方面取得一定的成绩。但其水务管理体制仍不合理,涉水管理体制并未摆脱“多龙管水”的困局,仍有很多问题需要解决。本文主要运用文献研究方法收集研究水务管理相关理论和研究成果;运用调查研究方法对苏州市X城区水务管理现状进行分析,找出苏州市X城区目前水务管理的弊端并提出对策;运用比较研究方法,借鉴其他国家、地区先进改革经验,找出目前苏州市X城区水务管理体制的不足之处,同时去芜存菁提出适应苏州市X城区区情的对策和建议;运用系统研究方法,从系统的角度研究X城区水务工作,准确诊断问题,提出解决方案。本文通过探索、明确改革优化的基本目标、原则、方向和任务,最终得出实现苏州市X城区水体一体化管理改革必须要优化管理组织架构,确定行政管理与企业管理两个一体化管理主体;必须要进一步整合涉水事务管理职能于水务局,强化政府横向部门间协调机制;必须要整合资源做大做强水务集团,盘活X城区水务市场;必须要构建多元化的投融资机制,引进、吸收更多外界优质资源。通过研究了深化水务一体化改革各项保障措施,确保苏州市X城区涉水事务管理向管理体制一体化、资源整合一体化、经营体系一体化转变,达成水务一体化管理改革目标。

李婉芊[7](2020)在《基于治理理论的湖北农村生态治理对策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十九届四中全会我国提出了推动国家治理体系建设,实现现代化治理的重要战略。在我国治理现代化体系中,生态治理现代化是非常重要的内容之一,生态文明建设工作的发展离不开生态治理现代化。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了乡村振兴战略,为我国补齐现代化建设的短板、做好新时代“三农”工作提供了总抓手。乡村振兴的基本要求是生态振兴,而生态振兴需要对农村生态进行治理。如何推进农村生态治理、提高生态治理的效能,助力乡村振兴,是当前迫切需要研究的问题。本文基于治理理论,立足于湖北农村生态治理的现实,采用文献研究法、案例研究法、比较研究法等方法,理论联系实际,对湖北农村生态治理的历史、现状及问题进行研究,并提出优化农村生态治理的对策,以期为提高农村生态治理能力、推动乡村振兴提供有益借鉴。首先,本文在梳理学界既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结合治理、生态治理现代化理论,提出良好的农村生态治理应该具备三方面的特征,为本文研究提供了理论支撑。其次,本文对湖北农村生态治理现状及问题进行了研究。湖北农村生态治理是在国家生态治理的大背景下进行的,梳理其历史发展脉络对分析当前农村生态治理及问题具有基础意义。湖北农村生态治理取得良好的成效,但也存在着一些问题,主要表现为:社会发展与生态治理的矛盾、政府生态治理成效较低、政府环境治理监管能力较弱、生态环保责任意识不够,生态治理观念滞后。最后,本文在借鉴国外成功经验的基础上,基于治理理论,并结合乡村振兴战略的基本要求,依据良好农村生态治理的三个基本要求,提出了在乡村规划引领、管理机制、制度保障、治理主体、治理理念等方面优化农村生态治理的对策建议。

谭云华[8](2020)在《广安市前锋区农村人居环境治理研究》文中指出2017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首提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自此在全国范围内拉开了农村人居环境治理的序幕,中央1号文件连续3年以大篇幅着笔要求大力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表明了党中央国务院对农村人居环境改善的高度重视。农村人居环境治理作为乡村振兴战略的首仗,基础地位相当重要,然而各地在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治理过程中简单粗放,工作成效较差,如何从治理的角度,更科学高效地改善农民居住环境和农村生态环境成为亟待解决的重大问题。本文以广安市前锋区为研究对象,采取座谈、调研、问卷等方式,全面摸清该区农村人居环境的基本情况、主要做法、成效及问题,针对性分析该区人居环境治理中存在问题的深层次原因,聚焦规划、垃圾、污水、厕所、面源污染等重点环节,创新治理主体、治理方式、治理机制,提出农村人居环境治理的可持续模式,要实现美丽宜居、治理有效的农村人居环境目标,必须顶层设计、因地制宜、统筹推进,从自然生态与居住生态等多个层面着力,打造顺应社会发展及群众期盼的新农村人居环境。本文主体分为五章。第一章介绍了论文研究的背景、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及相关理论界定。第二章从自然资源禀赋及环境现状方面介绍了前锋区农村人居环境的基本情况。第三章对前锋区农村人居环境治理情况进行了梳理,总结提炼了前锋区在人居环境治理中的有益做法,通过改善基础设施、发展乡村旅游、推进移风易俗,提升综合效益;探索民企运营、国企主力、群众参与、政府引导四种治理模式,汇聚多方参与力量;建立多元投入、联席会议、协同推进、常态督导四项机制,扎牢治理长效机制。第四章指出前锋区农村人居环境治理中存在的发展形式粗放、群众主体作用发挥不充分、治污配套设施不完善、基层组织不健全等问题,并对问题原因进行了深入分析。第五章针对存在问题的原因,从生态保护管控与修复、完善乡村体系规划、风貌打造与农房建设、污染综合治理、保障措施层面总结提炼农村人居环境治理可持续对策。

赵玉萍[9](2020)在《京津冀农村生态环境治理效率提升的策略研究》文中认为当前,农村环境承载力难以支撑经济的快速发展导致农村点源、面源污染现象频发,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京津冀地区隶属京畿重地,地理位置显着,该区域农村生态环境持续恶化,农村生活垃圾、污水等问题显着,环境治理效率亟待提高。本文分析了京津冀地区农村生态环境污染治理现状,选用超效率SBM、Malquist指数模型对京津冀地区农村生态环境治理效率进行客观而准确的评价,同时找出影响该区域生态环境治理效率的主要因素并进行深入分析,从而为提高环境治理效率,改善农村生态环境以及确保政府科学决策等提供有力依据,对乡村振兴战略有效实施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决策参考和指导。首先,本文以公共物品理论、可持续发展理论和政府职能理论为基础分析京津冀农村生态环境治理效率问题,对农村生态环境治理与治理效率等概念做出明确界定。随后,通过梳理和总结现有相关研究文献基础上,构建京津冀农村生态环境治理的投入产出指标体系以评价该区域农村环境治理效率,选择DEA评价方法中超效率SBM模型、Malquist指数模型,分别对京津冀三地2008-2017年十年间的农村生态环境的静态与动态治理效率进行测算分析。实证研究结果发现:京津冀农村生态环境治理效率在2008-2017年间总体比较一般,其中北京和河北省治理效率DEA有效的年份较多,天津DEA有效的年份与之相比较少。以此为依据,本文采取Tobit模型,从产业结构、农村经济、人口规模和生态建设投资几方面深入分析影响京津冀农村生态环境治理的主要因素,最后根据上述计算结果从调整升级产业结构、发展环保产业,创新环境治理技术、发展生态农业,增大环保社会资本、引入环境治理第三方模式,发挥农村基层环保力量几个方面提出有效对策建议,以期完善京津冀农村生态环境治理效率评价相关的内容,促进京津冀区域农村生态环境质量的改善,为美丽乡村建设举措提供积极的借鉴。

杨角[10](2020)在《中国绿色城镇化发展水平评价及实现路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加快转变城市发展方式,促进城市发展绿色转型,大力推进绿色城镇化持续快速健康发展是当前在绿色发展理念和生态文明建设战略下我国新型城镇化发展所要面临的一个重大而又紧迫的理论问题和现实问题,同时也是今后我国新型城镇化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和必然趋势。本文通过综合借鉴政治经济学、城市经济学、发展经济学以及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等学科相关重要理论和研究范式,基于比较客观而又丰富详实的数据资料,通过运用文献分析法、灰色关联度评价法、案例研究法以及比较研究法等研究方法,对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来至今我国绿色城镇化发展的历史演变历程、当前所面临的主要问题与挑战及其可能的原因、我国绿色城镇化的理论机理、我国绿色城镇化发展水平综合评价及其影响因素、国内外绿色城镇化实践经验总结及其对我国的借鉴启示以及我国绿色城镇化发展的基本原则和现实路径等诸多重要问题进行了比较全面科学、客观深入、细致严谨地分析、论证和研究。本文研究结果表明:第一,自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来至今,我国绿色城镇化发展历程可分为起步发展阶段、稳步发展阶段、深入发展阶段以及蓬勃发展阶段等四个阶段;人口压力问题、资源短缺问题、生态环境污染与破坏问题以及城镇布局不当与规模结构不合理问题是现阶段我国绿色城镇化发展所面临的主要问题与挑战;资源环境承载力薄弱的现实国情、粗放型经济发展方式、不合理的产业结构、经济利益驱动、过快的工业化与城镇化发展速度、城镇化建设重心偏离以及部分城镇居民环保意识观念淡薄、我国民间环保公益组织力量薄弱、新闻媒体与舆论监督作用略显不足等均是造成当前我国绿色城镇化发展所面临的一系列问题与挑战的客观原因。第二,与传统城镇化不同,绿色城镇化是城镇化发展的高级阶段,是追求更高层次的绿色城市建设,从而推动城镇化与生态环境良性互动发展。中国绿色城镇化发展能够优化环境库兹涅茨曲线。这是通过使环境库兹涅茨曲线整体向下移动或使环境库兹涅茨曲线拐点左移两种途径来实现的;城镇化对生态环境系统具有优化或胁迫作用。反过来,生态环境系统对城镇化同样具有促进或约束作用。城镇化系统与生态环境系统两大系统之间这种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的交互耦合关系就构成中国绿色城镇化的内在运行机理;中国绿色城镇化的发展演变可划分为绿色治理阶段和绿色文明阶段两个阶段。在不同发展阶段,城镇绿色发展方式不尽相同。第三,从2012—2017年:我国绿色城镇化发展水平虽然有所增加,但增加幅度不大,我国绿色城镇化发展水平整体不高;该阶段我国绿色城镇化发展整体呈现波浪式上升趋势,并且可明确划分为三个演变阶段;我国绿色城镇化发展水平基本呈现出东部地区高于中部地区、西部地区以及东北地区的总体格局,并且这一总体格局尚未出现较大改变,东部地区城市绿色发展实力依然最强,中西部地区和东北地区城市绿色发展实力依然相对较弱,我国绿色城镇化发展水平表现出较大的区域不平衡性和空间分异性,梯度分布特征较为显着;我国绿色城镇化发展状况呈现出显着的规模特征,城市规模越大,其绿色城镇化发展水平和状况就越好;我国绿色城镇化发展状况还呈现出显着的行政级别特征,城市行政自主性权利越大,其绿色城镇化发展水平和状况就越好。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技术创新和政府环境规制是影响我国绿色城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经济发展水平因素、技术创新因素和政府环境规制因素对我国绿色城镇化发展有着显着的正向影响。第二产业产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对我国绿色城镇化发展有着不显着的负向影响。第四,国外绿色城镇化实践起步较早,目前其已积累起极为丰富的成功经验。这些国家既包括美国、日本、德国、瑞典、丹麦、挪威、瑞士、加拿大、英国、澳大利亚、新西兰等众多发达国家,同时也包括巴西、南非等部分发展中国家。北京、上海和贵阳是国内践行绿色城镇化理念和实践非常具有代表性的典型案例。它们在这方面起步较早,发展水平居于国内领先地位,并且已经积累起了比较丰富的成功经验。总结与分析国内外绿色城镇化实践的共同经验与普遍规律对今后推动我国绿色城镇化实践发展具有重要的借鉴与启示意义。第五,要正确处理政府和市场在绿色城镇化发展中的关系、要高度重视绿色城市规划的重要引领作用、要高度重视并充分发挥政府重要的引导作用、要构建与绿色城镇化发展相适应的绿色产业结构、要全力促进社会可持续发展、要不断改进和创新城市管理与运营、要高度重视信息化在绿色城镇化发展过程中的重要作用、要以多元主体共同参与来推动中国绿色城镇化发展以及要以系统思维全面推进中国绿色城镇化发展是推动中国绿色城镇化发展所必须要遵循的九大基本原则。第六,绿色城镇化建设与发展是一项极为复杂的系统工程。中国绿色城镇化发展战略目标的实现路径并不是单一的,而是由多层次目标路径共同组成的有机统一体。促进经济绿色转型升级、大力弘扬绿色生态文化、着力推动社会绿色进步发展以及切实改善与修复生态环境是中国绿色城镇化发展终极目标实现的有效路径。本文最主要的创新之处在于:第一,研究视角创新。城镇化问题和绿色发展问题是当前国内外学界研究中的两个重点问题和热点问题。以往绝大多数学者都是单独研究这两个问题,要么是单独研究城镇化相关问题,要么是单独研究绿色发展相关问题,较少有学者将这两者结合起来做一交叉研究。本文试图将城镇化问题和绿色发展问题这二者结合起来,基于现阶段我国绿色发展这一全新的现实背景,站在绿色发展这一全新的研究视角下重新审视和看待我国城镇化问题,着重研究中国绿色城镇化发展水平评价及其实现路径问题,以期取得与以往研究成果有所不同的新的研究观点和研究结论,进一步指导今后我国绿色城镇化持续、快速、健康发展,这就具有一定的创新性。因此,本文最重要和最突出的创新之处就在于研究视角创新。第二,研究方法创新。以往大多数学者在对中国绿色城镇化发展水平进行定量测度和综合评价过程中,绝大多数都选择使用主成分分析法、因子分析法、TOPSIS法等综合评价方法,鲜有学者使用灰色关联度评价法。正是基于这一考虑,并且考虑到研究方法的适用性问题,本文选择使用灰色关联度评价法对中国绿色城镇化发展水平进行定量测度和综合评价。因此,研究方法创新就成为本文的一点创新之处。第三,研究观点创新。本文提出了一些新的研究观点。具体如下:一是,城镇化系统与生态环境系统两大系统之间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的交互耦合关系构成中国绿色城镇化的内在运行机理。中国绿色城镇化的发展演变可划分为绿色治理阶段和绿色文明阶段两个阶段。在不同发展阶段,城镇绿色发展方式不尽相同。二是,我国绿色城镇化发展呈现出显着的规模特征和行政级别特征:城市规模越大,其绿色城镇化发展水平越高;城市行政级别越高,其绿色城镇化发展水平也越高。三是,在中国绿色城镇化发展过程中,既要充分发挥市场的主导作用,也要重视发挥政府的重要引导作用,要将二者结合起来,形成合力,共同推动中国绿色城镇化向前发展。四是,要以城市管理与运营方面的不断创新持续推动我国绿色城镇化发展。五是,要促进信息化和绿色城镇化融合发展,以信息化引领和推动我国绿色城镇化发展。这些新观点也是本文的一点创新之处。第四,评价指标体系创新。本文在对中国绿色城镇化发展水平进行定量测度与综合评价过程中,是在对绿色城镇化概念内涵重新界定并基于对前人相关研究成果借鉴的基础上,遵循系统性、科学性、实用性、动态性、典型性与可比性等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原则,构建了与其他研究成果有所不同的由经济发展、资源高效、环境友好和社会进步等4个一级指标及其所属20个二级指标所组成的比较全面的、科学合理的中国绿色城镇化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并且在该评价指标体系基础上运用灰色关联度评价法对2012—2017年我国绿色城镇化发展水平进行了定量测度与综合评价,这就具有一定程度的创新性。

二、加强污水治理推进企业可持续发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加强污水治理推进企业可持续发展(论文提纲范文)

(1)平凉市四十里铺镇乡村人居环境整治规划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社会背景:新时代背景下乡村人居环境治理具有更高要求
        1.1.2 学科背景:黄土高原泾河川地乡村人居环境相关研究急待完善
        1.1.3 实践背景:四十里铺镇乡村人居环境受城镇化影响明显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相关研究进展
        1.3.1 国外乡村人居环境研究现状
        1.3.2 国内乡村人居环境研究现状
        1.3.3 文献评述
    1.4 研究空间范围与对象界定
        1.4.1 研究空间范围界定
        1.4.2 研究对象的界定
        1.4.3 相关基础概念的界定
    1.5 研究内容与方法
        1.5.1 研究思路与内容
        1.5.2 研究方法
    1.6 研究的技术路线
2 相关理论研究及实践经验借鉴
    2.1 相关理论基础研究
        2.1.1 乡村人居环境理论
        2.1.2 乡村空间规划理论
        2.1.3 可持续发展理论
        2.1.4 其他相关理论
    2.2 乡村人居环境的系统解析
    2.3 国内外相关案例解读
        2.3.1 国外乡村人居环境案例解读
        2.3.2 国内乡村人居环境案例解读
    2.4 国内外相关实践经验总结
    2.5 本章小结
3 平凉市四十里铺镇乡村人居环境现状及问题分析
    3.1 平凉市四十里铺镇现状特征研究
        3.1.1 区域空间资源特征
        3.1.2 自然生态资源特征
        3.1.3 经济社会发展水平
        3.1.4 土地资源利用特征
    3.2 四十里铺镇乡村现状特征研究
        3.2.1 乡村建设基本情况
        3.2.2 乡村建设空间特征
        3.2.3 乡村配套设施现状特征
    3.3 四十里铺镇乡村人居环境的现状调研分析
        3.3.1 典型村的选择
        3.3.2 典型村自然环境现状调研分析
        3.3.3 典型村社会环境现状调研分析
        3.3.4 典型村文化环境现状调研分析
        3.3.5 典型村居住环境现状调研分析
        3.3.6 典型村设施环境现状调研分析
    3.4 四十里铺镇乡村人居环境的现状问题
        3.4.1 典型村一——清街村人居环境现状问题
        3.4.2 典型村二——马坊村人居环境现状问题
        3.4.3 典型村三——军张村人居环境现状问题
    3.5 本章小结
4 平凉市四十里铺镇乡村人居环境现状评价与影响因素分析
    4.1 乡村人居环境评价体系的构建
        4.1.1 评价体系构建方法
        4.1.2 乡村“人居环境”要素相关指标
        4.1.3 评价指标权重的确定
        4.1.4 乡村人居环境评价结果分析
    4.2 乡村人居环境现状居民满意度评价
        4.2.1 问卷描述性分析
        4.2.2 村民对乡村生态环境的满意度
        4.2.3 村民对乡村居住环境的满意度
        4.2.4 村民对乡村设施环境的满意度
        4.2.5 结果分析
    4.3 乡村人居环境影响因素分析
        4.3.1 政策制度影响
        4.3.2 规划发展影响
        4.3.3 内生动力及外部驱动影响
    4.4 本章小结
5 平凉市四十里铺镇乡村人居环境整治规划策略与实证研究
    5.1 乡村人居环境整治模式
        5.1.1 城镇带动服务型乡村
        5.1.2 园区依附型乡村
        5.1.3 农业发展型乡村
    5.2 乡村人居环境整治策略
        5.2.1 区域协调的乡村空间规划总体框架
        5.2.2 城镇带动服务型乡村
        5.2.3 园区依附型乡村
        5.2.4 农业发展型乡村
    5.3 乡村人居环境整治实证
        5.3.1 城镇带动服务型乡村——清街村实证
        5.3.2 园区依附型乡村——马坊村实证
        5.3.3 农业发展型乡村——军张村实证
    5.4 本章小结
6 总结与展望
    6.1 研究结论
    6.2 研究的创新点
        6.2.1 研究区域创新
        6.2.2 研究层次创新
        6.2.3 研究方法创新
    6.3 研究不足与展望
        6.3.1 研究不足
        6.3.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在读期间的成果
图表目录
    图目录
    表目录
附录
    附录一:村民走访调研
    附录二:村委会走访调研
    附录三:实地调研概况
致谢

(2)介休市农村人居环境治理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国外研究现状
        1.3.2 国内研究现状
        1.3.3 文献述评
    1.4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4.1 研究方法
        1.4.2 研究技术路线
    1.5 研究的创新点
第二章 概念界定及理论基础
    2.1 概念界定
        2.1.1 农村
        2.1.2 人居环境
        2.1.3 农村人居环境
        2.1.4 农村人居环境治理
    2.2 理论基础
        2.2.1 可持续发展理论
        2.2.2 公共产品理论
        2.2.3 生态效益理论
        2.2.4 多元治理理论
第三章 介休市农村人居环境治理的现状
    3.1 介休市区域概况
    3.2 介休市农村人居环境治理情况
        3.2.1 农村人居环境治理主体
        3.2.2 治理资金投入情况
        3.2.3 治理具体工作
第四章 介休市农村人居环境治理存在的问题
    4.1 治理主体没有形成合力
        4.1.1 政府部门责任不明确
        4.1.2 村委会自治能力不足
        4.1.3 村民参与度不强
        4.1.4 民营企业参与度不强
        4.1.5 社会化服务组织薄弱
    4.2 农村人居环境基础设施尚未完善
    4.3 农村人居环境治理资金投入不足
    4.4 农村环境保护法制建设不完善
    4.5 农村人居环境状况不平衡
第五章 国内外人居环境治理的经验与启示
    5.1 韩国新村运动
    5.2 日本造村运动
    5.3 甘肃省临潭县治理措施
    5.4 贵州省六盘水市治理措施
    5.5 对介休市的启示
第六章 介休市农村人居环境治理对策
    6.1 发展多元化治理主体
        6.1.1 突出政府主导地位
        6.1.2 提升村委会自治能力
        6.1.3 发挥农民主体地位
        6.1.4 提高民营企业参与度
        6.1.5 提高社会化服务组织参与度
    6.2 完善农村人居环境基础设施
    6.3 拓宽治理资金来源
    6.4 完善农村环境保护法制建设
    6.5 分区域治理
第七章 结论
参考文献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附录 介休市农村人居环境治理情况调查问卷
致谢

(3)南通市海门区农村人居环境整治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综述
        1.2.1 国外研究综述
        1.2.2 国内研究综述
        1.2.3 研究述评
    1.3 研究思路、内容和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内容
        1.3.3 研究方法
    1.4 创新之处和不足
        1.4.1 本文创新点
        1.4.2 不足之处
第2章 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2.1 概念界定
        2.1.1 农村人居环境
        2.1.2 农村人居环境整治
    2.2 理论基础
        2.2.1 公共治理理论
        2.2.2 可持续发展理论
        2.2.3 多元治理理论
第3章 南通市海门区农村人居环境现状及整治内容
    3.1 南通市海门区概况及农村人居环境现状
        3.1.1 南通市海门区概况
        3.1.2 南通市海门区农村人居环境现状
    3.2 南通市海门区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内容
        3.2.1 实施城乡道路沿线环境整治行动
        3.2.2 实施农村水环境整治提升行动
        3.2.3 实施田园生态整治提升行动
        3.2.4 实施村庄面貌整治提升行动
        3.2.5 清洁村庄的“三清一改”行动
    3.3 南通市海门区人居环境整治成效
        3.3.1 农村的道路、河坡环境得到了改善
        3.3.2 垃圾集中处理,改变了农村“脏、乱、差”面貌
        3.3.3 强化水环境治理,全面提升水域质量
        3.3.4 农村“厕所革命”显成效
        3.3.5 对规模养殖场进行排污治理和升级改造
        3.3.6 拆除了违法建筑、对废品收购点进行整治
第4章 海门区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存在的问题与原因
    4.1 海门区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存在的问题
        4.1.1 农村垃圾收集治理还有待完善
        4.1.2 生活污水处理仍不完善
        4.1.3 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还较低
        4.1.4 畜禽粪污集中化处理率低,资源化利用不足
    4.2 农村人居环境整治问题中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4.2.1 长期的二元结构,使城乡环境卫生基础设施差距大
        4.2.2 人居环境整治资金缺口较大
        4.2.3 农民对人居环境治理的认识不足
        4.2.4 相关的体制机制不健全
        4.2.5 缺少人居环境整治的技术和人才
第5章 发达国家农村人居环境治理的经验启示
    5.1 发达国家农村人居环境治理做法
        5.1.1 美国农村垃圾分散治理对策
        5.1.2 日本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经验
        5.1.3 日本畜禽产业排泄物处理与循环利用技术
    5.2 启示
        5.2.1 政府通过制定政策法律,引导居民维护农村人居环境
        5.2.2. 政府通过经济手段引导农民爱护人居环境
        5.2.3. 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以市场化方式,维护人居环境设施的运营
        5.2.4. 农村人居环境整治需要适宜的技术
第6章 完善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的对策
    6.1 增强干部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6.1.1 充分发挥党的引领作用
        6.1.2 建立农村人居环境治理的奖罚机制
    6.2 加大资金投入,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基础设施
        6.2.1 加大政府对人居环境整治的投资力度
        6.2.2 用好“项目资金”
        6.2.3 通过让利鼓励社会资本参与人居环境建设
    6.3 认真调研,科学规划,完善对农村人居环境的整治
        6.3.1 完善农村垃圾治理
        6.3.2 完善农村生活污水治理
        6.3.3 完善农村厕所革命
        6.3.4 推广畜禽粪便处理技术,加快资源化利用
    6.4 提高农民的环保意识,激发农民在环境治理中的主体地位
    6.5 健全长效监管和管护机制,强化督导检查
        6.5.1 建立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监管平台
        6.5.2 基层政府成立联席会议制度,加强统筹管理
        6.5.3 将农村人居环境纳入干部考核
    6.6 研发、推广农村人居环境技术,培养技术人才
        6.6.1 研发、推广农村人居环境的适宜技术
        6.6.2 培训农村人居环境技术和管理人才
第7章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一: 海门区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调研访谈提纲
附录二: 海门区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调研访谈提纲
致谢

(4)“三大革命”视角下的农村人居环境治理研究 ——以山西省朔州市平鲁区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选题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2.3 文献评述
    1.3 研究方法
        1.3.1 文献资料法
        1.3.2 案例分析法
        1.3.3 访谈法
    1.4 创新点
    1.5 技术路线图
第二章 概念界定和理论基础
    2.1 相关概念界定
        2.1.1 人居环境
        2.1.2 农村人居环境
        2.1.3 三大革命
    2.2 相关理论基础
        2.2.1 公共治理理论
        2.2.2 可持续发展理论
        2.2.3 生态文明理论
第三章 平鲁区“三大革命”视角下的农村人居环境治理现状
    3.1 农村生活垃圾治理现状
    3.2 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现状
    3.3 农村厕所治理现状
    3.4 访谈结果分析
        3.4.1 思想认识现状
        3.4.2 基层政府宣传现状
        3.4.3 治理主体现状
        3.4.4 资金投入现状
第四章 平鲁区“三大革命”视角下的农村人居环境存在的问题
    4.1 规划不科学
        4.1.1 生活垃圾处理设施规划盲目
        4.1.2 生活污水处理路线缺乏统一规划
        4.1.3 改厕工作缺乏整体统筹
    4.2 监督管理不到位
        4.2.1 生活垃圾缺乏相关的制度约束
        4.2.2 生活污水项目重建轻管
        4.2.3 改厕的监管机制不完善
    4.3 资金投入不足
        4.3.1 生活垃圾治理资金不充足
        4.3.2 生活污水资金运行压力大
        4.3.3 改厕资金难以保障
    4.4 治理主体参与意识淡薄
        4.4.1 生活垃圾治理主体参与积极性不高
        4.4.2 生活污水治理主体意识不到位
        4.4.3 改厕的治理主体协同意识薄弱
第五章 国内外“三大革命”视角下的农村人居环境治理经验
    5.1 国外的相关经验
        5.1.1 农村生活垃圾治理经验
        5.1.2 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经验
        5.1.3 农村厕所治理经验
    5.2 国内的相关经验
        5.2.1 农村生活垃圾治理经验
        5.2.2 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经验
        5.2.3 农村厕所治理经验
第六章 平鲁区“三大革命”视角下的农村人居环境治理对策
    6.1 科学规划,合理布局
        6.1.1 合理选择生活垃圾运转处理模式
        6.1.2 科学选择生活污水处理方式
        6.1.3 因地制宜建设农村厕所设施
    6.2 加强监督管理
        6.2.1 建立乡镇一级生活垃圾管理机构
        6.2.2 加强农村生活污水治理项目管理
        6.2.3 施行“挂帅揭榜”改厕监管机制
    6.3 加大资金投资力度
        6.3.1 加大农村生活垃圾治理投入
        6.3.2 多渠道筹资治理农村生活污水
        6.3.3 多样化引入和使用改厕资金
    6.4 发挥治理主体责任
        6.4.1 充分发挥社会力量参与农村生活垃圾治理
        6.4.2 分级管理多方参与生活污水治理
        6.4.3 宣传引导改厕治理主体的协同意识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访谈提纲
致谢

(5)农村基础设施PPP模式中利益相关者的冲突与协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1.3.1 农村基础设施供给的相关研究
        1.3.2 农村基础设施PPP模式应用的相关研究
        1.3.3 PPP模式中多元主体合作的相关研究
        1.3.4 农村基础设施PPP模式中多元主体合作的研究
        1.3.5 研究述评
    1.4 研究内容及范围界定
        1.4.1 研究的主要内容
        1.4.2 研究范围的界定
    1.5 研究方法与路线
        1.5.1 研究方法
        1.5.2 技术路线
    1.6 创新之处与不足
2 概念界定及理论基础
    2.1 相关概念界定
        2.1.1 PPP模式
        2.1.2 农村基础设施
        2.1.3 利益相关者的冲突与协调
    2.2 PPP模式的相关理论
        2.2.1 PPP模式特征及分类
        2.2.2 PPP模式的基本运作
        2.2.3 PPP模式的风险
    2.3 理论基础
        2.3.1 利益相关者理论
        2.3.2 委托代理理论
        2.3.3 项目治理理论
        2.3.4 博弈论
        2.3.5 激励理论
3 农村基础设施PPP模式的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
    3.1 农村基础设施PPP模式现状
        3.1.1 农村基础设施PPP模式的发展背景
        3.1.2 农村基础设施PPP模式的发展情况
        3.1.3 农村基础设施PPP模式的效应分析
        3.1.4 合作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3.2 推广和应用农村基础设施PPP模式的影响因素辨析
        3.2.1 研究方法与指标体系构建
        3.2.2 指标权重计算
        3.2.3 结果与分析
    3.3 小结
4 农村基础设施PPP模式中利益相关者的冲突分析
    4.1 利益相关者的诉求及职责
        4.1.1 政府的利益诉求及职责
        4.1.2 社会资本方的利益诉求及职责
        4.1.3 农户的利益诉求及职责
        4.1.4 其他主体的利益诉求及职责
    4.2 核心利益相关者之间产生冲突的表现
        4.2.1 政府与社会资本方之间的冲突
        4.2.2 政府与农户之间的冲突
        4.2.3 社会资本方与农户之间的冲突
    4.3 核心利益相关者之间产生冲突的根源
        4.3.1 利益相关者的合作动力不足
        4.3.2 为追求利益最大化产生机会主义行为
        4.3.3 利益相关者之间缺乏良好的交流与信息共享
    4.4 化解农村基础设施PPP模式中利益相关者冲突的分析框架
    4.5 小结
5 基于博弈模型的利益相关者协调分析
    5.1 实现利益相关者协调的必要性
    5.2 考虑利益风险分配的公私双方协调策略分析
        5.2.1 基本假定
        5.2.2 分析与讨论
        5.2.3 仿真分析
        5.2.4 启示
    5.3 政府、企业和农户三方利益协调的博弈分析
        5.3.1 农户参与的必要性
        5.3.2 农户参与农村基础设施PPP项目的实践
        5.3.3 模型假设
        5.3.4 分析与讨论
        5.3.5 启示
    5.4 利益风险分配机制的完善思路
    5.5 小结
6 基于激励模型的利益相关者协调分析
    6.1 农村基础设施PPP模式的激励约束机制
        6.1.1 激励约束机制对利益相关者协调的促进作用
        6.1.2 农村基础设施PPP模式的激励约束措施
        6.1.3 案例分析—激励和监管方式对合作效果的影响
    6.2 基于激励模型的利益相关者协调分析
        6.2.1 PPP模式下激励机制的效应分析
        6.2.2 仅考虑显性激励下的模型
        6.2.3 考虑声誉效应的PPP激励模型
        6.2.4 模型分析及数据算例
    6.3 考虑农户感知的农村基础设施PPP模式激励约束分析
        6.3.1 考虑农户感知的必要性
        6.3.2 农户感知的评价指标
    6.4 激励约束机制的完善思路及要点
        6.4.2 激励约束机制的完善思路
        6.4.3 激励约束机制的实施要点
    6.5 小结
7 基于关系治理的利益相关者协调分析
    7.1 关系治理对利益相关者协调的促进作用
    7.2 农村基础设施PPP模式中公私伙伴关系的影响因素分析
        7.2.1 研究方法和数据来源
        7.2.2 范畴提炼和模型建构
        7.2.3 影响机理解析
    7.3 案例分析—关系改进对利益相关者合作的影响
        7.3.1 案例基本情况
        7.3.2 案例分析
        7.3.3 经验启示
    7.4 小结
8 促进农村基础设施PPP模式利益相关者协调的对策建议
    8.1 提升利益风险分配的合理性
        8.1.1 优化利益分配
        8.1.2 健全风险管理
        8.1.3 增强利益保障
        8.1.4 提高扶持力度
    8.2 完善PPP项目的激励约束机制
        8.2.1 建立切实可行的激励约束机制
        8.2.2 构建科学的监管体系
        8.2.3 加强对主体的行为约束
    8.3 构筑平等互利的合作关系
        8.3.1 提升利益相关者的协调意识
        8.3.2 增强利益相关者的治理能力
        8.3.3 注重多方良性互动
        8.3.4 积极引导农户参与
    8.4 小结
9 研究结论与展望
    9.1 研究结论
    9.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6)苏州市X城区水务一体化管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2.3 研究评述
    1.3 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4 研究思路和研究框架
        1.4.1 研究思路
        1.4.2 研究框架
第二章 相关概念和理论概述
    2.1 相关概念
        2.1.1 水务
        2.1.2 水务管理
        2.1.3 水务一体化管理
    2.2 相关理论基础和指导性原则
        2.2.1 都柏林—里约原则
        2.2.2 系统理论
        2.2.3 公共产品供给理论
    2.3 我国城市水务管理体制改革的依据和基本方向
        2.3.1 政策理论和法律法规依据
        2.3.2 改革的基本方向
第三章 苏州市 X 城区水务管理体制的现状、问题及原因
    3.1 目前苏州市X城区水务管理体制改革过程与现状
        3.1.1 苏州市X城区的基本情况
        3.1.2 苏州市X城区水务管理体制改革的过程和内容
        3.1.3 苏州市X城区水务管理体制现状
    3.2 目前苏州市X城区水务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3.2.1 涉水建设矛盾突出
        3.2.2 涉水监管出现真空、交叉及错位
        3.2.3 涉水管理信息资源难整合
        3.2.4 涉水管理政企不分
        3.2.5 水务市场发展后继乏力
        3.2.6 涉水企业深陷发展低谷
    3.3 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3.3.1 “多龙管水”的管理体制制约了水资源的优化配置
        3.3.2 涉水企业资源整合度过低
        3.3.3 水务市场投融资机制僵化
        3.3.4 水务管理队伍素质不高
第四章 国内外水务一体化管理的做法和借鉴
    4.1 国内水务一体化管理的做法
        4.1.1 上海水务一体化管理改革经验
        4.1.2 深圳水务一体化管理模式
    4.2 国外水务一体化管理的做法
        4.2.1 法国的水务管理模式
        4.2.2 英国的水务管理模式
    4.3 适应X城区区情值得借鉴的做法
        4.3.1 强化政府的宏观管理和协调
        4.3.2 建立完善相关法律法规
        4.3.3 发挥市场机制的资源配置功能
        4.3.4 依法治水
        4.3.5 实施供排水一体化管理
第五章 苏州市X城区水务一体化管理改革优化方案
    5.1 苏州市X城区水务一体化管理改革的目标和基本原则
        5.1.1 改革优化的基本目标
        5.1.2 改革优化的基本原则
        5.1.3 改革优化的基本方向和任务
    5.2 确定水务一体化管理主体
        5.2.1 建立集权化的水行政主管部门
        5.2.2 整合组建区级水务集团
    5.3 构建多元的水务市场投融资机制
        5.3.1 有效整合现有公司资源
        5.3.2 积极拓宽投融资渠道
        5.3.3 全面深化水价改革
    5.4 简要小结
第六章 苏州市X城区水务一体化管理改革优化的保障措施
    6.1 进一步解放思想观念
        6.1.1 增强协同发展理念
        6.1.2 增强可持续发展理念
        6.1.3 增强绿色发展理念
        6.1.4 增强创新发展理念
    6.2 体制、制度保障措施
        6.2.1 政府治理体系改革的支持
        6.2.2 出台的相关制度
    6.3 市场运行方面保障措施
        6.3.1 建立合理的水务市场供求机制
        6.3.2 建立合理的供排水价格调控机制
        6.3.3 建立合理的水务市场竞争机制
        6.3.4 建立合理的水务市场补偿机制
    6.4 人才队伍建设方面保障措施
    6.5 一体化管理平台硬件建设保障
第七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7.1 研究结论
    7.2 研究不足
    7.3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附录 关于苏州市 X 城区水务管理体制存在问题分析的访谈报告

(7)基于治理理论的湖北农村生态治理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的背景和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1.2.1 国内相关研究现状
        1.2.2 国外相关研究现状
        1.2.3 研究述评
    1.3 研究思路、内容、方法及创新点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内容
        1.3.3 研究方法
        1.3.4 创新点
第2章 核心概念与相关理论基础
    2.1 核心概念界定
        2.1.1 乡村振兴
        2.1.2 生态治理
        2.1.3 农村生态治理
    2.2 理论基础
        2.2.1 治理理论
        2.2.2 治理现代化
        2.2.3 生态治理现代化
第3章 湖北农村生态治理现状
    3.1 湖北省农村生态治理发展历程
        3.1.1 探索阶段(1949-1978):探索环境、资源和水利问题
        3.1.2 开拓阶段(1978-1989):开始关注生态环境保护工作
        3.1.3 创新阶段(1989-2002):可持续发展观下的湖北环境保护创新
        3.1.4 发展阶段(2002-2012):“人与自然和谐”下的湖北农村生态建设
        3.1.5 深化阶段(2012- ):全面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下的生态治理阶段
    3.2 湖北农村生态治理现状及成就
        3.2.1 生态农业示范区建设取得成效
        3.2.2 美丽乡村建设向纵深推进
        3.2.3 农村人居环境改善效果明显
        3.2.4 农村污染治理取得良好成效
        3.2.5 农村生态进一步恢复
第4章 湖北农村生态治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4.1 湖北农村生态治理中存在的问题
        4.1.1 社会发展与生态治理的矛盾
        4.1.2 政府生态治理成效较低
        4.1.3 政府环境治理监管能力较弱
        4.1.4 生态环保责任意识不够
    4.2 湖北农村生态治理问题原因分析
        4.2.1 社会原因:城乡二元社会结构
        4.2.2 经济原因:地方经济发展有限
        4.2.3 政治原因:政府生态治理行为不足
        4.2.4 科技原因:生态科技供给不足
        4.2.5 文化原因:环保意识较淡薄
第5章 他山之石:国外乡村生态治理经验借鉴
    5.1 法国、美国、日本、韩国乡村生态治理和生态振兴经验
        5.1.1 法国:以“生态农业”带动乡村生态发展
        5.1.2 美国:以“生态农业”带动农村生态保护与发展
        5.1.3 日本、韩国:东亚新兴国家的乡村生态治理做法与经验
    5.2 国外农村生态治理经验启示
        5.2.1 法国生态农业的启示
        5.2.2 韩国“新村运动”的启示
第6章 基于治理理论的湖北农村生态治理优化对策
    6.1 加强规划引领
        6.1.1 坚持政府规划主导地位
        6.1.2 加强乡村产业振兴规划
    6.2 完善监管机制
        6.2.1 严格落实监管责任
        6.2.2 进一步完善激励机制
        6.2.3 建立政府治理沟通协调机制
    6.3 构建制度保障体系
        6.3.1 完善生态治理相关法律法规
        6.3.2 加大环保资金投入
        6.3.3 加大生态环保科技投入
    6.4 形成治理主体多元化
        6.4.1 推动多主体共同参与格局
        6.4.2 充分调动多主体参与积极性
    6.5 加强各治理主体的生态责任意识
        6.5.1 增强政府生态责任意识
        6.5.2 增强企业生态责任意识
        6.5.3 增强公民生态责任意识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8)广安市前锋区农村人居环境治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及意义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意义
        (一)农村人居环境治理是贯彻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必须完成的硬任务
        (二)农村人居环境治理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必须补齐的短板
        (三)农村人居环境治理是破解城乡发展不平衡的重要抓手
    第二节 国内外文献综述
        一、国内研究现状
        二、国外研究现状
    第三节 研究的内容、思路、方法与创新之处
        一、研究的主要内容
        二、研究的思路
        三、研究的方法
        (一)文献法
        (二)调查问卷法
        (三)访谈法
        四、研究的创新之处
    第四节 理论依据及相关概念界定
        一、治理理论
        二、农村人居环境治理概念
第二章 广安市前锋区人居环境现状
    第一节 地理位置
    第二节 自然特征
        一、地势地貌
        二、气候状况
        三、土壤
        四、水文
    第三节 资源状况
        一、土地资源情况
        二、矿产资源
        三、河溪库塘资源情况
        (一)水资源现状
        (二)饮用水源地现状
        四、生态山林资源情况
        (一)林业现状
        (二)植物资源
        (三)动物资源
        五、旅游资源
    第四节 生态环境质量现状及建设概况
        一、环境质量现状
        (一)地表水环境质量状况
        (二)空气环境质量状况
        二、农业污染现状
第三章 前锋区农村人居环境治理主要做法及成效
    第一节 前锋区农村人居环境治理主要做法
        一、确立目标任务
        二、实施农村生活垃圾治理行动
        (一)全面消除历史积存垃圾
        (二)加快配齐乡村环卫人员
        (三)不断提升城乡环卫一体化水平
        (四)积极探索垃圾资源化利用
        三、实施农村生活污水治理行动
        (一)因地制宜选择污水处理方式
        (二)持续开展农村水环境治理
        (三)大力推进“千村示范工程”
        四、实施农村“厕所革命”行动
        (一)统筹农村公共厕所建设
        (二)推进农村户用厕所改造
        (三)完善乡村旅游厕所配套
        五、实施村庄清洁行动
        (一)实施道路硬化工程
        (二)实施乡村美化工程
        (三)实施旧村改造工程
    第二节 前锋区农村人居环境治理主要成效
        一、“三结合”提升综合效益
        (一)与改善基础设施相结合
        (二)与发展乡村旅游相结合
        (三)与推进移风易俗相结合
        二、“多主体”汇聚各方力量
        (一)民企参与,市场运作,推动垃圾不落地
        (二)国企主力,多管齐下,推动污水不入河
        (三)群众主体,全程参与,推动厕所无公害
        (四)政府引导,项目补助,推动畜禽粪污不直排
第四章 前锋区农村人居环境治理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第一节 前锋区农村人居环境治理存在的问题
        一、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存有冲突,内涵式发展任重道远
        二、乡村基层治理能力后劲不足,群众主体作用发挥不充分
        三、农村污水处理设施数量及质量有待提升
        四、农村生活垃圾收集与治理体系待提升完善
        五、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较低
        六、农村基层环保机构不健全
    第二节 前锋区农村人居环境治理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一、对生态环境重视程度不够
        (一)环境保护意识不强
        (二)经济结构不优
        (三)资金投入不足
        二、乡村规划不健全
        三、缺少整体风貌设计
        (一)农村个体差异大
        (二)农房设计缺少整体性规划
        四、农民居住环境治理缺乏有效抓手
        五、要素保障不到位
        (一)城乡二元结构体制的束缚
        (二)治理投入不足
        (三)治理主体缺失
第五章 前锋区农村人居环境治理对策思考
    第一节 抓好生态保护管控与修复
        一、生态保护控制线划定
        二、山体生态修复与利用模式
        (一)山体修复类型
        (二)山体利用模式
        三、河流水库湿地生态修复与利用
        (一)河流水库湿地生态修复
        (二)河流水库湿地利用模式与要求
    第二节 优化完善乡村体系规划
        一、更新完善宜居镇村体系
        (一)城镇体系
        (二)村庄体系
        二、分类推进村庄建设
        (一)集聚提升类村庄
        (二)城郊融合类村庄
        (三)特色保护类村庄
        (四)协调发展类村庄
    第三节 统一风貌打造与农房建设
        一、风貌分区
        (一)生态景观风貌区
        (二)现代景观风貌区
        (三)历史文化景观风貌区
        二、农房建设风貌指引
        (一)生态景观风貌区
        (二)现代景观风貌区
        (三)历史文化景观风貌区
    第四节 强化污染综合治理
        一、强化畜禽粪污综合利用
        (一)严格执行禁限养区制度
        (二)推进畜禽生态养殖
        (三)推进畜禽粪便收集处理中心建设
        二、推进农村生活垃圾治理
        (一)建立农村生活垃圾管理制度
        (二)狠抓农村生活垃圾分类
        三、推进农村污水治理
        四、加强推进厕所整治
        五、持续抓好水环境污染防治
        (一)严防严控,保障备用水源安全
        (二)科学引导,建设节水型社会
        (三)严控总量,提升水环境质量
        (四)综合整治,持续改善水环境质量
        六、大力抓好大气环境污染防治
        (一)严格环境准入,强化源头管理
        (二)实施总量控制,优化产业布局
        (三)控制煤炭消费总量,优化能源结构
        (四)施工和道路扬尘控制
        (五)人居环境空气质量整治
        七、着力抓好土壤环境污染防治
        (一)全面开展土壤环境质量调查
        (二)实施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
        (三)推进高污染地区土壤修复
    第五节 完善多层次保障体系
        一、强化组织保障
        二、强化人才保障
        (一)“新乡贤”培育
        (二)创新人才考评机制
        (三)完善人才引进保障机制
        三、强化制度保障
        (一)建立目标实施考核机制
        (二)健全公众参与机制和提升农民环保意识
        四、强化资金保障
        (一)加大人居环境整治投入
        (二)设立人居环境建设专项资金及监管制度
        五、强化技术保障
        (一)强化科技队伍建设
        (二)扩大科技合作交流与技术开发应用
结语
参考文献

(9)京津冀农村生态环境治理效率提升的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问题的提出
    1.2 研究对象现状分析
        1.2.1 京津冀农村土地利用、污染情况
        1.2.2 京津冀农村污水污染治理情况
        1.2.3 京津冀农村生活垃圾污染治理情况
    1.3 研究目的及研究意义
        1.3.1 研究目的
        1.3.2 理论意义
        1.3.3 实践意义
    1.4 国内外环境治理文献研究综述及评述
        1.4.1 国外研究综述
        1.4.2 国内研究综述
        1.4.3 国内外成果评述
    1.5 研究的内容与技术路线图
        1.5.1 研究思路
        1.5.2 技术路线图
    1.6 研究方法
        1.6.1 文献综述法
        1.6.2 超效率 SBM 模型和 Malquist 指数模型
        1.6.3 比较分析法
    1.7 本文创新点及难点
        1.7.1 创新点
        1.7.2 研究难点
    1.8 拟解决的关键科学问题
    1.9 本章小结
第二章 概念界定及理论基础
    2.1 相关概念
        2.1.1 农村生态环境
        2.1.2 农村生态环境治理
        2.1.3 农村生态环境治理效率
    2.2 农村生态环境治理效率理论基础
        2.2.1 公共物品理论与农村生态环境治理效率
        2.2.2 可持续发展理论与农村生态环境治理效率
        2.2.3 政府职能理论与生态环境治理效率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京津冀农村生态环境治理效率评价指标体系
    3.1 构建农村生态环境治理评价指标体系
        3.1.1 评价指标体系选取的原则
        3.1.2 指标的收集与筛选
    3.2 京津冀农村生态环境治理效率评价指标体系说明
    3.3 DEA评价方法
        3.3.1 决策单元
        3.3.2 超效率SBM模型
        3.3.3 Malquist Luenberger模型
        3.3.4 DEA方法应用的优势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京津冀农村生态环境治理效率实证研究
    4.1 样本选取与数据来源
    4.2 评价过程与结果分析
    4.3 京津冀农村环境影响因素分析——基于 Tobit 模型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京津冀农村生态环境治理效率提升对策
    5.1 发展环保产业,促进环保一体化发展
        5.1.1 调整升级产业结构,发展环保产业
        5.1.2 配置资源要素,促进生态产业集聚
        5.1.3 制定区域环保市场准入统一标准,打造重点环保项目
    5.2 引入社会资本,补充农村环境治理资金
        5.2.1 拓宽资金筹集方式
        5.2.2 引入发展第三方治理模式
    5.3 创新污染治理技术,推动生态农业发展
        5.3.1 严控氮肥施放量,实施土壤环境监测
        5.3.2 加强农村水环境治理,整合生态系统健康水循环
        5.3.3 完善和加强环境治理技术实施标准及政策体系
    5.4 发挥农村人口优势,组建基层环保力量,推进美丽乡村建设
        5.4.1 培育农民主体治理意识,形成专业环保队伍
        5.4.2 分类推进美丽乡村片区,帮扶打造示范典型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研究结论
    6.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发表论文及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附录
致谢

(10)中国绿色城镇化发展水平评价及实现路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和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思路与方法
        1.2.1 研究思路
        1.2.2 研究方法
    1.3 研究内容与框架
        1.3.1 研究内容
        1.3.2 论文框架
    1.4 论文的创新之处
第二章 文献综述
    2.1 国外文献
    2.2 国内文献
    2.3 文献简要评述
第三章 相关概念与理论基础
    3.1 相关概念界定
        3.1.1 城镇化
        3.1.2 “城镇化”与“城市化”概念辨析
        3.1.3 新型城镇化
        3.1.4 绿色发展
        3.1.5 绿色城镇化
        3.1.6 耦合
    3.2 相关理论介绍
        3.2.1 马克思主义绿色发展思想
        3.2.2 生态马克思主义理论
        3.2.3 可持续城镇化理论
        3.2.4 生命周期理论
        3.2.5 系统理论
        3.2.6 PSR框架模型
第四章 中国绿色城镇化发展历史、面临问题及原因剖析
    4.1 中国绿色城镇化发展历程
        4.1.1 起步发展阶段
        4.1.2 稳步发展阶段
        4.1.3 深入发展阶段
        4.1.4 蓬勃发展阶段
    4.2 中国绿色城镇化发展面临的问题
        4.2.1 人口问题影响中国绿色城镇化发展
        4.2.2 资源问题限制中国绿色城镇化发展
        4.2.3 生态环境问题严重制约中国绿色城镇化发展
        4.2.4 城镇布局不当与规模结构不合理问题严重影响中国绿色城镇化发展
    4.3 中国绿色城镇化发展所面临问题的原因剖析
        4.3.1 资源环境承载力薄弱的现实国情
        4.3.2 粗放型经济发展方式
        4.3.3 不合理的产业结构
        4.3.4 经济利益驱动
        4.3.5 过快的工业化与城镇化发展速度
        4.3.6 城镇化建设重心偏离
        4.3.7 其他原因
第五章 中国绿色城镇化的理论机理分析
    5.1 绿色城镇化的理论依据
        5.1.1 绿色城镇化的基本内涵
        5.1.2 绿色城镇化的基本特征
    5.2 绿色城镇化的库兹涅茨分析
        5.2.1 环境库兹涅茨曲线
        5.2.2 绿色城镇化优化环境库兹涅茨曲线
    5.3 绿色城镇化的作用机理分析
        5.3.1 城镇化对生态环境系统的作用机理
        5.3.2 生态环境系统对城镇化的作用机理
        5.3.3 绿色城镇化的运行机理
    5.4 绿色城镇化的动态演化分析
        5.4.1 城镇化与环境压力关系的动态分析
        5.4.2 绿色城镇化演变的阶段分析
第六章 中国绿色城镇化发展水平及影响因素的计量分析
    6.1 绿色城镇化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6.1.1 指标体系构建原则
        6.1.2 指标体系的构成及其依据
    6.2 绿色城镇化发展水平评价的方法选择
        6.2.1 评价方法选择
        6.2.2 权重的确定
        6.2.3 评价样本选择
        6.2.4 数据来源
    6.3 中国绿色城镇化发展水平评价结果分析
    6.4 中国绿色城镇化影响因素分析
        6.4.1 研究假设与影响因素指标选取
        6.4.2 模型设定与数据来源
        6.4.3 回归结果与分析
第七章 国内外绿色城镇化发展的案例研究
    7.1 国外绿色城镇化实践经验
        7.1.1 德国埃朗根
        7.1.2 瑞典马尔默
        7.1.3 美国伯克利
        7.1.4 日本北九州
        7.1.5 澳大利亚阿德莱德
        7.1.6 巴西库里蒂巴
        7.1.7 南非约翰内斯堡
    7.2 国内绿色城镇化实践经验
        7.2.1 北京
        7.2.2 上海
        7.2.3 贵阳
    7.3 国内外绿色城镇化实践发展共同经验总结
第八章 中国绿色城镇化发展的原则、路径与对策
    8.1 中国绿色城镇化发展的基本原则
        8.1.1 要正确处理政府和市场在绿色城镇化发展中的关系
        8.1.2 要高度重视绿色城市规划的重要引领作用
        8.1.3 要高度重视并充分发挥政府重要的引导作用
        8.1.4 要构建与绿色城镇化发展相适应的绿色产业结构
        8.1.5 要全力促进社会可持续发展
        8.1.6 要不断改进和创新城市管理与运营
        8.1.7 要高度重视信息化在绿色城镇化发展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8.1.8 要以多元主体共同参与来推动中国绿色城镇化发展
        8.1.9 要以系统思维全面推进中国绿色城镇化发展
    8.2 中国绿色城镇化发展的实现路径
        8.2.1 促进经济绿色转型升级
        8.2.2 大力弘扬绿色生态文化
        8.2.3 着力推动社会绿色进步发展
        8.2.4 切实改善修复生态环境
    8.3 中国绿色城镇化发展的对策建议
        8.3.1 加快构建绿色产业结构,大力推动城镇经济发展
        8.3.2 着重加强城市绿色发展薄弱环节投入与建设
        8.3.3 因地制宜制定差异化的区域城市绿色发展政策
        8.3.4 不断优化城镇布局,充分发挥大城市的辐射带动作用
        8.3.5 适当减少城市行政层级,适度扩大城市自主权
        8.3.6 高度重视城市生态环境保护与治理修复工作
第九章 结论及进一步研究方向
    9.1 主要结论
    9.2 研究不足及未来进一步研究方向
参考文献
附录A 2012—2017年中国绿色城镇化发展水平评价结果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四、加强污水治理推进企业可持续发展(论文参考文献)

  • [1]平凉市四十里铺镇乡村人居环境整治规划策略研究[D]. 仇冬.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21(01)
  • [2]介休市农村人居环境治理问题研究[D]. 段靖. 河北科技师范学院, 2021(08)
  • [3]南通市海门区农村人居环境整治问题研究[D]. 邱晓玉. 扬州大学, 2021(08)
  • [4]“三大革命”视角下的农村人居环境治理研究 ——以山西省朔州市平鲁区为例[D]. 孙彦飞. 河北科技师范学院, 2021(08)
  • [5]农村基础设施PPP模式中利益相关者的冲突与协调研究[D]. 管立杰. 山东农业大学, 2020(03)
  • [6]苏州市X城区水务一体化管理研究[D]. 顾志锋.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2020(08)
  • [7]基于治理理论的湖北农村生态治理对策研究[D]. 李婉芊. 湖北工业大学, 2020(12)
  • [8]广安市前锋区农村人居环境治理研究[D]. 谭云华. 云南师范大学, 2020(01)
  • [9]京津冀农村生态环境治理效率提升的策略研究[D]. 赵玉萍. 天津商业大学, 2020(12)
  • [10]中国绿色城镇化发展水平评价及实现路径研究[D]. 杨角. 西北大学, 2020(07)

标签:;  ;  ;  ;  ;  

加强废水处理促进企业可持续发展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