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宁地区严重创伤合并成人呼吸窘迫综合征患者氧动力学变化

西宁地区严重创伤合并成人呼吸窘迫综合征患者氧动力学变化

一、西宁地区严重创伤患者并发成人呼吸窘迫综合征氧动力学变化(论文文献综述)

王立强[1](2019)在《影响体外膜肺氧合治疗成人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疗效的危险因素分析》文中提出研究背景据相关报道[1-6],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现已经是一种临床较为常见的疾病,占所有进入重症监护病房(ICU)患者病因的10%以上。ARDS是一种可导致低氧血症、高碳酸血症、肺动脉高压、肺死腔增加和肺顺应性降低的,过度的肺部炎性反应;在治疗原发疾病的基础上,现采用小的潮气量联合呼气末正压(PEEP),结合使用肌松药物、俯卧位、吸入一氧化氮、静脉应用类固醇药物等的治疗方案已成为临床上成熟的治疗手段。尽管如此,ARDS患者病死率仍然会高达46%[4,7],极重度ARDS患者的死亡率更高[8]。目前,为了改善ARDS患者院内生存概率及远期生存结局,医学界依然在不断探索新的针对ARDS的支持手段,继续完善患者的支持方案。1972年美国Hill等[9]应用体外膜肺氧合(ECMO)成功治疗了 1名24岁的ARDS患者,但后续患者却因为严重的并发症让ECMO的疗效并不理想。但随后ECMO在治疗新生儿的呼吸衰竭时,却取得了巨大的成功[10]。ECMO是将体内静脉系统的血经过血泵引流出来经过膜式氧合器进行氧合或排出二氧化碳后,再回输至静脉系统或动脉系统,从而来部分或完全的替代心脏和/或肺部的一些功能,因此被分为静脉-静脉ECMO(VV-ECMO)和静脉-动脉ECMO(VA-ECMO)形式,ARDS等呼吸相关的危重症患者运用VV-ECMO最为常见[11]。近年来重症流感病毒的爆发(CESAR),以及对ECMO基础研究的深入和在治疗重症疾病时经验的积累,对比于传统的呼吸机应用,ECMO对于治疗ARDS的优势越来越明显[12],VV-ECMO通过改善患者氧合,同时排出二氧化碳,使受损的肺组织得到充分休息,已经是ARDS患者呼吸机治疗效果不佳时首选的援救策略[13],为肺的后续恢复争取到宝贵的时间。虽然目前ECMO已成为治疗ARDS的常用方法,但其临床效果在不同的医疗中心差异仍较大,且国内VV-ECMO对严重ARDS患者预后影响的数据资料十分有限,已有的相关研究报道主要为临床的个别病例汇报,而相对较大样本的临床研究则未见报道。中山市人民医院是国内除港台地区之外最早开展ECMO技术的医院,每年的ECMO例数均列国内ECMO中心前五位。近几年来,通过ECMO技术,救治了大量ARDS患者,为此,本研究收集了近两年来,在中山市人民医院应用VV-ECMO技术治疗成人严重ARDS的病史资料,对其生存因素进行分析,探讨可能影响患者预后的危险因素,以期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意见,为改进后续ARDS患者的ECMO治疗方案及管理提供临床依据。研究目的分析影响体外膜肺氧合(ECMO)治疗成人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疗效的危险因素,为改进今后ARDS患者的ECMO治疗及管理方案提供临床支持依据。研究方法1.收集中山市人民医院于2017年1月至2019年4月期间、18岁及以上建立V-V ECMO治疗重度ARDS病例的病史资料。排除标准:ECMO辅助不足24 h者或患者怀孕。2.将入选病例按能否成功撤离ECMO分为2组:成功撤离ECMO组(成功组)及未成功撤离ECMO组(失败组)。成功撤离ECMO组定义:撤离ECMO后患者存活超过24 h,且此期间不需再次行ECMO辅助治疗。3.观察指标:(1)一般资料:年龄、性别、术前合并疾病(高血压/糖尿病)。(2)ECMO前的相关情况:ECMO前APACHEII评分、ECMO前机械通气时间、潮气量、呼气末正压通气(PEEP)、最差氧合指数、ECMO前乳酸、平均动脉压(MAP)及左室射血分数(EF)值。(3)ECMO辅助期间的相关情况:ECMO后24 h乳酸水平、ECMO后24 h流量、ECMO后24 h动脉氧分压、ECMO辅助时间。(4)并发症的发生情况:需行连续肾替代治疗、肺部并发症(气胸或肺出血)、颅内出血、需更改ECMO模式。4.统计学分析将两组的观察指标分别进行对比分析,筛选出不利于ECMO成功撤离的可疑危险因素,分别对上述因素进行ROC曲线分析以确定其临界值,然后对上述因素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确定不利于ECMO成功撤离的危险因素。结果1.共纳入研究52例,其中男性32例,女性20例;年龄21~77(48.3±15.1)岁,成功组为27例(52%),失败组为25例(48%);成功组患者后续院内死亡4例,总存活出院率为44%(23/52)。2.成功组和失败组的(1)一般情况:年龄、性别、术前合并疾病(高血压/糖尿病)等方面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2)ECMO前的相关情况:VVECMO辅助前机械通气时间、潮气量、PEEP、最差氧合指数、ECMO前乳酸、MAP及左室EF值,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ECMO前APACHEⅡ评分有明显差异(成功组18.6±3.3 vs 20.8±3.9;P=0.036)。(3)ECMO辅助期间的相关情况:ECMO后24h流量、24h动脉氧分压、辅助时间方面无明显差异(P>0.05);ECMO后24h乳酸水平有明显差异(成功组2.2[1.0]vs 5.0[3.3]mmol/L;P<0.001)。(4)并发症的发生情况:需行CRRT(成功组12/27例vs失败组24/25例,44%vs 96%;P<0.001)、肺部并发症(成功组 2/27 例 vs 失败组 8/25 例,4%vs 32%;P=0.036)、颅内出血(成功组0/27例vs失败组4/25例,0 vs 16%;P=0.047)、需更改ECMO模式(成功组 1/27 例 vs 失败组 7/25 例,4%vs 28%;P=0.022)。3.对两组患者中有显着差异的ECMO前APACHEⅡ评分、ECMO后24 h乳酸水平等指标进行ROC曲线分析,以其临界值为分界点转为二分类变量,并与上述的其余变量共同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4.经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ECMO后24 h乳酸水平(>3.10 mmol/L)、需行CRRT是其独立危险因素。结论1、在ECMO辅助治疗成人ARDS期间,ECMO后24 h乳酸水平(>3.10 mmol/L)与需行CRRT是导致ECMO撤离失败的两个独立危险因素。2、ECMO前APACHEⅡ评分(>18.5)、ECMO辅助期间合并肺部并发症、颅内出血、需更改ECMO模式等因素可能是导致ECMO辅助失败的不利因素。

邓燎原[2](2019)在《SOFA评分对特重度烧伤患者并发脓毒症的评估意义》文中研究表明目的:回顾性研究SOFA评分在特重度烧伤患者并发脓毒症过程中的变化关系,明确特重度烧伤患者并发脓毒症的SOFA平均临界值。寻找患者并发脓毒症的影响因素,为临床对特重度烧伤患者的个体化治疗,脓毒症及时有效的防治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004年01月-2018年12月在南华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烧伤整形外科住院的117例特重度烧伤患者的临床数据。记录患者性别、年龄、烧伤面积(total body surface area,TBSA)、有无吸入性损伤,记录住院第1、3、7、10、14、21天的氧合指数(PaO2/FiO2)、血小板计数(Platelet,PLT)、胆红素值、平均动脉压(Mean Arterial Pressure,MAP)、格拉斯哥评分(Glasgow Coma Scale,GCS)、血肌酐值、24小时尿量,根据序贯器官衰竭评分(Sequential Organ Failure Assessment,SOFA)标准统计SOFA值。按第21天预后分为脓毒症组(试验组)和非脓毒症组(对照组);根据患者年龄分为青壮年组(18-40周岁)和中老年组(41-60周岁)。采用配对t检验分析SOFA值在试验组与对照组间的差异。LSD-t检验分析组内SOFA值的变化差异。绘制SOFA值ROC曲线,根据AUC、P值、临界值、敏感度、特异度及95%CI等结果分析SOFA平均值与患者并发脓毒症的关系。对SOFA值与患者并发脓毒症进行Pearson相关性分析。对患者性别、年龄、烧伤面积及吸入性损伤4个变量进行多因素分析,找出其中对患者并发脓毒症的影响因素。对多因素分析得出的影响因素采用Logistic分析,根据Β回归系数、OR值及P值预测影响因素存在时,患者并发脓毒症的风险性,得出独立危险因素。结果:经过21天治疗后的117例特重度烧伤患者中,并发脓毒症为52例(44.4%),非脓毒症患者65例(55.6%)。每个患者入院后第1、3、7、10、14、21天六个时间点的SOFA值(见表3.1-1),脓毒症组SOFA平均值第1天(2.38±1.94)、第3天(4.54±3.45)、第7天(2.41±1.97)、第10天(1.53±1.34)、第14天(1.27±1.15)、第21天(1.09±1.12)。非脓毒症组SOFA平均值第1天(1.19±0.23)、第3天(2.16±1.75)、第7天(1.15±0.97)、第10天(0.71±0.54)、第14天(0.58±0.77)、第21天(0.55±0.12)。采用配对t检验进行组间比较,脓毒症组与非脓毒症组SOFA平均值比较,第1天SOFA平均值(2.38±1.94vs.1.19±0.23,P<0.05)、第3天平均SOFA值(4.54±3.45vs.2.16±1.75,P<0.05)、第7天SOFA平均值(2.41±1.97vs.1.15±0.97,P<0.05)、第10天平均SOFA值(1.53±1.34vs.0.71±0.54,P<0.05)、第14天SOFA平均值(1.27±1.15vs.0.58±0.77,P<0.05)、第21天SOFA平均值(1.09±1.12vs.0.55±0.12,P<0.05),试验组SOFA平均值高于对照组(3.73±2.479 VS.0.98±1.136,P<0.05)。采用LSD-t检验进行组内SOFA平均值比较,得出脓毒症组第1、3、7、10天SOFA平均值(2.38±1.94vs.4.54±3.45vs.2.41±1.97vs.1.53±1.34,p<0.05),第14、21天SOFA平均值比较(1.27±1.15vs.1.09±1.12,P>0.05);非脓毒症组第1、3、7天SOFA平均值比较(1.19±0.23vs.2.16±1.75vs.1.15±0.97,p<0.05),第10、14、20天SOFA平均值比较(0.71±0.54vs.0.58±0.77vs.0.55±0.12,P>0.05)。进行SOFA值ROC曲线结果,SOFA值AUC:0.91、P<0.05、cut-off值2.1、敏感度86.7%、特异度91.7%、95%CI(0.87-0.91)。SOFA平均值与患者并发脓毒症Pearson相关分析得出r=0.82,P<0.05。本研究对患者并发脓毒症的进行多因素分析得出,年龄、烧伤体表面积、吸入性损伤3个因素的患者脓毒症的发病率高,P<0.05。对年龄、烧伤面积、吸入性损伤进行Logistic分析得出,烧伤面积、吸入性损伤P<0.05。结论:SOFA平均值与特重度烧伤患者并发脓毒症呈正相关(r=0.82,P<0.05),当SOFA平均值>2.1时,患者并发脓毒症的风险增加。脓毒症组SOFA平均值高于非脓毒症组。住院后脓毒症组和非脓毒症组SOFA平均值第1-3天逐渐上升、第3-21天逐渐下降,脓毒症组在14天后趋于平稳,非脓毒症组在10天后趋于稳定。年龄、烧伤面积、吸入性损伤是特重度烧伤患者并发脓毒症的影响因素,其中烧伤面积、吸入性损伤是独立危险因素。

董晨辉[3](2016)在《骨科DCS救治90岁以上或肾衰或脑卒中后并髋部骨折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研究背景:在当今中国社会,老年人创伤救治,特别是90岁以上、肾衰竭以及脑卒中后遗症合并髋部骨折患者的救治,已成为一个严重的医学界难题。此类病人由于基础疾病多,身体各个器官功能下降,生活活动能力退化,导致老年人易发生低能量跌伤致髋部骨折,所以,髋部骨折也往往是此类患者在近期内发生严重并发症导致死亡的主要诱因。世界范围内,髋部骨折的标准治疗方案主要是手术治疗;然而,高龄患者具有特殊的生理和临床特点,如常并存多种严重基础疾病,手术耐受性差、风险大,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和病死率高等。为减少并发症和死亡的发生率,在关注手术治疗的同时,也必须重视治疗患者的慢性基础疾病。那么,如何评估和处理此类术前手术风险和围术期的特殊性,让老年髋部骨折的患者安全度过围术期,获得良好的预后,在医学界仍是一个严峻的挑战。针对国内没有骨科老年手术风险评估系统的现状,在2008年,王爱民教授等建立了大坪骨科老年手术风险评估系统(Daping orthopedics Operative Risk Scoring System for Senile Patient,DORSSSP),早期获得良好的临床效果。然而,随着医学科学的发展和手术方法学的改进,DORSSSP评分系统的准确性明显下降,往往高估患者的死亡率和并发症率。因此,一种更适合骨科老年手术风险评估的评分系统势在必行。目的:1.总结骨科手术损害控制救治90岁以上或肾衰或脑卒中后遗症并髋部骨折的临床经验,探讨骨科手术损害控制救治的必要性和手术风险评估的重要性,并验证DORSSSP评分系统的准确性;2.明确骨科老年患者手术的风险因素,参照DORSSSP评分系统,改良DORSSSP评分系统和软件。方法:1.回顾性分析1999年12月至2016年1月我院收治的110例90岁以上并髋部骨折病例、32例肾衰竭并髋部骨折病例、47例脑卒中后遗症并髋部骨折病例。三组病例的分析是通过阶梯式的一至三次风险评估的方法,采用美国麻醉医师协会(American society of anesthesiologists,ASA)分级、生理学和手术严重性评分系统(Physiological and Operative Severity Score for the enumeration of Mortality and Morbidity,POSSUM)、改良生理学和手术严重性评分系统(Portsmouth-Physiological and Operative Severity Score for the enumeration of Mortality and Morbidity,P-POSSUM)及大坪骨科老年患者手术风险评分系统(Daping Orthopedics operative Risk scoring System for Senile Patient,DORSSSP)进行。比较各组病例之间评估周期中可行手术者和继续调理者手术风险的异同。通过各组病例患者手术方式、手术时间、麻醉方式的比较,总结救治经验。通过对比患者在术中的出血量、住院时间、术后30 d内并发症发生率及死亡率等指标的异同,验证术前风险预测结果和骨科手术损害控制的救治效果。2.总结2005年12月-2013年12月之间在我科住院行手术治疗的1507例骨科手术患者的详细资料,筛选影响患者预后的相关风险因素,应用Logistics回归分析骨科老年患者手术风险因素。参照旧版DORSSSP,对手术风险因素重新予以权重赋值。通过回顾分析2013年9月至2015年9月在我院进行髋部骨折手术治疗的574例患者的详细资料,对大坪骨科老年手术风险评分系统(DORSSSP3.0)进行评价,对比DORSSSP3.0、DORSSSP、M-DORSSSP、POSSUM、P-POSSUM四种评分系统评估并发症发生率和死亡率的准确性。进一步通过软件设计,研发一种更精准的DORSSSP3.0评分软件。结果:1.90岁以上合并髋部骨折的救治1.1术前风险评估本组所有病例均进行阶梯式、一至三次不等的风险评估。首次风险评估110人,可以手术患者27人;第二次风险评估83人(75.45%),可以手术54人;第三次风险评估29人(26.36%),可以手术22人,剩余7人手术风险难以控制,给予保守治疗。每次风险评估中可以手术者的DORSSSP预计死亡率均小于20%,POSSUM预计并发症率小于80%,P-POSSUM预计死亡率小于15%。经过术前阶梯式风险评估以及调理,继续骨科手术损害控制调理的患者风险评估值均显着高于可手术患者(p<0.05)。本组103例患者接受手术治疗的患者中4872 h内手术67例,410 d内手术36例。1.2手术患者一般情况本组103例手术患者中,术前准备时间为3.95±2.18 d,手术时间:108.16±30.98min,术中出血量为272.86±188.9 ml,总住院时间为15.49±7.51 d,ICU住院时间为2.81±2.06 d。手术方式的选择以人工股骨头置换术为主,在麻醉方式的选择上,本组患者以神经阻滞麻醉为主;根据患者的术中生命体征,及时调整手术方式和麻醉方式,最终顺利完成手术。1.3并发症和死亡分析术后30 d内共计46例(44.67%)患者出现不同程度的并发症,其中29例(28.16%)患者发生了2种以上的并发症。与术前评估并发症估算情况相比较,手术患者的实际并发症率均明显低于术前POSSUM和DORSSSP评分系统的预测值,且有统计学意义(两者均为p<0.01)。住院期间的死亡病例共计2例(1.94%),术后30 d的死亡病例为10例(9.71%)。手术患者的实际死亡率均明显低于P-POSSUM和DORSSSP术前评估(两者均为p<0.01)。2.慢性肾衰竭合并髋部骨折的救治2.1术前风险评估手术风险评估方法同前。首次风险评估32人,可以手术患者9人;第二次风险评估24人(71.87%),可以手术17人;第三次风险评估7人(26.36%),可以手术3人,剩余4人由于肾功能持续恶化,难以实施手术,给予保守治疗。可以手术者DORSSSP预计死亡率均小于20%,POSSUM预计并发症率小于80%,P-POSSUM预计死亡率小于15%。28例患者行手术治疗(87.5%),其余4例患者(12.5%)接受保守治疗。本组28例患者接受手术治疗的患者中4872 h内手术18例,410 d内手术10例。2.2手术患者一般情况本组28例手术患者中,术前准备时间为4.79±2.86 d,手术时间:117.46±21.89min,术中出血量为317.48±170.46 ml,总住院时间为21.54±8.95d,ICU住院时间为3.64±1.69d。手术方式的选择以人工股骨头置换术为主,在麻醉方式的选择上以神经阻滞麻醉为主,根据患者的术中生命体征检测指标及时调整手术方式和麻醉方式,最终顺利完成手术。2.3并发症和死亡分析术后30 d内共计13例(46.43%)患者出现不同程度的并发症,其中9例(32.14%)患者发生了2种以上的并发症。与术前评估并发症估算情况相比较,两组的实际并发症率均明显低于术前POSSUM和DORSSSP评分系统的预测值,且有统计学意义(两者均为p<0.01)。住院期间的死亡病例共计1例(3.13%),术后30 d的死亡病例为3例(10.71%)。手术患者的实际死亡率均明显低于P-POSSUM和DORSSSP术前评估(两者均为p<0.01)。3.脑卒中后遗症合并髋部骨折的救治3.1术前风险评估评估方法同前。首次风险评估47人,可以手术患者10人;第二次风险评估37人(71.87%),可以手术21人(44.68%);第三次风险评估17人,可以手术12人(25.53%),剩余5人(10.64%)手术风险持续升高,难以实施手术,给予保守治疗。可以手术者DORSSSP预计死亡率均小于20%,POSSUM预计并发症率小于75%,P-POSSUM预计死亡率小于20%。42例(89.36%)患者行手术治疗,其余5例(10.64%)患者接受保守治疗。本组42例患者接受手术治疗的患者中4872 h内手术23例,410 d内手术19例。3.2手术患者一般情况本组42例手术患者中,术前准备时间为4.26±3.42 d,手术时间:102.42±21.43min,术中出血量为285.43±108.21 ml,总住院时间为24.94±15.34 d,ICU住院时间为3.04±1.79 d。手术方式的选择以人工股骨头置换术为主,麻醉方式的选择以椎管内麻醉为主,根据患者的病情变化,及时调整并选择合适的手术方式和麻醉方式完成手术。3.3并发症和死亡分析术后30 d内共计18例(42.86%)患者出现不同程度的并发症,其中14例(33.33%)患者发生了2种以上的并发症。与术前评估并发症估算情况相比较,两组的实际并发症率均明显低于术前POSSUM和DORSSSP评分系统的预测值,且有统计学意义(两者均为p<0.01)住院期间无死亡病例,术后30 d的死亡病例为7例(14.89%)。两组的实际死亡率均明显低于P-POSSUM和DORSSSP术前评估(p<0.01)。4.大坪骨科老年手术评分系统的改良和临床评估根据1507例骨科老年手术的相关手术风险因素,对各项生理学危险因素和手术风险因素进行单因素风险因素分析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推算预测死亡和并发症的回归方程,研发出第三代的大坪骨科老年手术风险评估系统(DORSSSP3.0)。为了验证DORSSSP3.0评分系统的有效性,通过分析2013年至2015年共计754例髋部骨折手术患者详细信息,四种评分方法中,DORSSSP3.0评分在术前预测死亡率和并发症发生率准确性和信度比较均优于其他三种评分方法(p<0.05),具有统计学差异。应用DORSSSP3.0回归方程,研发出DORSSSP3.0评分软件,该软件具有应用简单、快速计算并发症发生率和死亡率、随时录入患者回访记录等功能,方便临床医生管理患者病例信息。结论:骨科手术损害控制救治90岁以上或肾衰或脑卒中后并髋部骨折是有效的,能有效的降低手术风险,减少并发症率及死亡率。手术时机的建立应当紧密结合术前的风险评估,由于应用骨科手术损害控制技术造成的手术延迟未导致不良事件发生率的升高。进一步改良DORSSSP评分系统,获得DORSSSP3.0版本,该评分系统预测的死亡率和并发症率更接近术后30日的实际观测值。通过评分软件研发,便于该评分系统更广泛的应用骨科临床,具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和前景。

杨生岳[4](2014)在《高原常见呼吸系统疾病防治的研究进展》文中研究指明1高原急性气管-支气管炎急性气管-支气管炎是病毒或细菌感染、物理、化学性刺激或过敏因素对气管-支气管黏膜所造成的急性炎症。在高原地区,由于低氧、低温、日温差大、寒冷季节时间长,所以本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病,主要在秋冬季节或气候突变时发病,也可由急性上呼吸道感染发展而来。高原本病的发病率高于平原。1.1病因在健康成年人多半由腺病毒或流感病毒引起,儿童则以呼吸道合胞病毒或副流感病毒为

石钟山,马四清,陈强,何宗钊[5](2013)在《早期机械通气治疗对急性高原肺水肿继发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患者氧合及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文中提出目的探讨早期机械通气治疗对急性高原肺水肿(HAPE)继发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患者氧合及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方法以2001年5月至2006年12月格尔木市人民医院收治的8例HAPE继发ARDS患者为研究对象,在肺水肿发生24 h内接受有创机械通气治疗,监测治疗前及治疗96 h后血流动力学和心排血量、动脉和混合静脉血气及氧代谢指标。结果治疗前患者右房压(RAP)、平均肺动脉压(mPAP)、肺循环阻力指数(PVRI)、肺内分流(Qs/Qt)均高于正常,氧输送(DO2)、氧摄取率(O2ER)及氧合指数(PaO2/FiO2)均低于正常。机械通气治疗后,患者动脉血氧分压(PaO2)、PaO2/FiO2、动脉血氧饱和度(SaO2)、混合静脉血氧分压(P?O2)、混合静脉血氧饱和度(S?O2)均较治疗前明显增加[PaO2(mm Hg,1 mm Hg=0.133 kPa):70.3±2.9比49.9±3.5,t=15.292,P=0.001;PaO2/FiO2(mm Hg):201.6±4.8比134.5±5.2,t=19.618,P=0.004;SaO2:0.929±0.021比0.780±0.073,t=6.226,P=0.002;P?O2(mm Hg):54.8±2.9比44.9±2.6,t=6.767,P=0.002;S?O2:0.726±0.017比0.663±0.053,t=3.262,P=0.008],心率(HR)、RAP、mPAP、肺动脉楔压(PAWP)、PVRI、右心室作功指数(RVSWI)、Qs/Qt较治疗前明显降低[HR(次/min):73±2比102±13,t=6.228,P=0.000;RAP(mm Hg):6.9±1.0比13.9±1.5,t=3.609,P=0.008;mPAP(mm Hg):18.5±2.9比41.6±3.0,t=4.773,P=0.000;PAWP(mm Hg):6.9±2.2比14.0±4.2,t=2.747,P=0.030;PVRI(kPa·s·L-):26.3±1.7比49.6±10.0,t=9.861,P=0.000;RVSWI(g·cm-1·min·m2):11.0±1.9比22.0±1.5,t=12.704,P=0.000;Qs/Qt:(26±18)%比(35±15)%,t=7.603,P=0.000],同时心排血指数(CI)、DO2、氧消耗(VO2)、O2ER亦较治疗前明显增加[CI(mL·s-1·m-2):71.68±6.67比70.01±6.67,t=2.832,P=0.036;DO2(L·min-1·m-2):460.9±14.0比410.0±3.1,t=9.268,P=0.000;VO2(L·min-1·m-2):158.5±9.2比129.9±5-3,t=2.818,P=0.004;O2ER:(20±1)%比(18±1)%,t=7.652,P=0.000]。经治疗8例患者全部存活。结论 HAPE继发ARDS在导致呼吸衰竭的同时出现明显肺循环血流动力学及全身氧代谢紊乱,以早期机械通气为核心的综合治疗可明显改善患者的氧合,纠正肺动脉高压,提高患者心排血量及氧输送。

马四清,吴世政,杨正平,潘卫忠,陈健[6](2010)在《高原肺水肿继发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氧动力学变化特点及治疗》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探讨高原肺水肿继发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氧动力学变化特点及治疗方法。方法:采用右心漂浮导管及热稀释法,对8例高原肺水肿继发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患者进行了氧动力学监测,并提出治疗方法。结果:监测开始时,右房压(RAP)、肺动脉平均压(mPAP)、肺循环阻力指数(PVRI)、肺内分流(Qs/Qt)明显增加,心输出指数(CI)、氧输送(DO2)、氧耗量(VO2)、氧摄取(O2ext)、氧合指数(PaO2/FiO2)明显减低;监测结束时,RAP、mPAP、PVRI、Qs/Qt明显减低(P<0.05),而CI、DO2、VO2、O2ext、PaO2/FiO2明显增加(P<0.05),8例患者全部存活。结论:高原肺水肿继发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时氧动力学已发生明显紊乱,病情危重,治疗的关键是早期机械通气,提高氧输送,改善组织氧合。

吕雅宁,孙茜[7](2006)在《《中国危重病急救医学》杂志2006年第18卷关键词索引》文中提出

马四清[8](2000)在《西宁地区严重创伤患者并发成人呼吸窘迫综合征氧动力学变化》文中认为目的 探讨西宁地区严重创伤后并发成人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 时氧动力学变化,为治疗提供理论依据。 方法 利用Swan - Ganz 导管及热稀释法心输出量测定技术对20 例ARDS患者进行监测。 结果 (1) 监测开始1 ~2 d 存活组和死亡组的氧输送(DO2) 逐渐上升,氧耗量(VO2) 也随之上升,出现病理性氧供依赖(r= 0.6176,P< 0.05) ,两组间比较无显着性差异。(2)抢救4~5 d 以后,存活组患者DO2 仍继续升高,VO2 也升高(r= 0.6547,P< 0 .05) ,但当DO2 达到700 ml·min- 1·m - 2 时,VO2 上升缓慢,出现“平台效应”,而死亡组尽管临床上最大限度地提高了DO2 ,但VO2 仍与DO2 呈病理性依赖(r=0.7493,P< 0.05) 。(3) 两组的氧摄取率(O2ext) 在整个监测期间均处于较低水平。 结论 严重创伤后ARDS患者氧摄取已出现明显障碍,从而导致VO2对DO2 发生氧供依赖,在治疗中应当将DO2 水平尽可能提高到700 ml·min- 1·m - 2 以上。

徐颖,保健媛,段尔柠[9](2005)在《《中国危重病急救医学》杂志2005年第17卷关键词索引》文中指出

李明,蔡华琦[10](2002)在《《中国危重病急救医学》杂志2002年第14卷关键词索引》文中研究表明

二、西宁地区严重创伤患者并发成人呼吸窘迫综合征氧动力学变化(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西宁地区严重创伤患者并发成人呼吸窘迫综合征氧动力学变化(论文提纲范文)

(1)影响体外膜肺氧合治疗成人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疗效的危险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写对照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对象与方法
结果
讨论
不足与展望
结论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成果
致谢

(2)SOFA评分对特重度烧伤患者并发脓毒症的评估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主要英中文缩略语索引
第1章 前言
第2章 材料与方法
第3章 试验结果
第4章 讨论
第5章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3)骨科DCS救治90岁以上或肾衰或脑卒中后并髋部骨折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写一览表 Abstract 摘要 第一章
    前言 第二章
    骨科手术损害控制救治90岁以上并髋部骨折的临床研究 2.1
    资料与方法 2.2
    结果 2.3
    讨论 2.4
    小结 第三章
    骨科手术损害控制救治肾衰竭并髋部骨折的临床研究 3.1
    资料和方法 3.2
    结果 3.3
    讨论 3.4
    小结 第四章
    骨科手术损害控制救治脑卒中后遗症并髋部骨折的临床研究 4.1
    资料和方法 4.2
    结果 4.3
    讨论 4.4
    小结 第五章
    大坪骨科老年手术评分系统的改良和临床评估 5.1
    资料与方法 5.2
    结果 5.3
    讨论 5.4
    小结 附图 全文总结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骨科损害控制研究的现状与进展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致谢

(4)高原常见呼吸系统疾病防治的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高原急性气管-支气管炎
    1.1 病因
    1.2 病理
    1.3 临床表现
    1.4 诊断和鉴别诊断
    1.5 防治
2 高原肺炎
    2.1 社区获得性肺炎
        2.1.1 病原学
        2.1.2 流行病学
        2.1.3 临床表现
        2.1.4 临床诊断依据
        2.1.5 病原学诊断
        2.1.6 治疗
        2.1.7 CAP入院治疗标准及病情严重程度的评价
        2.1.8 预防
    2.2 医院获得性肺炎
        2.2.1 流行病学
        2.2.2 病原学
        2.2.2. 1 致病微生物的来源
        2.2.2. 2 病人内在因素和治疗的影响
        2.2.2. 3 病原学特点[19]
        2.2.3 临床特点
        2.2.3. 1 临床表现
        2.2.3. 2 并发症
        2.2.3. 3 辅助检查
        2.2.4 诊断与鉴别诊断
        2.2.5 治疗
        2.2.6 预防
3 高原肺水肿
    3.1 流行病学
    3.2 发病诱因
        3.2.1 寒冷
        3.2.2 劳累
        3.2.3 呼吸道感染
        3.2.4 其它
    3.3 发病机制
        3.3.1 PAH
        3.3.2 肺静脉血回流受阻
        3.3.3 肺血容量增加
        3.3.4 肺血管内微血栓形成
        3.3.5 肺毛细血管通透性增高
        3.3.6 其它
    3.4 临床表现
        3.4.1 病史
        3.4.2 临床表现
    3.5 诊断与鉴别诊断
        3.5.1 诊断
        3.5.2 鉴别诊断
        3.5.3 治疗措施
        3.5.3. 1 氧疗
        3.5.3. 2 绝对卧床休息
        3.5.3. 3 氨茶碱
        3.5.3. 4 血管扩张剂
        3.5.3. 5 减少肺血容量
        3.5.3. 6 糖皮质激素
        3.5.3. 7 抗生素
        3.5.4 预防
4 高原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4.1流行病学
    4.2 病因
        4.2.1 个体因素
        4.2.2 环境因素
        4.2.3 感染
        4.2.4 社会经济地位
    4.3 发病机制
    4.4 临床表现
        4.4.1 症状
        4.4.2 病史特征
        4.4.3 体征
    4.5 实验室检查及其他监测指标
        4.5.1 肺功能检查
        4.5.2 胸部X线检查
        4.5.3 胸部CT检查
        4.5.4 血气分析
    4.6 诊断与鉴别诊断
        4.6.1 诊断
        4.6.2 鉴别诊断
    4.7 COPD分期
    4.8 治疗
        4.8.1 稳定期治疗
        4.8.1. 1 教育与管理
        4.8.1. 2 控制职业性或环境污染
        4.8.1. 3 药物治疗
        4.8.1. 4 氧疗
        4.8.1. 5 康复治疗
        4.8.1. 6 外科治疗
        4.8.2 急性加重期治疗
        4.8.2. 1 药物治疗
        4.8.2. 2 氧疗
        4.8.2. 3 机械通气
        4.8.2. 4 预防
5 高原支气管哮喘
    5.1 流行病学
    5.2 诊断与鉴别诊断
        5.2.1 诊断标准
        5.2.2 分期[33]
    5.3 分级[33]
    5.4 相关检查
    5.5 鉴别诊断
    5.6 治疗
        5.6.1 长期维持治疗
        5.6.1. 1 治疗目标
        5.6.1. 2 治疗方案的确定和选择
        5.6.2 哮喘急性发作的处理
        5.6.3 急性重症哮喘的处理
        5.6.4 哮喘的预防与健康管理
6 高原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
    6.1 流行病学
    6.2 病因
    6.3 病理生理与发病机制
    6.4 临床表现
    6.5 实验室检查
        6.5.1 诊断标准[34]
        6.5.2 鉴别诊断
        6.5.3 H-ARDS的治疗
        6.5.3. 1 原发病治疗
        6.5.3. 2 呼吸支持治疗
        6.5.3. 3 药物治疗
        6.5.3. 4 机械通气
        6.5.3. 5 ARDS机械通气实施
7 预防

(8)西宁地区严重创伤患者并发成人呼吸窘迫综合征氧动力学变化(论文提纲范文)

资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10)《中国危重病急救医学》杂志2002年第14卷关键词索引(论文提纲范文)

[A]
[B]
[C]
[D]
[F]
[G]
[H]
[J]
[K]
[L]
[M]
[N]
[P]
[Q]
[R]
[S]
[T]
[V]
[W]
[X]
[Y]
[Z]

四、西宁地区严重创伤患者并发成人呼吸窘迫综合征氧动力学变化(论文参考文献)

  • [1]影响体外膜肺氧合治疗成人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疗效的危险因素分析[D]. 王立强. 广州医科大学, 2019(01)
  • [2]SOFA评分对特重度烧伤患者并发脓毒症的评估意义[D]. 邓燎原. 南华大学, 2019(01)
  • [3]骨科DCS救治90岁以上或肾衰或脑卒中后并髋部骨折的临床研究[D]. 董晨辉. 第三军医大学, 2016(06)
  • [4]高原常见呼吸系统疾病防治的研究进展[J]. 杨生岳. 高原医学杂志, 2014(04)
  • [5]早期机械通气治疗对急性高原肺水肿继发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患者氧合及血流动力学的影响[J]. 石钟山,马四清,陈强,何宗钊. 中华危重病急救医学, 2013(10)
  • [6]高原肺水肿继发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氧动力学变化特点及治疗[J]. 马四清,吴世政,杨正平,潘卫忠,陈健. 西北国防医学杂志, 2010(02)
  • [7]《中国危重病急救医学》杂志2006年第18卷关键词索引[J]. 吕雅宁,孙茜. 中国危重病急救医学, 2006(12)
  • [8]西宁地区严重创伤患者并发成人呼吸窘迫综合征氧动力学变化[J]. 马四清. 中华创伤杂志, 2000(01)
  • [9]《中国危重病急救医学》杂志2005年第17卷关键词索引[J]. 徐颖,保健媛,段尔柠. 中国危重病急救医学, 2005(12)
  • [10]《中国危重病急救医学》杂志2002年第14卷关键词索引[J]. 李明,蔡华琦. 中国危重病急救医学, 2002(12)

标签:;  ;  ;  ;  ;  

西宁地区严重创伤合并成人呼吸窘迫综合征患者氧动力学变化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