兽药质量下降的原因及对策

兽药质量下降的原因及对策

一、兽药质量滑坡的原因与对策(论文文献综述)

马承凤[1](2021)在《马克思主义经济伦理视角下食品安全问题研究》文中提出

张亦菲,徐汀,张浩然,黄家莺,华贤辉,田恺,曹莹[2](2021)在《上海市兽药经营企业GSP现场检查评定结果分析》文中研究指明为了解上海市兽药经营企业在实施GSP中存在的缺陷问题,汇总2018~2020年间兽药经营企业现场检查评定情况,分别对现场检查中发现的缺陷项目的数量、分布情况以及高频次缺陷条款进行梳理。根据汇总结果分析上海市兽药经营企业实施兽药GSP存在的共性问题并提出建议措施,以期为兽药经营企业持续长远发展提供参考。

梁勤芳[3](2021)在《新巴尔虎右旗产业融合发展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产业融合这一问题的研究最早出现于国外的信息通信行业。随后,国内外学者分别从不同的角度,对这一概念进行了阐释。具体来讲,产业融合是指在同一产业内部的不同行业间或者不同产业间的一个动态发展过程,他们之间相互渗透、交叉融合,最终形成一个新的产业。进一步分析,为使农村三次产业协同发展,三产之间联系更加紧密,可以把农业作为基本依托,实行集约化跨界配置资本、技术以及资源要素,以实现农村产业融合发展。本文基于新巴尔虎右旗产业融合发展进行深层次研究。产业融合,指代基于畜牧业进行的产业融合发展。本文中的三次产业是指,以畜牧业为主的第一产业、以畜牧加工业为主的第二产业和以销售服务业为主的第三产业。产业融合是新巴尔虎右旗产业结构调整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内容,也是新巴尔虎右旗产业发展的必由之路。研究新巴尔虎右旗产业融合发展这一课题,就要充分结合当地的民族特色和地域差异,积极依托畜牧业发展,不断创新发展模式,促进新巴尔虎右旗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为实现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这一目标而努力奋斗。本文借鉴了前辈们对产业融合发展的研究成果,从新巴尔虎右旗产业融合发展的视角探索其发展规律。本文运用赫芬达尔指数法,测算新巴尔虎右旗2010-2019年间的畜牧业产业融合度,并进行融合度分析。文章由五部分组成,研究内容及结论如下:引言部分:阐明本文的选题背景、研究意义、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等,对国内外相关研究进行梳理及评述。第一章相关的概念界定及理论基础分析部分。本章界定了论文中涉及到的基本概念:三次产业和产业融合,并对本文所依据的理论基础产业集聚理论、分工理论及产业链理论进行系统阐述。第二章阐述新巴尔虎右旗产业融合发展现状。第一,分析新巴尔虎右旗产业融合发展基础。第二,分析新巴尔虎右旗产业融合发展举措。第三,分析新巴尔虎右旗产业融合“典型村”的发展现状,即“芒来”产业融合模式与“七村”产业融合模式。第三章对新巴尔虎右旗产业融合程度进行测算及评价。本文运用赫芬达尔指数法,建立数学模型,进行测算。测算结果表明,在2010-2019年间,新巴尔虎右旗畜牧业与种植业、加工业及旅游业处于中高度融合范畴内,并有小幅波动,呈现出产业融合度总体提高的趋势。第四章分析新巴尔虎右旗产业融合发展中面临的问题。指出新巴尔虎右旗存在产业结构安排不合理、基础设施不完善、配套扶持力度不够、畜产品品牌建设力度滞后等问题。第五章提出促进新巴尔虎右旗产业融合发展的建议。在对本课题现状研究、融合度测算以及存在问题分析后,提出确立畜牧业产业融合发展的理念和思路、拓宽畜牧业产业融合发展空间、创新畜牧业产业融合发展机制、强化推动畜牧业产业融合发展措施、优化畜牧业产业融合发展的外部环境的对策,为进一步促进新巴尔虎右旗产业融合发展提出自己的建议。

玄杨静和[4](2021)在《云南边境地区农业推广服务效益提升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云南边境地区农业是从业人口最多的产业,但农业对县域经济发展的贡献却最薄弱,是云南边境地区现代化进程的“短板”。要破解农业发展困境,需要农业科技的支撑和人力资本的提升。农业推广服务集二者于一身,通过农业推广服务将云南边境地区自然资源优势与农业科技成果相结合,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产品价值。通过农业推广服务促进农民知识、技能的提升和思想观念的转变,推动其主动做出改善自身生产、经营境况的行为。在服务环境、服务对象和服务体系的共同作用下,实现云南边境地区农业生态、经济、社会效益的提升。本研究将云南8个边疆州(市)的25个边境县(市)作为研究区域,将农业推广服务作为研究对象,梳理云南边境地区农业推广服务的历程,阐述云南边境地区农业推广服务环境、服务体系、服务对象现状,分析服务效益、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并提出提升服务效益的路径,构建云南边境地区农业推广服务多元协同格局,促进小农户与现代农业有机衔接,区域间相互协同,共同推动云南边境地区向现代农业发展道路迈进。

李青[5](2021)在《现代性视角下美国非正式科学教育发展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非正式科学教育为人类社会现代化进程培育了具备科学素养和理性精神的现代公民,以教育的现代化彰显人的主体性和科学理性,最终指向人的现代性。但当前,我国非正式科学教育却面临制度、观念和方法等因素制约而无法对接社会转型需要。美国非正式科学教育的良性发展,为美国社会现代化转型培育了具有自主意识和理性精神的科学公民,有力地推动科学与社会的融动互进。美国社会现代化诉求是如何借助非正式科学教育渗透到民众心智中的,非正式科学教育在此过程中究竟扮演何种角色?研究以美国非正式科学教育发展历程为研究对象,试图揭示出美国社会现代性是如何体现并作用于美国非正式科学教育的发展过程。研究采用文献分析法、历史分析法、比较研究法等对美国非正式科学教育的发展历程进行系统化梳理。依托社会文化情境理论等,对美国非正式科学教育发展演进的文化、政治、经济、等社会情境进行剖析,揭示美国非正式科学教育发展演进与美国社会现代化转型的互动关系,剖析非正式科学教育是如何培育具有主体意识、科学素养和理性精神思维的科学公民来顺应社会现代化转型的。绪论部分主要交代选题的价值、相关学术动态、研究设计的依据以及研究对象的合理化界定,使研究对象明确、重点突出、思路清晰。第一章聚焦宗教神性裹挟下的非正式科学教育是如何培育虔诚信徒,培育神性社会所需的宗教价值观;第二章聚焦政治化的非正式科学教育,剖析非正式科学教育如何通过科学启蒙为新国家培育具有民族意识和政治素养的国家公民,践行为民主政治巩固民意的政治使命;第三章聚焦工业化时期非正式科学教育是如何回应社会形态跃迁和生产力解放诉求,并强调非正式科学教育塑造的技术理性及其极化对人性的异化;第四章转向对技术理性极化的利弊反思,以培育具备科学反思精神和批判意识的能动公民为目标,批判技术理性对整全人性的异化,并强调非正式科学教育需要渗透知识背后的方法、态度和价值观元素,推动公众理解科学的价值及潜在的风险;第五章则根植于后现代实践哲学下的追求个体解放和意识独立的时代诉求,强调非正式科学教育逐渐从服务宗教、政治、经济和文化意识的姿态回归到追求个体自主意识的理性精神的本真使命,强调教育的实践性、情境性和交互对话性,以主体间性思维审视传播主体和公众间的互动关系,倡导公众在交流对话中加深对科学的认知,塑造具有整全理性的科学公民。研究认为,美国非正式科学教育的发展经历了从科学大众走化向大众科学化的历程,即逐渐从外在于人的工具的现代性形态转向回归人性本体的后现代性形态。教育目的从“外在的目的”转向“本体的目的”;教育内容从“有序的科学”转向“跨界的科学”;实施模式从“单向的灌输”转向“双向的交互”,体现出一种从“依附性发展”转向“批判性发展”的态势。研究指出,美国文化传统、资本主义精神和分权自治体制是影响美国非正式科学教育发展的因素。目标与内容明晰、实施模式多元、广受社会支持和重视成效评估是其实践经验。最终在把握我国非正式科学教育面临的理念、经费、人员、制度和评估困境的基础上,提出我国非正式科学教育良性发展的路径:根植我国科学教育发展历史与现实,正确处理文化差异与非正式科学教育发展的辩证关系;营造适切非正式科学教育良性发展的生态环境,提升其制度体系完善性和民主参与的文化生态;聚焦专业性人才培养,加强非正式科学教育的专业人才培养质量;重视家庭情境中的科学知识传递,弥补家庭科学教育的缺失;关切非正式科学教育成效评价,健全其的成效测评体系。我国非正式科学教育发展需要理性反思美国经验的适切性,思考“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模式的互鉴可能;检视整体迈向“公众参与科学”阶段是否冒进;探索非正式科学教育“情境断裂”的缝合思路。

常乐[6](2021)在《基于博弈理论的食品企业失信经营监管策略研究》文中认为民以食为天,食品安全关系到百姓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关系到经济平稳运行和社会和谐发展。伴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食品质量事件也屡屡发生,而这些事件的发生则多是因食品企业失信经营所导致。食品生产经营企业作为食品安全的主体,应保证食品安全,诚信自律,对社会和公众负责,自觉接受社会监督,主动承担社会责任,但诸多食品企业还远未担当起现代社会所赋予的职能和所期望的使命。本文以食品企业失信经营为主要研究对象,基于博弈视角探讨了对失信经营企业的监管策略以及如何实现社会共治等方面开展了较为深入的研究。主要研究内容包括以下四个方面:一是对食品企业失信经营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梳理。通过实地考察、问卷调查等资料的收集和整理,采用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方式针对食品企业失信经营问题找出主要的影响因素分别为企业诚信缺失、监管、信息技术、道德文化、检测技术和供应链复杂度,为进一步促进食品企业诚信经营、提升食品质量制定科学监管策略和谋求社会共治奠定基础。二在以预防为主、风险管理的理念指导下,对如何建立科学、严格的监管制度进行了探讨。并着重围绕经济处罚问题,通过构建混合策略博弈和演化博弈模型分析了如何确定合理经济处罚额度问题。从理论上探讨了既要通过经济处罚达到对企业失信经营实现制约、威慑作用以保证食品质量安全又要兼顾监管成本和监管效果的均衡。得出当经济处罚额度较低时,提高经济处罚可以增加对食品企业失信经营的威慑力;而当经济处罚增大到一定程度时,提高经济处罚则不能显着提高食品企业失信经营的威慑力。三是从社会共治角度探讨了对企业失信经营行为监管问题。文章探讨了在完全依靠企业自律或监管缺失不能确保食品安全情况下,如何有效发挥社会组织、公众舆论和消费群体等社会各方面绕抓共管的机制与作用。通过构建企业监管机构和消费者三方演化博弈模型将传统的单纯依赖监管机构的单向监管模式与社会共治模式结合进行分析,探讨了企业失信经营的利弊选择策略及监管机构相应的监管举措与消费者应采取的消费行为。得出为促进消费者在社会共治中的参与程度,应当通过教育宣传等方式提升消费者质量意识、维权意识,同时从制度上保障消费者维权过程中的合法权益,拓展消费者维权的途径,畅通消费者维权渠道,降低消费者维权成本。并对媒体和检测机构等其他第三方参与共治主体进行了策略分析。四是在对食品企业失信经营行为成因做出具体分析的基础上,重点探讨了发生食品危机时企业、监管部门及媒体如何采取信任修复的问题。即因企业失信经营而发生食品危机后作为责任主体的生产经营企业是应如何清除和减少公众对食品的信任缺失;挽回社会舆论所造成的负面影响进而产生的企业生存危机、抵制消费甚至巨额赔偿等状况;如何应对监管机构的问责、惩罚及民事甚至刑事等法律手段介入的紧迫局面。在方法上使用满意度调查法和Mayer信任模型,并用模糊层次分析法通过对信任模型与信任修复策略关系的构建分别探讨了企业、监管机构、公众媒体等对发生食品危机后的信任修复策略进行了研究。得出食品危机后,企业应当诚信经营,将工作重点放在对食品质量更为严格的把控上,积极向消费者传递产品质量信息,使信息传递更为透明,并构建相应的信用担保体系。文章创新之处主要有:一是有别于传统的单向监管思维模式,基于博弈视角运用系统分析的观念,对企业、监管机构、消费者因企业失信经营问题所构成的有机整体予以剖析其成因。综合平衡各方利益以达到有效保障食品安全的目的。二是通过构建演化博弈和混合策略博弈模型对企业和监管机构应采取的相应策略进行研究。与以往以经济处罚为主要惩戒手段的观点不同,得出当食品企业失信经营问题发生后,经济处罚额度虽有一定的制约效果,但当达到某个均衡点时处罚效用会有显着的衰减趋势,从而使得监管效率相应下降,并由此得出要对失信经营形成足够威慑仅凭经济处罚不能够遏制企业失信经营问题的发生,必须从加强制度建设强化社会共治等方面统筹共举。三是由构建食品企业、监管机构和消费者三方演化博弈模型论证了对企业失信经营问题的传统单向监管演化为社会共治的必要性和可能性。得出结论为社会共治是随食品企业因失信经营而获利与消费者遭受损益程度而自然演化形成,为保障消费者权益应尽可能在企业失信经营获利尚微时形成社会共治局面。不同于食品质量传统监管局限于“依法监管、科学监管”的指导思想,文章侧重于“诚信监管”。四是在对食品企业失信经营以预防为主,全过程常规监管之外,着重探讨发生食品危机后的企业信任修复策略,对事后取缔、查封等不准继续经营的失信企业,从另一个角度提出了除企业自身要采取有效的措施外,政府部门、消费者及公众舆论也需积极融合共同参与,以使企业重新获得社会认可并得以生存发展。通过对企业失信经营问题的研究,采取实地考察、走访调研、资料收集、理论分析、模型构建、仿真分析等方法和手段,主要针对企业失信经营的影响因素,食品危机发生后的企业信任修复,监管机构以经济处罚为主要手段的监管策略,以及如何对失信经营企业形成社会共治局面等方面进行了探讨。并同时对有关问题做了相应讨论,诸如监管机构的合理设置、法律法规及奖惩制度的完善、企业行业征信系统的设计、检测技术的提高、以及可追溯系统的建立等,以期达到促使企业诚信经营保障食品安全维护公众身体健康、生命安全的最终目的。

索南邓登[7](2020)在《青藏高原濒危藏药资源致危因素及可持续利用路径研究 ——以掌裂兰为例》文中提出近年来,随着藏医药学及其产业强劲发展,有限的藏药材资源以惊人的速度被消耗,越来越多的藏药材面临濒临灭绝的严峻现状。开展野生藏药药用植物资源的濒危状况研究并进行系统管理,是藏医药可持续利用的重要前提。论文以野生濒危藏药材掌裂兰植物为典型案例,沿着―致危因素识别-濒危资源评价-可持续利用‖的研究路径,采用文献梳理、理论研究、实地调研、调查问卷、统计分析等方法,探讨了掌裂兰植物致危因素的内在逻辑关系,构建了濒危藏药生态适宜平衡模型,以此为基础,构建濒危藏药可持续利用评价指标体系及影响濒危藏药药用植物可持续利用路径模型。论文主要工作包括:第一,针对藏药资源的自然致危因素和适宜性问题,对青藏高原区域内掌裂兰分布点和样地进行生境特征、植物区系、群落结构、物种多样性和种间关系等调查。研究发现,掌裂兰具有种群规模小、个体数量少、地理分布狭窄,喜潮湿环境,抗寒旱能力弱等特征。提取掌裂兰分布区生态因子进行空间叠加分析,研究发现青海省内掌裂兰适宜区总面积达30 700km2,其中河南县、泽库县、久治县和班玛县为主要适宜地,面积约为12 454 km2。构建了生态适宜面积平衡模型,为中藏药产业发展和规划种植奠定了基础,对藏药资源调查和管理的新方法和新手段进行了实证检验。第二,针对掌裂兰致危性的人为因素问题,通过实地调研、深度访谈,全面分析青海、西藏、甘肃等地主要医疗机构资源的需求状况,提出保护意识淡薄、过度采挖、过度放牧、草地鼠害和旅游等活动为主要的致危因素。第三,依据药用植物资源可持续利用评价方法,从濒危性、遗传多样性、植物价值、管理利用等方面,构建了濒危藏药资源可持续利用评价指标体系,包括4个准则层指标、18个评价指标层和14个评价因素层。最后,基于致危自然及人为因素识别、评价体系、系统管理的过程对可持续利用能力提升的研究假设,通过353份调查问卷,使用回归分析和结构方程模型检验关键因素和作用路径,提出应建立专项濒危藏药植物园,开展就地保护与种质资源库,加强濒危藏药药用植物资源生境调查,开展适宜种植区和规范化人工种植,建立濒危藏药可持续利用评价指标体系,提高公众生态环境保护意识,加强濒危藏药资源的实时动态监测与市场监管。以政府为治理主体,对致危因素进行综合治理,是解决濒危藏药资源危机的路径。本文针对构建濒危藏药资源综合治理体系,提升濒危藏药资源可持续利用治理能力提出了政策建议。

周少康[8](2020)在《《财新周刊》环境报道研究(2010-2019)》文中认为人类社会的发展离不开大自然的馈赠,人类理应和自然和谐相处,但是在现实社会中,环境污染,生态破坏的现象时常发生。自改革开放以来,国家走工业化发展道路,期间很多人为的因素造成了对环境的破坏。媒体也越来越重视对环境议题的报道。本文以《财新周刊》近10年的环境报道为研究对象,探讨《财新周刊》近10年间环境报道的形态和特点,并总结其对环境报道实践的启示。具体来是说全文一共分为五大部分。在第一部分中,交代了论文的研究背景、研究方法、研究意义。然后分析了国内外环境报道的研究现状,并从中寻找了自身的研究方向。在第二部分中,以《财新周刊》近十年间390篇环境报道作为样本,从内容分析法出发,对《财新周刊》环境新闻的报道内容和报道形态等类目逐一进行整理和分析。在第三部分中,用话语分析的相关理论,从文本和语境等角度分析了《财新周刊》环境报道的话语特点和风格。在第四部分中和第五部分中,结合前面的分析,从进一步总结了《财新周刊》环境报道的特点,包含:重视环境议题、突出舆论监督、体现人文精神等。并针对性地提出了对环境报道实践的启示。

邓小庆[9](2020)在《重庆市涪陵区种植业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近年来,涪陵区以“产业兴、农民富、生态美”为目标,以农业“供给侧”结构改革为重点、加快转变区域内农业生产方式,优化农业生产结构,提高农产品产量,农业生产保持稳定发展。随着涪陵榨菜、涪陵红心萝卜等产业的发展,涪陵区种植业发展水平日益提高得到前所未有的发展。本文以涪陵区种植业产业发展作为研究对象,通过查阅文献、调研走访、咨询专家、统计分析等方法,对涪陵区种植业的发展现状进行研究,遵循“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分析思路,剖析影响涪陵区种植业发展的制约因素,通过SWOT分析,因地制宜提出适宜涪陵区种植业产业发展的建议对策。对推动涪陵区乡种植业良性发展、农业效益增长、农产品质量提升、农民经济增收有重要意义。本文研究结论如下:(1)涪陵区自然条件优越,比较适宜种植业的发展。涪陵区粮食作物、蔬菜作物及中药材产业种植区域优势明显。从涪陵区种植业发展历程来看,近年来涪陵区种植产业结构不断优化,经营主体培育不断加强。涪陵区二三产业发展迅速,经济基础实力雄厚,具备了工业促农业发展、城市支持农村振兴的实力。涪陵区农产品品牌建设成效显着,打造出了涪陵榨菜、涪陵青菜头等一批全国知名品牌。(2)涪陵区以榨菜和中药材为主导,以柑橘、茶叶、龙眼等为后续骨干产业的“2+X”山地特色产业体系基本形成。但种植业仍存在农业基础薄弱,后续骨干产业规模化程度较低,种植业科技推广效果不好,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缓慢,农产品品牌利用效果不佳等问题。(3)通过涪陵区种植业发展的SWOT分析,得出涪陵区种植业优化发展的对策。进一步优化产业结构,稳定发展粮食、蔬菜两大基础产业,发挥区域优势,大力发展涪陵榨菜和中药材两大主导产业,因地制宜发展柑橘、茶叶、烤烟、龙眼等区域特色产业。改善农业基础设施,增强种植业综合生产力。发展壮大新型种植业经营主体,扩大种植业生产规模,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推进种植业产业化经营发展。强化种植技术革新,提高农业科技支撑水平,有效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推进农业标准化建设,加强农产品质量监管和农产品品牌研发,有效提升种植业附加值。完善各项政策服务体系,提高各经营主体发展种植业的积极性。

杨丽莉[10](2020)在《完善我国“互联网+”餐饮外卖行业食品安全监管的研究 ——基于公共治理理论的视角》文中提出由于社会工作生活节奏的加快,“线上到线下”的商业模式正在崛起,“互联网+”餐饮外卖行业搭上这班顺风车得到了迅猛发展。然而,“互联网+”餐饮外卖在带给消费群体快捷便利等舒适体验的同时,由于在“互联网+”餐饮外卖这一新兴行业的食品安全监管上缺少新的监督模式,导致越来越多的“互联网+”餐饮外卖食品安全事件被各大新闻媒体频繁爆出,这些被曝光的问题在这几年中也引起了社会上的广泛关注。“互联网+”餐饮外卖这一新兴行业的食品安全监管工作有着自己的特殊性和复杂性,文章首先介绍该研究课题的背景和意义,在公共治理理论的视角下,探索我国“互联网+”餐饮外卖行业的食品安全监管现状,阐述相关理论基础及理论观点,说明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及运用的理论方法,分析国内外在食品安全监管的实践中运用公共治理理论得出的经验,分析我国“互联网+”餐饮外卖行业食品安全监管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揭示“互联网+”餐饮外卖行业对食品安全监管部门的挑战与启示,并通过借鉴天津全运会成功的配餐模式和其他国家的食品安全监管经验,基于公共治理理论,强调多元主体参与外卖食品监管、共同协商、互动解决问题的重要性,为当前我国“互联网+”餐饮外卖行业食品安全监管提供了更为广阔的思路。“互联网+”餐饮外卖平台的多元主体治理,应该要符合公众对“互联网+”餐饮外卖行业的实际需要,充分利用大数据技术,充分整合多部门协调共管为治理机制,构建政府、社会组织、经营者、消费者之间资源共享、深度协作的多元治理结构,为公众提供更全面更高效的“互联网+”餐饮外卖行业食品安全监管服务。为实现上述目标,应尽快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及规章制度,充分应用“以网管网”的监管模式,推进政府、社会组织、经营者、消费者之间的信息共享,多元协作治理,更多的注重社会监督作用,发挥平台及经营者的自律作用。

二、兽药质量滑坡的原因与对策(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兽药质量滑坡的原因与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2)上海市兽药经营企业GSP现场检查评定结果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基本情况
2 评定结果及缺陷项目概况
    2.1 评定结果概况
    2.2 现场检查中涉及的缺陷条款
    2.3 现场检查缺陷项目分布情况
    2.4 高频次缺陷条款分布情况
3 存在的共性问题分析
    3.1 场所与设施
    3.2 机构与人员
    3.3 管理制度
    3.4 采购与入库
    3.5 陈列与储存
    3.6 销售与运输
4 建议与对策
    4.1 加强企业管理与人员培训
    4.2 强化企业责任意识与管理水平
    4.3 引导企业行业自律

(3)新巴尔虎右旗产业融合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选题背景
    (二)研究意义
        1.理论意义
        2.实践意义
        (1)实现牧区现代化战略的重要抓手。
        (2)探索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有效途径。
        (3)推动“五化”协同发展的战略需求。
        (4)有助于游牧文化的繁衍与传承。
    (三)研究综述
        1.国外综述
        (1)关于产业研究现状
        (2)产业融合研究现状
        2.国内综述
        (1)产业融合
        (2)农业与相关产业融合
        (3)畜牧业与相关产业融合
        3.研究评述
    (四)研究思路与内容
        1.研究目标
        2.研究内容
    (五)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1.研究方法
        2.技术路线
    (六)论文的创新点和不足
一、概念界定及理论基础
    (一)概念界定
        1.三次产业
        2.产业融合
    (二)产业融合理论基础
        1.产业集聚理论
        2.产业链理论
        3.分工理论
二、新巴尔虎右旗产业融合发展现状
    (一)新巴尔虎右旗产业融合发展基础
        1.经济社会总体发展平稳
        2.草原生态保护建设稳步推进
        3.畜牧业基础地位持续巩固
        4.畜牧加工业不断完善
        5.第三产业发展基础形成
    (二)新巴尔虎右旗产业融合发展举措
        1.明晰产业融合发展目标和组织分工
        2.培育和扶持畜牧业新型经营主体
    (三)新巴尔虎右旗产业融合发展“典型村”
        1.“芒来”产业融合模式
        2.“七村”产业融合模式
三、新巴尔虎右旗产业融合程度评价
    (一)新巴尔虎右旗产业融合度测算方法
    (二)数据介绍及处理
    (三)结果分析
四、新巴尔虎右旗产业融合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一)产业结构安排不合理
    (二)经营主体培育发展缓慢
    (三)畜牧业基础设施不完善
    (四)配套扶持力度不够
    (五)畜产品品牌建设滞后
五、促进新巴尔虎右旗产业融合发展的对策建议
    (一)确立产业融合发展的理念和思路
        1.树立产业融合发展理念
        2.制定产业融合发展规划
    (二)拓宽产业融合发展空间
        1.培育产业融合经营主体
        2.延伸畜产品加工产业链条
        3.着力发展畜牧业新型服务业
    (三)创新产业融合发展机制
        1.建立激励监督机制
        2.健全部门间沟通协作机制
        3.建立政策和资金支持机制
    (四)强化推动产业融合发展措施
        1.构建社会化服务体系
        2.加强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
        3.加强招商引资和项目建设
    (五)优化产业融合发展的外部环境
        1.保持良好作风提供优质服务
        2.完善基础设施建设
        3.营造产业融合发展的法治环境
参考文献
致谢

(4)云南边境地区农业推广服务效益提升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由和意义
    二、研究方法
    三、国内外研究综述
    四、相关概念和理论视角
第一章 云南边境地区农业推广服务发展历程及现状
    第一节 云南边境地区农业推广服务发展历程
        一、1949-1977 年:起步阶段
        二、1978-2000 年:加速阶段
        三、2001 年至今:转型阶段
    第二节 云南边境地区农业推广服务环境
        一、云南边境地区农业推广服务的自然环境
        二、云南边境地区农业推广服务的人口与民族环境
        三、云南边境地区农业推广服务的政策环境
        四、云南边境地区农业推广服务的经济环境
    第三节 云南边境地区农业推广服务对象
        一、云南边境地区农业产业
        二、云南边境地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
        三、云南边境地区小农户
    第四节 云南边境地区农业推广服务体系
        一、云南边境地区农业推广服务组织
        二、云南边境地区农业推广服务内容
        三、云南边境地区农业推广服务方式
第二章 云南边境地区农业推广服务效益分析
    第一节 云南边境地区农业推广服务的生态效益
        一、农业面源污染减少
        二、森林覆盖率增加
        三、打造生态特色农产品品牌
    第二节 云南边境地区农业推广服务的经济效益
        一、农林牧渔业总产值提高
        二、粮经作物种植结构调整
        三、农民人均纯收入增加
    第三节 云南边境地区农业推广服务的社会效益
        一、农业推广服务为服务对象“能力赋能”
        二、农业推广服务为农民组织化赋能
第三章 云南边境地区农业推广服务现存问题及原因
    第一节 云南边境地区农业推广服务纵向贯通不畅
        一、云南边境地区农业推广服务纵向贯通不畅的表现
        二、云南边境地区农业推广服务纵向贯通不畅的原因
    第二节 云南边境地区农业推广服务横向协同不足
        一、云南边境地区农业推广服务横向协同不足的表现
        二、云南边境地区农业推广服务横向协同不足的原因
    第三节 云南边境地区农业推广服务内外联动难续
        一、云南边境地区农业推广服务内外联动难续的表现
        二、云南边境地区农业推广服务内外联动难续的原因
第四章 提升云南边境地区农业推广服务效益的路径
    第一节 提升云南边境地区农业推广服务效益的重点
        一、构建云南边境地区农业推广服务多元协同格局
        二、重视云南边境地区小农户与现代农业有机衔接
        三、推动云南边境地区农业推广服务区域协调发展
    第二节 提升云南边境地区农业推广服务效益的具体措施
        一、促进云南边境地区各类农业推广服务组织的发展
        二、搭建云南边境地区农业推广服务多元协同系统
        三、激发云南边境地区乡村参与农业推广服务的内生动力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5)现代性视角下美国非正式科学教育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缘起
        (一)选题缘由
        (二)研究意义
    二、研究综述
        (一)非正式科学教育相关研究
        (二)美国非正式科学教育研究概况
        (三)现代性相关研究
        (四)文献述评
    三、研究设计
        (一)现代性与非正式科学教育的关系
        (二)理论基础
        (三)具体方法
        (四)研究思路
        (五)研究内容
    四、核心概念
        (一)现代性
        (二)非正式科学教育
第一章 “侍奉上帝”与宗教信徒培育的非正式科学教育
    一、前殖民时期的美国非正式科学教育
        (一)前殖民阶段的美国社会发展样态
        (二)前殖民阶段的非正式科学教育概况
    二、“侍奉上帝”时期美国非正式科学教育的发展背景
        (一)清教政治模式在殖民地初步践行
        (二)殖民地经济贸易水平逐渐增强
        (三)欧洲文化教育传统在北美的沿袭
        (四)宗教性教育政策法规的颁布实施
    三、“侍奉上帝”时期美国非正式科学教育的发展样态
        (一)“教义问答”模式中的家庭教育
        (二)“社区布道”中的科学知识推广
        (三)本杰明·富兰克林等人的科学实践
        (四)“报刊出版”中的科学知识扩散
    四、“侍奉上帝”时期美国非正式科学教育的特征
        (一)为开拓“新耶路撒冷”而教
        (二)教育类型与方式分散多样
        (三)以立法巩固教育的宗教性
        (四)教育的实用性倾向日渐凸显
    五、“侍奉上帝”时期美国非正式科学教育的发展困境
        (一)宗教神性对自然人性的无情宰治
        (二)“杂乱拼凑”的教育师资队伍
        (三)“潜匿于神学体系中的科学知识”
        (四)非正式科学教育层级化明显
第二章 “科学立国”与“国家公民”培育的非正式科学教育
    一、“科学立国”时期美国非正式科学教育的发展背景
        (一)新生国家为自由民主而战
        (二)“旧科学”的落寞与“新科学”的荣盛
        (三)“大觉醒运动”与西进运动的发展
        (四)以立法形式巩固民主政治观的实践
    二、“科学立国”时期美国非正式科学教育的发展样态
        (一)“培育民族情感”的场馆科学实践
        (二)“宣扬理性”的公共讲座与科学博览会
        (三)“知识福音”与教会性科学知识推广
        (四)政治主导的科学知识推广实践
        (五)职业科学人的热情参与
        (六)“公民社会塑造”与科学新闻出版
    三、“科学立国”时期美国非正式科学教育的特征
        (一)“科学立国”成为核心价值诉求
        (二)“宗教性的消退”与“世俗化的觉醒”
        (三)非正式科学教育具有国家化倾向
        (四)注重借鉴西欧教育的优质经验
    四、“科学立国”时期美国非正式科学教育的发展困境
        (一)“立国之师”的质量参差不齐
        (二)“科学立国”存在严重的路径依赖
        (三)“科学立国”的实利主义倾向显现
        (四)“国家公民培育”面临“肤色歧视”
第三章 “技术时代”与“科技理性人”培育的非正式科学教育
    一、“技术时代”时期美国非正式科学教育的发展背景
        (一)内战对美国社会现代化进程的助推
        (二)“手工训练运动”的兴起与发展
        (三)进步主义运动与进步教育实践
    二、“技术时代”时期美国非正式科学教育的发展样态
        (一)教会推行的“科学肖陶扩之旅”
        (二)“政府推动”的技术知识推广
        (三)“报刊科学”中的科技知识传递
        (四)科学场馆的科学知识宣传
        (五)技术行会的产业技能培训
        (六)“新闻媒体人”的科技资讯传播
    三、“技术时代”时期美国非正式科学教育的特征
        (一)以培育具有技术理性的产业人为目标
        (二)教育内容更注重生产实用性
        (三)非正式科学教育遵循“新闻模式”
        (四)“新闻人的出场”与“科学人的隐退”
    四、“技术时代”时期美国非正式科学教育的发展困境
        (一)唯技术理性的价值取向盛行
        (二)科学新闻的“碎片化”与“主观化”
        (三)伪科学与迷信冲击下的非正式科学教育
        (四)非正式科学教育出现衰退迹象
第四章 “科学危机”与“批判理性人”培育的非正式科学教育
    一、“科学危机”时期美国非正式科学教育的发展背景
        (一)“科学危机”激化了美国社会发展矛盾
        (二)“莫斯科的威胁”与“华盛顿的警觉”
        (三)公众“科学万能论”价值观的消解
        (四)“经济起落”与非正式科学教育的“颠簸”
    二、“科学危机”时期美国非正式科学教育的发展样态
        (一)“新闻科学”的“荧幕化”与内容“专精化”
        (二)增强公众科学鉴别力的“电视科学”
        (三)创设“科学原生态”的场馆科学模式
        (四)“共筑科学理解力”的“科学共同体”
        (五)“从做中学”的社区化科学教育
    三、“科学危机”时期美国非正式科学教育的特征
        (一)“理解科学”的政治取向较为明显
        (二)理性批判非正式科学教育的发展困境
        (三)“现代公众”概念的逐渐清晰化
        (四)科学与消费的联姻:“科学广告”盛行
    四、“科学危机”时期美国非正式科学教育的发展困境
        (一)消费文化对公众理智精神的侵蚀
        (二)科学在公众视野中的形象滑落
        (三)迷信和虚假内容仍然充斥其中
        (四)公众定位从“知识缺失”转向“理解缺失”
第五章 “交往社会”与“实践理性人”培育的非正式科学教育
    一、“交往社会”时期美国非正式科学教育的发展背景
        (一)科学哲学的“生活实践转向”
        (二)知识生产模式的后现代转型
        (三)社会转型对非正式科学教育提出新要求
        (四)美国社会持续关注科学教育事业
    二、“交往社会”时期美国非正式科学教育的发展样态
        (一)为公众参与科研创设“公共科学领域”
        (二)鼓励实践探索的科学场馆活动
        (三)推行交互对话的科学传播模式
        (四)“活动式”非正式科学教育的开展
        (五)“专业化”非正式科学教育的发展
    三、“交往社会”时期美国非正式科学教育的特征
        (一)强调公众参与科学的机会平等
        (二)注重科学参与的交互性对话
        (三)凸显公众参与科学的情境化
        (四)关切非正式科学教育的成效测评
    四、“交往社会”时期美国非正式科学教育的发展困境
        (一)“公众参与”面临过度商业化的侵蚀
        (二)科学人与公众的科学理解错位
        (三)非正式科学教育缺乏自我批判反思
        (四)公众参与科学的活力受限
第六章 美国非正式科学教育发展审思:历程审视、影响因素、经验与反思
    一、美国非正式科学教育的发展历程审视
        (一)目标追求:从外在的目的转向本体的目的
        (二)教育内容:从有序的科学转向跨界的科学
        (三)实践模式:从单向的灌输转向双向的交互
        (四)“自我批判”:从依附性发展转向批判性发展
    二、影响美国非正式科学教育发展的因素分析
        (一)美国文化传统对非正式科学教育的影响
        (二)资本主义精神对非正式科学教育的影响
        (三)分权自治政治对非正式科学教育的影响
        (四)科学自身发展对非正式科学教育的影响
    三、美国非正式科学教育良性发展的实践经验
        (一)非正式科学教育的目标和内容清晰
        (二)非正式科学教育的实施模式多元化
        (三)非正式科学教育的社会支持力度高
        (四)非正式科学教育更强调成效评价
    四、美国经验对我国非正式科学教育发展的启示与反思
        (一)我国非正式科学教育发展的现实困境
        (二)美国经验对我国非正式科学教育发展的启示
        (三)理性反思美国经验的本土化转译
美国非正式科学教育发展改革年表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在校期间的科研成果

(6)基于博弈理论的食品企业失信经营监管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问题提出
        1.1.1 研究背景
        1.1.2 问题提出
    1.2 研究目标
    1.3 研究意义
        1.3.1 理论意义
        1.3.2 实践意义
    1.4 研究内容框架
        1.4.1 研究思路
        1.4.2 研究技术路线
    1.5 相关理论与研究方法
        1.5.1 相关理论
        1.5.2 研究方法
    1.6 研究创新点
第2章 关于食品企业失信经营的文献综述
    2.1 关于食品企业失信经营因素分析的文献综述
    2.2 关于食品企业失信经营的经济与道德文献综述
        2.2.1 食品企业失信经营的道德问题分析综述
        2.2.2 对食品企业失信经营监管技术的研究
        2.2.3 食品企业失信经营的制度建设的研究
        2.2.4 食品企业失信经营的信任策略研究
第3章 国内外食品安全监管现状分析
    3.1 我国食品安全监管现状
    3.2 美国食品安全监管现状
    3.3 欧盟食品安全监管现状
    3.4 日本食品安全监管现状
    3.5 国外先进的食品安全监管体系启示
第4章 食品企业失信经营影响因素分析
    4.1 指标、样本选取及数据采集
    4.2 运用主成分方法提取因子
    4.3 本章小结
第5章 基于混合策略和演化博弈的食品企业失信经营监管研究
    5.1 模型构建
    5.2 模型求解
        5.2.1 混合策略博弈模型构建
        5.2.2 演化博弈模型构建
    5.3 仿真数值模拟与结果分析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基于三方演化博弈的食品企业失信经营社会共治研究
    6.1 模型构建
    6.2 模型求解
        6.2.1 三方博弈的复制动态及演化稳定策略
        6.2.2 平衡点分析
    6.3 仿真分析
    6.4 讨论与对策建议
    6.5 本章小结
第7章 食品企业失信经营信任修复策略研究
    7.1 模型构建
        7.1.1 策略与信任因素的关系
        7.1.2 策略评估
    7.2 模型分析
        7.2.1 情景案例问卷调查设计
        7.2.2 数据分析
        7.2.3 结果分析
    7.3 讨论与启示
    7.4 本章小结
第8章 结论及建议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博士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7)青藏高原濒危藏药资源致危因素及可持续利用路径研究 ——以掌裂兰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选题意义
    1.2 研究内容
    1.3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3.1 研究方法
        1.3.2 技术路线图
    1.4 研究创新与不足
        1.4.1 主要创新点
        1.4.2 研究不足
第2章 相关理论基础与研究综述
    2.1 相关理论基础
        2.1.1 可持续发展概念及理论
        2.1.2 公共自然资源理论
        2.1.3 中药资源生态学理论
        2.1.4 风险管理过程研究
        2.1.5 计划行为概念及相关理论
        2.1.6 藏药资源可持续利用系统分析
    2.2 研究综述
        2.2.1 中藏药资源可持续发展研究现状
        2.2.2 濒危藏药资源灭绝风险等级
        2.2.3 濒危藏药资源管理现状
        2.2.4 濒危藏药资源立法与保护现状
第3章 濒危藏药掌裂兰自然致危因素识别与分析
    3.1 濒危藏药掌裂兰生物学特性及濒危现状
        3.1.1 濒危藏药掌裂兰生物学特性
        3.1.2 濒危藏药掌裂兰研究现状
    3.2 濒危藏药掌裂兰植物区系分析
        3.2.1 濒危藏药植物区系分析
        3.2.2 濒危藏药兰科植物区系分析
        3.2.3 濒危藏药掌裂兰植物区系分析
    3.3 濒危藏药掌裂兰生态适宜性区划分析
        3.3.1 濒危藏药掌裂兰适宜区
        3.3.2 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
        3.3.3 结果与分析
        3.3.4 小结
    3.4 掌裂兰植物群落结构及优势种群特征分析
        3.4.1 濒危藏药掌裂兰分布区
        3.4.2 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
        3.4.3 结果与分析
        3.4.4 小结
    3.5 生境对掌裂兰致危因子分析
        3.5.1 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
        3.5.2 结果与分析
        3.5.3 小结
    3.6 气候、土壤与对掌裂兰适宜性分析
        3.6.1 气候、土壤与适宜面积平衡论
        3.6.2 构建气候、土壤与适宜面积平衡模型
        3.6.3 气候、土壤与适宜面积模型问题分析
        3.6.4 结果与分析
        3.6.5 小结
第4章 濒危藏药掌裂兰人为致危因素识别与分析
    4.1 开发利用对掌裂兰的致危因素分析
        4.1.1 濒危藏药掌裂兰利用状况
        4.1.2 收录国家、省部级法规标准情况
        4.1.3 收录藏医药典籍情况
        4.1.4 濒危藏药掌裂兰的市场流通情况
    4.2 濒危藏药资源危机产生的人为因素分析
        4.2.1 濒危藏药资源保护行为认知分析
        4.2.2 长期过度采挖造成药用植物生境破坏
        4.2.3 长期过度放牧造成药用植物资源生境退化
        4.2.4 草地鼠害对濒危藏药适生生境的破坏
        4.2.5 旅游活动造成药用植物资源环境污染
    4.3 小结
第5章 濒危藏药掌裂兰可持续利用评价指标体系
    5.1 构建评估指标体系
        5.1.1 指标体系
        5.1.2 评估指标体系的方法
        5.1.3 野生药用植物濒危可持续利用评价指标
        5.1.4 野生药用植物遗传价值可持续利用评价指标
        5.1.5 野生药用植物价值评价指标
        5.1.6 管理利用因素可持续利用评价指标
        5.1.7 评测说明
    5.2 权重分配及计算
        5.2.1 权重分配
        5.2.2 权重确定及计算
    5.3 综合评价结果
        5.3.1 野生药用植物濒危系数评价结果
        5.3.2 野生药用植物遗传系数评价结果
        5.3.3 野生药用植物价值系数评价结果
        5.3.4 野生濒危藏药管理利用系数评价结果
        5.3.5 各项准则层得分比较
    5.4 小结
第6章 濒危藏药可持续利用路径分析
    6.1 路径假设和概念模型
        6.1.1 路径假设
        6.1.2 概念模型
    6.2 问卷设计和样本初测
        6.2.1 问卷设计
        6.2.2 样本数据预测
    6.3 正式问卷数据分析
        6.3.1 描述性统计分析
        6.3.2 信效度检验
        6.3.3 实证分析
        6.3.4 结构方程模型检验
    6.4 濒危藏药可持续利用优化路径
        6.4.1 利用动态监测系统,彻查濒危藏药资源量
        6.4.2 开展濒危藏药资源替代品研究
        6.4.3 建立专项濒危藏药植物园
        6.4.4 开展就地保护与种质资源库
        6.4.5 公众参与濒危藏药资源保护
        6.4.6 加强立法,更新开发利用观念
        6.4.7 建立濒危藏药生态采集模式
    6.5 小结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7.1 研究结论
    7.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致谢

(8)《财新周刊》环境报道研究(2010-2019)(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我国生态环境日益改善,但总体形式依然严峻
        1.1.2 我国坚持绿色发展道路
        1.1.3 公民的环保实践度有待提高
        1.1.4 媒体具有舆论监督和教育公民的功能
    1.2 研究现状
        1.2.1 环境报道研究现状
        1.2.2 《财新周刊》及其环境报道研究综述
    1.3 研究方法
    1.4 研究意义
2 《财新周刊》环境报道的样本分析
    2.1 样本选取说明
        2.1.1 目标媒体的选择
        2.1.2 样本选取的时段
        2.1.3 样本选取的过程
    2.2 《财新周刊》环境报道的形态
        2.2.1 报道数量
        2.2.2 报道篇幅
        2.2.3 报道体裁
    2.3 《财新周刊》环境报道的内容
        2.3.1 报道主题
        2.3.2 报道区域
        2.3.3 消息来源
3 《财新周刊》环境报道的话语分析
    3.1 环境报道的话语分析
        3.1.1 环境报道的新闻图式
        3.1.2 环境报道话语的宏观语义结构和微观语义结构
        3.1.3 环境报道的话语风格和修辞
    3.2 《财新周刊》环境报道的话语建构分析
        3.2.1 话语建构的影响因素
        3.2.2 话语建构的叙事视角
4 《财新周刊》环境报道的特点
    4.1 环保意识突出,贴合社会发展
        4.1.1 环保意识突出
        4.1.2 贴合社会发展
    4.2 聚焦环境问题,加强舆论监督
        4.2.1 聚焦环境问题
        4.2.2 加强舆论监督
    4.3 语言理性客观,融入人文精神
        4.3.1 语言理性客观
        4.3.2 融入人文精神
5 《财新周刊》环境报道对实践的启示
    5.1 兼顾正面报道和负面报道
    5.2 协调常态报道和深度报道
        5.2.1 重视环境类记者的培养
        5.2.2 打造环境报道团队
    5.3 报道中体现人文关怀
        5.3.1 提高媒体人的人文素养
        5.3.2 从底层视角出发,贴近受众
6 结语
参考文献

(9)重庆市涪陵区种植业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对象
    1.2 研究背景
    1.3 国内外研究综述
        1.3.1 国外种植业发展研究综述
        1.3.2 国内种植业发展研究综述
    1.4 研究意义
    1.5 研究内容
    1.6 研究方法
2 涪陵区概况
    2.1 涪陵区行政区划
    2.2 涪陵区自然资源情况
        2.2.1 水资源概况
        2.2.2 土地资源概况
        2.2.3 涪陵区气候资源
    2.3 涪陵区社会经济基础
        2.3.1 涪陵区人口与劳动力基础
        2.3.2 交通运输基础
        2.3.3 网络通讯信息基础
3 涪陵区种植业发展现状
    3.1 .涪陵区种植业发展历程
    3.2 涪陵区种植结构及生产状况
        3.2.1 粮食作物
        3.2.2 蔬菜作物
        3.2.3 茶叶水果类
        3.2.4 涪陵区中药材种植现状
        3.2.5 其他经济作物类
    3.3 种植业生产布局及经营主体
        3.3.1 种植产业区域布局现状
        3.3.2 种植业经营主体培育情况
    3.4 种植技术及推广组织发展情况
        3.4.1 种植技术
        3.4.2 农业技术推广组织发展情况
4 涪陵区种植业发展的SWOT分析
    4.1 优势分析
        4.1.1 种植区域优势愈显突出
        4.1.2 种植产业结构不断优化
        4.1.3 经营主体培育不断加强
        4.1.4 经济基础实力雄厚
        4.1.5 农产品品牌建设成效斐然
    4.2 劣势分析
        4.2.1 种植业基础薄弱
        4.2.2 种植业规模化程度较低
        4.2.3 农产品加工发展缓慢
        4.2.4 种植业科技推广效果欠佳
        4.2.5 农产品品牌营销总体效果不好
    4.3 机遇分析
        4.3.1 乡村振兴战略部署农业农村优先发展
        4.3.2 农业科学技术迅猛发展
        4.3.3 强农惠农政策力度加强
        4.3.4 农产品消费提档升级
    4.4 挑战分析
        4.4.1 资源紧缺与可持续农业之间的矛盾突出
        4.4.2 种植业成本不断上涨
        4.4.3 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矛盾突出
        4.4.4 农产品市场风险
    4.5 SWOT综合分析
5 涪陵区种植业发展对策及建议
    5.1 进一步调优种植结构,提升种植业有效供给能力
        5.1.1 保证基础供给,稳定粮食、蔬菜产业
        5.1.2 发挥区域优势,发展特色效益主导产业
        5.1.3 因地制宜发展区域特色产业
    5.2 改善基础设施条件,增强种植业综合生产力
        5.2.1 巩固农村水利设施基础
        5.2.2 加强防灾减灾能力建设
        5.2.3 加强耕地环境优化保护
    5.3 发展壮大经营主体,推进种植业产业化经营
        5.3.1 培育新型种植经营主体
        5.3.2 加快现代农业园区提档升级
        5.3.3 大力培育社会化服务组织
        5.3.4 完善种植利益分享机制
    5.4 强化种植技术革新,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5.4.1 加强农业创新能力建设
        5.4.2 加大农业技术推广力度
        5.4.3 大力推进农业生产机械化
        5.4.4 大力推进农业信息化
    5.5 加强质量监管,助推农产品品牌升级发展
        5.5.1 推进农业标准化建设,加强农产品质量监管
        5.5.2 推进农产品品牌研发,提升农产品附加值
6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10)完善我国“互联网+”餐饮外卖行业食品安全监管的研究 ——基于公共治理理论的视角(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导论
    1.1 研究问题的提出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问题
        1.1.3 研究意义
    1.2 相关文献综述
        1.2.1 国内研究现状
        1.2.2 国外研究的情况
        1.2.3 国内外研究述评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1.4 创新点
第2章 核心概念及理论基础
    2.1 基本概念
        2.1.1 “互联网+”餐饮外卖的概念及特性
        2.1.2 食品安全的概念
        2.1.3 食品安全监管的概念
    2.2 基本理论
        2.2.1 公共治理理论的基本精神和主要观点
        2.2.2 多中心治理理论
        2.2.3 公共治理理论对“互联网+”餐饮外卖的食品安全监管指导作用
第3章 我国“互联网+”餐饮外卖食品安全监管现状分析
    3.1 我国“互联网+”餐饮外卖行业食品安全监管现状
        3.1.1 行业监管的法律法规及地方规章现状
        3.1.2 “互联网+”餐饮外卖食品安全社会监管的体制现状
        3.1.3 “互联网+”餐饮外卖食品安全社会监管的主体现状
    3.2 我国“互联网+”餐饮外卖行业食品安全监管存在的问题
        3.2.1 行业法律不健全,监管效率不高
        3.2.2 公众监管乏力
        3.2.3 舆论监督不力
    3.3 我国“互联网+”餐饮外卖行业食品安全监管存在问题的原因
        3.3.1 行业食品安全监管中的政府失灵和市场失灵
        3.3.2 “互联网+”餐饮外卖食品安全监管难点
第4章 国内外“互联网+”餐饮外卖食品安全监管实践及经验
    4.1 国外的实践与经验
        4.1.1 美国食品安全监管模式及启示
        4.1.2 加拿大食品安全监管体系及启示
        4.1.3 日本食品安全监管模式及启示
    4.2 国内的实践与经验
第5章 公共治理视角下“互联网+”餐饮外卖行业食品安全监管体系设计
    5.1 明确政府在“互联网+”餐饮外卖行业监管中的角色与监管职能
    5.2 依托“互联网+大数据”建立线上监管云平台
    5.3 依托信用监管体系压实市场主体和行业协会的守法自律意识
    5.4 提升社会公众监管参与度与维权能力
    5.5 壮大社会监督队伍鼓励媒体曝光不良信息
    5.6 实现各类资源的有效整合
参考文献
后记

四、兽药质量滑坡的原因与对策(论文参考文献)

  • [1]马克思主义经济伦理视角下食品安全问题研究[D]. 马承凤. 南京林业大学, 2021
  • [2]上海市兽药经营企业GSP现场检查评定结果分析[J]. 张亦菲,徐汀,张浩然,黄家莺,华贤辉,田恺,曹莹. 中国兽药杂志, 2021(06)
  • [3]新巴尔虎右旗产业融合发展研究[D]. 梁勤芳. 内蒙古师范大学, 2021(09)
  • [4]云南边境地区农业推广服务效益提升研究[D]. 玄杨静和. 云南师范大学, 2021(08)
  • [5]现代性视角下美国非正式科学教育发展研究[D]. 李青. 四川师范大学, 2021(10)
  • [6]基于博弈理论的食品企业失信经营监管策略研究[D]. 常乐. 山东师范大学, 2021(12)
  • [7]青藏高原濒危藏药资源致危因素及可持续利用路径研究 ——以掌裂兰为例[D]. 索南邓登. 天津大学, 2020(01)
  • [8]《财新周刊》环境报道研究(2010-2019)[D]. 周少康. 浙江传媒学院, 2020(12)
  • [9]重庆市涪陵区种植业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D]. 邓小庆. 西南大学, 2020(01)
  • [10]完善我国“互联网+”餐饮外卖行业食品安全监管的研究 ——基于公共治理理论的视角[D]. 杨丽莉. 天津财经大学, 2020(06)

标签:;  ;  ;  ;  ;  

兽药质量下降的原因及对策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