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某电厂粉煤灰脱碳实验研究

台湾某电厂粉煤灰脱碳实验研究

一、台湾某电厂粉煤灰电选脱炭试验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宇文超,王春耀,朱述川,王超,王自祥,许文波[1](2021)在《微细粒煤分选技术研究进展》文中认为煤炭资源的不断开发导致了煤质逐渐恶化,煤炭"细而杂"的特点正在日益凸显,提出如何保证这部分资源的高效回收是煤炭资源利用面临的重要问题;梳理了国内外微细粒煤分选技术的瓶颈问题;概述了重力分选、电选、浮选等方法在微细粒煤分选中的应用情况和研究进展;展望了未来微细粒煤技术与工艺的发展趋势和重点研究方向。

邓庆德,姬海宏,胡鑫,柏杨[2](2018)在《燃煤电厂飞灰脱碳技术研究进展》文中指出为了有针对性地选择燃煤电厂粉煤灰中未燃碳的脱除工艺,分别介绍了粉煤灰浮选法(湿法)脱碳,流态化法、燃烧法和电选法(干法)脱碳技术,综述了国内外关于浮选法脱碳工艺和药剂制度研究发展现状,以及摩擦电选法脱碳装置、电选法工艺的研究成果,指出了浮选法脱碳和电选法脱碳存在的问题及各自的适用性。

李茂林,胡伟,龚文勇[3](2016)在《电极结构对YD电选机电场的影响》文中研究表明对影响电选机分选区电场强度、电场分布、分离角、有效夹角的主要因素进行了模拟。结果表明,电晕电极数量是影响上述参数的主要因素,增加电晕电极数量可提高最大电场强度、改善电场的分布、增加有效夹角、提升分离角。

闵露艳[4](2013)在《混凝—吸附法处理废弃线路板湿式工艺产生的含Cr废水研究》文中认为为回用湿法处理废弃线路板过程中产生的废水,采用混凝-吸附方法进行处理。混凝剂选用聚合氯化铝(PAC)和聚合硫酸铁(PFS)。试验研究了在不同pH值、G值和与助凝剂聚丙烯酰胺(PAM)复配条件下,投加PAC和PFS对浊度和CODCr的去除率的影响。结果表明,投加75mg/LPAC或150mg/LPFS,在pH值为7.08.5的条件下浊度和CODCr的去除率分别可达到99%和80%左右;在反应转速为50100r/min,即G值在8.7722.41s-1条件下,其浊度和CODCr的去除率亦分别达到98%和90%以上。加入助凝剂PAM,达到相同的去除效果时所需PAC和PFS投加量大为减少,沉降速度加快。通过正交试验,确定最佳的投药量和反应条件是PAC为10mg/L,PAM为0.5mg/L,转速为50r/min,反应G值为8.77s-1,此时,浊度和CODCr的去除率高达99.39%和88%,出水浊度为1.1NTU,CODCr为41.74mg/L,SS为5mg/L。采用经过浮选试验能得到含碳量更高的粉煤灰活性炭。pH=2有利于Cr(Ⅵ)的吸附,吸附平衡时间120min,符合二级吸附速率方程。粉煤灰活性炭在不同温度下对Langmuir吸附等温式回归的相关系数明显高于Freundlich和Temkin吸附等温式,活性炭在不同温度下吸附等温式回归的相关系数Freundlich> Temkin>Langmuir吸附等温式。粉煤灰活性炭和活性炭的最大吸附容量分别能达到4.67mg/g,11.31mg/g。粉煤灰活性炭吸附Cr(Ⅵ),属于吸热过程;活性炭对Cr(Ⅵ)的吸附,属于为放热过程。加入竞争离子Fe(Ⅲ)后粉煤灰活性炭和活性炭对Cr(Ⅵ)和Fe(Ⅲ)的吸附依然遵循等温Langmuir模型吸附模型,Cr(Ⅵ)饱和吸附量和Fe(Ⅲ)饱和吸附量均有所下降。用碱脱附粉煤灰活性炭和活性炭比酸脱附效果更好,粉煤灰活性炭和活性炭最佳脱附碱浓度分别为0.05mol/L和0.2mol/L。废弃线路板湿式工艺处理产生的含Cr废水经混凝处理后,加入活性炭5g/L,25℃恒温振荡120min,无须调节pH。 Cr(Ⅵ)浓度降至0.05mg/L,Cr(Ⅵ)的去除率达91.94%,达到排放标准。活性炭吸附Cr时起主要作用是—OH,C=C,C=O和C—O基团;粉煤灰活性炭吸附Cr时起主要作用是—OH,C—O基团和离子吸附作用。活性炭和粉煤灰活性炭吸附试验都出现重铬酸根阴离子吸附到表面并发生氧化还原反应,Cr(Ⅵ)转为Cr(Ⅲ)。

李海生[5](2012)在《循环流化床锅炉粉煤灰摩擦电选脱炭的研究》文中提出脱炭粉煤灰资源化利用对节能减排和循环经济具有重要的意义,摩擦电选在粉煤灰脱炭领域具有较强的技术优势,具有非常广阔的应用前景。本文紧密围绕粉煤灰高效脱炭开展了理论和实验研究工作。分析了摩擦电选摩擦带电器内气固流动特性,对摩擦棒不同分布、间距、截面的摩擦带电器内气固两相流场进行了数值模拟研究,对各摩擦带电器内的颗粒的摩擦碰撞效果进行了研究,得到摩擦带电器的最优结构模型;建立了摩擦带电器内颗粒碰撞特性实验研究系统,运用非接触式测量手段-红外热像技术对摩擦带电器可视化模型的温度场分布进行了实验研究,建立了评价摩擦带电器内颗粒摩擦碰撞的新方法;建立了颗粒摩擦带电实验系统,以单一矿物质和循环流化床锅炉粉煤灰为实验介质,分析了正、负极板各区间的带电颗粒质量和产率分布规律,详细考察了各摩擦带电器的摩擦带电效果;研究了正、负极板各区间烧失量的变化规律,从平均烧失量、负极板脱炭率和脱炭效率指数三方面,对各摩擦带电器的脱炭效果进行了对比研究;探索了带电效果和脱炭效果较好的摩擦带电器结构模型,为粉煤灰摩擦电选高效脱炭的进一步实际应用提供理论基础和技术支持。对气固两相流动的数值模拟研究表明,气固流场分布与摩擦棒分布、间距、截面密切相关,颗粒在各摩擦带电器内运动和碰撞特性不同。正三角分布、间距20mm、圆形截面的摩擦带电器内气流加速状态较好,高速气团面积较大且分布比较均匀,颗粒运动路径较长,颗粒速度震荡变化剧烈,由碰撞引起速度变化的颗粒数量最多,颗粒运动分散性较好,运动轨迹分布均匀,颗粒在摩擦带电器内停留时间长,摩擦碰撞效果最好。摩擦带电器内颗粒的碰撞特性实验研究表明,摩擦带电器内温度场分布不均匀,温度受风量、颗粒运动及碰撞效果的影响大,温度场分布特征由摩擦棒分布、间距、截面所决定。摩擦棒正三角分布、间距20mm、圆形截面的摩擦带电器温度场内各温区温度较高,颗粒与摩擦棒发生碰撞概率较大,颗粒摩擦碰撞效果最好。该结论与气固两相流场数值模拟相吻合,温度场分布规律可以间接反映颗粒运动的摩擦碰撞特性。对单一矿物和循环流化床锅炉粉煤灰(简称CFBB粉煤灰)进行摩擦带电实验研究表明,除风量、电压和粒径因素以外,摩擦棒分布、间距和截面对带电颗粒质量和带电比例的影响较大。颗粒摩擦带电不均匀,电极板各区间内的质量和产率分布差异较大。沿着颗粒运动方向,极板各区间带电颗粒质量和产率逐渐减小,正、负极板第一区间吸附的颗粒质量最多,带电颗粒荷质比最高。各摩擦带电器在第一、二区间的带电颗粒质量和带电比例差异性最大。摩擦棒正三角分布、间距20mm、圆形截面的摩擦带电器,带电颗粒质量和带电比例较高,带电颗粒在电极板第一、二区间内质量较多,摩擦带电效果最好。对CFBB粉煤灰摩擦电选脱炭规律及效果进行比较研究,结果表明:摩擦棒正三角分布、间距20mm、圆形截面的摩擦带电器,正极板第一区间及平均烧失量最大,负极板第一区间及平均烧失量最小,负极板平均脱炭率和脱炭效率指数最高,综合脱炭效果最好,可以用于CFBB粉煤灰高效脱炭工艺流程。

李超[6](2012)在《脱炭粉煤灰制备煤矿井下巷道喷涂材料》文中研究说明目前在煤矿企业安全生产中静电引起的瓦斯灾害事故以及透水事故仍然是危害最大的,制约着我国煤炭行业的健康持续发展。近年来,煤矿井下巷道采用喷涂材料,喷涂在采空区或巷道煤岩体表面,要求具有防水、防火、抗静电、气密性好的特点,能够阻燃、防止煤壁渗水和封堵瓦斯气体。国内外的研究报道很少,目前使用的涂料存在抗渗性、耐久性以及抗静电性能不足的问题,潞安矿业集团在以往使用的基础上,而潞安电厂废弃的粉煤灰经脱碳处理后可作为煤矿井下巷道涂料的填料,不仅是粉煤灰资源化利用的新方向,而且可以提高煤矿井下巷道涂料的抗渗性、耐久性,对涂料其他性能影响很小,降低了成本。本文针对煤矿井下巷道涂料存在的问题以及潞安电厂粉煤灰堆存的现状,开展了对粉煤灰浮选法脱炭实验研究、粉煤灰以及导电填料对煤矿井下巷道涂料性能影响研究以及煤矿井下巷道涂料在潞安常村煤矿的中试研究。(1)粉煤灰浮选法脱炭实验研究粉煤灰粒径集中于-0.075mm,且各粒级粉煤灰烧失量均大于10%,故须采用浮选法进行脱炭。浮选最佳药剂以及条件为:MR-1型乳化剂较OP-10型乳化剂乳化煤油效果好,最佳捕收剂为煤油,最佳用量为2000g/t,起泡剂2#油最佳量为2000g/t。(2)粉煤灰对煤矿井下巷道涂料性能影响对比高炭粉煤灰与脱炭粉煤灰制备的涂层表观状况可以看出:高炭粉煤灰添加量为20-30%时就已出现较明显的裂缝,而脱炭粉煤灰添加量在0-50%范围内表观状况都优于高炭粉煤灰,且都末出现明显的裂隙,必须先经过脱炭处理才能作为填料应用于煤矿井下巷道喷涂材料。通过测定不同脱炭粉煤灰涂层粘结强度,抗渗性,无处理、碱处理以及热处理时的抗拉强度和断裂伸长率,发现脱炭粉煤灰在粉料中最佳添加量为40%。(3)导电填料对煤矿井下巷道涂料性能影响系统考查了导电云母粉、石墨、炭黑等多种导电填料及其不同配比的混合填料对涂层干燥时间、表面电阻和吸水率等性能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最佳的导电填料为石墨和炭黑的混合填料,其最佳的炭黑与石墨混合质量比为2:3。根据上述脱炭粉煤灰和导电填料对煤矿井下巷道喷涂材料性能的改进,对配方进行了调整。脱炭粉煤灰代零星了原配方中的无机填料石英粉,石墨与炭黑以3:2的比例混合加入代替原配方中的单一石墨,添加量从原来的15-18%降到5%。下一步将对改进后的配方用于井下巷道进行中试现场喷涂试验,以考察其实际应用情况(4)煤矿井下巷道涂料中试研究将改进配方的煤矿井下巷道涂料在常村煤矿机头行人进风通道、+470m水平东翼进风大巷和储水硐室进行喷涂,通过现场检测,比较喷涂前后的曲线,瓦斯浓度最小可降低0.07%,最大可降低1.2%,平均可降低0.09%。通过对喷涂前后瓦斯涌出强度的检测,在喷涂前巷道瓦斯涌出强度随着距工作面距离的增加变化比较大,但总的趋势是瓦斯涌出强度的大小随着巷道长度的延长,有减小的趋势。可见涂料喷涂巷道以后,封堵了煤壁表面的裂隙,降低了巷道四周的透气性系数,延缓了瓦斯的涌出,封堵效果是比较明显的。通过上述研究,不仅利用经浮选法脱炭的粉煤灰以及炭黑石墨混合导电填料对煤矿井下巷道喷涂材料配方进行了改进,而且为高炭粉煤灰的利用提供一条新的途径。

李京芳[7](2008)在《应用YD型电选机对粉煤灰脱炭的试验研究》文中认为粉煤灰是以煤为燃料的火力发电厂排出的废弃物。大量排放的粉煤灰不仅对生态环境形成严重的污染,而且造成了资源的极大浪费。因此,对粉煤灰的有效处理既能保护环境,又能将粉煤灰变废为宝,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具有十分重要的经济意义和社会意义。电选脱炭是粉煤灰综合利用的重要内容。本文针对山东省胶南市双星热电厂产生的粉煤灰含炭量较高而不能直接利用的现状,根据粉煤灰的物理化学性质,对其进行电选脱炭试验研究。本研究是在长沙矿冶研究院研制的YD-2L型圆筒式电选机上展开的。首先对粉煤灰试样的物化参数进行了测定,其次进行了粉煤灰脱炭系统工艺参数的优化试验,确定电压、极板间距、圆筒转速、温度等因素对系统结果的影响,并对影响因素作了正交试验,优化粉煤灰电选脱炭工艺参数,以便进行工业化设计;最后作了总的流程试验。研究证明该处理设备能将粉煤灰的含炭量从20.78%降为3.87%,尾灰产率为59.33%,同时得到了产率为40.67%,烧失量为45.66%的混合煤粉,为解决粉煤灰资源化利用问题提供了一定的理论和技术支持。经过电选处理使作为废弃物的粉煤灰成为二次资源,一方面可大量节约能源;另一方面,由于含炭量降低至某一限度以下,可恢复粉煤灰活性及制品性能,这样可以避免由于大量的粉煤灰堆存而带来的环境污染,减轻了废弃粉煤灰对环境的巨大压力,对于缓解我国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促进经济、社会、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王亮[8](2007)在《粉煤灰综合利用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伴随着电力和热力工业的发展,每年我国粉煤灰排放量已达到1.2亿吨之多。经过多年努力,我国粉煤灰综合利用取得了显着成绩,综合利用率逐年提高。为进一步提高我国粉煤灰综合利用率和综合利用经济效率,本文对我国粉煤灰综合利用进行了全面分析,重点分析了粉煤灰在建筑工程、墙材和其他生产方面的应用,并对粉煤灰烧结陶粒和蒸制粉煤灰砖工程进行了初步技术经济分析。粉煤灰是多种物质的混合物,有着广泛的用途。依据粉煤灰的物理、化学性质和粉煤灰各种用途经济效果的分析,本文提出我国粉煤灰综合利用政策应该是,将粉煤灰优先用于建筑工程,重点发展粉煤灰为原料的墙材生产,因地制宜地开展粉煤灰用于水泥生产,逐步推进化学工业、各种功能材料和农林渔业生产。文中对提出的我国粉煤灰综合利用政策,进行了详细的分析。这就是对粉煤灰用于建筑工程、墙材和其他生产的技术原理、国内发展现状和前景等,进行了具体分析,并提出了一些相应的解决方法。还具体说明了如何依据粉煤灰综合利用现行的技术经济政策,对粉煤灰综合利用前途广阔、与墙材生产和建筑业发展密切相关的粉煤灰烧结陶粒和蒸制粉煤灰砖工程,进行较深入的技术经济分析。

曹志群,张胜广,龚文勇,周岳远[9](2004)在《台湾某电厂粉煤灰电选脱炭试验研究》文中指出以台湾高碳粉煤灰为研究对象 ,在对粉煤灰的化学成分、物理性质进行系统分析后 ,采用电选方法对该样品进行了分选研究 ,详细分析和讨论了各操作条件在粉煤灰电选过程中的作用

石云良,陈正学[10](1999)在《粉煤灰的脱炭技术》文中研究表明粉煤灰的堆放是一种污染,而粉煤灰的利用则使它成为一种资源。粉煤灰资源化过程所遇到的主要问题是含碳超过标准。因此,脱炭好坏成为粉煤灰能否综合利用的关键问题。脱炭主要有干法(电选)和湿法(浮选)两种方法。本文分析了两种脱炭方法所遇到的问题,提出了解决问题的方法。

二、台湾某电厂粉煤灰电选脱炭试验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台湾某电厂粉煤灰电选脱炭试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微细粒煤分选技术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微细粒煤分选方法
2 微细粒煤分选技术研究进展
    2.1 旋流分选技术
    2.2 增强型重力分选技术(EGS)
    2.3 静电分选技术
    2.4 油团聚分选技术
    2.5 泡沫浮选技术
3 结 语

(2)燃煤电厂飞灰脱碳技术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湿法脱碳
2 干法脱碳
    2.1 流态化法脱碳
    2.2 燃烧法脱碳
    2.3 电选法脱碳
3 粉煤灰碳脱除工艺的对比分析

(3)电极结构对YD电选机电场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 结构简化和受力分析
2 电晕电极数目对电场和分离角的影响
3 静电极结构对电场分布和分离角的影响
    3. 1 截面形状
    3. 2 水平夹角
4 结论

(4)混凝—吸附法处理废弃线路板湿式工艺产生的含Cr废水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含 Cr 废水对环境的危害
        1.1.1 Cr 的危害
        1.1.2 线路板中 Cr 的来源
    1.2 含 Cr 废水治理的研究现状
        1.2.1 还原一沉淀法
        1.2.2 离子交换法
        1.2.3 吸附法
    1.3 含 Cr 废水处理的发展趋势
        1.3.1 低成本化
        1.3.2 含 Cr 废水的回收利用
        1.3.3 新型吸附剂法
第二章 试验方案设计
    2.1 含 Cr 废水的来源及其特征
        2.1.1 含 Cr 废水的来源
        2.1.2 含 Cr 废水的特征
    2.2 试验流程
    2.3 试验研究内容
第三章 含 Cr 废水处理的混凝试验
    3.1 试验及分析方法
        3.1.1 试验方法
        3.1.2 分析方法
    3.2 试验结果与讨论
        3.2.1 浊度随时间的影响
        3.2.2 混凝剂对混凝效果的影响
        3.2.3 pH 对混凝效果的影响
        3.2.4 投加助凝剂 PAM 对混凝效果的影响
        3.2.5 G 值对混凝效果的影响
        3.2.6 正交试验确定混凝参数
    3.8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吸附试验
    4.1 吸附试验及分析方法
        4.1.1 粉煤灰活性炭的制备
        4.1.2 粉煤灰活性炭的表征
        4.1.3 Cr 吸附试验
    4.2 试验结果与讨论
        4.2.1 pH 值对吸附的影响
        4.2.2 投加量对吸附的影响
        4.2.3 粉煤灰活性炭吸附动力学
        4.2.4 颗粒内扩散模型
        4.2.5 吸附等温线
        4.2.6 吸附热力学函数
        4.2.7 Fe(Ⅲ)离子对吸附的影响
        4.2.8 吸附剂的脱附
    4.3 废弃线路板湿式工艺处理产生的含 Cr 废水处理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机理研究
    5.1 混凝机理研究
        5.1.1 絮凝剂处理废水的原理
        5.1.2 压缩双电层机理
        5.1.3 吸附电中和作用
        5.1.4 吸附一架桥作用
        5.1.5 沉淀物网捕作用
    5.2 粉煤灰活性炭吸附机理
        5.2.1 常见吸附铬机理
        5.2.2 Zata 电位分析
        5.2.3 红外光谱分析
第六章 总结
    6.1 主要工作回顾
    6.2 本课题今后需进一步研究的地方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5)循环流化床锅炉粉煤灰摩擦电选脱炭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Extended Abstract
目录
Contents
图清单
表清单
变量注释表
1 前言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课题提出
    1.3 研究内容及方法
2 文献综述
    2.1 摩擦电选颗粒带电影响因素研究现状
    2.2 气固两相流中颗粒荷电研究现状
    2.3 粉煤灰电选脱炭技术研究与发展现状
3 摩擦带电器气固两相流的数学模型
    3.1 气固流动的数学模型
    3.2 建模及边界条件
    3.3 本章小结
4 摩擦带电器气固流场数值模拟研究
    4.1 摩擦棒分布
    4.2 摩擦棒间距
    4.3 摩擦棒截面
    4.4 本章小结
5 摩擦带电器内颗粒碰撞特性实验研究
    5.1 实验方案
    5.2 实验系统
    5.3 颗粒碰撞实验研究
    5.4 本章小结
6 颗粒在摩擦带电器内的摩擦带电研究
    6.1 颗粒摩擦带电实验系统
    6.2 单一矿物摩擦带电特性实验研究
    6.3 CFBB 粉煤灰摩擦带电特性实验研究
    6.4 本章小结
7 CFBB 粉煤灰摩擦电选脱炭规律及效果
    7.1 摩擦棒分布
    7.2 摩擦棒间距
    7.3 摩擦棒截面
    7.4 本章小结
8 结论与展望
    8.1 结论
    8.2 创新点
    8.3 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学位论文数据集

(6)脱炭粉煤灰制备煤矿井下巷道喷涂材料(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引言
    1.2 国内外粉煤灰资源化利用现状
    1.3 粉煤灰脱炭方法
        1.3.1 流态化分选法
        1.3.2 燃烧法
        1.3.3 电选法
        1.3.4 浮选法
    1.4 粉煤灰浮选药剂进展
        1.4.1 常用捕收剂的种类和性质
        1.4.2 乳化剂
        1.4.3 起泡剂
    1.5 煤矿井下喷涂材料填料的研究现状
        1.5.1 研究煤矿井下喷涂材料的意义
        1.5.2 煤矿井下巷道喷涂材料现状及存在问题
        1.5.3 煤矿井下巷道喷涂材料的发展趋势
        1.5.4 涂料导电填料的应用现状
        1.5.5 粉煤灰在涂料填料的应用
    1.6 问题提出及研究内容
第二章 粉煤灰浮选脱炭实验研究
    2.1 实验原料及试剂
    2.2 实验仪器
    2.3 实验内容及方法
        2.3.1 粉煤灰残炭的粒度分布
        2.3.2 粉煤灰的矿物组成分析
        2.3.3 煤油的乳化
        2.3.4 微浮选实验
        2.3.5 捕收剂的选择与最佳用量
        2.3.6 起泡剂的选择与最佳用量
        2.3.7 测定粉煤灰烧失量
    2.4 结果与讨论
        2.4.1 粉煤灰残炭的粒度分布
        2.4.2 粉煤灰的矿物组成
        2.4.3 煤油乳化方法研究
        2.4.4 捕收剂的选择及最佳用量
        2.4.5 起泡剂2#油最佳用量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粉煤灰和导电填料对煤矿井下巷道喷涂材料性能改进
    3.1 实验材料及仪器
    3.2 实验方法
    3.3 性能测试
        3.3.1 表干时间
        3.3.2 实干时间
        3.3.3 吸水率的测定
        3.3.4 抗渗性试验
        3.3.5 粘结强度的测定
        3.3.6 拉伸性能的测定
        3.3.7 抗静电性的测试
    3.4 粉煤灰对煤矿井下巷道喷涂材料性能影响研究
        3.4.1 高炭与脱炭粉煤灰涂层性能比较
        3.4.2 脱炭粉煤灰添加量对粘结强度的影响
        3.4.3 脱炭粉煤灰添加量对拉伸性能的影响
        3.4.4 脱炭粉煤灰添加量对抗渗性能的影响
        3.4.5 脱炭粉煤灰添加量对7d吸水率的影响
    3.5 不同导电填料对煤矿井下巷道涂料性能影响
        3.5.1 不同导电云母粉质量分数对材料性能的影响
        3.5.2 不同石墨质量分数对材料性能的影响
        3.5.3 不同炭黑质量分数对材料性能的影响
        3.5.4 石墨、炭黑混合填料对材料性能的影响
    3.6 煤矿井下喷涂材料改进后的配方
    3.7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煤矿井下巷道喷涂材料中试现场试验
    4.1 煤矿井下巷道喷涂材料喷涂法的提出
    4.2 巷道喷涂法原理
    4.3 煤矿井下巷道喷涂材料的特点
    4.4 试验地点概况
    4.5 现场喷涂试验
        4.5.1 试验设计原则与思路
        4.5.2 试验工序
        4.5.3 试验设备
    4.6 试验数据及处理
    4.7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个人简况及联系方式

(7)应用YD型电选机对粉煤灰脱炭的试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前言
    1.2 粉煤灰的产生及危害
    1.3 国内外粉煤灰综合利用现状
        1.3.1 国外粉煤灰利用现状
        1.3.2 国内粉煤灰利用现状
    1.4 粉煤灰综合利用研究的新进展及应用
        1.4.1 粉煤灰特性研究的进展
        1.4.2 粉煤灰微珠分选实践与综合利用的研究
        1.4.3 粉煤灰在建筑和建材工业方面的应用
        1.4.4 从粉煤灰中提取工业原料
        1.4.5 粉煤灰农业方面的应用
        1.4.6 粉煤灰在环境方面的应用,以废治废
    1.5 粉煤灰脱炭技术
        1.5.1 粉煤灰浮选脱炭法
        1.5.2 粉煤灰电选脱炭法
        1.5.3 小结
    1.6 本研究选题意义及研究内容
        1.6.1 选题意义
        1.6.2 研究的内容
第2章 仪器设备、试验样品及研究方法
    2.1 仪器设备
    2.2 主要仪器设备简介
        2.2.1 电选机及其电选原理
        2.2.2 烧失量测定设备及方法的简介
    2.3 试验样品的制备
    2.4 试验方案的制定
        2.4.1 粉煤灰电分离脱炭效果的评定指标
        2.4.2 试验设计方案
第3章 粉煤灰性质的研究
    3.1 分析试样的制备
    3.2 试样的粒度分析
    3.3 试样的多元素化学分析
    3.4 试样的形态
    3.5 试样的矿物组成
第4章 电力分选的作用机理
    4.1 矿物在复合电场中的荷电过程
    4.2 粉尘粒子在复合电场中的荷电机理
        4.2.1 剩余电荷分选理论
        4.2.2 稳态荷电分选理论
第5章 粉煤灰电选条件试验研究
    5.1 电压对粉煤灰电选脱炭效果的影响
        5.1.1 试验条件
        5.1.2 实验结果与分析
    5.2 极板间距对粉煤灰脱炭效果的影响
        5.2.1 试验条件
        5.2.2 实验结果与分析
    5.3 分选圆筒转速对粉煤灰脱炭效果的影响
        5.3.1 试验条件
        5.3.2 实验结果与分析
    5.4 产品分隔板位置对粉煤灰脱炭效果的影响
        5.4.1 试验条件
        5.4.2 试验结果与分析
    5.5 分选圆筒表面温度对粉煤灰脱炭效果的影响
        5.5.1 试验条件
        5.5.2 试验结果与分析
    5.6 入选物料温度对粉煤灰脱炭效果的影响
        5.6.1 试验条件
        5.6.2 试验结果与分析
    5.7 正交试验
        5.7.1 制定因素水平表
        5.7.2 正交试验结果与分析
    5.8 检查试验
第6章 尾灰再选的试验研究
    6.1 试样的制备
    6.2 尾灰再选条件试验
        6.2.1 电压对尾灰电选脱炭效果的影响
        6.2.2 极板间距对粉煤灰电选脱炭效果的影响
        6.2.3 圆筒转速对粉煤灰电选脱炭效果的影响
        6.2.4 产品分隔板位置对粉煤灰脱炭效果的影响
        6.2.5 分选圆筒表面温度对粉煤灰脱炭效果的影响
        6.2.6 入选物料温度对粉煤灰脱炭效果的影响
    6.3 尾灰再选正交试验
    6.4 检查试验
第7章 粉煤灰电选全流程试验
第8章 结论和建议
    8.1 主要结论
    8.2 建议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8)粉煤灰综合利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粉煤灰的综合利用
    1.2 研究意义
    1.3 研究内容
第二章 粉煤灰的综合利用
    2.1 粉煤灰的产生
    2.2 粉煤灰的组成与性质
    2.3 粉煤灰综合利用分析
第三章 粉煤灰用于建筑工程
    3.1 粉煤灰混凝土
    3.2 粉煤灰水泥和粉煤灰砂桨
    3.3 粉煤灰回填土
第四章 粉煤灰用于墙材生产
    4.1 粉煤灰烧结墙材
    4.2 粉煤灰蒸养墙材
第五章 粉煤灰用于其它生产
    5.1 用于化学工业生产
    5.2 制分子筛和各种功能材料
    5.3 用于农牧渔业生产
第六章 粉煤灰烧结陶粒工程分析
    6.1 粉煤灰烧结陶粒技术分析
    6.2 粉煤灰烧结陶粒财务分析
第七章 蒸制粉煤灰砖工程分析
    7.1 蒸制粉煤灰砖技术分析
    7.2 蒸制粉煤灰砖财务分析
结束语
参考文献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致谢

(9)台湾某电厂粉煤灰电选脱炭试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试样性质
    1.1 试样的制备
    1.2 试样的化学组成
    1.3 试样的粒度组成
2 分选正交试验
    2.1 电选的影响因素
    2.2 正交试验
        1) 试验条件。
        ① 电极结构。
        ② 操作条件。
        2) L25 (56) 安排试验。
3 单因素条件试验
    3.1 转速单因素试验
        1) 试验条件。
        2) 试验结果。
    3.2 物料温度试验
    3.3 分选圆筒表面温度试验
    3.4 电压单因素试验
4 检查试验
5 结 论

四、台湾某电厂粉煤灰电选脱炭试验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微细粒煤分选技术研究进展[J]. 宇文超,王春耀,朱述川,王超,王自祥,许文波. 煤炭加工与综合利用, 2021(08)
  • [2]燃煤电厂飞灰脱碳技术研究进展[J]. 邓庆德,姬海宏,胡鑫,柏杨. 华电技术, 2018(10)
  • [3]电极结构对YD电选机电场的影响[J]. 李茂林,胡伟,龚文勇. 矿冶工程, 2016(01)
  • [4]混凝—吸附法处理废弃线路板湿式工艺产生的含Cr废水研究[D]. 闵露艳. 华东交通大学, 2013(07)
  • [5]循环流化床锅炉粉煤灰摩擦电选脱炭的研究[D]. 李海生. 中国矿业大学, 2012(05)
  • [6]脱炭粉煤灰制备煤矿井下巷道喷涂材料[D]. 李超. 山西大学, 2012(10)
  • [7]应用YD型电选机对粉煤灰脱炭的试验研究[D]. 李京芳. 青岛理工大学, 2008(03)
  • [8]粉煤灰综合利用研究[D]. 王亮. 天津大学, 2007(04)
  • [9]台湾某电厂粉煤灰电选脱炭试验研究[J]. 曹志群,张胜广,龚文勇,周岳远. 矿冶工程, 2004(06)
  • [10]粉煤灰的脱炭技术[J]. 石云良,陈正学. 矿产综合利用, 1999(02)

标签:;  ;  ;  ;  

台湾某电厂粉煤灰脱碳实验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