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基金会的常见问题

当前基金会的常见问题

一、当前地基基础中常出现的问题(论文文献综述)

张利军[1](2021)在《浅谈建筑地基基础施工技术》文中研究表明建筑工程中地基基础施工对于建筑整体十分重要,建筑地基基础在建设期间,因自然条件复杂施工难度大,通常会出现局部沉降较大与地基强度差等问题。因此,为确保建筑质量安全,对建筑地基基础施工技术进行了研究,以期可以为建筑行业的发展贡献力量。

杨雪飞[2](2021)在《新形势下建设工程质量监督策略研究》文中认为建设工程质量监督不仅是当前我国社会新发展形势下的经济要求,同时更关系到国民对于当前建设工程的认同性。基于此,文章将以枞阳引江枢纽工程作为具体的建设工程质量研究对象,首先对其现阶段的工程概况进行分析,从中得出其工程的建设信息;其次结合枞阳引江枢纽工程中的施工环节与施工需要,提出与其工程相关的建设工程质量监督策略,以此促进枞阳引江枢纽工程与相同类型建设工程,在质量监督方面的良好发展。

杜静,魏炜,徐丽丽[3](2021)在《“立德树人”视阈下《地基与基础》课程思政的融入与实践》文中提出"立德树人"是中国职业教育办学之基、立身之本,课程思政建设是落实立德树人的战略举措。本文以《地基与基础》课程思政教学实践为例,重构课程思政育人目标、挖掘专业课程和课程思政的融入点,以期通过专业知识显性教育与思政隐形教育的有机结合,培养学生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激发学生的家国情怀和使命担当,达到高职教育立德树人之根本。

方玉树[4](2021)在《地基承载力特征值概念和允许应力法不应强制推行》文中认为地基承载力概念和与之相随的允许应力法已在我国被强制推行近20年,即将实施的《建筑和市政地基基础通用规范》继续推行。本文对此进行分析,认为:地基承载力特征值应改成地基承载力许用值,其定义应改为具有一定安全储备的地基承载能力代表值;地基承载力验算应采用总安全系数法,在地基承载力方面应采用地基极限承载力标准值。

李旭华[5](2021)在《基于PIV技术的砂土中支盘桩抗压承载特性研究》文中研究说明

李典庆,唐小松[6](2021)在《水工岩土工程可靠度与风险控制领域基础研究回顾与展望》文中研究指明水工岩土工程可靠度与风险控制是一个具有高度学科交叉性的研究领域,该研究可以系统地考虑岩土结构物设计、施工、运维等阶段所涉及的诸多不确定性因素,从而实现岩土结构物全生命周期的安全控制。本文首先统计分析了1997—2019年度该领域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青地"项目的资助情况。其次,对该领域的主要研究进展、代表性成果进行了总结和分析。最后对该领域研究的关键科学问题和未来研究方向提出了4点建议。

刘旭[7](2021)在《建筑基坑侧壁主动土压力计算原则探讨》文中提出随着城市建设对地下空间的利用越来越多、越来越密集,近年来在岩土工程设计工作中常会遇到一些超出规范和标准涵盖范围的工程实况,对于有些问题还存在着国家标准、行业标准以及地方标准各执己见的情况。对基坑侧壁主动土压力计算所涉及到的一些规范和手册的相关条款进行梳理与归纳,对新近常出现但各类规范尚未列出针对性条款的一种工程实况进行原理分析,进而提出针对这种工况的计算原则。目的是将各规范关于基坑侧壁主动土压力计算的条款梳理清晰,对各规范尚未列出的一种工况的计算原则进行建议和补充,使得岩土工程设计工作中的相关问题能够清晰地、有理可据地解决。

司丽超[8](2021)在《基于价值评价的太原市近现代文物建筑保护策略及技术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山西省的不可移动文物的数量位居全国首位,其中不乏大量文物建筑。太原作为山西的省会,中国的历史文化名城,文物建筑的保护已经成为太原文化大发展的重要举措。文物建筑的保护工作主要集中在对古建筑的关注,而对大量继续使用中的近现代文物建筑的价值少有挖掘,目前缺乏相应的学术研究与保护实践。由于缺少科学的评价标准和全面的指导办法,保护和利用近现代文物建筑的过程经常依靠经验直觉,其结果必然造成大量近现代文物的破坏。本文基于近现代文物建筑保护与评价的现实需求,通过对太原市近现代文物建筑现状的综合价值评价,以科学评价为手段解决近现代文物建筑保护利用中的问题,以价值为核心促进近现代文物建筑评定与保护工作的制度化、合理化。本文依据“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指导实践”的研究思路进行论述。首先,对论文的研究背景、目标和意义进行阐述,明确文章的研究对象为太原市近现代文物建筑。其次,通过对国内外相关理论、法律条例及制度标准进行分析研究,总结出目前我国近现代文物建筑评价认定与保护利用方面的不足。然后,研究并总结太原市近现代文物建筑的类型、分布、保护等级,依据调研数据归纳出近现代文物建筑的建筑特征及现状问题。以太原市近现代文物的特征为基点,借鉴国内外相关研究并参考现行规范标准,结合专家问询建议进而提取筛选出重要指标,试构建出太原市近现代文物建筑综合价值评价体系。该指标体系逐层包含一级指标3个(人文历史价值、建筑本体价值、社会经济价值)、二级指标8个(历史价值、文化价值、室内外环境、建筑结构、设备设施、建筑技艺、社会价值和经济价值)以及23个三级指标,全面评价太原市近现代文物建筑价值,确定其保护和修复的重点方向。论文最后总结适用于太原市乃至山西省近现代文物建筑保护策略与修复技术,提出关于太原市近现代文物建筑本体的修复技术和文物建筑的政策性保护措施。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山西大学堂旧址作为案例,对其进行价值评价,针对其评价结果总结其相对应的保护策略和技术措施。

周美琪[9](2021)在《徽州传统民居的现代宜居性评价》文中研究表明徽州传统民居是在徽州文化与自然环境双重作用下形成的代表性中国传统民居建筑。随着社会和经济的快速发展,传统民居现有形式及功能已难以应对现代化生产、生活的需要。民众的盲从翻新建设,室内基本设施的缺乏,传统建筑材料在耐久性和基本性能上不能同现代材料比肩等因素,都使得传统民居不仅受到外部因素的威胁,更受到自身约束,难以应对当代社会人们对居住建筑的现代宜居性需求。纵观古今,传统民居得以流传的关键,在于其居住性能是否宜居,能否适应生产生活需要,因此传统民居的宜居性问题是民居保护的关键。十九大提出实施的国家乡村振兴战略要求对传统乡土文化进行现代化转型。在此背景下,广泛分布于乡镇、村庄的传统民居面临着新时代所需求的保护利用途径与方法等诸多问题,尤其是传统民居的现代宜居性问题是摆在我们面前的突出重点问题。所以建立徽州民居现代宜居性评价体系、提升徽州民居的现代宜居性,进而实现徽州民居的现代化转型正是对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和特色化城乡建设的有力支撑。论文通过对徽州地区传统村落、历史文化保护街区的传统民居进行实地走访调查,结合相关文献资料和规范的阅读与研究,开展徽州传统民居的现代宜居性调查,总结民众对徽州传统民居的现代宜居性诉求,归纳徽州传统民居现代宜居性的相关影响因素,结合规范确定现代宜居性评价因子;引入层次分析法、问卷调查法,分析现代宜居性评价因子的可行性,将因子转化为评价指标;引入层次分析法、德尔菲法对宜居性评价指标进行筛选,通过多轮专家咨询,收集专家给予评价指标体系的意见与建议,最终构建评价指标体系。在此基础上,收集专家打分数据进行赋权计算和一致性检验,将指标与权重一一对应,确立最终的徽州传统民居现代宜居性的评价体系。利用现代宜居性评价体系对祁门西街谢家大屋、东街右横街9号民徽州传统居进行试评价,根据评价分数对民居宜居性程度进行分级,并提出针对性改进改建策略,验证徽州传统民居现代宜居性评价体系的整体应用水平。图[52]表[30]参[62]

王英华[10](2021)在《硬软互层泥岩地质条件下的微型桩复合地基模型数值模拟研究》文中提出随着广西首府南宁市城市基础建设的蓬勃发展,南宁市涌现出大量高层建筑及大荷载构筑物。此类高、重、大的建(构)筑物所涉及的基础工程问题日益复杂,其对持力层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因第四系松散沉积层上的浅层地基无法承受如此大的上部结构荷载,进而第三系泥岩层取代了以往的第四系地层作为主要的地基持力层。由于第三系泥岩生成及赋存环境的特殊性,加之后期人类活动扰动等各类因素相互作用下,使得其试验参数离散性、变异性很大,实践中其力学特性往往表现出很大的不确定性与模糊性。第三系泥岩中的硬软互层或夹层层理构造泥岩,具有更复杂的力学特性,硬软互层中的软层泥岩对地基强度和变形影响特别大;加之硬软互层泥岩相关理论研究现阶段并不太成熟,地区性条例与规程也不多见,若仅仅套用一般规范和经验,一味地采用深挖及桩基,就使得浅部的泥岩承载力得不到应有的发挥;而深基坑及深桩基施工中又有水的不利作用及人工扰动,常有泥岩持力层承载特性发生较大变化的隐患出现,这就给施工带来很大的困难及重大浪费。鉴于此,本文提出用干钻植入注浆微型钢管桩来加固处理硬软互层泥岩地基的设计理念与方法,并对此微型桩复合地基工程特性进行了分析研究。本文以某高层筏基的微型桩复合地基设计为例,计算出合适的桩长及地基沉降计算深度值,以此为依准,建立四组36个桩单元地基模型;先用分层总和法公式分别算出四组天然地基和两组微型桩复合地基的沉降值,再从36个桩单元地基模型中选取30个进行建模,并用ABAQUS有限元软件进行分析验证,从模拟结果的对比分析中揭示微型桩与泥岩的相互作用机理。桩单元小筏基模型研究后又拓展到大筏基模型的研究,在对多个大筏板地基模型的分析中得出其地基沉降性状。研究表明微型桩复合地基相对于原天然地基的承载能力有较大提高,控制沉降变形也有较好效果,采用注浆微型钢管桩处理此特殊泥岩地基是可行的,能达到预期目的。研究还得出:小尺寸基础下浅层硬软互层泥岩天然地基的强弱变化越快均匀性越差,其承载力越低,沉降变形越大;大筏板下深厚硬软互层泥岩天然地基的均匀性对沉降变形影响不大;桩端持力层的强弱对复合地基的承载力及沉降变形都有一定影响;增加桩长对控制沉降比较有效;筏基的差异沉降明显,中部大、周边小;微型桩桩身受力复杂,要注意桩身强度足够等一些规律,以期为工程实践提供参考。

二、当前地基基础中常出现的问题(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当前地基基础中常出现的问题(论文提纲范文)

(1)浅谈建筑地基基础施工技术(论文提纲范文)

1 建筑工程地基基础施工中的问题
    1.1 自然条件复杂,施工难度大
    1.2 潜在安全问题
2 建筑工程基础施工技术的重要性
3 建筑地基基础施工技术
    3.1 垫层施工技术
        3.1.1 机械碾压
        3.1.2 重锤夯实
        3.1.3 振动压实
    3.2 换填施工技术
    3.3 桩基础施工技术
    3.4 加筋法施工技术
    3.5 注浆处理施工技术
4 建筑工程基础施工质量控制措施
    4.1 加大施工现场管理
    4.2 桩基施工要求
5 结束语

(2)新形势下建设工程质量监督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枞阳引江枢纽工程案例
2 枞阳引江枢纽工程质量监督策略研究
    2.1 施工前期质控工作
    2.2 混凝土混合料配比质量控制
    2.3 摊铺及碾压技术质量控制
3 结论

(3)“立德树人”视阈下《地基与基础》课程思政的融入与实践(论文提纲范文)

一、思政融入专业课程的内涵
二、课程的育人目标
三、课程思政的融入点和实施路径
    1.弘扬爱国主义,增强民族自信心
    2.辩证唯物主义,掌握事物发展规律
        (1)原因与结果
        (2)共性和个性
        (3)理论联系实际
    3.遵纪守法,规范意识
    4.职业道德,社会责任
四、结束语

(4)地基承载力特征值概念和允许应力法不应强制推行(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地基承载力特征值术语、定义及采用理由存在的问题
    1.1 术语存在的问题
    1.2 定义存在的问题
    1.3 采用理由存在的问题
2 采用总安全系数法的必要性和优势
3 地基承载力验算表达式的讨论
    3.1 目前地基承载力验算表达式存在的问题
    3.2 对地基承载力验算表达式的建议
    3.3 桩基承载力验算表达式的讨论
4 结论与建议

(6)水工岩土工程可靠度与风险控制领域基础研究回顾与展望(论文提纲范文)

1 项目资助情况
2 研究进展与代表性成果
    2.1 研究进展
        (1)岩土体参数不确定性表征日趋成熟
        (2)复杂荷载条件下可靠度研究逐步深入
        (3)高效可靠度分析方法不断发展
        (4)风险评估与控制研究日渐重视
    2.2 代表性成果
3 关键科学问题与未来研究方向
    3.1 岩土工程数据分析与不确定性表征
    3.2 岩土工程可靠度分析与设计
    3.3 岩土工程风险评估与控制
    3.4 研究成果在工程实践中的应用

(7)建筑基坑侧壁主动土压力计算原则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相关规范条款的梳理和归纳
    1.1 附加荷载为地面均布荷载时
    1.2 附加荷载为集中荷载时
    1.3 附加荷载为作用在地面的局部均布荷载时
    1.4 附加荷载为地面下一定深度的浅基础时
    1.5 邻近建筑物具有地下室且基础低于基坑开挖底面时
2 一种新近常见的工程实况
    2.1 工程概况
    2.2 工程地质条件
3 基坑外侧水土压力分析
    3.1 土压力分析
    3.2 水压力分析
    3.3 计算公式
4 结论

(8)基于价值评价的太原市近现代文物建筑保护策略及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相关概念及研究对象
        1.3.1 相关概念
        1.3.2 研究对象
    1.4 研究方法
    1.5 研究内容及论文框架
        1.5.1 研究内容
        1.5.2 论文框架
第2章 国内外相关理论研究
    2.1 国外相关理论研究
    2.2 国内相关制度及理论研究
        2.2.1 国内相关法律条例与制度标准
        2.2.2 国内学者研究概况
    2.3 借鉴与总结
第3章 太原市近现代文物建筑特征及现状研究
    3.1 太原市近现代文物建筑概况
    3.2 太原市近现代文物建筑现状及问题研究
        3.2.1 建筑本体现状调研
        3.2.2 文物价值现状调研
    3.3 小结
第4章 太原市近现代文物建筑综合价值评价方法研究
    4.1 太原近现代文物建筑综合价值评价体系的构建
        4.1.1 评价指标选取的依据与原则
        4.1.2 评价指标体系的确定
        4.1.3 评价指标解释
        4.1.4 评价结果等级的确定
    4.2 太原近现代文物建筑综合价值评价指标的权重分析
        4.2.1 确定权重的方法
        4.2.2 确定权重的步骤
        4.2.3 确定权重的结果
    4.3 太原近现代文物建筑综合价值评价模型的构建
    4.4 评价结果说明
    4.5 小结
第5章 太原市近现代文物建筑保护策略和修复技术研究
    5.1 保护原则
        5.1.1 真实性原则
        5.1.2 “修旧如旧”原则
        5.1.3 可识别性原则
    5.2 建筑本体修复技术
        5.2.1 室内外环境改造措施
        5.2.2 建筑结构修复技术
        5.2.3 设备设施修缮技术
    5.3 政策性保护措施
    5.4 小结
第6章 太原市近现代文物建筑价值评价与保护案例研究
    6.1 山西大学堂概况及现状分析
        6.1.1 历史沿革和维修情况
        6.1.2 建筑形制
    6.2 山西大学堂综合价值评价
        6.2.1 数据的获得与指标评分
        6.2.2 评价计算过程
        6.2.3 综合价值评价结果
    6.3 山西大学堂的评价结果分析与保护措施
        6.3.1 山西大学堂人文历史价值分析
        6.3.2 山西大学堂建筑本体价值分析
        6.3.3 山西大学堂社会经济价值分析
    6.4 小结
第7章 总结
    7.1 结论
    7.2 研究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图表汇总
附录1
附录2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9)徽州传统民居的现代宜居性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来源
    1.2 研究背景
        1.2.1 政策背景
        1.2.2 现实背景
    1.3 研究目的和意义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意义
    1.4 概念解析
        1.4.1 “徽州传统民居”
        1.4.2 “现代宜居性”
        1.4.3 “建筑评价”
    1.5 国内外研究现状
        1.5.1 现代宜居性相关研究
        1.5.2 建筑评价相关研究
    1.6 研究内容和方法
        1.6.1 研究内容
        1.6.2 研究方法
        1.6.3 研究框架
    1.7 本章小结
第二章 徽州传统民居现代宜居性解析
    2.1 徽州传统民居及其环境
        2.1.1 徽州传统民居遗存
        2.1.2 徽州传统民居环境
    2.2 徽州传统民居现代宜居性解析
        2.2.1 徽州传统民居主要特征
        2.2.2 宜居性现状调研
        2.2.3 现代宜居性更新诉求
    2.3 徽州传统民居现代宜居性影响因素确立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徽州传统民居现代宜居性评价指标体系确立
    3.1 评价指标的选取原则
    3.2 评价的价值目标
    3.3 评价指标的初步选择
        3.3.1 现代宜居性评价因子选定
        3.3.2 评价因子体系构建
    3.4 评价指标的遴选优化
        3.4.1 问卷调查法对指标因子可行性的探讨
        3.4.2 德尔菲专家咨询法对具体指标的筛选
    3.5 徽州传统民居现代宜居性评价指标体系确立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徽州传统民居现代宜居性评价体系的构建
    4.1 AHP层次分析法导入评价指标体系
        4.1.1 AHP层次分析法的具体步骤
        4.1.2 AHP层次分析法导入的可行性分析
    4.2 德尔菲专家咨询法引入权重判定过程
        4.2.1 专家选择的原则
        4.2.2 专家组基础信息构成
        4.2.3 专家问卷打分结果分析
    4.3 评价指标权重概述
        4.3.1 评价指标的权重赋值
        4.3.2 确定权重方法的选择
    4.4 德尔菲咨询——层次分析定权法
        4.4.1 建立系统指标层次结构模型
        4.4.2 专家打分确定判断矩阵
    4.5 评价指标权重测算过程
        4.5.1 数据的收集与整理
        4.5.2 单一层级排序
        4.5.3 一致性检验
        4.5.4 总体层级排序
    4.6 徽州传统民居现代宜居性评价体系确立
    4.7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徽州传统民居现代宜居性评价实证
    5.1 徽州传统民居现代宜居性评价体系的综合运用
    5.2 徽州传统民居评价样本
        5.2.1 走访调研
        5.2.2 现存问题
    5.3 对民居进行现代宜居性评价打分
        5.3.1 评价标准定级及量化
        5.3.2 评价等级释义
        5.3.3 评价过程实施
    5.4 现代宜居性评价结果分析
        5.4.1 评价结果分析
        5.4.2 优化策略建议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研究结论
    6.2 创新点
    6.3 研究的不足之处
参考文献
附录1 《徽州传统民居的现代宜居性影响因素调研》走访问卷
附录2 徽州传统民居现代宜居性现状调研名录
附录3 《徽州传统民居现代宜居性评价因子》可行性分析调查研究
附录4 《徽州传统民居现代宜居性评价因子》可行性分析调查研究
附录5 《徽州传统民居的现代宜居性评价体系》专家信息问卷
附录6 “祁门谢家大屋”、“右横街 9 号”现代宜居性评价打分表
致谢
作者简介及读研期间主要科研成果

(10)硬软互层泥岩地质条件下的微型桩复合地基模型数值模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泥岩力学特性与层状岩体研究现状
        1.2.2 泥岩地质条件下的基础研究现状
        1.2.3 复合地基桩的研究现状
        1.2.4 微型桩的研究现状
    1.3 复合地基理论综述
        1.3.1 复合地基的形成条件
        1.3.2 复合地基的作用效应
        1.3.3 复合地基的传力机理
        1.3.4 复合地基的破坏模式
        1.3.5 面积置换率
        1.3.6 桩土荷载分担比和桩土应力比
        1.3.7 复合地基承载力计算方法
        1.3.8 复合地基沉降计算方法
        1.3.9 复合地基优化设计方法
    1.4 研究思路与主要内容
第二章 微型桩复合地基设计
    2.1 工程地质概况
    2.2 南宁盆地泥岩工程力学特性
        2.2.1 硬软互层泥岩的力学特性
    2.3 微型桩处理硬软互层泥岩地基的设计计算
        2.3.1 微型桩的桩长计算
        2.3.2 地基沉降计算
        2.3.3 地基沉降计算值对比分析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微型桩桩单元地基数值建模
    3.1 有限元法及ABAQUS软件概述
    3.2 数值模型详述
        3.2.1 基本假定
        3.2.2 模型分类编号
        3.2.3 地基模型建模过程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桩单元地基模型数值模拟结果分析
    4.1 单桩单元地基承载特性分析
        4.1.1 单桩单元基础板底中心点p-s曲线
        4.1.2 泥岩体竖向应力分布
        4.1.3 桩土应力比及桩土荷载分担比
        4.1.4 桩侧土压力
        4.1.5 桩侧摩阻力
        4.1.6 桩身应力分布
        4.1.7 桩端应力
    4.2 三桩单元地基承载特性分析
        4.2.1 三桩单元基础板底中心点p-s曲线及桩顶位移变化曲线
        4.2.2 泥岩体竖向变形和应力分布
        4.2.3 桩土应力比及桩土荷载分担
        4.2.4 桩侧土压力
        4.2.5 桩侧摩阻力
        4.2.6 桩身应力分布
        4.2.7 桩端应力
    4.3 四桩单元地基承载特性分析
        4.3.1 四桩单元基础板底中心点p-s曲线
        4.3.2 桩土应力比及桩土荷载分担
        4.3.3 桩侧土压力
        4.3.4 桩侧摩阻力
        4.3.5 桩身应力分布
        4.3.6 桩端应力
    4.4 二十五桩单元地基承载特性分析
        4.4.1 二十五桩单元基础板底中心点p-s曲线及桩顶位移变化曲线
        4.4.2 泥岩体竖向应力和沉降分布
        4.4.3 桩土应力比及桩土荷载分担
        4.4.4 桩侧土压力、侧摩阻力和桩身应力分布
        4.4.5 桩端应力
        4.4.6 桩间土剪应力
    4.5 不同组同类型桩单元地基承载特性对比分析
        4.5.1 基础板底中心点p-s曲线
        4.5.2 桩土应力比及桩土荷载分担
        4.5.3 桩侧土压力和桩侧摩阻力
        4.5.4 桩端应力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大筏基下硬软互层泥岩地基模型数值模拟分析
    5.1 大筏基下硬软互层泥岩地基设计计算
        5.1.1 大筏基下天然地基沉降计算
        5.1.2 大筏基下复合地基设计计算
    5.2 大筏基下硬软互层泥岩地基模型数值模拟
        5.2.1 大筏基下天然地基模型数值模拟分析
        5.2.2 大筏基下复合地基模型数值模拟分析
    5.3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6.3 主要创新点
参考文献
致谢

四、当前地基基础中常出现的问题(论文参考文献)

  • [1]浅谈建筑地基基础施工技术[J]. 张利军. 建筑技术开发, 2021(21)
  • [2]新形势下建设工程质量监督策略研究[J]. 杨雪飞. 安徽建筑, 2021(10)
  • [3]“立德树人”视阈下《地基与基础》课程思政的融入与实践[J]. 杜静,魏炜,徐丽丽. 中国多媒体与网络教学学报(中旬刊), 2021(10)
  • [4]地基承载力特征值概念和允许应力法不应强制推行[J]. 方玉树. 重庆建筑, 2021(08)
  • [5]基于PIV技术的砂土中支盘桩抗压承载特性研究[D]. 李旭华. 华北水利水电大学, 2021
  • [6]水工岩土工程可靠度与风险控制领域基础研究回顾与展望[J]. 李典庆,唐小松. 中国科学基金, 2021(03)
  • [7]建筑基坑侧壁主动土压力计算原则探讨[J]. 刘旭. 岩土工程技术, 2021(03)
  • [8]基于价值评价的太原市近现代文物建筑保护策略及技术研究[D]. 司丽超. 太原理工大学, 2021(01)
  • [9]徽州传统民居的现代宜居性评价[D]. 周美琪. 安徽建筑大学, 2021(08)
  • [10]硬软互层泥岩地质条件下的微型桩复合地基模型数值模拟研究[D]. 王英华. 广西大学, 2021(12)

标签:;  ;  ;  ;  ;  

当前基金会的常见问题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