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内脏结构不对称特征的规律

太极内脏结构不对称特征的规律

一、内脏结构非对称特征中的太极规律(论文文献综述)

赵洋洋,李彬[1](2021)在《“体用-阴阳”方法论及其在中医理论中的应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以体用理论与阴阳理论为基础,将二者结合并建构"体用-阴阳"方法论。假《易》阴阳爻象之数术变化,从二阴二阳之云雨生成至三阴三阳之开枢阖论角度阐述"体阴用阳"与"体阳用阴"的二维及三维架构机理,从而规范"体用-阴阳"的使用准则,奠基传统辩证法在现代多元、跨维领域中的纵深探索。并运用该方法论来解释中医理论相关问题,包括脏腑阴阳、左右气血、主病用药、经脉流注及与现代解剖学相结合等,进而体现"体用-阴阳"方法论在中医理论中应用的逻辑性与合理性,为验证中医理论的科学性提供一定的参考意义。

刘瑞祺[2](2019)在《滇剧脸谱视觉形态研究》文中提出中国戏剧起源于民间乐舞活动,因此民间地方戏保留了中国戏曲原始基因。滇剧是云南特有的地方剧种,已有200多年历史,是云南劳动人民生活的艺术化表现。通过梳理中国戏曲脸谱在视觉形态上的共性特征,可以看到滇剧脸谱作为中国戏曲脸谱的一个分支具有其共性特征,同时也能看到其强烈的个性特点。滇剧脸谱视觉形态独具一格,用色丰富、对比强烈,图案多样,是云南人民对自然环境、社会文化质朴而写实的描摹。通过视知觉理论分析可以发现其视觉形态体现了中华民族独特的色彩理论体系及由道家有无相生、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引发的视觉力量平衡概念和更高层次的境界审美观念。滇剧脸谱中蕴含的这些传统文化是我国早期设计理论在实践中的体现,极大丰富了中国传统设计理论体系。中国设计不应一味媚外,要思考如何将这些早已存在于我们血脉中的设计思想运用到现代设计中,树立我们的文化自信。此外,滇剧脸谱视觉形态中包含着珍贵的中国传统道德评价准则,体现了古代云南人民对社会稳定、家庭和睦的追求,具有极强的美育意义。对劳于都市的人们来说是优秀的精神养料,使人们能够回归生命之源,探究自身更深的精神境界和精神价值,而不是一味地追求物质享受。本课题针对云南滇剧保护现状,以及滇剧脸谱研究的空白,对滇剧脸谱进行整理并分析其视觉形态规律,进而研究云南社会变迁、民族文化交流和滇剧脸谱美学内涵。以此为基础拓展思考滇剧如何适应信息化时代,在维持自身传承系统完整的同时与新兴媒介结合,让更多的人了解滇剧,实现更好的传承与发展。

罗启盛[3](2014)在《试论“左右者,阴阳之道路”》文中研究说明文中从阴阳之理,阴阳升降的气机运动,与人在地面"立于阴、面向阳"的观察角度,还原了《内经》"左右者,阴阳之道路"的立论由来,与其所代表的阴阳气机升降的意义。

徐健生[4](2013)在《基于关中传统民居特质的地域性建筑创作模式研究》文中认为在全球化进程日益加速的时代背景下,传统文化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和新的发展机遇,如何继承和发扬本民族优秀的传统建筑文化,是本文命题研究的初衷。陕西关中地区历史文化悠久,关中传统民居渊源深厚、特色鲜明,在地域性建筑创作的意义已经得到广泛认同的同时,关中传统民居独特的地域文化底蕴成为当前众多地域性建筑创作灵感的源泉,此时,关中传统民居的地域特质成为对其进行现代传承实践的关键影响因素。地域性建筑创作是一项有目标的活动,在设计之初要设定目标,设计行为要追求目标,作为地域性建筑创作方法研究来讲,不能忽视追求这一目标的过程,也就是说追求目标的方法是需要研究与总结的,也是有普遍规律可以理性把握的。地域性建筑创作的目的不仅是为人们提供满足需求,使人赏心悦目的建筑及环境同时还要寻找地域认同感。而地域性建筑创作中,在地域特质影响下,建筑师在整个创作实践中的行为方式以及最终作品所呈现出来的表达方式必然构成地域性建筑创作方法研究的关键切入点。关中传统民居作为民族传统居住建筑的瑰宝已经得到普遍的认同,多年来,西安本土众多的地域性建筑作品都体现出了对关中传统民居地域特质的现代继承,很多建筑师都致力于这方面的研究与实践,也呈现出了众多优秀作品。他们自觉或不自觉的形成了不同的风格与范式,多年来的实践经验需要理论上的总结,实践行为需要方法论上的指导。出于这样的思考,本文结合对地域性建筑创作影响因素的分析,首先对关中传统民居的地域特质从自然、人文、技术三个层面加以深入考察研究,分析整理其关键要点:朴实厚重、端庄稳重、不失华丽是其典型的外在特征;窄长院落、单坡屋顶、厚重墙体构成了独有地域技术范式;气候地貌、文化观念与厚重历史都成为关中民居外在特征形成的内在基因。关中人重诗书礼仪而求实守土;其民居形态礼教而厚重,由黄土而自然。总之,关中民居已经形成的外在特征与促使这种特征形成的内在基因都是我们在现今地域性传承中应进行继承与发扬的重点要素。本文首先对关中传统民居地域特质加以明晰明晰,之后对现存的,关中传统民居特质影响下的地域性建筑创作的实践过程与手法展开了调查,通过对核心问题的研究我们发现了当前普遍存在于地域性建筑创作实践中的共性规律。综合特质、过程、方式三个层面的研究与总结,本文将其归纳为三种模式:“目标—模仿”模式;“解析—重构”模式;“抽象—隐喻”模式。这三种模式分别代表了三种不同的设计操作类型,并且每一个模式都有其自身的特点和使用人群。本文结合对实际工程案例的追踪,着重对于这三种模式进行深入研究,总结归纳各种模式的概念、起因、原理、特征、意义与局限,目的是发现问题并提出相应的改进目标与策略,构建具有针对性的原则和方法来改进原有操作模式,进而结合对上述三种模式使用情况的调研与分析,提出了三种模式的改进要点和建构理想的动态建筑创作模式的设想,使我们从理论层面上建立起对地域性建筑创作行为的客观认识,指导建筑创作者科学地、有效地掌握对关中传统民居进行现代传承的地域性建筑创作方法,同时也为与之相似地域性建筑创作提供方法上的指导。

苗群英[5](2012)在《阴道彩色多普勒在IVF-ET中子宫内膜容受性的评估价值》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探讨自然月经周期(NC)及控制性超促排卵(COH)周期中左右侧子宫动脉血流阻力指数(RI)、搏动指数(PI)的变化规律;通过分析在COH周期中子宫内膜厚度、形态及子宫动脉RI、PI变化与妊娠结局的关系,探寻在体外受精-胚胎移植(IVF-ET)中无创性预测子宫内膜容受性的新方法。方法选择在宁夏医科大学总医院生殖医学中心因输卵管因素首次实施IVF-ET治疗的不孕妇女120例。于NC的卵泡早期、排卵期和黄体中期和COH周期的Gn启动日、hCG日、OPU日和ET日经阴道彩色多普勒超声监测子宫内膜厚度、形态及双侧子宫动脉血流RI、PI及用化学发光法测定血清中雌二醇(estradiol,E2)及孕酮(progesterone,P)。采用SPSS11.5统计软件进行分析。计量资料用t检验、组间均值的比较采用F检验,率的比较用x2检验,各指标间的相关性用Pearon分析。结果(1)NC中左右侧子宫动脉RI、PI,在卵泡早期、排卵期、黄体中期有显着性差异(分别F=41.428、F=41.740、F=85.797、F=83.371,p均﹤0.05);(2)左右侧子宫动脉PI/RI比值,在卵泡早期、排卵期、黄体中期有显着性差异(F=101.095、F=101.47,p均﹤0.05)(3)NC中子宫动脉RI在排卵期及黄体中期与血清E(2r=-0.390、r=-0.508,p均﹤0.05),P(r=-0.124、r=-0.198,p均<0.05)呈显着负相关,子宫动脉PI在排卵期及黄体中期与血清E2(r=-0.236、r=-0.468,p均﹤0.05),在黄体中期与血清P(r=-0.468, p﹤0.05)呈显着负相关;(4)NC中子宫内膜的厚度与左右侧子宫动脉RI、PI呈显着负相关(r=-0.213、r=-0.443、r=-0.251、r=-0.243、r=-0.248、r=-0.206,p均﹤0.05);(5)GnRH-a降调前后,卵泡早期左右侧子宫动脉RI及PI有显着性差异(分别0.83±0.03vs.0.81±0.04,3.71±0.50vs.2.19±0.32,0.82±0.03vs.0.80±0.04,3.67±0.47vs.2.10±0.30,p均﹤0.05);(6)妊娠组ET日子宫动脉RI、PI明显低于非妊娠组(0.78±0.032vs.0.81±0.031,1.86±0.16vs.1.96±0.190,p均﹤0.05);(7)妊娠组ET日子宫内膜厚度明显高于非妊娠组(11.68±1.62mmvs.10.52±1.74mm,p﹤0.05);(8) COH周期中Gn启动日子宫内膜厚度5-6mm者临床妊娠率显着高于3-4mm及7-8mm者(72.91%vs.43.73%vs.54.05%,2=7.729,p﹤0.05)。结论(1)月经周期中子宫动脉RI及PI随卵巢周期的变化而出现规律性降低,且在排卵期和黄体中期与血清E2、P水平呈显着负相关,说明补充雌孕激素可能影响子宫动脉血供。(2)子宫动脉RI及PI与子宫内膜厚度呈显着负相关,因此改变子宫动脉RI、PI可以增加子宫内膜厚度。(3)妊娠组ET日的子宫动脉RI及PI明显低于非妊娠组,提示ET日监测子宫动脉RI及PI可以预测子宫内膜的容受性。(4)ET日子宫内膜厚度在13-15mm时临床妊娠率最高,表明hCG日监测子宫内膜厚度是采取干预措施改善子宫内膜状况的最佳时机。(5)彩色多普勒超声监测子宫动脉RI及PI,结合子宫内膜厚度及形态是一种更能全面客观地评价子宫内膜容受性的血流动力学指标。

文理[6](2011)在《《黄帝内经》思想与现代企业管理》文中提出在2008年3月第1届“管理学在中国”学术研讨会上,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管理科学部主任郭重庆院士提出:中国管理学的创建要从对西方管理经典的“照着说”,到向中国管理“接着讲”的转变,以及“接着讲”的一个重要路径就是“接着中国传统文化讲”。上世纪已故北京大学季羡林教授提出:21世纪发展人文社会学科,中国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必须要有新东西。同时还指出:中国语言学在世界上是最为古老,但用研究英文、法文、拉丁文等有曲折变化的语言的方法,来研究没有曲折变化的汉语是不行的,必须根据汉语的具体情况来研究,不能用外国那一套来进行研究。从科学历史的视角审视中国各个学科的发展,几千年的传统文化思想在实践中得到检验,而延续到今天,应该是数中医学最为成熟和完整:既有整体、动态、和谐的思想观念的认识论,又有解决问题的方法论,并且将认识论与方法论进行了成熟地交融。中国的医学和管理学均为本土传统文化下的的产物,二个学科都具有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二重属性的相同共性:在哲学层面上,共具备动态观念、整体观念、和谐观念特征;在系统观念上,同属于复杂性学科的开放巨系统,在实践应用上,同属于综合性的交叉和应用性学科;在整体决策上,共同包含着科学性、艺术性、道德性的多元化。古代医圣孙思邈在《千金要方》中指出:“古之善为医者,上医医国,中医医人,下医医病”(诊候)。自古以来的中医学界都认为,《黄帝内经》是医学名着的群经之首。由于其内容充满着:“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知人事”,所以“可以长久,以教众庶,亦不疑殆,医道论篇,可传后世,可以为宝”(素问着至教论)。《黄帝内经》中的特征之一为取象比类思维,在关于治疗疾病和治理国家的内容中,书中多次出现:取治人之象,比治国之类;取医学之象,比宰相之类。由此,文章取中医之象,比管理之类展开论述,主要内容如下:在阐述了选题研究的背景与意义基础上,其一,解读了《黄帝内经》中“取象比类”中的取象要符合对象、合象和应象条件,以及其思维的模式,综述了近20年学者们对阴阳五行理论的研究发展;其二,以中医的阴阳哲理为背景,阐述了国内外相关的激励理论,指出正激励与负激励在概念上的欠缺,从而遵循《黄帝内经》中取象比类思维,提出阳激励与阴激励的概念,及阳激励与阴激励存在着此长彼消,此消彼长,此长彼长,此消彼消的变化规律,依照阳主阴从等原则,以及中医对阴阳失调调理模式的归纳,推出阳激励与阴激励失调的和谐调整模式;其三,以中医五行理论为背景,阐述了国内外相关的企业高层管理团队组建研究状况,以及五行理论的基本内容和五形人的由来,提出以《黄帝内经》五形人来组建企业的高层管理团队,同时提出高层管理团队五职能出现异常的乘侮现象的和谐调整思路,另外,通过以五行理论设计了心理特征调查表,通过对合肥工业大学学生参加中国赛区的国际企业管理挑战赛和全国MBA培养院校企业竞争模拟上取得全国总决赛资格队伍的成员心理特征进行分析后,发现存在这样的一个规律:团队成员心理特征差异性高,团队的决策质量也高,但决策效率则低,即决策质量与决策效率是成反比关系;其四,以中医阴阳五行理论为背景,阐述了国内外有关阴阳五行在兵法中和战争的应用,对西方着名战略学家迈克尔波特等提出的基本竞争战略进行了细致分析,依照《黄帝内经》中的定义,建立了应用阴阳五行系统思想来选择竞争战略的系统关系模型,并分析了TCL企业的战略选择实例,然后,依据产品的价格与销售比例关系,建立了一个可量化的数学模型,通过对2010年全国MBA培养院校的“企业竞争模拟”大赛实例的量化分析,得出5种基本竞争战略在选择时,必须注意的三个基本原则:企业应该首先坚持原先好的竞争战略;而在改变战略时,应该遵循中医阴阳五行系统的变化规律,先选择相邻相生的战略,再考虑选择相隔相克的战略;其五,在分别介绍了中医与西医视角下的企业诊断内容后,基于《黄帝内经》对五藏的定义,对人类五藏的主藏功能系统与企业五大管理的阴阳功能系统进行了比类,根据钱学森等院士提出“运用从定性到定量的综合集成来解决复杂巨系统的问题”,在基于孟凯韬提出在中医上应用的阴阳五行数学理论上,建立了企业五大管理功能系统的若干数学表达方式,并且以中医的“四诊合参”设计了诊断体系及诊断指标量表,尝试性对企业进行模糊综合的诊断;最后,以《黄帝内经》中万物都遵循的“生长化收藏”规律,审视“管理学在中国”学术发展背景下,本土企业管理学的学术发展,需要学术界领导在科学研究、教育培训、管理实践、学术组织和应用领域上,把握“生而勿杀,长而勿罚,化而勿制,收而勿害,藏而勿抑”(素问·五常致大论)和动态的五行系统的生克和谐原则。总之,文章以“继承不泥古,创新不离宗”为宗旨,以《黄帝内经》中动态辨证论治思想的“调”字为主要线条,依次以阴阳、五行、阴阳五行、诊断理论对企业管理中存在的员工激励问题、高层管理团队的组建问题、竞争战略的选择问题、管理系统的运作问题进行了思考。

江花,肖力强,王明杰[7](2011)在《从《四圣心源》浅论中医一气之圆运动观》文中研究说明从清代名医黄元御所着《四圣心源》中独特的天人相应的圆运动观,提出人身圆结构和圆运动的实存性,从脏腑、玄府等角度加以论证圆运动的状态和特点,总结出中医圆运动观的现实意义。

张晓钢,郭霞珍[8](2011)在《人身太极中奇恒之府与奇经八脉的统一》文中指出中医各家学说之易水学派,开创了较为系统的脏腑寒热虚实辨证学说,使中医学在理论及临床上皆有了极大地进步。但因脏腑辨证之有所遗,导致后世对于命门、心脑之争。其所遗漏正是脏腑与经络之统一,尤其是未及"奇恒之府"与"奇经八脉"的辩证关系。因此,利用阴阳双鱼太极图,参照人体藏府经络关系,并比类于天地,以人身太极之象概括人体藏府经络,尤其是奇恒之府与奇经八脉。

张晓钢[9](2011)在《水、钙离子通道与脏腑功能的相关性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理论部分:目的:通过对“脏腑经络阴阳表里”相关古今文献的整合,提出“人身太极中脏腑与经络的统一”的“阴阳双鱼太极图”理论模型,谨从太极阴阳来论述五脏、六腑与经络之间的功能结构关系,使其能够从五行五脏之外的另一个视角阐释中医藏象学说的基本内容。方法:(1)先从《灵枢》、《素问》、《难经》等经典医籍,溯脏腑经络之本源;再从《灵枢注证发微》、《类经附翼》、《医贯》等各家注着,理脏腑经络之分流;最后集合源流以汇成海,讨论“脏腑经络阴阳相合”的理论整合。(2)结合部分我国民族医学中的有关脏腑理论的论述与现代医学研究成果,筛选出与中医三焦相关的表述给予总结。结果:(1)阴阳表里关系因其联系的密切程度不同,可以分为以下至少八种关系层次:①十二脏腑与十二经络之间具有阴阳表里的关系;②六脏与六腑之间、六条阴经与六条阳经之间也具有阴阳表里的关系;③六脏之间、六腑之间、六条阴经之间、六条阳经之间都具有阴阳表里关系;④三阳脏之间(肺、心主、心)、三阴脏之间(脾、肝、肾)、三阳腑之间(大肠、女子胞、小肠)、三阴腑之间(胃、胆、膀胱)、手三阴经之间、手三阳经之间、足三阴经之间、足三阳经之间等三个为一组的脏腑经络之间具有三阴三阳的密切关系。⑤六脏六腑与奇恒之腑之间、十二经脉与奇经八脉之间具有阴阳表里关系;⑥奇恒之腑(主要是脑与女子胞)与奇经八脉之间(主要是任脉与督脉)具有阴阳表里关系;⑦奇恒之腑内部之间、奇经八脉内部之间具有阴阳表里关系;⑧脏腑通过经络与形体之间形成阴阳表里关系。(2)三焦与组织通道关系密切,经络与低流阻通道关系密切。结论:(1)脏腑之有形有质者,才可与形体经络为阴阳表里;故知五脏与五腑相配表里,另一脏与一腑当为心主(脑)与命门(女子胞)。(2)经络是低流阻组织通道,三焦是普通组织通道,三焦是脏腑、经络、形体相联系的中枢纽带。实验部分:目的:通过研究“脏腑表里”关系中“肺与大肠相表里”的生理状态的不同生存状况下(正常、饥饿、饥渴、低氧、高氧)的“肺与大肠”功能结构的相关指标的变化(肺功能、肠推进、食水代谢、细胞膜通道蛋白、组织切片等),来探讨“肺与大肠相表里”的生理机制与可能的物质基础;得出与“肺与大肠相表里”最为密切相关的实验指标,以利于实验室模型的确定,和进而以后的临床诊断的标准的确立;从而完善中医基础理论中藏象学说的部分内容,为脏腑经络阴阳表里的部分内容,尤其是“肺与大肠相表里”提供实验数据的支持。方法:采用雌性SD大鼠作为实验动物,使用代谢笼式可变氧饲养箱控制大鼠呼吸环境的氧浓度,使用代谢笼控制和测量大鼠食水代谢(尤其是进食量与进水量),从而建立正常对照组、高氧组、低氧组、饥饿组、饥渴组等5组动物模型。使用苏木精-伊红(HE)染色大鼠肺肠组织切片,使用动物肺功能监测分析系统测量大鼠肺功能(FVC),使用碳末阿拉伯胶注入回盲部的方法测量大鼠肠推进功能,使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大鼠各种组织(肺、空肠、回肠、结肠、直肠、肾、膀胱等)内细胞膜通道蛋白(AQPl、AQP3、Cavl.2、Cav3.1等)的含量。结果:(1)各造模组对大鼠肺功能均有一定影响,尤其是高氧组、饥渴组的多数肺功能指标(FVC、FEVO.1、FEVO.3、FEVO.3/FVC%、FEF25-75、PEF等)均出现显着下降,饥饿组的FEVO.1下降也明显,仅低氧组肺功能各指标与对照组比较无变化;各造模组对肠推进均有一定影响,饥饿组与对照组比较肠推进距离及推进率均出现明显下降,推进率从高到低排序为低氧组肺功能后、对照组、高氧组肺功能后、低氧组、高氧组、饥渴组、饥饿组。各造模组对大鼠不同组织的细胞膜通道蛋白的含量有不同的影响,各组均使直肠AQP1含量升高,饥饿组使肾AQP1含量升高,其他各组与对照组比较没有明显变化;高氧组使直肠AQP3含量升高,饥饿组使肾的AQP3含量升高,其他各组与对照组比较没有明显变化;肺、空肠、回肠、肾的Cav2.1含量多为下降(除饥饿组空肠与肾),饥饿组使结肠Cavl.2含量升高,其他各组与对照组比较没有明显变化;各造模组均使回肠的Cav3.1含量降低,高氧组、饥渴组使肺的Cav3.1含量降低,低氧组使肺的Cav3.1含量升高,高氧组使肾的Cav3.1含量降低,饥渴组使直肠Cav 3.1含量升高,其他各组与对照组比较没有明显变化。(2)不同造模条件下,不同组织的细胞膜通道蛋白(AQP1、AQP3、Cavl.2、Cav3.1)含量发生不同变化。结论:(1)肺主要与回肠、结肠存在一定的联系,尤其是与饥饿组、高氧组、低氧组的回肠和低氧组的结肠有密切关系,还与正常组、饥渴组的直肠与低氧组的空肠有一定关系;此外,高氧组、饥饿组、饥渴组分别导致肺功能与肠功能的抑制,证明“肺与大肠相表里”主要体现在肺与回肠在各种生理病理变化时的相关性;尤其是饥饿、低氧状态下,关系更为密切。因此,中医学“肺与大肠相表里”中的“大肠”,是指现代解剖学中空肠以下的所有肠段,包括:回肠、结肠、直肠等。中医学中的“大肠”(具体包括:回肠、盲肠、各段结肠、直肠等)与现代解剖学中的“大肠”(具体包括:盲肠、升结肠、横结肠、降结肠、乙状结肠、直肠等六部分)不可等同。(2)细胞膜通道蛋白的含量随造模条件的变化而增减,可能存在调控细胞接受外界物质、能量、信息等的作用,其作用可以解释为三焦通行三气过程中,受到造模条件的影响而对脏腑的营卫气供应产生变化所致。

张亚红[10](2009)在《左右侧卵巢卵泡液中LIF含量与卵子质量关系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根据人体解剖学左、右侧卵巢动静脉血管和邻近组织器官分布的空间差异以及祖国医学“左肾右命,左阳右阴”的理论,结合我们前期的临床研究结果,我们首次提出“左、右侧卵巢功能存在生理性差异”的原创性概念。为寻找和佐证此理论的科学依据,本研究旨在通过对左、右侧卵巢卵泡液中白血病抑制因子(LIF)含量的分析与双侧卵巢中窦卵泡数、优势卵泡数、获卵数、卵子成熟度、受精率、卵裂率以及可移植胚胎率的对比性观察,探讨卵泡液中LIF含量与左、右侧卵巢卵子数量及卵子和胚胎质量的关系,从分子层面阐明左右侧卵巢储备及生殖功能的差异。方法选择在宁夏医科大学附属医院生殖医学中心实施IVF/ICSI治疗的不孕症妇女37例,采集血清及单腔针组左右侧卵巢卵泡液,按左右标记后编号。ElISA法测定血清及左、右侧卵巢卵泡液中LIF含量;化学发光法测定血清及卵泡液中E2、P、T浓度;窦卵泡数、优势卵泡数、获卵数、卵子成熟度、受精率、卵裂率及可移植胚胎率按照本中心的临床及实验室技术操作手册实施;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1.5统计软件分析。计量资料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x2检验,各指标间的关系用Pearson相关分析。结果(1)右侧卵巢卵泡液中LIF含量明显高于左侧(P<0.05); (2)右侧卵巢卵泡液E2、P浓度高于左侧(P<0.05),而T低于左侧,但无统计学差异; (3)右侧卵巢优势卵泡数、获卵数、成熟卵率、正常受精率、可移植胚胎率明显高于左侧(P<0.05); (4)卵泡液中LIF含量显着低于血清中LIF水平(P<0.05); (5)双侧卵泡液中LIF浓度与优势卵泡数、获卵数及MII卵数无明显相关性,但与2PN数呈正相关趋势(左侧:r=0.3975,P=0.06;右侧:r=0.3892,P=0.06),与可移植胚胎数呈明显正相关(左侧:r=0.4805, P=0.02;右侧:r=0.3928, P=0.04); (6)卵泡液中LIF水平与E2、P、T浓度无相关性,但卵泡液中E2、P、T浓度明显高于血清中水平(P<0.05); (7)妊娠组血清LIF为204.84±194.34pg/ml,非妊娠组为151.27±124.54 pg/ml,妊娠组略高于非妊娠组,但无明显统计学差异;(8)盆腔手术及卵管炎性病变影响卵巢储备功能,使窦卵泡数减少,Gn用量增加。结论(1)右侧卵巢卵泡液中LIF、E2、P水平明显高于左侧,提示在促排卵治疗中双侧卵巢内卵泡液的内分泌及细胞因子水平存在显着性差异; (2)右侧卵巢卵子数量、卵子质量、正常受精率以及可移植胚胎率均优于左侧,表明双侧卵巢储备功能以及卵巢的反应性存在生理性差异,即右侧卵巢优于左侧; (3)双侧卵巢卵泡液中LIF含量与2PN数、可移植胚胎数呈正相关,有可能作为评估卵子正常受精及早期胚胎质量的参考指标; (4)卵泡液中LIF水平显着低于血清含量,而E2、P、T明显高于血清,推测卵泡的发育需要内分泌与细胞因子相互作用动态平衡的微环境; (5)盆腔炎性病变和创伤是影响女性卵巢储备功能的重要因素,在辅助生殖技术中制定患者个体化超排卵方案时是一个不容忽视的元素; (6)卵泡液中LIF水平与卵巢自体分泌的激素存在相当微妙的比值关系,对进一步研究卵母细胞发育和成熟机制、提高IVF的妊娠率提供理论基础和技术保障,也为卵巢储备功能低下的不孕患者治疗提供新思维。

二、内脏结构非对称特征中的太极规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内脏结构非对称特征中的太极规律(论文提纲范文)

(1)“体用-阴阳”方法论及其在中医理论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 简述体用与阴阳
    1.1 体用解
    1.2 阴阳解
2 体用阴阳论的建构
    2.1 体用与二阴二阳
    2.2 体用与三阴三阳
3 体用阴阳论之运用
    3.1 体用与二阴二阳
        3.1.1 脏腑阴阳解
        3.1.2 左右气血解
        3.1.3 主病用药解
        3.1.4 中体西用解
    3.2 体用与三阴三阳
        3.2.1 六气客气与伤寒六经传变解
        3.2.2 十二经脉流注循行解
4 结语

(2)滇剧脸谱视觉形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
    1.2 研究意义与研究现状
        1.2.1 研究意义
        1.2.2 研究现状
    1.3 基本内容及研究方法
        1.3.1 基本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4 重点、难点、创新点
2 滇剧发展与中国戏曲发展关系
    2.1 中国戏曲及脸谱发展浅述
        2.1.1 中国戏曲发展
        2.1.2 中国戏曲脸谱发展
    2.2 滇剧发展浅述
        2.2.1 滇剧孕育时期
        2.2.2 滇剧成熟时期
    2.3 滇剧脸谱源流辨析
        2.3.1 滇剧与其他剧种的关系
        2.3.2 滇剧脸谱由来探究
3 滇剧脸谱视觉形态分析
    3.1 中国戏曲脸谱的色彩与图案
        3.1.1 中国戏曲脸谱色彩
        3.1.2 中国戏曲脸谱图案
    3.2 滇剧脸谱的视觉元素
        3.2.1 滇剧脸谱图案
        3.2.2 滇剧脸谱色彩
    3.3 滇剧脸谱的视知觉原理
        3.3.1 滇剧脸谱中图案的力
        3.3.2 滇剧脸谱中色彩的力
4 滇剧脸谱的审美意义
    4.1 滇剧脸谱的审美特征及成因
        4.1.1 滇剧脸谱的审美特征
        4.1.2 滇剧脸谱的审美特征成因
    4.2 滇剧脸谱的审美意义
        4.2.1 滇剧脸谱自然美的意义
        4.2.2 滇剧脸谱社会美的意义
        4.2.3 滇剧脸谱艺术美的意义
5 结论
    5.1 滇剧的发展现状
    5.2 滇剧在新时代下的发展出路
    5.3 以滇剧脸谱为元素的文创产品设计
参考文献
附录 A
作者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3)试论“左右者,阴阳之道路”(论文提纲范文)

1 阴阳之理是中国传统学术的根本定律
    1.1 阴阳为中华传统学术之根本
    1.2 阴阳生宰天地万物
2“左右者, 阴阳之道路”是中医学的创见
3 中医学“左右者, 阴阳之道路”的立论由来与内涵
    3.1 阴阳运动的观察原点是地平面
    3.2 阴阳运动的观察角度是立于阴, 面向阳
        3.2.1 上阳下阴
        3.2.2 南阳北阴
        3.2.3 立于阴, 面向阳
    3.3 左东右西的由来
    3.4 左升右降
        3.4.1 左升右降的由来
        3.4.2 左右阴阳无定式
        3.4.3 左升右降不是左阳升、右阴降
    3.5 木升金降
        3.5.1 五行即阴阳
        3.5.2 木升金降的由来
        3.5.3 上下左右, 南北东西, 浮沉升降, 太少阴阳, 和谐对应
    3.6 肝气左升, 肺气右降
    3.7 左右之理贯穿生理、病理

(4)基于关中传统民居特质的地域性建筑创作模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课题的提出与研究背景
        1.1.1 关中传统民居的现状与境遇
        1.1.2 全球化和国际化的不断冲击
        1.1.3 地域性建筑创作方法的探寻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与趋势
        1.2.1 国内外对于传统民居的研究
        1.2.2 国内外对于地域性建筑的研究
    1.3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1.4 模式的概念释义
    1.5 研究的主要内容
    1.6 研究的主要方法
    1.7 论文的研究框架
2 地域性建筑创作的理论基础
    2.1 地域性的当代释义
    2.2 地域性建筑的含义
    2.3 从建筑的地域性到地域性建筑创作
    2.4 国内外地域性建筑创作理论的发展评述
        2.4.1 国外地域性建筑创作理论的发展评述
        2.4.2 国内地域性建筑创作理论的发展评述
    2.5 国内外地域性建筑创作实践的发展历程
        2.5.1 国外地域性建筑创作——与现代主义并行发展的历程
        2.5.2 国内地域性建筑创作——从民族形式探索到多元共存
    2.6 地域性建筑创作的影响因素
        2.6.1 自然因素
        2.6.2 人文因素
        2.6.3 技术因素
        2.6.4 创作过程
        2.6.5 公众评价
        2.6.6 动态分析
    2.7 本章小结
3 关中传统民居的地域特质解析
    3.1 相关概念的释义
        3.1.1 传统民居的概念与范围
        3.1.2 地域特质的概念与内容
    3.2 关中传统民居的自然特质
        3.2.1 关中的地理范围
        3.2.2 关中的地缘脉络
        3.2.3 关中的气候因素
    3.3 关中传统民居的人文特质
        3.3.1 历史演进
        3.3.2 文化语境
        3.3.3 传统民俗
    3.4 关中传统民居的技术特质
        3.4.1 结构体系
        3.4.2 材料构造
        3.4.3 建造习俗
        3.4.4 技术范式
    3.5 特质研究的归纳与总结
        3.5.1 关中传统民居的外在特征
        3.5.2 关中传统民居的内在基因
        3.5.3 关中传统民居的地域特质辨析
    3.6 本章小结
4 国内地域性建筑创作过程及手法的分析与实态调查
    4.1 国内目前的建筑设计环境及地域性建筑创作过程现状简述
        4.1.1 国内目前的建筑设计行业整体特点
        4.1.2 国内目前普遍的建筑创作流程
        4.1.3 国内目前地域性建筑创作现状及过程
        4.1.4 国内目前地域性建筑创作流程存在的问题
    4.2 国内目前地域性建筑创作过程的实态调查
        4.2.1 调查的目的与方法
        4.2.2 地域性建筑创作准备阶段的调查与分析
        4.2.3 地域性建筑创作分析阶段的调查与分析
        4.2.4 地域性建筑创作发展阶段的调查与分析
        4.2.5 地域性建筑创作综合阶段的调查与分析
        4.2.6 调研结论
    4.3 国内目前地域性建筑创作手法简述
        4.3.1 对自然环境的地域性回应
        4.3.2 对传统技术的现代更新
        4.3.3 对文化理念的地域性契合
    4.4 国内目前地域性建筑创作手法的实态调查
        4.4.1 调查的目的与方法
        4.4.2 相关调查与分析
        4.4.3 调研结论
    4.5 本章小结
5 基于关中传统民居特质的地域性建筑创作模式归纳
    5.1 关中传统民居特质影响下的地域性建筑表达方式调查
        5.1.1 实例的调研与表达方式分类
        5.1.2 传统民居形态的借用与模拟
        5.1.3 传统民居符号的提炼与重构
        5.1.4 传统民居意象的传神化表达
    5.2 基于关中传统民居特质的地域性建筑创作实践调查
        5.2.1 针对创作主体的调查与分析
        5.2.2 针对受众评价的调查与分析
        5.2.3 调研结论
    5.3 一个基于关中传统民居特质的地域性建筑创作实验
        5.3.1 实验的目的与方法
        5.3.2 实验的对象、与程序
    5.4 典型模式的归纳
    5.5 本章小结
6 基于关中传统民居特质的地域性建筑创作典型模式之一“目标—模仿”模式
    6.1 “目标—模仿”模式的概念
    6.2 “目标—模仿”模式的成因与原理
        6.2.1 “目标—模仿”模式的形成原因
        6.2.2 “目标—模仿”模式的实施流程
        6.2.3 “目标—模仿”模式的重点步骤
    6.3 “目标—模仿”模式的实例研究——以曲江凤凰池民俗商业为例
        6.3.1 实例项目的概况
        6.3.2 设计目标的确立
        6.3.3 模仿手段的运用
        6.3.4 对于目标的修改
    6.4 “目标—模仿”模式的归纳与总结
        6.4.1 “目标—模仿”模式的特征
        6.4.2 “目标—模仿”模式的意义
        6.4.3 “目标—模仿”模式的局限
    6.5 本章小结
7 基于关中传统民居特质的地域性建筑创作典型模式之二“解析—重构”模式
    7.1 “解析—重构”模式的概念
    7.2 “解析—重构”模式的成因与原理
        7.2.1 “解析—重构”模式的形成原因
        7.2.2 “解析—重构”模式的形成原理
        7.2.3 “解析—重构”模式的实施流程
    7.3.
        7.3.1 实例项目的概况
        7.3.2 项目的解析阶段
        7.3.3 项目的重构阶段
    7.4 “解析—重构”模式的归纳与总结
        7.4.1 “解析—重构”模式的特征
        7.4.2 “解析—重构”模式的意义
        7.4.3 “解析—重构”模式的局限
    7.5 本章小结
8 基于关中传统民居特质的地域性建筑创作典型模式之三“抽象—隐喻”模式
    8.1 “抽象—隐喻”模式的概念
    8.2 “抽象—隐喻”模式的成因与原理
        8.2.1 “抽象—隐喻”模式的形成原因
        8.2.2 “抽象—隐喻”模式的结构原理
        8.2.3 “抽象—隐喻”模式的实施流程
    8.3 “抽象—隐喻”模式的实例研究——以西安周至楼观风情园为例
        8.3.1 实证案例的项目概况
        8.3.2 隐喻喻体的选择阶段
        8.3.3 隐喻喻体的抽象阶段
        8.3.4 抽象后与本体的复合
    8.4 “抽象—隐喻”模式的归纳与总结
        8.4.1 “抽象—隐喻”模式的特征
        8.4.2 “抽象—隐喻”模式的意义
        8.4.3 “抽象—隐喻”模式的局限
    8.5 本章小结
9 典型地域性建筑创作模式的改进策略
    9.1 关于三种典型模式使用情况的调查与分析
        9.1.1 调查的目的与方法
        9.1.2 相关的调查与分析
    9.2 对三种典型地域性建筑创作模式的简要评述
    9.3 三种典型地域性建筑创作模式与创作主体之间的关系
    9.4 三种典型地域性建筑创作模式存在的问题
    9.5 市场经济条件下地域性建筑创作的发展趋势
    9.6 对三种典型模式进行改进的理想目标
        9.6.1 追求地域性建筑创作的感性与理性结合
        9.6.2 追求创新性较高的地域性建筑创作模式
        9.6.3 追求精品化设计的地域性建筑创作模式
    9.7 对三种典型模式进行改进的基本思路
    9.8 建筑师自我认知风格改进的基本思路
    9.9 建构理想的动态建筑创作模式的设想
    9.10 本章小结
10 结论
致谢
附录 1 问卷:关于建筑师地域性建筑创作实践的方法
附录 2 问卷:关于受众对关中传统民居现代传承的理解
图表目录
参考文献
博士研究生学习阶段研究成果汇总

(5)阴道彩色多普勒在IVF-ET中子宫内膜容受性的评估价值(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综述参考文献
致谢
发表论文
个人简历

(6)《黄帝内经》思想与现代企业管理(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致谢
插图清单
表格清单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1.2.1 相关的激励理论
        1.2.2 相关的企业高层管理团队理论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1.4 主要研究内容结构
第二章 《黄帝内经》中的取象比类思维及阴阳五行理论的发展综述
    2.1 引言
    2.2 《黄帝内经》中的取象比类思维
        2.2.1 现代中医学者对取象比类的认识
        2.2.2 《黄帝内经》里的“取象比类”
        2.2.3 “象”的定义与“应象”
        2.2.4 整体观的“取象比类”思维与阴阳关系
        2.2.5 连贯性的“取象比类”思维模式
    2.3 近期阴阳五行理论的发展综述
        2.3.1 从历史学的角度研究阴阳五行
        2.3.2 从哲学的角度研究阴阳五行
        2.3.3 从系统科学的角度研究阴阳五行
        2.3.4 从数学的角度研究阴阳五行
        2.3.5 从物理、化学、生命科学的角度研究阴阳五行
        2.3.6 从“气”学的角度研究阴阳五行
        2.3.7 研究趋势归纳与评论
第三章 阴阳理论与激励管理
    3.1 引言
    3.2 正负激励对阴阳激励概念的启示
        3.2.1 正负激励概念描述的欠缺
        3.2.2 阳激励与阴激励概念的提出及其取象比类
    3.3 阴阳与管理中的激励
        3.3.1 阴阳关系与管理激励的关系
        3.3.2 阴阳失调的调理
        3.3.3 阳激励与阴激励失调的调顺模式
    3.4 管理实践中阳阴激励失调而调顺的实例
        3.4.1 阳激励过多的阳盛(实热证)调整
        3.4.2 阴激励过多的阴盛(虚寒证)调顺
        3.4.3 阴激励过少而导致阳激励效应降低(阴阳两虚)的调顺
    3.5 小结与展望
        3.5.1 小结——试图解决的三个问题
        3.5.2 展望——今后有待深入研究的内容
第四章 五行理论与企业高层管理团队的组建
    4.1 引言
    4.2 五行的基本内容及取象比类
        4.2.1 五行的基本内容
        4.2.2 人数为5~①的TMT 及团队关系的取象比类
    4.3 五形人的由来
    4.4 以五形人来组建企业的TMT
        4.4.1 阴阳二十五人组建TMT的种类数
        4.4.2 五形人在TMT中担任的角色
        4.4.3 TMT的五行人团队模式③
    4.5 模拟比赛中的“TMT”
        4.5.1 参加 GMC(中国赛区)获得总决赛的参赛队情况
        4.5.2 参加企业竞争模拟决赛的参赛队情况
    4.6 小结与展望
        4.6.1 小结——试图解决的三个问题
        4.6.2 展望——今后有待深入研究的内容
第五章 阴阳五行理论与企业竞争战略的选择
    5.1 引言
    5.2 阴阳五行在兵法与战争中的体现
        5.2.1 国内外有关阴阳五行在兵法名着中的体现
        5.2.2 阴阳五行在战争中的体现
        5.2.3 中医与兵法的比类关系
    5.3 中医的阴阳五行与波特的基本竞争战略
        5.3.1 中医的阴阳五行
        5.3.2 对波特基本竞争战略的思考
        5.3.3 取象比类下的基本竞争战略
    5.4 阴阳五行对企业战略选择的启示及实例分析
        5.4.1 以阴阳五行来选择竞争战略
        5.4.2 对TCL的实例分析
    5.5 可量化数学模型的建立及分析
        5.5.1 由系统模型推出的结论
        5.5.2 数学模型的构思
        5.5.3 数学模型的描述
    5.6 以五种基本竞争战略的数学模型对“企业竞争模拟”案例分析
    5.7 小结与展望
        5.7.1 小结——试图解决的三个问题
        5.7.2 展望——今后有待深入研究的内容
第六章 《黄帝内经》的诊断与企业诊断
    6.1 引言
    6.2 医学视角的企业诊断与五行
        6.2.1 中医视角与西医视角下的企业诊断
        6.2.2 取象比类下的五行与企业组织
    6.3 中医视角下人类功能与企业功能的取象比类
        6.3.1 人类与企业比类的共性
        6.3.2 对舶来品“功能”和“职能”的选择
        6.3.3 人类的五藏功能系统
        6.3.4 企业的五大管理功能系统
        6.3.5 人类五藏功能系统与企业五大管理功能系统的取象比类
    6.4 企业管理功能系统的数学表达
        6.4.1 以五藏相互关系的数学表达
        6.4.2 以五藏为整体的数学表达
    6.5 诊断体系设计
        6.5.1 “四诊合参”与企业诊断
        6.5.2 诊断指标量表及企业模糊综合诊断
    6.6 小结与展望
        6.6.1 小结——试图解决的三个问题
        6.6.2 展望——今后有待深入研究的内容
第七章 研究展望——以“生长化收藏”的自然规律审视企业管理的学术发展
    7.1 引言
    7.2 秦汉时期的“上医治国”
    7.3 “生长化收藏”下的学术发展
        7.3.1 从“生”的视角看科学研究——生而勿杀
        7.3.2 从“长”的视角看教育培训——长而勿罚
        7.3.3 从“化”的视角看管理实践——化而勿制
        7.3.4 从“收”的视角看学术组织——收而勿害
        7.3.5 从“藏”的视角看应用领域——藏而勿抑
        7.3.6 从生克与动态的“生长化收藏”再看企业管理的学术发展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主持的科研课题和完成的科研成果
附件 五行统计表

(7)从《四圣心源》浅论中医一气之圆运动观(论文提纲范文)

1 释“圆”
2 人身圆结构和圆运动的实存性
    2.1 圆结构的实存性
    2.2 圆运动的实存性
3 圆运动的规律性
4 圆运动观的现实意义
    4.1 可以解中医认识之惑。
    4.2 可以拓宽治疗思路,完善治疗方法

(9)水、钙离子通道与脏腑功能的相关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目录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语 上篇:综述部分
综述一:"肺与大肠相表里"的相关研究进展
    1 脏腑表里关系中"肺与大肠相表里"的理论研究与争论
    
1.1 对"肺与大肠相表里"的质疑
    
1.2 对"肺与大肠相表里"的肯定
    2 脏腑表里关系中"肺与大肠相表里"的实验证实研究
    3 脏腑表里关系中"肺与大肠相表里"的临床应用研究
    参考文献
综述二:水通道蛋白、钙离子通道的相关研究进展
    1 水通道蛋白的相关研究进展
    
1.1 分布与分类
    
1.2 结构与功能
    
1.3 研究进展
    
1.4 小结
    2 钙离子通道的相关研究进展
    
2.1 钙离子通道的种类
    
2.2 钙离子的重要性
    
2.3 钙离子通道与中医药
    
2.4 小结
    参考文献
综述三:水通道蛋白、钙离子通道与中医脏腑的相关性研究
    1 水通道蛋白与中医脏腑的相关性研究
    
1.1 津液是水通道蛋白与中医脏腑关联的物质基础
    
1.2 中医脏腑与水通道蛋白相关性的理论探讨
    2 钙离子通道与中医脏腑的相关性研究
    3 水、钙离子通道与三焦的理论探讨
    
3.1 有关三焦的认识
    
3.2 "细胞膜通道——三焦"假说的提出
    参考文献 中篇:理论研究部分
前言
理论研究一:"脏腑经络阴阳表里"关系的初步研究
    1 "脏腑经络阴阳表里"关系的古代理论研究
    
1.1 《灵枢》、《素问》、《难经》中的脏腑经络阴阳表里关系
    
1.2 古代医家论述的脏腑经络阴阳表里关系
    2 脏腑表里关系中的理论探讨
    
2.1 关于"心、肺独去大、小肠远"的原因分析
    
2.2 从胚胎学讨论脏腑表里关系
    3 脏腑经络阴阳表里关系的内涵探讨
    
3.1 脏腑经络阴阳表里的内涵及层次结构
    
3.2 中医学中的人身太极之应用
    
3.3 脏腑经络相合而为人身之太极
理论研究二:三焦实质相关研究
    1 民族医学与中医学在脏腑学说的区别
    
1.1 藏医学蒙医学与中医学的区别
    
1.2 维吾尔医学与中医学的区别
    
1.3 朝鲜医学与中医学的区别
    
1.4 壮医学与中医学的区别
    
1.5 其他民族医学中类似三焦的论述
    2 三焦与三气
    3 三焦与组织通道
    4 经络与水通道
    5 三焦与经络、脏腑的实质
讨论
参考文献 下篇:实验研究部分 水、钙离子通道与脏腑功能的相关性研究
前言
"肺与大肠相表里"动物模型的准备
    1 氧浓度的选择与控制氧浓度的设备
    
1.1 氧箱的设计
    
1.2 氧浓度的选择
    2 食水量的选择与控制
    3 细胞膜通道蛋白的实验指标的选择
    
3.1 水通道蛋白的选择
    
3.2 水通道蛋白的肺肾相关性研究
    
3.3 其他相关脏腑的水通道蛋白研究
    参考文献
材料和方法总述
    1 实验动物与组织材料
    
1.1 实验动物与饲料
    
1.2 组织材料
    2 主要仪器设备
    3 主要试剂
    4 实验方法
    
4.1 动物模型的建立
    
4.2 食水代谢的测量
    
4.3 肺功能的测量
    
4.4 肠推进的测量
    
4.2 细胞膜通道蛋白的测量
    5 数据统计
    6 实验总过程示意图
实验研究一:清气多寡对大鼠食水代谢的影响
    摘要
    前言
    1 材料和方法
    
1.1 实验动物及饲料
    
1.2 实验器材
    
1.3 实验方法
    
1.4 实验条件
    
1.5 统计分析
    2 结果
    
2.1 SD大鼠体重变化
    
2.2 SD大鼠食水代谢量的变化
    
2.3 SD大鼠体重、食水代谢总结果
    
2.4 肺肠解剖学和组织学观察与分析
    3 讨论
    参考文献
实验研究二:肺功能与肠推进相关性研究
    摘要
    前言
    1 材料和方法
    
1.1 实验动物及饲料
    
1.2 实验器材
    
1.3 实验方法
    
1.4 实验条件
    
1.5 统计分析
    2 结果
    
2.1 肺功能实验结果
    
2.2 肠推进实验结果
    3 讨论
    参考文献
实验研究三:细胞膜通道蛋白与三焦相关性研究
    摘要
    前言
    1 材料和方法
    
1.1 实验动物及饲料
    
1.2 实验器材
    
1.3 实验方法
    
1.4 实验条件
    
1.5 统计分析
    2 细胞膜通道蛋白的含量测定结果
    
2.1 各组大鼠不同组织AQP1含量变化
    
2.2 各组大鼠不同组织AQP3含量变化
    
2.3 各组大鼠不同组织Cav1.2含量变化
    
2.4 各组大鼠不同组织Cav3.1含量变化
    3 细胞膜通道蛋白的含量测定讨论
    参考文献
总讨论
    1 肺与肠的联系
    2 肾与腑的联系
    3 三焦与通道蛋白
结语
    1 论文的意义与创新
    2 论文的不足之处
    3 研究展望 致谢 个人简介

(10)左右侧卵巢卵泡液中LIF含量与卵子质量关系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一、前言
二、材料与方法
三、结果
四、讨论
五、结论
六、参考文献
七、综述
八、致谢
九、发表文章
十、个人简历

四、内脏结构非对称特征中的太极规律(论文参考文献)

  • [1]“体用-阴阳”方法论及其在中医理论中的应用[J]. 赵洋洋,李彬. 医学与哲学, 2021(09)
  • [2]滇剧脸谱视觉形态研究[D]. 刘瑞祺. 北京印刷学院, 2019(02)
  • [3]试论“左右者,阴阳之道路”[J]. 罗启盛. 中国民族民间医药, 2014(06)
  • [4]基于关中传统民居特质的地域性建筑创作模式研究[D]. 徐健生.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13(05)
  • [5]阴道彩色多普勒在IVF-ET中子宫内膜容受性的评估价值[D]. 苗群英. 宁夏医科大学, 2012(08)
  • [6]《黄帝内经》思想与现代企业管理[D]. 文理. 合肥工业大学, 2011(10)
  • [7]从《四圣心源》浅论中医一气之圆运动观[J]. 江花,肖力强,王明杰.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2011(08)
  • [8]人身太极中奇恒之府与奇经八脉的统一[J]. 张晓钢,郭霞珍. 中医药学报, 2011(03)
  • [9]水、钙离子通道与脏腑功能的相关性研究[D]. 张晓钢.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1(09)
  • [10]左右侧卵巢卵泡液中LIF含量与卵子质量关系的研究[D]. 张亚红. 宁夏医科大学, 2009(S2)

标签:;  ;  ;  ;  ;  

太极内脏结构不对称特征的规律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