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方言与普通话古汉字声调分布比较研究

河南方言与普通话古汉字声调分布比较研究

一、古入声字在河南话与普通话中的调类分派比较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曹香[1](2021)在《皖西南地区方言语音研究》文中认为皖西南地区位于安徽省西南部,地处鄂皖赣三省交界处。皖西南地区内存在怀岳片和黄孝片两种方言,关于皖西南地区内的怀岳片方言和黄孝片方言,前人多集中于单点方言的研究,目前还缺乏对皖西南地区怀岳片方言和黄孝片方言进行语音比较和历史层次分析的论着。本文立足于皖西南地区的怀岳片方言和黄孝片方言,采用历史层次分析法,比较怀岳片方言和黄孝片方言的语音特点,并与邻近江西赣方言、安徽江淮官话洪巢片进行比较,梳理出皖西南地区方言的一致型和差异性以及与邻近江西赣方言、安徽江淮官话洪巢片相比所表现出的独有特征。全文除绪论和结语两部分外,共有七章。绪论部分,主要介邵皖西南地区方言的概况、本文的研究目标、研究理论、研究方法和材料来源。第一章讨论声母。在对皖西南怀岳片方言和黄孝片方言声母比较的基础上,重点分析了帮系、端泥组、精知庄章组、见组、日母、晓匣母、疑影母以及全浊声母的今读类型与历史层次。认为皖西南怀岳片方言全浊声母的演变情况在向官话方言“平送仄不送”的格局靠拢。第二章讨论阴声韵和阳声韵。主要分析了果假二摄、蟹止摄、效流摄、咸山摄、深臻曾梗摄、宕江二摄和通摄的今读类型及演变层次。认为怀岳片大部分方言点果假二摄主元音表现为[o?(e)]对立,与黄孝片方言趋同;咸山摄一等覃谈韵非见系字不混,这是皖西南怀岳片方言与江西北部赣方言有着密切关系的重要表现;曾梗不分是皖西南地区怀岳片与黄孝片方言的共同特征,与江西赣方言相区别。第三章讨论入声韵。主要分析了咸山摄入声韵、深臻曾梗摄开口入声韵、德陌二麦韵、宕江二摄入声韵、臻通二摄合口入声韵的今读类型与历史层次,并探讨了入声韵尾以及入声韵与阴声韵分混的情况。认为皖西南地区方言咸山摄入声韵、宕江二摄入声韵与典型的赣方言之间虽然存在着音值差异,但是在语音上存在着继承发展关系。第四章详细分析了皖西南地区方言声调的特点,以及古清去与古入声的演变情况,认为怀宁高河和怀宁马庙的入声独立成调是黄孝片方言影响的结果,怀岳片方言全浊入声字读为阳去则与古全浊声母仄声字的送气特征以及普通话的影响有关。第五章则主要探讨了皖西南地区方言的特殊语音现象。皖西南地区方言区别于江西赣方言的一项重要特征是:遇摄舌、齿音韵母裂化后与流摄舌、齿音韵母合流。第六章讨论了皖西南地区方言的形成和归属。认为皖西南怀岳片方言的形成是江西移民的结果,黄孝片方言也受到影响。第七章探讨了皖西南地区方言的共时面貌和外部影响。从共时面貌和外部影响这两个方面对皖西南地区方言进行全面观察,发现皖西南地区怀岳片方言又可分为宿松小片、太湖小片和怀宁小片三小片,其中怀宁小片与黄孝片最为接近。最后是结语部分,认为皖西南怀岳片方言与江西赣方言同源,皖西南怀岳片方言的早期层次是赣方言这一类方言,其演变情况与黄孝片方言趋同。

田阳[2](2021)在《会东方言语音系统调查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本文对凉山州会东方言进行实地调查、有声数据采集,利用方言学、实验语音学、音韵学、历史比较语言学等方法,对会东方言语音系统进行描写分析。会东县是一个山区农业县,受地理环境影响,语言面貌相对复杂。前期查阅资料、初步实地采访调查后,根据语音特征将会东方言大致划分为四个区域,本文在四个区域中选取五个调查点进行有声语料采集。会东县语音面貌特征与西南官话成渝片大体一致,同时也有自己的特点,如存在舌尖后音t·、t··、·、(?),舌尖前音与舌尖后音两组声母分布情况与自贡话大体一致。从县城历史沿革、人口构成等因素看,会东话与云南方言存在有一定渊源。本文共分为五个部分。绪论部分介绍凉山州汉语方言研究现状,说明调查点五乡镇的地理、建制沿革、民族人口等情况。第二部分对鲹鱼河镇、大崇镇、嘎吉镇、姜州镇和老君滩乡五个调查点的语音系统进行详细描写。第三部分将五个调查点的音系与《广韵》音系进行纵向对照,观察其语音发展演变规律。第四部分做专题研究,将会东话同成都话、自贡话、昆明话作对比,分析几个方言点间的语音差异,同时探析会东话入声归并、撮口呼韵母发展等情况。最后一部分是结语,总结出会东县汉语方言语音系统及其发展演变情况。

雷田雨[3](2020)在《古入声字在滑县方言中的调类分派》文中研究指明滑县方言属于中原官话郑开片。文章就《古今字音调查手册》所列入的577个滑县方言中常用的古入声字为研究对象,根据滑县老派发音对其调类分派做了穷尽性调查,总结了古入声字在滑县方言中的调类分派规律。通过定量研究的方法我们发现共有339个古入声字在滑县方言中调类归入阴平,150个归入阳平,26个归入上声,62个归入去声,与中原官话有相同之处也有不同之处。

石芳[4](2020)在《颍上方言语音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颍上县是安徽省阜阳市辖县,位于安徽省西北部,淮北平原最南端,淮河流经县内。颍上方言是皖北方言中原官话的一个方言点,属信蚌片。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口流动加剧,颍上方言因此频繁接触其他方言,加上普通话的普遍使用,颍上方言因此出现了一些新的变化。目前,学术界对颍上方言的研究不是十分系统深入,方言研究仅停留在音系描述和方言字汇的整理上;专门研究颍上方言的硕士学术论文,一篇研究的是颍上方言语法,语音研究不系统;另一篇以颍上方言研究为基础,同皖北阜阳其他四县方言的语音词汇的比较研究又略显粗糙。本文在细致全面的田野调查的基础上,对颍上方言的语音进行详细的描写,并在此基础上将颍上方言与普通话进行声韵调的比较;再与以《广韵》为代表的中古音韵进行详细的比较,挖掘颍上方言重要语音现象,为研究颍上方言的发展演变规律提供线索,探讨颍上方言内部几个语音问题,比如文白异读、连读变调以及轻声等。本文共分为七章。第一章绪论部分分为五节,第一节主要介绍颍上县的地理历史概况。第二节国内颍上方言研究现状评述,其中包括四个主要问题:一是颍上方言的归属和界定问题;二是皖北阜阳方言语音研究现状;三是信蚌片方言语音研究现状;四是颍上方言研究现状。第三节主要说明本文的选题缘由及研究意义。第四节说明本文的研究方法。第五节介绍本文的语料来源以及发音合作人情况。第六节说明本文使用的音标及其他符号。第二章颍上方言音系,本章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描写声母、韵母、声调系统,颍上方言包括零声母在内共有19个声母,韵母共有35个,开齐合撮四呼俱全,鼻尾韵有[-n]和[-?]两个,鼻化韵丰富。声调有阴平213、阳平55、上声35、去声51四个。第二部分是声韵调配合状况,先列出声韵调配合简表,再列出声韵调配合总表。第三章颍上方言声、韵、调与普通话声、韵、调的比较,将颍上方言和现代汉语普通话进行共时的声、韵、调比较并说明两者之间的差异。第四章颍上方言声、韵、调与中古音的比较,从这三个方面详细比较了颍上方言和以《广韵》为代表的中古音系,理清颍上方言声韵调演变规律,重点对古入声字的今读类型进行了数据统计和说明。第五章是颍上方言的异读现象研究,分别为语音的地域差异、新老异读、文白异读、别义异读等、特殊字音举例、分音词合音词。第六章是对颍上方言中变调现象进行调查和分析。分为连读变调、轻声、副词“不、都、就、[k??]、[p?]、才、还”的变调、数词“一、七、八”的变调、称谓的变调。连读变读包括两字组、三字组、重叠式词语的变调。轻声这一部分主要研究了轻声的音值、常见轻声词举例、二到五字组中的轻声、轻声的作用等。第七章利用《方言调查字表》对颍上方言进行详细的语音调查,补充了部分颍上方言口语中常用但《方言调查字表》中没有收录的字,在此基础上详尽地列出颍上方言的同音字汇。

张丽[5](2020)在《河南唐河方言语音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唐河县位于河南省南阳市南部偏东边界,本文对唐河县内的古城乡和苍台镇方言进行调查,并对其语音进行对比与分析,探索其是否存在差异以及产生差异的原因。文章还将唐河方言与西南官话湖广片鄂北小片的枣阳方言和郧阳区方言的语音进行对比分析,探索这些同处于过渡地带的方言之间有何亲疏关系以及形成这种关系的原因。从汉语方言分区角度看,唐河方言位于中原官话南鲁片的边缘,适合进行“古-今”与“内-外”相结合的比较法进行研究。通过大量阅读前贤的相关研究成果可知:对唐河方言的语音进行全面调查并研究的成果有待补充,以唐河方言语音情况作为中原官话南鲁片的代表,与西南官话湖广片鄂北小片的方言进行对比研究的成果目前仍相对匮乏。鉴于此,本文选择位于唐河县境内中部偏北、同等半径范围内距离县城较近的古城乡为重点调查对象,以此获取其音系、基本词汇及其他共时层面的语音信息;同时,文章以《广韵》为中古音参照系,拿古城乡的音系与之对比,借以总结其“古-今”演变规律;此外,本文还将基于调查数据,分析唐河县古城乡方言在两字组连读变调、三字组连读变调、叠词、儿化等方面的共时语音特征。过渡地带的方言语音特征不排除因“接触”而具备混合性,因此本文另对县境南部、距离西南官话鄂北小片枣阳最近的苍台镇方言进行了田野调查,借以验证这方面的具体表现。经过调查可以看出:苍台镇方言与古城乡方言在声、韵、调方面均有不同程度的差异,这些差异产生的原因不排除是枣阳方言带来的直接影响,也不排除普通话的影响,但是深入讨论后可进一步确定:苍台镇方言与古城乡方言之间的差异主要是内部语音不平行演变的表现,这主要是因为苍台镇方言与古城乡方言之间的差异不具有系统性,苍台镇方言中的“又音现象”是零散的,表明苍台方言正处于变化之中,具有离散式音变的特征。为了进一步探索包括唐河方言在内的南鲁片中原官话与鄂北小片西南官话相接壤的地区之间有何语音方面的亲疏关系?当前对这一过渡地带的方言分区是否合理?本文又遵循选点均匀的原则,利用文献法将唐河方言与枣阳方言、以及距离唐河县较远、同属于鄂北小片的郧阳方言进行比较与分析。研究表明:目前唐河方言语音与枣阳、郧阳方言仍各具特色。虽然枣阳方言和郧阳方言相对而言受到中原官话南鲁片方言的影响更明显,不同程度地表现出近于中原官话而远于西南官话的语音特征,但是其中与中原官话的“共通性”都是晚起的,不能作为重新划分方言区域的标准,所以唐河方言仍旧属于中原官话南鲁片,枣阳、郧阳方言也应该属于西南官话湖广片鄂北小片。

闫莎莎[6](2020)在《陕南柞水话语言接触变异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本文主要以语言接触的方法来探寻位于陕南柞水县柴庄乡的混合语在老、中、青三代人之间的语音变异。从音系结构、词汇两方面来观察引起语言接触变异的年龄、性别、居住环境等社会变量在接触变异中所起到的作用以及各自的影响程度。文章一共分为六个章节。第一章主要介绍有关社会语言学的研究背景,我们所要研究的对象——陕南柞水柴庄话,以及对此地语言变异进行研究时所要用到的有关社会语言学的研究思路和方法。本文的主体部分主要集中在二、三、四章节。第二章主要介绍柞水柴庄当地内部的三类口音“本地话、江南话、下河话”各自的特征,并得出形成三类口音区分的原因主要是历史移民以及长期的自然混居,且下河话占据主要优势。第三章则主要谈经过本人调查整理得到的柴庄下河话音系结构,并将其与源方言——鄂东北区域方言、强势的标准语——普通话进行比较,得出其在声、韵、调以及词汇方面与另外两类的差异程度。第四章从社会语言学的角度,分别从“年龄、性别、居住环境”三个方面来观察柞水话在声母、韵母、声调以及词汇方面的差异,并比较这三个社会因素在柞水话中变异的显着程度,从而得出影响柞水话语音变异最为显着的因素为年龄因素,其次是性别因素。另外从词汇的角度来分析语言变异情况。在词汇的分类上,我们根据研究目的的不同,将词汇分为高频词汇和低频词汇,探究词频强度对音变的影响程度,结果表明高频词与低频词均有变异快和变异慢的特点。第五章是有关影响柞水柴庄话语音变异的其他因素的调查与分析,包括“语言态度、社会网络、族群”等因素。第六章为结论与余论部分。

吕玲杰[7](2019)在《长治林移村河南方言岛语言调查研究》文中研究说明20世纪初,一些河南林州人为躲避自然灾害,背井离乡逃荒至山西省长治县韩店镇一处荒地。随着人口增多,这里逐渐发展成为一个自然村,并命名“林移村”。村民所用的河南林州话长期被当地长治话包围,最终形成孤岛型河南方言岛。本文以林移村河南林州方言岛为研究对象,在全面描写该方言岛语言面貌,并与源林州方言、长治县当地方言进行比较的基础上,归纳方言岛语音、词汇、语法的变异项;运用社会语言学方法,对方言岛移民的语言使用现状以及语言变异情况进行了抽样调查,探析了该方言岛语言变异的原因,并预测了该方言岛语言的发展趋势。调查结果表明,该方言岛形成了自己独有的新语言。在语言使用上,第一,该方言岛移民的林州话听说水平最高,当地话次之,普通话水平相对较差。第二,该方言岛移民多以两语共用、三语共用为主,且移民以林州话为第一选择语比例最高,其次是当地话,普通话最小。第三,该方言岛移民的语言模式与交流对象有关。在与家庭成员交流时,移民多选完全的林州话模式,且林州话与当地话双语模式也备受移民青睐;在与不同来源地人交流时,移民多使用林州话、当地话与普通话三语模式。第四,该方言岛移民的语言选择与交流场合有关。在正式场合中,移民优先选用普通话或当地话;非正式场合且脱离本村语境时,移民首选当地话;只有关系亲密或同为移民时,移民才倾向于选择林州话。究其原因,青年一代移民对源林州方言态度较为消极,且移民最先习得的语言逐渐以当地话或普通话为主,加上交通便利、媒体传播以及移民自身教育程度提高、职业多元化等多种社会因素的综合作用,使得源方言的优势逐渐被瓦解。目前,方言岛语言使用频繁,与当地话、普通话共同活跃在移民的口中,但方言岛语言发展前景并不乐观,其使用范围仅限于村子内部、移民之间,生存空间大大缩减。随着老一代的逝去、新一代的成长,该方言岛终被吞噬取代。

师红利[8](2019)在《永济新义村河南方言岛语言调查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新义村隶属山西省运城市永济市虞乡镇。作为一个典型移民村,其移民来源广泛,其中以河南、山东人居多,还有部分来自河北、安徽、贵州等地。在与当地居民及其他移民的长期接触中,移民语言与当地方言逐渐融合,形成了特有的方言岛现象,其语言目前还未得到深入调查研究。本文以新义村河南移民为调查对象,主要运用田野调查法和社会语言学方法对其进行调查研究。首先,通过田野调查法,全面记录描写该方言岛的语音系统,并将其与源方言、本地话、普通话进行比较,找出差异点,归纳方言岛语音演变规律。在此基础上,运用社会语言学研究方法,设计问卷深入调查,用SPSS软件进行数据统计分析,阐明方言岛的语言使用现状和语言变化情况,剖析其语言发展演变的社会动因,并预测其未来发展趋势。调查发现,该方言岛已形成由源方言和当地话混合而成的新语言,其特点为:语音方面,声母上精组字已不分尖团,微母字和日、影、疑母字处于源方言和本地话的混合状态;韵母上受本地话影响最大,深、臻摄由前鼻韵母变为开尾韵,并吸收本地其他韵母;声调在源方言基础上受当地话和普通话影响形成新的系统。词汇方面:大多已采用本地说法,或已形成既不同于源方言又不同于本地话和普通话的新表达。目前,该村的语言现状具有相对稳定性:方言岛移民在村内多使用新语言,在村外多使用本地话。随着年龄的减小,语言呈现出由源方言向新语言再向本地话的过渡趋势。按照这种趋势发展,随着中老年语言的逐渐退化以及人群的更替,方言岛语言会逐渐被本地话所吞噬,最终走向消亡。调查显示,移民母语习得变化、刻意保留源方言态度的意识淡薄、语言能力和语言使用的多样化、语言环境开放化以及语言使用在使用者社会特征上出现层次分布,是导致方言岛语言演变的主要社会动因。

邢宵瑜[9](2019)在《安泽县境内河南林州移民方言语音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本文以安泽县境内河南林州移民方言语音为研究对象,在田野调查的基础上,运用描写和比较的方法,揭示安泽县境内河南林州移民方言语音的内部差异、演变特点,寻求影响移民方言发展演变的原因。安泽县位于山西省南部,隶属于临汾市。境内的移民或移民后代占到全县总人口的90%以上,是名副其实的移民大县。移民尤以河南、河北、山东三省及晋中、晋东南人为多,素有“晋冀鲁豫县”之称,在所有移民中,河南人最多,在河南移民中,林州人又最多,是河南移民中最重要、分布最集中、最具有代表性的一支移民。笔者根据林州移民在安泽境内的人口比例和分布类型,选取马壁乡秦壁村作为林州移民方言的代表点,同时在全县4镇3乡中选取冀氏镇北孔滩村、良马乡英寨村、杜村乡杜村村、唐城镇唐城村、和川镇和川村和府城镇府城村作为林州移民方言代表村落。首先记录并说明秦壁村林州移民方言的语音系统及发展演变特点;其次从声韵调三个方面揭示林州移民方言语音内部差异,然后从语言接触和自身演变两个方面比较分析林州移民方言与现林州方言的差异及原因。在比较的基础上进一步揭示林州移民方言内部、移民方言与源方言之间的差异。声母差异体现在精组洪音与知庄章组的关系,源方言二者分化,林州移民方言中有的地方分化,有的地方又发生合流;源方言分尖团音,林州移民方言中尖团合流;中古疑影喻母开口字和日母字在源方言和林州移民方言中今读不一致。韵母差异体现在:阴声韵中假摄开口三等精知组、喻母字和蟹摄开口二等见晓组字韵母今读差异,蟹摄合口一等与止摄合口三等泥组字韵母今读差异,遇摄合口一等泥精组与遇摄合口三等庄组字韵母今读差异;咸山摄鼻音韵尾的差异;入声韵主元音的差异。声调差异体现在调类归并和调型方面。在揭示这些差异的基础上,从语音自身演变、源方言语音特点的保留、周边方言影响、普通话浸染等方面分析差异产生的原因。

黄海燕[10](2019)在《《中原音韵》一系韵书与现代汉语方言声调比较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中原音韵》成书于元泰定甲子年(1324),作者周德清。周德清编撰此书是为了解决元曲创作中存在的各种问题,此书写成以后,作曲作词都有了一定的标准,规范了元代北曲编写混乱的现象,对后来的韵书编撰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最引人注意的是此书的声调系统,周德清不仅将平声分了阴阳,就连入声也派到其他调类当中,因此声调系统成为了《中原音韵》的一大特色,体现了周德清审音之细。此后多本曲韵书的声调系统在《中原音韵》的基础上加以修改,这当中既有反映时音的调类,也有编撰者为方便词曲创作而设的调类。本文在梳理《中原音韵》一系九本韵书调类的基础之上使用历史比较法、内部分析法、共时参证法等方法将它们分别与现代汉语方言进行比较,客观地展现《中原音韵》一系韵书声调的演变历程并对各书的声调性质进行分类,对比后期语音,看其体现出的语音特点差异。根据各书的调类演变,《中原音韵》一系韵书可以分为四类:《中原音韵》《类编》反映了北方中原一带的声调类型;《琼林雅韵》《要韵》和《中州音韵》反映了北方中原一带的略带保守性的声调类型;《中州全韵》《中州全韵辑要》以及《增订中州全韵》反映了兼顾南北音的声调类型;《曲韵骊珠》则反映了长江以南汉语的声调类型,总的来看曲韵韵书南化与江南语音的实际情况基本上适应。

二、古入声字在河南话与普通话中的调类分派比较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古入声字在河南话与普通话中的调类分派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皖西南地区方言语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1 研究综述
        1.1 皖西南地区方言概况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2 研究目标、研究内容以及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2.1 研究目标
        2.2 研究内容
        2.3 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3 研究意义、研究理论以及方法
        3.1 研究意义
        3.2 研究理论
        3.3 研究方法
        3.4 材料来源
第一章 皖西南地区方言声母的今读类型与历史层次
    1 帮系字的今读类型与演变
    2 端、泥组的今读类型与历史层次
        2.1 端组字的今读类型
        2.2 泥来母的今读类型与演变
    3 精知庄章组声母的今读类型与演变
        3.1 精知庄章组的今读类型
        3.2 知二庄组与知三章组的分合类型与演变
        3.3 邪母塞擦化与禅母擦化现象
    4 见组字的今读类型与演变
        4.1 见溪群母的今读类型
        4.2 见溪群母今读[? ?~h]、[t?t?~h]的现象
        4.3 见组声母今读[k k~h]的情况
    5 日母字的今读类型与历史层次
        5.1 日母今读类型的演变层次
        5.2 日母开口字今读[?]类韵的现象
        5.3 指示代词[n]的来源
    6 晓匣母字的今读类型及演变
        6.1 晓匣母字的读音类型
        6.2 匣母字今读零声母
        6.3 匣母今读[k~h]的现象
    7 疑、影母的今读类型与演变
        7.1 疑母的今读类型
        7.2 影母的今读类型
        7.3 疑影母的演变层次
    8 皖西南地区方言全浊声母的今读类型及演变
第二章 皖西南地区方言阴声韵、阳声韵的今读类型与历史层次
    1 果假二摄字的今读类型与演变
        1.1 果摄的今读类型与演变
        1.2 假摄的今读类型与演变
        1.3 小结
    2 蟹止摄字的今读类型与演变层次
        2.1 蟹开一二等、蟹合二、止合三庄组字的今读类型与演变
        2.2 蟹止摄合口字的今读类型与演变
        2.3 蟹开一咍泰韵的读音类型与演变
    3 效、流摄的今读类型与演变
        3.1 效摄的今读类型及演变
        3.2 流摄的今读类型与演变
    4 咸山二摄的今读类型与演变层次
        4.1 咸山摄一二等的今读及演变
        4.2 咸山摄开口知庄章组字的今读与演变
        4.3 咸山摄字的[i]介音
    5 深臻曾梗摄开口韵的今读类型与演变
    6 宕江二摄的今读类型与演变层次
        6.1 宕江二摄的主元音和韵尾类型
        6.2 宕江二摄的介音类型与演变
        6.3 见系字的今读与演变
        6.4 宕江二摄与咸山摄的分合表现
    7 通摄的今读类型与演变
第三章 皖西南地区方言入声韵的今读类型与历史层次
    1 咸山摄入声韵的今读类型与演变
    2 深臻曾梗开口入声韵的今读类型与演变
    3 德陌_二麦韵的今读类型与演变
    4 宕江二摄入声韵的今读类型与演变
    5 臻通二摄合口入声韵的今读类型及演变
    6 入声韵尾的今读特点及入声韵与阴声韵的分混情况
第四章 皖西南地区方言声调的今读类型与演变
    1 皖西南地区声调概述
    2 古清去声字的今读与演变
    3 古入声字的今读类型与演变
        3.1 古入声字的今读类型
        3.2 入声调的演变机制
        3.3 小结
第五章 关于皖西南地区方言特殊语音现象的讨论
    1 安徽望江方言的语音特点
        1.1 望江方言概述
        1.2 望江方言内部语音差异比较
        1.3 小结
    2 [u]介音在安徽望怀交界地带方言蟹、止二摄字中的表现
        2.1 引言
        2.2 蟹止二摄在望怀交界地带方言中的表现
        2.3 望怀交界地带方言与周边其他方言语音层次比较
        2.4 小结
    3 皖西南地区方言遇摄、流摄和通摄入声的演变
        3.1 引言
        3.2 皖西南地区方言遇摄、流摄、通摄入声的语音表现
        3.3 皖西南地区方言与周边方言的比较
        3.4 小结
第六章 皖西南地区方言的形成和性质
    1 从移民看皖西南地区怀岳片方言的形成
    2 关于皖西南黄孝片方言性质的讨论
第七章 皖西南地区方言的共时面貌和外部影响
    1 皖西南地区方言的共时面貌
    2 皖西南地区方言的外部影响
    3 皖西南怀岳片方言的内部分片
结语
    1 研究结论
    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 A 皖西南地区方言代表点的音系
    附录 B 望江太慈方言同音字汇
    附录 C 皖西南地区方言字音对照表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2)会东方言语音系统调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缘由
    1.2 研究目标及意义
    1.3 研究现状
    1.4 会东概况
        1.4.1 自然地理
        1.4.2 建制沿革
        1.4.3 民族与人口情况
    1.5 调查实施情况及研究方法
        1.5.1 调查材料及设备
        1.5.2 发音人选择及相关信息
        1.5.3 研究方法
        1.5.4 使用符号说明
2 会东方言语音系统
    2.1 鲹鱼河镇话语音系统
        2.1.1 鲹鱼河镇话声母系统
        2.1.2 鲹鱼河镇话韵母系统
        2.1.3 鲹鱼河镇话声调系统
        2.1.4 鲹鱼河镇话声韵调配合情况
    2.2 大崇镇话语音系统
        2.2.1 大崇镇话声母系统
        2.2.2 大崇镇话韵母系统
        2.2.3 大崇镇话声调系统
        2.2.4 大崇镇话声韵调配合情况
    2.3 嘎吉镇话语音系统
        2.3.1 嘎吉镇话声母系统
        2.3.2 嘎吉镇话韵母系统
        2.3.3 嘎吉镇话声调系统
        2.3.4 嘎吉镇话声韵调配合情况
    2.4 姜州镇话语音系统
        2.4.1 姜州镇话声母系统
        2.4.2 姜州镇话韵母系统
        2.4.3 姜州镇话声调系统
        2.4.4 姜州镇话声韵调配合情况
    2.5 老君滩乡话语音系统
        2.5.1 老君滩乡话声母系统
        2.5.2 老君滩乡话韵母系统
        2.5.3 老君滩乡话声调系统
        2.5.4 老君滩乡话声韵调配合情况
    2.6 会东县五调查点语音内部差异
        2.6.1 声母
        2.6.2 韵母
        2.6.3 声调
3 会东方言与《广韵》音系对照研究
    3.1 声母系统
        3.1.1 帮组
        3.1.2 非组
        3.1.3 端组
        3.1.4 泥组
        3.1.5 精组
        3.1.6 知组
        3.1.7 庄组
        3.1.8 章组
        3.1.9 日组
        3.1.10 见组
        3.1.11 晓组
        3.1.12 影组
    3.2 韵母系统
        3.2.1 舒声韵
        3.2.2 入声韵
    3.3 声调系统
        3.3.1 古今声调分布情况
        3.3.2 声调系统演变情况
    3.4 小结
        3.4.1 声母
        3.4.2 韵母
        3.4.3 声调
4 会东方言与成都话、自贡话、昆明话对比研究
    4.1 声母
        4.1.1 舌尖前音与舌尖后音声母
        4.1.2 古非晓组声母
        4.1.3 泥(娘)来母
        4.1.4 影组声母与疑、微母
    4.2 韵母
        4.2.1 撮、齐两呼韵母分混情况
        4.2.2 入声韵舒化情况
    4.3 声调
5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一
附录二 北风和太阳
致谢

(3)古入声字在滑县方言中的调类分派(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一、全清入声字的调类归派情况
二、次清入声字的调类归派
三、全浊入声字的调类归派
四、次浊入声字的调类归派情况
五、结语

(4)颍上方言语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颍上县地理历史概况
        1.1.1 颍上县地理交通概况
        1.1.2 颍上县人文历史概况
    1.2 国内相关研究现状评述
        1.2.1 颍上方言的隶属划分
        1.2.2 皖北阜阳方言语音研究现状
        1.2.3 信蚌片方言语音研究现状
        1.2.4 颍上方言研究现状
    1.3 选题缘由及研究意义
        1.3.1 选题缘由
        1.3.2 研究意义
    1.4 研究方法
    1.5 本文语料来源及主要发音合作人
    1.6 本文使用的音标和符号
第二章 颍上方言音系
    2.1 声母
    2.2 韵母
    2.3 声调
    2.4 声韵配合规律
    2.5 声韵调配合总表
第三章 颍上方言声、韵、调与普通话声、韵、调的比较
    3.1 声母的比较
    3.2 韵母的比较
    3.3 声调的比较
第四章 颍上方言声、韵、调与中古音的比较
    4.1 声母的比较
    4.2 韵母的比较
    4.3 声调的比较
第五章 颍上方言中的异读现象
    5.1 地区差异
        5.1.1 西北部受阜阳话影响形成的差异
        5.1.2 东南部受信蚌片其它方言点影响形成的差异
    5.2 新老异读
    5.3 文白异读
        5.3.1 声母的文白异读
        5.3.2 韵母的文白异读
        5.3.3 声调的文白异读
        5.3.4 声母韵母都不一样的文白异读
        5.3.5 与文白异读有关的颚化现象
    5.4 颍上方言中的分音词合音词
    5.5 特殊字音举例
    5.6 别义异读
第六章 颍上方言中的变调现象
    6.1 连读变调
        6.1.1 两字组连读变调
        6.1.2 三字组连读变调
        6.1.3 重叠式变调
    6.2 轻声
        6.2.1 轻声的音高
        6.2.2 轻声词举例
        6.2.3 二到五字组中的轻声
        6.2.4 轻声带来的语音弱化现象
        6.2.5 轻声作用
    6.3 副词“不、[k??]、[p?]、都、就、才、还”的变调
    6.4 数词“一、七、八”的变调
    6.5 称谓的变调
第七章 颍上方言同音字汇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5)河南唐河方言语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第1章 引言
    1.1 唐河县人文地理、历史沿革和人口概况
    1.2 唐河方言研究综述
    1.3 调查情况及发音人介绍
    1.4 调查材料说明
    1.5 中古音专业术语说明
第2章 唐河(古城乡)方言的音系分析
    2.1 声母
    2.2 韵母
    2.3 声调
    2.4 声韵调拼合关系
    小结
第3章 唐河(古城乡)方言同音字汇
第4章 唐河(古城乡)方言的历时音变
    4.1 声母的古今演变规律
    4.2 韵母的古今演变规律
    4.3 声调的古今演变规律
    4.4 特字举隅
    4.5 小结
第5章 唐河(古城乡)方言的共时音变
    5.1 两字组连读变调
    5.2 三字组连读变调
    5.3 叠字组连读音变
        5.3.1 ABB型词语连读音变
        5.3.2 AAB型叠词连读音变
        5.3.3 AABB型叠词连读音变
        5.3.4 ABAB型叠词连读音变
    5.4 “的”尾词
    5.5 儿化
        5.5.1 唐河(古城乡)方言的儿化
        5.5.2 汉语方言的儿化音变与唐河(古城乡)方言的“儿化闪音”
    5.6 合音现象
    5.7 分音现象
第6章 唐河县境内方言语音比较与分析
    6.1 苍台镇方言的音系
        6.1.1 声母
        6.1.2 韵母
        6.1.3 声调
    6.2 古城乡与苍台镇方言语音比较与分析
        6.2.1 声母的比较与分析
        6.2.2 韵母的比较与分析
        6.2.3 声调的比较与分析
    6.3 有关苍台镇方言古生、书、船、禅母今读[f]的讨论
    6.4 小结
第7章 唐河县方言与枣阳、郧阳区方言比较与分析
    7.1 声母的比较与分析
    7.2 韵母的比较与分析
    7.3 声调的比较与分析
附录
    表1. 唐河(古城乡)方言的古今声母演变表
    表2. 唐河(古城乡)方言的古今韵母演变表
    表3. 唐河(古城乡)方言的三字组连读变调表
    表4. 唐河(古城乡)方言词汇表
参考文献
致谢
学位论文评痴及答辩情况表

(6)陕南柞水话语言接触变异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缘起与研究重要性
    1.2 研究背景
        1.2.1 柞水话前人研究
        1.2.2 语言维持与转移相关研究
        1.2.3 陕南客活话关于进行中的音变之研究
    1.3 研究对象—柞水县柴庄话语言社群语音变异与转移
        1.3.1 地理位置及历史沿革
        1.3.2 人口构成与移民历史
        1.3.3 语言现状
        1.3.4 选择陕南柞水柴庄话作为研究对象的原因
    1.4 研究问题与目的
    1.5 研究假设
    1.6 研究架构
    1.7 研究方法
        1.7.1 研究路径
        1.7.2 研究过程与资料汇集
        1.7.3 量化研究设计
第二章 柞水柴庄内部语言类型
    2.1 柞水话的语音变异与变化
        2.1.1 三类口音语音差异比较
    2.2 三类口音的语言来源及演变方向
        2.2.1 三类口音的来源和性质
        2.2.2 三类口音的演变
    2.3 小结
第三章 柞水方言语音变化特征
    3.1 柞水话的音系描写
        3.1.1 声调
        3.1.2 声母
        3.1.3 韵母
        3.1.4 音系说明
    3.2 柞水话(下河话)与西安话的音系比较
        3.2.1 声调距离
        3.2.2 声母距离
        3.2.3 韵母距离
        3.2.4 词汇差异
    3.3 柞水话与原移民区方言(鄂东北地区)的音系比较
        3.3.1 声调距离
        3.3.2 声母距离
        3.3.3 韵母距离
        3.3.4 词汇差异
    3.4 柞水话与普通话的音系比较
        3.4.1 声调距离
        3.4.2 声母距离
        3.4.3 韵母距离
        3.4.4 词汇差异
第四章 下河话语音变化的社会因素及与词频的关系
    4.1 语音变项与社会因素
    4.2 柞水话中最稳定与变化最快速的语音变项
    4.3 高频词与低频词的语音变化
第五章 影响柞水话语言维持与变异的其他社会因素
    5.1 语言态度与语音变化
        5.1.1 语言的社会地位
        5.1.2 语言忠诚度
    5.2 社会网络与语音变化
        5.2.1 当地网络结构接触机会指数
        5.2.2 本地接触指数与语音变化
        5.2.3 弱联系的本地接触指数与语音变化
    5.3 族群与语音变化
第六章 结论
    6.1 本文之研究贡献
        6.1.1 柞水当地的语言现象
        6.1.2 研究方法上的贡献
    6.2 本文的研究成果
        6.2.1 柞水话的语音变异与变化
        6.2.2 影响柞水话语音变异的社会因素
        6.2.3 柞水话的语音变异与词频的关系
    6.3 未来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A柞水话音系
    表A1:柞水话同音字汇
    表A2:柴庄话今古音声母对照表
    表A3:柴庄话今古音韵母对照表
附录 B:下河话与原移民区方言声、韵母比较
    表B1:下河话与鄂东北、皖西南、鄂东南方言声母对照表
    表B2:下河话与鄂东北、皖西南、鄂东南方言韵母对照表
附录 C:下河话与西安话、普通话词汇差异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7)长治林移村河南方言岛语言调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长治县林移村概况
        1.1.1 地理人口
        1.1.2 历史沿革
        1.1.3 语言概况
    1.2 相关研究现状
        1.2.1 长治县方言研究现状
        1.2.2 方言岛研究现状
    1.3 本文的研究目的、意义及研究方法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意义
        1.3.3 研究方法
2 林移村方言岛与林州方言、长治县方言语音比较分析
    2.1 三地方言音系描写
        2.1.1 林移村方言岛音系
        2.1.2 林州方言音系
        2.1.3 长治县方言音系
    2.2 三地方言语音比较分析
        2.2.1 声母比较
        2.2.2 韵母对比
        2.2.3 声调比较
3 移民语言使用现状分析
    3.1 移民语言使用水平
        3.1.1 移民的林州话水平
        3.1.2 移民的当地话水平
        3.1.3 移民的普通话水平
    3.2 移民的语言使用组合类型
    3.3 移民的语言使用模式
        3.3.1 与家庭成员交流时的语言使用模式
        3.3.2 与不同来源地人交流时的语言使用模式
    3.4 不同场景下移民语言的语言选择
        3.4.1 去集贸市场买东西时的语言选择
        3.4.2 去医院看病时的语言选择
        3.4.3 去政府部门办事时的语言选择
        3.4.4 与亲朋好友谈论国家大事时的语言选择
    3.5 方言岛语言变异情况调查分析
        3.5.1 方言岛语音变异情况调查分析
        3.5.2 方言岛词汇变异情况调查分析
4 移民语言演变的原因探析及发展趋势预测
    4.1 语言态度
        4.1.1 语言忠诚
        4.1.2 语言主观评价
        4.1.3 对母语未来发展态度
    4.2 语言习得
    4.3 社会因素
        4.3.1 宗族观念
        4.3.2 社会心理
        4.3.3 婚姻
        4.3.4 地理交通
        4.3.5 人口构成与老龄化
        4.3.6 学校教育
        4.3.7 媒体传播
    4.4 语言使用者的社会特征
    4.5 发展趋势预测
5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在学期间研究成果
致谢

(8)永济新义村河南方言岛语言调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永济新义村概况
        1.1.1 地理人口
        1.1.2 移民历史
        1.1.3 语言概况
    1.2 相关研究现状
        1.2.1 汉语方言岛研究现状
        1.2.2 永济方言研究现状
    1.3 研究目的、意义和方法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意义
        1.3.3 研究方法
2 新义村河南方言岛与永济方言、南阳方言语音比较分析
    2.1 三地方言音系描写
        2.1.1 新义村方言岛音系
        2.1.2 永济方言音系
        2.1.3 南阳方言音系
    2.2 三地方言语音比较分析
        2.2.1 声母比较
        2.2.2 韵母比较
        2.2.3 声调比较
3 新义村河南方言岛的社会语言调查
    3.1 方言岛语言使用现状
        3.1.1 界定新语言
        3.1.2 不同语言的听说能力
        3.1.3 移民的语言使用模式
        3.1.4 不同场景的语言选择
    3.2 方言岛语言变化情况
        3.2.1 语音变化情况
        3.2.2 词汇变化情况
        3.2.3 语法变化情况
4 新义村河南方言岛语言变化的社会动因
    4.1 母语习得
    4.2 语言态度
        4.2.1 母语保护意识
        4.2.2 对母语未来发展趋势的认识
        4.2.3 对语言的主观评价
        4.2.4 社会心理
    4.3 语言环境
    4.4 语言使用者的社会特征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在学期间研究成果
致谢

(9)安泽县境内河南林州移民方言语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安泽县地理位置及历史行政概况
    1.2 安泽县境内移民及方言概况
    1.3 国内及安泽移民方言的研究现状
    1.4 研究的目的、意义和方法
    1.5 安泽移民方言点的选取过程、标准及发音合作人的选择
2 马壁乡秦壁村林州移民方言音系
    2.1 声母
    2.2 韵母
    2.3 单字调
    2.4 单字音表
3 安泽县境内河南林州移民方言的演变特点
    3.1 声母的演变特点
    3.2 韵母的演变特点
    3.3 声调的演变特点
4 安泽河南林州移民方言同音字汇
5 安泽县境内河南林州移民方言内部异同
    5.1 安泽县境内河南林州移民方言代表点音系
    5.2 安泽县境内河南林州移民方言内部比较
6 安泽县境内河南林州移民方言与源方言的异同
    6.1 林州方言音系
    6.2 河南林州移民方言与现林州方言的比较
7 安泽县境内河南林州移民方言特点及形成原因
    7.1 声母的特点及原因
    7.2 韵母的特点及原因
    7.3 声调的特点及原因
8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10)《中原音韵》一系韵书与现代汉语方言声调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学术界关于该选题的研究现状及趋势
    第二节 本选题的研究内容、方法
    第三节 本选题研究的创新之处
第一章 《中原音韵》一系曲韵书的音系及其性质研究综述
    第一节 《中原音韵》一系韵书简介
    第二节 元代两种曲韵书的音系及其性质
        一、《中原音韵》的音系及其性质
        二、《中州乐府音韵类编》的音系及其性质
    第三节 明代三种曲韵书的音系及其性质
        一、《琼林雅韵》的音系及其性质
        二、《菉斐轩词林要韵》的音系及其性质
        三、《中州音韵》的音系及其性质
    第四节 清代四种曲韵书的音系及其性质
        一、《中州全韵》的音系及其性质
        二、《中州全韵辑要》的音系及其性质
        三、《曲韵骊珠》的音系及其性质
        四、《增订中州全韵》的音系及其性质
    第五节 小结
第二章 《中原音韵》一系曲韵书声调概说
    第一节 平不分阴阳及平分阴阳
    第二节 上不分阴阳及上分阴阳
    第三节 去不分阴阳及去分阴阳
    第四节 入不分阴阳及入分阴阳
    第五节 入派三声与入变三声
    第六节 小结
第三章 现代汉语方言声调概说
    第一节 北方方言声调
    第二节 吴方言声调
    第三节 闽方言声调
    第四节 湘方言声调
    第五节 赣方言声调
    第六节 客家话声调
    第七节 粤方言声调
    第八节 现代汉语方言点声调的地理分布类型
        一、“江下线”以北以西汉语八个方言点的声调类型
        二、“江下线”以北以西南京、太原两个方言点的声调类型
        三、“江下线”以南汉语十个方言点的声调类型
第四章 元明清时期六种曲韵书声调与北方十个方言点声调系统比较研究
    第一节 元代两种曲韵书声调与北方十个方言点声调比较研究
        一、平声调字的合流与分化
        二、上声调字的合流与分化
        三、去声调字的合流与分化
        四、入声调字的合流与分化
    第二节 明代三种曲韵书声调、清代《曲韵骊珠》与北方十个方言点声调比较研究
        一、平声调字的合流与分化
        二、上声调字的合流与分化
        三、去声调字的合流与分化
        四、入声调字的合流与分化
    第三节 小结
第五章 清代四种曲韵书声调与汉语南方十个方言点声调比较研究
    第一节 清代四种曲韵书声调与吴方言苏州、温州、上海三个方言点声调比较研究
        一、平声调字的分化与合流
        二、上声调字的分化与合流
        三、去声调字的分化与合流
        四、入声调字的分化与合流
    第二节 清代四种曲韵书声调与闽方言厦门、福州、建瓯三个方言点声调比较研究
        一、平声调字的分化与合流
        二、上声调字的分化与合流
        三、去声调字的分化与合流
        四、入声调字的分化与合流
    第三节 清代四种曲韵书声调与长沙、南昌、梅县、广州四个方言点声调比较研究
        一、平声调字的分化与合流
        二、上声调字的分化与合流
        三、去声调字的分化与合流
        四、入声调字的分化与合流
    第四节 小结
第六章 总论
    一、元代两种曲韵书反映了北方中原一带的声调类型
    二、明代三种曲韵书反映了北方中原一带略带保守性的声调类型
    三、清代三种曲韵书反映了兼南北音的声调类型
    四、清代《曲韵骊珠》反映了长江以南汉语方言的声调类型
    五、曲韵韵书南化与江南语音的实际情况基本上适应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致谢
个人简历

四、古入声字在河南话与普通话中的调类分派比较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皖西南地区方言语音研究[D]. 曹香. 上海师范大学, 2021(08)
  • [2]会东方言语音系统调查研究[D]. 田阳. 四川师范大学, 2021(12)
  • [3]古入声字在滑县方言中的调类分派[J]. 雷田雨. 青年文学家, 2020(24)
  • [4]颍上方言语音研究[D]. 石芳. 阜阳师范大学, 2020(06)
  • [5]河南唐河方言语音研究[D]. 张丽. 山东大学, 2020(11)
  • [6]陕南柞水话语言接触变异研究[D]. 闫莎莎. 上海师范大学, 2020(07)
  • [7]长治林移村河南方言岛语言调查研究[D]. 吕玲杰. 山西师范大学, 2019(05)
  • [8]永济新义村河南方言岛语言调查研究[D]. 师红利. 山西师范大学, 2019(05)
  • [9]安泽县境内河南林州移民方言语音研究[D]. 邢宵瑜. 山西师范大学, 2019(05)
  • [10]《中原音韵》一系韵书与现代汉语方言声调比较研究[D]. 黄海燕. 福建师范大学, 2019(10)

标签:;  ;  ;  ;  ;  

河南方言与普通话古汉字声调分布比较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