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菲取消香港个人演唱会

王菲取消香港个人演唱会

一、王菲取消香港个人演唱会(论文文献综述)

周嘉宁[1](2022)在《明日派对》文中研究表明二〇〇〇年罗大佑的大陆首场演唱会上,两个女孩因同为电台主持人张宙的粉丝而相识。后来她们一起参加比赛,一起做节目、玩乐队,一起度过"法外之徒"的时光。在山里,在海边,飞沙走石,彻夜狂欢。那是一个派对的时代,线下与线上皆纵情恣意。那些在高潮时入场的年轻人,当大幕落下,

傅议萱[2](2021)在《中国流行歌曲演唱多元化特点及影响因素研究》文中研究说明

马赫[3](2020)在《明星偶像崇拜的失范与重构路径研究 ——以流行文化中的青少年学生群体为例》文中研究表明随着经济全球化、社会信息化、文化多样化的深入发展,流行文化已经全方位的影响着人们的日常社会生活,明星效应和明星偶像崇拜作为流行文化的重要表现形式与载体,使得流行文化在传播和大众化上得以可能,是流行文化不可或缺的生命力。人是文化的载体,也意味着文化对人具有形塑的功能,而偶像崇拜作为青少年时期的一种过渡性行为,自我国改革开放以来,青少年主要以明星偶像作为自身崇拜与追捧的对象。近年来,由于青少年明星偶像崇拜中的失范行为带来的文化讨论与社会问题也逐渐成为大众舆论与学术界的讨论热点与研究焦点之一。如私生粉跟踪偷拍与隐私侵犯、职业黑粉拉踩与谣言散布、打投流量购买与言论控评、恶意举报与网络暴力、过度迷恋以至于情感带入等粉丝负面事件屡见不鲜,“饭圈女孩”、“跪族男孩”等青少年粉丝群体的失范行为往往成为网络社交媒体的热点新闻。因此研究青少年明星偶像崇拜现象、失范及其社会效应具有重要的社会学与文化学意义。当前,关于偶像崇拜的研究已经从大众文化研究领域拓展到心理学、社会学、新闻传播学、教育学等人文学科的多个学科与研究领域,对明星偶像崇拜的研究也从单一的理论转变为多元的分析,而且更加关注明星偶像崇拜群体的内部运行规律和心理活动,探索流行文化与偶像崇拜的价值与意义。我国学术界在青少年偶像崇拜研究上侧重对现象进行调查,如描述偶像崇拜的特征、原因,强调偶像崇拜与榜样学习之间的关系,注重对我国青少年榜样教育问题提供指导性策略,总体缺少对明星偶像崇拜失范问题的详细解读与重构路径的具体剖析。本研究首先梳理了流行文化与偶像崇拜的历史演变,描述了社会变迁下偶像崇拜尤其是明星偶像崇拜的发展与变化,总结出青少年偶像崇拜现象的流行文化背景及时代转变过程。中国偶像崇拜文化经历了从单一化到多元化、从精英化到大众化、从政治到文化的转变过程,中国偶像则经历了英雄偶像,明星偶像,选秀、草根偶像,流量、养成偶像的发展历程。其次,通过问卷调查与访谈等研究方法实证分析、比较与阐释了我国青少年偶像崇拜的现状与明星偶像崇拜新特征。当前我国青少年偶像崇现呈现出泛化与较高卷入度,崇拜对象以明星偶像为主流、二次元偶像彰显出时代的特征,在崇拜活动中科技使用与消费行为成为常态,并在自我认知上表现出主动性,而青少年明星偶像崇拜失范的负功能有待进一步分析。青少年明星偶像崇拜则显示出了消费需求与粉丝经济、技术进步与推动、明星偶像的养成与低龄化、偶像制造的麦当劳化、粉丝类型的多元化、粉丝群体的组织化等新特征。明星偶像崇拜文化作为一种流行文化,其对于社会、文化的发展以及大众本身所具有的正功能不容忽视。但是,近年来由于粉丝对明星的过度崇拜与迷恋所导致的明星偶像崇拜失范现象与行为带来了超出理智的后果与社会问题。再次,结合当代中国社会中多样化的明星偶像崇拜失范现象与行为进行访谈分别从粉丝的文本生产符号异化、消费与拜金主义、自我的丧失、狭隘性、非道德化、娱乐极端化等方面,解析青少年明星偶像崇拜的具体失范现象与行为,呈现其作为一个社会问题的普遍性以及对其予以重构的意义。通过文化与认同、个体与组织、制度与科技等维度分析了明星偶像崇拜失范产生的原因,并从网络社会流行下生活态度与价值取向、社会化主体间的影响与作用、基于亚文化视阈的探讨等视角对青少年明星偶像崇拜失范现象与偏差行为进行了学理性思考。青少年明星偶像崇拜现象代表着网络社会下青少年生活态度与生活方式的形成,是当代青少年价值取向的体现。青少年明星偶像崇拜的失范不利于青少年的自身成长、社会稳定与发展,体现了社会化主体与青少年之间的矛盾性,也体现了社会化主体之间的统一性。青少年偶像崇拜亚文化反映出来的各种社会问题,已经不再是单一的个人问题或者心理活动,更是一种文化的实践,体现了亚文化在发生、发展过程中自身风格化的展现以及与主文化的对立与融合。最后,在研究基础上探究了青少年明星偶像崇拜在价值、规范和行为的社会系统中路径重构的可能性,提出发挥政府、社会和个人三方的合力正确引导青少年偶像崇拜的观念与行为。对于青少年明星偶像崇拜失范现象与行为不能置之不理,但主流文化不应是单一的否定与阻隔的状态,而是通过积极的引导策略与调适形式,在放任恣意发展与合理监督引导之间形成一种适度的张力,为明星偶像崇拜亚文化的构建和青少年失范提供价值与行为等方向指引。总之,当今中国流行文化下的明星偶像崇拜现象已经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青少年粉丝及其诸多言行也常常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与热烈讨论。虽然学术界围绕青少年明星偶像崇拜的理论分析和实证研究已经具有了一定的研究基础,并取得了许多研究成果,但对于流行文化中当代青少年粉丝的偶像崇拜特点与失范问题研究仍有缺憾。因此,本研究意图通过对我国青少年明星偶像崇拜的研究来推动相关领域的进展,并对青少年树立正确的偶像观与价值观有所裨益。

王佳伊[4](2020)在《文化回译视角下的《富人难当》(节选)英汉翻译报告》文中指出本报告从文化回译的视角出发,讨论了英文小说《富人难当》的汉译过程和启示。小说是新加坡华裔小说家关凯文“摘金三部曲”的最后一部,该系列以其丰富的华语文化色彩为名。报告分析了译者在汉译时应当还原的源文本信息,并讨论了能够准确呈现和保留华语文化元素的方法。文化回译指还原源文本中出现的译入语文化内容。译者应当充分意识到作者提及的文化元素,并将其翻译成译入语中既定或常规的表达。另外,源文本中的一些信息的文化根源以隐藏的形式出现,译者需要在译文中显现它们。在源文本中,华语文化元素有两种表现方式:(1)作者以威妥玛式拼音保留的华语人名,感叹词,闽南语和粤语口头语等中文表达;(2)作者用英语间接或直接地表达了中国传统观念,习俗及概念。基于以上观察,本文采用了归化作为文化回译的策略,并具体采用了以下翻译方法:(1)通过直接套用,音译、删除将威妥玛式拼音表达的内容译为汉语;(2)通过添加,借用中文习语翻译,文化替换,以及保留与纠正,将源文本中存在文化根源的信息还原到译文本中。报告发现,在文化回译的过程中,译者必须先分析源文本中的文化内容,并了解作者是如何表达这些内容的。如果作者采用了隐藏的形式,译者则需采用相应的方法将其显现给目标语读者。此外,就翻译研究而言,新加坡英语文学的汉译也值得予以关注。

吕峥嵘[5](2020)在《大型演唱活动安全风险评估 ——以2018陈慧娴演唱会昆明站为例》文中认为大型演唱活动也称演唱会,是特定歌星与其歌迷在特定的时间和地点进行现场演唱、互动狂欢的一种典型的大型群众性文化活动。演唱会的举办,在丰富群众文化生活,促进当地经济、文化发展的同时也蕴藏着很多安全风险,近年来在活动举办过程中发生多次安全事故。对此,我国政府非常重视并于2007年颁布了《大型群众性活动安全管理条例》,2016年10月发布了大型活动要求系列国家标准——《大型活动安全要求》(GB/T33170-2016)。以上述《条例》和《要求》为指导,全国各地也陆续出台了符合当地实际的大型活动安全管理办法,要求对大型活动进行必要的前期安全风险评估。然而,不同类型的大型活动具有不同的特点,每一场大型活动都会因事、因时、因地、因人而异,如何科学、系统、全面地进行大型活动安全风险评估,有效预防和转化大型活动安全风险,还有待于广泛开展研究。本文以大型演唱会为主要研究对象,在上述《条例》和《要求》等工作基础上,以大型演唱活动安全风险因素及其发生的危害性和可能性为研究重点,开展安全风险评估研究。采用文献归纳、实地考察、因素分析、专家座谈等方法对大型演唱活动安全风险因素进行分析研究,从人员、设备设施及物品、环境场地、管理等四个层面得到29个主要风险因素作为二级指标,构建大型演唱活动安全风险评价指标体系;针对因素危害性(严重性),采用层次分析法(AHP)得到各风险因素的权重,构建大型演唱活动风险评估模型;针对活动各项风险发生概率(即可能性)现场评估专家现场评估《大型活动安全评估检查表》,采用模糊综合评价法,进而得到该演唱会活动的风险等级。本文以2018陈慧娴演唱会-昆明站为实例,得到其风险等级,并根据结果给出相关安全工作建议。

刘健[6](2020)在《论制作录音制品法定许可制度的价值及其在网络环境的扩展》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着作权法》第三次修改过程中,制作录音制品法定许可制度的存废引起学术界和产业界众多讨论。争议的根源在于不同主体对于制作录音制品法定许可制度的价值认识不一致。这种不一致,又进一步导致学者对于该制度是否以及如何扩展至网络环境持不同观点。如今,网络已成为音乐传播的主要渠道,必须探究制作录音制品法定许可制度的价值,并在此基础上思考是否以及如何将该制度扩展至网络环境,本文尝试回答这些问题。本文内容分为四章。第一章指出我国制作录音制品法定许可制度存在的问题。其一,我国制作录音制品法定许可制度价值不明确。主要体现为条文内容与宣称的立法价值存在矛盾,各方对于该制度立法价值缺乏统一观点。其二,我国制作录音制品法定许可制度在网络时代失去意义。主要体现为当下网络已经成为音乐传播的主要渠道,现行制作录音制品法定许可仅适用于音乐作品的复制发行,不适用于信息网络传播。因此,有必要探究制作录音制品法定许可制度的价值,并在此基础上思考是否以及如何将该制度扩展至网络环境。第二章探究了制作录音制品法定许可制度的价值。首先讨论了“反垄断说”。本文认为垄断危险是否存在尚需进一步探究;即使存在这种危险,以反垄断法与反不正当竞争法规制更具有针对性;且专有权利是着作权法的核心,泛泛而谈的反垄断说并不充分。然后讨论了“降低交易成本说”。本文认为交易成本的问题并不只存在于音乐的二次录制,在音乐的首次录制、表演中均存在大量交易成本,而法定许可只针对音乐的二次录制;即使有必要降低交易成本,也可以通过集体管理这种比法定许可制度历史更悠久,也更市场化的方式进行;且以美国为例,产业实践中录音制作者很少向版权局要求法定许可,多是通过集体管理组织获得授权,故该制度并未起到降低交易成本的作用。最后提出本文观点,其一从法定许可制度的细节来看,该制度通过对词曲作者许可意愿和许可费率的双重干预,一方面使得新兴唱片公司可以不受限地利用词曲作品,另一方面使版权成本可控,起到促进录音产业发展的作用,这构成了该制度的工具价值;其二,音乐的特殊性使得借助对表演进行录制形成的录音制品来欣赏音乐,成为人们欣赏音乐的主要渠道,制作录音制品法定许可通过促进音乐的录制有效地促进了音乐传播,这构成了该制度的公益性价值;其三,从长远来看,制作录音制品法定许可能够防止音乐专有许可,有利于促进音乐文化的多样性。第三章讨论了将制作录音制品法定许可扩展至网络环境的正当性。首先,市场自治难以有效防止专有许可,而我国集体管理组织存在代表性不足、制度弊端难以短期革除的问题,因此音乐作品版权的自愿许可存在障碍。其次,将制作录音制品法定许可扩展至网络有利于促进国内音乐产业发展。我国拥有世界上最大的音乐消费市场,但本土版权持有量不足。将制作录音制品法定许可扩展至网络环境,有利于国内音乐产业兴起、延续,有利于使版权回归合理价格。再次,将制作录音制品法定许可扩展至网络有利于促进音乐传播。网络时代,音乐依赖表演的录音而传播的特性并未改变,而网络时代对于音乐的传播效率提出更高要求,词曲作者对于传播度也有较大需求,制作录音制品法定许可扩展至网络环境有利于促进音乐传播。最后,将制作录音制品法定许可扩展至网络环境,有利于促进音乐文化的多样性。一方面可以促进唱片公司及独立音乐人的发展,从而使得市场主体维持一定数量,另一方面使得一首音乐作品有多个表演版本,从而在两方面促进音乐文化的多样性。第四章讨论了制作录音制品法定许可扩展至网络环境的具体制度设计。由于将制作录音制品法定许可扩展至网络环境,可能产生词曲作者、录音制作者与音乐平台之间的利益失衡的副作用。录音制作者可能将独家许可作为一种资源或者武器,损害音乐作品权利人和社会公众利益。因此,本文认为一方面应将法定许可制度扩展至网络环境,允许对词曲作者的信息网络传播权适用法定许可,另一方面可以借鉴美国的制度对录音制作者专有许可进行限制。

尧耳[7](2020)在《无常》文中认为充满回忆的夏天1994年12月,魔岩三杰和唐朝在香港红勘体育馆举办了"摇滚中国乐势力"演唱会,他们完成了人生中最为炫目的表演,那也许是中国内地摇滚迷和乐手永生难忘的辉煌时光。在演唱会开始之前,窦唯曾对着记者说了这样一段话:"每个人都有各自的梦想,但实现这个梦想的过程中,就做了一个梦。所以我觉得每个人都是活在梦里,各式各样的梦想里,为了这个梦想去做事。我自己也一样,是活在一场梦里面。"那时的窦唯是一个王子,高贵而忧郁的王子,他站在台上轻声呢喃他的迷梦和往事,眼神游离,神情哀伤。他是一个纯洁美好的少年,

肖志超[8](2019)在《新时期以来的“打工音乐”研究》文中指出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正式打开中国改革开放的大门,开启中国发展的新时期篇章。随之,数以亿计的农业人口不断涌入城市,“打工热”、“民工潮”、“返乡潮”等社会迁移现象频发,催生出具有双重身份属性的农民工群体,他们不断为国家现代化、工业化、城镇化贡献力量。而与社会贡献相比,农民工社会矛盾呈尖锐化,文化生活整体匮乏,音乐的迫切需求得不到满足。这亟需形成全新的音乐主题和话语研究,从而为农民工文化服务工作、公共文化均等化、和谐社会建设等提供音乐力量与理论支撑。“打工音乐”就是这样一种全新的音乐主题与话语。“打工音乐”以“打工”为主题,以农民工为受众主体,以流行音乐为音乐实践方式,音乐创作分“亲历者”与“旁观者”两种形态,反映打工族的日常生活、情感变化、城市融合、身份建构、子弟成长等方面,是当代社会正在发生的一种重要音乐现象。本文从四个方面对“打工音乐”进行研究。首先,以艾布拉姆斯的“文学四要素”为参照体系,剖析“打工音乐”产生的社会文化语境、创作主体、客体属性、农民工受众主体四个方面,形成对“打工音乐”的界定。其次,结合历时与共时的研究方法,以音乐社会学为学理,爬梳、整理“打工音乐”的历时脉络、发展演变,划分出萌芽、成熟、深化三个重要时期。再次,在历史梳理的基础上,以“打工青年艺术团”等创作者及其作品把握“打工音乐”丰富的思想主题与多元的审美风格,以《打工十二月》等典型作品分析其多种文本结构的内涵。最后,从社会功能层面整体分析其社会、文化价值。

周忠义[9](2018)在《浅析陈家瑛对旗下艺人王菲的营销运作(1992—2016)》文中认为作为1990年代—2000年代华语乐坛最具影响力的女歌手,王菲在梅艳芳归隐之后的香港乐坛女歌手中独占鳌头,她的出现不仅促进了香港流行音乐的再次繁荣,更是在大陆掀起了"王菲热",一时无人能出其右。王菲自身的形象以及唱功毋庸置疑,但她能成为乐坛"一姐",逐步坐稳"天后"宝座,跟她背后的经纪人陈家瑛的一系列营销运作是分不开的。陈家瑛凭借对流行音乐市场敏锐的洞察力,加上自己优秀

周晓燕[10](2013)在《文化视阈中的中国流行音乐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在我国的现代化进程中,流行音乐的复苏与兴盛推助了社会文明范式和文化生态的变更,已经成为事实上的中国主流音乐。本研究属于文化研究范畴,既关注中国流行音乐文化的内在价值,也爬梳了其在生产与消费关系中的诸多“事实与论争”,分别从消费、技术、意识形态、审美这四方面展现中国流行音乐的现代性特征,力图勾勒出当代中国流行音乐的发展脉络、独特境遇和文化生态。第一章以“上海老歌”的“出场”作为中国流行音乐文化发生与发展研究的起点,通过论述相关中国流行音乐称呼、文化身份、民族风、中国风的论争,得出如下结论:“上海老歌”标志着中国流行音乐的发生;中国流行音乐从边缘走向了文化的中心地带,审美工具论范式淡出;伴随国家现代化进程的加速,大陆流行音乐逐步回归其商业性本质,迎来了“以人带歌”的偶像时代;1994年两岸三地流行音乐进入同步发展时期,提供专供流行的中国风和民族风,获得了主导意识形态和精英意识形态的认可;2000年以后,华语乐坛呈现出与传统迥异的瞬间性、流动性、眩惑性等后现代性症候。第二章以中国流行音乐传播媒介及其隐喻功能作为研究对象,通过描述与阐释中国流行音乐发展中关于大众的身份、技术与人文精神、流行音乐文化与传媒的论争,得出如下结论:中国流行音乐文化开始沦为技术得以呈现的手段,通俗娱乐审美范式兴盛;中国流行音乐文化日渐成为解放大众的媒介,呈现出令人欣喜的现代文化形态,另一方面,技术日渐成为一种新的文化霸权主导流行音乐文化的发展;中国流行音乐还处在仅以高雅和民族素材做点缀的“文化粘贴”阶段;当下中国流行音乐文化传播过程中现代性与后现代性复杂交错,两者之间既有矛盾紧张的一面,也有关联甚至合谋的一面。第三章是当代中国流行音乐的意识形态策略研究,通过论述流行音乐文化审美意识形态性、摇滚主流化、网络歌曲低俗化等论争,得出如下结论:流行音乐是一种审美意识形态;当代中国流行音乐文化公共领域逐步形成,审美批判范式初步发展;汪峰成为走在意识形态平衡木上的成功者,把中国摇滚推向了主流市场;不健康的网络歌曲被误认为是具有独立审美价值的观赏对象,其实质是美学的堕落。第四章主要论述了中国流行音乐审美现代性的发展问题,从探究中国流行音乐“媚”趣味的美学特征及其成因切入,厘清社会现代化与中国流行音乐审美现代性的关系,得出如下结论:中国流行音乐“媚”趣味逐步发展成为一种较为普遍的大众审美经验,在2000年以后走向了极端,煽欲之风此起彼伏,审美现代性与社会现代性的张力逐日减小;影响很大的周杰伦的合作者方文山的“中国风”词作是启蒙现代性方案被扭曲、异化以及审美现代性被恶搞的典型;民歌流行化是中国流行音乐审美现代性实践的重要内容;艺术自律是当代中国流行音乐审美创造性突破的前提条件。总之,虽然中国流行音乐现代性是在西方现代性的刺激下觉醒起来的,但中国流行音乐文化的现代性之路表明中国流行音乐审美现代性是中国自身审美传统的现代化,也是中国自身社会现代性的反映,其与中国传统文化、西方审美范式和价值规范的区别,是其作为现代性文化的特点。本研究有利于准确把握当代中国流行音乐表达的时代精神和发展趋势,有助于中国流行音乐文化产业逐步形成文化自觉,培育出更多具有中华民族特色的知名流行音乐文化品牌,向世界展示其独有的文化立场和意识形态,满足中国“文化大发展”这一现代性诉求。

二、王菲取消香港个人演唱会(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王菲取消香港个人演唱会(论文提纲范文)

(3)明星偶像崇拜的失范与重构路径研究 ——以流行文化中的青少年学生群体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问题的提出
    1.3 研究意义
        1.3.1 理论意义
        1.3.2 现实意义
    1.4 核心概念的界定
        1.4.1 流行文化
        1.4.2 明星偶像
        1.4.3 偶像崇拜
        1.4.4 青少年
        1.4.5 失范
    1.5 文献综述
        1.5.1 国外文献综述
        1.5.2 国内文献综述
        1.5.3 评述
    1.6 研究理论依据
        1.6.1 功能论
        1.6.2 结构分析
        1.6.3 亚文化理论
    1.7 研究方法与研究框架
        1.7.1 研究方法
        1.7.2 研究框架
        1.7.3 文章结构
第2章 中国流行文化与偶像崇拜现象的历史演变
    2.1 中国流行文化发展历程
        2.1.1 建国至改革开放前(1949-1978年)
        2.1.2 改革开放至“南方谈话”和十四大(1978年-1992年)
        2.1.3 “南方谈话”和十四大至二十世纪末(1992年至1999年)
        2.1.4 二十一世纪至十八大(2000年-2012年)
        2.1.5 十八大至新时代(2012至今)
    2.2 中国偶像崇拜现象的历史变迁
        2.2.1 英雄偶像的时代
        2.2.2 明星偶像的主流化
        2.2.3 选秀、草根偶像的崛起
        2.2.4 流量、养成偶像的到来
    2.3 小结
        2.3.1 影响中国流行文化的主要因素
        2.3.2 中国偶像崇拜的嬗变
第3章 青少年偶像崇拜研究
    3.1 青少年偶像崇拜基本现状
        3.1.1 偶像崇拜的泛化与较高卷入度
        3.1.2 明星偶像与二次元偶像
        3.1.3 崇拜中的科技使用与消费行为
        3.1.4 自我认知上的主动性
        3.1.5 失范的负功能有待进一步分析
    3.2 青少年偶像崇拜的比较研究
        3.2.1 问卷调查的比较
        3.2.2 网络调查的比较
    3.3 青少年明星偶像崇拜新特征
        3.3.1 消费需求与粉丝经济
        3.3.2 技术进步与推动
        3.3.3 明星偶像的养成与低龄化
        3.3.4 偶像制造的麦当劳化
        3.3.5 粉丝类型的多元化
        3.3.6 粉丝群体的组织化程度
        3.3.7 明星偶像崇拜的正功能
        3.3.8 明星偶像崇拜的失范显现
第4章 青少年明星偶像崇拜失范的表征
    4.1 符号异化、消费与拜金主义
        4.1.1 偶像符号异化与消费主义
        4.1.2 粉丝消费
        4.1.3 奢侈生活、虚假需求与拜金主义
    4.2 自我的丧失
        4.2.1 象征性权力的偶像崇拜与权力分层
        4.2.2 泛偶像化下的假偶像与精英主义
        4.2.3 自我认同的偏差——社会化的障碍
    4.3 狭隘性
        4.3.1 新媒体与传播技术下的盲区
        4.3.2 明星偶像崇拜的文化趋同现象
        4.3.3 价值观的偏差与替代
    4.4 非道德化
        4.4.1 非理性的偶像崇拜
        4.4.2 偶像崇拜的非道德化
        4.4.3 暴力化的蔓延(语言、行为等)
    4.5 娱乐极端化
        4.5.1 日常生活化的娱乐至死
        4.5.2 肤浅化与浮动性
第5章 明星偶像崇拜失范的原因与解析
    5.1 明星偶像崇拜失范的原因
        5.1.1 文化与认同
        5.1.2 个体与组织
        5.1.3 制度与科技
    5.2 明星偶像崇拜及失范的解析
        5.2.1 网络社会流行下生活态度与价值取向
        5.2.2 社会化主体间的影响与作用
        5.2.3 基于亚文化视阈的探讨
第6章 青少年明星偶像崇拜的重构路径
    6.1 政府层面
        6.1.1 价值:社会文化的建设
        6.1.2 规范:制度的建设
        6.1.3 行为:政府的监管
    6.2 多元社会层面
        6.2.1 学校教育的引导与创新
        6.2.2 大众传播媒介的导向
        6.2.3 明星公司、文化产业的社会效益
        6.2.4 粉丝社群的管理
    6.3 个人层面
        6.3.1 家长与家庭的角色
        6.3.2 偶像的角色
        6.3.3 传媒者的角色
        6.3.4 青少年粉丝的角色
第7章 结语
    7.1 回视偶像崇拜
    7.2 本研究的结论
    7.3 未来研究的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博士期间的相关学术成果
致谢

(4)文化回译视角下的《富人难当》(节选)英汉翻译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Chapter 1 Introduction
    1.1 An Overview of the Report
    1.2 Description of the Task
    1.3 Cultural Background of Singaporean English Literature
Chapter 2 Cultural Back-translation in Translation Studies
    2.1 Definition of Cultural Back-translation
    2.2 Guidance of Cultural Back-Translation Studies
Chapter 3 Chinese Cultural Elements in the Source Text
    3.1 Chinese Expressions in Wade-Giles Romanization
        3.1.1 Chinese Names
        3.1.2 Interjections
        3.1.3 Hokkien and Cantonese Oral Expressions
        3.1.4 Other Expressions
    3.2 Chinese Values, Custom and Concepts in English
        3.2.1 Chinese Values
        3.2.2 Chinese Custom
        3.2.3 Chinese Concepts
    3.3 Summary
Chapter 4 Methods Employed in Cultural Back-translation of Rich PeopleProblems
    4.1 Cultural Back-translation of Preserved Chinese Expressions
        4.1.1 Direct Borrowing
        4.1.2 Transliteration
        4.1.3 Deletion
    4.2 Cultural Back-translation of Hidden Cultural Elements
        4.2.1 Addition
        4.2.2 Translating into Chinese Idiomatic Expressions
        4.2.3 Cultural Substitution
        4.2.4 Retention and Correction
    4.3 Summary
Chapter 5 Conclusion
Acknowledgments
References
Appendix Ⅰ The Source Text
Appendix Ⅱ The Target Text
Appendix Ⅲ The Young & Shang: A Simplified Family Tree

(5)大型演唱活动安全风险评估 ——以2018陈慧娴演唱会昆明站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2.3 国内外研究综述
    1.3 研究内容及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4 技术路线
第二章 相关理论概述
    2.1 大型演唱活动相关理论概述
        2.1.1 大型演唱活动的定义
        2.1.2 大型演唱活动的特点
    2.2 风险研究理论概述
        2.2.1 风险的定义
        2.2.2 风险的分类
        2.2.3 风险识别
        2.2.4 风险分析
        2.2.5 风险评价
        2.2.6 风险应对
    2.3 大型演唱活动风险评估
        2.3.1 大型演唱活动风险识别
        2.3.2 大型演唱活动风险评估
        2.3.3 风险评估方法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大型演唱活动风险评估模型指标体系
    3.1 大型演唱社会活动风险评价指标体系的确定原则
    3.2 风险评估指标体系建立的依据
        3.2.1 大型活动安全评估的相关管理条例标准
        3.2.2 安全风险因素分析
        3.2.3 对前人研究过的指标体系的学习借鉴
        3.2.4 通过参考各地大型活动风险评估具体实施办法
    3.3 影响因素的理论分析及研究假设的提出
        3.3.1 基本资质因素的研究假设
        3.3.2 大型演唱活动安全风险的人员影响因素及研究假设
        3.3.3 大型演唱活动安全风险的设备设施及物品影响因素及研究假设
        3.3.4 大型演唱活动安全风险的环境场地影响因素及研究假设
        3.3.5 大型演唱活动安全风险管理影响因素及研究假设
    3.4 大型演唱活动安全风险影响因素量表
    3.5 大型演唱活动指标体系确定
        3.5.1 问卷设计
        3.5.2 大型演唱活动安全风险影响因素指标权重确定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2018陈慧娴演唱会昆明站安全风险评估
    4.1 2018陈慧娴演唱会-昆明站介绍
        4.1.1 活动布置情况
        4.1.2 活动内容
        4.1.3 活动相关单位
    4.2 陈慧娴演唱会安全风险评估
        4.2.1 陈慧娴演唱会评估细则细化方法
        4.2.2 陈慧娴演唱会安全风险评估表
        4.2.3 基于模糊综合评价的陈慧娴演唱会风险评估
    4.3 “2018陈慧娴演唱会-昆明站”风险评估的结果分析
        4.3.1 人的方面
        4.3.2 设备设施及物品方面
        4.3.3 环境场地方面
        4.3.4 管理因素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5.2.1 政府及相关主管单位方面
        5.2.2 大型演唱活动风险评估标准方面
        5.2.3 大型活动安全风险评估信息化建设相关建议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A 攻读硕士期间科研成果
附录B 大型演唱活动安全风险评估指标体系调查表
附录C 陈慧娴演唱会安全风险评估现场检查表

(6)论制作录音制品法定许可制度的价值及其在网络环境的扩展(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言
    一、问题的提出
    二、研究价值及意义
    三、文献综述
    四、主要研究方法
    五、论文结构
    六、论文主要创新及不足
第一章 我国制作录音制品法定许可存在的问题
    第一节 制度价值不明确
        一、条文内容与立法价值存在矛盾
        二、相关主体对制度价值认识不一
    第二节 网络时代失去意义
        一、网络成为音乐传播的主要渠道
        二、现行制度不适用于音乐作品的网络传播
第二章 制作录音制品法定许可制度的价值之辨
    第一节 “反垄断说”之反驳
        一、版权集中并不一定产生垄断
        二、垄断危险可通过其他方式避免
        三、专有权利是着作权法的核心
    第二节 “降低交易成本说”之反驳
        一、交易成本并非只存在于音乐作品的复制发行
        二、降低交易成本有其他可选方式
        三、制度运行中并未起到降低交易成本的效果
    第三节 制作录音制品法定许可的制度价值
        一、促进录音产业发展的工具性价值
        二、促进音乐传播的公益性价值
        三、促进音乐文化多样性的长远价值
第三章 扩展至网络环境的正当性
    第一节 网络时代自愿许可仍然存在障碍
        一、市场自治无法防止专有许可
        二、我国集体管理制度积弊难改
    第二节 扩展至网络环境有利于国内音乐产业发展
        一、国内音乐产业发展依然不足
        二、法定许可有利于促进音乐产业兴起和延续
        三、法定许可有利于版权回归合理价格
    第三节 扩展至网络环境有利于促进音乐传播
        一、网络时代音乐仍需借助录音传播
        二、网络时代对于传播效率有更高要求
        三、网络时代词曲作者对于传播度有较大需求
    第四节 扩展至网络环境有利于促进音乐文化多样性
        一、维持市场主体数量以促进音乐文化多样性
        二、维持音乐版本数量以促进音乐文化多样性
第四章 扩展至网络环境的制度设计
    第一节 扩展至网络环境可能存在的副作用
        一、录音制品独家许可成为一种资源
        二、录音制品独家许可成为一种武器
    第二节 网络时代具体制度设计
        一、制作录音制品法定许可制应适用于信息网络传播
        二、限制录音制作者向音乐平台发放专有许可
结论
参考文献

(7)无常(论文提纲范文)

充满回忆的夏天
我爱王菲
聚散两依依
天堂是什么颜色的?
公路电影
交流的荒谬
如风
天使爱胖子

(8)新时期以来的“打工音乐”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缘由
        1.1.1 打工者的现实处境和对音乐文化的需求
        1.1.2 “打工音乐”的创作与社会实践
        1.1.3 “打工文学”等打工文艺的启发
        1.1.4 党和国家高度重视农民工文化工作
    1.2 研究现状及述评
        1.2.1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2 研究现状评析
    1.3 研究的学术价值和应用价值
        1.3.1 研究的学术价值
        1.3.2 研究的应用价值
    1.4 研究思路与方法
        1.4.1 研究思路
        1.4.2 研究方法
第2章 要素论:“打工音乐”初探
    2.1 世界:“打工音乐”产生的文化社会语境探析
        2.1.1 “打工”的由来
        2.1.2 “打工音乐”产生的文化语境探析
        2.1.3 “打工音乐”产生的社会语境探析
    2.2 艺术家:“打工音乐”的创作主体探析
        2.2.1 亲历者:改编填词,自导自演
        2.2.2 旁观者:专业性,商业化运作
    2.3 作品:“打工音乐”的艺术形式探析
        2.3.1 音乐性:“打工音乐”的流行音乐属性
        2.3.2 文学性:“打工诗歌”的音乐改编与叙事
        2.3.3 歌唱性:“打工音乐”的大众化与抒情
    2.4 欣赏者:“打工音乐”的受众主体研究
        2.4.1 农民工受众研究及相关称谓厘定
        2.4.2 农民工音乐生活现状
    本章小结
第3章 历史论:“打工音乐”的历史进程研究
    3.1 1979年-2001年:“打工音乐”的萌发期
        3.1.1 1979年-1991年:“打工音乐”在社会变革中孕育
        3.1.2 1992年-2001年:“打工音乐”在社会发展中涌现
    3.2 2002年-2004年:“打工音乐”的成熟期
        3.2.1 2002年始:“打工音乐”主体意识显现
        3.2.2 2004年始:“打工音乐”的产业化尝试
    3.3 2005年-今:“打工音乐”的深化期
        3.3.1 2005-今:“打工音乐”二元格局的形成
        3.3.2 “打工音乐”文化内涵的多元化
    本章小结
第4章 本体论:“打工音乐”的思想主题、文本结构、审美风格研究
    4.1 “打工音乐”的思想主题研究
        4.1.1 “思乡”主题
        4.1.2 “打工日常”主题
        4.1.3 “城市融入”主题
        4.1.4 “城市对立”主题
    4.2 “打工音乐”的文本结构研究
        4.2.1 A段体歌曲:简单、重复,积极向上
        4.2.2 AB段歌曲:明朗、清晰,故事抒情
        4.2.3 ABC三段体歌曲:丰富、张力,情感延伸
        4.2.4 自由体:自由、叙事,特殊需要
    4.3 “打工音乐”的审美风格研究
        4.3.1 平民化风格,翻唱,真情实感
        4.3.2 城市民谣风格,质朴,悲情
        4.3.3 摇滚乐风格,呼喊,苍劲
        4.3.4 迪斯科舞曲风格,松弛,轻快
        4.3.5 民族化曲风,深情,明亮
        4.3.6 国际歌曲风,呐喊,维权
    本章小结
第5章 价值论:“打工音乐”的社会价值与文化价值研究
    5.1 “打工音乐”的社会价值分析
        5.1.1 “可以兴”:“打工音乐”的娱情价值
        5.1.2 “可以观”:“打工音乐”的窗口价值
        5.1.3 “可以群”:“打工音乐”的交流价值
        5.1.4 “可以怨”:“打工音乐”的维权价值
    5.2 “打工音乐”的文化价值研究
        5.2.1 底层视角:践行人民文艺观
        5.2.2 听觉转向:契合农民工的审美特性
        5.2.3 歌唱劳动:建立新工人文化
    本章小结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A:“打工音乐”大事记
附录B:代表性“打工音乐”目录表
附录C:代表性“打工音乐”歌手和专辑
附录D:打工歌曲创作大赛获奖情况表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9)浅析陈家瑛对旗下艺人王菲的营销运作(1992—2016)(论文提纲范文)

一、引言
    (一) 关于陈家瑛
    (二) 关于分期问题
二、“容易受伤的女人”时期 (1992—1996)
    (一) 赴美归港推出新专辑
        1. 陈家瑛临危受命
        2. 王菲归港发专辑
    (二) 参演影视剧
    (三) 国语专辑《谜》
    (四) 登上《时代周刊》
    (五) 接拍广告
三、“相约九八”时期 (1997—2005)
    (一) 签约百代, 荣登春晚
    (二) 演唱会
    (三) 参演电影
四、“幻乐一场”时期 (2005—2016)
    (一) 广告和春晚, 复出演唱会
    (二) 影视剧歌曲
    (三) 幻乐一场
五、结语

(10)文化视阈中的中国流行音乐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提要
Abstract
导论
第一章 从边缘到中心:中国流行音乐的发生与发展
    第一节 “上海老歌”的出场与中国流行音乐萌芽
        一、上海老歌:一种社会再生产的情感力量
        二、海派风情:肉眼看不到的现代化工程
        三、浅唱低吟:岂止怀了十里洋场的旧
    第二节 当代中国流行音乐文化发展与社会的互动
        一、半明半昧 1978-1985:邓丽君、李谷一、许冠杰
        二、全面发轫 1986-1988:西北风、苏芮、罗大佑
        三、从谷至峰 1989-1994:摇滚、卡拉 OK、94 新生代
        四、偶像时代 1995-2012:周杰伦、选秀、神曲
    第三节 当代中国流行音乐称呼流变及其文化身份战略
        一、祛魅与赋魅:“流行音乐”界定与中国流行音乐称呼流变
        二、当代中国流行音乐文化的特殊功能:解放文学的一种力量
        三、专供流行的“中国风”、“民族风”:一种文化身份战略
第二章 从艺术到技术:中国流行音乐传播媒介及其隐喻功能
    第一节 中国流行音乐物质技术的演进
        一、黑胶唱片和卡带时代:流行音乐的黄金时代
        二、CD 与数位下载并存时期:音乐沦为技术得以呈现的手段
        三、彩铃单曲时代:大众迎合论盛行
    第二节 中国流行音乐文化传播媒介的隐喻功能
        一、卡拉 OK:一种改变了亚洲夜晚的影子音乐
        二、MTV:把身体消费推向极致
        三、Ipod:作为艺术品潜入了大众日常生活
    第三节 当代中国流行音乐文化与传媒的互动
        一、新闻报道的反智倾向:流行音乐流行的不是音乐
        二、选秀:布道场、名利场、公共领域的纠葛
        三、当代中国流行音乐文化传播中的“无法传播”现象
第三章 从先锋到媚俗:中国流行音乐意识形态策略及其解码
    第一节 中国流行音乐声音共同体的建构
        一、流行音乐意识形态性及其公共议程设置功能
        二、流行音乐的审美意识形态性
        三、苏皖民歌《茉莉花》兴盛背后的意识形态和权力政治
    第二节 当代中国摇滚的意识形态角力
        一、崔健:1980 年代中国摇滚乐的标志人物
        二、汪峰:走在意识形态平衡木上的摇滚歌手
        三、旭日阳刚:中国摇滚与社会的互动
    第三节 当代中国网络歌曲的意识形态策略解码
        一、网络歌曲:后工业背景下的城市民谣
        二、网络歌词:大众文化花园里“一条不要名分的蛇”
        三、“十大坏文本”的意识形态策略解码
第四章 从同途到歧路:社会现代化与中国流行音乐审美现代性
    第一节 中国流行音乐“媚”趣味演变与大众审美的崛起
        一、古典美学思想的突破:中国流行音乐“媚”趣味演变
        二、中国流行音乐“媚”趣味成因探寻
        三、西方审美情感范式对当代中国流行音乐审美的影响
    第二节 当代中国流行音乐的美学困境及其审美现代性实践
        一、深情冷眼:中国流行音乐审美的后现代境遇
        二、“中国风”词作:审美现代性与社会现代性冲突的重要产物
        三、中国流行音乐审美现代性是中国自身审美传统的现代化
    第三节 中国流行音乐审美现代性与社会现代性的合谋
        一、民歌流行化:中国流行音乐审美现代化实践的重要内容
        二、艺术自律:中国流行音乐审美创造性突破的基础
        三、中国流行音乐审美现代性追求的当代意义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科研成果
后记

四、王菲取消香港个人演唱会(论文参考文献)

  • [1]明日派对[J]. 周嘉宁. 北京文学(中篇小说月报), 2022(03)
  • [2]中国流行歌曲演唱多元化特点及影响因素研究[D]. 傅议萱. 东北师范大学, 2021
  • [3]明星偶像崇拜的失范与重构路径研究 ——以流行文化中的青少年学生群体为例[D]. 马赫. 吉林大学, 2020(01)
  • [4]文化回译视角下的《富人难当》(节选)英汉翻译报告[D]. 王佳伊. 电子科技大学, 2020(07)
  • [5]大型演唱活动安全风险评估 ——以2018陈慧娴演唱会昆明站为例[D]. 吕峥嵘. 昆明理工大学, 2020(05)
  • [6]论制作录音制品法定许可制度的价值及其在网络环境的扩展[D]. 刘健. 华东政法大学, 2020(04)
  • [7]无常[J]. 尧耳. 青岛文学, 2020(02)
  • [8]新时期以来的“打工音乐”研究[D]. 肖志超. 南昌大学, 2019(02)
  • [9]浅析陈家瑛对旗下艺人王菲的营销运作(1992—2016)[J]. 周忠义. 短篇小说(原创版), 2018(35)
  • [10]文化视阈中的中国流行音乐研究[D]. 周晓燕. 苏州大学, 2013(09)

标签:;  ;  

王菲取消香港个人演唱会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