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培养孩子的群体意识和沟通能力

如何培养孩子的群体意识和沟通能力

一、如何培养幼儿的群体意识和交往能力(论文文献综述)

周俊丽[1](2022)在《浅谈幼儿语言表达能力培养的有效策略》文中指出在幼儿教育中培养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可提高幼儿的交流能力,促进幼儿的智力发育。但是,受教师关注度低与教学方法固化等因素影响,幼儿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效果不尽理想,还需加强实践经验总结。本文笔者针对幼儿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提出了"通过了解幼儿身心,实现精准设计""通过生活化情景,促进幼儿的表达""通过词汇量积累,提高表达的自信""通过引导与交流,强化幼儿的心理""通过表达与示范,促进幼儿的模仿"等五个建议。

杨玉清[2](2020)在《中缅边境地区幼儿和平教育的现状及实施建议 ——以云南省瑞丽市姐告口岸x幼儿园为例》文中研究指明和平一直是人类的美好期盼与孜孜以求的目标,但战争却始终伴随着人类的发展进程。在世界和平与发展之路并不平坦的现实境况下,和平教育在建构人类持久和平上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而幼儿和平教育是人类和平教育的起始阶段,通过教育增强幼儿内心和平的意识,为未来懂得用和平的方式实现和平,最终为促成未来世界走向长久和平奠定基础,这也是幼儿和平教育的终极目标。幼儿和平教育已引起了国外研究者和学者的关注和重视,但我国在这方面的研究还寥寥无几。本研究通过采用个案研究的方式,以云南省中缅边境地区德宏州瑞丽市姐告口岸x幼儿园为例,采用访谈法、文献法、问卷法、观察法对该幼儿园和平教育现状进行了调查分析。根据调查结果,提出了利用当地特殊资源以及结合不同的活动形式开展幼儿和平教育的实施建议,为x幼儿园教师开展和平教育活动提供参考,给x幼儿园中不同的幼儿群体心理播下和平的种子,让幼儿从小就感受到和平的美好和珍贵。同时,呼吁更多的学前教育研究者关注幼儿和平教育。全文共分为四个章节。第一章节绪论。叙述了选题缘由,阐述了本研究的研究目的与意义、核心概念界定、文献综述和研究方法。第二章节幼儿和平教育概述。概述了什么是幼儿和平教育,开展幼儿和平教育的意义、目标与内容以及幼儿和平教育的组织与实施。第三章节x幼儿园和平教育现状调查。主要运用问卷法和访谈法,从教师、园长和家长对幼儿和平教育的认知、态度等方面进行调查,并呈现调查结果。归纳出x幼儿园和平教育存在着园长和教师未全面理解“和平”的内涵;未完全意识到和平教育的价值;未充分利用当地资源开展和平教育;未结合多种形式开展和平教育的问题,并从师资力量薄弱、幼儿园重视不足和家长支持力度不够分析了存在问题的原因。第四章节x幼儿园和平教育的实施建议。根据前面的调查分析,建议提高园长的思想水平,加强教师对幼儿和平教育的认识,利用中缅边境地区的地理资源、文化资源、自然资源开展幼儿和平教育;利用中缅友好关系和缅甸战事的影响开展幼儿和平教育;结合幼儿园的主题教学活动、区域活动、环境创设、家园互动等活动形式开展幼儿和平教育。

阿迪力江·阿布力米提[3](2020)在《维吾尔民间儿童游戏的教育功能探析 ——以莎车县X乡的田野调查为例》文中研究指明游戏是儿童世界里不可缺少的随身品,它不仅陪伴着儿童的健康成长而且富裕其精神生活。游戏在人们的成长中起着重要作用,玩游戏是儿童认知世界的第一步。我国少数民族民间文化的内容丰富多彩,尤其是民间娱乐游戏的内容非常丰富。作为中华民族大家庭成员的维吾尔族人,与其他民族一样高度重视儿童的成长和发展。同样维吾尔族民间儿童游戏的内容也非常丰富、种类较多。它具有文学、艺术和教育的特点。长期以来,它丰富了维吾尔族儿童的生活。但近年来由于城市化和信息化发展的影响下,民间儿童游戏被手机、网络游戏替代了。实际上,民间儿童游戏在儿童的智力发展,道德培养和身体健康方面起着重要作用。目前我国儿童游戏的研究主要集中为幼儿教育研究和民俗学研究等两个方面。尽管心理学、教育学、文化人类学和其他社会科学也对民间儿童游戏进行了研究,但尚未形成规模。尤其是对少数民族民间儿童游戏的研究较少,其中涉及到维吾尔族民间儿童游戏的民俗学层面的研究成果更少。游戏作为培养下一代的主要手段之一,它具有独特的教育功能。本研究的主旨在于探究维吾尔族民间儿童的游戏教育功能,梳理民间儿童游戏的特征,使民间儿童游戏重新激发活力。本文将运用民俗学的相关理论以及心理学、教育学、人类学的游戏理论和研究方法,并将在田野调查中获得的第一手资料与现有文献资料的基础上,对维吾尔族民间儿童游戏的概述、分类、内容、特征、教育功能及其现状与发展进行了研究。文章的主体内容包括五个部分:第一章,包括了研究背景、选题意义、理论基础、研究方法以及田野点介绍等方面;主要以文献综述的方式,总结了我国民间儿童游戏的研究现状和外国儿童游戏理论等内容。第二章,对维吾尔族民间儿童游戏的概述。即包括儿童之含义、儿童游戏与玩具的概念、维吾尔族民间儿童游戏概述等内容。第三章,维吾尔族民间儿童游戏的分类、内容、特征。主要从儿童游戏的分类、民间儿童游戏的特征等方面进行了分析与论述;此外,还简要介绍了维吾尔族民间儿童游戏。第四章,维吾尔族民间儿童游戏的教育功能探析。本章着重分析民间儿童游戏的教育功能,这也是本文的重点。主要以智能的培养、体能的锻炼、人格的塑造、增加科学知识与艺术培养、增强群体意识,培养集体精神等方面进行了探究。第五章,维吾尔族民间儿童游戏的现状与保护策略。为了更好的研究维吾尔族民间儿童游戏的现状,本章将结合实地调查资料和现有的文字材料,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并对其存在的问题,保护、完善和挖掘等方面提出了相应的意见和建议。

顾莉[4](2019)在《以家风建设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研究》文中认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时代背景下,反映全国各族人民共同价值目标的“最大公约数”,是当代中国精神的集中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就是通过教育引导、实践养成、制度保障等方式,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社会生活方方面面,并内化为人们的精神追求,外化为人们的自觉行动。其中,家庭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重要场域,家庭不仅要养育家庭成员,还肩负着为社会培育合格社会成员的责任。与学校、社会等其他培育渠道相比,家庭培育具有特殊的比较优势,父母在日常生活中对子女价值观养成具有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重要作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家庭培育主要是通过家风实现的,因为家风在本质上体现的就是家庭群体的价值观念,是绝大多数家庭成员都能基本认同的价值取向。在特定家风中成长的家庭成员无形中就会受其熏陶,对价值观的形成产生深厚而持久的影响力。但是,家风在性质上有优劣之分,在特定历史时期,被认为是优秀的家风总是与当时当地的主流价值观相吻合的家庭风气,只有优秀家风才能充分发挥对主流价值观培育的积极作用。因此,在当前要想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效家庭培育,首先就要创建当代优秀家风。这就是本文选题“以家风建设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出发点。当前,通过家庭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要难点在于,很多家庭没有意识到“为什么要在家庭中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此尚未形成足够的自觉意识。为回答该问题,本文采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在理论上厘清家风的本质、家风和价值观之间的内在关系,阐明家庭和社会在对“现实的人”的培养目标和责任上具有一致性,进而提出良好家风是个体、家庭、社会在价值取向上的理性共识,良好家风应主动将主流价值观融入到家风建设中去,并自觉对家庭成员进行主流价值观的培育,培养能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符合社会需要的人。为进一步探究在社会历史发展的实践中,如何通过家风建设促进主流价值观培育的,本文对传统家风和红色家风进行了考察。传统家风是中国古代传统哲学、伦理道德、价值体系等精神文化在家庭生活中的体现,通过家训、家书、家祠、家谱以及日常言行等形式在价值观培育上发挥了重要作用。传统家风蕴含丰富的优秀文化基因,是先辈传承下来的丰厚遗产,但不可否认的是,传统家风从根本上说是为封建专制统治服务的,宣扬的是封建社会主流价值观。因此,对传统家风应当批判继承,合理借鉴并推陈出新。红色家风是指以优秀的中国共产党人为核心,领导广大无产阶级和人民大众,在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以及改革开放的实践中,自觉将马克思主义先进理论与优秀传统文化有机结合并用于家庭教育,通过优秀共产党人言传身教,形成的兼具革命性、先进性和民族性的家庭风尚,并借助群众性生产运动、法律法规、舆论宣传、思想改造等路径在人民大众中得以推广普及。红色家风传播了崭新的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促进了马克思主义价值观在社会主义新中国主流地位的确立。红色家风不仅是当代优秀家风建设的宝贵来源,更是在当代家风建设中继续保持着旺盛生命力,发挥家风建设的榜样示范作用。通过对传统家风和红色家风的研究,得到如下启示:主流价值观需要通俗化、生动化、大众化才能融入家庭;家风必然会随着主流价值观在社会变革中发生演变;家风建设必须要在先进理论指导下,对传统家风批判继承、推陈出新,才能创建优秀的新家风等,为当代家风建设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家庭培育提供借鉴。当前我国随着社会的变革、家庭结构的变迁、家庭教育理念的变化,家风也呈现出新特点和新问题,如大家族意识淡化、小家庭观念增强;传统与现代家风并存;对未成年子女“重智轻德”现象较普遍等。为进一步发挥当代家风在个人发展、家庭幸福、社会和谐方面的积极作用,就必须对家风进行有指导性地建设。在进行家风建设时应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确保家风的方向性;传承优秀传统家风,彰显家风的民族性;把握世情、国情和民情,体现家风的时代性;结合现代家庭教育理念,提升家风的科学性;尊重家庭个性特征发展,包容家风的多元性。当代优秀家风在价值内蕴上应当是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一致的,在内涵体系上应表现为:以国家层面的核心价值观为引领,体现爱国爱家、家国共建的新型家国关系;以社会层面的核心价值观为引领,体现共生共荣、共享发展的新型群己关系;以个人层面的核心价值观为引领,体现敬业奉献、向上向善的新型处世原则。当代优秀家风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共同的历史和文化渊源,产生于共同的时代背景之下,有着共同的培育对象,这就为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家庭培育,用优秀家风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了可能。但同时也要看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面向不同价值主体的,“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价值主体是国家,是国家的建设目标;“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价值主体是社会,是社会的建设目标;只有“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才是直接面向个人的。而家庭培育的对象仅仅是个人,如果不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行再次整合和主体转化,就可能在家庭培育中忽略国家和社会的价值目标,从而造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家庭培育中的部分缺失。所以,以家风建设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首先就是要依据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原有内涵,针对家庭培育的特殊性,以个人为主体,进行目标导向的重构。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国家、社会层面价值要求,都融入到个人价值观的培育目标当中,形成基于国家层面的社会主义公民培育、基于社会层面的个体社会化培育、基于个人层面的健全人格培育三个目标导向。在形成目标导向的前提下,以家风建设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还要借助科学有效的方法,提升培育的有效性。如果价值观不正确,方法再好也枉然;价值观正确,但不注重方法,其效果甚微,甚至适得其反;只有价值观正确,并运用有效的方法,才能事半功倍、卓有成效。所以,在家风建设过程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方向和灵魂,科学的培育方法是保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家庭培育的方法主要包括:通过塑造良好的家庭环境对家庭成员的价值观进行无形的熏陶和濡染,这是优秀家风最有效的培育方式;家长提高自身理论素养,掌握价值观培育有效手段,强化对子女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论灌输与引导:发挥榜样示范作用,特别是父母自身的言行举止在对子女价值观培育中的示范作用;通过家庭成员间的情感交流与感化,在爱教结合中促进并达成价值观上的认同和共识;通过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家长发挥主动意识,积极规划、正确引导、适时升华,在实践中让家庭成员体验和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家风建设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还应建构有效的机制,激发家庭培育的动力,提升家庭培育效果,实现外部环境的协同助推。首先,建构家庭培育的动力激发机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家庭培育的根本动力,就是要通过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保障人民意志、人民权利、人民利益的最大化实现,这样才能使个体、家庭、社会的价值需要得到真正的统一和最大化的满足,也才能激发个体和家庭自觉主动地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家风建设的指南,并在家庭成员中积极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其次,建构家庭内部优秀家风的激励约束机制,一方面通过目标激励、情感激励、物质激励等方式,形成家庭成员间良性互动的肯定性引导机制;另一方面通过义务性约束、警示性约束、惩罚性约束等方式,形成在合理合法的前提下对个体不良行为或价值取向发挥否定性鞭策机制。最后,建构外部环境的协同助推机制,包括:学校教育的家庭辐射,充分发挥学校价值观培育的优势,实现青少年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家庭反哺”;社会环境的文化渗透,通过丰富的社区文化促进优秀家风建设,营造浓厚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氛围;大众传媒的舆论宣传,发挥大众传媒的舆论优势,大量弘扬优秀家风,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深层次传播;国家权威力量的积极引导,通过顶层设计、法律法规、规范性文件等手段引导优秀家风建设,保障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家庭培育有效运行。

衣梦娜[5](2019)在《班级生活中小学生合作意识的培养策略研究》文中研究表明21世纪的社会是一个竞争激烈的社会,更是一个合作的社会,小到个体间、群体间的合作,大到国家间的合作,可以说合作无处不在,由此可见,合作的意义重大。教育不能脱离社会的发展而存在,当下的时代背景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学校教育必须培养儿童的合作意识和合作能力。作为基础教育阶段的小学教育,重视培养小学生的合作意识,对于小学生未来的学习、生活和工作具有重要的基础性意义。合作意识指个体所具有的以自身的合作认知为基础,为了实现共同的利益和目标,而同他人进行合作的意愿和倾向性。合作意识强弱能够影响个体在需要合作的情境下是否采取合作行为,并且能够影响合作的效率和质量。在本研究中,笔者将小学生的合作意识分为:目标意识、参与意识、集体意识、责任意识和协商意识在小学阶段,班级是小学生学习、生活的主要场所之一,班级生活与小学生合作意识的培养有着紧密的联系,班级生活为小学生合作意识的培养提供了长期、稳定的生命时空,班级生活中多层次的人际关系影响着小学生合作意识培养,班级生活创生着小学生合作意识培养过程中所必须的实践活动。因此,班级生活是培养小学生合作意识的重要场所,为小学生合作意识的培养提供了有利条件。此外在实践调查部分,本研究主要采用自编《班级生活中小学生合作意识发展现状调查问卷》并结合课堂观察法,调查研究了西安市和青岛市共239名小学生的合作意识情况。发现在当前的小学教育中,存在一些阻碍小学生合作意识发展的问题,如友爱关系在人际交往中的缺失;过度竞争的班级氛围阻碍合作;合作学习的开展存在众多问题;活动较少开展且参与机会不平等。最后本研究从班级精神文化生活、班级学习生活和班级活动生活三个维度,提出了培养小学生合作意识的策略。在班级文化生活维度,具体策略包括:重视并加强友善关系的经营;建设基于正义的班级制度,营造公正的班级氛围;形成班级共同体,培养集体意识。在班级学习生活维度,具体策略包括:优化合作学习;引导生生之间形成互学关系。在班级活动生活维度,具体策略包括:创建学生社团,开展多样的班级活动;创新主题活动,发挥学生的主体意识;制定活动规则,实现学生实质参与;教师敢于放手,实现学生主动参与。

史华[6](2017)在《小班幼儿群体意识的培养》文中研究表明幼儿的群体意识,是幼儿在成长过程中所必须树立和形成的一种集体观念,只有正确引导和培养他们的这种意识,才能更好地开展各项教育教学工作。那么,如何才能更好地培养小班幼儿的群体意识呢?一、以爱移情,让幼儿体验集体生活的乐趣新入园的幼儿没有集体生活的体验,对幼儿园的一切难免感到新奇、陌生,甚至产生恐惧心理。这是一个由"个体"存在向集体生活转化的过程,孩子

王彩霞[7](2016)在《我的幼儿教育观》文中提出就目前而言,我们的幼儿教育的确存在小学化倾向,面对3-6岁的孩子,我们让他们学的多,算的多,写的多,给他们的作业多,任务多,课业负担明显过重。可以说我们的要求过严,目标过高,且有点急于求成。因此我认为:我们应该把心态放平和一些,要以快乐为基点,以幼儿健康成长为目标,减少一些任务,避免过多的写算,从孩子的习惯养成、建立自信、增强群体意识、能力培养等方面入手,为他们的小学学习做好准备,使他们能够健康快乐地成长。

陈纳[8](2014)在《幼儿应该主要学习什么 ——经验获得与幼儿发展关系的思考》文中认为“经验”在我国教育学的语境中,是一个说起来非常重要、做起来却被忘掉的概念。这种状况,下衍至学前教育领域,便是轻视乃至抛弃经验而追求符号化知识的学习,进而出现幼儿教育“小学化”现象。近年来,幼儿园教育“小学化”愈演愈烈,以至于教育部不得不连续出台一系列通知和规定,以遏制其蔓延。该现象的产生有其必然性:一方面与我国传统文化中以“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思想为核心的主知主义有关;另一方面,也反映出国内学前界对幼儿学习与发展的基础理论研究极为缺乏。基于此,本论文致力于经验获得与幼儿发展关系的探讨,以辨明幼儿期应以经验为主要学习对象和学习方式;在幼儿园实践层面,则倡导为幼儿提供经验主导的课程。除导论外,本论文共分为六章四个部分:第一部分为第一、二章。第一章重在对“经验”这一概念进行历史溯源,重点梳理了哲学家、心理学家和我国当代教育学者关于经验的论述,从教育学角度,对“经验”及其相近的概念、经验的类型等进行描述和分类,分析了完整经验的特点,最终给出经验的定义,为本论文的研究构筑了必要的话语平台;第二章是在第一章的基础上,聚焦于“经验与幼儿发展的已有认识”的回顾,在心理学有关研究成果和各历史时期教育家的经典着作中,搜寻前人关于经验与幼儿发展之间关系的论述,使本研究具有更为宽广的视角。第二部分为第三、四章。第三章重在辨识经验在幼儿发展中的功能,借用教育学即有的体、智、德、美四领域的发展框架,分别就前人、他人与自己拥有的关于经验对幼儿在上述四大领域发展的已有研究和体会进行分析,考察不同质量的早期直接经验对幼儿后继发展的影响,提出了“经验的整体性形成与促进幼儿个性全面、协调发展具有同一性”的观点,丰富了第一章关于经验的定义,进一步矫正了静态经验观之下对经验的狭窄认识;第四章从主体的内在心理和外在环境两个角度,对经验获得的一般过程进行分析,寻找、鉴别不同类型的直接经验对幼儿素质发展的不同价值,并提出了体验类型-层次说、经验整体性等概念。第三部分为第五章。本章选取了国内外经典的以直接经验获得为导向的七个早期课程方案和21世纪以来,在西方主流文化中受到认可的三种综合性早期教育方案框架作为分析对象。对七个独立的早期课程方案,从理论基础、发展目标、经验来源和内容、推动经验形成的策略、经验获得方式等五个方面进行述评,明晰优质早期教育方案的共同特点是:关注幼儿已有经验、围绕幼儿生活经验、促进幼儿生成经验,从而确立经验及其获得在早期教育课程中的应有地位。对三个综合性早期教育方案框架,则从提出背景或原则、框架构成要素或特点、对本土课程建构的启示等三个方面展开评述,明晰以经验为主导的早期课程建构发展趋势,即:不再是拘泥于或满足于开发出以某一个(类)理论为基础的、独立的课程方案;而是可以建立基于多种理论、融合多个实践范例,将社会、家长、儿童等多方面的关于教育与发展的诉求进行平衡的更大的早期课程框架。至此,对直接经验获得与幼儿发展之间具有同一性的关系论证完毕;同时,为如何重建本土经验主导的早期课程提供了可资参考的依据。第四部分为第六章。本章在前五章的基础上,基于对我国当前以经验获得为主的两类幼儿园课程及教学形态进行剖析,提出了应将“经验主导”作为建构本土幼儿园课程与教学的指导思想;以三级课程管理为载体,从宏观、中观和微观三个层次出发,重构以幼儿完整经验获得为取向的本土幼儿园课程与教学框架的思考路径。

杨琴[9](2014)在《如何培养幼儿的群体意识》文中指出幼儿时期是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良好的学习习惯、良好的道德行为的最佳时期。因此,我们幼儿教师应勤于思考,勇于实践,积极培养幼儿的群体意识。

向春[10](2013)在《群育思想的历史嬗变与当代价值》文中提出人生不能离群,个体与群体的关系不可回避。所谓群育,是一种培养人的处群、合群、善群的教育,是一种促进人在群体社会之中发展和谐群己关系的教育。群育,将人的发展作为目的,强调个人发展离不开群体,以及在个性健全发展的基础之上发展群性,促进促进个性与群性和谐发展;群育,旨在促进学生学会融入群体,学会与他人互助合作,增进社会能力,群己和谐关系,发挥服务社会的热忱,进而涵育民胞物与的胸怀,丰富人生的意义。群育思想是生根和生长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教育理论资源和实践智慧。群育思想有着悠久的历史渊源和丰富的文化价值、教育价值。中国古代教育经典《学记》中鲜明提出了“敬业乐群”的教育目标,孔子、孟子、荀子、墨子等思想家都阐述过群育思想并影响了中国教育的发展,如敬业乐群众、以友辅仁、修已善群等成为中国古代君子人生修养目标等。近代以来,群育思想得到复兴,并与民族救亡图存联系在一起。民国时期,在蔡元培、梅贻琦等的倡导下,群育思想大放光芒,“德智体群美”五育并列,成为教育方针,指导各级各类教育,并深化和丰富了教育理论和实践。当代台湾、香港、新加坡等地仍鲜明提倡和实施有特色的群育。当前,我们的教育目标虽然提倡“德、智、体、美、劳”五育,却在德育之中一直特别强调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教育,这其中其实上就蕴涵着或隐含着群育。但是,另一方面,当前德育涵义太泛,效果不彰,表明我们需要加强群育或凸显群育的特殊的育人功能。群育与集体主义教育紧密联系,群育与民主主义教育精神相通,群育弘扬民族主义、爱国主义教育,群育坚持国际主义精神。人的发展以心理发展为基础,对人的合群性、人的社会行为和道德行为等的认识,为群育理念提供了心理学视角。教育的目的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当然包括人的个性与群性的协调发展,群育合乎全面发展的教育目的,群育是全面发展的重要内容。教育是一种培养人的社会文化活动,在教育活动过程中,德、智、体、美、劳以及群育等各育之间相互关联。它们互相渗透,协调发展,共同促进人的发展,并通过促进人的发展来促进社会的发展。反之,如果过于偏重于某一方面,或过于忽视某一方面,都会阻碍人的全面发展。敬业乐群、以友辅仁、修己善群为群育的三大任务。群育倡导自由民主、公平正义、诚实守信、团结友爱等社会价值,发展良好的群性需要基于伦理,恪守诚信,依于天性,发展理性。群育是一种教育思想,而不是一种具体的模式、一套具体的教育方案。群育是一种生活教育,我们需要在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的正确指导下,重视群育的育人功能,致力于群育的实践,寓群育于融合渗透之中要结合各科目和课程教学渗透群育思想和群育精神,开设相当于通识教育课程或素质教育课程的群育课程,开展校园文化活动、课外活动和各类学生社团活动,教师身体力行,与学生共同进行群育活动,进行群体生活指导,以及融合社会教育的力量,如社会媒体、家庭教育等学校教育之外的社会教育,尤其是通过各科目教学和群体活动去完成群性的陶冶。

二、如何培养幼儿的群体意识和交往能力(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如何培养幼儿的群体意识和交往能力(论文提纲范文)

(1)浅谈幼儿语言表达能力培养的有效策略(论文提纲范文)

一、通过了解幼儿身心,实现精准设计
二、通过生活化情景,促进幼儿的表达
三、通过词汇量积累,提高表达的自信
四、通过引导与交流,强化幼儿的心理
五、通过表达与示范,促进幼儿的模仿

(2)中缅边境地区幼儿和平教育的现状及实施建议 ——以云南省瑞丽市姐告口岸x幼儿园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缘起
        一、落实国家和平发展战略的需要
        二、开发幼儿教育资源的需要
        三、满足不同幼儿群体成长的需要
        四、个人研究旨趣影响
    第二节 研究目的与意义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意义
    第三节 理论基础及核心概念界定
        一、理论基础
        二、核心概念界定
    第四节 文献综述
        一、关于国内幼儿和平教育的研究
        二、关于国外幼儿和平教育的研究
        三、关于国内边境地区教育的研究
        四、对已有研究的述评
    第五节 研究方法
        一、文献法
        二、访谈法
        三、问卷法
        四、观察法
第二章 幼儿和平教育概述
    第一节 幼儿和平教育的内涵与意义
        一、幼儿和平教育的内涵
        二、幼儿和平教育的意义
    第二节 幼儿和平教育的目标与内容
        一、幼儿和平教育的目标
        二、幼儿和平教育的内容
    第三节 幼儿和平教育的组织与实施
        一、幼儿和平教育的组织
        二、幼儿和平教育的实施
第三章 x幼儿园和平教育现状调查及分析
    第一节 调查的设计与实施
        一、调查设计
        二、调查实施
    第二节 调查的结果
        一、教师问卷调查和访谈结果
        二、园长访谈结果
        三、家长问卷调查结果
    第三节 x幼儿园和平教育的问题及归因
        一、x幼儿园和平教育存在的问题
        二、x幼儿园和平教育现存问题的原因
第四章 x幼儿园和平教育的实施建议
    第一节 加强和平教育的认识
        一、提高园长思想水平,加强教师对和平教育的认识
        二、加大家长对和平教育的支持力度
    第二节 利用中缅边境资源开展幼儿和平教育
        一、利用边境口岸的地理资源开展幼儿和平教育
        二、利用边境地区的文化资源开展幼儿和平教育
        三、利用边境地区的自然资源开展幼儿和平教育
        四、利用中缅友好关系开展幼儿和平教育
        五、利用缅甸战事的影响开展幼儿和平教育
    第三节 结合多种活动形式开展幼儿和平教育
        一、幼儿和平教育主题教学活动
        二、幼儿和平教育的区域活动
        三、幼儿和平教育的环境创设
        四、开展幼儿和平教育需要注意的问题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成果
致谢

(3)维吾尔民间儿童游戏的教育功能探析 ——以莎车县X乡的田野调查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一、研究背景及选题意义
    二、研究综述
    三、理论基础与研究方法
    四、田野点介绍
第二章 维吾尔族民间儿童游戏的概述
    第一节 儿童之含义
    第二节 儿童游戏与玩具的概念
    第三节 维吾尔族民间儿童游戏概述
第三章 维吾尔族民间儿童游戏的分类、内容、特征
    第一节 儿童游戏的分类
    第二节 维吾尔族民间儿童游戏简介
    第三节 民间儿童游戏的特征
第四章 维吾尔族民间儿童游戏的教育功能探析
    第一节 对少年儿童的教育
    第二节 增加科学知识与艺术培养
    第三节 增强群体意识与培养集体精神
第五章 维吾尔族民间儿童游戏的现状与保护策略
    第一节 维吾尔族民间儿童游戏的现状
    第二节 民间儿童游戏生存中存在的问题
    第三节 完善与保护民间儿童游戏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参加的科研项目
附录一 人物访谈
附录二 实地调查图片
后记

(4)以家风建设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背景和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三、创新之处和研究方法
第一章 家风及其在主流价值观培育中的作用
    一、家风的本质和精神内核
    二、培育“现实的人”是家庭与社会的共同目标和责任
    三、良好家风是个体、家庭、社会的价值共识
    四、良好家风是主流价值观培育的有效途径
第二章 传统家风对主流价值观的培育及启示
    一、传统家风的内涵体系
    二、传统家风对主流价值观的培育模式
    三、传统家风对主流价值观培育的当代启示
第三章 红色家风对马克思主义价值观的培育及时代价值
    一、红色家风的内涵体系
    二、红色家风的生成逻辑
    三、红色家风的建设路径
    四、红色家风的价值观培育方式
    五、红色家风的历史影响及当代价值
第四章 当代家风现状及建设
    一、当代家风的现状及归因
    二、当代家风建设的必要性
    三、当代家风建设的基本原则
第五章 当代优秀家风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中的作用
    一、当代优秀家风的内涵体系
    二、以优秀家风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可能性
    三、优秀家风在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作用
第六章 以家风建设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目标导向
    一、以国家层面价值目标为导向的社会主义公民培育
    二、以社会层面价值目标为导向的个体社会化培育
    三、以个人层面价值目标为导向的健全人格培育
第七章 以家风建设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主要方法
    一、家庭环境的熏陶与濡染
    二、理论的灌输与引导
    三、榜样的示范与引领
    四、情感的交流与感化
    五、实践的体验与认同
第八章 以家风建设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机制建构
    一、家庭培育的动力激发机制
    二、家庭内部的激励约束机制
    三、家庭外部的协同助推机制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以来科研情况

(5)班级生活中小学生合作意识的培养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一、选题缘由与研究意义
        (一) 选题缘由
        (二) 研究意义
    二、国内外关于该课题的研究现状及趋势
        (一) 国外相关研究综述
        (二) 国内相关研究综述
        (三) 述评与反思
    三、概念界定与研究内容
        (一) 核心概念
        (二) 研究内容
    四、研究方法与研究思路
        (一) 研究方法
        (二) 研究思路
    五、研究创新与不足之处
        (一) 创新之处
        (二) 不足之处
第二章 小学生合作意识:构成、特点与价值
    一、合作意识的内涵与构成
        (一) 合作的内涵
        (二) 合作意识的内涵
        (三) 合作意识的构成
    二、小学生合作意识的构成与特点
        (一) 小学生合作意识的构成
        (二) 小学生合作意识的特点
    三、培养小学生合作意识的重要意义
        (一) 有助于实现小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
        (二) 有助于建设优秀班集体,实现班级生活独特育人功能
        (三) 有助于缓解教育世界的不良竞争氛围
第三章 班级生活与小学生合作意识发展的关系
    一、班级生活:内涵与特征分析
        (一) 班级的内涵
        (二) 班级生活的内涵
        (三) 班级生活的特征
    二、班级生活对培养小学生合作意识的独特价值
        (一) 班级生活为小学生合作意识的培养提供了长期、稳定的生命时空
        (二) 班级生活为小学生合作意识培养提供了多层次的人际关系
        (三) 班级活动是小学生合作意识发展的重要平台
第四章 班级生活中小学生合作意识发展的问题与审思
    一、调查问卷的设计
    二、调查问卷的实施
    三、调查结果与分析
        (一) 班级生活中小学生合作意识发展的现状
        (二) 班级生活中小学生合作意识发展遇到的问题
    四、问题原因分析
        (一) 友爱关系在人际交往中的缺失
        (二) 过度竞争的班级氛围阻碍合作
        (三) 合作学习的开展存在众多问题
        (四) 活动较少开展且参与机会不平等
第五章 班级生活中合作意识的培养策略
    一、班级精神文化生活维度
        (一) 重视并加强友善关系的经营
        (二) 形成和营造公正的班级氛围
        (三) 建立和培养优秀班级共同体
    二、班级学习生活维度
        (一) 优化合作学习
        (二) 形成互学关系
    三、班级活动维度
        (一) 创建学生社团,开展多样班级活动
        (二) 创新主题活动,发挥学生主体意识
        (三) 制定活动规则,实现学生实质参与
        (四) 教师敢于放手,实现学生主动参与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6)小班幼儿群体意识的培养(论文提纲范文)

一、以爱移情, 让幼儿体验集体生活的乐趣
二、以教融情, 培养幼儿一日活动常规
三、以情育情, 培养幼儿与同伴交往的能力

(8)幼儿应该主要学习什么 ——经验获得与幼儿发展关系的思考(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问题提出
    二、研究思路与方法
    三、研究意义
第一章 经验的理解
    第一节 经验的界定
        一、前人对经验的看法
        二、本文对经验的理解
    第二节 经验的类型
        一、前人对经验的分类
        二、本文对经验的分类
第二章 经验与幼儿发展:已有的认识
    第一节 心理学的研究成果
        一、经验对大脑机能的影响
        二、早期经验对精神健康的影响
        三、经验对认知的影响
    第二节 不同时期教育学家的观点
        一、17世纪的教育家
        二、18-19世纪的教育家
        三、20世纪的教育家
第三章 经验在幼儿发展中的功能
    第一节 经验在动作发展中的功能
        一、经验与动作发展关系的已有研究
        二、经验在动作发展中的功能
    第二节 经验在智力发展中的功能
        一、经验在语言发展中的功能
        二、经验在幼儿数概念及逻辑思维发展中的功能
    第三节 经验在社会性发展中的功能
        一、社会性与道德的关系
        二、经验在社会性和道德发展中的功能
    第四节 经验在审美发展中的功能
        一、审美和审美活动
        二、经验是审美感受的起点和催化剂
        三、经验与审美创造
    第五节 早期经验对幼儿后继学习的影响
        一、域外教育随笔中的早期经验及其发展
        二、中西方中小学生学习能力对比
        三、早期教育质量对儿童后继发展的影响
第四章 经验获得的过程
    第一节 经验获得的内在心理过程
        一、经历的内涵及其自为性
        二、体验的内涵及其层次
        三、情感在经验构成中的功能
    第二节 经验获得的外部活动过程
        一、经验获得的必要条件:环境
        二、经验生长的土壤:情境
        三、经验获得的外在过程
    第三节 经验获得的主要途径
        一、“相互作用方式”维度下的主要途径
        二、“活动情境类型”维度下的经验获得主要途径
第五章 经验主导的早期教育方案及课程框架评析
    第一节 西方早期教育方案评析
        一、蒙台梭利教育法
        二、华德福早期教育课程
        三、发展—互动课程
        四、瑞吉欧项目教学
    第二节 中国近现代早期教育方案评析
        一、张雪门行为课程
        二、陈鹤琴“整个教学法”
        三、幼儿园发展能力课程
    第三节 当代西方早期经验课程与教学的框架及启示
        一、发展适宜性实践
        二、以扩展儿童经验为主旨的课程
        三、促进反思性教学的课程框架
第六章 经验主导视野中的幼儿园课程与教学的批判与重建
    第一节 幼儿园“伪经验”课程与教学的批判
        一、幼儿园“伪经验”课程的涵义和特点
        二、“伪经验”课程与教学的危害
        三、当前幼儿园课程的设计与实施中存在的问题
        四、幼儿园“伪经验”课程与教学的成因
    第二节 幼儿园经验取向课程与教学的评析
        一、对幼儿园经验取向课程中几个核心概念的分析
        二、幼儿园经验取向课程的特点
        三、幼儿园经验取向课程开发与实施的条件
    第三节 我国幼儿园经验课程与教学的重构
        一、确立“经验主导”的幼儿园课程与教学意识
        二、重构幼儿园经验课程与教学的思考和建议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幼儿园园长访谈提纲
    附录2:幼儿教师访谈提纲
    附录3:幼儿家长访谈提纲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9)如何培养幼儿的群体意识(论文提纲范文)

一、以爱移情,让幼儿体验集体生活的乐趣
二、以教融情,培养幼儿一日活动常规
三、以情育情,培养幼儿与同伴的交往能力
四、以集体融情,培养幼儿的集体荣誉感

(10)群育思想的历史嬗变与当代价值(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导论:旧议重提,一个新的课题 1.1
    问题提出及研究意义 1.2
    基本概念 1.3
    文献综述 1.4
    研究思路、内容及方法 2
    中国古代群育思想的发端 2.1
    中国古代群育观念的形成 2.2
    中国古代群育观念的积淀 3
    中国近现代群育思想的发展 3.1
    近代群育思想的复兴 3.2
    群育列入民国教育方针 3.3
    当代中国大陆群育的嬗变 4
    群育在当代台湾、香港、新加坡的发展与实践 4.1
    台湾的群育经验 4.2
    香港的群育经验 4.3
    新加坡的群育经验 5
    群育的心理学基础 5.1
    发展心理学对人的合群性发展阶段的认识 5.2
    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及其对群育的启示 5.3
    皮亚杰的道德发生论及其对群育的启示 5.4
    霍夫曼的移情理论及其对群育的启示 5.5
    加德纳的多元智慧理论及其对群育的启示 6
    群育:促进个性与群性和谐发展的教育 6.1
    群育为着处群而育 6.2
    群育是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内容 6.3
    诸育并进,相到渗透 7
    群育的价值取向 7.1
    群育倡导的社会价值 7.2
    群育与反群育 8
    群育与几种教育思想的关联 8.1
    群育与集体主义教育相联系 8.2
    群育与民主主义教育精神相通 8.3
    群育弘扬民族主义、爱国主义教育 8.4
    群育坚持国际主义精神 9
    群育的实施策略举隅 9.1
    寓群育于融合渗透之中 9.2
    群育的实施策略----群性取向的教学 9.3
    群育的实施策略----社团活动的视角 10
    小结与展望 10.1
    全文结语 10.2
    可能的创新之处 10.3
    研究的不足及需要继续研究的问题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成果

四、如何培养幼儿的群体意识和交往能力(论文参考文献)

  • [1]浅谈幼儿语言表达能力培养的有效策略[J]. 周俊丽. 读写算, 2022(02)
  • [2]中缅边境地区幼儿和平教育的现状及实施建议 ——以云南省瑞丽市姐告口岸x幼儿园为例[D]. 杨玉清. 云南师范大学, 2020(01)
  • [3]维吾尔民间儿童游戏的教育功能探析 ——以莎车县X乡的田野调查为例[D]. 阿迪力江·阿布力米提. 西北民族大学, 2020(08)
  • [4]以家风建设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研究[D]. 顾莉. 扬州大学, 2019(06)
  • [5]班级生活中小学生合作意识的培养策略研究[D]. 衣梦娜. 陕西师范大学, 2019(01)
  • [6]小班幼儿群体意识的培养[J]. 史华. 甘肃教育, 2017(17)
  • [7]我的幼儿教育观[J]. 王彩霞. 中华少年, 2016(31)
  • [8]幼儿应该主要学习什么 ——经验获得与幼儿发展关系的思考[D]. 陈纳. 华中师范大学, 2014(08)
  • [9]如何培养幼儿的群体意识[J]. 杨琴. 中国校外教育, 2014(11)
  • [10]群育思想的历史嬗变与当代价值[D]. 向春. 华中科技大学, 2013(11)

标签:;  ;  ;  ;  ;  

如何培养孩子的群体意识和沟通能力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