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肠动力综合征的研究现状

胃肠动力综合征的研究现状

一、运动性胃肠综合征研究现状(论文文献综述)

于珺[1](2020)在《基于数据挖掘技术研究庄礼兴教授调神针法临床应用规律》文中研究说明目的:现代,心理健康问题造成的疾病负担在世界疾病负担中占据了很大一部分,社会高速发展的进程中,新的精神心理问题也不断产生。心理不健康状态人群包含相当数量的心身疾病或身心疾病患者,涉及人群广泛,但现有治疗方法相对局限于药物治疗范畴,治疗方法的有限性呼吁人们加强相关研究。除药物治疗外,针灸调神成为国内治疗心身疾病以及身心疾病的一项重要手段,近年来,针灸调神也逐渐成为中医学界临床、理论研究的一大热点。庄礼兴教授在靳三针疗法治神思想的基础上提出的调神针法,经过多年临床实践对神志病、心身疾病及身心疾病有良好的疗效。本文旨在借助数据挖掘方法,通过对庄礼兴教授门诊病历的分析,探索调神针法的病种、临床用穴等方面的规律,以期为临床工作者使用调神针法提供参考。方法:通过拍照、笔记的方式收集庄礼兴教授门诊接受针灸治疗患者的病历,根据纳入、排除标准对所有病历进行初步筛选。将符合纳入标准的门诊病历信息录入计算机,构建原始资料数据库,原始数据库内容包括:患者一般信息、诊断、症状、体征、辅助检查、针灸处方等信息。对数据进行规范化处理,并将所有病历按照未使用调神针法、调神为主、调神为辅分类并标记调神针法使用情况。根据下一步数据挖掘所需的数据类型将规范化处理之后的原始数据库划分为附有调神针法使用情况的一般信息数据库、诊断数据库、症状-体征-辅助检查数据库、针灸处方数据库。对纳入本研究的病历的数据挖掘步骤如下:(1)使用SPSS Statistics对患者一般信息、是否使用调神针法、调神主辅情况、中西医诊断、症状、体征、辅助检查、既往史、针灸处方等进行频数分析,以了解纳入病历的整体情况,并初步观察调神针法临床使用的整体情况。(2)使用SPSS Statistics对针刺取穴进行聚类分析,观察取穴的大致分组情况,并进一步观察调神为主、调神为辅病历针刺取穴的分组情况。(3)使用SPSS Modeler制作针刺取穴的网状图以观察取穴之间的相关情况,并对中西医诊断、针灸处方、症状、体征、辅助检查等与调神针法使用情况及针刺取穴进行关联规则分析,进一步观察这些要素之间的具体相关程度。中西医诊断与调神针法使用情况的频数分析、关联规则分析结果有助于观察诊断对调神针法使用情况的影响;针刺取穴的频数分析、网状图及关联规则分析结果,有助于观察针刺取穴在调神为主、为辅病历中的使用规律。(4)使用SPSS Statistics对症状、体征、辅助检查与是否使用调神针法、调神为主或调神为辅进行决策树分析,以观察影响调神针法使用情况的具有较明显分辨力的因素。(5)在对症状的频数分析基础上,使用SPSS Statistics对频数高的前28个症状进行因子分析,观察具有代表性的症状公因子,总结每个症状公因子可能涉及的脏腑、经络,并据此探讨症状公因子提示的病机。结果:从频数分析可知,符合纳入标准的病历共527例,使用调神针法的病历共221例,占病历总体的41.9%。调神为主或调神为辅病历在性别上的分布没有明显区别,但在不同年龄段中性别上的分布存在差异;调神病历数量在各月和各节气中也有涨落变化,但影响因素尚不明确。诊断方面,病历总体共涉及117个西医诊断,调神病历涉及其中69个,全部病历均为调神病历的西医诊断有失眠、运动障碍、癫痫、小儿抽动障碍等共48个,调神和非调神病历兼有的西医诊断有颈椎病、腰痛、颈痛、特发性面神经麻痹等共21个;病历总体共涉及中医诊断45个,调神病历涉及的中医诊断共37个;所有病历都为调神病历的中医诊断有不寐、颤证、郁证、痫证等共20个,调神和非调神病历兼有的西医诊断有腰痹、项痹、痹症、面瘫病等共17个。现病史方面,主诉持续时间为12个月时调神针法的病历数量更多;症状、体征方面,失眠、头晕、头痛等共34个症状或体征在调神病历中的频数较高,失眠、纳差、入睡困难在调神为主的病历中出现频数较高;舌象和脉象在是否使用调神针法和调神为主或为辅病历中没有表现明显的倾向。针灸处方方面,调神病历中以毫针针刺为主要治疗方法,还包括穴位埋线、耳穴、皮肤针等治疗方法;全部取穴中,四神针、印堂、神庭等调神为主的取穴和头部督脉排针表现出较高频次,是调神主要使用的取穴;其他毫针针刺取穴中督脉腧穴使用频数最高。配合使用耳穴疗法的病历约占调神病历整体的43.4%,使用频数较高的耳穴为肝、交感、心、缘中、肾、神门、皮质下。可见并非所有就诊患者都有使用调神针法的必要性,且调神为主与调神为辅病历在一般信息、诊断、现病史等方面各有特点,调神针法以毫针针刺为主要治疗方法,酌情配合其他方法。调神病历的97个取穴可聚类为3个大类:C1包含取穴较复杂,可大致分为治疗面瘫病等面部疾病的取穴、百会和后顶以及其他77个取穴;C2包含百劳、颈阿是、头部督脉排针、晕听区、风池,是治疗以颈肩部经气不利为主要病机的疾病常用的取穴;C3包含申脉、照海、神庭、印堂、三阴交、四关、四神针,是调神为主病历的主要取穴。可见,调神为主的取穴与头部督脉排针在系统聚类分析中分属于不同类。从关联规则分析可知西医诊断为癫痫、运动障碍、失眠的病历和中医诊断为痫证、郁证、颤证、不寐的病历必然使用调神针法;西医诊断为围绝经期综合征、疲劳综合征、抑郁症、帕金森病、儿童抽动障碍、癫痫、运动障碍和中医诊断为瘈疭、痫证、郁证的病历必然使用调神为主的取穴;症状与取穴方面,调神为主的取穴与痴呆、耳聋、耳鸣、腹痛、关节痛等12个症状存在一定相关性,与痴呆、关节痛、面痛、心悸的相关程度较高;头部督脉排针与痴呆、颈痛、失眠、头痛、心悸、足痛症状存在一定相关性。调神针法取穴之间的网状图表明调神为主的取穴之间联系紧密度高,而头部督脉排针与调神为主取穴的联系程度低,这与系统聚类结果一致,取穴之间的关联规则分析也表明,调神为主的取穴与头部督脉排针同时使用的可能性小,两组取穴的配穴情况区别明显。结合调神病历取穴的频数分析和多阶关联规则分析可知,调神为主的取穴中四神针、印堂、神庭是最核心的取穴,三阴交、四关、申脉、照海是较常用的配穴,神门、内关、百会、素髎、水沟均是较少使用的配穴,头部督脉排针在调神为辅的病历中发挥调神的作用。从对症状、体征、辅助检查、既往史的决策树分析可知,影响是否使用调神针法的节点有:头晕、入睡困难、头痛、纳差、上肢震颤、颈痛、耳鸣,共形成9条决策树路线;影响使用调神为主或为辅取穴的节点有:查体、辅检阳性、入睡困难、瞤目频繁、头痛,共形成5条决策树路线;区别使用调神为辅或不使用调神针法的主要节点有:头晕、神疲、耳鸣、头痛、言语不利、面痛、大便溏、有相关既往史,共形成9条决策树路线。多数决策树路线具有参考价值,但决策树总体拟合度还有提升空间。从对症状的因子分析可见,28个症状可提取为15个公因子,公因子提示调神病历中具有共性的病机在脏腑方面与心(脑)、肝、胆、脾、肾有关,在经络方面主要与督脉、太阳经、少阳经有关。结论:调神针法可划分为调神为主的治疗思路和调神为辅的治疗思路。调神为主的治疗思路主要适用于神志病及心身疾病的治疗,调神为辅的治疗思路适用于身心疾病的治疗。调神为主与调神为辅的治疗思路用穴有区别:调神为主治疗思路用穴以四神针、神庭、印堂为核心取穴,以三阴交、四关、申脉、照海、内关、神门、百会、素髎、水沟为加减取穴;调神为辅治疗思路的用穴中,头部督脉排针是主要起到调神作用的取穴,配合治疗躯体原发病的其他取穴使用。

马雪颜[2](2020)在《儿童胃肠积热证诊断与评价标准量化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背景:胃肠积热是无形热邪或有形热结壅于胃肠,而致胃肠气分热盛的证候,其核心病机特点为热盛、积滞和津伤。外感邪气、饮食不节、缺乏运动、禀赋不足等为胃肠积热的主要病因,由于儿童消化系统尚未发育完全,脾胃薄弱,故更易形成胃肠积热。作为儿童常见的证候,胃肠积热是影响多种儿科疾病的发生、发展和转归的重要因素。团队前期研制了胃肠积热诊断量表,然而存在将诊断与评价功能混淆、假阴性率较高、部分条目分级描述不当等问题。目的:本研究拟研制与测评胃肠积热证诊断与评价标准量化工具,旨在为胃肠积热证诊断与评价提供量化工具,为胃肠积热相关疾病的预防和治疗研究提供基础。研究共包括两部分内容,一是胃肠积热诊断模型构建与评价;二是胃肠积热评价性量表的研制与评价。1胃肠积热诊断模型的构建与评价方法:(1)基于文献中的医案分析及相关教材、标准中的论述,提取胃肠积热相关四诊信息,经小组讨论后形成诊断模型的原始条目池;(2)采用二轮德尔菲法,选取了 65位专家,请专家对各条目重要性打分,并补充相关条目。根据各条目专家评分算术平均数、变异系数及满分率,以界值法初步筛选模型条目;(3)基于660例3-14岁儿童的临床数据,采用Lasso分析,筛选诊断模型的核心条目;(4)将数据按2:1分为训练集和测试集,基于训练集采用逻辑回归分析、随机森林、支持向量机、极限梯度提升法四种机器学习算法,构建胃肠积热诊断模型,并根据其在测试集上的准确率选择最优模型;(5)基于测试集,对诊断模型进行内部验证,评价其准确率、敏感度、特异度等。结果:原始条目池共含41个条目,经德尔菲法补充、筛选后得到37个条目。660例研究对象中处于疾病状态的有342人,处于非疾病状态的有318人。胃肠积热组453例,非胃肠积热组207例,两组之间性别未见统计学差异。经lasso分析后最终得到19个核心条目,包括舌苔厚、大便干结、食欲异常(旺盛或不振)、大便次数减少、夜卧不安(多动蹬被、磨牙、喜俯卧等)、口臭、夜间汗出、舌苔黄、烦躁、舌质红、脉滑、手足心热、大便臭、饮食不节(暴饮暴食、喜肥甘厚腻等)后加重、小便黄、唇红、呕吐酸臭、嗳气酸臭、排便费力,以上条目均分为有或无两级。采用XGBoost构建的胃肠积热证诊断模型,在测试集上表现最优,故将其作为最终模型。在测试集上进行诊断性试验,其准确率达到93.03%,与其在训练集上表现相当,灵敏度为95.07%、特异度为88.14%,漏诊率为4.93%,误诊率为11.86%。2胃肠积热评价性量表的构建与评价方法:(1)依照研究一的方法形成胃肠积热评价性量表原始条目池;(2)采用二轮德尔菲法,选取了 75位专家,说明评价性量表特点后请专家对各条目重要性打分,并补充相关条目,根据各条目专家评分算术平均数、变异系数及满分率三个指标,以界值法初筛条目;(3)基于453例研究对象的临床数据,通过离散趋势法、相关系数法、克朗巴赫系数法和因子分析法四种经典测验理论方法和项目反应理论筛选条目,保留至少四种方法保留的条目,采用等权法构建评价性量表,并依据数据分布特点确定程度界值。(4)将临床数据回代,评价量表的信度、效度、反应度及项目功能差异。结果:原始条目池共含41个条目,经德尔菲法筛选和补充后得到38个条目。453例研究对象中处于疾病状态的有310人,处于非疾病状态的有143人,研究对象胃肠积热评分为5.80±2.31。经经典测验理论和项目反应理论筛选后得到26个条目,其中11个为二分类变量,包括面赤、唇红、咽红肿、舌红、舌苔黄、手足心热、脉数、脉滑、矢气臭、易呼吸道感染和饮食不节(暴饮暴食、喜肥甘厚腻等)则加重;15个为四分类变量,包括恶热、口臭、口鼻气热、口渴喜冷饮、食欲异常(旺盛或不振)、腹痛、大便次数减少、大便干结、排便费力、大便臭、小便色黄、夜间汗出、夜卧不安(多动蹬被、磨牙、喜俯卧等)、烦躁和鼻痂。各条目权重相同,若量表总评分<15分,则提示胃肠积热程度为轻;若15分≤总评分<28分;则提示胃肠积热程度为中;若总评分≥28分,则提示胃肠积热程度为重。量表分半信度为0.656,克朗巴赫系数为0.787,标准效度为0.515,P值<0.001,专家评分前27%高分组与后27%低分组研究对象的量表总分具有显着统计学差异。脉数和口渴喜冷饮在3岁<年龄≤7岁和7岁<年龄≤14岁两组儿童之间存在项目功能差异。结论:本研究研制了适用于3-14岁儿童的胃肠积热证候诊断模型和评价性量表,其应用不受疾病状态限制。诊断模型具有较高的准确率、敏感度和特异度;评价性量表具有良好的信效度及反应度,且多数条目在年龄上无项目功能差异。

冯玉华[3](2019)在《加减升阳益胃汤方证相应的文本挖掘及对慢性疲劳模型大鼠调节机制的代谢组学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1.在对古代文献梳理的前提下,依据中医方证相关理论,采用数据统计方法,对近十年临床文献资料进行整理,以期挖掘出升阳益胃汤的方证相应关系。2.结合现代系统生物学中重要组成部分---代谢组学,寻找疲劳模型大鼠与正常大鼠的差异性代谢产物,并在此基础上探讨加减升阳益胃汤及其拆方对慢性疲劳大鼠的调节机制,为加减升阳益胃汤临床治疗慢性疲劳综合征提供科学依据。3.依据中医理论,将加减升阳益胃汤进行拆方,对比加减升阳益胃汤全方组和各拆方组干预慢性疲劳模型大鼠的血和尿的代谢通路差异,为方剂配伍规律和方证代谢组学研究增添新的科学内容。方法:1.梳理古代文献中各医家对升阳益胃汤方证和组方配伍的不同认识,并在此基础上,以中国知网、万方、维普数据库为检索数据库,选取近十年公开发表于国内各种医药期刊杂志的临床文献及医案文献,采用文献信息挖掘方法进行统计分析。2.用复合刺激(冷水游泳+控制饮食+夹尾刺激)的方法复制疲劳大鼠模型,动态观察造模期间空白组和模型组大鼠一般行为变化,血液生化指标,单胺类神经递质、胃肠功能指标以及血尿代谢图谱的变化。3.依据前期文献研究和方证相关理论,将加减升阳益胃汤进行拆方研究,分为A组(加减升阳益胃汤全方组),B组(全方减益气健脾药队组),C组(全方减疏肝理气药队组),D组(全方减除湿降浊药队组)。对比观察加减升阳益胃全方组和各拆方给药组模型大鼠的一般行为变化,血液生化指标,单胺类神经递质、胃肠功能指标、能量代谢指标以及血尿代谢图谱的变化。结果:1.升阳益胃汤方证文本挖掘结果显示,本方广泛用于内科,妇科,外科及五官科等疾病。其中所治疗疾病中以消化系统疾病为主(34.4%)。本方具有补气升阳、健脾祛湿,调和肝脾的作用,为肝、脾、肺三脏同调以补脾为主的一个方剂。其临床辨证主要依据为四肢不适,大便溏泄、小便频数、食少纳呆、神疲乏力、面色无华、舌淡苔白胖大有齿痕,脉细弱,这与慢性疲劳综合征临床表现相吻合。2.复合因素构建慢性疲劳模型大鼠实验结果显示:大鼠在造模过程中存在体力的消耗和愤怒、抑郁、绝望等情绪的变化。其模型大鼠血清BUN出现明显升高(P﹤0.01);下丘脑中5-HT、DA和NE的含量出现明显下降(P﹤0.01);D-木糖排泄率和MT含量降低(P﹤0.01),VIP出现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P﹤0.01)。3.疲劳模型大鼠血尿代谢组学研究结果显示:复合刺激所致的疲劳大鼠的血清代谢紊乱主要与以下代谢途径相关:(1)缬氨酸、亮氨酸和异亮氨酸的生物合成(impact=1.0);(2)酮体的合成与降解(impact=0.60);(3)二羧酸代谢(impact=0.30);(4)甘氨酸,色氨酸和苏氨酸的代谢(impact=0.29);(5)丙酮酸代谢(impact=0.19);(6)柠檬酸代谢(impact=0.13)。复合应激所复制的疲劳大鼠模型导致的尿液代谢紊乱主要与以下代谢途径相关:(1)牛磺酸与亚牛磺酸的代谢(impact=0.43);(2)二羧酸代谢(impact=0.30);(3)丙酮酸代谢(impact=0.24);(4)三羧酸循环(impact=0.15);(5)糖质新生(impact=0.13)。4.加减升阳益胃汤及其拆方干预慢性疲劳的机制研究:(1)血液生化指标实验结果显示:加减升阳益胃全方组可以降低模型大鼠血清BUN含量,但各拆方组模型大鼠的血清BUN含量没有影响;另外,各给药组均可提高模型大鼠血清Cr含量,但加减升阳益胃减益气健脾药队组与其他各给药组比较,对Cr含量的作用相对较弱。(2)单胺类神经递质指标实验结果显示:各给药组可以升高模型大鼠下丘脑的DA含量和5—HT含量,各拆方组未表现出明显差异。(3)胃肠功能指标实验结果显示:各给药组均可以升高模型大鼠的D-木糖排泄率和MTL的含量(P﹤0.01),对模型大鼠的VIP含量升高均有抑制作用。各拆方组对模型组大鼠的胃肠功能指标的影响表现出差异性。(4)能量代谢指标实验结果显示:本研究发现复合因素刺激后模型组大鼠的骨骼肌组织中ATP酶活性显着降低,SDH活性和FFA浓度显着升高(P﹤0.01),提示模型组大鼠的能量代谢出现紊乱。加减升阳益胃汤各给药组可以升高模型组大鼠ATP酶活性,显着恢复模型组大鼠SDH和FFA的水平。(5)代谢组学研究结果显示:各给药组抗疲劳所影响的代谢通路存在一定的差异。全方组血清代谢通路有缬氨酸、亮氨酸、异亮氨酸的生物合成通路;甘氨酸、丝氨酸、苏氨酸的代谢通路;丁酸代谢通路,三羧酸循环代谢通路,丙酮酸代谢通路,糖质新生通路,酮体的合成与降解以及二羧酸代谢通路;尿液代谢通路还涉及牛磺酸和亚牛磺酸代谢通路。各给药组代谢通路差异表现在,血液代谢通路中,B组给药组(全方减益气健脾组)代谢通路中对甘氨酸、丝氨酸、苏氨酸的代谢,丙酮酸代谢,糖质新生代谢通路中表现出过渡回调;D组给药组(全方减祛湿降浊组)对二羧酸代谢通路表现出过渡回调,而三个拆方组均未发现对三羧酸循环代谢通路的影响。尿液代谢通路中,D组(全方减祛湿降浊组)对二羧酸循环,三羧酸循环,丙酮酸代谢均表现出过渡回调的作用。结论:1.复合应激因素造模方法较单因素的造模,大鼠更容易表现出疲劳和认知行为学的改变。基本从躯体与心理双重角度模拟了CFS的发病的原因,同时也符合中医“脾虚”和“肝郁”证的临床表现。因而这种复合应激的造模方法,能较好地反映机体的整体性。2.疲劳模型大鼠在胃肠功能、中枢神经系统以及糖代谢、氨基酸代谢、能量代谢上出现了紊乱。加减升阳益胃汤抗疲劳的机制可能是通过减少代谢产物堆积,调节中枢神经系统和胃肠功能以及促进糖代谢、能量代谢,氨基酸代谢发挥作用。3.加减升阳益胃汤拆方研究发现,益气健脾药队组在影响胃肠功能的中发挥重要的作用,其中疏肝理气配伍祛湿降浊组有助于促进MTL的分泌,而益气健脾配伍疏肝理气的方法有助于抑制VIP升高。而代谢组学研究发现加减升阳益胃汤复方各拆方组所影响的代谢通路存在一定的差异。三个组方配伍药队对血液中三羧酸循环代谢通路起到稳定和平衡作用。其中祛湿降浊药队组对尿液中代谢通路的影响更大。以上各拆方组对模型大鼠血尿的差异性表达,为我们进一步方剂配伍规律的研究提供了研究方向。

班莹[4](2019)在《藿香化浊方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脾虚湿盛证的临床观察》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本课题旨在观察藿香化浊方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IBS-D)脾虚湿盛证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探讨藿香化浊方组方特点及药理作用,以期为中医药治疗IBS-D提供参考依据,拓宽治疗方向及思路。方法:将符合IBS-D脾虚湿盛证纳入标准的64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两组,每组各32例。治疗组予藿香化浊方加减口服,日1剂,分早晚2次空腹时温服;对照组予匹维溴铵片口服,每日3次,每次50mg,随三餐吞服。两组受试者均进行为期四周的治疗,治疗前后分别对两组患者的中医症状积分、IBS症状严重程度积分、IBS生活质量积分及不良反应进行观察,用药结束后2周、1月、3月分别对两组进行随访。运用统计学软件对所有数据进行分析。结果:1.整体疗效比较:对照组与治疗组各32例患者,其中对照组痊愈3例,显效5例,有效13例,无效11例,总有效率为65.62%;治疗组痊愈7例,显效13例,有效8例,无效4例,总有效率为87.5%。两组整体疗效有差异(P<0.05)。2.中医症状总积分比较:治疗前两组患者中医症状总积分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后两组的症状总积分均较前降低(P<0.05),治疗组中医症状总积分改善情况显着优于对照组(P<0.01)。3.单项症状积分比较:治疗前两组患者的各单项症状积分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后,对照组在主症腹痛、腹泻、大便溏烂及次症纳呆方面较治疗前有所改善(P<0.05),但对次症疲乏困倦、畏食生冷无明显作用(P>0.05);而治疗组各症状均较治疗前有明显改善(P<0.05)。治疗后两组间比较,在改善腹痛方面两组无明显差异(P>0.05);在改善主症腹泻方面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在改善主症大便溏烂,次症疲乏困倦、畏食生冷、纳呆方面,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4.IBS-SSS症状严重程度积分比较:治疗前两组患者IBS-SSS量表积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IBS-SSS总积分均较治疗前降低(P<0.05),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5.IBS-QOL生活质量评分比较:治疗前两组患者生活质量评分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后,对照组对患者生活质量改善作用不明显(P>0.05),而治疗组能有效提高患者生活质量(P<0.05),效果优于对照组(P<0.05)。6.复发率比较:疗程结束后对疗效评定指数≥30%患者进行随访。对照组共随访21例,治疗组共随访28例。治疗后2周随访发现对照组复发3例,复发率为14.30%,治疗组复发1例,复发率为3.57%;治疗后4周对照组复发共8例,复发率为38.01%,治疗组复发共3例,复发率为10.71%;治疗后3月对照组复发共16例,复发率为76.19%,对照组复发共8例,复发率为28.57%。治疗后2周、1月、3月时间内,治疗组复发人数均少于对照组(P<0.05)。7.安全性比较:治疗及随访期间,两组患者均未出现不良反应。各项生命体征及辅助检查均未见明显异常改变。结论:藿香化浊方治疗IBS-D脾虚湿盛证整体疗效优于单纯使用西药匹维溴胺片,能明显改善患者腹痛、腹泻、大便溏烂、乏力、畏食生冷、纳呆等临床症状,降低严重程度量级,从多方面、多维度提高生活质量。同时,藿香化浊方治疗IBS-D脾虚湿盛证有较好的近期、远期疗效,复发率低,整体用药安全可靠,值得临床进一步研究、应用和推广。

冯海峰[5](2019)在《运动员胃肠综合征与肠道菌群的相关性》文中研究说明运动员在运动过程中,常发生运动性胃肠综合征,尤其是耐力性运动员,严重妨碍了运动员正常的运动训练和比赛。本文综述了运动员胃肠综合征发生的原因,以及与肠道菌群的相关性。

谭锐[6](2018)在《过度训练对肠黏膜屏障的影响及植物多糖的干预作用》文中研究表明过度训练对机体刺激-应答反应具有强烈刺激作用,长时间、大强度的训练会导致肠道屏障功能受损,发生运动性胃肠综合征。植物多糖作为一种天然有机化合物具有免疫调节、抗肿瘤、抗衰老、抗氧化等多种生物活性。本文主要阐述过度训练对机体肠黏膜屏障的影响以及复合植物多糖干预对机体肠黏膜的保护作用。

谭锐[7](2018)在《过度训练对大鼠肠粘膜屏障的影响及复合植物多糖的干预作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研究目的:本文旨在研究过度训练对大鼠肠粘膜屏障的影响,探究复合植物多糖对过度训练肠粘膜屏障的干预作用,分析复合植物多糖在大鼠氧化应激、炎症反应、保护肠粘膜屏障完整性等方面发挥的作用,进而探讨复合植物多糖在过度训练状态下保护肠粘膜屏障的可能机制。研究方法:选取40只200220g健康雄性SD(Sprague-Dawley)大鼠,随机分为4组,安静对照组(C,n=10),复合植物多糖对照组(P,n=10),过度训练组(E,n=10)和复合植物多糖+过度运动组(PE,n=10)。E、PE组大鼠进行为期4周一般训练和4周力竭训练共八周跑台训练,C和E组灌胃生理盐水,P和PE组灌胃浓度为10%的复合植物多糖溶液,于末次运动12h后取材。全血用于测定血常规指标:红细胞(RBC)、血红蛋白(HGB)、白细胞(WBC)。血清用于测定氧化抗氧化指标:总超氧化物歧化酶(T-SOD)、总抗氧化能力(T-AOC)、丙二醛(MDA)、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活性;运动机能指标:尿素氮(BUN)、肌酸激酶(CK)、睾酮(T)活性;测定肠粘膜屏障完整性指标:内毒素(ET)、D-乳酸(D-LA)含量和二胺氧化酶(DAO)活性。在大鼠小肠近端空肠5cm处取2cm长的空肠,制备10%肠组织匀浆用于测定肠组织炎症因子IL-1β、IL-6、IL-10、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干扰素-γ(IFN-γ)活性。研究结果:(1)各组大鼠全血血常规指标比较:与C组相比,E组RBC数量显着减少(P<0.05),WBC、HGB数量极显着减少(P<0.01);与E大鼠相比,PE组大鼠RBC、WBC、HGB数量显着增加(P<0.05)。(2)各组大鼠血清运动能力指标比较:与C组相比,E组大鼠CK、BUN活性极显着增大(P<0.01),T含量极显着减小(P<0.01);与E组大鼠相比,PE组大鼠CK、BUN活性极显着减小(P<0.01),T含量显着增大(P<0.01)。(3)各组大鼠氧化应激指标比较:与C组相比,E组大鼠血清T-SOD、T-AOC、GSH-Px活性极显着降低(P<0.01),MDA活性显着增加(P<0.01);与E相比,PE组大鼠血清T-SOD活性无显着差异(P>0.05),T-AOC、GSH-Px活性显着增加(P<0.05),MDA活性显着降低(P<0.01)。(4)各组大鼠肠道炎症因子指标比较:与C组相比,E组大鼠肠道IL-1β、IL-6、TNF-α含量极显着增加(P<0.01),IL-10、IFN-γ含量极显着减小(P<0.01);与E组大鼠相比,PE组大鼠肠道IL-1β、IL-6含量极显着减少(P<0.01),TNF-α含量显着减少(P<0.05),IL-10含量极显着增大(P<0.01),IFN-γ含量显着增大(P<0.05)。(5)各组大鼠肠粘膜通透性指标比较:与C组相比,E组大鼠血清ET、DAO、D-LA活性极显着增加(P<0.01);与E组大鼠相比,多PE组大鼠肠道ET、DAO、D-LA活性含量极显着减少(P<0.01)。研究结论:(1)过度训练导致机体运动机能下降,复合植物多糖干预能显着保护因过度训练机体造成的运动机能下降。(2)过度训练导致机体氧化应激反应增强,复合植物多糖干预能显着提高过度训练机体的抗氧化能力,防止自由基的对机体的损害。(3)过度训练导致机体肠道促炎因子含量上升,抗炎因子含量下降,复合植物多糖干预能显着显着机体肠相关淋巴系统免疫机能,提高机体免疫调节能力。(4)过度训练导致机体肠粘膜通透性上升,增加细菌移位的风险,推测复合植物多糖干预能防止肠粘膜通透性上升造成的细菌移位,保护肠粘膜屏障功能的完整性。

李林蔚,相福军,肖辉,曹卉,曹建民[8](2018)在《运动与肠易激综合征》文中研究说明大强度运动会通过多个方面对消化道产生影响,形成运动性肠易激综合征,对正常的运动训练和营养吸收造成影响,而采用多种营养措施是作为缓解运动性肠易激综合征的潜在手段。本文主要就运动性肠易激综合征的形成原因和缓解手段进行研究。

耿雪[9](2017)在《以肠道菌群为靶点的运动性胃肠综合征干预研究进展》文中研究表明运动性胃肠综合症是由运动引起机体胃肠系统出现功能性紊乱的一种病症,具备发病率高、范围广、原因复杂等特点,严重影响运动员的日常训练及比赛,因此如何有效防治成为研究重点。随着人类元基因组计划的启动,大量研究表明肠道菌群在维持肠道健康方面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相关学者以肠道菌群为靶点,研究运动性胃肠综合征的发病机制后发现保证运动员肠道菌群的多样性和丰度可有效改善其症状,成为防治运动性胃肠综合征的新方法。故本文采用文献资料等方法分析运动性胃肠综合症的发病类型、影响因素及发病机制,剖析以肠道菌群为介入点改善运动性胃肠综合征的作用机理,深入总结前人研究,为运动性胃肠综合症及其防治的相关研究提供理论依据。

钟丽兰,郝珊,曾小琼,张志强,林晓[10](2016)在《大学生运动性胃肠综合征影响因素调查》文中提出目的探究大学生运动性胃肠综合征(EIGS)的发生情况及其影响因素,从而更加全面、深入地了解EIGS。方法采用分层整群抽样方法对2013年9月2015年7月某学院在校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主要包括的内容有性别、年级、运动和饮食以及胃肠症状的发生。结果男生发生EIGS比例为35.31%(1430/4050),女生发生EIGS比例为39.80%(1572/3950)。一年级EIGS发病率为43.5%(1746/4013),高于二年级的39.8%(1587/398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大学生发生EIGS以恶心43.21%(1787/4136)、腹痛33.56%(1388/4136)、呕吐27.68%(1145/4136)、反胃21.64%(895/4136)和发热10.15%(420/4136)等为常见症状。跑步、骑自行车、篮球、羽毛球这四项运动都是大学生普遍参与的体育项目。在这四项运动中,女大学生EIGS发病率均高于男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大学生EIGS的发生与性别、年级、运动状况以及发病史有关,全体师生都应该警惕该疾病的危害性。

二、运动性胃肠综合征研究现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运动性胃肠综合征研究现状(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数据挖掘技术研究庄礼兴教授调神针法临床应用规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综述
    第一节 现代精神心理问题概况
    第二节 “调神”“治神”相关针法研究概述
        一、各家“调神”“治神”针法概况
        二、“调神”“治神”相关针法的临床研究
        三、“调神”“治神”相关针法作用机制研究
    第三节 “调神”“治神”相关中医理论研究
第二章 庄礼兴教授调神针法简介
    第一节 调神针法简介
    第二节 调神针法研究现状
        一、庄礼兴教授调神针法经验总结
        二、庄礼兴教授调神针法的临床疗效研究
第三章 庄礼兴教授调神针法临床用穴规律的数据挖掘
    第一节 数据及研究方法
        一、数据来源
        二、统计分析方法
    第二节 数据分析结果
        一、频数分析
        二、系统聚类分析
        三、关联规则
        四、决策树分析
        五、因子分析
    第三节 讨论
        一、数据挖掘结果讨论
        二、调神针法使用路径
        三、调神针法的“调神”思想源流
        四、数据挖掘与名家经验总结
        五、创新点与展望
结语
参考文献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致谢
附件1:统计学处理合格证明

(2)儿童胃肠积热证诊断与评价标准量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综述一 胃肠积热理论探析
        一、胃肠积热的概念
        二、胃肠积热的病因
        三、胃肠积热的病机
        四、胃肠积热的常见兼夹证
        五、胃肠积热的诊断
        六、胃肠积热的治疗
        七、胃肠积热与儿科各系统疾病的相关性
        八、小结
        参考文献
    综述二 中医证候诊断与评价标准量化研究进展
        一、中医证候诊断与评价标准量化研究思路
        二、中医证候诊断与评价标准量化研究方法
        三、小结
        参考文献
前言
第二部分 量化工具研制与评价
    研究一 胃肠积热证诊断模型构建与评价
        一、基于医案及相关文献形成胃肠积热诊断模型原始条目池
        二、基于德尔菲法筛选胃肠积热四诊信息条目
        三、基于Lasso分析筛选胃肠积热诊断模型的核心条目
        四、基于机器学习构建和评价胃肠积热诊断模型
        五、讨论
        参考文献
    研究二 胃肠积热评价性量表的研制与评价
        一、基于医案及相关文献形成胃肠积热评价性量表原始条目池
        二、基于德尔菲法初步筛选胃肠积热四诊信息条目
        三、基于经典测验理论及项目反应理论研制胃肠积热评价性量表
        四、胃肠积热评价性量表的信效度及项目功能差异分析
        五、讨论
        参考文献
结语
    1 结论
    2 创新点
    3 不足与展望
致谢
附录
    附录1 儿童(3-14岁)胃肠积热证诊断与评价量化临床信息采集表
    附录2 儿童(3-14岁)胃肠积热证评价性量表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个人简历

(3)加减升阳益胃汤方证相应的文本挖掘及对慢性疲劳模型大鼠调节机制的代谢组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部分 升阳益胃汤“方证”的文本挖掘
    1.古代文献研究
        1.1 原书记载
        1.2 历代医家对本方的的认识
        1.3 历代医家对升阳益胃汤组方配伍的认识
    2.升阳益胃汤“方证”的数据挖掘
        2.1 研究方法
        2.2 结果
第二部分 实验研究
    实验一 慢性疲劳大鼠模型的构建及评估
        1.实验材料
        2.实验方法
        3.模型评估
        4.统计方法
        5.实验结果
        5.1 各组大鼠外观行为评分情况
        5.2 各组大鼠体重变化情况
        5.3 各组大鼠生化指标变化情况
        5.4 各组大鼠胃肠功能指标变化
        5.5 各组大鼠下丘脑单胺类递质含量的变化
        6.讨论
        6.1 模型的选择
        6.2 指标的选择
    实验二 复合刺激对慢性疲劳模型大鼠代谢组学影响
        1.实验材料
        1.1 实验动物:同实验一
        1.2 仪器与试剂
        2.实验方法
        3.实验结果
        3.1 血清与尿液的核磁共振分析
        3.2 多元统计分析
        3.2.1 血清多元统计
        3.2.2 尿液多元统计分析
        4.讨论
    实验三 加减升阳益胃汤抗疲劳的药效学的实验研究
        1.实验材料
        2.实验方法
        3.统计方法
        4.实验结果
        4.1 各组大鼠外观行为评分情况
        4.2 各组大鼠体重变化情况
        4.3 各组大鼠生化指标变化情况
        4.4 各组大鼠胃肠功能评价
        4.5 各组大鼠脾重指数及胸腺指数
        4.6 各组大鼠下丘脑神经递质含量的变化
        4.7 各组大鼠骨骼肌能量代谢指标的变化
        5.讨论
        5.1 立题依据
        5.2 疲劳与肝脾之间的关系
        5.3 加减升阳益胃汤的组方分析
        5.4 加减升阳益胃汤功能评价
    实验四 加减升阳益胃汤抗疲劳的代谢组学研究
        1.实验材料
        1.1 实验动物:同实验三
        1.2 仪器与试剂
        2.实验方法
        2.1 动物分组:同实验三
        2.2 造模方法:同实验三
        2.3 药液制备及给药方法:同实验三
        3.核磁备样及NMR测定条件
        4.NMR图谱预处理
        5.结果与分析
        5.1 血清、尿液的核磁共振分析
        5.2 不同给药组血清多元统计分析
        5.3 不同给药组尿液多元统计分析
        5.4 代谢通路分析
        6.讨论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研究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4)藿香化浊方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脾虚湿盛证的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部分 理论研究
    1 祖国医学对IBS-D的认识
        1.1 病名源流
        1.2 病因病机分析
        1.3 祖国医学对IBS-D的治疗方法
        1.3.1 内治法
        1.3.2 外治法
    2 现代医学对IBD-S的认识
        2.1 定义
        2.2 流行病学特点
        2.3 病因与发病机制的研究
        2.3.1 脑-肠轴学说与神经递质
        2.3.2 胃肠动力异常
        2.3.3 内脏高敏感性
        2.3.4 肠道炎症与免疫
        2.3.5 菌群失调与肠道粘膜屏障损害
        2.3.6 其他因素
        2.4 现代医学对IBS-D的治疗方法
        2.4.1 一般治疗
        2.4.2 药物对症治疗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1 病例资料
    2 诊断标准
        2.1 西医诊断标准
        2.2 中医诊断标准
    3 病例选择
        3.1 纳入标准
        3.2 排除标准
        3.3 剔除标准
        3.4 脱落标准
        3.5 中止标准
    4 研究方法
        4.1 病例随机分组法
        4.2 临床治疗方法
        4.2.1 一般治疗
        4.2.2 药物治疗
    5 观察指标
        5.1 一般项目
        5.2 中医症状积分
        5.3 IBS症状严重程度积分
        5.4 IBS生活质量评价
        5.5 复发率观察
        5.6 安全性观察
    6 评价标准
        6.1 疗效评价标准
        6.1.1 中医症状疗效评价
        6.1.2 量表评价
        6.1.3 复发率评价
        6.2 安全性评价
    7 统计学处理方法
    8 研究结果与分析
        8.1 一般资料比较
        8.2 治疗结果比较
        8.2.1 整体疗效比较
        8.2.2 中医症状总积分比较
        8.2.3 中医单项症状积分比较
        8.2.4 IBS-SSS量表积分比较
        8.2.5 IBS-QOL生活质量评分比较
        8.2.6 复发情况比较
        8.2.7 安全性比较
第三部分 讨论
    1 导师治疗IBS-D的学术思想解析
    2 藿香化浊方组成及方义
    3 单味中药的性质与功效
    4 现代药理学分析
    5 结果分析
    6 问题与展望
        6.1 本次研究缺陷
        6.2 展望未来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缩略词表
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科研成果

(5)运动员胃肠综合征与肠道菌群的相关性(论文提纲范文)

1 运动员胃肠道及其功能概述
2 运动员胃肠道微生态状况
3 运动性胃肠综合征与肠道菌群失调的关系
4 运动性胃肠综合征及其影响因素
    4.1 运动形式
    4.2 运动量
    4.3 性别和年龄
5 运动性胃肠综合征的发生原因和机制
    5.1 胃肠道血流量的改变
    5.2 胃肠道动力异常
    5.3 胃肠道的机械弹动
    5.4 神经-内分泌-免疫系统的功能变化
6 展望

(6)过度训练对肠黏膜屏障的影响及植物多糖的干预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1 运动与运动性肠易激综合征
    1.1 运动与肠黏膜机械屏障变化
    1.2 运动与肠黏膜通透性改变
    1.3 运动与肠黏膜屏障免疫功能的变化
    1.4 运动与肠黏膜屏障的生物屏障变化
2 植物多糖干预过度运动
    2.1 植物多糖干预保护肠黏膜机械屏障
    2.2 植物多糖干预增强机体抗氧化能力
    2.3 植物多糖干预增强机体免疫调节能力
    2.4 植物多糖干预调节机体肠道菌群
3 小结

(7)过度训练对大鼠肠粘膜屏障的影响及复合植物多糖的干预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序言
    1.1 选题依据
    1.2 文献综述
        1.2.1 肠粘膜屏障的构成
        1.2.1.1 机械屏障
        1.2.1.2 化学屏障
        1.2.1.3 免疫屏障
        1.2.1.4 生物屏障
        1.2.2 运动与运动性肠易激综合征
        1.2.2.1 运动与肠粘膜机械屏障的变化
        1.2.2.2 运动与肠粘膜通透性的变化
        1.2.2.3 运动与肠粘膜免疫功能的变化
        1.2.2.4 运动与肠粘膜生物屏障的变化
        1.2.3 植物多糖与运动
        1.2.3.1 植物多糖干预保护肠粘膜机械屏障
        1.2.3.2 植物多糖干预增强机体抗氧化能力
        1.2.3.3 植物多糖干预增强机体免疫调节能力
        1.2.3.4 植物多糖干预调节机体肠道菌群
2 对象与方法
    2.1 实验材料与分组
    2.2 实验方案
        2.2.1 训练方案
        2.2.2 灌胃方案
    2.3 实验取材和样本处理
    2.4 指标测定方法
        2.4.1 大鼠血液红细胞指标RBC、HGB、WBC检测
        2.4.2 大鼠肠粘膜屏障完整性指标D-LA、ET和DAO检测
        2.4.3 大鼠氧化抗氧化指标T-SOD、T-AOC、MDA、GSH-Px测定
        2.4.4 大鼠血清运动机能指标BUN、CK、T活性测定
        2.4.5 大鼠肠粘膜细胞因子IL-1β、IL-6、IL-10、TNF-α和INF-γ测定
    2.5 主要仪器、试剂
    2.6 数据处理与分析
3 实验结果
    3.1 大鼠的体重变化和行为变化
    3.2 各组大鼠血常规指标比较
    3.3 各组大鼠血清氧化应激指标比较
    3.4 各组大鼠血清运动能力指标比较
    3.5 各组大鼠肠道炎症因子指标比较
    3.6 各组大鼠肠粘膜通透性指标比较
4 讨论
    4.1 过度训练和补充复合植物多糖对大鼠血常规指标的影响
        4.1.1 过度训练对大鼠血常规指标的影响
        4.1.2 复合植物多糖干预对大鼠血常规指标的影响
    4.2 过度训练和复合植物多糖干预对大鼠血清氧化抗氧化指标的影响
        4.2.1 过度训练大鼠血清氧化抗氧化指标的影响
        4.2.2 复合植物多糖干预对大鼠血清氧化抗氧化指标的影响
    4.3 过度训练和补充复合植物多糖对大鼠运动能力的影响
        4.3.1 过度训练对大鼠运动能力的影响
        4.3.2 复合植物多糖干预对大鼠运动能力的影响
    4.4 过度训练和补充复合植物多糖对大鼠炎症因子的影响
        4.4.1 过度训练对大鼠炎症因子的影响
        4.4.2 复合植物多糖对大鼠炎症因子的影响
    4.5 过度训练和复合植物多糖干预对肠粘膜通透性的影响
        4.5.1 过度训练对肠粘膜通透性的影响
        4.5.2 复合植物多糖干预对肠粘膜通透性的影响
5 结论
6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期间科研成果
致谢

(8)运动与肠易激综合征(论文提纲范文)

1 小肠运动与运动性肠易激综合征
2 益生菌及其他营养补剂作用于肠道的保护机制

(9)以肠道菌群为靶点的运动性胃肠综合征干预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EIGS
    1.1 EIGS的类型
    1.2 影响EIGS的因素
        1.2.1 运动项目
        1.2.2 性别与年龄
        1.2.3 其他因素
2 EIGS发病机制
    2.1 胃肠道血流量的改变
    2.2 胃肠道机械性震动和动力学改变
    2.3 肠道微生态失衡
    2.4 肠屏障功能的破坏
    2.5 免疫功能异常
    2.6 神经-内分泌-免疫系统的变化
3 微生态制剂疗法
    3.1 微生态制剂的分类
    3.2 益生菌治疗EIGS的可能机制
        3.2.1 改善肠道菌群结构, 促进肠道微生态的平衡
        3.2.2 增强肠道屏障功能
        3.2.3 增强宿主的免疫功能
        3.2.4 产生抑菌物质等代谢产物参与维护肠道环境
4 益生菌治疗EIGS的疗效
5 小结

四、运动性胃肠综合征研究现状(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数据挖掘技术研究庄礼兴教授调神针法临床应用规律[D]. 于珺.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20(06)
  • [2]儿童胃肠积热证诊断与评价标准量化研究[D]. 马雪颜.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0(04)
  • [3]加减升阳益胃汤方证相应的文本挖掘及对慢性疲劳模型大鼠调节机制的代谢组学研究[D]. 冯玉华. 黑龙江中医药大学, 2019(01)
  • [4]藿香化浊方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脾虚湿盛证的临床观察[D]. 班莹. 广西中医药大学, 2019(03)
  • [5]运动员胃肠综合征与肠道菌群的相关性[J]. 冯海峰. 山东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9(02)
  • [6]过度训练对肠黏膜屏障的影响及植物多糖的干预作用[J]. 谭锐. 体育科研, 2018(03)
  • [7]过度训练对大鼠肠粘膜屏障的影响及复合植物多糖的干预作用[D]. 谭锐. 苏州大学, 2018(01)
  • [8]运动与肠易激综合征[J]. 李林蔚,相福军,肖辉,曹卉,曹建民. 运动, 2018(04)
  • [9]以肠道菌群为靶点的运动性胃肠综合征干预研究进展[J]. 耿雪. 体育科研, 2017(03)
  • [10]大学生运动性胃肠综合征影响因素调查[J]. 钟丽兰,郝珊,曾小琼,张志强,林晓. 中国当代医药, 2016(27)

标签:;  ;  ;  ;  

胃肠动力综合征的研究现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