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诗中的分离主题

宋诗中的分离主题

一、宋词中的别离主题(论文文献综述)

曾明[1](2020)在《宋词中的长沙书写》文中提出长沙作为宋代南方的都市,以其独特的区位、便利的交通、富庶的物产、繁荣的文化,受到了词人的关注。长沙在宋词中呈现出多方面、多层次、多角度的书写,书写的创作主体既有本土词人,也有贬谪流放、知官赴任、漫游寓居等流寓词人,还有其他词人,共计词人五十三位,其中不乏秦观、黄庭坚、辛弃疾、姜夔等名家,这些词人创作了一百五十七首词作。宋词长沙书写以山川胜景、亭台寺院、特产风物为对象,描写了湘江、岳麓山、定王台、裴公亭、长沙酒、长沙梅等题材内容,充分展现了长沙秀美的自然景观和底蕴深厚的人文景观。得益于“江山之助”,宋词长沙书写浸润了沉湎于山水、醉心于隐逸的情怀,也以借物抒情、托物言志的方式表达对故国、亲人、朋友的怀念,在吟唱岁月不居的飘逸旷达、嗟叹命途多舛的悲凉落寞、抒发壮志难酬的愤懑忧伤中展现出对生命的思索。同时,宋词长沙书写包蕴了湘楚文化、忧乐文化、歌妓文化等文化元素,凝聚了独特的文化意蕴。它以对穷山恶水的呈现、湘楚意象的塑造、名人故迹的展示,浓缩成坚毅浪漫的湘楚文化意蕴;它以对民间生活的关注、家国天下的忧虑和盛衰兴亡的感慨寄托深远博大的忧乐文化意蕴;它以歌妓人格与创作地域的共振、歌妓功能与享乐环境的共生、歌妓命运与贬谪意味的共鸣,沉淀了开放包容的歌妓文化意蕴。

陶友珍[2](2020)在《唐宋词在清代顺康雍乾时期的传播与接受》文中研究表明任何一个时代的文学都会或多或少地打下前代文学的印记,清代是词学复兴的时代,但不可否认的是,清词的中兴离不开清人对唐宋词的学习与接受。本文利用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相结合的方法,主要从词集、词论与创作三个方面分析研究唐宋词在清代顺康雍乾时期的传播与接受情形。就词集而言,本文主要从唐宋词集在顺康雍乾时期的着录、刊刻、抄写、校勘、评点、笺注等方面展开相关研究。统计数据显示,秦观、陈允平、辛弃疾、苏轼、赵以夫、周密、周邦彦、吴文英、欧阳修、黄庭坚等人的词集在该时期书目中着录次数较多,选集的着录以《花庵词选》《梅苑》《绝妙好词》《乐府雅词》为最。该时期新刊唐宋词集,别集以姜夔和张炎词集刊刻次数最多,选集以《绝妙好词》和《乐府补题》刊刻次数为多。顺康雍乾时期学人对唐宋词集的校勘、笺注、评点都能在一定程度上促进唐宋词在清代的传播与接受。唐宋词集的流布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顺康雍乾时期词坛风会,其中《花间集》与明末清初词坛的复古之风,《乐府补题》与该时期咏物词的繁荣,《绝妙好词》与中期浙派的兴盛都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这个时期新编的唐宋词选目前可见的约有23部,呈现出数量多、规模大、体例全、择取精等特点,为唐宋词的传播与接受打下了较好的文献基础。从统计数据来看,南宋清雅词人及其作品的入选率普遍较高,排名靠前,姜夔和张炎的词尤其受青睐。该时期新编的一些唐宋词选对清代词坛产生了较大影响,《见山亭古今词选》《词综》《词洁》《御选历代诗余》《晴雪雅词》等都是其中的代表。清人词论也是研究唐宋词在顺康雍乾时期传播与接受的重要载体。一方面,词话是唐宋词传播的重要途径。顺康雍乾时期词话中保存和传播的唐宋词数量颇为可观,其主要以品评、赏析、阐释、辨讹、述闻等方式呈现,唐宋词的词话传播具有小众化、碎片化、趣味化和深度化等特点;另一方面,清人在词话中通过研究具体的唐宋词作,学习唐宋人的写作技法,总结了许多行之有效的创作经验。其在词的命题立意、谋篇布局、遣词造句等各个方面都有所创获,作词讲求蕴藉、合理用典、情景交融。对于长调、中调、小令也能依据其自身特点采取不同的写作技巧。关于咏物词则主张神似而非形似,须寄托情感。大多数清人都认同宋代是词的高峰时期。他们认为词有着与诗、曲不一样的特质,主张词须幽深而要眇,尤其反对词的曲化和俗化。但清人也认识到了词与其他文体在摅写性情、标举景物方面的相通之处。这种词体观也从侧面透露出清人认同并学习何种唐宋词的接受思想。清人在构建词史时,几乎都忽略了豪放词人,而其列举的各个时期的代表词人往往以南宋清雅词人居多。从顺康雍乾时期关于唐宋词的论争来看,一般而言,清初学人多主张学五代北宋,康熙中叶以还,对南宋词的认可度逐渐提高。正变之论和本色之争基本延续了传统的观点,但强调豪放亦为本色或只可论正变而不可论短长者亦不乏其人,反映了清人较为宏通的接受观;而雅俗之争基本呈现一边倒的倾向,崇雅的势力要远大于媚俗。在词的创作方面,清人也对唐宋词多有接受。从实际情况来看,唐宋词接受的确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清词的创作:明末至顺治初期,清人多学习南唐、花间、北宋,清词多呈现出小令化和艳情化的倾向;顺治中期至康熙中期,清人的接受取向呈现出明显的多元化特色,清词题材与风格多样,成就颇高;康熙后期至乾隆后期,是姜、张独尊的时期,清词更追求华丽的外壳而缺乏深广的思想内容,整体成就不如清初。清人在创作上对唐宋词的接受是多方面的,很多地方都是隐性而难以坐实的。故而,本文以追和这一较为明显而特殊的接受方式为例,阐述清人在创作上对唐宋词的接受。顺康雍乾时期追和唐宋词主要有和韵、集句、效体、櫽栝等不同形式,其追和唐宋词时对长调更偏好,追和对象多为唐宋名家名作,对南宋词作尤为青睐。顺康雍乾时期追和词的兴盛与当时的社会文化背景、词学文献的储备以及词人创作追和词的契机和心态等各个方面都有着密切的关系。清人的追和使李清照、姜夔、张炎等人在词史上的地位得以确立,加速了唐宋词经典化进程,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清词的中兴与繁荣。

郑鑫[3](2020)在《宋南渡节序词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宋南渡节序词是指宋南渡词人所创作的以节令时序、风物习俗为客观描写对象或感情触发媒介的词作。它诞生于宋室偏安的时局中,在渐趋繁荣的都市经济、诡谲的政治斗争及词体本身发展规律的共同作用下,成为南渡时期家国坎坷巨变、文人心路历程与社会民俗风情的特殊见证。就艺术手法而言,时空架构为南渡词人搭建起异乡节序、抚今思昔的词作框架,诗化技巧的运用强化了节序词的雅化趋势,而赋法为词则与节序词的写景抒情之要求相契合。最终,南渡节序词因其丰富的内容、深刻的思想与多变的风格成为两宋节序词的典型代表,部分词作更是凭借历代词选、词论的多次收录获得了一定程度的传播,对后世词人节序词的创作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论文共分为四个章节:第一章对南渡节序词的生成背景及创作概况作一大致梳理。“靖康之变”后复杂动荡的时局直接影响了南渡词人的人生路径与创作心理;而南宋定都临安后,都市经济的发展又为盛景欢庆主题的节序词创作奠定了一定的物质基础。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节序词的创作一方面与历久弥新的节序文化一脉相承,另一方面又遵循词体本身的发展规律,最终实现了这一传统题材在特殊时期新的书写与表达。总体而言,四十位南渡词人留下了不同主题的四百余首节序词作,刻画了包括上元、中秋、重阳等节序在内的节序风情,从不同角度展现了各自的节序感怀,体现了其对节序文化的接受及其对节序之庆的理解。第二章从内容角度分析了南渡节序词的典型思想主题。南渡词人在继承节序词经典主题的同时,又将时代风云与一己悲欢纳于词中。具体而言,南渡词人对外关注兴亡国事,将家国残破的伤怀寄托于诸多回忆故都与往日繁华的节序词中,并借节序之机抒发报国豪情,实现了家国时事的写实化表达。对内则观照自我精神,一则将对岁月流逝的感受打磨为曲折幽微的光阴之叹,其中多有物是人非或人事俱非的苍凉感喟;一则将漂泊天涯的无奈淬炼成悲苦哀怆的羁旅之愁,其间多见天涯流离、乡音难解的顾影自怜。同时,南渡词人对当时的民俗风情也多有切身感受,并热衷于描摹热闹欢腾的宴游欢庆场面与异彩纷呈的节序风物、民间习俗,充分展现了两宋之际的节序文化。第三章从形式分析的角度出发总结了南渡节序词中的三种典型艺术手法。首先,经历了陵迁谷变的南渡词人,其节序词创作顺应了时空转换而节序周而复始的现实,通过顺应时空流转与抚今思昔的时空架构,使节序词得以在一定程度上摆脱亭阁限制,尽显磊落之气。其次,南渡节序词运用了浑融典雅的诗化技巧,通过使事用典、化用诗句及对苏轼节序词的次韵唱和,强化了节序文化内涵与词人思古伤今情绪的表达。最后,南渡词人运用了赋法为词的手法,细致刻画节序景致、摹写节序情感,并通过回环往复的结构安排描绘出一幅情景兼胜的节序风情画卷。第四章总结南渡节序词的词史地位。南渡节序词开拓了节序词的审美境界,拓展了节序词的广度与深度,在一定程度上可被视为两宋节序词的缩影。而通过对历代名家词选对南渡节序词的选录情况、经典词论对南渡节序词的评点情况及词人创作对南渡节序词的接受情况可知,南渡节序词在后世获得了一定程度的传播,对后世词人节序词的创作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总体而言,宋南渡节序词是时代性、文学性、民俗性的综合体,记录了南渡词人经历“靖康之变”后的心路历程,描绘了各具特色的文人集聚及民间游赏活动,反映了由动荡而渐趋稳定安逸的时代环境,对我们认识时空巨变后的南渡文人心态及南渡社会风情具有一定意义。

黄金龙[4](2020)在《崑曲曲牌源流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崑曲曲牌源流研究”课题的展开,是基於目前对崑曲曲牌源流演变中存在的问题,所做的系统回顾和整理研究,是对戏剧本体的深入探索和考证。曲牌研究是曲学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涉及到对南北曲曲谱的整理与研究、对自上古时期到近代相关音乐文学文献的整理与研究、对各体音乐文学体裁文学的整理与研究等等,进而从整个中国“音乐文学“和“腔词关系”的宏观与微观视域考察崑曲曲牌的演进逻辑。本课题以通代研究角度切入,具体考察各代音乐文学与崑曲曲牌之间的源流互渗情况。第一章为“唐前古曲曲牌与崑曲曲牌之关系”。本课题对於崑曲曲牌源流的考察不仅仅把曲牌产生和发展限定为唐以後,而是力图在“前曲学时代”勾勒出一个曲牌音乐的酝酿和准备阶段,探索《诗经》、乐府等音乐文学在格律和音乐形式方面,对曲牌的产生所起到的重要推动作用,这也初步奠定了曲牌的文学和音乐基础。第二章为“大曲与崑曲曲牌关系论”。该章以大曲为主要考察对象,具体整理大曲源出崑曲曲牌的大致数量和基本演进方式,从而认为大曲的音乐管理方式和音乐体式,为崑曲曲牌提供了规范性和变异性的基本理念,同时也为崑曲曲牌的音乐文学来源提供了雅俗两方面的积累和雅俗融合的基本理念。第三章为“词牌与崑曲关系论”。作为崑曲曲牌的重要来源,该章主要考察“词曲递变”的文学逻辑和音乐逻辑,从而得见词与曲在宫调和格律的转化上,均有不同;其次,词法为度曲之法提供了丰富的经验和基础,为崑曲曲牌提供了丰富的文学和音乐素材。第四章为“北曲崑化论”。北曲和南曲始终存在着诸多文学与音乐特质上的差异,这种差异在宋元明清以来,以交通和地域转移流变,在东西南北之间进行了多次深入的学习、交流和渗透,构成了南北曲共同发展和共同繁荣的文化景观。该章也在意图证明南北曲的交流互渗,是南北曲自我曲学规范建立的基础。第五章为“南戏曲牌与崑曲曲牌关系论”。本章以南戏与崑曲内部声腔的转化入手,探讨南戏与崑曲的源流问题。南戏为崑曲初步奠定了“腔格理论”和“曲牌声情论”,课题通过对南曲谱谱系的重新梳理和反思,确立了南戏和崑曲在音乐和文学倾向的雅俗倾向和曲律转变,这也进一步揭示了崑曲曲牌风格的独立发展与演变过程。第六章为“崑曲曲牌中的民间俗曲”。该章是基於曲牌源流多样性所作出的考察,具体从民间音乐、宗教音乐、边地音乐、琴曲、琴歌等角度,来全面考察崑曲与其他音乐品类之间的交流互渗状况。总体来说,本课题通过对崑曲曲牌源流的梳理可以看到:曲牌是曲牌体戏曲的重要特质,曲牌提供了戏曲的“诗、乐、演”的重要维度,具有重要的规约性和适应性。本课题对崑曲曲牌源流的考察,不仅仅是对崑曲曲牌的演唱和理论的揭櫫和指导,更重要的是力图发掘曲牌这一具体音乐形式其背後所蕴含的音乐演变逻辑,曲牌是整个中国音乐文学发展的一个缩影,充分展现了中国戏曲的独特魅力。

晋如意[5](2020)在《唐宋时期“刘阮遇仙”三大词牌的生成与发展》文中提出“刘阮遇仙”故事最早记录在南朝宋刘义庆的《幽明录》一书中,一直广为流传,到唐代吟咏更甚,并产生了专咏“刘阮遇仙”故事的三大词牌,从这些词牌及词作中,我们可以看到“刘阮遇仙”故事对唐宋词发展的影响。因此,本文从词牌名出发,从四个方面分析三大词牌在唐宋词中的生成与发展:首先,分析“刘阮遇仙”三大词牌的产生。《天仙子》最晚产生于盛唐时期,到五代有较多词作出现,但体制尚未定型。《忆仙姿》与《阮郎归》产生于五代时期,虽词作较少,但体制却已定型。三大词牌在创作之初,就有着不同的声情特点。第二,通过对唐五代“刘阮遇仙”相关词作的内容进行分析,发现此故事在词中有着新的叙述特点。不仅对本事进行了故事元素、情节模式、人物形象上的综合改造,还将“桃源”故事与女冠文化融入其中,使得“刘阮遇仙”故事更加动人。第三,分析“刘阮遇仙”三大词牌在宋代的发展与成熟。“刘阮遇仙”词牌发展到宋代,出现了众多同调异名现象,《天仙子》的体制在宋代定型,《忆仙姿》、《阮郎归》体制也更加成熟。而在声情特点上,三大词牌在继承五代词作韵部使用的基础上,对新的韵部进行尝试,呈现出多样的声情特点。第四,分析宋代“刘阮遇仙”三大词牌的主题承变。宋代以三大词牌创作的词,继承了五代时期以恋情为主的特色,并从男女不同角度阐述深情。除恋情之外,三大词牌在宋代还扩展出咏物、伤春、送别、羁旅、隐逸、长寿等诸多主题,使得“刘阮遇仙”词牌有了更为广泛的表现空间。

王思婷[6](2020)在《唐宋筝乐文化比较研究 ——以唐诗宋词为例》文中研究指明唐玄宗开元之治使中国封建社会达到顶峰阶段,此时期经济政治快速发展,文化上极为繁荣,出现以诗歌为代表的文学体裁,而唐诗中咏筝写筝作品是筝艺术发展顶峰时期的见证。宋词是我国文学史上与唐诗并驾齐驱又一璀璨的文学体裁,是宋朝文学上的最高成就,其中涉筝的词作品也为数不少。本文以唐诗与宋词为主要研究对象,将这两个朝代涉及筝的诗词作品进行了较为细致的整理归纳,对其中展现的唐、宋筝乐文化进行对比。本文首先对唐以前的筝乐文化进行简述,再对唐代筝乐文化与宋代筝乐文化进行概述,然后将唐诗与宋词中的筝乐文化内容进行比较,并总结出它们不同之处。此论文将分为三大部分:第一部分:简述唐代以前筝乐文化。从先秦时期筝乐文化入手,并介绍筝之起源,再按时间顺序谈先秦、汉魏六朝时期的筝乐文化。第二部分:简述唐宋筝乐文化。这是在进行筝乐文化比较前对唐宋两朝文化背景的梳理,先介绍唐代筝乐文化再介绍宋代筝乐文化。第三部分:唐诗与宋词中筝乐文化比较。唐朝以白居易、李商隐诗人涉筝作品为例,进行筝乐文化剖析;宋朝对晏几道、苏轼、辛弃疾三位词人涉筝作品进行赏析。最后立足四大论点进行比较,先从两朝筝的形制纹饰与演奏技巧方面进行对比研究,其次是筝在两朝的地位状况即雅俗问题的分析,最后将涉筝唐诗与宋词中的情感表现与情感特点进行赏析对比,深度探析他们的异同之处。

姜晓娟[7](2019)在《宋词叙事艺术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抒情与叙事是中国古代文学的两大重要文体形式,但抒情文学的传统远比叙事文学更为深远。实际上,中国古代文学中叙事文体也十分发达,这种发达不仅体现在传奇、话本、小说、戏剧等叙事文学的创作中,叙事因子在抒情文体中也时有萌芽。从《诗经》中具有生动故事情节的民间“唱事”,到汉乐府“感于哀乐,缘事而发”的现实主义创作精神,再到唐代以元、白为代表的新乐府运动中叙事诗的大量出现,抒情文体中的事件叙述成为辅助抒情主人公情感抒发、拉近作者与读者距离的有效手段。及至宋代,随着词体的逐渐兴盛,叙事文学与抒情文学之间的文体交融更为多样化,宋词这一抒情性极强的文体,在借鉴前代多种文体创作经验的基础上,于抒情之中见有浓郁的叙事氛围。长期以来,对宋词艺术特色的研究多偏向于“言情”,而宋词中的叙事艺术尚未引起足够重视,从这一方面来看,对宋词叙事艺术进行系统的梳理有助于进一步完善对词体艺术形式的探究。从宋词叙事的成因与特点、宋词常见的叙事模式与审美趣尚、宋词叙事中人物形象塑造艺术,以及宋词叙事艺术个案研究四个方面出发,探讨宋词叙事艺术的共性特征,对突破以往“词言情”之传统窠臼影响,揭示词这种文体有别于其他文体的叙事个性以及发掘一批重点词人的创作个性有重要意义。第一章,分析宋词叙事产生的原因以及宋词叙事的特点。宋词作为“一代文学”的重要代表,自产生之初便有一定的叙事成分,敦煌曲子词的发现充分证明民间俗文学对这一新兴文体形式的渗透性影响。在抒情与叙事文体交叉的历史阶段,各文体形式间形成了交融互通的发展特点。词体这一具有鲜明抒情风貌的文体形式同样也存在一定的叙事成分,宋词叙事的存在,是多种文体交融互通的必然趋势、历史负重下直歌其事的时代需求以及词人以叙明怀的内心呼唤三者共同作用的结果。同时,宋词在涉及叙事成分的作品中形成了具有鲜明文体特色的叙事特点,其敷衍故事模糊与真切同存、事件叙述抒情与叙事并重以及借典型细节表现故事情节的叙事风格,具有既不同于叙事文体,也有别于其他抒情文体叙事的独特性。第二章,探讨宋词常见的叙事模式与审美趣尚。一种文体写作模式的形成标志着这一文体形式的成熟,尽管程式化的写作模式极易使创作者创作走入类型化的藩篱,但宋词在叙事方面形成的模式化的体段配置从一定程度上来看又有助于“借叙事以抒情”手法的运用,从而促进宋词叙事的不断成熟。宋词叙事的常见模式主要有四种:贯穿互补性叙事模式、直进式线性叙事模式、今昔对比式叙事模式以及环形包裹式叙事模式,四种模式有时在一首词作中交叉运用,叙事模式的不断成熟有效融合了宋词抒情与叙事之间的关系,从而形成宋词叙事独特的审美趣尚。宋代词人在词作中涉及叙事时,表现出对鲜明的悲剧意识和对悲剧题材书写的热衷,故而宋词叙事作品中大多是以悲剧故事为叙事骨架。宋词叙事作品中还存在不少通俗题材内容,这部分作品从多个角度折射出社会生活百态。最后,宋词叙事因鲜明的抒情性而带有以叙事意蕴带动叙事事实的特点,具有以意为主、有隐有显的写意性。第三章,研究宋词叙事中人物形象的塑造艺术。人物是叙事的核心要素。叙事作品中事件的最终完成通过人物行为得以实现。宋词中涉及叙事的作品尤为看重人物形象塑造,人物既是词作中的抒情主人公,又是所叙故事的行动元,其行为起到推动情节发展的作用。宋词叙事作品通过剪影式、速写式、独幕剧式三种手段完成人物形象塑造,因所叙事件的不同,宋词中的人物形象具有鲜明的个性,但也有一定的共性特点,主要表现为性格的单一性、心理描写的细腻性和以形象化代替概念性的丰满性。第四章,为宋词叙事艺术个案研究,以宋词发展史上叙事成分明显的典型作家作品为例,分析宋词在不同创作方式下叙事的个性特点。宋词叙事艺术的表现不仅在共性层面,更多地也表现在个性方面,词人在各自作品中表现出的叙事个性共同构成宋词叙事的艺术特色。柳永、苏轼、晏几道、周邦彦、李清照、辛弃疾、姜夔等人作为宋词不同发展阶段的代表词人,他们有人以赋为词,有人以诗为词,有人以文为词,亦有人保持词体本色,努力发挥词体的音乐性。然而无论何种创作手段,这些作家的作品在抒情过程中夹杂的叙事成分呈现出具有鲜明生活质感,从而带有明显的叙事性。

韩碧怡[8](2019)在《高中《宋词鉴赏》系列微课的设计与开发》文中指出随着移动互联网终端的普及,人们更钟情于接受简洁且有效的资讯,应运而生的是更多具有“微”字意义的事物。“微课”因为拥有精准的知识点,更加强调学习内容的小型化、细微化而深受中学教育研究者的重视。故将微课与高中语文宋词教学结合,设计开发高中语文宋词鉴赏的系列微课,可以改进语文课堂教学方式,改变传统语文课堂出现的问题,为提升语文教学质量寻找突破口。本论文是基于自身制作的系列微课作品展开的理论研究,具体内容包括绪论、微课开发的理论基础、微课的教学设计、微课的制作、效果评价及总结反思这六个部分。首先梳理国内外专家关于微课的研究成果,探索微课在高中语文教学部分的实现可行性。然后从“微课”的起源和定义进行探究,采用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引导等学习理念作为本系列微课的理论支撑,明确开发条件,制定开发流程,确立开发原则。在文献研究和问卷调查的基础上,确立了高中语文《宋词鉴赏》系列微课的具体内容,它们包括“作者生平”、“作品主题”及“艺术手法”这三部分。每一个部分设计时严格依照教学前期分析、教学策略制定两个步骤。设计完成后进入微课制作环节,工作包括脚本的设计、微课的类型与风格的确立及微课的制作与合成这三个方面。作品完成后,研究者组织焦点小组进行微课试播观看并进行访谈,针对总结的反馈意见对已制作的微课进行精化和美化。将高中语文系列微课设计成“作者生平”、“作品主题”和“艺术手法”这三个部分,目的是利用情景化的趣味教学以及丰富的视听语言来激发学生学习宋词的兴趣,以及如何运用微课中所讲授的方法来有效地鉴赏宋词,从而为高中语文宋词学习提供一定的教学帮助,提升传统课堂学习宋词的效率。通过本系列课程的设汁与开发,研究者发现在微课主题及知识点的确立方面,要立足于文本并符合学生的需求:在制作层面,微课的风格要符合内容的设计;微课的功能在于弥补了传统课堂中高中生学习不到位而无法当堂补漏的缺憾,可拓展学生的文化视野。本系列微课的设计和制作主要为解决一线语文教师实际制作“微课”过程中出现的技术困惑,并且在教学层面也为教师提供了 一定的帮助和启示。

杜欣儡[9](2019)在《唐宋《点绛唇》研究》文中认为《点绛唇》是唐宋词史上着名的词调之一,调名起源于江淹诗“白雪凝琼脂,明珠点绛唇”。《点绛唇》词最早出现在晚唐五代,经过初步发展,于两宋时期达到文人创作的高峰,金、元、明清时期仍然广为流传。通过对《点绛唇》词调的梳理和相关词作的分析,既有利于全面把握《点绛唇》词在唐宋时期的发展演变,揭示其持久的艺术魅力和独特的审美内涵,又有助于进一步完善词调史的研究内容,在词学上有着突出的贡献。本论文共五章。绪论部分,主要介绍了选择该词调的原因、词调以及《点绛唇》词调的研究状况。第一章《点绛唇》词调溯源。通过对《点绛唇》词调名称、本事溯源、异名问题考证、宫调、乐谱等方面的考察,以期进一步地认识《点绛唇》词调。第二章《点绛唇》词调体制。通过对《点绛唇》词谱格律、用韵分布、声情、章法的讨论,进而对该词调的体制有个全面的认识。第三章《点绛唇》词的题材和功能。通过列表格、画折线图的方式,探讨392首唐宋《点绛唇》词的主题倾向,分析其题材多元化的原因,揭示其音乐功能、娱乐功能、社交功能、审美功能。第四章唐宋《点绛唇》词的艺术特色。通过抒情方式、风格特征、修辞手法等方面的研究,具体把握《点绛唇》词别具一格的艺术特征。第五章唐宋《点绛唇》词之个案研究。通过研究冯延己、王禹偁、苏轼、李清照创作的《点绛唇》词,进而总结他们对唐宋《点绛唇》词蓬勃发展作出的杰出贡献。结语部分,一是概述唐宋《点绛唇》的总体风貌,二是阐释唐宋《点绛唇》的词史意义。

郑雅铭[10](2019)在《初中语文部编版教材唐诗教学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在内容中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应“贯穿国民教育始终”“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全方位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艺术体育教育、社会实践教育各环节”。唐诗作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和传播载体,理应得到人们对其更大的重视。然而在部编版教材中,所选的唐诗很少自立一课,基本是把古代诗词统一在一课中进行教学,这使得唐诗的独特性得不到充分地发挥。面对如此之多的唐诗,部编版教材是如何进行有效选编的?唐诗教学中存在哪些问题?如何使唐诗教学更加高效?这些都是困扰当下的难题。因此,本文以初中部编版教材为例,联系当前教学现状,分析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在此基础上探究更有效的唐诗教学方法。本论文主要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从教师、学生、环境、价值四个方面对唐诗教学进行整体概述。第二部分,从唐诗的时期、体裁、主题等方面分析初中部编版语文教材中唐诗入选情况。第三部分,通过调查问卷和访谈的形式,探究当前的唐诗教学现状,了解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第四部分,结合唐诗的特点和教学现状,对唐诗教学提出自己的构想,希望可以对今后的唐诗乃至古代诗歌教学尽一份力量。

二、宋词中的别离主题(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宋词中的别离主题(论文提纲范文)

(1)宋词中的长沙书写(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依据
    1.2 研究现状
    1.3 研究方法
    1.4 研究意义
第2章 宋词长沙书写的创作主体
    2.1 本土词人
    2.2 流寓词人
    2.3 其他词人
第3章 宋词长沙书写的题材类型
    3.1 山水胜景类
    3.2 亭台寺院类
    3.3 特产风物类
第4章 宋词长沙书写的情感内涵
    4.1 山水之意
    4.2 怀人之感
    4.3 生命之思
第5章 宋词长沙书写的文化意蕴
    5.1 湘楚文化意蕴
    5.2 忧乐文化意蕴
    5.3 歌妓文化意蕴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主要成果
致谢

(2)唐宋词在清代顺康雍乾时期的传播与接受(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清代顺康雍乾时期词传播与接受的环境及课题的提出
    二、研究现状及研究意义
    三、研究思路与主要研究内容
    四、课题的研究方法
第一章 唐宋词集在顺康雍乾时期的流布
    第一节 唐宋词集在顺康雍乾时期书目中的着录
        一、别集
        二、选集
    第二节 宋版唐宋词集在顺康雍乾时期的流传
        一、毛扆及毛褒所藏宋刻
        二、钱曾所藏宋刻
        三、季振宜所藏宋刻
        四、徐乾学所藏宋刻
        五、张宗橚所藏宋刻
        六、黄丕烈所藏宋刻
    第三节 唐宋词集在顺康雍乾时期的重刻与重抄
        一、唐宋词集丛刻
        (一) 汲古阁所刻唐宋词
        (二) 侯文灿刻《宋十名家词》
        二、宋词别集重刻
        三、唐宋词选集重刻
        (一) 《梅苑》
        (二) 《草堂诗余》
        (三) 《绝妙好词》
        (四) 《乐府补题》
        四、唐宋词集的重抄
        (一) 书坊及私人传抄唐宋词集
        (二) 四库馆臣抄录唐宋词集
    第四节 唐宋词集在顺康雍乾时期的校勘
        一、私人藏书家对唐宋词集的校勘——以毛扆和鲍廷博为中心
        二、四库馆臣对唐宋词集的校勘——以《四库全书总目》为中心
        (一) 字句勘误
        (二) 作者考订
        (三) 格律辨析
        (四) 版本考证
    第五节 唐宋词集在顺康雍乾时期的评点与笺注
        一、唐宋词在顺康雍乾时期的评点——以《山中白云词》为例
        (一) 艺术手法的点评
        (二) 思想内容的感悟
        二、唐宋词在顺康雍乾时期的笺注——以《绝妙好词笺》为例
        (一) 名物掌故笺释
        (二) 词人生平考证
        (三) 词人词作评价
        (四) 其他词作增补
        (五) 文字内容校勘
    第六节 唐宋词集的传播与顺康雍乾时期词风的演变
        一、《花间集》与明末清初复古之风的赓续
        二、《乐府补题》与顺康雍乾时期咏物词的繁荣
        三、《绝妙好词》与中期浙派的兴盛
    本章小结
第二章 唐宋词在顺康雍乾时期的编选
    第一节 顺康雍乾时期新编唐宋词选概述
    第二节 唐宋词在顺康雍乾时期词选中的计量及其接受意蕴
        一、基本数据的获取、统计与计算
        二、数据的解读与分析
        (一) 时代及群体的选择
        (二) 重要词人的进退与沉浮
        (三) 词作的审视
    第三节 唐宋词的选编与顺康雍乾时期词坛风会
        一、《见山亭古今词选》:清初崇雅之风的酝酿
        二、《词综》:开启清代学南宋慕骚雅的新时代
        三、《词洁》:南北兼取的接受理念与客观上崇雅的强化
        四、《御选历代诗余》:不主一隅与悉归于正
        五、《晴雪雅词》:示人词法与南宋清雅词风的普及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唐宋词在顺康雍乾时期词话中的传播与接受
    第一节 唐宋词在顺康雍乾时期词话中的传播——以《词话丛编》为中心
        一、唐宋词在顺康雍乾时期词话中的传播概述
        二、唐宋词在词话中的传播方式
        (一) 品评与赏析
        (二) 笺注与阐释
        (三) 辨讹与纠谬
        (四) 纪事与述闻
        三、词话传播唐宋词的特点和效应
        (一) 小众化
        (二) 碎片化
        (三) 趣味化
        (四) 深度化
    第二节 唐宋词在顺康雍乾时期词话中的接受——以作法的研习为中心
        一、创作进程的构思
        二、艺术境界的营造
        三、作法类型的归纳
    余论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唐宋词在顺康雍乾时期的体认与论争
    第一节 顺康雍乾时期对唐宋词人及其作品的体认
    第二节 词体观背景下的唐宋词接受
        一、诗、词之异同
        二、词、曲之异同
    第三节 词史观背景下的唐宋词接受
    第四节 顺康雍乾时期关于唐宋词接受的论争
        一、南北宋之争
        二、正变之论
        三、本色论
        四、雅俗之辨
    本章小结
第五章 从唐宋词接受看顺康雍乾时期词风之演变
    第一节 明末至顺治初期——宗花间、南唐、北宋与清词的小令化、艳情化
    第二节 顺治中期至康熙中期——多元化接受与清词题材及风格的多样化
        一、风云变幻的唐宋词多元接受
        二、多元接受背景下的清初词坛
    第三节 康熙后期至乾隆后期——姜张独尊与清词内容的贫弱及风格的单一
        一、从厉鹗到王昶:对姜张的坚守与新变
        二、姜张词风笼罩下的其他类型唐宋词接受
        三、姜张独尊下的雍、乾词坛
    本章小结
第六章 从追和看唐宋词在顺康雍乾时期的传播与接受
    第一节 顺康雍乾时期追和唐宋词的形式
        一、和韵
        二、集句
        三、效体
        四、櫽栝
    第二节 追和词的计量及其接受意蕴
        一、顺康雍乾时期追和唐宋词用调排行及分析
        (一) 追和用调数据基本分析
        (二) 追和十大词调
        (三) 追和词调与声情
        (四) 追和词调选用与原作及词坛风尚关系
        二、顺康雍乾时期追和唐宋词人排行及分析
        (一) 追和次数及所属时代分布
        (二) 追和十大词人
        (三) 顺康和雍乾时期追和差异分析
        (四) 稼轩词风在清前期全面回归
        (五) 康熙中期姜张词风全面崛起
        三、顺康雍乾时期追和唐宋词作排行及分析
        (一) 被追和热点作品排行比较
        (二) 被追和热点作品的词调、题材和风格比较
        (三) 顺康时期与雍乾时期被追和热点作品之比较
        (四) 被追和热点作品所属时代比较
    第三节 追和词兴盛的原因及其对顺康雍乾词坛的影响
        一、追和词兴盛原因探究
        二、追和对于顺康雍乾词坛的影响和意义
    本章小结
结语
附录 唐宋词在顺康雍乾时期的传播与接受大事记
参考文献
读博期间发表的科研成果
后记

(3)宋南渡节序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章 南渡节序词的生成背景与创作概况
    第一节 南渡节序词的生成背景
        一、复杂动荡的偏安时局
        二、渐趋繁荣的都市经济
        三、异彩纷呈的民俗活动
        四、雅俗并存的词坛风尚
    第二节 南渡节序词的创作概况
        一、词人群体性构成
        二、词作的定量分析
第二章 南渡节序词深挚广博的思想主题
    第一节 慷慨沉郁的家国哀思
        一、故都情结
        二、忧国感怀
    第二节 深沉隽永的文人情怀
        一、光阴之叹
        二、羁旅之愁
    第三节 鲜活多元的民俗风情
        一、宴游欢庆
        二、风物习俗
第三章 南渡节序词丰雅有序的艺术表现
    第一节 宏阔有序的时空架构
        一、时空流转下移步换景
        二、时空对望中抚今思昔
    第二节 浑融典雅的诗化技巧
        一、精巧蕴藉的使事用典
        二、清雅自如的诗句化用
        三、风流共赏的次韵追和
    第三节 自然鲜明的赋法特征
        一、丰富细腻的情景铺陈
        二、回环往复的结构层次
第四章 南渡节序词的词史地位
    第一节 两宋节序词发展的缩影
        一、开拓节序词的审美境界
        二、拓展节序词的广度深度
    第二节 南渡节序词的接受概览
        一、名家词选对南渡节序词的选录
        二、经典词论对南渡节序词的评点
        三、词人创作对南渡节序词的接受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一 :宋南渡节序词统计表
附录二 :宋明清名家词选选录南渡节序词统计
附录三 :南渡节序词在宋明清名家词论中的品评次数统计
致谢

(4)崑曲曲牌源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标号说明
绪论
    一、研究对象的界定
    二、曲牌的历史演变与分期
    三、研究缘起与意义
    四、研究史回顾
    五、研究创新点、思路与方法
第一章 唐前古曲与崑曲曲牌之关系
    第一节 古曲崑化曲牌之考索
        一、古曲曲牌崑化之数量统计与演变考
        二、古曲曲牌演变略论
    第二节 古曲与崑曲曲牌关系论
        一、《诗经》篇章结构与曲牌音乐体制
        二、“乐府”与曲牌音乐
        三、南、北民歌交流与曲牌音乐
第二章 大曲与崑曲曲牌
    第一节 大曲—曲牌崑化之考索
        一、大曲-曲牌转化之总体统计
        二、大曲曲名-崑化曲牌分类考
    第二节 大曲与崑曲曲牌关系辨正
        一、大曲节拍与崑曲曲牌节拍之演变
        二、大曲“遍数”与崑曲曲牌
        三、唐宋大曲与崑曲曲牌之关系
第三章 词牌与崑曲关系论
    第一节 词牌崑化曲牌之考索
        一、词牌崑化之数量统计
        二、词牌崑化曲牌分类考
    第二节 词牌格律与崑曲曲牌关系辨正
        一、词牌与崑曲曲牌格律、结构
        二、词牌与崑曲曲牌音乐体制论
        三、宋词与崑曲曲牌关系反思
第四章 北曲崑化论
    第一节 北曲曲牌崑化之考索
        一、北曲曲牌崑化之概括
        二、南北曲曲牌分类考
    第二节北曲崑化逻辑论
        一、北曲与崑曲曲牌音乐体制
        二、北曲曲牌、崑曲曲牌格律关系论
        三、南、北曲牌界说
第五章 南戏曲牌与崑曲曲牌关系论
    第一节 南戏崑化曲牌之考索
        一、南戏崑化之数量统计
        二、南戏崑化分类考
    第二节 南戏曲牌与崑曲曲牌关系辨正
        一、南戏与崑曲演唱方式之差异
        二、南戏与崑曲曲牌格律之分歧
        三、南戏与崑曲曲牌关系反思
第六章 崑曲曲牌中的民间俗曲与其他源流
    第一节 民间俗曲与其他曲目崑化曲牌之考索
        一、民间俗曲崑化之数量统计
        二、民间俗曲崑化之主要方式——[节节高]源流个案研究
    第二节民间俗曲与崑曲曲牌关系
        一、民间小调与崑曲
        二、民间宗教音乐与崑曲
        三、边地音乐与崑曲
        四、“琴曲”“琴歌”与崑曲曲牌
余论:曲牌论
    一、将文体学概念的“曲”迁移到音乐文学领域
    二、音乐文学的角度要坚决摒弃“乐文优劣论”
    三、曲谱的刊刻为曲学的发展提供了丰富的材料
    四、地域流动是曲牌演变的重要因素
    五、曲牌研究的构型和拓展——叠压
参考文献
附录编制说明
附录A: 《集成曲谱》曲牌检索
附录B: 《六十种曲》曲牌检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科研成果
後记

(5)唐宋时期“刘阮遇仙”三大词牌的生成与发展(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意义
    二、研究现状
        (一)关于唐宋词中“天台仙女”形象的研究
        (二)关于唐宋词中“刘阮遇仙”典故运用的研究
        (三)关于“刘阮遇仙”故事与相关词牌的研究
    三、研究内容及方法
        (一)研究内容
        (二)研究方法
第一章 唐五代“刘阮遇仙”三大词牌的生成
    第一节 《天仙子》
        一、“刘阮遇仙”故事的传播与初盛唐士人的神女情结
        二、《天仙子》的生成与体制
        三、《天仙子》与天台二女的仙化
    第二节 《忆仙姿》与《阮郎归》
        一、“刘阮遇仙”故事的传咏与晚唐五代创制新词的风气
        二、《忆仙姿》的生成与体制
        三、《阮郎归》的生成与体制
第二章 唐五代“刘阮遇仙”三大词牌的叙述创造
    第一节 本事叙述的改造
        一、故事元素的丰富和转换
        二、故事情节的删改和强化。
        三、故事人物的形象变革
    第二节 “桃源”故事的融合
        一、“桃源”仙化与“刘阮遇仙”的情境契合
        二、“桃源”化的遇仙地点与意象组合
    第三节 女冠文化的结合
        一、女冠、女仙与西蜀词人
        二、仙女身份下的女冠与《女冠子》内容的交汇
第三章 宋代“刘阮遇仙”三大词牌的成熟
    第一节 同调异名的大量产生
        一、求新求变与误用混用
        二、异名现象的具体表现
    第二节 宋代“刘阮遇仙”三大词牌体制与声情的变化
        一、《天仙子》
        二、《忆仙姿》
        三、《阮郎归》
第四章 宋代“刘阮遇仙”三大词牌的主题承变
    第一节 恋情主题的丰富
        一、女子深闺独处的寂寞
        二、男子寻欢作乐的风流
    第二节 多重主题的拓展
        一、咏物
        二、伤春
        三、羁旅
        四、隐逸
        五、别离
        六、长寿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6)唐宋筝乐文化比较研究 ——以唐诗宋词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1.中国唐代以前筝乐文化简述
    1.1 先秦时期的筝乐文化
    1.2 汉魏六朝时期筝乐文化
2.唐宋时期筝乐文化概述
    2.1 唐代的筝乐文化
    2.2 宋代的筝乐文化
3.唐诗宋词中的筝乐文化比较
    3.1 唐诗中的筝乐文化
        3.1.1 以诗人白居易作品为例
        3.1.2 以诗人李商隐作品为例
    3.2 宋词中的筝乐文化
        3.2.1 以词人晏几道作品为例
        3.2.2 以词人苏轼作品为例
        3.2.3 以词人辛弃疾作品为例
    3.3 唐诗宋词中筝乐文化比较
        3.3.1 形制纹饰之比较
        3.3.2 演奏技法之比较
        3.3.3 文化地位之比较
        3.3.4 情感审美之比较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论文(着)及科研情况

(7)宋词叙事艺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一、选题背景
        二、研究意义
    第二节 研究现状综述
        一、以宋词为本体的叙事性研究
        二、多维视角下的个体作家作品叙事性研究
        三、宋词叙事性与其他领域的跨学科研究
        四、宋词叙事性研究的反思
    第三节 研究思路、方法与创新之处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三、创新之处
第一章 宋词叙事的成因与特点
    第一节 宋词叙事的成因
        一、多种文体交融互通的必然趋势
        二、时代需求下直歌其事的审美走向
        三、冷落家园内以叙明怀的内心呼唤
    第二节 宋词叙事的特点
        一、敷衍故事,模糊与真切同存
        二、事件叙述,抒情与叙事并重
        三、以典型细节表现故事情节
第二章 宋词常见叙事模式与审美趣尚
    第一节 宋词常见叙事模式
        一、贯穿互补型叙事模式
        二、直进式线性叙事模式
        三、今昔对比式叙事模式
        四、环形包裹式叙事模式
    第二节 多种叙事模式下宋词叙事的审美趣尚
        一、悲剧题材书写的趋向性
        二、以通俗题材叙事作品折射社会百态的生活性
        三、以意为主、有隐有显的写意性
第三章 宋词叙事中的人物形象塑造艺术
    第一节 宋词叙事中人物形象塑造方式
        一、剪影式人物形象塑造
        二、速写式人物形象塑造
        三、独幕剧式人物形象塑造
    第二节 宋词叙事中人物形象建构的艺术特点
        一、人物性格的单一性
        二、人物心理描写的细腻性
        三、突显人物形象情节的戏剧性
第四章 宋词叙事艺术个案研究
    第一节 柳永词的叙事艺术
        一、柳词叙事的主要特征
        二、人物形象塑造的叙事功用
        三、柳词叙事的艺术贡献
    第二节 东坡词的叙事艺术
        一、词序与正文虚实相生
        二、典故隐含叙事语义
        三、诗意叙事丰富抒情意蕴
    第三节 小山词的叙事艺术
        一、小山词自叙式情感表现方式
        二、小山词情事线索的隐含叙事语义
        三、小山词贯穿互补型叙事模式的艺术特色
    第四节 清真词的叙事艺术
        一、以人物描写丰富故事情节
        二、千回百折的叙事手法
        三、叙事与抒情的关系
    第五节 漱玉词叙事艺术
        一、摄取瞬间生活片段
        二、传出女儿家心事
        三、展现日常生活场景
    第六节 稼轩词叙事艺术
        一、稼轩词典型叙事模式
        二、稼轩词叙事特点
        三、稼轩词叙事中的人物形象塑造艺术
    第七节 白石词叙事艺术
        一、白石恋情词的叙事手段
        二、白石恋情词叙事的审美特点
        三、白石恋情词叙事确立的审美范式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8)高中《宋词鉴赏》系列微课的设计与开发(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目标
    1.4 研究内容
    1.5 研究方法
    1.6 研究意义
2 高中《宋词鉴赏》系列微课开发的理论基础
    2.1 微课的定义及特点
    2.2 高中《宋词鉴赏》系列微课的开发理念
    2.3 高中《宋词鉴赏》系列微课开发的条件
    2.4 高中《宋词鉴赏》系列微课开发的流程
    2.5 高中《宋词鉴赏》系列微课的开发原则
3 高中《宋词鉴赏》系列微课的教学设计
    3.1 高中《宋词鉴赏》系列微课的确立
    3.2 《宋词鉴赏·作者生平》的教学设计
        3.2.1 教学前期分析
        3.2.2 教学策略制定
    3.3 《宋词鉴赏·作品主题》的教学设计
        3.3.1 教学前期分析
        3.3.2 教学策略制定
    3.4 《宋词鉴赏·艺术手法》的教学设计
        3.4.1 教学前期分析
        3.4.2 教学策略制定
4 高中《宋词鉴赏》系列微课的制作
    4.1 微课脚本的创作
    4.2 微课的类型与风格
    4.3 微课的制作与合成
5 高中《宋词鉴赏》系列微课的效果评价
    5.1 第一轮试播与访谈
    5.2 第二轮试播与访谈
    5.3 第三轮试播与访谈
6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9)唐宋《点绛唇》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章 《点绛唇》词调溯源
    1.1 《点绛唇》词调溯源
        1.1.1 词调本名
        1.1.2 词调来源
    1.2 《点绛唇》异名问题考证
        1.2.1 《点绛唇》词调的异名
        1.2.2 《点绛唇》词调产生多个异名的原因
    1.3 《点绛唇》词调的音乐魅力
        1.3.1 《点绛唇》词调所用的宫调
        1.3.2 《点绛唇》词调的乐谱
        1.3.3 《点绛唇》词的音乐美
第二章 《点绛唇》词调体制
    2.1 《点绛唇》词谱研究
        2.1.1 《点绛唇》词调的正体举例
        2.1.2 《点绛唇》词调的变体举例
    2.2 《点绛唇》调的用韵
    2.3 《点绛唇》调的声情
        2.3.1 词调声情与音乐情感
        2.3.2 词调声情与歌词文字形式
    2.4 《点绛唇》调的章法
        2.4.1 《点绛唇》调的起句
        2.4.2 《点绛唇》的过片
        2.4.3 《点绛唇》的结句
第三章 唐宋《点绛唇》词的题材和功能
    3.1 唐宋《点绛唇》词的题材特征
        3.1.1 唐宋《点绛唇》词题材统计
        3.1.2 唐宋《点绛唇》词的题材演变
    3.2 主要题材的创作情况
        3.2.1 咏物词
        3.2.2 祝颂词
        3.2.3 节序词
        3.2.4 闺情词
    3.3 唐宋《点绛唇》词题材多元化的原因
        3.3.1 时代环境的孕育
        3.3.2 词调本身的特点
        3.3.3 理学的浸淫
        3.3.4 集会结社风气的助长
        3.3.5 词人个体的选择
    3.4 唐宋《点绛唇》词的功能特征
        3.4.1 唐宋《点绛唇》词的音乐功能
        3.4.2 唐宋《点绛唇》词的娱乐功能
        3.4.3 唐宋《点绛唇》词的审美功能
        3.4.4 唐宋《点绛唇》词的社交功能
第四章 唐宋《点绛唇》词的艺术特色
    4.1 唐宋《点绛唇》词的抒情方式
        4.1.1 直抒胸臆的抒情方式
        4.1.2 曲折见情的抒情方式
    4.2 唐宋《点绛唇》词的风格特征
    4.3 唐宋《点绛唇》词的修辞手法
        4.3.1 借鉴古诗句
        4.3.2 大量使事用典
        4.3.3 善用拟人
        4.3.4 讲究对偶
第五章 唐宋《点绛唇》词之个案研究
    5.1 最早填制《点绛唇》词调、最先确立该调体制的词人——冯延巳
        5.1.1 冯延巳《点绛唇》词的题材内容和艺术特征
        5.1.2 冯延巳《点绛唇》词的词史意义
    5.2 北宋初期最早填制《点绛唇》词、率先开创新词风的词人——王禹偁
        5.2.1 王禹偁《点绛唇》词的题材内容和艺术特征
        5.2.2 王禹偁《点绛唇》词的词史意义
    5.3 《点绛唇》词多样题材和不同风格的开拓者——苏轼
        5.3.1 苏轼《点绛唇》词的主要成就
        5.3.2 苏轼《点绛唇》词的词史意义
    5.4 作者与作品争议最大——李清照与《点绛唇·蹴罢秋千》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学位攻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10)初中语文部编版教材唐诗教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 研究意义
        (一)弘扬“真善美”
        (二)落实吟诵能力
        (三)提高写作能力
    二 研究对象
    三 研究方法
        (一)文献研究法
        (二)数据分析法
        (三)问卷调查法
        (四)访谈法
    四 研究内容
    五 文献综述
        (一)从时间上来看
        (二)从内容上来看
        (三)综合评述
第一章 初中唐诗教学的研究背景
    一 初中唐诗教学的理论基础
        (一)发现学习理论
        (二)最近发展区理论
        (三)学习迁移理论
    二 初中唐诗教学的特点
        (一)初中生的特点
        (二)初中生学习唐诗的特点
    三 初中唐诗教学的环境
        (一)课堂环境
        (二)考试环境
    四 唐诗的教学价值
        (一)了解传统文化
        (二)培养审美情趣
第二章 初中语文教材唐诗选文情况
    一 唐诗选编的分布及比例
        (一)唐诗选文的分布
        (二)唐诗选文的比例
    二 唐诗选文的内容
        (一)唐诗创作时期
        (二)唐诗体裁
        (三)唐诗题材
第三章 初中唐诗教学的现状分析
    一 新课程标准对古诗词鉴赏教学的要求
        (一)课程理念
        (二)课程目标
    二 初中唐诗教学现状调查与分析
        (一)调查目的和实施
        (二)调查对象选择
        (三)调查问卷和访谈提纲的设计
        (四)调查问卷发放
        (五)调查和访谈的结果与分析
        (六)存在的问题
第四章 初中唐诗教学的改进
    一 注重吟诵
        (一)教学中的问题
        (二)吟诵唐诗在教学中的运用
    二 意象和意境
        (一)教学中的问题
        (二)意象和意境在唐诗教学中的运用
    三 精神文化
        (一)教学中的问题
        (二)唐诗教学中的精神文化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所获得的的研究成果
致谢
附件

四、宋词中的别离主题(论文参考文献)

  • [1]宋词中的长沙书写[D]. 曾明. 湖南理工学院, 2020(02)
  • [2]唐宋词在清代顺康雍乾时期的传播与接受[D]. 陶友珍. 苏州大学, 2020(06)
  • [3]宋南渡节序词研究[D]. 郑鑫. 吉林大学, 2020(08)
  • [4]崑曲曲牌源流研究[D]. 黄金龙. 苏州大学, 2020(06)
  • [5]唐宋时期“刘阮遇仙”三大词牌的生成与发展[D]. 晋如意. 四川师范大学, 2020(11)
  • [6]唐宋筝乐文化比较研究 ——以唐诗宋词为例[D]. 王思婷. 江西师范大学, 2020(01)
  • [7]宋词叙事艺术研究[D]. 姜晓娟. 陕西理工大学, 2019(02)
  • [8]高中《宋词鉴赏》系列微课的设计与开发[D]. 韩碧怡. 扬州大学, 2019(02)
  • [9]唐宋《点绛唇》研究[D]. 杜欣儡. 河南师范大学, 2019(07)
  • [10]初中语文部编版教材唐诗教学研究[D]. 郑雅铭. 海南师范大学, 2019(01)

标签:;  ;  ;  ;  ;  

宋诗中的分离主题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