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草临床应用概况

甘草临床应用概况

一、甘草临床应用概况(论文文献综述)

杨秉翰[1](2021)在《王彦主任治疗室性早搏的用药规律研究及其气阴两虚证的临床观察》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研究目的:根据王彦主任临床治疗室性室性早搏的中药处方,将处方数据录入后进行数据挖掘分析,尽可能直观的呈现出导师对室性室性早搏的用药规律,并进行经验方的拟定,可为后期的临床研究提供用药依据,结合导师临床辩治思路,分析导师对于气阴两虚证的临床观察。研究方法:通过使用“SPSS Modeler 18.0和SPSS Statistics 24”进行数据挖掘分析。研究数据来源于2019年9月至2020年9月期间,就诊于天津市中医药研究院附属医院心病科王彦主任医师门诊,治疗以中药汤剂治疗手段为主的室性早搏患者,符合纳入和排除标准,共115人,收录其临床处方。使用数据挖掘对纳入处方进行数据分析,统计高频药物,分析关联规则与聚类分析三方面的组方经验和用药特色,讨论总结此病的诊疗思路。通过使用“SPSS Statistics 24”进行统计学分析,研究对象来源于天津市中医药研究院附属医院心病科门诊和病房内,符合室性室性早搏的气阴两虚证患者60例,通过随机分组方法,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均30例。对照组给予琥珀酸美托洛尔缓释片47.5mg/片,一日一次,治疗组在对照组的治疗基础上给予自拟方300ml,早晚两次温服,两组疗程均为4周。分别对于患者治疗前后中中医证候积分、24小时动态心电图室性早搏次数和疗效,通过统计学分析后,得出相应的研究结果。研究结果:研究一:患者基本信息:就诊患者中以女性居多,患者年龄大多集中于24—60岁期间,发病高峰期时间从7月开始上升至12月为最多到1月逐渐回落,二十四节气里首诊人数以大雪、小雪、冬至、寒露节气为多。高频药物:前20位由高到低依此为川芎、丹参、茯苓、龙骨、牡蛎、赤芍、茯神、柏子仁、红花、首乌藤、天麻、酸枣仁、黄柏、黄芩、砂仁、珍珠母、白术、党参、黄芪。药物分类中常用以安神药、清热药、补虚药、活血化瘀药、平肝熄风药、行气药、利水渗湿药、解表药。导师治疗室性早搏善用寒、温、平性药物,药物中以苦、甘、辛味药物为常用药味,归经中以肝、胃、心、脾、肾经尤为常见。常用药物配伍:瓜蒌—薤白;天麻—钩藤;茯苓—泽泻;龙骨—牡蛎;黄柏—知母;砂仁—沉香;白芷—细辛;半夏—陈皮;茯神—酸枣仁;川芎—丹参—赤芍—红花。聚类新处方为:处方1:龙骨、牡蛎、珍珠母、紫石英、柏子仁、莲子心;处方2:党参、白术、茯神、黄芪、当归、首乌藤、合欢皮、酸枣仁、远志;处方3:玄参、太子参、五味子、甘草;处方4:瓜蒌、薤白、小通草、赤芍、红花、川芎、丹参、全蝎、浮小麦;处方5:天麻、钩藤、牛膝、黄柏,半夏、茯苓、陈皮、薏苡仁;处方6:砂仁、沉香、香附、白芍、黄连、延胡索、柴胡。研究二:一般患者资料中,性别、年龄均有差异性,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中医证候比较:(1)中医证候单项积分中,两组患者治疗后对于胸闷、气短、头晕的证候疗效差异不明显(p>0.05);对照组治疗后中汗证、五心烦热、失眠、头晕、口干渴(p>0.05),对于上述证候治疗效果不显着;治疗组对于头晕(p<0.05)、心悸、胸闷、乏力、气短、汗证、五心烦热、失眠、口干渴(p>0.05),差异显着,表明经过中西医联合治疗后,治疗组对于除头晕以外的证候均有明显的改善。(2)中医证候总积分和疗效中,对照组治疗前后总积分减少值为3.51,总有效率为46.7%;治疗组治疗前后总积分减少值为12.37,总有效率为80.0%。治疗后总积分(p<0.05),说明治疗组中医证候疗效优于对照组。动态心电图比较(1)室性早搏总次数比较中,两组均对室性早搏总次数有着改善(p<0.05),对比室性早搏减少次数值,对照组为871.19次,治疗组为1648.81次,减少值明显高于对照组。(2)室性早搏次数疗效比较中,对照组为70.0%,治疗组为86.7%,说明治疗组对于室性早搏次数的减少更具疗效。研究结论:1.导师对于女性患者多以疏肝养血为主;60岁前多以补脾,此后多以补益肝肾为主;根据季节气候变化随证加减,体现导师因时治宜的诊疗思路,多以温阳,化饮,散寒,润燥之品,兼顾运化痰浊、活血化瘀之效。2.常用安神药为龙骨、茯神,清热药为黄芩、赤芍;补虚药为党参、白术,活血化瘀药为川芎、丹参,平肝熄风药为牡蛎、天麻,行气药为陈皮,利水渗湿药为茯苓。寒性、温性、平性为治疗本病的常用药物,五味中以苦味、甘味、辛味药物为常用药味,以肝经、胃经、心经、脾经、肾经为常见药物归经。归纳出新处方的功效为:处方1为镇心安神,清降心火之功;处方2为健脾益气,养心安神之功;处方3为养阴生津之功;处方4为通阳化浊,活血化瘀之功;处方5为运脾化湿,平抑肝阳之功;处方6为疏肝理气,理气和中之功。2.临床观察中,通过对于自拟方的运用,治疗后中医证候中心悸、胸闷、气短、乏力、汗证、五心烦热、失眠、口干渴均有明显改善其临床症状,并在动态心电图检查中,明显减少室性早搏的次数,具有改善疾病的证候和减少早搏次数的疗效,且在治疗过程中未见不良反应,安全性好,值得临床推广应用。3.导师治疗室性早搏的诊疗特色:补虚泻实、标本兼顾;以五脏论治;清热解毒;祛瘀化痰同治。

王蔚佳[2](2021)在《炮制辅料甘草汁制备工艺、质量标准及对吴茱萸肝毒性影响的研究》文中认为目的:本实验以液体炮制辅料甘草汁为研究对象,采用正交实验(L934)考察不同因素对甘草汁制备工艺的影响,以多指标综合评分法优选出最佳工艺,在此基础上去制定炮制用辅料甘草汁的质量控制标准,采用最佳工艺制备的甘草汁进行吴茱萸肝毒性的研究。初步探索炮制用辅料甘草汁在制备、质量标准方面的规范化,以此为甘草汁和甘草汁所炮制的饮片进行质量控制奠定基础。方法:1.建立甘草酸铵和甘草苷的UPLC方法,以乙腈为流动相A和0.05%磷酸为流动相B进行梯度洗脱,对甘草汁中甘草苷和甘草酸铵含量进行测定。采用正交试验设计考察加水量、煎煮时间、煎煮次数对甘草苷和甘草酸铵含量的影响,并结合出膏率综合评价优选出甘草汁的最佳制备工艺。2.选取符合现行药典甘草药材质量要求的5个产地甘草饮片,按最佳工艺制备辅料甘草汁。采用薄层色谱鉴别方法对甘草汁中甘草苷进行鉴别研究;对甘草汁中灰分、pH值、可溶性固形物进行检测;以超高效液相色谱分析方法测定甘草汁中甘草酸铵和甘草苷的含量,并进行方法学考察。3.将小鼠分为正常组、对乙酰氨基酚组、生吴茱萸高中低剂量组(6.1g·kg-1、3.05g·kg-1、0.61 g·kg-1)、甘草汁制吴茱萸高中低剂量组(7.5 g·kg-1、3.75 g·kg-1、0.75g·kg-1),连续进行灌胃给药十五天后取材,计算肝脏指数、检测小鼠血清中ALT、AST的活性以及小鼠肝组织中SOD的活性、MDA的含量。结果:1.将甘草酸铵和甘草苷含量各附以权重0.4、出膏率0.2,综合评分优选出最佳制备工艺为:甘草饮片加入10倍水,煎煮1.5h,反复煎煮3次,最后合并滤液。方差分析结果显示,对实验结果影响最大的是煎煮次数,其他两项因素的影响较小。2.初步制定了的甘草汁的质量标准:甘草苷浓度≥1.93%,甘草酸铵浓度≥0.20%,pH值为5.57±0.27,总灰分为≤5.50%,酸不溶灰分≤0.54%,可溶性固形物为≥27.50%的棕黄色溶液。且不同地区甘草的质量优劣不同,其中甘肃产甘草质量最为优良。3.生、制吴茱萸的肝体指数与空白组相比均偏高(P<0.01或P<0.05),但制品与生品相比指数偏低(P<0.01);生、制吴茱萸的AST、ALT的含量与空白组相比均偏高(P<0.05),但制品与生品相比的二者水平偏低(P<0.01或P<0.05);生、制吴茱萸的MDA含量与空白组相比偏低,但制品与生品相比MDA水平整体偏高(P<0.01);生、制吴茱萸的SOD的含量与空白组相比均偏高(P<0.05),但制品与生品相比的SOD水平整体偏低(P<0.01或P<0.05)。结论:甘草汁为传统中药液体炮制辅料之一,现存甘草汁的制备方法没有统一的标准。本实验首先优化了中药炮制辅料甘草汁制备工艺,方法简单可行可靠。对甘草汁质量做了较为系统的研究,并制定出质量标准,可用于辅料甘草汁的质量评价。使用辅料甘草汁炮制吴茱萸,并进行生品和制品吴茱萸的肝毒性对比,其中甘草汁制吴茱萸毒性较弱,制吴茱萸低剂量组毒性最弱,说明了经甘草汁炮制后的吴茱萸大大的降低了肝毒性,符合古人“甘草汤渍曝解毒致令平和”的辅料作用理论。因此证明甘草汁制可以提高临床用药的安全性,为炮制辅料甘草汁的深入研究提供参考。

潘树茂[3](2021)在《基于数据挖掘对治疗原发性肝癌中药组方规律及机制研究》文中指出目的(1)运用循证医学的方法,对中医药治疗原发性肝癌(Primary Hepatic Carcinoma,PHC)的临床疗效进行系统评价。(2)利用数据挖掘方法对真实世界临床中药处方治疗PHC的用药规律进行挖掘与分析,为中医治疗PHC提供一定的参考。(3)通过网络药理学方法分析治疗PHC的中药核心药物组合的潜在作用机制。方法(1)循证医学分析方法制定相关的检索策略,在CNKI、CBM、VIP、WANFANG、Pub Med和Web of Science数据库中,检索口服中药联合肝动脉插管化疗栓塞术(Transcatheter Arterial Chemoembolization,TACE)与单独使用TACE治疗PHC的随机对照试验的相关临床文献,提取文献中的数据,利用Rev Man5.3软件对数据进行Meta分析。(2)数据挖掘分析方法在江西省省会城市—南昌市的多所三级甲等医院,收集中医药治疗PHC的临床处方,利用中医传承辅助平台,对处方中治疗PHC的高频药物、性味归经、关联药物以及核心药物组合进行数据挖掘,进而分析中医药治疗PHC的用药规律。(3)网络药理学方法对于数据挖掘得到的核心药物组合,通过在中药系统药理学分析平台(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Systems Pharmacology Database and Analysis Platform,TCMSP)检索相关中药的化合物以及化合物对应的靶点;在比较基因组数据库(Comparative Toxicogenomics Database,CTD)、人类疾病数据库(Mala Cards)等疾病数据库,检索和PHC相关的蛋白靶点。对两者靶点取交集,即为核心药物组合治疗PHC的潜在靶点,利用Cytoscape3.6.1软件和String在线分析平台,对潜在靶点进行蛋白和蛋白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Protein-Protein Interaction,PPI)分析,得到核心靶点。通过Discovery Studio 4.5软件对核心靶点和活性成分进行分子对接。最后,利用DAVID在线分析平台对潜在靶点进行GO生物功能及KEGG代谢通路分析。结果(1)通过循证医学方法,将口服中药联合TACE与单独使用TACE治疗PHC进行比较,共纳入75项研究,共包括7406例患者,其中治疗组3929例、对照组3477例。Meta分析结果显示,在瘤体近期疗效改善、肿瘤标志物AFP的降低、肝功能改善、免疫功能的提高、卡氏评分改善率、中医证候的改善、生存率的提高和不良反应的降低方面,中药联合治疗PHC具有显着优势(P<0.01)。另外,在生存率的指标中,3月生存率无统计学意义,但其余均有显着性差异(P<0.01),提示中药联合TACE疗法可提高患者远期生存率。敏感性分析结果显示,本研究结果较可靠,具有参考价值。其中对免疫功能中的CD8+指标进行敏感性分析时,Meta分析结果发生显着性变化,提示中药联合治疗是否改善CD8+细胞水平,仍需更高质量的临床证据支持。发表偏倚显示结果较为对称,表明偏倚不明显,但是存在一定的小样本效应。(2)通过数据挖掘方法对中药处方治疗PHC的用药规律进行分析。从临床真实世界得到904首中药处方,共涉及痰瘀互结、正虚瘀结、肝郁脾虚等10个证型。分析结果发现,临床治疗PHC常用补虚药、利水渗湿药、清热药、活血化瘀药、理气药、化痰药等药物;药物四气多为寒、温、平,五味多为甘、苦、辛,归经多为脾、肝、胃、肺、心、肾经。白术、党参、茯苓、甘草,半夏、陈皮、柴胡、白芍、半枝莲、白花蛇舌草等药物处于核心地位,常与多种药物配伍出现。而其中白术、党参、茯苓、甘草四味药又最为常见,这与PHC患者正气虚弱有关,故以四君子汤加减配伍,以达健气补脾之功效。(3)通过网络药理学方法,对数据挖掘得到的核心药物组合(以下简称为SJZB2,药物包括党参、茯苓、白术、甘草、半枝莲、白花蛇舌草)进行作用机制的分析。结果发现:(1)槲皮素、木犀草素、芹菜素、熊果酸、汉黄芩素和山奈酚作用的靶点较多,属于SJZB2主要成分;(2)得到包括TP53、AKT1、VEGFA和MMP9等在内的18个核心靶点;(3)对槲皮素、木犀草素和芹菜素等活性化合物与核心靶点进行分子对接,对接结果显示配体和受体之间具有良好的亲和力,并且参与对接的化合物大都具有抗癌活性,具有一定的参考性;(4)GO分析主要得到包括凋亡细胞的负调控、细胞增殖的负调控、血管生成和肝再生在内的124个生物过程,细胞质、核质、细胞外间隙和线粒体等在内的24组细胞组分,酶结合、蛋白质结合、相同蛋白质结合和转录因子结合等在内46组分子功能;(5)富集到91条KEGG信号通路,主要涉及癌症通路、乙型肝炎、胰腺癌、非小细胞肺癌、前列腺癌、黑色素瘤、慢性粒细胞白血病、膀胱癌、胶质瘤、小细胞肺癌、VEGF信号通路、p53信号通路、MAPK信号通路、PI3K-Akt信号通路、Toll样受体信号通路等多条信号通路。结论(1)中药联合TACE疗法治疗PHC具有更显着的治疗效果,具有增效减毒、延长患者生存期,提高患者生存质量的效果,充分表明了中药在治疗PHC上具有潜在的研究与应用价值。(2)数据挖掘结果显示临床上治疗PHC的中药处方主要采用健脾益气、疏肝理气、活血化瘀等方法多角度进行治疗,符合医家“扶正祛邪、攻补兼施”的用药法则。(3)SJZB2主要通过诱导凋亡、阻滞周期、抗血管生成和调控炎症等多个复杂的生物过程、信号通路来治疗PHC,且彼此之间存在复杂的相互作用关系,进一步验证了中医治疗疾病的整体观思想,并且p53信号通路、VEGF信号通路得到了有关文献实验研究结果的佐证,为后续研究提供了科学依据。

赵倩倩[4](2021)在《基于网络药理学研究异甘草素口服结肠靶向凝胶珠》文中指出目的:本课题对我国的传统中药甘草2000-2020年公开发表的文献进行了可视化分析,以掌握甘草发文情况、研究热点和研究趋势。对甘草重要的药效成分和研究热点之一的异甘草素进行了网络药理学分析,以研究异甘草素的类药性、药理作用、作用靶点和作用机制。使用丙烯酸树脂S100、海藻酸钠和果胶作为凝胶材料构建了异甘草素的口服结肠靶向系统,以提高异甘草素在结肠部位的靶向给药,延长作用时间。方法:一.使用VOSviewer 1.6.15软件,对近20年我国知网甘草文献进行整理与可视化分析,综合图谱和数据,从发文年代、作者、发文机构、发表期刊、文章关键词及其聚类分析六个方面分析了甘草的研究热点与趋势。二.利用TCMSP和Uniport蛋白质数据库收集异甘草素基本信息和蛋白靶点,通过STRING数据库研究异甘草素靶蛋白相互作用关系,在DAVID数据库中进行GO分析和KEGG通路富集分析,结合Cytoscape软件进行处理并分析。三.建立了异甘草素的HPLC体外分析方法,并进行方法学考察,研究异甘草素在不同介质中的溶解度。单因素实验确定高分子材料、交联剂的种类和制剂工艺处方。采用综合评分法,通过四因素十一水平均匀设计方法优化了海藻酸钠-果胶凝胶珠处方。为了提高凝胶珠的结肠靶向性,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制备了丙烯酸树脂S100-海藻酸钠-果胶凝胶珠。四.从制剂的大小、形状、表面形态、包封率、载药量、溶胀度、体外释放度及其释药机制方面对凝胶珠进行了表征与分析。使用DSC和FTIR研究了凝胶珠的物理化学性质。通过高温、高湿、光照影响因素试验和3个月加速试验,对异甘草素凝胶珠的稳定性进行了初步研究。五.建立并考察了异甘草素的HPLC体内生物样品分析方法,以20 mg/kg异甘草素剂量口服给予小鼠异甘草素凝胶珠。各组分别于0 h、2 h、5 h、6 h、8 h、12 h、24 h六个时间点收集小鼠血浆、胃、十二指肠、空肠、回肠、结肠内容物及其黏膜,测定异甘草素浓度。结果:一.甘草的文献可视化分析,共纳入1 108篇文献,涉及作者3 189人,发文机构1 364所,发表的期刊为450种。1 108篇文献涉及关键词4 050个,其中高频热点关键词为甘草、甘草酸、复方甘草酸苷、甘草次酸及异甘草素,共形成了5个聚类。二.异甘草素的网络药理学分析表明,异甘草素共有27个主要靶点。蛋白相互作用网络图表明,雄激素受体(AR)、热休克蛋白90AA1(HSP90AA1)、雌激素受体(ESR1)、周期素依赖性激酶2(CDK2)、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VCAM1)五个靶点在所有靶点中度值排名靠前。GO和KEGG分析结果提示,异甘草素可通过影响425种生物过程、16个细胞组分、40种分子功能和56个信号通路,发挥雌激素样作用、抗乳腺癌、治疗利什曼病等多种药理作用。三.异甘草素在生理盐水和蒸馏水中溶解度分别为0.45±0.08和2.26±0.06μg/m L。不同p H介质溶解度实验表明,异甘草素在p H 1.2溶液中溶解度较小,随溶液p H升高,溶解度增大。四.异甘草素的海藻酸钠-果胶凝胶珠的最佳配方为:海藻酸钠和果胶总浓度为2.46%(w/v),其中,果胶占比42%,异甘草素浓度为4.8 mg/m L,交联剂氯化钙溶液浓度为6.15%(w/v)。凝胶珠的粒径为1.29±0.29 mm,圆整度为63.84%±16.31%,包封率和载药率分别为34.77%±4.86%和5.51%±0.56%。凝胶珠在p H 1.2溶液中6 h溶胀度为2.25±0.86,在p H 6.8和p H 7.8溶液中6 h时均已溶胀完全,溶胀度为-1。海藻酸钠-果胶凝胶珠的体外释放实验发现结肠前(在p H 1.2和p H 6.8溶液中)药物释放度为20.91%±1.14%。为了减少凝胶珠的结肠前释放,在此基础上,以丙烯酸树脂含量为4.5%(w/v)制备了丙烯酸树脂-海藻酸钠-果胶凝胶珠,粒径为1.22±0.19 mm,圆整度为72.78%±8.25%,包封率和载药率分别为52.24%±4.33%和5.93%±0.46%。丙烯酸树脂-海藻酸钠-果胶凝胶珠在p H 1.2溶液中6 h溶胀度为1.18±0.27,在p H 6.8溶液中6 h溶胀度为9.44±1.85,在p H 7.8溶液中,6 h溶胀度为1.94±2.33,结肠前(在p H 1.2和p H 6.8溶液中)药物释放度为12.74%±3.55%。体外释药机制分析表明,海藻酸钠-果胶凝胶珠和丙烯酸树脂-海藻酸钠-果胶凝胶珠均为零级释药。DSC分析证明异甘草素被包封进了凝胶珠中。FTIR分析发现药物未与辅料发生化学反应。稳定性实验发现光照对凝胶珠药物稳定性有负面影响,高温、高湿对凝胶珠中药物稳定性影响不大。五.动物实验表明凝胶珠在胃和小肠内仅有少量药物释放,药物被靶向到小鼠的结肠部位释放。凝胶珠具有结肠靶向性。结论:甘草的可视化分析为甘草的临床应用及其制剂的进一步开发提供了理论依据。异甘草的网络药理学分析结果揭示了异甘草素的可能的作用靶点和作用机制,有利于异甘草素药理作用的新发现,为异甘草素的系统研究和临床应用提供了科学依据。在甘草的可视化分析和异甘草素的网络药理学研究的基础之上,开发了异甘草素丙烯酸树脂-海藻酸钠-果胶口服结肠靶向凝胶珠制剂,体外评价与动物实验证明了制剂结肠靶向的能力,此研究为异甘草素新制剂的开发与临床应用提供科学依据,为后续甘草药效成分相关制剂的开发与应用提供了基础。

国文文[5](2021)在《中药治疗恶性肿瘤化疗后消化道反应的用药规律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 的:运用中医传承辅助平台(V2.5)系统,对中药治疗化疗后消化道反应临床文献中的方剂信息进行数据挖掘,探究现代临床化疗后消化道反应中药治疗的组方用药规律,以期为临床诊疗用药及化疗后消化道症状管理提供依据和参考。方 法:分别检索中国知网、万方和维普数据库自建库以来至2020-12-31收录的中医药治疗恶性肿瘤化疗后消化道整体症状及恶心呕吐、食欲减退、呃逆、口腔黏膜炎、便秘、腹泻等单一症状的文献;根据纳入与排除标准对检索到的文献进行筛选,提取文献中涉及的方剂及药物组成等信息,建立相应的处方数据库;运用中医传承辅助平台自身集成的数据挖掘技术,从用药频次、性味归经频次、关联规则分析、复杂系统熵聚类分析等方面,分别挖掘中药治疗化疗后消化道整体症状及各单一症状的组方用药规律,发掘新处方;并对挖掘出的用药规律进行对比分析。结 果:1.中药治疗化疗后消化道整体症状的用药研究共纳入283篇文献,涉及300首中医处方,171味中药。高频使用的中药有半夏、甘草、茯苓、白术、陈皮;以性温、味甘、归属脾胃经的药物使用最多;关联规则得出84个常用药物组合,应用频次最多的3组依次为“半夏,甘草”、“白术,茯苓”、“甘草,茯苓”;复杂系统熵聚类得到22个新方核心组合,总结出11首新方。2.中药治疗化疗后恶心呕吐的用药研究共纳入295篇文献,包括325首方剂,163味中药。高频常用药物有半夏、甘草、茯苓、生姜、陈皮;使用最多的为温性、甘味、脾胃经的药物;关联规则分析得到常用药组76个,以“半夏,甘草”、“半夏,茯苓”、“生姜,半夏”最常应用;复杂系统熵聚类得到新方核心组合22个,进一步提取出新方11首。3.中药治疗化疗后食欲减退的用药研究共纳入文献14篇,有处方14首,中药44味。高频常用药为白术、茯苓、甘草、陈皮、砂仁;性味归经以温性、甘味、脾胃经的药物为主;常用药物组合以“白术,甘草”、“白术,茯苓”使用最多;基于系统熵聚类得到10个新方核心组合,演化出5首新方。4.中药治疗化疗后呃逆的用药研究纳入14篇文献,含14条方剂,54味中药。常用中药包括柿蒂、半夏、旋覆花、代赭石、党参、甘草;使用最多的为寒性、甘味、胃肺经的药物;得到中药关联规则72条,“旋覆花,代赭石”使用频次最高;熵聚类分析的新方核心组合有2个,提取到新方1首。5.中药治疗化疗后口腔黏膜炎的用药研究共纳入57篇文献,包括68首中医处方,134味中药。高频用药有甘草、黄连、生地、白术、黄芪;以温性、甘味、脾经的药物使用最多;关联规则得出常用药物组合22个,使用频次最高的是“黄连,甘草”、“黄连,生地”、“生地,甘草”;熵聚类得到12个新方核心组合,总结出6首新方。6.中药治疗化疗后便秘的用药研究共纳入文献31篇,有方剂32首,中药62味。高频常用中药包括白术、枳实、当归、大黄、火麻仁、厚朴;性味归经以温性、苦味、脾胃经的药物为主;关联规则得出39个常用药组,以“大黄,枳实”、“白术,枳实”最常用;复杂系统熵聚类得到新方核心组合12个,提取出新方6首。7.中药治疗化疗后腹泻的用药研究共纳入66篇文献,涉及73首处方,91味中药。高频中药为甘草、白术、茯苓、党参、白芍;使用最多的为温性、甘味、脾胃经的药物;分析得出60条药物关联规则,“白术,茯苓”、“白术,甘草”、“甘草,茯苓”应用最多;熵聚类得到12个新方核心组合,演化出6首新处方。结 论:1.中药治疗化疗后消化道整体症状多使用化痰止呕、健脾补虚、理气除湿的药物,兼顾祛邪扶正;但从药物的性味归经及常用高频药物组合可以看出治疗上更注重扶正,多用甘温益气之品以健运脾胃、培中补虚。2.中药治疗化疗后消化道各单一症状的用药上存在共性,均以健脾扶正为本,符合恶性肿瘤及化疗后消化道副反应本虚标实的发病特点。化疗后消化道整体症状及各单一症状均可使用白术和甘草治疗。除化疗后口腔黏膜炎多使用寒性药物外,其他消化道症状均以温性药物治疗为主;化疗后呃逆与便秘使用苦味药物最多,其他症状均以甘味药物最多;化疗后呃逆与口腔炎以归胃经的中药治疗为主,其他均以归脾经的药物为主。高频中药组合方面,不同的消化道症状亦共有相同的常用药物组合。因此临床中对多个消化道症状可同时用药干预,作为症状群整体管理,具有临床指导意义。3.采用中医传承辅助系统挖掘中药治疗化疗后消化道反应的组方用药规律具有重要价值,挖掘出的用药规律及新处方可为临床选方用药及新药研发提供参考,为癌症患者化疗后消化道症状的防治与管理提供思路和借鉴,但新方的有效性和临床价值有待进一步验证。

孙宁[6](2021)在《崔红生教授治疗哮病中医用药规律及中医诊断与治疗量表拟定初探》文中研究说明目的哮病是一种以突然发作、呼吸困难、面色苍白、喉间发出哮鸣音为特征的呼吸道疾病,现代医学中的支气管哮喘、慢性支气管炎喘息型,以及慢性阻塞性肺气肿等均可参照其辨证论治。这其中部分支气管哮喘极为顽固,反复发作,迁延难愈,约5%会发展为难治性哮喘,尤其是激素依赖性哮喘(steroid dependent asthma,SDA),需要长期应用全身糖皮质激素治疗才能控制。现代医学对SDA的治疗措施有限,不能从根本上解决撤药与治疗的矛盾,临床多应用中医中药进行干预。然针对其中医证候类型划分、诊断及治疗方法选择始终无法得到统一,尚无证候学与治疗学相结合的规范化治疗指南或共识出现,严重困扰着众多的临床医生和患者。本研究旨在通过对崔红生教授应用中医中药治疗哮病的用药规律进行数据挖掘,分析其遣方用药规律,为临床治疗提供用药经验。并重点分析其经验方-加减乌梅丸方的有效活性成分及其治疗SDA的分子机制。最后围绕SDA的中医中药应用过程中尚未达共识的证型、遣方用药及安全性等问题进行了德尔菲法的调查问卷初探,详细地进行了专家访谈,拟定了关于SDA中医药诊治的量表,供后续指南的拟定提出研究方向与科学基础。方法1.利用中医传承辅助平台软件(V2.5)为计算载体,通过数据挖掘方法分析总结崔红生教授治疗哮病的用药规律,通过统计2011年4月至2020年12月经崔红生教授诊治哮病的医案,筛选纳入标准及排除标准后纳入病历,通过中国科学院研制中医传承辅助平台软件(V2.5)录入审核数据,最后利用平台软件以及Microsoft EXCEL软件进行数据挖掘和统计分析,总结崔红生教授的用药经验。2.对崔红生教授经验方-加减乌梅丸方治疗SDA进行分子机制研究,分别通过TCMSP数据库、Genecards数据库查找加减乌梅丸中中药的有效活性成分及其靶点蛋白和人类激素依赖型哮喘相关的作用靶点,构建有效活性成分-疾病靶点的网络图;蛋白互作网络通过String数据库进行构建,通过Metascape数据库进行GO和KEGG富集分析;最后使用分子对接技术对有效活性成分和靶点进行验证。3.根据文献研究法和专家访谈法,结合临床实际情况构建SDA治疗量表初稿,并通过德尔菲法专家咨询确定治疗量表各级指标,供后续指南的拟定提出研究方向与科学基础。结果1.研究纳入病历2011例/次,共计有效处方1040张。纳入患者中男女比例为1:2.05,年龄区间8~99岁。医案中处方用药涉及273味,药物四气以寒、凉为主(共占50.52%),其中寒性药使用最多(占45.92%),其次为温性药、平性药;药物五味以以甘、苦、辛为主(共占87.69%);药物归经以归肺、胃、脾为主(共占57.86%)。医案涉及高频用药补虚药使用最多(占总用药比22.86%),其次为止咳平喘药(占总用药比16.37%)。根据统计结果及组方规律,通过频数及置信度统计得出常见药物组合:麦冬-芦根、芦根-黄芩、炙甘草-枇杷叶、麦冬-黄芩、乌梅-白芍。通过基于网络的关联性分析得出纳入医案中运用的核心方药为:乌梅、白芍、黄芩、紫苏子、金银花、麦冬、芦根、薏苡仁、杏仁、生石膏、桃仁、枇杷叶、桑白皮、桔梗、炙甘草、菊花、防风、桑叶、法半夏、蝉蜕、浙贝母。多项结果均显示治疗中多与吾师的经验方-加减乌梅丸方有密切关系。2.经过筛选,加减乌梅丸方中的槲皮素、β-谷甾醇、山奈酚、豆甾醇等多个关键活性成分,可能通过作用在转录因子AP-1(Transcription factor AP-1,JUN)、肿瘤坏死因子(Tumor necrosis factor,TNF)、有丝分裂原激活的蛋白激酶 1(Mitogen-activated protein kinase 1,MAPK1)、RAC-α丝氨酸/苏氨酸蛋白激酶(RAC-alpha serine/threonine-protein kinase,AKT1)、细胞肿瘤抗原 p53(Cellular tumor antigen p53,TP53)等核心基因表达上参与加减乌梅丸方的治疗。KEGG富集分析所涉及的通路包括癌症通路(Pathways in cancer)、PI3K-Akt 信号通路(PI3K-Akt signaling pathway)、HIF-1 信号通路(HIF-1 signaling pathway)、NF-kappa B 信号通路(NF-kappa B signaling pathway)、cAMP 信号通路(cAMP signaling pathway)、Jak-STAT 信号通路(Jak-STAT signaling pathway)等。3.建立了 2项一级指标,11项二级指标及234项三级指标的激素依赖型哮喘治疗量表初稿。结论1.崔红生教授治疗哮病主要通过祛邪扶正、调补阴阳的治法,提出从肝论治,其经验方-加减乌梅丸方应用频繁,为临床治疗提供了用药经验。2.加减乌梅丸方可通过多成分、多靶点、多通路的复杂作用机制发挥抗炎作用,进而对激SDA起到治疗作用。3.通过德尔菲专家访谈法,分析、整合出适合SDA的治疗量表初稿,对未来指南的拟定提供了研究方向与科学基础。

刘志沛[7](2020)在《异莲心碱和人参皂苷Rb1的抗心律失常机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心律失常是心脏疾病的主要并发症,严重的心律失常如室速、室颤会导致心源性猝死,因此心律失常是危害人类生命健康的一个公共卫生问题。心律失常的治疗主要有两类方式,一种是器械和手术治疗,比如植入起搏器、植入式心律转复除颤器,心脏射频消融术;另一种是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比如胺碘酮、维拉帕米。虽然器械和手术治疗效果比较好,但也存在各种问题,因此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仍然是治疗心律失常最常见的策略。目前常用的抗心律失常药物大多数是西药,但是西药有一个棘手的问题,就是副作用较大,因此很多人尝试从传统中草药中开发抗心律失常药物。相较于西药,直接开发中草药及其活性单体优势很多,如中草药在中国乃至亚洲地区已应用数千年,其临床使用、毒性和副作用等方面都比较清楚,因此其开发成本低且安全性较高。炙甘草汤是抗心律失常的名方,在它的基础上研发了许多抗心律失常中成药,例如心速宁等。中成药心速宁由甘草、黄连、莲子心、人参、半夏、茯苓、枳实、常山、苦参、青蒿和麦冬等十一味中草药组成。这些药材的大多数活性成分都做过抗心律失常方面的研究,但有些活性成分在抗心律失常方面的研究不够完整。异莲心碱和人参皂苷Rb1分别提取自莲子心和人参,据报道它们具有多种药理活性,尤其是对心血管具有保护作用。根据上述资料,我们推测异莲心碱和人参皂苷Rb1可能具有抗心律失常的潜质,但其抗心律失常的机制需要深入研究。我们运用全细胞膜片钳技术,记录家兔左心室肌细胞的锋钠电流、晚钠电流、L型钙电流、多种钾电流和动作电位,观察异莲心碱和人参皂苷Rb1对这些电流和动作电位的作用。我们还记录了心室肌细胞的钙瞬变,观察人参皂苷Rb1对心室肌细胞内钙的影响。在细胞层面,也建立了多种病理模型,从缺氧-复氧模型中观察人参皂苷Rb1在缺氧后再复氧的条件下如何影响细胞内钙离子;从海葵毒素Ⅱ(ATX-II)诱导的早期后除极和细胞外高钙诱导的晚期后除极模型中观察异莲心碱和人参皂苷Rb1对后除极这种与心律失常密切相关的病理活动的影响。最后,还观察了人参皂苷Rb1对缺血再灌注损伤引起的心律失常的作用。实验结果显示,异莲心碱浓度依赖性地抑制锋钠电流,半抑制浓度为5.43μmol/L,8μmol/L的异莲心碱使锋钠电流稳态激活曲线右移,稳态失活曲线左移,同时也使锋钠电流时间依赖性复活曲线右移。异莲心碱也能浓度依赖性地抑制L型钙电流,半抑制浓度为1.18μmol/L,2μmol/L的异莲心碱使L型钙电流稳态失活曲线左移,但不影响稳态激活曲线和时间依赖性复活曲线。异莲心碱(1、5、10μmol/L)还能抑制ATX-II诱导增大的晚钠电流,但20μmol/L的异莲心碱不影响内向整流钾电流和延迟整流钾电流的大小。异莲心碱对动作电位的作用表现为抑制动作电位幅度和最大上升速率,缩短动作电位时程,但不影响静息膜电位水平。异莲心碱可以消除ATX-II诱导的早期后除极和细胞外高钙(3.6 mmol/L)诱导的晚期后除极。人参皂苷Rb1浓度依赖性地抑制锋钠电流,半抑制浓度为13.22μmol/L,20μmol/L的人参皂苷Rb1使锋钠电流稳态失活曲线左移,但不影响稳态激活曲线。人参皂苷Rb1也能浓度依赖性地抑制L型钙电流,半抑制浓度为41.89μmol/L,80μmol/L的人参皂苷Rb1使L型钙电流稳态失活曲线左移,但不影响稳态失活曲线。人参皂苷Rb1(40、80、160μmol/L)对内向整流钾电流和延迟整流钾电流的大小无影响。人参皂苷Rb1对动作电位的作用表现为抑制动作电位幅度和最大上升速率,缩短动作电位时程,但不影响静息膜电位水平。人参皂苷Rb1不仅可以降低细胞内钙浓度,抑制缺氧-复氧引起的钙超载的发生,还能消除细胞外高钙(3.6 mmol/L)诱发的晚期后除极。40μmol/L人参皂苷Rb1降低了缺血再灌注损伤引发的室性早搏的次数,延迟了室性早搏的首发时间,也降低了室性心动过速的发生率。综上所述,异莲心碱通过抑制锋钠电流、L型钙电和晚钠电流,消除早期后除极和晚期后除极的发生来发挥抗心律失常的作用;人参皂苷Rb1通过抑制锋钠电流、L型钙电流,降低细胞内钙水平和抑制钙超载的发生来发挥抗心律失常的作用。

石维娟[8](2020)在《张仲景调和营卫法及应用研究》文中认为目的:采用数据挖掘与理论研究结合研究调和营卫法的应用规律,以期指导调和营卫法的理论研究和临床应用。方法:(1)数据挖掘,搜集古今医案,将搜集的医案资料统一规范后录入数据库,运用Microsoft Office Excel和Python进行数据挖掘,研究疾病、症状、治法、用方和用药规律。(2)理论研究,人工检索与电子检索相结合,梳理古代及现代相关文献资料,按时间顺序阅读、整理、分析。梳理营卫理论;研究营卫失和的历史源流、概念和分类;分析调和营卫法的历史源流、与其他治法的关系、调和营卫法的概念和分类,与数据挖掘结果相结合分析仲景的调和营卫方;探析营卫辨证的概念和内容。成果:(1)数据挖掘成果通过数据挖掘,统计了古代医案应用调和营卫法治疗疾病的规律,治法特点,用方和用药规律;筛选出5种常见病、4个常用方和42味常用药;对常用方治疗疾病规律及药物加减规律,常见病的用方、用法及用药规律做了进一步统计。通过数据挖掘,统计了现代医案应用调和营卫法治疗疾病的规律,症状规律,治法特点,用方和用药规律;筛选出4种常见病、27个核心症状、5个常用方和33味常用药;对常用方治疗疾病规律、症状规律及药物加减规律,常见病的症状、用方、用法及用药规律了做了进一步统计。(2)理论研究成果通过理论研究与数据挖掘相结合,梳理了古今营卫失和的相关理论,总结了营卫失和的概念和分类。通过文献研究,梳理了调和营卫法的历史源流,通过理论研究与数据挖掘相结合,探讨了调和营卫法与八法的关系,总结了调和营卫法的概念和分类,并结合了仲景有关的调和营卫方分析调和营卫法的具体应用。在理论研究与数据挖掘相结合的基础上,初步提出了营卫辨证论治的概念和方法,并从“表”和“里”两个方面探讨了调和营卫法在临床的具体应用。结论:本研究通过将数据挖掘与调和营卫法的理论紧密结合,数据挖掘结果为调和营卫法的理论研究提供有力的支持,数据挖掘和理论研究结合能更科学的导调和营卫法的临床应用。

郭小乐[9](2020)在《国医大师张磊辨治肺系疾病临证经验及学术思想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研究目的:本课题借助张磊名医工作室的学术资料进行收集整理,选择肺系疾病作为研究对象,探讨该领域内其学术特点、临证经验、组方用药规律。通过这些研究,客观公正的总结张老的学术成就,为未来传承、发扬张磊先生学术经验提供借鉴与启示。研究方法:本论文运用文献资料分析方法和数据挖掘方法,通过搜集和整理张磊教授的学术着作、发表的学术论文、往年的门诊病例以及历代医家治疗肺系疾病的相关着作和论文,对多方面的资料进行分析和归纳,并通过数据挖掘,力求系统地总结和提炼张磊教授治疗肺系疾病的学术思想和临证经验。研究结果:病因病机方面,总结出风、痰浊、热三个特点;诊断辨证方面,首先重视脏腑关系,其次重视辨证与辨病的结合;治法治则方面,总结出张老治肺十法,分别是:宣肺去壅、清肺泻热、涤肺祛浊、降肺下气、补肺益气、滋阴润肺、清肝肃肺、肺胃同治、肺肠同治、解毒通络;用药特点方面,总结出用药轻灵、量小力专,动静结合、以动为主,亦润亦燥、相济相随,加减用药,随症而转四个特点。研究结论:本论文首次系统地总结了张磊教授辨治肺系疾病的学术思想与临证经验。由浅到深,从纵向方面,较为全面的、系统的整理和凝练了张磊教授的学术思想,将其理论中最具活力的部分展现出来,从而有效的指导临床实际应用。

吕艳敏[10](2020)在《海藻玉壶汤特定剂量条件下的反药组合加减抗甲状腺肿的作用及机制》文中指出研究背景:海藻与甘草属于十八反反药组合之一,明代陈实功所着《外科正宗》中的海藻玉壶汤中就含有海藻与甘草这对反药,却是临床常用的经典名方,常用于治疗甲状腺肿大、胆囊息肉等。然而反药组合配伍使用涉及到临床用药的安全性以及合理性问题,是关系到国计民生的社会问题。到目前为止,关于反药组合能否配伍使用,虽然有着越来越多的科研人员的重视和参与,并且取得了一定成果,但依然颇具争议。课题组前期开展的国家973计划课题从方药结合的角度对含海藻甘草反药组合的海藻玉壶汤进行研究,分别从海藻甘草反药组合在复方中的不同配伍比例、甘草的不同炮制品种、海藻甘草同一配伍比例下的不同给药剂量等方面展开实验来研究反药组合在复方中应用的特点及规律。后续开展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研究者依据2015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一部》(以下简称《中国药典》)中规定的甘草、海藻的使用剂量,分为《中国药典》底限、高限、高限的两倍三个剂量组,从量-毒-效的角度研究海藻不同品种以及海藻甘草不同配伍剂量是否是影响海藻与甘草配伍反与不反的因素,结果显示各配伍剂量组对纠正甲状腺肿大大鼠甲状腺功能各项指标及甲状腺组织形态的效果有差异,筛选出了“效”相对明显的条件:即海藻品种选用海蒿子,甘草使用生甘草,海藻、甘草的剂量选用《中国药典》高限剂量的两倍;在此条件下模型大鼠的心肝肾各项指标与空白组比较没有明显差异,未发现明显毒性。但关于其起效的物质基础以及起效的作用机制方面,仍需进一步探讨。研究目的:本实验基于课题组前期研究成果,进一步探讨在海藻、甘草剂量为《中国药典》高限剂量的两倍(即海藻24g、甘草20g)条件下,海藻与甘草在海藻玉壶汤中的加减应用,从物质基础,下丘脑-垂体-甲状腺轴的调节作用,甲状腺细胞凋亡等方面进行研究,试图揭示其抗甲状腺肿大的机制,以期为完善海藻与甘草反药组合的配伍实质及指导临床应用提供实验依据。研究方法:1物质基础:选择海藻玉壶汤所含中药材的共有成分以及结合文献报道中提到的反药组合对其溶出含量影响较大的成分:橙皮苷(醋青皮、陈皮共有成分);阿魏酸(川芎、当归、独活共有成分);连翘苷;甘草苷、甘草酸(文献报道中提到的反药组合对其溶出含量影响较大的成分)。使用高效液相色谱法作为检测方法,对海藻玉壶汤全方组(以下简称HYD)、海藻玉壶汤减甘草组(以下简称HYD-G)、海藻玉壶汤减海藻组(以下简称HYD-H)、海藻玉壶汤减海藻甘草组(以下简称HYD-GH)、海藻甘草组(以下简称GH)、甘草组(以下简称GC)间相同活性成分溶出含量进行比较。2机制探究:选用健康成年Wistar大鼠,雌雄各半,体重200±20g,分为空白组、模型组、阳性药组(优甲乐)、HYD组、HYD-H组、HYD-G组、HYD-GH组。通过甲状腺病理组织形态方面的变化及检测血液生化指标重点检测甲状腺功能、初步分析成模及药物的起效情况,再通过电镜下观察其微观结构的形态变化以及TUNEL检测凋亡指数后进一步通过蛋白、基因的检测来探究海藻玉壶汤中海藻甘草反药组合加减应用抗甲状腺肿大的作用机制。研究结果:1海藻玉壶汤中海藻甘草反药组合加减对方中主要活性成分溶出含量的影响比较各组中活性成分溶出含量得出:甘草苷、甘草酸在各组中的溶出含量由高到低为HYD-H>HYD>GC>GH;连翘苷、橙皮苷、阿魏酸在各组中溶出含量由高到低为:HYD-H>HYD-GH>HYD-G>HYD。2海藻玉壶汤中反药组合加减对甲状腺肿大模型大鼠下丘脑-垂体-甲状腺轴的影响比较各组大鼠甲状腺系数,光镜下观察大鼠甲状腺组织形态改变,并统计甲状腺组织切片的细胞核数、滤泡面积发现各拆方组间甲状腺组织病理形态改善情况:HYD>HYD-GH>HYD-H>HYD-G。检测甲状腺激素水平三碘甲状腺原氨酸(T3)、甲状腺素(T4)、游离三碘甲状腺原氨酸(FT3)、游离甲状腺素(FT4)发现海藻玉壶汤及其拆方组均表现出对甲状腺肿大模型大鼠甲状腺激素水平的回调作用,其回调情况从高到低分别为:HYD、HYD-G、HYD-H、HYD-GH;检测甲状腺激素的合成指标并与模型组比较发现HYD组、HYD-G组甲状腺球蛋白(Tg)含量升高,HYD及其各拆方组甲状腺过氧化物酶(TPO)、促甲状腺激素受体(TSHR)水平均降低;检测甲状腺激素的转运指标并与模型组比较发现HYD及其各拆方组甲状腺素结合球蛋白(TBG)、白蛋白(ALB)水平均升高;检测甲状腺激素的调控指标并与模型组比较发现HYD组及其各拆方组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TRH)、促甲状腺激素(TSH)水平均降低,有统计学差异。3海藻玉壶汤中反药组合加减对甲状腺肿大大鼠细胞凋亡及其凋亡通路的影响电镜观察各组细胞微观结构发现,与模型组相比HYD组表现出细胞全面皱缩,细胞核固缩或崩解而弥散在胞浆内,染色质浓缩并边缘化;胞质内粗面内质网减少,线粒体数量减少体积减小,溶酶体数量增多,可见典型的自噬囊泡等凋亡特征,拆方组虽有典型的凋亡特征性变化但凋亡程度不及HYD组。通过TUNEL法检测甲状腺细胞凋亡情况计算凋亡指数发现,与模型组相比,HYD组甲状腺组织凋亡细胞数明显增加,HYD-G组、HYD-GH组未见明显变化,HYD-H组凋亡细胞数明显减少。检测甲状腺组织中Caspase-8、Caspase-9蛋白发现,与空白组相比模型组Caspase-8、Caspase-9水平无明显变化;与模型组比较,给药各组Caspase-8、Caspase-9水平无明显差异。检测Fas、Bcl-2 mRNA发现,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Fas、Bcl-2 mRNA表达水平无明显变化;经HYD组及其拆方各组给药治疗后,与模型组比较Fas、Bcl-2 mRNA含量无明显变化。研究结论:1海藻与甘草这对反药组合单独配伍时,表现出引起甘草中甘草苷、甘草酸的溶出含量降低的结果。二者在复方中配伍应用时,甘草苷、甘草酸的溶出含量与甘草组基本持平。而与复方全方组相比,去掉海藻甘草反药组合的拆方组表现出引起甘草苷、甘草酸、连翘苷、橙皮苷、阿魏酸溶出含量升高的结果,可为海藻玉壶汤临床应用及反药组合能否配伍应用研究提供参考。2海藻玉壶汤对甲状腺肿大模型大鼠甲状腺激素水平和组织形态均有改善作用。复方各组比较甲状腺组织病理形态,其改善情况为HYD>HYD-GH>HYD-H>HYD-G;复方各组比较甲状腺激素相关指标水平,其恢复情况为HYD>HYD-G>HYD-H>HYD-GH。在改善甲状腺肿大方面,海藻玉壶汤中反药组合同用的效果优于去反药组合的效果。改善甲状腺肿大的机制与调节甲状腺激素的合成、转运,调控下丘脑-垂体-甲状腺轴有关。3通过电镜微观观察甲状腺细胞及TUNEL法检测甲状腺凋亡指数发现海藻玉壶汤能够促进甲状腺肿大模型大鼠甲状腺细胞的凋亡,全方组促进凋亡的水平强于拆方组。通过分子生物学实验研究发现,本实验中海藻玉壶汤及其拆方促进甲状腺肿大细胞凋亡与Caspase-8、Caspase-9蛋白以及Fas、Bcl-2基因表达无显着相关性,没有统计学差异。

二、甘草临床应用概况(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甘草临床应用概况(论文提纲范文)

(1)王彦主任治疗室性早搏的用药规律研究及其气阴两虚证的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研究一 基于数据挖掘王彦主任对室性早搏的用药规律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1.1 研究内容
        1.2 研究对象
        1.3 诊断标准
        1.4 纳入标准
        1.5 排除标准
    2 数据库录入与建立
        2.1 患者基本信息采集
        2.2 中医处方资料录入
        2.3 中药四气、五味、归经与功效录入
        2.4 数据标准化
    3 数据研究方法
        3.1 频数统计
        3.2 关联规则
        3.3 聚类分析
    4 结果
    小结
研究二 自拟方治疗室性早搏(气阴两虚证)的临床疗效观察
    1 材料与方法
        1.1 研究内容
        1.2 研究对象
        1.3 诊断标准
        1.4 纳入标准
        1.5 排除标准
        1.6 剔除标准
        1.7 脱落标准
    2 研究方法
        2.1 病例分组
        2.2 试验用药
        2.3 治疗方法
        2.4 评价指标
        2.5 疗效判定标准
        2.6 统计方法
    3 结果
    小结
讨论
    1 临床基本信息分析
    2 用药规律分析
    3 常用药分析
    4 常用药对分析
    5 新聚类药组分析
    6 何为室性早搏
    7 益气滋阴为补虚之本,活血化瘀为标实之基
    8 自拟方浅析
    9 单味中药分析
    10 导师王彦主任治疗室性早搏的经验总结
不足与展望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一
附录二
附录三
综述 中医学论治室性早搏的认识和研究概况
    1 心悸病名溯源
    2 心悸病因病机认识
    3 古代医家对本病的治法治则
    4 国医大师对本病的治法治则特色
    5 现代医家对本病的治法治则特色
    6 小结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2)炮制辅料甘草汁制备工艺、质量标准及对吴茱萸肝毒性影响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简表 ABBREVIATION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 中药炮制液体辅料研究概况
        1.1 中药炮制液体辅料发展
        1.2 中药炮制液体辅料现状
    2 甘草的研究概括
        2.1 化学成分
        2.1.1 黄酮类
        2.1.2 三萜皂苷类
        2.1.3 香豆素类
        2.1.4 多糖类
        2.1.5 其他化学成分
        2.2 药理作用
        2.2.1 抗肿瘤作用
        2.2.2 抗炎作用
        2.2.3 皮质激素样作用
        2.2.4 免疫调节作用
        2.2.5 抗菌作用
        2.2.6 抗衰老、抗自由基活性
        2.2.7 肝脏作用
        2.2.8 抗动脉粥样硬化
        2.2.9 其他药理作用
        2.3 临床应用
        2.3.1 心血管系统疾病
        2.3.2 肌肉痉挛,疼痛
        2.3.3 抵病毒能力
        2.3.4 皮肤病治疗
        2.3.5 治疗肿瘤以及辅助肿瘤放化疗
    3 甘草汁的研究概况
        3.1 历史沿革
        3.2 炮制方法
    4 技术路线
第二章 甘草汁的制备工艺研究
    1 材料与仪器
        1.1 材料
        1.2 仪器
    2 实验方法
        2.1 建立UPLC分析方法
        2.1.1 色谱条件
        2.1.2 对照品溶液的配制
        2.1.3 供试品溶液的制备
        2.1.4 标准曲线的制备
        2.1.5 精密度实验
        2.1.6 稳定性试验
        2.1.7 重复性试验
        2.1.8 加样回收率实验
        2.2 正交试验
        2.2.1 正交实验设计
        2.2.2 甘草汁的制备
        2.2.3 样品含量测定
        2.3 出膏率的测定
    3 结果分析
    4 讨论
    5 小结
第三章 甘草汁的质量标准研究
    1 材料与仪器
        1.1 材料
        1.2 药材
        1.3 仪器
    2 含量测定
        2.1 UPLC色谱条件
        2.2 标准品溶液的制备
        2.3 供试品溶液的制备
        2.4 样品含量测定
        2.5 方法学考察
        2.5.1 线性关系
        2.5.2 精密度试验
        2.5.3 稳定性试验
        2.5.4 重复性试验
        2.5.5 加样回收率试验
    3 甘草汁的TLC鉴别
        3.1 供试品溶液的制备
        3.2 对照品溶液的制备
        3.3 薄层色谱操作
    4 检查项
        4.1 性状
        4.2 总灰分测定
        4.3 酸不溶性灰分
        4.4 pH值
    5 可溶性固形物测定
    6 讨论
    7 小结
第四章 甘草汁制对吴茱萸肝毒性影响的实验研究
    1 实验材料
        1.1 实验动物
        1.2 材料
        1.3 仪器
    2 方法
        2.1 小鼠灌胃药液的制备
        2.1.1 甘草汁的制备
        2.1.2 甘草汁炮制吴茱萸
        2.1.3 吴茱萸提取物的制备
        2.2 分组给药与取样
        2.2.1 分组与给药方式
        2.2.2 血清样品的采集与处理
        2.2.3 肝组织样品的采集与处理
        2.2.4 指标测试
        2.3 统计学方法
    3 结果
        3.1 比较8组小鼠肝体指数以及血清中AST和 ALT的含量
        3.2 比较8组小鼠肝脏组织匀浆中MDA的含量、SOD活力
    4 讨论
    5 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3)基于数据挖掘对治疗原发性肝癌中药组方规律及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中文摘要
abstract
注释表
引言
1 中医药信息处理与原发性肝癌现状概述
    1.1 中医药治疗原发性肝癌的研究概况
        1.1.1 原发性肝癌的现状
        1.1.2 中医对原发性肝癌的认识
        1.1.3 中医药对原发性肝癌的治疗方法
    1.2 Meta分析在中医药领域的应用概况
        1.2.1 中医药临床疗效评估
        1.2.2 中医药安全性评价
        1.2.3 中医药新药评价
        1.2.4 循证医学在中医药研究中存在的问题
    1.3 数据挖掘在中医药领域的应用概况
        1.3.1 中医药数据挖掘方法
        1.3.2 数据挖掘方法在中医药研究中的应用
        1.3.3 中医药数据挖掘中存在的问题
    1.4 网络药理学在中医药领域的应用概况
        1.4.1 网络药理学主要的研究方法
        1.4.2 网络药理学中医药研究中的应用
        1.4.3 中药网络药理学存在的问题
2 口服中药辅助治疗原发性肝癌的META分析
    2.1 资料与方法
        2.1.1 文献纳入标准
        2.1.2 文献排除标准
        2.1.3 检索策略
        2.1.4 评价方法
    2.2 评价与结果
        2.2.1 文献纳入的基本情况
        2.2.2 质量评价
        2.2.3 瘤体近期疗效改善
        2.2.4 甲胎蛋白
        2.2.5 肝功能
        2.2.6 免疫功能
        2.2.7 卡氏评分改善率
        2.2.8 中医证候改善率
        2.2.9 生存率
        2.2.10 不良反应发生率
        2.2.11 敏感性分析
        2.2.12 发表偏倚
    2.3 讨论与总结
3 中药处方治疗原发性肝癌的组方规律研究
    3.1 材料与方法
        3.1.1 处方数据来源
        3.1.2 处方的纳入标准
        3.1.3 处方数据库建立与规范
        3.1.4 频次统计分析
        3.1.5 药物性味归经分析
        3.1.6 组方规律分析
    3.2 研究结果
        3.2.1 证型分布
        3.2.2 整体用药规律
        3.2.3 痰瘀互结证用药规律
        3.2.4 正虚瘀结证用药规律
        3.2.5 肝脾血瘀证用药规律
        3.2.6 气滞血瘀证用药规律
        3.2.7 脾虚湿困证用药规律
        3.2.8 湿热蕴结证用药规律
        3.2.9 肝气郁结证用药规律
        3.2.10 肝郁脾虚证用药规律
        3.2.11 肝胆湿热证用药规律
        3.2.12 肝肾亏损证用药规律
    3.3 分析与讨论
        3.3.1 频次用药规律分析
        3.3.2 性味归经分析
        3.3.3 关联用药规律分析
        3.3.4 复杂系统熵聚类用药规律分析
    3.4 小结
4 核心药物组合治疗原发性肝癌的机制研究
    4.1 材料与方法
        4.1.1 核心药物组合活性成分及靶点的筛选
        4.1.2 PHC疾病靶标的筛选
        4.1.3 活性成分-疾病靶点网络的构建
        4.1.4 PPI网络图的构建
        4.1.5 核心靶点的获取
        4.1.6 分子对接验证
        4.1.7 GO生物功能过程和KEGG代谢通路富集分析
    4.2 研究结果
        4.2.1 SJZB2 的成分及靶点的筛选
        4.2.2 PHC靶标的获取
        4.2.3 活性成分-疾病靶点网络的构建
        4.2.4 PPI网络图的构建
        4.2.5 核心靶标筛选
        4.2.6 分子对接验证
        4.2.7 GO和 KEGG分析
    4.3 讨论与总结
5 讨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

(4)基于网络药理学研究异甘草素口服结肠靶向凝胶珠(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口服结肠靶向给药系统研究概况
        1.1.1 结肠生理结构及其生理功能
        1.1.2 口服结肠靶向给药系统的发展过程
        1.1.3 口服结肠靶向给药系统的分类
        1.1.4 OCTDDS的制备方法
        1.1.5 OCTDDS的常用材料
        1.1.6 OCTDDS的载药形式
    1.2 异甘草素的研究概况
        1.2.1 异甘草素的结构及其基本理化性质
        1.2.2 异甘草素的药理作用
        1.2.3 异甘草素制剂研究概况
    1.3 课题研究目的与意义
        1.3.1 设计思路
        1.3.2 研究的立题依据
        1.3.3 研究的创新性
第二章 2000-2020 年甘草的研究热点可视化分析
    2.1 资料和方法
        2.1.1 资料来源与处理
        2.1.2 文献可视化分析方法
    2.2 结果
        2.2.1 年度发文量分布
        2.2.2 作者分析
        2.2.3 发文单位分析
        2.2.4 期刊分布
        2.2.5 高频关键词
        2.2.6 关键词聚类分析
    2.3 讨论
        2.3.1 甘草的药效成分
        2.3.2 甘草的药理作用和临床应用
        2.3.3 甘草的作用机制
        2.3.4 甘草的测定方法与动物模型
    2.4 小结
第三章 异甘草素的网络药理学
    3.1 材料和方法
        3.1.1 数据库与软件
        3.1.2 异甘草素的作用靶点
        3.1.3 蛋白相互作用(PPI)网络的构建
        3.1.4 基因本体功能富集(GO)和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EGG)信号通路富集分析
    3.2 结果
        3.2.1 TCMSP中异甘草素查询结果与分析
        3.2.2 异甘草素作用靶点图
        3.2.3 异甘草素PPI网络构建结果
        3.2.4 GO富集分析结果
        3.2.5 KEGG分析结果
    3.3 讨论
    3.4 小结
第四章 异甘草素的处方前研究
    4.1 实验材料与仪器设备
        4.1.1 实验仪器
        4.1.2 实验试剂
    4.2 方法与结果
        4.2.1 异甘草素含量测定分析方法的建立与考察
        4.2.2 异甘草素的溶解度
    4.3 小结
第五章 异甘草素口服结肠靶向系统的设计、制备与优化
    5.1 实验材料与仪器设备
        5.1.1 实验仪器
        5.1.2 实验试剂
    5.2 方法
        5.2.1 单因素实验
        5.2.2 海藻酸钠-果胶凝胶珠制备
        5.2.3 海藻酸钠-果胶凝胶珠制备工艺的均匀设计优化
        5.2.4 EU-SA-P凝胶珠的制备
    5.3 结果与讨论
        5.3.1 单因素实验
        5.3.2 均匀设计实验结果
        5.3.3 均匀设计实验结果验证
        5.3.4 EU-SA-P凝胶珠的优化结果
    5.4 小结
第六章 异甘草素口服结肠靶向系统的体外评价
    6.1 实验材料与仪器设备
        6.1.1 实验仪器
        6.1.2 实验试剂
    6.2 方法
        6.2.1 凝胶珠性状
        6.2.2 凝胶珠粒径和形状
        6.2.3 凝胶珠性状与微观表面形态
        6.2.4 载药量与包封率
        6.2.5 凝胶珠溶胀性
        6.2.6 体外释放度测定
        6.2.7 体外释放曲线模拟
        6.2.8 凝胶珠DSC分析
        6.2.9 红外分析
    6.3 结果与讨论
        6.3.1 凝胶珠性状
        6.3.2 凝胶珠粒径和形状
        6.3.3 凝胶珠外观与微观表面形态
        6.3.4 载药量与包封率
        6.3.5 凝胶珠溶胀性
        6.3.6 体外释放度测定
        6.3.7 体外释放曲线模拟
        6.3.8 凝胶珠DSC分析
        6.3.9 红外分析
    6.4 小结
第七章 异甘草素口服结肠靶向系统的稳定性考察
    7.1 仪器和试药
        7.1.1 试验仪器
        7.1.2 试验药物
    7.2 方法
        7.2.1 影响因素试验
        7.2.2 加速试验
    7.3 结果与讨论
        7.3.1 影响因素试验
        7.3.2 加速试验
    7.4 小结
第八章 异甘草素口服结肠靶向系统的体内靶向性研究
    8.1 仪器和试药
        8.1.1 试验仪器
        8.1.2 试验药物
        8.1.3 实验动物
    8.2 生物样品处理方法与体内分析方法的建立和验证
        8.2.1 血浆样品处理
        8.2.2 胃肠道内容物及黏膜样品处理
        8.2.3 异甘草素标准溶液及乙酰苯胺内标溶液的配制
        8.2.4 异甘草素体内分析方法HPLC色谱条件
        8.2.5 体内分析方法的验证
    8.3 结肠靶向凝胶珠动物体内分布
        8.3.1 预实验及其结果
        8.3.2 实验设计
        8.3.3 实验结果与讨论
    8.4 小结
第九章 总结与展望
    9.1 总结
    9.2 研究展望
    9.3 不足及下一步计划
参考文献
缩略词中英文对照表
附录
在学期间研究成果
致谢

(5)中药治疗恶性肿瘤化疗后消化道反应的用药规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对照表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综述一 恶性肿瘤化疗后消化道反应的西医研究进展
        1. 化疗相关性恶心呕吐
        1.1 发病机制
        1.2 治疗进展
        2. 化疗相关性食欲减退
        2.1 发病机制
        2.2 治疗进展
        3. 化疗相关性呃逆
        3.1 发病机制
        3.2 治疗进展
        4. 化疗性口腔黏膜炎
        4.1 发病机制
        4.2 治疗进展
        5. 化疗相关性便秘
        5.1 发病机制
        5.2 治疗进展
        6. 化疗相关性腹泻
        6.1 发病机制
        6.2 治疗进展
        7. 化疗后消化道症状的管理
        参考文献
    综述二 恶性肿瘤化疗后消化道反应的中医研究进展
        1. 化疗后消化道反应的整体治疗
        1.1 中医认知
        1.2 中医药治疗概况
        2. 化疗相关性恶心呕吐
        2.1 中医认知
        2.2 中医药治疗概况
        3. 化疗相关性食欲减退
        3.1 中医认知
        3.2 中医药治疗概况
        4. 化疗相关性呃逆
        4.1 中医认知
        4.2 中医药治疗概况
        5. 化疗性口腔黏膜炎
        5.1 中医认知
        5.2 中医药治疗概况
        6. 化疗相关性便秘
        6.1 中医认知
        6.2 中医药治疗概况
        7. 化疗相关性腹泻
        7.1 中医认知
        7.2 中医药治疗概况
        8. 数据挖掘用药规律对化疗后消化道症状群管理的意义
        参考文献
前言
第二部分 数据挖掘研究
    1. 中药治疗恶性肿瘤化疗后消化道整体症状的用药规律
        1.1 资料与方法
        1.2 结果
        1.3 讨论
    2. 中药治疗恶性肿瘤化疗后恶心呕吐的用药规律
        2.1 资料与方法
        2.2 结果
        2.3 讨论
    3. 中药治疗恶性肿瘤化疗后食欲减退的用药规律
        3.1 资料与方法
        3.2 结果
        3.3 讨论
    4. 中药治疗恶性肿瘤化疗后呃逆的用药规律
        4.1 资料与方法
        4.2 结果
        4.3 讨论
    5. 中药治疗恶性肿瘤化疗相关性口腔黏膜炎的用药规律
        5.1 资料与方法
        5.2 结果
        5.3 讨论
    6. 中药治疗恶性肿瘤化疗后便秘的用药规律
        6.1 资料与方法
        6.2 结果
        6.3 讨论
    7. 中药治疗恶性肿瘤化疗相关性腹泻的用药规律
        7.1 资料与方法
        7.2 结果
        7.3 讨论
    8. 中药治疗化疗后消化道症状的用药规律对比
    9. 总结与展望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6)崔红生教授治疗哮病中医用药规律及中医诊断与治疗量表拟定初探(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综述一 激素依赖型哮喘的现代医学研究进展
        1 激素依赖型哮喘概述
        2 激素依赖性哮喘、激素抵抗性哮喘、难治性哮喘之间的关系
        3 激素依赖性哮喘的诱因
        4 激素依赖型哮喘的发病机制和病理生理学特征
        5 鉴别诊断
        6 激素依赖性哮喘的治疗进展
        参考文献
    综述二 激素依赖性哮喘的中医药研究进展
        1 病因病机
        2 辨证论治
        2.1 分期辨证论治
        2.2 脏腑辨证论治
        2.3 分型辨治
        2.4 专方专治
        2.5 中西医结合治疗
        2.6 其他治法
        参考文献
    综述三 三步序贯法治疗激素依赖型哮喘的理论基础与研究概况
        1 三步序贯法理论的产生及内涵
        2 三步序贯法治疗SDA的理法方药
        3 三步序贯法临床应用概况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实验研究
    前言
    第一章 基于数据挖掘总结崔红生教授治疗哮病的中药用药规律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资料与方法
        1 研究对象
        2 研究方法
        第三节 研究结果
        1 基本信息统计
        2 总体方药信息统计
        3 基于关联规则的数据分析
        第四节 讨论
        1 哮病概述
        2 SDA的中医证治机理
        3 研究结果分析与讨论
        4 从肝论治治疗哮病
        5 加减乌梅丸方分析
        参考文献
    第二章 基于网络药理学和分子对接技术探讨加减乌梅丸方治疗SDA的作用机制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资料与方法
        1 加减乌梅丸方有效活性成分
        2 筛选加减乌梅丸方与SDA的共同作用靶点
        3 关键化学成分-共同靶点网络构建
        4 PPI网络构建
        5 GO富集分析和KEGG富集分析
        6 分子对接
        第三节 研究结果
        1 加减乌梅丸方有效活性成分
        2 加减乌梅丸方-SDA靶点预测
        3 加减乌梅丸方中活性成分与SDA基因网络构建
        4 PPI蛋白互作网络分析
        5 GO功能富集分析
        6 KEGG通路富集分析
        7 靶点-通路网络构建
        8 分子对接结果
        第四节 讨论
        参考文献
    第三章 SDA中医诊断与治疗量表拟定的初探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资料与方法
        1 研究目的
        2 激素依赖型哮喘中医证候规律的研究方案构建
        3 德尔菲专家咨询法
        4 统计学分析
        第三节 研究结果
        1 专家积极程度与权威程度
        2 专家协调程度
        3 专家咨询建议
        4 问卷调查评分结果
        5 构建SDA中医诊疗指南专家调查量表
        第四节 讨论
        1 拟定SDA中医诊疗指南专家调查量表的重要性及应用价值
        2 拟定SDA中医诊疗指南专家调查量表的科学性和可行性
        3 拟定SDA中医诊疗指南专家调查量表的依据及指导意义
        参考文献
结语
致谢
附录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7)异莲心碱和人参皂苷Rb1的抗心律失常机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综述 炙甘草汤和心速宁及两者活性成分的抗心律失常研究概况
    参考文献
第二章 前言
第三章 材料和方法
    3.1 家兔左心室肌细胞的制备
    3.2 实验中所使用的溶液和试剂
        3.2.1 药品试剂
        3.2.2 实验中用到的溶液的配方
    3.3 离子通道电流和动作电位的记录方法
        3.3.1 锋钠电流的记录
        3.3.2 晚钠电流的记录
        3.3.3 L型钙电流的记录
        3.3.4 内向整流钾电流的记录
        3.3.5 延迟整流钾电流的记录
        3.3.6 动作电位的记录
    3.4 心室肌细胞钙瞬变的记录方法
    3.5 离体心脏心电图记录方法
    3.6 数据分析
第四章 结果
    4.1 药物的筛选
    4.2 异莲心碱的抗心律失常机制
        4.2.1 异莲心碱对锋钠电流的作用
        4.2.2 异莲心碱对ATX-II诱导增大的晚钠电流的作用
        4.2.3 异莲心碱对L型钙电流的作用
        4.2.4 异莲心碱对内向整流钾电流和延迟整流钾电流的作用
        4.2.5 异莲心碱对动作电位、早期后除极和晚期后除极的作用
    4.3 人参皂苷Rb1 的抗心律失常机制
        4.3.1 人参皂苷Rb1 对锋钠电流的作用
        4.3.2 人参皂苷Rb1 对L型钙电流的作用
        4.3.3 人参皂苷Rb1 对内向整流钾电流和延迟整流钾电流的作用
        4.3.4 人参皂苷Rb1 对动作电位和晚期后除极的作用
        4.3.5 人参皂苷Rb1 对缺氧-复氧情况下细胞内钙的影响
        4.3.6 人参皂苷Rb1 对缺血再灌注损伤导致的室性心律失常的作用
第五章 讨论
第六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1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附录2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

(8)张仲景调和营卫法及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提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部分 基于数据挖掘的古今医案研究
    第一章 调和营卫法的古代文献研究
        1 调和营卫法的历史源流
        1.1 唐代及以前
        1.2 金元时期
        1.3 明清时期
        2 调和营卫法的概念和分类
    第二章 调和营卫法的数据挖掘准备
        1 采用的软件
        2 医案研究的数据挖掘常用方法
        2.1 频数分析
        2.2 图表分析
        2.3 关联分析
        2.4 黄金分割法
    第三章 古代医案的数据挖掘
        1 建立数据库
        1.1 古代医案来源
        1.2 纳入原则
        1.3 排除原则
        1.4 数据规范化
        2 医案统计结果
        2.1 疾病结果
        2.2 治法结果
        2.3 用方结果
        2.4 用药结果
        2.5 常见疾病用方、用方及用药规律
    第四章 现代医案数据挖掘
        1 建立数据库
        1.1 现代医案来源
        1.2 纳入原则
        1.3 排除原则
        1.4 数据规范化
        2 医案统计结果
        2.1 疾病结果
        2.2 症状结果
        2.3 治法结果
        2.4 用方结果
        2.5 用药结果
        2.6 常见病症状、用方和用药规律
第二部分 仲景调和营卫法理论研究
    第一章 营卫理论概论
        1 营卫的功能
        2 营卫的关系
        3 营卫的运行
        4 营卫与气血、津液、六经、脏腑的关系
        4.1 营卫和气血的关系
        4.2 营卫和津液的关系
        4.3 营卫和六经的关系
        4.4 营卫和脏腑的关系
    第二章 营卫的病理
        1 营卫和谐的要素
        2 营卫的病理
        3 营卫失和的历史的研究概况
        3.1 唐代以前的研究概况
        3.2 三纲鼎立学说
        3.3 营卫失和卫气为主导
        3.4 营卫失和与气血阴阳津液的关系
        3.5 营卫失和与脏腑关系
        3.6 营卫失和的分类
        3.7 《伤寒论》之营卫失和
        3.8 《金匮要略》之营卫失和
        4 营卫失和的概念和分类
    第三章 调和营卫法理论研究
        1 调和营卫法与八法的关系
        2 仲景调和营卫方分析
        2.1 桂枝汤
        2.2 桂枝汤相关方
        2.3 小建中汤及相关方
        2.4 麻黄汤及相关方
        2.5 麻黄汤与桂枝汤合方
        3 小结
    第四章 营卫辨证论治初探
        1 营卫辨证论治的概念
        2 营卫辨证方法分析
        2.1 营卫辨证之病位辨证
        2.2 营卫辨证之病因病机辨证
        2.3 营卫辨证之体质辨证
        2.4 营卫辨证之综合辨证
        3 营卫辨证论治在临床中的具体应用
        3.1 “表病”的营卫辨证论治
        3.2 五脏系统疾病的营卫辨证论治
        4 小结
结语
    1 数据挖掘用于古今医案研究十分有效
    2 总结了营卫失和的定义和分类
    3 总结了调和营卫法的定义分类及治法特点
    4 初步提出了营卫辨证论治
    论文创新点
    问题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一 古代医案来源
    附录二 古代医案用方
    附录三 现代医案中医疾病
    附录四 现代医案西医疾病
    附录五 现代医案用方
致谢
查新报告
论文着作

(9)国医大师张磊辨治肺系疾病临证经验及学术思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提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部分 张磊教授生平与治学
    1 简介
    2 学医经历与治学思想
        2.1 基牢根深,取法有源
        2.2 入学深造,初露峥嵘
        2.3 以人为本,仁心济世
        2.4 书山有路,学海无涯
        2.5 苍生大医,医德至上
        2.6 慈心不尽,心系中医
第二部分 张磊教授治疗肺系疾病的临证经验
    第一章 数据挖掘步骤
        1 研究目的
        2 技术类型
        3 技术路线
        4 资料和方法
    第二章 张磊教授治疗感冒的临证经验
        1 病因病机
        2 辨证论治
        3 特色分型
        4 组方用药规律
        5 医案
    第三章 张磊教授治疗鼻鼽的临证经验
        1 病因病机
        2 辨证论治
        3 特色分型
        4 组方用药规律
        5 医案
    第四章 张磊教授治疗咳嗽的临证经验
        1 病因病机
        2 辨证论治
        3 特色分型
        4 组方用药规律
        5 医案
    第五章 张磊教授治疗哮病和喘证的临证经验
        1 病因病机
        2 辨证论治
        3 特色分型
        4 组方用药规律
        5 医案
    第六章 张磊教授治疗肺癌的临证经验
        1 病因病机
        2 辨证论治
        3 特色分型
        4 组方用药规律
        5 医案
    第七章 张磊教授治疗肺系疾病的组方用药规律分析
        1 中药频次统计
        2 药物性味归经统计
        3 基于关联规则的用药规律分析
        4 基于无监督熵聚类的新方分析
    第八章 张磊教授临床常用对药及角药分析
        1 麻黄与杏仁
        2 桑叶与杏仁
        3 麻黄与苏子
        4 苏子与当归
        5 半夏与陈皮
        6 白前与前胡
        7 沙参与麦冬
        8 桑白皮与地骨皮
        9 白僵蚕与蝉蜕
        10 苍耳子与辛夷
        11 党参与黄芪
        12 桔梗与木蝴蝶
        13 干姜、细辛与五味子
        14 桑叶、竹茹与丝瓜络
第三部分 张磊教授治疗肺系疾病的学术思想
    1 病因病机学思想
        1.1 六淫邪气为患,风邪为首
        1.2 肺病多痰浊
        1.3 肺病多热
    2 诊断辨证学思想
        2.1 重视脏腑关系
        2.2 注重辨证与辨病结合
        2.3 注重辨主症与次症
    3 治疗学思想
        3.1 扶正祛邪,邪去正安
        3.2 未病先防,既病防变
        3.3 十法灵动,法随证施
        3.4 组方用药特点
        3.4.1 用药轻灵,量小力专
        3.4.2 动静结合,以动为主
        3.4.3 亦润亦燥,相济相随
        3.4.4 加减变化,药随症转
结论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中医药治疗肺系疾病的研究概况
    参考文献
致谢
查新报告
发表论文

(10)海藻玉壶汤特定剂量条件下的反药组合加减抗甲状腺肿的作用及机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前言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综述一 海藻反甘草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综述二 海藻玉壶汤中化学成分及药理作用研究概况
        参考文献
    综述三 海藻玉壶汤治疗甲状腺肿大的实验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实验研究
    第一节 海藻甘草反药组合加减应用对海藻玉壶汤中5种活性成分溶出含量的影响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小结
    第二节 海藻玉壶汤中海藻甘草反药组合加减对甲状腺肿大大鼠甲状腺形态的影响
        实验一 甲状腺肿大大鼠模型的复制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小结
        实验二 海藻玉壶汤中海藻甘草反药组合加减对甲状腺肿大大鼠体征、甲状腺系数的影响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小结
        实验三 海藻玉壶汤中海藻甘草反药组合加减对甲状腺肿大大鼠甲状腺组织病理形态的影响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小结
    第三节 基于下丘脑-垂体-甲状腺轴探讨海藻玉壶汤中海藻甘草反药组合加减对甲状腺肿大模型大鼠的影响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小结
    第四节 基于凋亡信号通路探讨海藻玉壶汤中海藻甘草反药组合加减对甲状腺肿大模型大鼠细胞凋亡的影响
        实验一 电镜下观察甲状腺肿大模型大鼠细胞凋亡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小结
        实验二 TUNEL染色法计算凋亡指数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小结
        实验三 海藻玉壶汤中海藻甘草反药组合加减对大鼠甲状腺Caspase8、Caspase9蛋白表达的影响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小结
        实验四 海藻玉壶汤中海藻甘草反药组合加减对大鼠甲状腺Fas、Bc1-2 mRNA表达的影响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图
致谢
在校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个人简历

四、甘草临床应用概况(论文参考文献)

  • [1]王彦主任治疗室性早搏的用药规律研究及其气阴两虚证的临床观察[D]. 杨秉翰. 天津中医药大学, 2021(01)
  • [2]炮制辅料甘草汁制备工艺、质量标准及对吴茱萸肝毒性影响的研究[D]. 王蔚佳. 黑龙江中医药大学, 2021(01)
  • [3]基于数据挖掘对治疗原发性肝癌中药组方规律及机制研究[D]. 潘树茂. 江西中医药大学, 2021(01)
  • [4]基于网络药理学研究异甘草素口服结肠靶向凝胶珠[D]. 赵倩倩. 兰州大学, 2021(09)
  • [5]中药治疗恶性肿瘤化疗后消化道反应的用药规律研究[D]. 国文文.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8)
  • [6]崔红生教授治疗哮病中医用药规律及中医诊断与治疗量表拟定初探[D]. 孙宁.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1)
  • [7]异莲心碱和人参皂苷Rb1的抗心律失常机制[D]. 刘志沛. 武汉科技大学, 2020(01)
  • [8]张仲景调和营卫法及应用研究[D]. 石维娟. 山东中医药大学, 2020(01)
  • [9]国医大师张磊辨治肺系疾病临证经验及学术思想研究[D]. 郭小乐. 山东中医药大学, 2020(01)
  • [10]海藻玉壶汤特定剂量条件下的反药组合加减抗甲状腺肿的作用及机制[D]. 吕艳敏.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0

标签:;  ;  ;  ;  ;  

甘草临床应用概况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