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小康社会的生态文明

论小康社会的生态文明

一、浅谈小康社会的生态文明(论文文献综述)

刘佩雯[1](2020)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渗透生态文明教育研究》文中提出因“粗放型经济发展方式”和不良生态行为习惯带来的生态问题,已经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拦路虎”。近些年来,党和政府对生态文明建设高度重视,致力于为人民群众提供“天蓝、地绿、水净、空气好”的生产和生活环境,主张通过生态文明教育提高全体公民的生态文明素质,其中就包括对初中生的生态文明教育。初中生正处于即将接触社会生活的特殊阶段,由于心理尚不成熟,其生态文明观念和行为易受家庭、社会等周围环境的影响,急需学校生态文明教育进行有效的引导和帮助。而初中《道德与法治》课作为一门以指导和促进初中生道德品质发展为根本目的的综合性课程,肩负着培育具有较高生态文明素养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使命。论文以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生态文明教育为研究对象,采用文献研究、实证研究和文本分析三种研究方法,除了引言还进行了三个部分的研究:第一部分是阐述了生态文明教育的内涵和支撑研究顺利进行的理论基础与思想资源,并从现实需求层面分析了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渗透生态文明教育的特点与重要意义。第二部分是通过问卷调查和实习经历,调研了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渗透生态文明教育的现状,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渗透生态文明教育取得的成绩和存在的问题及归因。第三部分是针对调查结果中发现的问题,主要从教育环境、教学方法、教材内容和课程资源等四个方面提出了能够提高生态文明教学效果的策略,力求生态文明教育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顺利开展,从而促进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发展。

刘林莉[2](2020)在《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农村生态文明建设思想研究》文中认为生态文明建设是关乎人类生存、生活以及生产的决定性内容,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然要求,是当代中国发展的必经之路。党的十八大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国家总布局,写入党章,党的十九大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建设美丽中国,生态文明建设被摆在了突出地位,上升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中国共产党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建设,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站在人类文明演进的高度,以中华民族的永续发展为目标,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历史维度出发,围绕建成“美丽中国”这一主题,从宏观与微观、理论与实践等多领域、多层面采取行动,提出了一系列生态文明建设新思想,实施了一系列生态文明建设新举措,生态文明建设发生了历史性的转变,生态文明理念愈发深入人心。但是,当前我国的生态环境问题依然突出,生态文明建设形势依然严峻,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成果并不稳固,特别是农村的生态文明建设问题没有得到根本性的解决,成为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的突出短板。研究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农村生态文明建设思想,系统梳理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新发展,凝练中国共产党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新理念,深刻把握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农村生态文明建设思想的内涵与特点,对于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推进我国的生态文明建设进程,建设美丽中国,具有重要推动作用。本文共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是绪论,主要论述本文的选题背景与意义,明确研究重难点与研究思路,梳理国内外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研究现状,阐明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相关概念。第二部分从马克思主义生态建设理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的生态智慧、国外有关生态文明建设的思想以及中国共产党历届领导人的生态文明思想等方面阐述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农村生态文明建设思想的理论依据,从改革开放前28年、改革开放初期和全面推进改革开放时期这三个时期农村的主要建设任务及其对农村生态文明的影响,厘清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农村生态文明建设思想的历史依据,并从农村生态文明建设存在的问题、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要求等方面论述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农村生态文明建设思想的现实依据,从理论、历史与现实依据三个方面阐明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农村生态文明建设思想的形成条件,为下文阐述奠定基础、指明方向。第三部分从农业、农民与农村等方面明确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目标要求;从自然观、生态观、环境观、发展观与生产力观等方面论述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指导观念;从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创新建设与传统保护、重点突破与整体推进、党政共管与民众参与、道德规范与法律治理等方面阐述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基本原则;从生态规划、生态法规、生态文化、生态产业与生态环境等方面明确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路径,从目标要求、观念更新、基本原则与路径选择等方面系统论述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农村生态文明建设思想的主要内容。第四部分根据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建设农村生态文明的实际,论述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农村生态文明建设思想的基本特征。第五部分从理论价值与实践价值两方面阐述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农村生态文明建设思想的现实价值。

王文彬[3](2020)在《胡锦涛生态文明建设思想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我国社会和经济的不断发展,同时带来了生态环境重大的破坏,人类生存环境面临着重大挑战。在此背景下,胡锦涛书记站在战略高度,提出保护生态环境,建设生态文明的思想,要求树立科学发展观,把发展经济和保护资源环境结合起来,使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本文正文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为胡锦涛生态文明建设思想形成的背景。该部分,从两个方面进行阐述,一是胡锦涛生态文明建设思想的理论基础,二是胡锦涛生态文明建设思想的现实基础。在理论基础方面,阐述了中华传统文化的“天人关系”,马克思恩格斯关于生态环境的观点以及新中国成立以来历任领导人关于生态环境的观点;在现实基础方面,阐述了我国生态环境状况堪忧以及世界范围内生态环境现状堪忧,在我国生态环境状况堪忧方面,主要阐述了在胡锦涛同志执政期间,非典、雪灾等自然灾害引起的一系列恶劣结果,从而保护环境的重要性凸显出来,胡锦涛生态文明建设思想应运而生,在世界范围内,从工业革命兴起,世界范围内发生了骇人听闻的“世界八大公害事件”,环境问题一直是一个热点话题,这对胡锦涛生态文明建设思想提供了一定的现实基础。第二部分为胡锦涛生态文明建设思想的主要内容。本文从生态文明建设的理念、方式、目的、保障、发展模式五个方面进行论述。第三部分为胡锦涛生态文明建设思想的贡献。该部分分为五个方面,第一个方面是胡锦涛生态文明建设思想对于继承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生态观点的贡献,第二个方面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的贡献,中国人民从古至今一直向往空气清新、清新雅致的环境,因而胡锦涛生态文明建设思想继承和发展了我国传统文化;第三个方面是对党的党章的贡献,胡锦涛生态文明建设思想是对党章的进一步完善和发展;第四个方面是胡锦涛生态文明建设思想充分调动人民群众保护生态环境积极性的贡献;第五个方面是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贡献,胡锦涛生态文明建设思想是当今人们对美好生态环境向往的贡献,对“绿色”定义的贡献,对建成小康社会的贡献,对建设“美丽中国”的贡献以及对这次打赢防控疫情攻坚战的贡献,为当代生态问题提供了一套理论依据,充分体现其贡献所在。

张佳雨[4](2020)在《“全面小康”视域下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从现在到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期”,决胜期最为关键。目前,我们已经非常接近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我们完全有把握如期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但同时必须清醒的认识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仍面临一些短板和弱项。其中,生态环境保护任重而道远,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环境需要还不能得到满足。良好的生态环境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是践行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阵地,而大学生是生态文明建设的生力军。本文以“全面小康”为背景,以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为主旨,采用问卷调查和个别访问的方式对湖南省十所高校大学生进行调研分析,同时结合已有相关文献资料,完成本篇论文的撰写工作。本篇论文分为六个部分:第一部分为绪论,主要包括研究背景、目的和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研究方法和创新点;第二部分为“全面小康”与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理论概述;第三部分为“全面小康”视域下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的现状分析,主要包括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已取得的成就、存在的问题和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第四部分为“全面小康”对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提出了新要求,主要包括内在要义和现实要求两个方面;第五部分为“全面小康”视域下加强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的对策研究,从受教育者、教育者、教育内容、教育手段、教育机制五个方面提出了行之有效的解决对策;第六部分为结语。本文以“全面小康”为视域背景,对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进行研究,力求对和谐社会培养生态建设人才,对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社会以及如期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王萍[5](2020)在《新时代生态文明视角下农村生态扶贫研究》文中提出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在反贫困领域取得了令人惊羡的成就,区域性整体贫困明显缓解,农村从普遍贫困走向逐步消除绝对贫困,为全球减贫做出了巨大贡献。中国的贫困地区与生态环境高度关联,在14个集中连片特困地区中,大部分地区生态资源脆弱、生态治理片面的特征突出。因此,维护贫困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保护之间的平衡,保证脱贫减贫与生态文明建设的协调统一,是当前农村扶贫开发的关键。农村脱贫关系全面小康的全局,但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之间的现实矛盾制约着农村发展。进入新时代,环境问题已然成为社会发展的突出短板,随着人民群众对生态环境的要求更高,对生态产品的需求也更加多样化、品质化。面对农村生态文明建设和脱贫减贫的双重压力,中国共产党积极探索创新减贫方式,提出了生态扶贫的新模式。生态扶贫是生态文明建设中减贫方式的创新,是一种符合新时代生态文明发展、实现绿色增长和发展新方式的减贫新理念,也是贫困地区实现脱贫减贫与生态文明建设双重目标的重要途径,旨在坚持扶贫开发与生态保护并重,实现在生态建设与保护中减贫,在减贫中保护生态环境。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思想是生态扶贫的根本遵循:“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是生态扶贫的基本理念,“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是生态扶贫的根本原则,“最严格制度最严密法治保护生态环境”是生态扶贫的制度保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文化是生态扶贫的思想引领,促进贫困地区生态保护与扶贫开发的良性互动是生态扶贫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农村生态扶贫既是绿色可持续发展的迫切需求,也是新时代实现脱贫攻坚与生态文明建设“双赢”的现实要求。生态扶贫不仅可以从根本上改变农村贫困人口生产生活条件,通过发展经济彻底实现脱贫致富,而且可以依托生态建设工程,重构人与自然和谐关系,缓解生态环境脆弱地区的压力,促进生态环境持续改善,是生态文明视角下扶贫开发工作的创新举措,也是对中国共产党扶贫开发思想的新发展。农村生态扶贫涉及理论和现实两个方面的问题,既要有坚实的理论基础,又要聚焦现实。本文试图从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角度出发,站在新时代生态文明的视角,联系我国当前农村生态扶贫的现状,剖析农村生态扶贫面临的主要问题和根源,提出解决农村生态扶贫现实问题的可行性对策。基于以上基本的研究思路,论文的具体架构按照以下几部分展开:绪论从当前农村生态扶贫的现实背景入手,简要论述了论文的缘起、研究目的和意义,并采用文献解读等研究方法,对当前国内外的研究现状进行了梳理。在掌握和占有国内外最新的关于贫困和扶贫问题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进行适当的分析和评价,探寻农村生态扶贫的理论基础和现实缘由,明确了本文研究的基本思路。第一章重点阐释了新时代生态文明的发展历程、理论来源和基本内涵,为农村生态扶贫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马克思恩格斯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探索中包含着他们对生态文明的思考,为农村生态扶贫提供了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中国共产党对生态文明的探索,是农村生态扶贫实践的理论指南。西方生态学马克思主义对生态文明的探索,对于中国生态建设实践和农村生态扶贫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在保护生态的前提下才能保证农村的可持续发展,中国传统文化中蕴藏着丰富的生态智慧,是农村生态扶贫的文化根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为生态文明建设赋予了新内涵,提出了新的目标要求。新时代生态文明不仅强调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也更加注重人、自然、社会三者的协调发展,“人—自然—社会”和谐共生是新时代生态文明的核心要义。通过深入分析新时代生态文明的基本理论问题,明确了农村生态扶贫研究的理论视域。第二章分析了新时代生态文明与农村生态扶贫的内在关联性。新时代我国扶贫开发已经从以解决人民群众温饱问题的阶段进入巩固扶贫成果、改善生态环境、增强贫困地区发展能力、同步实现小康的新阶段。因此,加强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着力解决制约发展的瓶颈问题,就成为当前农村扶贫开发的关键。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思想,为推动农村生态扶贫、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提供了强大思想指引、根本遵循和实践动力。全面小康社会是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全面发展的小康社会,生态建设与扶贫开发良性互动是农村生态扶贫的核心要义,农村的生态文明建设和脱贫减贫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题中应有之意,也是检验全面小康社会的重要表征。第三章梳理了当前农村生态扶贫的主要方式,并选取农村生态扶贫的典型案例,对贫困地区生态扶贫的现状进行分析,从而总结当前农村生态扶贫的基本经验和主要问题。随着中国扶贫开发的不断深入,农村生态扶贫成效显着,但由于各种主观和客观因素的影响,在具体的扶贫实践中,农村生态扶贫也面临着诸多问题,突出表现在基础设施滞后阻碍农村生态扶贫进程、生态保护与扶贫开发严重脱节、生态扶贫合力弱化、生态扶贫成果难以巩固等方面。第四章剖析了农村生态扶贫中存在问题的根源。从主观能力因素、客观现实因素、扶贫参与主体因素、影响生态扶贫的中介因素这四个层面,深入探究了农村生态扶贫困境的成因。在导致贫困的众多因素中,能力的欠缺是最根本的原因;基础设施、资源禀赋、地域文化等内部要素影响着农村生态扶贫的进程和效果;扶贫开发的参与主体影响着农村生态扶贫的力量凝聚,农村生态扶贫离不开政府、市场和社会的支持,但在具体的生态扶贫实践中,政府机制、市场机制和社会机制都存着各自的问题;制度、技术等是调解贫困与环境之间的关系的中介因素,专业的人才也会对生态扶贫产生一定的间接影响。第五章坚持从实践出发,揭示农村生态扶贫面临的问题的深层原因,从当前面临的主要问题切入探寻解决问题的思路及对策。破解农村生态扶贫困境需要内生动力与外生动力耦合共同发力,明确扶贫参与主体的职能,构建农村生态扶贫的“政府—社会—市场”多元协同机制;优化农村教育资源,增强贫困人口可持续发展能力;促进农村绿色发展,推动贫困地区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发展有效衔接;健全农村生态扶贫配套机制,有效预防返贫风险;实现农村生态效应、经济效应和减贫效应的三重目标。

高星[6](2020)在《新时代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党的十八大开启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党的十九大吹响了乡村振兴的号角,这明确了我国发展又一新的历史方位,标志着农业农村进入新的发展阶段。乡村振兴战略是关系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目标、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全局性、历史性任务,反映了时代的呼唤、发展的必然、人民的期盼,为我国做好新时代背景下的“三农”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改善农村生态环境,建设美丽宜居乡村,作为乡村振兴战略的一项重要内容,是适应中国农业农村发展过程由增产导向转向提质导向的重要手段,是以人民为中心,满足老百姓新期待,解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矛盾的有效抓手。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工业化与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城乡开始出现分化,资源、人力、物力、财力的差别导致农村的生态环境治理大大落后于城市建设,成为建设“美丽中国”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最大短板,加快城乡一体化建设,补全农村这块短板,对我国乡村建设乃至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有着关键性的历史作用。本文共分为四章。第一章阐述新时代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背景及意义,从乡村振兴这个战略大背景下分析当前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必要性及重要意义。第二章主要阐述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依据,概括总结马克思恩格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国共产党人的生态理念,梳理习近平新时代的生态文明思想。第三章重点分析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初始过程中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现状,并以河北定州市为例进行说明。其中包括农村生态文明建设已经取得的成就、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分析。第四章探讨了新时代农村生态文明建设发展的思路。

吴涛[7](2020)在《新时代公民绿色责任教育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从生态环境的视角看,“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必然内在地包含着人民群众对美好的生态环境的需要,也即对绿色美好生活的需要。然而,严重的生态环境危机显然已成为制约人民群众的美好生态环境需要得以满足的最主要因素之一。因此,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态环境的需要与当前的生态环境越发难以满足人民群众的美好生活需要之间,现实地存在着矛盾与对立。破解这一矛盾的根本路径是,每一个公民都能够自觉地承担起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的责任,即绿色责任。而这无疑又需要通过积极开展公民绿色责任教育来实现。由此可见,研究新时代公民绿色责任教育,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之迫切呼唤的理论回应,选题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新时代具有自己独特的实践镜像和时代特征。然而,新时代又是一个生态环境危机不断扩大的风险时代。科学应对全球生态风险,破解生态环境危机,促进我国发展方式的革命性变革,建构人类命运共同体,无疑都需要公民自觉地进行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践履绿色责任。而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科学发展无疑也现实地要求将公民绿色责任教育纳入自身的学科体系之中。新时代公民绿色责任教育,从内涵上看,是指直面越发严重的生态环境风险与危机,对公民所开展的有关应该“为何”与“如何”履行自然生态环境保护责任的教育,是弘扬新时代公民的绿色责任理念、增强新时代公民的绿色责任规范意识、培养新时代公民的绿色责任情感、培育新时代公民的绿色生活习惯与绿色生产方式等为主要内容的教育活动。它的开展能够发挥传授绿色知识、唤醒绿色需要、激发绿色行为、增进绿色幸福与催生绿色审美等重要功能。正因如此,这一教育活动具有培养新时代的绿色公民、推进绿色发展战略的实施与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等重要社会价值。新时代公民绿色责任教育具有坚实的理论基础和丰富的思想资源。这一教育活动的理论基础一是马克思恩格斯生态文明理论,二是由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习近平等历代国家领导人创造性地提出的中共党人的生态文明与绿色发展理论;这一教育活动的思想资源一是以“天人合一”、“道法自然”、“众生平等”为价值内核的中华传统生态思想文化,二是西方的生态公民教育思想。新时代公民绿色责任教育是一项科学的教育活动,因而它有特定的内容体系与方法系统。为了科学地回应新时代对公民绿色责任教育的现实需要、有效地培育与提升公民的绿色责任意识,新时代公民绿色责任教育的内容必然包括公民绿色责任理念教育、公民绿色责任规范教育、公民绿色责任情感教育、公民绿色生活习惯培育与公民绿色生产方式教育等方面的内容且由它们构成完整的内容体系。与之相呼应,新时代公民绿色责任教育要综合运用理论教授法、情感渲染法、忧惧启示法、实践锤炼法、榜样垂范法等教育方法,将加强科学知识的传授、注重情感氛围的营造、促使忧患意识的形成、强调行为实践的锻炼与重视“绿人”垂范的引领等有机地统一起来。唯有如此,新时代公民绿色教育才能取得切实的成效。新时代公民绿色责任教育现实地存在被边缘化、我说你听、重知轻行、唯德倾向与赏罚分离等几个现实性问题。而究其原因,缺乏公民绿色责任教育的整体意识、教育者为中心观念的宰制、实践育人价值的被忽略、缺乏对幸福教育价值的认知、对权利责任相统一的认知不足等,无疑是造成这一教育活动存在问题的主要因素。而努力解决这些现实问题以完善新时代公民绿色责任教育,则现实地需要采取以下几点对策: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教育思想指导公民绿色责任教育,建构四位一体的新时代公民绿色责任教育体系,将公民绿色责任教育的部分内容融入到现代法治教育之中,在国家治理现代化进程中渗透公民绿色责任教育,通过绿色文化建设提升公民的绿色责任意识,把绿色责任知识传播纳入到媒体传播全过程以及发挥民间组织对公民绿色责任能力的训练作用等。

田思[8](2020)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伦理价值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当今时代,环境污染、生态破坏、资源短缺等已成为威胁人类生存的全球公害。而日益恶化的生态环境使我们不得不重新审视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问题。新形势下,对于如何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势必要探索一条新的出路。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把握时代和实践的新要求,着眼人民群众的新期待,围绕生态文明多次发表重要论述,为生态文明建设作出了突出贡献。其中,“美丽中国”是我们党在新时代提出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目标之一。实现这一伟大理想离不开建立符合时代要求的生态文明伦理价值,这是习近平生态文明伦理价值的终极追求。目前,我国生态环境不断改善,在极大提高人民生活质量的同时也带来众多发展难题。在急需破解生态难题和实现美丽中国的新时代,习近平的生态文明思想就是指引我们更好建设生态文明的新发展道路。因此,确立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核心理念,深入研究习近平的生态文明思想伦理价值,对推动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大理论和现实意义。本文主要从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产生、发展历程,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伦理价值的主要内容、基本特征以及实现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伦理价值的基本原则与路径四个部分进行了阐述。第一部分,从时代背景和理论基础两个角度阐述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产生。从时代背景来看,主要是基于国际和国内两方面生态的恶化以及急需解决的迫切要求,从而开启习近平对生态文明的探索。从理论基础来看,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产生传承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扬弃了西方外来文化以及发展了马克思自然观所蕴含的生态文明思想。第二部分,对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发展历程进行了阐述。主要划分为萌芽期、形成期、成熟期三个发展阶段。在梁家河时期,习近平的生态文明思想开始萌芽;闽浙期间,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体系初步形成;十八大以后,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不断升华并基本形成了比较完整的理论体系。第三部分,论述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伦理价值的主要内容。这是本文论述的重点:从生态自然观角度出发,习近平立足党和国家全局发展,用辩证法对生态问题进行了深入思考。从生态伦理观的角度看,习近平结合时代所需,提出“美丽中国”“生命共同体”以及“节制、公平、友善”的生态伦理观。第四部分,阐述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伦理价值的基本特征。具体表现在三个层面,即以人为本的价值导向性、绿色发展理念的可持续性、生态价值的认知系统性。第五部分,论述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伦理价值实现的基本原则与路径。包括坚持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等基本原则,从而阐述实现“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伦理价值”的路径,这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创设了强有力的理论支撑与现实指导。

张轩硕[9](2020)在《习近平关于生态文明建设重要论述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就生态文明、生态文明建设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讲话,作了大量专门论述和重要批示,提出了许多充满哲学思辨、经济理性、人文情怀、全球视野的崭新科学论断。习近平关于生态文明建设重要论述深刻地回答了我国和当今世界生态文明建设面临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形成了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基本内涵、精神实质,构建了科学完整的理论体系,为走向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美丽中国梦、推动构建绿色可持续的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了科学指南。本文由绪论和正文两部分组成。绪论部分包含论文的选题背景及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以及研究方法与思路、创新与不足。正文部分,第一章主要阐释了习近平关于生态文明建设重要论述的时代诉求与理论渊源。第一节介绍了中华民族和世界人民对生态文明建设的迫切需要,即时代诉求,从生态文明建设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历史要求;生态文明建设是构筑美丽“中国梦”的内在要求;生态文明建设是世界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的现实要求三方面加以阐释。第二节从马克思主义的生态思想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生态智慧两个层面阐述了其重要论述的理论来源。第三节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生态挑战;建设生态文明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以及建设生态文明是“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重要内容三个方面梳理了习近平关于生态文明建设重要论述的实践来源。第二章是习近平关于生态文明建设重要论述的基本内容,分别从四重维度对其中蕴含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加以诠释,即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价值观维度;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文化维度;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的发展方式维度;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法治和制度保障的国家治理维度等内容。第三章为习近平关于生态文明建设重要论述的理论特质和中国贡献。第一节概括了习近平关于生态文明建设重要论述的三个基本特征,即坚持问题导向、运用底线思维;坚守人民立场、激发改革动力;树立全球意识、加强国际合作。第二节从三个不同角度论证了习近平关于生态文明建设重要论述的理论贡献,即习近平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论述是马克思、恩格斯自然辩证法在当代中国的最新发展;是党的生态环境保护思想、生态文明理念的继承和发展;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美丽中国梦的科学指南。第三节简明阐述了习近平关于生态文明建设重要论述在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绿色地球村过程中做出的三大实践贡献,即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运共同体;将绿色发展理念融入“一带一路”建设之中;从而为共建全球生态治理新秩序提供了中国方案。

孙雯[10](2020)在《新时代公民生态文明观培育研究》文中认为生态文明建设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提出要坚持和完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保护生态环境不仅是技术问题,更是社会制度和思想观念的问题,既需要外在保障和约束,也需要内在自觉和行动,需要全体人民在思想上精神上紧紧团结在一起,促进生态文明意识养成和以生态价值观念为准则带来发展方式的深刻转变,使生态文明观在全社会牢固树立。我们应继续发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显着优势,从人类最高利益出发,达成政治共识、增进价值认同、唤起情感共鸣,增强制度自信,使全体人民在伟大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中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共同建设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美丽中国。这既是新时代赋予我们每位中华儿女的新任务和新挑战,又是顺应人类文明发展规律的当代回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是我国社会发展的新的历史方位。文中以此为背景,分析了中国“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历史交汇期的时代任务与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必然联系,阐述公民生态文明观培育的时代诉求。首先,在对国内外生态文明观教育相关研究的了解和梳理基础上,分析了当前所面临的时代机遇与挑战,以及生态文明观培育存在的问题和原因。过去的中国,在历经沧桑与磨难后围绕经济建设为中心进入到快速恢复与发展时期。为了缩短与发达国家的差距,满足人们不断增长的物质与精神文明需要,我们在处理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关系中过于强调物质的进步,加之各种不良思潮以及多元文化的冲击,致使思想认识偏离方向。在处理人与自然关系方面,一切重心包括文化建设、教育内容都围绕经济发展的目标而偏移,忽略生态保护的意义和价值,付出了生态代价。其次,详细论述生态文明观培育原则应当围绕目标来确定,使符合新时代公民要求的“生态人”目标在以时代性、政治性、持续性、协同性和实践性为原则的培育过程中圆满达成。最后,面对千载难逢的时代机遇,以及存在的问题与挑战,着重探究新时代公民生态文明观培育整体化实施路径。要在对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充分认识的基础上,坚持共同的理想信念、价值理念、道德观念以夯实民族精神基础,提升生态审美能力唤起生态文明意识自觉生成,发挥生态文化多样性的优势,为生态文明观培育提供精神支持和动力保障;生态文明观培育内容要符合新时代需要,具有新时代特征,呈现新时代气象,以奠定对国家和民族责任感、认同感、自豪感等心理基础,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加强和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念;凝聚家庭、学校、社会各单元的有利资源,动员全社会力量,筑牢思想政治教育阵地,共同激发人们对于生态文明观的学习动力和行为自觉,建设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社会治理共同体,使中国生态文明制度体系更加完善,在新时代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彰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巨大优势。

二、浅谈小康社会的生态文明(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浅谈小康社会的生态文明(论文提纲范文)

(1)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渗透生态文明教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 问题的提出及研究意义
        1、问题的提出
        2、研究意义
    (二) 国内外研究综述
        1、国内研究现状
        2、国外研究现状
    (三) 研究方法
        1、文献研究法
        2、实证研究法
        3、文本分析法
    (四) 创新与不足之处
        1、创新之处
        2、不足之处
一、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渗透生态文明教育的相关理论概述
    (一) 生态文明教育的内涵
        1、生态文明
        2、生态文明教育
    (二) 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渗透的生态文明教育的特征
        1、思想性
        2、人文性
        3、实践性
        4 、综合性
    (三) 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渗透生态文明教育研究的理论基础和思想资源
        1、理论基础
        2、思想资源
    (四) 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渗透生态文明教育的重要价值
        1、有利于建设美丽中国
        2、有利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3、有利于提高课程教学实效性
二、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生态文明教育渗透现状调查及分析
    (一) 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渗透生态文明教育调查基本情况介绍
        1、问卷设计
        2、调查实施情况
    (二) 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渗透生态文明教育调查结果分析
        1、取得的成绩
        2、存在的问题
    (三) 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渗透生态文明教育存在问题的归因
        1、受应试教育的影响,生态文明教育理念薄弱
        2、我国生态文明教育体系尚不完善
        3、教师自身生态文明素养有限,教学方式缺乏创新
        4、课本外的生态文明课程资源有待开发利用
三、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渗透生态文明教育的策略
    (一) 形成教育合力,加强生态文明教育理念
        1、学校健全生态文明教育管理制度
        2、家校合作开展生态文明教育活动
        3、政府、社区和媒体携手共造生态文明社会氛围
    (二) 提高教师的生态文明教育素质,增强教学实效性
        1、加强教师的生态文明教育培训
        2、结合初中生特点,灵活运用教学方法
        3、引导学生知行合一,积极参与社会实践活动
    (三) 整合教材内容,密切贴近学生生活
        1、根据课标要求规划教材内容,注重实践性
        2、生态文明教育内容与时俱进,增强时效性
    (四) 深挖教材外的课程资源,提高备课质量
        1、充分利用报纸期刊和网络资源
        2、善于开发利用本土资源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本人出版或公开发表的论着、论文
附录 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渗透生态文明教育的情况调查
致谢

(2)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农村生态文明建设思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背景与意义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国内研究现状
        (二)国外研究现状
        (三)研究述评
    三、研究思路与方法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四、研究重难点与创新之处
        (一)研究重点
        (二)研究难点
        (三)研究创新之处
    五、相关概念阐释
        (一)生态文明建设
        (二)农村生态文明建设
        (三)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农村生态文明建设
第一章 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农村生态文明建设思想的形成条件
    一、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农村生态文明建设思想的理论依据
        (一)马克思主义生态建设理论
        (二)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的生态智慧
        (三)国外有关生态文明建设的思想
        (四)中国共产党历届领导人的生态文明思想
    二、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农村生态文明建设思想的历史依据
        (一)改革开放前28年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经验教训
        (二)改革开放初期农村生态文明建设
        (三)全面推进改革开放时期的农村生态文明建设
    三、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农村生态文明建设思想的现实依据
        (一)农村生态文明建设问题依然严峻
        (二)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现实需求
        (三)推动农村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四)建设美丽中国的必由之路
第二章 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农村生态文明建设思想的主要内容
    一、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目标要求
        (一)农业绿色发展
        (二)人居环境优美
        (三)农民观念转变
        (四)农村社会和谐
    二、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观念更新
        (一)自然观: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
        (二)生态观:山水林田湖是生命共同体
        (三)环境观:环境就是民生
        (四)发展观:绿色发展
        (五)生产力观:生态环境就是生产力
    三、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基本原则
        (一)坚持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并重
        (二)坚持创新建设与传统保护并举
        (三)坚持重点治理与整体推进结合
        (四)坚持党政共管与民众参与共建
        (五)坚持道德规范与法律治理融合
    四、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路径选择
        (一)完善生态规划,加强顶层设计
        (二)健全生态法规,强化制度保障
        (三)建设生态文化,培养生态意识
        (四)发展生态产业,夯实农业根基
        (五)优化生态环境,建设美丽乡村
第三章 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农村生态文明建设思想的基本特征
    一、渐进性
    二、系统性
    三、人民性
    四、实践性
第四章 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农村生态文明建设思想的现实价值
    一、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农村生态文明建设思想的理论价值
        (一)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生态建设理论
        (二)丰富和拓展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内涵
        (三)创新和发展了中国共产党的执政理念
    二、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农村生态文明建设思想的实践价值
        (一)助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二)推进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进程
        (三)为别国农村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借鉴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在校期间科研成果

(3)胡锦涛生态文明建设思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选题缘由及选题意义
    (二)文献综述
    (三)研究方法
    (四)创新之处与不足之处
一、胡锦涛生态文明建设思想的形成
    (一)胡锦涛生态文明建设思想形成的理论基础
    (二)胡锦涛生态文明建设思想形成的现实基础
二、胡锦涛生态文明建设思想的主要内容
    (一)生态文明建设理念:树立科学发展观
    (二)生态文明建设方式:大力发展循环经济
    (三)生态文明建设目的: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四)生态文明建设保障:生态文明建设制度化、法律化
    (五)生态文明建设社会发展模式: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
三、胡锦涛生态文明建设思想的贡献
    (一)对继承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生态观的贡献
    (二)对继承和发展我国传统生态文化的贡献
    (三)对中国共产党的党章的贡献
    (四)对调动人民群众保护环境积极性的贡献
    (五)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建设的贡献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4)“全面小康”视域下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背景、目的和意义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目的
        (三)研究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国内研究现状
        (二)国外研究现状
    三、研究方法和创新点
        (一)研究方法
        (二)创新点
第一章 “全面小康”与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理论概述
    一、“全面小康”与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概念及逻辑关联
        (一)“全面小康”与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相关概念
        (二)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与“全面小康”的逻辑关联
    二、生态文明教育的思想理论基础
        (一)马克思、恩格斯的生态思想
        (二)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生态智慧
        (三)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理论
第二章 “全面小康”视域下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的现状分析
    一、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已取得的成就
        (一)“全面小康”突出生态发展理念深入人心
        (二)生态文明教育经常化、规范化日渐完善
        (三)“从我开始,从点滴做起”生态行为蔚然成风
    二、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生态文明教育内容缺乏规范
        (二)生态文明教育方式方法单一
        (三)专业师资队伍建设滞后
        (四)校园生态文化建设滞后
    三、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存在问题的原因
        (一)学校对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不够重视
        (二)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内容尚未形成体系
        (三)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机制体制不完善
第三章 “全面小康”对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提出了新要求
    一、科学的生态文明理念是“全面小康”对大学生的内在要求
        (一)树立马克思主义生态意识
        (二)坚持生态持续发展观
        (三)培养生态法治思维
        (四)提升生态审美情趣
        (五)尊重生物多样性
    二、良好的生态文明素养是“全面小康”对大学生的现实要求
        (一)养成低碳行为
        (二)讲究健康消费
        (三)注重生态安全
        (四)运用生态科技
        (五)自觉履行生态义务
第四章 “全面小康”视域下加强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的对策
    一、大学生加强生态理论学习
        (一)深入学习中国特色生态理论,强化“全面小康”的生态使命
        (二)大力普及生态科技知识,增强践行生态建设的本领
        (三)运用各种宣传载体,营造生态文明建设的舆论氛围
    二、建设一支专兼职生态文明教育教师队伍
        (一)生态文明课程纳入教师进修培训体系
        (二)鼓励教师亲力亲为生态文明建设实践
    三、建立健全生态文明教育的内容体系
        (一)编写规范实用的生态文明教育教材
        (二)组织生态文明教育系列实践活动
        (三)营造绿色和谐的校园生态环境
    四、将生态文明教育融入课堂教学全过程
        (一)遵循“全面小康”发展要求,鼓励各学科教师对生态文明进行课堂渗透
        (二)将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进行生态文明教育的重要渠道
        (三)加强大学生学习、生活中生态养成教育
    五、完善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机制体制
        (一)制定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评价体系
        (二)创建校园生态管理机制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1 《“全面小康”视野下的大学生生态文明观教育研究》问卷调查
攻读学位期间的主要研究成果
致谢

(5)新时代生态文明视角下农村生态扶贫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选题背景及缘由
    二、研究目的和意义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
    四、研究思路和方法
    五、重难点与创新点
    六、基本概念的界定
第一章 新时代生态文明的基本理论问题
    第一节 新时代生态文明的发展历程
        一、建设生态文明是全面小康社会的新要求:生态文明正式提出
        二、从“四位一体”到“五位一体”:生态文明成为国家战略
        三、从“物质文化需要”到“美好生活需要”:生态文明进入新时代
    第二节 新时代生态文明的理论基础
        一、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生态观中蕴含的生态文明理念
        二、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毛泽东对生态文明建设的初步探索
        三、改革开放到十八大中国共产党对生态文明建设的不断深化
        四、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创新升华
    第三节 新时代生态文明的思想借鉴
        一、中国传统文化中蕴含的生态文明智慧
        二、西方生态学马克思主义对生态文明的理论探索
    第四节 新时代生态文明的基本内涵
        一、人、自然、社会协调共进的核心理念
        二、满足人民的美好生活需要的价值旨归
        三、建设美丽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目标追求
第二章 新时代生态文明与农村生态扶贫的学理分析
    第一节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思想:农村生态扶贫的根本遵循
        一、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农村生态扶贫的基本理念
        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农村生态扶贫的根本原则
        三、最严格制度最严密法治保护环境:农村生态扶贫的重要保障
    第二节 扶贫开发与生态保护良性互动:农村生态扶贫的核心要义
        一、以生态文明建设带动脱贫减贫:农村生态扶贫的关键途径
        二、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文化:农村生态扶贫的思想引领
        三、促进人口、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农村生态扶贫的归宿
    第三节 生态文明建设与脱贫减贫双赢:农村生态扶贫的现实意义
        一、破解农村脱贫攻坚难题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筑牢基础
        二、补齐农村生态环境短板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
        三、实现生态、生产、生活的有机统一推动乡村振兴发展
第三章 新时代生态文明与农村生态扶贫的实践分析
    第一节 新时代生态文明引领下农村生态扶贫的主要模式
        一、“生态工程建设”扶贫模式
        二、“生态产业发展”扶贫模式
        三、“生态保护补偿”扶贫模式
        四、“生态移民搬迁”扶贫模式
    第二节 新时代生态文明引领下农村生态扶贫现实境遇
        一、山西岚县“购买式合作社造林”生态工程建设扶贫模式
        二、贵州晴隆县“种草养畜”生态产业扶贫模式
        三、陕西镇巴县“三结合”生态保护补偿扶贫模式
        四、宁夏红寺堡区“脱贫与生态修复共赢”生态移民搬迁扶贫模式
    第三节 新时代生态文明引领下农村生态扶贫面临的困境
        一、贫困人口脱贫政策依赖性明显
        二、基础设滞后阻碍生态扶贫进程
        三、扶贫开发与生态保护严重脱节
        四、扶贫产业后续的发展动力不足
        五、农村生态扶贫参与主体合力弱化
        六、农村生态扶贫的成果难以巩固
第四章 新时代生态文明视角下农村生态扶贫的困境溯因
    第一节 主观能力因素视角中农村生态扶贫困境的成因
        一、农村贫困人口自我发展能力差
        二、农村贫困人口生态价值观缺位
        三、农村贫困人口抗风险能力薄弱
    第二节 客观现实因素视角中农村生态扶贫困境的成因
        一、经济效益与生态保护之间矛盾突出
        二、贫困地区基础设施和环保设施滞后
        三、农村的生态环境污染问题日益凸显
    第三节 扶贫参与主体因素视角中农村生态扶贫困境的成因
        一、政府在农村生态扶贫中的内在缺陷
        二、市场对于农村生态扶贫的支持不足
        三、社会组织对生态扶贫缺乏参与热情
    第四节 中介因素视角中农村生态扶贫困境的成因
        一、农村生态化科学技术应用程度较低
        二、农村生态建设与扶贫专业人才缺乏
        三、农村环保制度和运行机制存在漏洞
第五章 新时代生态文明视角下农村生态扶贫的对策思考
    第一节 培育生态文明价值观:农村生态扶贫的思想前提
        一、强化农民生态文明意识培育
        二、构建多样化的乡村生态文化
        三、确立绿色化生活和消费方式
    第二节 建立统一协调机制:农村生态扶贫的政治保证
        一、加强党对农村生态扶贫的核心领导作用
        二、发挥政府在农村生态扶贫中的引导作用
        三、培育和引导社会组织参与农村生态扶贫
        四、发挥市场在农村生态扶贫中的推动作用
        五、深化各主体对农村生态扶贫的协同治理
    第三节 完善生态扶贫顶层设计:农村生态扶贫的制度保障
        一、健全农村生态补偿机制促进农村协调发展
        二、健全农村专业人才和绿色科技的引进机制
        三、健全农村生态扶贫配套制度预防返贫风险
    第四节 促进贫困地区生态经济发展:农村生态扶贫的基本进路
        一、夯实农村产业发展的物质基础
        二、打造可持续性的生态产业形态
        三、促进农村绿色发展模式的转变
    第五节 增强贫困人口可持续发展能力:农村生态扶贫的内生动力
        一、优化农村教育资源阻断贫困代际传递
        二、加强贫困人口的专业及就业技能培训
        三、增强贫困个体及家庭抵御风险的能力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6)新时代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由
    二、文献综述
    三、研究方法
    四、创新之处
第一章 新时代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背景及意义
    第一节 乡村振兴战略是推进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有效抓手
        一、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
        二、乡村振兴战略提出的重要意义
        三、乡村振兴战略与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内在联系
    第二节 新时代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意义
        一、建设美丽中国的客观要求
        二、提高农民幸福指数的有力举措
        三、提升农产品国际竞争力增加农民收入的有效途径
第二章 新时代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基础
    第一节 马克思恩格斯的生态思想
        一、自然对人具有先在性,人依赖于自然而存在
        二、人对自然具有主观能动性,自然因人的改造而具有现实意义
        三、尊重客观规律,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四、全球化生态危机的根源与根本出路
    第二节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生态思想
        一、“天人合一”的生态整体观
        二、“物无贵贱”的生态平等观
        三、“取用有节”的生态消费观
    第三节 中国共产党人生态文明建设思想
        一、十八大以前中国共产党人关于生态文明建设概述
        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
第三章 当前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现状分析
    第一节 农村生态文明建设取得的成就
        一、生态化生产方式初步形成
        二、生态化生活方式有所改进
        三、生态化管理方式不断加强
    第二节 农村生态文明建设存在的问题
        一、农村环境治理主体单一
        二、农村生态改革进展缓慢
        三、农村环境监管力度较弱
        四、农村专业技术人才缺失
    第三节 农村生态文明建设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一、农民生态文明意识淡薄
        二、农村生态保护制度有待完善
        三、农村产业发展较为缓慢
第四章 新时代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路径探析
    第一节 提升农村生态文化建设
        一、提高农民生态文化素养
        二、形成生态教育合力
        三、丰富生态教育形式
    第二节 完善农村生态法规与制度
        一、构建农村环境治理多元共治模式
        二、建立完备的农村环境保护制度
        三、建立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
    第三节 建立人才培育机制
        一、分类培育乡村人才
        二、创新人才培养方式
        三、创新人才激励机制
    第四节 振兴乡村产业体系
        一、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二、大力发展品牌农业
        三、发展乡村休闲旅游业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成果
致谢

(7)新时代公民绿色责任教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言
    一、研究背景与意义
        (一) 研究背景
        (二) 研究意义
    二、文献综述
        (一) 国外文献综述
        (二) 国内文献综述
    三、研究目标与内容
        (一) 研究目标
        (二) 研究内容
    四、研究思路、方法与创新之处
        (一) 研究思路
        (二) 研究方法
        (三) 创新之处
第一章 新时代:公民绿色责任教育的社会背景与学科依据
    一、新时代的实践镜像与特征分析
        (一) 新时代的实践镜像
        (二) 新时代的特征分析
    二、新时代公民绿色责任教育生成的社会背景
        (一) 全球生态环境危机日益加剧
        (二) 我国发展方式的革命性变革
        (三) 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建构
    三、新时代公民绿色责任教育生成的学科依据
        (一) 与时俱进: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发展应坚持的基本原则
        (二) 公民绿色责任教育:新时代赋予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新课题
        (三) 公民绿色责任教育对促进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发展的价值
第二章 新时代公民绿色责任教育的内涵、功能与价值
    一、新时代公民绿色责任教育的内涵
        (一) 责任与绿色责任
        (二) 新时代公民绿色责任
        (三) 新时代公民绿色责任教育
    三、新时代公民绿色责任教育的功能
        (一) 传授绿色知识
        (二) 唤醒绿色需要
        (三) 激发绿色行为
        (四) 增进绿色幸福
        (五) 催生绿色审美
    四、新时代公民绿色责任教育的价值
        (一) 培养新时代的绿色公民
        (二) 推进绿色发展国家战略
        (三) 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第三章 新时代公民绿色责任教育的理论指南与思想资源
    一、新时代公民绿色责任教育的理论指南
        (一) 马克思恩格斯的生态文明理论
        (二) 中共党人的生态文明与绿色发展理论
    二、新时代公民绿色责任教育的思想资源
        (一) 中华传统生态思想
        (二) 西方生态公民教育思想
第四章 新时代公民绿色责任教育的内容体系与方法系统
    一、新时代公民绿色责任教育的内容体系
        (一) 绿色价值理念教育
        (二) 绿色道德规范教育
        (三) 绿色家园情感培育
        (四) 绿色生活方式教育
        (五) 绿色生产方式教育
    二、新时代公民绿色责任教育的方法系统
        (一) 理论教授法,加强科学知识的教授
        (二) 情感熏陶法,注重情感氛围的营造
        (三) 忧惧启示法,促使忧患意识的生成
        (四) 实践锻炼法,强调行为实践的锤炼
        (五) 榜样垂范法,重视“绿人”典范的引领
第五章 新时代公民绿色责任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解析
    一、新时代公民绿色责任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 现实对待上的“被边缘化”
        (二) 教育模式上的“我说你听”
        (三) 方式建构上的“重知轻行”
        (四) 教育设计上的“唯德倾向”
        (五) 机制运用上的“赏罚分离”
    二、新时代公民绿色责任教育中的问题的原因解析
        (一) 缺乏公民绿色责任教育的整体意识
        (二) 教育者为中心观念的影响
        (三) 实践育人价值的被忽略
        (四) 缺乏对幸福教育价值的认知
        (五) 对权利责任相统一的认知不足
第六章 新时代完善公民绿色责任教育的对策
    一、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教育思想指导公民绿色责任教育
        (一) 习近平生态文明教育思想及其对公民绿色责任教育的价值
        (二) 习近平生态文明教育思想指导公民绿色责任教育的基本要求
    二、建构四位一体的公民绿色责任教育体系
        (一) 四位一体及其对促进公民绿色责任教育的价值
        (二) 建构四位一体的公民绿色责任教育体系的基本要求
    三、将公民绿色责任教育有机地融入现代法治教育
        (一) 现代法治教育及其对完善公民绿色责任教育的价值
        (二) 公民绿色责任教育有机地融入现代法治教育的基本要求
    四、在国家治理现代化进程中渗透公民绿色责任教育
        (一) 国家治理现代化及其对促进公民绿色责任教育的价值
        (二) 国家治理现代化中渗透公民绿色责任教育的基本要求
    五、通过绿色文化建设提升公民的绿色责任意识
        (一) 绿色文化建设及其对提升公民绿色责任意识的价值
        (二) 通过绿色文化建设提升公民绿色责任意识的基本要求
    六、将公民绿色责任知识传播纳入媒体传播的全过程
        (一) 媒体传播及其对促进公民绿色责任知识传播的价值
        (二) 公民绿色责任知识传播纳入媒体传播全过程的基本要求
    七、发挥民间组织对公民绿色责任能力训练的作用
        (一) 民间组织及其对公民绿色责任能力训练的价值
        (二) 发挥民间组织对公民绿色责任能力训练作用的基本要求
参考文献
致谢

(8)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伦理价值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一) 选题背景
        (二) 研究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 国内研究现状
        (二) 国外研究现状
    三、研究方法与创新
        (一) 研究方法
        (二) 创新与不足
第一章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产生的时代背景与理论基础
    第一节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产生的时代背景
        一、国际背景
        二、国内背景
    第二节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产生的理论基础
        一、中国传统生态智慧
        二、西方生态文明思想
        三、马克思生态文明思想
第二章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发展历程
    第一节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萌芽期
    第二节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形成期
    第三节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成熟期
第三章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伦理价值的主要内容
    第一节 辩证唯物的生态自然观
        一、生态问题关乎文明的兴衰
        二、生态问题关乎生命共同体的基本问题
        三、生态文明建设是落实“两山论”的具体体现
    第二节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伦理观
        一、“美丽中国”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伦理价值追求
        二、“生命共同体”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伦理目的诉求
        三、“节制、公平、友善”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伦理道德要求
第四章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伦理价值的基本特征
    第一节 以人为本的价值导向性
    第二节 绿色发展理念的可持续性
    第三节 生态价值的认知系统性
第五章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伦理价值实现的基本原则与路径
    第一节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伦理价值实现的基本原则
        一、坚持以马克思主义生态自然观为指导
        二、坚持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原则
        三、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原则
        四、坚持生态文明建设制度化和法制化原则
    第二节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伦理价值实现的理论路径
        一、培养全民共创美丽中国的生态意识
        二、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生态文明伦理体系
        三、坚定不移贯彻绿色发展理念
        四、建立现代化生态文明的制度保障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致谢

(9)习近平关于生态文明建设重要论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背景与意义
        (一)选题背景
        (二)选题意义
    二、国内与国外的研究现状
        (一)相关研究总体概况
        (二)国内研究现状
        (三)国外研究现状
    三、研究思路和方法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四、创新和不足
        (一)创新之处
        (二)不足之处
第一章 习近平关于生态文明建设重要论述的时代诉求与理论渊源
    第一节 习近平关于生态文明建设重要论述的时代诉求
        一、中华民族实现永续发展的历史要求
        二、各族人民构筑美丽“中国梦”的内在要求
        三、世界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的现实要求
    第二节 习近平关于生态文明建设重要论述的理论来源
        一、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
        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生态智慧
    第三节 习近平关于生态文明建设重要论述的实践来源
        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面临的生态挑战
        二、建设生态文明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
        三、在“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中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第二章 习近平关于生态文明建设重要论述的四重维度
    第一节 价值观念维度: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一、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
        二、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
        三、改善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
    第二节 生态文化维度: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一、生态文明建设需要具备生态系统观
        二、山水林田湖草是一个生命共同体
        三、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
    第三节 发展方式维度: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
        一、生态理性优于增长理性
        二、绿色发展关乎可持续发展全局
        三、创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实现机制
    第四节 国家治理维度:实行最严格的制度和最严密的法治
        一、以法治精神实行最严格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
        二、加强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建设
        三、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第三章 习近平关于生态文明建设重要论述的理论特质与中国贡献
    第一节 习近平关于生态文明重要论述的理论特质
        一、问题导向与底线思维
        二、人民立场与改革动力
        三、全球意识与国际合作
    第二节 习近平关于生态文明建设重要论述的理论贡献
        一、马克思、恩格斯自然辩证法在当代中国的最新发展
        二、党的环境保护思想、生态文明理念的继承和发展
        三、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美丽中国梦提供了科学指南
    第三节 习近平关于生态文明建设重要论述的实践贡献
        一、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运共同体
        二、在“一带一路”建设中融入绿色发展理念
        三、为共建全球生态治理新秩序提供了中国方案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公开发表论文目录
致谢

(10)新时代公民生态文明观培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
    1.2 选题目的及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综述
        1.3.1 国内研究综述
        1.3.2 国外研究综述
    1.4 主要研究思路及方法
        1.4.1 研究思路
        1.4.2 研究方法
    1.5 创新之处
第2章 本研究相关概念界定与理论依据
    2.1 相关概念界定
        2.1.1 新时代
        2.1.2 公民
        2.1.3 生态文明观
    2.2 理论依据
        2.2.1 马克思人与自然关系的理论
        2.2.2 中国传统文化蕴含的生态思想
        2.2.3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
        2.2.4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
    2.3 本章小结
第3章 新时代公民生态文明观培育时代境遇
    3.1 新时代公民生态文明观培育的时代机遇
        3.1.1 人民美好生活愿望为生态文明观培育增强动力
        3.1.2 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建设为生态文明观培育提供政策支持
        3.1.3 教育现代化为生态文明观培育掌握目标方向
    3.2 新时代公民生态文明观培育面临的挑战
        3.2.1 人与自然关系的理想与现实存在矛盾
        3.2.2 意识形态领域斗争复杂交织
        3.2.3 生态环境保护制度有待具体完善和落实
    3.3 本章小结
第4章 新时代公民生态文明观培育现状分析
    4.1 公民生态文明观培育调查问卷分析
        4.1.1 参与调研者的基本情况
        4.1.2 个人对生态文明建设的态度
        4.1.3 个人践行生态保护的状况
        4.1.4 个人对生态文明建设主体的认识
        4.1.5 个人对生态保护了解状况
    4.2 生态文明观培育存在问题
        4.2.1 生态伦理道德失位
        4.2.2 生态文明意识培育缺位
        4.2.3 生态文明观培育自觉性偏低
    4.3 生态文明观培育存在问题成因分析
        4.3.1 经济发展特定阶段的观念制约
        4.3.2 生态文化缺乏系统性建设
        4.3.3 生态文明教育缺乏整体效能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新时代公民生态文明观培育原则和目标
    5.1 新时代公民生态文明观培育的基本原则
        5.1.1 时代性原则
        5.1.2 政治性原则
        5.1.3 持续性原则
        5.1.4 协同性原则
        5.1.5 实践性原则
    5.2 新时代公民生态文明观培育的价值目标
        5.2.1 生态人是生态文明践行的主体
        5.2.2 生态人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应有之意
    5.3 本章小结
第6章 新时代公民生态文明观培育实施策略
    6.1 引导公民树立生态意识
        6.1.1 树立绿色消费观遵循绿色生活方式
        6.1.2 树立绿色发展理念超越资本逻辑
        6.1.3 树立循环节约意识践行基本国策
    6.2 推进生态文化建设
        6.2.1 培育生态审美情趣
        6.2.2 发展生态文化自觉
        6.2.3 发掘生态文化资源
    6.3 拓展生态文明观培育内容
        6.3.1 生态理性的价值观教育
        6.3.2 生态责任感的道德品质教育
        6.3.3 合理需求与适度消费的幸福观教育
        6.3.4 平等、公正的大国精神教育
        6.3.5 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忧患教育
    6.4 强化生态文明观培育路径
        6.4.1 以家庭教育为起点培育生态文明习惯
        6.4.2 以学校教育为阵地加强生态文化教育
        6.4.3 以社会教育为依托构筑生态文明基石
        6.4.4 以个人教育为重心提高生态文明自觉
    6.5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附录 公民生态文明观培育调查问卷

四、浅谈小康社会的生态文明(论文参考文献)

  • [1]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渗透生态文明教育研究[D]. 刘佩雯. 苏州大学, 2020(03)
  • [2]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农村生态文明建设思想研究[D]. 刘林莉. 西南大学, 2020(01)
  • [3]胡锦涛生态文明建设思想研究[D]. 王文彬. 内蒙古师范大学, 2020(08)
  • [4]“全面小康”视域下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研究[D]. 张佳雨. 湖南工业大学, 2020(02)
  • [5]新时代生态文明视角下农村生态扶贫研究[D]. 王萍. 中央财经大学, 2020
  • [6]新时代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研究[D]. 高星. 云南师范大学, 2020(05)
  • [7]新时代公民绿色责任教育研究[D]. 吴涛. 华中师范大学, 2020(01)
  • [8]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伦理价值研究[D]. 田思. 扬州大学, 2020(05)
  • [9]习近平关于生态文明建设重要论述研究[D]. 张轩硕. 喀什大学, 2020(07)
  • [10]新时代公民生态文明观培育研究[D]. 孙雯. 哈尔滨工程大学, 2020(04)

标签:;  ;  ;  ;  ;  

论小康社会的生态文明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