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病害的类型、症状和体征

植物病害的类型、症状和体征

一、植物病害的种类、症状和病征(论文文献综述)

明浩[1](2020)在《基于病斑增强和特征分割的杨树叶部病害识别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近些年来,杨树的病害类型增多,侵染程度逐年加重。准确快速地识别病害种类对防止杨树病害大规模爆发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为实现杨树常见叶部病害种类的快速识别,本文提出了基于CNN和SVM的杨树叶部病害识别方案,并设计实现了增强病害特征获取病害特征图的处理算法以提高识别的准确度和识别速度。具体研究内容及结果如下:(1)根据杨树叶部图像的背景组成因素不同,设计了不同的算法进行叶部主体图像的分割提取。使用改进的基于Canny算子的轮廓提取法对单一背景下叶部图像进行前景提取,结果显示,此方法分割效果较好且速度更快。使用基于Grab Cut的交互性分割算法实现对复杂背景下叶部主体图像的提取。实验结果表明,此方法能够有效屏蔽土壤、树干、枝条和其他复杂背景元素的影响,最大程度地减少自然环境带来的噪声。(2)为降低拍摄时由于光照不均造成的病斑不明显和局部亮斑问题带来的影响,研究采用对比度自适应直方图均衡化对图像进行处理。结果表明,此方法能够有效提升病斑区域的辨识度,并避免图像不连续和过度增强问题。(3)为降低卷积神经网络识别模型的学习压力、提高学习效率和提升识别准确率,研究提出对病害图像进行自适应阈值的Otsu处理,提取病害特征区域并实现病害特征图提取,并训练和识别。结果表明,训练时间明显缩短,且获得96.07%的验证准确率,相较于原图像识别方案提高了7.28%,效果显着。(4)为提升识别模型训练速度,降低硬件需求,本文构建基于病害图像特征提取的树形支持向量机的识别模型,通过计算图像的颜色矩和SIFT处理对图像进行特征量提取,将图像信息进行结构化。此方案相较于使用神经网络的识别结果,训练速度大大加快,并获得89.9%的识别准确率。通过图像预处理和特征增强的方式提高图像识别的准确率更具有针对性,同时能够避免修正神经网络结构带来的其他不良影响;而结合特征向量提取的SVM识别方案可以降低硬件环境限制。此外,本研究将杨树叶部病害图像处理算法和识别模型结合,设计开发了杨树叶部病害自动识别系统,为林木病害检测防治工作提供实用性支持,也为其他病害智能检测方案的研究提供借鉴。

马映荣[2](2020)在《中等职业学校涉农专业《植物保护技术》教材分析》文中指出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对于技能型人才的需求日益显着。中等职业学校承担着培养技能型人才的重要使命,其教育的优质输出是每一位从事职业教育一线教师关注的焦点。中职教育的高质量输出又直接的反映在专业教学的每一堂课上,因此对于专业教材的充分挖掘分析对于课堂教学质量提升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中国农业出版社出版的《植物保护技术》第三版为研究对象,以众多教育学者研究成果以及教育学和心理学相关理论为研究基础。使用结构分析方法,并结合系统论教材分析模型的方法对教材进行了分析,主要包括教材整体分析、教材局部分析和教材使用建议三个方面,以明确教材编写意图,挖掘教材中专业知识和技能,并领会教材中所蕴含的情感渗透,将教材中专业知识和技能的编排与中职生心理特点和智力类型相结合,提出了相应使用建议。在分析过程中也将发现的问题和不足进行了探讨,提出了相应改进措施。通过分析,认为教材在整体设计中始终以素质教育理念为核心,以学生职业能力提升为目的,在编排上以植物保护工作过程为基本依据,整体上分为两部分内容,首先是基于植物保护工作过程的基本内容学习,其次是基于植物保护工作的针对性学习和训练,为学生系统学习植物保护工作流程和专业知识技能提供了载体。局部分析发现,教材将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进行了合理搭配,在每一项目编排了任务学习和技能训练,将植物保护工作细分为不同的片段,再将知识和技能渗透于其中,切实为提升学生植物保护工作能力奠定基础。对审美要素分析认为,教材趣味性的体现有待进一步改进,可以适当增设和植物保护工作或专业就业前景相关栏目,从而提升学生学习兴趣并拓展学生视野。在教材使用过程中,建议结合本地常见病虫害为例进行教学,让学生感受到本课程与生活生产的紧密联系。同时让学生依据教材内容,以本地特色作物为对象调查病虫害发生情况,提升专业能力。其次通过创设情景,并使用合作学习、汇报演讲等多种形式满足学生社会需求、自尊需求,从而提升专业能力的同时促进了学生心理健康的发展。因此对于中职专业课教学而言,应充分挖掘教材所蕴含的隐性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理念,研究教材内容编排规律,将教材内容与学生思维类型和真实需求相互结合。高效能的实施课堂教学,以获得良好教学效果,促进中职教育质量的提升。

冯娟娟[3](2020)在《中等职业学校《园林植物病虫害防治技术》教材分析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当前,中职专业教材类型众多,有出版社组织编写的,有相关部委组织编写的,有行业组织编写的,还有相关学校联合组织编写的,因此,中职学校使用的专业教材比较混乱,教师在教材组织和专业教学实践中难以选择到比较适用的教材,再则中职专业教材分析的研究不多,园林园艺专业的教学分析更是凤毛麟角。期望通过本研究可以充实中等职业学校专业教材研究领域,丰富中等职业学校专业教材分析的种类,推进中等职业学校专业教材改革和建设。本文选择中等职业学校专业教材《园林植物病虫害防治技术》进行分析研究,运用文本分析、文献研究、课堂观察、调查访谈等方法,以几个园林园艺相关专业的专业教学标准、教材论、教学论及教材分析标准体系为依据,分析研究教材的整体和各组成部分。分析研究教材整体可得,本教材建立了主题统领,教学目标规范的“章节主题-章节教学目标-课主题-主要内容”的主框架,教材内容的选择符合中职学生的认知规律,教材思想文化内涵方面,潜移默化地协助学生提高文化修养,培养学生的良好品格;教材编制水平上,教材编写设计科学,教材排版合理,印刷清晰。分析研究教材各组成部分可知,教学目标符合本学科特点,也契合中职学生认知和发展规律;教材主题文的结构和语言运用上有特别之处,实现了教学目标;图表类型多样,起到了促进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培养观察能力的作用;阅读材料补充课主题文,涵盖了多学科的知识内容,使教材综合化,扩展教材的深度、广度,增加教材弹性;复习思考题符合教学目标,呈现方式多样,符合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猎奇心理,激起他们完成习题的兴趣,从而达到巩固所学的目的;实验实训与主题文教学目标相符,实验实训结构新颖,为实验实训测评工作提供了标尺,从而提升实验实训的教学效果。同时,会根据在具体分析时发现的问题,进行总结,希望可以更好的推进中职教材的改革,创新中职专业教材的教材结构和内容组分。

张玺[4](2020)在《翻转课堂在中职植物保护实训课教学中的应用研究》文中提出近年来,随着《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教育部关于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若干意见》等文件的陆续颁布,以就业为导向提高中职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职业素养是中职学校的重中之重,对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已成为当今职业教育的主题。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是以网络为平台通过视频和各种教学资源为依托的新型教学方式,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将知识的学习调整在课前由学生自主完成,使得课堂中实操练习时间相比传统课堂要长,理论知识学习和实操技能应用不再脱节。本研究是在前人对翻转课堂教学研究的基础上,尝试把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与中职植物保护实训课教学相结合,希望中职类院校能通过翻转课堂的实施,培养出集职业素质与动手操作能力为一身的高水平学生。首先,本研究通过文献法了解和梳理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在国内外的教学应用情况及研究现状,对相关概念进行界定并确定了本课题的研究目的、意义及其思路。本研究涉及到的研究方法有文献法、问卷调查法、访谈法、观察法。其次,本研究为能够深入了解中职植物保护实训课教学实施现状和中职学生的特点,选取兰州市某职业院校二年级两个班的学生和该校植物保护学教师为研究对象,为确保本研究的可行性和可靠性,研究者本人在实施翻转课堂前对3名教师进行了访谈调查,在实施翻转课堂前后都进入课堂观察,分别填写了课堂观察量表。最后,对施翻转课堂教学的研究对象进行问卷调查,参与该问卷调查的学生共有103人,并做问卷分析。在结合以上结论的基础上,提出在中职实训课中应用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优势及不足。翻转课堂应用于中职植物保护实训课的教学显着的提升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动手能力。实施翻转课堂时要注意选择适合的内容,并不是所有的教学内容都适合翻转课堂这种教学模式

刘春元,邢小萍,程月琴,周志远,徐佳敏[5](2019)在《植物病害蜡叶标本干燥保色方法的探讨》文中研究表明植物病害蜡叶标本制作的关键是保色和快速干燥。该文通过试验探索出4类不同质地的9种植物病叶的最佳干燥保色方法和处理时间:大叶黄杨叶斑病叶醋酸铜处理+电熨斗法(棉位置)4 min;花生黑斑病叶电熨斗法(棉位置)30 s;枣锈病叶电熨斗法(棉位置)1 min;葡萄霜霉病叶电熨斗法(丝位置)40 s;番茄灰霉病叶醋酸铜处理+电熨斗法(麻位置)1 mim 10s;黄瓜霜霉病叶微波法1 min;小麦叶锈病叶微波法40 s;玉米大斑病叶电熨斗法(麻位置)47 s;烟草赤星病叶电熨斗法(麻位置)1 min。以上实验结果大大缩短了病叶的干燥保色时间,为快速制作高质量的腊叶标本提供了经验。

徐杉[6](2019)在《紫花苜蓿炭疽病的病原及其致病性研究》文中提出炭疽病是一类造成经济损失,普遍存在,毁灭性的植物病害。它是限制紫花苜蓿生产的重要因素,但目前我国有关紫花苜蓿炭疽病的研究较少,尚不明确其病原种类、病原致病性强弱、分布地区、危害现状和品质损失等信息,为查明该病的上述信息,为其防治提供依据。本研究以我国西北地区(甘肃、宁夏、新疆),西南地区(云南、四川)和北方地区(内蒙、黑龙江)栽培的紫花苜蓿为研究对象,于2014年至2018年,通过田间试验、室内试验和温室试验,对各地区的紫花苜蓿炭疽病进行了病害调查、病原分离、形态学鉴定、分子生物学鉴定、致病性测定和常规营养成分测定等工作,获得如下结果。1.我国西北、西南和北方共7省16个调查地区中,确定6省8个地区发生紫花苜蓿炭疽病,由5种炭疽属病原(Colletotrichum spp.)引起。其中,三叶草炭疽菌(C.trifolii)引起的苜蓿炭疽病发生于甘肃酒泉、宁夏银川和新疆昌吉;平头炭疽菌(C.truncatum)引起的苜蓿炭疽病发生于内蒙赤峰和内蒙沙尔沁;毁灭炭疽菌(C.destructivum)引起的苜蓿炭疽病发生于四川新都;北美炭疽菌(C.americae-borealis)引起的苜蓿炭疽病发生于云南小哨、甘肃民乐和内蒙沙尔沁;菜豆炭疽菌(C.incanum)引起的苜蓿炭疽病发生于内蒙赤峰。这些病原中,菜豆炭疽菌(C.incanum)引起的苜蓿炭疽病属于首次报道,为世界新记录,苜蓿为该种的新寄主,而北美炭疽菌(C.americae-borealis)引起的苜蓿炭疽病属于我国首次报道,为我国新记录。2.根据菌落特征、形态学特征以及多基因系统发育学,明确了5种炭疽属病原有3种类型的分生孢子,位于4个复合种群中,即北美炭疽菌和毁灭炭疽菌为直孢子属于毁灭炭疽复合种(destructivum complex);平头炭疽菌和菜豆炭疽菌为弯孢子分别属于平头炭疽复合种(truncatum complex)和白蜡树炭疽复合种(spaethianum complex);三叶草炭疽菌为圆柱孢子属于黄瓜炭疽复合种(orbiculare complex)。另外,对我国已报道的吉林苜蓿炭疽属病原的相关序列重新进行了分析和研究,证实了吉林苜蓿炭疽病病原种JL01为北美炭疽菌,而不是亚麻炭疽菌。因此,我国目前尚无苜蓿亚麻炭疽菌的报道。同时,对5种炭疽菌种代表性菌株的生物学特性和产孢方式进行测定,明确了各菌种的最适生长温度(25—30°C)和最适pH范围(5—7),发现了三叶草炭疽菌和平头炭疽菌存在细胞产孢和刚毛产孢两种产孢方式,而其它3种炭疽菌以细胞产孢为主。3.通过田间调查,发现苜蓿炭疽病主要危害植株茎杆,也会危害叶片,病害发生严重时会危害根颈。各地区不同炭疽属病原引起的炭疽病症状特征基本相同,无明显差异。紫花苜蓿炭疽病发生地区中,甘肃酒泉、宁夏银川、内蒙赤峰3个地区炭疽病发生严重,导致枝条干枯,危害程度高,发病率在39.5%61.7%之间,病情指数在32.7%45.4%之间。内蒙沙尔沁,四川新都,甘肃民乐,云南小哨4个地区炭疽病发生较轻,病情指数均在30%以下。对上述炭疽病发生严重地区,感染炭疽病枝条和健康枝条的干重、常规营养成分和18种氨基酸含量进行测定,分析结果表明3个地区健康枝条干重和粗蛋白含量均显着大于感染炭疽病的枝条(P<0.05),且干重损失量达17.05%22.35%,粗蛋白损失量达18.2%30.03%。健康枝条中性和酸性洗涤纤维的含量均显着小于感染炭疽病的枝条(P<0.05),而粗脂肪含量健康枝条与感染炭疽病枝条间无显着差异(P>0.05)。总体上,感染炭疽病枝条的总氨基酸含量和必需氨基酸含量均显着低于健康枝条(P<0.05),且总氨基酸损失量达24.85%30.26%,必需氨基酸损失量达21.37%30.86%。另外,炭疽病害发生与干重、常规营养成分和氨基酸含量的冗余分析结果表明,植物的干重、粗蛋白、粗灰分、木质素、总氨基酸和必需氨基酸含量与炭疽病害发生呈负相关,而中性洗涤纤维和酸性洗涤纤维与炭疽病害发生呈正相关。4.通过致病性测定,明确了5种炭疽属病原接种苜蓿种子、生长4天幼苗、生长4周植株后,均可造成病害并引致炭疽症状,并且对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影响较大,所以这些病原可能是田间苜蓿播种到发芽死亡的病因。综合来看,测试所用的6个炭疽菌株对紫花苜蓿致病力依次为三叶草炭疽菌C.trifolii(JQLYZ21)>平头炭疽菌C.truncatum(CFLYZ34)>毁灭炭疽菌C.destructivum(XDLYZ45)>北美炭疽菌C.americae-borealis(SEQ2LYZ14)>菜豆炭疽菌C.incanum(CFL2YZ41)>北美炭疽菌C.americae-borealis(MLLYZ28)。5.通过调查、病原物分离鉴定和致病性测定,明确了四川西昌发生的苜蓿茎斑病(Nothophoma sp.)是一种新病害,于我国首次报道。甘肃发生的苜蓿黄萎病(Verticillium alfalfae)和赤峰发生的苜蓿根腐病(Cylindrocladium sp.)为我国两种苜蓿病害新记录,且苜蓿黄萎病是我国的一种对外检疫病害。

杨俊誉,魏世杰,苏代发,陈杉艳,罗志伟,沈雪梅,赖泳红,Arslan Jamil,童江云,崔晓龙[7](2019)在《草莓白粉病病原菌及分子防御机制的研究进展》文中研究表明草莓白粉病的发生具有逐年上升的趋势,已成为我国草莓产业发展的主要障碍之一.作者从草莓白粉病病原菌的种类与分类地位、生活史,以及草莓植株的分子防御机制等方面进行综述,并结合白粉病病原菌的致病机制和草莓植株的抗病机制进行了分析、讨论与展望,从而为有效控制草莓白粉病提供思路.

张雅雯[8](2019)在《呼伦贝尔草地植物病害对肉牛放牧强度的响应》文中认为放牧是天然草地的主要利用方式,牧草病害是草地生产的限制因素之一。有关放牧与植物病害关系的研究尚不多见。本论文探讨了呼伦贝尔草地植物病害对肉牛放牧的响应,以期为草地的合理利用提供理论依据。试验区植被类型为羊草(Leymus chinensis)+杂类草,常见草类植物包括日荫菅(Carex pediformis)、贝加尔针茅(Stipa baicalensis)、蓬子菜(Galium verum)、裂叶蒿(Artemisia tanacetifolia)、狭叶柴胡(Bupleurum scorzonerifolium)和星毛委陵菜(Potentilla acaulis)等。试验用牛为三河牛(Bos taurus),包括6个放牧梯度,分别为0、0.23、0.34、0.46、0.69和0.92标准牛单位/公顷(AU/ha),每个放牧梯度3个重复,本试验开始时,样地已连续放牧7年。通过2014-2016年连续三年的田间调查、试验,实验室分析和分子鉴定等方法,对试验区草地植物病害及其与放牧的关系进行了系统研究,所获主要结果如下:1.放牧对草地植被及微环境影响显着(p<0.05)。其中,羊草和贝加尔针茅等家畜喜食禾草的盖度和密度随放牧强度的增加而下降,可用Y盖度=-42.35X+34.34(R2=0.66,p<0.001)和Y密度=-178.19X+158.32(R2=0.81,p<0.001)的函数表述。裂叶蒿等可食性草本植物的盖度和密度同样随放牧强度的增加而下降,满足Y盖度=-4.48X+7.23(R2=0.40,p<0.001)和Y密度=-7.6X+15.72(R2=0.54,p<0.001)的函数。星毛委陵菜等低矮草本植物的盖度和密度却随放牧强度增加而上升,符合Y盖度=1.48X+0.23(R2=0.49,p<0.001)和Y密度=11.34X+0.37(R2=0.52,p<0.001)的关系。草地地表微环境同样受到放牧的影响,其中,地表10 cm处温度随放牧强度的增加而上升,符合Y温度=3.33X+24.69(R2=0.46,p=0.015),而大气湿度则与放牧强度无显着关系(p=0.163)。表明放牧对草地植被的作用受家畜选择性采食的影响,且植被特征的改变会进一步引起草地微环境的变化。2.在样地17科42属55种植物上发现了129种真菌病害,主要是叶斑病、锈病及白粉病等,分别占病害总数的41.1%、33.3%和19.4%。其中6种为世界新病害,分别是羊草灰斑病(Phaeosphaeria avenaria)、羊草叶斑病(Septoria nodorum)、羊草叶枯病(Bipolaris sorokiniana)、羊草叶锈病(Puccinia triticina)、冰草(Agropyron cristatum)叶锈病(P.elymi)和日荫菅锈病(Puccinia sp.)。从羊草种子分离鉴定出19属22种真菌,与不放牧的对照处理相比,放牧使球腔菌属真菌(P.avenaria)和颖枯壳针孢(S.nodorum)的分离率分别降低了24.1%和25.0%,黑附球菌(Epicoccum nigrum)的分离率增加了80.0%。后经试验证实腔菌属真菌和颖枯壳针孢对羊草有致病作用,而黑附球菌可抑制上述两种病原真菌的生长。表明放牧可通过影响种带真菌的多样性和丰富度,进而影响再生羊草,乃至整个草地群落的健康。3.放牧对发病率的影响因草地植物而不同。与0 AU/ha样地相比,0.23 AU/ha样地中羊草等家畜喜食禾草和裂叶蒿等可食性草本植物的总发病率平均下降了27.3%和7.6%;0.92 AU/ha样地中发病率平均下降了613.2%和345.3%。星毛委陵菜等低矮草本在0 AU/ha样地中未发病,而在0.92 AU/ha样地中的平均发病率却为13.4%。表明放牧可直接有效地减少被采食植物的发病率,但同时增加了草地中剩余植物病害发生与流行的可能性。4.放牧与病害对羊草生物量和营养物质含量均有显着影响(p<0.05)。与0 AU/ha样地中的植株相比,0.23 AU/ha、0.46 AU/ha和0.92 AU/ha样地中羊草干重平均降低了42.2%,90.5%和339.5%,0.92 AU/ha样地中,羊草粗蛋白含量增加了22.7%。与健株相比,羊草病株干重平均降低了45.6%,粗蛋白含量下降了16.2%。健株和病株的N:C,P:C和N:P均与其相对生长速率呈正相关,符合生长速率假说,表明放牧可能通过影响采食植物体内养分元素含量及配比的方式,进一步影响其再生能力。5.草地植物病害受放牧及植株密度、盖度等植被特征因素的影响,且这种影响因植物类群而不同。综合分析结果表明,放牧强度与羊草等家畜喜食牧草和裂叶蒿等可食性草本植物的密度、盖度及病害发生率呈显着负相关(p<0.05),分别对两类植物发病率的影响解释量为62.0%和54.5%,且可通过影响植物密度、盖度等植被特征因素间接影响发病率,影响解释量分别为47.5%和15.0%,放牧及植被特征共同影响两类植物发病率的解释量分别为66.5%和48.0%。然而,放牧强度与星毛委陵菜等低矮草本的密度、盖度及病害发生率却呈现显着正相关(p<0.05),对其发病率的影响解释量为43.0%。放牧同样可通过影响植物密度、盖度等植被特征间接影响发病率,影响解释量为59.0%,放牧及植被特征共同影响病害发病率的解释量为67.5%。表明放牧对草地植物病害的作用,受到家畜采食偏好的影响,且放牧除直接影响外,还通过影响草地植被间接改变病害的严重度。

豆雅楠[9](2018)在《苹果树腐烂病病原菌的分离鉴定及其拮抗芽孢杆菌的筛选鉴定》文中研究说明甘肃省作为黄土高原苹果生产的优势产区,同时也是北方苹果生产大省,但近年来,随着苹果种植产业结构的整改和栽培面积的增加,该病在各苹果产区普遍发生且有不断蔓延之势,已成为威胁我省苹果安全健康种植和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制约因素。该病主要由Valsa mali Miyabe&Yamada病菌引起,可侵染寄主的韧皮部和木质部而难以通过化学防治加以控制且常规杀菌剂疗效不佳,加之现有的苹果树品种极易受到病菌侵染,故该病不能通过抗病育种来加以控制。鉴于要减少杀菌剂处理所带来的环境污染问题,根据农业发展可持续原则,生物防治可认为是一种最为可取且高效有效的治疗方式。其中,由于芽孢杆菌具有极强的生态条件适应性,分布广泛,为土壤优势种,近几年备受青睐。本实验从甘肃省镇原县获得苹果树腐烂病的病株,对其通过组织分离法、离体枝条接种法进行病原菌的分离和致病性测定。以采自敦煌地区盐碱土壤中获得的芽孢杆菌对其开展生物防治实验。通过抗菌筛选实验得到对于苹果树腐烂病菌具有较强生防效果的芽孢杆菌,并对其做进一步的研究,包括芽孢杆菌的培养条件优化、抑菌广谱性测定、离体生防效果的检测等,力求找到防治苹果树腐烂病的新方法。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采用组织分离法和离体枝条接种法获得苹果树腐烂病的致病菌,通过培养形态观察、显微特征鉴定及r DNA-ITS序列分析综合鉴定其为Valsa mali;(2)采用平板对峙培养法和菌丝生长速率法,对从敦煌地区盐碱土壤中分离的289株芽孢杆菌开展拮抗菌的筛选。经初筛,在供试的289株芽孢杆菌中筛选得到了21株抑菌率大于85%的芽孢杆菌,占芽孢杆菌总数的7.27%。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对得到的21株芽孢杆菌进行复筛,获得了一株对Valsa mali的菌丝生长有较好抑制作用的菌株7-2-1-2,用于后续研究;(3)对优良拮抗效果菌株7-2-1-2结合培养特征、生理生化及16S r DNA序列分析进行菌种鉴定,经鉴定,菌株7-2-1-2枯草芽孢杆菌亚种(Bacillus subtilis subsp.spizizenii);(4)对菌株7-2-1-2的进一步研究表明,该菌在NA培养基、28℃、150 r/min的培养条件以及1%接种量的条件下,只需要2个小时其细胞数就可以几何级数增加;抑菌广谱性测定结果显示该菌对供试的4种病原菌即马铃薯茄链格孢菌(Alternaria solani)、茄腐镰刀菌(Fusarium solani)、尖孢镰刀菌(Fusariumxoysporum)、油菜立枯丝核菌(Rhizoctonia solani)均具有较好的抑菌作用,且抑菌率均在60%以上;(5)菌株7-2-1-2代谢产物对苹果树腐烂病菌的生防效果测定发现随着对发酵滤液稀释程度的增加,对苹果树腐烂病菌菌丝的抑制率随之减小;菌株7-2-1-2对苹果树腐烂病离体枝条防效结果表明:加入原液的离体枝条的防治效果约为93.53%且不同稀释倍数的菌株7-2-1-2发酵滤液对苹果树腐烂病菌的抑制作用存在差异;

陈巍[10](2017)在《北京临空经济区园林植物病害的发生》文中认为北京临空经济区位于北京市东北部的顺义区,总规划面积170平方公里,北以六环路为界,南以机场南线高速和京平高速为界,西以京承高速和温榆河为界,东以六环路和潮白河保护绿带为界。临空经济区的绿化主要由公园、行道绿化和园林绿化组成,使该区域形成了良好的绿化格局,是我国首都地区重要的园林绿化分布和生态保护区域。但是调查发现,该地区园林植物病害种类繁多,且发生规律复杂。几乎每种植物都会发生叶片、枝干等病害,如叶片的白粉病、锈病、煤污病、叶斑病等严重影响园林植物的观赏效果,枝干的溃疡病、腐烂病等更是导致整株植物死亡。部分病原具有较强的传播和侵染能力,严重影响该经济区的生态环境和园林经济效益。目前我国对相关病害的发生、识别和病原物的鉴定研究相对缺乏,导致后期病害的防治十分困难。本论文调查我国北京市临空经济区的行道、公园和绿化地园林植物计10个科14种。共计收集病害标本48份,分离菌株32株。我们对不同病害进行野外实地调查,收集代表性的病害标本,统计发病率、病情指数调查;进一步在实验室观察其病原物的微观形态,结合特征结合核糖体内转录间隔区(ITS)快速分子鉴定技术鉴定其病原菌种类,分析病害的发生规律并提出防治策略。主要结果如下:1.确定了北京临空经济区园林植物病害种类和发生特点。主要为真菌侵染性病害(95%),其后依次为植原体病害、寄生植物病害和非侵染性病害。真菌性病害有为害叶部的白粉病、锈病和叶斑病,为害枝干的溃疡、腐烂病,枝枯病;植原体病害有带化病和丛枝病;寄生植物病害有菟丝子;非侵染病害有流胶病等。2.摸清了北京临空经济区园林植物病害的分布特征。通过对比行道、公园和绿化地园林植物不同类型的病害发生特点,发现枝干类病害于各生境类型均有发生,叶部病害主要发生于公园和绿化地园林植物,非侵染类病害主要发生于园林绿化地植物。这与不同生境下的树种配置和树龄有相关性。3.分析了北京临空经济区园林植物真菌性病害的病原种类。包括枝干病害:白桦枝枯病、臭椿枝枯病、国槐枝枯病、核桃枝枯病、栓皮栎枝枯病、杨树腐烂病、柳树腐烂病,以及叶部病害:杨树炭疽病、杨树锈病、海棠锈病、杨树白粉病、菊科白粉病。其中以引起枝干病害的金黄壳囊孢(Cytospora chrysosperma)分布最为普遍。4.提出了北京临空经济区园林植物病害的综合防控策略。第一,重视植物病害的研究和防治工作;第二,加强病害检疫和苗木检验;第三,施行综合防治措施。

二、植物病害的种类、症状和病征(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植物病害的种类、症状和病征(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病斑增强和特征分割的杨树叶部病害识别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2 研究发展现状
        1.2.1 病害图像识别研究发展现状
        1.2.2 病害图像处理研究发展现状
        1.2.3 研究现状评述
    1.3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杨树病害图像识别研究难点
        1.3.3 技术路线
    1.4 本文的主要内容及章节安排
2 相关理论方法介绍
    2.1 卷积神经网络
        2.1.1 人工神经网络
        2.1.2 卷积
        2.1.3 池化
    2.2 图像分割技术
        2.2.1 传统的图像分割方法
        2.2.2 基于深度学习的分割方法
3 病害识别算法设计
    3.1 基于卷积神经网络的识别算法
        3.1.1 数据增广
        3.1.2 网络结构
        3.1.3 Softmax分类器
        3.1.4 Dropout
    3.2 基于树形支持向量机的识别算法
        3.2.1 支持向量机
        3.2.2 树形支持向量机模型
4 病害图像预处理算法设计
    4.1 叶片图像背景分割算法
        4.1.1 基于Canny算子轮廓提取法
        4.1.2 基于霍夫变换的边缘追踪法
        4.1.3 基于Grab Cut的分割算法
    4.2 基于CLAHE的特征增强算法
    4.3 基于自适应阈值的Otsu病征提取算法
    4.4 基于SIFT的特征提取算法
5 杨树叶部病害识别系统设计与实现
    5.1 单一背景叶片图像预处理
        5.1.1 超绿法(ExG)灰度化
        5.1.2 简单背景叶部轮廓提取
    5.2 复杂背景叶片图像预处理
    5.3 病害特征增强
    5.4 获取病害特征图
    5.5 杨树叶部病害识别
        5.5.1 实验环境
        5.5.2 卷积神经网络识别器
        5.5.3 特征向量提取+SVM识别器
    5.6 系统设计与实现
        5.6.1 系统需求分析
        5.6.2 系统设计
        5.6.3 系统主要功能实现
6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创新点
    6.3 下一步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导师简介
获得成果目录
致谢

(2)中等职业学校涉农专业《植物保护技术》教材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
    第二节 研究目的与意义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意义
第一章 文献综述
    第一节 相关概念界定
        一、职业教育和中等职业教育
        二、教材
        三、教材分析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国外研究现状
        二、国内研究现状
第二章 理论基础
    第一节 系统理论
    第二节 情景学习理论
    第三节 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
    第四节 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特点
        一、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的心理特点
        二、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的思维类型
第三章 研究思路与方法
    第一节 研究思路
    第二节 研究方法
        一、结构分析法
        二、基于系统论的教材分析方法
        三、文献研究法
第四章 《植物保护技术》教材整体分析
    第一节 教材编写背景和指导思想
    第二节 教材内部结构分析
    第三节 教材外部联系分析
        一、教材内容与初中生物学和化学知识的联系
        二、教材内容与农作物植保员中级工标准的联系
        三、教材与中职学校专业目标的联系
    第四节 教材整体功能分析
        一、学生职业能力培养功能
        二、知识传递功能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
第五章 《植物保护技术》教材局部分析
    第一节 项目一认知昆虫的局部分析
        一、知识要素分析
        二、技能要素分析
        三、审美要素分析
    第二节 项目二认知植物病害的局部分析
        一、知识要素分析
        二、技能要素分析
        三、审美要素分析
    第三节 项目三植物病虫害的田间调查和统计的局部分析
        一、知识要素分析
        二、技能要素分析
        三、审美要素分析
    第四节 项目四植物病虫害的综合防治的局部分析
        一、知识要素分析
        二、技能要素分析
        三、审美要素分析
    第五节 项目五农药的使用的局部分析
        一、知识要素分析
        二、技能要素分析
        三、审美要素分析
    第六节 项目六至项目十一的局部分析
        一、知识要素分析
        二、技能要素分析
        三、审美要素分析
第六章 教材使用建议及教学设计案例
    第一节 教材使用建议
        一、结合本地特色,充分利用教材提升学生职业能力
        二、创设真实情境,满足学生合理需求促进心理健康发展
    第二节 教学设计案例
        一、昆虫的外部形态教学设计案例
        二、教学反思
第七章 研究总结与展望
    第一节 研究总结
    第二节 研究反思与展望
        一、研究反思
        二、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3)中等职业学校《园林植物病虫害防治技术》教材分析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选题背景
    第二节 研究内容
    第三节 研究目的及意义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意义
    第四节 研究方法
        一、文献研究法
        二、访谈法
        三、课堂观察法
        四、文本分析法
第二章 文献综述
    第一节 相关概念界定
        一、中等职业学校
        二、教材
        三、教材分析
    第二节 文献综述
        一、教材分析研究内容及研究维度和研究标准体系
        二、中职学生特点
    第三节 研究现状
第三章 教材整体分析
    第一节 教材结构分析
    第二节 教材内容的选择分析
        一、教材内容的选择要体现本学科的特点及本学科的先进性
        二、教材内容的选择要符合中职学生的认知规律
        三、教材内容选择要满足不同程度学生需要、还要联系生活实际
    第三节 教材的思想文化内涵分析
        一、教材思想文化内涵培养学生的良好品格
        二、教材的思想文化内涵涵盖其他学科的知识内容,增强各学科之间的联系
    第四节 教材的编制水平的分析
        一、教材编写设计水平分析
        二、教材文字和图表的制作水平、配合程度分析
        三、教材印刷水平分析
第四章 教材各组分分析
    第一节 章节目标分析
        一、章节目标要符合三维目标的要求
        二、章节目标要符合教学科特点,符合中职学生认知发展规律和身心发展特点
        三、章节目标要与社会需要和生产实际联系
    第二节 教材主题文分析
        一、课主题文的各组分之间呈并列关系
        二、课主题文各组成部分之间关系呈递进关系
    第三节 教材图表分析
        一、图片类型分布与教学内容相符
        二、图片能促进中职学生学习兴趣
        三、教材中图表使用还可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第四节 教材阅读材料分析
        一、阅读材料综合了多学科的知识内容,使教材综合化
        二、教材阅读材料扩展教材的深度、广度,增加教材弹性
    第五节 教材复习思考题分析
        一、复习思考题题目类型多样
        二、复习思考题难度较低
    第六节 教材实验实训分析
        一、实验实训符合章节教学目标
        二、实验实训结构新颖
        三、实验实训难度适中
第五章 结语
    第一节 主要观点
    第二节 创新与不足
        一、创新之处
        二、不足之处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4)翻转课堂在中职植物保护实训课教学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第一节 问题的提出
        一、教育改革迫切需要优化传统的教学模式
        二、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实训技能发展的需要
        三、中等职业类院校实训、实操课教学发展的需要
    第二节 研究目的与意义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意义
第二章 文献综述
    第一节 相关概念界定
        一、教学模式
        二、实训教学
        三、翻转课堂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国外研究现状
        二、国内研究现状
    第三节 理论基础
        一、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二、掌握学习理论
        三、合作学习理论
第三章 研究思路与方法
    第一节 研究思路
    第二节 研究方法
        一、文献法
        二、访谈法
        三、问卷调查法
        四、观察法
第四章 中职植物保护实训课教学现状及翻转课堂的应用调查
    第一节 访谈对象与工具
    第二节 教学现状访谈结果的统计与分析
        一、教师访谈调查的问卷设计(见附录)
        二、教师访谈结果分析
第五章 翻转课堂应用于中职植物保护实训课的教学实践
    第一节 翻转课堂活动流程的具体步骤
        一、课前活动设计
        二、课堂活动设计
        三、课后活动设计
    第二节 翻转课堂应用于中职植物保护实训课教学的注意事项
        一、创建网络学习社区
        二、精心准备教学资源
        三、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
        四、提供健全的评价机制
    第三节 翻转课堂在中职植物保护实训课教学中的实践
        一、案例一实训:植物病害症状类型的观察教学设计
        二、案例二实训:植物病害标本采集、识别与制作教学设计
第六章 实施效果的调查与分析
    第一节 调查对象及目的
    第二节 翻转课堂和传统课堂观察比较及结果分析
        一、观察的目的与对象
        二、观察结果的整理与分析
    第三节 问卷调查结果分析
        一、问卷的基本内容
        二、学生问卷调查结果的整理与分析
    第四节 翻转课堂应用在中职植物保护教学中的建议与反思
        一、翻转课堂应用在实训教学中的建议
        二、翻转课堂应用在实训教学中的反思
第七章 结语
    第一节 结论
    第二节 不足
    第三节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5)植物病害蜡叶标本干燥保色方法的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和方法
    1.1 植物病害标本的采集
    1.2 干燥保色方法
        1.2.1 普通压制法
        1.2.2 微波法(格兰仕WG700CTL2011-K6)
        1.2.3 电熨斗(帅威调温蒸汽电熨斗SW-1788)
        1.2.4 醋酸铜处理+微波法
        1.2.5 醋酸铜处理[3]+电熨斗法(改良法)
    1.3 实验设置
2 结果与分析
    2.1 质地较厚的植物病叶
        2.1.1 大叶黄杨叶斑病叶(采集时间2016年3月,郑东新区林荫道)
    2.2 质地较薄的植物病叶
        2.2.1 花生黑斑病叶(采集时间2016年7月,原阳农场)
        2.2.2 枣锈病叶(采集时间2016年9月,洛阳吉利)
        2.2.3 葡萄霜霉病叶(采集时间2016年8月,洛阳吉利)
        2.2.4 番茄灰霉病叶(采集时间2016年8月,郑州科教园区)
        2.2.5 黄瓜霜霉病叶(采集时间2016年7月,许昌)
    2.3 禾本科植物的植物病叶
        2.3.1 小麦叶锈病叶(采集时间2016年5月,洛阳吉利)
        2.3.2 玉米大斑病叶(采集时间2016年7月,许昌)
    2.4 烟草植物病叶
3 结束语

(6)紫花苜蓿炭疽病的病原及其致病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第二章 文献综述
    2.1 炭疽菌属研究进展
        2.1.1 炭疽菌属的概述
        2.1.2 炭疽菌属的命名历史
        2.1.3 炭疽菌属的分类
        2.1.4 炭疽菌属与寄主关系
        2.1.5 炭疽菌属的生活型与侵染
        2.1.6 炭疽菌属的应用
        2.1.7 炭疽菌属的小结
    2.2 紫花苜蓿炭疽病研究进展
        2.2.1 紫花苜蓿
        2.2.2 紫花苜蓿炭疽病的病原
        2.2.3 不同病原引起的症状
        2.2.4 发生和危害
        2.2.5 发生规律
        2.2.6 防治
第三章 紫花苜蓿炭疽病的病害调查
    3.1 前言
    3.2 材料与方法
        3.2.1 调查地点信息
        3.2.2 病害调查与标本采集
    3.3 结果
        3.3.1 病害种类概况
        3.3.2 紫花苜蓿炭疽病的分布地区
        3.3.3 紫花苜蓿炭疽病的田间症状
        3.3.4 紫花苜蓿炭疽病的发生
    3.4 讨论
第四章 紫花苜蓿炭疽病的病原研究
    4.1 前言
    4.2 材料与方法
        4.2.1 组织病症和病原物分离
        4.2.2 病原物鉴定
        4.2.3 病原物产孢方式研究
        4.2.4 原病物生物学特性
        4.2.5 其它病害病原的分离鉴定
    4.3 结果
        4.3.1 组织病症及病原物分离
        4.3.2 炭疽属病原物鉴定
        4.3.3 炭疽属病原产孢及产孢方式
        4.3.4 炭疽属病原生物学特性
        4.3.5 其它病害及病原
    4.4 讨论
第五章 紫花苜蓿炭疽菌的致病性测定
    5.1 前言
    5.2 材料与方法
        5.2.1 种子和土壤处理
        5.2.2 供试菌株
        5.2.3 孢子悬浮液的配置
        5.2.4 种子致病性测定
        5.2.5 幼苗致病性测定
        5.2.6 植株致病性测定
        5.2.7 再分离
        5.2.8 数据统计
        5.2.9 其它病原菌致病性测定
    5.3 结果
        5.3.1 种子致病性测定
        5.3.2 幼苗致病性测定
        5.3.3 植株致病性测定
        5.3.4 其它病原菌致病性测定
    5.4 讨论
第六章 炭疽病对紫花苜蓿品质的影响
    6.1 前言
    6.2 材料与方法
        6.2.1 干重测定
        6.2.2 常规营养成分测定
        6.2.3 数据分析
    6.3 结果
        6.3.1 炭疽病对紫花苜蓿品质的影响
        6.3.2 炭疽病发生与品质的相关性
    6.4 讨论
第七章 结论性讨论
    7.1 主要结论与讨论
    7.2 创新点
    7.3 后续工作
参考文献
附录
资助项目
在校期间的研究成果及获得奖励
致谢

(8)呼伦贝尔草地植物病害对肉牛放牧强度的响应(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第二章 文献综述
    2.1 放牧对草地植被及微环境的影响
        2.1.1 植被特征
        2.1.2 草地微环境
    2.2 草地植物病害及其危害
        2.2.1 呼伦贝尔地区草地植物病害
        2.2.2 草地植物病害的危害
    2.3 影响草地植物病害发生的因素
        2.3.1 非生物因素
        2.3.2 生物因素
    2.4 生态化学计量学特征及其在草地生态学研究中的应用
        2.4.1 生态化学计量学的基础——内稳性和生长速率假说
        2.4.2 生态化学计量学在草地生态学研究中的应用
第三章 放牧对草地植被和微环境的影响
    3.1 前言
    3.2 材料与方法
        3.2.1 研究区概况
        3.2.2 放牧试验设计
        3.2.3 野外调查方法
        3.2.4 气象数据采集
        3.2.5 数据处理与分析
    3.3 结果
        3.3.1 不同放牧强度下草地植被特征
        3.3.2 不同放牧强度下草地温度和湿度
    3.4 讨论
        3.4.1 放牧对草地植被特征的影响
        3.4.2 放牧对草地微环境的影响
    3.5 小结
第四章 不同放牧强度下草地植物病害
    4.1 前言
    4.2 材料与方法
        4.2.1 研究区概况
        4.2.2 放牧试验设计
        4.2.3 野外调查方法
        4.2.4 病害鉴定
        4.2.5 病原真菌致病性测定
        4.2.6 数据处理与分析
    4.3 结果
        4.3.1 致病性测定结果
        4.3.2 病害种类
        4.3.3 主要牧草病害
        4.3.4 不同病害所占比例随放牧强度及时间的变化
    4.4 讨论
    4.5 小结
第五章 羊草化学计量学特征对放牧和病害的响应
    5.1 前言
    5.2 材料与方法
        5.2.1 试研究区概况
        5.2.2 放牧试验设计
        5.2.3 羊草种带真菌的的分离与鉴定
        5.2.4 羊草生长指标的测定
        5.2.5 养分含量的测定
        5.2.6 C、N、P元素含量测定
        5.2.7 数据统计与分析
    5.3 结果
        5.3.1 种带真菌
        5.3.2 生长指标
        5.3.3 地上部分养分含量
        5.3.4 羊草相对生长速率与化学计量比的关系
        5.3.5 羊草茎叶中C、N、P含量和C:N、C:P、N:P的动态变化
    5.4 讨论
        5.4.1 羊草种带真菌对放牧强度的响应
        5.4.2 放牧和病害对羊草生长及品质的影响
        5.4.3 放牧和病害对羊草养分含量和元素分配的影响
        5.4.4 放牧和病害对羊草元素含量化学计量学特征的影响
    5.5 小结
第六章 草地植物病害对放牧的响应
    6.1 前言
    6.2 数据处理与分析
        6.2.1 数据来源
        6.2.2 处理与分析
    6.3 结果
        6.3.1 不同放牧强度下草地植物病害发病率和病情指数
        6.3.2 不同放牧强度下病原菌多样性
        6.3.3 不同放牧强度下草地植物病害总发病率
        6.3.4 草地植物病害发病率与植被特征和草地微环境的相关性
        6.3.5 各因素对草地植物病害发生的解释量
        6.3.6 放牧在草地植物病害发生过程中的作用途径
    6.4 讨论
        6.4.1 放牧对草地植物病害的直接影响
        6.4.2 放牧对草地植物病害的间接影响
        6.4.3 气候变化与放牧互作对草地植物病害的影响
    6.5 小结
第七章 总结性讨论与展望
    7.1 讨论
    7.2 创新点
    7.3 展望
参考文献
项目资助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9)苹果树腐烂病病原菌的分离鉴定及其拮抗芽孢杆菌的筛选鉴定(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苹果树腐烂病研究概况
        1.1.1 苹果树腐烂病发病规律和致病机理
        1.1.2 苹果树腐烂病的防治
    1.2 芽孢杆菌的研究现状
        1.2.1 芽孢杆菌的主要特征
        1.2.2 芽孢杆菌的分类鉴定
        1.2.3 芽孢杆菌在植物病害生物防治中的应用
        1.2.4 芽孢杆菌的抑菌机制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1.4 技术路线
第二章 苹果树腐烂病菌的分离、纯化与鉴定
    2.1 引言
    2.2 实验材料
        2.2.1 苹果树腐烂病枝
        2.2.2 供试培养基
        2.2.3 实验仪器设备
    2.3 实验方法
        2.3.1 病原菌的分离与纯化
        2.3.2 病原菌的致病性检测
        2.3.3 病原菌培养性状描述和形态鉴定
        2.3.4 病原菌分子生物学鉴定
    2.4 结果与分析
        2.4.1 病害症状特征
        2.4.2 病原菌的初步分离和致病性检测
        2.4.3 病原菌的鉴定
    2.5 讨论与小结
        2.5.1 讨论
        2.5.2 小结
第三章 苹果树腐烂病生防芽孢杆菌的筛选、鉴定
    3.1 引言
    3.2 实验材料
        3.2.1 材料来源
        3.2.2 供试培养基
    3.3 实验方法
        3.3.1 盐碱土壤中芽孢杆菌的分离筛选与纯化
        3.3.2 生防芽孢杆菌的初筛
        3.3.3 生防芽孢杆菌的复筛
        3.3.4 优势生防菌株鉴定
    3.4 数据分析
    3.5 结果与分析
        3.5.1 芽孢杆菌的分离
        3.5.2 生防芽孢杆菌的筛选结果
        3.5.3 菌株7-2-1-2的初步鉴定
    3.6 讨论与小结
        3.6.1 讨论
        3.6.2 小结
第四章 菌株7-2-1-2拮抗作用的初步探究
    4.1 引言
    4.2 实验材料
        4.2.1 材料来源
        4.2.2 培养基
    4.3 实验方法
        4.3.1 菌株7-2-1-2生长曲线测定
        4.3.2 菌株7-2-1-2抑菌广谱性测定
        4.3.3 菌株7-2-1-2培养基优化
        4.3.4 菌株7-2-1-2对苹果树腐烂病菌的防效测定
    4.4 结果与分析
        4.4.1 菌株生长曲线测定
        4.4.2 菌株7-2-1-2抑菌广谱性测定
        4.4.3 菌株7-2-1-2培养基优化
        4.4.4 菌株7-2-1-2对苹果树腐烂病菌的防效测定
    4.5 讨论与小结
        4.5.1 讨论
        4.5.2 小结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5.1 主要结论
    5.2 问题与展望
        5.2.1 问题分析
        5.2.2 前景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研究生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10)北京临空经济区园林植物病害的发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北京临空经济区简介
    1.2 临空经济区园林植被类型
    1.3 临空经济区林木有害生物发生现状
    1.4 北京园林植物病害的研究现状
        1.4.1 北京园林植物病害的研究现状
        1.4.2 北京园林植物病害的防治现状
    1.5 研究目的和意义及主要研究内容
        1.5.1 研究目的意义
        1.5.2 研究的主要内容
        1.5.3 研究的技术路线
2 材料和方法
    2.1 病害标本采集
    2.2 菌株的分离、纯化和保存
    2.3 形态学鉴定
        2.3.1 形态学观察和记录
        2.3.2 形态学类群分析
    2.4 快速分子鉴定
        2.4.1 主要试剂和仪器
        2.4.2 基因组DNA的提取
        2.4.3 样品的PCR扩增和测序
        2.4.4 数据的BLAST比对分析
3 结果分析
    3.1 北京临空经济区园林植物病害种类和发生特点
    3.2 真菌性病害病原鉴定结果分析
    3.3 病害和病原真菌的形态学描述
4 结论和讨论
    4.1 结论
        4.1.1 北京临空经济区园林植物病害种类
        4.1.2 北京临空经济区不同生境类型植物真菌性病害的病原种类
        4.1.3 北京临空经济区植物病害的发生特点
        4.1.4 北京临空经济区植物病害的防治建议
    4.2 讨论
        4.2.1 北京临空经济区内园林植物病害的发生和防治
        4.2.2 分子生物学快速鉴定病原和生物信息学的应用
    4.3 展望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导师简介
致谢

四、植物病害的种类、症状和病征(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病斑增强和特征分割的杨树叶部病害识别研究[D]. 明浩. 北京林业大学, 2020(02)
  • [2]中等职业学校涉农专业《植物保护技术》教材分析[D]. 马映荣. 西北师范大学, 2020(01)
  • [3]中等职业学校《园林植物病虫害防治技术》教材分析研究[D]. 冯娟娟. 西北师范大学, 2020(01)
  • [4]翻转课堂在中职植物保护实训课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 张玺. 西北师范大学, 2020(01)
  • [5]植物病害蜡叶标本干燥保色方法的探讨[J]. 刘春元,邢小萍,程月琴,周志远,徐佳敏. 实验科学与技术, 2019(06)
  • [6]紫花苜蓿炭疽病的病原及其致病性研究[D]. 徐杉. 兰州大学, 2019
  • [7]草莓白粉病病原菌及分子防御机制的研究进展[J]. 杨俊誉,魏世杰,苏代发,陈杉艳,罗志伟,沈雪梅,赖泳红,Arslan Jamil,童江云,崔晓龙. 云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9(04)
  • [8]呼伦贝尔草地植物病害对肉牛放牧强度的响应[D]. 张雅雯. 兰州大学, 2019(08)
  • [9]苹果树腐烂病病原菌的分离鉴定及其拮抗芽孢杆菌的筛选鉴定[D]. 豆雅楠. 西北师范大学, 2018(08)
  • [10]北京临空经济区园林植物病害的发生[D]. 陈巍. 北京林业大学, 2017(04)

标签:;  ;  ;  

植物病害的类型、症状和体征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