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医学院附属医院继续医学教育的实践与效果分析

青海医学院附属医院继续医学教育的实践与效果分析

一、青海医学院附属医院继续医学教育的实践、效果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杨涛,黄海,彭志浩,李燕彬,孙宗科,王凯,李玉明,张明凯[1](2022)在《案例式立体教学法在急腹症临床见习教学改革中的应用》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探讨案例式立体教学法(CTTM)在胃肠外科急腹症临床教学改革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随机选取2019年8月—2020年3月在滨州医学院附属医院胃肠外科进行见习的100名滨州医学院临床医学专业学生作为研究对象,将之随机分为试验组(50名学生)和对照组(50名学生)。对试验组采用CTTM教学法,对对照组采用传统常规教学法(LBL教学法)。试验组带教教师对急腹症典型案例进行分析总结,收集案例相关的照片、动画、影像等资料,对材料进行汇总甄选后完成典型的多媒体案例课件。对照组带教教师先按教学大纲将要求掌握的内容为主线进行教学。两组带教教师均为同年资主治医师,且带教水平无明显差异,授课完成后均由带教教师带学生于病房病情稳定的急腹症患者床前进行问诊、部分查体等进一步的临床实践。见习结束后采用出科考试和满意度调查的方法对教学效果进行评估分析。结果试验组学生的出科考试平均成绩(91.94±4.33)分,高于对照组的平均成绩(85.26±5.85)分,两组间数据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试验组学生对教学的满意度(96%)明显高于对照组的教学满意度(8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 CTTM教学法有利于见习学生对急腹症相关知识的掌握,提高学生的学习动力和兴趣,改善急腹症的教学效果,值得推广应用。

肖雄[2](2021)在《新中国“十七年”针灸推广运动研究》文中认为目的:研究1949年10月新中国成立至1966年5月“文化大革命”开始前十七年间,中国共产党和中央人民政府领导的针灸推广运动从开始实施到广泛普及的历史进程,勾勒针灸推广运动的社会图景;结合时代背景、政治动因、社会环境等进行历史分期研究,探讨不同历史时期针灸推广运动的阶段性特点;剖析针灸推广运动数次高潮起伏的原因及国家力量在其中起到的作用,并对运动中的典型事例进行个案研究;全面总结历史经验教训,为相关卫生政策的制定和针灸(中医)工作进一步开展提供参考。方法:在掌握丰富史料和文献材料的基础上,以历史唯物主义为理论指导,综合运用历史研究法和文献研究法,对新中国成立以来至“文化大革命”全面开始前在中国大陆地区开展的针灸推广运动全过程进行系统考察,力求再现“十七年”针灸推广运动的基本历史面貌。同时,结合这一时期政治动因、政策环境和社会文化背景的变迁,采用分析归纳法、比较研究法和数据统计法等,对“十七年”针灸推广运动数次高潮的发生原因、主要内容和阶段性特色进行研究;并运用个案研究法、历史考据法对针灸推广运动中产生的技术革新和典型临床运用进行分析考察。成果:将新中国“十七年”针灸推广运动置于宏大历史叙事角度下,分析领导组织力量、参与群体、学习内容、推广方式诸要素,全面考察了针灸推广运动的社会图景,客观再现了新中国“十七年”针灸推广运动的基本史实。确定了针灸推广运动开始的时间与标志性事件;将推广运动分为四个历史时期:针灸推广运动初期(1951年2月《人民日报》发出号召至1954年中医政策调整之前)、中期(1954年中医政策调整后至1958年“大跃进”正式发动前)、高潮期(1958年“大跃进”正式发动至1962年底)和后期(1963年至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前),并分别客观分析、总结了各时期的阶段性特色和正、反两方面历史经验。对“十七年”针灸推广运动中出现并普及使用的电针、水针、耳针、梅花针四种典型新针法和针灸治疗疟疾、针灸治疗血吸虫病、针刺治疗阑尾炎、针刺治疗聋哑四项典型临床运用进行个案研究和历史考证。重新梳理了电针在我国的发展历史与推广情况,水针发明过程、代表人物及推广情况,耳针被介绍至国内并被推广和经典化的过程,梅花针的发明、推广应用与更名争议等。从国家政策和卫生建设需要的角度分析研究针灸推广治疗疟疾和血吸虫病的史实;梳理了针刺治疗阑尾炎的历史进程;并对针刺治疗聋哑的发明情况、政治推动因素等进行了考察。同时,对针灸推广运动中出现的“针灸休克”治疗精神病、首例针刺麻醉的学术争议以及“十七年”针灸推广运动对“文化大革命”时期针灸工作的影响等问题进行了历史研究。从国家建设、政治领导、针灸特质等角度深度剖析了“十七年”针灸推广运动得以实施的原因;总结归纳了针灸推广运动的政治特点和组织特点;考察了针灸推广运动对不同参与群体在思想意识、政治品格和医学认知等方面的影响,以及对当代针灸发展和国家卫生建设的影响;客观总结了“十七年”针灸推广运动的历史经验和教训。结论:“十七年”针灸推广运动是新中国成立后党和人民政府领导中医药参与卫生建设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典型事例,在不同历史条件和环境下呈现出阶段性特色和数次高潮起伏。其不仅是一项卫生工作,振兴并重塑了中国针灸学和当代针灸业;更被上升为国家行为和政治任务,产生了广泛、深远的社会影响。新中国卫生建设与国家治理的客观需要,中共领导人对针灸的信任与重视和针灸疗法“多、快、好、省”的特质是这场针灸推广运动得以实施的重要原因。坚持依靠党的领导和政治保障,采用培养骨干、层层推广的模式以及大力开展群众性运动是针灸推广运动的主要特点。通过针灸推广运动,针灸医师接受了社会主义政治规训和现代医学知识,改变了传统从业与受业方式;西医接受了政治身份的重新塑造,培养了无产阶级政治品格,也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对待中医的态度;普通民众增强了对针灸的认知,基层、边远地区人民的卫生健康得以有更多医疗保障。针灸推广运动也影响了疗法自身的形塑,使针灸学走向科学化、有了更为丰富的内涵。“十七年”针灸推广运动为当代针灸的传承发展和广泛应用奠定了基础,参与构建了新中国中医药事业基本框架;也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新中国的卫生面貌,有助于强化政治宣传,巩固国家治理。其历史经验在于:自上而下、分级培养、逐步扩大的推广模式值得借鉴,推广中医疗法有助于增进社会主义医疗福祉,保障人民健康。其历史教训提示:医学技术推广工作应贴合实际需要,统筹规划,以科学为依归;同时应科学使用行政手段,注意过度行政干预可能造成的负面影响。研究新中国“十七年”针灸推广运动,有助于深化考察中共领导下的中医工作和新中国卫生事业建设,可为当代针灸及医疗卫生技术的进一步普及、中医工作开展和促进中医药走向世界参与构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提供参考。

刘慧慧[3](2020)在《EPAS1对慢性高原病骨髓有核红细胞增殖调控的分子机制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慢性高原病(CMS)是高原地区人群对高原低氧环境逐渐丧失习服而发生的临床综合征,主要特征是红细胞增多症(EE)和低氧血症,但CMS的发病机制尚未阐明。早期关于EE的研究主要围绕低氧时持续高表达的循环EPO,刺激造血活动。但越来越多的学者发现部分CMS患者外周血EPO表达水平与同海拔高度健康人相似。目前对于这种EPO浓度降到接近正常水平后,CMS患者红细胞仍持续生成的现象尚无确切的解释。低氧诱导因子(HIF)是机体低氧反应的中枢。HIFs-α在低氧时稳定性增强,通过调控下游靶基因表达参与机体低氧反应。HIF-1α、内皮PAS结构域包含蛋白-1(Endothelial PAS domain-containing protein 1,EPAS1,也被称为HIF-2α)有相互重叠的靶基因,根据细胞类型和氧浓度不同也可独立发挥作用。骨髓是成年人血细胞生成的最主要场所。低氧环境刺激是CMS发病的始动因素,但骨髓低氧反应可能是导致红细胞生成过多的根本原因。课题组前期研究表明,CMS患者骨髓单个核细胞中CD34+造血干细胞比例无明显变化,而CD71+有核红细胞比例明显升高。那么,HIF-1α、EPAS1在CMS患者骨髓有核红细胞中的表达变化及其作用机制目前还不清楚。第一部分慢性高原病患者骨髓有核红细胞HIF-1α及EPAS1的表达变化目的:评估CMS患者骨髓有核红细胞HIF-1α及EPAS1的表达情况,探讨低氧诱导因子在CMS红细胞过度积累中的作用及意义。方法:收集CMS患者及同海拔高度的陈旧性骨折取内固定患者的骨髓,采用密度梯度离心法、免疫磁珠分选术、RT-q PCR、免疫印迹等方法,研究CMS患者骨髓有核细胞中HIF-1α、EPAS1的表达情况。结果:共收集CMS患者骨髓标本21例,对照组骨髓标本14例。骨髓细胞涂片显示CMS患者骨髓中粒红比明显减低,中晚幼红比例明显增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骨髓CD71+有核红细胞中HIF-1α表达水平均无差异(P>0.05)。CMS患者骨髓CD71+有核红细胞中EPAS1m RNA及蛋白表达水平均增加,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EPAS1 m RNA表达水平与红细胞计数呈显着正相关(r=0.703,P<0.001),与血氧饱和度呈负相关(r=-0.793,P<0.001),与血红蛋白呈正相关(r=0.826,P<0.001)。结论:EPAS1可能影响骨髓有核红细胞增殖过程,进而导致CMS红细胞过度积累。第二部分慢性低氧条件下EPAS1对K562细胞增殖、周期及红系分化抗原表达的影响目的:评估EPAS1参与调控慢性低氧条件下K562细胞增殖、周期及红系分化抗原表达的变化。方法:通过包装过表达和干扰EPAS1基因慢病毒,转染K562细胞后,采用MTS、流式细胞术等方法检测EPAS1慢性低氧下对K562细胞增殖、细胞周期的影响。并在Hemin诱导分化后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慢性低氧下EPAS1对K562细胞红系分化抗原表达的影响。结果:1.Lv-EPAS1组EPAS1 m RNA及蛋白水平均高表达(P<0.05);sh-EPAS1组(sh-EPAS1-1、sh-EPAS1-2、sh-EPAS1-3)EPAS1m RNA水平及蛋白水平均低表达,以sh-EPAS1-1的表达水平最低(P<0.05)。2.EPAS1基因过表达后,K562细胞的增殖活力及S期Brd U阳性细胞数均增加(P<0.05);S期细胞比例增加,G1期细胞比例降低(P<0.05);CD235a+、CD71+CD235a+细胞比例均下降(P<0.05)。3.EPAS1基因干扰后,K562细胞的活力及S期Brd U阳性细胞数均降低(P<0.05),S期细胞比例减少,G1期细胞比例增加(P<0.05);CD235a+、CD71+CD235a+细胞比例均增加(P<0.05)。结论:慢性低氧下EPAS1对CD71阶段的有核红细胞增殖有促进作用。第三部分慢性低氧条件下EPAS1调控红系增殖分化下游基因通路研究目的:通过Illumina测序平台,进行转录组测序,探讨慢性低氧条件下EPAS1在有核红细胞分化发育过程中的分子机制。方法:收集低氧诱导分化72h的EPAS1基因过表达组(Lv-EPAS1,HE)、干扰组(sh-EPAS1,HEi)及对照组(Lv-NC,HC1;sh-NC,HC2),构建NEB文库,Illumina测序平台进行转录组水平测序,研究EPAS1在有核红细胞分化过程中的作用机制。结果:1.通过差异基因韦恩图分析,筛选出86个受EPAS1调控的具有相同趋势的差异基因,参与了EPAS1红系调控机制。2.通过GO功能富集分析,前15位差异基因主要参与了细胞增殖、分化及血红蛋白合成过程。3.通过KEGG通路富集分析,位于前20位的一些差异基因注释到红系增殖分化相关通路,如PI3K-Akt、Rap1通路。4.结合GO、KEGG富集,我们筛选出了4个红系相关候选基因:FLT1、SOCS1、STAT3、EPB42。结论:EPAS1可能通过调控红系相关基因FLT1/SOCS1/STAT3/EPB42,参与有核红细胞增殖、分化发育的过程。

吴健珍[4](2014)在《中美两国高等医学院校发展的历史与比较研究》文中提出背景:2010年,全球医学卫生人才教育专家委员会倡导世界医学教育,从教学(instruction)和机构(institution)着手,开展以系统导向学习为主要特征的第三阶段医学教育改革;也再次唤起人们对“教什么”、“在哪里教”、“怎么教”、“谁教”等环节的关注。目的:整理相关历史文献资料,分析中美两国高等医学院校的发展历程,纵向比较中国不同历史时期的发展特征,横向比较中美两国高等医学院校的发展现状,为中国高等医学院校的改革发展提供参考依据。整理中美两国高等医学院校,并按不同类别进行归类,以供医学教育科研和国际合作交流使用。方法:本研究对象为中国大陆的高等医学院校和美国本土的高等医学院校,主要采用文献资料法、历史研究法、比较研究法等进行研究。首先是收集历史资料,整理中美两国高等医学院校的发展历程,从地域分布、学科(医学)类别分布、性质类别分布、外部管理体制4个方面,分析中国高等医学院校在形成时期(1840年—1949年)、调整发展时期(1949年—1979年)、多样化发展时期(1980年——2013年)的发展特征,并进行纵向比较。其次,从地域分布、学科(医学)类别分布、性质类别分布、外部管理体制、外部质量管理(医师资格考试、医学教育认证)5个方面,分析中美两国高等医学院校的发展现状,进行横向比较。结果:(一)中美两国的高等医学院校发展史中国高等医学院校已经历了3个时期百余年的发展。在形成时期,西医学教育以医院为发端,从“师带徒模式”发展到“培训班”再到“学校”教育,完成了“本土化”;中医学教育由“师带徒模式”发展到“学校教育”。在调整发展时期,高等医学院校经历“院系调整”、“文化大革命”等,成为独立设置医学院校,并积极为农村培养卫生人力资源。在多样化发展时期,高等医学院校注重质量(医师资格考试、医学教育认证)和“综合化”(合校等)发展。至今已有156所高等医学院校,其中西医类院校131所,中医类院校25所。美国高等医学院校经历了3个时期2百余年的发展。在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医学院建立和《Flexner报告》发表之前,美国高等医学院以数量发展为主,质量参差不齐;之后,进入规范化发展。二战后,美国高等医学院校的发展呈现多样化。至今它拥有155所高等医学院校(不计分校和在筹建的高等医学院校),其中西医类院校为124所,整骨医学类院校为31所。(二)3个时期中国高等医学院校发展差异中国高等医学院校数量由1949年的39所增长到1979年的107所,再到现在的156所。在地域分布方面,3个时期中国高等医学院校地域分布不均衡。形成时期34所(87.2%)高等医学院校分布于省会城市或直辖市,5所(12.8%)分布于县级城市;调整发展时期67所(62.6%)高等医学院校分布于省会城市或直辖市,39所(36.4%)分布于地级城市,1所(1.0%)分布于县级城市;多样化发展时期82所(52.6%)高等医学院校分布于省会城市或直辖市,74所(47.4%)分布于地级城市,0所分布于县级城市。在类别分布上,综合性大学或多科性大学的数量由1949年的20所减少到1979年的5所,再增长到现在的98所;而独立设置的医学院校由1949年的19所增加到1979年的102所,之后减少到现在的58所。西医学类院校由1949年的38所增长到1979年的83所、现在的131所,中医学类的医学院校(本科及以上层次)则由1949年的1所增长到1979年的24所、现在的25所。在外部管理体制方面,3个时期高等医学院校的外部管理都是中央和地方两级管理,中央政府主管的高等医学院校由1949年的20所(51.3%),增加到1979年的26所(24.3%)、现在的27所(17.3%);地方政府分管的由1949年的19所(48.7%),增加到1980年的82所(52.6%)、现在的129所(82.7%)。(三)中美两国高等医学院校发展差异中美两国分别拥有156所和155所高等医学院校。在地域分布方面,中国高等医学院校中,82所(52.6%)分布于省会城市或直辖市,74所(47.4%)分布于地级城市,0所分布于县级城市。美国高等医学院校中,29所(18.7%)分布于州府或直辖区城市,92(59.4%)所分布于县级城市,34所(21.9%)分布于县级以下城市,至今还有5个州未设高等医学院校。在类别分布上,中国高等医学院校中,98所(62.8%)为综合性大学或多科性大学,58所(37.2%)为独立办学的医学院校;而美国的119所(76.3%)为综合性大学或多科性大学,31所(19.9%)为独立办学医学院校。中国131(84.0%)所高等医学院校为西医学类院校,25所(16.0%)为中医学类院校。美国124所(80.0%)高等医学院校为西医学类院校,31所(20.0%)为整骨医学类院校。在外部管理体制方面,美国高等医学院校的中央主管与地方主管的院校之比为1:154,而中国的则为1:4.8。在外部质量管理方面,中美两国均有开展医师资格考试和医学教育认证。美国的医师资格考试和医学教育认证起步早,相对较成熟;中国的医师资格考试和医学教育认证起步相对晚,倍受重视,正在不断摸索完善中。结论:中国高等医学院校经历了百余年发展。西医学教育和中医学教育均从“师带徒模式”发展到“学校教育”;并由“重数量”发展到了“兼顾数量和质量”。目前已发展到156所高等医学院校,其中25所已进行医学教育认证。美国高等医学院校也有悠久的发展历史。美国医学教育和整骨医学教育都由“师带徒模式”发展到“学校教育”;并由“重数量”发展到“重质量”再到“兼顾数量和质量”。目前美国拥有155所高等医学院校,其中已有150所通过认证。中国高等医学院校数量在3个时期递增。3个时期中国高等医学院校地域和类别分布不均衡,都集中于大城市,均以西医类院校为主;形成时期和多样化发展时期均以综合性大学或多科性大学为主,而调整发展时期以独立设置医学院校为主。3个时期高等医学院校的外部管理体制都是中央和地方两级管理。中国的高等医学院校多于美国的。中美两国高等医学院校的地域、类别分布都不均衡,美国的主要分布在县级及县级以下城市,中国的主要分布于省会城市/直辖市和地级市。中美两国均以西医学类高等医学院校为主,也都以综合性大学或多科性大学为主。美国高等医学院校主要为国家干预、地方分权管理,而中国的则为中央和地方两级管理。中美两国都注重外部质量管理。国家应重点关注如何提升综合性大学举办高等医学教育的质量和水平,促进综合性大学培养复合型医学人才。多机构联动,促进医学教育质量保障措施的落实,及构建教育研究型医疗体系。基于卫生需求和学习需求,扩大教学地点。

乔楠[5](2006)在《北京市三级甲等综合性医院护理人员继续护理学教育需求及其相关因素的研究》文中指出研究目的:1)初步调查北京市三级甲等综合医院护理人员对目前继续护理学教育的评价。2)探讨北京市三级甲等医院护理人员的继续护理学教育需求。3)描述不同护理人员继续护理学教育需求的差别。4)探讨影响继续护理学教育需求的相关因素。研究方法:采用问卷对北京市三家三级甲等综合性医院的护理人员进行调查。该问卷由护理表现六维量表和一般资料组成。184名护理人员完成了问卷,所有资料采用SPSS10.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结果:1)护理人员认为目前继续护理学教育的内容不能有效的应用于临床工作;2)护理人员在教学与合作、领导、计划与评估、沟通交流、专业发展维度的得分均低于最低标准3分,其中教学与合作维度得分最低;在危重病人监护维度得分等于3分;3)科室,工作年限,初学历等不同的护理人员在Six—D各维度的得分不同;4)从事护理工作的年限、参加继续护理学教育的年限、年龄、职称、目前学历、初学历、科室、职务、工作地点这9个因素分别与Six—D的各维度有显着相关;其中,除年龄、目前学历、科室和工作地点外,其余变量均进入回归方程,并分别对Six—D各维度的变异有预测作用;其中又以初学历对Six—D相应维度变异的解释程度最大。结论:1)护理人员认为继续护理学教育的内容不能有效应用于临床,与护理人员需要学习的内容不相适应;2)护理人员对教学与合作相关内容的继续护理学教育需求最强烈,最急需补充相关方面的内容;3)科室,工作年限,初学历等不同的护理人员其继续护理学教育需求不同,所急需补充的内容也不同;4)与护理人员继续护理学教育需求相关的主要因素是其初学历;职务等因素对护理人员的继续护理学教育需求有一定程度的影响。建议继续护理学教育项目应针对不同的护理人员开展,从而提高继续护理学教育的质量。

孙梯业[6](2005)在《临床医学五年制外科实习质量评价体系的研究》文中指出随着医学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和发展,医学教育的评价正引起人们的关注。临床医学五年制外科实习质量评价作为五年制临床医学教育评价的基础和内容之一,它遵循临床医学教育评价的基本规律和方法。临床医学教育实践活动的进展要求我们关注、重视临床医学教育评价问题。本课题运用文献综合分析法、专家咨询法、模糊数学综合评判法、层次分析法、学生问卷调查等研究方法,通过对国内外医学生临床实习质量评价现状的分析,结合学生问卷调查的实际情况,展开对五年制医学生外科实习质量评价体系的研究。全文共分二个部分: 第一部分:临床医学五年制外科实习质量评价体系的建立(1)通过对204 名正处在临床实习阶段的2000 级临床医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分析和探讨医学生在外科实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2)构建了用于评价(三级评价)外科实习质量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第二部分:临床医学五年制外科实习质量评价数学模型的构建 运用层次分析法,通过专家咨询,确定各评价要素权重;在确定权重的基础上,用模糊数学综合评判法建立数学模型,并对其进行验证,证明由这三部分为主要内容所构成的综合评价方法是科学、有效、可行的,可应用于临床医学五年制外科实习质量的评价。通过本课题的研究,初步构建了临床医学五年制外科实习质量评价体系(即三级评价指标体系),为开展临床医学五年制外科实习质量评价提供了一套科学、客观、可行的指标体系,对促进医学生外科实习质量的提高、强化临床实习的管理和培养合格医学人才具有积极的作用。

刘永年,任世存,李义峰[7](2003)在《加强内涵建设 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文中提出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 ,高校招生规模的扩大 ,提高高校的办学水平和教育质量 ,已成为当今时代的主题 ,成为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的迫切任务。

全国继续医学教育委员会[8](2003)在《关于公布2003年第一批国家级继续医学教育项目的通知》文中认为

冯小宁[9](2000)在《青海医学院附属医院继续医学教育的实践、效果分析》文中认为

赵福祥,庞世同,李金锁[10](1997)在《西北地区继续医学教育的实践与思考》文中指出

二、青海医学院附属医院继续医学教育的实践、效果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青海医学院附属医院继续医学教育的实践、效果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案例式立体教学法在急腹症临床见习教学改革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教学方法
    1.3 教学效果评价
    1.4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2)新中国“十七年”针灸推广运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研究缘起
        (一) 选题依据
        (二) 选题意义
    二、相关概念界定
        (一) 新中国“十七年”
        (二) 针灸与针灸推广
        (三) 运动
    三、研究内容与方法
        (一) 研究对象与内容
        (二) 研究的重点与难点
        (三) 研究方法
    四、研究材料
        (一) 材料来源
        (二) 材料的甄选
    五、国内外研究进展述评
        (一) 当代针灸史研究现状
        (二) 当代中医史研究现状
        (三) 当代医疗社会史(医学发展与政治方向)研究现状
        (四) 简要评议
第一章 楔子:近代针灸境遇的不同面向
    第一节 针灸生存危机与业者自强举措
        一、民国政府统治下针灸生存危机频现
        二、针灸业者尝试“科学化”革新
    第二节 中共领导下普及针灸的尝试
        一、毛泽东重视发挥中医力量
        二、中共领导下根据地及军队普及针灸的情况
    本章小结
第二章 曲折行进:针灸推广运动的初期
    第一节 新中国“针灸推广”的提出
        一、卫生部确立“团结中西医”方针
        二、《人民日报》揭开针灸推广帷幕
    第二节 针灸疗法实验所探索推广针灸
        一、在北京先行培训针灸师资
        二、在多地推广针灸培训模式
        三、针灸疗法实验所推广针灸的成效
    第三节 针灸推广在国内的初步实践
        一、针灸教学开始普及
        二、组织针灸医师开展临床工作
    第四节 新针灸学:推广初期的核心内容
        一、“新针灸学”的学术特点
        二、“新针灸学”的推广情况
    第五节 针灸推广初期的成效与困难
        一、针灸推广初期取得的成绩
        二、针灸推广初期存在的困难与问题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步入正轨:针灸推广运动的中期
    第一节 中医政策调整,针灸推广迎来新阶段
    第二节 推广针灸的四大主要途径
        一、西医学习针灸
        二、改进中医针灸教育
        三、培训基层卫生人员掌握针灸技术
        四、“中医带徒弟”助力培养针灸人才
    第三节 典型事例:江苏省针灸推广与教学革新
        一、分设中、西医班级培养针灸师资
        二、开展短期针灸巡回教学,培养校外医务人员
        三、承担委托教学任务,培养更多针灸人才
        四、编写《针灸学》,为统编针灸教材确立范式
    第四节 推广中期的主要成效:临床应用取得进展
        一、应用范围扩大,治疗病种增加
        二、推动献方工作,发掘民间针灸
    第五节 推广中期潜在的问题与新的趋势
        一、中、西医间的龃龉与“整风运动”
        二、“技术革命”催生针灸新方向,“跃进”苗头初现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跃进”与“革命”:针灸推广运动的高潮
    第一节 “大跃进”历史背景下的针灸推广
        一、“大跃进”正式发动,《健康报》呼吁进一步推广针灸
        二、河北省开展“普及针灸”群众运动
        三、保定会议组织中医药界“大跃进”
    第二节 “人人学会针灸”
        一、学习主体:干部带头,医务人员广泛参与
        二、学习形式及主要内容
        三、针灸出版物大量涌现
    第三节 掀起针灸“技术革命”
        一、以“土”为主的医药卫生技术革命
        二、积极开展针灸经络科学研究
        三、新式针法与器具大量涌现
    第四节 针灸“跃进”的高潮与后续
        一、针灸“跃进”达到高潮
        二、形势发生变化,针灸工作转入调整阶段
    第五节 “大跃进”时期针灸推广的特点
        一、强调党的领导,政治挂帅
        二、提倡短期速成,大放“卫星”
        三、开展群众运动,影响广泛
    本章小结
第五章 面向农村:针灸推广运动的后期
    第一节 “把医疗工作的重点放到农村”
        一、卫生工作新方向
        二、毛泽东发布“六·二六”指示
    第二节 农村成为针灸推广重点场域
        一、鲁之俊重提针灸推广
        二、山西省在农村推广针灸的经验
    第三节 农村地区针灸推广的具体情况
        一、针灸推广的培养对象与师资力量
        二、针灸推广的主要传授形式
        三、针灸推广的主要学习内容
        四、在农村推广针灸的成效与影响
    第四节 城镇针灸教育与科学研究趋于规范
        一、针灸教育进一步普及与规范
        二、针灸在科技领域的发展
        三、针灸学术交流活跃,政府加强统一领导
    第五节 针灸推广运动与“文化大革命”时期针灸工作
        一、赤脚医生与针灸术在农村的继续传播
        二、新针疗法的出现与普及
        三、针刺麻醉热潮出现及后续发展
    本章小结
第六章 针灸推广运动中的创新针术
    第一节 电针的发明与推广
    第二节 水针的发明与推广
    第三节 耳针在国内的推广与经典化
        一、临床普及耳针运用
        二、围绕耳针的技术革新
        三、耳针的经典化过程
    第四节 梅花针的发明与推广
        一、孙惠卿与“刺激神经疗法”
        二、在各地的推广: 以上海市和江西省为例
        三、推广中的争议——“梅花针”之名
第七章 针灸推广运动中的典型应用
    第一节 针灸治疗疟疾
        一、1956年前针灸治疟的使用情况
        二、1956年后针灸治疟在各地推广
        三、针灸治疟的后续发展
    第二节 针灸治疗血吸虫病
        一、严峻疫情要求中西医合作治疗
        二、推广针灸用于血吸虫病防治
        三、“血防大跃进”中针灸推广的高潮及后续
    第三节 针灸治疗阑尾炎
        一、针灸治疗阑尾炎的缘起与演进
        二、推广中关于针刺治疗机理的研究与讨论
        三、推动中西医结合治疗急腹症研究
    第四节 针刺治疗聋哑
        一、吴芝升等人初试针治聋哑
        二、“大跃进”时期针治聋哑迎来高潮
        三、推广针治聋哑高潮下的问题
第八章 分析与讨论
    第一节 针灸推广运动得以实施的原因
        一、新中国卫生建设和国家治理的客观需要
        二、中共领导人对针灸的信任与重视
        三、针灸疗法具备大范围推广的特质
    第二节 针灸推广运动的特点
        一、依靠党的领导和政治保障
        二、采用自上而下、培养骨干、层层推广的模式
        三、广泛开展群众性运动
    第三节 针灸推广运动的影响
        一、对参与群体的影响
        二、对当代针灸学形塑的影响
        三、对针灸普及和中医工作的影响
        四、对卫生建设和国家治理的影响
    第四节 针灸推广运动的历史经验与教训
        一、自上而下、分级培养、逐步扩大的推广模式值得借鉴
        二、推广中医疗法有助于增进社会主义医疗福祉,保障人民健康
        三、推广工作应贴合实际需要,统筹规划,以科学为依归
        四、科学使用行政手段,注意过度干预可能造成的负面影响
结语
    一、本研究创新之处与主要成果
    二、本研究存在的不足与后续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群众迫切要求推广针灸疗法》
    附录2: 《有组织地研究与推广针灸疗法》
    附录3: 《认真地学习和推行针灸疗法》
    附录4: 《进一步学习推广针灸》
    附录5: 《广东省卫生厅召开的农村中医教育工作会议纪要》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参与课题与获奖情况
致谢
附件

(3)EPAS1对慢性高原病骨髓有核红细胞增殖调控的分子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主要符号对照表
前言
第一章 慢性高原病患者骨髓有核红细胞HIF-1α及EPAS1的表达变化
    1.1 引言
    1.2 研究对象
        1.2.1 纳入标准
        1.2.2 技术路线
    1.3 材料与方法
        1.3.1 主要仪器设备
        1.3.2 主要试剂
        1.3.3 主要试剂配制
        1.3.4 研究标本采集与处理
        1.3.5 qRT-PCR检测骨髓CD71+有核红细胞HIF-1α、EPAS1 mRNA表达
        1.3.6 Westernblotting检测骨髓CD71+有核红细胞HIF-1α、EPAS1蛋白水平表达
        1.3.7 统计分析
    1.4 结果
        1.4.1 研究对象一般临床资料
        1.4.2 骨髓细胞形态学观察
        1.4.3 骨髓CD71+有核红细胞HIF-1α、EPAS1 mRNA表达水平
        1.4.4 骨髓CD71+有核红细胞HIF-1α、EPAS1蛋白表达水平
        1.4.5 相关性分析
    1.5 讨论
    1.6 小结
第二章 慢性低氧条件下EPAS1对K562细胞增殖、周期及分化抗原表达的影响
    2.1 引言
    2.2 材料与方法
        2.2.1 实验对象
        2.2.2 主要仪器设备
        2.2.3 主要试剂
        2.2.4 主要试剂配制
        2.2.5 实验方法
        2.2.6 统计分析
    2.3 结果
        2.3.1 EPAS1过表达/干扰慢病毒克隆
        2.3.2 EPAS1过表达/干扰慢病毒包装与滴度检测
        2.3.3 EPAS1过表达/干扰慢病毒感染K562细胞系的构建及验证
        2.3.4 EPAS1过表达/干扰后影响K562细胞增殖
        2.3.5 EPAS1过表达/干扰后影响K562细胞周期
        2.3.6 EPAS1过表达/干扰后影响K562细胞表面分化抗原的表达
    2.4 讨论
    2.5 小结
第三章 慢性低氧条件下EPAS1调控红系增殖分化下游基因通路研究
    3.1 引言
    3.2 材料与方法
        3.2.1 实验材料
        3.2.2 实验方法
    3.3 结果
        3.3.1 基因表达定量分析
        3.3.2 基因差异性分析
        3.3.3 差异基因富集分析
        3.3.4 筛选红系候选基因
    3.4 讨论
    3.5 小结
参考文献
全文总结
论文创新点
本研究的不足
致谢
综述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

(4)中美两国高等医学院校发展的历史与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符号说明 1 前言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内文献述评
    1.2.2 国外文献述评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意义 2 研究理论基础、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2.1 基本概念的界定
2.2 研究的理论基础
    2.2.1 第三阶段医学教育改革理念
    2.2.2 比较教育学理论
2.3 研究对象和资料来源
    2.3.1 研究对象
    2.3.2 研究资料来源
2.4 研究内容与方法
    2.4.1 研究内容
    2.4.2 研究方法
    2.4.3 资料分析方法
    2.4.4 质量控制 3 结果
3.1 中美两国高等医学院校发展史
    3.1.1 中国高等医学院校发展史
    3.1.2 美国高等医学院校发展史
3.2 中国高等医学院校不同时期发展特征比较
    3.2.1 数量比较
    3.2.2 地域分布比较
    3.2.3 类别分布比较
    3.2.4 外部管理体制比较
3.3 中美两国高等医学院校发展现状比较
    3.3.1 中美两国高等医学院校数量比较
    3.3.2 中美两国医学院校的地域分布比较
    3.3.3 中美两国医学院校的类别分布比较
    3.3.4 中美两国医学院校的外部管理体制比较
    3.3.5 中美两国医学院校的外部质量管理比较 4 讨论
4.1 三个时期的中国高等医学院校发展差异
    4.1.1 三个时期的中国高等医学院校数量差异
    4.1.2 三个时期的中国高等医学院校地域分布差异
    4.1.3 三个时期的类别分布差异
    4.1.4 三个时期的外部管理体制差异
4.2 中美两国的高等医学院校发展差异
    4.2.1 中美两国的高等医学院校数量差异
    4.2.2 中美两国的高等医学院校地域分布差异
    4.2.3 中美两国的高等医学院校类别分布差异
    4.2.4 中美两国的高等医学院校外部管理差异
4.3 借鉴与发展
    4.3.1 将需求转化为变革的动力
    4.3.2 严把质量关,促进机构标准化
    4.3.3 兼容并包,促进机构个性化
    4.3.4 加强合作交流,促进机构综合化
    4.3.5 高等医学院校发展的制度化
4.4 本研究的创新点
4.5 研究局限性及进一步工作设想 5 结论
5.1 中美两国高等医学院校发展史
5.2 3个时期中国高等医学院校发展差异
5.3 中美两国高等医学院校发展差异
5.4 对中国高等医走学院校发展的建议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致谢

(5)北京市三级甲等综合性医院护理人员继续护理学教育需求及其相关因素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一、研究的背景及重要性
    二、研究目的
    三、操作性定义
第二章 文献回顾
    一、继续教育
    二、CNE
    三、关于继续教育评价的研究
    四、CNE需求
    五、有关CNE需求的研究
    六、CNE需求的相关因素
第三章 研究方法
    一、研究类型
    二、研究总体和样本
    三、研究工具及指标的量化
    四、资料收集步骤
    五、资料分析
第四章 结果
    一、研究对象的一般资料
    二、研究对象对CNE的评价
    三、研究对象CNE的需求状况
    四、影响研究对象 CNE需求的单因素分析
    五、影响研究对象 CNE需求的多因素分析
第五章 讨论
    一、研究对象的一般资料
    二、研究对象对目前参加 CNE效果的评价
    三、护理人员CNE需求的调查问卷
    四、研究对象的CNE需求情况
    五、各因素对研究对象的CNE需求的分析
    六、相关因素对护理表现六维量表各维度影响的综合分析
第六章 结论与建议
    一、结论
    二、建议
    三、局限性
致谢
参考文献
附件一 调查问卷
附件二 护理临床表现六维量表各条目得分情况
附件三 各相关因素之间的相关程度
附件四 Six-D个维度的相关性

(6)临床医学五年制外科实习质量评价体系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摘要
中文摘要
论文正文 临床医学五年制外科实习质量评价体系的研究
    前言
    第一部分 临床医学五年制外科实习质量评价体系的确立
        一、构建临床医学五年制外科实习评价指标体系
        (一) 建立评价指标体系的依据
        (二) 建立评价指标体系的原则
        二、研究的方法
        (一) 评价指标的遴选方法
        (二) 指标体系的权重确定方法
        (三) 数据的统计分析方法
        三、研究设计方案及研究技术路线
        四、研究的内容
        (一) 初步构建临床医学五年制外科实习质量评价系统草案
        (二) 评价指标的筛选
        小结
    第二部分 临床医学五年制外科实习质量评价体系数学模型的构建
        一、各级指标权重的确定
        (一) 方法与步骤
        (二) 运用层次分析法确定各级指标权重
        二、对专家的意见进行综合
        三、专家积极性及权威性分析
        四、数学模型的建立
        (一) 模糊综合评判的基本过程
        (二) 确立数学模型
        (三) 模型求解与应用
        (四) 模糊综合评定结果
        小结
    结论与讨论
    全文总结
    致谢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国内外医学生临床实习质量评价的现状
    参考文献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
    附件1
    附件2
    附件3
    附件I

(7)加强内涵建设 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论文提纲范文)

一、 树立正确的发展观、质量观, 进一步明确学院的发展战略
二、 增加教学基本建设的投入, 不断改善办学条件
三、 突出办学特色, 调整专业结构, 实施素质教育
四、 实施“人才工程”, 建立竞争激励机制, 提高师资队伍水平

(10)西北地区继续医学教育的实践与思考(论文提纲范文)

一、立项背景
二、项目目标
三、项目进展与成绩
    1. 建立了组织机构。
    2. 开展宣传, 培训干部。
    3. 确定对象, 开展需求调查。
    4. 建立网络, 开展试点。
    5. 配备设施, 建立制度。
    6. 遴选教师, 开展教学。
    7. 教材建设, “三性”、“四新”。
    8. 注重研究, 总结经验。
四、项目评估
    1. 评估性质。
    2. 综合评估的指标体系。
    3. 评估的作用。
五、问题与思考
    1. 关于继续医学教育对象。
    2. 继续医学教育不能替代规范的毕业后医学教育。
    3. 关于继续医学教育的政府行为与政策改革。
    4. 关于继续医学教育需求。
    5. 关于继续医学教育项目的建立和学分授予标准。
    6. 关于继续医学教育模式。
    7. 关于继续医学教育的教学方法。
    8. 关于继续医学教育的教材建设。
    9. 关于继续医学教育的宣传和干部培训。
    1 0. 关于继续医学教育研究。

四、青海医学院附属医院继续医学教育的实践、效果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案例式立体教学法在急腹症临床见习教学改革中的应用[J]. 杨涛,黄海,彭志浩,李燕彬,孙宗科,王凯,李玉明,张明凯. 中国继续医学教育, 2022(03)
  • [2]新中国“十七年”针灸推广运动研究[D]. 肖雄.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21(02)
  • [3]EPAS1对慢性高原病骨髓有核红细胞增殖调控的分子机制研究[D]. 刘慧慧. 青海大学, 2020(01)
  • [4]中美两国高等医学院校发展的历史与比较研究[D]. 吴健珍. 中南大学, 2014
  • [5]北京市三级甲等综合性医院护理人员继续护理学教育需求及其相关因素的研究[D]. 乔楠. 中国协和医科大学, 2006(09)
  • [6]临床医学五年制外科实习质量评价体系的研究[D]. 孙梯业. 第三军医大学, 2005(01)
  • [7]加强内涵建设 提高人才培养质量[J]. 刘永年,任世存,李义峰.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3(S1)
  • [8]关于公布2003年第一批国家级继续医学教育项目的通知[J]. 全国继续医学教育委员会. 继续医学教育, 2003(Z1)
  • [9]青海医学院附属医院继续医学教育的实践、效果分析[J]. 冯小宁. 青海医学院学报, 2000(04)
  • [10]西北地区继续医学教育的实践与思考[J]. 赵福祥,庞世同,李金锁. 中国高等医学教育, 1997(04)

标签:;  ;  ;  ;  ;  

青海医学院附属医院继续医学教育的实践与效果分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