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字符串”和“字符串”

说“字符串”和“字符串”

一、说“弦”与“弦”(论文文献综述)

陈晓青[1](2021)在《聚合物弦波微分静电纺丝方法及机理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聚合物纳米纤维具有直径小、比表面积大等诸多优势,在能源,个体防护,环保,传感技术等领域应用中具有很大的潜力。静电纺丝技术是一种可以直接有效制备纳米纤维的技术,包含针头式毛细管电纺技术和无针式自由液面电纺技术,其中无针式自由液面电纺技术被认为最具有工业上可批量化生产纳米纤维材料潜力的一项技术。近年来,学者们开发了多种无针式电纺技术,但目前仍存在一些问题,比如纺丝电压高使得操作安全性有待加强,制备的纳米纤维直径分布较粗、产量普遍较低使得纤维质量,批量化生产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本课题提出了一种聚合物弦波微分静电纺丝新方法,实现了由拨片拨弦激励作用产生的单波形静电纺丝和由激振器通过端点激励产生的多波形静电纺丝,即拨弦式单波形和驻波式多波形静电纺丝两种形式。主要工作如下:(1)设计并搭建了聚合物弦波微分静电纺丝整体实验装置,包括机械波调控模块,储液槽模块,高压静电纺丝模块和纤维沉积接收模块。建立了相关的拨弦式数学-物理模型,进行了弦的蘸液动态分析,对弦波微分静电纺丝在低电压条件下制备纳米纤维可行性进行了实验验证。可行性验证实验得到纺丝阈值电压为15 kV,并制备得到了直径在100 nm左右的纳米纤维,最小直径的纤维为56.2 nm。其次,对拨弦式单波形静电纺丝工艺进一步的研究与优化,总结了不同工艺参数条件的影响。结合运动仿真和有有限元电场模拟,揭示了弦在拨弦运动状态下的纺丝过程和基本原理。(2)对驻波式多波形静电纺丝的实现方式进行了装置的设计与更新,建立了相关驻波式调控的数学模型,并进行了弦的驻波运动仿真与有限元电场模拟分析。对工艺参数包括纺丝电压,接收距离和驻波个数进行了探究与优化;同时,对装置参数包括弦的直径、弦的表面形貌和弦的电导率进行了探索与优化。驻波式多波形静电纺丝的阈值电压(18 kV)与目前大多数无针静电纺丝技术所需阈值电压低约30%。采用单根弦在纺丝电压为28 kV、纺丝距离为10 cm和驻波数3个时制备了一批直径为173±48 nm的高质量纳米纤维膜,产量为1.15g/h。(3)对弦波微分静电纺丝技术的机理进行了总结与分析,包括弦波动力学分析及纺丝过程射流行为分析,同时对此技术在一些工艺条件下得到不同形貌的纤维成形机理进行了分析。结合实验与有限元模拟客观的分析了该技术的工业化应用的可行性,结果表明可以通过弦的阵列分布进行模块化扩展,提升纳米纤维产量,为纳米纤维的制备提供了一种新型有效的技术。按照电场模拟优化结果,电场干扰率控制在10%之内的弦间距来计算,该装置在弦间距为40 mm时单位长度单位面积内一天的纳米纤维膜产量预计可达1.02kg/(d·m2)。(4)基于弦波微分静电纺丝技术,开发了用于空气过滤的多级滤膜和染料吸附纳米纤维膜,熔体/溶液且经过驻极处理的样品4综合效果最佳,过滤效率为98.8%,阻力为98.26 Pa,品质因子可达0.0432。这可为高效低阻、绿色环保型复合纤维膜的研究开发提供新的思路。另外,实验制备的绿色环保型PVA/PAA交联纤维膜对亚甲基蓝的吸附效果明显,去除率可达98.43%。综上,基于聚合物弦波微分静电纺丝新技术可在低施加电压下制备高质量纳米纤维,构建了弦波数学-物理模型,探究和优化了工艺参数与装置参数,系统的分析了弦波微分静电纺丝的机理及工业可行性应用,可为纳米纤维的批量化生产与应用提供一种可行的技术借鉴。制备的高效低阻的多级复合空气滤膜和染料吸附纤维膜取得了显着的应用效果。本文的研究为开发新型的可批量化生产纳米纤维的静电纺丝技术提供了一种可行的技术借鉴,同时为高效低阻空气滤膜及工业染料吸附用纳米纤维膜的开发具有一定指导意义。

李佳婷[2](2021)在《清王善《治心斋琴学练要》研究》文中认为清代王善所撰《治心斋琴学练要》于乾隆四年(1739)成书,是中州琴派的重要传谱。它是现存明清琴谱中,第一部采用“右手—左手—两手合用”编纂体例编排指法谱字,和第一部采用“均—音”编纂体例编排诸曲的琴谱,可见撰辑者王善在琴谱编纂上的大胆尝试。其所采用的“右手—左手—两手合用”的指法谱字编纂体例在其后除《兰田馆琴谱》外罕有琴谱采用。更有价值的是,《琴学练要》是第一部在旋宫框架下的“均调”琴学理论体系中采用“均—音”编纂体例编排诸曲的琴谱,这一依照“均—音”进行曲谱编纂体例则颇具影响力。该谱卷首《凡例》中即阐明撰辑者王善关于指法、乐律及曲谱编纂等方面的主张。该谱卷一辑录并详解的85个指法中包含了部分特殊、罕见指法谱字,卷二对该谱所用琴律及“均调”理论作详述,后三卷中共收31首曲目,包含同曲五均五谱《平沙落雁》和不转弦而换调的“均调”实践,以及8首王善新谱曲目。全谱体现了作者所主张的中州琴派特征,以及作为一位琴家对三分损益律“最大音差”的矫正,并对“均调”理论作大胆实践。本文以《清王善<治心斋琴学练要>研究》为题,力求对王善生平及其治学之道,以及该书于弹琴指法上“正明指法,删定字母”、于琴律上“审音定律,按律成谱”、于琴调上“详究五调,细按弦徽”、于曲谱撰辑上“精谱操之源,创自我操”五个方面作详尽分析,以期窥知王善在清代古琴发展中的重要成就。

曹乃月[3](2020)在《东北大鼓三弦伴奏音乐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三弦是我国传统民族弹拨乐器之一,主要以独奏、合奏以及为中国传统艺术形式的伴奏的方式呈现。尤其在为曲艺音乐作伴奏时,三弦往往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受社会大环境的影响,曲艺音乐伴奏在一定程度上受到限制,包括三弦在内的曲艺音乐伴奏不完全具备很好的程式化规模。因此,笔者以东北大鼓这一曲艺音乐曲种为研究对象,主要分析三弦在东北大鼓中的伴奏特色。本文拟从三弦源考讲起,再谈三弦在为东北大鼓伴奏中的演奏技法运用,而后从整体的角度探寻三弦伴奏的表现形式、从东北大鼓三弦伴奏的不同区域及弦师个人特点作为切入点探讨其是如何为唱腔作伴奏的。最后对东北大鼓弦师传承方式进行探究。研究从三弦在东北大鼓中的演奏技法入手,对三弦伴奏在东北大鼓中的共性特征及个性特征两部分进行剖析,以现有的视频、音频、文字、图谱资料进行分析作为理论支撑的同时,将田野采风、拜师学艺作为研究的主要手段,力求研究内容上更加深入、直观。藉此发现三弦在为东北大鼓伴奏中的诸多规律,以理论的形式分析、归纳并总结,使更多人了解三弦在为东北大鼓这一曲种伴奏的规律,从而推动东北大鼓及三弦伴奏的发展。

谢鹏飞[4](2020)在《《琴谱谐声》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琴谱谐声》为清嘉庆年间江西金溪县柏村人周显祖编撰的一本琴谱,是迄今可考最早记有琴箫合谱的文献,也是最早记录康熙十四律理论的琴谱。笔者通过对琴论部分所载理论进行解读,依照《琴谱谐声》所收录具体琴曲以乐律学角度进行分析,以此来考究康熙十四律如何在琴谱中进行实践。论文主要分四章进行论述:第一章主要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就琴论部分理论来源进行考究;第二部分对《琴谱谐声》所收录琴曲进行溯源。第二章就《琴谱谐声》琴论部分所载乐学理论进行阐释,主要可分成三类,即燕乐二十八调理论、旋宫转调,以及起调毕曲理论,周氏在《琴谱谐声》琴论部分对此三类乐学理论的论述基于康熙十四律理论,对前人所总结的乐学理论进行重新定义。第三章通过对琴上定弦、琴上取徽以及琴曲所示徽位进行音分数换算,得知《琴谱谐声》所收录琴曲中既有五度律徽位、纯律徽位,还存有既不属五度律,也不属纯律的“游离音”倾向的徽位。第四章就《琴谱谐声》所载“姑冼箫”与“仲吕箫”两箫管各孔所应律吕声字间的乐学逻辑,以及箫管各孔距间进行数理推算,以此来探讨康熙十四律理论在箫管上的体现,并通过对《琴谱谐声》所收录琴箫合谱进行打谱对琴曲中琴箫相合问题进行考究。

沙学美[5](2020)在《历史·技艺·记忆 ——凉山彝族口弦的人类学考察》文中提出口弦,是流行于世界许多民族之间的一种“簧舌振动,口腔共鸣”的弹拨体鸣乐器,在我国有“口簧”、“口琴”、“口衔琴”等别称。凉山彝族口弦一般为竹制和铜制两种材质,形状似一柄短剑,铜制口弦音色清脆灵动,竹制口弦音色古朴悠远,弹奏时将口弦轻靠在嘴边,拨动簧舌使之发出声响,依靠口型及口腔气流的变化能奏出高低起伏的声音,基音之上可听见清晰的泛音。本文以四川凉山彝族口弦为研究对象,运用人类学的研究方法,兼顾历时性和共时性的研究视角,从历史、技艺和记忆三方面探究凉山彝族口弦的文化内涵,对口弦的产生、发展,制作、演奏与传承做梳理,揭示凉山彝族口弦从繁盛至日渐衰落的原因。首先梳理汉文、彝文文献资料,将凉山彝族口弦置于我国口弦文化艺术研究的广博背景中,探讨凉山彝族口弦的历史源流与发展过程,即历时性研究;其次,运用人类学田野调查的方法,深入凉山彝族地区实地考察,即共时性研究。走进凉山彝族口弦艺人的生活,亲身体验与观察口弦的演奏和制作技艺,探究口弦制作与演奏的变迁与不变;走入彝族群众,在访谈中倾听他们与口弦的故事,观察他们与口弦的关系;通过局内人的口述资料,构建凉山彝族口弦集体文化记忆。最后,解读口弦纹样和形制蕴含的文化内涵,思考凉山彝族口弦的传承发展。本文还采用主、客位并行的观察视角,一方面作为局外人进入田野点,站在客位、旁观者的角度去观察凉山彝族口弦的历史、发展与现状;另一方面作为局内人,站在主位、参与者的角度去思考和感受,沉淀和倾注于口弦之中的凉山彝人的思维观念与情感态度。本文的总体研究思路是通过对口弦历史和文化的考察,提炼口弦对凉山彝族的重要意义,呼吁人们铭记口弦历史,传承口弦技艺,延续口弦文化,从口弦历史的参与者或阅读者,转变为口弦历史的书写者和口弦文化的传承者。全文分为四章,第一章运用纵向研究方法,从文献资料、彝族语言和文字等方面探讨凉山彝族口弦的历史与发展;第二章在田野调查过程中,运用观察与体验等方法,详细阐述凉山彝族口弦制作和演奏技艺,归纳口弦曲目内容,并附以乐谱和涵义阐释;第三章运用访谈法,以报道人的口述为主要资料来源,以集体记忆为主线探索凉山彝族对口弦的情感和身体记忆,构建凉山彝族对口弦的历史文化记忆。第四章解读凉山彝族口弦的纹样和形制所蕴含的的文化内涵,审美、民俗和思想观念等;最后,基于对凉山彝族口弦的传承现状调查,提出相应的建议与对策。结语部分,总结口弦对凉山彝族的重要意义和价值,它不仅是一件乐器、一种技艺,更是彝人的一份情感寄托,一个似亲似友的精神伙伴,是凉山彝族历史的参与者,是凉山彝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它的历史厚度,它的技艺高度,它的情感温度和记忆宽度值得深入挖掘与研究。希冀本文能为凉山彝族口弦历史、技艺和文化研究提供一些帮助,让我们一起捡起金叶,由表及里进入民族艺术的深处,将其丰富的文化内涵与魅力展示给全世界。

陈保燕[6](2020)在《清·曹庭栋《琴学·内外篇》初研》文中认为曹庭栋所着的《琴学·内外篇》阐述了其对琴律、琴调等内容的认识和理解,并提出了与之相关的两个新理论。对于这两个新理论的产生,可能是受到了当时“实学”思潮的影响及“准法”已在琴上被广泛运用所致。新理论之一是用于指导琴调的“十六律”理论,该理论意在使十二律各自为宫的情况下,可构成完整的五声音阶。另一个新理论是用于琴律的“三节之降杀”理论,指导了按音与泛音的不同律位体系。其中,按音律位呈现出了“固定调”与“首调”相结合的情况。曹庭栋《琴学·内外篇》讨论了一些声学内容,如对定徽法、异径弦律、律管发声原理与管口校正等问题进行了阐述。本文望论述清《琴学·内外篇》中表达的琴律、琴调等成果,对其理论做出详细真实的阐明,并在各位前辈研究成果与理论的基础上挖掘曹庭栋《琴学·内外篇》所蕴含的价值与意义,同样对《琴学·内外篇》在清代琴律学的地位及意义有一定的认识,为清代乐律学研究提供绵薄之力。

魏圩[7](2020)在《琴乐演奏中“味”的生成》文中指出“味”是中国传统音乐美学中的重要范畴,关于琴乐之“味”的论述,散见于传统琴论以及当代琴家、理论家的研究成果中。本文以演奏为切入点,系统性阐释琴乐之“味”生成的动态过程,并揭示其生成机理。本文研究力图从不同维度阐释琴乐之“味”,拓展“味”的理论内涵,从音响形态、技法呈现以及当代琴家对琴乐之“味”的理解几个层面详细论述琴乐之“味”的生成。而在论证过程中,涉及声学、心理学,以及西方美学等方面的理论知识。多学科视角的融合,是本文研究的特点之一。此外,在本文的论证过中,结合了直接与间接经验,希望这些经验能对后续问题的研究有所裨益。

郑希平[8](2020)在《林谦三及其译着《雅乐—古乐谱的解读》》文中研究表明林谦三,对于研究中国古乐谱、乐器、乐律的研究,无疑是音乐学界近代研究者中的巨人。在古谱学领域中,尤其是敦煌古谱的研究对中国后来的研究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他虽是半个世纪之前的人物,但其研究成果至今鲜有人撼动,后人皆立足于他的成果上进行深入考察。林谦三终其一生致力于东方音乐的研究,涉猎之广泛,研究之深入,实属珍稀。其着书颇丰,多在二十世纪中后叶出现中文译本,震撼了整个中国音乐学界,为中国学者给予了研究的基础与启发。《雅乐——古乐谱的解读》作为《东洋音乐选书》之一,1969年由东洋音乐学会主编,音乐之友社出版。《雅乐——古乐谱的解读》包含了林谦三所着写的14篇论文,以及1篇由蒲生乡昭与蒲生美津子合撰的论文集解说,涵盖了乐谱,乐器,乐律等方面。其中乐谱还分为器谱,声乐谱,舞谱。分别是:琵琶谱,五弦谱,笛谱,催马乐谱,琴歌谱,敦煌舞谱,伎乐谱。乐器方面,主要是对琵琶与笙的结构形态,演奏法等进行分析与论述。乐律方面,主要是对笙律、琵琶定弦法等的研究。本论文由引言、正文、结语组成,正文分为四个章节。第一章主要介绍译着的原作者——林谦三其人的生平,结合笔者亲身走访关西大学图书馆林谦三部分研究遗物收藏所的见学经历,与林谦三的学术影响,对原作者做了主观与客观相结合的评述。并对其着书论文进行了评述,并例举现有译着。第二章主围绕译着《雅乐——古乐谱的解读》一书的内容进行概述,综合性的简述每篇长论文的主要研究成果。并结合论文,分析林谦三的研究手法及特点。第三章主要讲述笔者在阅读或是翻译此书的过程中遇到的难解之处。通过搜集各方资料,以及个人的研究考察,对此书的某些不易理解之处做的补充性解说。第四章首先讲述了笔者翻译此书时的历程与运用的翻译手法,而后揭示国内对于此书的研究现状,最后综合性的阐述本书的翻译价值与应用前景。关于《雅乐——古乐谱的解读》一书,目前已有2篇论文被译为中文,除此之外的12篇论文皆无中文译版,尚未有系统的译着。此书作为林谦三古谱研究的集大成之作,不仅涵盖了对重要古谱的解读结果,更反映出了林谦三的研究手法。笔者选译此书,一望林氏的研究成果得以见天日,二望中国学者们可从中获得研究的参考及借鉴。

马贞维[9](2020)在《撒尼大三弦的制作技艺及“生命化”过程》文中研究指明撒尼大三弦既是一种乐器兼“舞器”的实物,也是一种三弦舞。本文同时立足于作为乐器、舞器实物的撒尼大三弦和作为舞蹈的撒尼大三弦。第一部分梳理了撒尼大三弦与阿细跳月之演进史,考证出撒尼大三弦和阿细跳月原是同一区域内的同一种三弦舞,后来随着民族文化、“非遗”保护工作的推进,撒尼人和阿细人“分食”了这种三弦舞,这是一种文化的两种诉求。该部分还对撒尼大三弦制作技艺的核心地位予以确立,并对大三弦的结构和分类进行了研究;第二部分主要对撒尼大三弦制作技艺的变迁史进行了梳理,并对当代大三弦的制作技艺进行了研究,最后对大三弦之上的图案作了解读;第三部分首先对大三弦“以笛应律”的对弦方式进行了研究,次之对大三弦在大三弦舞中的运用进行了深挖,最后对大三弦使用者的生命历程进行描写和阐释;第四部分主要是对撒尼大三弦的保护与传承现状进行调查,并在调查的基础上提出了四条保护与传承策略。从撒尼大三弦的制作孕育,到人与大三弦之间的使用与被使用关系,最后到撒尼大三弦的整体保护与传承,以求环环相扣解释撒尼大三弦相关问题。

王源[10](2019)在《轨道几何的一弦N点弦测法检测理论及应用》文中指出轨道几何不平顺是车辆-轨道系统的主要激扰源,是引起列车系统振动、轮轨冲击与环境噪音的主要原因。轨道几何不平顺的快速、准确测量是保障我国铁路系统安全、平稳运营的关键。基于定长弦线基准的测量系统,即弦测法,被广泛应用于轨道几何不平顺的测量过程中。长久以来,弦测法被国内外学者认为存在难以克服的“本质缺陷”。尽管很多学者提出各类改进方式,该问题并没有得到本质解决。此外,对于多测点弦测法的测量理论和误差理论一直是技术空白。为了解决该问题,本文提出一弦N点弦测法测量理论框架,将所有以弦线为基准的不同测量方法在理论层面进行统一,本文的主要内容如下:(1)从中点弦测法入手,建立基于线性系统模型的弦测法测量模型、反演模型的数学描述。进而采用统计分析、傅里叶分析对中点弦测法的误差累积规律展开了详尽的分析,并提出高频采样的中点弦测法,对测量结果进行改善。通过现场测试数据对比了逆滤波方法与本文方法的测试结果,验证了本文方法的正确性。(2)提出统一的多点弦系统测量框架,即一弦N点弦测法,并明确定义了一弦N点弦测法阶数、标准采样频率、测点配置以及最小可测波长等基本概念。建立描述弦测法测量过程的数学模型,并借助最小二乘法建立模型实现轨道不平顺的反演测量。并且,提出并证明了满配置最小可测波长定理以及边界条件定理。(3)基于一弦N点弦测系统测量框架,深入分析了其误差理论以及稳定性。提出了描述一弦N点弦测法误差累积特性的重要指标,即误差放大系数。提出并证明了稀疏配置最小可测波长定理、一般稳定性定理、单点稳定性定理以及误差放大系数定理,从数学角度揭示了一弦N点弦测法的基本误差累积特性。(4)基于一弦N点弦测系统测量框架,从轨道不平顺波长域误差积累规律入手,分析不同一弦N点弦测法的误差传播规律,定义了可以描述出一弦N点弦测法基本特性与测量能力的重要指标,即临界波长。(5)基于一弦N点弦测法的误差理论,以误差放大系数为目标,以多个测点的测点组合为变量,建立组合优化模型,展开对于一弦N点弦测法的最优化分析。通过求解模型,提出最优一弦一点、一弦两点和一弦三点弦测法的测点配置模式。在此基础上,深入研究了最优一弦S点弦测法的测点配置,并分析相对于非优化情况的优化效率。最后,通过数值试验,在大量最优化一弦N点弦测法精度对比的基础上,总结得出阶数为n的一弦S点弦测法在理论上的极限精度公式,为工程实践提供可靠的理论依据。(6)基于本文提出的一弦N点弦测法,设计针对轨道短波不平顺的波磨检测小车,制造样机并通过现场试验方法验证了本文方法的可行性与正确性。结果表明,本文设计、加工的波磨检测小车,多次测量的重复精度为10um,最小测量波长为1mm。最后,从制作、安装工艺、传感器特性等多个角度分析了可能的误差来源以及对应的改善、解决措施。

二、说“弦”与“弦”(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说“弦”与“弦”(论文提纲范文)

(1)聚合物弦波微分静电纺丝方法及机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学位论文数据集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静电纺纳米纤维技术研究进展
        1.2.1 静电纺丝技术与基本原理
        1.2.2 针式毛细管静电纺丝技术
        1.2.3 无针式静电纺丝技术
    1.3 无针式静电纺丝发展现状
        1.3.1 无针式静电纺丝工艺与设备研究
        1.3.2 无针式静电纺丝存在的问题
    1.4 静电纺丝纳米纤维的应用研究
        1.4.1 过滤领域
        1.4.2 催化与吸附领域
        1.4.3 电池电极材料领域
    1.5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与创新点
        1.5.1 研究目标
        1.5.2 研究内容
        1.5.3 创新点
第二章 弦波微分静电纺丝方法的基本原理与实验验证
    2.1 聚合物弦波微分静电纺丝的基本原理
        2.1.1 从吉他弦与机械波物理现象的启发
        2.1.2 聚合物弦波微分静电纺丝的基本原理
    2.2 聚合物弦波微分静电纺丝装置设计与模型建立
        2.2.1 实验装置设计
        2.2.2 拨弦模型的建立
    2.3 弦波微分静电纺丝低电压制备纳米纤维可行性验证
        2.3.1 实验材料与溶液配制
        2.3.2 实验仪器与表征
        2.3.3 结果与讨论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拨弦式单波形静电纺丝
    3.1 拨弦式单波形微分静电纺丝工艺探究与参数优化
        3.1.1 聚合物溶液浓度
        3.1.2 纺丝电压
        3.1.3 接收距离
        3.1.4 拨片转速和拨片数量
    3.2 弦运动仿真与有限元电场模拟分析
        3.2.1 弦波调控运动分析
        3.2.2 有限元电场模拟分析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驻波式多波形静电纺丝
    4.1 驻波式多波形微分静电纺丝装置设计
    4.2 数模型及仿真模拟分析
        4.2.1 模型建立
        4.2.2 弦驻波运动仿真
        4.2.3 电场有限元模拟分析
        4.2.4 基本原理分析
    4.3 装置性能对比
    4.4 驻波式多波形弦波微分静电纺丝工艺参数优化
        4.4.1 纺丝电压对纤维直径与形貌及产量的影响
        4.4.2 接收距离对纤维直径与形貌及产量的影响
        4.4.3 驻波个数对纤维直径与形貌及产量的影响
    4.5 多波形弦波微分电纺装置参数优化
        4.5.1 弦直径对纤维直径与形貌的影响
        4.5.2 弦的电导率大小对纤维直径与形貌及产量的影响
        4.5.3 弦的表面形貌对纤维直径与形貌及产量的影响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弦波微分静电纺丝机理及工业化可行性分析
    5.1 弦波微分静电纺丝机理分析
        5.1.1 弦波微分纺丝的动力学分析
        5.1.1.1 液珠形成演变过程分析
        5.1.1.2 可纺强度分析
        5.1.1.3 蘸液深度分析
        5.1.2 弦波纺丝的射流行为分析
        5.1.2.1 射流受力分析
        5.1.2.2 轴截面液膜运动分析
        5.1.2.3 纵向射流演变
        5.1.3 多种纤维形貌的制备成形机理分析
    5.2 工业化可行性分析
        5.2.1 弦波微分静电纺丝的工业化理论分析
        5.2.2 多弦纺丝电场模拟与弦间距的调控
        5.2.3 多弦纺丝成纤质量与产量分析
    5.3 本章小结
第六章 聚合物弦波微分电纺纳米纤维应用探究
    6.1 绿色环保型PVA/PLA多级空气滤膜的开发
        6.1.1 研究背景
        6.1.2 实验与表征
        6.1.2.1 实验材料
        6.1.2.2 实验装置与仪器
        6.1.2.3 实验方法与步骤
        6.1.2.4 表征与方法
        6.1.3 结果与讨论
        6.1.3.1 纤维形貌与拉伸性能分析
        6.1.3.2 稳态过滤性能分析
        6.1.3.3 综合过滤性能分析
        6.1.4 小结
    6.2 PVA/PAA染料吸附纤维膜材料开发
        6.2.1 研究背景
        6.2.2 实验与表征
        6.2.2.1 实验试剂和材料
        6.2.2.2 实验装置与仪器
        6.2.2.3 实验方法与步骤
        6.2.2.4 表征与方法
        6.2.3 结果与讨论
        6.2.3.1 PVA/PAA纤维形貌与直径分析
        6.2.3.2 傅里叶红外光谱分析
        6.2.3.3 PVA/PAA纤维膜的选择吸附性能评价
        6.2.3.4 吸附动力学分析
        6.2.3.5 吸附等温曲线
        6.2.4 小结
    6.3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展望
参考文献
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作者及导师简介
附件

(2)清王善《治心斋琴学练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由
    二、本文的研究目的、意义
    三、研究综述
    四、本文运用的主要理论依据与研究方法
第一章 王善生平与《治心斋琴学练要》治学之道
    第一节 王善生平
        一、王善其人
        二、王善的人际交往
        三、王善与中州琴派
    第二节 王善治学之道
        一、明音律之本,体教化之源
        二、审音定律,按律成谱
        三、撮取机要,阐究精微
        四、精谱操之源,创自我之操
        五、克承先志,嘉惠后学
    第三节 《琴学练要》主要内容
        一、琴学基础(卷一)
        二、琴律与琴调(卷二)
        三、琴曲(卷三、卷四、卷五)
    小结
第二章 正明指法,删定字母
    第一节 《凡例》之指法习弹及演奏理念
    第二节 “右手—左手—两手合用”的指法谱字编纂体例
        一、《字母解》指法谱字编纂体例分析
        二、《兰田馆琴谱》与《琴学练要》谱字分类异同
    第三节 《字母解》之指法谱字信息
        一、含音位走音信息的谱字
        二、含音高调性信息的谱字——“变”
        三、含节奏信息的谱字
        四、含速度信息的谱字
        五、含力度信息的谱字
        六、含曲式结构信息的谱字
    第四节 《琴学练要》特殊、罕见右手指法辨析
        一、“擘”“托”“大撮”“提擘”遵古法
        二、相似指法“剔”“摘”“滚”的区分运用
        三、相似指法“剔挑”“半轮”辨析
        四、“临”文本阐释与运用的差异
    第五节 《字母辨》之指法声情
        一、右手指法声情
        二、左手指法声情
    小结
第三章 审音定律,按律成谱
    第一节 依《上弦次序法》《转轸定弦法》考订其三分损益律
        一、《上弦次序法》之正调上弦法
        二、《转轸定弦法》之正调调弦法
    第二节 三分损益法定弦徽篇目
        一、《三准十二律诸调弦徽位次总图·附文》之律尺单位厘清
        二、《泛音徽节定位说》之泛音徽节定位
        三、《音律相生损益说》之三分损益求律定徽分
    第三节 《五调安弦内外弦徽之图》对三分损益律“最大音差”的矫正
        一、“隔一”“隔二”中的八徽半矫正
        二、“隔三”中的十二徽矫正
        三、“隔三”中的七徽七分矫正
        四、《三准十二律诸调弦徽位次总图》诸调弦徽的偏差值
    第四节 《平沙落雁》弦徽音位的使用
        一、五谱《平沙落雁》徽分
        二、《平沙落雁》同名琴曲弦徽
    小结
第四章 详究五调,细按弦徽
    第一节 《凡例》之“均调”理念
    第二节 “均—音”曲谱编撰体例的影响
        一、《琴学练要》之前的琴谱编撰体例
        二、《琴学练要》之后的琴谱编撰体例
    第三节 “先分五调,散分五音,次分三准”之均调旋宫理论
        一、以《还相为宫之图》定五均
        二、《五调十二律弦徽七音相次之图》之五均弦法
        三、《五调三准清浊生律定位之图》之五均三准定位
    第四节 曲谱中的“均调”理论实践
        一、三十一谱依毕曲音为审音之法
        二、《平沙落雁》移调记五均五谱
        三、三首变调曲分析
    小结
第五章 精谱操之源,创自我之操
    第一节 王善自创之操
        一、王善新操之明清流传情况梳理
        二、王善新操之当代打谱情况梳理
    第二节 八曲王善曲作的传谱分析
        一、据前谱改编得新作《陋室铭》
        二、《关雎章》《幽涧泉》《精忠词》(仅见《琴学练要》)
        三、《知止吟》《易春操》《潇湘夜雨》(后收录于《天闻阁琴谱》)
        四、《读易》(后收录于《蕉庵琴谱》《天闻阁琴谱》《琴学初津》)
    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后记

(3)东北大鼓三弦伴奏音乐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对象、缘起及意义
        (一)研究对象及缘起
        (二)研究意义
    二、研究现状
        (一)“东北大鼓”相关文献综述
        (二)“三弦伴奏”相关文献综述
    三、我的田野
第一章 三弦源考
    第一节 三弦历史沿革及形制差异
        一、历史沿革
        二、形制差异
    第二节 东北大鼓伴奏三弦
        一、东北大鼓伴奏三弦形制
        二、东北大鼓伴奏三弦定弦
第二章 东北大鼓三弦伴奏技法
    第一节 伴奏姿势
    第二节 音域、把位及指法运用
    第三节 伴奏技法
        一、右手技法
        二、左手技法
    小结
第三章 东北大鼓三弦伴奏表现形式
    第一节 随腔伴奏
        一、随腔伴奏的四种形式
        二、唱腔旋律与伴奏旋律的对应关系
    第二节 固定手法伴奏
    小结
第四章 三弦伴奏形式
    第一节 鼓套子
    第二节 开板挂
    第三节 肩头挂
        一、大过挂
        二、小过挂
    第四节 尾挂
    小结
第五章 唱腔伴奏音乐特征
    第一节 常用唱腔
        一、【大口】
        二、【小口】
        三、【流水】
    第二节 辅助唱腔
        一、以榆树地区为中心的东城派及黑龙江地区(下江派)辅助唱腔
        二、以岫岩地区为中心的南城派辅助唱腔
        三、以沈阳地区为中心的奉派
        四、其他地区
    小结
第六章 三弦伴奏传承方式
    第一节 传统的师承关系及教授方式
        一、师承关系
        二、教授手段
    第二节 当代的教授方式
        一、开展“非遗”进校园活动
        二、开展东北大鼓人才培训班
    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4)《琴谱谐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章 《琴谱谐声》概述
    第一节 《琴谱谐声》琴论部分理论来源
        一、卷一“音律统解”理论来源
        二、琴论部分其余章节理论来源
    第二节 《琴谱谐声》琴曲来源
        一、跋文中提及琴谱来源的琴曲
        二、跋文中未提及琴谱来源的琴曲
    小结
第二章 《琴谱谐声》乐学理论研究
    第一节 《琴谱谐声》“二十八调”理论
        一、《琴谱谐声》所引“二十八调”的文献解读
        二、“二十八调”调名新解
        三、“二十八调”乐学排列改编
    第二节 《琴谱谐声》“旋宫转调”研究
        一、弦上旋宫转调文本解读
        二、弦上旋宫转调各调解析
    第三节 《琴谱谐声》“起调毕曲”研究
        一、“起调毕曲”历代文本解读
        二、《琴谱谐声》“起调毕曲”理论
        三、《琴谱谐声》“起调毕曲”实践
    小结
第三章 《琴谱谐声》琴律研究
    第一节 《琴谱谐声》所载琴上各调调弦呈现的律制
        一、宫调
        二、商调
        三、角调
        四、变徴调
        五、徴调
        六、羽调
        七、变宫调
    第二节 《琴谱谐声》所载徽位呈现的律制
        一、《琴谱谐声》琴上取徽“三法”
        二、《琴谱谐声》琴论部分所载徽位考究
        三、《琴谱谐声》琴曲所示徽位考究
    小结
第四章 《琴谱谐声》箫管研究
    第一节 《琴谱谐声》箫管概述
        一、管上开孔数理推算
        二、《琴谱谐声》所载箫管上所体现的康熙十四律理论
        三、“姑冼箫”与“仲吕箫”之实际运用
    第二节 《琴谱谐声》箫管实践
        一、《梅花三弄》一段为例
        二、《沧海龙吟》二段为例
    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琴谱谐声》各曲使用徽位次数

(5)历史·技艺·记忆 ——凉山彝族口弦的人类学考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缘起
    二、研究意义
        (一) 研究的理论意义
        (二) 研究的现实意义
    三、研究综述
        (一) 相关研究动态
        1、1980年至2000年的口弦研究
        2、本世纪至今的口弦研究
        (二) 相关研究动态述评
    四、主要研究方法
        (一) 文献查阅法
        (二) 田野调查法
        (三) 访谈法
第一章 历史:文献中的凉山彝族口弦
    第一节 从“簧”发展而来的凉山彝族口弦
        一、汉语文献中的口弦
        二、文物和彝文文献中的口弦
    第二节 从语言文字看凉山彝族口弦历史
        一、口弦称谓
        二、彝文字形
    第三节 凉山彝族口弦制作材料
        一、口弦原始材料——竹子
        二、口弦材料的发展——金属
第二章 技艺:口弦制作与演奏
    第一节 铜制口弦制作
        一、锤剪铜片,刻簧舌
        二、铜片卷边,挑簧舌
        三、口弦校音及“见火”
    第二节 竹制口弦制作
        一、锯竹裁竹
        二、刻凿簧舌
        三、校音、烘烤
    第三节 口弦演奏技艺
        一、口弦演奏方法
        二、口弦变奏弹法——括惹则
        三、口弦的乐曲内容
第三章 记忆:情感与青春的寄托
    第一节 情感记忆
        一、友情的回音
        二、爱情的使者
        三、口弦爱情故事
    第二节 口弦艺人的身体记忆
        一、手的记忆
        二、“粗糙”的手,细腻的口弦
    第三节 个人经历中的集体记忆
        一、上一代人的口弦记忆
        二、年轻人的口弦记忆
第四章 凉山彝族口弦的文化解读与传承思考
    第一节 形式与情感
        一、口弦形制与片数
        二、情感的符号
    第二节 口弦纹样的文化解读
        一、竹制口弦装饰
        二、口弦竹筒纹样
        三、口弦装饰纹样含义解读
    第三节 凉山彝族口弦传承现状
        一、从生活到艺术:口弦的转型
        二、传承断代:口弦传承困境
        三、衰落中的“复苏”:口弦如何传承
        四、凉山彝族口弦传承思考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6)清·曹庭栋《琴学·内外篇》初研(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章 《琴学·内外篇》的创作背景与“内外篇”间的逻辑关系
    第一节 《琴学·内外篇》的创作背景
        一、《琴学·内外篇》创作背景之明清“实学”的影响
        二、受“准法”因素影响下的《琴学·内外篇》创作
    第二节 《琴学·内篇》与《琴学·外篇》的逻辑关系
第二章 《琴学·内外篇》的“十六律”理论及应用
    第一节 崇尚“五声”乐律体系的表现
    第二节 “十六律”及琴调应用
第三章 《琴学·内外篇》中“三节之降杀”理论及应用
    第一节 “三节之降杀”理论
    第二节 “三节之降杀”理论在按音和泛音的不同律位呈现
        一、按音律位
        二、泛音律位
第四章 《琴学·内外篇》的声学原理
    第一节 曹庭栋的徽位产生法——六分三折法
    第二节 弦律与管律的声学因素探索
        一、异径弦律
        二、管口校正及管的发声原理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7)琴乐演奏中“味”的生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绪论
    一 研究缘起及研究意义
    二 研究现状及文献综述
    三 研究方法及研究思路
第一章 琴乐之“味”的内涵与分类
    第一节 “味”与琴乐之“味”
        一、“味”
        二、琴乐之“味”
    第二节 琴声之“味”与演奏之“味”
        一、琴声之“味”
        二、演奏之“味”
    第三节 琴曲之“味”与流派之“味”
        一、琴曲之“味”
        二、流派之“味”
    第四节 传统之“味”与现代之“味”
        一、传统琴曲与现代琴曲之“味”
        二、传统琴家与现代琴家的演奏之“味”
        三、传统之“味”与现代之“味”的融通
第二章 琴乐之“味”的音响特点
    第一节 对琴声之“味”的追求与重视
        一、对音量的追求
        二、对音色的重视
    第二节 影响琴声的诸要素
        一、特殊的制作工艺
        二、弦的材质
        三、与特殊形制对应的演奏方法
    第三节 琴声之“味”的美感形态
        一、古淡之“味”
        二、金石之“味”
        三、人声之“味”
        四、静含之“味”
第三章 琴乐之“味”的技法呈现
    第一节 指法安排与琴乐之“味”
        一、古琴指法分类
        二、音色指法
        三、右手指法
        四、左手指法
    第二节 节奏安排与琴乐之“味”
        一、速度的处理与“味”
        二、节拍的处理与“味”
        三、含节奏型的指法与“味”
    第三节 动势与“味”
        一、指法动势与“味”
        二、运指动势与“味”
        三、气息体势与“味”
第四章 琴乐之“味”的主体要素
    第一节 对琴曲内容的理解
        一、“移情说”的提出
        二、“情”的体现
        三、“情”产生的逻辑
    第二节 对琴乐趣味的领会
        一、淡
        二、“腔化韵”的表现
        三、音色的表现
    第三节 对琴乐传统的把握
        一、琴乐之“味”是否有客观标准
        二、琴乐之“味”的标准可否变化
        三、琴乐之“味”的演变是否有规律可循
结语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致谢

(8)林谦三及其译着《雅乐—古乐谱的解读》(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雅乐——古乐谱的解读
    刊行前言
    解说
    天平,平安时代的音乐
    天平琵琶谱《番假崇》的解读
    国宝五弦谱及其解读端绪
    琵琶谱新考——关于记谱法与演奏法的流变
    琵琶定弦的各种形态
    博雅笛谱考
    伎乐曲的研究
    笙律二考——十七管笙的系统与和声
    敦煌舞谱的解读端绪
    敦煌舞谱的解读端绪(补遗)——斯坦因本
    催马乐的拍子与歌词节奏
    试析琴歌谱的音乐性
引言
第一章 林谦三其人
    第一节 林谦三的生平及评述
        一、林谦三的生平
        二、实探林谦三研究室
    第二节 林谦三的论文着作及译着
        一、林谦三的论文着作及译着
        二、林谦三在中国的学术地位及其学术影响
第二章 关于《雅乐——古乐谱的解读》的介绍与解说
    第一节 概述《雅乐——古乐谱的解读》的着作内容
        一、解说——蒲生乡昭、蒲生美津子
        二、天平、平安时代的音乐——以古乐谱的解读为据
        三、天平琵琶谱《番假崇》的解读
        四、国宝五弦谱及其解读端绪
        五、琵琶谱新考——关于记谱法、演奏法的变迁
        六、琵琶定弦的各种形态
        七、博雅笛谱考
        八、伎乐曲的研究
        九、笙律二考——十七管笙的系统与和声
        十、敦煌舞谱的解读端绪及补遗
        十一、催马乐的拍子与歌词节奏
        十二、试析琴歌谱的音乐性
    第二节 林谦三的古谱研究方法及特点
        一、器谱
        二、声乐谱
        三、舞谱
第三章 关于《雅乐——古乐谱的解读》的补充解说
    第一节 日本雅乐
        一、概述日本雅乐及日本传统音乐(历史,机构,乐种)
        二、日本雅乐及传统音乐中的各种术语
    第二节 译着中的论文补充解说
        一、试析天平琵琶谱的定弦
        二、关于正仓院五弦琵琶的形制与定弦关系
第四章 翻译手法及应用前景
    第一节 翻译手法及参考
        一、译文采用的翻译手法
        二、翻译参考
    第二节 翻译价值
        一、《雅乐——古乐谱的解读》一书在国内研究现状
        二、试析此书可预见的翻译价值
结论
参考文献

(9)撒尼大三弦的制作技艺及“生命化”过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撒尼大三弦
    第一节 “撒尼大三弦”与“阿细跳月”的名实之辩
        一、夷人舞踊走出乡野
        二、三弦舞共属撒尼人、阿细人
        三、从“跳月”到“阿细跳月”
        余论:一种文化的两种诉求
    第二节 以制作技艺为核心要素的撒尼大三弦
        一、制作技艺的捕获过程
        二、制作技艺的核心地位
    第三节 撒尼大三弦的形制特征及分类
        一、撒尼大三弦的形制特征描述
        二、大三弦与小三弦的差异比较
        三、撒尼大三弦的分类
第二章 撒尼大三弦的制作技艺
    第一节 撒尼大三弦制作技艺的变迁史
        一、由一座大宅子引发的联想
        二、撒尼大三弦制作思维的来源
        三、以前:每一把大三弦都要从整木中“救出”
        四、现在:一停电就无从下手
        五、大三弦制作技艺的变与不变
    第二节 当代制作技艺
        一、用材与工具
        二、两大主件:琴桶、琴杆
        三、四小附件:琴耳、弹片、琴码、拉弦板
        四、组装方式
    第三节 撒尼大三弦的图案
        一、撒尼文化在大三弦上的体现
        二、图案的“三十六变”
第三章 撒尼大三弦的“生命化”过程
    第一节 贯穿一生的动作:对弦
        一、大三弦的定弦标准及其变异
        二、以笛应律,以笛定音
    第二节 大三弦舞中大三弦的功能
        一、大三弦舞的乐器系统
        二、大三弦舞的“快板”“慢板”释义
        三、乐器系统的运作模式
        四、大三弦的曲调进行模式
        五、大三弦的“舞器”功能
    第三节 人与琴的命运捆缚
        一、宜良一中的“三弦王子”
        二、文锋队长
第四章 撒尼大三弦的保护与传承现状及相关问题
    第一节 “双重保障”下的撒尼大三弦
        一、政府保障
        二、民间保障
        三、政府与民间的无缝连接
    第二节 撒尼大三弦保护与传承的相关策略问题
        一、撒尼大三弦正值“壮年”
        二、保护与传承四策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10)轨道几何的一弦N点弦测法检测理论及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引言
    1.2 轨道几何不平顺发展概况及分类
        1.2.1 轨道几何不平顺概念的发展
        1.2.2 轨道几何不平顺的分类
    1.3 轨道几何不平顺测量技术综述
        1.3.1 轨道动态几何检测技术
        1.3.2 轨道静态几何检测技术
        1.3.3 钢轨短波不平顺检测技术
        1.3.4 基于弦线基准的测量方法
    1.4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第2章 中点弦测法
    2.1 引言
    2.2 中点弦测法的测量模型
        2.2.1 符号说明
        2.2.2 测量模型的建立
        2.2.3 测量模型的线性化
    2.3 基于逆滤波理论的中点弦理论
        2.3.1 方法重述
        2.3.2 数字逆滤波重构模型
        2.3.3 逆滤波方法的辨识误差分析
        2.3.4 逆滤波方法实例分析
        2.3.5 逆滤波方法复原轨道不平顺的优缺点
    2.4 基于线性系统的中点弦理论
        2.4.1 中点弦测法的逆系统
        2.4.2 中点弦测法的误差敏感性分析
    2.5 基于高频采样的中点弦测法
        2.5.1 中点弦测法在应用中的问题
        2.5.2 高频采样下的中点弦测法
    2.6 实验对比与验证
        2.6.1 数据介绍
        2.6.2 数据预处理
        2.6.3 逆滤波方法的复原结果
        2.6.4 高频采样的弦测模型分析结果
    2.7 本章小结
第3章 一弦N点弦测法及其衍生测量方法
    3.1 引言
    3.2 一弦N点弦测法及其衍生方法
        3.2.1 基本假设
        3.2.2 一弦N点弦测法的相关定义
        3.2.3 满配置最小可测波长定理(定理一)
    3.3 一弦N点弦测法的测量模型
    3.4 一弦N点弦测法的反演模型
        3.4.1 反演模型A
        3.4.2 反演模型B
        3.4.3 反演方法的物理意义
    3.5 边界条件
        3.5.1 边界条件定理(定理二)
        3.5.2 边界条件的物理解释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一弦N点弦测系统的误差理论与稳定性
    4.1 引言
    4.2 测量误差的空间分布
        4.2.1 测量模型误差敏感性分析
        4.2.2 反演模型精度的度量
        4.2.3 误差放大系数(EAF)
        4.2.4 误差放大系数(EAF)的基本特性
    4.3 一弦N点弦测法的稳定性
        4.3.1 稀疏配置下的一弦N点弦测法
        4.3.2 稀疏配置最小可测波长定理(定理三)
        4.3.3 一般稳定性定理(定理四)
    4.4 一弦一点弦测法的稳定性
        4.4.1 单测点弦测法
        4.4.2 单点稳定性定理(定理五)
    4.5 误差放大系数与稳定性
        4.5.1 稳定性与误差放大系数的关系
        4.5.2 误差放大系数定理(定理六)
    4.6 本章小结
第5章 一弦N点弦测法的临界波长
    5.1 引言
    5.2 传递函数
        5.2.1 测量过程的数值模拟
        5.2.2 反演原始轨道几何波形
        5.2.3 传递函数
        5.2.4 不同阶数一弦N点弦测法的传递函数
    5.3 一弦N点弦测法的临界波长
        5.3.1 轨道几何不平顺误差项(FTG)
        5.3.2 误差项频响函数(FWD)
        5.3.3 临界波长
    5.4 影响临界波长的主要因素
        5.4.1 待分析的主要因素
        5.4.2 一弦N点弦测法阶数
        5.4.3 测点配置
        5.4.4 待测轨道区段长度
        5.4.5 原因阐述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一弦N点弦测法的最优化与极限精度
    6.1 引言
    6.2 一弦N点弦测法的参数优化模型
        6.2.1 基础理论
        6.2.2 目标函数
        6.2.3 组合优化模型
        6.2.4 重复测点问题
        6.2.5 一般优化思路
    6.3 最优一弦一点弦测法
    6.4 最优一弦两点弦测法
        6.4.1 测点配置模式一
        6.4.2 测点配置模式二
        6.4.3 对比与结论
    6.5 最优一弦三点弦测法
        6.5.1 偶数阶数情况下
        6.5.2 奇数阶数情况下
        6.5.3 小节结论
    6.6 其他一弦N点弦测法
3)'>6.6.1 最优一弦N点弦测法(N>3)
        6.6.2 非优化方案对比分析
        6.6.3 小节
    6.7 最优一弦N点弦测法的优化率
    6.8 极限精度公式
    6.9 本章小结
第7章 基于一弦N点弦测法的波磨测量小车
    7.1 波磨小车设计
    7.2 基本结构介绍
        7.2.1 移动载体平台
        7.2.2 里程计
        7.2.3 测量件
        7.2.4 数据采集系统
    7.3 现场试验
        7.3.1 测试环境
        7.3.2 区段30m重复测试
        7.3.3 区段20m重复测试
        7.3.4 区段12m重复测试
        7.3.5 区段164m测试数据分析
    7.4 测量设备误差分析
    7.5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及成果

四、说“弦”与“弦”(论文参考文献)

  • [1]聚合物弦波微分静电纺丝方法及机理研究[D]. 陈晓青. 北京化工大学, 2021
  • [2]清王善《治心斋琴学练要》研究[D]. 李佳婷. 武汉音乐学院, 2021(09)
  • [3]东北大鼓三弦伴奏音乐研究[D]. 曹乃月. 沈阳音乐学院, 2020(08)
  • [4]《琴谱谐声》研究[D]. 谢鹏飞. 星海音乐学院, 2020(08)
  • [5]历史·技艺·记忆 ——凉山彝族口弦的人类学考察[D]. 沙学美. 中央民族大学, 2020(01)
  • [6]清·曹庭栋《琴学·内外篇》初研[D]. 陈保燕. 天津音乐学院, 2020(08)
  • [7]琴乐演奏中“味”的生成[D]. 魏圩. 南京艺术学院, 2020(06)
  • [8]林谦三及其译着《雅乐—古乐谱的解读》[D]. 郑希平. 上海音乐学院, 2020(01)
  • [9]撒尼大三弦的制作技艺及“生命化”过程[D]. 马贞维. 中国音乐学院, 2020(11)
  • [10]轨道几何的一弦N点弦测法检测理论及应用[D]. 王源. 西南交通大学, 2019(06)

标签:;  ;  ;  ;  

说“字符串”和“字符串”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