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法医学会销售法医学参考书

中国法医学会销售法医学参考书

一、中国法医学会代销法医学参考书(论文文献综述)

刘红[1](2014)在《近代中国留学生教育翻泽研究(18951937)》文中提出纵观近代中国教育发展史,教育翻译自始至终参与了推动中国教育早期现代化的重要历史进程。可以说,教育翻译对近代中国每个时期的教育改革与发展作出过重大的历史性贡献。教育翻译及其成就直接关系着中华民族的振兴,引导着中国近代社会的发展进程。作为教育翻译活动主体的中国留学生则扮演着多重角色,他们既是翻译者和传播者,也是新式教育的学习者和实践者。正是留学生的教育翻译促使西学得到全面而系统的引入,使外国先进的教育制度、教育思想、教育理念、教学内容以及教学方法等在中国得以更好的传播与吸收,从而加快中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步伐。由是可见,研究近代中国留学生教育翻译及其对中国近代教育改革、教育学科体系的创立以及教育理论中国化的深远影响,无疑具有十分重要的历史研究意义与现实借鉴价值。那么,近代中国留学生教育翻译如何兴起和发展?翻译的主要内容是什么?采取什么样的翻译策略和方式?对近代中国教育改革与发展产生何种影响?这种教育翻译及其成果对中国教育早期现代化的进程有何影响?这些翻译者们在各个发展时期扮演着怎样的角色?为了回答此等问题,本研究采用“翻译目的论”和“多元系统论”为理论分析框架,作出下述层次有序的探讨:文章导论部分主要陈述了选题缘由及研究意义;确定了研究范围并对有关概念进行界定;分析了选题所处领域的研究现状;阐明了作者的研究思路、理论及方法。第一章探讨了近代中国留学生教育翻译活动的兴起。包括留学生教育翻译兴起的历史背景、留学生教育翻译群体的形成、以留学生为主体的教育翻译机构以及主要传播载体。第二章阐述了1895~1937年间中国留学生教育翻译的运行轨迹。包括教育翻译的发展脉络、教育翻译动机模式的演变、教育翻译方式的选择与变衍、教育翻译成果展现形式的演化以及教育翻译过程中留学生多重角色的扮演,从而勾画出甲午战争后至抗日战争前中国留学生教育翻译的演进轨迹。第三章主要梳理了1895~1937年40余年间中国留学生教育翻译的主要内容,借以探寻在中国教育早期现代化进程中留学生通过翻译向西方教育引进和借鉴的具体内容。包括教育交流过程中产生的口头、笔头文献资料,如教育制度、教育着作及讲义、教科书、教学方法、教育演讲以及教育小说等内容的翻译。第四章论述了留学生的教育翻译对中国近代教育改革的影响。诸如教育制度的翻译为中国新型教育制度的制定提供了可资参考的蓝本,促进了中国教育制度的现代化;教育理论的翻译使得德国赫尔巴特教育思想、美国杜威实用主义教育思想以及马克思主义教育思想等得以在中国传播与接受,带来了教育观念的嬗变、教育宗旨的更新,从而促进了教育思想的现代化;教科书的翻译为新式学校提供了丰富而切用的教学材料,使西方自然科学知识、社会科学知识,尤其是教育学知识得以传播与推广,从而促进了学校教学内容的变革;教学方法的译介使得西方先进的教学方法得以在中国传播与实践,从而使学校教育逐步走向科学化和民主化。第五章论述了留学生的教育翻译对教育中国化的影响,包括留学生在借鉴的基础上开始了教育中国化的早期探索,试图通过借鉴来创建中国的教育学以及教育学科体系,在结合本国教育实际的基础上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教育理论。文章结语部分主要是对中国留学生教育翻译的主要特色进行总体性的归纳总结,肯定留学生教育翻译的历史贡献,指出教育翻译存在的主要不足之点,并对今日中外教育交流如何更好地进行教育翻译提出个人的思考和建议。

李金航[2](2013)在《中国近代大学教科书发展历程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教科书是课程内容的重要载体,是课程标准规定的文本体现。它不仅是教师设计和实施教学活动的重要依据,更是学生学习的主要凭借;同时,教科书也在一定程度上承载着社会的某些价值观念,也会通过许多渠道对民众发生影响。在中国近代,教科书问题始终是高等教育发展中的一个重要问题。本论文以唯物史观作指导,以中国近代大学有代表性的教科书文本为基本资料,通过对这些教科书编撰思想、内容体系、编审制度、出版发行、选用情况及其教育和社会效果的分析,探讨中国近代大学教科书的发展历程,分析这些教科书的成败及其原因,揭示影响中国近代大学教科书体系与制度的教育和社会因素,以及近代大学教科书的对教育和社会的影响,希冀能够对中国当今大学教科书建设提供些许借鉴。中国现代意义的“教科书”不是中国本土文化的产物,而是西学东渐的结果,是中西文化交流、冲突、融合的产物。随着中国近代西学东渐的深入,西方先进的大学制度及课程理念进入中国,直接促成中国近代大学制度及课程体系的确立,中国近代大学教科书随之产生。1877年,在华基督教传教士在上海召开第一次大会,决定成立“学校教科书委员会”为教会大学编辑、出版教科书。教会大学教科书的宗旨是为宗教服务。但教会大学教科书将西方先进的教科书编制理念和科学内容引入中国,客观上促进了中国近代大学教科书发展。19世纪末20世纪初,北洋大学堂、京师大学堂等中国近代大学逐步设立。受当时大学发展水平所限,京师大学堂等都是由教习翻译西方教科书或自编讲义授课。用讲义授课体现了中国近代大学发展初期教科书的非规范化特征,其弊端很明显,“不仅各异其是,且使学生缺乏参考书籍,不宜从事比较研究。”1此时,中国大学教科书主要受日本的影响,主要表现在:直接翻译日本大学的教科书;由日本教习自编教科书;由中国教习依据日本教科书的观点、体系改编教科书。五四运动后,随着美国教育理论、大学制度及教育改革实践对我国影响的深入,美国大学教科书开始在中国大学占据主要地位。北京政府颁布的《大学令》、《国立大学条例》等有关大学章程条例,均明确规定大学教学方式及课程设置全面效仿欧美各国着名大学。许多大学的理科教学都采用外文教科书,文科各科凡涉及外国事例的也都使用外文教科书。外文原版教科书具有质量优良、利于学习英文、方便教师授课等优点,但也阻碍了中国近代学术的发展和独立。20世纪20年代,随着中国近代高等教育的发展和民族意识的觉醒,中国人开始自编教科书。中国近代大学教科书开始了本土化进程。归国留学生充当了编辑教科书的主力。归国留学生并不是单纯翻译外国教科书,而是根据他们的学识结合中国的实际编写教科书,力求教科书的本土化。20世纪30年代,蔡元培提出“国化教科书”。商务印书馆率先承担起“国化教科书”的重任,编辑、出版中国近代第一套系列大学教科书——大学丛书。“大学丛书’的编写体例、形式、内容都呈现出科学化和本土化的特征。南京国民政府时期,随着大学制度的逐步完善和教育学术的独立发展,大学教科书开始进入本土化建设的新阶段。国民政府教育部“鉴于各校及各书局所编之大学教本虽多,尚未能遍及所有科目,且国难期间各方经费均感困难,原有出书计划,亦颇受影响”,“乃决定以政府力量完成此举”2。1939年,教育部专门成立“大学教科书编辑委员会”,编辑出版“部定大学用书”。随着中国近代大学教科书的发展,大学教科书制度也逐渐成型。京师大学堂和晚清学部在教科书制度的确立中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民国后,国民政府教育部承担起教科书的审定任务。教科书审定制度的确立与完善,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教科书的质量,但也成为专制政府推行教育宗旨,控制学生思想的重要手段。中国近代大学教科书引进、传播了西方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知识,传播、发展了近代先进思想,开阔了人们的眼界,使“科学”与“民主”观念深入人心。中国大学教科书从编辑内容到服务对象逐渐向民众转化,呈现出大众化趋势,改变了过去专为封建“达官士人”编造的状况。中国近代大学教科书加速了中国传统学术体系的消解,促进了中国近代大学学科体系的建立。虽然中国近代大学教科书发展的时代背景与当前大学教科书建设面临的时代背景有着极大的差异,但近代教科书编纂者所关注、面对的问题在中国目前大学教科书建设中依然存在着。中国现在的大学教学中仍存在着讲义授课、自编教科书与引进教科书的矛盾、教科书编审与选用的矛盾。在当前的教科书建设中,中国大学应该既坚持教科书的编审制度,又充分发挥广大教师的教科书自主权;在引进外国先进原版教科书的同时,注重大学教科书的本土化建设,大力弘扬民族文化。只有如此,才能建立起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化的大学教科书体系。

赵文[3](2009)在《《生活》周刊与城市平民文化》文中认为《生活》周刊1925年10月由中华职业教育社创办于上海。初期为该社的机关刊,后在邹韬奋主持下,逐步发展演变为都市通俗文化生活杂志。九·一八事变前,《生活》行销海内外,尤其受到城市平民阶层的欢迎。九·一八事变后,《生活》宗旨发生很大变化,以针砭时弊,宣传抗日救国、马克思主义及社会主义为主要内容,成为一份着名的新闻时政刊物。1933年12月,《生活》出至第八卷第50期时被国民党当局查封。初创时的《生活》,因人手不足,经费短缺,面临极大困难。为了生存发展,1926年邹韬奋接办《生活》后,及时调整办刊方向,积极走市场化发展道路,由此带来了刊物销量和广告的激增,造成了《生活》的兴旺发达。在此过程中,《生活》正确处理事业性与商业性的关系,努力追求“民治、民有、民享”的办刊理想。《生活》的经济自立、精神自由为其城市平民文化的营造构筑了一个自由平等、开放独立的空间与平台。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上海都市大众社会业已成形,日益增长的市民文化生活消费需求,催生了都市通俗大众传媒的繁荣与发展,通俗报刊等大众传媒普遍介入市民大众的日常生活,直接参与创制都市大众文化。《生活》编者、作者与读者彼此间形成了一种超越亲缘、地缘的对话关系与沟通网络,结成了一个声气相通的文化群落,在实现平衡/互换良性大众传播模式的同时,围绕着与城市中下职员阶层民众切身相关的各种问题,通过投稿、通信、讨论等方式,于信息传递、情感沟通、思想交流激荡中,共同营造孕育出一种雅俗共赏、务实向上、与时俱进的都市大众文化——《生活》城市平民文化。这一文化傲然超越于“权”和“钱”,是一科真正属于城市平民的都市大众文化。《生活》城市平民文化由《生活》的相关内容反映出来,具体地体现在城市平民的日常生活、求学就业、恋爱婚姻、娱乐休闲等各方面。在日常生活上,它积极提倡现代生活方式,努力倡导量入为出、合理有度、正当健康的理性消费和娱乐休闲;在求学择业上,它主张工读自修,自学成才,通过“进德修业”,依靠个人奋斗努力开辟一条学业、事业成功之路;在恋爱婚姻上,它鼓励城市平民青年大胆冲破封建旧传统、旧礼教的束缚,勇敢追求个人婚恋自由自主和小家庭的幸福生活……。《生活》城市平民文化,反映了20世纪二三十年代城市小资产阶层青年在人生过渡成长过程中思想观念、价值行为等方面由传统向现代的嬗变,折射出他们在求学就业、婚恋家庭、个人与社会关系等社会化问题上的困惑与追求。《生活》城市平民文化属于现代早期都市大众文化。从地域、源流、主体的角度来看,它具有海派都市性、民主科学性和平民青年性三个特征。它的功能具体表现在调适城市平民心理精神,导引其现代人格塑造,促使其政治觉醒三个方面。《生活》周刊及其城市平民文化追寻现代文明生活方式,关心现代人格塑造,关注社会发展进步的价值精神导向,对城市平民的生活方式、行为模式、思想价值取向乃至整个都市大众文化的积极的现代性转变都产生了巨大影响。九·一八事变后,由于时局环境的变化,以娱情消费为主要特征的上海都市大众文化逐步走向衰微,而《生活》城市平民文化则日渐转变成为左翼文化。

王强[4](2008)在《《格致汇编》的编者与作者群体》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为了廓清在西学东渐和在科学传播的背景下《格致汇编》的编者、作者群体及其科学传播实践价值,调阅了从清1876(清光绪二年)至1892(清光绪十八年)间《格致汇编》共60期的原始文献,运用文献考证、统计对比等方法,对其作了全面的历史考察。研究结果表明:《格致汇编》作为中国第一份综合性科技期刊,已具备现代科技期刊的基本形态和内含,开创了一种新的科技文学体形式——科技期刊文体,结束了我国知识分子只能凭借科技书籍、信件的交流沟通方式。从《格致汇编》创办、编辑过程、编者、作者群体等各方面看,都有中西士的积极参与,它是中西双方共同合作完成的历史结晶,是西学东渐和科学传播的一块活化石,是中国科技期刊由文理综合性期刊向专门科技期刊演化,以及由合作办刊向国人自办科技期刊演化的过渡性标志。该刊虽由西士傅兰雅(JohnFryer,1839-1928)创办和主编,但亦可视为格致书院“院刊”,故在期刊运作、传播方式、合作机制等方面难免受其影响。中国科学家徐寿有一定的主导作用,可看作是刊物的“双主编”之一,在刊物创刊时撰写了首份综合性科技期刊的发刊词,在其中首次勾画了晚清自然科学学科体系,并积极为刊物撰写了较高水平的科学论文。从作者队伍看,可考的作者55人,西士23人,中国学者25人,民间投稿者7人,其中主要投稿者为英西士和中国学者,分别占稿件总数的46.1%和35.4%,而在这些稿件中,中西士共同合作完成的稿件占到42.6%。这些数字说明,在刊物的创办过程中,由于中西士的密切合作,保证了稿源、作者、编者和读者的大致稳定,是《格致汇编》顺利编辑出版和发行的有力保证。在科学传播实践上,其所刊载的大量科技论着或译介、报道、演讲稿,不少是首次见诸期刊,这些科技知识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书籍传播范围小,读者反馈信息少的缺点,首次对西方的最新理论,如微生物理论、进化论、电镀理论等进行了登载报道;对西方的最新科技仪器,如万分之一的精细天平、灵敏度很高的光色分光器、盘管式蒸馏器、电话、显微镜、望远镜等则是首次进行了详细分析介绍。结论认为:《格致汇编》是由中西士合作创办、编辑完成的中国第一份综合性科技期刊,是传播科技知识新的物质载体,开创了中国科技期刊的历史,其合作模式既不同于刻工梁发(1789-1855)与传教士米怜(William Milne,1785—1822)在《察世俗每月统记传》的合作,也不同于学者王韬(1828-1897)与传教士伟烈亚力(Alexander Wylie,1815-1887)在《六合丛谈》的编辑合作,而是在近代中国知识分子群体的觉醒过程中,集体的科技合作行为在科技期刊中的首次体现。这在客观上推动了中国人自办科技期刊的第一次高潮,也培养了近代中国最早的科技期刊编辑、作者和读者群体。其中,以徐寿(1818-1884)《考证律吕说》为代表的中国较早一批期刊科学论文,并通过西士在国外科学期刊发表,其意义重大,这既是汲取西学营养后中国科学家新的探索,也是中国传统科学焕发生机的重要象征。

杨珂[5](2004)在《从“传教士”到文化使者 ——傅兰雅个案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自从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以后,中国社会的发展虽然路经多歧,千回百折,但总方向是与世界日益接轨,向着近代化的目标艰难而又不可阻挡地前进。这其中众多引领推动西学东渐的来华西方人士所起作用不可忽视。近一、二十年来,西方科学文化在晚清的传播及影响等问题,越来越受到中外学者们的关注,也相应出了很多关于西学东渐人物的研究。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择选傅兰雅(John Fryer, 1839-1928)作为本文研究对象。因为傅兰雅的许多成就,尤其是他传播西学的态度及传播西学的成果对于近代中国近代化所产生的影响,与近代寓华其他西方人士相比是罕见的。 本论文除了绪论与结语外,整个框架分为六章。 第一章是接触,文章对鸦片战争后联翩东来的众多传教士与傅兰雅对中国——这个处于变局中的国家——的看法作了分析比较,构筑出一个比较可信的、能够反应当时中国基本情况的图景,从而引出导致傅兰雅观念产生转变的原因。 第二章是冲突,着重讲述傅兰雅从“传教”到致力于宣传西学的转变过程及原因,进而对傅兰雅到底是否为一传教士这一问题提出笔者的见解。 第三、四、五章是调适,分别从翻译西书、创办《格致汇编》、参与创办格致书院这三方面对傅兰雅思想转变后的实践、特色及对中国社会的影响进行了说明与分析。 第三章根据多种原始文献考察傅兰雅在江南制造局翻译馆——中国近代洋务运动时期最大的科技着作翻译机构——初创和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并对傅兰雅本人的主要译着在近代中国科技发展中的作用和地位予以评价。 第四章对傅兰雅创办中国第一份科技期刊《格致汇编》的缘由、内容与特色及影响这几方面加以说明,凸现傅兰雅对近代中国的科学启蒙作用。 第五章通过对格致书院课艺和课艺参与人的分析,言明傅兰雅在教育方面对中国教育事业发展的贡献。 第六章立足于傅兰雅思想的第二次转变:从西学传播者到文化使者。由澎‘贞一卜学位i仑之人节A凡’11了R’只TI!F从I凡于种种客观原因,以及自身的经历及体会,傅兰雅在晚年离开了中国,立足海外,致力于促进东西方文化交流的工作。 笔者基于前人的研究成果,在以上六个章节中,主要对以下三方面研究作了新的尝试:第一,侧重从思想分析的角度切入,在宏观的基础上,以当时的其他在华西方人士作为参照,分析当时的政治、经济、文化、制度等整体环境对于傅兰雅思想的两次转变和实践活动的影响;第二,以傅兰雅思想的两次转变:早期从“传教”到致力于宣传西学的转变;晚年产生从前期积极从事西学传播活动到晚年离开他为之富强奋斗一生的中国的思想转变,作为解读这一西学传播大师人生的线索:第三,通过傅兰雅的转变探究西方科技传播未能使中国富强的原因,进而分析近代中国积贫积弱的深层缘由。关键词:西学东渐:傅兰雅:传教士:西方科技与文化:科学启蒙;夕

二、中国法医学会代销法医学参考书(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中国法医学会代销法医学参考书(论文提纲范文)

(1)近代中国留学生教育翻泽研究(18951937)(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选题缘起及研究意义
    二、研究范围与概念界定
    三、既有成果及研究现状
    四、研究理论与研究方法
第一章 近代中国留学生教育翻译活动的兴起
    第一节 留学生教育翻译活动兴起的历史背景
        一、甲午战前教育翻译前人的实践基础
        二、留学生教育翻译活动兴起的认识基础
        三、留学生教育翻译活动兴起的现实诉求
    第二节 近代中国留学生教育翻译群体的形成
        一、留欧教育与留学生教育翻译群体的形成
        二、留日教育与留学生教育翻译群体的形成
        三、留美教育与留学生教育翻译群体的形成
    第三节 以留学生为主体的翻译机构和翻译传播媒介
        一、留学生为主体创立的翻译机构
        二、留学生为主体创办的教育翻译刊物
第二章 近代中国留学生教育翻译的发展演进
    第一节 近代中国留学生教育翻译的行动轨迹
        一、留学生教育翻译意识的形成期和行动的开启期(1895~1900)
        二、以留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翻译繁荣期(1901~1914)
        三、以留欧美学生为主体的教育翻译全盛期(1915~1937)
    第二节 近代中国留学生教育翻译的动机模式演变
        一、启蒙思想型的留学生教育翻译动机模式
        二、服务教学型的留学生教育翻译动机模式
        三、服务研究型的留学生教育翻译动机模式
    第三节 近代中国留学生教育翻译方式的选择与变衍
        一、从节译到全译
        二、从自由翻译到忠实于原文的翻译
        三、由转译或间接翻译到直接翻译
        四、从转译或直接翻译到重译或复译
    第四节 近代中国留学生教育翻译成果展现形式的变化
        一、连载于报刊
        二、发行单行本
        三、出版系列丛书
    第五节 近代中国留学生教育翻译群体的多重行动角色
        一、教育翻译活动的组织者
        二、教育翻译行为的践行者
        三、教育翻译理论的研究者
第三章 近代中国留学生教育翻译的主要内容
    第一节 对外国教育制度的译介
        一、留学生对日本教育制度的译介
        二、留学生对欧美教育制度的译介
    第二节 对外国教育着作及讲义的翻译
        一、基础性教育学科着作及讲义的翻译
        二、应用性教育学科着作及讲义的翻译
        三、名家经典教育着作的翻译
        四、反映欧美教育革新运动论着的翻译
    第三节 对新式教科书的翻译
        一、对基础教育教科书的翻译
        二、对高等教育教科书的翻译
    第四节 对名家来华教育演讲的翻译
        一、对杜威来华教育演讲的翻译
        二、对孟禄来华教育演讲的翻译
        三、对其他人物来华教育演讲的翻译
    第五节 对教育小说的翻译
        一、以教育救国为主题的教育小说的翻译
        二、以少年励志教育为主题的教育小说的翻译
        三、以自然主义教育思想为主题的教育小说的翻译
        四、以“爱的教育”为主题的教育小说的翻译
第四章 近代中国留学生教育翻译与中国教育改革
    第一节 留学生教育翻译与教育制度的嬗变
        一、借鉴与移植:《癸卯学制》的出台
        二、借鉴与融合:《壬子·癸丑学制》的确立
        三、借鉴与变通:《壬戌学制》的制定
    第二节 留学生教育翻译与教育宗旨的演变
        一、进化论的启示与近代“德智体”三育论的形成
        二、西方哲学观的吸纳与近代“德智体美”四育论的提出
        三、西方哲学观的借用与近代“五育并举”教育宗旨的确立
    第三节 留学生教育翻译与教学内容的革新
        一、教育翻译成果更新了新式教育的教学内容
        二、教育翻译成果缓解了新式学校的教材匮乏
        三、教育翻译成果推进了新知教材的更新发展
        四、教育翻译引入了新的词汇、思想和观念
    第四节 留学生教育翻译与教学方法的改革
        一、五段教授法在中国的运用
        二、设计教学法在中国的实践
        三、道尔顿制在中国的实验
第五章 近代中国留学生教育翻译与教育中国化
    第一节 中国留学生教育中国化的早期探索
        一、教育中国化意识的萌生
        二、教育中国化意识的强化
        三、教育中国化路径的思考
    第二节 借鉴与创建——近代中国教育学及学科体系的创建
        一、教育翻译为教育学在中国的创立提供了范式
        二、教育翻译为教育学学科体系在中国的创建奠定了基础
    第三节 借鉴与创新——近代中国特色教育理论的构建
        一、教育翻译与多种教育思潮的涌现
        二、教育翻译与中国特色教育理论体系的构建
结语
    一、近代中国留学生教育翻译的总体特征
    二、近代中国留学生教育翻译的历史贡献
    三、近代中国留学生教育翻译的主要不足
    四、近代中国留学生教育翻译的现实借鉴
参考文献
致谢

(2)中国近代大学教科书发展历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研究的缘起与意义
        一 研究缘起
        二 研究意义
    第二节 我国近代教科书研究综述
        一 “教科书”词语在中国的产生及演变
        二 我国近代大学教科书研究综述
    第三节 本论文的基本概念、研究思路、框架及研究方法
        一 论文的基本概念
        二 本论文的研究思路、框架
        三 本论文的研究方法
        四 关于本论文的几点说明
第一章 中国近代教会大学教科书
    第一节 中国近代教会大学教科书编审思想
    第二节 中国近代教会大学教科书制度
        一 教会大学教科书编审制度
        二 教会大学教科书的出版、发行
        三 教会大学教科书选用
    第三节 教会大学教科书的体系内容及编制
        一 中国近代教会大学课程设置与教科书体系
        二 教会大学教科书的知识结构
        三 教会大学教科书的编制
        四 教会大学教科书的本土化
    小结
第二章 晚清时期(1895-1912 年)大学教科书
    第一节 晚清时期(1895-1912 年)大学教科书的编审思想
        一 中国近代大学成立初期教科书概况
        二 晚清时期(1895-1912 年)中国大学教科书的编审思想
    第二节 晚清时期(1895-1912 年)大学教科书编审制度
        一 晚清时期(1895-1912 年)大学教科书编审制度的确立
        二 晚清时期(1895-1912)大学教科书的编审原则
        三 晚清时期(1895-1912)大学教科书的编审标准
        四 晚清时期(1895-1912)大学教科书的编审程序
    第三节 晚清(1895-1912 年)时期大学教科书的出版、发行
        一 中国近代大学教科书版权制度的确立
        二 晚清时期(1895-1912 年)主要的教科书出版机构及其教科书
        三 晚清时期(1895-1912 年)教科书的发行
    第四节 晚清时期(1895-1912 年)大学教科书选用
    第五节 晚清时期(1895-1912 年)大学教科书的知识结构
    第六节 日本对晚清时期(1895-1912 年)大学教科书的影响
    小结
第三章 民国初期(1912-1927 年)的大学教科书
    第一节 民国初期大学教科书编译的指导思想
    第二节 民国初期大学教科书制度
        一 民国初期大学教科书编审制度
        二 民国初期大学教科书的出版、发行
        三 民国初期大学教科书的选用
    第三节 民国初期大学教科书的知识结构
    第四节 大学教科书语言由文言文向白话文的转变
    第五节 民国初期大学教科书由“仿日”到“仿美”的转变
    小结
第四章 南京国民政府时期的大学教科书
    第一节 南京国民政府时期大学教科书的编审思想
    第二节 南京国民政府时期大学教科书编审、出版、发行与选用制度
        一 教科书编审制度
        二 教科书的出版发行
        三 教科书的选用
    第三节 南京国民政府时期大学教科书知识结构的调整
    第四节 “国化教科书”与“大学丛书”
        一 “国化教科书”的提出
        二 “大学丛书”的编辑、出版
        三 “大学丛书”的特点与作用
    第五节 国家统编大学教科书——“部定大学用书”
    小结
第五章 中国近代大学教科书与近代社会
    第一节 教科书促进知识的传播与发展——兼论中国近代大学教科书的结构变化
        一 自然科学教科书与近代科学知识的发展
        二 社会科学教科书与西方社会科学知识的传播
        三 教科书与“科学”“民主”思想的传播与发展
    第二节 中国近代大学教科书与“国民意识”培养——兼论教科书的大众化
    第三节 教科书与中国近代大学学科体系——以伦理学教科书为重点的考察
    小结
第六章 中国近代大学教科书发展历程的启示
    第一节 加强大学教科书编审,保持教科书先进性
    第二节 完善选用制度,保证教师的教科书自主权
    第三节 引进国外先进教科书,促进教科书国际化
    第四节 坚持教科书发展的本土化,弘扬民族优秀文化
    小结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
附录
后记

(3)《生活》周刊与城市平民文化(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生活》周刊的创办、宗旨与栏目
    第一节 《生活》周刊的创办
    第二节 《生活》周刊宗旨及其杂志性质转变
    第三节 《生活》周刊的主要栏目
    注释
第二章 《生活》周刊的发行、广告及其发展运作
    第一节 《生活》周刊的发行
    第二节 《生活》周刊的广告
    第三节 《生活》的发展运作之道
    注释
第三章 《生活》城市平民文化的营造
    第一节 邹韬奋与《生活》周刊
    第二节 《生活》周刊的作者、读者
    第三节 《生活》城市平民文化的营造
    注释
第四章 《生活》城市平民文化的主要内容(一)
    第一节 日用与消费
    第二节 娱乐与休闲
    注释
第五章 《生活》城市平民文化的主要内容(二)
    第一节 求学与就业
    第二节 婚恋与家庭
    注释
第六章 《生活》城市平民文化的特点与功能
    第一节 《生活》城市平民文化的特点
    第二节 《生活》城市平民文化的功能
    注释
结语
    注释
参考文献
后记

(4)《格致汇编》的编者与作者群体(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选题意义
    二、研究现状
    三、本文特色
第1章 傅兰雅与《格致汇编》
    1.1 主编傅兰雅的科学生涯
    1.2 傅兰雅创办《格致汇编》
    1.3 傅兰雅所撰稿件及其科学传播内容
    1.4 小结
第2章 徐寿父子与《格致汇编》
    2.1 徐寿父子的科学生涯
    2.2 徐寿撰写《格致汇编》发刊词
    2.3 徐寿父子所撰稿件及其科学传播内容
    2.4 小结
第3章 其他中西士与《格致汇编》
    3.1 载文量、作者(核心作者)、合作度(合作率)的统计分析
    3.2 中西士(核心作者群)的科学生涯
    3.3 中西士所撰稿件及其科学传播内容
    3.4 小结
第4章 中西士合作创办科学期刊溯源及其历史意义
    4.1 合作办刊源于合作翻译西书
    4.2 梁发与米怜在《察世俗每月统计传》的"原始合作"
    4.3 王韬与伟烈亚力在《六合丛谈》的合作
    4.4 徐寿与傅兰雅在《格致汇编》的真正合作
    4.5 从合作办刊到中士独立着述、办刊
    4.6 结论
参考文献
在研期间研究成果
致谢

(5)从“传教士”到文化使者 ——傅兰雅个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章 接触:来到中国
    第一节、西学东渐,外国传教士在中国的相关活动
    第二节、身处变局社会中的传教士们与傅兰雅
第二章 冲突:傅兰雅思想的首次转变——由“传教”到向中国传播西学
    第一节、傅兰雅的转变过程及原因
    第二节、一个疑点的解答:傅兰雅到底是否为一传教士?
第三章 傅兰雅译着及其影响
    第一节、选择这一职业的缘由
    第二节、傅兰雅译着及其影响
第四章 编辑《格致汇编》
    第一节、《格致汇编》创刊的缘由
    第二节、《格致汇编》的内容与特色
    第三节、《格致汇编》的影响
第五章 傅兰雅与格致书院
    第一节、创办及发展历程
    第二节、对格致书院课艺的简要分析
    第三节、对格致书院课艺参与人情况的分析
    第四节、评析
第六章 傅兰雅思想的第二次转变
    第一节、从西学传播者到文化使者
    第二节、转变的原因
结语 傅兰雅与近代中国的科学启蒙
主要参考资料、征引文献
附录

四、中国法医学会代销法医学参考书(论文参考文献)

  • [1]近代中国留学生教育翻泽研究(18951937)[D]. 刘红. 华中师范大学, 2014(09)
  • [2]中国近代大学教科书发展历程研究[D]. 李金航. 苏州大学, 2013(11)
  • [3]《生活》周刊与城市平民文化[D]. 赵文. 复旦大学, 2009(11)
  • [4]《格致汇编》的编者与作者群体[D]. 王强. 西北大学, 2008(08)
  • [5]从“传教士”到文化使者 ——傅兰雅个案研究[D]. 杨珂. 华中师范大学, 2004(02)

标签:;  ;  ;  ;  ;  

中国法医学会销售法医学参考书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