射频系统加外侧后路植骨融合治疗腰椎滑脱的临床观察

射频系统加外侧后路植骨融合治疗腰椎滑脱的临床观察

一、RF系统加侧后方植骨融合治疗腰椎滑脱的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文献综述)

侯广原[1](2021)在《骨水泥椎弓根螺钉固定融合技术治疗退行性脊柱病变伴骨质疏松的临床疗效》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探究应用骨水泥强化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伴有骨质疏松的不同类型腰椎退行性病变的远期疗效。方法纳入60例伴骨质疏松的腰椎退行性病变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及试验组,每组30例,完善术前检查及X射线片、CT、MRI检查。对照组使用常规椎弓根螺钉技术,试验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骨水泥治疗,比较2组患者术前1 d及术后1周、6个月、1年的疼痛目测类比评分、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并观察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以此来评价手术疗效。结果与结论(1)2组患者中,术后1周、6个月及1年的目测类比评分、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均优于术前,差异有显着性意义(P<0.05);术后6个月、1年目测类比评分、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均低于术后1周,差异有显着性意义(P<0.05);术后1年的目测类比评分、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均低于术后6个月,差异有显着性意义(P<0.05);(2)试验组术后6个月及1年的目测类比评分、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均优于对照组(P<0.05);(3)试验组术后内固定棒松动发生率低于对照组;(4)说明应用骨水泥强化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技术治疗伴有骨质疏松的腰椎退行性病变时,可以有效改善患者临床症状,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在临床应用中安全有效,治疗效果尚可。

何成文,白瑞军[2](2015)在《后路两种椎间融合方式修复腰椎滑脱:植骨融合率及椎间隙丢失高度的比较》文中认为背景:腰椎滑脱修复的主要目的是恢复并重建脊柱序列的稳定性,解除突出的椎间盘对神经根的压迫,椎弓根钉棒系统加植骨融合成为多数学者治疗腰椎滑脱的首选方式。国内外多数学者在选择修复方式时倾向于后路椎间植骨融合或者后外侧椎间植骨融合。目的:通过观察植骨融合率及椎间隙丢失高度,对比退变性腰椎滑脱患者行后路自体髂骨椎间植骨融合与后路Cage椎间融合器植骨融合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08年7月至2013年12月宣城中心医院收治的61例退变性腰椎滑脱患者,按照椎间植骨融合方式分为两组,自体髂骨组37例行后路自体髂骨椎间植骨融合治疗,Cage椎间融合器组24例行后路Cage椎间融合器植骨融合治疗。对比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失血量、滑脱复位情况、植骨融合情况及JOA评分,探讨不同椎间植骨融合方式对退变性腰椎滑脱患者预后的指导意义。结果与结论:两组患者的失血量相比差异无显着性意义(P>0.05);但自体髂骨组的手术时间显着长于Cage椎间融合器组(P<0.05)。两组患者均取得了较好的复位率、植骨融合率及临床疗效改善率,两组相比差异无显着性意义(P>0.05)。两组患者的末次随访椎间隙丢失高度相比差异有显着性意义(P<0.05),Cage椎间融合器组优于自体髂骨组。提示两种植骨融合方式修复腰椎滑脱均可取得良好的复位及临床效果,但长期随访后路Cage椎间融合器植骨融合的椎间隙丢失高度较小,临床修复效果更佳。

刘道德,钟睿,付志彬[3](2014)在《128例成人腰椎滑脱症的手术治疗策略》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探讨成人腰椎滑脱症的手术治疗策略,以提高临床治疗效果,防止过度手术和减小手术创伤。方法自2004年7月至2011年10月,该院手术治疗成人腰椎滑脱128例,根据临床症状、体征和影像学资料的不同采用不同的术式。结果128例获得随访,随访时间4个月至5年,平均随访26个月。根据Nakai评分标准,优良率为88.3%。结论严格掌握手术指征,选择个性化的手术方案,是达到最佳疗效并避免过度手术和减少手术创伤的关键。

朱瑜琪,王金荣[4](2013)在《腰椎融合及植入物内固定后滑脱腰椎的椎体稳定性》文中认为背景:腰椎滑脱症的治疗目的是重建脊柱序列和椎体稳定性,解除神经压迫,达到永久腰椎融合的作用。目的:探讨腰椎滑脱症患者腰椎融合及植入物内固定后椎体稳定性的恢复。方法:腰椎滑脱症最常采用Wiltse分型将其分为发育不良性、峡部裂性、退变性、创伤性以及病理性,将腰椎侧位X射线片的上位椎体相对于下位椎体的滑移程度分为5级,根据腰椎滑脱症患者的分型和分级以及患者具体情况选择适宜的治疗方式。结果与结论:坚强融合内固定,植入物与椎体间是刚性连接,常用来稳定脊柱、矫正畸形,骨融合率较高,减少了假关节形成。动态融合内固定是用弹性材质或微动装置分散坚强内固定负荷传导,减少应力遮挡效应及邻近节段的应力集中。动态非融合内固定能改变脊柱运动节段的负荷传递方式,阻止脊柱运动,预防邻近节段退变,使失稳的腰椎达到其正常状态的活动特性,实现动态重建腰椎序列。峡部关节缺损部位直接修复植骨,适用于青壮年有症状不伴有退行性椎间盘疾病的滑脱患者。腰椎滑脱症选择哪种材料植骨和植骨部位以及哪种入路方法融合和植入物内固定可以得到理想的融合内固定效果一直是学者们争论的焦点,目前尚未达成统一。

冯浩[5](2011)在《经椎间孔椎间融合与后路椎间融合治疗腰椎退变性疾病的比较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1.探讨经椎间孔椎体间融合术(TLIF)结合后路椎弓根钉系统治疗腰椎退变性疾病的临床疗效。2.对比经椎间孔椎体间融合术(TLIF)与经后路椎体间融合术(PLIF)治疗单节段腰椎退变性疾病的临床疗效、术后腰椎活动度及并发症,探讨其优缺点及适应症。方法:1.入选标准:收集自2008年01月至2010年02月在我院行经单侧椎间孔椎体间融合术结合椎弓根钉系统(以下称TLIF组)治疗腰椎退变性疾病21例,行单节段经后路椎体间融合术结合椎弓根钉系统(以下称PLIF组)治疗腰椎退变性疾病50例,随访12~36个月,平均24个月。两组手术由同一组医生执行。统计各病例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术后住院时间和术中及术后并发症情况;术前及末次随访分别采用VAS腰痛评分、VAS腿痛评分和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评价手术疗效;比较TLIF组与PLIF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术后住院时间、并发症发生率及植骨融合率;比较两组内及组间术前及末次随访的VAS腰痛评分、VAS腿痛评分、ODI功能评分、手术节段及上邻节段活动度、手术节段椎间隙高度、腰椎前凸角度。2.剔除标准:(1)严重骨质疏松患者;(2)腰椎间盘突出合并严重中央椎管狭窄患者;(3)腰椎滑脱程度超过II°以上者;(4)严重内科疾病不能耐受麻醉和手术的患者;(5)切口及邻近部位感染的患者;(6)不同意术后定期随访者。以上患者被排除在本研究之外。结果:TLIF组平均手术时间(126.43±28.25min)、术中出血量(265.79±133.39mL)、术后引流量(280.00±56.77mL)、术后住院时间(11.43±2.09天),PLIF组平均手术时间(168.20±35.32min)、术中出血量(535.00±159.86mL)、术后引流量(439.00±161.07mL)、术后住院时间(18.00±5.60天),两组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末次随访TLIF组VAS腰痛评分(3.00±0.97)、VAS腿痛评分(2.65±0.93)、ODI功能障碍指数(28.50±6.31%)较术前VAS腰痛评分(7.10±1.03)、VAS腿痛评分(7.35±1.39)、ODI功能障碍指数(74.60±9.09%)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PLIF组VAS腰痛评分(3.05±1.05)、VAS腿痛评分(2.95±1.05)、ODI功能障碍指数(29.25±6.19%)较术前VAS腰痛评分(7.85±1.04)、VAS腿痛评分(7.70±1.17)、ODI功能障碍指数(75.75±9.11%)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及末次随访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TLIF组手术节段椎间隙高度比值(2.28±0.03)、腰椎生理性前凸角(44.09±5.86°)较术前(0.17±0.04、32.76±7.02°)增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PLIF组手术节段椎间隙高度比值(2.23±0.04)、腰椎生理性前凸角(46.00±6.19°)较术前(0.17±0.02、34.15±10.09。)增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及末次随访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两组手术节段活动度(TLIF组1.41±1.03°、PLIF组1.65±0.86°)较术前(TLIF组13.76±7.73°、PLIF组12.62±4.40°)减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及末次随访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TLIF组手术上邻节段活动度(8.23±1.23。)较术前(7.62±1.04。)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PLIF组手术上邻节段活动度(9.97±1.03°)较术前(7.89±1.37°)增大,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PLIF组手术上邻节段活动度较TLIF组增大,有统计学意义(P<0.05)。TLIF组术后有1例患者出现对侧神经根性症状;PLIF组6例术中出现硬膜囊撕裂,7例术后有神经根性麻痛,2例患者术后3个月随访发现Cage有轻度下沉。至末次随访,所有病例植骨己达骨性融合。结论:1.TLIF和PLIF是治疗腰椎退变性疾病两种有效的手术方式,两者近期临床疗效满意。2.TLIF较PLIF术后住院时间、手术时间短,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少,并发症发生率低。3.TLIF较PLIF能更好保留脊柱后柱韧带复合体结构,减少手术上邻节段活动度。

邱永湘,李树强,张生权[6](2011)在《后路减压椎间植骨融合加RF椎弓系统内固定治疗腰椎滑脱症》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探讨后路减压椎间植骨椎间融合RF系统内固定术治疗腰椎滑脱症的临床疗效。方法 2007年9月~2010年1月,对53例腰椎滑脱症患者经保守治疗无效后经后路减压椎间植骨融合RF椎弓根螺钉系统内固定治疗,并分析临床有效率和植骨融合率。结果本组53例均获随访,随访6~24个月。手术效果按照JOA评分标准评定:优31例,良15例,中5例,差2例。优良率86.8%。术后椎间融合率为100%。结论后路减压椎间植骨融合RF系统内固定术治疗腰椎滑脱症疗效可靠,具有复位满意、植骨融合率高和术后恢复快等优点。

沈海良,潘宏武,钱万锋,张居适[7](2010)在《后外侧植骨融合与经后路椎间孔椎体间融合手术治疗腰椎滑脱症的疗效比较》文中研究说明目的对比研究后外侧植骨融合(PLF)与经后路椎间孔椎体间融合(TLIF)治疗Ⅰ~Ⅱ度腰椎滑脱症的疗效。方法 67例腰椎滑脱症患者按照病例收治时间不同分为PLF组29例,TLIF组38例。两组均进行了后路椎板减压,短节段经椎弓根钉系统复位与固定,比较两种植骨方式术后植骨融合率和临床疗效改善情况。结果 PLF、TLIF组疗效优良率分别为86.21%(25/29)和89.47%(34/38),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植骨融合率分别为72.41%(21/29)和92.11%(35/38),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PLF与TLIF治疗Ⅰ~Ⅱ度腰椎滑脱症的临床疗效相似;但TLIF具有较高的植骨融合率。

肖华鹏[8](2010)在《自体椎板棘突椎间植骨融合术治疗腰椎滑脱的临床研究》文中提出目的探讨后路自体椎板棘突椎间植骨融合术治疗腰椎滑脱的手术效果和临床可行性。方法收集泰安市中心医院骨科2007年9月~2009年8月间所做的后路腰椎椎间融合加椎弓根钉固定术治疗的腰椎滑脱病人73例,对其中资料完整的56例病人进行了回顾性分析研究,其中男性21例,女性35例,年龄36-69岁(平均55.6±9.1岁),病程8个月~20年,平均4年6个月。所有患者术前均存在明显的下腰痛或下肢放射痛,并经规范的保守治疗效果欠佳。X线平片、CT及MRI或椎间盘造影等检查都发现有明显腰椎间盘、椎间关节等退变。所有病例分为三组:自体椎板棘突椎间植骨病人(A组)26例(32节段),其中男9例,女17例;应用Cage椎间融合病人(B组)12例(14节段),其中男5例,女7例;自体髂骨椎间植骨组(C组)18例(22节段),其中男7例,女11例。三组病人在性别、年龄、病程、滑脱节段及程度上均无显着性差异。手术者为同一组人不同时间的手术,手术后定期行腰椎正、侧及屈伸动态侧位X线片和CT片,分别测量三组患者术前、术后及随访终末的手术节段椎间隙高度、腰椎前凸角和骨性融合率;同时对患者住院日、手术时间、出血量、总医疗费用、单节段椎间融合增加的医疗费用、临床疗效和术后术中并发症进行比较。对所观察指标进行统计学分析,比较其差异是否有显着意义。应用SPSS16.0软件处理数据资料。结果三组病例的手术时间、出血量、住院费用、单节段椎间融合增加的医疗费用以及手术并发症发生率均有显着性差异:自体椎板棘突椎间植骨组和Cage组的手术时间较自体髂骨椎间植骨组要短,出血量也较少;术后并发症发生率Cage组(33.3%)要比其他两组(15.4%、16.7%)要高,住院费用、单节段椎间融合增加的医疗费用也比其他两组高很多;但住院时间三组比较无显着性差别。影像学检查术前三组病例椎间隙高度指数(%)分别为23±4、23±3和23±4,术后分别为32±4、32±3和31±4;术前三组病例腰椎前凸角(°)分别为33.0±8.1、33.7±10.1和34.4±7.3,术后分别为37.2±7.8、40.7±8.9和37.9±6.9;三组病例的椎间隙高度、腰推前凸角均较术前有明显恢复,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之间术前、术后及一年后的最终随访的椎间隙高度和腰椎前凸角比较均无显着性差异。三组病例术后12个月融合率比较(93.8%、92.9%、100%)无显着性差异(P>0.05)。JOA评分系统改善率的比较,三组间的优良率(92.3%、83.3%、88.9%)无显着性差异(P>0.05),术后病人的临床症状基本消失,三种手术方式都取得明显的手术效果。结论三种手术方式都是治疗腰椎滑脱的有效术式,临床都取得了良好的疗效。但后路自体椎板棘突椎间植骨融合术操作简便,创伤相对较小,融合率高,能充分利用减压所获的自体骨,降低治疗费用,并发症少,适用于所有需进行椎板切开椎管减压椎体间融合的腰椎滑脱患者,是一种适应症广临床可行性强而且效果可靠的腰椎滑脱治疗方法。

刘昌生,吴永祥,廖永发,李振宏,梁时和,黄善能,邹焕文,黄开[9](2009)在《应用RF-Ⅱ型椎弓根螺钉加椎间植骨融合治疗腰椎滑脱症42例》文中提出目的探讨RF-Ⅱ型椎弓根螺钉内固定系统联合椎间植骨、后外侧关节突和横突间植骨融合对腰椎滑脱症的治疗效果。方法对42例腰椎滑脱症患者采用RF-Ⅱ型椎弓根螺钉进行复位内固定,行椎板切除减压和髓核摘除,同时行椎间植骨,后外侧关节突和横突间植骨融合,术后卧床休息4~6周后佩带腰围下床活动。结果随访半年至3年,平均27个月,滑脱椎体平均复位率86%(80%~100%),经X线检查,42个椎间隙的融合率为100%,术后症状基本消失,椎间植骨均融合,无螺钉松动、断裂及再滑脱现象,优良率达88%。结论RF-Ⅱ型椎弓根螺钉内固定系统联合椎间植骨融合治疗腰椎滑脱症效果满意。

韩琦,谭仁林,王照卿[10](2008)在《RFⅡ系统复位固定加椎间植骨治疗腰椎滑脱症48例分析》文中指出目的:评价RFⅡ系统加椎间植骨治疗腰椎滑脱的疗效。方法:对我院收治的48例腰椎滑脱患者RFⅡ系统作滑脱复位后椎间植骨治疗。随访时观察患者术前、术后的腰椎正侧位X线片,了解复位率,椎间隙高度。结果:全部病例随访6个月2 a,平均8个月。优良率达89.6%。结论:RFⅡ系统和椎间植骨治疗腰椎滑脱,疗效肯定。

二、RF系统加侧后方植骨融合治疗腰椎滑脱的临床疗效观察(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RF系统加侧后方植骨融合治疗腰椎滑脱的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1)骨水泥椎弓根螺钉固定融合技术治疗退行性脊柱病变伴骨质疏松的临床疗效(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词表(abbreviations)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2 材料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纳入排除标准
    2.3 研究方法
    2.4 统计学分析
3 结果
    3.1 参与者数量分析
    3.2 试验流程图见图1
    3.3 两组患者一般情况
    3.4 两组患者手术相关参数的比较
    3.5 两组患者手术前后目测类比评分比较
    3.6 两组患者手术前后ODI比较
    3.7 术后并发症发生率
    3.8 典型病例
4 讨论
5 研究不足与展望
6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综述 伴有骨质疏松的退行性脊柱病变的诊断及治疗进展
    参考文献

(2)后路两种椎间融合方式修复腰椎滑脱:植骨融合率及椎间隙丢失高度的比较(论文提纲范文)

0引言Introduction
1对象和方法Subjectsandmethods
2结果Results
3讨论Discussion

(3)128例成人腰椎滑脱症的手术治疗策略(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1.2方法
    1.3主要观察指标
    1.4腰椎滑脱临床症状评判标准
2 结果
3 讨论
    3.1腰椎滑脱症的神经减压
    3.2关于滑脱椎的复位
    3.3滑脱椎和下位椎的融合问题

(4)腰椎融合及植入物内固定后滑脱腰椎的椎体稳定性(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资料和方法
    1.1 资料来源
    1.2 检索方法
2 结果
    2.1 腰椎滑脱后生物力学稳定性的变化
    2.2 腰椎滑脱症植入物内固定治疗恢复椎体的稳定性
        2.2.1 坚强融合内固定
        2.2.2 动态融合内固定
        2.2.3 动态非融合内固定
        2.2.4 峡部关节处直接修复
        2.2.5 L5椎体切除
    2.3 腰椎滑脱症椎间融合治疗恢复椎体的稳定性
        2.3.1 后路腰椎间融合恢复椎体稳定性
        2.3.2 前路椎间融合恢复椎体稳定性
        2.3.3 后外侧融合恢复椎体稳定性
    2.4 不同融合方法恢复腰椎滑脱后椎体稳定性腰椎后
3 小结

(5)经椎间孔椎间融合与后路椎间融合治疗腰椎退变性疾病的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1 前言
2 资料与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5 结论
6 附图
7 英文缩略词
8 参考文献
9 综述
    10 参考文献
11 发表论文及参与活动
12 致谢

(8)自体椎板棘突椎间植骨融合术治疗腰椎滑脱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材料和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图
典型病例
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9)应用RF-Ⅱ型椎弓根螺钉加椎间植骨融合治疗腰椎滑脱症42例(论文提纲范文)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1.2 手术方法
2 结 果
3 讨 论
    3.1 复位是基础
    3.2 椎管清理和神经根松解减压对消除症状的意义
    3.3 植骨融合是腰椎滑脱的基本原则
    3.4 滑脱椎体融合是手术治疗的最终目的

(10)RFⅡ系统复位固定加椎间植骨治疗腰椎滑脱症48例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1.2 手术方法
    1.3 疗效评定标准
2 结果
3 讨论

四、RF系统加侧后方植骨融合治疗腰椎滑脱的临床疗效观察(论文参考文献)

  • [1]骨水泥椎弓根螺钉固定融合技术治疗退行性脊柱病变伴骨质疏松的临床疗效[D]. 侯广原. 安徽医科大学, 2021(01)
  • [2]后路两种椎间融合方式修复腰椎滑脱:植骨融合率及椎间隙丢失高度的比较[J]. 何成文,白瑞军.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2015(35)
  • [3]128例成人腰椎滑脱症的手术治疗策略[J]. 刘道德,钟睿,付志彬. 重庆医学, 2014(14)
  • [4]腰椎融合及植入物内固定后滑脱腰椎的椎体稳定性[J]. 朱瑜琪,王金荣.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2013(35)
  • [5]经椎间孔椎间融合与后路椎间融合治疗腰椎退变性疾病的比较研究[D]. 冯浩. 暨南大学, 2011(11)
  • [6]后路减压椎间植骨融合加RF椎弓系统内固定治疗腰椎滑脱症[J]. 邱永湘,李树强,张生权. 四川医学, 2011(03)
  • [7]后外侧植骨融合与经后路椎间孔椎体间融合手术治疗腰椎滑脱症的疗效比较[J]. 沈海良,潘宏武,钱万锋,张居适. 中国医师进修杂志, 2010(05)
  • [8]自体椎板棘突椎间植骨融合术治疗腰椎滑脱的临床研究[D]. 肖华鹏. 泰山医学院, 2010(05)
  • [9]应用RF-Ⅱ型椎弓根螺钉加椎间植骨融合治疗腰椎滑脱症42例[J]. 刘昌生,吴永祥,廖永发,李振宏,梁时和,黄善能,邹焕文,黄开. 微创医学, 2009(05)
  • [10]RFⅡ系统复位固定加椎间植骨治疗腰椎滑脱症48例分析[J]. 韩琦,谭仁林,王照卿. 中国误诊学杂志, 2008(33)

标签:;  ;  ;  ;  ;  

射频系统加外侧后路植骨融合治疗腰椎滑脱的临床观察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