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届全国弱信号检测学术会议征文

第九届全国弱信号检测学术会议征文

一、全国第九届微弱信号检测学术会议征稿通知(论文文献综述)

王煜[1](2020)在《桥梁健康监测系统设计及损伤识别方法研究》文中提出桥梁在服役过程中,结构超限、材料老化、环境腐蚀、疲劳效应等因素都会不可避免的导致结构产生损伤,使得桥梁承载能力下降,从而影响桥梁的通行性能,给交通运输带来很大的安全隐患。因此对桥梁结构进行健康监测和损伤识别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晋蒙黄河大桥工程为背景展开研究,主要工作内容如下:(1)根据晋蒙黄河大桥的监测要求,设计并研制了桥梁健康监测系统,依据整体设计方案进行软硬件的搭建。系统硬件部分采用主机汇总+从机采集的方式实现对桥梁各测点的健康数据采集:主机系统为单电路板运行,使用STM32实现控制功能;从机系统由电源板、中央控制板和采集板组成,使用STM32和FPGA协同处理的方式实现采集;系统软件部分基于C#实现各功能的模块化编程。经过测试,集成后的系统能够实现健康数据的采集功能。(2)通过对晋蒙黄河大桥结构特点和所处环境的分析,确定了应变、挠度、温湿度和振动这五项监测内容,并对相应的传感器进行选型。基于大桥自身特性,选择合理的位置进行传感器和系统的布设,并完成数据采集和统计模式分析工作,为桥梁损伤识别方法的研究提供可靠的数据支持。(3)归纳总结现有的桥梁结构损伤识别方法,并分析不足,重点分析深度学习理论应用在桥梁损伤识别领域的优势。对比目前常用的三种深度学习模型,选用深度信念网络作为分类模型展开研究。(4)通过重复大量实验确定深度信念网络内部参数,搭建出适合用于桥梁损伤识别研究的深度信念网络模型。通过对该模型的结构和分类性能进行测试,证明了深度学习算法在桥梁损伤识别领域的可行性。最后本文以晋蒙黄河大桥仿真实验数据为依托,将深度信念网络模型与经典的BP神经网络和支持向量机进行识别准确率对比。结果表明:该方法较BP神经网络准确率提升14.5%,较支持向量机准确率提升11.75%,具有较好的识别效果。

庄新港[2](2017)在《近红外光谱分析应用研究及新型光谱感知节点入射光学系统设计》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我国当前正处于传统农业向现代精细农业发展的转型期,"十三五"规划纲要指出,农业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实现现代化的基础,必须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建设,提高农业生产质量。而推动信息技术与农业生产管理和资源环境的融合,提高农业智能化和精准化水平,是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的切实途径。其中,物联网技术当前已在农业资源监测、农业生产精细化管理、农产品储运和环境污染监控等环节得到越来越广泛的应用。NIR分析技术具有速度快、无损伤和多组分同时检测等优点,成为我国近二十年来发展最为迅速的高新分析技术之一。将NIR分析技术与物联网相结合,发展一种新型光谱感知节点,用于构筑光谱传感物联网,可增加物联网对物质成分的泛在感知能力。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包括NIR分析应用研究和新型光谱感知节点入射光学系统设计两部分:NIR分析部分以茶叶为具体研究对象,开展NIR定性、定量模型构建和特征光谱波长提取算法研究,为实现节点动态分析和设计专用波段光谱感知节点提供技术支持;光学设计部分以新型光谱感知组件(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研制)作为核心分光和感知器件,对其进行被动光源条件下光机系统设计,构建50 m探测距离超低空遥感用新型近红外光谱感知节点,可借助无人机载台或构建光谱传感物联网进行遥感探测。主要研究内容和结果如下:(1)采用NIR分析技术,以山东绿茶(崂山绿茶和日照绿茶)作为研究对象进行绿茶产地溯源、时令鉴别和内部有效成分定量检测,分析不同建模方法及光谱信噪比等对于绿茶产地鉴别模型的效果和影响;探究低分辨率光谱仪用于绿茶品质无损伤检测的可行性。实验使用爱万提斯近红外光纤光谱仪直接采集绿茶漫反射光谱,不对样本进行任何预处理工作,光谱波长范围1000~2500nm,分辨率6~90 nm,提取1300~2300 nm波段光谱进行建模分析。具体结果如下:①光谱信噪比对分析精度具有重要影响,随着信噪比减小,分类模型对预测集样本的识别率呈现一三阶函数下降趋势,且在识别率为85%和90%时所要求的最小信噪比分别为142:1和261:1。②采用主成分分析(PCA)、偏最小二乘(PLS)、BP神经网络(BP-ANN)和支持向量机(SVM)等多种不同方法所建立山东绿茶产地识别模型,除PCA模型外,其余模型对预测集样本的识别率都在95%以上,其中PLS模型识别率最高,可达到100%完全识别。此外,还首次提出了适用于嵌入式开发的特征波长-判别分析(CW-DA)定性识别建模方法,基于该方法所建立绿茶产地鉴别模型识别率达到98%以上。③首次将NIR分析技术用于绿茶生产日期无损伤鉴别,实验采用100个日照绿茶样本,将每个样本按其生产日期在该年中的天数给予伪码标签,建立PLS定量识别模型,其中校正集相关系数R。al= 0.952,校正集交互验证均方根误差RMSECV=15.18;预测集相关系数Rpred = 0.943,预测集预测均方根误差RMSEP=19.965,预测集相对分析误差RPD=3.07。④实验采用PLS算法建立山东绿茶内部儿茶素(C)、茶多酚(TP)、表儿茶素没食子酸酯(ECG)和表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EGCG)四种有效成分的定量分析模型,建模之前利用移动窗口-偏最小二乘算法(MW-PLS)提取对应模型的特征波长,结果表明模型对四种成分的预测相关系数(R)分别为0.705、0.943、0.68和0.814,并发现相关系数与物质成分含量呈正相关,表明低分辨率光谱仪用于绿茶内在成分无损伤检测具有可行性。(2)首次提出移动窗口-BP神经网络(MW-BPANN)和诱变遗传算法(IMGA)两种特征光谱波长提取算法用于提取产地溯源模型特征波长。经MW-BPANN算法提取特征波长后,所建立SVM产地识别模型的识别率由91.67%提高到98.33%;由诱变遗传算法进行五步特征波长提取后,从156个波长中提取得到11个特征波长(1472.76nm、1499.835nm、1513.342nm、1540.295nm、1785.308nm、1856.495 nm、1977.446 nm、1996.298 nm、2033.792 nm、2120.156nm、2287.833 nm),模型预测识别率达到100%。实验结果表明,在不进行理化分析的前提下利用两种方法可以有效进行特征波长提取,切实提高模型预测精度,提高运算效率,为专用波段光谱感知节点的设计提供特征波长参考。(3)基于GUIDE图形用户接口开发环境,使用M语言开发了一套通用型近红外光谱分析软件(ARCO-NIR),软件根据NIR分析流程,采用模块化设计思想依次设计了预处理模块(异常值剔除和光谱预处理)、特征波长提取模块(MW-BPANN、MW-PLS和IMGA三种方法)、定性识别模块(PCA、PLS、BP-ANN和SVM四种方法)和定量回归模块(PLS和BP-ANN两种方法)。软件界面简洁、流程清晰,易于非专业人员快速上手。(4)为弥补航天遥感和地物光谱仪在数据精细度和探测效率方面的不足,以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研制的光谱组件为核心分光和感知元件,研制了新型光谱感知节点样机一台。该节点可搭载无人机进行超低空遥感探测,或构筑新型光谱传感物联网。主要研究内容和结果如下:①为节点设计被动光源条件下透射型入射光学系统,以可变光阑作为像面光阑进行视场调控,利用柱面镜进行光束整形,视场角1.8~14.8°可调,光学系统尺寸Φ25.4 × 112.37 mm,有效探测距离50 m。②设计节点光谱数据采集与处理系统,包括节点硬件电路设计和光谱采集软件开发两部分。硬件电路部分选用FPGA和MSP430系列单片机进行整体方案设计,使用nRF905无线通信模块实现光谱数据无线转发,电源模块选用5 V移动电源,系统总功耗小于300 mW,无线传输距离大于150 m;光谱采集软件部分采用MATLAB串口通信技术和GUI编程技术进行开发,可实现对光谱数据的快速采集、无线传输、实时处理与显示的功能。③完成对节点的机械设计、加工与装调。机械设计包括对前端入射光学系统的镜筒设计、节点外壳设计以及镜筒与外壳之间的夹持部件设计,全部机械部件均采用铝制材料并进行表面氧化发黑磨砂处理,以减少杂散光影响。使用卡环扳手和三维精密平移台对节点进行装调,完成样机一台,节点外形尺寸122mm×91mm×58 mm。④对节点进行波长标定与性能测试。使用卓立汉光Omni-λ5008型单色仪对节点进行波长标定和分辨率测试,并分别使用SRM2350a标准玻璃和氙灯对节点波长准确性进行测试,实验结果表明节点波长范围1355~1565 nm,波长准确性达到2 nm,波长分辨率为7 nm。采用氧化钐粉末验证节点吸光度准确性,测试结果与爱万提斯光谱仪测量结果完全吻合,表明节点可有效准确采集吸光度光谱。对节点进行户外实验(环境光强34940 Lux,视场角2.7°,积分时间20 ms),验证光学系统探测距离,节点可采集50 m远树叶反射光谱。(5)克服透射式入射光学系统在微型化和轻便化设计方面的不足,提出了"微透镜阵列+反光杯+柱面镜"的光谱感知节点反射式入射光学系统设计方案,要求50m低空下探测地面宽度为10m,并要求全部视场内的光线进入到所有像元。该方案中由微透镜阵列限制视场和控制入射光分布,两片旋转抛物镜构成的反光杯用于光束缩束,柱面镜用于光束整形。根据天气条件计算得出红外大气传输损耗模型,并由探测目标光谱反射率、探测距离、大气质量、入射光的反射和透射损耗等条件,推导出光学系统外围尺寸计算公式,通过理论计算得到主镜焦距和光学系统口径等参数。利用ZEMAX光学设计软件对单元微透镜参数、光学系统元件尺寸和光束形状进行优化设计,并借助TracePro光学仿真软件对光学系统进行100万条光线追光分析,分析结果表明所设计光学系统光斑尺寸和光斑能量满足设计指标。光学系统尺寸Φ24.572 × 34.3 mm,满足节点微型化设计要求。

徐永海[3](2016)在《基于GPS/北斗的客货车行驶记录仪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交通运输业和汽车工业快速发展,交通安全越来越受到人们关注。汽车行驶记录仪是一种能够对车辆实时行驶状态、行驶速度、位置信息以及与车辆行驶有关的车辆信息进行采集和存储的车载设备,通过这些信息可做到道路安全预警以及交通事故责任判定,此外通过无线传输模块将这些数据实时发送到车辆控制中心,可做到对车辆的实时监控。客货运车辆分别是道路安全系数要求高和道路危险系数高的两类特殊车辆,针对客货运车辆行驶记录仪的研究可有效降低恶性道路安全事故的发生率,基于GPS/北斗的客货运车辆行驶记录仪是一款针对定位不精确、定位时间长和定位盲区多等问题改进设计的车联网移动终端设备。本文在总结了行驶记录仪的研究现状基础上,结合目前市场在售产品存在的问题,将嵌入式实时操作系统uC-OS II、GSM/GPRS无线通讯、语音合成和双模定位技术结合,提出了一种基于GPS/北斗的客货运车辆行驶记录仪的软硬件设计方案。结合设计需求分析了主要功能的软硬件实现方式,推导了部分元器件参数选型的计算方法,针对电源模块干扰源处理、定位模块的定位时间等关键指标对主要电路参数进行了设计分析,在行驶记录仪国标要求基础上,增加了双模定位功能和语音合成功能,从而实现了高精度、短时间、少盲区的定位需求,并且通过语音提醒,驾驶员可实时掌握车辆控制中心的信息通知和行驶记录仪发出的驾驶行为警告信息。最后进行了硬件性能和软件功能测试,该行驶记录仪系统可提供平均5 m的定位精度,并可在30 s以内完成定位,此外还能够提供各种车辆参数、行驶数据、位置信息的记录功能和短消息实时语音播报功能,能够满足目前客货运车辆管理控制中心对车辆的行驶管控和交通管理部门对交通事故事后责任判定的需求,且运行稳定,功耗较低,具有较好的可维护性。

李珊珊[4](2012)在《高速DSP的电视图像跟踪系统的设计与实现》文中研究指明图像目标跟踪技术涉及图像处理、模式识别、人工智能和微电子等学科领域,是一门多学科交叉、综合的新兴技术,也是一项难度大、代表着先进科技水平的前沿学科。本文首先设计并实现了基于PCI总线的双路驱动PAL制同步显示卡,用其对运动目标模拟场景产生的双路图像数据进行显示。该图像显示卡具有可编程性好、通用性强等特点。然后实现了基于双片TMS320C6416T的图像跟踪系统,其中详细介绍了跟踪系统的总体设计方案及特点、各接口模块的设计和模块相互间的通信。经系统测试,本跟踪器能实时、稳定的对运动目标进行跟踪。最后针对跟踪器发展的需求,文中提出了基于TI高性能多核数字信号处理器TMS320C6678的高速图像跟踪系统设计方案。本方案设计的电视图像跟踪系统电路简洁、实现方便,在满足跟踪系统性能的前提下,又实现了系统的小型化。

刘斌[5](2009)在《氘通量透钯时引发的异常发热现象的研究》文中认为凝聚态核科学实验的可重复性是亟待解决的问题,本论文通过重复一系列气态充氘实验,研究过热现象及其与其它现象的关联。气态充氘法优于传统的电解充氘法。不仅易于重复,而且用气态充氘法产生氘通量可以在重水沸点以上运行,因此,寻找反应的温度范围更宽,更有利于未来的应用。本实验室长期坚持气态充氘法实验,其中有田坚用Calvet量热计测到的过热与氘通量(140℃热流与氘通量峰)关联实验和李晶的跳动式发热(130℃时最大温升10℃)实验等。通过对气态充氘系统的研究工作,总结出钯管管内抽气的最新实验方案,从而避免了气体热传导、氘气溶解热以及抽氘时绝热膨胀等给量热带来的不确定性。结合选择性共振隧穿理论,提出用一束细长钯管代替单根短钯管来增大钯管表面积的方案,此改进一方面增大了氘通量,另一方面更增加了处于共振温度范围的钯管面积。本实验还使用工业化产品(氢气纯化器)中的核心集成部件来开展研究工作,为产生可实用的能量创造了条件。通过逐步改进实验设计,达到了能够测量Pd管表面各点的温度的要求;通过内加热,标定了发热功率与温度的关系,从而能够比较有把握地判断异常发热效应。同时,采用流量计监测扩散通量的变化。基于以上的改进,最后从与空气的对比实验中,得出存在异常发热这个较有说服力的结论。通过不抽气和抽气实验的对比,证明氘通量的存在会使发热更明显。这些结果,不但成功重复了Fleischmann和Pons的“滞后发热”,还与美国宇航局(NASA)的Fralick过热结果不谋而合,并将发热效应从毫瓦级提高到瓦的量级。本论文中氘通量与过热的关联,也是对选择性共振隧穿理论间接的验证。论文最后介绍了基于通用串行总线(Universal Serial Bus,USB)的数据获取和温度控制系统。它除了界面友好、程序可读性好和效率高以外,在设计上还采用了简洁而完备的PID控制算法。

占细雄[6](2008)在《光栅分光型乙醇汽油近红外光谱分析关键技术研究》文中指出为解决乙醇汽油推广过程中的质量控制问题并推进近红外技术的应用,本文研究并解决乙醇汽油近红外光谱分析技术中仪器设计、模型建立及异常样品选择的关键技术。开发了光栅分光型的便携式近红外光谱分析仪器。该仪器能用于液体样品的透射分析和固体样品的漫反射分析。重点研究了仪器设计中的进样系统、弱信号放大系统和电源管理系统。采用主成分回归和神经网络技术建立了乙醇汽油中的乙醇含量分析模型。针对分析模型中存在的问题,研究了数据预处理方法并设计了动态局部建模法来提高模型的质量。研究了标准样品集中异常样品的来源及异常样品对模型质量的影响。设计了相关分析法来消除光谱测量过程中由于仪器本身问题造成的个别波段光谱值异常带来的影响。通过马氏距离法和循环预测法来删除标准样品集中那些光谱所展示的属性和标定的属性不一致的样品。

杨进[7](2007)在《供水管道泄漏检测定位中的信号分析及处理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由于各种人为和自然因素,比如管道腐蚀、地质沉降和城市建设等,城市供水管网泄漏事故时有发生,不可避免,若不能及时发现泄漏故障管道和确定管道泄漏位置,将造成大量水资源浪费。目前对压力管道泄漏检测与定位的主要研究工作集中在长输油、输气管道上,研发了解决相应实际问题的漏点发现和定位方法及仪器系统。由于供水管网与长输油管道和输气管道在空间分布、构成及工作条件上存在较大的差异,供水管网具有自身特点:1)管网空间分布复杂,主副及更次级管道组成一个复杂的拓扑管网系统,分支多、节点多;2)主副及更次级管道供水负荷不同,因此,在一个管网系统中的管道条件(如管内供水压力、管道材质、管径、管壁厚度、管道间接口形式和管道埋设条件等)复杂多变,主副及更次级管道条件差异较大;3)泄漏形式多种多样,包括小孔、裂纹和管道接口破裂等。因此,通常用于输油或输气管道的泄漏检测与定位方法较难在供水管道上应用。目前,基于泄漏声信号处理的方法已广泛应用在供水管道泄漏检测与定位中,主要的研究工作集中在泄漏声信号的传播机理、各种时延估计定位算法优化和泄漏检测仪器系统构建上,对泄漏声信号产生机理、泄漏声信号特征提取及辨识,以及解决我国供水管道泄漏检测定位中所面临的实际问题做的工作或研究较少,如传统时延估计泄漏定位方法需要准确知道被测管道长度和泄漏声传播速度这两个参数,但在实际应用中,两参数存在较大误差或难以获得,常导致定位不准或错误。针对以上问题,论文主要研究工作如下:1.根据流体力学和计算流体动力学基本理论,分析了因泄漏引起的泄漏管段流场,认为因泄漏引起的管内空泡声、湍流声和湍流附面层脉动压力是引起泄漏处管道振动的激励源,分析了管道泄漏条件(开口大小、管内压力等)与空泡声、湍流声和湍流附面层脉动压力间的关系;应用薄壳振动理论研究了在上述激励源下的管道振动特性。进行了泄漏声产生机理实验,验证了管道泄漏条件与泄漏声信号间的关系。2.从泄漏声产生机理出发,分析了管道泄漏处湍流拟序结构与空泡间相互作用的机理,认为在该机理作用下,泄漏声信号产生过程具有“不可重复”的特征;由于相关函数具有分析时间序列拟序结构的能力,且近似熵从统计的角度区别时间过程的复杂性,因此,提出将信号相关分析和近似熵理论相结合的方法,提取泄漏声信号“不可重复”的特征,辨识管道泄漏故障发生;在实际检测现场,由于各种管内和管外固定声源噪声(如阀门噪声、工地施工噪声等)常导致泄漏误判和漏点定位错误,重点分析了管内固定噪声源(阀门噪声和接口噪声)的产生机理和特征,为复杂干扰环境下的泄漏辨识提供理论支持。将提出的泄漏信号特征提取和辨识方法应用于实际供水管道泄漏检测中,在各种管内管外干扰源下,提出的方法与其他方法相比具有低的漏检和误检率。3.阐述了广义互相关、自适应滤波等时延估计方法的基本原理及其在泄漏定位中的应用,分析了这些传统定位方法在实际泄漏点定位中存在的问题。4.研究了泄漏声信号在以管道、管内流体和管道埋设介质等构成的信道中传播的特征,从而构建了新的泄漏信号传感模型;阐述了盲系统辨识基本原理,由于泄漏声信号传播信道是高阶系统,且信道间存在病态问题,因此,提出采用overlap-save和相关函数配准原理构建代价函数,解决高阶信道估计和信道间的病态问题;采用遗传算法对多目标函数进行全局最优化,避免梯度算法收敛陷入局部最小点,对泄漏声信道辨识进行优化。通过高阶信道盲辨识仿真及实际泄漏声传播信道盲辨识,验证了该方法的有效性。5.实际泄漏检测定位环境中,不可避免存在干扰噪声,尤其是各种突发干扰噪声,分析了该类噪声对泄漏声传播信道盲辨识的影响,提出了突发干扰噪声抑制方法;借助泄漏声信道盲辨识,研究了泄漏声传播速度与管道条件间的关系,进而获得一种不依赖声传播速度的泄漏定位方法;通过从辨识的泄漏声传播信道中提取新的定位参数,获得不依赖管道长度的泄漏定位方法。盲系统辨识与传统时延估计泄漏定位方法实际应用结果表明,盲系统辨识方法具有高于传统定位方法的应用优势和定位精度。6.应用多功能、高性能的数字混合信号处理器构成实时数据采集、预处理嵌入式系统,实现检测数据的分布采集;以性价比极高的便携式个人计算机为仪器系统主机,采用虚拟仪器技术,将泄漏声信号特征提取及辨识方法、盲系统辨识定位方法应用到该技术平台上,软硬件结合,实现了泄漏检测与定位系统的各种仪器功能。

李毅[8](2006)在《海水重金属现场分析仪器的硬件设计》文中指出本文介绍了一种以光寻址电位传感器、差分脉冲溶出伏安法和硫属玻璃电极作为检测技术,用于现场检测海水中九种痕量重金属元素(铜、铅、锌、镉、铁、锰、铬、砷和汞)自动分析仪器的硬件设计。 仪器在功能上可分为测量系统和控制系统两大部分。我们针对不同的测量技术采用了不同的硬件设计方案,并建立了系统的噪声模型,从而确定了最佳的电路实现方案。对于光寻址电位传感器,我们设计了以高精度调制解调器和直接数字频率合成器件为核心的锁相放大器。对于差分脉冲伏安溶出测量,我们使用高精度连续逼近寄存器型ADC和低偏置电流运放构成微电流采样系统;使用高精度DAC和高速大电流缓冲放大器构成了恒电位计,在微控制器的控制下组成电化学测量系统。对于硫属玻璃电极,我们以高精度的∑-△ADC为核心,配以高输入阻抗低噪声的仪表放大器和低漏电流模拟开关构成了多路高精度电极测量系统。仪器中编写了相应的功能固件来完成特定功能,包括从简单的电压采样到复杂的电化学扫描过程。 控制系统采用微处理器DS80C320和可编程单片机外围器件PSD854F2组成最小系统,具有可靠性好,集成度高,配置灵活,可扩展性好的特点。根据在线自动测量的实际要求,在最小系统基础上扩展了大容量的静态存储器,实时时钟和功率逻辑可寻址锁存器分别用于暂存大容量的数据,记录数据采集时间以及控制电磁阀、直流电机等外围设备。仪器可以根据需要灵活配置泵,阀的开启关闭顺序,延迟时间等测量参数,完成各种复杂的全自动操作,保证了测量的准确性。 我们对样机进行了性能测试,包括锁相放大器的电流分辨率、反向偏压稳定性,电化学系统的电流分辨率、恒压源输出稳定性及电极测量系统的测量有效位数测试。测试结果表明仪器的硬件指标均达到了设计要求。目前我们的仪器正在渤海海域进行海上测试,实践表明我们的系统无需人工操作,可独立完成分析水样的自动进样和测试,非常适合现场检测海水重金属元素。

中国仪器仪表学会微弱信号检测学会[9](2000)在《全国第九届微弱信号检测学术会议征稿通知》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刘彦东[10](2000)在《微弱信号检测学会四届二次理事会在浙江淳安召开》文中研究表明

二、全国第九届微弱信号检测学术会议征稿通知(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全国第九届微弱信号检测学术会议征稿通知(论文提纲范文)

(1)桥梁健康监测系统设计及损伤识别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桥梁健康监测系统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桥梁损伤识别方法研究现状
        1.3.1 局部检测法
        1.3.2 整体检测法
    1.4 本文研究内容及章节安排
第二章 晋蒙黄河大桥健康监测系统设计
    2.1 晋蒙黄河大桥工程概况
    2.2 监测内容与传感器选型
        2.2.1 应力应变监测
        2.2.2 挠度变形监测
        2.2.3 温湿度监测
        2.2.4 结构振动监测
    2.3 系统总体设计方案
    2.4 系统硬件电路设计
        2.4.1 从机电源电路
        2.4.2 从机控制电路
        2.4.3 从机采集电路
        2.4.4 主机电路
    2.5 程序流程设计
    2.6 频率测量方法
        2.6.1 等精度测量法原理
        2.6.2 等精度测量法的FPGA实现
    2.7 基于C#的上位机监测软件研发
        2.7.1 软件使用环境
        2.7.2 桥梁监测上位机软件设计准则
        2.7.3 软件界面设计
    2.8 系统测试与成品展示
        2.8.1 系统测试
        2.8.2 成品展示
    2.9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系统实地实验及挠度统计模式分析
    3.1 传感器系统布置
        3.1.1 应力传感器布置
        3.1.2 静力水准仪布置
        3.1.3 温湿度传感器布置
        3.1.4 加速度传感器布置
    3.2 桥梁健康监测系统施工
    3.3 桥梁挠度的统计模式分析
        3.3.1 短期模式分析
        3.3.2 长期模式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面向桥梁损伤识别的深度学习模型
    4.1 深度学习理论概述及方法对比
    4.2 受限玻尔兹曼机
        4.2.1 理论介绍
        4.2.2 训练算法
    4.3 深度信念网络
        4.3.1 网络结构
        4.3.2 训练过程
    4.4 经典分类模型
        4.4.1 BP神经网络
        4.4.2 支持向量机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基于深度信念网络的桥梁损伤识别方法研究
    5.1 损伤指标确定与分类
    5.2 挠度数据预处理
    5.3 深度信念网络模型搭建
        5.3.1 深度信念网络分类模型设计
        5.3.2 网络关键参数设置
        5.3.3 最终模型确定
    5.4 基于深度信念网络的桥梁损伤识别性能测试
    5.5 与几种经典方法的性能比较
        5.5.1 BP神经网络模型搭建
        5.5.2 支持向量机模型搭建
        5.5.3 实验结果分析
    5.6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工作总结
    6.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2)近红外光谱分析应用研究及新型光谱感知节点入射光学系统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1.1 课题研究背景
        1.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 光谱传感物联网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近红外光谱仪器的发展现状与趋势
        1.2.2 农业物联网的发展现状
        1.2.3 光谱感知节点技术发展现状
    1.3 论文结构和研究内容
    1.4 本章小结
第二章 近红外光谱分析理论基础与分析方法
    2.1 近红外光谱分析技术的理论基础
        2.1.1 近红外光谱分析原理
        2.1.2 近红外光谱分析的特点
        2.1.3 近红外光谱分析流程
        2.1.4 近红外光谱数学模型优劣的评价标准
    2.2 近红外光谱分析技术的主要方法
        2.2.1 预处理方法
        2.2.2 特征波长提取方法
        2.2.3 定量分析与定性识别方法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近红外光谱分析在绿茶品质鉴别中的应用
    3.1 实验部分
        3.1.1 实验仪器与软件
        3.1.2 样品制备及含量测定
    3.2 近红外光谱分析用于绿茶产地溯源
        3.2.1 引言
        3.2.2 不同建模方法用于绿茶产地鉴别结果比较
        3.2.3 不同建模方法特点分析
        3.2.4 光谱信噪比对绿茶产地鉴别的影响
    3.3 近红外光谱分析用于绿茶时令鉴别
        3.3.1 引言
        3.3.2 实验样本与方法
        3.3.3 结果与讨论
    3.4 近红外光谱分析用于茶叶内部成分定量检测
        3.4.1 引言
        3.4.2 实验样本与方法
        3.4.3 结果与讨论
    3.5 提取特征波长
        3.5.1 引言
        3.5.2 移动窗口-BP神经网络用于特征波长提取
        3.5.3 诱变遗传算法(IMGA)用于特征波长提取
    3.6 近红外光谱分析软件ARCO-NIR介绍
        3.6.1 总体架构设计
        3.6.2 开发环境简介
        3.6.3 各模块主要功能介绍
    3.7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光谱感知节点透射式入射光学系统及节点设计
    4.1 前言
    4.2 入射光学系统与节点设计
        4.2.1 整体介绍
        4.2.2 设计要求
        4.2.3 光学系统设计
        4.2.4 数据采集与处理
        4.2.5 机械设计
    4.3 节点装调、标定与测试
        4.3.1 节点装调
        4.3.2 节点标定
        4.3.3 节点性能测试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光谱感知节点反射式入射光学系统设计
    5.1 引言
    5.2 反射式入射光学系统设计
        5.2.1 设计要求
        5.2.2 光学系统设计方案
        5.2.3 光学系统设计尺寸研究
    5.3 光学系统仿真与分析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主要研究进展与成果
    6.2 主要创新点
    6.3 论文存在的不足和今后研究的方向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与科研项目
附件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3)基于GPS/北斗的客货车行驶记录仪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行驶记录仪的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的研究现状
    1.3 本课题的研究意义
    1.4 研究内容及设计目标
    1.5 论文主要工作及内容安排
第二章 功能需求分析及系统架构
    2.1 功能需求及性能指标
        2.1.1 基本功能需求
        2.1.2 基本功能指标要求
        2.1.3 扩展功能需求
        2.1.4 工作环境指标
    2.2 系统架构及原理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硬件电路设计
    3.1 硬件系统组成
    3.2 MCU选型
    3.3 电源电路设计
        3.3.1 前端滤波电路设计
        3.3.2 降压电路设计
    3.4 数据采集处理模块
        3.4.1 开关信号采集电路
        3.4.2 速度信号采集电路
    3.5 数据存储模块
        3.5.1 Flash存储模块
        3.5.2 SD卡存储
    3.6 人机交互模块
        3.6.1 LCD显示
        3.6.2 按键电路
        3.6.3 打印机电路
        3.6.4 IC卡电路
    3.7 通信和接口模块
        3.7.1 RS232通讯接口电路
        3.7.2 USB主机接口电路
        3.7.3 无线通讯GSM/GPRS模块电路
        3.7.4 CAN总线通讯电路
    3.8 语音播报模块
    3.9 卫星定位模块
    3.10 抗干扰设计
    3.11 PCB设计
        3.11.1 布局设计
        3.11.2 布线设计
        3.11.3 射频电路信号完整性设计
        3.11.4 PCB图
    3.12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软件程序设计
    4.1 开机自检程序
    4.2 电源控制任务处理
    4.3 行驶数据记录任务处理
        4.3.1 速度/里程处理模块
        4.3.1.1 速度脉冲处理
        4.3.1.2 行驶速度统计
        4.3.1.3 行驶里程统计
        4.3.2 驾驶行为记录
        4.3.2.1 车辆状态判定
        4.3.2.2 车辆异常停滞判定
        4.3.2.3 事故疑点记录和处理
        4.3.2.4 未登录驾驶处理
        4.3.2.5 超速驾驶处理
        4.3.2.6 速度状态日志记录处理
        4.3.2.7 360小时实时行驶速度记录处理
    4.4 Flash数据存储
    4.5 人机交互任务处理
        4.5.1 按键任务处理
        4.5.2 LCD显示任务处理
    4.6 语音合成及播报
    4.7 GSM/GPRS任务处理程序
    4.8 GNSS任务处理程序
    4.9 打印任务处理
    4.10 CAN总线通讯任务处理
    4.11 IAP升级
    4.12本章小结
第五章 系统调试及运行
    5.1 性能调试
        5.1.1 电源性能调试
        5.1.2 信号完整性调试
        5.1.3 GNSS性能调试
    5.2 功能调试
        5.2.1 数据记录及显示功能
        5.2.2 功能选择界面
    5.3 装车测试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主要研究内容总结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附录

(4)高速DSP的电视图像跟踪系统的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第一章 绪论
    1.1 图像识别与跟踪技术概述
    1.2 目标跟踪技术的发展及应用
    1.3 本文章节安排
第二章 电视跟踪系统的基本原理
    2.1 图像识别与目标跟踪原理
    2.2 实时电视图像跟踪系统的基本原理
    2.3 毕业设计主要工作
第三章 基于PCI总线的双路PAL制同步显示卡
    3.1 PCI总线概述
        3.1.1 PCI总线的特点和发展趋势
        3.1.2 PCI板卡的机械特性和电气规范
        3.1.3 PCI总线设备的信号分配及配置空间
    3.2 双路PAL制同步显示卡的设计方案
        3.2.1 显示卡的总体设计框图
        3.2.2 显示卡的特点和性能
    3.3 显示卡的硬件设计及实现
        3.3.1 PCI总线接口芯片介绍
        3.3.2 PCI 9054芯片特点
        3.3.3 PCI总线设备的SCH和PCB设计
    3.4 基于双路PAL制同步显示卡的差分输出显示板卡的实现
第四章 基于双片TMS320C6416T的电视跟踪系统的设计
    4.1 电视跟踪系统的总体设计方案
        4.1.1 跟踪系统的总体设计
        4.1.2 跟踪系统的特点和性能分析
    4.2 跟踪系统的硬件设计及实现
        4.2.1 主要芯片的选型及特点
        4.2.2 LVDS输入、输出接口及RS-422通信接口设计
        4.2.3 EP3C55U的外围设计及功能
        4.2.4 DSP硬件资源分析及设计
    4.3 跟踪系统的PCB和电磁兼容性设计
        4.3.1 高速PCB设计中的信号完整性问题
        4.3.2 跟踪系统的PCB布局布线设计
第五章 基于多核DSP的图像跟踪系统的设计
    5.1 TI C66x高性能多核DSP的特性
    5.2 图像跟踪系统设计方案
    5.3 系统设计的特点
    5.4 结论
结束语
致谢
参考文献
作者在攻读硕士期间完成的工作

(5)氘通量透钯时引发的异常发热现象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凝聚态核科学概述
    1.2 凝聚态核科学的历史与现状
        1.2.1 凝聚态核科学的历史
        1.2.2 凝聚态核科学的现状
        1.2.3 国内外新进展
    1.3 论文工作意义和工作内容
第2章 选择性共振隧穿理论和实验设计
    2.1 选择性共振隧穿理论
        2.1.1 选择性共振隧穿理论的介绍
        2.1.2 选择性共振隧穿理论的应用
    2.2 气态充氘实验方法
        2.2.1 实验的基本想法和目的
        2.2.2 实验系统的设计
    2.3 氘通量、反应产物和异常发热的关联
        2.3.1 氘通量和异常发热的关联
        2.3.2 反应产物和异常发热的关联
第3章 钯片实验系统:异常发热和反应产物的检测
    3.1 实验装置的介绍
        3.1.1 钯片系统的实验装置
        3.1.2 实验的方法和步骤
    3.2 异常发热的数据分析
        3.2.1 温度测量的结果
        3.2.2 红外成像仪的讨论
    3.3 氘通量和多层膜的关系
        3.3.1 镀膜实验数据
        3.3.2 氘通量和膜层数的关系
        3.3.3 氘通量的讨论
    3.4 气体质谱分析的数据
        3.4.1 飞行时间法质谱和四极杆质谱
        3.4.2 透钯氘气的组分变化
        3.4.3 质谱数据分析
    3.5 钯片表面扫描电镜分析
        3.5.1 钯片表面形貌的变化
        3.5.2 扫描电镜的数据分析
    3.6 小结
第4章 钯管实验系统:异常发热和氘通量的关联
    4.1 实验装置的介绍
        4.1.1 原有装置的介绍
        4.1.2 装置的改进
    4.2 实验中的物理量测量及其分析
        4.2.1 测量仪器
        4.2.2 物理量分析
    4.3 异常发热实验结果及其分析
        4.3.1 实验方法和步骤
        4.3.2 实验结果分析
    4.4 小结
第5章 钯管实验系统的传热模型
    5.1 模型的简化
        5.1.1 热平衡方程的建立
        5.1.2 参数的讨论
    5.2 系统温度分布的数值模拟
        5.2.1 边界条件的整定
        5.2.2 不同条件下系统稳态温度分布
        5.2.3 数值模拟结果讨论
    5.3 数值计算与实验数据的比较
        5.3.1 边界条件的比较
        5.3.2 温度分布的比较
    5.4 小结
第6章 温度控制系统的研制
    6.1 基于USB 的多参数数据获取硬件系统
        6.1.1 数据获取和输出的硬件系统概述
        6.1.2 数据获取和输出的硬件系统的构成及其应用
    6.2 基于Matlab的数据获取和温度控制软件系统
        6.2.1 实验过程描述
        6.2.2 软件系统的总体构成和PID 算法
        6.2.3 自动控制、数据采集和实时显示
        6.2.4 实验数据的离线处理
        6.2.5 软件系统中的辅助功能
第7章 钯阴极放电管
    7.1 实验装置的介绍
        7.1.1 实验装置
        7.1.2 实验方法和步骤
    7.2 光谱数据的分析
    7.3 中微子的猜想
第8章 讨论
    8.1 误差分析
    8.2 氘通量的分析
        8.2.1 流量计读数估算氘通量
        8.2.2 氘气瓶压力估算氘通量
        8.2.3 氢气提纯仪的产品性能参数估算氘通量
    8.3 改进方案
第9章 论文工作总结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6)光栅分光型乙醇汽油近红外光谱分析关键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提要
第一章 绪论
    1.1 乙醇汽油推广原因及现状
        1.1.1 使用乙醇汽油的好处
        1.1.2 乙醇汽油的发展现状
    1.2 乙醇含量检测的必要性及方法
    1.3 近红外光谱分析仪器的分类和应用
        1.3.1 近红外分析仪器分类
        1.3.2 近红外分析仪器应用
    1.4 近红外光谱分析仪器的发展概况
    1.5 课题研究意义及论文结构
第二章 乙醇汽油近红外分析原理
    2.1 近红外光谱的吸收机理
    2.2 定量、定性分析原理
        2.2.1 朗伯定律
        2.2.2 比耳定律
        2.2.3 朗伯-比耳(Lambert-Beer)定律
        2.2.4 吸光度的加合性
    2.3 乙醇汽油定量定性分析原理
    2.4 影响近红外分析结果的因素
第三章 乙醇汽油近红外光谱分析仪设计
    3.1 仪器结构
    3.2 数字锁相技术
        3.2.1 锁相放大器的工作原理及结构
        3.2.2 模拟锁相放大器的组成及缺点
        3.2.3 数字锁相放大器设计
        3.2.4 测试结果分析
    3.3 电源模块设计
        3.3.1 电压转换
        3.3.2 蓄电池充电模块
    3.4 样品光谱数据的测量过程
        3.4.1 固体样品测量
        3.4.2 液体样品测量
    3.5 小结
第四章 乙醇的含量信息提取技术
    4.1 主成分回归建模
        4.1.1 主成分分析
        4.1.2 回归分析
    4.2 神经网络建模
        4.2.1 BP 网络理论简介
        4.2.2 神经网络建模
    4.3 模型参数优化
        4.3.1 PRESS 值法选取最佳主成分数
        4.3.2 近红外光谱预处理方法
        4.3.3 动态局部建模
    4.4 小结
第五章 异常值剔除技术
    5.1 干扰波长剔除
    5.2 异常样品剔除方法
        5.2.1 马氏距离法
        5.2.2 循环预测法
    5.3 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主要研究成果及创新性工作
    6.2 存在的问题及下一步需要研究的工作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研究成果
摘要
ABSTRACT

(7)供水管道泄漏检测定位中的信号分析及处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压力管道泄漏检测定位现状
        1.2.2 供水管道泄漏检测与定位研究现状
    1.3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
2 供水管道泄漏声产生机理及特征研究
    2.1 概述
    2.2 供水管道泄漏主要形式及主要声源
        2.2.1 泄漏主要形式
        2.2.2 管道泄漏处主要声源
    2.3 供水管道泄漏段管内流场
        2.3.1 流体基本方程
        2.3.2 管道泄漏段流场数值模拟
    2.4 泄漏声信号激励源物理特征及与管道泄漏参数间关系
        2.4.1 泄漏处空泡声物理特征
        2.4.2 泄漏处空泡声强度与管道泄漏参数间的关系
        2.4.3 泄漏处湍流声物理特征
        2.4.4 泄漏处湍流声强度与管道泄漏参数间的关系
        2.4.5 泄漏处近壁湍流附面层脉动压力物理特征
        2.4.6 泄漏处湍流附面层脉动压力与管道泄漏参数间的关系
    2.5 泄漏段管道的受激振动
    2.6 管道泄漏声产生机理实验研究
        2.6.1 不同大小泄漏口下的泄漏声信号特征
        2.6.2 不同管内压力下的泄漏声信号特征
        2.6.3 不同材质管道泄漏声信号特征
    2.7 小结
3 供水管道泄漏声信号特征提取及泄漏辨识
    3.1 概述
    3.2 泄漏声信号特征分析
        3.2.1 泄漏声信号湍流特征分析
        3.2.2 泄漏湍流特征自相关函数描述
    3.3 泄漏声信号特征提取方法
    3.4 泄漏声信号在管外噪声源干扰下的辨识
        3.4.1 泄漏声信号在管外噪声源干扰下的辨识基本原理
        3.4.2 泄漏声信号在管外噪声源干扰下的辨识处理结果
    3.5 泄漏声信号在管内噪声源干扰下的辨识
        3.5.1 管内阀门和管道接口噪声产生机理及特征
        3.5.2 管道阀门和管道接口噪声频域特征
        3.5.3 管内噪声源干扰下的泄漏声信号辨识处理结果
    3.6 小结
4 基于时延估计的泄漏定位方法
    4.1 概述
    4.2 时延估计泄漏定位模型
    4.3 互相关时延估计方法
        4.3.1 互相关时延估计方法基本原理
        4.3.2 互相关时延估计方法在泄漏定位中的应用
    4.4 自适应时延估计原理
        4.4.1 维纳滤波和卡尔曼滤波
        4.4.2 最小均方自适应滤波
    4.5 LMS 自适应时延估计及其在漏点定位中的应用
    4.6 时延估计泄漏定位方法性能分析
    4.7 小结
5 泄漏声传播信道盲系统辨识
    5.1 概述
    5.2 泄漏声信号传播特性
        5.2.1 小口径管道及传播距离对泄漏声信号的影响
        5.2.2 大口径管道及传播距离对泄漏声信号的影响
        5.2.3 管道接口对泄漏声信号的影响
    5.3 泄漏声信号传感模型及盲系统辨识基本原理
        5.3.1 泄漏声信号传感模型
        5.3.2 盲系统辨识基本原理
    5.4 基于 OVERLAP-SAVE 和相关函数配准理论的盲系统辨识原理
        5.4.1 采用overlap-save 原理构建代价函数
        5.4.2 采用相关函数配准原理构建代价函数
        5.4.3 代价函数约束条件建立
    5.5 辨识信道的遗传算法优化研究
        5.5.1 遗传算法基本思想及数学基础
        5.5.2 遗传算法在盲系统辨识中的应用
    5.6 信道盲辨识仿真实验
    5.7 实际泄漏声信道盲辨识
    5.8 小结
6 基于盲系统辨识的泄漏定位
    6.1 概述
    6.2 突发干扰噪声抑制
        6.2.1 突发干扰噪声对泄漏声信道盲辨识的影响
        6.2.2 采用小波变换抑制突发干扰噪声的自适应方法
    6.3 不依赖泄漏声传播速度的盲系统辨识泄漏定位
        6.3.1 泄漏声信号传播速度理论
        6.3.2 泄漏声信号传播速度与管道条件间关系的实验研究
        6.3.3 不依赖泄漏声传播速度的盲系统辨识泄漏定位应用
    6.4 不依赖管道长度的盲系统辨识泄漏定位
        6.4.1 不依赖管道长度的盲系统辨识泄漏定位基本原理
        6.4.2 不依赖管道长度的盲系统辨识泄漏定位应用
    6.5 盲系统辨识定位方法扩展应用
    6.6 小结
7 供水管道泄漏检测定位仪器系统
    7.1 概述
    7.2 供水管道泄漏检测定位系统基本构成
    7.3 分布式数据采集单元
    7.4 检测定位系统的虚拟仪器设计开发
    7.5 小结
8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8)海水重金属现场分析仪器的硬件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重金属的危害
    1.2 课题任务
第二章 仪器的总体结构
    2.1 水路系统
        2.1.1 水样预处理系统
        2.1.2 水样分配系统
    2.2 电路系统
        2.2.1 最小系统
        2.2.2 外围器件的扩展
    2.3 系统的软件流程
第三章 LAPS检测系统
    3.1 光寻址电位传感器简介
    3.2 电路实现方案的比较选择
        3.2.1 信号源的制作
        3.2.2 偏置电路
        3.2.3 I-V转换电路
        3.2.4 交流信号有效值的检测方法
    3.3 锁相检测电路
        3.3.1 I-V转换电路
        3.3.2 前置放大电路
        3.3.3 带通滤波
        3.3.4 程控放大
        3.3.5 主信号发生器和参比信号发生器
        3.3.6 相敏检测和低通滤波
        3.3.7 反向偏置电压扫描电路
    3.4 软件设计
第四章 电化学检测系统
    4.1 差分脉冲溶出伏安法
    4.2 电极体系及电极的选择
    4.3 恒电位仪
    4.4 电流检测
        4.4.1 I-V转换电路
        4.4.2 A/D转换电路
    4.5 算法的软件实现
        4.5.1 LSSV的软件实现
        4.5.2 DPSV的软件实现
第五章 硫属玻璃电极测量系统的设计
    5.1 硫属玻璃电极的制备
    5.2 硫属玻璃电极测量系统
        5.2.1 仪表放大器的误差估计
        5.2.2 Σ-△ADC的原理
    5.3 检测系统的硬件实现
第六章 系统性能测试
    6.1 锁相放大器的性能测试
        6.1.1 电流分辨率
        6.1.2 偏置电压的稳定性
    6.2 电化学检测系统的性能测试
        6.2.1 电流分辨率
        6.2.1 恒电位计输出稳定性
    6.3 硫属玻璃电极检测系统的性能测试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7.1 总结
    7.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作者在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独创性声明
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

(9)全国第九届微弱信号检测学术会议征稿通知(论文提纲范文)

1.学术论文内容范围:
2.学术论文稿篇幅及书写规范:
3.征稿截止日期:
4.稿件邮寄地址及联系人:

四、全国第九届微弱信号检测学术会议征稿通知(论文参考文献)

  • [1]桥梁健康监测系统设计及损伤识别方法研究[D]. 王煜. 太原理工大学, 2020(07)
  • [2]近红外光谱分析应用研究及新型光谱感知节点入射光学系统设计[D]. 庄新港. 山东大学, 2017(08)
  • [3]基于GPS/北斗的客货车行驶记录仪的研究[D]. 徐永海. 浙江理工大学, 2016(07)
  • [4]高速DSP的电视图像跟踪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 李珊珊.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2012(04)
  • [5]氘通量透钯时引发的异常发热现象的研究[D]. 刘斌. 清华大学, 2009(03)
  • [6]光栅分光型乙醇汽油近红外光谱分析关键技术研究[D]. 占细雄. 吉林大学, 2008(11)
  • [7]供水管道泄漏检测定位中的信号分析及处理研究[D]. 杨进. 重庆大学, 2007(05)
  • [8]海水重金属现场分析仪器的硬件设计[D]. 李毅. 浙江大学, 2006(09)
  • [9]全国第九届微弱信号检测学术会议征稿通知[J]. 中国仪器仪表学会微弱信号检测学会. 数据采集与处理, 2000(04)
  • [10]微弱信号检测学会四届二次理事会在浙江淳安召开[J]. 刘彦东. 数据采集与处理, 2000(04)

标签:;  ;  ;  ;  

第九届全国弱信号检测学术会议征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