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功在中医中的起源、发展及地位

气功在中医中的起源、发展及地位

一、气功的起源、发展及其在中医学的地位(论文文献综述)

余海洋[1](2021)在《象思维及其在中医学中的应用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余海洋[2](2021)在《象思维及其在中医学中的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中医学是中国古代科学的瑰宝,凝聚着中华民族深邃的哲学智慧,是打开中华文明宝库的钥匙。中医药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象思维作为中国传统文化最具特色的思维方式,包含了精深的哲学思想、厚重的文化要素和玄奥的宇宙法则,对中医学理论的形成和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在西学东渐的今天,研究象思维的哲学内涵及其应用,有利于深入了解先贤古籍中象思维的实质内涵,防止象思维的失落和中医原创性思维的缺失,为中医的发展提供创新源泉,还有利于中医在国际上占有话语权优势,对传承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以及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都具有重要意义。因此,研究探讨中医象思维既有学术意义又有实际意义。基于此,本文以象思维为主要研究对象,旨在探究中医学的特色优势思维,进一步揭示象思维的科学性,提炼象思维中所汲取的文化和生命哲学营养,同时研究象思维如何在中医学中发挥重要作用,为今后象思维的研究工作提供一些梳理成果以及具有借鉴意义的理论研究。方法:主要采用了三种研究方法:一是文献分析法,深入挖掘有关象思维的经典书籍,并对相关理论知识进行整理、归纳和提炼。二是案例分析法,在进行理论对比说明时,以典型案例为题材举例分析。三是运用归纳总结法,把现有研究中的优秀成果进行整理,并把其中的研究方法、研究内容、研究成果进行进一步的总结和梳理,更系统、更全面地分析目前地研究还存在哪些问题,从而在理论研究方面针对性地进行创新。结果:研究表明,“象”字其本意指大象,后被不断发展演变成为意象概念,由形而下的概念上升到形而上的概念,由具体概念上升至抽象概念,从而被赋予哲学内涵。象思维的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中华文化的源头《河图》与《洛书》,《河图》、《洛书》通过对宇宙星象的内心感悟,将哲理寓于象,体现了明显的象思维。象思维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在其发展的过程中,形成了其自身的特点,如整体性、创造性、多向性和预见性,同时也不可避免的带有一些随意性、经验性、模糊性等特点。在中医理论中,阴阳、五行皆为象,可以类比推理到人体,与人体脏腑相配属,体现人与自然相通应。在中医临床辨证论治、针刺治疗以及药物治疗都大量运用了象思维。在天人合一观念的指导下,利用象思维养生治未病更是中医学的一大特色,顺应四时之象、讲求阴阳平衡、动静结合的养生观都体现了中医学维护生命健康,贵“生”的思想。结论:象思维作为中国传统文化最具特色的思维方式之一,是中医学探究、认识人体生命的重要工具,凝聚着中华民族深邃的哲学智慧。研究象思维是传承中医特色思维的需要,也是是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需要。中医学以阴阳之象和五行之象为模型,利用象思维加以推演,使象思维贯穿于中医理论的构建、中医临床实践以及中医养生方法中,并发挥着重大作用。因此,要深入挖掘象思维的价值内涵,充分利用象思维的优势特征,取之精华大量运用到中医理论和临床实践中去,为中医药事业、产业的发展注入源头活水,为中医药固本清源、守正创新、传承发展以及人类健康发展做出重要贡献。

刘星[3](2020)在《基于运气学说的温病辨证论治规律研究》文中指出目的:运气学说是中医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理论体系最早在《素问》七篇大论中集中论述,并在《黄帝内经》其它篇章中具体运用。在中医学文献中,温病的概念亦最早见于《黄帝内经》,那么温病在病因、病机、发病、辨证及治疗等方面必然与运气学说存在难以割舍的关系,学者对此研究较少。本文试图将温病与运气学说结合起来研究,探讨运气学说的理论范畴、运气学说在温病辨证论治中的具体运用及两者之间的关系,从而明确基于运气的温病辨治规律。方法:借鉴医史文献的研究方法,采用传统文献挖掘、理论与临床应用探讨相结合的研究方法。以《黄帝内经》为主要研究文献,结合后世医家有关运气及温病研究的相关着作与论文,对其分析整理归纳。通过对上述文献的深入研究,阐述运气学说的科学性和理论范畴,以及在《黄帝内经》中的具体运用,并基于此阐明温病的辨证论治规律及疫病的发生与防治。结果:文章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论述运气学说的形成主要是以朴素的天文和历法知识为基础,而源于运气学说的“天人相应”观念亦有其天文、物理学等科学依据。运气学说的理论范畴除了干支推演理论,主要包括其对人体的生理病理及疾病的病因、病机、诊断、治疗等方面的认识,这些在七篇大论中有系统概述,而详细的理论应用必须探求整个《黄帝内经》。第二部分论述运气学说在《黄帝内经》中的具体运用。“伤于寒”是导致免疫力下降、感受病原微生物的主要因素,属于疾病的诱因。四时气候的不同变化影响体质,体质最终决定发病证候的寒热虚实,而非六淫。三阴三阳开阖枢学说描述太阳、太阴时,“开”、“关”并存并用,其用取象比类的思维细致地描述了人体三阴三阳的生理功能及病理变化,开阖枢“折”即为三阴三阳病。经气倾移是三阴三阳病的本质,主要由人迎寸口脉法来判定倾移的六经方向和经气多少,辨识三阴三阳病的过程就是六经辨证的过程。第三部分论述基于运气学说的温病辨证论治规律。温病的病机可以归纳为:失于藏精,感受邪毒,发必温病。“伏气”的本质是异常气候(六淫)加于人体后形成的体质状态,并影响未来发病的寒温性质。温病的发生主要是因于体质阳升热化,即“不藏精”,而“不藏精”受气候因素影响较大,包括“冬伤于寒”。卫气营血辨证缺少对具体的经脉脏腑病位的辨别,临证必须结合六经辨证。吴鞠通的三焦辨证严格来说并不是一种单纯的、创新的辨证方法,教材将其等同于脏腑辨证,就失去了本义,辨治温病也就很难单独以之为纲。而六经辨证不仅兼纳经络、脏腑,而且每一经皆有卫、气、营、血之分,是一种纵、横交叉立体式的较完整的辨证方法,实际含纳三焦辨证,并能融合卫气营血辨证;辨治温病应采用以六经为纲、卫气营血为目的六经辨证体系。同时,温病的治疗须采用同是源于运气的气味治法。第四部分论述疫病的发生规律和预测方法。《黄帝内经》时代的先人不仅早已认识导致疫病等恶劣疾病发生的致病原,即其所谓“邪鬼”、“五尸鬼”,而且认识到“三虚”可致疫病,还运用运气学说准确地预测疫病的发生。文章最后用运气学说分析了本次“新冠”肺炎疫情。结论:运气学说具有客观的天文学、物理学等科学基础。运气学说不仅在七篇大论中集中论述,更是整个《黄帝内经》及乃至整个中医学的理论基础,其在《内经》中得到具体、广泛地应用。进而温病的病因病机、辨证方法、治疗方法等多源于运气,从而形成基于运气学说的温病辨治规律,以及疫病(包括温疫)的发生与防治规律。

徐静[4](2020)在《魏晋南北朝医学世家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魏晋南北朝医学世家的涌现是这一时期医学史的独特现象。这些医学世家多出身士族,其中大部分为饱学之士,有史可考者共11家44人。在魏晋南北朝特定的历史环境影响下,他们精研医术,并作为家业世代相传。本文是对魏晋南北朝医学世家的整体、系统研究,旨在对整体现象的探析,完善魏晋南北朝医学史的研究,补充医学史现有研究的不足。论文借助文献学及多学科综合研究方法,从三个层面予以研讨。第一章魏晋南北朝医学世家概况与各家传承,是从魏晋南北朝医学发展概况以及医学世家涌现的时间、数量、地域、涉及医科等方面对魏晋南北朝医学世家进行总体展现。并且通过对陈郡殷氏、鄠县周氏、东莞徐氏、阳翟褚氏、丹阳陶氏、阳平馆陶李氏、阳平乐平王氏、清河崔氏、吴兴武康姚氏、高阳许氏、刘澄与刘聪父子史料及医学文献的梳理,总结出各家传承及特点。第二章魏晋南北朝医学世家现象原因探析,意在从此时期政治、经济、文化、医学自身发展对医学世家的影响探析其产生的原因。第三章魏晋南北朝医学世家对后世医学的影响,试在医学世家现存医着的基础上,结合各家医学成就,分析魏晋南北朝医学世家对后世医学各科及医学文献整理、流传的影响。研究结果初步表明,魏晋南北朝医学世家之所以在此时期内涌现,是受特定的历史条件决定的。其对当时及后世医学都产生了重要影响,为中医学保存了宝贵的材料,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独有的历史风貌。

夏林炜[5](2019)在《基于形气神三位一体生命观对《敬慎山房导引图》养生导引法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导引是中国传统养生保健方法之一,意为导气令和,引体令柔,是指在自我意识的主动调控下,通过形体的运动导引气机,从而起到强身健体、祛病保健的功效。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它成为了中医治疗方法及中医养生学的重要手段。本文首先较为系统的梳理了导引的历史发展源流,明晰了导引的概念及其在中医学中的作用和地位。《敬慎山房导引图》是成书于清朝初期的一本导引图集专着,在中医导引中具有着重要的地位和意义。《敬慎山房导引图》共记载了24类导引功法,按功效可分为祛病健身类功法和强壮健身类功法两大类。该导引专着有三大特点:一是运用图文并茂的方式对导引功法进行了描述,对理解导引功法套路大有裨益,这在较早的导引文献记载中较为少见;二是该书中导引功法全面,既有对形体疾病的调控功法,也涵括了对精神疲惫等神智异常疾病的调控功法;三是该书导引功法针对性强,完美体现了中医学辨证论治的特点。形气神三位一体生命观是中医基础理论的重要内容,它认为人是由形气神三个要素构成,这三者是不可分割、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整体。中医导引的实质即是对人体形气神的锻炼和调控并使之三位一体。本文基于形气神三位一体生命观,对《敬慎山房导引图》的导引功法进行了较为详尽的阐述和深入的探析。一是本文逐一阐述了功法操作,并注释了文章中的术语;二是本文阐明了《敬慎山房导引图》导引功法的实质就是通过内向性运用意识,对人体形、气、神进行锻炼和调控,并使之三位一体的过程。在此书中,无论是静功还是动功,是祛病功法还是强壮功法,导引开始前都有一定的身形要求,此为对形的调控;其次在导引的过程中,或是配合形体动作来调控气机,或是通过意识导引调控气机,此为对气的调控;所有的导引法都有神(意识)的参与并且都是在意识的主动支配下完成的,此为对神的调控。在这一过程中,要意注形中,气随庄动,从而使形气神三个生命要素融为一体,优化生命状态,增强生命机能,从而达到养生保健乃至抗病祛邪的功效。随着社会的进步与发展,人们对于健康的观念正在逐步发生改变,其进行保养身心和锻炼的方式也在发生着变化。在此过程中,导引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而与导引相关的健身气功功法虽有国家政策的大力支持,但若想进一步充分的发展,必然要有较为系统的理论指导功法的学习与锻炼。本文通过中医学理论对《敬慎山房导引图》养生导引法机理的解析,一方面提出了新的日常养生保健思想。以形气神三位一体生命观指导导引锻炼,能使人们更快更好的掌握导引养生功法,满足人们对大健康的多样化需求;另一方面,为中医的学习探索提供新手段。导引功法是体察中医理论气、经络等的重要手段,能够为学习中医提供实证的途径。

李铃[6](2019)在《健身气功对办公室人群亚健康状态的作用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本研究在着力于健身气功对人体的保健调养功效,针对目前办公室人群亚健康进行探索,以期为办公室人群亚健康状态的改善提供合理思路。本研究以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实验法、专家访谈法、数理统计法为撰写论文的研究方法,将健身气功与办公室人群亚健康相结合,对健身气功对办公室人群亚健康进行实验研究。研究目的:观察比较20周健身气功运动干预与办公室人群亚健康状态各项指标的变化,探讨健身气功运动对办公室人群亚健康状态的改善作用。实验方法:1、受试者通过办公室人群的定义分析,针对其范围内的固定人群发放许军教授的《亚健康自测表》,安排填写并回收,经过数据分析统计,从中挑选出40名不同性别、不同年龄、不同行业类别、不同工龄的办公室人群作为实验对象,以上40名实验对象均为自愿参加,且无不良生活习惯、无重大疾病。2、锻炼方法:请两名国家级健身气功社会体育指导员对40名实验组对象进行每周2次的科学系统教学;周一至周五每天早上开展集体锻炼活动;其余时间,自行安排时间观看相关教学视频。每周2次科学系统教学,90min/次;每天早上集体锻炼时间,4560min/次;共计20周,累积缺席达5次以上者,取消实验计划,不作研究统计。研究内容:实验研究了健身气功对办公室人群亚健康状态的改善作用,观察了健身气功运动对办公室人群亚健康状态下躯体、心理、社会适应三方面指标的变化情况。结论:健身气功对于改善办公室人群亚健康状态具有显着的作用。由于健身气功自身的运动特性,针对改善躯体亚健康方面具有非常积极的改善作用;在改善心理亚健康方面,由于心理因素的复杂性,健身气功运动可以达到一定程度的改善作用;就改善社会适应方面而言,健身气功是一项较为“静”的运动,且社会关系牵涉较广,因此在调节社会适应方面,健身气功的真正价值和意义还未发挥出来。建议:1、国家相关部门应积极进行健身气功的推广工作,加大对健身气功的文化挖掘,多方位地进行推广,扩大宣传面,提高社会乃至国际对健身气功的认知度与认可度。2、通过在高校开展健身气功课程,尤其是各体育院校,培养健身气功教学、推广的人才,为健身气功走向更为广阔的舞台,奠定人才基础。3、在相关部门的组织下,不断建设健身气功指导站,在社区配备健身气功社会体育指导员,为广大群众尤其是工作形式固定、缺乏运动的办公室人群创造更好的锻炼环境。4、充分发挥社区教育的重要性,积极开展健康知识讲座、健身气功推广课程,将“健康中国”、“全民健身”的理念,普及到家家户户,让健身气功在全民健身高潮中发挥更为重要的作用。5、针对办公室人群而言,维护自己的身心健康,是社会、家庭和谐发展的重要保障。应积极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主动参与集体活动,因地制宜地选择自己的运动项目,主动调整自己的心理状态,以促进自我健康。

赵希睿[7](2018)在《先秦两汉简帛医书中的气论与身体观研究》文中指出本课题研究的基本思路是以中医学理论及思想为研究内容的主体,通过以哲学、文献学、历史学、社会学等研究方法为指导,对先秦两汉时期简帛医书中有关气论与身体观的论述进行整理研究。其中,先秦两汉时期早期医家的气论思想为研究主体,在此框架下对早期医家的身体观进行分析,以期探明我国早期医家的身体观与气论的关系,及其在中医学与中国哲学上的文化内涵。1.研究目的先秦两汉时期的简帛医书中的气论与身体观代表着中国早期医家对于气与身体关系认识的来源,为中医学身体观研究提供了研究方向与研究思路。中医学理论中的气与身体的关系是建立在中国古代哲学的基础之上的,本研究力图明确简帛医书中气论与身体观的主要内容、基本特点以及其思维方式,从而概括其所蕴含的中国哲学与中医哲学内涵。2.研究方法①多学科交叉法:对于气论与身体观的研究属于跨学科的研究,主要涉及中医学、哲学、文献学、史学等学科的方法,包括了中医学、哲学的理论思维研究,文献学与史学的考据方法等。②文献法:对已搜集到简帛医书文献加以整理,对其中含“气”的文献加以辑录,并将简帛医书中的“气”总结概括为症状病名、人体之气、天地自然之气、外邪病因与药物疗法之气五类。③分析归纳法:对简帛医书中有关身体认识的文献加以整理,分析其中与“气”相关的内容,总结出早期医家对于气与身体之间关系的认识,并概括为气与经脉、呼吸吐纳、导引行气、房中益气、气与生死五个方面。3.研究结果①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国哲学与中医学理论中,“气”都是一个基础而关键的概念。在对于身体的认识当中,“气”同样充当着这样一个核心的概念。中国古代哲学中以天地自然为人体生命乃至社会伦理的依据,这种自然为本的宇宙观促使医家们将“天—地—人”联系在一起,并形成“气—阴阳五行—身体”的身体观。②从简帛医书中的内容上看,医家们对于身体最基本的认识主要在于身体的结构、疾病的治疗与养护。随着理论的深入,医家们将“气”引入对于身体的认识,并逐渐成为身体观中的核心部分。医家们吸收了诸子百家对于“气”的哲学上的认识,从天地自然出发,涵盖社会伦理,在注重实践与实际效果的基础上,更进一步深化了理论,体现了中国古代医家们独特的思维方式。③医家们以“天人相应”的思维方式将道家思想引入中医学理论当中,并将“保气”与“贵生”联系起来。又通过“取类比象”的方式,形成“宇宙—气—人体”的类比归纳过程,将人与天的关系借由气联系在一起。而对于具体事物的分类与理解上,则蕴含了早期医家阴阳五行的思维分类方式,体现阴阳中和的大原则。

陈建仁[8](2014)在《医易会通之阴阳理论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本论文立足于阴阳理念,以象数学说为切入点,力图探讨中国易学史及医学史上医易会通的根源、层次、特色和运用等方面的内容。全文共分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为医易阴阳总论,论述古代阴阳理念的形成、医易阴阳论之关系,以及本文以象数学说为切入点的立论缘由。第二部分,详细考察医易会通学术领域中的阴阳理论问题。首先,探讨阴阳理念之象数起源,认为易学阴阳之数源于筮法,观物取象是卦爻符号体系解释法的体现;中医学阴阳之象数与易学阴阳之象数在源头上相通,在思维上是同构的。其次,论述医易阴阳理论的基本象数结构,认为太极、两仪、四象、八卦属于“一分为二”的象数结构,三才、五行、十干、十二支属于“阴阳定性”的象数结构。复次,论述医易阴阳理论的后天象数体系,认为此体系是以阴阳作为最基本的构成元素,以天人一理的理念,从时间和空间不断循环运转的角度,建构万物生化行藏的动态模式,是阴阳变动思想的运用机制。又次,论述医易阴阳理论的先天象数体系,认为此体系是以相对相成的阴阳二分法模拟出宇宙的生成及本体情态,是探索宇宙和生命基原的象数组构,而其间的“太极命门说”则是先天象数与中医学理密相融合之典例。最后,论述医易阴阳理论的总体象数特色,认为阴阳符号(或概念)使象和数具有象征化、摹拟化的本质特性,并促成了依类推衍的理性与感性同轨的系统论思维趋向,为包括医易会通理论在内的中国传统哲学统绪的形成与发展发挥了无与伦比的巨大作用。第三部分,以卦气说和五运六气说为例,论述医易会通特定的学术领域中,阴阳理论的诸方面运用。先论卦气说,认为卦气学说以四正卦为中心,以阴阳的消长描绘气候的节律变化,归纳气候变化影响社会现象、人体健康的规律,体现了先哲以阴阳原理解释世界万事万物的努力,正是后天象数体系在医易融通学术领域中的妙用。次论五运六气说,认为五运六气学说以阴阳消长展示岁时物候变化,站在天地人三才合一的角度,以干支为变化之枢机,以五行为万物之营用,交融协合,形成有序的从多方位、多角度考察天时节候影响人体健康状态的医学辨证思想,正是后天象数体系在医易融通学术领域中的奇用。

郭新斌[9](2013)在《从形式逻辑的视角探究健身气功概念发展》文中认为文章采用文献资料法和逻辑分析方法,在综合前人关于"健身气功是什么"观点的基础上,从外延和内涵两个方面来界定健身气功的概念,认为:健身气功是基于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人体生命整体观,通过调心、调息和调身三者的有机统一配合,达到改善人体的健康状况、开发身体智慧,使身心臻于高度和谐的技能。

栗俊伟[10](2013)在《中医思维模式及其在当代的演变 ——结合中医心血管病学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1概念1.1中医学中医学是中国历史上汉语文化中身体观念和医疗术的集合体。中医学的概念决定着本课题的研究内容。1.2思维模式思维模式的定义和分类有很多,难定于一是。这里采用从信息角度给出的定义:思维模式是思维主体获取思维对象信的息进行贮存、加工,形成新信息的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相对稳定的定型化的思维样式。思维模式的概念关系到本课题的写作结构。思维模式的本质是对思维过程的限定。思维的起点、目标、思维过程中运用的范式或范例、思维主体所持的观念等决定着思维的样式。故思维模式具有时代性、领域性、同一领域的思维模式有多样性,不同主体运用同一思维模式具有差异性。思维模式决定着思维的广度、深度、效度。本课题把逻辑(形式逻辑、辩证逻辑)作为思维的工具。同时认同学者汤建民所说,“非逻辑思维模式,比如灵感、直觉、顿悟更像是一种思维过程中的状态,而非具有某种结构的模式”。但是可以把灵感等归为具体思维方法。2研究内容和目的本课题吸取信息科学中"ontology"是概念之间层次和关联关系的含义,尝试建立中医思维模式的概念体系的框架,从概念体系的角度来研究中医思维模式及其演变,同时尽量结合中医心血管病学有关的事例个案或医案。然后分析影响中医思维模式有效性的诸因素,整体观念和辩证论治的复杂性。但由于研究者专业背景所限,只提出新的范畴或框架,不做计算机信息处理方面的研究,可待将来和信息科学开展合作。关于中医思维模式的比较研究有很多,本课题尽力不重复已有的相关研究内容。本课题不重点研究具体的思维方法,如发散思维、灵感思维等。只有当本课题的研究涉及到这些具体思维方法时,才视需要而论述。3研究方法3.1概念体系构建法概念体系构建,就是要找出概念之间的层次和关联关系,划分其层次。这个术语来源于哲学,后来被信息科学所借用,一般译为“本体论”。斯坦福大学Tom Gruber(1993)在知识共享的环境中将Ontology定义为“概念化的规范(A Speci-ficationof A Conceptualization)”。借用其划分概念层次之意,可尝试建立中医思维模式框架。3.2概念分析法可以认为概念分析方法是概念体系构建方法的一部分。3.3个案研究和比较研究法个案研究和比较研究可以可以使研究内容更具体、深入,更深刻地理解中医思维模式的特点。3.4历史方法与逻辑方法相结合4创新性2.1中医思维模式需要系统解读,建立概念体系是一种很好的办法。2.2经过回顾80年来有关中医基础理论研究的文献(以中英文为主,部分台湾地区和日本国的文献未能纳入)来看,当前系统研究中医思维模式的文献较少。2.3“973中医理论体系框架结构研究”刚于2013年启动,为期五年。有学者分析,中医理论概念体系研究是“中医理论体系框架结构研究”的要素之一。说明本课题的研究内容处于理论前沿。5写作结构本课题整体分为总论、分论、讨论三部分。部分内容结合中医心血管病学的知识来谈。5.1总论部分结合已有的史学着作回顾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并构建中医思维模式概念体系的框架。中医学理论体系包括思维模式的的形成,无疑会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等因素的影响,但这些内容大多可得之于医学史着作,而且有可能和分论部分重复,故这部分内容仅采用概述的方法回顾。(总论主要采用逻辑的方法和概念体系构建的方法)5.2分论部分在中医学思维模式概念体系的框架下,具体论述中医思维模式的演变。(分论主要采用历史的方法)5.3讨论部分5.3.1影响中医思维模式有效性的诸因素5.3.2中医思维模式的两种趋向5.2.3中西医思维模式发生区别的临床拐点5.3.4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的复杂性6研究成果6.1关于中医思维模式概念体系框架中医思维模式的体系,可以概括为以身体观为起点,以形而上(先在/超验,如术数)、形而中(中介,如取象比类)、形而下(实证,如归纳法)三层思维方法为核心,以治未病为最高目标的三大部分。6.2关于中医学思维模式及其当代演变6.2.1传统的身体观包括“尚‘一’的身心观”、对气的信念和气的伦理化以及五行脏象系统、“灵兰藏象系统”(据内经灵兰秘典论篇)、经络系统。由“道”到“一”之间的转换,使中医学理论体系的产生成为可能。气具有伦理色彩,以受“道”“儒”两家影响为着。当代“尚‘一’的身心观”和对气的信念、气的伦理内涵弱化;藏象、经络系统的身体观突显,并且与现代医学客体化的身体观并存。6.2.2传统中医实证层次(形而下)的经验思维在中医思维模式中居于基础地位。这层思维模式包含了经验主义学派的认识论,也包括了理性主义学派的认识论,与当代的科学精神相通。现代中医的实验研究和试验研究是其拓展。6.2.3传统中医取象比类(形而中)可以分为“据象比附”和“取类比象”两种,是沟通上下两层思维模式的中介。其受到中医重视的原因和《周易》描述的“道—阴阳—象”世界图景有关,而非简单的“原始思维”。取象比类思维到清代才发展至鼎盛。“隐喻”是近10年来解读取象比类思维模式的新角度。在当代它被有些学者认为是中医思维的核心。6.2.4传统中医阴阳五行、五运运气思维模式(形而上),在中医中的应用方式主要为解释现象和指导临床实践两方面:通过解释现象可以凝练经验;指导临床实践时往往暗含经验思维,而非僵化的推演。阴阳思维模式的发展有趋于对称、趋于简要的趋势。当代用对立统一规律来解释阴阳思维模式的精髓,但可能忽略阴阳思维在中医学发展史中的丰富性。五行模式在近代以来饱受争议,历经几次废除之争。干祖望教授认为五行只是中医的工具之一,有时并不用。国医大师邓铁涛教授提出“五脏相关学说”取代五行。6.2.5“治未病”具有现代医学“三级预防”的阶梯性内涵。“治未病”最有特色的是强调精神因素、体质养生、病后防复。当代中医院开设了治未病专科。6.2.6中医思维模式的复杂性在于形而上(先在的、超验的)、形而中(上下的中介)三层思维模式常相交错。当代中医用“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概括中医思维模式的特点,需要注意其内涵的复杂型。6.2.7本着继承发扬的精神,应同时注意中医思维之形而上、形而下两个方向,不宜强调某一种思维方式是中医学思维模式的主导或核心。6.3关于影响中医思维有效性的因素中医思维模式的有效性是通过实证(形而下、层次的思维模式为基础的。形而中,形而上层次的思维模式起到“脚手架(薛定谔)”的作用。中医诊断学一元论的思想需要继续发掘、阐发。从隐喻的角度比较,中医的身体观较之于希腊之“四体液说”和印度医学“四大说”可提供更丰富生动的喻体,可以创造更接近病理过程的隐喻,可以辅助做出恰当的临床决策。6.4关于当代中医思维模式的主要特点6.4.1当代中医心血管病学界吴伟教授概括并提倡的“辨病为先,辨证为主”的中医思维模式,辨病被置于逻辑在先的地位。病对于中医和西医都是客观的。辨病为先,辨证为主发扬了传统中医思维重视实证精神的一面,同时也强调传统中医辨证论治的重要地位,反映了当代中医思维模式的基本面貌和发展趋势。6.4.2辨证论治和现代药理相结合。6.4.3开始探索中医的循证医学之路。6.5关于当代中医思维模式发生变革的原因中医近代以来受科学精神的影响,开始重视微观的实验研究。近40年来西方医学模式的改变与中医重视宏观整体、重视临床的特点相通。中医临床思维模式的变化是中西医学交流的结果。中医思维模式在当代发生变化的另一原因在于“西医的病”和“中医的证”、“传统中药”和“现代药理”之间有时一致,有时不能一致所导致的医疗决策困境上。“辨病为先,辨证为主”的临床诊断思维模式以及辨证论治和现代药理相结合的用药思维模式,不仅是为了提高疗效,而且可以解决由于中西医对同一疾病观点不同导致的决策困境。6.6关于中西医之间的关系6.6.1只有最优临床决策而无中西医之别。对于一个掌握了中医思维模式的人来说,需要考虑的是最优临床决策,无需考虑中西之别。在存在中西两套可供选择的治疗方案时,必然要求当代中医具备足够的传统与现代医学知识,才能在做出较好的决策。6.6.2传统中国人的身体观,强调人与自然之间的直接往来,而且具有伦理色彩,这些都是当代解剖刀下所无的。借助工具认识世界当然很重要,但是对人体自然状态的信赖,对精神重要性的强调,以及靠观察、比喻的力量,打通人体的内外之别的思维方式,以及中药气味功效所体现出的人与自然相参的精神,也是一种伟大的文化。7研究意义如果用传统的语言来说,中医是道,有可说的部分,也有不可说的部分,需要能近取譬,也需要仔细观察。用西方的语言来说中医学的思维模式,从最基础的身体观,到更高的治未病理念,包含有经验主义、理性主义、隐喻、形而上学诸种思维样式。从思维的层次性、复杂性角度来看待中医理论体系、分析中医文献、思考中医临床决策是有益的。中医正处于既要保持传统和又要现代化的境遇之中。采取新的视角,进行比较全面地审视,分析中医学思维模式的演变及其内在的逻辑层次,对于弘扬其优秀传统,挖掘其中蕴含的现代精神,理解中医学的现代化是有一定意义的。分析知识体系中的范畴、概念演进过程、理出其内在之间的关系,是知识信息化的基础之一。本课题对于从信息科学角度解析中医学知识也有少许意义。

二、气功的起源、发展及其在中医学的地位(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气功的起源、发展及其在中医学的地位(论文提纲范文)

(2)象思维及其在中医学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表
前言
1 象思维的文化历史渊源
    1.1 象思维与《河图》《洛书》
    1.2 象思维与《周易》
    1.3 象思维与《道德经》
    1.4 象思维与占卜
    1.5 象思维与汉字
2 象与象思维的概述
    2.1 象的科学内涵
    2.2 象思维的科学内涵
    2.3 象的分类
    2.4 象的变化
3 象思维的特征
    3.1 整体性
    3.2 创造性
    3.3 多向性
    3.4 预见性
4 象思维在中医学中应用
    4.1 象思维在中医理论中的应用
        4.1.1 象思维与阴阳五行理论
        4.1.2 象思维与气血津液理论
        4.1.3 象思维与脏腑理论
    4.2 象思维在中医临床中的应用
        4.2.1 四诊合参之象
        4.2.2 针刺经络之象
        4.2.3 药物治疗之象
    4.3 象思维在中医养生中的应用
        4.3.1 象思维与天人合一养生
        4.3.2 象思维与顺应四时养生
        4.3.3 象思维与调和阴阳养生
        4.3.4 象思维与动静结合养生
结语
参考文献
综述 中医象思维研究现状概述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致谢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取得的其他研究成果

(3)基于运气学说的温病辨证论治规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提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部分 运气学说概述与思考
    1 运气学说科学性探源
        1.1 六十年甲子周期形成的天文学背景
        1.2 更长运气周期的形成背景——大司天
        1.3 “天人相应”观念的天文物理学基础
    2 运气学说与《易经》关系简述
    3 运气学说理论范畴初探
第二部分 运气学说在《黄帝内经》中的具体运用
    1 《黄帝内经》的病因观——风为百病之长
        1.1 风、寒之辨
        1.2 不同性质的“风”
    2 《黄帝内经》的发病观——气候影响体质、体质决定发病
    3 《黄帝内经》的生理模型——三阴三阳开阖枢
        3.1 三阴三阳——兼论“标本中气”理论内涵
        3.2 三阴三阳开阖枢学说
    4 《黄帝内经》的诊断方法——六经辨证
        4.1 三阴三阳病的本质为经气倾移
        4.2 三阴三阳病的人迎寸口诊法
        4.3 六经辨证的基本内容
    5 《黄帝内经》的治疗方法
        5.1 三阴三阳病的针刺治疗
        5.2 三阴三阳病的“饮药”治疗——气味治法
第三部分 运气理论范畴的温病辨证论治规律
    1 温病概述与思考
        1.1 《黄帝内经》中的温病辨治观
        1.2 《伤寒论》中的温病辨治观
        1.3 后世医家的温病辨治观
    2 温病的病因病机
        2.1 风寒致温的机理
        2.2 “伏气”并非邪藏于里
        2.3 《黄帝内经》中温病的证候与分类
    3 温病的辨证方法
        3.1 卫气营血辨证初探
        3.2 三焦辨证正误
        3.3 融合卫气营血辨证的六经辨证体系
    4 温病的治疗方法
        4.1 温病气味治疗大法
        4.2 叶天士《温热论》气味治法
        4.3 吴鞠通《温病条辨》气味治法举隅
    5 温病辨证论治实例举隅
        5.1 《黄帝内经》温病辨证论治实例举隅
        5.2 叶天士温病辨证论治实例举隅
        5.3 吴鞠通温病辨证论治实例举隅
第四部分 疫病(温疫)的发生与防治规律
    1 疫病探源
    2 疫病发病
        2.1 “三虚”与疫病发病
        2.2 疫病的发病机理
    3 疫病预测
        3.1 客主加临致气候异常致疫
        3.2 《素问遗篇》中的疫病预测
    4 疫病防治
    5 己亥年末、庚子年初新冠疫情分析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查新报告
论文着作

(4)魏晋南北朝医学世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医学世家的原因
    二、研究目的和意义
    三、研究现状
        (一) 对魏晋南北朝医学世家的概况性研究
        (二) 对魏晋南北朝医学世家的地域性研究
        (三) 对魏晋南北朝医学世家各别专述
    四、主要研究方法
第一章 魏晋南北朝医学世家概况与各家传承
    第一节 魏晋南北朝医学发展概况与医学世家的涌现
        一、魏晋南北朝医学发展概况
        二、魏晋南北朝医学世家的涌现
    第二节 魏晋南北朝医学世家各家传承及其特点
        一、陈郡长平殷氏医学世家
        二、东莞(东阳)徐氏医学世家
        三、郡县周氏医学世家
        四、阳翟褚氏医学世家
        五、丹阳陶氏医学世家
        六、阳平李氏医学世家
        七、东海王氏医学世家
        八、清河崔氏医学世家
        九、吴兴武康姚氏医学世家
        十、高阳许氏医学世家(三家)
        十一、刘澄、刘聪
    第三节 魏晋南北朝医学世家对当时医学发展的影响
        一、医着丰富,涵盖医学各科
        二、对宫廷、军队医疗的影响
        三、推动了当时南北方医学的交流和发展
第二章 魏晋南北朝医学世家现象原因探析
    第一节 玄学对魏晋南北朝医学世家的影响
        一、玄学“意”“象”对医学理论的影响
        二、玄学的思辨促进了医学多元发展
        三、玄学养性延命之思对养生学的影响
    第二节 政治对魏晋南北朝医学世家的影响
        一、孝政的直接效应
        二、门阀斗争下,以医术亲帝王,增加政权保障
        三、皇族与门阀斗争中,选拔人才的效应
    第三节 经济发展对魏晋南北朝医学世家的影响
        一、医学是坞堡经济下的多元追求之一
        二、医学是经济波动中的自保方法之一
        三、纸张的普及使用促进了医学发展
第三章 魏晋南北朝医学世家的成就与贡献
    第一节 魏晋南北朝医学发展对医学世家产生的作用
        一、僧医的盛行使得世医中部分医家向其求学
        二、医经学的发展使得脉诊与针灸在世医中流行
        三、养生学的兴起也促进了医学世家的产生
        四、本草学的繁荣促使士人研究并运用本草
    第二节 魏晋南北朝医学世家群像特点
        一、病患多为皇室、贵族,疾病种类与其优渥生活及士族风尚相关
        二、医术上多善针灸、脉诊
        三、医学世家之间交互成网
        四、医家多长寿
    第三节 对后世医学各科及文献的贡献
        一、医学世家对后世专科的贡献
        二、家传医学以各种形式得以传世而流行
        三、仅存着作对后世医学影响深远
        四、对医学文献整理、流传的贡献
结语
附录
    1 附表: 魏晋南北朝医学世家总览
    2 附录相关说明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5)基于形气神三位一体生命观对《敬慎山房导引图》养生导引法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概论
    1 导引的起源与发展
        1.1 导引的历史起源
        1.2 医学导引的发展概述
        1.2.1 先秦两汉时期
        1.2.2 魏晋隋唐时期
        1.2.3 宋金元时期
        1.2.4 明清时期
        1.2.5 近现代时期
    2 导引法的分类
        2.1 从形体动静分类
        2.1.1 静功
        2.1.2 动功
        2.1.3 动静结合
        2.2 从功法效应分类
        2.2.1 祛病健身功法
        2.2.2 强壮健身功法
第二章 形气神三位一体生命观的探讨
    1 形气神三位一体生命观
        1.1 构成人的三个要素——形、气、神
        1.1.1 形的概念
        1.1.2 气的概念
        1.1.3 神的概念
        1.2 人体的形气神是三位一体的
        1.2.1 形与气之间的关系
        1.2.2 形与神之间的关系
        1.2.3 神与气之间的关系
        1.2.4 强调三者一体的整体性
第三章 《敬慎山房导引图》养生导引法探究
    1 《敬慎山房导引图》的考究
        1.1 原图集名称与年代
        1.2 《敬慎山房导引图》的特点
        1.2.1 图文并茂
        1.2.2 导引方法全面
        1.2.3 体系了辨证施功
    2 《敬慎山房导引图》中对形气神的调控
        2.1 对形的调控
        2.2 对气的调控
        2.3 对神的调控
    3 《敬慎山房导引图》原文解析
        3.1 祛病健身类功法
        3.1.1 疏通气郁法解析
        3.1.2 活血化瘀法解析
        3.1.3 和气止痛法解析
        3.1.4 按摩腰疾法解析
        3.1.5 止晕宁眩法解析
        3.1.6 除湿消肿法解析
        3.1.7 固精止遗法解析
        3.1.8 散邪消食法解析
        3.1.9 驱寒除热法解析
        3.1.10 镇咳宁嗽法解析
        3.1.11 诸经却病法解析
        3.1.12 健脾补肾法解析
        3.1.13 补气强身法解析
        3.1.14 保养精血法解析
        3.1.15 荣精种子法解析
        3.1.16 补虚扶羸法解析
        3.2 强壮健身类功法
        3.2.1 保养精气法解析
        3.2.2 冶炼元神法解析
        3.2.3 融合正气法解析
        3.2.4 补气养血法解析
        3.2.5 峻补元气法解析
        3.2.6 返老还童法解析
        3.2.7 清心寡欲法解析
        3.2.8 扶正戒欲法解析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敬慎山房导引图》养生导引法的启示
    1 提出了新的日常养生保健思想。
    2 为中医的学习探索提供新手段。
    3 可为临床常见病编创对应的导引疗法。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文献综述 医学导引发展概括
    参考文献
答辩委员会名单
个人简历

(6)健身气功对办公室人群亚健康状态的作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
    1.3 研究意义
2.概念界定
    2.1 健身气功
    2.2 办公室人群
    2.3 亚健康
3.文献综述
    3.1 国内办公室人群亚健康状态的现状及相关研究
        3.1.1 办公室人群的工作性质
        3.1.2 办公室人群的病症研究
        3.1.3 办公室人群亚健康状态的研究现状
    3.2 国内健身气功的现状及相关研究
        3.2.1 健身气功的发展历史
        3.2.2 健身气功的功法介绍
        3.2.3 健身气功的现状研究
    3.3 国内外健身气功对办公室人群亚健康作用的相关研究
        3.3.1 健身气功对办公室人群的研究现状
        3.3.2 国内健身气功对亚健康状态的研究现状
        3.3.3 国外健身气功对亚健康状态的研究现状
4.研究对象及方法
    4.1 研究对象
    4.2 研究方法
        4.2.1 文献资料法
        4.2.2 问卷调查法
        4.2.3 专家访谈法
        4.2.4 实验法
        4.2.5 数理统计法
5.实验结果
    5.1 实验组,实验功法介绍
        5.1.1 健身气功·八段锦
        5.1.2 健身气功·易筋经
        5.1.3 健身气功·大舞
    5.2 实验组,实验前后亚健康程度分析
    5.3 健身气功对办公室人群亚健康各因子比较分析
        5.3.1 实验前后,健身气功对办公室人群躯体亚健康的各因子比较分析
        5.3.2 实验前后,健身气功对办公室人群心理亚健康的各因子比较分析
        5.3.3 试验前后,健身气功对办公室人群社会适应亚健康各因子的比较分析
6.分析与讨论
    6.1 健身气功对办公室人群躯体亚健康影响的分析
    6.2 健身气功对办公室人群心理亚健康影响的分析
    6.3 健身气功对办公室人群社会适应亚健康影响的分析
7.结论
8.建议
参考文献
附录一
附录二
附录三
致谢
在读期间科研成果目录

(7)先秦两汉简帛医书中的气论与身体观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文献综述
    一、中国古代身体观研究综述
    二、中国古代气论研究综述
    参考文献
前言
    1 研究缘起
    2 研究材料
    3 研究预期
第一章 简帛医书“气”文献整理
    1 文献整理
    2 分类研究
        2.1 症状病名
        2.2 人体之气
        2.3 天地自然之气
        2.4 外邪与病因
        2.5 药物疗法之气
    3 小结
第二章 简帛医书“气”与身体观
    1 气与经脉
        1.1 十一脉系统
        1.2 走向循行与脉气流注
        1.3 主治疾病
        1.4 强食产肉
    2 呼吸吐纳
        2.1 却谷食气
        2.2 呴吹之法
        2.3 “六气”呼吸法
        2.4 昼夜呼吸法
    3 导引行气
        3.1 四季养生之道
        3.2 导引术式
        3.3 导引养生理论
    4 房中益气
        4.1 《十问》中的房中益气之术
        4.2 《天下至道谈》与气的“七损八益”
    5 气与生死
        5.1 《阴阳脉死候》与脉病“五死”
        5.2 《胎产书》与胚胎形成
        5.3 《十问》与“贵生”思想
第三章 气与身体观的讨论与总结
    1 讨论
        1.1 内容与特点
        1.2 思维方式
    2 总结
    3 不足与展望
        3.1 不足
        3.2 展望
参考文献
后记与致谢
个人简历

(8)医易会通之阴阳理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中文文摘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论易学之阴阳
        一、阴阳符号
        二、阴阳观念
        三、阴阳符号的范畴功能
        四、阴阳理论的形成
    第二节 论中医学之阴阳
        一、从巫到医
        二、中医学阴阳发生、发展的轨迹
        三、中医学阴阳的总纲地位
        四、天人一理,一此阴阳
    第三节 论研究之法
        一、系统论视野下的关系模型
        二、阴阳:整体、秩序、适应性自稳定
        三、阴阳:适应性自组织、系统内和系统间的等级层次
        四、医易会通之阴阳理论研究综述
        五、研究方法
第二章 医易会通领域阴阳理念的象数内涵
    第一节 易学阴阳的象数内涵
        一、伏羲制卦之蠡测
        二、筮法与数:发生学原则
        三、观物取象:解释学原则
        四、阴阳:象数统一体
    第二节 中医学阴阳的象数内涵
        一、中医学阴阳之象
        二、中医学阴阳之数
第三章 医易会通领域中的阴阳范畴
    第一节 “一分为二”
        一、太极
        二、两仪
        三、四象
        四、八卦
    第二节 “阴阳定性”
        一、三才
        二、五行
        三、干支
第四章 医易会通领域中的阴阳组构
    第一节 后天体系
        一、后天次序结构
        二、后天方位结构
        三、河图洛书
        四、中医学九宫八风
        五、飞腾八法、灵龟八法
    第二节 先天体系
        一、先天次序结构
        二、先天方位结构
        三、太极图式
        四、太极命门学说
第五章 医易会通之阴阳理论特色
    第一节 数的象征性
        一、数的符号化
        二、数的虚泛化
    第二节 象的摹拟性
        一、意象性
        二、功能性
    第三节 象数之推类性
        一、象数之数理分类
        二、象数之功能推衍
第六章 医易会通领域中阴阳理论之应用
    第一节 卦气学说与中医学
        一、卦气学说
        二、卦气学说中的中医学
    第二节 五运六气
        一、五运
        二、六气
        三、运气相临
        四、临床应用
第七章 结语
    一、易以道阴阳,医以辨阴阳
    二、医易会通的历史语境
    三、医易会通之阴阳理论的范例价值
    四、阴阳理论价值的遗失
    五、科学哲学的取向
    六、文化价值的定位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致谢
个人简历

(9)从形式逻辑的视角探究健身气功概念发展(论文提纲范文)

1 问题的提出
2“健身气功”一词的由来
3 国内关于健身气功概念的综述
    3.1“三调”型
    3.2 主动运用意识型
4 对健身气功概念的再认识

(10)中医思维模式及其在当代的演变 ——结合中医心血管病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引言
    1 中医学和思维模式的概念
        1.1 中医学的概念
        1.2 思维模式的概念
    2 问题的提出
        2.1 中医思维模式需要系统解读
        2.2 当前系统研究中医思维模式的文献较少
    3 研究目的
        3.1 将中医思维模式联结成一个概念体系
        3.2 更深层次的理解中医思维模式
    4 研究方法
        4.1 概念体系(ontology)构建法
        4.2 概念分析法
        4.3 个案研究和比较研究法
        4.4 历史方法与逻辑方法相结合
第一章 总论
    1 中医理论体系的形成与发展
        1.1 医学与医学思维起源
        1.2 中医学体系的形成与发展
        1.3 中医思维模式与中国学术的关系
    2 中医学思维模式的分类与概念体系的建构
        2.1 目前中医思维模式分类庞杂
        2.2 中医思维模式概念体系的构建
第二章 分论:中医思维模式及其当代演变
    第一节 统于“一”的身体观
        1 传统中国人关于气的信念
        2 传统中国人对形体结构的信念
        3 对精神的信念
        4 “一”与神与气的关系
        4.1 九候若一
        4.2 虚一守静
        5 传统内部的异见
        6 身体观与“心”的疾病治疗
    第二节 三层中医思维及其当代演变
        1 形而中的层次
        1.1 取象比类思维的渊源
        1.2 取象比类的发展
        1.3 取象比类的两种内涵
        1.4 取象比类思维构建两种天人合一观
        1.4.1 据象比附的天人合一观
        1.4.2 取类比象的天人合一观
        1.5 取向比类与临床实践
        1.6 取象比类与巫术的关系
        1.7 对取类比象思维的评价
        2 形而上层次
        2.1 阴阳思维模式
        2.1.1 起源与含义
        2.1.2 阴阳思维模式的发展
        2.1.3 另一套阴阳系统
        2.1.4 阴阳学说的应用
        2.2 五行思维模式
        2.2.1 起源与发展
        2.2.2 五行思维的应用
        2.3 术数思维与五运六气思维
        2.3.1 起源与构建
        2.3.2 应用
        2.4 评价
        3 形而下层次
        3.1 起源
        3.2 发展
        3.3 评价
    第三节 治未病的理念
        1 治未病的当代研究
        2 治未病与西方预防医学的比较
        3 中医治未病的价值
第三章 当代中医思维模式的探索——结合中医心血管病学研究
    1 古代中医心血管病学的成就
    2 当代中医及中医心血管病学思维模式变化
        2.1 西方医学中的科学精神
        2.2 近代以来科学对中医学的影响
        2.3 近40年来西方医学模式的主要变化
        2.4 当代中医心血管病学思维模式的变化
        2.4.1 辨病为先,辨证为主的临床思维模式
        2.4.2 中医病名倾向于与现代医学相应
        2.4.3 重视中西医结合
        2.4.4 中药组方参考现代医学理论
        2.4.5 五藏思维模式的分化
        2.4.6 重视循证医学
第四章 讨论
    1 影响中医思维模式有效性的诸因素
        1.1 经验思维的重要地位
        1.1.1 药物功效的发现主要靠经验思维
        1.1.2 中医经典重视经验思维
        1.1.3 临床观察的精华是经验思维
        1.2 逻辑工具的重要性
        1.2.1 形式逻辑
        1.2.2 辨证逻辑
        1.3 一元论原则
        1.4 取类比象的合理程度
        1.4.1 古代中医心病学医案例解
        1.4.2 从对比的角度看
        1.5 形而上思维模式没有决定性
        1.5.1 临床优先于数术推演
        1.5.2 有时例外
    2 中医学思维模式的两种潜在发展方向
        2.1 形而上的方向
        2.2 形而下的方向
    3 中西思维模式发生区别的拐点
        3.1 以阳微阴弦为例
        3.1.1 阳微阴弦本义
        3.1.2 中西医对阳微阴弦有不同理解
        3.1.3 中西思维模式发生区别的拐点
    4 辨证论治的复杂性
        4.1 辨证论治的概念
        4.2 辨证论治的复杂性
        4.2.1 身体观与辨证论治
        4.2.2 治未病与辨证论治
        4.2.3 辨证论治的思维层次
结论
    1 关于中医思维模式概念体系框架
    2 关于中医学思维模式及其当代演变
    3 关于中医思维模式有效性
    4 关于当代中医思维模式的主要特点
    5 关于当代中医思维模式发生变革的原因
    6 关于中西医之间的关系
参考文献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致谢

四、气功的起源、发展及其在中医学的地位(论文参考文献)

  • [1]象思维及其在中医学中的应用研究[D]. 余海洋. 安徽中医药大学, 2021
  • [2]象思维及其在中医学中的应用研究[D]. 余海洋. 安徽中医药大学, 2021
  • [3]基于运气学说的温病辨证论治规律研究[D]. 刘星. 山东中医药大学, 2020(01)
  • [4]魏晋南北朝医学世家研究[D]. 徐静.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20(02)
  • [5]基于形气神三位一体生命观对《敬慎山房导引图》养生导引法的研究[D]. 夏林炜. 江西中医药大学, 2019(02)
  • [6]健身气功对办公室人群亚健康状态的作用研究[D]. 李铃. 西南财经大学, 2019(07)
  • [7]先秦两汉简帛医书中的气论与身体观研究[D]. 赵希睿.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8(08)
  • [8]医易会通之阴阳理论研究[D]. 陈建仁. 福建师范大学, 2014(01)
  • [9]从形式逻辑的视角探究健身气功概念发展[J]. 郭新斌. 搏击(武术科学), 2013(11)
  • [10]中医思维模式及其在当代的演变 ——结合中医心血管病学研究[D]. 栗俊伟.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3(10)

标签:;  ;  ;  ;  ;  

气功在中医中的起源、发展及地位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