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丙烯纺丝材料的应用与研究

聚丙烯纺丝材料的应用与研究

一、聚丙烯纺丝料的应用与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高靖霓[1](2021)在《SI-ATRP法改性超疏水聚丙烯中空纤维膜及其膜蒸馏应用》文中研究表明真空膜蒸馏(VMD)是料液与膜热侧接触而渗透侧施以真空的膜蒸馏过程,因通量高、热耗低,故近年来备受瞩目。当前,在诸多商用聚合物膜中,聚丙烯(PP)中空纤维膜价格低廉、制备工艺成熟,预计改性后能够在膜蒸馏中颇具良效,目前采取化学接枝法将改性层以强劲的化学键固定于膜表面比物理改性成效更佳,但关于PP膜的表面化学接枝改性法鲜有报道。本研究以聚丙烯中空纤维膜为基膜,探索出一种可控活性表面化学接枝改性方法,以获得性能优异的改性PP膜。首先使用过硫酸铵水溶液与PP中空纤维膜作用,以活化其表面产生大量羟基,然后分别采取以单甲基丙烯酸缩水甘油酯(GMA)及GMA与甲基丙烯酸2-羟基乙酯(HEMA)共同为单体的一步及多步原子转移自由基聚合(ATRP)法,在PP膜表面接枝出功能性聚合物分子层,为提高接枝率,在两种聚合办法中均采取间歇性投入等量单体的方式,待接枝完成后采用全氟辛酰氯对接枝层进行低表面能修饰,以制备超疏水PP膜。通过傅里叶红外光谱仪(ATR-FTIR)、冷场扫描电镜(FE-SEM)、接触角测量仪(DSA)、真彩色共聚焦显微镜(CSM)及热重分析仪(TG)等对改性膜进行结构、性能表征,并使用与固定引发剂的膜的质量比分别为10:1,20:1,30:1的单体以探究改性条件对膜的性能影响。实验表征结果证明,对于一步及多步改性法制备的膜(记为L-PP与B-PP)分别于单体用量为20及30倍时达到膜表面接触角分别为167.9°及179.0°的出色超疏水性,并且SEM、CSM观察到明显粗糙结构覆盖。最后选择具备最佳液体渗透压(LEP)的L-PP-10/20及B-PP-10/20进行了一些列VMD对比实现,通过测定通量及截留率,发现所有改性膜在高温、低Na Cl溶液下通量高,截留率尚可。最后,通过同等条件下21h的VMD对比实验发现,L-PP-20平均通量为11.01 kg/(m^2h),高出原膜4.53 kg/(m^2h);截留性能长期稳定性良好;而B-PP-20为12.71 kg/(m^2h),但其通量稳定性欠佳,截留率仅为90-96%。因此L-PP-20性能更优,可为ATRP改性膜在膜蒸馏的应用提供良好范例。

何维华,王立斌,陈仁才,张云,崔芙蓉[2](2020)在《高柔软聚丙烯纺丝专用料HF40R开发》文中认为针对Spheripol工艺聚丙烯装置,开展高柔软聚丙烯纺丝专用料HF40R添加助剂筛选,固体、液体功能性母料评价。论述功能性降解剂与熔融指数关系,选取国内外纺丝料同类产品,进行热分析DSC、相对分子质量及分布GPC、氧化稳定性OIT分析。研究HF40R生产工艺参数、生产工艺技术路线。阐述纺丝料HF40R工业化产品控制指标、纺黏法加工对聚丙烯原料的要求、应用工艺条件控制、纺黏布加工工艺流程和产品应用效果等。结果表明:高柔软聚丙烯纺丝专用料HF40R与同类产品相比,加工性能及力学性能较好。

朱维权[3](2019)在《高档无纺布聚丙烯专用料开发研究》文中提出聚丙烯是五大通用塑料之一,用途日益广泛,成为日常生活中应用最广的合成材料,在许多领域取代了金属材料,聚丙烯向高端化、专用化发展,应用领域不断扩大,升级换代速度加快成为趋势。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无纺布生产工艺技术的进步,无纺布消费爆发式增长,同时越来越细化、专业化,极大激发了无纺布聚丙烯专用料的需求。近几年来,我国聚丙烯专用料牌号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但在高端领域依然有较大缺口,尤其是无纺布成为新兴的消费需求暴增点后,我国无纺布聚丙烯专用料牌号量少质低的矛盾比较突出,与欧美、日本的发达国家存在较大差距。因此,我国提高档次与品质,丰富无纺布聚丙烯专用料牌号形势紧迫。洛阳石化通过与中石化北化院合作,共同研究开发了高档无纺布聚丙烯专用料,实现了工业化批量生产。论文针对聚丙烯市场、催化剂市场、丙烯原料市场现状、聚丙烯工艺现状、无纺布市场、无纺布工艺现状等进行了总结。针对Spheripol和Hypol工艺,采用非含塑化剂新型催化剂研究开发高端无纺布聚丙烯专用料PPH-Y35X,根据催化剂性能,装置工艺特点,明确了催化剂配置、PP生产控制参数,同时,根据下游无纺布制造企业工艺类型、设备现状及市场消费特点,针对性设计分子结构,使其具备特定结晶行为、分子量大小等微观结构,从而使其具备相应的宏观力学性能、质量指标,开发出独特的聚丙烯无纺布专用料。PPH-Y35X是一种环保型高端无纺布聚丙烯,不含塑化剂,各项性能指标优良,在下游无纺布企业得到推广应用,逐渐替代进口高端无纺布聚丙烯专用料。论文针对利用两种工艺生产出的高端无纺布聚丙烯专用料与韩国进口料3155E进行了宏观分析性能对比,并进行了分子量分布、结晶度等微观分子层面的对比,同时,针对两种料在下游客户使用情况进行了对比性分析。开发的高端无纺布聚丙烯专用料高度的满足了客户需求,符合欧盟的相关标准,促进了无纺布消费向高端迈进。

郝永杰[4](2016)在《高熔融指数聚丙烯注塑料的研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聚丙烯具有优良的化学稳定性、物理机械性能、加工性能,是一种用途最广泛的通用塑料。我国的聚丙烯产业近年来快速发展,随着煤制烯烃和丙烷脱氢装置的相继投产,聚丙烯产能将进一步加大,有产能过剩之势,聚丙烯企业的盈利能力将进一步削弱。但国内新增装置以生产低端料为主,高端产品仍需大量进口。如何提高专用料生产比例,提高企业的盈利能力,将是聚丙烯生产企业未来面临的首要问题。目前,在注塑制品市场上,国产料占据中低端市场,而进口料则独占高端市场,如市场急需的薄壁注塑专用料等。薄壁注塑料市场潜力巨大,2008年消费量为150万吨,绝大部分需要进口。为此,青岛炼化公司聚丙烯装置成功地采用氢调法生产了高熔融指数注塑料,产品质量指标全部达到要求。该新牌号产品为国内同类型装置中首次采用氢调法生产。为生产新牌号产品,本论文首先解决了生产的系列基础工艺问题:一是氢气加入量与熔融指数的对应关系;二是氢气加入量对催化剂活性的影响;三是氢气加入量对产品等规度的影响;四是生产高熔融指数产品时,关键设备如何调整。通过分析研究,在反应温度为70oC、反应压力为3.45MPa的条件下,通过将氢气的加入量提高到5500×10-6mol/mol,降低铝硅比至12.4 mol/mol,并通过添加适量的添加剂,最终将产品熔融指数提高到60g/10min以上,产品等规度保持在95%以上,产品冲击强度可达2.1 kJ/m2,弹性模量达1680MPa,且热变形温度可达110oC以上。产品具有透明度高、光泽度好、韧性优、加工流动性高、翘曲变形小等优点,部分性能指标优于市场上的同类产品,充分得到下游用户的认可。高熔融指数聚丙烯注塑料的成功研制可为公司带来近千万元/年的经济效益。

林志明[5](2015)在《1种聚丙烯纤维料的开发》文中研究说明以均聚PPT03粉料为基料,采用化学降解法——加入有机过氧化物及其他助剂,通过双螺杆挤出工艺开发PP纤维专用料,比较了3种降解剂对PP的降解能力。结果表明,3种过氧化物降解PP的熔体质量流动速率(MFR)随其用量的增加而呈现线性关系的增加,江苏TX101是比较理想的过氧化物,而天津TX301产品质量较好;抗氧剂会使降解剂的降解能力下降。按确定的配方和工艺条件,可制备MFR为(35±2)g/(10 min)、质量稳定的PP纤维专用料,可用于生产无纺布及烟用丝束专用料等。

谭小勇[6](2012)在《国产聚丙烯催化剂的工业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聚烯烃(主要包括聚乙烯和聚丙烯)是目前世界上产量最大、应用范围最广的高分子材料。全球聚烯烃产能已经超过每年一亿两千万吨,我国聚烯烃市场已经达到两千万吨以上。但是国产聚烯烃只能满足国内一半的市场需求,我国每年还需要从国外进口聚乙烯和聚丙烯一千万吨以上,而且核心催化剂技术和高性能专用料技术长期被美、日、欧发达国家所垄断,我国聚烯烃工业在“十二五”期间的发展面临严峻的挑战。为配合中石化聚烯烃催化剂核心技术的国产化战略,本文对三种国产聚丙烯催化剂包括DQ催化剂、CS-2催化剂和N型催化剂在中石化上海石化股份有限公司三套聚丙烯环管工艺装置上进行了工业化应用研究,结果表明DQ系催化剂适合生产无规共聚聚丙烯产品和高抗冲聚丙烯产品,在获得的最佳工艺操作条件下装置运行情况良好,催化剂活性高、氢调性好,产品质量优级率高。研究还发现DQ催化剂在生产双向拉伸聚丙烯专用料(BOPP)时存在等规度低的问题,因此不宜应用于BOPP的生产。而CS-2催化剂则完全适合生产BOPP,在探索解决了产品中单体残余量高问题的基础上,实现了催化剂氢调性好,而且等规度等产品性能优良。N催化剂则适合生产聚丙烯纤维料,通过采取优化措施解决了原存在催化剂进料易堵塞的问题,并实现了催化剂活性高、氢调性能好,产品等规度高和优级率高。以上工业化应用研究,为我国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国产聚丙烯催化剂核心技术在我国聚烯烃行业的推广应用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张斌[7](2011)在《聚丙烯卧式搅拌床反应釜工程放大研究》文中认为SPG聚丙烯工艺是我国自行开发成功并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聚丙烯工艺,该工艺的产品质量优异,能耗、物耗低,在开发特殊牌号方面的潜力很大,但其核心设备气相卧式搅拌床反应釜的工程放大研究严重滞后,已制约了该工艺的规模化发展和推广应用。本研究采用了流程模拟研究、实验室基础研究和工程设计研究等多种研发手段,对卧式釜的工程放大进行了系统的研究,主要过程和成果如下:以Polymers Plus化工流程模拟软件为平台,选用PC-SAFT状态方程精确预测了反应体系热力学和动力学的物性,结合SPG工艺流程模拟结果和工程经验,确定了卧式气相搅拌床反应釜的停留时间和相关工艺设计参数。在实验室冷模装置上进行了流动特性的研究,测定不同型式桨叶(叶片桨、T型桨、门桨)的停留时间分布特性,考察有/无挡板及挡板倾角对停留时间的影响,用多级全混釜串联模型和返混模型分析不同内件配置下卧式釜的返混和流型,实验及模型分析的结果为桨叶形式的选择和内件的设计提供了理论指导和依据;通过实验对三种桨叶进行了搅拌特性的研究:在吹气/不吹气条件下测定了三种桨叶搅拌的搅拌轴功率,考察了转速、加料系数及吹气流量对功率的影响,通过引入速度准数、加料准数、粉体性质等无因次变量对各搅拌桨的功率准数进行了经验回归,得到了搅拌功率的经验关联式,验证结果表明,精度可以满足工业放大的要求;对三种桨叶的料位分布特性进行了研究,考察了搅拌转速、加料系数、物料性质以及吹气对料位分布的影响,通过无因次关联得到了料面倾角的经验关联式,同时利用声发射装置采集固体颗粒撞击器壁而产生的声发射信号,分别在实验室冷模装置和工业热模装置上考察了声发射技术的准确性和可靠性,最后确定了适用于工业聚合反应器料位检测的新方法。根据流程模拟确定的工艺参数、基础实验结果及功率准数经验回归公式,进行了卧式釜工程放大设计的研究,确定了反应釜的外形尺寸、搅拌的功率、反应釜的内部结构、搅拌型式和料位检测方法等。通过以上研究工作不仅系统掌握了聚丙烯卧式釜工程放大的准则和关键技术,为大型卧式釜的工程设计提供了设计基础,而且还可为特殊牌号聚丙烯产品的开发提供可能及为新型催化剂的考评提供指导,大大加快了SPG工艺工业化应用的进程,对促进该技术的规模化发展和石化行业聚丙烯产业的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张庆民[8](2010)在《聚烯烃及聚苯乙烯的改性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研究了聚乙烯PE、聚丙烯PP和聚苯乙烯PS的改性。关于聚乙烯PE的改性,研究开发了硅烷交联聚乙烯管材料。国内交联聚乙烯管材料多数是进口产品,国内产品数量少,质量不稳定,同时未见适合生产交联聚乙烯管材的聚乙烯基料指标的报道。针对这一问题,本文进行了交联聚乙烯管材料的研发。从聚乙烯基料、引发剂、接枝剂、催化剂和润滑剂方面,分别研究了他们的选择和用量。采用一步法工艺,将聚乙烯、引发剂、接枝剂和催化剂等原材料,直接加入到螺杆挤出机中制备硅烷交联聚乙烯。采用超导核磁共振仪、傅立叶红外光谱仪、示差扫描量热仪等设备进行试样测试。确定了交联聚乙烯管材的PE基料指标,研究了复合配方体系。关于聚丙烯PP的改性,在聚丙烯透明性、PPR管材、无纺布纺丝料和双向拉伸料BOPP方面进行了改性研究。首先研究了聚丙烯的透明改性。聚丙烯PP属于部分结晶性树脂,球晶较大,透明性差,使得聚丙烯在包装、日用品、医疗器械等领域的应用受到限制。国内一些单位致力于聚丙烯透明改性的研究,通过加入乙烯单体共聚改性使聚丙烯的透明性有所提高,但是透明度提高程度不大。本文在聚丙烯加入乙烯单体共聚改性生产无规共聚聚丙烯PPR的基础上,选择以PPR作为基础树脂;加入成核剂,含量为0.3%;再加入分散剂,质量分数为0.05%;使聚丙烯透明性有较大改善,各项指标与国外同类产品相当。其次,研发了PPR管材料,并进行PPR管材料结构和性能的表征。采用核磁共振NMR、X衍射仪、差示扫描量热仪DSC、凝胶渗透色谱GPC、红外光谱分析仪等分析仪器对PPR管材料的结构和性能进行研究。结果表明,PPR管材料具有典型的无规共聚物序列结构,乙烯在三元序列结构中,较多的以PPE和PEP存在,PPE(8.1%)和PEP(3.8%)含量高,EEE(0.3%)含量低;乙烯分布在共聚物链上,乙烯含量高的共聚物相对分子质量小,乙烯含量低的共聚物相对分子质量大,相对分子量分布宽;乙烯在丙烯聚合时无规插入,使无规共聚物结晶尺寸变小,结晶度、结晶速率和熔点均降低。使PPR管材专用料冲击韧性高、脆化温度低、化学稳定性强和易于成型加工,其结构和性能指标已达到国外料水平。再次,研发了超高速纺丝料HY525。随着无纺布纺织工业的迅速发展,市场对可满足纺丝生产线4000 m/min的超高速纺丝原料的需求越来越大,但是国内却是一个空白。本文研发了超高速聚丙烯无纺布专用料HY525。以聚丙烯T30S粉料为基料,加入降解剂,生产降解剂母料。将母料加到螺杆挤出机之前,使之与T30S粉料在螺杆中共混,生产出熔体流动速率高达43-55 g/10min的超高速无纺布纺丝料,可以满足超高速纺丝生产线的需要,在国内领先,与国外水平相当。本文研究和确定了降解剂在某一浓度范围(1200 ppm以内)与体系的熔体流动速率之间存在的线性关系,选择了合适的降解剂以及母料的合适浓度,确定了母料制备工艺条件,螺杆各段温度控制在120-160℃之间,螺杆转速为70-90pm。第四,研发了聚丙烯双向拉伸薄膜料BOPP。高端BOPP市场几乎都被国外料占领。本文根据国内外8种BOPP专用料微观结构与宏观性能的剖析,确定了新研发高速BOPP料T38FE的设计指标,即熔融指数范围2-4g/10min;等规度范围95-97%;共聚聚合物乙烯质量分数0.2-0.5%;分子量分布5.0-8.0;拉伸强度≥30Mpa;灰分≤200 ppm;鱼眼(个/1520cm2):0.4mm 0-4个,0.8 mm 0-20个。进行了分子结构设计。高分子量组份少量起成核作用。低分子量组份适量起增塑作用。降低高分子组份的等规度,使等规单元主要分布于低分子量组份。选择CS-2催化剂作为主催化剂,在装置上实现了高速BOPP料T38FE的分子结构控制。经过各种性能分析,T38FE的指标达到了设计值,在双向拉伸加工中,可以达到膜宽8米,生产拉伸速度450米/分,在国内属于领先水平,在国际上与国外同类产品性能相当。关于聚苯乙烯PS的改性,研究了高抗冲聚苯乙烯HIPS和通用型聚苯乙烯GPPS的改性。首先,研究HIPS的改性,研发了电冰箱料HIPS2757。国内生产的HIPS由于冲击强度不够高,耐低温性能不好,制作电冰箱冷藏室内衬和门内衬时,容易开裂,电冰箱内衬件原材料主要依靠进口,我国亟需解决国产化问题。本文采用改性剂SBS对HIPS进行改性,提高冲击强度2倍多。选择适宜的双螺杆挤出机温度。一区温度205℃、二区温度215℃、三区温度230℃、四区温度230℃、模头温度205℃。HIPS2757冰箱料,性能优良,能够满足电冰箱内衬的需要,超过了国外同类产品。其次,研究GPPS的改性。以往GPPS改性的方法是,在GPPS聚合反应过程中加入顺丁胶,形成接枝反应和内包藏,提高冲击强度和韧性。这种改性的缺点是,失去了原GPPS的透明性。本文研究出一种改性新方法,以苯乙烯和丁二烯为单体,以丁基锂为引发剂,在环己烷溶剂中进行阴离子溶液聚合反应,合成新的聚合物-丁苯透明抗冲树脂SBC-01和SBC-03,丁苯透明抗冲树脂,既提高了GPPS的韧性,又保持了较好的透明性。影响丁苯树脂冲击强度的三大因素是:游离PS、游离SB和活化剂用量。搞好原料精制,减少系统杂质,抑制游离PS、游离SB的产生,能够提高丁苯树脂冲击强度。影响丁苯树脂透明性的两大因素是:分子量分布和后处理加工条件。完善分子量分布消除分子量谱图肩峰,控制束条冷却水温度在18~20℃之间,及时风干产品颗粒表面水,均会降低丁苯树脂产品雾度和提高透明性。丁苯树脂SBC-03冲击强度高,透光率好,各项指标与美国菲利普斯KR-03相当。

王彤[9](2010)在《多牌号丙纶树脂的开发及试生产》文中提出为适应迅速增长的无纺布市场的发展,我们分别采用氢调法和降解法,开发试制了融熔指数在16-40之间的丙纶树脂。在氢调法工艺开发过程中,研究内容涵盖了催化剂、氢气加入量以及聚合温度、压力等因素对PP融熔指数的影响,进而优化了兰州石11万吨/年三井PP工艺,试生产的BL及BH专用PP树脂,具有分子量分布窄、灰分低等特点,赢得用户好评;在降解法PP的开发过程中,研究工作的重点集中在助剂筛选以及它们之间的协同效应条件的探讨,采用降解母粒与聚丙烯粉料在双螺杆挤出机中掺混取得满意效果,所产PP的融熔指数高达40。

谭连江[10](2010)在《聚丙烯腈浓溶液的凝胶化行为及其在聚丙烯腈碳纤维原丝制备中的应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聚丙烯腈(PAN)基碳纤维是碳纤维中用途最广泛、发展前景最好的一种。作为PAN基碳纤维的前驱体,PAN原丝的质量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PAN基碳纤维的性能。目前全世界对碳纤维的需求量逐年增加,然而我国生产的PAN基碳纤维总体上仍处于较低的水平,与世界先进水平差距很大。PAN原丝的质量无法满足生产高性能碳纤维的要求是制约碳纤维质量提高的重要因素,提高原丝的质量是提高我国碳纤维生产水平的当务之急。相关基础理论和制备工艺的研究对于提高原丝的质量和生产水平都是很重要的。本论文主要对作为PAN原丝的纺丝溶液的PAN/DMSO和PAN/DMSO/水浓溶液体系的凝胶化行为进行了系统研究,以PAN浓溶液的凝胶化行为和PAN凝胶的特点为依据提出了PAN原丝的新型纺丝方法,使用新型纺丝方法制备原丝并对其进行了结构性能表征。利用动态流变实验研究了PAN/DMSO浓溶液在热致变凝胶化过程中的粘弹性,讨论了影响体系凝胶化行为的两个相互关联的参量—凝胶浓度与凝胶化转变温度对体系凝胶化行为的影响。通过对不同浓度样品的频率扫描,根据损耗角正切tanδ和动态模量G′、G″等数据以及描述凝胶化过程的标度定律得到了体系的临界凝胶浓度cg,发现在不同温度下体系的cg不同,温度越高,cg的值越大。通过温度扫描和不同温度下的频率扫描,根据损耗角正切tanδ和动态模量G′、G″等数据得到了体系的临界凝胶化转变温度Tg,发现浓度较高的样品具有较高的Tg和临界凝胶强度S。虽然不同温度下体系的cg不同,但是临界点处的松弛指数n却几乎保持不变,而具有不同Tg的体系也具有相似的n值。因此,在一定条件下形成的PAN凝胶具有其特有的结构,不随体系中PAN的浓度和温度的变化而变化。利用动态流变测试研究了PAN/DMSO浓溶液在熟化过程中的凝胶化行为。体系在低于其临界凝胶化转变温度Tg的某一温度下恒温熟化一定的时间会发生凝胶化转变。在熟化过程中,熟化温度越低,体系的凝胶化速率越快,临界凝胶化转变时间tg越短。PAN凝胶体系符合标度定律,根据由标度定律得到的临界松弛指数n值与由实验结果直接得到的n值相符,且n值不随临界凝胶化转变时间tg的变化而变化。对于浓度相同的体系,由熟化过程得到的临界凝胶强度小于由降温过程得到的临界凝胶,表现为较大的n值和较小的S值,这很可能是因为两种情况下凝胶形成的条件不同。浊点滴定三元相图和特征粘度测量的结果表明,体系中的含水量越高,体系越容易发生相分离。流变测试的结果表明水的存在对体系的凝胶化行为有明显影响。体系的临界凝胶化转变温度Tg随含水量的提高而升高,凝胶强度因子S随含水量的增加略有下降,而n值却几乎不变,这说明在一定条件下形成的PAN凝胶结构不受体系中含水量的影响。水的存在加速了体系的凝胶化过程,表现为临界凝胶化转变时间tg的减小。结合扫描电镜和原子力显微镜的结果可知,虽然水的存在使形成的凝胶结构更为致密,但会使体系在凝胶化过程中发生相分离,使凝胶变得不均匀,并且使凝胶的强度有所降低。通过动态流变和AFM图像分析的方法对由PAN/DMSO/水三元体系形成的PAN凝胶的分形结构进行了研究。依据Winter的理论得到了两个不同含水量PAN凝胶样品的分形维数df可能的取值范围。利用Wu and Morbidelli的理论得到了两个PAN凝胶的分形维数df值,与由Winter的理论得到的结果符合得很好。根据Wu and Morbidelli的理论,PAN凝胶体内团簇内部的联结与团簇之间的联结对凝胶弹性的贡献比较接近。由AFM图像分析得到的PAN凝胶的df值与由两种标度定律得到的df值相符合。流变测量和图像分析的结果都表明,体系中的含水量对凝胶的df值几乎没有影响。利用动态流变测试、差示扫描量热法(DSC)和广角X射线衍射(WAXD)等实验方法研究了PAN/DMSO和PAN/DMSO/水体系在温度变化条件下的热可逆凝胶化行为以及体系处于不同状态时(溶液或者不同条件下形成的凝胶)的结晶性。G′和G″在升温和降温过程中随温度的变化反映了PAN凝胶的热可逆性,但是在升温和降温过程中的体系粘弹性的变化是有区别的,G′和G″的变化轨迹不完全相同。另外,体系在先降温后升温和先升温后降温两个过程中的粘弹性变化也是不同的。通过动态应变扫描和剪切后的频率扫描结果发现PAN凝胶结构在受到破坏后可以迅速恢复,说明PAN凝胶的交联点不是由微晶构成的,而很可能是氰基之间的偶极一偶极相互作用。对内含溶剂的凝胶样品进行DSC测试的结果表明,单纯通过降温形成的PAN凝胶不会发生结晶,结晶不是其形成的原因。PAN溶液在凝胶化转变过程中可能会发生相分离。X射线衍射实验的结果与流变和热分析实验的结果一致,即仅依靠温度变化而形成的PAN凝胶是无定形的。但是,在非溶剂水的作用下形成的PAN凝胶是可以结晶的。结晶度和平均晶粒尺寸随凝胶中水含量的减少而增大。使用基于降温和熟化过程中的热致变凝胶化机理的新型纺丝方法——未预凝胶化凝胶纺丝和预凝胶体凝胶纺丝以及干湿法纺丝制备了PAN基碳纤维原丝,利用扫描电镜(SEM),力学性能测试、广角X射线衍射(WAXD),小角X射线散射(SAXS)等手段对由这两种纺丝方法得到的PAN原丝进行了结构性能表征,并与由干湿法纺丝制得的原丝作了比较。使纺丝溶液在25℃的温度下熟化时,将熟化时间控制在112到190分钟之间可以使纺丝溶液发生凝胶化转变但仍具有流动性,保证了预凝胶体凝胶纺丝的可行性。与传统的干湿法纺丝相比,由未预凝胶化凝胶纺丝制得的初生纤维结构比较致密,孔洞较少,但是两者的皮芯结构差异并无明显区别。预凝胶体凝胶法纺丝时,预凝胶化的纺丝溶液由于在进入凝固浴之前已经形成了一定程度的交联网络结构而变得比较稳定,因此得到的初生纤维的截面形状比较圆,皮芯结构差异明显小于由干湿法纺丝得到的初生纤维,同时其可纺性也明显好于干湿法和未预凝胶化凝胶法纺丝。比较由干湿法纺丝、未预凝胶化凝胶法和预凝胶体凝胶法纺丝得到的原丝,由预凝胶体凝胶法得到的原丝内部孔洞体积最小,孔洞的分形维数最小,力学性能最好,由未预凝胶化凝胶法得到的原丝次之,但是由不同纺丝方法得到的原丝的结晶度差别很小。预凝胶体凝胶法优于未预凝胶化凝胶法,更优于干湿法,因为由其制得的原丝具有最优的结构和物理性能。而在两种预凝胶体凝胶纺原丝中,由萃取浴得到的原丝结构更加均一,性能也优于由凝固浴得到的原丝,并且在拉伸过程中更容易形成择优取向、堆砌完善的超分子结构。

二、聚丙烯纺丝料的应用与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聚丙烯纺丝料的应用与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SI-ATRP法改性超疏水聚丙烯中空纤维膜及其膜蒸馏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学位论文的主要创新点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1.1 引言
    1.2 膜蒸馏技术概况
        1.2.1 膜蒸馏的配置
        1.2.2 膜蒸馏的原理与性能
        1.2.3 膜蒸馏用膜
    1.3 超疏水材料
        1.3.1 表面润湿现象概述
        1.3.2 超疏水表面经典理论
        1.3.2.1 Wenzel与 Cassie-Baxter模型
        1.3.2.2 表面滞后现象
        1.3.3 构筑超疏水表面的原材料
        1.3.4 超疏水表面的制备方法
    1.4 原子转移自由基聚合及表面功能化
        1.4.1 聚合物刷的概念
        1.4.2 原子转移自由基聚合的机理
        1.4.3 原子转移自由基聚合技术对膜的功能化改性
    1.5 研究现状及发展方向
    1.6 研究目的及内容
        1.6.1 本研究的目的
        1.6.2 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一步SI-ATRP法改性聚丙烯中空纤维膜的制备
    2.1 实验试剂及仪器
    2.2 一步SI-ATRP法改性PP中空纤维膜的制备
        2.2.1 活性羟基在PP膜表面的固定
        2.2.2 PP-Br大分子引发剂的制备
        2.2.3 GMA在PP膜表面的接枝
        2.2.4 全氟辛酰氯对表面线性接枝层的修饰
    2.3 改性L-PP膜的测试与表征
        2.3.1 改性L-PP膜的红外光谱分析
        2.3.2 改性L-PP膜的接枝率测定
        2.3.3 改性L-PP膜表面及截面形貌的观察
        2.3.4 改性L-PP膜表面拓扑结构的观察
        2.3.5 改性L-PP膜表面水接触角(WCA)的测量
        2.3.6 改性L-PP膜的孔径分布及孔隙率测定
        2.3.7 改性L-PP膜的热重分析(TG)
    2.4 L-PP膜的改性机理
        2.4.1 过硫酸盐水溶液与PP膜表面的作用机理
        2.4.2 一步SI-ATRP法的改性机理
    2.5 改性L-PP膜的测试与表征结果
        2.5.1 改性L-PP膜表面的化学组成分析
        2.5.2 改性L-PP膜的接枝率计算
        2.5.3 改性L-PP膜的表面及截面形貌观察
        2.5.4 改性L-PP膜的表面拓扑结构观察
        2.5.5 改性L-PP膜表面抗润湿性评估
        2.5.6 改性L-PP膜的孔径分布测定结果
        2.5.7 改性L-PP膜的孔隙率测定结果
        2.5.8 改性L-PP膜的热稳定性评估
    2.6 本章结论
第三章 多步SI-ATRP法改性聚丙烯中空纤维膜的制备
    3.1 实验试剂及仪器
    3.2 多步SI-ATRP法改性PP中空纤维膜的制备
        3.2.1 活性羟基在PP膜表面的固定
        3.2.2 PP-Br大分子引发剂的制备
        3.2.3 GMA-HEMA共聚物在膜表面的接枝
        3.2.4 GMA在膜表面的二次接枝
        3.2.5 全氟辛酰氯对表面枝状接枝层的修饰
    3.3 改性B-PP膜的测试与表征
        3.3.1 改性B-PP膜的红外光谱分析
        3.3.2 改性B-PP膜的接枝率测定
        3.3.3 改性B-PP膜表面及截面形貌的观察
        3.3.4 改性B-PP膜表面拓扑结构的观察
        3.3.5 改性B-PP膜表面水接触角(WCA)的测量
        3.3.6 改性B-PP膜的孔径分布及孔隙率测定
        3.3.7 改性B-PP膜的热重分析(TG)
    3.4 B-PP膜的改性机理
        3.4.1 过硫酸盐水溶液与PP膜表面的作用机理
        3.4.2 多步SI-ATRP法的改性机理
    3.5 改性B-PP膜的测试与表征结果
        3.5.1 B-PP膜表面的化学组成分析
        3.5.2 改性B-PP膜的接枝率计算
        3.5.3 改性B-PP膜的表面及截面形貌观察
        3.5.4 改性B-PP膜的表面拓扑结构观察
        3.5.5 改性B-PP膜表面抗润湿性评估
        3.5.6 改性B-PP膜的孔径分布测定结果
        3.5.7 改性B-PP膜的孔隙率测定结果
        3.5.8 改性B-PP膜的热稳定性评估
    3.6 本章结论
第四章 改性超疏水PP膜在真空膜蒸馏中的应用
    4.1 实验材料及仪器
    4.2 超疏水PP膜的真空膜蒸馏(VMD)实验
        4.2.1 改性PP膜的LEP值测试
        4.2.2 VMD实验方法
        4.2.3 VMD实验流程图
        4.2.4 VMD实验性能表征
        4.2.4.1 渗透通量的测定
        4.2.4.2 截留率的测定
    4.3 结果与讨论
        4.3.1 改性PP膜的LEP值测试结果
        4.3.2 高温下改性PP膜的VMD性能比较
        4.3.3 高浓度下改性PP膜的VMD性能比较
        4.3.4 改性PP膜的长期VMD性能比较
    4.4 本章结论
第五章 结论
参考文献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致谢

(2)高柔软聚丙烯纺丝专用料HF40R开发(论文提纲范文)

1 实验部分
    1.1 原料
    1.2 工艺流程
    1.3 测试标准
    1.4 仪器与设备
2 结果与讨论
    2.1 过氧化物选择
    2.2 功能性降解母料与熔融指数关系
    2.3 基本性能分析
    2.4 氧化稳定性分析
    2.5 热性能分析
    2.6 相对分子质量及分布表征
3 工业化生产
    3.1 HF40R工艺路线的选定
    3.2 HF40R生产的关键工艺控制参数的确定
    3.3 性能评价
4 产品应用试验
    4.1 纺黏法工艺对PP原料的具体要求
    4.2 应用工艺条件控制
    4.3 纺黏布加工工艺流程
    4.4 纺黏法技术特点
    4.5 应用效果
5 结论

(3)高档无纺布聚丙烯专用料开发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聚丙烯市场现状
        1.1.1 我国聚丙烯市场概况分析
        1.1.2 我国聚丙烯行业存在问题
    1.2 聚丙烯催化剂现状
        1.2.1 聚丙烯催化剂的发展
        1.2.2 国产聚丙烯催化剂的性能及应用
    1.3 丙烯原料市场现状
    1.4 聚丙烯工艺技术现状
        1.4.1 聚丙烯工艺技术分类
        1.4.2 我国聚丙烯工艺技术的发展
    1.5 聚丙烯无纺布市场现状
        1.5.1 无纺布的市场现状
        1.5.2 无纺布的发展趋势
    1.6 无纺布工艺技术现状
        1.6.1 高效催化剂氢调法
        1.6.2 化学降解法
    1.7 选题的目的和意义
第2章 无纺布聚丙烯专用料( DQC-401,Y35)的开发研究
    2.1 引言
    2.2 环管工艺流程
    2.3 实验原料、公用工程规格
        2.3.1 实验原料
        2.3.2 公用工程规格
    2.4 试生产方案
        2.4.1 基础树脂的选择
        2.4.2 生产Y35
        2.4.3 工艺条件及控制指标
        2.4.4 聚丙烯树脂的技术要求
    2.5 PPH-Y35的性能
        2.5.1 熔融指数稳定性
        2.5.2 产品性能指标
        2.5.3 等规度
        2.5.4 灰分
        2.5.5 相对分子量分布
        2.5.6 产品加工性能
    2.6 本章小结
第3章 三井工艺高档聚丙烯纤维料开发研究
    3.1 引言
    3.2 工艺流程简介
    3.3 实验原料及辅助材料性质
        3.3.1 主要原料性质
        3.3.2 主要辅助材料性质
    3.4 BCZ-108H催化剂在三井工艺上的应用试验
        3.4.1 催化剂的预聚合
        3.4.2 主要工艺参数控制
        3.4.3 试用情况
        3.4.4 产品质量控制情况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中石化环管工艺聚丙烯纤维料开发研究
    4.1 引言
    4.2 HR催化剂配置过程
    4.3 工艺流程
    4.4 HR催化剂试用过程
    4.5 HR催化剂试用性能
        4.5.1 活性和单耗
        4.5.2 氢调敏感性
        4.5.3 D502粉料性能
        4.5.4 成品性能
    4.6 本章小结
第5章 产品的应用研究
    5.1 产品应用基本情况
    5.2 产品应用性能
    5.3 本章小结
第6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4)高熔融指数聚丙烯注塑料的研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1.1 选题背景与意义
    1.2 本课题主要任务
第二章 文献综述
    2.1 聚丙烯国内外供需状况
    2.2 聚丙烯国内消费结构
    2.3 高熔融指数聚丙烯国内外研发情况
        2.3.1 国外开发现状
        2.3.2 国内开发现状
    2.4 聚丙烯催化剂的研究进展
    2.5 聚丙烯给电子体的研究进展
    2.6 聚丙烯工艺的进展
    2.7 成核剂的应用研究
    2.8 高熔融指数注塑料的性能要求
        2.8.1 树脂对流动性的要求
        2.8.2 树脂对刚性的要求
        2.8.3 树脂对抗冲击强度的要求
        2.8.4 树脂对分子量分布的要求
        2.8.5 树脂对耐热性能的要求
    2.9 产品的主要技术指标
    2.10 文献综述小结
第三章 生产工艺条件的研究
    3.1 工艺路线的对比分析
    3.2 根据实际生产情况确定催化剂
    3.3 对比分析两种外给电子体
    3.4 使用成核剂提高产品性能
    3.5 生产前小试试验
        3.5.1 试验原料
        3.5.2 聚合方法
        3.5.3 聚合物性能检测
        3.5.4 小试结果与讨论
    3.6 生产高熔融指数产品对造粒机的影响
    3.7 生产高熔融指数产品时的压缩机分离罐液位控制
    3.8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新牌号产品的生产过程
    4.1 装置概况
    4.2 国产化第二代环管丙烯工艺技术流程
    4.3 主要工艺参数控制
        4.3.1 反应温度的控制
        4.3.2 反应器内浆液密度的控制
        4.3.3 反应器压力的控制
        4.3.4 反应氢气加入浓度的控制
    4.4 原料及三剂性质
        4.4.1 丙烯原料的质量指标
        4.4.2 氢气原料质量指标
        4.4.3 主催化剂的性质、规格
        4.4.4 外给电子体的性能指标
    4.5 生产方案调整对产品性能的影响
        4.5.1 牌号V30G转产PPH-MM45-S方案
        4.5.2 牌号PPH-FH08转产PPH-MM45-S方案
        4.5.3 牌号PPH-T03转产PPH-MM60-S方案
        4.5.4 牌号V30G转产PPH-MM60-S方案
    4.6 产品质量对比分析
    4.7 工业试用情况
第五章 生产研究小结
    5.1 氢气加入量和熔融指数的关系
    5.2 催化剂活性与熔融指数的关系
    5.3 产品的物理性能变化
    5.4 生产高熔融指数产品时PK301分液罐需加强排油
    5.5 造粒机根据熔融指数及时调整参数
结论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致谢

(5)1种聚丙烯纤维料的开发(论文提纲范文)

1实验部分
    1.1实验原料
    1.2仪器与设备
    1.3实验方法
    1.4原料与助剂的评选
        1.4.1 PP树脂的选择
        1.4.2过氧化物的选择
        1.4.3抗氧剂的选择
        1.4.4工艺条件的确定
2结果与讨论
    2.1过氧化物加入量及抗氧剂对MFR的影响
    2.2有机过氧化物对相对分子质量分布的影响
    2.3MFR的稳定性
    2.4大样性能指标及性能对比
3结论

(6)国产聚丙烯催化剂的工业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1章 绪论
    1.1 聚丙烯发展和应用简介
    1.2 聚丙烯催化剂的发展历程
        1.2.1 第一代催化剂
        1.2.2 第二代催化剂
        1.2.3 第三代催化剂
        1.2.4 第四代催化剂
    1.3 国内聚丙烯催化剂研究与生产现状
        1.3.1 N催化剂
        1.3.2 DQ催化剂
        1.3.3 CS催化剂
        1.3.4 N、DQ、CS催化剂性能参数
    1.4 国内外聚丙烯工艺技术状况和进展
    1.5 聚丙烯环管工艺简介
    1.6 本课题的提出以及目的和意义
        1.6.1 本课题的提出
        1.6.2 课题目的和意义
第2章 国产聚丙烯催化剂在1#聚丙烯装置上的应用研究
    2.1 引言
    2.2 催化剂对装置运行状况的影响
    2.3 催化剂用量及活性
    2.4 DQ催化剂应用时聚丙烯粉料的粒径分布
    2.5 DQ-3与DQ-5催化剂应用时聚丙烯粉料粒径分布比较
    2.6 DQ催化剂的氢调性能
    2.7 DQ催化剂应用时聚丙烯产品质量
    2.8 本章小结
第3章 国产聚丙烯催化剂在2#聚丙烯装置上的应用研究
    3.1 引言
    3.2 催化剂对装置运行状况的影响
    3.3 催化剂用量及活性
    3.4 DQ-5催化剂应用
        3.4.1 DQ-5催化剂初期应用
        3.4.2 DQ-5催化剂目前应用
    3.5 CS-2催化剂在生产BOPP时的应用研究
        3.5.1 CS-2催化剂应用的分析
        3.5.2 CS-2催化剂应用的问题
        3.5.2.1 可燃性气体含量高的原因分析和措施探讨
        3.5.2.2 降低可燃性气体含量高的对策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国产聚丙烯催化剂在3#聚丙烯装置上的应用研究
    4.1 引言
    4.2 DQ催化剂应用研究
        4.2.1 催化剂对装置运行情况的影响
        4.2.2 催化剂用量及活性
        4.2.3 DQ-3催化剂生产高抗冲聚丙烯的特点
        4.2.3.1 高抗冲聚丙烯生产工艺
        4.2.3.2 DQ催化剂生产高抗冲聚丙烯时的应用
        4.2.3.3 DQ催化剂应用时聚丙烯粉料的粒径分布
        4.2.3.4 DQ催化剂应用时聚丙烯产品质量分析
    4.3 N催化剂应用研究
        4.3.1 N催化剂对装置运行情况的影响
        4.3.2 催化剂用量及活性
        4.3.3 N催化剂在纤维料上的应用
        4.3.3.1 N催化剂在生产纤维料时的活性
        4.3.3.2 N催化剂氢调性能
        4.3.3.3 N催化剂应用时聚丙烯粉料的粒径分布
        4.3.3.4 N催化剂应用时聚丙烯纤维料的产品质量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全文总结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7)聚丙烯卧式搅拌床反应釜工程放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文献综述
    1.1 前言
    1.2 聚丙烯市场
        1.2.1 世界聚丙烯供需分析和预测
        1.2.2 我国聚丙烯供需分析和预测
    1.3 聚丙烯产品
        1.3.1 概述
        1.3.2 聚丙烯牌号及开发
        1.3.3 聚丙烯产品的应用
        1.3.4 发展与展望
    1.4 聚丙烯催化剂
        1.4.1 概述
        1.4.2 催化剂的发展
    1.5 聚丙烯聚合反应机理
        1.5.1 概述
        1.5.2 催化剂的活性中心
        1.5.3 聚合反应动力学
    1.6 聚丙烯工艺技术
        1.6.1 概述
        1.6.2 本体法—气相法组合工艺
        1.6.3 气相聚丙烯工艺
        1.6.4 我国聚丙烯技术的发展
    1.7 聚丙烯聚合反应器
        1.7.1 气相反应器
        1.7.2 淤浆反应器
    1.8 本论文的研究背景和主要研究内容
        1.8.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8.2 研究内容
第2章 工艺流程模拟研究
    2.1 聚丙烯工艺模拟研究
        2.1.1 微观粒子模型
        2.1.2 中间物理传递过程
        2.1.3 宏观反应器模型
        2.1.4 丙烯聚合模拟研究
    2.2 SPG工艺
        2.2.1 SPG工艺原理及特点
        2.2.2 原料产品规格
        2.2.3 催化剂规格
        2.2.4 主要设备工艺操作条件
        2.2.5 SPG工艺流程简介
    2.3 SPG工艺流程模拟
        2.3.1 装置规模
        2.3.2 模拟平台的选择
        2.3.3 物性系统和物性方法
        2.3.4 聚合反应动力学
        2.3.5 工艺模拟流程
        2.3.6 模拟结果与讨论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卧式搅拌床反应釜的流动特性研究
    3.1 实验部分
        3.1.1 粉体基本物性测试
        3.1.2 实验室冷模装置搭建
        3.1.3 实验方法
    3.2 结果与讨论
        3.2.1 叶片桨
        3.2.2 T型桨
        3.2.3 门桨
    3.3 挡板的增设
        3.3.1 加入挡板的影响
        3.3.2 不同挡板结构的影响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卧式搅拌床反应釜的搅拌特性研究
    4.1 实验部分
        4.1.1 实验装置和实验原料
        4.1.2 实验方法
    4.2 实验结果与讨论
        4.2.1 叶片桨
        4.2.2 T型搅拌桨
        4.2.3 门框式搅拌桨
        4.2.4 搅拌桨结构对功率的影响
    4.3 本章小结
第5章 卧式搅拌床反应釜料位分布特性的研究
    5.1 实验部分
        5.1.1 实验装置和实验原料
        5.1.2 实验方法
    5.2 结果与讨论
        5.2.1 叶片桨
        5.2.2 T型搅拌桨
        5.2.3 门桨
        5.2.4 搅拌桨结构对料位的影响
    5.3 本章小结
第6章 声发射技术在卧式搅拌床反应釜的应用研究
    6.1 实验部分
        6.1.1 实验室实验装置和原料
        6.1.2 工业实验装置和原料
        6.1.3 声发射检测料位原理
        6.1.4 实验方法
    6.2 实验结果与讨论
        6.2.1 实验室冷模实验结果与讨论
        6.2.2 工业热模实验结果与讨论
    6.3 本章小结
第7章 卧式搅拌床反应釜的工程放大设计研究
    7.1 反应釜工艺设计参数
    7.2 反应釜内件
        7.2.1 桨型的选择
        7.2.2 吹气管
        7.2.3 挡板
    7.3 搅拌转速和功率
    7.4 料位检测
    7.5 本章小结
第8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本研究的创新点和建议

(8)聚烯烃及聚苯乙烯的改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1 文献综述
    1.1 要求高分子材料改性概况
        1.1.1 聚合物的化学改性
        1.1.2 聚合物的填充改性
        1.1.3 聚合物的共混改性
    1.2 聚乙烯的改性研究概况
        1.2.1 辐射交联法
        1.2.2 过氧化物交联法
        1.2.3 硅烷交联法
    1.3 聚丙烯的改性研究概况
        1.3.1 聚丙烯透明改性
        1.3.2 PPR管材
        1.3.3 超高速聚丙烯无纺布料
        1.3.4 BOPP料
    1.4 聚苯乙烯的改性研究概况
        1.4.1 抗冲聚苯乙烯的改性概况
        1.4.2 通用聚苯乙烯的改性概况
    1.5 本文的选题依据及研究内容
        1.5.1 本文的选题依据
        1.5.2 本文的研究内容
2 硅烷交联聚乙烯管材料
    2.1 引言
    2.2 实验部分
        2.2.1 实验原料
        2.2.2 实验原料
        2.2.3 交联度测定
        2.2.4 熔体流动速率测定
        2.2.5 熔点及结晶度测试
        2.2.6 支化度测定
        2.2.7 拉伸性能测定
        2.2.8 冲击强度测定
        2.2.9 挤出设备
    2.3 结果与讨论
        2.3.1 国外料剖析
        2.3.2 现有牌号的筛选
        2.3.3 硅烷交联动力学
        2.3.4 交联聚乙烯基料的研究
        2.3.5 引发剂选择及其用量的影响
        2.3.6 硅烷接枝剂用量的影响
        2.3.7 催化剂用量的影响
        2.3.8 挤出机温度的影响
        2.3.9 PE塑化时间的影响
        2.3.10 润滑剂的选择及其用量的影响
        2.3.11 硅烷含量对力学性能的影响
    2.4 本章小结
3 聚丙烯的透明改性
    3.1 引言
    3.2 实验部分
        3.2.1 实验原料
        3.2.2 熔体流动速率测定
        3.2.3 雾度测定
        3.2.4 熔点及结晶度测试
        3.2.5 分子结构测定
        3.2.6 实验设备
        3.2.7 试样制备方法和测试标准
        3.2.8 偏光图测定
    3.3 结果与讨论
        3.3.1 国内外透明料的分析
        3.3.2 基础树脂的选择
        3.3.3 成核剂对透明性的影响
        3.3.4 成核剂用量的影响
        3.3.5 分散剂对透明性的影响
        3.3.6 分散剂含量的影响
        3.3.7 测试条件对透明性的影响
    3.4 本章小结
4 PPR管材料的结构与性能
    4.1 引言
    4.2 实验部分
        4.2.1 实验原料
        4.2.2 熔融指数测定
        4.2.3 拉伸屈服强度测定
        4.2.4 乙烯含量测定
        4.2.5 分子结构测定
        4.2.6 结晶度测定
        4.2.7 晶型测定
        4.2.8 相对分子质量测定
    4.3 结果与讨论
        4.3.1 分子序列结构表征
        4.3.2 结晶性能研究
        4.3.3 DSC测试曲线
        4.3.4 相对分子质量及其分布
        4.3.5 PPR-E003管材的性能
    4.4 本章小结
5 超高速聚丙烯无纺布料的研究
    5.1 引言
    5.2 实验部分
        5.2.1 实验原料
        5.2.2 熔融指数测定
        5.2.3 拉伸屈服强度和断裂伸长率测定
        5.2.4 冲击强度测定
        5.2.5 挠曲模量测定
        5.2.6 实验设备
    5.3 结果与讨论
        5.3.1 降解动力学研究
        5.3.2 基料的选择
        5.3.3 降解剂的筛选
        5.3.4 母料浓度的确定
        5.3.5 母料制备工艺条件的确定
        5.3.6 降解剂添加量对熔体流动速率的影响
        5.3.7 降解剂作用彻底性研究
        5.3.8 抗氧剂与降解剂协同作用的影响
        5.3.9 降解料的力学性能
    5.4 本章小结
6 BOPP料的研究开发
    6.1 引言
    6.2 实验部分
        6.2.1 主要原料
        6.2.2 热性能测定
        6.2.3 分子序列结构分析
        6.2.4 分子量及分子量分布测定
        6.2.5 乙烯含量测定
        6.2.6 等规度和熔融指数测定
    6.3 结果与讨论
        6.3.1 国内外同类料结构及性能分析
        6.3.2 分子结构设计
        6.3.3 通过装置工艺控制实现性能指标
        6.3.4 催化剂对比分析
        6.3.5 常规性能分析
        6.3.6 热性能分析
        6.3.7 GPC分析
        6.3.8 结晶形态分析
    6.4 本章小结
7 HIPS改性
    7.1 引言
    7.2 实验部分
        7.2.1 主要原料
        7.2.2 主要设备
        7.2.3 拉伸强度测定
        7.2.4 冲击强度测定
        7.2.5 维卡温度测定
        7.2.6 熔体流动速率测定
    7.3 结果与讨论
        7.3.1 主、侧向加料量的确定
        7.3.2 SBS含量的影响
        7.3.3 温度对HIPS2757性能的影响
        7.3.4 无机填料对HIPS 2757性能的影响
        7.3.5 共混体系型态结构对HIPS 2757的影响
        7.3.6 HIPS2757的性能研究
    7.4 本章小结
8 GPPS改性
    8.1 引言
    8.2 实验部分
        8.2.1 实验原料
        8.2.2 分子量及其分布测定
        8.2.3 雾度的测定
        8.2.4 透光率的测定
        8.2.5 力学性能的测定
        8.2.6 维卡软化点温度测定
    8.3 结果与讨论
        8.3.1 丁苯树脂合成机理
        8.3.2 丁苯树脂的合成
        8.3.3 冲击强度影响因素的研究
        8.3.4 对透明性影响因素的研究
        8.3.5 性能研究
    8.4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创新点摘要
附录A 本论文中所用英文缩写符号说明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致谢
作者简介

(9)多牌号丙纶树脂的开发及试生产(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前言
    1.2 国外丙纶纤维级树脂发展状况
    1.3 国内丙纶纤维级树脂发展状况
    1.4 丙纶专用树脂的生产方法
        1.4.1 常规氢调法
        1.4.2 化学降解法
        1.4.3 高效催化剂氢调法
    1.5 国内聚丙烯生产工艺及纤维级树脂生产情况
    1.6 丙纶新用途的进展
        1.6.1 服装用领域日趋升温
        1.6.2 产业用领域日益扩大
        1.6.3 非织造布业潜力巨大
        1.6.4 茂金属聚丙烯纤维
    1.7 结束语
    参考文献
第二章 丙纶树脂BL、BH的开发及试生产
    2.1 前言
    2.2 试验原料、公用工程规格
        2.2.1 原料规格
        2.2.2 公用工程的规格和试验要求达到的消耗指标
    2.3 产品规格
    2.4 兰州石化聚丙烯装置工艺流程
        2.4.1 兰州石化聚丙烯装置工艺路线
        2.4.2 聚合段工艺流程
        2.4.3 工艺过程中间控制分析内容及分析方法
    2.5 产品合成工艺及分子设计
        2.5.1 丙纶树脂BL,BH聚合试验分析
        2.5.2 丙纶树脂BL,BH物性设计
    2.6 产品物性设计的工艺控制
        2.6.1 生产操作参数的确定
        2.6.2 生产工艺指标的调整控制
    2.7 工业试验
        2.7.1 试生产丙纶树脂BL
        2.7.2 试生产丙纶树脂BH
    2.8 结果与讨论
        2.8.1 生产丙纶树脂BL的数据分析
        2.8.2 造成丙纶树脂BL的MFR波动较大的原因
        2.8.3 生产丙纶树脂BH的数据分析
        2.8.4 丙纶树脂BH的生产工艺优化
    2.9 本章结论
第三章 纺粘法和熔喷法丙纶树脂的开发研究
    3.1 前言
    3.2 实验部分
        3.2.1 主要原料
        3.2.2 主要仪器及设备
        3.2.3 工艺流程
        3.2.4 分析测试内容及方法
    3.3 结果与讨论
        3.3.1 降解反应机理
        3.3.2 基础树脂的选择
        3.3.3 降解剂选择及用量
        3.3.4 不同的反应温度下熔体流动速率变化
        3.3.5 抗氧剂体系的选择
        3.3.6 引发剂加入量与熔体压力,螺杆电流的关系
        3.3.7 熔喷、纺粘法丙纶树脂的性能测定
        3.3.8 采用降解母粒的加入方式
    3.4 本章结论
第四章 丙纶树脂BL、BH应有情况
第五章 结论
致谢

(10)聚丙烯腈浓溶液的凝胶化行为及其在聚丙烯腈碳纤维原丝制备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国内外碳纤维的发展历史及现状
        1.1.1 碳纤维发展历史
        1.1.2 国外PAN基碳纤维的发展情况
        1.1.3 国内PAN基碳纤维的发展情况
        1.1.4 国内PAN基碳纤维原丝质量存在的问题
    1.2 聚丙烯腈基碳纤维原丝的一般制备方法
        1.2.1 溶剂的选择
        1.2.2 纺丝溶液的分相理论
        1.2.3 纺丝溶液的扩散凝固
        1.2.4 PAN原丝的湿法纺丝
        1.2.5 PAN原丝的干湿法纺丝
        1.2.6 PAN原丝的熔融纺丝
    1.3 聚丙烯腈基碳纤维原丝的新型制备方法
        1.3.1 聚合物凝胶概述
        1.3.2 凝胶纺丝
        1.3.3 PAN与PAN凝胶纺丝
        1.3.3.1 PAN和PAN溶液
        1.3.3.2 PAN凝胶纺丝的研究概述
        1.3.3.3 PAN纺丝溶液流变性研究的意义
        1.3.3.4 凝胶点的表征及有关参数的物理含义
    1.4 本课题的意义和创新性
    参考文献
第二章 浓度和温度对PAN浓溶液凝胶化行为的影响
    2.1 引言
    2.2 实验部分
        2.2.1 材料
        2.2.2 PAN溶液的制备
        2.2.3 流变学测试
    2.3 结果与讨论
        2.3.1 浓度对凝胶化行为的影响
        2.3.2 温度对凝胶化行为的影响
    2.4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三章 PAN浓溶液在熟化过程中的凝胶化行为
    3.1 引言
    3.2 实验部分
        3.2.1 材料
        3.2.2 PAN浓溶液的制备
        3.2.3 流变学测试
    3.3 结果与讨论
        3.3.1 PAN溶液凝胶化行为对时间的依赖性
    3.4 小结
    参考文献
第四章 水对PAN浓溶液凝胶化行为的影响
    4.1 引言
    4.2 实验部分
        4.2.1 材料
        4.2.2 PAN溶液的制备
        4.2.3 浊点滴定法绘制三元相图
        4.2.4 特征粘度的测量
        4.2.5 流变学测试
        4.2.6 PAN凝胶薄膜的制备
        4.2.7 扫描电镜(SEM)
        4.2.8 原子力显微镜(AFM)
    4.3 结果与讨论
        4.3.1 水对PAN溶液热力学行为的影响
        4.3.2 水对凝胶化转变温度的影响
        4.3.3 水对凝胶化转变时间的影响
        4.3.4 水对凝胶结构的影响
    4.4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五章 PAN凝胶分形结构的研究
    5.1 引言
    5.2 实验部分
        5.2.1 材料
        5.2.2 PAN溶液的制备
        5.2.3 流变学测试
        5.2.4 原子力显微镜(AFM)和图像分析
    5.3 结果与讨论
        5.3.1 基于Winter标度理论的分形分析
        5.3.2 基于Wu和Morbidelli标度理论的分形分析
        5.3.3 AFM图像的分形分析
    5.4 结论
    参考文献
第六章 PAN凝胶的热可逆性和结晶性
    6.1 引言
    6.2 实验部分
        6.2.1 材料
        6.2.2 PAN溶液和PAN凝胶样品的制备
        6.2.3 流变学测试
        6.2.4 热分析(DSC)
        6.2.5 广角X射线衍射(WAXD)
    6.3 结果与讨论
        6.3.1 流变学研究
        6.3.2 热分析
        6.3.3 X射线衍射分析
    6.4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七章 PAN碳纤维原丝的新型纺丝方法——三种纺丝方法的比较
    7.1 引言
    7.2 实验部分
        7.2.1 材料
        7.2.2 PAN纺丝溶液的制备
        7.2.3 PAN纺丝溶液的流变测试
        7.2.4 PAN原丝的纺丝成形
        7.2.5 光学显微镜
        7.2.6 原子力显微镜(AFM)
        7.2.7 扫描电镜(SEM)
        7.2.8 力学性能测试
        7.2.9 广角X射线衍射(WAXD)
        7.2.10 X射线小角散射(SAXS)
        7.2.11 溶解残存半径的测定
        7.2.12 动态力学分析(DMA)
    7.3 结果与讨论
        7.3.1 预凝胶体凝胶纺丝的可行性
        7.3.2 断面微结构的不同
        7.3.3 网络结构的不同
        7.3.4 皮芯结构的不同
        7.3.5 可纺性的不同
        7.3.6 内部孔洞的不同
        7.3.7 原丝的物理性能
    7.4 小结
    参考文献
第八章 结论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主要学术论文
致谢

四、聚丙烯纺丝料的应用与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SI-ATRP法改性超疏水聚丙烯中空纤维膜及其膜蒸馏应用[D]. 高靖霓. 天津工业大学, 2021(01)
  • [2]高柔软聚丙烯纺丝专用料HF40R开发[J]. 何维华,王立斌,陈仁才,张云,崔芙蓉. 当代化工, 2020(10)
  • [3]高档无纺布聚丙烯专用料开发研究[D]. 朱维权. 华东理工大学, 2019(01)
  • [4]高熔融指数聚丙烯注塑料的研制[D]. 郝永杰.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2016(06)
  • [5]1种聚丙烯纤维料的开发[J]. 林志明. 化工生产与技术, 2015(03)
  • [6]国产聚丙烯催化剂的工业应用研究[D]. 谭小勇. 华东理工大学, 2012(07)
  • [7]聚丙烯卧式搅拌床反应釜工程放大研究[D]. 张斌. 华东理工大学, 2011(12)
  • [8]聚烯烃及聚苯乙烯的改性研究[D]. 张庆民. 大连理工大学, 2010(06)
  • [9]多牌号丙纶树脂的开发及试生产[D]. 王彤. 兰州大学, 2010(08)
  • [10]聚丙烯腈浓溶液的凝胶化行为及其在聚丙烯腈碳纤维原丝制备中的应用[D]. 谭连江. 东华大学, 2010(09)

标签:;  ;  ;  ;  ;  

聚丙烯纺丝材料的应用与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