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离性游走综合征一例麻醉分析

解离性游走综合征一例麻醉分析

一、麻醉分析治疗分离性漫游症 1例(论文文献综述)

高鹏,洪仕君,杜绮,官莉娜,胡云波,赵丽萍[1](2017)在《手术后出现癔症性瘫痪引发医疗纠纷1例》文中研究指明1案例1.1简要案情某女,37岁,4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月经周期延长伴进行性下腹部疼痛。诊断为:子宫腺肌症、子宫肌瘤。于2013年5月4日在腰硬联合麻醉下行子宫次全切术,术后出现全身疼痛,双下肢行走受限伴情绪欠佳。后在多家医院就诊,行头颅MRI检查,肌电图检查,血常规,尿常规,血生化等检查,均未发现明显异常,院方组织相关科室全院大会诊,排除器质性疾病。

吕萍[2](2008)在《精神疾病与刑事责任相互关系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辨认能力和控制能力是现代刑法判断行为人责任能力的基本条件,也是精神病人是否要承担刑事责任的判断依据。与其他生理性疾病相对而言,精神疾病的诊断难以把可数量化的客观指标作为依据,更多地依赖于临床表现的观察和分析。然而,各种精神疾病的表现可谓纷繁复杂,这不仅给精神疾病的诊断也给责任能力的判定带来了困难。限于当前精神医学的水平,在精神疾病与刑事责任之间建立相互联系的最佳途径就是对精神症状的分析和考察。首先,分析哪些异常的精神表现是属于“无法辨认”、“无法控制”、或“不能完全辨认”、“不能完全控制”,这样就能够在责任能力和精神症状之间建立起相关联系;其次,与责任能力相关的精神症状由哪些疾病导致的,也就是说哪些疾病会导致患者出现“无法辨认”、“无法控制”或“不能完全辨认”、“不能完全控制”的精神症状,从而失去了责任能力。通过对精神症状的分析研究,揭示出精神疾病和责任能力之间的相互联系。本文按照这一思路,以“辨认能力”、“控制能力”作为研究的理论基础,以精神症状作为研究的客观基础,分析了各种精神疾病与责任能力的相关性,从精神病理学的角度为刑事责任能力的主观要素的判断提供切实可供参考的标准和操作手段。

陈静[3](2006)在《青年群体分离体验与儿童期创伤间的相关研究》文中认为目的:探索青年群体中分离体验与儿童期创伤间的相关关系。方法:采用体验量表(DES)与临床半结构式访谈相结合的方式,选取30名有分离症状并且DES评分高于30的为研究组。随机抽取29名健康大学生为对照组,分别填写儿童期创伤问卷(CTQ)。结果:1.研究组的虐待总分为46.13±14.031,与对照组有极显着差异(t=4.712, P=.000),且两组在各因子上均有差异。其中,在情感忽视、情感虐待上有极显着性差异;2.分离和性虐待、情感忽视、情感虐待,以及虐待高度相关(r=.344~.510, P<0.01),与躯体虐待无显着相关性(r=.207, P>0.05);3.虐待总分在性别上没显示出显着性差异(t=–1.657, P=.103);4.分离体验总分在性别上显示出显着性差异(t=–2.664, P=.010)结论:青年群体中分离体验与儿童期创伤,尤其与情感忽视、情感虐待和性虐待关系密切,提示在有分离体验的患者中,高度注意其儿童期创伤的处理。

二、麻醉分析治疗分离性漫游症 1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麻醉分析治疗分离性漫游症 1例(论文提纲范文)

(1)手术后出现癔症性瘫痪引发医疗纠纷1例(论文提纲范文)

1 案例
    1.1 简要案情
    1.2 法医临床学检查
2 讨论
    2.1 癔症性瘫痪和癔症的定义
    2.2 对此病例的分析
    2.3 赔偿性神经症被鉴定人常见特点
    2.4 法医临床司法实践

(2)精神疾病与刑事责任相互关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章 刑事责任的基本原理
    第一节 关于刑事责任的基本理论观点
        一、道义责任论
        二、社会责任论
        三、心理责任论
        四、规范责任论
        五、人格责任论
    第二节 刑事责任能力
        一、年龄与刑事责任
        (一) 刑事责任年龄的划分
        (二) 刑事责任年龄的起点
        二、聋哑人和盲人与刑事责任
        三、精神病人与刑事责任
    第三节 刑事责任能力的标准
        一、医学—生物学标准
        二、心理学—法学标准
        三、医学—法学标准
    第四节 刑事责任能力的法律标准
        一、辨认能力
        二、控制能力
        三、各国责任能力的法定标准比较
        (一) 单一制
        (二) 择一制
        四、英美法国家刑事责任能力的判断标准
    第五节 刑事责任能力的分级
        一、二分制
        二、三分制
第二章 行为能力、精神症状与刑事责任
    第一节 行为能力概说
        一、认识与认识能力
        (一) 故意犯罪中的认识
        (二) 过失犯罪中的认识
        (三) 认识活动的生理学和心理学基础
        二、意志、控制能力
        (一) 故意犯罪中的意志和心理决断
        (二) 过失中的意志
        (三) 意志活动的生理学和心理学基础
    第二节 精神症状
        一、认知障碍
        (一) 感觉障碍
        (二) 知觉障碍
        (三) 记忆障碍
        (四) 思维障碍
        (五) 注意障碍
        (六) 智能障碍
        二、情绪障碍
        (一) 情感性质的障碍
        (二) 情感波动性障碍
        (三) 情感协调性障碍
        三、意志行为障碍
        (一) 意志障碍
        (二) 本能行为异常
        (三) 动作行为障碍
        四、意识障碍
        (一) 对周围环境的意识障碍
        (二) 自我意识障碍
        五、人格障碍
    第三节 精神症状和责任能力的关系
第三章 精神疾病与刑事责任
    第一节 精神疾病的界定和分类
        一、"精神疾病"的界定
        二、精神疾病的分类
    第二节 我国刑法中责任能力规定
        一、我国对责任能力的认定采取了医学与法学的双重标准
        (一) 刑法中的"精神病"
        (二) 择一制
        二、责任能力的分级
        (一) 无责任能力的精神病人
        (二) 限制刑事责任的精神病人
        (三) 完全负刑事责任的精神病人
    第三节 精神病性精神障碍
        一、精神分裂症
        (一) 临床表现
        (二) 精神分裂症的临床类型
        二、心境障碍(情感性精神障碍)
        (一) 抑郁障碍
        (二) 恶劣心境
        (三) 双相障碍
        三、脑器质性精神障碍
        (一) 阿尔茨海默病
        (二) 脑血管疾病所致的精神障碍
        (三) 脑外伤所致精神障碍
        (四) 颅内感染所致精神障碍
        (五) 脑肿瘤所致精神障碍
        (六) 癫痫性精神障碍
        (七) 梅毒所致精神障碍
        (八) AIDS所致精神障碍
        四、躯体疾病所致的精神障碍
        (一) 躯体感染所致精神障碍
        (二) 内脏器官疾病所致精神障碍
        (三) 内分泌疾病和代谢性疾病所致精神障碍
        (四) 系统性红斑狼疮所致精神障碍
        五、精神发育迟滞
        六、酒精与其他精神活性物质所致精神障碍
        (一) 酒精所致精神障碍
        (二) 阿片类、其他精神活性物质所致精神障碍
        七、反应性精神病
        (一) 急性应激障碍
        (二) 创伤后应激障碍
        (三) 适应障碍
        八、其他精神病性精神障碍
        (一) 持久妄想性障碍
        (二) 急性短暂性精神病
        (三) 感应性精神病
        (四) 分裂情感性精神病
        (五) 周期性精神病
    第四节 非精神病性的精神障碍
        一、神经症
        (一) 恐惧性障碍
        (二) 焦虑性障碍
        (三) 强迫症
        (四) 分离(转换)性障碍(旧称癔症)
        (五) 躯体形式障碍
        (六) 神经衰弱
        二、心理因素相关生理障碍
        (一) 进食障碍
        (二) 睡眠障碍
        (三) 性功能障碍
        三、人格障碍
        (一) 偏执型人格障碍
        (二) 分裂样人格障碍
        (三) 反社会型人格障碍
        (四) 冲动型人格障碍
        (五) 表演型(癔症性)人格障碍
        (六) 强迫型人格障碍
        (七) 焦虑型人格障碍
        (八) 依赖型人格障碍
        四、性心理障碍
        (一) 性身份障碍
        (二) 性偏好障碍
        五、冲动抑制障碍
        (一) 间发性爆发障碍
        (二) 单发性爆发障碍
        (三) 纵火狂
        (四) 偷窃狂
        (五) 病理性赌博
    第五节 精神疾病与责任能力的关系
总结——司法精神病学的考察
参考文献
后记

(3)青年群体分离体验与儿童期创伤间的相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表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正文
    前言
    对象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心理门诊知情同意书
    心理门诊一般项目调查用表
    儿童期创伤问卷
    分离体验量表
综述
在校期间所完成的文章清单
致谢

四、麻醉分析治疗分离性漫游症 1例(论文参考文献)

  • [1]手术后出现癔症性瘫痪引发医疗纠纷1例[J]. 高鹏,洪仕君,杜绮,官莉娜,胡云波,赵丽萍. 中国司法鉴定, 2017(01)
  • [2]精神疾病与刑事责任相互关系研究[D]. 吕萍. 复旦大学, 2008(07)
  • [3]青年群体分离体验与儿童期创伤间的相关研究[D]. 陈静. 华中科技大学, 2006(03)

标签:;  ;  

解离性游走综合征一例麻醉分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