脊柱结核32例CT诊断分析

脊柱结核32例CT诊断分析

一、脊柱结核32例CT诊断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金阳辉,石仕元,郑琦,沈健,应小樟,朱博[1](2021)在《脊柱结核手术时机选择的初步研究》文中提出目的 :观察脊柱结核患者手术前后红细胞沉降率(erythrocyte sedimentation rate,ESR),C-反应蛋白(Creactive protein,CRP)及神经功能的变化,探讨手术介入时机,评价其对手术安全性的影响。方法 :对2012年3月至2017年3月行手术治疗的387例脊柱结核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男278例,女109例;年龄12~86(49.9±19.1)岁;颈椎结核64例,胸椎结核86例,胸腰段结核76例,腰椎结核161例;单节段受累297例,多节段受累90例。其中62例出现神经系统损害,术前脊髓神经功能ASIA残损分级:A级5例,B级8例,C级39例,D级10例。根据术前抗结核治疗时间长短分为A组(术前接受2~4周的常规四联抗结核治疗)256例和B组(术前接受>4周的常规四联抗结核治疗)131例。比较两组在性别、年龄、病变部位及范围、手术入路、术前耐药等一般临床特征上的均衡性。动态观察两组患者ESR、CRP,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Frankel分级和术后并发症等情况。结果:387例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12~36(18.3±4.5)个月。两组性别、年龄、病变部位及范围、手术入路、术前耐药等特征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共有32例术后未愈,发生率为8.27%。两组患者手术治疗后VAS评分及ODI均明显改善(P<0.05),但两组间同一时间点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14 d,神经功能开始逐渐恢复,神经功能分级提升1~3级;术后3个月至末次随访,完全恢复52例,部分恢复8例,无改善2例。两组间患者在入院前、术后1个月、末次随访的ESR、CRP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脊柱结核患者术前经过2~4周的抗结核治疗,ESR、CRP处于下降期或稳定期即可进行手术。对于脊柱结核伴截瘫患者,原则上应在术前积极处理合并症后尽早手术治疗,无须急诊手术。

池盟盟,李杨,曾庆[2](2021)在《采用MSCT鉴别诊断脊椎结核与肿瘤的可行性分析》文中研究表明目的分析采用MSCT鉴别诊断脊椎结核与肿瘤的可行性。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2017年4月至2019年7月收治的98例脊柱病变患者的临床资料,将MSCT检查所得结果进行诊断分析;比较MSCT平扫和MSCT平扫+增强诊断脊柱疾病的准确率,分析脊柱结核和脊柱肿瘤的CT征象。结果 98例脊柱病变患者中,脊柱肿瘤55例,脊柱结核43例。经MSCT平扫诊断出脊柱结核33例,脊椎肿瘤39例,有26例患者无法诊断,总确诊率为73.47%;经MSCT平扫+增强诊断出脊柱结核41例,脊椎肿瘤53例,仅4例患者无法诊断,总确诊率为95.92%。MSCT平扫+增强诊断脊柱病变的总确诊率显着优于MSCT平扫(P<0.05);MSCT平扫+增强对脊柱肿瘤、脊柱结核的影像学征象的显示优于MSCT平扫。结论 MSCT检查可清楚显示脊髓病变的影像学特点,能有效鉴别诊断脊柱肿瘤和脊柱结核,值得广泛推广应用。

曾艳平[3](2021)在《三种不同手术入路方式治疗脊柱交界区结核的临床疗效分析》文中认为背景:近几十年随着全球大量移民、HIV患者数量的增加及耐药菌株的传播,给全球结核病的防治带来了新的挑战。当前中国是全球结核病第二大国,患者数量占全球结核总数的17%,防控形势严峻。脊柱结核作为一种常见的肺外结核病,是骨与关节结核的最常见及最严重形式。该病不仅对患者生活质量造成不小负担,同时也加重了患者的社会和经济负担。脊柱交界区结核,是处于脊柱特殊区域的结核,其发生在脊柱应力过渡区,存在进展为脊柱后凸畸形并发截瘫的高风险,然而目前相关研究报道较少。脊柱交界区结核可分为:颅颈交界结核、颈胸交界结核、胸腰交界结核及腰骶交界结核,其中胸腰椎交界结核最为常见,颅颈交界结核最为少见。目前,脊柱交界区结核的治疗并无相关指南。一般认为,轻、中度脊柱交界结核可以通过保守治疗(即:抗结核化学疗法、全身营养支持、部分制动)达到治愈效果。对于合并脊柱不稳、神经功能损害、大面积椎旁脓肿、严重后凸畸形,以及耐药结核的患者,需要进行手术干预。外科手术根据入路的不同,可分为前入路手术、后入路手术及前后联合入路手术,且各手术方式有其适应症及优缺点。各脊柱交界区结核存在局部解剖结构、承力特点、病灶范围的不同,手术治疗方案尚无统一的共识及标准,而当前其手术治疗的相关研究少,严重影响着手术医生的决策。本研究通过三个部分研究三种不同手术入路方式治疗各脊柱交界区结核的临床疗效,并探讨各手术入路方式的适应症,以期能够帮助医道同仁选择合适的个体化手术治疗策略,为脊柱交界区结核的临床手术治疗和科研交流提供借鉴与参考。第一部分:三种不同手术入路方式治疗颈胸椎交界结核的临床疗效分析目的:评估三种不同手术入路方式治疗颈胸椎交界结核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了我院在2004年9月至2019年9月期间行手术治疗的65例颈胸交界结核患者。根据手术入路的不同共分为三组:A组,前入路,共35例;B组,后入路,共18例;C组,前后联合入路,共12例。三组中共36例术前出现神经功能损伤。通过统计分析各组术前、术后及末次随访的Cobb角、VAS、ASIA、NDI、JOA等指标,以评估各组的临床疗效。结果:A组平均年龄、随访时间、住院时间分别为37.1±16.6 y、15.7±13.2 mon、21.4±9.7d,B组分别为26.4±12.9 y、21.8±13.0 mon、28.4±8.2 d,C组分别为31.3±15.9 y、23.4±12.8mon、26.3±6.8 d,各指标组间统计学上均无显着性差异(P>0.05)。各组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A组分别为244.4±117.6 min、373.4±433.7 ml,B组为218.0±47.0 min、222.2±134.2 ml,C组为374.8±43.6 min、741.7±281.1 ml。三组中C组失血量最大,手术时间最长,与A组、B组相比,统计学上均有显着差异(P<0.05)。术前、末次随访的ESR分别为:A组,42.9±23.5 mm/h、9.7±5.6 mm/h;B组,45.9±29.1 mm/h、5.7±3.1mm/h;C组,61.3±27.2 mm/h、6.3±3.4 mm/h。术前、术后及末次随访的Cobb角分别为:A组,15.7±10.6°、10.4±9.3°及11.0±7.7°;B组,19.8±7.7°、10.0±3.1°及11.0±3.2°;C组,13.8±5.3°、7.6±2.9°及8.3±2.8°。各组术后、末次随访的Cobb角明显改善,与各组术前相比,差异显着有统计学意义(P<0.05)。各组伴神经功能损伤的患者大部分于末次随访时有不同程度的改善。各组术后、末次随访的VAS评分与术前值比较,均明显降低(P<0.05)。同样,各组术后、末次随访的JOA和NDI值,与术前相比,数值均有明显改善(P<0.05)。第二部分:三种不同手术入路方式治疗胸腰交界区结核的临床疗效分析目的:评估三种不同手术入路方式治疗胸腰交界结核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研究自2004年9月至2019年9月在我院行手术治疗的122例胸腰交界结核患者。根据手术入路的不同共分为三组:A组,前入路,共37例;B组,后入路,共57例;C组,前后联合入路,共28例。三组中共46例术前伴发神经功能损伤。通过统计分析各组术前、术后及末次随访的Cobb角、VAS、ASIA等指标,以评估各组的临床疗效。结果:各组中,平均年龄、随访时间、住院时间,A组分别为35.5±13.6 y、20.3±13.0 mon、22.4±4.7d,B组为42.5±15.6 y、18.8±13.7 mon、19.8±8.3 d,C组为35.7±14.2 y、23.4±10.6mon、27.5±10.9 d。A组平均手术时间为332.7±91.6 min,B组为319.4±137.0 min,C组为434.8±121.4 min,结果显示三组中C组平均手术时间最长,与A组、B组相比,统计学上有显着差异(P<0.05)。A组术中失血量为923.8±421.3 ml,B组为967.5±813.5ml,C组为1157.1±994.6 ml。术前、末次随访的ESR分别为:A组,53.9±25.0 mm/h、9.5±5.6 mm/h;B组,46.1±27.6 mm/h、12.4±11.9 mm/h;C组,49.2±27.0 mm/h、11.6±10.6mm/h。各组术前、术后及末次随访的Cobb角分别为:A组,22.8±8.8°、14.9±5.3°及18.3±6.3°;B组,21.5±10.8°、7.4±4.9°及10.3±5.4°;C组,23.4±14.7°、9.7±6.0°及12.8±7.6°。与术前相比,三组术后及末次随访的Cobb角有明显改善,差异显着且有统计学意义(P<0.05)。各组伴神经功能损伤的患者大部分于末次随访时有不同程度的改善。三组术后、末次随访的VAS评分与术前值比较,均明显降低(P<0.05)。第三部分:三种不同手术入路方式治疗腰骶交界区结核的临床疗效分析目的:评估三种不同手术入路方式治疗腰骶交界结核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4年4月至2020年4月期间在我院行手术治疗的72例腰骶交界结核患者。根据手术入路的不同共分为三组:A组,前入路,共34例;B组,后入路,共25例;C组,前后联合入路,共13例。三组共19例术前伴神经功能损伤。通过统计分析各组术前、术后及末次随访的Cobb角,VAS、ASIA等指标,以评估各组的临床疗效。结果:各组平均年龄、随访时间、住院时间,A组为37.4±13.3 y、16.6±14.8 mon、16.6±4.3d,B组为42.7±15.2 y、23.1±25.1 mon、26.3±6.8 d,C组为33.5±13.5 y、20.3±11.4 mon、23.6±7.6 d。各组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A组为181.2±77.2 min、375.3±271.4 ml,B组为320.0±169.1 min、910.0±861.9 ml,C组为454.1±154.3 min、1046.2±598.1 ml,结果显示三组中A组术中失血量最少、手术时间最短,与B、C组相比,统计学上有显着差异(P<0.05)。术前和末次随访的ESR分别为:A组,48.1±28.2 mm/h和13.3±16.3mm/h;B组,39.6±25.3 mm/h和21.0±22.5 mm/h;C组,52.8±32.3 mm/h和21.0±28.9mm/h。各组术前、术后及末次随访时的腰骶角分别为:A组,34.4±11.6°、36.7±6.5°及36.1±8.1°;B组,31.3±12.6°、34.6±7.8°及33.5±8.5°;C组,25.8±8.2°、34.3±6.8°及32.7±5.6°。而三组腰椎生理性前凸角(L1-S1)术前、术后及末次随访分别为:A组,45.0±14.7°、48.5±13.2°及47.6±12.5°;B组,40.2±16.2°、45.0±12.4°及43.7±13.7°;C组,31.8±15.6°、37.2±13.6°及36.5±13.2°。与术前相比,三组术后及末次随访的腰骶角和腰椎生理性前凸角有明显改善,差异显着且有统计学意义(P<0.05)。大部分伴神经功能损伤的患者在末次随访时有不同程度的改善。三组术后、末次随访的VAS评分与术前值进行比较,均明显降低(P<0.05)。结论:1、前路、后路及前后路联合手术入路均可有效治疗颈胸椎交界结核,后入路适应症狭窄,应选择性使用,前后路联合入路手术时间长、失血量大、创伤大、手术技能要求较高,需严格把握其适应症,而前入路疗效好且其适应症较广;2、对于胸腰椎交界区结核,三种手术入路均能实现病灶的清除、脊髓及神经根的减压、脊柱的稳定及后凸畸形的矫正和维持,后入路手术具有创伤小、手术时间短、住院时间短及适应症广的特点,而对于前方巨大脓肿、多节段病变及严重后凸畸形的患者,建议采用前后路联合手术;3、前入路手术治疗腰骶椎交界结核,其创伤小、手术时间短、失血量少、住院时间短且其适应症广,而对于严重后凸畸形或前中柱破坏严重仅通过前路难以有效固定的患者,建议采用前后路联合手术,对于病灶位于后柱而无前方大脓肿的患者可采用后路手术;4、单靠任一手术入路不能治疗所有脊柱交界区结核患者,每种入路方案都有其适应症,应在合理的抗结核药物治疗基础上,制定出个体化手术治疗方案,手术入路的选择应根据病变范围、一般情况及术者的熟悉程度综合考虑。

张龙[4](2021)在《化脓性脊柱炎的临床特征分析》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探讨化脓性脊柱炎与脊柱结核、布氏杆菌性脊柱炎的临床特征差异,分析诊断及鉴别诊断要点。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2020年12月期间在宁夏医科大学总医院脊柱骨科诊治的143例脊柱感染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化脓性脊柱炎33例,脊柱结核58例,布氏杆菌性脊柱炎52例。对比分析三组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一般情况、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影像学检查等,分析化脓性脊柱炎细菌学特点。结果化脓性脊柱炎组平均年龄为(59.67±12.76)岁,脊柱结核组(54.11±14.14)岁,布氏杆菌性脊柱炎组(52.43±11.73)岁,三组间年龄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化脓性脊柱炎组合并糖尿病9例(27.3%),外伤4例(12.1%),发病前有腰背部穿刺史5例(15.2%),差异较另外两组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化脓性脊柱炎组症状持续时间小于1月10例(30.3%),症状持续1-3月17例(51.5%),大于3月6例(18.2%);脊柱结核组小于1月8例(13.8%),1-3月21例(36.2%),大于3月29例(50.0%);布氏杆菌性脊柱组小于1月20例(38.5%),1-3月17例(32.7%),大于3月15例(28.8%),三组间症状持续时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化脓性脊柱炎组发热22例(66.7%),脊柱结核组17例(29.3%),布氏杆菌性脊柱炎组19例(36.5%),三组间发热情况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化脓性脊柱炎组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5.12±0.87)分,脊柱结核组(3.47±1.37)分,布氏杆菌性脊柱炎组(5.56±1.43)分,三组VAS评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化脓性脊柱炎组白细胞计数(WBC)10.24×109/L(7.02×109-13.86×109/L),红细胞沉降率(ESR)67 mm/h(49-86 mm/h),C-反应蛋白(CRP)65 mg/L(29.4-120 mg/L);脊柱结核组WBC 6.47×109/L(5.40×109-8.32×109/L),ESR 36 mm/h(16-57 mm/h),CRP 25.3 mg/L(8.26-41.5mg/L);布氏杆菌性脊柱炎组WBC 6.91×109/L(5.41×109-8.90×109/L),ESR 51mm/h(31.5-72.75 mm/h),CRP 36.4 mg/L(8.54-59.08 mg/L),三组WBC、ESR、CRP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病变累及部位及硬膜外脓肿形成方面,三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脊柱结核组在椎旁脓肿及腰大肌脓肿形成方面,较其他两组差异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化脓性脊柱炎组一般细菌培养阳性17例(51.5%),其中革兰氏阳性菌11例(47.1%),金黄色葡萄球菌最多见;革兰氏阴性菌6例(35.3%),其中大肠埃希菌最多见。结论化脓性脊柱炎与脊柱结核、布氏杆菌性脊柱炎比较,具有独特的临床特征,可进行鉴别诊断。化脓性脊柱炎多见于中老年,高龄、糖尿病等是发病易感因素,背部穿刺治疗史或外伤史是诱发因素,急性或亚急性发病;疼痛较重,发热较常见,一般为中高热。化脓性脊柱炎WBC、ESR、CRP较脊柱结核、布氏杆菌性脊柱炎高,有鉴别价值。化脓性脊柱炎最常见于腰椎,其次是胸椎,椎旁脓肿及腰大肌脓肿较脊柱结核少见。化脓性脊柱炎最常见致病菌是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埃希菌。

魏峰[5](2020)在《一期后路改良切口治疗胸椎结核的临床分析》文中指出背景胸椎是脊柱结核比较常发生的部位,近年来,后方入路手术治疗胸椎结核广泛应用于临床。在此基础上,我们对一期两路手术进行了切口改良,即采用弧形切口后入路行病灶清除植骨及脊柱内固定术,取得了不错的临床疗效。本次临床研究我们对改良弧形切口一期后路与传统一期两路两种手术方式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对比分析,以期为临床手术方式选择提供证据支持。目的通过对一期改良弧形切口后入路与传统一期两路两种手术方式应用于胸椎结核治疗效果的对比,探讨两种手术入路的优缺点,为胸椎结核手术入路的选择提供参考。方法选取我院于2009年8月至2016年8月接受手术治疗的68例胸椎结核患者作为本次的研究对象,按照选择手术入路不同分为两组,其中观察组即一期后路改良弧形切口入路组(行改良弧形切口后路椎弓根内固定、经肋横突关节病灶清除、植骨融合32例),对照组即传统一期两路组(行后路钉棒内固定、侧方入路病灶清除及植骨融合术36例)。对两组患者围手术期评价指标(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以及术后住院时间)、影像学观察指标(Cobb’s角矫正角度)、实验室检验观察指标(血沉和C反应蛋白)、神经功能恢复情况、并发症发生率以及结核复发情况进行比较分析。结果1.观察组手术时间以及出血量均小于对照组,两组之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住院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观察组术后Cobb’s角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Cobb’s角矫正度大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观察组术后1月、3月血沉与C反应蛋白与对照组同期相比,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神经功能改善率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4.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为15.6%,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为41.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复发率为3.2%,小于对照组复发率的19.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胸椎结核患者行手术治疗采用一期后路改良弧形切口入路手术方法治疗比采用一期两路手术方法治疗的患者手术时间较短,创伤较小,术中出血量较少,后凸畸形矫正更好,脊柱稳定性较好,并发症发生率及复发率较低。

赵晨[6](2019)在《胸腰椎结核后路手术治疗策略及相关研究》文中提出研究背景单纯后路手术用于治疗胸腰椎结核已有很多年,获得了良好的临床疗效,但是还缺乏长期随访研究证据,并且争议也一直存在。目的回顾分析单纯后路病灶清除、植骨融合内固定治疗胸腰椎结核的临床疗效及影像学改变,评价其长期应用结果。对比观察前路与后路手术治疗胸腰椎结核后手术区域病原学结果及结核治愈情况,以及前后路手术治疗不同病变特点胸腰椎结核的临床疗效、影像学改变。评价单纯后路手术策略病灶清除有效性、安全性、技术特点以及中长期应用结果。材料与方法1)回顾性分析2006年10月-2013年8月,共65例接受单纯后路经椎间孔病灶清除、椎间植骨融合,联合病椎固定治疗的成年胸腰椎结核患者,所有患者至少获得5年以上随访结果。根据病变部位将所有病例分为3组。A组为胸椎组(T1-T10),共20例,男性11例,女性9例,平均年龄35.6±11.1岁,病变椎体≥3个病例数为7例,1例合并腰大肌或髂窝脓肿,9例合并神经功能损害,15例合并后凸畸形。B组为胸腰段组(T11-L2),共17例,男性9例,女性8例,平均年龄33.9±12.5岁,病变椎体≥3个病例数为2例,6例合并腰大肌或髂窝脓肿,6例合并神经功能损害,10例合并后凸畸形。C组为腰椎组(L3-S1),共28例,男性11例,女性17例,平均年龄39.5±12.3岁,病变椎体≥3个病例数为2例,9例合并腰大肌或髂窝脓肿,15例合并神经功能损害,4例合并后凸畸形。对比分析各组病例病变特点、手术时间、出血量、功能改善以及畸形矫正情况。2)2011年2月至2015年9月期间采用前瞻性研究方法,共对105例患者进行对比分析。其中A组51例,男性27例,女性24例,平均年龄36.5±13.9岁,平均病变节段数1.3±0.7个,其中19例合并不同程度神经功能损害,所有患者接受单纯后路病灶清除、植骨融合内固定术。B组54例,男性19例,女性35例,平均年龄37.6±13.2岁,平均病变节段数1.2±0.6个,其中29例合并不同程度神经功能损害,所有患者接受单纯前路病灶清除、植骨融合内固定术。术中结核病灶标本进行结核培养检测。术后48h,96h收集患者术区引流液进行PCR、抗酸染色、DNA菌种鉴定以及结核培养检测。对比观察单纯后路手术与前路手术病原学结果,病原学检测结果与结核病灶部位相关性,以及结核治愈、植骨融合、结核复发、神经功能改善、手术相关并发症等临床结果。3)回顾性分析2012年2月-2015年12月在我院接受手术治疗的79例腰椎结核病例,根据手术方式分为两组。A组为后路组,接受后路经椎间孔、椎旁入路病灶清除、植骨融合内固定术治疗,共43例,其中男21例,女22例,其中16例合并腰大肌或髂窝脓肿,20例合并神经功能损害,10例合并后凸畸形,平均后凸角34.38°。B组为前路组,接受前路腹膜外入路病灶清除、植骨融合内固定术治疗,共36例,其中男13例,女23例,其中15例合并腰大肌或髂窝脓肿,17例合并神经功能损害,10例合并后凸畸形,平均后凸角24.73°。对比观察两组手术时间、出血量、并发症、结核愈合、神经功能改善、病变节段后凸畸形矫正以及腰椎前凸重建等情况。4)回顾性分析2012年9月-2015年11月在我院接受手术治疗的16例多节段合并后凸畸形的胸腰椎结核患者。根据手术入路分为两组,A组为单纯后路手术组,接受单纯后路病灶清除、椎间植骨融合内固定术,共11例,其中男4例,女7例,平均年龄33.9±13.0岁,平均病变累及节段数3.1±1.0个,平均后凸畸形37.0±17.5°。B组为单纯前路手术组,接受单纯前路病灶清除、椎间植骨融合内固定术,共5例,其中男性3例,女性2例,平均年龄57.6±11.1岁,平均病变累及节段数2.2±0.4个,平均后凸畸形25.0±6.7°。对比观察两组病例结核治愈情况、手术时间、出血量、脊柱畸形矫正、并发症、神经功能改善、VAS、ODI评分。结果1)所有患者的手术治疗均顺利完成,并获得了至少5年以上的随访,平均随访时间68.7±17.8月随访(60-130m)。A组(35%)与B组(11.8%)多节段病例比例高于C组(7.1%),B组(35.3%)与C组(32.1%)合并腰大肌、髂窝脓肿病比例高于A组(5%),A组(75%)与B组(58.8%)合并后凸畸形病例比例均明显高于C组(14.3%)。A组手术时间、出血量分别为281.3±101.3分钟、910.0±594.6ml,B组分别为310.2±149.1分钟、705.9±908.6ml,C组分别为277.0±160.0分钟、748.2±1146.2ml,3组间比较手术时间及出血量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术前A组VAS、OID评分分别为3.3±1.2、28.3±20.6%,B组分别为3.9±1.1、23.0±12.8%,C组分别为3.6±0.8、21.1±11.5%。末次随访时候A、B、C三组VAS、ODI评分分别为0.7±0.7、5.2%±6.0%,0.8±0.6、7.5%±7.8%,0.7±0.9、4.9%±10.3%。术后3组VAS评分均有明显下降(P<0.05),末次随访时ODI评分均有明显提高(P<0.05)。A组合并后凸畸形病例平均后凸角度28.2±11.9°,术后下降至8.0±5.4°,末次随访时9.2±6.1°。B组术前为30.5±16.9°,术后为5.0±4.1°,末次随访6.8±10.0°。C组术前为10.9±8.8°,术后为-4.4±1.6°,末次随访为-3.7±2.0°(-代表前凸)。术后与术前比较均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末次随访与术后随访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所有病例中有3例(4.6%)结核未愈合,分别为B组1例,C组2例。共有6例(9.2%)患者在结核治愈后复发,分别为A组1例,B组2例,C组3例。手术相关并发症3组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所有合并神经损害患者至少ASIA分级提高1级,其中A组各1例B、C级患者恢复至D级,其余均恢复至E级。2)A、B两组术中结核病灶培养阳性率分别为66.7%、63.6%。25%以上的患者至少有一项引流液检测为阳性。所有病例抗酸染色结果均为阴性。PCR阳性率两组分别为27.5%,17.7%。DNA菌种鉴定阳性率分别为7.8%,7.4%。结核培养阳性率为7.8%,9.3%。A、B两组间比较术区引流液检测任意阳性率(APR)以及抗酸染色、PCR、DNA菌种鉴定、结核培养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A、B两组术后引流液结核培养阳性率均明显低于术中结核病灶培养阳性率(P<0.01)。两组引流液检测任意阳性率与结核病灶位置无明显关系(P>0.05)。所有患者获得了至少2年以上的随访,平均随访时间34.4±15.8月。95.2%(99例)的患者经过一次手术获得结核治愈,CT提示植骨融合,无内固定相关并发症。A组有4例患者结核复发,B组中有2例患者结核复发,其余患者均获得结核治愈、植骨融合,无内固定相关并发症。A组中有6例患者发生并发症,B组有10例患者发生并发症。两组间比较结核复发率以及其他并发症发生率无统计学差异(P>0.05)。术后所有合并神经功能损害患者均有不同程度恢复(P<0.05),两组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3)所有病例均顺利完成手术,无严重并发症发生。A组平均手术时间、出血量为323.5±136.6分钟、770.7±505.3ml,B组平均手术时间、出血量为268.4±107.5分钟、650.0±408.8ml。A组有3例患者发生围手术期并发症,B组有6例。A、B两组间比较手术时间、出血量、并发症率无统计学差异(P>0.05)。所有患者均获得了至少1年以上随访,平均随访24.9±11.2月(12-61月)。A组2例患者结核复发经二次手术治愈,其余患者均获得一期治愈,植骨融合,无内固定松动、断裂等并发症发生。A组合并后凸畸形病例病变节段后凸畸形平均34.38±23.46°,术后下降至-0.78±10.01°,末次随访时1.16±11.09°。B组病变节段后凸畸形平均24.73°±10.05°,术后下降至3.58±6.54°,末次随访时6.63±7.64°。两组畸形矫正与术前相比均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其中A组矫正角度更大,与B相比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A组合并后凸畸形病例术前腰椎整体前凸为-21.65±21.55°,术后改善至-37.54±7.89°,末次随访时进一步改善至-39.12±9.05°。B组合并后凸畸形病例术前腰椎整体前凸为-34.65±13.04°,术后改善至-37.28±12.18°,末次随访时进一步改善至-44.05±8.85°。A组合并后凸畸形病例平均腰椎前凸角术后与术前相比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而B组无差异(P>0.05)。末次随访时两组神经功能损害患者均恢复至ASIA分级E级。A、B组无后凸畸形病例腰椎整体前凸术后与术前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末次随访时与术后有统计学差异(P<0.05)。4)所有患者的手术均顺利完成,A组手术时间455.0±104.3min,B组手术时间306.4±22.0min,A组手术时间大于B组,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A组出血量1845.5±868.8ml,B组出血量1360.0±532.0ml,两组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术后所有患者获得了至少2年以上随访,平均随访时间36.8±12.4m(24-61m)。所有患者均获得结核治愈,无内固定松动,A组4例患者发生并发症(36.4%),B组3例患者发生并发症(60.0%),两组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A组术前平均后凸、侧凸角度分别为37.0±17.5°、6.7±5.5°,术后分别矫正至3.2±13.8°、1.7±1.4°,末次随访5.3±11.8°、1.0±0.6°。B组术前平均后凸、侧凸角度分别为25.0±6.7°、2.4±1.0°,术后分别矫正至6.5±2.6°、3.1±3.2°,末次随访9.5±3.7°、3.8±2.7°。A、B两组后凸、侧凸角度术前与术后比较均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术后与末次随访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A组后凸畸形平均矫正33.8±17.6°,B组为18.5±4.8°。A组后凸矫正大于B组,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A组平均后凸矫正丢失2.1±2.9°,B组为3.0±1.6°,两组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A组术前平均VAS评分3.7±1.1分,B组3.8±0.8分,末次随访时分别为0.6±0.8分,1.4±0.9分。A组术前平均OID评分26.4±15.7%,B组32.0±19.1%,末次随访时分别为6.1±7.2%,9.8±5.1%。两组末次随访VAS、ODI与术前相比均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截止末次随访时A、B两组神经损害病例均有明显改善(P<0.05),两组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1)单纯后路经椎间孔病灶清除、椎间植骨融合,联合病椎固定治疗胸、腰椎结核在中长期随访时仍可获得满意的临床疗效,胸椎和胸腰段病例内固定范围应固定至邻近一个正常节段。胸、腰椎结核愈合后仍有部分病例会复发,长期的随访观察是有必要的。2)单纯后路手术与传统前路手术具有相同的病灶清除效率,均能够有效清除结核病灶促进结核愈合,改善神经功能。两种手术方式通过自身技术均可实现环绕脊柱的病灶清除。3)前、后路手术治疗腰椎结核均可获得良好的临床疗效,后路手术在矫正畸形和重建腰椎生理曲度上更具有优势。4)对于连续多节段合并后凸畸形胸腰椎结核,单纯前路或后路手术策略均可获得满意的临床疗效,是安全、有效的手术方式。后路手术在后凸畸形矫正方面优于前路手术,并且可以避免一些前路手术相关并发症,推荐采用后路手术,但由于操作较繁琐,手术时间更长。

梁利川[7](2018)在《胸腰椎结核术后复发的临床特点、临床意义及治疗策略》文中研究指明研究背景全球约有1/3(约20亿)的人曾受到结核分枝杆菌的感染。我国作为结核病感染的高负担国家,其中西南地区是国内结核的高发地区。在所有的结核病例中,约4%出现肌肉、骨骼感染,脊柱结核占骨关节结核的50%左右[1]。从发现抗结核药物后,脊柱结核患者的治愈率和预后均有了大幅度的改善,但患者的神经损害及脊柱畸形等问题一直对患者的生活质量有非常大的影响。当患者合并严重神经功能损害、脊柱畸形或保守治疗效果不佳等情况时,需要考虑手术治疗,手术治疗联合抗结核药物化疗,缩短了治疗的时间,提高了患者的预后及生活质量。有研究表明,行结核病灶清除及植骨+抗结核治疗6-9个月的临床及影像学疗效与保守治疗18个月的疗效相当[2-4]。目前手术方式主要包括单纯前路手术、前后路联合手术以及单纯后路手术[5-6]。经手术治疗的脊柱结核患者,多数可痊愈,但仍有部分患者再次出现局部疼痛、神经功能障碍及切口处出现包块、窦道等,影像学上可见骨质破坏,脓肿形成,即为脊柱结核术后复发。术后复发的患者与初发的患者相比,无论在临床表现,还是影像学及实验室结果方面均有许多的不同之处,这给复发结核的早期诊断增加了难度。由于骨质破坏、畸形、耐药、既往手术等原因,复发结核再次治疗难度大。目前胸腰椎结核术后复发的临床病例特点及治疗策略的研究较少,所以本研究拟通过回顾性分析胸腰椎结核术后复发病例特点以及个体化治疗的临床疗效,为复发胸腰椎结核早诊断、早治疗及改善患者预后提供循证医学证据,并提出复发胸腰椎结核治疗策略。目的回顾性分析胸腰椎结核术后复发患者的病例资料及临床治疗结果,总结其共同的临床病例特点,为临床早诊断、早治疗以及改善患者预后提供循证医学证据。并结合我们在诊疗胸腰椎结核术后复发患者经验,为胸腰椎结核术后复发患者的治疗提供治疗策略。材料与方法1、回顾性分析2006年1月-2016年1月在我院住院的69例胸腰椎结核术后复发病例,其中36例初次在我院手术,33例初次在外院手术。初次行手术时的年龄为:567岁,平均为(36.1±14.2)岁;复发时的年龄为:769岁,平均为(37.5±14.5)岁。69例复发患者中,腰椎结核36例,胸椎结核13例,胸腰段结核20例。累及单个节段的患者41例,20例患者累及2个节段,8例患者累多个节段(3个节段6例,3个及以上节段2例,最多的1例患者累及11个节段,从胸6椎延续到腰5椎)。另外,统计我科自2011年1月至2016年6月,273例胸腰椎结核患者(除外复发患者)初次行手术后,术后1、3、6个月C反应蛋白和血沉的数值。2、回顾性分析2006年1月至2016年1月住院并接受治疗的治疗的60例胸腰椎结核术后复发病例。根据接受治疗方式分为两组:A组为CT引流组,9例,男性5例,女性4例,年龄(35.5±8.5)岁,接受CT引导下穿刺引流+局部化疗治疗;B组为手术组,51例,男性30例,女性21例,年龄(38.5±12.5)岁,初次手术方式前路20例,后路10例,前后路联合30例,接受前路或后路结核病灶清除、植骨融合内固定术治疗。22例患者有后凸畸形,平均后凸角度:35.8°±12.6°,19例患者有神经功能障碍(ASIA分级:B级1例,C级5例,D级13例)。分析复发胸腰椎结核患者临床一般资料,首发症状,影像学、实验室检查改变,耐药结核,复发时间等。并分析接受治疗的复发胸腰椎结核患者结核治愈情况,临床信息,影像学改变及并发症等。结果1、胸腰椎结核术后复发患者中,最常见首发临床表现为窦道形成(26例,37.7%),其次为术区疼痛(18例,26.1%),再次为局部脓肿包块形成(17例,24.6%)。最常见的影像学表现为:89.9%出现椎旁脓肿(62例),37.7%出现流注脓肿(26例),36.2%出现后凸畸形(25例)。53例患者结核细菌培养阳性,并进一步行药敏实验,22例为耐药结核,耐药结核的比例为41.5%。44.9%(31例)病例合并其他系统结核,其中最常见为合并肺结核占40.5%(28例)。复发的时间:6个月以内32例,612个月9例,1218个月8例,1824个月4例,2436个月3例,3648个月5例,4860个月3例,60个月以上5例,最长时间为84个月(7年)。43例患者复发了1次,26例患者发生多次复发,复发的患者中37.7%的患者再次出现结核复发。2、所有患者获得了40.5±13.3月的随访。A组9例患者平均置管时间83.5±13.5天,无并发症。6例患者结核病灶无复发、脓肿形成、窦道形成,随访24月以上,患者痊愈;1例患者因引流效果较差,转行手术治疗(前路),随访36月,患者痊愈;2例患者初期引流结果较好,但1年后再次出现疼痛、脓肿及窦道形成,行手术治疗(1例为后路,1例为前后路联合),随访24月以上,末次随访时患者痊愈。B组接受单纯前路12例,前后路联合25例,后路手术14例,手术时间115-485min,平均:225±55min。出血量200-2500ml,平均:850±140ml。22例后凸畸形的患者,后凸畸形矫正后,角度为(8.3±3.5)o,末次随访时角度为(9.5±2.6)°,畸形矫正后的角度丢失(2.2±1.1)o。神经功能障碍的患者,1例B级患者恢复为D级;5例C级患者,1例恢复到D级,4例恢复到E级;13例D级患者,1例治疗后仍为D级,其余12例患者均恢复到E级。并发症:3例出现胸膜破裂,2例出现脑脊液漏,1例出现肺部感染,1例出现切口感染。43例患者(84.3%)行手术治疗后随访24月以上,影像学提示无病灶、相邻椎体节段已经达到骨融合A级或B级,患者病灶愈合;2例患者(3.9%)因术后随访时发现,患者再次出现脓肿及骨质破坏,评估后行CT引导下穿刺+局部抗结核药物灌注化疗,随访24月以上,末次随访时患者痊愈;6例患者(11.8%)因再次复发,评估后行手术治疗,随访24月以上,末次随访时患者痊愈。结论胸腰椎结核患者行手术治疗后,术后24月内是术后复发的危险期,复发的患者易再次复发。术后出现窦道流脓、术区疼痛和局部包块形成,可作为术后复发的预警指标,CRP、ESR是我们随访中发现患者复发最简便易行且敏感的指标,若术后3月及以上CRP、ESR超过正常值水平,警惕患者术后复发的可能,出现预警指标或CRP、ESR高于正常值时尽早行MRI明确诊断,尽早治疗,这对于改善术后复发患者的预后有重要的临床意义。CT引导下穿刺+局部抗结核药物灌注化疗和手术均为治疗术后复发性胸腰椎结核患者的有效手段,且2种治疗方式并不是对立的,应当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治疗方式。复发患者中,耐药比例较高,患者应当按照药敏结果指导下的个体化抗结核方案进行治疗。结合药敏结果和患者的自身情况来制定治疗策略,选择正确的治疗策略,可获得良好的临床疗效。

杨新明,孟宪勇,胡长波,张振梁,康聪,成垚昱[8](2016)在《布氏杆菌性脊柱炎的规范化诊断及外科标准化治疗》文中研究表明背景:布氏杆菌性脊柱炎的误诊率较高,掌握规范化诊断方法及标准化外科治疗可以提高治愈率、降低复发率。目的:探讨布氏杆菌性脊柱炎的规范化诊断和外科治疗方法。方法:2008年1月至2014年5月收治108例布氏杆菌性脊柱炎患者,男65例,女43例,年龄2165岁,平均(43.4±1.3)岁。病程时间329个月,平均(6.4±1.6)个月。发病部位:颈椎7例,胸椎10例,胸腰椎3例,腰椎62例,腰骶椎26例。32例入院即明确诊断,65例以"脊柱结核"入院,11例以"化脓性脊椎炎"入院,入院后均行流行病学调查和临床、影像学、实验室及病理学检查得到确诊。32例采用强力霉素+利福平+磺胺甲基异嗯唑即单纯药物治疗(A组);76例在药物治疗基础上采用病灶清除植骨内固定术(B组),其中32例采用短节段病椎置钉固定。治疗后3、6、12个月进行临床疗效评价。结果:术中病理检查结果符合布氏杆菌病的组织学表现。108例患者治疗后3个月的随访率为100%,6个月随访率A组为81.25%、B组为88.15%,12个月随访率A组为75.00%、B组为80.26%。末次随访时无一例发生药物不良反应及肝肾功能异常。A组2例患者经药物治疗全身症状好转,但脊柱病变部位症状加重而行手术治疗,术后1年均治愈。B组患者切口均Ⅰ期愈合,无复发及窦道形成,无断钉、断棒病例,植骨均愈合,融合时间为711个月,平均(8.4±1.2)个月,无植骨并发症,脊柱稳定。61例患者于术后1824个月要求取出脊柱内固定,其中32例为短节段病椎置钉固定,术中经椎弓根钉孔取椎体骨组织行病理学检查,肉眼及镜下均未见炎性表现。两组患者术后6、12个月的治愈率均较术后3个月时有明显提高(P<0.05),但各时间点两组患者的治愈率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布氏杆菌性脊柱炎的流行病学、临床表现、影像学、实验室及病理学均有特征性表现,有助于作出诊断及鉴别诊断,早期、联合、适量、规律、全程、多途径敏感抗生素的应用是确保疗效的前提,正确掌握非手术和手术指征,在严格规范应用有效药物的前提下采取病灶清除、自体骨植骨、短节段内固定是安全有效的。

邓瑞芳[9](2015)在《CT与MRI影像学诊断脊柱结核的差异》文中研究表明目的通过对比研究,探讨CT与MRI诊断脊柱结核影像学表现及其诊断价值。方法选取我院2014年5月至2014年12月被确诊为脊柱结核的患者32例,对其CT、MRI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患者的病变部位分别出现在颈椎、胸椎和腰椎;CT对骨质破坏和椎盘软组织损伤的确诊率低于MRI,对椎间盘损伤的确诊率高于MRI,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CT与MRI诊断脊柱结核的影像学各有差异,两者结合使用能够提高确诊率,及时进行早期的预防和治疗,从而提高治疗效果。

刘晓晨[10](2014)在《多种影像学联合组织病理学检查对脊柱结核早期的评价》文中指出目的:应用ATCC25177结核分枝杆菌菌种(冻干粉)在兔腰椎建立脊柱结核病模型,探讨X线、CT (Computed tomography)、核磁共振(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常规扫描、MRI弥散成像(Diffusion weighted imaging, DWI)、磁共振灌注成像(Perfusion weighted imaging, PWI)及组织病理学检查在兔脊柱结核发病早期的影像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首先选择实验兔60只依据手术方法不同及注入试剂不同分为4组:A组25只:兔腰椎椎体内经手术钻孔注入5.0mg/ml的结核菌液0.2ml;B组25只:椎间盘内直接注入5.0mg/ml的结核菌液0.2ml;C组5只:兔腰椎椎体内注入生理盐水0.2ml;D组5只:兔腰椎椎间盘内注入生理盐水0.2ml。(C组与D组为阴性对照)。选定的每只新西兰大白兔腰6椎体作为实验的观察椎体,腰4椎体可作为自身对照椎体。术后1-8周时随机处死A、B两组实验兔行荧光定量PCR检查、HE染色、脓液结核菌培养等组织病理学检查与解剖学大体观察;C、D两组实验兔在同样时间段处死实验兔行上述检查。主要观察指标:比较分析两种手术方法造模的成功率、抗酸染色的阳性率;比较分析PCR荧光定量法在脊柱结核早期检测的优势、与抗酸染色的阳性率比较;对结核病灶边缘骨组织成骨细胞和破骨细胞计数及骨组织计量学分析。再根据实验兔存活率最高且结核种植区椎体感染最优的手术方法,建立影像学动物模型:选择实验兔40只依据术中注入试剂不同分为2组:A组30只:兔腰椎椎体内经手术钻孔注入5.0mg/ml的结核菌液0.2ml;B组10只:兔腰椎椎体内注入生理盐水0.2ml;(B组为阴性对照)。选定的每只新西兰大白兔腰6椎体作为本实验的干预椎体,腰4椎体可作为空白对照椎体。术后4周、6周、8周时行X线检查、CT检查、MRI常规检查及MRI-DWI弥散加权成像检查及MRI-PWI灌注成像扫描。分析各影像学扫描方法在脊柱结核早期影像图像中的意义及各扫描方法中各个参数的意义,并将MRI-DWI弥散加权成像中的参数与MRI-PWI灌注成像的参数做相关性分析。比较各影像学检查方法对脊柱结核早期评价中的优缺点。结果:通过两组不同手术方法造模成功率的比较,A组腰椎侧方入路于腰6椎体处钻孔注入结核菌液的实验兔手术成功率高于B组腰椎侧方入路于腰5-6椎间盘处直接注入结核菌液的实验兔;通过荧光定量PCR方法可以检测出脊柱结核脓液中结核的特异性TB-DNA含量,并可检出最低TB-DNA含量,且优于抗酸染色法;建立的实时荧光定量PCR的线性关系很好,Ct值与结核杆菌的DNA模板含量呈线性关系线性范围为4×102~107Copies/mL, r=0.99503;通过组织病理学染色观察到脊柱结核破坏早期,主要是以结核菌渗出期间椎体骨炎及增生期间的骨质破坏为主的组织病理学表现。通过影像学的实验研究证明:A组术后8周时,三种影像学检查方法对骨质破坏、椎旁脓肿、硬模、与脊髓受压的诊断敏感性都有意义。术后8周时,MRI对脊柱结核造成的骨质破坏与CT检查的诊断敏感性比较,P值>0.05,说明两者在术后8周这个时间段时对诊断骨质破坏的敏感性上无明显差异性,对于诊断椎旁脓肿与硬模、脊髓是受压的敏感性MRI>CT>X线;手术造模后第4周时MRI及MRI-DWI就出现异常信号,且兔脊柱成像时DWI序列中研究b值在600s/mm2左右时可获得较为清晰的图像;第4、6、8周感染组病变椎体的ADC值高于正常椎体(P<0.05);通过对4类ADC图像及ADC值的比较分析,得出:用8个b值的DWI拟合出的ADC8b图其信噪比最高,图像质量最好;ADChigh值可以反映出病变椎体内部结核杆菌的活性;ADClow值随着时间延长呈现逐渐增加的趋势,说明在低b值的DWI上,病变椎体内部血流灌注的增加比水分子运动受限对该值的贡献要明显;ADCperf值随着结核杆菌对脊柱椎体造成的破坏而呈现逐渐增大的趋势;脊柱结核A组的实验兔的CT值和破骨细胞数间存在负相关、骨小梁体积分数和破骨细胞数之间存在负相关。通过对MRI灌注成像的参数分析得出:A组实验组术后4、6、8周除达峰时间(TTP)随着观察时间的延长而降低以外,其他灌注参数都随时间的延长而增加,增加幅度高于B组对照组,且除达峰时间(TTP)与DWI中的ADCperf呈负相关外,首过强化率(Efirst)、首过强化速率(Vfirst)、早期强化率(Ee)、早期强化速率(Ve)、信号最大强化率(Emax)、信号增强率(SER)、增强峰值(PH)、信号最大上升斜率(MSI)、排泄率(washout)都与ADCperf呈正相关。结论:通过在新西兰大白兔腰椎局部种植结核分枝杆菌与腰椎间盘直接注入结核杆菌两种手术方法的实验研究,可以构建出兔脊柱结核模型,通过大体、解剖学、荧光定量PCR法及组织病理学检查,证实建造模型成功。其中在新西兰大白兔腰椎局部种植结核分枝杆菌脊柱结核模型的构建方法简便且成功率较高,对脊柱结核早期的组织病理学研究等的动物实验研究奠定了一定基础。通过X线、CT与常规MRI及MRI-DWI、 MRI-PWI成像的影像学检查方法在诊断早期脊椎结核中的优势互补可以提高检查敏感度。通过对MRI-DWI中多b值的分析及MRI-PWI中各参数的分析,可以对脊柱结核早期血流动力学做出定量指标的评价。为临床骨科对脊柱结核的早期诊疗提供有价值的影像依据。

二、脊柱结核32例CT诊断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脊柱结核32例CT诊断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脊柱结核手术时机选择的初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病例选择
        1.1.1 纳入标准
        1.1.2排除标准
    1.2 临床资料
    1.3 治疗方法
        1.3.1 手术指征
        1.3.2术前准备
        1.3.3 手术方法
        1.3.4 术后处理
    1.4 观察项目与方法
        1.4.1 一般情况观察
        1.4.2 临床疗效评价指标
        1.4.3 实验室检查
        1.4.4影像学观察
    1.5 统计学处理
2 结果
    2.1 一般情况观察结果
    2.2 临床疗效评价情况
    2.3 实验室检查结果
3 讨论
    3.1 术前抗结核治疗时间
    3.2 ESR和CRP对手术时机选择的指导意义
    3.3 脊柱结核伴截瘫患者手术时间的选择

(2)采用MSCT鉴别诊断脊椎结核与肿瘤的可行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资料与方法
    1.4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MSCT平扫和MSCT平扫+增强诊断脊柱病变的效能比较
    2.2 脊柱结核的MSCT平扫和MSCT平扫+增强征象比较
    2.3 脊柱肿瘤的MSCT平扫和MSCT平扫+增强征象比较
    2.4 典型病例分析典型病例影像分析结果见图1~图6。
3 讨论

(3)三种不同手术入路方式治疗脊柱交界区结核的临床疗效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表
abstract
中文摘要
第一章 前言
第二章 三种不同手术入路方式治疗颈胸交界区结核的临床疗效
    2.1 背景
    2.2 材料和方法
    2.3 结果
    2.4 典型病例
    2.5 讨论
    2.6 小结
第三章 三种不同手术入路方式治疗胸腰交界区结核的临床疗效分析
    3.1 背景
    3.2 材料和方法
    3.3 结果
    3.4 典型病例
    3.5 讨论
    3.6 小结
第四章 三种不同手术入路方式治疗腰骶交界区结核的临床疗效分析
    4.1 背景
    4.2 材料和方法
    4.3 结果
    4.4 典型病例
    4.5 讨论
    4.6 小结
全文总结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一 耐药结核研究新进展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二 结核疫苗研发新进展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致谢

(4)化脓性脊柱炎的临床特征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典型病例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化脓性脊柱炎治疗研究进展
    综述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个人简介
开题、中期及学位论文答辩委员组成

(5)一期后路改良切口治疗胸椎结核的临床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1 临床资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图 典型病例
综述 脊柱结核手术治疗的现状及进展
    参考文献
附录 中英文对照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文章情况
致谢
个人简历

(6)胸腰椎结核后路手术治疗策略及相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主要引文缩写表
英文摘要
中文摘要
第一章 前言
第二章 单纯后路经椎间孔病灶清除、椎间植骨融合,联合病椎固定治疗胸腰椎结核中长期随访结果---至少 5 年以上随访结果
    2.1 引言
    2.2 材料与方法
    2.3 结果
    2.4 讨论
    2.5 结论
第三章 单纯后路与前路手术治疗胸腰椎结核病灶清除效率对比研究-术区微生物学与临床结果
    3.1 前言
    3.2 材料与方法
    3.3 结果
    3.4 讨论
    3.5 结论
第四章 前、后路病灶清除,植骨融合内固定治疗腰椎结核的对比研究
    4.1 前言
    4.2 材料与方法
    4.3 结果
    4.4 讨论
    4.5 结论
第五章 单纯前路与后路手术策略治疗多节段合并后凸畸形胸腰椎结核
    5.1 前言
    5.2 材料与方法
    5.3 结果
    5.4 讨论
    5.5 结论
全文总结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脊柱结核诊断与治疗进展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致谢

(7)胸腰椎结核术后复发的临床特点、临床意义及治疗策略(论文提纲范文)

主要引文缩写表
英文摘要
中文摘要
第一章 前言
第二章 胸腰椎结核术后复发的病例特点及意义
    2.1 材料与方法
    2.2 结果
    2.3 讨论
    2.4 结论
第三章 胸腰椎结核术后复发的治疗策略
    3.1 材料与方法
    3.2 结果
    3.3 讨论
    3.4 结论
全文总结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脊柱结核的诊治进展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致谢

(9)CT与MRI影像学诊断脊柱结核的差异(论文提纲范文)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1.2检查方法
    1.3评价指标
    1.4统计学分析
2结果
    2.1病变部位
    2.2CT的影像学表现
    2.3MRI的影像学表现
    2.4CT的影像学表现与MRI对病变部位的确诊率比较
3讨论

(10)多种影像学联合组织病理学检查对脊柱结核早期的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部分 脊柱结核模型的建立与组织病理学检测
    1 研究内容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内容与方法
        1.3 质量控制
        1.4 统计分析
    2 结果
    3 讨论
    4 小结
第二部分 多种影像学检查方法对兔腰椎结核模型的早期评价
    1 研究内容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内容与方法
        1.3 质量控制
        1.4 统计分析
    2 结果
    3 讨论
    4 小结
第三部分 核磁共振灌注成像对脊柱结核动物模型的早期评价
    1 研究内容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内容与方法
        1.3 质量控制
        1.4 统计分析
    2 结果
    3 讨论
    4 小结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综述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获得的学术成果
个人简历
导师评阅表

四、脊柱结核32例CT诊断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脊柱结核手术时机选择的初步研究[J]. 金阳辉,石仕元,郑琦,沈健,应小樟,朱博. 中国骨伤, 2021(08)
  • [2]采用MSCT鉴别诊断脊椎结核与肿瘤的可行性分析[J]. 池盟盟,李杨,曾庆. 中国CT和MRI杂志, 2021(09)
  • [3]三种不同手术入路方式治疗脊柱交界区结核的临床疗效分析[D]. 曾艳平. 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军医大学, 2021(01)
  • [4]化脓性脊柱炎的临床特征分析[D]. 张龙. 宁夏医科大学, 2021(02)
  • [5]一期后路改良切口治疗胸椎结核的临床分析[D]. 魏峰. 新乡医学院, 2020(06)
  • [6]胸腰椎结核后路手术治疗策略及相关研究[D]. 赵晨. 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军医大学, 2019(03)
  • [7]胸腰椎结核术后复发的临床特点、临床意义及治疗策略[D]. 梁利川. 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军医大学, 2018(03)
  • [8]布氏杆菌性脊柱炎的规范化诊断及外科标准化治疗[J]. 杨新明,孟宪勇,胡长波,张振梁,康聪,成垚昱. 中华骨与关节外科杂志, 2016(04)
  • [9]CT与MRI影像学诊断脊柱结核的差异[J]. 邓瑞芳. 中国医疗器械杂志, 2015(04)
  • [10]多种影像学联合组织病理学检查对脊柱结核早期的评价[D]. 刘晓晨. 新疆医科大学, 2014(02)

标签:;  ;  ;  ;  ;  

脊柱结核32例CT诊断分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