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出血热病毒单克隆抗体应用研究:反向被动血凝和血凝抑制试验

新疆出血热病毒单克隆抗体应用研究:反向被动血凝和血凝抑制试验

一、新疆出血热病毒单克隆抗体的应用研究:反向被动血凝和血凝抑制试验(论文文献综述)

张亚萍,王文英,李莉莉,刘增加,韩雪玲[1](2020)在《我国肾综合征出血热流行病学特征及预防控制研究现状》文中指出本文从病原的分类地位与基本形态、基因组结构与功能、抗原结构与免疫反应和理化特性与生物学特性记述了肾综合征出血热的病原学;从传染源、传播途径、易感人群和流行特征描述了肾综合征出血热的流行病学;从血清学检测、基因检测和病原学培养分离介绍了肾综合征出血热的实验室检查技术;从疫情监测、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和保护易感人群叙述了肾综合征出血热的预防控制。从4个方面较系统地论述了我国肾综合征出血热的流行病学特征及预防控制研究现状,为临床诊治和预防控制提供了科学依据。

唐毓[2](2018)在《犬细小病毒的分离鉴定及其抗体检测间接凝集试验的建立》文中研究说明犬细小病毒病(Canine parvovirus disease)是由犬细小病毒(CPV)引起犬的一种急性传染病,该病在临床上主要表现为发热、呕吐、出血性肠炎、白细胞减少和幼犬心肌炎。目前,免疫接种是防治该病的主要措施。近年来,由于疫苗抗原性差异,幼犬母源抗体干扰,免疫犬抗体水平过低导致免疫失败,引发CPV感染的报道不断出现。因此,定期分离当地的CPV流行毒株,分析其抗原性遗传演变情况,及时了解幼犬CPV母源抗体水平和免疫犬抗体水平,确定最佳的疫苗免疫时机,对于犬细小病毒的防控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将临床疑似感染CPV的病犬排泄物处理后接种F81细胞,传代培养后,经电镜观察、间接免疫荧光技术、PCR、血凝(HA)鉴定确定分离获得1株CPV病毒,命名为CPV-DN17-1。克隆CPV分离株VP2基因,测序结果与GenBank中收录的CPV疫苗株、国内外分离株等24株CPV VP2序列进行比对分析,结果显示,分离株与疫苗株同源性存在差异,核苷酸同源性为95.6%98.8%;与国内外分离株差异不大,核苷酸同源性为98.7%99.8%;与HRB-e2(哈尔滨分离株)氨基酸同源性为100%,其它毒株为97.9%99.4%。系统进化树分析结果显示,病毒分离株与疫苗株、国外分离株、其它种属细小病毒亲缘关系均较远,与国内分离株较近,表明分离株不是来源于疫苗株。与CPV参考株的氨基酸序列比对显示,分离株基因型为new CPV-2a型;分离株与疫苗株相比较,主要抗原表位区氨基酸没有明显的改变。本研究根据DNAStar-Protein软件分析以及参考相关文献,在CPV-DN17-1的VP2基因主要抗原表位编码区设计并合成两对引物sVP2-F1/R1和sVP2-F2/R2,克隆并构建了重组质粒pGEX-VP2-S1和pGEX-VP2-S2。诱导、表达和鉴定后的重组蛋白命名rVP2-S1和rVP2-S2。用重组蛋白制备的多克隆抗体经ELISA、中和试验检测,rVP2-S1的间接ELISA效价为1:12800,中和效价为1:128;rVP2-S2的间接ELISA效价为1:6400,中和效价为1:54。选择免疫原性更好的rVP2-S1致敏红色聚苯乙烯羧基纳米微球,对致敏蛋白浓度、致敏缓冲液、EDC含量等致敏条件的优化结果表明,当纳米微球为25μL(5%w/v),致敏蛋白量0.3 mg,EDC 0.015 g,醋酸缓冲液500μL时,致敏的彩色微球与兔抗CPV阳性血清凝集效果最佳。凝集结果经试剂盒标定,判定标准为能使致敏微球发生50%(++)以上凝集的血清为阳性血清,该血清抗体对犬有免疫保护作用;低于50%凝集为阴性结果,血清抗体无免疫保护作用。试验证明该方法特异性、敏感性、重复性和稳定性良好。利用建立的检测方法和试剂盒同时对临床采集的40份犬血清进行检测,符合率为97.5%。本研究所建立的CPV抗体检测间接凝集试验具有良好的特异性、敏感性、稳定性,可满足临床对单份血清的检测需求,具有明显的应用价值。

陈毅歆[3](2008)在《H5亚型血凝素单抗库的构建、广谱中和单抗的发现及其对H5N1禽流感的治疗研究》文中研究指明2003年以来,高致病性H5N1禽流感病毒(H5N1病毒)在禽类中的持续流行和不断发生的人类感染事件使人们担心H5N1病毒可能持续进化成引发人类流感大流行的大流感病毒株。为此,研制H5N1病毒的疫苗和抗体治疗药物成为当前应对H5N1病毒引发潜在流感大流行的研究热点,而H5N1病毒最主要的中和抗体来自于表面糖蛋白血凝素(HA),因此HA成为主要研究靶标。H5N1病毒具有高度变异性,故疫苗研制的关键是疫苗株的选择。根据分子进化树分析预测结果显示H5N1病毒HA基因已演变成至少10种不同抗原性特征的变异分支(Clade 0-9)。虽然病毒抗血清可真实地反映出病毒的抗原性表现型,但是H5N1病毒新变异株的不断出现和低免疫原性特点使及时制备各种雪貂抗血清变得困难。建立一个H5亚型血凝素单抗库(H5 MAb Panel),将有助于H5N1病毒新流行株的抗原性变异监测,并指导疫苗株的选择。为此开展了如下工作:(1)利用分子进化树分析1997~2007年分离的114株H5N1病毒的HA基因,并选择位于进化树不同分支的40株H5N1病毒代表株(H5N1 Virus Panel)用于单抗的制备和鉴定;(2)利用Clade 1、2-1、2.2、2.3、8等五种变异分支的H5N1病毒免疫和筛选,建立一个包含476株单抗的H5亚型血凝素单抗库;(3)利用血凝抑制试验(HI)分析476株H5单抗对40株H5N1病毒的反应性,把单抗分成九种反应类型(M1-M9),并发现60株属于M1、M2类的“广谱单抗”能与40株病毒全部或基本全部反应;(4)从中选出15株代表性单抗组成H5 MAbPanel对40株H5N1病毒进行细胞中和试验分析,进一步把15株单抗分成三类,代表H5 MAb三种不同的表位识别特征(Ⅰ、Ⅱ、Ⅲ),其中“广谱单抗”属于第Ⅰ类;(5)细胞中和试验结果反映了H5N1病毒的抗原性特征,并把40株H5N1病毒分成四类,代表H5亚型血凝素的四种不同抗原性(A、B、C、D)。A类病毒大部分为Clade 2.1(印尼流行株);B类病毒最具多样性,除了Clade 1(越南流行株),还包括Clade 0、4、5、7、8、9等;C类病毒主要为Clade 2.2(青海类似株,QH-like);D类主要是Clade 2.3.4(福建类似株,FJ-like)。总之,本研究成功建立了一个H5 MAb Panel,可为H5N1病毒的变异监控、抗原性分析和疫苗株选择更新提供有用的研究工具。人类感染H5N1病毒具有高致死率,可能原因是病毒感染人体后会迅速扩散到体内多个组织器官,导致严重的并发症。流感病毒传统的抗病毒治疗药物(离子通道抑制剂和神经氨酸酶抑制剂)对H5N1病毒疗效一般,且疗效依赖于病毒感染早期或感染之前开始用药,而实际临床病人一般都在出现症状的发病中后期才被发现。因此寻找H5N1病毒的治疗新途径势在必行。近年来,被动免疫日益被用于治疗急性传染病,利用中和抗体快速清除体内病毒,因此H5血凝素中和单抗成为治疗H5N1病毒的一种选择。鉴于H5N1病毒HA抗原性存在多种变异分支,理想的治疗单抗应对不同变异分支有广谱疗效。为此在H5N1病毒动物感染模型中对上述获得的H5广谱单抗进行治疗研究:(1)建立了H5N1病毒动物感染模型(BALB/c小鼠和家猫),确定了病毒对动物的一周致死剂量,鉴定了广谱单抗及其片段在不同动物体内半衰期等生物学性质,选择13D4、13D4F(ab’)2开展治疗研究;(2)在小鼠体内证明广谱单抗13D4对Clade 1、2.1、2.2、2.3等已引发人类感染的四种变异分支的H5N1病毒感染均有良好疗效,显示了广谱疗效,而且疗效与单抗给药时间和剂量有关,越早给药,用药剂量越小;(3)组织病毒滴度分离研究显示,广谱单抗在体内能高效清除病毒,使得单抗在病毒引发肺外多器官感染时仍有效,单抗能在病毒感染24小时内将肺组织中的病毒完全清除;(4)利用片段单抗13D4 F(ab’)2治疗H5N1病毒感染鼠,显示疗效不如13D4全抗体,但明显优于抗流感病毒药物奥赛米韦(达菲);(5)进一步比较不同抗体亚类广谱单抗对H5N1病毒感染鼠的治疗效果,发现IgG2a和IgG2b亚类的疗效明显好于IgG1,而IgM和IgG3亚类无疗效,提示广谱单抗的治疗机制可能与抗体Fc段介导的ADCC、补体激活或免疫调理有关;(6)单抗13D4还对H5N1病毒感染家猫有良好的异源抗体治疗效果;(7)为认识广谱单抗识别的保守表位,利用逃逸突变分析方法鉴定出单抗13D4至少结合两个位点氨基酸(第152位和第182位),相应突变株对小鼠的毒力均下降,提示这两个位点与病毒受体结合区有关;(8)HI试验显示任意一个点的突变病毒株均不能完全逃避单抗13D4的结合,动物实验显示单抗13D4对逃逸病毒感染鼠虽疗效下降但仍可有效保护。总之,本研究获得的13D4等H5亚型血凝素广谱中和单抗对同源和异源动物感染H5N1病毒均有良好疗效,而且广谱单抗通过结合H5N1病毒血凝素上至少2个保守的关键位点,增强了单抗应对病毒单一突变的治疗能力。

梁成珠[4](2006)在《马病毒性动脉炎新型快速分子检测技术研究与应用》文中认为马动脉炎病毒(EAV)是马病毒性动脉炎(EVA)的病原,EVA是各国马匹进出口检疫中必检的二类检疫性传染病。本研究在RK-13细胞上培养的马动脉炎病毒在4℃、室温和37℃条件下,用各种动物的红细胞进行血凝试验,证实病毒在不同温度下均可凝集小鼠和鸡的红细胞,但不能凝集牛、绵羊、山羊、马、猪、豚鼠、仓鼠、兔及鹅红细胞。病毒用吐温-80和乙醚处理后,血凝活力会显着增强,其血凝滴度比未经处理的病毒高4~8倍,且血凝像更加清晰。最适处理条件是病毒在冰浴状态下用终浓度0.06~0.125%(V/V)吐温-80振荡处理15~60 min,再加50%(V/V)乙醚振荡作用5~15min。用EAV免疫SPF豚鼠,4周后采血做HI和NT试验,显示HI抗体和NT抗体产物成正相关。对550份来自新西兰、吉尔吉斯、内蒙古、新疆的马血清做EAV的抗体检测。比较两个试验,二者符合率为97.8%,,血凝抑制抗体与中和抗体效价呈显着的正相关,抗体效价也略低于后者。 参照美国的马病毒性动脉炎(EVA)诊断技术,确立了EAV在RK-13细胞上生长的最适条件,制备了EAV标准株Bucyrus高免血清,在此基础上应用马动脉炎病毒(EAV)标准种毒和EAV标准阳性、标准阴性血清,建立了检测EAV抗体的微量血清中和试验。用标准马传贫阳性血清进行交叉中和试验未发现交叉反应。应用建立的中和试验方法对进出口的9121头份马血清抗体检测,有305头血清抗体滴度达1:4~1:128。用自制的琼扩抗原进行比较试验,只检出68头份血清样品为EAV抗体阳性,微量中和试验比琼扩试验敏感性高。 选取EAV病毒基因组中高度保守的开放阅读框7(ORF7)序列,设计了特异性引物和Taqman探针,利用一步法的实时定量RT-PCR来定量检测EAV。使用含有选定检测序列的克隆标准品做标准曲线,证明该方法可从组织培养液(TCF)中检出含有5PFU/100μL病毒拷贝。对马疱疹病毒、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等无交叉反应,特异性好。用疫苗用种毒(Bucyrus标准株)肌肉注射小马后,定量RT-PCR比病毒分离试验更能灵敏地检出呼吸道排出的病毒。经对456份临床鼻腔分泌物样品检测结果,定量RT-PCR检出6份阳性,而病毒分离只检出2份阳性。一步法实时定量RT-PCR检测样品中的马病毒性动脉炎病毒,在快捷、准确、方便和高通量方面优于传统的ELISA和细胞培养病毒分离的检测方法,因此可以作为检测马病毒性动脉炎(EVA)病毒有效的快速方法。 在分析马动脉炎病毒GL蛋白抗原性的基础上,设计一对引物克隆GL蛋白一段

张焕容[5](2005)在《伪狂犬病病毒、猪细小病毒和流行性乙型脑炎病毒检测基因芯片的构建及检测技术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研究首次构建了PRV-PPV-JEV检测基因芯片,建立了PRV、PPV和JEV基因芯片检测新技术,该基因芯片技术对PRV、PPV和JEV具有同步检测和鉴别诊断,同时对PRV的野毒株和基因缺失疫苗株也具有鉴别功能。主要内容为以下几个部分: 1.PRV-PPV-JEV检测基因芯片靶基因克隆及鉴定 对PRV、PPV和JEV进行病原分子生物学分析,参考GenBank和文献中报道的PRV、PPV和JEV基因序列,采用Array Designer2.0软件分别设计了PRV、PPV和JEV靶基因引物。采用PCR或RT-PCR扩增靶基因扩增获得16个靶基因片段,用pMD18-T克隆和筛选获得了T/gB、T/gG、T/TK、T/gE、T/B1 NS1、T/B1 VP2、T/SR-1 NS1、T/SR-1 NS2、T/SR-1 NS3、T/SR-1 VP1、T/SR-1 VP2、T/C、T/PrM/M、T/E、T/NS1、T/NS5靶基因重组质粒。经序列测定和对位排列分析,结果为gB、gG、gE、TK靶基因扩增自PRV Fa株,分别为PRV gB、gG、gE、TK基因片段,片段长度分别为324bp、261bp、148bp、177bp;PPV靶基因B1 NS1、B1 VP2扩增自PPV B1株,SR-1 NS1、SR-1 NS2、SR-1 NS3、SR-1 VP1、SR-1 VP2扩增自PPV SR-1株,片段大小分别为127bp、471bp、208bp、550bp、389bp、209bp、471bp;JEV C、PrM/M、E、NS1和NS5靶基因扩增自JEV SA14-14-2株,分别为JEV C、PrM/M、E、NS1和NS5基因片段,片段长度分别为238bp、451bp、439bp、476bp和448bp。多重序列比对和BLASTN分析进一步表明:克隆鉴定的靶基因为目标病原的高度保守性基因,为PRV-PPV-JEV检测基因芯片的构建提供了确实可靠的材料。 2.PRV-PPV-JEV检测基因芯片的构建 本试验研究了PRV-PPV-JEV检测基因芯片靶基因和探针制备方法、靶基因杂交温度和特异性,确定了构建诊断芯片的靶基因及其浓度和有关芯片质量控制方法,结果如下。 1) 靶基因和定位对照基因的制备 以靶基因重组质粒DNA为模板,采用PCR扩增、异丙醇沉淀法纯化靶基因,其浓度和纯度符合芯片制作要求,定位对照基因制备参照曹三杰(2004)报道方法进行。 2) 探针的制备 以病毒DNA、cDNA和λDNA为模板,PCR扩增标记荧光素Cy3制备探针,Cy3-dCTP的使用终浓度为2.5 μmol/L,制备的探针浓度在121-748ng/μL之间。 3) 本试验确定了靶基因最适点样浓度为200ng/μL,芯片系统灵敏度为3pg/μL探针,筛选出杂交信号强、杂交特异性好的靶基因及其杂交温度,确定了PRV-PPV-JEV检测基因芯片的预杂交时间为1h和杂交时间为6h。 4) 数据分析采用QuantArray? Ver.3.0软件,数据量化使用总信号强度模式和信号中位值模式,总信号模式输出的样点信号强度与背景之比为SNR。 5) 基因芯片制备和质量控制 研究确定PRV gB、PRV gG、PRV TK、PRV gE、PPV B1 VP2、PPV SR-1 NS2、PPV SR-1 NS3、PPV SR-1 VP1、JEV C、JEV PrM/M、JEV E、

冯崇慧,王冬莉,刘宏斌,顾媛,白旭华[6](2004)在《新疆出血热病毒单克隆抗体的应用研究:反向被动血凝和血凝抑制试验》文中研究表明使用6株抗新疆出血热病毒单克隆抗体(单抗)致敏醛化绵羊红血球,以反向被动血凝试验(RPHA)检测病毒抗原;以反向血凝抑制试验(RPHI)检测人和各种动物血清抗体。结果6株单抗致敏血球在检测病毒抗原中以IgM型的14B7单抗的灵敏度最高。比其他5个单抗高1632倍,而且与正常对照抗原完全没有非特异性凝集,远超过多克隆抗体致敏的血球。用RPHI检测血清抗体中,以13C6和43E5两个单抗的灵敏度高。测定抗体滴度的终点远高于多克隆抗体致敏的血球。RPHA可用于急性期病人血液中病毒抗原的检测,有很好的早期诊断价值,还可用于新分离病毒的血清学鉴定。RPHI可用于人和动物血清抗体的检测。已制出冻干的制剂,可保存1年以上,对于基层和现场防治调查工作非常方便。

冯崇慧[7](2004)在《新疆出血热病毒的实验室诊断方法》文中研究表明

冯崇慧,高琦,王冬莉[8](2004)在《新疆出血热病毒反向被动血凝和血凝抑制试验的改进研究》文中提出本文报道采用戊二醛、丙酮醛和戊二醛-甲醛双醛化绵羊红细胞;不同株新疆出血热病毒和不同方法免疫家兔;不同方法纯化IgG和用不同方法以抗体致敏血球进行反向血凝和血凝抑制试验。结果表明采用本文报道的方法,以戊二醛处理的绵羊红细胞经鞣酸化后优于丙酮醛或戊二醛-甲醛双醛化的血球。用病毒悬液(感染鼠脑悬液)加福氏完全佐剂,经淋巴结注射免疫的方法所获免疫血清的抗体效价最高(补体结合抗体滴度达1∶1024)。用50%饱和硫酸铵沉淀一次和33%沉淀3次后,再经DEAE纤维素提取的IgG效果优于低温酒精法和SephadexG100及SephadexG200分筛提取法。鞣酸化后用这种IgG致敏的血球效果最好,冻干后在4℃下可保持原效价至少一年以上。作者讨论了本试验方法应用中需注意的各种细节问题,并推荐用反向被动血凝试验检测病毒抗原,用反向被动血凝抑制试验检测抗体具有稳定可靠,操作方便和可以直接检测各种动物标本的优点。可广泛用于临床诊断和流行病学调查研究。

冯崇慧[9](2004)在《抗体捕获ELISA检测IgM抗体在新疆出血热病人早期诊断中的应用》文中研究指明采用抗人μ链抗体包被,捕获病人血清标本中的IgM抗体,再加已知的特异性病毒抗原与IgM抗体结合,用抗新疆出血热病毒单克隆抗体酶结合物与病毒抗原结合病人血清中IgM抗体的方法,测定急性期患者特异性IgM抗体,探讨其早期诊断的价值。对8例发病后不同时期的XHF患者进行检测的结果,发病第5天即可检出IgM抗体且滴度已达较高水平,于第14天达高峰后开始下降,但阳性可持续70天以上。而IgG抗体对照检测显示虽然在1/3急性期病人发病第6天即可检出,但滴度很低,第14日后迅速升高,至第70天仍然保持很高滴度。实验结果表明用本法检测IgM抗体进行早期诊断的意义可与病毒分离及特异性病毒抗原的检测结果相比。为XHF的早期诊断提供了一种特异性和敏感性高,并且稳定可靠的诊断工具。

冯崇慧,刘雄飞,王冬莉,白旭华,张晓兵,刘全民,刘宏斌,顾媛,章建民[10](2004)在《1988年新疆巴楚地区出血热疫源地监测报告》文中认为1988年45月对新疆巴楚县和农三师部分地区和团场中新疆出血热疫源地继续进行监测。以农三师50团为基地,东起夏河西至阿克沙克马拉勒(农三师48团),长约110km,北靠乌-喀公路,南抵叶尔羌河,宽约40km范围内共调查了17个点,主要以未开垦的荒漠牧场景观为主。监测内容包括对可疑病人、牧工和兽医以及部分健康人群的血清抗体检查、病原分离和治疗血清使用疗效观察;对48,50和53团不同连队共10个羊群血清抗体水平的调查和对部分绵羊血液进行病毒的分离;荒漠胡杨林中游离成蜱的病毒分离等项目。结果在4月底至5月下旬在50团发现3例新疆出血热病人,均经病毒分离确诊,其中2例因误诊耽误了抢救的机会而死亡;另外在查访53团和巴楚县医院时各发现1例病人,经血清学确诊。391份羊血清用ELISA抑制法检测抗体的阳性率为13.8%77.4%;McAb-RPHI阳性率为13.8%70.9%。从3例病人、羊血10份和9批亚洲璃眼蜱(每批50只)中分离到9株新疆出血热病毒。并用McAb致敏血球RPHA法检测血液中病毒抗原,达到了早期快速地确诊病人。通过1988年现场监测工作,进一步证实了1984年调查结果,巴楚地区的新疆出血热的疫源地活动性仍很强。人群和家畜抗体水平及亚洲璃眼蜱的带毒率20多年来基本没有变化,今年在这一局部地区发现5例病人,死亡2例,表明本病对当地人民健康和生命的威协仍然是一个现实问题。

二、新疆出血热病毒单克隆抗体的应用研究:反向被动血凝和血凝抑制试验(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新疆出血热病毒单克隆抗体的应用研究:反向被动血凝和血凝抑制试验(论文提纲范文)

(1)我国肾综合征出血热流行病学特征及预防控制研究现状(论文提纲范文)

1 病原体
    1.1 分类地位与基本形态
    1.2 基因组结构和功能
    1.3 抗原结构和免疫反应
    1.4 理化特性与生物学特性
2 流行病学
    2.1 传染源
    2.2 传播途径
        2.2.1 虫媒叮咬传播
        2.2.2 呼吸道传播
        2.2.3 消化道传播
        2.2.4 经皮肤伤口接触传播
        2.2.5 垂直传播
    2.3 易感人群
    2.4 流行特征
        2.4.1 地区分布
        2.4.2 季节分布
        2.4.3 年龄、性别和职业分布:
        2.4.4 流行形式
3 实验室检测技术
    3.1 血清学检测技术
    3.2 基因检测技术
    3.3 病原学培养分离
        3.3.1 标本的采集
        3.3.2 细胞接种分离病毒
        3.3.3 动物接种分离病毒
        3.3.4 病原体鉴定
4 预防控制
    4.1 疫情监测
    4.2 控制传染源
        4.2.1 防鼠、灭鼠
        4.2.2 疫源地消毒
        4.2.3 注意饮食卫生和卫生习惯
    4.3 切断传播途径
        4.3.1 灭螨、防螨
        4.3.2 做好个人防护
        4.3.3 做好实验室个人防护
    4.4 保护易感人群
        4.4.1 加强科普宣传教育,促进人们自我防护的能力
        4.4.2 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4.4.3 及时就诊
        4.4.4 疫苗接种

(2)犬细小病毒的分离鉴定及其抗体检测间接凝集试验的建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英文摘要
1 引言
    1.1 犬细小病毒病和犬细小病毒概述
        1.1.1 犬细小病毒病
        1.1.2 犬细小病毒
    1.2 犬细小病毒病的免疫防治
        1.2.1 犬细小病毒病疫苗及免疫程序
        1.2.2 犬细小病毒病疫苗免疫抗体的检测方法
    1.3 凝集试验
        1.3.1 直接凝集试验
        1.3.2 间接凝集试验
        1.3.3 其他凝集试验
    1.4 纳米微球及其在疾病检测领域的应用
        1.4.1 纳米微球的分类
        1.4.2 纳米微球在疾病检测领域的应用
    1.5 研究目的与意义
2 材料与方法
    2.1 实验材料
        2.1.1 实验动物、细胞系及质粒
        2.1.2 病毒分离样品、阳性血清、CPV疫苗株
        2.1.3 主要试剂
        2.1.4 主要仪器
    2.2 实验方法
        2.2.1 引物设计及合成
        2.2.2 CPV分离鉴定
        2.2.3 分离病毒VP2基因分析
        2.2.4 CPVVP2重组基因的克隆与表达
        2.2.5 CPV抗体检测间接凝集试验的建立
3 结果
    3.1 CPV分离鉴定
        3.1.1 病毒分离
        3.1.2 PCR鉴定
        3.1.3 血凝效价
        3.1.4 电镜观察
        3.1.5 间接免疫荧光鉴定
    3.2 CPVVP2基因的序列分析
        3.2.1 CPVVP2基因克隆鉴定
        3.2.2 CPV分离株VP2基因序列分析
        3.2.3 CPV分离株亚型分析
        3.2.4 抗原表位差异性分析
        3.2.5 TCID50测定
        3.2.6 CPV分离株中和效价检测
    3.3 重组CPVVP2蛋白的原核表达
        3.3.1 重组CPVVP2基因的克隆及鉴定
        3.3.2 重组CPVVP2质粒的构建及鉴定
        3.3.3 重组CPVVP2蛋白的表达
        3.3.4 重组蛋白的纯化及鉴定
    3.4 CPV抗体检测间接凝集试验的建立
        3.4.1 聚苯乙烯微球致敏条件的优化
        3.4.2 间接凝集试验阳性判定标准的确立
        3.4.3 CPV抗体间接凝集试验的特异性
        3.4.5 CPV抗体检测间接凝集试验的重复性和稳定性试验
        3.4.6 CPV疫苗免疫犬血清抗体检测
        3.4.7 间接凝集试验的初步应用
4 讨论
    4.1 CPV的分离鉴定
    4.2 CPVVP2重组蛋白的表达及选择
    4.3 纳米微球致敏条件优化
    4.4 间接凝集试验的判定标准的确定
5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3)H5亚型血凝素单抗库的构建、广谱中和单抗的发现及其对H5N1禽流感的治疗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1.1.流感病毒的概述
        1.1.1.流感病毒的分类与命名
        1.1.2.流感病毒形态与化学组成
        1.1.3.流感病毒的分子生物学
        1.1.4.历史上的全球性大流感(Pandemic)
    1.2.禽流感病毒的概述
        1.2.1.病毒的宿主
        1.2.2.流感病毒的变异与进化
        1.2.3.H5N1禽流感病毒的起源、扩散和进化
        1.2.4.H5N1禽流感病毒爆发大流行的潜在可能性
    1.3.H5N1禽流感病毒的感染与治疗
        1.3.1.人类感染H5N1禽流感病毒的发病机制
        1.3.2.H5N1禽流感病毒感染的毒力影响因子
        1.3.3.H5N1禽流感病毒的动物感染模型
        1.3.4.流感抗病毒药物
    1.4.本论文的研究意义和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2.1.主要仪器
    2.2.主要耗材
    2.3.主要试剂和实验动物
    2.4.常用溶液和培养基的配制
    2.5.实验方法
        2.5.1.分子克隆相关操作
        2.5.2.重组杆状病毒表达重组血凝素蛋白
        2.5.3.细胞免疫荧光试验
        2.5.4.流感病毒的培养和灭活
        2.5.5.流感病毒的滴度测定
        2.5.6.流感病毒基因的获得和序列分析
        2.5.7.流感病毒对小鼠的免疫
        2.5.8.融合杂交瘤的制备与筛选
        2.5.9.杂交瘤细胞的培养
        2.5.10.单抗腹水的诱导
        2.5.11.单抗腹水的纯化
        2.5.12.单抗F(ab')_2的制备
        2.5.13.单抗Fab的制备
        2.5.14.血凝抑制试验(Hemagglutination Inhibition Assay, HI)
        2.5.15.细胞微孔中和实验
        2.5.16.酶联免疫吸附分析(ELISA)
        2.5.17.抗体半衰期的测定
        2.5.18.流感病毒逃逸突变株的诱导
        2.5.19.流感病毒对小鼠的感染和组织采集
        2.5.20.流感病毒对家猫的感染和组织采集
        2.5.21.组织病毒滴度测定
        2.5.22.免疫组化分析
第三章 结果与分析
    3.1.大容量H5亚型血凝素单克隆抗体库的构建
        3.1.1.H5N1禽流感病毒代表株(H5N1 Virus Panel)的选择
        3.1.2.H5亚型血凝素单抗库的建立和广谱单抗的发现
        3.1.3.单毒株免疫和多毒株免疫的不同效果
        3.1.4.H5亚型血凝素单抗盘(H5 MAb Panel)及其对病毒的抗原性分析
        3.1.5.治疗性H5亚型血凝素广谱单抗的选择及活性鉴定
        3.1.6.本节小结
    3.2.H5亚型血凝素广谱中和单抗的治疗研究
        3.2.1.广谱单抗对小鼠(同源动物)H5N1禽流感病毒感染的疗效
        3.2.2.单抗13D4对家猫(异源动物)H5N1禽流感病毒感染的疗效
        3.2.3.单抗13D4 F(ab')_2片段疗效探索并与.达菲"比较
        3.2.4.单抗13D4的治疗机制
        3.2.5.本节小结
    3.3.H5广谱单抗的分子基础
        3.3.1.单抗13D4的潜在结合位点
        3.3.2.单抗13D4对逃逸突变病毒的治疗效果
        3.3.3.本节小结
第四章 讨论
    4.1.H5亚型血凝素广谱单抗的免疫筛选策略
    4.2.H5N1禽流感病毒的抗原性漂移
    4.3.单抗在H5N1禽流感病毒抗原性分析和疫苗株鉴选中的作用
    4.4.被动免疫及广谱中和单抗对H5N1禽流感治疗的重要性
    4.5.异源抗体治疗的可行性
    4.6.单抗13D4结合位点的生物学性质
    4.7.未来潜在的工作
结论
创新点
参考文献
在校期间获得的奖励和科研成果
致谢

(4)马病毒性动脉炎新型快速分子检测技术研究与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原创性声明
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第一章 马病毒性动脉炎研究进展
    第二章 马病毒性动脉炎疫苗与检测技术研究进展
第二部分 研究内容
    第三章 马病毒性动脉炎血凝与血凝抑制试验研究与应用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参考文献
        英文摘要
    第四章 马病毒性动脉炎微量血清中和实验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参考文献
        英文摘要
    第五章 实时定量RT-PCR检测马动脉炎病毒的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参考文献
        英文摘要
    第六章 马动脉炎病毒GL蛋白主要抗原域的表达及间接ELISA的初步建立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参考文献
        英文摘要
全文总结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文章
致谢
附录

(5)伪狂犬病病毒、猪细小病毒和流行性乙型脑炎病毒检测基因芯片的构建及检测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综述一 基因芯片技术及其在病原微生物研究中的应用
综述二 猪伪狂犬病病毒分子生物学及诊断方法研究进展
综述三 猪细小病毒分子生物学和诊断方法研究进展
综述四 流行性乙型脑炎病毒分子生物学和诊断方法研究进展
前言
第一章 PRV-PPV-JEV检测基因芯片靶基因的克隆与鉴定
    1. 材料
    2. 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5. 结论
第二章 PRV-PPV-JEV检测基因芯片构建研究
    1. 材料
    2. 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5. 结论
第三章 PRV-PPV-JEV检测基因芯片的检测技术研究
    1. 材料
    2. 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5.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附件1 彩图
附件2 试验试剂配置
附件3 靶基因测序图

(6)新疆出血热病毒单克隆抗体的应用研究:反向被动血凝和血凝抑制试验(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和方法
    1.1 单克隆抗体免疫腹水:
    1.2 致敏血球:
    1.3 RPHA和
2 结果
    2.1 反向被动血凝试验:
        2.1.1 各株单克隆抗体致敏效果的比较:
        2.1.2 单克隆抗体和多克隆抗体致敏效果的比较:
        2.1.3 应用单克隆抗体致敏血球进行早期诊断:
    2.2 反向被动血凝抑制试验:
3 讨论

(7)新疆出血热病毒的实验室诊断方法(论文提纲范文)

1 病毒的分离和初步鉴定
    1.1 标本的采集:
        1.1.1 血液:
        1.1.2 尸检的脏器:
        1.1.3 节肢动物:
    1.2 标本的保存和运送:
        1.2.1 标本的保存:
        1.2.2 标本的包装和运送:
    1.3 标本的处理:
        1.3.1 稀释液:
        1.3.2 血液标本:
        1.3.3 脏器:
        1.3.4 节肢动物:
    1.4 动物和细胞的接种和观察:
        1.4.1 接种方法:
        1.4.2 发病动物的观察:
        1.4.3 细胞:
    1.5 病毒的传代与保存:
        1.5.1 传代:
        1.5.2 保存:
        1.5.3 真空干燥保存法:
    1.6 病毒的初步鉴定:
2 血清学检查
    2.1 血清学检查使用范围:
        2.1.1 临床方面:
        2.1.2 流行病学调查:
        2.1.3 免疫学方面:
    2.2 血清标本的采集、运送和保存:
        2.2.1 采血:
        2.2.2 运送:
        2.2.3 血清的分离:
        2.2.4 保存:
    2.3 血清采集的次数:
    2.4 中和试验(Neutralization test, NT):
        2.4.1 基本原理:
        2.4.2 影响反应的各种因素:
        (1)血清:
        (2)动物及接种途径:
        2.4.3 正式中和试验:
        (1) 病毒滴度的测定:
        (2)正式中和试验 :
    2.5 补体结合试验(Complement fixation test ,CFT):
        2.5.1 基本原理:
        2.5.2 参加反应的各个成分:
        (1)抗原:
        (2)血清:
        (3)补体:
        (4)绵羊红血球:
        (5)溶血素:
        (6)稀释液:
        2.5.3 正式试验方法:
    2.6 反向被动血凝(RPHA)和反向被动血凝抑制试验(RPHI):
        2.6.1 原理:
        2.6.2 材料:
        2.6.3 致敏血球的制备:
        (1)绵羊血球的制备:
        (2)绵羊红血球的醛化:
        (3)醛化血球的鞣酸化处理:
        (4) 鞣酸化血球的致敏:
        (5)致敏血球的保存:
        (6)注意事项:
        2.6.4 反向被动血凝试验(RPHA):
        2.6.5 反向被动血凝抑制试验RPHI:
    2.7 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nzyme 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 ELISA):
        2.7.1 包被用的抗体:
        2.7.2 酶结合物的标记:
        2.7.3 酶结合物工作浓度的测定:
        2.7.4 试验用的稀释液:
        2.7.5 几种常用的酶联免疫吸附试验:
        (1)抗体捕获ELISA法检测急性期病人特异性IgM抗体:
        (2)双抗体夹心间接ELISA法检测人血清中IgG抗体:
        (3)双抗体夹心抑制法:
        (4)ELISA试验中必须注意的事项:
    2.8 免疫荧光试验( Immuno fluorescence assay,IFA):
        2.8.1 直接法:
        2.8.2 间接法:
    2.9 免疫扩散试验( immunodiffusion test):
    2.10 免疫印迹试验(Western blot)
    2.11 分泌抗新疆出血热病毒单克隆抗体杂交瘤细胞株的建立:
        2.11.1 基本原理:
        2.11.2 毒株和免疫方案:
        2.11.3 融合技术:
        2.11.4 特异性单克隆抗体的检测:
        (1)间接混合夹心ELISA:
        (2)间接免疫荧光试验(IFA):
        2.11.5 McAb免疫球蛋白亚类的检定:
        2.11.6 杂交瘤细胞株染色体检查:
        2.11.7 杂交瘤细胞的融合和克隆化:
        2.11.8 必须注意的几个问题:
    2.12 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技术(唐青等):
        2.12.1 原理:
        2.12.2 材料:
        2.12.3 试验步骤:
        2.12.5 意义:
        2.12.5 S基因表达产物-核蛋白的应用:
3 几种血清学方法的应用
    3.1 早期快速检出病毒抗原:
    3.2 病毒特异性抗体的检测:
    3.3 毒株的鉴定和抗原性的分析:
    3.4 分子生物学技术:
4 临床化验检查
    4.1 血、尿、粪常规:主要有以下几项:
        (1)白血球计数及分类:
        (2)红血球计数及血红蛋白:
        (3)血小板计数:
        (4)出、凝血时间:
        (5)尿液检查:
        (6)粪便:
    4.2 临床生化检查:
5 附录
    5.1 病毒分离常用液:
        5.1.1 1/15M PBS配制:
    5.2 补体结合试验用液(巴比妥缓冲液):
    5.3 反向血凝试验用液(RPHA和RPHI):
        5.3.1 0.15M磷酸缓冲盐水的配制:
        5.3.2 0.1%鞣酸水溶液:
        5.3.3 1%兔血清盐水:
        5.3.4 10%碳酸纳盐水:
    5.4 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常用液:
        5.4.1 包被液:
        5.4.2 稀释液:
        5.4.3 底物显色溶液:
        5.4.4 终止液:
    5.5 免疫荧光试验(IFA)用液:
        5.5.1 稀释液:0.01mol/L pH7.4 PBS
        5.5.2 荧光片封片液:
        5.5.3
    5.6 细胞培养常用液:
        5.6.1 PBS的配制:
        5.6.2 l%胰酶配制:
        5.6.3 Versene液:
        5.6.4 0.4%酚红液配制:
        5.6.5 结晶紫染色液:
        5.6.6 Giemsa 染色液:
        5.6.7 Hepes 缓冲液
        5.6.8 L-谷氨酰胺
        5.6.9 细胞冻存液:
        5.6.10 8.8%NaHCO3:
    5.7 福氏佐剂配制:
    5.8 其他:
        5.8.1 新疆出血热病毒滤过试验:
        5.8.2 对脂溶剂的敏感性试验:

(8)新疆出血热病毒反向被动血凝和血凝抑制试验的改进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剂:
        1.1.1 0.15M pH7.2, pH6.4磷酸缓冲盐水 (以下简称PBS) :
        1.1.2 1%兔血清生理盐水 (简称1%兔盐水) :
        1.1.3 0.1%鞣酸溶液:
        1.1.4 福氏完全佐剂:
        1.1.5 0.01M pH7.4 PB和0.005M pH8.0PB液:
        (1) 0.01M pH7.4 PB液:
        (2) 0.005M pH8.0 PB液:
    1.2 免疫血清的制备:
        1.2.1 免疫原:
        1.2.2 免疫方法:
    1.3 免疫球蛋白IgG的提取[2]:
    1.4 醛化血球的致敏和冻干:
        1.4.1 醛化血球的方法:
        (1) 戊二醛化血球的方法:
        (2) 丙酮醛 (上海试剂一厂) 化血球:
        (3) 戊二醛—甲醛化血球:
        1.4.2 醛化血球致敏的方法:
        (1) 醛化血球直接致敏:
        (2) 鞣酸化血球的致敏[1]:从略。
        1.4.3 致敏血球的冻干:
2 结果
    2.1 不同方法醛化及致敏的血球灵敏度:
    2.2 不同免疫方法的比较:
    2.3 免疫球蛋白IgG的不同提取方法的比较:
    2.4 冻干血球:
3 讨论

(9)抗体捕获ELISA检测IgM抗体在新疆出血热病人早期诊断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病人血液标本的采集:
    1.2 检测方法:
        1.2.1 抗体捕获
        1.2.2 间接混合夹心ELISA法检测IgG抗体:
        1.2.3 反向被动血凝试验检测血液中的病毒抗原:
        1.2.4 病毒分离与鉴定[4]:
2 结果

(10)1988年新疆巴楚地区出血热疫源地监测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监测方法:
        1.1.1 病例监测:
        1.1.2 人群血清学调查:
        1.1.3 家畜血清学调查:
        1.1.4 野生动物抗体调查:
        1.1.5 硬蜱和家畜带毒率调查:
    1.2 实验室方法:
        1.2.1 病毒分离:
        1.2.2 反向被动血凝和血凝抑制试验:
        1.2.3 ELISA双抗体夹心抑制试验和间接混合夹心法:
        1.2.4 IgM-ELISA捕捉法检测早期IgM抗体[5]:
2 结果
    2.1 病例报告:
    2.2 人群血清抗体水平调查:
    2.3 家畜血清抗体水平调查:
    2.4 病原的分离:
3 讨论

四、新疆出血热病毒单克隆抗体的应用研究:反向被动血凝和血凝抑制试验(论文参考文献)

  • [1]我国肾综合征出血热流行病学特征及预防控制研究现状[J]. 张亚萍,王文英,李莉莉,刘增加,韩雪玲. 中华卫生杀虫药械, 2020(04)
  • [2]犬细小病毒的分离鉴定及其抗体检测间接凝集试验的建立[D]. 唐毓. 东北农业大学, 2018(10)
  • [3]H5亚型血凝素单抗库的构建、广谱中和单抗的发现及其对H5N1禽流感的治疗研究[D]. 陈毅歆. 厦门大学, 2008(11)
  • [4]马病毒性动脉炎新型快速分子检测技术研究与应用[D]. 梁成珠. 南京农业大学, 2006(02)
  • [5]伪狂犬病病毒、猪细小病毒和流行性乙型脑炎病毒检测基因芯片的构建及检测技术研究[D]. 张焕容. 四川农业大学, 2005(01)
  • [6]新疆出血热病毒单克隆抗体的应用研究:反向被动血凝和血凝抑制试验[J]. 冯崇慧,王冬莉,刘宏斌,顾媛,白旭华. 地方病通报, 2004(S1)
  • [7]新疆出血热病毒的实验室诊断方法[J]. 冯崇慧. 地方病通报, 2004(S1)
  • [8]新疆出血热病毒反向被动血凝和血凝抑制试验的改进研究[J]. 冯崇慧,高琦,王冬莉. 地方病通报, 2004(S1)
  • [9]抗体捕获ELISA检测IgM抗体在新疆出血热病人早期诊断中的应用[J]. 冯崇慧. 地方病通报, 2004(S1)
  • [10]1988年新疆巴楚地区出血热疫源地监测报告[J]. 冯崇慧,刘雄飞,王冬莉,白旭华,张晓兵,刘全民,刘宏斌,顾媛,章建民. 地方病通报, 2004(S1)

标签:;  ;  ;  ;  ;  

新疆出血热病毒单克隆抗体应用研究:反向被动血凝和血凝抑制试验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