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在中国建立二板市场的几点思考

关于在中国建立二板市场的几点思考

一、对中国设立二板市场的几点思考(论文文献综述)

陈帆[1](2019)在《新监管形势下A证券公司四板市场业务拓展研究》文中研究表明A证券公司成立于2002年,经过十余年的发展,从区域性证券公司成长为一家全国性综合金融服务机构。尽管公司近些年发展相对迅猛,但作为一家中小型券商,A证券公司存在同类机构共同的问题,如业务基础薄弱、内部治理水平偏低、机制与人才缺失等等。随着国家“去杠杆”、“去通道”的要求愈发严峻,金融行业监管形势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资管新规”、“资管细则”等一系列监管文件的出台让证券行业蒙上一层巨大的阴影。新监管形势之下,A证券公司必将面临十分严峻的市场形势,与大型券商之间的竞争劣势也更加明显,如何在当今金融形势下寻求发展机会,是公司必须解决的问题。本文将资本市场理论研究与金融市场实际业务相结合,旨在研究A证券公司在新监管形势下如何通过拓展四板市场业务解决公司的业务发展问题。在我国多层次资本市场构建进程中,四板市场作为场外交易市场的重要一环,始终没能发挥出其应有的效用。但随着近些年四板市场政策监管体系的逐渐完善,四板市场的业务发展必将成为资本市场业务新的增长点。本文通过对新监管形势进行分析,梳理出监管形势改变对A证券公司业务发展的冲击和影响。再对A证券公司业务发展情况进行分解剖析,运用PEST分析工具找出公司外部环境和内部条件影响,分析公司目前业务发展遇到的问题及相应影响因素,从而提出A证券公司通过开展四板市场业务解决公司现有业务发展面临的问题。本文提出的单一资金债权融资、四板市场“类投行”业务、真实股权投资及可转板企业辅导等业务方式力求解决A证券公司在新监管形势之下存量业务受损,新增业务开发困难的问题。基于证券公司四板市场的业务拓展研究,是本文的特色,希望能够对金融形势低迷的情况下苦苦挣扎的证券公司机构业务发展有所贡献。

陶银海[2](2019)在《我国新能源产业发展的资本市场支持机制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当今世界能源结构正在发生深刻变化,发展新能源产业既是世界能源发展的必然趋势,同时也是我国全面深化能源领域改革,实现经济转型升级的必然要求。近十年以来,我国新能源产业取得超常规速度的发展主要得益于财政补贴的强力支持。然而,随着我国新能源产业总体进入发展壮大阶段,政府扶植政策造成的财政负担沉重、补贴效果降低、融资力度不足等问题也随之而来,仅仅依靠政府财政补助和企业自身财力支持已经不能满足新能源产业发展的需求。在这样的背景下,深化新能源行业投融资体制改革,确立能源企业投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以资本市场为主导的多渠道金融体系的融资作用以及与产业政策的协同作用,是破解当前新能源企业融资难问题的核心所在,亦是促进新能源产业由政府主导型融资机制向市场主导型融资机制逐渐转变的诉求所在。尽管国家已经开始重视资本市场在新能源产业发展中的积极作用,但由于当前我国资本市场本身并不健全和完善,资本市场的资源配置作用没有得到充分发挥,资本市场对新能源产业发展的支持机制尚未取得很满意的成效,从而导致新能源企业普遍受制于较为严峻的融资约束问题。本文基于经典产业生命周期理论和产业结构演变的一般规律,推演并绘制出了新能源产业的产业生命周期曲线和成本曲线图,同时还基于产业优化选择过程的演进象限图,进一步推演并绘制出新能源产业的业态演进象限图。借助新能源产业的产业生命周期曲线、成本曲线图以及新能源产业的业态演进象限图,深入分析了新能源产业业态演进过程中各阶段资本嵌入以及可能存在的空间溢出效应,并总结提炼出新能源产业发展不同阶段的投融资特征与经营状况,从而提出了“一种可能包含空间溢出效应的非对称‘一轴两制’式资本市场支持机制”。在此之后,本文基于传统的计量分析和新近流行的空间计量分析等研究方法,结合2009-2017年中国162个新能源上市公司的相关数据,考察了中国资本市场与新能源产业发展的关系,以期阐释中国资本市场对新能源产业发展的支持效应。最终形成的主要研究结论有以下几点:第一,新能源产业不同于传统产业和一般高新技术新兴产业,新能源产业对于资本需求的门槛更高,所需的资金数量更大,投资周期更长,投资风险极高,而且对于资本的需求贯穿于整个产业生命周期,这就导致新能源产业发展周期的各阶段资本嵌入方式和资金来源差异化明显,需要差异化的资本市场支持模式和手段来与之相匹配。然而当前我国以信贷市场为主导的间接融资体系对新能源产业发展的支持力度非常有限,尚未形成一套基于新能源产业生命周期和产业发展特征的,有效服务于新能源等高新技术产业,特别是服务于中小高新技术初创企业的现代资本市场支持体系。第二,我国目前以信贷市场为主导的间接融资体系非常不完善,基于传统的计量分析和新近流行的空间计量分析等研究方法的实证结果进一步验证了这一点:在传统的计量模型分析和选择净资产收益率作为被解释变量来考察中国资本市场发展与新能源产业发展的关系时,银行信用融资对中国新能源产业发展产生了负向影响效应,但不显着;债券融资对中国新能源产业发展产生了正向影响,但也不显着;股权融资对中国新能源产业发展则产生了显着的负向影响效应。在传统的计量模型分析和选择总资产收益率作为被解释变量来考察中国资本市场发展与新能源产业发展的关系时,银行信用融资、债券融资均对中国新能源产业发展产生了正向影响效应,且均不显着;股权融资却对中国新能源产业发展则产生了显着的负向影响效应。第三,从全局Moran指数的计算结果来看,162个新能源上市公司之间的空间溢出效应在2010-2012年以及2015年为正,而在2009年、2013年、2014年以及2016-2017年均为负,这意味着新能源上市公司之间可能存在空间溢出效应,但这种效应并不十分稳定;局部Moran指数图也证实了这一结论,大部分年限大部分新能源上市公司之间的局部空间溢出效应为0,但也有少部分年限和少部分新能源上市公司间存在空间溢出效应,不过这种空间溢出效应有正有负。第四,在选择净资产收益率作为被解释变量且采用空间自回归模型、空间杜宾模型和空间误差模型等3种经典的空间计量模型时,银行信用融资对中国新能源产业发展产生了负向影响效应,但不显着;债券融资对中国新能源产业发展产生了正向影响效应,且也不显着;股权融资对中国新能源产业发展产生了显着的负向影响。总的来说,基于传统计量模型分析和空间计量模型的分析结果,中国资本市场对新能源产业发展的实证研究与理论预期相去甚远,中国资本市场尚未能对新能源产业发展产生明显的促进和支持作用,还需要在未来较长一段时间内采取积极的主动的资本市场支持政策或者措施,来促进中国新能源产业的长期可持续发展。

陈冲[3](2019)在《中国证券市场中小投资者私权利保护研究 ——以投服中心为研究视角》文中研究指明我国证券市场构成中,中小投资者占比九成以上,持股市值达半数,却贡献了八成以上的交易额。从绝对值来看,中小投资者数量超2亿,以三人之家的标准计算,保护中小投资者利益是保护了超2亿中产家庭、超6亿的中产群体利益,对于维护国家稳定、社会和谐也有重要意义。在实践中,中小投资者却是最容易受到权利侵害的群体,主要原因有三:一是立法对于中小投资者保护的目标属于“符号性”目标,是发展资本市场顺带实现的附属性目标;二是立法没有对于中小投资者如何保护做出具体规定,实践中中小投资者寻求保护也处处碰壁;三是长久以来对于资本市场治理以公权力为主导,对于中小投资者也是公权力保护为主,没有发挥权利主体的积极性和能动性,对于私权利的保护长期处于抑制状态。随着国家设立投服中心作为专门的中小投资者保护机构,通过其公权力背景和市场地位优势,发挥中小投资者的示范、引领作用,唤醒中小投资者权利意识,并联结自上而下的公权保护和自下而上的私权利保护。本文结合我国中小投资者保护现状和投服中心运行的体制机制,探索适合我国资本市场和法治社会发展的中小投资者私权利保护模式。本文共七个章节,其中第一章为绪论,主体为五个章节,第七章为结论。绪论部分主要阐述本文选题的背景和研究意义,从文献角度梳理了中小投资者保护的概念和法理发展,从投资者保护到中小投资者保护的应然性和必要性研究,以及中国证券市场发展与中小投资者保护研究,推演出我国中小投资者保护水平落后的原因在于公权力保护不足、执法激励不足,现有保护体系的不完备推导出需要强化对私权利的保护,并由权利主体行使保护的权利。而由于中小投资者分散化的特征导致个体行使私权利的成本高,因此需要由专业保护机构引领行权:一方面引导投资者以股东身份和投资者身份积极行使防御性权利;另一方面在权利受到人为损害时积极行使救济性权利。进而希望达到的目标是:权利人通过行使自己的权利来维护法律,并通过法律来维护资本市场不可或缺的秩序。第一章为理论基础研究,界定证券市场中小投资者的范围和概念,区分金融消费者、中小股东、个人投资者及流通股股东等概念,对中小投资者的持股比例和金额做出限定。研究私权利的概念、投资者私权利的内涵和特征,论证保护投资者私权利与我国证券市场法治理念的契合。从维护社会稳定、中小投资者私权利易受侵害以及私权利保护制度的缺失角度,论证中小投资者保护应然性的法理逻辑。对于我国证券法实施机制下的行政保护、市场保护和司法保护进行评析,推演出赋予性公权力保护不足和内生性私权利保护必要的法理逻辑,对中小投资者私权利保护的制度建设和创新模式做出思考。第二章为机构引领下的中小投资者私权利保护制度构建,并研究投服中心作为引领机构的角色和功能定位。目前我国中小投资者私权利保护的困境在于:一方面,中小投资者长久以来对于公权保护的倚重、在资本市场中的投机心理及用脚投票、缺乏股东权利和本位意识,导致其缺乏私权利保护的意识;另一方面,中小投资者由于信息弱势、缺乏公司治理的参与能力以及私法救济的专业能力,导致其缺乏私权利保护的能力。破解之道在于通过机构示范引领养成其私权利行使的意识和能力实现事前保护、构建证券民事纠纷多元解决机制实现事中保护,以及完善证券民事诉讼实现事后保护的全链条保护模式。同时注重专业引领机构的培养,明确其性质、法律定位、行为模式和监督与激励机制,有序推进中小投资者私权利保护的中国新模式探索。最后通过细化对中小投资者权利的各项指标实证分析,以及投服中心对于各项指标提升所发挥的作用,检验我国中小投资者私权利保护的实践效果。第三章横向分析各法域中小投资者保护引领机构的组织和行为模式,主要对比了四个法域的投资者保护模式:一是美国ISS引导的股东积极主义、律师主导的私权利行使以及非营利组织对于投资者权利的保护;二是韩国PSPD的行为模式和对于中小投资者保护起到的引领作用;三是台湾地区投保中心的功能与运行机制,及对我国大陆投保中心的启示与反思;四是香港地区证监会、市场失当行为审裁处以及司法规制对中小投资者保护的作用,研究我国在制度建设中可借鉴、可吸收的有益成分。第四章探讨中小投资者私权利保护的防御性机制,主要从股东积极主义的角度通过引领示范使中小投资者通过持股行权参与公司治理,从损失防范的角度维护法益。研究公司法和证券法中规定的的法定股东权利和投资者权利,分析中小投资者行权的难点,结合投服中心的示范性行权以及征集代理权等,唤醒和引导中小投资者的股东意识。同时研究投服中心在持股行权和代理行权中的法律和制度障碍,以及选择性行权中存在的问题,并对投服中心引领行权、示范行权的行为模式提出建议。通过让中小投资者知晓权利、敦促上市公司与中小投资者互动、为中小投资者行权创造制度性条件,并逐步扩展引领机构的行权保护范围,达到进一步提升证券市场中小投资者私权利保护的目的。第五章探讨中小投资者私权利保护的救济性机制,主要通过多元纠纷化解和证券民事诉讼的角度研究中小投资者对于损失填补的法益修复。中小投资者私权利的核心和落脚点是财产权利,相较于上市公司的实际控制人,中小投资者更关注于投资的当下收益与可预期收益,以及一旦发生因人为欺诈产生的损失,如何进行损失弥补。投资者为追求经济利益而入市,最佳的救济性保护是给予受损投资者经济补偿,使之恢复原有经济利益。本章节主要分三个部分:一是证券民事纠纷的ADR机制,讨论投服中心整合现有的调解、仲裁等诉讼外纠纷解决的渠道,以及现有的先行赔付制度,帮助中小投资者获得诉讼外的权利救济;二是证券民事诉讼,从支持诉讼和示范诉讼的角度,结合司法改革中的案件管理和繁简分流制度,研究法院逐渐放开证券民事诉讼管制之后的案件处理方式,寻找集团诉讼的替代模式,让司法发挥其作为权利保障最后一道防线的作用;三是针对证券市场违规行为发生的责任竞合问题,如何保障民事责任优先赔付,进而保障中小投资者利益落到实处,主要研究罚款罚金回拨制度和建立专项赔偿金的可行性,以及在推行上述机制时投服中心能够发挥的作用,通过制度整合,推进更好的法治。结论部分是对投服中心引领中小投资者保护模式的总结、反思与展望,归纳保护机构从私权利行使维护与私权利保护救济的中小投资者私权利全链条保护模式,中小投资者公权保护与私权利保护的衔接耦合才是中小投资者权利保护的核心要义。提出四方面建议:一是建立以投资者私权利保护为核心的法律体系;二是破除中小投资者权利救济的制度障碍;三是为中小投资者行权提供制度保障;四是探索投服中心的长足发展,以及中小投资者私权利保护模式在其他领域推行适用的可尝试性。

姜永玲[4](2016)在《我国多层次资本市场对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支撑作用研究》文中指出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保持了三十多年的高速增长,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既有发展模式的弊端逐渐显现,一方面结构性问题突出,另一方面增速不断下降。在这种背景下,发展以重大技术突破和供给侧产品服务升级为核心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对于中国未来产业结构转型和经济可持续发展具有深远意义。纵观世界经济强国的发展历程,资本市场的发展水平对于新兴产业崛起都发挥了至关重要的支撑作用。那么,如何建设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充分利用资本市场的资金优化配置功能,加快资本和技术创新的相互融合,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快速发展便成为亟需解决的问题。因此,本文立足于资本市场的多层次性,具体阐述了其对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支撑作用,并探讨不同类型的资本市场对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作用效果的异同。首先,本文在已有文献的基础上,系统阐述了资本市场对于产业发展的作用机制。本文对代表性企业的生产和融资决策进行建模,从理论上证明资本市场的发达程度直接决定产业产出规模。然后进一步结合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融资特征和融资需求,论述了不同类型资本市场作用机理的异同。具体而言,股票市场能够优化企业的资源配置,提高企业声誉;银行信贷产品能够最为及时地满足战略性新兴企业融资要求;而债券市场可以降低企业的运营成本,同时监督战略性新兴企业创新;风险投资则可以强化战略性新兴企业专业化管理和发展方向把控。然后在理论分析和模型推导的基础上,本文进一步构建了结构式回归方程,利用我国A股上市公司中战略性新兴产业概念股的企业数据进行实证检验,测度了多层次资本市场对产出增长和技术进步两方面的支撑作用,揭示了资本市场与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之间的数量关系,得到以下结果:第一,股票市场对战略性新兴产业具有显着的促进作用,但股票市场不同板块对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支撑作用存在差别。相对于债务类资本市场,股票市场对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促进作用更强;主板、中小板和创业板各有所长,主板更倾向于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产出增长,而中小板和创业板则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技术进步作用更显着,新三板市场对于初创期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也发挥着积极作用。第二,债务类资本市场能够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不同期限债务发挥的作用存在明显差异。从产业规模的角度来看,短期债务融资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产出增长具有显着的促进作用,但是长期债务只对传统产业有利,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产出规模没有明显作用。从技术进步的角度来看,短期债务融资的作用效果强于长期债务融资,且债务融资整体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支持作用大于非战略性新兴产业。第三,风险投资市场不仅为战新战略性新兴产业提供直接融资服务,同时在其他资本市场上产生了融资溢出作用。一方面,由于风险投资的介入改变了战略性新兴企业的管理和经营方式,短期内对战略性新兴企业造成正反两方面的影响,正向促进技术创新,反向抑制产出过快增长。另一方面,风险投资产生了资本溢出效应,风投介入通过多种方式帮助企业获取更多的股权融资和债务融资。最后,基于实证分析的结果,结合国外成功经验,提出了相关政策建议。本文认为,应当从四个方面来加强资本市场对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支撑作用。一是完善多层次资本市场的体系建设,为战略性新兴产业提供高效融资服务平台;二是加强金融创新,完善融资服务体系;三是加强企业自身管理水平,提高投资者信心;四是明确政府职能,改善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外部融资环境。总体来说,不同类型的资本市场对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均产生了重要的支撑作用。我国应当积极建设和完善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加大资本市场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扶持力度,从而为经济长期持续增长创造有利条件。

梁立群[5](2013)在《美国证券市场结构的演进与发展》文中研究表明美国证券市场已经经历了200多年的历程,在这200多年里,伴随着危机和繁荣的交替,美国证券市场实现了螺旋式的发展;其结构日益复杂,其功能也日益完善。就证券市场演进的趋势而言,从简单到复杂,从混沌到有序,从初级到高级,美国的证券市场结构发展成拥有一个多层次证券市场、多元化的参与主体、丰富的产品及其衍生品、严密的交易机制和交易组织以及严格的监管和投资者保护制度的体系。就美国证券市场演进的历史经验而言,伴随着经济的发展,依据经济对证券市场功能的需求,市场结构的变化成为证券市场发展的主要外在表现。当最初的证券市场发展到一定时期、取得一定的进步后,其市场结构的不合理性就成为限制该市场进一步发展的制约因素。此时,市场的平稳被打破,并产生较大的市场波动,这就要求改变和重组证券市场的结构要素,以适应市场发展的需要。美国证券市场结构在不断的发展过程中趋于复杂化和合理化。判断美国证券市场的发展程度,不能仅仅关注其在数量或规模上的扩张,而更重要的是考察其结构是否合理,以及其资源配置效率的高低。在这里,证券市场结构的合理性主要表现为市场功能的日趋完善和市场效率的不断提高。本文通过追溯美国证券市场发展的历史轨迹,梳理了现代证券市场发展的逻辑和基本的信念,考察了促进证券市场发展和市场结构演进的基本动力,分析了证券市场结构是如何在技术进步、制度变迁和充分市场竞争的推动下实现自我完善和自我升级。本文以证券市场结构的演进和发展为基本线索,从宏观、微观以及制度这三个维度,对美国证券市场结构的演进和发展进行了历史考察和分析。根据这一考察和分析,本文认为:在众多影响美国证券市场结构演进和发展的因素中,最重要的、具有决定性作用的因素是制度和技术。当然,两者的作用机制各不相同:在某些情况下,技术革命带来的影响更为直接也更为明显;但是在更多的时候,制度变迁所起的是决定性和根本性的作用。评判美国证券市场结构的标准是看它能否降低交易成本。这是因为,证券市场作为证券交易关系的总和,其效率主要体现为降低交易成本并促进交易活动健康发展。换言之,在制度和技术的变迁过程中,所有降低交易成本的改进将被视为有效率的帕累托改进,并将随之引起证券市场结构的变化。本文认为,在美国证券市场结构的演进和发展中,经济发展是推动演进和发展的基础,竞争是推动演进和发展的动力,降低交易成本是推动结构发展的目标,强化规则是推动证券交易所完善的途径,现代科学技术的应用是推动市场演进的手段,而国际化则是交易所演进的必然结果。本文认为,政府在证券市场中的角色不应是预测哪种创新会成为新的发展路径,而应当是构建一个基础性的制度体系来支持市场参与主体,通过保护竞争促进技术进步和创新。这是因为,促进市场竞争是提高市场效率和保护投资者利益的最重要手段。这三个观点,是本文理论观点的创新。本文认为,尽管中国的国情决定了我们不能复制美国证券市场结构模式;但是其诸多成功的经验,是可供中国在调整和优化本国的证券市场结构时参考和借鉴的。本文的最后一章即“中国证券市场的演进及现状分析”,从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就如何建立多层次的证券市场体系和推动证券交易所公司化改革,提出了若干政策建议。这些政策建议或许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潘洪刚[6](2008)在《农业高科技创业投资风险研究》文中指出创业投资是适应现代科技发展需要而在高度发达的市场经济体制内诞生的一种投融资制度创新,它在促进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我国从上个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引入创业投资,经过20多年的发展也已经出具规模,并在多个产业内发挥着其应有的作用。但是,创业投资在促进我国农业高科技成果转化方面却作用甚微。据农业部科技司统计,中国每年有6000多项农业科技成果问世,但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只有30%~40%,与发达国家的70%~80%相差甚远。究其原因,最为重要的是因为我国农业高科技创业投资在发展过程中面临的风险太大,过高的风险限制了农业高科技创业投资的发展。因此,本文选择农业高科技创业投资风险作为研究对象,采用规范研究与实证研究相结合、微观分析与宏观分析相结合、以及动态分析与静态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农业高科技创业投资运作过程中各参与主体所面对的主要风险进行了系统研究,旨在探索农业高科技创业投资风险的控制和分担机制。本文以农业高科技创业投资风险的承担主体为主线将论文整体分为八个部分进行论述和研究:第一章为导论,主要阐述本文的选题依据、研究目的与意义、研究思路与方法,同时对国内外关于风险、风险管理、创业投资、农业经济管理的研究现状进行了梳理和评价,从而为本研究的开展拉开序幕。第二章是关于农业高科技创业投资风险的一些基本理论。在本章中,首先对风险、风险管理、创业投资、农业高科技及其产业化、农业高科技创业投资等一些基本概念进行了界定,以便为后文的演绎奠定基础;然后,对风险管理的一般程序、农业创业投资的运作流程、农业高科技产业化的一般规律等内容进行了总结;最后对农业高科技创业投资的参与主体和一般风险因素进行了简要分析。第三章是国内外农业高科技创业投资风险管理的比较与借鉴。创业投资对于我国来说是强制性制度变迁,借鉴国外的先进经验无疑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章对美国、日本、西欧、以及我国台湾地区农业发展的条件、技术选择和农业高科技创业投资风险管理的一些经验和教训进行了归纳和总结,在此基础上得出四条基本结论,即认识国情或区情是农业高科技创业投资风险管理的前提;适当的组织形式是防范和控制风险的有力保证;农业高科技产业化离不开政府的大力支持;农业高科技产业化需要政府积极参与风险分担。第四章是农业高科技创业投资者面临的风险及其管理。本章首先对我国农业高科技创业投资的发展规模、资金来源结构、投资强度、行业分布、阶段分布、地区分布和退出路径等情况进行了概括,然后分析了农业高科技创业投资者的构成及其各自的投资特点,认为农业高科技创业投资者在农业高科技创业投资循环中所面临的主要风险为宏观环境风险、逆向选择风险和道德风险,为了控制和防范这些风险,投资者应该慎重选择投资对象,在决定投资前严格选择创业投资家,签订投资协议后设置对创业投资家进行激励与约束的机制。第五章是农业高科技创业投资中企业面临的风险及其管理。在本章中,首先对农业高科技创业投资循环中所涉及到的两个重要企业主体进行了分析,然后对他们各自所面临的主要风险进行了归纳和总结,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一系列风险管理策略。特别是在对农业高科技创业投资企业的风险管理策略中,鉴于我国目前地区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创业投资企业需要对农业高科技创业企业的成长性和成长环境进行综合考察才能准确评估其投资价值,从而降低自己的风险。第六章是农业高科技创业投资中农户面临的风险及其管理。农户虽然不直接参与农业高科技创业投资的循环,但是,一般来说农户却是农业高科技创业投资的一个重要风险承担主体。我国农户众多,农户内部相互之间的风险偏好和对待不确定性的态度具有很大的差异性。在参与农业高科技创业投资的过程中,为了防范和控制自己所面临的风险,农户应该借助农业保险、积极参加农业专业合作组织和努力提高自身的文化素质与技能。第七章是政府在农业高科技创业投资风险管理中的作用。政府无疑是农业高科技创业投资的一个特殊参与主体。本章首先对政府在农业高科技创业投资风险管理中的职能进行了界定,并对政府在农业高科技创业投资风险管理中的作用进行了定位,认为政府在农业高科技创业投资风险管理中应该充分发挥自身的政策供给、风险分担和监督作用。第八章是结论和对策与建议。通过研究发现,我国农业高科技创业投资之所以发展缓慢,不仅仅是因为各个微观参与主体本身的风险管理技能还有待于进一步提高,更重要的是因为宏观环境欠佳。因此,为了降低农业高科技创业投资循环的整体风险,处于宏观层面的政府应该努力优化投资环境、大力培养创业投资家和创业企业家、加快建立并完善中介服务体系、以及提高农业劳动力的整体素质。

韩珺[7](2008)在《我国高新技术产业融资模式创新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高新技术是当今国家科技创新能力的综合体现,而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则是一个国家综合竞争能力的反映。但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缓慢,产品附加值不高,对经济的贡献率不大。究其原因主要是尚未建立起与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各阶段相适应的融资机制和健全的融资体系。因此,构建与国际经验兼容,富有中国特色的效率高、成本低、覆盖面广的高新技术产业融资体系就成为我国当前经济体制改革的紧迫任务。本研究循着从抽象到具体,从一般到特殊、从理论到实践、从国际到国内、理论联系实际、洋为中用的研究思路;采用了比较分析的方法,复杂科学的研究方法,博弈行为的分析方法,文字推理、数理论证与图形表达相结合,规范研究和实证研究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对“我国高新技术产业融资模式创新”这个论题作了比较深入细致的研究。具体地说,本文首先对国内外的研究成果进行分类和整理发现,国外学者仅从某个特定角度对高新技术产业融资问题展开研究,而国内学者主要集中在探讨风险投资等对高新技术产业的促进作用等有关技术分析和操作性问题方面,他们对目前我国经济体制转轨中的高新技术产业融资体系创新则很少涉及或根本不涉及。因此,在分析他们不足的基础上,本文以高新技术企业融资为研究对象,重点分析高新技术企业的生命成长周期中采用何种融资模式组成的融资体系能使融资最有效率的研究。论文首先通过比较研究的方法分析了西方发达国家高新技术产业融资模式的特点并比较各融资模式的效率。通过与西方发达国家高新技术产业的融资模式比较,找到我国高新技术产业投融资体系的缺陷和瓶颈。在借鉴西方国家先进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使我国高新技术产业的融资渠道更加通畅的措施,包括制定科学的高新技术发展战略、完善国家政策引导、完善相关法律、科学的引导风险投资基金的发展,不断创新融资工具和大力发展社会中介服务体系,以及建立多层次的资本市场等方面来提高高新技术产业的融资能力,以促进高新技术企业的进一步发展。完善的融资体系是高新技术产业化发展的关键。高新技术企业融资体系是以高新技术企业融资为目的,高新技术企业、政府、金融机构和社会中介积极参与的有机整体,具有整体性、功能性与层次性。但高新技术企业的高风险性等特征及其成长的阶段决定了其不同发展阶段对资金有不同的要求,因此高效率的高新技术企业融资体系必须以资金需求程度和融资模式的有效性为基础。论文通过层次分析法测定高新技术企业在不同成长阶段的资金需求程度,构建了基于资金需求程度系数的高新技术企业融资体系和基于生命周期高新技术企业的融资模式,并对高新技术企业生命周期所适合的主要融资模式进行有效性评价。鉴于市场机制的局限性,政府的管制与支持是一种必然选择。论文的最后一部分提出,必须对中国高新技术企业不同发展阶段的融资模式进行管制,并提出针对高新技术企业不同成长阶段的融资模式的管制思路及机制设计,以避免出现高新技术企业融资市场中的“柠檬市场”。根据高新技术企业的融资理论,采用定量和定性相结合的方法,本文具体分析了中国高新技术企业的融资模式问题,试图在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创新:1、根据影响高新技术企业融资的各因素,提出并论证了高新技术企业融资的需求函数,作为分析评价融资需求和有效性的分析基础。2、运用层次分析法测定基于生命周期的高新技术企业各成长阶段的资金需求程度。构建了基于资金需求程度系数的高新技术企业融资体系和基于生命周期高新技术企业的融资模式,并对高新技术企业生命周期所适合的主要融资模式进行有效性评价。3、论文采用博弈论的分析方法研究高新技术企业的融资行为,提出并研究在各融资模式下的管制方式,防止出现高新技术企业融资中的“柠檬市场”。

欧阳瑞[8](2007)在《我国创业板市场相关问题研究》文中提出创业板市场在世界范围内的出现与发展并不是一种偶然现象,而是新经济发展和经济全球化趋势的必然结果,创业板市场在新经济时代对社会经济发展产生的作用不可低估,它将从经济增长、制度创新和社会稳定等多方面发挥积极的作用。我国创业板即将推出,如何充分利用创业板带来的好处,如何规避创业板有可能带来的风险,如何从政策环境和配套措施着手保证我国创业板的平稳有序健康发展,从而促进我国新经济的高速前进,是一个事关国民经济全局、事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大问题。本文从创业板市场的功能与作用的理论性分析出发,通过大量数据和比较分析对在我国推出创业板市场的必要性与紧迫性、我国创业板市场的可能风险及其对主板市场的影响进行了全面的分析,在此基础上,借鉴国外先进国家创业板市场的经验,根据中国的实际情况对创业板市场的制度设计进行了研究探讨。特别地,本文根据近年来资本市场的重大变化和制度改革带来的全新市场环境对建立健全我国创业板市场运行的政策环境与配套措施等方面进行了分析和探讨,为我国创业板市场在当前形势下推出提供了理论依据和制度准备。我国创业板市场的成功运作,需要一系列政策环境与配套措施的支持,如加强法制建设,扫清法律障碍;给予政策空间,允许制度创新;减少行政干预,按国际惯例运作,充分发挥市场的主导作用;构建完备的自律监管体系,提高监管效率等。在对创业板推出的条件分析与利害分析基础上,我认为当前是推出创业板的最佳时机。目前创业板的准备工作基本就绪,创业板运行所需的制度环境渐趋完善,创业板有优质的拟上市公司资源,同时中国经济的发展特点为创业板提供了应对市场风险的“免疫”能力。因此,尽管还存在一些制度的完善要求以及需要进一步做好市场可能风险的防范工作,但推出创业板的条件已基本成熟。

张萌[9](2006)在《美英三板市场的比较研究及借鉴作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三板市场是资本市场结构中不可缺少的一环,它是迈进主板和二板市场的奠基石,同时又为从主板市场和二板市场退市的股票提供出路,使得它们可以继续在三板融资,从而与主板、二板市场共同构成多层次、完善的资本市场体系。我国的三板市场的建立和资本市场的完善意义十分重大,比如三板市场能够解决处理主板退市股票问题,国有股流通以及中小民营企业融资难等问题,这些优势是主板和二板市场的功能所不及的。另外,尽管我国证券市场近几年来有了长足发展,但与发达国家的证券市场相比,我国的证券市场发展仍存在市场规模小,交易品种少,市场结构单一,资本结构失衡,大批中小民营企业面临上市融资难的问题。因此,建立我国的三板市场是必要的也是十分紧迫的。 文章首先提出了发展我国三板市场的必要性;在分析美英两国三板市场的发展模式、发行制度的基础上,借鉴性地对我国三板市场进行了市场定位和发展模式、发行制度、相关法律法规制度和多层次的资本市场结构框架以及未来三板市场的监管制度进行合理前瞻性设计,并期望本文能够在建设三板过程中具备一定的参考价值。 文章中有三点新意:一是创新性地对美国和英国的三板市场做出全面细致深入比较分析,包括近年来的发行状况、三板市场的发展回顾、上市、退市条件、上市、退市申请程序、与二板及主板之间的相关联系、美英两国三板市场存在的优劣势情况;二是在借鉴了国外三板市场成熟的发展理念的基础上、结合我国实际,设计出我国未来三板的发行制度以及监管体系:三是修正了Santa Clara大学Tyebjee和Bruno教授的企业评估模型。

余黎[10](2006)在《我国科技型中小企业海内外首发上市策略研究》文中研究说明25年来中国在对外开放中大规模融入世界经济,并在世界经济中迅速崛起,已经成为不可否认又不可阻挡的历史事实和历史趋势,为全世界所瞩目、为国际社会所关注。作为新经济企业的我国科技型中小企业已成为推动我国国民经济发展和实现技术进步的重要力量。新经济具有一系列新的特征,它有新的经济模式,新的经济运行规则,新的投资运作模式,需要新的金融制度支撑。于是,创业投资、二板市场应蕴而生,成为新经济的金融支持系统,两者相互促进,缺一不可。它们不但为高科技企业的发展提供足够的资金,更承担巨大的风险,提供全方位的支持。 一直以来,我的导师悉心指导学长们致力于探索新经济下,创业投资、二板市场和创业投资者之间的联系,进行了多方位、不断推进式的研究。陈方中(2002)在毕业论文中从网络经济学的基本经济学原理出发,得出决定网络经济与金融支持系统结合的是网络经济的经济学性质这样的结论。进而分析风险投资与二板市场机制的产生、发展过程,并结合案例说明了风险投资与二板市场的运作过程。郑晓珍(2003)探讨新经济规律与战略投资的关系,介绍新经济背景下战略投资者的基本策略战略和运作程序。吕临华(2003)重点关注二板市场微观制度研究,比较不同海外上市制度和交易制度的优缺点,并结合新经济企业特点,提出我国发展二板市场制度方面的建议。郑荷芬(2004)从金融创新和新经济的角度对创业资本的产生与成长问题展开研究。研究新经济与创业资本的关系,着眼于创业资本的制度创新与绩效评价。作为整个系统研究的进一步深入,本文从新经济企业的角度,结合创业投资、二板市场和创业投资者的特点,将重点放在我国科技性中小企业海内外二板市场首发上市的策略研究。由于通过资本市场IPO具有相当强的实际操作性,所以本文的研究秉承“研究致用”的原则,试图在操作层面给出及时的分析建议,这其中包括宏观的政策和微观的治理的建议,希望实效性的研究能对IPO的实践产生重要的作用。 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本文首先从科技型中小企业的角度对我国企业海内外证券市场首发上市的发展现状和存在问题展开研究。引出核心主题是研究科技型中小企业海内外首发上市策略选择。同时,将组成这一核心主题的上市地点、上

二、对中国设立二板市场的几点思考(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对中国设立二板市场的几点思考(论文提纲范文)

(1)新监管形势下A证券公司四板市场业务拓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相关理论及研究综述
        1.2.1 多层次资本市场相关理论
        1.2.2 场外市场相关理论
        1.2.3 四板市场相关理论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1.3.1 研究意义
        1.3.2 研究目的
    1.4 研究内容与思路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思路
    1.5 本研究创新之处
第二章 A证券公司业务发展状况及面临问题分析
    2.1 A证券公司业务现状分析
        2.1.1 A证券公司简介
        2.1.2 A证券公司经营概况
        2.1.3 A证券公司主营业务结构性分析
    2.2 A证券公司业务发展面临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2.2.1 业务发展面临的问题
        2.2.2 原因分析
    2.3 A证券公司开展四板市场业务的必要性分析
        2.3.1 我国四板市场发展历程
        2.3.2 四板市场现有业务状况分析
        2.3.3 四板市场业务对A证券公司原有业务的替代效应
        2.3.4 四板市场业务是A证券公司的创新业务途径
第三章 A证券公司四板市场业务拓展的外部环境和内部条件分析
    3.1 A证券公司四板市场业务拓展的外部环境分析
        3.1.1 政治环境
        3.1.2 经济环境
        3.1.3 社会环境
        3.1.4 技术环境
    3.2 A证券公司四板市场业务拓展的内部条件分析
        3.2.1 A证券公司四板市场业务拓展的资源条件
        3.2.2 A证券公司四板市场业务拓展的能力条件
    3.3 本章小结
        3.3.1 外部环境影响利大于弊
        3.3.2 内部条件为公司开展四板市场业务提供有力支撑
第四章 A证券公司四板市场业务拓展对策
    4.1 单一资金债权融资业务模式替代原有资管通道类业务
        4.1.1 一对一的债权融资业务
        4.1.2 一对多的债权融资业务
    4.2 通过四板市场债券承销业务另辟蹊径开展“类投行”业务
    4.3 开展四板市场股权投资业务积累直接融资经验
    4.4 通过四板市场挖掘可辅导转板企业
    4.5 加强内部管理提升竞争力
第五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本研究的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2)我国新能源产业发展的资本市场支持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资本市场对新能源产业发展、技术创新的作用
        1.2.2 新能源产业资本市场融资效率方面的研究
        1.2.3 新能源产业发展中资本市场支持体系的构建
        1.2.4 其他国家资本市场支持新能源产业发展的借鉴
        1.2.5 研究评述
    1.3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1.4 研究框架
    1.5 可能的创新点与不足之处
        1.5.1 可能的创新点
        1.5.2 不足之处
第二章 新能源产业及资本市场相关概念界定和理论分析
    2.1 相关概念界定
        2.1.1 新能源的科学内涵和范围界定
        2.1.2 新能源产业的概念界定
        2.1.3 资本市场内涵与外延的界定
    2.2 资本市场支持新能源产业发展的相关理论基础
        2.2.1 资本市场理论
        2.2.2 产业发展理论
        2.2.3 产业结构理论
        2.2.4 企业理论
第三章 我国新能源产业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
    3.1 我国新能源产业发展现状
        3.1.1 新能源产业已经从起步阶段进入发展壮大阶段
        3.1.2 风能产业基本走向成熟,前沿技术领域开发依然落后
        3.1.3 太阳能产业发展态势迅猛,关键技术存在依赖性
        3.1.4 核电产业发展稳中求进,发展趋向规范化和成熟化
        3.1.5 智能电网投资幅度增加明显,智能化程度不断提升
        3.1.6 生物质能及其他新能源产业发电水平较低,未来发展潜力巨大
    3.2 我国新能源产业发展存在问题
        3.2.1 新能源弃风弃光问题
        3.2.2 新能源补贴相关问题
        3.2.3 新能源核心技术缺乏问题
第四章 我国新能源产业资本市场支持现状及存在问题
    4.1 我国新能源产业资本市场支持现状
        4.1.1 资本市场对新能源产业发展总体支持力度不足
        4.1.2 银行信贷是当前最重要融资渠道,但存在明显对象歧视
        4.1.3 证券市场支持形式和力度不断增加,但准入门槛依然较高
        4.1.4 风险资本对新能源项目投资热情高涨,但运行与管理尚不规范
        4.1.5 民间资本支持取得一定成效,但缺乏市场选择空间
    4.2 我国新能源产业资本市场支持存在问题
        4.2.1 产业风险过大致使资本不敢轻易进入
        4.2.2 资本市场体系不健全导致中小企业融资受阻
        4.2.3 资本市场内部缺乏融资协调性
第五章 资本市场支持新能源产业发展的机理研究
    5.1 资本市场支持新能源产业发展的动因分析
        5.1.1 以新能源产业带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需要资本市场支持与保障
        5.1.2 补贴资金吃紧敦促新能源产业寻求多元化资本支持
        5.1.3 新能源产业融资特征与资本市场层次体系设计理念契合
        5.1.4 资本市场为适应产业发展而自我完善的内在要求
    5.2 新能源产业的业态演进过程及资本嵌入
        5.2.1 新能源产业的业态演进过程
        5.2.2 新能源产业发展周期的各阶段资本嵌入
        5.2.3 资本嵌入过程中可能存在的空间溢出效应
    5.3 资本市场支持新能源产业发展的机制建构
第六章 资本市场支持中国新能源产业发展的实证分析
    6.1 模型及假设
    6.2 数据及预处理
    6.3 模型参数估计结果及稳健性
        6.3.1 模型参数估计结果及阐释
        6.3.2 模型估计结果稳健性的初步考察
    6.4 嵌入空间计量分析后模型的稳健性考察
        6.4.1 三种经典的空间计量模型设定
        6.4.2 空间权重矩阵的设定及被解释变量的空间自相关性
        6.4.3 空间计量模型参数估计结果及阐释
    6.5 本章小结
第七章 主要结论与政策建议
    7.1 主要研究结论
    7.2 政策建议
        7.2.1 深化资本市场改革,发挥制度创新对新能源产业发展的支持作用
        7.2.2 坚持企业主体地位,构建与产业政策配套的资本市场长效支持机制
        7.2.3 加大对风险投资的支持和保障力度,丰富风险资本介入模式
        7.2.4 重视资本市场信息技术应用与新能源结合,构建信息化支持机制
    7.3 结语
参考文献
在校期间研究成果
致谢

(3)中国证券市场中小投资者私权利保护研究 ——以投服中心为研究视角(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一、选题背景
        二、研究意义
    第二节 文献整理与既有研究评述
        一、中小投资者保护的概念发展
        二、投资者保护的法理发展
        三、投资者保护的应然性与必然性
        四、中小投资者权利保护研究
        五、我国中小投资者保护水平落后
        六、公权保护的不足与私权利保护的兴起
    第三节 研究方法及问题意识
        一、研究目标与研究方法
        二、拟解决的问题
        三、创新与不足
第一章 理论研究与概念厘定
    第一节 中小投资者的范围界定
        一、投资者与金融消费者之思辨
        二、中小投资者概念界定
    第二节 投资者私权利的概念与界定
        一、私权利与公权力的界定
        二、投资者私权利的特性
        三、投资者私权利保护与证券市场法治理念契合
    第三节 保护中小投资者的法理逻辑
        一、中小投资者群体是社会稳定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中小投资者能力弱势导致利益最易受损
        三、中小投资者私权利保护制度缺失
    第四节 公权力保护与对私权利的保护
        一、行政保护评析
        二、市场保护评析
        三、司法保护评析
        四、对私权利的内生性保护
    第五节 中小投资者私权利保护的制度供给与重构
        一、制度供给不足
        二、制度重构
第二章 机构引领下的中小投资者私权利保护制度构建——兼论投服中心角色定位
    第一节 中小投资者私权利保护的现实困境与难点
        一、中小投资者缺乏私权利行使意识
        二、中小投资者缺乏私权利行使能力与激励
    第二节 机构引领下的私权利行使制度构建
        一、机构引领下的私权行使意识与能力之养成
        二、通过示范性行权实现事前保护
        三、通过多元纠纷解决机制实现事中保护
        四、通过证券民事诉讼实现事后保护
        五、通过机构引领破除私权利保护的制度障碍
    第三节 中证中小投资者私权利保护引领机构的研究
        一、投服中心的性质与法律定位
        二、公益性公司的特殊性质研究
        三、公益性保护机构行为模式研究
        四、公益性机构的独立性和社会监督
        五、公益性公司激励机制研究
    第四节 中小投资者私权利保护效果验证
        一、评价指标体系
        二、保护效果实证检验
        三、提升保护效果的反思与建议
第三章 域外市场中小投资者保护私权利保护模式与引领机构研究
    第一节 美国投资者私权利保护模式研究
        一、机构投资者服务公司主导的私权利行使
        二、律师主导的私权利行使
        三、非营利组织保护投资者权利
    第二节 韩国投资者私权利保护模式研究
        一、投资者保护机构PSPD成立背景与简介
        二、PSPD行权方式方法
        三、韩国股东积极主义评析
        四、PSPD活动独立性保障
        五、PSPD对中国投服中心的启发
    第三节 台湾地区投资者私权利保护模式研究
        一、两地投保机构的法律定位
        二、台湾地区投保中心主要功能与运行机制
        三、台湾地区投保中心制度检视与反思
        四、对我国投服中心发展的启示
    第四节 香港地区投资者私权利保护模式研究
        一、回复原状令
        二、证券民事纠纷调解模式
        三、落实民事赔偿责任优先
        四、准司法机构维护市场秩序
        五、对我国投服中心的借鉴
第四章 私权利保护的防御性机制——持股行权与公司治理
    第一节 公司法意义上的股东积极主义
        一、何为股东积极主义
        二、我国践行股东积极主义对于中小投资者私权利保护的必要
    第二节 中小投资者法定权利研究
        一、中小投资者享有的法定私权利
        二、公司法赋予的股东权利
        三、证券法赋予的投资者权利
    第三节 机构引领的行权研究
        一、行权原则
        二、行权方式
        三、行权困难
        四、投服中心选择性行权
        五、机构引领行权的建议
    第四节 推动中国中小投资者积极行权的思考
        一、中小投资者充分知悉股东权利
        二、敦促上市公司与中小投资者互动
        三、为中小投资者行权创造条件
        四、扩展引领机构行权保护范围
第五章 私权利保护的救济性机制——纠纷化解与民事诉讼
    第一节 证券民事纠纷中的ADR
        一、ADR模式概述
        二、证券纠纷调解模式
        三、证券纠纷仲裁模式
        四、先行赔付制度
        五、我国现有ADR模式的短板及建议
    第二节 证券欺诈纠纷民事诉讼
        一、我国证券民事诉讼现状
        二、投服中心推动证券民事诉讼实践
    第三节 证券支持诉讼研究
        一、从支持诉讼到证券支持诉讼
        二、证券支持诉讼的实践难题与思考
        三、现存证券支持诉讼模式借鉴
        四、构建证券支持诉讼长效机制的建议
    第四节 证券示范诉讼研究
        一、示范诉讼机理研究
        二、示范诉讼对证券民事诉讼的重要性
        三、证券示范诉讼的域外参考
        四、证券示范诉讼机制的构建
    第五节 责任竞合时民事赔偿优先问题
        一、责任竞合法理研究
        二、民事责任优先理论
        三、现行法律规范的制度安排和实践障碍
        四、落实证券民事赔偿优先的建议
结论 机构引领中小投资者私权利保护模式的总结与建议
    一、机构引领的中小投资者私权利保护模式
    二、完善中小投资者私权利保护的制度建议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后记

(4)我国多层次资本市场对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支撑作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问题的提出
    1.3 研究内容和方法
        1.3.1 研究内容与结构安排
        1.3.2 研究方法
    1.4 本文的创新点
第二章 理论基础与文献综述
    2.1 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理论基础
        2.1.1 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内涵特征
        2.1.2 新兴产业发展的理论基础
        2.1.3 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相关研究概述
    2.2 资本市场对产业发展的促进作用研究
        2.2.1 资本市场的界定与基础理论概述
        2.2.2 不同类型资本市场对产业发展的作用研究
    2.3 多层次资本市场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研究
        2.3.1 国外有关资本市场促进新兴产业发展的理论概述
        2.3.2 国内学界有关多层次资本市场对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理论概述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资本市场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理论分析
    3.1 资本积累对产业发展的支撑作用
    3.2 资本市场促进产业发展的理论分析
        3.2.1 资本市场促进产业发展的理论模型
        3.2.2 资本市场对产出增长的支撑作用
        3.2.3 资本市场对技术进步的支撑作用
    3.3 多层次资本市场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作用机理
        3.3.1 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融资模式及其特征
        3.3.2 基于生命周期理论的战略性新兴产业融资需求分析
        3.3.3 我国多层次资本市场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作用机理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与资本市场发展现状
    4.1 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现状与问题
        4.1.1 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总体态势
        4.1.2 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现状
        4.1.3 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中面临的问题与挑战
    4.2 我国资本市场体系建设日趋完善
        4.2.1 银行信贷市场
        4.2.2 多层次股票市场
        4.2.3 债券市场
        4.2.4 风险投资
    4.3 我国多层次资本市场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作用分析
        4.3.1 银行信贷市场
        4.3.2 多层次股票市场
        4.3.3 债券市场
        4.3.4 风险投资
第五章 多层次资本市场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出增长的实证研究
    5.1 理论模型分析
    5.2 实证分析
        5.2.1 实证模型设定与变量选择
        5.2.2 数据来源与描述性统计
    5.3 实证结果分析
        5.3.1 主要回归结果分析
        5.3.2 稳健性检验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多层次资本市场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技术进步的实证研究
    6.1 理论模型分析
    6.2 实证分析
        6.2.1 实证模型设定与变量选择
        6.2.2 数据来源与描述性统计
        6.2.3 主要回归结果分析
    6.3 战略性新兴产业融资渠道的惯性依赖分析
    6.4 本章小结
第七章 中小板和创业板、新三板以及风险投资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实证研究
    7.1 中小板、创业板股票市场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实证分析
        7.1.1 我国中小板、创业板股票市场基本情况
        7.1.2 实证模型选择、变量描述与数据统计性分析
        7.1.3 中小板和创业板股权融资对产出增长效应的实证分析
        7.1.4 中小板和创业板股权融资对技术进步的实证分析
    7.2 新三板市场发展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支撑作用研究
        7.2.1 新三板市场的整体发展情况
        7.2.2 新三板对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支撑作用分析
        7.2.3 战略性新兴产业转板成功的案例分析
    7.3 风险投资对战略性新兴产业融资的溢出作用研究
        7.3.1 模型说明与样本统计
        7.3.2 实证结果及分析
        7.3.3 本节结论与政策建议
    7.4 本章小结
第八章 发达国家资本市场支持新兴产业发展的经验与启示
    8.1 发达国家资本市场促进新兴产业发展的经验分析
        8.1.1 直接融资促进新兴产业发展的国际经验分析
        8.1.2 间接融资促进新兴产业发展的国际经验
    8.2 国际经验对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借鉴与启示
    8.3 本章小结
第九章 研究结论、政策建议及展望
    9.1 研究结论
    9.2 政策建议
    9.3 研究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录用发表的学术论文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与的科研工作与获奖情况

(5)美国证券市场结构的演进与发展(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问题的提出
    1.2 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的现状:文献综述
        1.3.1 美国证券市场结构演进的趋势和一般规律的研究
        1.3.2 美国证券市场的层次结构及其演进的相关研究
        1.3.3 美国证券市场的微观交易结构及其演进的相关研究
        1.3.4 美国证券市场的制度结构及其演进的相关研究:政府在证券市场发展中的角色
    1.4 研究思路和结构安排
    1.5 研究方法
    1.6 主要创新与不足
第2章 证券市场结构及其演进的一般理论研究
    2.1 证券市场结构概述
        2.1.1 证券市场的内涵
        2.1.2 证券市场结构界定
        2.1.3 证券市场结构的不同分类
    2.2 证券市场功能和结构与发展的关系
        2.2.1 证券市场的功能
        2.2.2 证券市场功能与市场结构的辩证关系
    2.3 证券市场结构演进的一般规律
        2.3.1 证券市场发展历程及不同阶段市场结构的特点
        2.3.2 证券市场结构演进的一般趋势
        2.3.3 证券市场结构演进的动力机制
第3章 美国多层次证券市场体系的形成与演进
    3.1 美国多层次证券市场体系的演进轨迹
        3.1.1 美国多层次证券市场体系的萌芽时期
        3.1.2 纳斯达克的产生与多层次证券市场的初步形成
        3.1.3 美国证券市场多层次结构的逐渐完善和定型
    3.2 美国多层次证券市场的现状分析
        3.2.1 美国证券市场层次结构的基本情况
        3.2.2 美国证券市场层次结构的特点分析
        3.2.3 美国多层次证券市场的功能优势
        3.2.4 美国多层次证券市场体系对美国经济的促进作用
    3.3 美国多层次证券市场演进的机理分析
        3.3.1 美国证券市场多层次市场结构的经济环境分析
        3.3.2 美国证券市场多层次市场结构演进的动力机制
        3.3.3 美国证券市场多层次结构演进的制度分析
第4章 美国证券交易所的演进:证券市场微观结构层面的考察
    4.1 美国主要证券交易所演进的历史脉络
        4.1.1 纽约证券交易所的发展历史
        4.1.2 纳斯达克交易所的演进历史
    4.2 美国证券交易所的最新发展趋势
        4.2.1 证券交易所的组织形式的变革
        4.2.2 证券交易所的交易机制的演进
    4.3 美国证券交易所演进机制的分析
        4.3.1 证券交易所的发展演进是市场发育和不断深化的结果和标志
        4.3.2 竞争是市场演进和市场结构变迁的基本动力
        4.3.3 降低交易成本是分析交易所演进的基本线索
        4.3.4 证券交易所在进化中更强调规则的作用
        4.3.5 现代科学技术的应用为证券交易所的演进提供了可能
        4.3.6 并购和联合使交易所突破了地域限制,达到了新的高度77
第5章 美国证券市场监管体系的变迁:证券市场制度结构的考察
    5.1 美国证券市场监管制度的演进历程
        5.1.1 崇尚市场自由竞争的弱监管时代
        5.1.2 以市场稳定为主的证券监管体系的形成
        5.1.3 金融混业经营背景下以松绑为特征的监管
        5.1.4 次贷危机后对证券市场监管的重新认识与调整
    5.2 美国证券市场监管体系的结构分析
        5.2.1 证券市场监管体系的结构
        5.2.2 证券市场的法律监管
        5.2.3 证券市场的政府监管
        5.2.4 证券市场的自律监管
    5.3 美国证券市场监管演进的路径及其动力机制分析
        5.3.1 美国证券市场监管演进的机制分析
        5.3.2 证券市场监管中政府与市场的角色
        5.3.3 美国证券市场监管体系研究的启示
第6章 中国证券市场的演进及现状分析
    6.1 中国证券市场的演进历程
        6.1.1 中国证券市场演进的历程
        6.1.2 中国证券市场发展取得的主要成绩
        6.1.3 中国证券市场结构存在的主要问题
    6.2 宏观层面的改革建议:建立多层次的证券市场体系
        6.2.1 多层次证券市场体系建设的必要性
        6.2.2 完善多层次证券市场体系的政策建议
    6.3 微观市场结构上的改革建议:推动证券交易所公司化改革
        6.3.1 证券交易所公司化改革的必要性
        6.3.2 证券交易所公司化改革的基本原则和政策措施
    6.4 制度层面的改革建议:完善证券市场的监管体系
        6.4.1 证券监管体系的结构性缺陷
        6.4.2 证券市场监管困境的深层次(体制)原因
        6.4.3 改进证券交易监管体系的政策措施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后记

(6)农业高科技创业投资风险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言
    1.1 选题依据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1 选题的目的
        1.2.2 选题的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动态及评价
        1.3.1 风险及风险管理的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
        1.3.2 国内外创业投资风险研究情况综述
        1.3.3 国内外研究的综合评述
    1.4 研究思路和方法
        1.4.1 研究思路
        1.4.2 主要研究方法
    1.5 论文的主要创新点
第二章 农业高科技创业投资风险解析
    2.1 风险及风险管理
        2.1.1 风险的界定及其特征
        2.1.2 风险管理的一般程序
    2.2 创业投资及其风险
        2.2.1 创业投资的含义及特征
        2.2.2 创业投资的运作流程
        2.2.3 农业创业投资
    2.3 农业高科技及其产业化
        2.3.1 农业高科技的界定及其特征
        2.3.2 农业高科技产业化趋势及其一般规律
        2.3.3 农业高科技产业化的发展模式
    2.4 农业高科技创业投资风险
        2.4.1 农业高科技创业投资的运作流程及其风险因素
        2.4.2 农业高科技创业投资风险承担主体
第三章 发达国家农业高科技创业投资风险管理经验借鉴
    3.1 美国农业高科技创业投资风险管理
        3.1.1 美国的农业发展条件及其技术选择
        3.1.2 美国的创业投资实践
        3.1.3 美国农业高新技术创业投资风险管理
    3.2 日本农业高科技创业投资风险管理
        3.2.1 日本的农业发展条件及其技术选择
        3.2.2 日本的创业投资实践
        3.2.3 日本农业高科技创业投资风险管理
    3.3 西欧农业高科技创业投资风险管理
        3.3.1 西欧的农业发展条件及其技术选择
        3.3.2 西欧的创业投资实践
        3.3.3 西欧农业高科技创业投资风险管理
    3.4 基于国外农业高科技产业化经验和教训的思考
        3.4.1 国情区情是农业高科技创业投资风险管理的前提
        3.4.2 适当的组织形式是防范和控制风险的有力保证
        3.4.3 农业高科技产业化离不开政府的大力支持
        3.4.4 农业高科技产业化需要政府积极参与分担风险
第四章 农业高科技创业投资者面临的风险及其管理
    4.1 农业高科技创业投资的发展概况
        4.1.1 农业高科技创业投资规模
        4.1.2 农业高科技创业投资的资金来源结构
        4.1.3 农业高科技创业投资的投资强度
        4.1.4 农业高科技创业投资的行业分布
        4.1.5 农业高科技创业投资资金的阶段分布
        4.1.6 农业高科技创业投资的地区分布
        4.1.7 农业高科技创业投资的退出路径
    4.2 农业高科技创业投资者分析
        4.2.1 农业高科技创业投资者的构成
        4.2.2 农业高科技创业投资者的投资特点
    4.3 农业高科技创业投资者面临的主要风险
        4.3.1 宏观环境风险
        4.3.2 逆向选择风险
        4.3.3 道德风险
    4.4 农业高科技创业投资者的风险管理
        4.4.1 慎重选择投资对象
        4.4.2 严格选择创业投资家
        4.4.3 设置对创业投资家行为的激励与约束机制
第五章 农业高科技创业投资中企业面临的风险及其管理
    5.1 参与企业分析
        5.1.1 创业投资企业及其分类
        5.1.2 农业高科技创业企业及其特点
    5.2 创业投资企业面临的主要风险及其来源
        5.2.1 逆向选择风险
        5.2.2 道德风险
        5.2.3 融资风险
        5.2.4 财务风险
        5.2.5 退出风险
    5.3 农业高科技创业企业面临的主要风险及其来源
        5.3.1 技术风险
        5.3.2 市场风险
        5.3.3 融资风险
        5.3.4 管理风险
        5.3.5 农户的违约风险
    5.4 农业高科技创业投资企业的风险管理
        5.4.1 严格的项目筛选
        5.4.2 对创业企业进行尽职调查
        5.4.3 组合投资和联合投资策略
        5.4.4 分阶段投资的多次投资策略
        5.4.5 对创业企业进行控制和监督
        5.4.6 对创业企业管理层实行股票期权
        5.4.7 退出方式与退出时机的确定
        5.4.8 组织形式的选择
    5.5 农业高科技创业企业的风险管理
        5.5.1 分阶段实施风险管理
        5.5.2 发展多渠道融资途径
        5.5.3 制定并实施科学合理的核心技术发展战略
        5.5.4 适时地实施组织创新,实现管理升级
        5.5.5 创新农业高科技产品营销策略
        5.5.6 引入卖权期权机制,降低农户违约风险
第六章 农业高科技创业投资中农户面临的风险及其管理
    6.1 中国农户调查
        6.1.1 我国农户及其分类
        6.1.2 农户的风险偏好和对不确定性的态度
    6.2 农户面临的主要风险
        6.2.1 自然风险
        6.2.2 技术风险
        6.2.3 企业的违约风险
    6.3 农户对风险的防范与控制
        6.3.1 参加农业保险
        6.3.2 参加农业专业合作组织
        6.3.3 提高自身的文化素质与技能
第七章 政府在农业高科技创业投资风险管理中的作用
    7.1 政府在农业高科技创业投资风险管理中的职能与定位
        7.1.1 政府职能的界定
        7.1.2 政府在农业高科技创业投资风险管理中的定位
    7.2 政府在农业高科技创业投资风险管理中的政策供给作用
        7.2.1 制定创业投资的运作制度
        7.2.2 制定创业投资的补助制度
        7.2.3 制定创业投资的担保制度
        7.2.4 制定创业投资的税收优惠制度
        7.2.5 制定支持创业投资业发展的政府采购制度
    7.3 政府在农业高科技创业投资风险管理中的风险分担作用
        7.3.1 强化高科技的基础研究
        7.3.2 建立相应的创业投资引导基金
        7.3.3 建立财政支持的农业科技保险
    7.4 政府在农业高科技创业投资风险管理中的监督作用
        7.4.1 监督创业投资公司或基金的运作
        7.4.2 监督创业投资家的行为
        7.4.3 监督创业企业家的行为
        7.4.4 监督中介服务机构的行为
        7.4.5 做好知识产权的认定和保护工作
第八章 农业高科技创业投资风险管理的宏观对策与建议
    8.1 优化农业高科技创业投资环境
        8.1.1 创造良好的社会政治经济条件
        8.1.2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8.1.3 营造合适的社会文化环境
    8.2 大力培养创业投资家和创业企业家
        8.2.1 切实落实科教兴国战略,加快高素质人才培养
        8.2.2 建立完善的人才流动机制
        8.2.3 提供良好的创业环境
    8.3 加快建立并完善中介服务体系
        8.3.1 完善社会中介服务体系
        8.3.2 规范社会中介服务机构的行为
        8.3.3 加强对中介服务机构的管理
    8.4 提高农业劳动力的整体素质
        8.4.1 加大政府对农村人力资本的投资
        8.4.2 大力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7)我国高新技术产业融资模式创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0. 前言
    1. 研究背景及选题意义
        1.1. 研究背景
        1.2. 选题意义
    2. 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2.1. 国外研究现状综述
        2.2. 国内研究现状综述
        2.3. 国内外研究现状的评论
    3. 分析范式及逻辑框架
        3.1. 研究内容
        3.2. 分析方法
        3.3. 逻辑框架
    4. 主要创新点
1. 高新技术产业与融资理论
    1.1. 高新技术产业内涵
        1.1.1. 高新技术产业界定
        1.1.2. 高新技术企业的成长规律
        1.1.3. 高新技术产业的技术经济特征
    1.2. 融资理论
        1.2.1. 融资的内涵
        1.2.2. 融资方式(融资模式)
        1.2.3. 融资机制和融资制度
    1.3. 现代融资理论的发展及其对高新技术产业融资的启示
        1.3.1. MM理论
        1.3.2. 权衡理论
        1.3.3. 新资本结构理论
        1.3.4. 现代融资理论对高新技术产业融资的启示
2. 高新技术产业融资模式的国际比较
    2.1. 美国高新技术产业融资模式
        2.1.1. 美国高新技术产业融资模式的特点
        2.1.2. 美国高新技术产业融资模式的形成原因
    2.2. 日本高新技术产业的融资模式
        2.2.1. 日本高新技术产业融资模式的特点
        2.2.2. 日本高新技术产业融资模式形成的原因
    2.3. 德国高新技术产业的融资模式
        2.3.1. 德国高新技术产业融资模式的特点
        2.3.2. 德国高新技术产业融资模式形成的原因
    2.4. 高新技术产业融资模式的比较——基于信息不对称角度
        2.4.1. 融资模式效率比较的理论分析
        2.4.2. 证券市场主导型的融资模式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绩效
        2.4.3. 银行主导型融资模式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绩效
        2.4.4. 两种融资模式的变迁与融合
3. 我国高新技术产业融资现状分析
    3.1. 目前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情况
    3.2. 我国高新技术企业融资现状与问题
        3.2.1. 我国高新技术企业的融资特性
        3.2.2. 我国高新技术企业的融资模式的演变
        3.2.3. 我国高新技术产业的融资现状
        3.2.4. 我国高新技术产业融资存在的问题
    3.3. 我国高新技术产业融资问题的探析
        3.3.1. 我国高新技术产业融资问题理论解析
        3.3.2. 我国高新技术产业融资问题的实践溯源
    3.4. 我国高新技术产业融资的瓶颈突破
4. 基于生命周期的我国高新技术企业融资体系
    4.1. 高新技术企业融资模式体系的界定
        4.1.1. 高新技术企业融资模式体系的含义
        4.1.2. 我国高新技术企业融资体系建设的现状分析
    4.2. 我国高新技术企业融资模式研究
        4.2.1. 我国高新技术企业融资的财政投融资模式
        4.2.2. 我国高新技术企业融资的内源融资模式
        4.2.3. 我国高新技术企业融资的外源融资模式
        4.2.4. 高新技术企业融资模式的比较
    4.3. 基于生命周期的高新技术企业的资金需求特征
        4.3.1. 高新技术企业种子期的资金需求特征
        4.3.2. 高新技术企业创建期的资金需求特征
        4.3.3. 高新技术企业成长期的资金需求特征
        4.3.4. 高新技术企业成熟期的资金需求特征
    4.4. 基于生命周期的高新技术企业融资需求程度测定
        4.4.1. 高新技术产业融资的融资需求函数
        4.4.2. 基于层次分析法的高新技术企业融资的需求测定方法
        4.4.3. 基于生命周期的高新技术企业融资需求程度系数
    4.5. 构建基于资金需求程度系数的高新技术企业融资体系
        4.5.1. 基于生命周期的我国高新技术企业融资模式体系的框架设计
        4.5.2. 基于生命周期的我国高新技术企业融资结构分析
    4.6. 构建基于生命周期的高新技术企业融资模式
        4.6.1. 高新技术企业种子期的融资模式
        4.6.2. 高新技术企业创建期的融资模式
        4.6.3. 高新技术企业成长期的融资模式
        4.6.4. 高新技术企业成熟期的融资模式
    4.7. 高新技术企业融资模式评价
    4.8. 高新技术企业XX股份有限公司融资策略
        4.8.1. 高新技术企业XX股份有限公司融资策略
        4.8.2. 高新技术企业XX股份有限公司融资策略研究
5. 构建我国高新技术企业融资体系的战略
    5.1. 政府在构建高新技术产业融资体系中的角色定位
        5.1.1. 政府在高新技术产业融资体系构建中的积极作用
        5.1.2. 政府在高新技术产业融资体系中的职能定位
    5.2. 建立多层次的资本市场体系
        5.2.1. 多层次的证券市场与高新技术企业生命周期各阶段的有机结合
        5.2.2. 完善以深沪交易所为核心的主板市场
        5.2.3. 建立以中小科技创业企业为核心的二板市场
        5.2.4. 发展场外交易市场,有重点有选择地推进区域性交易市场的建设
        5.2.5. 继续完善技术产权交易市场
    5.3. 完善企业债券市场,创新高新技术企业债券发行方式
    5.4. 完善以商业银行为核心的银行间接融资体系
        5.4.1. 创新商业银行经营理念
        5.4.2. 充分发挥政策银行功能支持高新技术产业化的投资力度
    5.5. 合理利用外资
        5.5.1. 把握外资利用中的“度”
        5.5.2. 创新利用外资的形式选择
    5.6. 完善我国高新技术企业信用担保体系
    5.7. 构建和完善国家创新体系
        5.7.1. 大力发展风险投资,将风险投资纳入国家创新体系
        5.7.2. 形成有效的技术创新机制
6. 对高新技术企业的融资管制与激励
    6.1. 信息不对称与高新技术企业的融资管制
    6.2. 高新技术企业的财政融资模式管制
        6.2.1. 高新技术企业的财政融资模式管制
        6.2.2. 高新技术企业的财政融资模式激励
    6.3. 高新技术企业的风险投资融资模式管制
        6.3.1. 高新技术企业的风险投资模式管制
        6.3.2. 高新技术企业的风险投资模式激励
    6.4. 高新技术企业的债权融资模式管制
        6.4.1. 高新技术企业的债权融资模式管制
        6.4.2. 高新技术企业的债权融资模式激励
    6.5. 高新技术企业的股权融资管制
结束语
参考文献
致谢

(8)我国创业板市场相关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第一节 本文的研究背景和研究目的
        一、本文的研究背景
        二、本文的研究目的
    第二节 关于创业板市场的文献综述
    第三节 本文的主要内容、创新之处和不足之处
第二章 创业板市场的功能和作用的理论分析
    第一节 创业板市场的概念
    第二节 创业板市场的功能
        一、促进经济发展
        二、完善市场经济体制
        三、重塑社会风貌
    第三节 创业板推出时机分析
        一、当前推出创业板的条件基本成熟
        二、当前推出创业板需求迫切
第三章 我国创业板市场风险及其对主板市场的影响分析
    第一节 我国创业板市场将面临的主要风险
        一、上市公司风险
        二、市场风险
        三、对创业板市场风险的客观认识
    第二节 我国设立创业板市场对主板市场的影响分析
        一、负面影响
        二、负面影响的分析
        三、正面影响
第四章 创业板市场的制度设计
    第一节 海外创业板市场制度设计
        一、设立方式与模式
        二、市场监管
    第二节 我国创业板市场制度设计
        一、我国创业板监管制度的国际比较
        二、我国创业板市场制度设计
第五章 健全创业板市场运行的政策环境与配套措施
    第一节 影响创业板市场监管的主要问题
        一、行政干预问题
        二、专业知识问题
        三、投资者结构问题
        四、中介机构行为规范问题
        五、突发风险应对问题
        六、身份证管理问题
    第二节 创业板市场运行的政策环境与配套措施
        一、政策空间
        二、市场化原则
        三、职能分工
        四、减少干预
        五、公平竟争
        六、国际化进程
        七、自律监管体系
        八、提升中介服务质量
参考文献
致谢

(9)美英三板市场的比较研究及借鉴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第一章 绪论
    1.1 三板市场概述
        1.1.1 三板市场
        1.1.2 三板市场交易品种
    1.2 研究的意义
    1.3 相关文献综述
    1.4 研究内容
    1.5 创新观点
    1.6 本章小结
第二章 美国三板市场的发行制度研究
    2.1 OTCBB背景简介
    2.2 OTCBB的交易状况
    2.3 OTCBB上市、退市条件规定
    2.4 OTCBB对做市商报价的规定
    2.5 OTCBB与 NASDAQ市场的比较
    2.6 OTCBB与粉单市场的比较分析
        2.6.1 粉单市场
        2.6.2 粉单市场的特点
        2.6.3 OTCBB与粉单市场的比较
    2.7 OTCBB的市场结构
    2.8 OTCBB收益与风险分析
    2.9 本章小结
第三章 英国三板市场发行制度分析
    3.1 OFEX介绍
    3.2 OFEX上市、退市分析
        3.2.1 OFEX上市条件分析
        3.2.2 OFEX的退市分析
    3.3 OFEX的上市申请程序
    3.4 OFEX与 AIM之间的升降关系
    3.5 美英两国做市商制度优劣势分析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我国三板市场的交易制度建议
    4.1 美英三板市场的借鉴
        4.1.1 市场成本决定了市场的竞争力和发展前景
        4.1.2 有效保护投资者利益
    4.2 我国三板市场的制度设计
        4.2.1 降低企业的上市门槛
        4.2.2 放宽盈利方面要求
        4.2.3 缩短所要求的经营年限
        4.2.4 严格要求信息披露
        4.2.5 限制公司股东的最低持股量及出售股权时间
        4.2.6 股票全额流通
    4.3 我国建立三板市场应遵循的原则
        4.3.1 “三公”及诚信原则
        4.3.2 区域性原则
        4.3.3 保护投资者利益原则
        4.3.4 针对性原则
    4.4 我国三板市场的功能定位
        4.4.1 致力于解决历史遗留的非上市公众公司的流通问题
        4.4.2 成为主板和二板市场的退市通道
        4.4.3 逐步解决股份全流通问题
        4.4.4 积极扶持广大中小企业的成长
        4.4.5 协助推动市场内涵的逐步提升
        4.4.6 推动证券市场的发展和创新
    4.5 我国三板市场运作机制的构想
        4.5.1 入市、退市机制
        4.5.2 运行机制
    4.6 我国三板市场结构的设计
        4.6.1 全国性市场
        4.6.2 地方性市场
    4.7 我国三板市场上市公司质量评估
        4.7.1 上市公司评估模型
        4.7.2 模型存在的问题及需要改进之处
        4.7.3 评估模型的修正及量化
        4.7.4 实证分析
    4.8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我国三板市场的监管制度建议
    5.1 建立有中国特色的三板市场监管体系
    5.2 完善我国三板市场的法律监管体制
        5.2.1 灵活性原则
        5.2.2 加强自律监管原则
    5.3 完善三板市场信息披露制度
        5.3.1 拓宽信息披露的渠道
        5.3.2 确保信息披露的真实有效
        5.3.3 规范年度报告和中期报告
        5.3.4 提高会计信息的质量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10)我国科技型中小企业海内外首发上市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导言
    1.1 背景材料
    1.2 论题的选择
2.我国科技型中小企业海内外首发(IPO)市场现状
    2.1 国内IPO市场发展状况和问题分析
    2.2 海外IPO市场发展状况和问题分析
    2.3 我国企业海内、海外IPO市场发展现状比较
    2.4 我国科技型中小企业海外上市热潮的动因分析
3.我国科技型中小企业海内外首发(IPO)上市的策略选择
    3.1 我国科技型中小企业IPO的资本市场选择策略
    3.2 我国科技型中小企业IPO的上市时机选择策略
    3.3 我国科技型中小企业IPO的上市中介选择策略
    3.4 我国科技型中小企业IPO的股票定价策略
4.科技型中小企业海内外IPO的风险管理
    4.1 科技型中小企业IPO的风险分析
    4.2 科技型中小企业IPO的风险管理
    4.3 对我国政府发展创业板市场的思考
参考文献
后记
附录1:大中小企业标准暂行规定
附录2:中小企业板新股发行(IPO)情况统计

四、对中国设立二板市场的几点思考(论文参考文献)

  • [1]新监管形势下A证券公司四板市场业务拓展研究[D]. 陈帆. 广西大学, 2019(06)
  • [2]我国新能源产业发展的资本市场支持机制研究[D]. 陶银海. 兰州大学, 2019(02)
  • [3]中国证券市场中小投资者私权利保护研究 ——以投服中心为研究视角[D]. 陈冲. 华东政法大学, 2019(02)
  • [4]我国多层次资本市场对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支撑作用研究[D]. 姜永玲. 上海交通大学, 2016(03)
  • [5]美国证券市场结构的演进与发展[D]. 梁立群. 吉林大学, 2013(08)
  • [6]农业高科技创业投资风险研究[D]. 潘洪刚.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08(11)
  • [7]我国高新技术产业融资模式创新研究[D]. 韩珺. 中国海洋大学, 2008(02)
  • [8]我国创业板市场相关问题研究[D]. 欧阳瑞. 厦门大学, 2007(08)
  • [9]美英三板市场的比较研究及借鉴作用[D]. 张萌. 天津师范大学, 2006(02)
  • [10]我国科技型中小企业海内外首发上市策略研究[D]. 余黎. 浙江大学, 2006(06)

标签:;  ;  ;  ;  ;  

关于在中国建立二板市场的几点思考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