矿区辅助运输机械化发展方向

矿区辅助运输机械化发展方向

一、采区辅助运输机械化发展方向(论文文献综述)

贾海涛[1](2020)在《我国煤炭供给结构评价与优化研究》文中提出2016年12月中央确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引领中国经济发展新常态的重大创新,要求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取得成效。在经济工作中要以“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为抓手,着力提高供给体系质量。2019年4月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能源局《关于做好2019年重点领域化解过剩产能工作的通知》指出,2016年以来我国累计退出煤炭落后产能8.1亿吨,提前两年完成“十三五”去产能任务。煤炭行业去产能的巨大成效,表明煤炭产业结构调整取得阶段性进展。但是,站在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高度看,我国煤炭工业并未摆脱“大而不强”的局面,煤炭企业转型之路仍然任重道远,煤炭产业结构高级化还没有完全实现,继续深入调整煤炭产业结构迫在眉睫。本文的研究成果,可以为我国煤炭产业结构升级提供学术论证、理论借鉴和政策参考。论文综合运用产业组织学、结构经济学、计量经济学和系统动力学等理论与模型,采用理论与实际结合、定性与定量结合、历史与现实结合、实证分析与规范分析结合等方法,对我国煤炭供给结构的评价与优化进行研究。论文沿着“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实证研究问题—规范研究问题—总结问题”的问题主线,追踪“锁定问题—理论分析—经验分析—回答是什么—回答应该是什么—政策启示”的目的主线,遵循“导论—理论—史论—评价—优化—结论”的逻辑主线,顺序开展各组成部分的研究:阐述背景与意义,界定核心概念、综述理论文献,描述供给结构演变历程,评价供给结构状态和升级潜力,优化供给结构理论模型与实施模式,得出全文结论并提出对政策导向、政策取向和政策指向的启示。论文研究的主要结论及其核心论据有:(1)我国煤炭供给结构处于接近良好的中级水平,整体呈现向好趋势。通过评价模型构建,运用模糊综合评价方法对我国煤炭供给结构进行评价。在界定煤炭供给结构概念的基础上,从布局结构、生产结构和产品结构三个方面构建我国煤炭供给结构的评价指标体系。其中包含一级指标(目标)1个,二级指标(准则)3个,三级指标(子准则)7个,四级指标26个;在26个指标中,定性指标5个,定量指标21个;定性指标主要反映布局结构状况,定量指标主要反映生产结构和产品结构状况。对各指标含义进行详细说明,给出“十一五”和“十二五”期间的各定量指标数据。运用层次分析法确定各指标的权重,各层次指标的一致性检验均通过;通过专家调查确定了各定性指标的隶属度;通过隶属度函数计算了各定量指标的隶属度。评价我国煤炭供给结构整体状态,综合得分为“十一五”时期65.44和“十二五”时期71.27。评价得出的基本结论:“十一五”和“十二五”时期我国煤炭供给结构状态均处于中级水平,但“十二五”时期的煤炭供给结构状态优于“十一五”时期,并逐步接近良级水平,反映了我国煤炭供给结构呈逐步向好趋势。(2)我国煤炭供给结构总体状态提升,但升级潜力变弱创新动力不足。通过科技进步贡献率指标,测评煤炭供给结构的高级化水平。将资源要素引入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基于索洛余值模型,计算我国煤炭工业科技进步贡献率。结果是“十一五”和“十二五”时期投入要素中,资本的贡献率最大,在各计算周期基本都高于60%,表明资本是我国煤炭行业发展的主要驱动力;“十一五”期间煤炭工业科技进步贡献率为38.82%,“十二五”前四年煤炭工业科技进步贡献率为22.12%。“十二五”期间的煤炭工业科技进步贡献率低于“十一五”期间的煤炭工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评价结果揭示:在煤炭供给结构整体状态提升的情况下,煤炭工业技术创新的动力并没有得到同步提升,技术进步动力反而变弱,说明煤炭供给结构转型升级的潜力降低。从“十一五”到“十二五”期间,我国煤炭供给结构总体状态提升,综合指标近于良好,基本面看好,但结构升级潜力变弱,核心指标降低,创新动力不足。评价结论告诉我们,我国煤炭工业技术进步还有提升空间,煤炭供给结构还有继续优化的必要。在结构优化的过程中,应着力加强技术创新驱动力的提升。(3)我国煤炭供给结构优化路径设计的重点,是科技创新和绿色发展。按照“建模目的—建模假设—系统边界及变量设定—因果关系图设计—方程式构造—模型总流图设计—模型有效性检验”的完整流程,构建煤炭供给结构优化的系统动力学模型。其中,将因果关系图的设计划分为煤炭产能调控子系统和煤炭结构优化子系统两个子系统进行设计,体现了对系统动力学模型在煤炭结构优化中应用的创新设计。通过科技创新、绿色发展和政策调控三个总变量设计,对优化煤炭供给结构的路径和情景进行选择和模拟。阐述了总变量影响煤炭供给和需求的传导机制,模拟了各种对比情景下设定变量对煤炭供给和需求的影响。利用评价煤炭供给结构的指标体系,选择各种路径体系(集合)对煤炭供给结构衡量指标体系(集合)产生各种作用,得出对煤炭供给结构优化的模拟仿真结果(集合)。优化模型揭示:实现供给结构优化的关键是创新和精准。科技创新变量是选择优化路径的核心,绿色发展变量是决定优化质量的关键,政策调控变量的精准是优化供需平衡的保障。(4)我国煤炭供给结构优化模式实施的关键,是协作协调和政策精准。按照“遵循原则—明确目标—主体协同—动力保障”的实施路径,设计“在目标引导下市场、政府、企业和行业协会等实施主体协作推动,技术创新、制度创新和人力资源合力驱动”的优化实施运行机制。提出煤炭供给结构优化的供需均衡模式,指出均衡是一种非常理想的无法达到的目标,非均衡是常态可以通过调整变量实现趋向均衡;煤炭供给结构优化过程,就是在既定约束条件下,求得煤炭供给结构最优模式的过程,其结果是供需长期趋向均衡。提出煤炭供给结构优化的政策支持重点,设计出结构状态指标体系、政府政策文件集、政策传导路径集;其中政策文件集包括2016至2020年约五年时间的共68份有关政策文件。通过政策文件集对供给结构衡量指标的直线单向或交叉多向作用的排列组合,形成优化煤炭供给结构的政策支持重点指向表。优化模式揭示:实现供给结构优化的关键是协作、协调和精准。达成供给结构优化实施模式的关键是协作,表现在各实施主体之间的合作以及实施主体与实施动力之间的配合;达成供给结构优化均衡模式的关键是协调,表现在供给和需求的动态平衡以及供给结构对各环境约束条件的适应;达成结构优化政策支持模式的关键是精准,表现在产业政策内容精准、结构衡量指标精准和政策传导路径指向精准。本文研究结论对我国煤炭产业政策尤其是产业结构政策的制定和实施具有参考意义。政策启示归纳如下:(1)政策导向要体现发展理念。发展理念是发展行动的先导,是发展思路、发展方向、发展着力点的集中体现,对破解煤炭产业结构升级难题、增强产业发展动力、培养产业发展优势具有重大指导意义。煤炭产业政策要顺应时代要求,体现创新、绿色、协调的发展理念。(2)政策取向要突出调控重点。在市场失灵时发挥政策强大作用,在充分发挥市场的基础性和决定性作用的同时做好“顶层设计”,为煤炭产业结构调整提供政策支持。在我国经济发展新常态、煤炭行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能源结构调整的背景下,煤炭去产能成为产业政策调控的重点,其中促进煤炭供需均衡就是煤炭产业政策调控的重点目标。(3)政策指向要精准支持到位。产业政策的落实,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对政策的精细了解和准确把握,“大水漫灌”式的政策支持不能精准到位,无法取得实际效果。本文研究表明,我国近五年与煤炭产业结构相关的大部分政策文件都明确提出了精准落实要求。

曹东京[2](2019)在《枣庄矿区新旧动能转换模式的研究与实践》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基于对煤炭行业装备发展水平及生产系统的研究,结合枣矿集团各矿区实际生产情况,开展优化生产系统、提升装备水平,从而实现新旧动能模式的转换,推动了煤炭企业全面无夜班生产作业、周末休息等新型劳动组织方式的变革,让煤炭行业职工“公务员式”工作成为可能。主要取得如下研究成果:1)通过对矿井三大系统进行分析,总结了采煤取消夜班作业需满足的三个基本要求:工作面生产能力>运输缓冲能力>主井提升能力,为优化生产系统带动劳动组织模式变革奠定了基础。2)提出了“洗选前置、精煤前置”的思想,充分释放装备效能,实现矿井利润最大化,研究了井下膏体充填技术,解决了分离矸石的去向问题,缓解了主副井提升的压力。3)优化了全流程原煤生产系统,形成了集约高效的生产模式,通过革新支护工艺进一步减少回采期间的人工占用,大力实施煤仓扩容,为停产不停运创造了条件。4)形成了矿井全套的生产系统智能化装备升级方案,尤其在采掘工作面装备升级方面,以智能自动、少人无人化方式代替传统作业模式,实现了符合现场实际的生产装备最优配置,并具备作为行业标准进行推广应用的条件。5)研究了超前支护的方式,提出“超前加固、主动支护、矿压观测、取消单体”的组织方式。全面升级采、掘装备,持续优化生产系统,精简人员占用,提升了人员工效。该论文有图39幅,表7个,参考文献106篇。

王和德[3](2014)在《创新设计是煤炭工业发展的重要基础》文中提出建国六十五年来,我国煤炭工业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已经完全满足了我国高速经济发展对能源特别是对煤炭的需求。煤矿设计在矿井开拓部署、工艺系统、监测监控系统、安全生产系统、资源的综合利用等方面逐步呈现和实现了大型化、单一化、信息化、标准化、环保化,积累了丰富的煤矿设计经验,为我国煤炭工业和国民经济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实践证明,创新设计是煤炭工业发展的重要基础。

王龙生[4](2014)在《煤矿高效辅助运输成套系统研究与应用》文中研究说明针对我国煤矿辅助运输方式落后、系统复杂、占用人员多、安全隐患多、效率低等问题,以新汶矿区为研究对象,通过对矿井新型排矸系统、采区辅助运输系统、掘进运输系统、大巷辅助运输系统、矿井运人系统、矿井辅助运输监控系统、矿用车辆专用化及系列化等技术的研究与应用,完善了各种复杂条件下的排矸、运送设备及物料、运人等矿井辅助运输成套系统,形成适应矿井复杂条件且与矿井运输相配套的辅助运输新型模式,消除了传统落后的辅助运输方式存在的隐患,全面提高了煤矿运输装备水平和安全可靠性。

徐宜贵[5](2014)在《新疆矿井辅助运输方式应用及发展方向分析》文中研究表明近年来,新疆煤炭工业呈快速发展态势,煤矿规模和机械化开采水平大幅度提高,传统的轨道运输已不能适应现代化矿井发展的步伐。文章结合新疆煤炭产业发展的特征,对矿井不同辅助运输方式特点进行分析,提出适合新疆矿井的辅助运输方式和发展方向。

李瑞锋,侯世占[6](2013)在《象山矿井辅助运输系统改造方案设计》文中研究说明无轨辅助运输是煤矿辅助运输的主要发展方向之一,韩城矿业公司象山矿井生产时间长,开采条件复杂,技术相对落后,矿井辅助运输采用有轨运输已经成为制约煤炭生产的瓶颈问题。文章分析了无轨运输的特点和适用性,对象山矿井应用无轨辅助运输作了探讨,并提出了原系统改造方案,以便为类似复杂条件矿井改造辅助运输提供借鉴。

武传伟[7](2012)在《浅谈煤矿井下辅助运输的现状和发展方向》文中指出本文阐述了发展煤矿辅助运输的必要性,介绍了辅助运输的任务和特点,重点分析了煤矿辅助运输的现状和发展方向。

张彦禄,高英,樊运平,王连柱[8](2011)在《煤矿井下辅助运输的现状与展望》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从轨道和无轨两方面介绍了国内外矿井辅助运输的现状、设备特点及应用情况,阐述了矿井辅助运输设备的发展趋势、辅助运输系统的发展方向,指出煤矿井下辅助运输亟待解决的问题。

高峰[9](2011)在《煤矿井下辅助运输系统设计方法与智能调度研究》文中认为随着计算机技术、自动控制技术、网络技术在煤矿企业的广泛应用,我国煤矿采掘与监控自动化、信息化水平大幅提高,然而井下辅助运输系统发展相对缓慢,已成为制约煤矿现代化建设的薄弱环节。因此,对煤矿井下辅助运输系统展开研究,提高系统运行效率,解决现场存在的问题,具有十分重要的实际意义。本文对当前我国煤矿企业使用的各类辅助运输设备及应用情况进行了分析,总结了阻碍我国煤矿辅助运输系统发展的主要问题,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有效解决途径。本文对当前煤矿辅助运输系统的设计方法进行了详细的分析研究。从煤矿生产的系统高度出发,总结了影响辅助运输系统的主要因素,并进行了详细分析,提出了当前我国煤矿井下辅助运输系统设计改造的原则。针对大屯矿区井下辅助运输系统的现状及存在问题进行了详细分析,提出了五种改造设计方案,并从经济性、技术性、安全可靠性等方面,对设计方案进行了分析比较,确定了适合于大屯矿区辅助运输系统改造的技术方案。本文对基于神经网络专家系统(ANNES)的结合方式、结构和实现方法进行了研究,在此基础上构建了煤矿井下辅助运输系统设计体系结构,并就基于神经网络的辅助运输系统性能分析经验专家库进行了研究,构建了性能分析专家库的神经网络模型,选择了学习算法,并对专家系统的工作流程进行了分析。针对煤矿井下无轨胶轮车运输系统当中存在的巷道内堵车问题,进行了分析研究,设计了一种适用于煤矿井下无轨胶轮车系统的巷道运输线路分析方法,并依据该方法对煤矿井下无轨胶轮车辅助运输系统建立了模型,对无轨胶轮车的运行规则进行了分析研究。并对巷道内无轨胶轮车的堵车问题进行了详细分析,找到了造成堵车问题的根本原因,设计了井下无轨胶轮车运输系统的自动控制算法。依据建立的无轨胶轮车运输系统模型,设计了煤矿井下无轨胶轮车智能调度系统,解决了无轨胶轮车运行过程中的堵车问题。本文对无轨胶轮车智能调度系统中的关键技术——无线传感定位技术的各种定位算法进行了对比分析,根据煤矿井下工作环境的特殊情况,结合无轨胶轮车运输系统的特点,提出了一种适用于煤矿井下的简化的定位算法。

陈雷,苏吉佩[10](2009)在《煤矿井下辅助运输的现状分析与发展方向》文中研究指明

二、采区辅助运输机械化发展方向(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采区辅助运输机械化发展方向(论文提纲范文)

(1)我国煤炭供给结构评价与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导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内容概要
    1.3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3.1 研究方法
        1.3.2 技术路线
    1.4 研究贡献、创新点与不足
        1.4.1 研究贡献
        1.4.2 创新点
        1.4.3 不足与改进
2 理论基础与国内外研究动态
    2.1 核心概念界定
        2.1.1 结构
        2.1.2 经济结构
        2.1.3 煤炭供给结构
    2.2 核心基础理论评述
        2.2.1 西方产业组织理论的奠基
        2.2.2 我国结构经济学理论的探索
    2.3 相关研究文献综述
        2.3.1 国外研究文献
        2.3.2 国内研究文献
    2.4 本章小结
3 我国煤炭供给结构特征性事实描述
    3.1 布局结构的演变
        3.1.1 生产布局
        3.1.2 大型煤炭基地与企业兼并重组
    3.2 生产结构的演变
        3.2.1 产能利用
        3.2.2 生产技术
    3.3 产品结构的演变
        3.3.1 产品纵向深加工
        3.3.2 循环经济
    3.4 本章小结
4 我国煤炭供给结构状态与升级潜力评价
    4.1 评价指标体系设置
        4.1.1 评价指标选取的依据
        4.1.2 评价指标设置的原则
        4.1.3 评价指标体系设置
        4.1.4 评价指标说明
    4.2 评价方法选择
        4.2.1 指标权重确定:层次分析法
        4.2.2 评价方法选择:模糊综合评价法
    4.3 煤炭供给结构状态评价
        4.3.1 基于层次分析法的评价指标权重确定
        4.3.2 基于模糊综合评价法的煤炭供给结构评价
    4.4 煤炭供给结构升级潜力评价:基于科技进步贡献率的测算
        4.4.1 修正模型的确定
        4.4.2 指标值的确定
        4.4.3 科技进步贡献率测算
    4.5 本章小结
5 我国煤炭供给结构优化的理论模型
    5.1 构建系统动力学优化模型
        5.1.1 模型适用性与建模步骤
        5.1.2 系统边界与变量设定
        5.1.3 因果关系与反馈回路图
        5.1.4 方程式的构造与总流图
        5.1.5 模型有效性检验
    5.2 煤炭供给结构优化路径选择与情景模拟
        5.2.1 科技创新优化路径与情景
        5.2.2 绿色发展优化路径与情景
        5.2.3 政策调控优化路径与情景
    5.3 煤炭供给结构优化仿真模拟结果
    5.4 本章小结
6 我国煤炭供给结构优化模型的实施
    6.1 煤炭供给结构优化的运行机制
        6.1.1 供给结构优化遵循的原则
        6.1.2 供给结构优化的主要目标
        6.1.3 供给结构优化的运行实施主体
        6.1.4 供给结构优化的动力保障
    6.2 煤炭供给结构优化的供需均衡
        6.2.1 经济结构的均衡与非均衡
        6.2.2 煤炭产业结构的非均衡表现
        6.2.3 煤炭供给结构趋向均衡的优化过程
    6.3 煤炭供给结构优化的政策支持重点
        6.3.1 产业政策在供给结构优化中的重要作用
        6.3.2 优化供给结构的产业政策支持重点指向
    6.4 本章小结
7 研究结论与政策启示
    7.1 研究结论
    7.2 政策启示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2)枣庄矿区新旧动能转换模式的研究与实践(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变量注释表
1 绪论
    1.1 课题背景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新旧动能转化分析
    1.4 主要研究内容与方法
2 生产系统能力匹配
    2.1 主井提升能力的匹配核算
    2.2 缓冲煤仓能力的匹配核算
    2.3 主运皮带能力的匹配核算
    2.4 工作面生产能力的匹配核算
    2.5 小结
3 生产系统优化
    3.1 采煤工作面生产系统优化
    3.2 掘进工作面生产系统优化
    3.3 辅助系统升级
    3.4 革新支护工艺
    3.5 仓储扩容工程
    3.6 井下智能分矸、洗选前置系统建设
    3.7 井下矸石充填
    3.8 小结
4 劳动组织优化
    4.1 采煤专业劳动优化
    4.2 掘进专业劳动组织优化
    4.3 小结
5 保障措施
    5.1 加快装备全面升级
    5.2 持续优化生产系统
    5.3 大数据平台建设
    5.4 小结
6 主要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学位论文数据集

(3)创新设计是煤炭工业发展的重要基础(论文提纲范文)

1 矿井开拓、开采系统简单化
    1.1 开拓系统简单化
    1.2 开采系统简单化
2 矿井设计大型化
    2.1 矿井设计能力大型化
    2.2 井田面积大型化
    2.3 井筒断面大型化
    2.4 采区尺寸大型化
    2.5 工作面长度加长化
    2.6 主要设备大型化
3 工艺系统单一化
    3.1 煤炭运输胶带化
    3.2 辅助运输直达化
    3.3 矿井生产集中化
    3.4 巷道形式煤巷化
    3.5 巷道支护锚索化
    3.6 采煤方法单一化
4 矿井管控系统信息化
5 安全设施标准化
6 矿井设计环保化
7 结语

(4)煤矿高效辅助运输成套系统研究与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矿井辅助运输关键技术
2 矿井辅助运输系统成套技术
    2.1 矿井排矸系统
    2.2 采区辅助运输系统
        2.2.1 单轨吊机车网络建设与应用
        2.2.2 无轨胶轮车运输模式
        2.2.3 异形轨卡轨车运输系统
    2.3 掘进运输系统
        2.3.1 平巷掘进
        2.3.2 上下山及采区巷道掘进
    2.4 大巷辅助运输
    2.5 矿井运人系统
    2.6 矿井辅助运输监控系统
    2.7 矿用车辆专用化、系列化
3 新型辅助运输设备结构与工作原理
    3.1 单轨吊机车运输
    3.2 无轨胶轮车运输
    3.3 上下山掘进辅助配套运输
    3.4 平巷掘进运输
4 应用效果分析
5 结语

(5)新疆矿井辅助运输方式应用及发展方向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煤矿辅助运输方式类型
2 新疆煤矿辅助运输现状
3 辅助运输方式的选择和发展方向
    3.1 积极推广无轨运输方式
    3.2 多种有轨辅助运输方式优化组合
4 结语

(6)象山矿井辅助运输系统改造方案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1 无轨辅助运输的优势及发展趋势
    1.1 无轨辅助运输优势和不足
    1.2 无轨运输系统发展趋势
2 象山矿井无轨运输系统应用分析及改造方案
    2.1 象山矿井应用无轨运输系统必要性和可行性
    2.2 矿井辅运系统改造方案设计
3 象山矿井无轨运输系统应用效果

(7)浅谈煤矿井下辅助运输的现状和发展方向(论文提纲范文)

0.引言
1. 加快发展煤矿辅助运输的必要性
2. 辅助运输的任务和特点
3. 我国辅助运输的现状及发展方向
    3.1 我国辅助运输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3.2 我国辅助运输的发展方向
        3.2.1 发展辅助运输系统的途径
        3.2.2 井下辅助运输的选型要求
4. 结论

(8)煤矿井下辅助运输的现状与展望(论文提纲范文)

1 煤矿井下辅助运输的现状
2 轨道运输
    2.1 轨道运输的现状
    2.2 轨道运输的特点
    2.3 轨道运输的分类
3 无轨运输
    3.1 无轨运输的现状
    3.2 无轨运输的特点
    3.3 无轨运输设备的分类
4 展望
    4.1 辅助运输设备的发展趋势
    4.2 辅助运输系统展望
5 结语

(9)煤矿井下辅助运输系统设计方法与智能调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课题的研究背景
    1.2 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3 课题研究的现状
    1.4 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2 我国煤矿辅助运输系统现状及存在问题分析
    2.1 煤矿辅助运输系统的任务及特点
    2.2 煤矿辅助运输设备分类及使用情况
    2.3 我国煤矿辅助运输系统存在问题分析
    2.4 本章小结
3 煤矿辅助运输系统设计方法研究
    3.1 辅助运输系统设计的要求和规定
    3.2 辅助运输方式选择
    3.3 煤矿辅助运输系统设计主要考虑因素
    3.4 煤矿辅助运输系统改造原则
    3.5 应用案例
    3.6 本章小结
4 基于神经网络的煤矿辅助运输设计专家系统研究
    4.1 基于神经网络的专家系统理论
    4.2 煤矿井下辅助运输系统设计理论体系结构
    4.3 基于神经网络的辅助运输系统性能分析经验库的研究
    4.4 本章小结
5 煤矿井下无轨胶轮车智能调度系统研究
    5.1 井下无轨胶轮车运输线路及系统结构分析
    5.2 煤矿井下无轨胶轮车智能调度系统方案
    5.3 基于时间响应的胶轮车调度系统研究
    5.4 本章小结
6 煤矿井下无线定位技术的研究与应用
    6.1 无线定位方法及井下精确定位技术研究
    6.2 煤矿井下无轨胶轮车智能调度系统的方案设计
    6.3 定位系统的硬件设计
    6.4 定位系统的软件设计
    6.5 本章小结
7 总结及展望
    7.1 全文工作总结
    7.2 未来的工作展望
致谢
攻读博士期间的主要成果
参考文献

(10)煤矿井下辅助运输的现状分析与发展方向(论文提纲范文)

0 前言
1 矿井辅助运输现状
2 几种矿井辅助运输设备的性能特点
    (1) 卡轨车。
    (2) 单轨吊。
    (3) 无轨胶轮车。
    (4) 齿轨机车。
    (5) 胶套轮机车。
    (6) 蓄电池机车及柴油机车。
3 煤矿井下辅助运输的发展方向
    3.1 发展辅助运输系统的途径
    3.2 提高矿井辅助运输装备水平
4 结语

四、采区辅助运输机械化发展方向(论文参考文献)

  • [1]我国煤炭供给结构评价与优化研究[D]. 贾海涛. 中国矿业大学(北京), 2020(01)
  • [2]枣庄矿区新旧动能转换模式的研究与实践[D]. 曹东京. 中国矿业大学, 2019(04)
  • [3]创新设计是煤炭工业发展的重要基础[J]. 王和德. 煤炭工程, 2014(10)
  • [4]煤矿高效辅助运输成套系统研究与应用[J]. 王龙生. 煤炭科学技术, 2014(09)
  • [5]新疆矿井辅助运输方式应用及发展方向分析[J]. 徐宜贵. 煤炭工程, 2014(08)
  • [6]象山矿井辅助运输系统改造方案设计[J]. 李瑞锋,侯世占. 煤炭工程, 2013(07)
  • [7]浅谈煤矿井下辅助运输的现状和发展方向[J]. 武传伟. 科技信息, 2012(12)
  • [8]煤矿井下辅助运输的现状与展望[J]. 张彦禄,高英,樊运平,王连柱. 矿山机械, 2011(10)
  • [9]煤矿井下辅助运输系统设计方法与智能调度研究[D]. 高峰. 山东科技大学, 2011(05)
  • [10]煤矿井下辅助运输的现状分析与发展方向[J]. 陈雷,苏吉佩. 淮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9(05)

标签:;  ;  ;  ;  ;  

矿区辅助运输机械化发展方向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