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高校博物馆的网络环境培养学生的科研创新能力

利用高校博物馆的网络环境培养学生的科研创新能力

一、利用高校馆网络环境开发学生科研创新能力(论文文献综述)

林怡思[1](2020)在《福州大学城高校图书馆延伸服务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在当今这个信息创造价值的时代,高校图书馆服务的理念、形式、内容正向着更适应当代读者需求的方向发展变化,相应地,高校图书馆延伸服务的内涵与外延也处于不断地动态变化之中。目前我国高校图书馆主要的延伸服务有以下三类:学科服务、信息素养教育服务、信息共享空间服务。根据福州大学城高校图书馆的自身特色,其发展的延伸服务除国内三类主要延伸服务以外,还有基于FULink平台的延伸服务、自助服务、RFID项目服务、移动图书馆服务以及时间延伸类服务。然而对比国内延伸服务发展程度较高的高校图书馆,福州大学城高校图书馆的延伸服务还存在一定的问题。为了推进福州大学城高校图书馆的延伸服务,其对策在于:线上线下融合,加大推广力度;完善延伸服务,助力高校科研;借鉴国内先进经验,深化延伸服务;建设服务空间,令读者享有所用;整合多种延伸服务,打造智慧化服务等。因此,全面加强和改进高校图书馆的延伸服务,是当下构建高校文化服务体系的一项重大且极具现实意义的举措。福州大学城高校图书馆应当在结合自身馆情的基础上,顺应时代的趋势,改变传统的服务模式,充分挖掘读者的需求,并通过各类平台和各项技术,为读者提供更优质、更便捷、更深入的延伸服务。

周宁馨[2](2019)在《云南省高校图书馆微信公众平台服务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新媒体技术的不断发展,用户的需求也随之变化,用户的阅读方式开始由传统的纸质化阅读向微型碎片化阅读转变。微信公众平台作为一项以移动网络为载体的服务,在大众群体中得到了广泛传播和使用,成为用户交流信息的重要渠道。微信公众平台在高校图书馆中的运用为新型服务方式的发展打开了一扇便捷之门,通过这一平台可以及时更新教学资源、图书信息等一系列数字资料,对图书馆中的数字文献资源进一步全面地管理,保障高校师生及科研人员对信息资源的有效利用。然而,在追寻如何更方便地服务于用户的过程中,需要我们不断去探索更好的发展途径。高校图书馆需要跟上时代的步伐,密切关注技术的发展,对微信公众平台服务进行优化和优化,实现对高校图书馆数字信息资源的有效管理,同时探索用户的真正需求,从而提升用户的使用感和利用率,达到最佳的使用效果。本文通过对云南省8所高校图书馆用户进行问卷调查,结合文献研究法、案例分析法、网络调查法和访谈调查法,较为系统地分析出了目前云南省高校图书馆微信公众平台服务的现状与不足之处,发现存在的问题,并对其进行总结归纳。根据收集到的第一手调查资料,及对高校图书馆微信公众平台的应用面及服务面进行分析,笔者提出了较为系统的优化策略。借鉴国内其它高校图书馆微信公众平台服务建设的相关经验,笔者对云南省高校图书馆微信公众平台服务的建设思路提出了构想,即基础服务、资源服务和拓展功能。其中,基础服务包括消息推送、个人业务办理;资源服务包括文献资源、多媒体资源;拓展服务包括在线咨询、个性应用、平台活动。笔者期待通过以上优化方案,能为云南省高校图书馆微信公众平台服务的发展提供一定借鉴和参考。

胡曦玮[3](2019)在《共生视角下的高校图书馆电子书馆藏建设政策研究》文中提出随着网络科技的发展,图书馆数字资源经费投入的比例增加,图书馆数字资源馆藏建设越来越引起重视,数字阅读技术的蓬勃发展也让用户的阅读行为产生了变化。数字阅读方式不断普及,电子书作为数字资源的一部分,相较于纸质书携带轻便、获取便捷、借阅方便等优势受到用户的青睐,使得用户的需求量不断增加。在此背景下,图书馆的电子书馆藏数量与投入整体呈上升趋势,但当前国内图书馆尚未有一套完整的、系统的电子书馆藏建设政策。同时,电子书馆藏建设存在着电子书使用率低下、电子书商捆绑销售和版权严苛等问题,阻碍了图书馆电子书馆藏建设的可持续发展。用户对数字资源需求的增强推动着电子书产业的发展,进而推动着图书馆电子书服务和电子书馆藏的发展。然而,在我国图书馆电子书服务中,由用户、图书馆和电子书商形成的电子书流转远未达到理想状态,作为其依托的电子书馆藏建设水平欠佳。造成这一现状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公共信息政策不完善的因素,也有相关利益主体之间利益失衡的因素。从共生理论的角度看,图书馆电子书馆藏建设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可以归结为电子书馆藏建设中的利益主体未能普及以用户需求为导向的共生理念,尚未形成良好的共生机制等。本文旨在研究构建共生视角下的高校图书馆电子书馆藏建设政策,用以满足用户需求为主,兼顾馆员和电子书商的需求,同时也对图书馆电子书馆藏建设加以指导与规范。本研究首先梳理了当前电子书馆藏建设政策理论研究和实践现状。通过文献调查和网络调研了解当前电子书馆藏建设现状,从理论上根据文献、着作等资料检索,梳理与分析当前国内外关于图书馆电子书馆藏政策的研究。从实践上调查中美两国前100所高校图书馆电子书数据库情况、电子书许可协议情况以及电子书馆藏政策实践情况;对搜集的信息进行整理、归纳和比较分析。其次构建了电子书馆藏建设政策备选方案。在公共政策分析指导下,构建两套电子书馆藏建设政策备案方案,一套为现有政策内容为基础的限制性电子书馆藏建设政策备选方案,一套为共生视角下电子书馆藏建设政策备选方案。从共生理论角度来看,首先阐述了共生理论的内涵和信息人共生的概念、条件与模式。其次探讨了图书馆电子书馆藏共生系统及构成要素、共生系统构成条件、共生系统形成与进化,然后论述了共生理论在电子书馆藏建设及其政策中的运用。需求理论认为电子书馆藏建设各方需求推动着电子书馆藏建设的发展,同时结合利益相关者理论,明确了电子书馆藏建设中的利益相关者,分析电子书馆藏建设中的利益生态链及形成动因,探讨直接利益相关者的利益需求,研究电子书馆藏利益管理与馆藏建设政策的关系,从而找出用户、图书馆和电子书商三者的共同利益需求条款重点分析。通过数字资源建设理论和调查的现有政策条款来拟定电子书馆藏建设政策框架。最后运用公共政策分析流程来设计政策方案。首先明确政策构建的思路,确立政策目标,设计两套图书馆电子书馆藏建设政策备选方案。最后对两套方案进行对比分析。然后调查了电子书馆藏建设政策备选方案的接受度情况。以上文中两套政策条款的设置为基础,对用户、馆员和电子书商分别开展电子书馆藏建设政策接受度的问卷调查和访谈调查,最后分析三方问卷和访谈的结果,以满足用户需求为核心,兼顾图书馆和电子书商的利益需求,来确立政策条款。根据实证研究结果,抉择出共生视角下电子书馆藏建设政策,从研究结果发现,有88.61%的用户、95.00%的图书馆员和96.05%的电子书商认为需要构建电子书馆藏建设政策、有93.47%的用户、95.32%的图书馆员和97.04%的电子书商认为政策的构建需要以用户需求为主、兼顾图书馆和电子书商的需求。此外,用户、图书馆和电子书商一致认为政策框架需要包括14项条款:“政策概括”、“采购标准”、“用户资格规定”、“版权限制”、“电子书商义务”、“图书馆义务”、“用户义务”、“三方共同义务”、“电子书访问”、“电子书保存”、“电子书整合”、“评价与剔除”、“合作馆藏”和“政策修订”。其中“采购标准”、“版权限制”、“用户义务”、“三方共同义务”、“电子书整合”、“评价与剔除”和“政策修订”这七项条款与共生视角政策备选方案中的对应条款一致。其余的“政策概括”、“用户资格规定”、“电子书商义务”、“图书馆义务”、“电子书访问”、“电子书保存”和“合作馆藏”这7项政策条款根据问卷和访谈调查内容在共生视角政策备选方案的基础上做了优化和调整。此外,有90.95%的用户、91.49%的图书馆员和97.04%的电子书商认为政策需要揭示,对每项政策条款揭示度的分值发现,揭示度分数较高的条款基本都涉及到用户如何使用相关信息,也与访谈者所述情况相吻合。最后依据相关调研数据和访谈内容,来提出改善用户、馆员和电子书商三方共生关系、促进三方共同利益的意见和建议,推动以用户需求为导向、兼顾电子书商和图书馆利益需求的图书馆电子书馆藏建设的可持续发展;宏观层面上包括:(1)加强组织信息文化建设,推广信息人生共生理念、(2)改善公共信息政策环境,推动共生系统平衡和优化、(3)建立利益相关者协调组织,促进电子书馆藏建设政策的构建三个方面。微观层面上分别从用户与图书馆的角度、图书馆与电子书商角度和用户、图书馆和电子书商角度三个方面进行探讨。运用公共政策分析的方法,对政策的可行性进行了探讨,分析政策主要具有导向、调控和分配三大功能。政策执行过程需要包括:政策执行的准备、实施和总结三个阶段。并从政策问题的特性、政策本身的因素、政策以外的因素和政策环境四个方面来预测分析政策执行的影响因素。

徐文哲[4](2015)在《数字图书馆协同系统及其运行机制 ——基于群集理论的研究视角》文中提出随着社会环境、计算机技术和网络环境的变化,传统图书馆历经自动化、数字化的信息资源建设阶段逐步过渡到数字图书馆时代。然而,信息量的激增和用户需求的变化对图书馆提出了新的挑战,单一图书馆个体已不能应对迅速变化的社会网络环境,数字图书馆协同便成为新一代图书馆建设研究的趋势。但与协同理论在企业管理和计算机领域致力于系统结构转变机理和规律探寻研究所不同的是,目前我国数字图书馆协同研究仍停留在协同的字面合作之意,即跨系统、跨区域的图书馆联盟,更多地涉及数字图书馆协同制度、组织形式和管理层面,尚未深入触及到系统的协同运作原理和机制。因此,数字图书馆协同的实践必须从更深层次的组织架构、组织机制等方面着手。本文在上述研究背景下,以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为逻辑主线,在前人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以系统论思想为指导,综合运用协同学、群集、群集智能、复杂系统、博弈论等理论,对我国数字图书馆协同进行探讨。文章首先介绍了选题背景、研究意义、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内容、方法和论文组织结构;紧接着介绍了本研究所涉及的相关概念和理论基础,然后结合协同学理论和博弈论深入分析了数字图书馆协同的内涵、特性、历史哲学分析、运行机制、博弈机制、约束机制、保障机制,并在此基础上搭建我国数字图书馆协同的组织架构、协同模型和实现机制;随后结合群集、复杂系统和群集智能、博弈论等理论深入分析了数字图书馆群集的概念、组织特性、群集系统效应、组织形式、技术战略管理、系统演化机制、博弈机制,并在此基础上建构数字图书馆群集系统的机制设计和优化模型。本文主体部分所做的工作及结论有以下几点:(1)要真正实现数字图书馆系统的协同管理应从组织联盟迈向群集管理,因为群集更多地涉及数字图书馆系统内部组织结构、运行机理和应用层面之技术。本文引入群集概念,将数字图书馆看作为一个群集系统。首先,在外部组织形式上,区域空间内的不同等级、规模的图书馆以及相关机构、组织、团体间密切联系所形成的空间聚集体构成了数字图书馆群集系统,这一聚集空间内部的互联和交互是系统的本质属性,呈现出不同于以往条块分割局面的图书馆组织新形式;其次,在内部系统结构中,群集作为一个分布式的系统,其中每个个体通过交互行为涌现出一种群体智能,具有鲁棒性和自组织的特征,这种基于局部优化的系统构成,在效率和鲁棒性方面都比传统的集中式控制系统更具优势。(2)运用协同理论和群集技术构建数字图书馆实体运行和管理的模型。一方面,运用协同理论明确了数字图书馆协同系统内部的协同交互形式,并通过战略图、平衡计分卡、系统与外部合作者协同、协同流程管理、整体战略协同等组织层面的管理架构和重组来帮助其系统的界定和获取其价值增值收益。另一方面,运用群集技术数字图书馆多主体群集系统的机制设计和优化模型。(3)将博弈论运用到数字图书馆协同中来,分析协同主体和群集系统内多主体间的合作竞争关系,从微观层面对系统整体的协同运行状态进行把控,从而更好地为数字图书馆系统发挥协同效应服务。

陆博瑶[5](2013)在《基于BSC的高校图书馆三力评估指标的研究》文中认为随着高校图书馆可持续发展力、核心竞争力和知融化发展力(三力)的研究与实践逐渐深入,有关此三力的评估问题也日益引起国内外图书馆界的重视,这是知识经济和信息行业竞争日益激烈的时代背景下高校图书馆亟待解决的新课题。然而目前国内外对三力评估的研究较少,特别是有关图书馆知融化发展力的研究尚在起步阶段,对其评估的研究还只是空白。本文通过以下四个部分来研究和构建高校图书馆三力的评估指标:1.国内外高校图书馆评估研究和实践概述:从揭示图书馆评估的涵义和高校图书馆评估的重要性出发,对国内外图书馆评估研究和实践的发展现状进行文献调研,重点对比国外相对成熟且影响较大的图书馆评估标准,分析各指标体系的优缺点,厘清图书馆评价研究的整体发展脉络,并指出我国现行的高校图书馆评估指标体系存在的不足;2.平衡计分卡(BSC)应用于图书馆评估的研究:本文选择结合BSC构建高校图书馆三力评估指标。在对BSC理论的核心思想和指标体系进行概述的基础上,总结了国内外图书馆BSC评估研究的现状,并对一些较成熟的图书馆BSC评价指标体系进行对比分析,由此阐明运用平衡计分卡理论构建高校图书馆绩效评估指标体系的优越性;3.基于BSC理论设计高校图书馆“三力”评估指标:对高校图书馆三力的具体涵义和国内外图书馆有关此三力的评估研究现状进行调研,指出以“可持续发展力、核心竞争力、知融化发展力”作为本文评估指标构建的切入点并初步建立评估指标;4.运用德尔菲法对初设的评估指标进行筛选和调整,最终确定一个较为系统、完整和科学的高校图书馆三力评估指标,并根据反馈的数据作统计学分析,指出专家视角下影响高校图书馆三力建设和发展的关键指标。本文以高校图书馆为研究对象,对图书馆评估研究和实践的现状和发展趋势进行充分的调研,并针对当前已有高校图书馆评估指标体系存在的缺失,提出以高校图书馆“三力”作为评估新视角的重要性和创新性。本文结合平衡计分卡理论和德尔菲法,探索构建能有效反映高校图书馆的可持续发展力和核心竞争力的内涵,并能充分体现图书馆知融效能和用户知融需求满意度的绩效评估指标。本研究拓宽图书馆评估的研究思路,具有一定的理论和实际意义。

彭少杰,岳国庆[6](2012)在《网络环境下高校图书馆期刊服务模式的创新》文中认为本文从网络环境下高校图书馆期刊服务工作呈现的新特点出发,对期刊服务模式的创新进行了论述,提升了期刊服务的质量与水平。

徐军华[7](2012)在《高校图书馆业务流程重组的模式研究》文中提出随着以数字信息技术和数字信息资源为依托的数字信息环境的形成,信息的生产、存储和利用方式发生了很大变化,这使得图书馆赖以提供服务的资源基础、技术手段、工作方式以及用户需求也随之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图书馆正从过去主要依赖于手工操作的传统图书馆向广泛应用计算机、互联网的数字图书馆转变。在这种环境下,高校图书馆目前正面临着信息媒介发展、用户信息需求变化、用户信息获取行为变化、自身发展未能与外部环境和技术发展同步等困境。面对此种情况,国内外的高校图书馆积极行动,通过变革突破发展瓶颈。国内外的各种国际组织和学术会议已对高校图书馆的改革或重组等问题开展了研究。同时,高校图书馆的改革或重组也是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推动及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要求。本文选择高校图书馆BPR的模式来开展相关的理论研究,通过文献调研法广泛调研了国内外关于图书馆BPR的相关文献,利用问卷调查法收集来自高校图书馆、高校图书馆馆员、高校师生三方面的信息,借助案例分析法验证所提理论的合理性和成效性。在此基础上构建的三种模式有利于完善已有的图书馆管理理论,有助于拓展已有的知识管理理论,有利于缓解高校图书馆面临的危机,有利于高校图书馆适应新的学术环境。第1章高校图书馆业务流程重组的相关理论阐释。首先论述了BPR的概念和特点,就本研究对BPR的概念进行了界定,认为渐进性的BPR即主要对业务流程进行重组优化是本研究对BPR概念的界定。其次分析高校图书馆引入BPR的可行性和必要性,并且以系统论和知识管理理论作为高校图书馆BPR的理论基础。本文认为高校图书馆BPR应在以下三大原则的基础上开展:围绕教学科研重组业务流程的原则、置用户于整个业务流程中心的重组原则、选择关键流程优先重组的原则。第2章我国高校图书馆业务流程的现状调查与分析。以75所部属高校图书馆作为调查样本,调查了它们的传统纸质文献业务处理流程、数字文献业务处理流程、将用户纳入业务流程及馆内业务流程所依托的机构设置及重组的情况,同时还调查了高校图书馆与外部机构的重组情况。通过对这些调查数据进行分析发现,我国高校图书馆目前的业务流程存在三大弊端:传统的业务流程重物轻人、传统的业务流程协调不灵、传统的部室设置较为僵硬。正是由于这些弊端的存在,要求通过实施BPR,取得突破。第3章高校图书馆业务流程重组的动因。除了部属高校图书馆的业务流程存在弊端要求高校图书馆进行BPR之外,本文认为其BPR的动因还有以下几大方面:数字信息环境与技术发展变化,主要包括数字环境改变高校图书馆业务处理方式、新技术改变高校图书馆业务流程;学术交流机制转变,主要包括传统学术交流机制变化、高校图书馆直接参与学术生产业务;高校图书馆业务处理内容变化,主要包括高校图书馆业务处理的对象拓宽、高校图书馆工作重心转移、高校图书馆与其他机构及用户合作开展业务;高校图书馆馆员要求现有业务流程变革;高校师生对现有业务流程接受度较低;用户信息需求变化,主要变化有数字化信息需求、移动信息需求、一站式信息需求。随着这些环境因素及服务对象需求的变化,高校图书馆的BPR势在必行。第4章基于高校图书馆职能拓展的业务流程重组模式。该模式重点探讨高校图书馆内部职能拓展后的BPR模式,其特点主要有以下三点:着眼于高校图书馆内部、侧重于新旧职能之间的业务流程重组、限于职能拓展的业务流程重组。其次,就该模式的适用性进行了分析,认为高校图书馆拓展的职能主要有数字化业务、移动化业务、学科服务职能三种。接下来,重点研究了该模式的BPR内容,认为主要可从以下几方面展开:以知识内容为基准构建业务流程、增加用户参与的业务流程、围绕高校的教学科研重组业务流程,特别就图书馆业务嵌入高校教学和科研流程进行了重点阐述。同时,本章还探究了该模式对高校图书馆机构和馆员的要求,在BPR的基础上构建了一个支撑新业务流程的业务部门设置优化模式。最后选取武汉大学图书馆作为典型案例就本章所提出的模式进行了分析,并就其BPR的成效进行了研究。第5章基于馆际项目合作的高校图书馆业务流程重组模式。本章探讨高校图书馆之间、高校图书馆与其他相关信息机构之间基于某一项目的BPR模式,该模式的特点为阶段性、项目合作带来的BPR、强调项目小组间的独立与协同等共三点。接下来就该模式的适用性进行了分析,认为其多体现于信息资源联合建设、数字图书馆建设项目等业务中。然后重点研究该模式的BPR内容,主要有建立新的学术交流业务流程、建立某项目统一的检索界面、可租用合作机构的软件系统开展业务流程。另外,本章还从建立统一的管理委员会、一馆内建立跨部门专项工作小组两方面探究了该模式对高校图书馆机构和馆员的要求。最后,选取HathiTrust项目作为该模式的典型案例进行分析,并重点分析了其开展BPR的成效,认为各成员馆通过HathiTrust,以项目的形式将资源与服务聚集在一起,并进行BPR,用户及各个成员馆的评价均较高。第6章基于高校图书馆与其他机构合并的业务流程重组模式。本章着重探讨合并后的高校图书馆BPR模式,该模式的特点主要有:因外部的合并带来内部的BPR、限于机构间合并带来的BPR。高校图书馆与其他相关机构合并开展业务的形式主要有:合并开展保存业务、合并进行学术生产业务、合并开展信息技术服务业务。接下来从四个方面重点研究了该模式的BPR内容,即:建立统一管理合并机构资源的业务流程、建立合并机构的资源一站式发现的业务流程、建立便捷的技术支撑业务流程、以机构改革为支撑的BPR。最后,本章选取斯坦福大学图书馆作为该模式的典型案例进行分析,认为案例馆通过重组从采访到检索的所有流程,收到了较为明显的效果。第7章为总结与展望,对重要研究结论进行总结,并分析研究的不足,对进一步研究做出展望。全文共183785字,图30幅,表5个。本文为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数字信息时代的图书馆管理研究”(07JJD870221)成果之一。

林小娟[8](2011)在《社会网络环境下用户参与的图书馆数字资源建设规划模式研究 ——以高校图书馆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近年来,Web2.0社会软件和社会网站迅速发展,使社会网络日益强大。社会网络强调行动者的联结、互动与分享,社会网络大量的信息资源来自个体贡献的微内容。社会网络的发展为图书馆数字资源建设提供了新机遇,为图书馆数字资源建设注入了新的活力。社会网络环境下,用户可以通过社会软件创建、贡献、评论资源,参与图书馆数字资源规划、生产、评价、选择、采集、组织与整合的全过程,形成用户参与的图书馆数字资源建设体系。目前,社会网络环境下用户参与的图书馆数字资源建设的理论与实践都处于探索阶段,有待进一步研究与实践,为此,本文首先对目前用户参与图书馆数字资源建设的含义、目前相关研究领域的研究现状、用户参与图书馆数字资源建设各阶段的理论与实践进行了梳理。同时对国内外高校图书馆开展用户参与的图书馆数字资源建设的现状进行了调研,并对典型案例进行了分析,以期借鉴先进经验,为下面的研究提供指导。其次,本文对社会网络的相关理论进行了论述,并从社会网络关系理论、结构理论和社会资本理论三个方面,对这些社会网络理论在用户参与的图书馆数字资源建设中的应用进行了分析。同时,提出了社会网络环境下用户参与图书馆数字资源建设的系统构成要素、系统结构和联结机制。在此基础上,主要提出了社会网络环境下用户参与图书馆数字资源规划环节模式假说。为了更好地从用户、馆员和专家的角度,了解社会网络环境下用户参与图书馆数字资源建设规划的需求情况及需求认可情况,本文对南京、北京、上海和厦门(含福州)地区共14所高校图书馆的1450名用户、350名馆员和40名专家进行了问卷和实地调查访问,以了解用户和专家对社会网络环境下用户参与的图书馆数字资源建设规划的需求、认知情况;馆员对社会网络环境下用户参与的图书馆数字资源建设规划的认可和认知情况,并对调研数据进行了统计分析。最后,在理论实践和调研数据的基础上,对提出的规划模式进行了修正,并提出了转变观念,提高对社会网络环境下用户参与图书馆数字资源建设的认识;根据本馆情况,选用适合的社会网络发展模式;加强对社会软件的宣传和普及;以需求为导向,建设高质量、特色化和多元化的数字资源体系;充分发挥图书馆在用户参与的图书馆数字资源建设中的作用等几点建议,对高校馆开展社会网络环境下用户参与的图书馆数字资源建设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李媛[9](2011)在《网络环境下高校图书馆服务模式创新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Google、Baidu等搜索引擎的迅速壮大使高校图书馆丧失了大量的用户。网络技术的发展特别是Web2.0技术的出现,又为高校图书馆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如何借助Web2.0技术理念提升高校图书馆的信息服务水平已成为当下图书情报界的研究热点。而高校图书馆能否实现在网络环境下的可持续发展,关键在于其所提供的服务是否能够满足用户的需求,是否能够吸引用户。用户需求是高校图书馆不断前进和发展的根本动力。因此本文首先对网络环境下高校图书馆用户及其需求进行了探讨;再以中国民航大学用户为调查对象,以问卷的形式实例调查和分析了高校图书馆用户信息需求;然后比较了网络环境下与传统环境下高校图书馆服务的不同,介绍了网络环境下高校图书馆现有的服务模式、Web2.0理念及其在高校图书馆知识服务中的应用;最后提出了面向用户知识需求的服务模式系统化方案,即开展以学科馆员为核心的知识导航服务、构建交互性虚拟学习社区、强化信息整合系统的构建和应用、建立以创新性为导向的用户激励制度,并以美国杜克大学图书馆的学科服务、上海交通大学图书馆的学科服务和豆瓣网为例进行案例分析以及对中国民航大学图书馆的知识导航服务提出了设想。

范兴坤[10](2010)在《中国大陆地区图书馆事业政策研究(1978-2008)》文中研究说明“政策和策略是党的生命”,这是毛泽东同志在1948年针对党在新时期所面临的形势和任务时特别强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以后,我国实现社会管理的规则是党的政策,而非法律,即使是在已改革开放30年、提倡“依法治国”建设法制化社会的今天,长期以来依靠政策和行政系统实现社会管理的传统仍然在国家社会生活中占据重要地位,也是国家管理包括图书馆事业在内的各项社会事业的首要手段。改革开放以来在图书馆事业领域制定颁布的地方法规、行政法规及各种制度,都仍然是在党的政治指导思想和各级政府社会发展政策框架下发挥作用。因此,对当代中国图书馆事业的研究和了解,必须在对党的政治指导思想、对政府的经济、文化、教育、科技等领域的指导政策充分研究的基础上才能实现。对图书馆事业政策和社会环境政策的了解,需要有适用的科学方法。政策科学从上世纪五十年代由美国学者开创以来,经过半个世纪的发展,已经发展成了一门基础雄厚、专业系统、研究手段多样的成熟学科,并已在政治、经济、军事等多个专业领域的实践和学科研究中得到广泛应用。我国图书馆学界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提起图书馆事业政策研究问题,也开始尝试结合政策科学的理论和方法进行我国图书馆事业政策的研究,期望通过借助政策科学的帮助加强图书馆事业的研究,但惜乎研究成果数量不多、研究深度也稍嫌不够。该论文是在宏观上将我国1978-2008年三十年间的图书馆事业政策作为考察对象,以政策科学研究的模式和方法作为工具,在对我国图书馆事业发展政策进行总体评价的基础上,对图书馆事业发展的政策主体、政策客体和政策环境及政策特点进行全面的考察和研究。论文第一章《导论》部分,定义了研究的相关背景,对以政策学方法研究图书馆事业政策的国内外情况进行了综述和评介,介绍了论文选题、研究方法及研究意义等方面的内容;第二章作为对我国1978-2008年间图书馆事业的综合性介绍部分,分别以阶段性方式和综述性方式介绍了我国图书馆事业政策发展变化的特点,认为在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确立了改革开放的基本路线后,在“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思想的指引下,图书馆事业通过内部改革和对外开放,开始形成符合事业客观规律的政策体系,逐步实现了事业政策的科学化、客观化,促进了图书馆事业的效率化和效益化的发展;在篇章结构上,第三、四、五章是论文的核心部分。第三章全面介绍了我国当代图书馆事业政策的社会环境,包括建国后三十年(1949-1978)我国图书馆事业的发展历史及挫折,介绍了改革开放之初我国图书馆发展的总体情况,介绍了1949-1978年间的政策演变及相关影响因素;改革开放后,对我国图书馆事业产生巨大影响的是西方发达国家图书馆事业的示范作用和激励作用,直接引导了我国图书馆事业的发展方向和图书馆界的努力方向;该章并结合我国图书馆系统现实状态,分政治、文化、教育、科技四个方面讨论了中观政策对图书馆事业政策制定的影响;第四章根据我国图书馆事业政策的制定主体情况,分别介绍了国家立法机关、中国共产党各级委员会、各级行政及事业管理部门、图书馆行业学会和协调组织、图书馆的情况,以及他们所制定的图书馆事业政策的种类及政策特点等方面的内容;第五章图书馆事业政策客体部分,根据我国图书馆事业政策的制定情况,分管理、文献资源建设、人力资源建设、技术建设、建筑等几个方面,对我国30年来在这些方面的政策进行了分类缕析和总结述评,使各领域的政策沿革通过研究变得更为清晰,并据此总结出这些政策在变化过程中的特点;第六章是研究的实证部分。图书馆立法是我国当前图书馆事业政策建设的关键性问题,也是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图书馆界最为关注的热点问题之一,结合论文的研究方向,以政策分析的过程分析方法研究了我国图书馆法立法的问题,按照政策过程划分模式,以立法的提出、法律的制定、法律实施、法律监测、法律效果评价、法律修正和终止的六个阶段讨论了我国图书馆法立法过程,对立法在不同阶段的观点、立法背景、立法理论研究及立法进度进行了汇总和综述性研究,认为我国当前的图书馆法建设在立法基础、立法程序和进度发展上是符合我国图书馆事业发展客观现实的,图书馆界和社会在《图书馆法》立法上的努力也是值得肯定的。在结束语部分,以从制度建设角度考察我国图书馆事业所处的社会环境、树立科学发展观是图书馆事业发展的基础保障、我国图书馆事业政策建设需加强的重点三个部分陈述了作者对我国1978年以来图书馆事业政策发展的总体认识,认为政策建设的基础在于图书馆事业的制度设计,需要从事业制度设计的基本点着手解决图书馆事业发展中存在的各种问题,而当前中国共产党所提倡的以“科学发展观”建设“和谐社会”的发展理念为图书馆事业的未来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政策环境,在我国经济实力不断提升、教科文卫等各项社会事业不断发展的未来,图书馆事业政策需要检讨、完善、优化,基于法制的图书馆事业政策体系更需要新的发展。该论文的研究设想,是通过借用政策科学的理论和方法,结合我国当代图书馆事业建设实践与图书馆理论,以“政策科学”方法研究“图书馆事业”;在研究图书馆政策的过程中,实现“政策内容”和“政策形式”的有机结合;在覆盖领域上,实现对我国当代图书馆事业发展各领域政策的全面概括;在纵向政策整合上,实现对30年间主要图书馆事业政策的变化沿革的条理化分析;在研究目标上,实现对我国1978-2008年间图书馆事业政策承前启后的价值论证;在体系上,实现理论与实践的贯通……。但种种研究设想,受研究者理论水平、专业背景和研究时间、研究手段、资料完整度、资料取舍标准等种种条件的限制,每一个方面都只能部分地实现,而且在个别问题的研究上还逃不出“剪不断理还乱”的窘境,深感自己以后还需要更多地潜心学习,并在该论文研究方向上继续努力。对于已完成论文的不足,欢迎各位老师和同行批评指正。

二、利用高校馆网络环境开发学生科研创新能力(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利用高校馆网络环境开发学生科研创新能力(论文提纲范文)

(1)福州大学城高校图书馆延伸服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2.3 国内外研究述评
    1.3 研究内容和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4 研究创新点
2 高校图书馆延伸服务概述
    2.1 高校图书馆延伸服务界定
        2.1.1 高校图书馆延伸服务的概念
        2.1.2 高校图书馆延伸服务与基础服务的关系
        2.1.3 高校图书馆延伸服务的延伸方向
    2.2 我国高校图书馆主要延伸服务的特点
        2.2.1 多样的学科服务平台及人员结构
        2.2.2 线上信息素养教育是新模式
        2.2.3 丰富的信息共享空间命名
    2.3 我国高校图书馆延伸服务的形式与内容
        2.3.1 基于实体空间形式的延伸服务
        2.3.2 基于虚拟空间形式的延伸服务
        2.3.3 基于人力资源形式的延伸服务
    2.4 我国高校图书馆开展延伸服务的意义
        2.4.1 深化高校图书馆的服务理念
        2.4.2 拓展高校图书馆的服务内容
        2.4.3 促进信息化背景下高校图书馆服务的升级转型
3 福州大学城高校图书馆延伸服务现状
    3.1 福州大学城高校图书馆延伸服务概况
        3.1.1 各高校图书馆开展延伸服务的基础条件
        3.1.2 各高校图书馆开展延伸服务的整体情况
        3.1.3 FULink的建设情况
    3.2 福州大学城高校图书馆延伸服务调查分析
        3.2.1 学科服务调查分析
        3.2.2 信息素养教育服务调查分析
        3.2.3 空间服务调查分析
        3.2.4 自助服务调查分析
        3.2.5 RFID项目服务调查分析
        3.2.6 移动图书馆服务调查分析
        3.2.7 时间延伸类服务调查分析
        3.2.8 FULink调查分析
    3.3 读者对延伸服务的了解及使用情况分析
        3.3.1 读者对延伸服务的了解程度
        3.3.2 读者对延伸服务的使用频率及满意程度
        3.3.3 读者对建设空间服务的期待
        3.3.4 读者对延伸服务的其他期待与建议
4 福州大学城高校图书馆延伸服务存在的问题
    4.1 服务的推广力度不大
        4.1.1 线上推广力度不强
        4.1.2 线下推广力度不足
    4.2 服务的完整性不佳
        4.2.1 学科馆员制度模糊
        4.2.2 学科服务平台功能不完备
        4.2.3 信息道德与法律教育稀缺
    4.3 服务的深度不够
        4.3.1 学科人员结构单一
        4.3.2 信息素养教育模式陈旧
    4.4 服务的空间建设不足
        4.4.1 未营造差异化氛围
        4.4.2 实践服务建设不足
    4.5 服务的智慧化程度不高
        4.5.1 自助服务功能发展不均衡
        4.5.2 RFID项目功能覆盖不全面
        4.5.3 移动端APP数目欠缺
        4.5.4 时间延伸类服务匮乏
5 推进福州大学城高校图书馆延伸服务的对策
    5.1 线上线下融合,加大推广力度
        5.1.1 优化网页设计
        5.1.2 提高新媒体利用程度
        5.1.3 与校内社团合作
    5.2 完善延伸服务,助力高校科研
        5.2.1 完备学科服务平台
        5.2.2 依托FULink开展馆际合作
        5.2.3 加强信息道德与法律教育
    5.3 借鉴国内先进经验,深化延伸服务
        5.3.1 丰富学科人员结构
        5.3.2 革新信息素养教育模式
    5.4 建设服务空间,令读者享有所用
        5.4.1 营造差异化氛围
        5.4.2 建设实践服务功能
    5.5 整合多种延伸服务,打造智慧化服务
        5.5.1 整合移动图书馆服务与其他延伸服务
        5.5.2 整合座位管理服务与时间延伸类服务
        5.5.3 整合图书管理服务与RFID项目服务
6 结论、不足与展望
    6.1 结论
    6.2 不足与展望
附录1 福建师范大学“24 小时书房”馆员访谈语录
附录2 福州大学城高校图书馆延伸服务读者调查问卷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2)云南省高校图书馆微信公众平台服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内研究现状
        1.2.2 国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1.3.3 论文解决的主要问题
    1.4 重难点及创新之处
        1.4.1 重点和难点
        1.4.2 创新之处
2 相关概念及理论研究依据
    2.1 主要概念界定
        2.1.1 微信
        2.1.2 微信公众平台
        2.1.3 高校图书馆微信公众平台
    2.2 高校图书馆的微信公众平台服务
        2.2.1 服务内容
        2.2.2 服务特点
    2.3 优化高校图书馆微信公众平台服务的意义
    2.4 本研究的理论依据
        2.4.1 用户体验理论
        2.4.2 感知服务质量理论
3 云南省高校图书馆微信公众平台服务现状分析
    3.1 面向高校图书馆微信公众平台的用户使用需求调查
        3.1.1 调查对象
        3.1.2 调查方法
        3.1.3 调查内容
        3.1.4 调查数据分析
    3.2 面向高校图书馆微信公众平台的服务建设现状调查
        3.2.1 调查对象
        3.2.2 调查方法
        3.2.3 调查内容
        3.2.4 调查数据分析
    3.3 云南省高校图书馆微信公众平台服务存在的问题
        3.3.1 平台开通数量少,建设步伐缓慢
        3.3.2 消息推送频率低,内容形式较为单一
        3.3.3 宣传推广力度小,品牌意识欠缺
        3.3.4 缺少专业化团队,缺乏规范化的管理制度
        3.3.5 资源类型不全面,数据库利用不够便捷
        3.3.6 平台交互性不强,用户参与度不高
        3.3.7 服务形式较有限,功能性服务模块较少
4 国内高校图书馆微信公众平台服务经验借鉴
    4.1 重视规范运营,保障基础服务
    4.2 根据用户需求,完善资源服务
    4.3 坚持开拓创新,提升拓展服务
    4.4 建立运营小组,实现全面管理
5 云南省高校图书馆微信公众平台服务优化策略
    5.1 规范平台建设,提高开通数量
    5.2 保证推送频率,丰富推送内容
    5.3 加强宣传推广,树立品牌意识
    5.4 打造专业团队,建立管理制度
    5.5 增加资源类型,指导资源利用
    5.6 完善平台交互,提升服务质量
    5.7 拓展服务形式,满足用户需求
6 云南省高校图书馆微信公众平台服务建设构想
    6.1 整体目标
    6.2 构建思路
    6.3 服务内容框架构建
        6.3.1 基础服务
        6.3.2 资源服务
        6.3.3 拓展服务
    6.4 保障条件
        6.4.1 人才保障
        6.4.2 财政保障
        6.4.3 政策保障
        6.4.4 技术保障
        6.4.5 资源保障
结语
附录1
附录2
附录3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完成的科研成果
致谢

(3)共生视角下的高校图书馆电子书馆藏建设政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用户电子书需求上涨
        1.1.2 图书馆电子书经费投入增长
        1.1.3 电子书市场面临挑战
        1.1.4 图书馆电子书馆藏建设矛盾凸显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思路图
        1.3.3 研究方法
第二章 文献综述
    2.1 电子书馆藏建设概念术语厘清
    2.2 国内外图书馆数字资源馆藏发展政策研究现状
    2.3 图书馆电子书馆藏建设政策研究现状
        2.3.1 国外电子书馆藏建设政策研究进展
        2.3.2 国内电子书馆藏建设政策研究进展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国内外电子书馆藏建设政策调查分析
    3.1 中美高校图书馆电子书馆藏现状调查
        3.1.1 高校馆电子书商数量统计
        3.1.2 电子书数据库检索情况
        3.1.3 电子书商统计情况
    3.2 国内外电子书许可协议条款调查与评价
        3.2.1 图书馆电子书许可协议模板条款调查
        3.2.2 国外电子书商许可协议调查与评价
        3.2.3 国内电子书商许可协议调查与评价
    3.3 国内外电子书馆藏建设政策调查与评价
        3.3.1 政策网上公布情况
        3.3.2 政策覆盖范围情况
        3.3.3 政策修订情况
        3.3.4 政策条款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电子书馆藏建设政策备选方案的构建
    4.1 共生理论
        4.1.1 共生理论的内涵
        4.1.2 信息人共生的概念、条件与模式
        4.1.3 电子书馆藏建设共生系统及构成要素
        4.1.4 电子书馆藏建设共生系统构成条件
        4.1.5 电子书馆藏建设共生系统形成与进化
        4.1.6 共生理论在电子书馆藏建设及其政策中的应用
    4.2 其他相关理论研究
        4.2.1 需求理论
        4.2.2 利益相关者理论
        4.2.3 数字资源建设理论
    4.3 政策构建思路
        4.3.1 政策构建流程
        4.3.2 现有共生系统问题分析
        4.3.3 政策宏观层次的问题
        4.3.4 政策微观层次的问题
        4.3.5 政策构建原则
    4.4 政策备选方案的条款构建
        4.4.1 政策目标确立
        4.4.2 限制性政策备选方案的条款设置
        4.4.3 共生视角政策备选方案的条款设置
        4.4.4 限制性政策备选方案与共生视角下政策备选方案对比分析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电子书馆藏建设政策备选方案的接受度调查
    5.1 调查目的与调查对象
    5.2 调查问卷的设计
    5.3 预调查
        5.3.1 样本描述
        5.3.2 问卷信度效度分析
        5.3.3 正式调查问卷形成
    5.4 正式调查的实施
        5.4.1 问卷发放与数据采集
        5.4.2 调查数据的检验
    5.5 正式调查数据的分析
        5.5.1 样本属性分析
        5.5.2 电子书馆藏建设政策框架接受度调查
        5.5.3 电子书馆藏建设政策条款接受度调查
        5.5.4 电子书馆藏建设政策揭示的认知调查
    5.6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共生视角下电子书馆藏建设政策方案的确立
    6.1 政策方案抉择
        6.1.1 “政策概括”条款抉择
        6.1.2 “采购标准”条款抉择
        6.1.3 “用户资格规定”条款抉择
        6.1.4 “版权限制”条款抉择
        6.1.5 “电子书商义务”条款抉择
        6.1.6 “图书馆义务”条款抉择
        6.1.7 “用户义务”条款抉择
        6.1.8 “三方共同义务”条款抉择
        6.1.9 “电子书访问”条款抉择
        6.1.10 “电子书保存”条款抉择
        6.1.11 “电子书整合”条款抉择
        6.1.12 “评价与剔除”条款抉择
        6.1.13 “合作馆藏”条款抉择
        6.1.14 “政策修订”条款抉择
    6.2 共生视角下电子书馆藏建设政策条款
    6.3 相关意见与建议
        6.3.1 宏观层面的意见与建议
        6.3.2 微观层面的意见与建议
    6.4 政策执行的可行性分析
        6.4.1 政策的功能
        6.4.2 政策执行的过程
        6.4.3 政策执行的影响因素
    6.5 本章小结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7.1 研究结论
        7.1.1 主要贡献与结论
        7.1.2 研究的创新点
    7.2 研究局限
    7.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4)数字图书馆协同系统及其运行机制 ——基于群集理论的研究视角(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
    1.2 研究内容与研究意义
        1.2.1 研究内容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方法
    1.4 框架结构
    1.5 论文创新点
第2章 国内外研究现状
    2.1 协同研究综述
        2.1.1 协同学的源起及内涵
        2.1.2 协同理论
        2.1.3 国内研究领域的应用
        2.1.4 国外研究领域的应用
    2.2 群集研究综述
        2.2.1 国内研究现状
        2.2.2 国外研究现状
    2.3 协同理论和群集理论在国内外数字图书馆研究中的应用
        2.3.1 协同理论在数字图书馆中的应用
        2.3.2 群集理论在数字图书馆中的应用
        2.3.3 小结
第3章 相关概念与理论基础
    3.1 协同
        3.1.1 协同概念
        3.1.2 协同与近似概念辨析
        3.1.3 协同学的基本原理
        3.1.4 协同效应
        3.1.5 小结
    3.2 群集理论
        3.2.1 群集形成的理论基础
        3.2.2 数字图书馆群集形成的理论基础
        3.2.3 群集效应
        3.2.4 小结
    3.3 群集智能
        3.3.1 概念及其特点
        3.3.2 系统结构
        3.3.3 群集智能对数字图书馆群集复杂系统研究的意义
        3.3.4 群集智能作用下的涌现
        3.3.5 小结
    3.4 复杂系统
        3.4.1 源起
        3.4.2 复杂系统的概念
        3.4.3 数字图书馆群集是一个复杂开放系统
    3.5 博弈论
        3.5.1 博弈论的概念
        3.5.2 博弈论在图书情报领域的应用
        3.5.3 数字图书馆群集的博弈
        3.5.4 小结
第4章 数字图书馆协同
    4.1 数字图书馆协同的内涵
    4.2 数字图书馆协同的特性
    4.3 数字图书馆协同的历史协同性分析
        4.3.1 历史序参量的出现和绵延孤立子的形成
        4.3.2 数字图书馆发展、演变的历史协同性
    4.4 数字图书馆协同的运行机制
        4.4.1 数字图书馆协同的组织机制
        4.4.2 数字图书馆协同的博弈机制
        4.4.3 数字图书馆协同的约束机制——边际效益
        4.4.4 数字图书馆协同的保障机制
    4.5 数字图书馆协同建模
        4.5.1 数字图书馆交互形式建模
        4.5.2 数字图书馆协同过程建模
    4.6 数字图书馆协同的实现机制
        4.6.1 数字图书馆协同运行的组织架构
        4.6.2 数字图书馆战略图和平衡计分卡
        4.6.3 与外部合作者的协同
        4.6.4 协同的流程管理
        4.6.5 整体战略协同
    4.7 本章小结
第5章 数字图书馆群集
    5.1 数字图书馆群集内涵
        5.1.1 概念
        5.1.2 数字图书馆群集与相关概念辨析
    5.2 数字图书馆群集系统的组织特性
    5.3 群集系统的效应
        5.3.1 群集系统的正效应
        5.3.2 群集系统的负效应
    5.4 数字图书馆群集的组织形式
    5.5 数字图书馆群集系统技术战略管理
        5.5.1 数字图书馆技术群及其选择策略
        5.5.2 技术生命周期
        5.5.3 数字图书馆群集系统的技术进入战略
    5.6 数字图书馆群集系统的演化机制
        5.6.1 群集系统竞争动态的三个阶段——生物学理论视角
        5.6.2 群集系统内部合作与竞争的四个阶段——生命周期理论
        5.6.3 从Agent到Multi-Agents
    5.7 数字图书馆群集系统的博弈分析
        5.7.1 数字图书馆群集系统演化的动力机制
        5.7.2 数字图书馆群集系统的合作博弈模型
    5.8 数字图书馆群集系统的机制设计和优化模型
        5.8.1 单一代理人的博弈机制设计
        5.8.2 多代理人的博弈机制设计
        5.8.3 多代理人机制设计的优化
        5.8.4 优化机制的合作博弈模型
        5.8.5 风险回避型多代理人的机制设计
    5.9 本章小结
第6章 案例分析
    6.1 NSTL三期建设
        6.1.1 NSTL三期服务系统建设流程
        6.1.2 NSTL三期系统建设成果
    6.3 NSTL存在的问题
    6.4 NSTL系统的协同建设
        6.4.1 系统方案确定流程改进
        6.4.2 NSTL系统资源协同建设
        6.4.3 组织模式的重组
    6.5 小结
第7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7.1 本文研究工作
    7.2 研究贡献
    7.3 研究局限与展望
参考文献
科研成果
致谢

(5)基于BSC的高校图书馆三力评估指标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第2章 国内外高校图书馆评估研究和实践的现状
    2.1 高校图书馆评估的涵义及其重要性
        2.1.1 图书馆评估的涵义
        2.1.2 高校图书馆评估的重要性
    2.2 国内外图书馆评估研究综述
        2.2.1 国外图书馆的评估研究
        2.2.2 国内图书馆的评估研究
        2.2.3 国外一些较成熟的图书馆评估标准和指标体系的对比分析
    2.3 我国现行的高校图书馆评估体系存在的不足
第3章 平衡计分卡(BSC)应用于图书馆评估的研究
    3.1 平衡计分卡理论概述
        3.1.1 平衡计分卡的发展历程
        3.1.2 平衡计分卡的核心思想和指标体系
    3.2 基于平衡计分卡的图书馆评估指标体系分析
        3.2.1 国内外引用平衡计分卡进行图书馆评估研究的发展现状
        3.2.2 基于 BSC 图书馆评价指标体系的对比研究
        3.2.3 构建基于 BSC 图书馆评估指标体系需要注意的地方
第4章 基于 BSC 的高校图书馆“三力”评估指标的设计
    4.1 高校图书馆“三力”评估
        4.1.1 高校图书馆“三力”的涵义
        4.1.2 国内外图书馆三力评估研究现状
    4.2 评估指标设计遵循的基本原则
    4.3 基于 BSC 的高校图书馆“三力”评估指标的建立
        4.3.1 评估指标的主体框架(图 3-1)
        4.3.2 各维度指标的设置及指标内涵说明
    4.4 评估指标的筛选及确定
        4.4.1 运用德尔菲法筛选初设指标的实施步骤
        4.4.2 德尔菲调查结果及统计分析
        4.4.3 基于 BSC 的高校图书馆“三力”评估指标的确定
第5章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A 附录国外较知名的评估标准及指标体系对比表
附录 B 附录德尔菲法问卷调查时间安排
附录 C 附录德尔菲调查第一轮问卷
附录 D 第一轮调查结果统计表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6)网络环境下高校图书馆期刊服务模式的创新(论文提纲范文)

1 网络环境下期刊服务工作的特点
    1.1 期刊载体形态多样化
    1.2 期刊种类更加丰富
    1.3 读者需求更加专业化
    1.4 期刊文献的获取网络化
2 网络环境下期刊服务模式的创新
    2.1 转变服务意识, 变被动服务为主动服务
    2.2 加强读者培训, 使之熟练掌握网络期刊数据库的检索技巧
    2.3 建立学科馆员制度, 为读者提供信息咨询、课题跟踪等专深服务
    2.4 开发馆藏期刊导航系统, 创建期刊发现平台
    2.5 借助数图平台, 开展馆际合作和期刊文献传递服务
    2.6 挖掘网络资源, 做好对网络开放期刊的开发与利用
3 结语

(7)高校图书馆业务流程重组的模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0 引言
    0.1 选题背景
        0.1.1 高校图书馆的发展面临危机
        0.1.2 高校图书馆的改革被寄予厚望
        0.1.3 国内外已为促进高校图书馆的改革采取多项措施
        0.1.4 我国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推动高校图书馆的改革
        0.1.5 我国高等教育的改革发展要求高校图书馆做出回应
    0.2 研究意义
        0.2.1 有利于完善已有的图书馆管理理论
        0.2.2 有助于拓展已有的知识管理理论
        0.2.3 有利于缓解高校图书馆面临的危机
        0.2.4 有利于高校图书馆适应新的学术环境
    0.3 国内外研究现状
        0.3.1 国外研究现状
        0.3.2 国内研究现状
        0.3.3 国内外研究述评
    0.4 研究内容
    0.5 研究方法
        0.5.1 文献调研法
        0.5.2 问卷调查法
        0.5.3 案例分析法
        0.5.4 比较分析法
    0.6 本研究创新之处
        0.6.1 提炼了高校图书馆业务流程重组的模式
        0.6.2 剖析了高校图书馆业务流程重组的动因
        0.6.3 提出了高校图书馆业务流程应围绕用户需求设计的观点
1 高校图书馆业务流程重组的相关理论阐释
    1.1 业务流程重组的概念及特点
    1.2 本研究对业务流程重组的界定
    1.3 高校图书馆业务流程重组的引入
        1.3.1 我国学者对业务流程重组的研究
        1.3.2 图书馆业务流程重组的特征
    1.4 高校图书馆业务流程重组的理论基础
        1.4.1 系统论
        1.4.2 知识管理理论
    1.5 高校图书馆业务流程重组的原则
        1.5.1 围绕教学科研重组业务流程的原则
        1.5.2 置用户于整个业务流程中心的重组原则
        1.5.3 选择关键流程优先重组的原则
2 我国高校图书馆业务流程现状的调查与分析
    2.1 高校图书馆业务流程的调查取样
    2.2 高校图书馆业务流程的调查数据及分析
        2.2.1 业务流程的调查分析
        2.2.2 馆内业务流程所依托机构设置及重组的调查分析
        2.2.3 与外部机构重组的调查分析
    2.3 目前我国高校图书馆业务流程的弊端
        2.3.1 传统的业务流程重物轻人
        2.3.2 传统的业务流程协调不灵
        2.3.3 传统的部室设置较为僵硬
3 高校图书馆业务流程重组的动因
    3.1 数字信息环境与技术发展变化
        3.1.1 数字环境的影响
        3.1.2 新技术带来的改变
    3.2 学术交流机制转变
        3.2.1 传统学术交流机制变革
        3.2.2 高校图书馆直接参与学术生产业务
    3.3 高校图书馆业务处理内容变化
        3.3.1 业务处理的对象拓宽
        3.3.2 工作的重心转移
        3.3.3 合作开展业务的推行
    3.4 高校图书馆馆员要求现有业务流程革新
        3.4.1 调查取样
        3.4.2 调查数据及分析
    3.5 高校师生对现有业务流程接受度较低
        3.5.1 调查取样
        3.5.2 调查数据及分析
    3.6 用户信息需求变化
        3.6.1 用户数字化信息需求
        3.6.2 用户移动信息需求
        3.6.3 用户一站式信息需求
4 基于高校图书馆职能拓展的业务流程重组模式
    4.1 特点
        4.1.1 着眼于高校图书馆内部的业务流程重组
        4.1.2 侧重于新旧职能之间的业务流程重组
        4.1.3 限于职能拓展的业务流程重组
    4.2 适用性分析
        4.2.1 数字化业务
        4.2.2 移动化业务
        4.2.3 学科服务职能
    4.3 业务流程重组的内容
        4.3.1 构建以知识内容为基准的业务流程
        4.3.2 增加用户参与的业务流程
        4.3.3 围绕教学科研重组业务流程
    4.4 对高校图书馆机构和馆员的要求
        4.4.1 用户服务部
        4.4.2 参考咨询部
        4.4.3 文献资源建设部
        4.4.4 数字化技术部
        4.4.5 任务小组
    4.5 典型案例分析
        4.5.1 案例馆选取缘由
        4.5.2 案例馆拓展的职能及业务流程重组
        4.5.3 案例馆业务流程重组的成效分析
5 基于馆际项目合作的高校图书馆业务流程重组模式
    5.1 特点
        5.1.1 阶段性
        5.1.2 项目合作带来的业务流程重组
        5.1.3 强调项目小组间的独立与协同
    5.2 适用性分析
        5.2.1 信息资源联合建设
        5.2.2 数字图书馆项目
    5.3 业务流程重组的内容
        5.3.1 建立新的学术交流业务流程
        5.3.2 建立某项目统一的检索界面
        5.3.3 租用合作机构的软件系统
    5.4 对高校图书馆机构和馆员的要求
        5.4.1 建立统一的管理委员会
        5.4.2 建立跨部门专项工作小组
    5.5 典型案例分析
        5.5.1 案例选取缘由
        5.5.2 案例业务流程重组的内容
        5.5.3 案例业务流程重组对机构的要求
        5.5.4 案例业务流程重组的成效分析
6 基于高校图书馆与其他机构合并的业务流程重组模式
    6.1 特点
        6.1.1 因外部的合并带来内部的业务流程重组
        6.1.2 限于机构间合并带来的业务流程重组
    6.2 适用性分析
        6.2.1 合并开展保存业务
        6.2.2 合并进行学术生产业务
        6.2.3 合并开展信息技术服务业务
    6.3 业务流程重组的内容
        6.3.1 建立统一管理合并机构资源的业务流程
        6.3.2 建立合并机构的资源一站式发现的业务流程
        6.3.3 建立便捷的技术支撑业务流程
    6.4 对高校图书馆机构和馆员的要求
    6.5 典型案例分析
        6.5.1 案例选取缘由
        6.5.2 案例馆的业务流程重组内容
        6.5.3 案例馆业务流程重组的成效分析
7 总结与展望
    7.1 研究总结
        7.1.1 重组后的业务流程围绕用户开展工作
        7.1.2 重组后的业务流程以知识内容为基准统筹各项工作
        7.1.3 重组后的业务流程强调交互性
        7.1.4 重组后的部室设置较为灵活
    7.2 研究局限及展望
        7.2.1 调研样本选择的局限
        7.2.2 研究方法的局限
        7.2.3 研究内容的局限
        7.2.4 进一步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附录1 关于我国高校图书馆业务流程及支撑机构设置的调查问卷
附录2 关于我国高校图书馆馆员对现有业务流程满意度的调查问卷
附录3 关于我国高校师生对现有图书馆业务流程感知度的调查问卷
后记

(8)社会网络环境下用户参与的图书馆数字资源建设规划模式研究 ——以高校图书馆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问题的提出
    1.2 社会网络环境下用户参与数字资源建设的实践与理论
    1.3 国内外高校图书馆用户参与图书馆数字资源建设现状
        1.3.1 调研方法
        1.3.2 调研结果
        1.3.3 典型案例
        1.3.3.1 康内尔大学图书馆学用户参与学科资源建设的模式
        1.3.3.2 重庆大学图书馆“我的书斋”
    1.4 本文的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第二章 社会网络环境下用户参与图书馆数字资源建设的模式假说
    2.1 社会网络相关理论
        2.2.1 嵌入性
        2.2.2 联结强度
        2.2.3 网络密度与集中度
        2.2.4 结构洞与中心性
        2.2.5 社会资本
        2.2.6 目标引导与目标偶得
    2.2 社会网络理论在用户参与图书馆数字资源建设中的应用
        2.2.1 社会网络关系理论在用户参与图书馆数字资源建设中的运用
        2.2.2 社会网络结构理论在用户参与图书馆数字资源建设中的运用
        2.2.3 社会资本理论在用户参与图书馆数字资源建设中的应用
    2.3 用户参与图书馆数字资源建设的社会网络系统构成
        2.3.1 系统构成要素
        2.3.1.1 用户要素
        2.3.1.2 馆员要素
        2.3.1.3 技术要素
        2.3.1.4 数字资源要素
        2.3.1.5 建设过程要素
        2.3.1.6 管理要素
        2.3.1.7 环境要素
        2.3.2 系统结构
        2.3.3 联接机制
    2.4 社会网络环境下用户参与图书馆数字资源建设模式假说
        2.4.1 社会网络环境下用户参与图书馆数字资源建设模式的基本思路
        2.4.2 模式中的主要应用技术手段
        2.4.3 社会网络环境下用户参与图书馆数字资源建设各环节的模式假说
        2.4.3.1 社会网络环境下用户参与图书馆数字资源规划的模式假说
        2.4.3.2 社会网络环境下用户参与图书馆数字资源建设其他环节的模式假说
第三章 社会网络环境下用户参与图书馆数字资源建设规划的调查分析——以高校为例
    3.1 问卷的设计与调查统计方法
        3.1.1 问卷设计
        3.1.2 调查对象
        3.1.3 调查方法与步骤
        3.1.4 录入、统计分析方法
        3.1.5 调查样本总量
    3.2 调查结果及数据分析
        3.2.1 问卷一调查结果及数据分析
        3.2.1.1 问卷样本属性
        3.2.1.2 对社会软件认知情况分析
        3.2.1.3 对社会网络环境下参与图书馆数字资源建设需求情况的分析
        3.2.2 问卷二调查结果及数据分析
        3.2.2.1 问卷样本属性
        3.2.2.2 对用户参与图书馆数字资源建设的社会网络理念的认可分析
        3.2.2.3 对用户参与图书馆数字资源建设的社会网络应用的观点的分析
        3.2.2.4 对社会网络环境下用户参与图书馆数字资源建设的资源结构观点的分析
第四章 社会网络环境下用户参与图书馆数字资源建设规划模式的修正和建议
    4.1 社会网络环境下用户参与图书馆数字资源建设规划模式的修正
    4.2 高校开展社会网络环境下用户参与图书馆数字资源建设的建议
        4.2.1 转变观念,提高对社会网络环境下用户参与图书馆数字资源建设的认识
        4.2.2 根据本馆情况,选用适合的社会网络发展模式
        4.2.3 加强对社会软件的宣传和普及
        4.2.4 以需求为导向,建设高质量、特色化和多元化的数字资源体系
        4.2.5 充分发挥图书馆在用户参与的图书馆数字资源建设中的作用
第五章 结语
    5.1 本文主要工作
    5.2 本文的创新之处
    5.3 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
附录1 社会网络环境下用户参与图书馆数字资源建设的需求调查(用户问卷Ⅰ)
附录2 社会网络环境下用户参与图书馆数字资源建设的馆员调查(馆员问卷Ⅰ)
附录3 社会网络环境下用户参与图书馆数字资源建设的认识与需求调查续(用户问卷Ⅱ)
附录4 社会网络环境下用户参与图书馆数字资源建设的馆员调查续(馆员问卷Ⅱ)
附录5 社会网络环境下用户参与图书馆数字资源建设的认识与需求的专家调查(专家问卷)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9)网络环境下高校图书馆服务模式创新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与思路
    1.4 研究方法
第二章 网络环境下高校图书馆用户及其需求
    2.1 网络环境下的高校图书馆工作
        2.1.1 网络环境对馆藏资源的影响
        2.1.2 网络环境对高校图书馆员的影响
        2.1.3 网络环境对高校图书馆服务理念的影响
        2.1.4 高校图书馆联盟的发展
    2.2 网络环境对高校图书馆用户的影响
    2.3 网络环境下的高校图书馆用户特点
        2.3.1 用户数量增加
        2.3.2 用户类型多样化
    2.4 网络环境下高校图书馆的用户需求
        2.4.1 高校图书馆的用户需求特征
        2.4.2 网络环境下高校图书馆用户信息需求的障碍
        2.4.2.1 个人主观因素
        2.4.2.2 外界因素
第三章 网络环境下高校图书馆用户需求调查分析
    3.1 调查对象与方法
    3.2 调查内容与统计结果分析
第四章 网络环境下高校图书馆的服务模式
    4.1 网络环境下与传统环境下图书馆服务的比较
        4.1.1 服务内容上的不同
        4.1.2 服务手段上的不同
        4.1.3 服务范围的不同
    4.2 网络环境下高校图书馆的现有服务模式
        4.2.1 虚拟参考咨询
        4.2.2 个性化服务
        4.2.3 网络资源导航服务
        4.2.4 远程教育
    4.3 Web2.0理念及其在高校图书馆知识服务中的应用
        4.3.1 Web2.0理念简介
        4.3.1.1 Web2.0概念
        4.3.1.2 Web2.0的模式
        4.3.2 Web2.0相关技术及其在图书馆服务中的应用
        4.3.2.1 Blog
        4.3.2.2 Wiki
        4.3.2.3 RSS
        4.3.2.4 Tag
        4.3.2.5 Podcasts
        4.3.2.6 SNS
        4.3.3 Web2.0在高校图书馆知识服务中的特性分析
第五章 面向高校图书馆用户知识需求的服务模式系统化方案
    5.1 面向高校图书馆用户知识需求的服务模式构想
        5.1.1 开展以学科馆员为核心的知识导航服务
        5.1.2 构建交互性虚拟学习社区
        5.1.3 强化信息整合系统的构建和应用
        5.1.4 建立以创新性为导向的用户激励制度
    5.2 面向高校图书馆用户知识需求的服务模式案例分析
        5.2.1 美国杜克大学图书馆的学科知识导航服务
        5.2.2 上海交通大学图书馆的学科服务
        5.2.3 从豆瓣网看高校图书馆服务模式创新
    5.3 中国民航大学知识导航服务设想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高校图书馆用户信息需求调查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所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10)中国大陆地区图书馆事业政策研究(1978-2008)(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1.1 关键词释义
1.2 国内外研究述评
    1.2.1 国外研究述评
    1.2.2 国内研究述评
1.3 本论文的研究方法、论文框架及创新点
    1.3.1 研究方案
    1.3.2 技术路线
    1.3.3 研究方法
    1.3.4 论文框架
    1.3.5 论文研究预期达到的目标
    1.3.6 论文研究实现的创新点
1.4 本选题背景、现实价值、学术意义
    1.4.1 本论文选题背景
    1.4.2 现实价值
    1.4.3 学术意义
1.5 本论文选题研究的难点及解决方法
    1.5.1 研究的指导思想和价值观
    1.5.2 对三大图书馆系统共性与个性政策的包容问题
    1.5.3 时间、空间、层次、内容四维关系的处理 第二章 30年来我国图书馆事业政策发展
2.1 三十年以来我国图书馆政策建设特点
2.2 三十年来不同历史阶段的政策发展特征
2.3 我国图书馆事业政策的发展变化特征 第三章 我国图书馆事业政策发展环境
3.1 1978年改革开放之前图书馆事业政策及环境
    3.1.1 建国后到文革前我国的图书馆事业发展
    3.1.2 "文革"时期我国的图书馆事业
3.2 三十年来对外开放对我国图书馆事业的影响
    3.2.1 我国学习西方图书馆事业的方法
    3.2.2 我国向西方学习的特点
3.3 三十年来我国社会环境对图书馆事业政策的影响
    3.3.1 政治环境对我国当代图书馆事业的影响
    3.3.2 文化发展对图书馆事业发展的政策需求及促进
    3.3.3 教育政策对图书馆发展的重要影响——以高校馆为例
    3.3.4 国家科技信息发展对图书馆事业发展的政策需求及促进 第四章 图书馆事业政策主体及所制定的政策
4.1 国家立法机关
4.2 中国共产党各级委员会
4.3 国家各级行政机关及事业部门
4.4 图书馆行业学会和协调组织
4.5 图书馆
4.6 其他 第五章 图书馆事业政策客体——各领域发展政策
5.1 我国图书馆事业政策客体的特点
5.2 管理现代化发展政策
    5.2.1 我国各类图书馆的宏观管理政策
    5.2.2 我国图书馆事业在不同阶段的发展规划
    5.2.3 大众化服务的发展方向的确立
    5.2.4 以检查和评估促发展
    5.2.5 设置图书馆管理机构
5.3 资源建设现代化政策发展
    5.3.1 1978年后我国图书馆文献资源建设主要相关法规政策
    5.3.2 图书馆文献资源建设政策变迁中的特点
5.4 人力资源建设现代化政策
    5.4.1 1978年以来我国图书馆人力资源建设相关法规政策
    5.4.2 图书馆人力资源建设政策变迁中的特点
5.5 技术现代化政策
    5.5.1 改革开放后我国图书馆技术现代化发展政策环境
    5.5.2 图书馆技术现代化建设过程中的技术政策
5.6 图书馆建筑的技术性规则和标准 第六章 以政策分析法解析我国《图书馆法》立法
6.1 本研究中政策过程阶段划分
6.2 《图书馆法》的立法相关问题
    6.2.1 我国图书馆事业的社会任务规定
    6.2.2 我国图书馆事业发展的社会预期及其实现
    6.2.3 以立法手段解决政策问题的思路来源
    6.2.4 进入新世纪以来国家文化政策对图书馆立法的促进
    6.2.5 《立法法》为图书馆法的制订提供了技术条件
    6.2.6 《图书馆法》立法的前期准备基础
    6.2.7 对以立法解决问题的预期
6.3 《图书馆法》的制订
    6.3.1 《图书馆法》的性质
    6.3.2 立法活动历程
    6.3.3 《图书馆法》立法法律案的提出
6.4 图书馆法立法原则及相关内容规定
    6.4.1 基于法理的立法原则
    6.4.2 元政策问题及指导思想的规定
    6.4.3 正确处理图书馆法规定内容的广度和深度
    6.4.4 《公共图书馆法》中条款规范侧重点的处理
    6.4.5 对各领域问题的规范明确性和深度问题
6.5 《图书馆法》的实施
    6.5.1 《图书馆法》实施的原则
    6.5.2 《图书馆法》执行的政策工具
6.6 《图书馆法》实施的监测、修订与终结
    6.6.1 《图书馆法》实施过程中的监测
    6.6.2 《图书馆法》的修订和终止 第七章 结束语
7.1 从制度建设角度观察我国图书馆事业所处的社会环境
7.2 树立科学发展观是图书馆事业发展的基础保障
7.3 我国图书馆事业政策建设需加强的重点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后记

四、利用高校馆网络环境开发学生科研创新能力(论文参考文献)

  • [1]福州大学城高校图书馆延伸服务研究[D]. 林怡思. 福建师范大学, 2020
  • [2]云南省高校图书馆微信公众平台服务研究[D]. 周宁馨. 云南大学, 2019(03)
  • [3]共生视角下的高校图书馆电子书馆藏建设政策研究[D]. 胡曦玮. 南京农业大学, 2019(08)
  • [4]数字图书馆协同系统及其运行机制 ——基于群集理论的研究视角[D]. 徐文哲. 南京大学, 2015(01)
  • [5]基于BSC的高校图书馆三力评估指标的研究[D]. 陆博瑶. 河南科技大学, 2013(06)
  • [6]网络环境下高校图书馆期刊服务模式的创新[J]. 彭少杰,岳国庆. 皖西学院学报, 2012(05)
  • [7]高校图书馆业务流程重组的模式研究[D]. 徐军华. 武汉大学, 2012(01)
  • [8]社会网络环境下用户参与的图书馆数字资源建设规划模式研究 ——以高校图书馆为例[D]. 林小娟. 南京农业大学, 2011(01)
  • [9]网络环境下高校图书馆服务模式创新的研究[D]. 李媛. 天津师范大学, 2011(10)
  • [10]中国大陆地区图书馆事业政策研究(1978-2008)[D]. 范兴坤. 南京大学, 2010(07)

标签:;  ;  ;  ;  ;  

利用高校博物馆的网络环境培养学生的科研创新能力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