扇贝苗水体充分利用技术试验

扇贝苗水体充分利用技术试验

一、扇贝育苗水体充分利用技术试验(论文文献综述)

国家藻类产业技术体系[1](2021)在《海带产业发展报告》文中指出海带产业发展现状(一)海带养殖和捕捞情况1.规模布局据国家藻类产业技术体系监测调查情况及相关统计数据显示,海带是我国渔业生产的主要藻类产品之一。2018年我国藻类总产量为235万t,其中海带152万t,占藻类总产量的64.68%。全国藻类养殖面积为14万ha,

林怡辰[2](2021)在《重金属在近岸海域海产品中的富集及其影响机制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海产品中蛋白质含量丰富,是人类的优质动物蛋白来源。但随着沿海地区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近海环境受到污染,海产品污染问题也日渐突出,其中重金属是主要污染物之一,全国多地已经出现多种海产品重金属超标问题。重金属可以在水环境中稳定存在,继而在生物体内富集,其污染具有高毒性、环境持久性、隐蔽性、生物蓄积性等特征,被认为是危害最严重的污染物之一。本论文旨在研究海产品中重金属的分布、富集、健康风险及在食物链中传递行为与影响因素,主要分为“综合调查-因素分析-机制探索”三个步骤进行。首先,通过洲际尺度的多种类(双壳类、甲壳类、鱼类)海产品中8种常见重金属(Cu、Pb、Zn、Cd、Cr、Hg、As和Ni)综合调研分析全国海产品重金属污染现状与存在的突出问题,预测宏观政策的实施对海产品重金属污染防控的效果。其次,选取代表性双壳类和鱼类作为实验生物,探究影响海产品重金属富集的环境因素、物种因素的作用原理和贝类全养殖周期中重金属含量的动态变化规律。最后,从食物链传递和重金属可脱除形态角度探究不同重金属在海产品中的污染特征和富集规律,为海岸带可持续发展、重金属污染防控和海产品食品安全风险控制提供数据支持和理论依据。主要研究结果包括:(1)全国范围内大尺度且多种类的海产品重金属污染综合评估结果表明,我国近岸海产品重金属分布具有明显的地理差异和种间差异,重金属浓度排序为双壳类>甲壳类>鱼类,其中,双壳类中扇贝的重金属污染状况最严重,鱼类中野生鱼重金属污染程度大于养殖鱼类。我国沿海人群重金属平均每日估计摄入量均小于联合国农粮组织设定的每日最大摄入量阈值,且超过97%的海产品中重金属的非致癌风险指数值低于限制值,说明通常情况下消费者适量摄入海产品不会引起健康风险,但部分海产品存在较高潜在食用健康风险。利用正定矩阵因子分解模型和铅同位素的重金属源解析表明,海产品中重金属的主要来源可能是化石能源(煤炭燃烧和汽车尾气)、海水和冶金粉尘。利用海岸带水-食品-能源系统综合分析表明,宏观政策的实施有助于提高海产品质量。(2)针对综合调查发现的野生鱼肌肉组织中重金属含量高于养殖鱼的结果,采集养殖和野生状态的同种鱼类样品的进一步对比证实。结果表明对于大小体重相似的同种鱼类,野生鱼重金属污染程度显着高于养殖鱼。稳定同位素分析表明同种鱼类的野生样品肌肉中稳定同位素比值均大于养殖鱼,表明野生状态下的鱼营养级层次较高。相关性分析表明,养殖和野生鱼样品重金属综合污染指数值与鱼类营养级和食性呈显着正相关关系,故证明鱼类体内重金属污染水平与鱼类营养级和食性关系极大。因此,养殖环境和自然生境中鱼类不同重金属富集能力受到营养级、食性和生长速率的影响,在近海环境污染的背景下,人工可控条件下的工厂化养殖是控制海产品重金属污染的有效手段。(3)针对综合调查发现的扇贝重金属污染状况严重的结论,进行针对性的研究证实。对黄渤海常见的3种养殖扇贝体内重金属污染状况分析表明,扇贝是Cd的强富集生物,样品Cd超标率为96%。扇贝重金属浓度种间差异较大,栉孔扇贝较海湾扇贝和虾夷扇贝更易积累重金属。不同组织由于生理特征和功能的不同对重金属的富集能力不同:消化腺>鳃>闭壳肌,消化腺是其主要重金属储存器官。空间区域对比发现,扇贝的重金属污染程度排序为渤海>南黄海>北黄海。Cd等痕量有害重金属的积累造成在养殖容许(国家海水质量二类标准)环境中的海产品仍潜在健康风险。因此,物种差异影响海产品重金属富集可以归因于典型物种的特异重金属强富集性和不同亚种间生长速率差异。(4)为了分析扇贝中高浓度Cd的来源与积累过程,选定养殖范围广且生长速度较快的海湾扇贝(Argopectehs irradias)作为移植实验的研究对象,跟踪整个养殖过程中扇贝体内重金属浓度变化,分析各种重金属的主要来源。实验结果表明,移植到近海养殖场后,扇贝体内Cd含量迅速上升并居高不下,扇贝中重金属积累是一个快速富集平衡的过程。在全养殖周期中,扇贝重金属浓度主要受周围环境重金属(海水和海洋悬浮物)浓度变化影响,与生长发育状体无显着相关关系。扇贝中重金属的来源主要为周围海水环境(35.7%)和作为食物的海洋悬浮物(50.7%)。所以,在贝类养殖过程中环境的变化是影响重金属富集的主要因素,贝类通过迅速调节平衡以适应周围环境变化。(5)典型近海经济性海产品生物组成的食物网中,无脊椎动物体内重金属含量与鱼类差异较大,鱼类中主要的污染重金属是As,而无脊椎动物中主要存在重金属Cd含量超标。鱼类样品的重金属污染指数值与营养级呈显着正相关,说明鱼类重金属富集能力受营养级影响较大。在整条食物链上,生物体内Cr和Hg呈现生物放大现象,Ni呈现食物链稀释现象,Cu/Zn/As因为无脊椎动物和鱼类的种间差异呈现的传递规律出现偏差,但As在无脊椎动物呈现了明显的生物放大现象,Zn在鱼类中呈现出生物放大现象。(6)人工海水暂养对整体扇贝软组织中重金属脱除率分别为Hg(55%)>Ni(52%)>Cr(46%)>Cu(45%)>As(44%)>Pb(38%)>Zn(27%)>Cd(20%),其中Cd的脱除率最低,说明Cd与扇贝机体结合较紧密,进而验证了扇贝是Cd的强富集生物的结论。海水暂养和食用前冲洗均对扇贝中重金属的净化能力有限,尤其是无法有效排出扇贝肌肉组织中的重金属。所以,海产品中的重金属脱除难度较大,污染源控制是提升海产品质量的关键。本论文的创新点如下:(1)综合评估大空间尺度范围内海产品重金属污染状况,利用“水-食品-能源(Water-Food-Energy NEXUS)系统”量化宏观政策在海产品重金属污染控制方面的实施效果,证实“碳中和”策略对于改善近海海产品质量具有重要意义。(2)进行笼养扇贝的全养殖周期跟踪调查,实现了扇贝完整生长过程中体内重金属富集特征的探索,并应用DGT技术探究海水中生物有效性重金属浓度与贝类重金属积累的关系。(3)从典型物种的强富集特性和痕量重金属的食物链放大效应角度,揭示了海产品在养殖容许环境下仍存在典型重金属高富集风险,为海产品食用健康风险评估和安全阈值制定提供依据。

刘权迪,宁延昶,温斌,张峰,吴香莹,左然涛[3](2021)在《饲料中脂肪水平对海湾扇贝性腺发育、脂肪酸组成和组织结构的影响》文中研究说明为了探讨配合饲料及其脂肪含量对海湾扇贝性腺发育、脂肪酸组成和组织结构的影响,在基础饲料中通过梯度添加鱼油(质量分数为0%、3%、6%和9%)配置4种脂肪质量分数为7%、10%、14%和17%的等氮饲料(质量分数为47%粗蛋白),分别记为F7、F10、F14和F17,并以小新月菱形藻(Nitzschia closterium f.minutissima)作为对照组,试验在室内1 000 L的水槽中进行,每种饲料随机投喂3组扇贝[初始体质量为(40.79±1.70) g],每个重复30只,试验周期30 d。结果显示:饲料中脂肪含量未显着影响扇贝死亡率(P>0.05),对照组死亡率显着低于各个饲料处理组(P<0.05)。性腺指数(gonadosomatic index, GSI)随着饲料脂肪含量增加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在F14组GSI达到最高,与对照组差异不显着(P>0.05),显着高于初始时期(P<0.05)。性腺中雌性部分含水量F10组最高,显着高于F17组(P<0.05);雄性部分各处理组间差异不显着(P>0.05)。性腺中雌性部分粗脂肪含量显着高于雄性部分(P<0.05)。性腺中脂肪酸的含量PUFA>MUFA>SFA,饲料中脂肪含量显着影响性腺中SFA、MUFA、n-3PUFA、DHA和EPA的含量(P<0.05),当饲料中脂肪含量为14%或17%时达到最高值。性腺组织切片可见,各个处理组卵母细胞和精原细胞充满整个滤泡腔,滤泡密集,滤泡之间无空隙。由此可得出,配合饲料替代部分单胞藻饲喂海湾扇贝,可使其性腺发育至育苗要求,饲料中脂肪质量分数为14%时可以代替部分单胞藻饲喂海湾扇贝促进性腺发育。

孙明龙[4](2020)在《三角帆蚌工厂化养殖系统构建和投喂技术优化》文中提出我国传统淡水珍珠养殖中使用有机肥的弊端日趋明显,需要一种新型的养殖模式能够代替传统养殖,实现可持续绿色养殖,而我国水产养殖工厂化模式日趋成熟,成为淡水珍珠现代化养殖的一种可能。淡水珍珠工厂化养殖可以有效减少珍珠养殖业尾水的排放,另外更重要的一点是可以提高养殖品种的质量,培育高品质的珍珠。三角帆蚌是我国淡水珍珠主要养殖对象,本文借鉴已有的工厂化养殖模式,构建了一套三角帆蚌工厂化循环水养殖系统,并对三角帆蚌生理代谢及摄食节律进行了研究,同样研究了补充投喂β-胡萝卜素对三角帆蚌生长以及内壳色的影响,优化了饵料投喂技术。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三角帆蚌工厂化养殖系统构建依据三角帆蚌生物学特征,构建了一套三角帆蚌工厂化循环水养殖系统,系统包括三角帆蚌养殖、养殖用水调配和供给、藻类培养和供给、水质监控、养殖尾水处理5个模块,并配套设计淡水珍珠无菌插核工坊;养殖设施主要包括养殖池和养殖车间,养殖池配备多层三角帆蚌养殖架、增氧系统,养殖车间利用空气泵调温,开闭顶帘调光;温控模块以太阳能为热源,配水池调控水温;藻类培养模块包括专养藻类三级扩培、外塘发塘培藻以及养殖池自身藻类生产三种模式;水质监控模块采用物联网技术,实现溶氧、p H、温度和水体浊度等指标远程动态监视;养殖尾水处理模块包括固液分离物理过滤和硝酸细菌化学处理,综上建成我国首家淡水珍珠工厂化养殖系统。该系统2018年4月开始首批次养殖,单位体积养殖密度是传统的50倍,达90只蚌/m3,养殖尾水中的COD、BOD去除率均达到80%以上,对氨氮去除达到90%,养殖尾水循环利用率80%以上,每年三角帆蚌育珠期延长3~4个月,经两年养殖,产优质珍珠比例达40%。2.三角帆蚌耗氧率和排氨率的昼夜变化及不同饵料浓度下的摄食节律在水温27℃条件下,将体质量为18.43±4.21g的一龄三角帆蚌(H.cumingii)放入20L塑料桶内暂养一周后,采用室内静水呼吸法测定了蚌的耗氧率和排氨率昼夜变化;并设置了4种小球藻(Chlorellasp)投喂初始浓度,分别为1.9×109(cells·L-1)、3.25×109(cell·L-1)、4.11×109(cell·L-1)和5.05×109(cells·L-1),测定了三角帆蚌的日摄食节律和摄食量。结果表明,三角帆蚌的耗氧率和排氨率每日呈现两个代谢周期,代谢最低谷出现在中午12点,然后逐渐提升,至夜间20点出现第一次代谢高峰,然后逐步下降,至凌晨0点至2点之间处于第二个代谢低谷期,凌晨4点出现第二次代谢高峰,并发现三角帆蚌夜间耗氧率和排氨率总体水平明显高于白天。另外,观察到三角帆蚌日摄食量受到饵料浓度的影响,小球藻浓度为4.11×109(cell·L-1)时,三角帆蚌的日摄食总量最高。根据上述研究,初步确定三角帆蚌养殖投饵时间在夜间8点以及凌晨0点到2点之间,投喂的最适饵料浓度在4×109(cell·L-1)到5×109(cell·L-1)之间。3.添加β-胡萝卜素对不同色系三角帆蚌生长以及内壳色的影响珍珠与珍珠蚌内壳珍珠层具有相似的形成机制,已发现珍珠颜色与供片蚌内壳色显着相关。本实验以紫色、金色、白色三种色系三角帆蚌(H.cumingii)为研究对象,设置β-胡萝卜素补充实验组和对照组,养殖90 d后比较分析了不同色系三角帆蚌内壳色、组织总类胡萝卜素含量(TCC)及生长变化。结果表明,实验组紫色三角帆蚌内壳色较对照组,d E*值提高21.48%(P<0.05),L*值降低15.72%(P<0.05),a*值从0.48提高至2.67(P<0.05),b*值未见显着变化(P>0.05);实验组金色三角帆蚌内壳色较对照组,a*值从0.07提高至1.52(P<0.05),b值从1.37提高至4.43(P<0.05),d E*和L*值未见显着变化(P>0.05);实验组白色三角帆蚌内壳色各参数较对照组均未见显着变化(P>0.05)。三个色系三角帆蚌实验组肝胰腺TCC均大于对照组(P<0.05);紫色和金色实验组外套膜TCC较对照组分别提高55.29%和39.69%(P<0.05),白色实验组较对照组未见显着变化(P>0.05)。实验组三个色系三角帆蚌各生长性状均大于对照组(P<0.05)。研究结果证实补充β-胡萝卜素可改善三角帆蚌内壳色和生长,为珍珠养殖技术优化提供理论依据。

赵广拓[5](2019)在《两种典型养殖模式水环境分析》文中研究说明海水养殖业是河北省水产养殖业的重要支柱,带动了沿海经济的发展及渔民脱贫致富。河北省海水养殖主要养殖模式为浅海筏式养殖与池塘养殖,目前这两种养殖模式在水环境方面存在问题。本文以近岸浅海中的海湾扇贝筏式养殖和海水池塘中的仿刺参与太平洋牡蛎立体养殖两种典型海水养殖模式为研究对象,测定了养殖区的水环境指标,并对水环境进行评价。目的是为改善水质、确定合理的养殖规模和养殖方式提供基础数据支持,为解决河北省海水养殖业存在的水环境问题提供依据。具体研究结果如下:(1)在昌黎县海湾扇贝筏式养殖区内布设了9个站点,分别为N1N9,在养殖区外布设了4个站点,分别为W1W4。分析了养殖水环境中各理化因子含量,并采取营养状态质量指数评价法(NQI)、营养状态指数法(E)、有机污染指数评价法(A)及内梅罗环境质量综合评价指数法(P)对水质综合评价。结果表明:昌黎县海湾扇贝筏式养殖区内各站位水温、盐度、pH范围分别是24.1724.46℃,29.9830.16,8.178.23,溶解氧、化学需氧量和无机磷含量分别是6.247.19mg/L,1.803.00mg/L,0.0170.028mg/L;养殖区外各站位水温、盐度、pH范围分别是24.2124.45℃,30.1030.16,8.168.17,溶解氧、化学需氧量和无机磷含量分别是6.226.39mg/L,1.401.84mg/L,0.0060.009mg/L,均符合海湾扇贝养殖水质标准,但是养殖区内无机氮含量为0.5660.585mg/L,养殖区外无机氮含量为0.4930.503mg/L,且环境质量评价指数(Pi)均大于1.50,超过海湾扇贝养殖水质标准。评价结果显示昌黎县海湾扇贝筏式养殖区内比养殖区外污染程度与富营养化程度更加严重;无机氮是昌黎县海湾扇贝筏式养殖水体的主要污染因素,也是致使养殖水体富营养化的最主要因素;各站位中,N7站位的污染程度和富营养化程度最为严重。经过浮游植物检测发现,养殖区内浮游植物的种类及数量均多于养殖区外。原因可能与水体富营养化有关。综合以上结果分析,应注意控制养殖海域氮营养盐,并合理规划养殖区域及规模,防止水体富营养化引发赤潮。(2)以太平洋牡蛎仿刺参立体养殖(Y1)为试验组,单养太平洋牡蛎(Y2)及单养仿刺参(Y3)为对照组,分别在8月20日、8月27日、9月4日、9月12日、9月21日采集水样。通过对比分析水环境中各理化因子含量,得到如下结果:仿刺参养殖池塘吊养太平洋牡蛎显着降低了池塘下层水温(P<0.05);太平洋牡蛎仿刺参立体养殖组水体pH、叶绿素a含量、化学需氧量、总磷含量显着低于仿刺参单养组,溶解氧含量显着高于仿刺参单养组(P<0.05)。总体而言,仿刺参养殖池塘吊养太平洋牡蛎改善了养殖水环境,而太平洋牡蛎仿刺参立体养殖组的无机氮含量却显着高于仿刺参单养组(P<0.05),原因可能与太平洋牡蛎、仿刺参放养比例有关。综合以上结果分析,建议开展仿刺参养殖池塘吊养太平洋牡蛎,以抵御夏季持续高温。

陈丽红[6](2019)在《刺参-柄海鞘的混养系统构建及互利效应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池塘养殖是我国北方目前最主要的刺参生产模式,长期高密度养殖造成了生态劣化、刺参产量降低等现象,如何充分利用池塘营养要素,提高营养要素利用率,进行生态养殖,是亟需解决的问题。本研究构建了刺参-柄海鞘混养系统,验证了刺参、柄海鞘混合养殖的可行性;从生态系统环境因子和动物生理生态两个层面阐述了混养系统生物与环境的互利机制。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混养系统的构建柄海鞘滤食水体中微藻和有机质,通过排泄将其转化为刺参饵料,可有效提高营养要素利用率。柄海鞘悬吊养殖,刺参放置底部,维持一定微藻密度,设立不同规格动物、微藻共养组及刺参、柄海鞘混养组,进行模拟养殖。结果表明相同养殖模式下不同规格动物试验组之间各指标无显着差异;混养组水体、生物沉积物营养盐浓度及附着基细菌数量与共养组接近,比刺参对照组显着降低,刺参生长更快。参数优化试验表明微藻密度对刺参生长无显着影响;较高的海鞘生物量(800 gwt/m3)有助于提高刺参的特定生长率(SGR),降低大(L)规格刺参体重变异系数(CV),提高小(S)规格刺参(较大个体Sb和较小个体Ss)CV;L规格刺参数量增加使各规格刺参SGR下降,CV升高。混养系统适宜的生物组成:微藻密度5×102 cell/mL,柄海鞘生物量800 g wt/m3,L规格刺参5-6 ind/m2,S规格刺参12-1 5ind/m2。2、混养系统的互利效应研究设置刺参、柄海鞘混养组(投饵/不投饵)、大小规格刺参套养组(投饵/不投饵)4个试验组,进行室内模拟养殖。混养组保持在一、二类水质,水体及生物沉积物各形态氮、磷浓度显着高于套养组。相同的投饵模式下,混养组环境因子、营养因子、生活因子均高于套养组,刺参生长更快。L、Sb、Ss各规格刺参套养组和混养组的SGR与环境因子无相关性,与营养因子和生活因子高度正相关,混养系统互利效应主要通过营养互利途径得以实现。混养组L、Sb规格刺参生理变化较小;Ss规格刺参己糖激酶、丙酮酸激酶、乳糖脱氢酶、ATP酶的活力比套养组分别提高8.8%、10.5%、5.2%、118.7%,消化酶活力提高6%-10%。综合而言,混养系统对刺参的生理代谢发挥了积极影响。3、混养系统的应用试验将上述4个试验组进行为期1年的池塘试验,养殖水体和底泥不同形态氮、磷浓度与季节紧密相关,均维持在较低水平。投饵模式下混养组水体氨氮、硝态氮、亚硝态氮、总氮浓度平均值较套养组分别升高16.2%、1.2%、5.5%、6.8%,同样投饵模式下混养组刺参生长速度最快,各组刺参成活率及生化成分无显着差异。综上所述,混养系统提高了主要养殖动物刺参的环境因子、营养因子及生活因子,提升刺参生理代谢,促进刺参生长,改善了刺参的养殖效果,可以增加经济效益和生态效应。

姚高友[7](2019)在《墨西哥湾扇贝杂交育种及杂交子代高温耐受性与遗传特征分析》文中认为墨西哥湾扇贝(Argopecten irradians concentricus)是我国南方重要经济贝类之一,但自1991年从美国弗罗里达州引进我国起,经过20多代的累代养殖,现有养殖群体已出现明显的种质衰退问题,影响产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本研究以扇贝“渤海红”和墨西哥湾扇贝为亲本进行杂交育种实验,并采用生态模拟、分子标记的方法对杂交子代的杂种优势、遗传特征进行分析,旨在为墨西哥湾扇贝种质改良及新品种的培育提供参考。1、扇贝“渤海红”×墨西哥湾扇贝(A.i concentricus)双列杂交及杂种优势分析利用扇贝“渤海红”青岛群体(B)和墨西哥湾扇贝(I)两个近缘物种为亲本,采用双列杂交方法建立了杂交组IB(I♀×B♂)、BI(B♂×I♀)和自交组BB(B♂×B♀)、II(I♀×♂)4个组合,分析比较了自交组与杂交组生长及存活数据。结果发现:各组受精率均大于95%,各组间无显着性差异;反交组(IB)孵化率最低62.1%,显着低于其它各组;整个实验周期内,杂交组在生长与存活方面表现出了明显的杂种优势,浮游期壳高生长中亲杂种优势率为17.27%,存活率中亲杂种优势为7.54%;养成期(60d、90d、120d、150d、180d)壳长、体重中亲杂种优势分别为:6.45%、7.43%、9.88%、8.45%、12.43%和300%、19.19%、22.80%、20.10%、21.65%。结果表明:通过墨西哥湾扇贝和扇贝“渤海红”2个近缘物种之间的杂交有望解决我国南方墨西哥湾扇贝种质退化等问题。2、扇贝“渤海红”与墨西哥湾扇贝混交群体的建立及混交子代在北部湾养殖效果及生长特征分析为了为贝类杂交育种方法的探索提供少许新的实践参考及建立以大量亲本为基础的扇贝“渤海红”×墨西哥湾扇贝杂交子代基础选育群体。2017年3月至12月,课题组利用大量墨西哥湾扇贝(雌雄同体)和扇贝“渤海红”(雌雄同体)亲本,采用配子随机结合的方法,培育出可能含亲本自交子代与杂交子代的混交群体。以墨西哥湾扇贝自交组为对照组,观测混交群体在北部湾海区环境生长及存活性状进并对其进行杂种鉴定。结果发现:混交群体壳色呈现黑白壳色及橙色2种类型,未出现扇贝“渤海红”特异性紫壳色,经子代鉴定,混交群体中橙壳色子代均为墨西哥湾扇贝与扇贝“渤海红”杂交子代。混交群体中间培育阶段存活率为29.2%,养成阶段存活率为86.2%,累积存活率为25.2%,低于墨西哥湾扇贝自交组。养成阶段混交群体壳长、壳高和体质量的日增长分别为0.189mm/d、0.187mm/d和0.072 g/d,养成结束时,分别达到50.95mm、50.44mm和19.52 g,均高于墨西哥湾扇贝自交组。实验获得了以大量亲本为基础的墨西哥湾扇贝×扇贝“渤海红”杂交子代基础选育群体,为杂交子代的继代选育奠定了基础。同时,也证明了杂交子代对北部湾海区环境具有良好的适应性,为杂交子代的推广养殖提供了实践基础。3、高温对杂交贝稚贝(A.i concentricus×Bohai Red)生长及存活的影响采用模拟生态学方法,在温度范围为14-28℃,梯度为2℃,温度范围28-33℃,梯度为1℃的条件下,研究了不同温度条件处理下7d对杂交贝稚贝(初始壳长为20.94±0.013mm、初始壳高为20.71±0.011mm、初始体质量为1.91±0.024g)生长及存活的影响,以期为杂交贝的推广养殖提供基础理论资料。结果发现:墨西哥湾扇贝×扇贝“渤海红”杂交子代在14℃-29℃中存活率达到100%,30℃组存活率达到95%;31℃组前4d存活率均为100%,最终存活率为25.3%;32℃前3d存活率达到100%,最终存活率为18.3%;33℃组前2d存活率为100%,最终存活率为0%;杂交子代高温敏感点为31℃。不同温度条件下,杂交稚贝壳长、壳高、体重生长的最佳温度为22℃。研究结果表明,与亲本扇贝“渤海红”相比,杂交显着提高了子代高温耐受性,但低于亲本墨西哥湾扇贝。4、杂交贝(A.i concentricus×Bohai Red)及其亲本遗传特征的微卫星分析利用SSR分子标记技术,对扇贝“渤海红”、墨西哥湾扇贝及其杂交子代3个群体共90个个体的遗传多样性及遗传背景进行分析,结果发现:8个SSR位点共扩增出67个等位基因,各位点等位基因数范围为4-14个,平均等位基因数为8.5个,扇贝“渤海红”、墨西哥湾扇贝及其杂交子代群体的平均有效等位基因数(Ne)分别为:2.3947、2.048、1.8316;多态信息含量(PIC)分别为0.462、0.4373、0.358;平均期望杂合度分别为(0.5045、0.2016、0.2458);3个群体的遗传分化指数(Fst)、基因流(Nm)、固定系数(Fis)分别为0.1398、1.5387、0.3698;杂交子代与墨西哥湾扇贝和扇贝“渤海红”遗传相似度和遗传距离分别0.888、0.1188和0.7563、0.2793;研究结果表明:3个群体均具有中等的遗传多样性,扇贝“渤海红”遗传多样性最高。杂交子代与两亲本的遗传差异不对等,杂交子代的遗传结构更偏向亲本扇贝“渤海红”。

侯雪菲[8](2019)在《中日虾夷扇贝设施养殖发展的对比分析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我国,野生贝类的采捕有着悠久的历史,人工养殖的相关技术也日趋成熟,贝类产业逐渐成为水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我国的贝类养殖物种逐渐增多、产量不断增加,而其中,虾夷扇贝经过近二十年的养殖推广,目前已在渤海及黄海北部形成规模化养殖,近10年来创造了数十亿元的产值,已成为我国北方最重要的海水养殖贝类之一。然而,随着虾夷扇贝养殖业的快速发展,诸多问题和不足也不断出现,养殖环境恶化、病害频发等问题亟需解决。本文采用调查研究和对比研究的方法,以中日两国虾夷扇贝设施养殖产业发展的整体特征为切入点,对比分析两个国家在虾夷扇贝设施养殖产业发展方面的异同,通过对我国虾夷扇贝设施养殖产业在技术、产业发展两方面的横向对比和中日两国的纵向比较,为我国虾夷扇贝养殖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对策和建议。研究发现:(1)通过对比我国与日本在海流、盐度、水温、冰清、降水量和潮汐差六个方面的自然情况,通过对比分析可知在适宜虾夷扇贝设施养殖的自然环境方面,总体上日本优于我国。(2)我国在虾夷扇贝设施养殖的设备、技术研发,工厂化育苗,以及适宜生态环境调控等方面取得一定进步的同时,也存在相应的不足,特别是在设备研发和技术创新方面亟待加强。(3)相较于日本,我国在虾夷扇贝设施养殖过程中,贝类产量虽然逐年增加,但整体规划相对落后、基础研究进展较缓慢;“产-学-研-用”为一体的服务体系尚未完全建立;(4)我国在虾夷扇贝设施养殖生产管理方面的相关法律法规制度不够健全、机构建设不够完善、民间协会作用不够突出等现实问题依然存在。针对上述问题,本文从宏观管理和具体技术两个维度提出以下几方面的建议和意见:(1)合理规划,谋划虾夷扇贝设施养殖产业的长远发展规划,建立起从上到下的监督和管理体系;(2)加大政策性资金投入,全力支持“产-学-研-用”为一体的服务体系的建立,以此来推动虾夷扇贝设施养殖创新技术研发和设施设备的更新换代;(3)加大对虾夷扇贝养殖水域生态环境的监测、预防和预警力度,力求实现“贝类—环境—设施系统”在发展动态过程中的稳定和平衡;(4)规范虾夷扇贝设施养殖生产过程中的工艺流程、优化设施养殖生产过程中的设施设备,完善设施养殖生产过程中对不良气象、生态条件和极端生产环境的适应策略。

张鹏飞[9](2018)在《波纹巴非蛤生理生态学研究》文中指出波纹巴非蛤是我国南方沿海一种重要的经济贝类,随着市场需求的不断扩增,巴非蛤增养殖规模在我国福建、广东、海南沿海快速发展,已成为我国南方潮下带泥质底栖贝类的主要养殖对象,发展前景广阔。然而,近几年由于苗种来源单一、短缺,养殖技术粗放,导致巴非蛤蛤苗运输成活率低,蛤苗底播成活率低,养殖单产下降。巴非蛤生理生态研究是开展底播增养殖的基础,虽然已有一些报道,但尚未有系统的研究。本文着重对波纹巴非蛤的摄食生理生态、能量收支、环境胁迫的生理响应以及敌害对其的捕食作用等开展了较为系统的研究,研究结果期望能充实波纹巴非蛤生物学理论,并为其增养殖技术开发提供基础数据。本研究的主要结果如下:1.实验研究了不同悬浮颗粒条件下巴非蛤的摄食和能量收支响应,发现巴非蛤假粪阈值为17.00-19.80mg L-1;巴非蛤对无机颗粒的保留呈机械性筛选特性,保留效率与粒径大小相关;对有机颗粒的保留效率受粒径大小和浓度影响,随着浓度的增加巴非蛤倾向保留大粒径有机颗粒;在低浓度条件下(TPM<25 mg L-1),随颗粒浓度和有机物含量的增加,巴非蛤摄食率和生长余能(SFG)以递减的速率而增加,逐渐接近最大值,在高浓度条件下(TPM>25 mg L-1),清滤率和SFG随有机质含量的增加而降低。这些结果表明,波纹巴非蛤对饵料条件变化响应敏感,通过调节颗粒的保留率、摄食行为(滤水率,假粪)和生理(吸收率,耗氧率)等优化能量摄入。2.通过研究环境因子对巴非蛤摄食生理和能量收支的影响,发现适宜巴非蛤摄食和生长的温度、盐度范围分别为18-32℃和25-30;海洋酸化胁迫下(pCO2>1500μatm)和低氧胁迫(溶解氧≤2 mg O2 L-1)下巴非蛤的摄食行为受到显着抑制,摄食率和SFG显着下降;巴非蛤摄食最适的环境因子组合为:温度28.42℃:,盐度29.29,溶解氧5.99mg L-1。结果表明,低盐及低温条件均不利于巴非蛤的摄食和生长,在海洋酸化以及低氧胁迫下,巴非蛤的摄食和生长机能受到抑制。3.波纹巴非蛤初始半致死低温(26dLILT50)和高温(8d UILT50)分别为6.76±0.10℃和33.49±0.022℃,基于心率的阿氏拐点温度(ABT)为35.64±0.77℃,为其急性致死温度;初始半致死低盐(27dLILS50)和高盐(40dUILS50)分别为17.90±0.40和42.06±0.42。巴非蛤对低氧的耐受性随温度升高和时间增加而降低,温度为25℃时,巴非蛤半致死溶解氧浓度(288hLC50)为 0.72 mg O2 L-1,30℃时巴非蛤 96hLC50 和 120hLC50分别为0.49和0.64 mg O2 L-1。与其他热带亚热带双壳类相比,巴非蛤对低温、低盐和低氧的耐受性较弱,而相比于潮下带双壳类,巴非蛤则具有较强的耐热性。4.波纹巴非蛤潜泥能力随规格的增大而增强,波纹巴非蛤幼贝比成体对底质粒径的选择范围更广,能在含沙率高达80%的底质条件下完成埋栖过程,而成体在底质含砂率≥40%时潜泥行为显着受阻。幼贝(壳长5-20mm)潜泥的最适温度范围分别为25-30℃,当温度<15℃或>34℃时,壳长小于5mm幼贝超过半数不能完成潜泥过程。底质的含水率和含沙率通过影响巴非蛤的埋栖深度来影响巴非蛤摄食和能量收支,在含水率≥40%或含沙率≤40%的泥质底质中,巴非蛤的埋栖深度分别显着大于其他底质条件,当巴非蛤埋栖深度为6.5cm时,清滤率和SFG最大,过浅或过深其清滤率和SFG均显着降低。这表明,波纹巴非蛤适宜栖息于泥沙质或泥质底质,同时其埋栖深度对巴非蛤摄食和生长有显着的影响。5.波纹巴非蛤耐干露能力随湿度增加而增强,15℃下巴非蛤耐干露能力最强,Lt50为131h干露超过6h,幼贝的潜泥行为会受显着影响,超过48h后幼贝全部死亡;干露时长超过24h成体恢复后的存活率会显着降低,超过48h,存活率低于50%;干露不超过24h不会影响成体潜泥表现,干露超过48h后恢复时成体的摄食和吸收功能显着受损,SFG为负值。干露胁迫下巴非蛤体内糖原含量显着降低,无氧代谢产物丙酮酸含量显着降低,足肌和外套膜琥珀酸含量在干露12h后显着升高,足肌乳酸在干露24h后显着升高;内脏团酸性磷酸酶、碱性磷酸酶、过氧化氢活力分别在6h、12h和48h显着升高,丙二醛(MDA)含量在12h显着降低,超氧化物气化酶(SOD)活力在24h显着降低。以上结果表明,干露对波纹巴非蛤的存活、潜泥行为、摄食和生长均有不利影响,其幼贝和成体的干露运输适宜温度分别为20-24℃和15℃,干露时间分别以不超过6h和24h为宜。6.波纹巴非蛤埋栖较浅,不能躲避远洋梭子蟹的捕食危害,其对巴非蛤的捕食强度受水温显着影响,水温≤15℃时,远洋梭子蟹基本不捕食巴非蛤,当水温≥20℃时,远洋梭子蟹对巴非蛤的捕食强度随温度上升而迅速增加,远洋梭子蟹对巴非蛤的捕食具有显着的选择性和昼夜差异,对稚贝和小规格成体的选择性和摄食率显着高于大规格成体。在上述实验基础上,本文提出了提高底播波纹巴非蛤成活率的方法,即选择大规格的蛤苗在水温较低的秋、冬季进行底播。

王大海[10](2014)在《海水养殖业发展规模经济及规模效率研究》文中研究说明21世纪我国海水养殖业布局的总的指导思想是实施生态工程养殖战略,促进产业的健康发展。然而,海水养殖业布局具有资源导向性、空间离散性和产业弱质性等农业布局的一般特性,从而使得海洋养殖资源的空间分布具有地域性,这就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养殖海域附近的生态环境问题的出现。因此,如何运用现代生物学理论和生物与工程技术,协调好养殖生物与养殖环境的关系,最终实现海水养殖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成为理论界与实务界关注的重要议题。本选题以海水养殖业为研究对象,基于规模经济、产业经济学、产业生态学的相关理论,在分析我国海水养殖业发展起点的基础上,阐述近年来海水养殖业发展规模经济的产业态势,审视海水养殖业在生物资源养护、生态环境保护、经济效益、技术创新、产业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与不足,根据四化同步的基本原则,探寻海水养殖业工业化发展的逻辑机理,提出发展规模经济以及提高规模效率的具体对策。现代海水养殖业是海水养殖业产业升级的具体方向,而发展规模经济是海水养殖业实现上述目标的必然路径。可持续发展理论、产业生态理论、产业关联理论、产业结构理论是海水养殖业发展规模经济的理论依据。理论上,海水养殖业发展规模经济的模式主要包括工厂化养殖、海水网箱养殖、海水池塘养殖、浅海筏式养殖、浅海底播养殖。海水养殖业的发展涉及到环境、资源、市场、科技、投资、政策等诸多方面,其发展规模经济必须统筹安排、系统考虑、科学谋划。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海水养殖业取得巨大成就,相关统计数据显示了海水养殖业在农业经济发展、改善膳食结构、增加渔民收入、技术进步、调整海洋渔业产业结构等方面的骄人业绩,但同时我国海水养殖业在养殖环境、海洋生态灾害、产业结构、水产品质量等方面存在诸多问题。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从整个世界来看,海水养殖业已经成为满足人类日益增长的优质蛋白质需求的重要途径。发达渔业国家海水养殖业发展规模经济的通行做法是:重视海洋生物资源的养护;将生态保护理念贯穿于海水养殖业整个流程;通过养殖技术的创新提高海水养殖业规模效益;加强政府监管提升养殖质量。这些做法为我国海水养殖业发展规模经济指明了方向:积极推进水域滩涂规划和养殖规划制订工作;强化政府对海水养殖业发展规模经济的公共服务职能;整合科研资源,为海水养殖业发展规模经济提供技术支撑;有针对性地开展渔业资源增殖放流活动。长期以来,我国海水养殖业积极开展规模经济的探索:重视海洋渔业资源与生态环境养护方面的产业发展;通过培育优良品种推进海水养殖业规模化发展;不断完善、创新养殖模式,提高海水养殖业规模效益;充分发挥科技在海水养殖业规模经营中的技术支撑作用;防治病害降低海水养殖业规模经营风险;养殖机械化、数字化成为海水养殖业规模经营的新动力。但我国海水养殖业发展规模经济在经济效益、良种培育、养殖方式、病害防治、养殖机械化数字化方面存在诸多问题主要问题,影响了海水养殖业规模经营的高端发展。规模效率分析能够正确评判我国海水养殖业的规模效益。在构建我国海水养殖规模效率模型前提下,运用DEA方法实证分析了我国海水养殖规模效率。结果表明,海水养殖技术水平过低是导致我国当前海水养殖规模差异的主要原因。短期来看,我国海水养殖业应适度规模经营,着重提升海水养殖技术水平,改善资本、鱼苗、海水养殖面积规模的生产效率。从长远来说,应当实现海水养殖从劳动密集型向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业的转变,提升海水养殖的规模效率,实现规模经济。产业生态化、装备工程化、技术现代化、生产工厂化、管理工业化是我国海水养殖业发展规模经济的未来方向,与之相应,工业化养殖就成为当前我国海水养殖业发展规模经济的必然选择,我国海水养殖业发展规模经济以及提高规模效率的具体对策是:产业化运营推进海水养殖业发展规模经济的首要措施。其次,以技术创新促进海水养殖业发展规模经济的可持续性。第三,完善金融服务体系,为海水养殖业发展规模经济提供稳定的资金来源。第四,运用工业经营管理理念,提高海水养殖业规模效率。海水养殖业发展规模经济是系统工程,不可一蹴而就,需要相应的配套措施。

二、扇贝育苗水体充分利用技术试验(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扇贝育苗水体充分利用技术试验(论文提纲范文)

(1)海带产业发展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海带产业发展现状
    (一)海带养殖和捕捞情况
        1.规模布局
        2.产业效益
    (二)海带加工及贸易情况
        1.海带贸易现状
        2.海带加工情况
    (三)海带市场价格及波动分析
        1.我国海带产业供需与价格特征
        2.基于STL模型的海带价格波动分析
        3.2018年~2019年海带价格波动分析
        4.小结
    (四)海带市场消费结构分析
        1.样本的基本情况
        2.消费者海带消费现状
        3.消费者海带认知与态度
        4.总结与讨论
海带技术研发进展
    (一)主要技术
        1.北方海带苗种培育技术改进
        2.荣成海带筏式养殖标准化技术
        3.冷水褐藻的加工高效利用关键技术
    (二)主要模式
        1.多层次综合养殖模式
        2.海带龙须菜轮养模式
        3.海带虾夷扇贝间养模式
问题及建议
    (一)海带产业存在的问题
    (二)政府扶持与监管
    (三)海带养殖加工企业的应对策略

(2)重金属在近岸海域海产品中的富集及其影响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海洋渔业规模近况
        1.1.1 世界与中国海洋渔业基本状况
        1.1.2 海洋鱼类养殖和捕捞概况
        1.1.3 扇贝养殖概况
    1.2 国内外海产品重金属污染状况
        1.2.1 国内外海产品重金属含量标准
        1.2.2 国内海产品中重金属含量
        1.2.3 国外海产品中重金属含量
    1.3 重金属的来源与危害
    1.4 海产品重金属污染溯源分析方法
        1.4.1 铅同位素法进行重金属污染溯源
        1.4.2 多元统计分析法进行重金属污染分析和溯源
        1.4.3 正定矩阵因子分解模型进行重金属溯源
        1.4.4 其他生物体重金属污染溯源方法
    1.5 海产品重金属污染分析与健康风险评价方法
        1.5.1 生物富集、生物放大与生物积累
        1.5.2 海产品中金属污染评价
        1.5.3 海产品摄食健康风险评价
    1.6 碳氮稳定同位素在重金属富集机制研究的应用
    1.7 影响海产品中重金属积累的因素
        1.7.1 客观因素影响重金属浓度和分布
        1.7.2 生物动力学因素
        1.7.3 重金属形态影响
    1.8 科学问题与意义、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1.8.1 科学问题与意义
        1.8.2 研究内容
        1.8.3 技术路线
第2章 我国近海海产品重金属分布、溯源与风险调控
    2.1 引言
    2.2 样品采集与处理
        2.2.1 采样区域介绍
        2.2.2 样品采样
        2.2.3 样品处理
    2.3 材料与方法
        2.3.1 重金属检测方法
        2.3.2 重金属每日估计摄入量计算
        2.3.3 健康风险评价
        2.3.4 利用正定矩阵因子分解模型和Pb同位素重金属溯源
        2.3.5 宏观政策实施下的污染控制
        2.3.6 质量控制
        2.3.7 数据统计与处理
    2.4 结果与讨论
        2.4.1 大尺度范围的海产品重金属分布特征
        2.4.2 重金属每日摄入量--通过食用海产品的途径
        2.4.3 海产品摄食健康风险
        2.4.4 海产品重金属溯源
        2.4.5 “化石能源消耗控制”和“近岸水污染防治行动”政策实施有助于降低海产品重金属健康风险
    2.5 小结
第3章 养殖鱼类与野生鱼类重金属积累差异
    3.1 引言
    3.2 样品采集与处理
    3.3 材料与方法
        3.3.1 鱼肉及其他组织内重金属含量测定方法
        3.3.2 鱼肉样品中碳氮稳定同位素测定方法
        3.3.3 鱼肉食用风险评价与推荐最大食用量计算
        3.3.4 利用稳定同位素确定鱼类食性与营养级方法
        3.3.5 质量控制
        3.3.6 数据统计与处理
    3.4 结果与讨论
        3.4.1 养殖/野生鱼体内重金属含量分布差异
        3.4.2 养殖/野生鱼不同组织中重金属积累差异
        3.4.3 养殖/野生鱼摄食健康风险与最大推荐食用量
        3.4.4 鱼类肌肉组织中碳氮稳定同位素比较
        3.4.5 营养级和食性的计算
        3.4.6 养殖/野生鱼营养级和食性对重金属积累的影响
        3.4.7 鱼类养殖周期对重金属积累的影响
    3.5 小结
第4章 黄渤海养殖扇贝中重金属空间-种间分布差异及健康风险
    4.1 引言
    4.2 样品采集与处理
        4.2.1 采样区域介绍
        4.2.2 样品采集
        4.2.3 样品处理
    4.3 材料与方法
        4.3.1 重金属检测方法
        4.3.2 重金属污染评价方法
        4.3.3 质量控制
        4.3.4 数据统计与处理
    4.4 结果与讨论
        4.4.1 黄渤海三种养殖扇贝体内重金属含量分布特征
        4.4.2 扇贝不同组织中重金属含量变化
        4.4.3 扇贝中重金属的生物富集
        4.4.4 扇贝中重金属的摄食健康风险
        4.4.5 最大安全摄入量推荐
    4.5 小结
第5章 笼养扇贝在全养殖周期中重金属来源与富集规律探究
    5.1 引言
    5.2 实验设计与方法
        5.2.1 扇贝生长实验方法及采样
        5.2.2 薄膜扩散梯度技术的使用
        5.2.3 重金属检测方法
        5.2.4 重金属评价指数
        5.2.5 稳定同位素测定
        5.2.6 主成分分析方法
        5.2.7 质量控制
        5.2.8 数据统计与处理
    5.3 结果与讨论
        5.3.1 海水水质指标与重金属浓度变化
        5.3.2 扇贝生长发育指标及体内稳定同位素含量变化
        5.3.3 全养殖周期中扇贝体内重金属浓度变化
        5.3.4 影响扇贝中重金属积累的主要因素探究
        5.3.5 扇贝中重金属的主要来源探究
        5.3.6 利用稳态模型分析扇贝中多源重金属的生物浓缩和生物放大
    5.4 小结
第6章 典型近海经济性海产品中重金属在食物链间的传递及放大
    6.1 引言
    6.2 样品采集与处理
    6.3 材料与方法
        6.3.1 重金属检测方法
        6.3.2 样品中碳氮稳定同位素测定方法
        6.3.3 碳稳定同位素法计算生物营养级
        6.3.4 重金属在食物链上营养级放大系数
        6.3.5 质量控制
        6.3.6 数据统计与处理
    6.4 结果与讨论
        6.4.1 主要经济性海产品中稳定同位素比值
        6.4.2 主要经济性海产品营养层次
        6.4.3 主要经济性海产品体内重金属含量
        6.4.4 海产品体内重金属含量与其食性/营养级的关系
        6.4.5 食物链上重金属的积累和生物放大
    6.5 小结
第7章 海产品中重金属的人工干预净化
    7.1 引言
    7.2 实验设计与方法
        7.2.1 对比实验设计
        7.2.2 室内培养实验方法
        7.2.3 样品收集及处理
        7.2.4 重金属检测方法
        7.2.5 质量控制
        7.2.6 数据统计与处理
    7.3 结果与讨论
        7.3.1 扇贝整体软组织中重金属净化效果
        7.3.2 扇贝闭壳肌中重金属净化效果
        7.3.3 扇贝鳃中重金属净化效果
        7.3.4 扇贝消化腺中重金属净化效果
        7.3.5 死亡扇贝重金属净化效果
    7.4 小结
第8章 结论与展望
    8.1 结论
    8.2 创新点
    8.3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3)饲料中脂肪水平对海湾扇贝性腺发育、脂肪酸组成和组织结构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2 方法
        1.2.1 试验设计与饲料制作
        1.2.2 饲养管理
        1.2.3 样品采集
        1.2.4 样品分析
        1.2.5 数据处理和统计分析
2 结果
    2.1 死亡率
    2.2 性腺指数
    2.3 性腺含水量
    2.4 性腺中粗脂肪含量
    2.5 性腺脂肪酸的组成
        2.5.1 雌性部分脂肪酸组成
        2.5.2 雄性部分脂肪酸组成
    2.6 性腺组织切片
3 讨论
    3.1 海湾扇贝对人工配合饲料摄食效果的分析
    3.2 不同脂肪含量饲料对海湾扇贝死亡率的影响
    3.3 不同脂肪含量饲料对海湾扇贝性腺发育的影响

(4)三角帆蚌工厂化养殖系统构建和投喂技术优化(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综述
    1.1 工厂化养殖的优势和养殖品种特点
    1.2 三角帆蚌养殖生态学概况
        1.2.1 生态习性
        1.2.2 养殖温度
        1.2.3 养殖pH
    1.3 贝类摄食代谢
        1.3.1 摄食机制
        1.3.2 贝类摄食种类
        1.3.3 贝类生理代谢
    1.4 类胡萝卜素在贝类养殖中的功能和作用
第二章 三角帆蚌工厂化养殖系统设计
    2.1 养殖系统
        2.1.1 系统构建
        2.1.2 养殖设施
        2.1.3 养殖用水调配供给
        2.1.4 藻类培养与供给
        2.1.4.1 藻类扩培与投喂
        2.1.4.2 外塘发塘补充藻类方法
        2.1.4.3 养殖水池的自身补给和其他替代饵料的补充
        2.1.5 养殖水质的控制指标与管理
        2.1.6 养殖尾水处理
    2.2 养殖品种和插核技术
        2.2.1 养殖品种
        2.2.2 插核技术
    2.3 日常管理以及注意事项
    2.4 养殖效益
    2.5 小结
第三章 三角帆蚌昼夜呼吸代谢及摄食节律研究
    3.1 材料与方法
        3.1.1 实验材料
        3.1.2 实验方法
        3.1.2.1 三角帆蚌耗氧率和排氨率的昼夜变化试验
        3.1.2.2 不同饵料浓度下三角帆蚌昼夜摄食节律试验
        3.1.3 统计分析
    3.2 结果分析
        3.2.1 三角帆蚌的昼夜耗氧率和排氨率变化
        3.2.2 不同饵料浓度下三角帆蚌昼夜摄食率的变化
    3.3 讨论
        3.3.1 贝类昼夜代谢变化规律
        3.3.2 贝类摄食昼夜节律及其对藻类浓度的摄食反馈
第四章 补充投喂β-胡萝卜素对不同色系三角帆蚌内壳色、组织总类胡萝卜素含量及生长的影响
    4.1 实验材料
    4.2 实验方法
        4.2.1 饲养管理
        4.2.2 实验设计
        4.2.3 生长性状指标的计算
        4.2.4 类胡萝卜素测定
        4.2.5 内壳色的测量
        4.2.6 数据统计与分析
    4.3 结果和分析
        4.3.1 补充投喂β-胡萝卜素对不同色系三角帆蚌内壳色的影响
        4.3.2 补充投喂β-胡萝卜素对三角帆蚌肝胰腺和外套膜边缘膜TCC的影响
        4.3.3 补充投喂β-胡萝卜素对不同色系三角帆蚌生长的影响
    4.4 讨论
        4.4.1 补充投喂类胡萝卜素对贝壳色泽的影响
        4.4.2 补充投喂类胡萝卜素对组织中类胡萝卜含量的影响
        4.4.4 补充投喂类胡萝卜素对生长的影响
        4.4.5 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5)两种典型养殖模式水环境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河北省海水养殖现状
        1.1.1 河北省海湾扇贝浅海筏式养殖现状
        1.1.2 河北省仿刺参海水池塘养殖现状
    1.2 海湾扇贝的养殖
        1.2.1 海湾扇贝的食性
        1.2.2 理化指标对海湾扇贝养殖的影响
    1.3 仿刺参的养殖
        1.3.1 仿刺参生活习性
        1.3.2 理化指标对仿刺参养殖的影响
        1.3.3 池塘混养
    1.4 研究目的及意义
    1.5 研究方法、内容和技术路线
        1.5.1 研究方法及内容
        1.5.2 技术路线图
2 昌黎县海湾扇贝筏式养殖海域水环境调查与评价
    2.1 材料与方法
        2.1.1 实验材料
        2.1.2 采样地点与样品采集
        2.1.3 水样检测方法
        2.1.4 水体富营养化评价方法
        2.1.5 有机污染指数评价方法
        2.1.6 海水质量综合评价方法
    2.2 结果与分析
        2.2.1 海湾扇贝筏式养殖海域温度、盐度及pH值
        2.2.2 海湾扇贝筏式养殖海域DO及 COD
        2.2.3 海湾扇贝筏式养殖海域营养盐含量
        2.2.4 海水富营养化评价
        2.2.5 有机污染评价
        2.2.6 海水质量综合评价
        2.2.7 浮游植物的种类特征
        2.2.8 浮游植物的数量特征
    2.3 讨论
        2.3.1 各站位水体温度、盐度及pH对海湾扇贝的影响
        2.3.2 各站位水体DO及 COD对海湾扇贝的影响
        2.3.3 各站位水体营养盐对海湾扇贝的影响
    2.4 小结
3 吊养太平洋牡蛎对仿刺参养殖池塘水环境的影响
    3.1 材料与方法
        3.1.1 试验材料
        3.1.2 水样采集
        3.1.3 检测方法
        3.1.4 数据分析
    3.2 结果
        3.2.1 吊养太平洋牡蛎对仿刺参养殖池塘水温的影响
        3.2.2 吊养太平洋牡蛎对仿刺参养殖池塘盐度、pH及叶绿素a的影响
        3.2.3 吊养太平洋牡蛎对仿刺参养殖池塘溶解氧、化学需氧量的影响
        3.2.4 吊养太平洋牡蛎对仿刺参养殖池塘磷营养盐的影响
        3.2.5 吊养太平洋牡蛎对仿刺参养殖池塘氮营养盐的影响
    3.3 讨论
        3.3.1 仿刺参养殖池塘吊养太平洋牡蛎对下层水温的影响
        3.3.2 仿刺参养殖池塘吊养太平洋牡蛎对水体叶绿素a含量的影响
        3.3.3 仿刺参养殖池塘吊养太平洋牡蛎对水体pH的影响
        3.3.4 仿刺参养殖池塘吊养太平洋牡蛎对水体溶解氧含量的影响
        3.3.5 仿刺参养殖池塘吊养太平洋牡蛎对水体化学需氧量的影响
        3.3.6 仿刺参养殖池塘吊养太平洋牡蛎对水体氮、磷营养盐含量的影响
    3.4 小结
4 结论
参考文献
硕士期间发表论文
作者简介
致谢

(6)刺参-柄海鞘的混养系统构建及互利效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主要符号表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刺参概述
        1.1.2 刺参的营养价值
        1.1.3 刺参产业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
        1.1.4 本研究的意义
    1.2 国内外相关工作研究进展
        1.2.1 刺参的主要养殖技术
        1.2.2 混合水产养殖
        1.2.3 混养系统中生物互利效应的研究
        1.2.4 刺参混合养殖
        1.2.5 柄海鞘的功能和生态环境作用
        1.2.6 微藻及其在水产养殖业的应用
    1.3 本文主要研究思路
2 刺参、柄海鞘混养系统的建立
    2.1 材料与方法
        2.1.1 实验海水
        2.1.2 刺参及饵料
        2.1.3 柄海鞘采集与养殖
        2.1.4 微藻的培养
        2.1.5 刺参、柄海鞘的混养实验
        2.1.6 监测项目及方法
        2.1.7 计算方法
        2.1.8 统计分析
    2.2 结果与讨论
        2.2.1 养殖环境参数
        2.2.2 水体营养盐浓度
        2.2.3 生物沉积物中营养盐含量
        2.2.4 附着基细菌数量
        2.2.5 动物生长情况
    2.3 小结
3 混养系统养殖生物的参数优化
    3.1 材料与方法
        3.1.1 养殖实验
        3.1.2 监测项目及方法
        3.1.3 计算方法
        3.1.4 统计分析
    3.2 结果与讨论
        3.2.1 微藻密度对刺参生长的影响
        3.2.2 柄海鞘生物量对刺参生长的影响
        3.2.3 刺参配比对刺参生长的影响
    3.3 小结
4 混养系统的生态系统组分互利效应研究
    4.1 材料与方法
        4.1.1 养殖实验
        4.1.2 监测项目及方法
        4.1.3 计算方法
        4.1.4 统计分析
    4.2 结果与讨论
        4.2.1 养殖环境参数
        4.2.2 水体营养盐浓度
        4.2.3 生物沉积物中营养盐含量
        4.2.4 附着基细菌数量
        4.2.5 刺参生长状况
        4.2.6 混养互利效应探讨
    4.3 小结
5 混养系统的生理生态互利效应研究
    5.1 材料与方法
        5.1.1 养殖实验
        5.1.2 监测项目及方法
        5.1.3 计算方法
        5.1.4 统计分析
    5.2 结果与讨论
        5.2.1 耗氧率和排氨率
        5.2.2 摄食率和吸收率
        5.2.3 刺参代谢酶活力
        5.2.4 刺参消化酶活力
        5.2.5 柄海鞘消化酶活力
    5.3 小结
6 混养系统的应用试验
    6.1 材料与方法
        6.1.1 养殖实验
        6.1.2 监测项目及方法
        6.1.3 统计分析
    6.2 结果与讨论
        6.2.1 养殖环境参数
        6.2.2 水体营养盐浓度
        6.2.3 底泥中营养盐含量
        6.2.4 刺参生长情况
    6.3 小结
7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创新点
    7.3 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科研项目及科研成果
致谢

(7)墨西哥湾扇贝杂交育种及杂交子代高温耐受性与遗传特征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文献综述
    1.1 杂交育种基本理论
        1.1.1 杂交定义
        1.1.2 杂种优势假说
    1.2 海水贝类杂交育种进展
        1.2.1 牡蛎杂交育种进展
        1.2.2 鲍鱼杂交育种
        1.2.3 扇贝杂交育种进展
    1.3 SSR标记在水产动物遗传育种中的应用
        1.3.1 微卫星DNA简介
        1.3.2 SSR分子标记在贝类遗传育种的的应用
    1.4 墨西哥湾扇贝和扇贝“渤海红”简介
    1.5 墨西哥湾扇贝遗传育种研究进展
        1.5.1 杂交育种
        1.5.2 选择育种
        1.5.3 分子标记辅助育种
    1.6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2 扇贝“渤海红”×墨西哥湾扇贝(Argopecten irradians concentricus)双列杂交及杂种优势分析
    2.1 材料与方法
        2.1.1 材料来源
        2.1.2 实验设计
        2.1.3 幼虫培育
        2.1.4 稚贝中间培育及养成
        2.1.5 取样与测量
        2.1.6 杂种优势
        2.1.7 数据处理
    2.2 结果
        2.2.1 受精率与孵化率
        2.2.2 浮游期幼虫生长及存活
        2.2.3 养成期各组生长及存活
        2.2.4 壳色
    2.3 讨论
        2.3.1 受精能力与母本效应
        2.3.2 杂种优势及应用前景
3 扇贝“渤海红”与墨西哥湾扇贝混交群体的建立及混交子代在北部湾养殖效果及生长特征分析
    3.1 材料与方法
        3.1.1 实验材料
        3.1.2 混交群体及墨西哥湾扇贝自交群体的建立
        3.1.3 养殖管理及养殖环境因子的测量
        3.1.4 生长数据测量
        3.1.5 子代鉴定
    3.2 结果与分析
        3.2.1 雷州北部湾养殖海区的周年环境因子变化
        3.2.2 混交群体在整个养殖周期内的死亡规律分析
        3.2.3 混交群体壳高生长特征
        3.2.4 混交群体体重生长特征
        3.2.5 壳色
        3.2.6 子代鉴定
    3.3 讨论
        3.3.1 精子竞争
        3.3.2 混交群体的建立及其应用
        3.3.3 杂交子代对北部湾环境的适应性
4 高温对杂交贝(Argopecten irradians concentricusדBohai Red”)稚贝的生长和成活的影响
    4.1 材料与方法
        4.1.1 材料
        4.1.2 方法
        4.1.3 指标测量及定义
        4.1.4 数据处理
    4.2 结果与分析
        4.2.1 不同温度条件下扇贝“渤海红”×墨西哥湾扇贝杂交子代存活率
        4.2.2 不同温度条件下扇贝“渤海红”×墨西哥湾扇贝杂交子代壳长生长
    4.3 讨论
        4.3.1 杂交对子代抗逆性影响
        4.3.2 杂交子代的生存温度
        4.3.3 贝类生存温度的界定
5 杂交贝(墨西哥湾扇贝×扇贝“渤海红” )及其双亲遗传特征的SSR分析
    5.1 材料与方法
        5.1.1 实验材料
        5.1.2 基因组DNA的提取
        5.1.3 微卫星引物
        5.1.4 实验仪器
        5.1.5 PCR扩增程序及反应
        5.1.6 子代鉴定
        5.1.7 数据分析
    5.2 结果与分析
        5.2.1 基因组DNA检测结果
        5.2.2 子代鉴定
        5.2.3 微卫星位点的多态性
        5.2.4 等位基因频率
        5.2.5 遗传距离
        5.2.6 3个群体遗传多样性分析
        5.2.7 群体间遗传分化
    5.3 讨论
        5.3.1 遗传鉴定
        5.3.2 群体遗传多样性及遗传特征
        5.3.3 杂种优势与亲本遗传距离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介
导师简介

(8)中日虾夷扇贝设施养殖发展的对比分析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现实意义
    1.3 研究内容
    1.4 研究方法
        1.4.1 文献资料查询
        1.4.2 专家访谈咨询
        1.4.3 综合对比分析
    1.5 国内外研究现状
        1.5.1 国内研究现状
        1.5.2 国外研究现状
第二章 中国虾夷扇贝设施养殖的现状
    2.1 虾夷扇贝养殖设施装备的研制与应用情况
    2.2 虾夷扇贝设施养殖(育苗)技术的研发情况
    2.3 虾夷扇贝工厂化育苗设施的标准化建设情况
    2.4 虾夷扇贝养殖(育苗)适宜生态环境条件的工程调控情况
    2.5 虾夷扇贝养殖(育苗)新装置、新方法、新技术的集成与应用情况
    2.6 中国虾夷扇贝设施养殖面临的问题
        2.6.1 规划相对滞后,管理模式有待完善
        2.6.2 基础研究落后,服务体系尚未建立
        2.6.3 科技创新力度不够,技术研发速度缓慢
        2.6.4 水域环境的实时监测体系尚待加强,病害预警体系亟待建立
第三章 日本虾夷扇贝设施养殖的产业分析
    3.1 虾夷扇贝设施养殖过程中的自然采苗
        3.1.1 自然采苗的主要生产流程
        3.1.2 自然采苗的主要设施装备
    3.2 虾夷扇贝设施养殖过程中的自然苗分选、疏密与装笼
        3.2.1 自然苗分选、疏密与装笼流程
        3.2.2 自然苗分选、疏密与装笼的设施装备
    3.3 虾夷扇贝设施养殖过程的中间育成及倒笼、垂下式养殖和底播作业
        3.3.1 中间育成、倒笼、垂下式养殖和底播作业的生产流程
        3.3.2 中间育成、倒笼、垂下式养殖和底播作业的设施装备
    3.4 虾夷扇贝设施养殖过程中的净化与暂养
    3.5 虾夷扇贝设施养殖过程中的敌害驱除
    3.6 虾夷扇贝的贝壳处理
第四章 中日虾夷扇贝设施养殖的整体特征对比分析
    4.1 设施养殖面临的自然因素
        4.1.1 海流情况
        4.1.2 盐度情况
        4.1.3 水温情况
        4.1.4 冰情情况
        4.1.5 降水量情况
        4.1.6 潮汐差情况
    4.2 设施养殖的生产流程
    4.3 设施养殖的生产管理
        4.3.1 出台的法律对比
        4.3.2 管理机构的对比
        4.3.3 民间组织的对比
    4.4 经济因素对设施养殖的影响
第五章 中国发展虾夷扇贝设施养殖的对策建议
    5.1 宏观管理方面
        5.1.1 合理规划,实现从上到下的监督和管理体系
        5.1.2 实现校企联合的“产-学-研-用”贯通研究模式,搭建全方位的服务体系
        5.1.3 加大政策性资金投入,提升研发能力,实现技术和资源共享
        5.1.4 加强对养殖水域环境的保护和监测力度
    5.2 产业技术方面
        5.2.1 存在的问题
        5.2.2 规范虾夷扇贝养殖过程中的工艺流程
        5.2.3 优化虾夷扇贝养殖过程中的设施设备
        5.2.4 完善虾夷扇贝在不良气象生态条件和极端生产环境的管理策略
        5.2.5 构建“贝类—环境—设施系统”综合调控体系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9)波纹巴非蛤生理生态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波纹巴非蛤介绍
        1.1.1 波纹巴非蛤生物学
        1.1.2 波纹巴非蛤产业及养殖现状
        1.1.3 波纹巴非蛤研究现状
        1.1.4 波纹巴非蛤种群变动分析及其资源保护对策
    1.2 滤食性双壳类摄食生理研究进展
        1.2.1 滤食性双壳类摄食器官组织学
        1.2.2 滤食性双壳类摄食机制
        1.2.3 滤食性双壳类的颗粒保留与选择
        1.2.4 滤食性双壳类的摄食调节
    1.3 双壳类能量学及研究进展
        1.3.1 双壳类能量收支方程及研究方法
        1.3.2 环境因子对能量收支的影响
        1.3.3 贝类能量学研究意义及应用
    1.4 底质对埋栖型双壳类埋栖行为和生理影响的研究进展
        1.4.1 底质对埋栖型双壳类潜泥行为的影响
        1.4.2 环境因子对埋栖双壳类潜泥行为的影响
        1.4.3 底质对埋栖型双壳类生理及能量收支的影响
    1.5 干露胁迫对海洋贝类生理影响的研究进展
        1.5.1 干露胁迫对海洋贝类生长、存活的影响
        1.5.2 干露胁迫对海洋贝类呼吸代谢和能量代谢的影响
        1.5.3 干露胁迫对水生动物抗氧化系统的影响
    1.6 敌害生物对双壳类的捕食作用研究进展
        1.6.1 敌害生物对海洋贝类的危害
        1.6.2 水温对敌害生物捕食双壳类的影响
        1.6.3 敌害生物对双壳类的捕食选择
    1.7 本研究的意义和内容
        1.7.1 研究意义
        1.7.2 研究内容
第二章 悬浮颗粒物对波纹巴非蛤摄食生理和能量收支的影响
    2.1 材料和方法
        2.1.1 样品采集和暂养
        2.1.2 不同悬浮颗粒物的制备
        2.1.3 摄食生理实验方法
        2.1.4 摄食参数
        2.1.5 实验设计和方法
        2.1.6 数据分析
    2.2 结果
        2.2.1 波纹巴非蛤假粪阈值
        2.2.2 波纹巴非蛤最低滤除浓度研究
        2.2.3 波纹巴非蛤对粘土颗粒的摄食选择
        2.2.4 波纹巴非蛤对不同粒径浮游单胞藻的摄食选择
        2.2.5 波纹巴非蛤对不同浓度和质量悬浮颗粒的摄食响应
        2.2.6 波纹巴非蛤对不同浓度和POM悬浮颗粒的能量收支
    2.3 讨论
第三章 环境因子及规格对波纹巴非蛤摄食生理和能量收支的影响
    3.1 材料和方法
        3.1.1 样品采集和暂养
        3.1.2 实验设置和方法
        3.1.3 数据分析
    3.2 结果
        3.2.1 温度对波纹巴非蛤摄食生理和能量收支的影响
        3.2.2 盐度对波纹巴非蛤摄食生理和能量收支的影响
        3.2.3 海洋酸化对波纹巴非蛤摄食生理和能量收支的影响
        3.2.4 溶解氧对波纹巴非蛤摄食生理和能量收支的影响
        3.2.5 不同规格波纹巴非蛤的摄食生理和能量收支特征
        3.2.6 温度、盐度和溶解氧3种环境因子对波纹巴非蛤清滤率和SFG影响的响应曲面分析
    3.3 讨论
第四章 波纹巴非蛤对几种环境因子的耐受性研究
    4.1 材料和方法
        4.1.1 样品采集和暂养
        4.1.2 实验设置和方法
        4.1.3 数据分析
    4.2 结果
        4.2.1 波纹巴非蛤的致死温度、盐度
        4.2.2 波纹巴非蛤对低氧耐受性研究
        4.2.3 基于心率的波纹巴非蛤耐热性评测
    4.3 讨论
第五章 底质对波纹巴非蛤潜泥行为、摄食生理和能量收支的影响
    5.1 材料和方法
        5.1.1 样品采集和暂养
        5.1.2 实验设置和方法
        5.1.3 数据分析
    5.2 结果
        5.2.1 温度和盐度对不同规格波纹巴非蛤幼贝潜泥行为的影响
        5.2.2 底质含水率对波纹巴非蛤幼贝和成体潜泥行为的影响
        5.2.3 底质组分对波纹巴非蛤幼贝和成体潜泥行为的影响
        5.2.4 底质含水率和组分对波纹巴非蛤成体埋栖深度的影响
        5.2.5 不同含水率泥质对波纹巴非蛤摄食生理和能量收支的影响
        5.2.6 底质组分对波纹巴非蛤摄食生理和能量收支的影响
        5.2.7 埋栖深度对波纹巴非蛤摄食生理和能量收支的影响
    5.3 讨论
第六章 干露对波纹巴非蛤潜泥行为和生理生态的影响
    6.1 材料和方法
        6.1.1 样品采集和暂养
        6.1.2 实验设置和方法
        6.1.3 数据分析
    6.2 结果
        6.2.1 波纹巴非蛤的干露耐受性研究
        6.2.2 干露对波纹巴非蛤幼贝潜泥行为的影响
        6.2.3 干露对波纹巴非蛤成体潜泥行为的影响
        6.2.4 干露及恢复对波纹巴非蛤摄食生理和能量收支的影响
        6.2.5 干露对波纹巴非蛤体成分的影响
        6.2.6 干露对波纹巴非蛤无氧代谢的研究
        6.2.7 干露对波纹巴非蛤免疫指标的影响
    6.3 讨论
第七章 远洋梭子蟹对波纹巴非蛤的捕食作用及对巴非蛤潜泥行为和摄食生理的影响
    7.1 材料和方法
        7.1.1 样品采集和暂养
        7.1.2 实验设置和方法
        7.1.3 数据分析
    7.2 结果
        7.2.1 三种敌害生物对波纹巴非蛤的捕食作用
        7.2.2 水温对远洋梭子蟹捕食波纹巴非蛤的影响
        7.2.3 远洋梭子蟹对波纹巴非蛤的捕食选择
        7.2.4 远洋梭子蟹幼蟹对波纹巴非蛤幼贝的捕食作用
        7.2.5 远洋梭子蟹对波纹巴非蛤潜泥行为的影响
        7.2.6 远洋梭子蟹对波纹巴非蛤摄食生理和能量收支的影响
    7.3 讨论
第八章 论文的主要结论和创新点
    8.1 论文的主要结论
    8.2 创新点
    8.3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参与的科研项目及研究论文
致谢

(10)海水养殖业发展规模经济及规模效率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导论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目的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的目的
    1.2 文献综述
        1.2.1 国外研究现状与发展动态
        1.2.2 国内研究现状与发展动态
    1.3 论文的主要内容与研究方法
        1.3.1 论文的主要内容
        1.3.2 论文的研究方法
    1.4 创新之处与研究不足
        1.4.1 创新之处
        1.4.2 研究不足
2 海水养殖业发展规模经济的理论分析
    2.1 海水养殖业的内涵与产业发展要素
        2.1.1 海水养殖业的内涵与产业特征
        2.1.2 海水养殖业发展的产业要素
        2.1.3 发展现代海水养殖业的现实意义
        2.1.4 现代海水养殖业的发展目标
    2.2 规模经济与海水养殖业发展
        2.2.1 规模经济
        2.2.2 海水养殖业发展规模经济的必要性
        2.2.3 海水养殖业发展规模经济的条件
    2.3 海水养殖业发展规模经济的理论依据
        2.3.1 可持续发展理论
        2.3.2 产业生态理论
        2.3.3 产业关联理论
        2.3.4 产业结构理论
    2.4 海水养殖业发展规模经济的模式
        2.4.1 工厂化养殖
        2.4.2 海水网箱养殖
        2.4.3 海水池塘养殖
    2.4.4 筏式养殖
        2.4.5 浅海底播养殖
    3.1 我国海水养殖业发展概况
        3.1.1 养殖品种、结构
        3.1.2 养殖面积
        3.1.3 养殖产量
        3.1.4 养殖产值
    3.2 我国海水养殖业取得的主要成就
        3.2.1 海水养殖业是我国成为世界海洋渔业大国的重要支撑
        3.2.2 科技在提升生产要素品质方面的效应日渐突出
        3.2.3 海水养殖业成为海洋渔业产业结构调整的重要方向
        3.2.4 海水产品冷链流通体系初步建成
        3.2.5 海水产品加工业逐渐呈现专业化、系列化特征
    3.3 我国海水养殖业存在的问题
        3.3.1 养殖环境问题
        3.3.2 海洋生态灾害问题
        3.3.3 产业结构问题
        3.3.4 水产品质量问题
4 海水养殖业发展规模经济的国际经验借鉴
    4.1 世界海水养殖业发展现状
    4.2 发达渔业国家海水养殖业发展规模经济的通行做法
        4.2.1 重视海洋生物资源的养护
        4.2.2 将生态保护理念贯穿于海水养殖业整个流程
        4.2.3 创新养殖技术提高海水养殖业规模效益
        4.2.4 通过政府的监管与支持提升养殖质量
    4.3 经验借鉴
5 我国海水养殖业规模经济的发展与存在的问题
    5.1 开始重视海洋渔业资源与生态环境养护方面的产业发展
    5.2 培育优良品种推进海水养殖业规模化发展
    5.3 不断完善、创新养殖模式,提高海水养殖业规模效益
        5.3.1 工厂化养殖成为海水养殖业发展的主要模式
        5.3.2 池塘围堰养殖稳步发展
        5.3.3 以清洁生产为主旨大力发展滩涂养殖
        5.3.4 不断拓展浅海养殖产业发展空间
    5.4 充分发挥科技在海水养殖业规模经营中的技术支撑作用
    5.5 防治病害降低海水养殖业规模经营风险
    5.6 养殖机械化、数字化成为海水养殖业规模经营的新动力
    5.7 我国海水养殖业发展规模经济存在的主要问题
        5.7.1 经济效益方面存在的问题
        5.7.2 良种培育方面存在的问题
        5.7.3 养殖方式方面存在的问题
        5.7.4 病害防治方面存在的问题
        5.7.5 养殖机械化、数字化方面存在的问题
6 我国海水养殖业规模效率的实证分析
    6.1 我国海水养殖业规模效率评价的模型构建
        6.1.1 DEA 方法的基本原理
        6.1.2 海水养殖业规模效率评价的模型构建
    6.2 海水养殖业经营规模效率评价指标体系
        6.2.1 指标体系构建的原则
        6.2.2 海水养殖业规模效率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6.3 基于 DEA 方法的海水养殖业规模效率实证研究
        6.3.1 数据处理与说明
        6.3.2 不同规模海水养殖业规模效率实证分析
        6.3.3 海水养殖业效率最优规模的确定
    6.4 海水养殖规模效率差异性原因分析
        6.4.1 海水养殖规模效率差异性原因分析方法
        6.4.2 海水养殖生产函数估计
        6.4.3 实证结论
7 我国海水养殖业提高规模经济效率的路径:工业化养殖
    7.1 海水养殖业发展规模经济的方向预测
    7.2 工业化养殖成为当前我国海水养殖业发展规模经济的必然选择
        7.2.1 工业化养殖的内涵
        7.2.2 海水养殖业工业化养殖的必要性
    7.3 我国海水养殖业工业化发展的基本思路
8 我国海水养殖业发展规模经济及提高规模效率的对策
    8.1 通过产业化运营,深化专业化分工,发展规模经济
        8.1.1 产业化运营对于海水养殖业发展规模经济的推进机理
        8.1.2 以产业化运营推进海水养殖业发展规模经济的具体措施
    8.2 以技术创新促进海水养殖业发展规模经济的可持续性
    8.3 完善金融服务体系,为海水养殖业发展规模经济提供资金支持
    8.4 运用工业经营管理理念,提高海水养殖业规模效率
    8.5 配套措施
        8.5.1 重视政府在海水养殖业发展规模经济进程中的协调与规制作用
        8.5.2 以保护—开发—利用海洋生态系统为原则,优化养殖模式
        8.5.3 以科技成果转化夯实海水养殖业发展规模经济的技术支撑
        8.5.4 大力发展水产品加工和流通业,提升规模效益
9 结语
    9.1 结论
    9.2 未来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四、扇贝育苗水体充分利用技术试验(论文参考文献)

  • [1]海带产业发展报告[J]. 国家藻类产业技术体系. 中国水产, 2021(08)
  • [2]重金属在近岸海域海产品中的富集及其影响机制研究[D]. 林怡辰. 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烟台海岸带研究所), 2021(01)
  • [3]饲料中脂肪水平对海湾扇贝性腺发育、脂肪酸组成和组织结构的影响[J]. 刘权迪,宁延昶,温斌,张峰,吴香莹,左然涛. 上海海洋大学学报, 2021(06)
  • [4]三角帆蚌工厂化养殖系统构建和投喂技术优化[D]. 孙明龙. 上海海洋大学, 2020(03)
  • [5]两种典型养殖模式水环境分析[D]. 赵广拓. 河北农业大学, 2019(03)
  • [6]刺参-柄海鞘的混养系统构建及互利效应研究[D]. 陈丽红. 大连理工大学, 2019(01)
  • [7]墨西哥湾扇贝杂交育种及杂交子代高温耐受性与遗传特征分析[D]. 姚高友. 广东海洋大学, 2019(02)
  • [8]中日虾夷扇贝设施养殖发展的对比分析研究[D]. 侯雪菲. 大连海洋大学, 2019(03)
  • [9]波纹巴非蛤生理生态学研究[D]. 张鹏飞. 厦门大学, 2018(06)
  • [10]海水养殖业发展规模经济及规模效率研究[D]. 王大海. 中国海洋大学, 2014(02)

标签:;  ;  ;  ;  ;  

扇贝苗水体充分利用技术试验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