颈性眩晕软组织松解手法

颈性眩晕软组织松解手法

一、软组织松解手法治疗颈性眩晕症(论文文献综述)

陈盛[1](2021)在《国医大师韦贵康教授论治颈性眩晕学术经验整理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基于文献检索结合处方医案数据挖掘的方法,系统分析韦贵康教授治疗颈性眩晕的诊疗理念、特色疗法和用药规律,并从中整理、总结国医大师韦贵康教授论治颈性眩晕的学术经验。方法:(1)通过查找图书馆、互联网、名医等数据库,以及寻访韦老以往带教门生及其家眷典藏等途径,检索公开出版有关韦贵康教授研究、论述颈性眩晕的相关着作,并对其进行初步的认识。(2)结合笔者硕士三年期间的临床跟师随诊记录,以韦贵康教授治疗颈性眩晕的处方医案作为研究对象,且收集的处方内容须包括患者的性别、年龄、诊断、证型、症候、治法和方药等。(3)使用EXCEL数据管理软件建立韦贵康-颈性眩晕医案数据库;并将收集整理的数据分别通过统计软件SPSS21.0进行频数统计、聚类分析,以及数据挖掘软件IBM SPSS Modeler 14.1进行Apriori算法关联规则分析;后运用中医药理论对统计结果进行探讨。结果:(1)本次课题研究,共检索载有关于国医大师韦贵康颈性眩晕的相关着作10部。主要论述了韦老对颈性眩晕病因病理、临床表现、辨证分型、治疗方法等诊疗理念,以及具体的手法操作。(2)临床跟诊共收集韦贵康教授治疗颈性眩晕的临证处方168案例,有7例只记录手法治疗而无列出具体方药;医案所涉颈性眩晕所属证型大致可分为5类。即,瘀结型38首处方、肝肾亏虚型37首处方、气阴两虚型31首处方、肝热型28首处方和阴虚阳亢型27首处方。(3)医案所涉颈性眩晕治法共有14种,所用中药共计152味,药物性味以甘温居首,药物归经以入肝、脾、心、肾经居多,单味药使用频次最高的前5味为白芍、甘草、丹参、龙骨、三七;出现频数在20次以上的中药有53味,其中活血调经药、补气药、补血药、化瘀止血药、活血止痛药为韦贵康教授治疗颈性眩晕的常用药类。(4)在中药与中药的关联规则中,共得到26条二阶关联,52条三阶关联,及20条四阶关联;在症候与中药的关联规则中,共得到56条二阶关联,88条三阶关联,及19条四阶关联。(5)对频数在20以上的前53味高频中药进行系统聚类,共可分为7类,所代表的类方主要有:痛安汤、通窍活血汤、双黄升麻汤、枣仁远志汤、六味地黄汤和天麻钩藤汤等。结论:通过分析韦贵康教授相关医论医话着作,并结合其临证验案记录可以得出,韦老认为颈性眩晕的发病实乃本虚标实之证,其病因多由于人体的姿态失衡、颈椎的失稳退变、颈项相关关节的紊乱错位、项背肌肉的痉挛或松弛,以及内在脏腑之肝肾、心脾的功能失调,气虚血瘀所导致。且项背督脉经气痹阻不通为其主要病机;对其治疗的原则是内外兼治,主辅配合、脊督一体,六通为要。其中外治手法主张通脊调骨,提倡筋骨并重、动静结合。内服中药强调补肾通督、化瘀扶正,要求整体为主,重视局部;因此对于颈性眩晕的治疗,在临床上必须熟练掌握手法操作力度的稳、准、轻、巧、透,以及灵活运用活血与养血、柔养与息风、解表与收涩、温热与寒凉等内服中药辨证施治的治疗原则;同时,注重患者自身合理的康复锻炼。以此恢复其颈椎的生物力学平衡、调和其脏腑功能,使之骨正筋柔、气血以流,最终达到颈项局部血液循环通畅、眩晕自除的治疗效果。

徐马丽[2](2020)在《罗氏勾点法治疗颈椎失稳引起的颈性眩晕的临床研究》文中指出目的:通过比较罗氏勾点法结合传统推拿手法与传统推拿手法治疗颈椎失稳引起的颈性眩晕(Cervical Vertigo,CV)的临床疗效,探讨罗氏勾点法结合传统推拿手法治疗颈椎失稳引起的颈性眩晕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随机对照试验方法,将符合纳排标准的60例CV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对照组采用传统推拿手法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罗氏勾点法治疗;两组均1天1次,5天为1疗程,结束1疗程后休息2天,共治疗4个疗程。观察两组治疗前后的颈性眩晕症状与功能评估量表(Cervical Vertigo Symptoms and Function Assessment Scale,ESCV)、眩晕残障量表(Dizziness Handicap Inventory,DHI)、颈椎病疗效评价表评分,治疗结束后根据《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并结合ESCV积分改善率进行疗效评定。并于治疗结束后1个月随访患者的ESCV、DHI及颈椎病疗效评价表评分与治疗前比较。所有数据均采用SPSS 23.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治疗前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程等基线资料上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治疗前ESCV、DHI及颈椎病疗效评价表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2.组内比较:(1)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ESCV、DHI及颈椎病疗效评价表评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两组患者治疗结束后1个月的ESCV、DHI及颈椎病疗效评价表评分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3.组间比较:(1)两组患者治疗后的ESCV、DHI及颈椎病疗效评价表评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两组患者治疗结束后1个月的ESCV、DHI及颈椎病疗效评价表评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4.总有效率比较: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3.1%;对照组总有效率为82.8%。两组患者总有效率进行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罗氏勾点法结合传统推拿手法与传统推拿手法均能不同程度地改善患者眩晕症状、颈椎的功能状态,提高生活质量,但罗氏勾点法结合传统推拿手法优于传统推拿手法治疗。2.在总有效率上,罗氏勾点法结合传统推拿手法治疗优于传统推拿手法治疗。3.在疗效的稳定性上,罗氏勾点法结合传统推拿手法治疗优于传统推拿手法治疗。

桂利辰[3](2020)在《旋转复位法结合针刺双侧风池穴治疗眩晕伴寰枢关节半脱位的疗效观察》文中提出目的:观察并分析予患者针刺双侧风池穴后,在松解其头肩颈部等相关软组织的基础上,行旋转复位法以治疗其眩晕伴寰枢关节半脱位的临床效果。再从经典古籍之经络、穴位、气血和现代科学之解剖、人体肌筋膜链、生物力学等角度,探讨旋转复位法结合针刺双侧风池穴对眩晕伴寰枢关节半脱位的治疗机理和规律。促进医学界内常见且棘手的眩晕疾病的诊治的规范化和个性化,为临床上推广旋转复位法结合针刺双侧风池穴这一种创新且疗效显着的治疗模式提供实践和理论的双重支持。更期望可由此,以一及百,为临床上诊治其它常见、多发疾病甚至疑难杂危重症开拓别样思路,发挥类似的、创新的、效更佳的治疗思路和方法。亦是抛此砖引玉,若能得广大医家赐教,相与探讨其理论、完善其临床诊治,实乃幸甚至哉。方法:以我国中医药行业圭臬《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2017年版本、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眩晕诊治专家共识》2017年版本中关于眩晕的诊断标准和谭明生主编的《上颈椎外科学》、吴恩惠主编的《医学影像诊断学》中关于寰枢关节半脱位的诊断标准为参照,依来诊时间顺序,在既被诊断为眩晕又被诊断为寰枢关节半脱位的患者群中选取60位患者,编号为1~60,使用电脑生成的随机数字将这60例对象均分为两组—治疗组和对照组:以旋转复位法法治疗对照组,治疗组则先针刺双侧风池穴后再行旋转复位法治疗。如此施行,每周2次,持续医治两周计算为一个疗程。以《中医病证诊断疗效评价标准》中各个级别的疗效评价、症状积分法调查问卷评估、视觉疼痛评分法测量,在治疗前、后分别对两组进行评估,并如实记录下评估数据。研究中所收集的数据经整理后,以“统计产品与服务解决方案”软件—SPSS(Statistical Product and Service Solutions)20.0版本,用西方逻辑典型严密的应用数学学科的数学建模形式,从统计学的角度进行量化的分析和总结,为本研究阐述的观点提供依据和参考,为本研究得出的结论提供判定和支持。结果:1、关于中医证候疗效评价:治疗组的总有效率为96.43%,对照组的总有效率为92.86%。各级别疗效评价的构成比比较,p值为0.182,大于0.05。2、关于症状积分:治疗前组间比较,p值为0.062,大于0.05。同组治疗前后比较,p值均小于0.01。治疗后组间比较,p值均小于0.01。治疗前后两组症状积分的差值的均值比较,治疗组的均值为9.982,对照组的均值为7.714,治疗组的均值大于对照组的均值。3、关于疼痛评分:治疗前组间比较,p值为0.122,大于0.05。同组治疗前后比较,p值小于0.01。治疗后组间比较,p值小于0.01。治疗前后两组疼痛评分的差值的均值比较,治疗组的均值为4.036,对照组的均值为3.000,治疗组的均值大于对照组的均值。4、关于不良反应发生率:p值为0.313,大于0.05。结论:使用旋转复位法结合针刺双侧风池穴或单纯使用旋转复位法来治疗眩晕伴寰枢关节半脱位患者均有较佳疗效。且前者更能改善患者的眩晕症状发作情况、头痛和肩颈痛的程度、生活自理和社会适应能力。在行旋转复位法治疗的基础上,加上针刺双侧风池穴这一治疗措施,并不会提高其不良反应的发生率,利有加而弊无增。

金玉立[4](2020)在《针刀干预对颈椎病模型兔软骨终板聚集蛋白聚糖、Ⅱ型胶原、基质金属蛋白酶13的影响》文中研究指明目的:观察针刀干预对颈椎病兔软骨终板聚集蛋白聚糖(AGG)、Ⅱ型胶原(Col-Ⅱ)、基质金属蛋白酶13(MMP-13)的影响,探讨针刀对颈椎病兔软骨终板基质的调节作用,以期为针刀治疗颈椎病提供实验室依据。方法:1.运用随机数字表法将40只6月龄新西兰兔分为空白组、针刀组、电针组、模型组,每组各10只。2.将需要造模的实验动物置于自制的木质造模盒中,造模时使实验动物保持头部屈曲45°,每次5小时,每天造模1次,共持续12周。造模前后每组各随机抽取2只进行X线侧位片拍摄,拍摄前用胶带将兔子绑在适合的长方形木板上,两次拍摄每只兔子均保持相同的体位,验证造模是否成功。3.造模成功后电针组1周后行电针干预,首先剔除实验兔颈部毛发,用碘伏进行消毒,取“大杼”、“百劳”、“天柱”穴进行针刺,在同侧天柱穴和大杼穴上加电针,每次治疗20分钟,每周治疗3次,每两次治疗间隔1天,一共治疗3周。针刀组1周后行针刀治疗,首先剔除实验兔颈部毛发,然后根据四步进针法进行操作(1)定点:针刀施术者对兔颈椎棘突两旁进行触诊,根据颈部肌肉僵硬度以及条索状物所处的位置,于相应棘突点及C2-C7棘突旁开1~1.5 cm寻找进针点,每次选取相应棘突点及棘突两侧分别取2点行针刀治疗,进针点的选取交替进行,记号笔标记后用碘伏进行消毒;(2)定向:戴上无菌手套,将刀刃平行于兔子脊柱方向且垂直颈后皮肤;(3)加压:以左手拇指对进针部位进行加压分离;(4)刺入:针刀沿着押手指甲旁进针至骨面,在0.3cm范围内先纵割3次,然后横剥2次出针,最后加压止血。每周治疗1次,共3次。模型组不予以治疗。4.各组动物于干预结束1周后进行取材观测,所有实验动物采用空气栓塞法处死后迅速取C4-5椎间盘,于外科显微镜下分离出软骨终板,放置准备好的塑料试管内,封盖,冷冻于-80℃的环境中。5.采用RT-PCR法和Western blot法检测软骨终板AGG、Col-Ⅱ、MMP-13的基因和蛋白表达水平。结果:1.RT-PCR:模型组与空白组相比AGG基因表达显着下降(p<0.01)、Col-Ⅱ基因表达显着下降(p<0.01)、MMP-13基因表达显着上升(p<0.01),电针组相比于空白组Col-Ⅱ基因表达下降(p<0.05);电针组相比于模型组AGG基因表达上升(p<0.05)、MMP-13基因表达下降(p<0.05),针刀组相比于模型组AGG基因表达显着上升(p<0.01)、Col-Ⅱ基因表达上升(p<0.05)、MMP-13基因表达下降(p<0.05)。2.Western blot:模型组相比于空白组AGG蛋白含量显着下降(p<0.01)、MMP-13蛋白含量显着上升(p<0.01)、Col-Ⅱ蛋白含量下降(p<0.05);电针组相比于模型组AGG蛋白含量上升(p<0.05)、MMP-13蛋白含量下降(p<0.05),针刀组相比于模型组AGG蛋白含量显着上升(p<0.01)、MMP-13蛋白含量显着下降(p<0.01)、Col-Ⅱ蛋白含量上升(p<0.05)。结论:针刀治疗颈椎病可以增加AGG、Col-Ⅱ基因和蛋白的表达,降低MMP-13基因和蛋白的表达,使病变的软骨终板得以修复,这可能是针刀疗法对颈椎病兔的作用机制之一。

吴益宏[5](2020)在《浮针结合手法治疗颈性眩晕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通过观察对比颈性眩晕患者的症状功能评分(Symptoms and Function Evluation Scale of Ccrvical Vertigo,ESCV)和内皮素(Endothelin,ET)、一氧化氮(Nitric oxide,NO)水平差异,评估手法结合浮针治疗颈性眩晕的疗效,探讨其可能的机制,为进一步明确颈性眩晕发病机制、改善颈性眩晕治疗方法提供证据支持。方法:选取的90例符合诊断纳入标准的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进行分组,随机分成浮针组、手法组、联合组各30例,通过不透光密封信封分配入组。浮针组采用浮针治疗,手法组采用韦氏脊柱整治手法治疗,联合组采用浮针结合手法的方式治疗,记录治疗前后ESCV评分与血浆ET-1、NO浓度变化情况,1周后进行随访记录ESCV评分变化,得出数据予以处理,对比各组数据做出总结。成果:1.治疗前,三组患者性别、年龄、病程等一般资料、ESCV评分、ET-1、NO浓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2.组内比较:治疗后各组各观察点ESCV评分、ET-1、NO浓度与治疗前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结束后1周后浮针组ESCV评分较治疗结束时明显下降(P<0.05),其余组无显着差异(P>0.05)。3.组间比较:治疗结束时联合组与浮针组之间ESCV评分、NO浓度无显着差异(P>0.05),联合组、浮针组ESCV评分、NO浓度高于手法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组ET-1浓度较浮针组、手法组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浮针组、手法组ET-1浓度无显着差异(P>0.05);治疗结束1周后联合组ESCV评分高于浮针组、手法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浮针组、手法组之间无显着差异(P>0.05);临床疗效比较提示联合组优于浮针组、手法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浮针组、手法组之间无显着差异(P>0.05)。治疗期间,各组均未出现不良事件。结论:浮针组、手法组、联合组治疗颈性眩晕均安全有效,可以调节颈性眩晕患者ET-1、NO浓度,浮针结合手法较单一治疗方法疗效显着,且其疗效能维持较长时间。本研究结果提示软组织微循环障碍可能参与了颈性眩晕的发病,浮针可以通过对皮下浅筋膜的扫散,调节ET、NO平衡,恢复局部软组织的血液灌注,改善循环,缓解颈性眩晕症状。手法可以对颈椎骨性结构的关系进行直接的干预,调整颈椎的骨性支撑及颈部周围软组织,从而对颈椎的生物力学及反射通路发生作用,治疗颈性眩晕疗效确切。浮针结合手法是从软组织层面与骨性结构层面综合考虑,符合“筋骨并重”原则,对颈性眩晕的疗效更加显着。若能灵活地将“筋骨并重”原则与新技术相结合,融汇各家所长,将有效提高治疗效果,建议推广。

傅敏[6](2019)在《毫火针治疗颈性眩晕临床疗效观察》文中研究说明目的:通过比较毫火针疗法治疗颈性眩晕和口服西比灵胶囊治疗颈性眩晕的临床疗效,验证毫火针疗法治疗颈性眩晕的临床有效性。方法:将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医院康复医学中心推拿科2017年3月至2017年11月收治的颈性眩晕患者70例,应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每组35例。治疗组运用点穴经筋理论指导毫火针治疗,隔日1次,共治疗5次;对照组运用口服西比灵胶囊治疗,每日10mg,晚饭后顿服,共服2周。治疗前治疗后分别采用《颈性眩晕症状与功能评估量表》,《中医眩晕程度分级评价表》,《颈椎病疗效评价表》评价疗效。治疗结束后6个月,随访两组患者的复发率。结果:共有70例患者完成实验,其中治疗组35例,对照组35例。通过三个评分量表可得出:1.运用点穴经筋理论指导毫火针治疗颈性眩晕与口服西比灵胶囊治疗颈性眩晕均能改善患者眩晕症状。运用点穴经筋理论指导毫火针治疗颈性眩晕,在改善患者眩晕、颈肩痛、头痛、日常生活及工作、心理及社会适应方面较口服西比灵胶囊组效果明显(P<0.05)。2.运用点穴经筋理论指导毫火针治疗颈性眩晕,在改善患者眩晕及其伴随症状,眩晕发作频率上均较口服西比灵胶囊明显(P<0.05)。3.运用点穴经筋理论指导毫火针治疗颈性眩晕,在改善患者颈椎病症状及体征方面,较口服西比灵胶囊组明显(P<0.05)。4.运用点穴经筋理论指导毫火针治疗颈性眩晕的复发率低于口服西比灵胶囊(P<0.05)。随访治疗组复发率11.42%低于对照组48.57%。结论:毫火针与口服西比灵胶囊对颈性眩晕患者均有效,但毫火针疗效优于口服西比灵胶囊,且复发率低。

龚智超[7](2019)在《侧头摇正法配合针刺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观察》文中研究表明目的:观察侧头摇正法和针刺疗法在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有无互补性的疗效观察。方法:选取60例来自湖南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针灸科门诊、脑病科门诊及体检中心就诊的CSA患者,按接诊的时间后顺序随机分为A组侧头摇正法配合针刺治疗组,B组针刺治疗组,C组侧头摇正法治疗组,每组各20例。A组先采用单纯针刺百会、天柱、风池、颈5-7夹脊穴治疗后,继之予侧头摇正法治疗,隔天1次;B组仅使用单纯针灸百会、天柱、风池、颈5-7夹脊穴进行治疗,隔天1次;C组仅使用单纯侧头摇正法进行治疗,隔天1次;三组均治疗20天。就诊前、就诊后对患者进行疗效观察、症状评分,一次治疗后即刻对患者椎动脉型颈椎病的症状改善进行了解,依据积分结果、疗效指数及影像学检查分析两组的疗效及影像学改善。结果:本研究最终有效病例数为60例,A,B,C三组各20例,无剔除、脱落或终止病例,经统计学分析,结果表明:日常工作与生活项目评分比较:治疗1个疗程后,三组治疗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且A组与B组和C组相比,有更大的改善,结果有统计学差异(P<0.05)。其他症状积分比较[3]:治疗1个疗程后,三组治疗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且A组与B组和C组相比,在颈痛,肩痛,眩晕方面有更大的改善,结果有统计学差异(P<0.05),但在头痛方面,无明显改变,无统计学意义(P>0.05)。疗效比较:A组临床疗效显着优于B组和C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与C组痊愈率及总改善率相比无明显不同,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侧卧摇正法与普通针刺疗法均可有效改善CSA患者的疼痛程度、眩晕程度、颈部活动度等症状,均有良好的松解效果,但侧卧摇正法配合针刺的疗效及影像学[4][5]改善优于普通针刺法,值得临床推广。

朱洪玉[8](2016)在《针刀临床治疗颈性眩晕的规范化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通过计算机检索国内外公开发表的有关针刀治疗颈性眩晕的临床文献,基于循证医学原则和方法,对文献进行等级评价,筛选出高等级证据,从中提取归纳针刀治疗颈性眩晕的诊疗标准及技术操作步骤相关内容,并结合调查问卷的意见征询结果,总结出较为规范的临床针刀治疗颈性眩晕的操作流程,旨在统一诊疗标准、规范操作流程,为针刀临床操作提供参考以提高疗效、减少安全事故发生率,使颈性眩晕这一针刀优势病种得到进一步的推广。方法:以循证医学方法结合问卷调查法进行针刀治疗颈性眩晕临床规范化操作的编制。首先通过计算机检索数据库,对国内外针刀治疗颈性眩晕的相关文献资料进行全面搜集。根据研究所需制定严格的纳入标准与排除标准,对所搜集文献进行筛选,整理出所需临床研究文献。基于循证医学原则与方法,对不同类型的文献采用不同的文献评价方式,对筛选出的文献进行严格的证据等级评价,纳入高质量文献作为参考文献,提取其中关于针刀治疗颈性眩晕的诊疗标准及临床操作技术的具体内容,并进行归纳分析与总结,初步编写《针刀治疗颈性眩晕的临床规范化操作》(初稿)。针对初稿编写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和争议,制定《针刀治疗颈性眩晕临床操作调查问卷》进行临床调研,广泛征求针刀相关专家及临床医生意见。对调查问卷反馈回的信息进行整理汇总,统计处理问卷结果,结合反馈意见修改初稿,形成《针刀治疗颈性眩晕临的床规范化操作》(修改稿)。结果:(1)文献等级评价:共检索出针刀治疗颈性眩晕文献760篇,根据纳入标准和排除标准筛选后,初步纳入临床治疗性文献112篇,通过文献等级评价最终纳入高等级文献34篇,作为参考文献。(2) 问卷调查:共发放100份调查问卷,回收有效问卷76份,对76份有效问卷提取反馈意见并分析整理。结合参考文献及征询意见制定出《针刀治疗颈性眩晕的临床规范化操作》(修改稿)。结论:《针刀治疗颈性眩晕的临床规范化操作》(修改稿)基于循证医学原则与方法,结合问卷调查法进行意见征询,是与针刀临床紧密结合的方法探索,为针刀医生临床操作提供参考,也为针刀规范化研究工作奠定一定基础。

祝明浩,桂清民,江淑红,韩杰[9](2014)在《针刀闭合性松解术配合手法治疗颈性眩晕症的临床研究》文中提出目的观察针刀闭合性松解术配合手法治疗颈性眩晕的临床疗效。方法将84例患者按首诊顺序随机法分为两组各42例,治疗组采用针刀闭合性松解术配合手法疗法治疗,对照组用改善后循环缺血症状的药物治疗,1个疗程后,对两组患者的症状、体征及治疗前后的椎-基底动脉平均血流速度变化进行评估。结果治疗组患者临床总有效率为97.62%,明显高于对照组的66.67%(P<0.01),治疗组的椎-基底动脉血流速度改善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针刀闭合性松解术配合手法治疗颈性眩晕症疗效显着,优于改善后循环缺血症状的药物。

谢辉,马善治,郭剑华[10](2014)在《颈性眩晕中医证治研究进展》文中指出近年来,中医对颈性眩晕病因病机、辨证分型、治疗方法的研究取得了较大进展,概述如下。1颈性眩晕的定义"颈性眩晕"的概念(Cervicalspondylosisvertebralarte ri-opathy或cervical vertigo,简称CSA或CV)最早由Ryan和Cope于1955年提出[1],称Barre-Iieon综合征。颈性眩晕是颈椎及相关软组织(关节囊、韧带、神经、血管、肌肉

二、软组织松解手法治疗颈性眩晕症(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软组织松解手法治疗颈性眩晕症(论文提纲范文)

(1)国医大师韦贵康教授论治颈性眩晕学术经验整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部分 中西医对颈性眩晕的认识
    1 现代医学对颈性眩晕的认识
        1.1 椎动脉机械性压迫学说
        1.2 颈交感神经刺激学说
        1.3 神经体液因子学说
        1.4 椎动脉血管病变学说
        1.5 本体感觉功能紊乱学说
    2 祖国医学对颈性眩晕的认识
        2.1 中医病名发展源流
        2.2 中医病机学术争鸣
        2.2.1 体虚致眩学说
        2.2.2 痰瘀致眩学说
        2.2.3 内风致眩学说
第二部分 韦贵康教授治疗颈性眩晕经验整理
    1 韦贵康教授颈性眩晕理念疗法检索
        1.1 文献检索范围
        1.2 检索方式
    2 韦贵康教授颈性眩晕理念疗法整理
        2.1 病因病理
        2.2 临床表现
        2.3 辨证分型
        2.3.1 瘀结型
        2.3.2 肝热型
        2.3.3 阴虚阳亢型
        2.3.4 气阴两虚型
        2.3.5 肝肾亏虚型
        2.4 手法操作
        2.4.1 颈部理筋手法
        2.4.2 颈椎旋转复位手法
        2.4.3 加压胸椎复位手法
        2.4.4 手法操作的注意事项
        2.4.5 头颈“米字功”锻炼
第三部分 韦贵康教授颈性眩晕临床处方收集研究
    1 处方来源
    2 选方标准
        2.1 纳入标准
        2.2 排除标准
    3 研究方法
        3.1 处方数据规范化
        3.2 处方数据录入
        3.3 数据挖掘
    4 研究结果与分析
        4.1 韦贵康教授治疗颈性眩晕处方收集的基本情况
        4.1.1 处方中颈性眩晕证型分布情况
        4.1.2 处方中颈性眩晕症候分布情况
        4.1.3 处方中颈性眩晕治法分布情况
        4.1.4 处方中颈性眩晕患者性别分布情况
        4.1.5 处方中颈性眩晕患者年龄分布情况
        4.2 韦贵康教授治疗颈性眩晕处方用药情况的频数分析
        4.2.1 处方中药物频数分析
        4.2.2 处方中药四气频数分析
        4.2.3 处方中药五味频数分析
        4.2.4 处方中药归经频数分析
        4.2.5 处方中药类别分布情况
        4.2.6 处方中频数在20以上的前53味中药类别分布情况
        4.3 韦贵康教授治疗颈性眩晕处方中药关联分析
        4.4 韦贵康教授治疗颈性眩晕处方中药聚类分析
        4.5 韦贵康教授治疗颈性眩晕症候—中药关联分析
第四部分 韦贵康教授论治颈性眩晕学术经验探讨
    1 颈性眩晕的中医病因病机
        1.1 督脉
        1.2 肝肾
        1.3 心脾
    2 颈性眩晕的治疗原则
        2.1 通脊调骨
        2.2 补肾通督
        2.3 化瘀扶正
    3 基于处方统计研究对韦贵康治疗颈性眩晕用药规律探讨
        3.1 基于关联规则分析韦贵康治疗颈性眩晕处方的用药规律
        3.1.1 二阶中药配伍规律
        3.1.2 多阶中药配伍规律
        3.2 基于聚类分析韦贵康治疗颈性眩晕用药规律
        3.3 基于频数分析韦贵康治疗颈性眩晕用药规律
        3.4 基于关联规则分析韦贵康颈性眩晕症候—中药用药规律
        3.4.1 二阶症候—中药关联
        3.4.2 多阶症候—中药关联
    4 颈性眩晕的治疗特色
        4.1 内外兼治,主辅配合
        4.2 脊督一体,六通为要
        4.3 医患合作,未病先防
韦师治疗颈性眩晕临证验案举隅
结论
不足和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缩略词表或索引
综述 颈性眩晕的当前治疗概况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介及攻读硕士学位期间获得的科研成果

(2)罗氏勾点法治疗颈椎失稳引起的颈性眩晕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词表
引言
临床研究
    1 临床资料
        1.1 研究对象及来源
        1.2 诊断标准
        1.3 纳入标准
        1.4 排除标准
        1.5 剔除标准
        1.6 脱落标椎
        1.7 剔除与脱落病例处理
        1.8 病例中止标准
    2 研究方法
        2.1 样本量估算
        2.2 随机方法
        2.3 对照方法
        2.4 盲法设计及实施
    3 治疗方法
        3.1 对照组(传统推拿手法治疗)
        3.2 治疗组(罗氏勾点法结合传统推拿手法治疗)
        3.3 疗程与随访
    4 观察指标
        4.1 基线资料
        4.2 主要指标
        4.3 次要指标
    5 疗效评定标准
    6 安全性评价
    7 不良反应处理
    8 依从性评价
    9 质量控制
    10 伦理原则
    11 统计学处理
    12 技术路线图
研究结果
    1 病例纳入情况
    2 基线分析
    3 主要指标
        3.1 ESCV评分
    4 次要指标
        4.1 DHI评分
        4.2 颈椎病疗效评价表评分
    5 两组患者总有效率比较
    6 安全性分析
    7 依从性分析
讨论
    1 中医对CV的认识
        1.1 病因病机
        1.2 病位
    2 现代医学对CV的认识
        2.1 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学说
        2.2 本体感受器紊乱学说
        2.3 交感神经功能刺激学说
        2.4 体液因子学说
        2.5 与偏头痛相关的颈性眩晕学说
    3 中、西医治疗概况
        3.1 中医治疗概况
        3.2 西医治疗概况
    4 关于颈椎失稳引起CV的机理探讨
        4.1 关于对颈椎失稳的认识
        4.2 颈椎失稳与眩晕的关系
    5 推拿治疗CV的作用机理
        5.1 祖国医学关于推拿治疗CV的作用机理
        5.2 现代医学关于推拿治疗CV的作用机理
    6 罗氏勾点法治疗CV的作用机理
        6.1 罗氏勾点法选择依据
        6.2 手法操作部位选择依据
    7 ESCV、DHI量表选择依据
        7.1 颈性眩晕症状与功能评估量表(ESCV)
        7.2 眩晕残障程度评定量表(DHI)中文版
    8 研究结果分析
        8.1 基线分析
        8.2 主要指标、次要指标比较
        8.3 临床疗效比较
        8.4 疗效差异性分析
结论
问题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一 综述 推拿治疗颈性眩晕的临床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附录二 知情同意书
    附录三 患者人口学资料和疾病相关资料调查表
    附录四 颈性眩晕症状与功能评估量表(满分共30分)
    附录五 眩晕残障量表
    附录六 颈椎病疗效评价表
    附录七 不良事件记录表
    附录八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专着及科研成果

(3)旋转复位法结合针刺双侧风池穴治疗眩晕伴寰枢关节半脱位的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文献研究
    1 中医对眩晕的认识
        1.1 病因病机
        1.2 治疗方法
        1.2.1 中药治疗
        1.2.2 手法治疗
        1.2.3 针灸疗法
        1.2.4 综合疗法
    2 西医对眩晕的认识
        2.1 眩晕的流行病学调查
        2.2 眩晕的定义与诊断
        2.3 眩晕的发病机制
        2.4 眩晕的分类治疗
第二章 临床研究
    3 临床资料
        3.1 病例来源
        3.2 诊断标准
        3.3 纳入标准
        3.4 排除标准
        3.5 脱落标准
    4 临床研究
        4.1 治疗组
        4.2 对照组
        4.3 疗效观察
        4.4 试验控制措施
        4.5 脱落人群处理
        4.6 不良反应监测
        4.7 安全性
        4.7.1 安全性的评价
        4.7.2 技术操作过程中的安全性
        4.8 统计方法
    5 数据分析
        5.1 纳入患者的一般情况
        5.2 临床疗效
        5.3 症状评分
        5.4 疼痛评分
        5.5 两组患者治疗后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
    6 讨论
        6.1 症状积分和疼痛评分这两种观察指标的比较
        6.2 不良反应事件
        6.3 研究结果总结
        6.4 关于疗效数据分析结果的思考
        6.5 复位旋转法的手法依据和机理研究
        6.6 针刺双侧风池穴的选穴依据和机理研究
        6.7 复位旋转法结合针刺双侧风池穴治疗眩晕伴寰枢关节半脱位的治疗模式的机理探讨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手法针刺治疗颈性眩晕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及攻读硕士学位期间获得的成果

(4)针刀干预对颈椎病模型兔软骨终板聚集蛋白聚糖、Ⅱ型胶原、基质金属蛋白酶13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表
引言
第一部分 历史回顾 针刀治疗颈椎病临床研究进展
    1 临床疗效
    2 针刀治疗点的选取
    3 针刀操作手法
    4 针刀治疗颈椎病的疗程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实验研究
    前言
    技术路线图
    材料与方法
        1 实验材料
        1.1 实验动物与分组
        1.2 主要仪器与试剂
        2 实验方法
        2.1 模型制作与验证
        2.2 实验动物处理
        2.3 取材与样本处理
        2.4 指标检测
        2.5 统计学处理
    实验结果
        1 针刀对颈椎病兔软骨终板AGG、Col-Ⅱ、MMP-13mRNA表达的影响
        2 针刀干预对颈椎病模型兔软骨终板AGG、Col-Ⅱ、MMP-13蛋白表达的影响
    讨论
        1 颈椎病概述
        2 实验指标选择依据
        3 实验结果分析
        4 针刀治疗颈椎病的机制探讨
    总结
    结论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

(5)浮针结合手法治疗颈性眩晕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文献研究
    1.1 颈性眩晕的现代研究进展
        1.1.1 颈性眩晕的发病机制
        1.1.2 诊断与鉴别诊断
    1.2 中医对颈性眩晕的认识
        1.2.1 病名来源
        1.2.2 病因病机
    1.3 颈性眩晕的治疗方法
        1.3.1 药物治疗
        1.3.2 牵引治疗
        1.3.3 星状神经节阻滞术
        1.3.4 手法治疗
        1.3.5 针灸治疗
        1.3.6 针刀治疗
        1.3.7 浮针治疗
        1.3.8 其他治疗方法
    1.4 小结
第二章 临床研究
    2.1 研究对象
        2.1.1 病例来源
        2.1.2 诊断标准
        2.1.3 纳入标准
        2.1.4 排除标准
        2.1.5 中止及剔除标准
    2.2 研究方法
        2.2.1 病例分组
        2.2.2 治疗方案
        2.2.3 观察指标
        2.2.4 随访
        2.2.5 可能出现的问题及解决办法
        2.2.6 数据处理方案
    2.3 研究结果
        2.3.1 一般指标
        2.3.2 治疗前后各观察指标
        2.3.3 不良事件
第三章 讨论
    3.1 对颈性眩晕的基本认识
    3.2 疗效指标的选择
    3.3 研究的意义
    3.4 研究结果分析
        3.4.1 颈性眩晕症状与功能评分
        3.4.2 内皮素、一氧化氮含量
        3.4.3 临床疗效
    3.5 问题与展望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致谢
附件

(6)毫火针治疗颈性眩晕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部分 文献研究
    1.病因病机
    2.治疗方法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1 临床资料
        1.1 数据的收集
        1.2 诊断标准
        1.3 纳入标准
        1.4 排除标准
        1.5 剔除和脱落标准
        1.6 治疗方法
        1.7 常见不良反应及处理
        1.8 观察指标
        1.9 统计学分析
    2 结果
        2.1 两组《颈性眩晕症状与功能评估量表》评分比较
        2.2 两组《中医眩晕程度分级评价表》评分比较
        2.3 两组《颈椎病疗效评价表》评分比较
        2.4 复发率
    3 讨论
        3.1 颈性眩晕的病因病机
        3.2 点穴经筋理论
        3.3 颈性眩晕的治疗
        3.4 治疗组与对照组评估量表比较分析
        3.5 不足与展望
        3.6 创新点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综述 颈性眩晕病因病机及治疗方法的研究进展
    1.病因病机
        1.1 中医病因病机
        1.2 现代医学病因病机
    2.治疗方法
    3.讨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介及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科研成果

(7)侧头摇正法配合针刺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词表
引言
第一部分 资料与方法
    1 临床资料
        1.1 病例来源与分组
        1.2 患者一般资料
        1.3 诊断标准
        1.4 病例选择标准
    2 研究方法
        2.1 治疗方案
        2.2 不良反应处理
        2.3 观察指标与方法
        2.4 统计学方法
第二部分 结果与分析
    1 观察病例完成情况
    2 症状与功能评分情况
        2.1 眩晕评分情况
        2.2 头痛评分情况
        2.3 颈痛评分情况
        2.4 肩痛评分情况
        2.5 日常工作与生活能力评分情况
    3 常规X线照片结果
        3.1 治疗前常规X线照片结果
        3.2 治疗后常规X线照片结果
    4 临床疗效
    5 安全性结果
第三部分 讨论与思考
    1 传统医学对椎动脉型颈椎病的认识
        1.1 传统医学对椎动脉型颈椎病的发病原理的了解
        1.2 传统医学对椎动脉型颈椎病的治疗
    2 现代医学对椎动脉型颈椎病的认识
        2.1 解剖及生理特点
        2.2 发病机理的研究
        2.3 现代医学对椎动脉型颈椎病的治疗
    3 正骨治疗CSA的机理研究
        3.1 解除肌肉痉挛
        3.2 分离神经根与软组织的粘连
        3.3 纠正小关节紊乱,平衡颈椎的生物力学
        3.4 解除滑膜卡压
        3.5 调整颈椎椎间盘弹性与应力分布
        3.6 改善椎动脉血流
        3.7 改善颈椎正常的生理曲度
    4 选穴依据
    5 对照组及基础治疗的采用的依据
    6 本研究结果讨论
    7 存在的问题与展望
        7.1 存在的问题
        7.2 展望
第四部分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A
附录B:文献综述
    参考文献

(8)针刀临床治疗颈性眩晕的规范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研究方法
    一、文献的研究
        1. 文献研究策略
        2. 文献检索
        3. 文献筛选
        4. 纳入文献等级分类及证据评价
        5. 纳入证据的处理
        6. 证据搜集和评价流程图
    二、制定初稿
        1. 初稿组成内容
        2. 文献提取内容归纳
        3. 形成初稿
    三、问卷调查
        1. 征询对象及问卷调查方式
        2. 问卷设计与调查方式
        3. 问卷结构与作答方式
        4. 问卷的处理
        5. 意见征询情况
研究成果
    一、修改稿结构与内容变化
    二、修改稿
讨论
    一、进行规范化研究的背景与意义
    二、研究方法的探讨
    三、研究成果的探讨
    四、颈性眩晕病因病机探讨
        1. 中医病因病机
        2. 西医病因病机
        3. 针刀治疗颈性眩晕的机制
    五、本研究存在的不足
结论
问题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件一:综述
    参考文献
附件二:相关评分量表
附件三:初步纳入文献等级评价情况表
附件四:初稿
附件五:问卷调查表
附件六:在读期间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

(9)针刀闭合性松解术配合手法治疗颈性眩晕症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病例选择
    1.2 临床资料
    1.3 治疗方法
    1.4 观察指标
    1.5 疗效标准
    1.6 统计学处理
2 结果
    2.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2.2 两组治疗前后椎动脉、基底动脉平均血流速度比较
3 讨论

(10)颈性眩晕中医证治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颈性眩晕的定义
2 病因病机
3 辨证分型
4 诊断依据
5 治疗方法
    5.1 药物治疗
    5.2 针刺治疗
    5.3 针刀治疗
    5.4 推拿治疗
    5.5 综合治疗
6 总结

四、软组织松解手法治疗颈性眩晕症(论文参考文献)

  • [1]国医大师韦贵康教授论治颈性眩晕学术经验整理研究[D]. 陈盛. 广西中医药大学, 2021(02)
  • [2]罗氏勾点法治疗颈椎失稳引起的颈性眩晕的临床研究[D]. 徐马丽. 成都中医药大学, 2020(02)
  • [3]旋转复位法结合针刺双侧风池穴治疗眩晕伴寰枢关节半脱位的疗效观察[D]. 桂利辰. 广西中医药大学, 2020(02)
  • [4]针刀干预对颈椎病模型兔软骨终板聚集蛋白聚糖、Ⅱ型胶原、基质金属蛋白酶13的影响[D]. 金玉立. 江西中医药大学, 2020(05)
  • [5]浮针结合手法治疗颈性眩晕的临床研究[D]. 吴益宏.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20(06)
  • [6]毫火针治疗颈性眩晕临床疗效观察[D]. 傅敏. 广西中医药大学, 2019(03)
  • [7]侧头摇正法配合针刺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观察[D]. 龚智超. 湖南中医药大学, 2019(02)
  • [8]针刀临床治疗颈性眩晕的规范化研究[D]. 朱洪玉. 成都中医药大学, 2016(05)
  • [9]针刀闭合性松解术配合手法治疗颈性眩晕症的临床研究[J]. 祝明浩,桂清民,江淑红,韩杰. 中国中医急症, 2014(12)
  • [10]颈性眩晕中医证治研究进展[J]. 谢辉,马善治,郭剑华. 实用中医药杂志, 2014(12)

标签:;  ;  ;  ;  ;  

颈性眩晕软组织松解手法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