杀虫单原药测定方法研究

杀虫单原药测定方法研究

一、杀虫单原药含量测定方法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刘坤峰[1](2020)在《橘小实蝇胃毒剂筛选及三种胃毒剂亚致死剂量对解毒酶活性影响》文中提出橘小实蝇(Bactrocera dorsalis Hendel)寄主范围广泛,繁殖和扩散能力强,能够为害350多种水果和蔬菜。在我国,橘小实蝇的发生和危害已经对许多地区果蔬产业造成极其严重的经济损失,且近几年呈现加重趋势。利用高效胃毒药剂加工为毒饵防治橘小实蝇逐渐成为防治策略的主要手段之一。本研究采用一种操作简便、重复性好的液体饲喂法筛选出了对橘小实蝇成虫具有高效的胃毒药剂,采用交互测定法和共毒系数法进一步筛选出高效的药剂配方,考察其亚致死剂量处理橘小实蝇成虫对虫体内谷胱甘肽-S-转移酶(GST)、羧酸酯酶(CarE)、昆虫细胞色素P450(CYP450)3种解毒酶活性变化规律,以期为橘小实蝇成虫胃毒剂的选择与合理混配以及延缓抗药性提供参考。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采用液体饲喂法测定23种药剂对橘小实蝇成虫的毒力,发现氰戊菊酯、多杀霉素、噻虫胺、阿维菌素、伊维菌素、噻虫嗪、呋虫胺、辛硫磷和毒死蜱等9种药剂对橘小实蝇成虫具有较高的毒力,其24 h的LC50分别为2.791 mg/L、3.204 mg/L、3.257 mg/L、4.312 mg/L、4.480 mg/L、4.696 mg/L、5.859 mg/L、6.614 mg/L和6.667 mg/L,其48 h的LC50分别为1.560 mg/L、0.936 mg/L、1.002 mg/L、2.025 mg/L、2.115 mg/L、2.765 mg/L、2.857 mg/L、5.271 mg/L和5.630 mg/L。24 h的毒力结果表明,氰戊菊酯对橘小实蝇成虫的毒力最高;而48 h的毒力结果表明,多杀霉素对橘小实蝇成虫的毒力最高。2.采用交互测定法和共毒系数法测定了多杀霉素分别与噻虫胺、氰戊菊酯和阿维菌素3种药剂复配对橘小实蝇成虫的联合毒力,筛选出3种复配药剂配方,分别为多杀霉素与噻虫胺(有效成分含量比44:5),多杀霉素与氰戊菊酯(有效成分含量比11:10),多杀霉素与阿维菌素(有效成分含量比7:10);其中这种3种最佳增效作用的联合药剂中多杀霉素与氰戊菊酯(有效成分含量比11:10)对橘小实蝇成虫毒力最高。3.通过亚致死剂量多杀霉素(LC35=2.079 mg/L)、氰戊菊酯(LC35=2.236 mg/L)和有效成分含量比为11:10的多杀霉素与氰戊菊酯复配剂(LC35=1.667 mg/L)处理橘小实蝇成虫对其体内GST、CarE和CYP450活性的影响。发现随着时间的推移多杀霉素、氰戊菊酯和有效成分含量比为11:10的多杀霉素与氰戊菊酯复配剂这3种药剂对橘小实蝇成虫体内CarE、CYP450的活性表现为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对GST的活性表现为诱导升高作用。表明3种解毒酶在不同程度上参与了橘小实蝇成虫的解毒代谢,其中有效成分含量比为11:10的多杀霉素与氰戊菊酯复配剂对CYP450的抑制程度最为显着,推测有效成分含量比为11:10的多杀霉素与氰戊菊酯复配剂主要通过降低CYP450的活性而使橘小实蝇成虫的解毒代谢能力减弱。综上,本研究在室内条件下采用液体饲喂法筛选出9种可作为防治橘小实蝇成虫的胃毒剂,通过交互测定法和共毒系数法筛选出3种复配药剂配方,探讨了筛选出的高效药剂亚致死剂量处理对橘小实蝇成虫体内解毒酶系的活性变化规律。研究结果为橘小实蝇成虫胃毒剂的选择与合理混配以及延缓抗药性提供参考,为明确药剂在橘小实蝇成虫体内的解毒代谢机制提供依据。

薛圆[2](2019)在《果蝇黄素单加氧酶对杀虫剂的解毒代谢以及芥子碱等对糖脂代谢的影响》文中提出黄素单加氧酶(flavin-containing monooxygenase,FMO)普遍存在于哺乳动物组织的内质网中,参与对含硫、氮、磷、硒等亲核外源物的氧化代谢,被认为是一类重要的解毒代谢酶。目前有关哺乳动物FMO参与药物解毒代谢(包括农药)的研究已有较多报道,但除解毒代谢外,FMO是否还有其他生理目前仍是未解之谜。昆虫FMO是否同样具有对杀虫剂的解毒代谢能力也未见研究报道。本研究将在前期本实验室发现抗性甜菜夜蛾具有较高FMO表达水平的基础之上,通过采用UAS/GAL4二元表达系统构建过表达或下调表达FMO基因的转基因果蝇系,测定FMO表达上调或下调转基因果蝇系对杀虫剂敏感性的变化来探讨FMO对杀虫剂的解毒代谢能力,同时研究FMO对糖脂代谢的影响,为进一步明晰FMO的功能进行了 FMO蛋白的体外表达。另一方面,探讨了芥子碱和L-肉毒碱等季铵类化合物对果蝇虫体及胚胎细胞(S2)糖脂水平的影响,研究结果对揭示FMO的生理、毒理功能具有重要意义。一、FMO基因沉默或过表达影响黑腹果蝇对杀虫剂的敏感性利用UAS/GAL4二元表达系统构建了 FMO基因过表达与基因沉默型果蝇品系,采用饲料感染法测定了FMO1和FMO2基因过表达型、基因沉默型果蝇以及野生型果蝇对9种类型的15种不同杀虫剂的敏感性。结果表明,FMO1与FMO2下调表达与上调表达显着影响果蝇对硫双威、茚虫威、氰氟虫腙的敏感性水平,FMO1与FMO2表达水平变化对吡虫啉、三氟氯氰菊酯、甲胺磷、毒死蜱这4种杀虫剂敏感性的影响并不完全一致,2个FMO表达水平的变化对甲基嘧啶磷、乐果、溴虫腈、三唑磷、氯虫苯甲酰胺、杀虫单、灭多威、噻虫啉的毒力则没有显着影响。这些结果表明,硫双威、茚虫威、氰氟虫腙这3种杀虫剂既能被FMO1也能被FMO2所代谢而解毒,而吡虫啉、三氟氯氰菊酯、甲胺磷、毒死蜱则只能被其中一种FMO代谢解毒,甲基嘧啶磷、乐果、溴虫腈、三唑磷、氯虫苯甲酰胺、杀虫单、灭多威、噻虫啉则不能被FMO代谢解毒。二、芥子碱、L-肉毒碱等对果蝇糖脂水平的影响文献报道FMO与心血管疾病有关系,影响糖脂代谢水平,但其机理并不清楚,本实验室魏琪博士通过代谢组学分析发现,果蝇体内FMO表达水平的升高或下调显着影响体内芥子碱的水平,暗示FMO可能代谢芥子碱这类具有季铵碱的化合物,所以本研究探讨芥子碱及其结构类似物肉毒碱、三甲胺等化合物对果蝇糖脂水平的影响,以了解FMO对糖脂代谢的调控作用。L-肉毒碱和芥子碱处理S2细胞后,细胞体内甘油三酯、游离脂肪酸、总胆固醇和葡萄糖水平显着降低,其中芥子碱还使细胞内糖原水平下降;胆碱处理细胞后,细胞体内甘油三酯、游离脂肪酸水平显着降低;TMA处理细胞后,细胞体内甘油三酯、游离脂肪酸和葡萄糖水平显着降低;TMAO处理细胞后、细胞体内甘油三酯水平显着降低。本研究中的处理化合物对细胞内海藻糖含量均无显着影响。当给果蝇饲料中添加L-肉毒碱后,虫体内甘油三酯、游离脂肪酸、总胆固醇和葡萄糖水平显着降低;添加饲喂TMA后,虫体内葡萄糖、糖原和海藻糖水平显着降低;添加饲喂TMAO后,虫体内海藻糖水平显着降低。胆碱对以上各指标均无影响。综上所述,芥子碱和肉毒碱能够显着影响果蝇体内糖脂水平。三、黑腹果蝇FMO的体外表达利用原核表达系统及Bac-to-Bac杆状病毒表达系统开展了 DmFMO的体外表达研究。原核表达研究中,将FMO基因重组到pET32a和pET30a载体上,蛋白均以包涵体的形式存在,优化表达条件,仍不能解决蛋白不可溶问题,换用pColdTM-TF载体后可以获得可溶蛋白,但应用TNB/DTNB法未测出酶活性,原核外源表达酶不具有活性。换用Bac-to-Bac杆状病毒表达系统后,表达得到的重组蛋白同样存在溶解问题。综上所述,DmFMO蛋白虽然可以成功进行体外表达,但存在蛋白可溶性低及蛋白不具有活性的难题。

侯鑫鑫[3](2018)在《苦葛皂苷A提取工艺及其微乳剂的研制》文中提出苦葛皂苷对福寿螺具有较强的毒杀活性,其主要活性物质为苦葛皂苷A。为了更有效地提取苦葛植物中的杀螺活性成分,本文在建立苦葛皂苷A高效液相色谱分析条件基础上,对苦葛皂苷A的提取工艺进行研究;并进一步研制了苦葛提取物微乳剂,具体实验结果如下:高效液相色谱分析结果表明,在以乙腈:0.1%甲酸(FA)=40%:60%作为流动相,检测波长为203 nm,流速0.8 mL/min,柱温30℃,进样量5μL的条件下进行苦葛皂苷A含量分析,该方法准确度高,方法回收率在91%95%之间。研究了样品最佳烘干温度、超声波提取法、热回流提取法的提取工艺。结果表明,苦葛样品最佳烘干温度为80℃。超声波提取研究结果表明,以75%乙醇为提取剂,料液比(质量比)1:20,提取0.5 h,提取效果较好,提取物中苦葛皂苷A含量为8.3%,提取率为1.14%;热回流提取研究结果表明,以75%乙醇为提取剂,料液比为1:40,温度60℃,提取1.5 h,提取效果较好,提取物中苦葛皂苷A含量为8.4%,提取率为1.18%。进行了D101型大孔树脂及C18分离纯化工艺优化,确定D101型大孔树脂最佳吸附时间为24 h、物料比为1:16,吸附后最佳洗脱剂为80%乙醇,最佳解析流速为4mL/min;C18纯化最佳洗脱剂为80%甲醇,流速1 mL/min。采用优化的大孔树脂及C18柱层析分离条件对苦葛提取物(苦葛皂苷A含量8%)进行分离纯化,制得含量为32.2%的苦葛皂苷A粗物质。研制了10%的苦葛皂苷微乳剂,其配比为:1 g苦葛提取物,加入甲醇4 mL,水6mL,1 g吐温80。采用可乳化法加工成10%苦葛皂苷微乳剂,经质量检测,所制得的微乳剂在冷、热贮稳定性及乳液稳定性都符合国家商品农药要求。通过浸杀试验和模拟稻田的盆栽药效试验研究结果表明,以60μg/mL 10%苦葛皂苷微乳剂溶液,处理后3 d对福寿螺的防治效果分别为92.8%和85.7%。

王一鸣[4](2017)在《茴香薄翅野螟抗毒死蜱和高效氯氰菊酯的初步研究》文中提出茴香薄翅野螟(Evergestis extimalis Scopoli)现已成为青海省油菜田主要害虫,而目前防治茴香薄翅野螟主要还是依赖于化学农药,长期大剂量喷施单一化学农药已导致该虫对大部分农药可能产生了抗药性,从而影响其防治效果。本研究就该害虫对12种防治常用杀虫剂的抗药性进行了监测,并初步探索了茴香薄翅野螟抗性产生的生理生化机制及抗性治理方案。研究结果如下:本文采用胃毒法在室内测定了12种杀虫剂对茴香薄翅野螟幼虫的毒力,结果表明:24h内阿维菌素、多杀菌素、毒死蜱和高效氯氰菊酯对茴香薄翅野螟表现出较强的毒力,其LC50值为4.1278-17.0079mg/L,而三唑磷、杀螟丹、杀虫单和丁醚脲表现出较低的毒力,其LC50值为10.2747-1612.4867mg/L;48h内阿维菌素、多杀菌素、高效氯氰菊酯、毒死蜱和氯虫苯甲酰胺对茴香薄翅野螟表现出较高的毒力,其LC50值为0.4814-5.5995mg/L,三唑磷、杀螟丹、杀虫单、丁醚脲、乙酰甲胺磷表现出较低的毒力,其LC50值为8.3911-117.1618mg/L。2014-2016年,采用胃毒法室内监测了茴香薄翅野螟对12种杀虫剂的抗性变化情况,结果表明:处理后48h后,氯虫苯甲酰胺对茴香薄翅野螟表现出最高抗性水平,相对抗性倍数接近或者超过14;溴虫腈表现出最低抗性水平,相对抗性倍数接近或者低于1;阿维菌素、乙酰甲胺磷、三唑磷和茚虫威的抗性水平均为增长趋势,其中阿维菌素和三唑磷相对抗性倍数分别从1.68和0.51增长到4.45和5.33;毒死蜱、高效氯氰菊酯、多杀菌素、杀螟丹、杀虫单、溴虫腈、氯虫苯甲酰胺和丁醚脲的抗性水平为下降趋势,其中氯虫苯甲酰胺下降最明显,相对抗性倍数从14.10下降到0.45。后选取生产中常用的三种杀虫剂—毒死蜱、高效氯氰菊酯和阿维菌素,分别研究了亚致死剂量处理对茴香薄翅野螟幼虫体内乙酰胆碱酯酶、谷胱甘肽-s-转移酶和羧酸酯酶的活性变化影响。结果表明:亚致死剂量的毒死蜱处理72h,羧酸酯酶活性明显下降,由4.6911U/ml下降至0.0639U/ml;而谷胱甘肽-s-转移酶的活性显着升高,由27.9027U/ml升高至39.0653U/ml;乙酰胆碱酯酶的活性则没有明显变化;高效氯氰菊酯处理后,乙酰胆碱酯酶活性下降但不明显,羧酸酯酶活性先下降后又逐渐增强,谷胱甘肽-s-转移酶活性变化不大;阿维菌素处理后,乙酰胆碱酯酶活性明显下降,由0.3051U/ml下降至0.0804U/ml;谷胱甘肽-s-转移酶活性先增加后逐渐被抑制,羧酸酯酶活性随时间延长而明显升高,由0.4691U/ml上升至3.4178U/ml。由此可知,三种药剂的亚致死剂量均对茴香薄翅野螟靶标酶的活性产生了明显抑制作用,而对代谢酶活性则具有明显诱导作用。继续采用胃毒法测定了毒死蜱、高效氯氰菊酯和阿维菌素3种常用杀虫剂混配后对茴香薄翅野螟的联合毒力。结果表明,在处理24h时,阿维菌素+高效氯氰菊酯(0.31+0.74)mg/L和阿维菌素+毒死蜱(0.31+0.42)mg/L对茴香薄翅野螟幼虫的毒力表现为增效作用,共毒系数分别为302.34和441.73,而高效氯氰菊酯+毒死蜱(0.74+0.42)mg/L表现为拮抗作用,共毒系数仅为1.19。处理48h后发现,阿维菌素+高效氯氰菊酯(0.31+0.74)mg/L、阿维菌素+毒死蜱(0.31+0.42)mg/L和高效氯氰菊酯+毒死蜱(0.74+0.42)mg/L混配均表现为增效作用,且共毒系数很大,分别为644.08、155.21和239.58,其中阿维菌素+高效氯氰菊酯(0.31+0.74)mg/L为最佳组合。

姚蓉[5](2015)在《水稻二化螟的抗药性监测及对双酰胺类杀虫剂的抗性机制初探》文中研究表明二化螟Chilo suppressalis(Walker)属鳞翅目螟蛾科(Lepidoptera:Pyrlidae),是广泛分布于我国,为害水稻的主要害虫。长期以来,二化螟的防治主要依靠化学农药。由于不合理用药,各地不断出现多类常用药剂防治效果下降及产生抗药性的报道。近几年,以鱼尼丁受体为靶标的双酰胺类杀虫剂氯虫苯甲酰胺和氟苯虫酰胺已成为多地防治二化螟的主要药剂。本研究监测了二化螟田间种群对使用过的七种药剂的抗药性以及从代谢机制和靶标突变两个角度初步探究了二化螟对双酰胺类杀虫剂产生抗药性的原因,对及时了解这几种药剂的抗药性发展,全面深入揭示二化螟对双酰胺类药剂的抗性机制及制定合理的抗性治理策略具有重要意义。1.二化螟对五种常规药剂的抗药性监测本研究采用毛细管点滴法于2013-2014年测定了 9省23地共33个二化螟田间种群对阿维菌素、甲维盐、毒死蜱、三唑磷及杀虫单五种药剂的抗药性。结果显示:大部分种群对阿维菌素和甲维盐仍保持在敏感至敏感性下降阶段,但浙江瑞安、江西南昌及湖南东安种群对阿维菌素已产生中等水平抗性(14.1-15.6倍),浙江象山、金华、江西上高及湖南东安种群对甲维盐的抗性也上升为低至中等水平(6.3-22.5倍);湖南东安、攸县、浙江瑞安、金华、余姚、江西南昌及上高七个地区二化螟种群对毒死蜱为中等水平抗性(11.3-67.6倍);湖南东南、浙江金华及江西上高3个种群对三唑磷的抗性一直处于高水平(204.0-216.8倍),而湖北、江苏、山东和辽宁种群为敏感水平,对杀虫单的抗性,大多数种群已降为敏感至敏感性下降阶段,抗性最高的湖南东安种群也仅为16.1倍。从两年不同水稻种植地区二化螟的抗药性情况来看,辽宁、江苏和湖北地区二化螟对这五种药剂均处于较敏感的状态,其中辽宁兴城种群最敏感;湖南、浙江和江西部分地区二化螟的抗性相对较高,其中湖南东安种群对这些药剂的抗性均最高。2.二化螟对两种双酰胺类药剂的抗药性监测2012-2014年采用稻苗浸渍法监测了 9省24地的51个二化螟田间种群对氯虫苯甲酰胺和氟苯虫酰胺的抗药性。结果表明:各地理种群敏感性差异较大;2014年浙江余姚种群对氯虫苯甲酰胺和氟苯虫酰胺的抗性分别为77.6倍和42.6倍,为迄今发现的抗性最高的二化螟田间种群;此外,还有11个和23个种群分别对氯虫苯甲酰胺和氟苯虫酰胺产生了低至中等水平抗性;纵观三年的抗性变化,发现浙江象山、安徽潜山及湖北黄冈地区二化螟对两种药剂的抗性呈上升趋势,安徽徽州和江苏邗江地区则一直处于较敏感水平。在了解了 2012-2014年二化螟不同地理种群的抗药性情况后,将各种群对两种双酰胺类杀虫剂与上述五种常规药剂的抗性水平进行相关性分析显示,二化螟对氯虫苯甲酰胺与氟苯虫酰胺的抗性具有显着相关性,常规药剂中的三唑磷与这两种双酰胺类药剂抗性的相关性最高。3.二化螟对双酰胺类药剂的抗性机制初探为了解二化螟对双酰胺类药剂产生抗性的可能机制,本研究测定了抗性水平存在显着差异的5个田间种群的解毒代谢酶的活性,并将其与这两种药剂的抗性水平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发现:对氯虫苯甲酰胺和氟苯虫酰胺的抗性与酯酶的活性均显着线性相关(R值分别为0.883和0.898,P值分别为0.047和0.038)。由此推测,酯酶可能参与了二化螟对双酰胺类药剂的解毒代谢。参照已发现的小菜蛾鱼尼丁受体上一个突变位点G4946E的位置,对二化螟浙江余姚种群该基因区域进行检测,结果发现第4910位的甘氨酸GGA突变为谷氨酸GAA(G4910E)。此外,检测了浙江余姚抗性种群和江苏大丰敏感种群中该点的突变频率,显示抗性种群突变频率为23.75%,而敏感种群中未发现该突变。因此推测G4910E突变可能与二化螟对双酰胺类药剂的抗性有关。

梁静静[6](2013)在《绿色农药剂型的技术研究》文中提出农药的原药除少数挥发性大的和在水中溶解度的可以直接使用外,绝大多数必须加工成各种剂型方可使用。乳油、水剂、粉剂、可湿性粉剂和颗粒剂等五大剂型长期以来一直是农药剂型的主体。这些传统剂型均存在严重的环境问题,乳油中大量使用有机溶剂如甲苯、二甲苯、甲醇等,造成对人、畜的吸入危害以及对环境的污染,可湿性粉剂在加工和使用时,粉尘飞扬,造成环境污染,而且在和水混合静置时,容易分层,造成药液不均匀现象。在环境、安全规定严格要求的今天,这些传统剂型的发展将要受到限制,取而代之的是环境友好的农药新剂型。本文介绍的微乳剂、水乳剂、水悬浮剂以及以植物油为分散介质的油悬浮剂在加工过程中几乎不用或少用有机溶剂,对环境污染小,对生产和使用者毒性低,有利于生态环境质量的改善。因此属于绿色农药剂型。本论文在查阅了大量国内外文献的基础上,探讨了四种绿色农药剂型的形成机理和影响稳定性的因素,详细介绍了30%戊唑醇·丙环唑微乳剂、12%甲维盐·灭多威微乳剂、5%螺螨双酯微乳剂、20%阿维菌素·杀虫单微乳剂;30%苯醚甲环唑水乳剂、20%丁硫克百威水乳剂、25%辛硫磷·三唑磷水乳剂;10%溴虫腈水悬浮剂、50%戊唑醇水悬浮剂、10%氯虫苯甲酰胺·阿维菌素水悬浮剂;15%氯虫·甲维盐油悬浮剂;20%氟吗啉油悬浮剂的研制过程,提出了最佳配方。

邹传山[7](2013)在《落叶松毛虫酶学特性及生化毒理学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落叶松毛虫(Dendrolimus superans Butler)又称西伯利亚松毛虫,隶属鳞翅目枯叶蛾科,是我国北方针叶树重要的食叶害虫之一,经常周期性爆发成灾,给林业生产带来严重的损失。目前有关落叶松毛虫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生活习性、预测预报、化学防治、生物防治、物理机械防治以及诱导抗性选育等方面,而关于落叶松毛虫酶学及生化毒理学的研究尚未见报道。本文从生物化学角度系统分析了乙酰胆碱酯酶、羧酸酯酶、谷胱甘肽S-转移酶、超氧化物歧化酶、过氧化氢酶在落叶松毛虫6龄幼虫体内的分布特征,通过正交试验建立了落叶松毛虫幼虫乙酰胆碱酯酶的最佳反应条件;比较了落叶松毛虫幼虫5种酶对几种常用农药原药及制剂的敏感性,分析了杀虫剂处理后其体内5种酶活性的变化规律。通过离心、硫酸铵沉淀、离子交换层析、亲和层析等方法对乙酰胆碱酯酶和羧酸酯酶进行了纯化,并对纯化前后羧酸酯酶的酶学性质进行了研究,其结果为高效、低残留、环境友好型杀虫剂的筛选及落叶松毛虫生化毒理学研究提供理论依据。1、通过正交试验设计,分析了酶浓度、底物浓度、反应时间、反应温度及pH值等因素对落叶松毛虫乙酰胆碱酯酶活性的影响,最终确定落叶松毛虫乙酰胆碱酯酶反应的最佳条件为酶液质量浓度0.2g/mL、底物浓度0.8mmol/L、反应体系pH7.5、水浴温度35℃和反应时间5min;2、落叶松毛虫6龄幼虫头部、中肠、脂肪和表皮4个组织中AChE、CarE、 GST、SOD及CAT活性的分布特征为:AChE分布相对比较均匀,其中脂肪体中的含量略高于其它组织,占躯体的29.01%,而表皮含量略低于其它组织,占21.16%;CarE主要集中在中肠,占躯体的61.31%,头部分布最少,仅占躯体的6.37%;GST则主要分布在脂肪体中,占躯体的36.15%,头部分布最少,仅占躯体的6.58%;头部的SOD含量最多,占躯体的39.79%,表皮最少,占15.30%;CAT头部含量最少,仅占躯体的3.66%,脂肪体中含量最多,占38.17%;3、测定了农药原药和制剂对落叶松毛虫6龄幼虫5种酶离体活性的影响,其结果显示:在杀虫剂制剂中,2种有机磷(敌敌畏和辛硫磷)对落叶松毛虫幼虫AChE离体活性抑制程度显着强于其它制剂,其抑制中浓度分别为1.050×10-9,7.144×10-8mg/mL;辛硫磷、敌敌畏对落叶松毛虫幼虫CarE离体活性抑制作用最强;敌敌畏制剂对落叶松毛虫幼虫GST抑制作用最强(IC50=8.737×10-6mg/mL),其次为高效氯氟氰菊酯制剂(IC50=7.174×10-3mg/mL);高效氯氰菊酯和高效氯氟氰菊酯杀虫剂制剂对落叶松毛虫SOD活性抑制性最强,其IC50分别为1.879×10-1和6.115×10-1mg/mL,敌敌畏和辛硫磷对SOD离体活力抑制程度最弱,在质量浓度低于0.05mg/mL时表现为诱导激活作用;灭幼脲和阿维菌素对CAT活性抑制最强,IC50分别为2.233mg/mL和7.672mg/mL。在供试农药原药中,2种有机磷原药(敌敌畏、氧化乐果)对落叶松毛虫幼虫AChE离体活性抑制程度显着强于其它原药及制剂,其抑制中浓度分别为4.762×10-3mg/mL和2.369×10-3mg/mL;敌敌畏、氧化乐果对落叶松毛虫幼虫CarE离体活性抑制作用最强;2种拟除虫菊酯类原药(百树菊酯和高效氯氟氰菊酯)对落叶松毛虫幼虫GST离体抑制作用最强;高效氯氟氰菊酯对离体SOD活性的抑制作用最强,而吡虫啉最弱;阿维菌素和高效氯氟氰菊酯对离体CAT活性的抑制作用最强,氧化乐果抑制力最弱。4、利用点滴法低剂量农药原药和制剂处理落叶松毛虫6龄幼虫敏感品系,研究了供试昆虫体内AChE、CarE、GST、SOD和CAT5种酶活性的变化与处理时间的关系。结果表明,原药与制剂处理落叶松毛虫6龄幼虫后体内5种酶活性均发生了相应变化,且存在显着的时间效应,但处理时间与酶的比活力并非呈线性关系。在同一时间点,杀虫剂的种类、作用机理、杀虫剂作用时间与5种酶的比活力密切相关。5、采用硫酸铵沉淀、凝胶层析和亲和层析等方法分离纯化了落叶松毛虫6龄幼虫体内的AChE和CarE,并比较分析了粗酶液和纯化CarE的生化特性。结果表明,60%硫酸铵沉淀、Sephadex G-25凝胶层析、Procainamide与CEA亲和层析能够将落叶松毛虫幼虫AChE从杂蛋白中较好的纯化,但60%硫酸铵沉淀和Sephadex G-25凝胶层析纯化效率较低,纯化倍数分别为1.645和11.297倍。CEA亲和层析纯化效果好于Procainamide亲和层析,其纯化后的比活力达162.866μmol/min-mg protein,纯化的倍数为115.344倍,回收率为16.510%。利用硫酸铵梯度沉淀、凝胶层析、DEAE纤维素离子交换层析和羟基磷灰石亲和层析等技术纯化了落叶松毛虫6龄幼虫CarE,得到纯化倍数为138.348倍,回收率为2.782%的目的蛋白CarE,通过SDS-PAGE估算其分子量约为84.78kD。以a-NA和p-NA为底物,经动力学分析落叶松毛虫幼虫粗酶液CarE的Km值分别为8.601×10-5和3.775×10-4mol/L,是纯化酶液的1.989和2.337倍,而CarE纯化酶液的Kcat分别为5.824×101和2.306×102min-1,是粗酶液的106.084和135.012倍;落叶松毛虫6龄幼虫粗酶液和纯化酶液离体CarE对敌敌畏、阿维菌素、高效氯氟氰菊酯均较敏感。敌敌畏对CarE活性抑制作用最强,其对纯化酶液CarE的ICso为1.105×10-4mg/mL,是粗酶液33.394倍,而阿维菌素和高效氯氰菊酯对粗酶液CarE的IC50分别为1.259×10-2和4.529×10-1mg/mL,是纯化酶液的1.228和23.214倍。

张真真[8](2012)在《二化螟抗药性监测及其对氯虫苯甲酰胺敏感基线的建立》文中研究指明二化螟[Chilo suppressalis (Walker)]是我国水稻上的重要害虫之一,常年在长江流域发生较重。针对该害虫的防治目前主要依靠使用化学农药,而二化螟的抗药性问题严重影响了生产上的化防效果。为明确田间二化螟种群对常用杀螟药剂的抗性变化情况,采用点滴法测定了采自7省12地的二化螟田间种群对三唑磷、毒死蜱、杀虫单和阿维菌素的抗药性水平。结果表明:不同地区二化螟种群对4种杀虫剂的抗性存在显着地理差异。浙江瑞安、苍南、金华、象山种群,江西泰和种群,湖北武穴、孝感种群以及安徽庐江种群对三唑磷处于高-极高抗性状态,抗性倍数在42.5-302.5之间;江苏仪征、邗江种群和四川达州种群对三唑磷仍较为敏感,抗性倍数为1.3-3.9,其中江苏仪征种群对该药剂最为敏感。浙江象山种群和安徽庐江种群对毒死蜱处于高水平抗性状态,抗性倍数在64.5-78.4之间;浙江苍南、瑞安、金华种群,江西泰和种群,湖南攸县种群,湖北孝感种群和江苏邗江种群对毒死蜱为中等水平抗性,抗性倍数在13.6-30.6之间;江苏仪征和湖北武穴种群对该药剂为低水平抗性,抗性倍数为5.2-9.7;四川达州种群对毒死蜱相对最为敏感,抗性倍数为2.3。江苏仪征、邗江种群,四川达州种群和安徽庐江种群对杀虫单敏感,抗性倍数在1.1-2.1之间,以江苏邗江种群最为敏感,其余种群对杀虫单抗性水平为低-中等水平,抗性倍数在7.1-16.2之间。浙江苍南、瑞安、金华和江西泰和种群对阿维菌素产生低水平抗性,抗性倍数在5.6-7.5之间;其余种群对阿维菌素抗性均处于敏感-敏感性下降状态(RR=0.6-4.5),其中最敏感的种群为四川达州种群(DZ11)。对三唑磷、毒死蜱、杀虫单和阿维菌素抗性水平最高的种群分别为浙江苍南种群(CN11,RR=302.5),安徽庐江种群(LJ11,RR=78.4),浙江瑞安种群(RA10,RR=16,2)和江西泰和种群(TH11,RR=7.5).从地理位置上看,东南部二化螟种群的抗性普遍高于我国西部地区和北部地区。氯虫苯甲酰胺在我国登记用于防治水稻二化螟,为指导田间合理用药,用稻苗浸渍法首次对采自不同年份不同地区的22个二化螟种群对氯虫苯甲酰胺的敏感性进行了监测,并建立了田间水稻二化螟种群对该药剂的敏感基线。由监测结果可以看出,二化螟不同田间种群对氯虫苯甲酰胺的敏感性存在一定差异,其中最敏感和敏感性最低的种群分别为四川富顺(FS11)种群和湖北武穴(WX10)种群,LC50分别为为0.821mg/L和16.704mg/L,最高值与最低值之间的敏感性差异为20.3倍。其余种群对氯虫苯甲酰胺的LCso值在1-11mg/L之间,部分种群的敏感性存在显着差异,但并未发现田问种群的敏感性差异存在地理分布规律。同一地理种群2010年与2011年之间的敏感性基本上没有大的差异,仅安徽庐江种群2011年的LC50有所下降。将所有31个种群所测数据进行合并计算毒力回归式,得出混合种群对氯虫苯甲酰胺的平均LC50为4.412mg/L,建议以Y=1.014X-0.654作为二化螟种群对氯虫苯甲酰胺的敏感基线。测定了各地方种群二化螟的酯酶、多功能氧化酶、谷胱甘肽-S-转移酶的活性,并将这些酶活性大小与其相对应种群对三唑磷、毒死蜱、杀虫单及阿维菌素的毒力进行了相关性分析,结果发现各地理种群酯酶、多功能氧化酶、谷胱甘肽-S-转移酶的活性均有差异,活力最高和最低种群分别相差3.9、6.2和2.4倍,但这种差异与其对三唑磷、毒死蜱、杀虫单、阿维菌素这四种药剂的抗性没有相关性。

魏丹[9](2011)在《阿维菌素和杀虫单在小白菜及土壤中的残留污染行为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农药施用使农产品产量的大幅增长,但是由于长期不合理使用带来了严重的农药残留问题,对农产品品质安全和人类健康构成了严重危胁,已经引起了人们的越来越多的关注。因此加强农药在土壤环境和农产品中污染行为研究,对于保护农业环境,促进农产品安全生产,保障人体健康具有重要意义。本论文开展了阿维菌素和杀虫单在小白菜和土壤中的残留污染特征研究,建立了阿维菌素和杀虫单在小白菜和土壤中的残留分析方法;同时,通过田间试验,研究了阿维菌素和杀虫单在小白菜和土壤中残留消解动态规律及其最终残留量,以期为阿维菌素和杀虫单在小白菜上最大残留限量标准的制订提供重要基础数据,为20%阿维菌素·杀虫单可湿性粉剂在小白菜上安全合理使用提供重要科学依据。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研究建立了阿维菌素在小白菜和土壤中的液相色谱分析方法。在本研究中,土壤用20 mL水和50 mL丙酮提取,二氯甲烷分三次萃取,小白菜用100 mL水和丙酮1:1混合液提取,再用石油醚和乙腈分步萃取,萃取液经过浓缩后用甲醇定容,液相色谱(DAD)测定。该检测方法的灵敏度、准确度以及精密度等均可达到农药残留检测的要求。2.研究建立了杀虫单在小白菜和土壤中的气相色谱分析方法。在本研究中,小白菜和土壤样品用0.1 mol·L-1盐酸酸化后,调节pH至8.59.0范围内,加入1 mol·L-1硫化钠4 mL,在水浴条件下转化为沙蚕毒素,用石油醚萃取,萃取液经过浓缩后用正己烷定容,气相色谱(ECD)测定。该检测方法的灵敏度、准确度以及精密度等均可达到农药残留检测的要求。3.通过田间试验,研究了阿维菌素和杀虫单在小白菜和土壤中残留消解动态规律及其最终残留量。本研究与2009年和2010年两年分别在天津、江苏两地进行了大田试验,20%阿维菌素·杀虫单可湿性粉剂在小白菜和土壤样品上的施药剂量均为1.5倍推荐剂量。试验结果表明,20%阿维菌素·杀虫单可湿性粉剂在小白菜和土壤中残留消解过程符合一级动力学数学模型,阿维菌素和杀虫单在小白菜上的残留半衰期均小于30 d,属易降解农药。4.按照田间试验设计方案,20%阿维菌素·杀虫单可湿性粉剂在小白菜和土壤上施药剂量分别为推荐剂量和1.5倍推荐剂量,各施药2次和3次,距最后一次施药1 d、3 d和5 d时分别采集小白菜和土壤样品进行残留测定。两年两地试验结果表明,距最后一次施药5 d时,阿维菌素和杀虫单在小白菜中的最高残留量分别为0.0436 mg·kg-1和0.0428 mg·kg -1。5.我国目前尚未制定阿维菌素和杀虫单在小白菜中的最高残留限量(MRL)值,经检索国内外相关标准,日本肯定列表规定甘蓝中阿维菌素最大残留限量为0.01 mg·kg-1;我国农业行业标准《农产品中农药最大残留限量》(NY 1500.1.11500.30.4-2007)规定,叶菜中阿维菌素最大残留限量为0.05 mg·kg -1,甘蓝中杀虫单最大残留限量为0.2 mg·kg -1。因此,参考我国农业行业标准《农产品中农药最大残留限量》(NY 1500.1.11500.30.4—2007)规定的叶菜中阿维菌素最大残留限量值和甘蓝中杀虫单最大残留限量值,按照1.5倍推荐剂量5.40 g/20m2,在小白菜58片叶时手动喷雾施药处理,最多施药3次,两次施药间隔7 d,距最后一次施药5 d时,阿维菌素和杀虫单在小白菜中的残留是安全的。

张海艳[10](2011)在《大螟田间种群对不同杀虫剂的敏感性及其抗性机理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大螟(Sesamia inferens (Walker))是水稻的重要害虫之一。其寄主范围广,通常在稻田周边零星发生,对水稻的危害总体不及二化螟和三化螟。近年来随着耕作制度的变化,以及作物布局的多样化,致使大螟发生危害逐年加重,在有些地区甚至成为水稻螟虫的优势种。但水稻螟虫的防治习惯于以防治二化螟和三化螟为主,兼治大螟,很少专门考虑或测定药剂对大螟的有效性。本研究根据水稻螟虫防治需求,首先以饲料涂药法建立了杀虫剂对大螟的毒力测定技术,同时利用江苏南京和浙江温岭两地田间大螟为试虫,测定了常用杀虫剂对大螟的毒力差异,并研究了几种抗性水平较高的药剂的抗性机理,以及药剂增效复配最佳配比的筛选,旨在为生产上防治大螟提供合理用药的理论依据。1.大螟田间种群对不同杀虫剂的敏感性测定连续2年用新建的饲料涂药法测定了十多种常用杀虫剂对江苏南京和浙江温岭地区大螟的毒力状况,通过对比分析发现,除杀虫单和三唑磷等少数药剂外,大螟对多数杀虫剂没有产生明显的抗药性,地区和年度之间敏感性变化不大。不同药剂对大螟的毒力顺序为:甲维盐>>阿维菌素>>稻丰散≈氯虫苯甲酰胺>>氟铃脲≈虫酰肼>茚虫威>醚菊酯>杀螟硫磷≈丙溴磷>三唑磷≈丁烯氟虫腈≈毒死蜱>>杀虫单。与二化螟对比分析发现,大螟对不同药剂的敏感性与二化螟有明显的差异,大螟对稻丰散和丙溴磷的敏感性显着高于二化螟,而对阿维菌素、氯虫苯甲酰胺和毒死蜱的敏感性则显着低于二化螟。讨论认为,近些年大量使用阿维菌素和毒死蜱防治水稻螟虫和飞虱,不利于对大螟的兼治。而针对性的防治大螟,可以利用其敏感性特性,充分发挥稻丰散和丙溴磷等低毒廉价有机磷杀虫剂的作用。2.大螟抗药性的生化机制分别测定了三种增效剂(PBO、DEM、TPP)在大螟温岭种群、南京种群和室内敏感性恢复种群中对不同杀虫剂的增效作用,同时比较测定了这3个种群大螟幼虫的酯酶、谷胱甘肽S-转移酶和多功能氧化酶的活性。结果显示:3种增效剂对杀虫单均没有明显的增效作用。TPP对甲维盐的增效效果最好,其次是DEM, PBO仅在高耐种群中表现出显着增效。PBO和DEM对醚菊酯都具有很好的增效作用,但TPP没有增效作用。TPP对三唑磷的增效效果最好,其次是DEM,但PBO没有增效作用。PBO对丙溴磷的增效效果最好,TPP略有增效,而DEM则没有明显的增效作用。酶活力测定发现,南京种群、温岭种群和室内敏感性恢复种群间多功能氧化酶活性均存在显着性差异,并与其耐药力水平呈正相关。温岭种群的酯酶活性显着高于南京种群和室内饲养品系,后两者没有显着差异。谷胱甘肽S-转移酶以DCNB为底物时,两田间种群不存在显着的活力差异,但显着高于室内饲养品系。讨论认为大螟的耐药性和抗药性大都与解毒代谢酶有关;不同药剂的耐药性增加或抗药性发生所涉及的代谢酶有明显差异;而对同一种药剂来说,随着害虫抗性的增强,参与的代谢酶也有明显的变化。3.稻丰散与甲维盐及氟铃脲复配最佳配比的筛选依据毒力测定资料选择甲维盐、稻丰散和氟铃脲为有效单剂,进行增效复配组合的筛选。结果发现甲维盐与稻丰散不同配比的共毒系数顺序为CTC1:2>CTC1:4 >CTC1:1>CTC2:1>CTC4:1,以LC5o按1:2复配时的CTC值最大(200.79),增效明显;1:4时的CTC值为135.27,有增效作用;其他三种配比CTC值均小于100,没有增效作用。氟铃脲和稻丰散不同配比的共毒系数表现为CTC1:1>CTC1:2> CTC2:1>CTC1:4>CTC4:1,其中LC50配比为1:1时,共毒系数为227.99,有明显增效作用,配比为1:2、1:4和2:1时,共毒系数分别为118.01、94.03和99.55,表现为相加作用。配比为4:1时,共毒系数为68.18,表现为拮抗作用。由此表明本研究筛选出了2个不同的杀虫剂增效复配组合,建议进一步研究开发,为大螟防治提供新型有效药剂品种。4.大螟不同室内饲养方法比较分别用新鲜茭白饲养法、人工饲料饲养法和稻苗饲养法饲养大螟幼虫,分别统计三龄幼虫成活率,化蛹率,蛹重等,以比较几种饲养方法的差异。研究发现:用新鲜茭白饲养法和人工饲料饲养法饲养的大螟,其三龄幼虫成活率没有明显差异,分别为79%和74%,但化蛹率(47%和34%)和平均蛹重(195.04mg和147.21mg)差别较大,新鲜茭白饲养的大螟的化蛹率和蛹重均明显高于人工饲料饲养的大螟。而稻苗饲养法饲养的大螟三龄幼虫成活率很低,不到10%,且无法生长到化蛹。由此认为室内饲养二化螟非常成功的稻苗饲养法不适宜用于大螟饲养,大螟室内繁殖以茭白饲养法为好,人工饲料饲养法还有待进一步改进。本研究筛选建立的大螟室内饲养技术和大螟饲料涂药法杀虫剂毒力生测技术,为大螟研究提供了实用技术,调查大螟的抗药性现状、筛选有效杀虫剂和增效复配组合,为大螟防治提供了用药选择依据和开发新型高效药剂的途径,而测定不同增效剂对不同药剂的增效作用,同时分析增效作用与不同种群的耐药性和解毒酶活力的关系,为探索大螟对不同杀虫剂的抗性机理和抗性早期发生机制提供了进一步研究的思路。

二、杀虫单原药含量测定方法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杀虫单原药含量测定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橘小实蝇胃毒剂筛选及三种胃毒剂亚致死剂量对解毒酶活性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橘小实蝇的概述
        1.1.1 橘小实蝇的分布
        1.1.2 橘小实蝇的危害与造成的经济损失
        1.1.3 橘小实蝇的生活史特征
    1.2 橘小实蝇成虫的化学防治
    1.3 药剂的复配
        1.3.1 药剂复配的概述
        1.3.2 药剂复配对昆虫增效作用的评价方法
        1.3.3 药剂复配对昆虫的增效作用
    1.4 昆虫的解毒代谢研究
        1.4.1 昆虫的解毒代谢
        1.4.2 昆虫体内谷胱甘肽-S-转移酶的解毒代谢
        1.4.3 昆虫体内羧酸酯酶的解毒代谢
        1.4.4 昆虫体内细胞色素P450 的解毒代谢
    1.5 选题的研究意义与目的
2 材料和方法
    2.1 实验材料
        2.1.1 供试昆虫
        2.1.2 供试药剂
        2.1.3 供试化学试剂
        2.1.4 仪器与设备
    2.2 实验方法
        2.2.1 橘小实蝇的饲养繁殖
        2.2.2 橘小实蝇成虫胃毒药剂的筛选
        2.2.3 橘小实蝇成虫的复配药剂配方筛选
        2.2.4 3种药剂亚致死剂量对橘小实蝇成虫GST、CarE和 CYP450 酶系活性的测定
3 结果与分析
    3.1 不同类型药剂对橘小实蝇成虫的毒力
        3.1.1 新烟碱类药剂对橘小实蝇成虫的毒力
        3.1.2 菊酯类药剂对橘小实蝇成虫的毒力
        3.1.3 有机磷类药剂对橘小实蝇成虫的毒力
        3.1.4 生物源类类药剂对橘小实蝇成虫的毒力
        3.1.5 其他种类药剂对橘小实蝇成虫的毒力
    3.2 多杀霉素与3 种药剂复配对橘小实蝇成虫的联合毒力
        3.2.1 多杀霉素与3 种药剂复配对橘小实蝇成虫最佳配比的筛选
        3.2.2 多杀霉素与3 种药剂对橘小实蝇成虫的协同增效作用
    3.3 3 种药剂亚致死剂量分别对橘小实蝇成虫GST、CarE和 CYP450 酶系活性的测定
        3.3.1 3 种药剂亚致死剂量对橘小实蝇成虫GST活性的测定
        3.3.2 3 种药剂亚致死剂量对橘小实蝇成虫CarE活性的测定
        3.3.3 3 种药剂亚致死剂量对橘小实蝇成虫CYP450 活性的测定
4 讨论
    4.1 橘小实蝇成虫胃毒药剂的筛选
    4.2 多杀霉素与3 种药剂复配对橘小实蝇成虫的联合毒力
    4.3 3 种药剂亚致死剂量分别对橘小实蝇成虫GST、CarE和 CYP450 酶系活性的影响
5 结论
    5.1 橘小实蝇成虫胃毒药剂的筛选
    5.2 多杀霉素与3 种药剂复配对橘小实蝇成虫的联合毒力
    5.3 3 种药剂亚致死剂量分别对橘小实蝇成虫GST、CarE和 CYP450 酶系活性的影响
    5.4 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和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情况

(2)果蝇黄素单加氧酶对杀虫剂的解毒代谢以及芥子碱等对糖脂代谢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杀虫剂毒理与抗药性研究
        1.1.1 表皮穿透速率降低
        1.1.2 靶标敏感性降低
        1.1.3 解毒代谢能力增强
    1.2 FMO的特性与功能
        1.2.1 FMO的基因多样性及结构特征
        1.2.2 FMO的催化氧化机制
        1.2.3 FMO的功能研究
        1.2.4 黄素单加氧酶与人类疾病的关系
        1.2.5 昆虫黄素单加氧酶的研究进展
    1.3 拟探讨的科学问题与研究目的意义
第二章 FMO表达水平对杀虫剂毒力的影响
    2.1 材料与方法
        2.1.1 供试昆虫
        2.1.2 供试药剂
        2.1.3 仪器设备
        2.1.4 试验方法
        2.1.5 数据统计方法
    2.2 结果与分析
    2.3 讨论
第三章 芥子碱、L-肉毒碱等对果蝇糖脂水平的影响
    3.1 材料与方法
        3.1.1 供试昆虫
        3.1.2 供试昆虫细胞
        3.1.3 主要试剂
        3.1.4 仪器设备
        3.1.5 试验方法
    3.2 结果分析
        3.2.1 芥子碱、肉毒碱等对果蝇S2细胞糖脂水平的影响
        3.2.2 芥子碱、肉毒碱等对果蝇虫体糖脂水平的影响
    3.3 讨论
第四章 黑腹果蝇FMO的原核表达
    4.1 材料与方法
        4.1.1 供试昆虫
        4.1.2 主要试剂
        4.1.3 常用试剂配方
        4.1.4 主要仪器
        4.1.5 试验方法
    4.2 结果与分析
        4.2.1 DmFMOs基因表达载体的构建
        4.2.2 DmFMOs蛋白的表达及条件优化
        4.2.3 DmFMOs蛋白的纯化
    4.3 讨论
第五章 黑腹果蝇FMO的真核表达
    5.1 材料与方法
        5.1.1 生化试剂
        5.1.2 相关试剂配制
        5.1.3 实验仪器
        5.1.4 试验方法
    5.2 结果与分析
        5.2.1 基因表达载体的构建
        5.2.2 真核表达结果
    5.3 讨论
全文总结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学术论文发表情况
致谢

(3)苦葛皂苷A提取工艺及其微乳剂的研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苦葛农用活性研究进展
    2.皂苷类植物次生代谢产物的提取及分离纯化研究进展
        2.1 皂苷提取方法研究进展
        2.2 皂苷的分离纯化方法研究进展
        2.3 皂苷的含量分析方法研究进展
    3.植物农用活性成分剂型加工研究进展
    4.研究内容
第二章 苦葛皂苷A提取分离工艺研究
    1.材料与方法
        1.1 供试材料及仪器
        1.2 实验方法
    2.结果与分析
        2.1 苦葛皂苷AHPLC分析方法的建立
        2.2 苦葛样品不同烘干温度对杀螺活性成分的影响
        2.3 超声波提取工艺的优化
        2.4 热回流提取工艺优化
        2.5 大孔树脂粗分离工艺研究结果
        2.6 C18柱层析分离工艺优化
        2.7 大孔树脂和C18分离纯化工艺的验证
    3.小结与讨论
第三章 苦葛皂苷微乳剂的研制
    1.材料与方法
        1.1 供试材料
        1.2 实验方法
    2.结果与分析
        2.1 微乳剂的研制
        2.2 微乳剂的应用
    3.小结与讨论
第四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

(4)茴香薄翅野螟抗毒死蜱和高效氯氰菊酯的初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主要符号对照表
第1章 研究背景及目的意义
    1.1 害虫抗药性研究进展
        1.1.1 害虫抗药性定义及主要鳞翅目害虫抗药性现状
        1.1.2 害虫抗药性监测方法及研究进展
        1.1.3 害虫抗药性的机理
        1.1.4 茴香薄翅野螟抗药性的治理原则及对策
    1.2 茴香薄翅野螟研究进展
        1.2.1 茴香薄翅野螟的生物学特性及发生规律
        1.2.2 茴香薄翅野螟的防治策略及其存在的问题
    1.3 本研究的目的意义及研究内容
    1.4 研究技术路线图
第2章 茴香薄翅野螟对12种杀虫剂的室内抗药性监测
    2.1 材料与方法
        2.1.1 供试昆虫
        2.1.2 供试农药
        2.1.3 试验方法
        2.1.4 数据分析
    2.2 结果与分析
        2.2.1 2014 年茴香薄翅野螟对12种杀虫剂的室内抗药性监测
        2.2.2 2015 年茴香薄翅野螟对12种杀虫剂的室内抗药性监测
        2.2.3 2016 年茴香薄翅野螟对12种杀虫剂的室内抗药性监测
    2.3 小结与讨论
第3章 基于LC50的茴香薄翅野螟抗性监测分析
    3.1 材料与方法
        3.1.1 供试昆虫
        3.1.2 供试农药
        3.1.3 试验方法
        3.1.4 数据分析
    3.2 结果与分析
        3.2.1 2014-201612 种杀虫剂对茴香薄翅野螟LC50变化
        3.2.2 2014-2016 茴香薄翅野螟对12种杀虫剂的抗药性水平分析
    3.3 小结与讨论
第4章 茴香薄翅野螟抗性机理的初步研究
    4.1 材料与方法
        4.1.1 供试昆虫
        4.1.2 供试药剂
        4.1.3 主要仪器和设备
        4.1.4 试验方法
        4.1.5 数据分析
    4.2 结果与分析
        4.2.1 蛋白质标准曲线
        4.2.2 三种农药亚致死浓度下乙酰胆碱酯酶活性测定结果
        4.2.3 三种农药亚致死浓度下羧酸酯酶活性测定结果
        4.2.4 三种药剂亚致死浓度下谷胱甘肽-S-转移酶活性测定结果
    4.3 小结与讨论
第5章 茴香薄翅野螟抗性简单治理策略—农药混配
    5.1 材料与方法
        5.1.1 供试昆虫
        5.1.2 供试农药
        5.1.3 试验方法
        5.1.4 数据分析
    5.2 结果与分析
    5.3 小结与讨论
第6章 结论与讨论
    6.1 结论
    6.2 讨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5)水稻二化螟的抗药性监测及对双酰胺类杀虫剂的抗性机制初探(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 二化螟的发生及为害
    2 我国二化螟的化学防治及抗药性研究进展
        2.1 二化螟的化学防治及抗药性发展
        2.2 二化螟的抗性机制
        2.3 二化螟的抗药性治理
    3 双酰胺类杀虫剂的研究进展
        3.1 鱼尼丁受体的结构
        3.2 鱼尼丁受体的功能
        3.3 昆虫的鱼尼丁受体
        3.4 双酰胺类杀虫剂简介
        3.5 双酰胺类杀虫剂抗药性研究
    4 本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第二章 水稻二化螟对五种常规药剂的抗药性监测
    1 材料与方法
        1.1 供试昆虫
        1.2 供试药剂
        1.3 生物测定方法
        1.4 统计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二化螟不同种群对阿维菌素的抗药性
        2.2 二化螟不同种群对甲维盐的抗药性
        2.3 二化螟不同种群对毒死蜱的抗药性
        2.4 二化螟不同种群对三唑磷的抗药性
        2.5 二化螟不同种群对杀虫单的抗药性
    3 讨论
第三章 水稻二化螟对两种双酰胺类药剂的抗药性监测
    1 材料与方法
        1.1 供试昆虫
        1.2 供试药剂
        1.3 生物测定方法
        1.4 统计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二化螟不同种群对氯虫苯甲酰胺的抗药性
        2.2 二化螟不同种群对氟苯虫酰胺的抗药性
        2.3 二化螟不同种群对两种双酰胺类杀虫剂与五种常规药剂敏感性之间的相关性
    3 讨论
第四章 水稻二化螟不同地理种群解毒代谢酶的活性
    1 材料与方法
        1.1 供试昆虫
        1.2 主要试剂
        1.3 酶活测定方法
        1.4 统计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地区二化螟的三种解毒代谢酶的活性
        2.2 不同地区二化螟对两种双酰胺类药剂的抗性与代谢酶活性的相关性
    3 讨论
第五章 二化螟对双酰胺类药剂抗性的分子机制初探
    1 材料与方法
        1.1 供试昆虫
        1.2 主要试剂
        1.3 试剂配制
        1.4 主要仪器
        1.5 引物设计
        1.6 总RNA提取及cDNA的合成
        1.7 PCR扩增
        1.8 PCR产物的回收、连接、转化及测序
        1.9 基因组DNA的提取
    2 结果与分析
        2.1 YY14种群鱼尼丁受体G4910E位点的突变
        2.2 抗性和敏感种群中G4910E位点的突变频率
    3 讨论
全文总结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6)绿色农药剂型的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1 文献综述
    1.1 我国农药剂型的加工现状
    1.2 绿色农药剂型的研究现状及应用前景
    1.3 微乳剂-ME
        1.3.1 微乳剂概述
        1.3.2 微乳剂的特性
        1.3.3 微乳剂的优点
        1.3.4 微乳剂的缺点
        1.3.5 微乳剂的基本组成
        1.3.6 微乳剂的质量控制及检测方法
    1.4 水乳剂-EW
        1.4.1 水乳剂简介及概况
        1.4.2 水乳剂的特征
        1.4.3 水乳剂的组成
        1.4.4 水乳剂的性能指标
    1.5 水悬浮剂-SG
        1.5.1 水悬浮剂简介及概况
        1.5.2 水悬浮剂的组成
        1.5.3 农药水悬浮剂质量控制
    1.6 油悬剂-OF
        1.6.1 油悬剂简介及概况
        1.6.2 油悬剂的组成及要求
        1.6.3 油悬浮剂质量控制指标及检测方法
2 实验部分
    2.1 课题设计的主要思路
        2.1.1 微乳剂设计的主要思路及方法
        2.1.2 水乳剂设计的主要思路
        2.1.3 水悬浮剂设计的主要思路
        2.1.4 油悬剂设计的主要思路
    2.2 微乳剂的研制
        2.2.1 30%戊唑醇·丙环唑微乳剂的研制
        2.2.2 12%甲维盐·灭多威微乳剂的研制
        2.2.3 5%螺螨双酯微乳剂的研制
        2.2.4 20%阿维菌素·杀虫单微乳剂的研制
    2.3 水乳剂的研制
        2.3.1 30%苯醚甲环唑水乳剂的研制
        2.3.2 20%丁硫克百威水乳剂的研制
        2.3.3 25%辛硫磷·三唑磷水乳剂的研制
    2.4 水悬浮剂的研制
        2.4.1 10%溴虫腈水悬浮剂的研制
        2.4.2 50%戊唑醇水悬浮剂的研制
        2.4.3 10%氯虫苯甲酰胺·阿维菌素水悬浮剂的研制
    2.5 油悬浮剂的研制
        2.5.1 20%氟吗啉油悬浮剂的研制
        2.5.2 15%氯虫苯甲酰胺·甲维盐油悬浮剂的研制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期间已发表的文章和专利目录

(7)落叶松毛虫酶学特性及生化毒理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1 绪论
    1.1 落叶松毛虫的研究概况
        1.1.1 分布与危害
        1.1.2 生活习性
        1.1.3 落叶松毛虫的防治
    1.2 昆虫酶研究概况
        1.2.1 乙酰胆碱酯酶研究概况
        1.2.2 羧酸酯酶研究概况
        1.2.3 谷胱甘肽S-转移酶
        1.2.4 超氧化物歧化酶
        1.2.5 过氧化氢酶
        1.2.6 其它酶
    1.3 昆虫酶分离与纯化
        1.3.1 AChE的分离纯化
        1.3.2 CarE的分离纯化
        1.3.3 GST的分离纯化
    1.4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2 落叶松毛虫乙酰胆碱酯酶最佳反应体系的建立
    2.1 材料与方法
        2.1.1 供试昆虫
        2.1.2 主要试剂
        2.1.3 试剂配制
        2.1.4 试验方法
    2.2 结果与分析
        2.2.1 蛋白质标准曲线
        2.2.2 AChE最佳反应条件优化
        2.2.3 正交试验的极差分析
    2.3 结论与讨论
3 落叶松毛虫酶组织特异性分布及杀虫剂对酶的离体抑制
    3.1 材料与方法
        3.1.1 供试昆虫
        3.1.2 供试化学试剂和杀虫剂
        3.1.3 各体躯部位酶液的制备
        3.1.4 酶活的测定
        3.1.5 离体活性抑制测定
        3.1.6 蛋白质含量测定
        3.1.7 数据统计分析
    3.2 结果与分析
        3.2.1 蛋白标准曲线及α-萘酚标准曲线
        3.2.2 5种生化酶体躯分布特征
        3.2.3 杀虫剂制剂对5种酶的离体抑制
        3.2.4 原药对落叶松毛虫幼虫5种酶的离体抑制
    3.3 结论与讨论
        3.3.1 落叶松毛虫体内5种酶的分布特征
        3.3.2 体外活性抑制
4 杀虫剂对落叶松毛虫5种酶的活体抑制
    4.1 材料与方法
        4.1.1 供试昆虫
        4.1.2 化学试剂
        4.1.3 供试杀虫剂
        4.1.4 试虫的预处理
        4.1.5 蛋白质含量测定
        4.1.6 数据统计分析
    4.2 结果与分析
        4.2.1 杀虫剂制剂对5种酶的活体抑制
        4.2.2 农药原药对5种酶的活体抑制
    4.3 结论与讨论
        4.3.1 杀虫剂对体内解毒酶(AChE、CarE、GST)活性的影响
        4.3.2 杀虫剂对体内保护酶(SOD、CAT)活性的影响
5 落叶松毛虫AChE和CarE的纯化及其生化特性研究
    5.1 材料与方法
        5.1.1 供试昆虫
        5.1.2 主要试验仪器与试剂
        5.1.3 纯化方法及步骤
        5.1.4 CarE的动力学分析
        5.1.5 纯化前后CarE对杀虫剂敏感性的测定
        5.1.6 蛋白质含量测定
        5.1.7 数据统计分析
    5.2 结果与分析
        5.2.1 AChE的纯化
        5.2.2 CarE的纯化
        5.2.3 CarE的动力学分析
        5.2.4 纯化前后CarE对杀虫剂的敏感性比较
    5.3 结论与讨论
        5.3.1 AChE的纯化
        5.3.2 CarE的纯化及其酶学特性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8)二化螟抗药性监测及其对氯虫苯甲酰胺敏感基线的建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 二化螟发生危害与抗药性现状
        1.1 二化螟发生危害与暴发原因
        1.1.1 二化螟的为害与分布
        1.1.2 二化螟的发生历史与现状
        1.1.3 二化螟种群消长原因
        1.2 二化螟抗药性现状及治理
        1.2.1 防治二化螟用药历史
        1.2.2 二化螟的抗药性发展及现状
        1.2.3 二化螟的抗性风险评估与交互抗性
        1.2.4 二化螟的抗性机理研究进展
        1.2.5 二化螟的抗性治理
    2 氯虫苯甲酰胺的研究进展
        2.1 氯虫苯甲酰胺简介
        2.2 氯虫苯甲酰胺作用机制
        2.2.1 鱼尼丁受体的结构与功能
        2.2.2 氯虫苯甲酰胺的作用机理
        2.3 氯虫苯甲酰胺的抗性研究现状
        2.4 本研究目的及意义
第二章 二化螟对四种田间常用药剂的抗药性监测
    1 材料与方法
        1.1 供试昆虫
        1.2 供试药剂
        1.3 生物测定方法
        1.4 解毒酶活性测定
        1.4.1 酶液制备
        1.4.2 细胞色素P450氧化酶活力测定
        1.4.3 酯酶活力测定
        1.4.4 谷胱甘肽-S-转移酶活力测定
        1.4.5 总蛋白测定
        1.5 统计分析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长江流域稻区二化螟种群对主要杀虫剂的抗性
        2.1.1 二化螟对三唑磷的抗药性
        2.1.2 二化螟对毒死蜱的抗药性
        2.1.3 二化螟对杀虫单的抗药性
        2.1.4 二化螟对阿维菌素的抗药性
        2.2 二化螟不同地理种群代谢酶活性
        2.2.1 细胞色素P450氧化酶的活性
        2.2.2 酯酶活性
        2.2.3 谷胱甘肽-S-转移酶活性
        2.3 讨论
第三章 二化螟对氯虫苯甲酰胺的敏感基线
    3.1 材料与方法
        3.1.1 供试昆虫
        3.1.2 供试药剂
        3.1.3 生物测定方法
        3.1.4 数据处理
    3.2 结果与分析
    3.3 讨论
全文总结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9)阿维菌素和杀虫单在小白菜及土壤中的残留污染行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农药应用与农药残留
    1.2 农药残留的来源和危害
        1.2.1 农药残留的来源
        1.2.2 农药残留的危害
    1.3 农残的监管和控制
        1.3.1 合理使用农药
        1.3.2 发展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
        1.3.3 加强农药管理
        1.3.4 加强农药残留监测
    1.4 农药残留的分析检测研究进展
        1.4.1 样品前处理技术进展
        1.4.2 检测技术研究进展
    1.5 农药阿维菌素简要介绍
        1.5.1 阿维菌素的理化性质
        1.5.2 阿维菌素的机理和毒性
        1.5.3 阿维菌素的防治对象
        1.5.4 阿维菌素的安全性评价
        1.5.5 阿维菌素分析检测方法
    1.6 农药杀虫单简要介绍
        1.6.1 杀虫单的理化性质
        1.6.2 杀虫单的机理和毒性研究
        1.6.3 杀虫单的防治对象及使用方法
        1.6.4 杀虫单的安全性评价标准
        1.6.5 杀虫单分析检测方法
    1.7 研究内容
    1.8 选题的意思和研究方向
第二章 阿维菌素在小白菜和土壤中残留分析方法的建立
    2.1 试剂和仪器
        2.1.1 试剂
        2.1.2 仪器
    2.2 试验方法
        2.2.1 样品制备
        2.2.2 标样制备
        2.2.3 样品提取
        2.2.4 样品净化
        2.2.5 仪器条件
    2.3 结果分析
        2.3.1 标准曲线
        2.3.2 农药残留量计算公式
        2.3.3 方法的灵敏度
        2.3.4 添加回收率、准确度、精确度
    2.4 分析方法讨论
        2.4.1 检测器的选择
        2.4.2 色谱柱的选择
        2.4.3 流动相配比的选择
        2.4.4 提取方式选择
        2.4.5 提取剂的选择
        2.4.6 萃取剂的选择
第三章 杀虫单在小白菜和土壤中残留分析方法的建立
    3.1 试剂和仪器
        3.1.1 试剂
        3.1.2 仪器
    3.2 试验方法
        3.2.1 样品制备
        3.2.2 标样制备
        3.2.3 样品提取和转化
        3.2.4 样品净化
        3.2.5 仪器条件
    3.3 结果分析
        3.3.1 标准曲线
        3.3.2 农药残留量计算公式
        3.3.3 方法的灵敏度
        3.3.4 添加回收率、准确度、精确度
    3.4 分析方法讨论
        3.4.1 萃取剂的选择
        3.4.2 衍生化反应不同pH 的筛选
        3.4.3 衍生化反应水浴锅的温度筛选
        3.4.4 衍生化反应水浴时间的筛选
        3.4.5 检测方法的选择
第四章 阿维菌素和杀虫单在小白菜和土壤中残留消解规律研究
    4.1 田间试验
        4.1.1 实验时间
        4.1.2 试验地点
        4.1.3 试验农药
        4.1.4 试验剂量
        4.1.5 试验作物
        4.1.6 20%阿维菌素·杀虫单可湿性粉剂在小白菜上的消解动态试验
         4.1.7 20%阿维菌素·杀虫单可湿性粉剂在小白菜上的消解动态试验
        4.1.8 对照试验
        4.1.9 环境条件
    4.2 试验方法
    4.3 阿维菌素和杀虫单在小白菜和土壤中残留消解规律
        4.3.1 阿维菌素残留消解规律
        4.3.1.1 阿维菌素在小白菜中的残留消解规律
        4.3.1.2 阿维菌素在土壤中的残留消解规律
        4.3.2 杀虫单消解残留消解规律
        4.3.2.1 杀虫单在小白菜中的残留消解规律
        4.3.2.2 杀虫单在土壤中的残留消解规律
        4.3.3 安全性评价研究
第五章 阿维菌素和杀虫单在小白菜和土壤中污染行为研究
    5.1 田间试验
        5.1.1 试验时间
        5.1.2 试验地点
        5.1.3 试验农药
        5.1.4 施药剂量
        5.1.5 试验作物
        5.1.6 最终残留田间试验
        5.1.7 对照试验
        5.1.8 气候条件和土壤条件
    5.2 试验方法
    5.3 最终残留试验结果
        5.3.1 阿维菌素的残留污染行为
        5.3.2 杀虫单的残留污染行为
    5.4 20%阿维菌素·杀虫单可湿性粉剂在小白菜上的安全性使用评价
第六章 结 论
    1. 20%阿维菌素·杀虫单可湿性粉剂残留分析方法建立和优化
    2. 20%阿维菌素·杀虫单可湿性粉剂残留消解规律和安全使用评价技术研究
    3. 20%阿维菌素·杀虫单可湿性粉剂最终残留试验和安全性使用评价技术研究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

(10)大螟田间种群对不同杀虫剂的敏感性及其抗性机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 大螟的抗药性研究现状
        1.1 大螟的分布及危害
        1.2 大螟的化学防治与抗药性现状
        1.3 大螟的发生现状及治理
    2 杀虫剂的作用机理与昆虫的抗药性机制
        2.1 杀虫剂对昆虫的作用机制
        2.2 昆虫的抗药性机制
        2.2.1 行为抗性
        2.2.2 穿透抗性
        2.2.3 代谢抗性
        2.2.4 靶标抗性
第二章 大螟对药剂的敏感性测定
    2.1 材料和方法
        2.1.1 供试虫源
        2.1.2 供试药剂和试剂
        2.1.3 大螟人工饲料配制方法
        2.1.4 大螟药剂敏感性测定方法
    2.2 结果与分析
        2.2.1 南京地区大螟对10种杀虫剂的敏感性
        2.2.2 室内饲养对田间品系大螟杀虫剂敏感性的影响
        2.2.3 温岭地区大螟对14种杀虫剂的敏感性
        2.2.4 南京地区和温岭地区大螟对14种杀虫剂的敏感性比较
    2.3 讨论
第三章 不同解毒酶对大螟抗药性和耐药性的影响
    3.1 材料和方法
        3.1.1 供试虫源
        3.1.2 供试药剂和试剂
        3.1.3 增效作用测定方法
        3.1.4 代谢酶活性测定方法
        3.1.5 酶液中蛋白质含量测定
    3.2 结果与分析
        3.2.1 三种增效剂对几种杀虫剂的增效作用测定
        3.2.2 大螟不同种群的解毒酶活力测定
    3.3 讨论
第四章 稻丰散与甲维盐及氟铃脲复配的增效组合筛选
    4.1 材料与方法
        4.1.1 供试虫源与药剂
        4.1.2 测定方法
    4.2 结果与分析
        4.2.1 稻丰散与甲维盐的增效复配组合筛选
        4.2.2 稻丰散与氟铃脲的增效复配组合筛选
    4.3 讨论
第五章 大螟不同室内饲养方法的比较
    5.1 材料与方法
        5.1.1 供试虫源
        5.1.2 饲养方法
    5.2 结果与分析
        5.2.1 不同方法饲养大螟三龄幼虫的成活率
        5.2.2 不同方法饲养大螟的化蛹率
        5.2.3 不同方法饲养大螟的蛹重比较
    5.3 讨论
全文总结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四、杀虫单原药含量测定方法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橘小实蝇胃毒剂筛选及三种胃毒剂亚致死剂量对解毒酶活性影响[D]. 刘坤峰. 广西大学, 2020(07)
  • [2]果蝇黄素单加氧酶对杀虫剂的解毒代谢以及芥子碱等对糖脂代谢的影响[D]. 薛圆. 南京农业大学, 2019(08)
  • [3]苦葛皂苷A提取工艺及其微乳剂的研制[D]. 侯鑫鑫. 四川农业大学, 2018(02)
  • [4]茴香薄翅野螟抗毒死蜱和高效氯氰菊酯的初步研究[D]. 王一鸣. 青海大学, 2017(12)
  • [5]水稻二化螟的抗药性监测及对双酰胺类杀虫剂的抗性机制初探[D]. 姚蓉. 南京农业大学, 2015(06)
  • [6]绿色农药剂型的技术研究[D]. 梁静静. 青岛科技大学, 2013(05)
  • [7]落叶松毛虫酶学特性及生化毒理学研究[D]. 邹传山. 东北林业大学, 2013(02)
  • [8]二化螟抗药性监测及其对氯虫苯甲酰胺敏感基线的建立[D]. 张真真. 南京农业大学, 2012(01)
  • [9]阿维菌素和杀虫单在小白菜及土壤中的残留污染行为研究[D]. 魏丹. 中国农业科学院, 2011(10)
  • [10]大螟田间种群对不同杀虫剂的敏感性及其抗性机理研究[D]. 张海艳. 南京农业大学, 2011(05)

标签:;  ;  ;  ;  ;  

杀虫单原药测定方法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