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陆晓晨等人的工作时间

浅谈陆晓晨等人的工作时间

一、路孝忱等任职时间考略(论文文献综述)

孟聪敏[1](2019)在《路德与清代教育》文中研究指明路德是清代着名教育家,且在诗文、书法、绘画等方面也颇具造诣。本文研究之“教育”主要为书院教育,兼及家庭教育。路德一生在书院讲学近三十年,门下生徒中第者非常多,且其所编“举业书籍”广为流传,因此声名远播。但路德其人却有争议之处,主要是路德是否“专于举业”、“以中式为成效”、“败坏人才”的问题。当前关于路德的研究成果非常少,多与其“举业”有关,且尚未对路德教育思想与内容进行全面梳理的研究成果。本文在学术界研究基础上,广泛搜集资料,通过研究路德教育思想与内容,探究路德是否“专于举业”、“败坏人才”的问题。首先,对路德生平及其着述的版本进行研究,并通过路德所编“举业书籍”的版本探究其在清代的影响,其次对路德的教育思想与内容一一探析,最后探究路德在人才培养上的效果。路德教育弟子与后人,以培养真儒、良吏为目标,先培养品行,后授儒经与举业之法,再教为官之道,使生徒与后人达到儒家“内圣”、“外王”的理想,因此路德并非专于举业。在路德后人与弟子中,不仅进入仕途的人多,且多是德才兼备的人才,并对社会发展与稳定做出了一定的贡献,因此路德并非“败坏人才”之人。除此之外,路德的教育思想有其可贵之处。

朱哲[2](2016)在《近代陕西新式学堂与陕西同盟会关系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近代以来,在西方列强的坚船利炮下,中国的大门被迫打开,几千年来以小农经济为基础的社会开始瓦解,逐渐向近代社会转型。陕西身处内陆地区,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更加尖锐,广大人民走向了破产的边缘。为了维护自身统治,缓解国内外矛盾,清政府创办了许多新式学堂。这些学校在教授新知识、新技能的同时,也启迪了人们反帝反封建的思想。广大陕西新式学堂的学生就是在这种背景下加入到同盟会当中的。他们不仅在陕西辛亥革命的组织和领导中起着核心作用,还积极投身到社会事业的发展中去,创办新式学堂,提升新式学堂的教学理念,为陕西教育的近代化做出了突出贡献。本论文分别对近代陕西新式学堂和陕西同盟会的产生和发展进行论述,对陕西新式学堂和陕西同盟会之间的关系进行了一定的研究和探索。论文主要包括三个部分,第一部分对陕西新式学堂的建立和对陕西同盟会的影响进行探究,第二部分对陕西同盟会的创建及其对陕西新式学堂的影响进行分析,第三部分对陕西新式学堂和陕西同盟会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阐释,并思考和挖掘了陕西新式学堂和陕西同盟会对当代的反思,从而为当代教育的发展提供一定的借鉴。本论文通过对近代陕西新式学堂和陕西同盟会的研究,探析二者之间的关系,使人们更好的理解先进的教育和社会变革之间的关系,更清楚的认识到先进知识分子对社会发展的引领作用,从而更好的发展教育,尊重知识,尊重人才,推动社会的和谐发展。

陆永胜[3](2015)在《心·学·政—明代黔中王学思想研究》文中指出“心”、“学”、“政”是明代黔中王学思想展开的三个重要论域。黔中王学形成、发展、式微于其中的语境具有双重性:一为时代共性语境。黔中王学在百余年的发展历程中经历了中晚明朱氏王朝由盛转衰的过程,时局的颓废与学风、民风、吏风的流弊日甚一日。一为地域个性语境。明代中期的贵州建省不久,正处于国家化和内地化的转型期,士人以大一统为价值诉求积极建构边地知识体系和社会秩序,形成了以阳明学为内核的黔中儒学思想世界。两种语境交融互动形成的“典型环境”赋予黔中王学思想以时代共性和地域个性,成就了黔中王学这一“典型学派”,同时也为其思想在“心”、“学”、“政”论域的展开铺设了客观环境和思想背景。黔中王学思想在发展演变过程中一方面与时代、地域的政治、文化相呼应,另一方面坚持和发展了心学的立场和思想体系,从而呈现出双重结构:首先是显性结构,即时代语境、地域语境与个体学行相结合,依历时顺序呈地域分布的动态思想传承。其在整体上表现为黔中五大王学重镇的形成、发展和学派、个体思想的传承与理论的具体展开,具体表现在四个方面:一、本体的转向。阳明龙场悟道由反对外在理本体的桎梏而确立了具有本体-主体地位的内在心本体,突出了普遍性与个体性原则的合一;而以李渭、孙应鳌、邹元标为代表的黔中王门后学在对治个体情志肆虐的过程中又回归对普遍性之仁的强调。前者为异质的转向,后者仍是立足心体的向度转变。二、功夫的转变。功夫的转变包含两个层面:第一、功夫内在维度的转变,阳明龙场悟道由反对明初理学知行不一而提出知行合一,而黔中王学在后期对治销行于知的玄虚学风中突出强调“行”的重要性,如蒋信的实践论、李渭的先行说、孙应鳌的治理思想、邹元标的实行思想皆是如此。前者是前后异质的转变,后者是知行合一维度内的调整;第二,功夫向度的转变,以阳明、蒋信、李渭、孙应鳌为代表的前期黔中王学以内向性的修养功夫为主,强调实有诸己,而后期的邹元标强调内悟外修互证的实有实用的功夫。三、学之形态的变化。早期黔中王学由反对代表官方意识形态的僵化朱学而建立了主体昂立的心学,而在黔中王学后期的救世思潮中又走向了心学视阈内的某种程度的朱学倾向,这突出表现在邹元标的思想中。四、道与势的内在互动与紧张贯彻于黔中王学思想始终,并突出体现在以讲学治世为主要内容的民间治理、政治治理思想中。如以阳明为代表的前期黔中王学是以道治世,但不反对借势治世,道在客观上符合了势的要求,而黔中王学诸儒在后期社会危机日甚的情况下,积极以道治世,借势治世,主动追求道势合一。这一具体实践过程表现为由阳明的觉民行道经由蒋信、李渭、孙应鳌的以心治世到邹元标的格君救世。其次为隐性结构,即黔中王学诸儒思想在求同存异原则下建构起来的具有内在逻辑的学派思想体系,此为共时的整体静态呈现。其在整体上表现为以心为本体和理论内核,以知行合一为致思维度,以本体论、功夫论、实践论为载体和目标的理论展开,具体呈现出三个向度:一、“心学合一”,内容包括本体(生成)论、功夫论、修养论的合一,其以本体和功夫的合一为总体特征;二、“心政合一”,体现于由心体范导的治世实践中,包括格心觉民、格心治世、格心救世等,其以“仁政”为总体特征;三,“学政合一”,即社会讲学与治世的合一,其以“德化”为总体特征。这三个向度具有逻辑的相互独立性,但在具体实践形态中是相互交融的。黔中王学思想的显性结构侧重个性的呈现,隐性结构侧重共性的抽象,二者的圆融互动使“心”、“学”、“政”三个论域密切联系,呈现出“心学”、“心政”、“学政”的理论形态和“修身”、“为学”、“为政”等实践形态,并表现出“心统学政”的理论特质和“重行致用”的实践特质。黔中王学思想最终导向的是儒家“内圣外王”的经典命题。总之,黔中王学思想的内容、特质和价值呈现于具体的时代和地域语境中,体现出其作为地域断代思想史的地位和价值意义。

王才友[4](2011)在《“赤”、“白”之间:赣西地区的中共革命、“围剿”与地方因应》文中研究指明1926年北伐开始以后,国共两党在高层政治中展开了激烈的权力角逐,然而,双方在地方社会的势力争夺却很不平衡。分共以前,大多数国民党基层党部均由中共控制,故其在地方社会之权势远愈国民党。不过,这点并不能保证中共在分共后成功地进行革命动员。社会失范情势下的地方力量成为国共两党均需共同面对的的问题。在此情形下,中共如何开展“革命”?国民党又如何对其进行“围剿”?处在其间的地方势力又是如何因应?本文聚焦于中共在以吉安为中心的赣西地区的革命,打通“赤”、“白”界限,通过探讨基本史实来分析1925-1935年间国共两党在此区域的军事政治发展的内在逻辑。本文将以暴动和分田来探讨中共革命与地方社会的关系,并围绕“围剿”和“善后”来论述国民党一方与地方势力的互动关系。以中共而论,在其政治动员中,面对地方干部的阻力,外来干部虽然以肃反的方式暂时压制了内部的反抗,却导致了江西苏维埃革命探索的失败。1933年之后,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人改变了此前忽略地方乡绅的做法,在吉安地区,承认萧家璧等地方社会力量的存在,并对其作出政治妥协。这种不同的政治选择,对国、共两党在江西,甚至其他地区的军事成败产生了重要影响。

高升荣[5](2006)在《水环境与农业水资源利用 ——明清时期太湖与关中地区的比较研究》文中认为本文对明清时期太湖和关中两地区的水环境与农业水资源利用之间的关系进行比较研究,其主旨是要研究如何正确处理人和水资源的关系,如何合理认识和对待人在水资源利用中的地位问题。本文研究主要有三个重点:一是研究人和水之间的关系,表现为人和自然的冲突与互动;二是研究人和人之间的关系,表现为人们在利用、分配水资源时的互动。三是对于影响农业水资源利用方式以及利用效率的诸方面因素进行探讨。 全文共分五章,以太湖和关中地区为研究对象,具体探讨了明清时期的水环境与农业水资源利用之间的关系。 第一章从明清时期太湖和关中地区对农业水资源的利用方式来探讨人和水的关系。水资源的利用可以分为对地表水资源的利用和对地下水资源的利用,太湖地区水资源丰富,因此该地区的农业用水基本是利用地表水资源,突出的表现形式为河渠灌溉和塘浦圩田的开发利用以及海塘的修筑。关中地区,干旱少雨,水资源总量不丰富,人们在利用地表水资源进行河渠灌溉的同时,还注重开发利用地下水资源,表现形式为凿井和利用泉水灌溉。不同的灌溉方式体现了人们在利用水资源时,根据不同的自然状况,因地制宜地采取利用方式,达到为农田灌溉服务的目的。 第二章是研究自然水环境与农业发展的关系。自然水环境与农业发展之间的关系密切,自然水环境状况直接影响着粮食作物的种植结构,太湖地区是以水田作物为中心,关中地区以旱地作物为中心。不同的自然水环境也影响了地区耕作技术的差异,太湖地区水田耕作技术发达,关中地区则是旱地耕作技术完备。对农业水资源的利用方式和程度(也即农田水利事业的发展)直接影响着农业的发展,而农业的发展尤其是土地的垦殖,耕地面积的扩大又引起了自然水环境的变迁。 第三章、第四章、第五章是从制度层面考察人们对农业水资源的利用。所谓制度就是人和人之间的行为规范,它改善人们在分配资源和争夺资源方面的紧张。它给出一个游戏规则或解决方案,来解决水资源的分配问题,使水资源的配置达到最优。具体从对水资源的管理方略和水资源利用中的矛盾冲突与协调两个方面论述。 第三章从明清时期太湖和关中地区对农业水资源的管理方略,来探讨在农业水资源利用过程中的人水关系和人人关系。农业水资源的管理主要分为农田水利工程的管理和农业用水管理。对农田水利工程的管理决定着水利工程发挥的效应,文章主要从水利工程的经营方式、维护管理以及经费来源等方面入手来探讨明清时期太湖和关中地区对农田水利工程的管理。

李振武[6](2004)在《路孝忱等任职时间考略》文中研究说明

二、路孝忱等任职时间考略(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路孝忱等任职时间考略(论文提纲范文)

(1)路德与清代教育(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缘起与意义
    二、研究现状
    三、创新之处
第一章 路德生平及其着述
    第一节 路德生平考述
    第二节 《柽华馆全集》版本研究
    第三节 路德“举业书籍”的版本与影响
第二章 路德与清代书院教育
    第一节 清代科举与书院关系日益紧密
    第二节 路德以真儒、良吏为人才培养目标
    第三节 路德“举业与修业相辅”的教育思想
第三章 路德与陕西人才培养
    第一节 路德对后人的培养与影响
    第二节 路德对及门弟子的培养与影响
结论
附录
参考文献
致谢

(2)近代陕西新式学堂与陕西同盟会关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
        1.1.1 选题目的
        1.1.2 选题意义
    1.2 研究现状综述
        1.2.1 近代陕西新式学堂研究现状
        1.2.2 近代同盟会的研究现状
    1.3 研究思路、方法、内容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1.3.3 研究内容
    1.4 研究的重点、难点、创新点
        1.4.1 研究重点
        1.4.2 研究难点
        1.4.3 研究创新点
2 近代陕西新式学堂及其对陕西同盟会的影响
    2.1 近代陕西新式学堂的建立
        2.1.1 新式学堂的内涵界定
        2.1.2 近代陕西新式学堂的初创
        2.1.3 近代陕西新式学堂的发展
    2.2 近代陕西新式学堂对陕西同盟会的影响
        2.2.1 推动教育、经济发展改进社会风气
        2.2.2 培养同盟会骨干力量
        2.2.3 增强同盟会凝聚力促进同盟会成员思想解放
3 陕西同盟会及其对近代陕西新式学堂的影响
    3.1 陕西同盟会概述
        3.1.1 陕西同盟会的成立
        3.1.2 陕西同盟会成立的时代背景
        3.1.3 陕西同盟会的主要成员
    3.2 陕西同盟会对近代陕西新式学堂的影响
        3.2.1 救亡图 存宣传革命 启迪新知
        3.2.2 扩大教学规模 提升教学理念
        3.2.3 巩固政权 提高新式学堂的社会影响力
4 近代陕西新式学堂与陕西同盟会中的问题与反思
    4.1 近代陕西新式学堂与陕西同盟会存在的问题
        4.1.1 近代陕西新式学堂中存在的问题
        4.1.2 陕西同盟会中存在的问题
        4.1.3 近代陕西新式学堂与陕西同盟会间关系的相互制约
    4.2 近代陕西新式学堂与陕西同盟会的反思
        4.2.1 重视教育的投入
        4.2.2 加强区域间均衡发展
        4.2.3 充分发挥知识分子在社会发展中的引领作用
5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致谢

(3)心·学·政—明代黔中王学思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一、选题背景与意义
    二、研究现状与启示
    三、研究思路与方法
第一章 明代黔中儒学思想世界的形成
    第一节 时代与传统的嬗变
        一、心·学·政:从“内圣外王”之思谈起
        (一) 有关论争与儒学立场
        (二) 信仰、理想与现实的内在辩证
        二、明初政治生态与士人心态
        三、明初黔中儒学的准备
    第二节 黔中王学的意义世界构建
        一、龙场悟道与阳明心学
        (一) 生活层面的体验
        (二) 生命层面的体验
        (三) 道的层面的体验
        (四) 龙场悟道与阳明心学的开启
        二、意义信仰本体的转换
        (一) 释“元”与心体确立
        (二) 释“贞”与心体内涵
        (三) 本体与实践进路
        三、价值主体的重新确立
        (一) 本体-主体之心的确立
        (二) 知行合一的实践维度
        四、阳明心学的实学内涵
        五、黔中王学的区域建构
第二章 修文/贵阳王学士人群及其思想
    第一节 修文/贵阳王学的形成与发展
        一、弟子师承及相关考证
        (一) 修文王学
        (二) 贵阳王学
        二、《镇远旅邸书札》考辩
    第二节 心学与心政:蒋信心学的实践特质
        一、道统叙述与学派归属
        二、心为气本的本体论
        (一) 论一心
        (二) 论心与气
        (三) 论心与物
        三、逆觉体证的修养功夫论
        (一) 慎独与定静安虑
        (二) 默识与戒慎恐惧
        四、以政为中心的实践论
        (一) 心政
        (二) 德政
        (三) 学政
第三章 思南王学的开展及其思想
    第一节 思南王学的形成与讲学活动
        一、思南王学的形成与学承谱系
        二、思南王学的讲学及其特质
    第二节 仁体与先行:李渭心学的时代意识
        一、为学五变
        二、以仁为体的本体论
        (一) 仁体的生成语境
        (二) 仁体的内涵
        (三) 仁体的实践取向
        三、“毋意”与“先行”的功夫论
        (一) 理论面向与时代内涵
        (二) 功夫论辩与时代价值
第四章 清平王学的形成及其思想
    第一节 清平王学的形成与弟子学承
        一、清平王学的发生学境域
        二、弟子与学承
    第二节 治心与治世:孙应鳌心学的价值取向
        一、“仁”质《易》文的心体建构
        (一) 心体的建构
        (二) 心的内涵与实践意蕴
        二、实有诸己的功夫修养论
        (一) 集义与立志
        (二)诚意与慎独
        三、以“心”为内核的治理论
        (一) 个人治理
        (二) 社会治理
第五章 都匀王学的传承及其思想
    第一节 都匀王学的形成与发展
        一、都匀王学的发生学境域
        二、弟子与学承
    第二节 振世觉民:邹元标心学的经世情怀
        一、实心:心性合一的本体论
        (一) 识仁说
        (二) 透性说
        (三) 以心释空
        二、实功:修悟合一的功夫论
        (一) 知行合一的功夫维度
        (二) 修悟合一的功夫方法
        (三) 功夫的实践价值
        三、实行:思与行合一的仁治观
        (一) 讲学觉民以为政
        (二) 格君重德以治世
结语:心·学·政之间的价值反思
    一、心统学政:黔中王学的理论特质
    二、重行致用:黔中王学的实践特质
    三、实学实用:黔中王学的学术价值
    四、道势合一:黔中王学的实践价值启示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4)“赤”、“白”之间:赣西地区的中共革命、“围剿”与地方因应(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一、文献评论
    二、概念和论题
    三、研究思路和章节安排
第二章 中共革命在赣西:1927年前后的变化与地方社会
    一、前言
    二、分共前后的赣西革命
    三、暴动:1927-1928年间的赣西革命
    四、中共暴动与地方各界的反应
    五、小结
第三章 革命的激进化与东固根据地的分田运动
    一、前言
    二、地方干部的形成与减租减息运动的开展
    三、红四军控制下的分田运动与攻打吉安
    四、土地动员的困境:吉安、吉水分田运动之解析
    五、小结
第四章 国民党剿共军事的推行及其与地方势力矛盾的激化
    一、前言
    二、1927-1930年间的地方剿共
    三、邓英驻守吉安与吉安城的陷落
    四、处置邓英:国民党剿共军事和善后的失败
    五、小结
第五章 地方士绅、政治分裂与剿共军事的转折
    一、前言
    二、区联自治的起源:客籍士绅与地方政治分裂
    三、角力:联区自治中的客籍士绅
    四、"剿匪"的共谋:省府对客籍士绅的妥协
    五、小结
第六章 结语
    一、革命背景下的内生与外塑:国共两党的比较
    二、革命、"地方"与地方社会
    三、赣西革命与1920年代以来的中国社会
参考文献
后记

(5)水环境与农业水资源利用 ——明清时期太湖与关中地区的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绪论
    一 选题的研究目的及意义
    二、相关的学术研究成果
    三、基本概念的界定
    四、研究思路与基本框架
第一章 自然水环境与农业水资源利用方式
    第一节 以地表水资源利用为主的太湖地区
        一、太湖地区的自然水环境
        二、以疏浚和排水为主的河渠灌溉工程
        三、塘浦好田的发展
        四、海塘的修筑
    第二节 地表水资源利用与地下水资源利用并重的关中地区
        一、关中地区的自然水环境
        二、以渠堰修筑为主的河渠灌溉工程
        三、井灌
        四、泉灌
    第三节 水环境变迁与农业水资源利用方式的变化
第二章 明清时期太湖和关中地区自然水环境与农业发展
    第一节 明清时期太湖和关中地区的自然水环境与农作物种植结构
        一、以水田作物为主的太湖地区
        二、以旱地作物为主的关中地区
    第二节 明清时期自然水环境与农业耕作技术的选择
        一、太湖地区的水田农业耕作技术
        二、关中地区的早作农业耕作技术
    第三节 明清时期农田水利事业与农业发展
        一、太湖地区的农田水利事业与农业发展
        二、关中地区的农田水利事业与农业发展
    第四节 明清时期农业发展对水环境的影响
第三章 水环境与农业水资源的管理
    第一节 农田水利工程的经营与管理
        一、农田水利工程的经营方式
        二、农田水利工程的维护与管理
        三、农田水利工程的经费来源
        四、管理机构和人员设置
    第二节 农业用水管理
        一、政策政令对用水的规定
        二、乡规民约对用水的规定
        三、水资源权属关系及分配制度
第四章 水资源利用过程中的矛盾冲突与协调
    第一节 农业与其它多种水资源利用之间的矛盾冲突
        一、农业用水与渔业用水
        二、灌溉用水与潜运用水
        三、灌溉用水与城镇用水
        四、灌溉用水与水力用水
    第二节 水事纠纷的类型、形式及解决途径
        一、水事纠纷的发生形式
        二、水事纠纷发生的领域
        三、水事纠纷的解决途径
        四、明清时期太湖和关中地区水事纠纷的差异
第五章 制度水环境与明清时期农业水资源利用
    第一节 社会政治制度与农业水资源利用
        一、政府的政策制度与农田水利事业
        二、地方政府的行政绩效与农业水资源利用
    第二节 基层社会组织与农业水资源利用
        一、士绅与地方水利事业的发展
        二、地方民间团体与农业水资源利用
    第三节 经济文化因素与农业水资源利用
        一、人口与水资源利用
        二、商品性农业经济与水资源利用
    第四节 水资源利用过程中的诱发性创新机制
        一、太湖地区的诱发性技术创新
        二、关中地区的诱发性制度创新
结语
参考文献
附表1 明清陕西干旱灾害志
附表2 明清陕西水涝灾害志
附表3 明成化六年到崇祯十二年苏州地区农业灾年统计表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研究成果

四、路孝忱等任职时间考略(论文参考文献)

  • [1]路德与清代教育[D]. 孟聪敏. 西北民族大学, 2019(02)
  • [2]近代陕西新式学堂与陕西同盟会关系研究[D]. 朱哲. 西安工业大学, 2016(02)
  • [3]心·学·政—明代黔中王学思想研究[D]. 陆永胜. 南京大学, 2015(01)
  • [4]“赤”、“白”之间:赣西地区的中共革命、“围剿”与地方因应[D]. 王才友. 复旦大学, 2011(12)
  • [5]水环境与农业水资源利用 ——明清时期太湖与关中地区的比较研究[D]. 高升荣. 陕西师范大学, 2006(11)
  • [6]路孝忱等任职时间考略[J]. 李振武. 广东社会科学, 2004(06)

标签:;  ;  ;  ;  

浅谈陆晓晨等人的工作时间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