苯酚降解菌的分离及生理特性

苯酚降解菌的分离及生理特性

一、降解苯酚细菌的分离及其生理特性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杜艾明[1](2021)在《黄鹤楼清香型白酒酒体成分分析及酵母菌的筛选与生产特性研究》文中指出黄鹤楼清香型白酒酿造于汉水之畔,素有“南楼北汾”之美誉。目前,对于清香型白酒中的主要特征风味物质和微生物群落中所含酵母种类及其生理特性的研究尚不深入。本研究拟解析出黄鹤楼清香型白酒原酒中的风味或功能物质成分,并探究物质的产生来源,继而挖掘出参与发酵过程中的核心酵母菌种,阐明各菌种的生理生化特性,为深入探究核心酵母菌在发酵过程中的作用提供重要的科学理论依据,也为工艺改造提供重要的技术支撑。采用HS-SPME-GC-MS分析技术对黄鹤楼清香型白酒酒体成分进行了定量分析,共检测分析到了72种挥发性物质,其中醇化合物17种、酯类化合物28种、醛类化合物7种、酮类化合物3种、脂肪酸类化合9种、吡嗪类化合物2种、呋喃类化合物2种、芳香类和酚类化合物16种(部分物质分类归属上有交叉)。在风味物质方面,控制清香型白酒的两种主体物质乳酸乙酯、乙酸乙酯含量范围分别为2 g/m L~3 g/m L、1 g/m L~2 g/m L,二米查酒的酯含量整体高于大米查酒。糠醇的含量较高,大米查酒中达到1087.50 mg/L,二米查酒中达到3856.72 mg/L。异戊醇与异丁醇的比值表现正常,大米查酒为1.68,二米查酒为1.78。在健康物质方面,愈创木酚含量达9.33 mg/L,高于报道值805.84μg/L。另外在二米查酒中还发现含有具多种生理活性的功能成分β-石竹烯,含量达210.25μg/L,但大米查酒中并没有发现该成分。为了探究酒体中物质来源,在大曲中分析检测到了50种原酒中的含有物质;在对酒醅成分进行分析后发现,可以找到上述检测到的所有原酒成分。因此黄鹤楼清香型白酒酒体中的物质并不全部来源于大曲,与当地厂区的自然发酵过程也相关。为了探究发酵过程中的动态变化规律,采集了第0 d、3 d、7 d、14 d、21 d、28 d的不同发酵酒醅,对含水率、糖分含量等理化性质进行了检测,并对有机酸、乙醇、乙酸乙酯、正丙醇等风味物质的含量进行了检测分析,结果表明绝大部分物质是在第3 d到21 d积累而成,发酵至第21 d到28 d时趋于稳定或者略微下降。利用WL培养基从黄鹤楼清香型白酒大曲和酒醅中共筛选分离到了119株酵母菌,通过PCR技术对26S r RNA D1/D2区进行扩增,测序后经比对分析归类为酿酒酵母、东方伊萨酵母、扣囊腹膜孢酵母、异常威克汉姆酵母和扁平云假丝酵母等5种酵母。5种酵母的生长曲线测定结果表明各菌株从2 h起逐渐进入对数生长期,其中异威克汉姆酵母生长速度最快,东方伊萨酵母生长速度最为缓慢,培养16 h后5株菌均进入稳定期。酶测定结果表明扣囊腹膜孢酵母主要起着糖化作用,糖化酶酶活1870.30 U/m L;异常威克汉姆酵母和东方伊萨酵母主要起酯化作用,异常威克汉姆酵母的乙酸乙酯和乳酸乙酯含量分别为866.17 mg/L、688.60 mg/L,而东方伊萨酵母的含量则分别为599.04 mg/L、220.26 mg/L。扁平云假丝酵母在发酵过程中兼具酯化和糖化作用,其产酯能力一般;该菌产苯乙醇能力强且产四甲基吡嗪能力优于其他4株酵母,苯乙醇和四甲基吡嗪的含量分别为186.00 mg/L、7.748 mg/L;该菌产正丙醇量低,仅为1.566 mg/L。扁平云假丝酵母展示出了优良特性,迄今为止,该菌在清香型白酒中的酿造研究与应用还未见报道。在强化菌应用试验中,将按3%、6%和9%的比例将扁平云假丝酵母HHLCH1菌株与低温大曲进行了复配,模拟工厂固态发酵条件发酵28d。与只加低温大曲的对照组相比,试验组中乙酸乙酯、乳酸乙酯、苯乙醇、四甲基吡嗪、愈创木酚等5种物质的含大部分指标有明显提升,其中试验组HHLCH1(3%)分别提高了93.57%、94.65%、0%、4277.37%、144.43%;试验组HHLCH1(6%)5种物质含量分别提高为59.80%、94.34%、122.98%、3354.54%、387.09%;试验组HHLCH1(9%)5种物质含量分别提高为77.65%、101.61%、135.24%、2398.63%、405.35%。本研究较为系统地分析出了酒体中乙酸乙酯、乳酸乙酯、异戊醇等共性物质成分组成和含量,也检测到了含量丰富的愈创木酚和石竹烯等健康功能因子;本研究也筛选得到了5种核心酵母功能菌,并揭示出了各菌株的生产特征,这些结果为黄鹤楼清香型白酒的深入研究与开发奠定了理论基础,也提供了技术支撑。

艾贤军[2](2020)在《耐盐石油降解菌的筛选、鉴定及其在土壤修复中的应用》文中研究指明石油污染土壤的形势严峻,给生态环境和人类健康带来了巨大威胁。生物修复技术以其环境友好、低价高效等特性在各类修复技术中的地位不断提升。然而,在实际修复场地中常存在高盐碱环境,极大程度的限制了常规微生物对污染物的净化能力。本文首先分析、探究了土壤石油烃提取、分析方法,然后从实际石油污染盐碱场地中提取了耐盐菌群,并进行接种、培养和高盐高油胁迫条件的驯化,研究了驯化过程中耐盐菌群的生理特性,探讨了优势耐盐菌株在水环境以及土壤环境中的石油烃降解特性,分析了长效耐盐石油降解菌剂推广应用的修复助剂、缓释药剂、载体材料、菌剂制备等关键问题,最后设计了一套智能化、模块化、撬装化的石油污染盐碱场地生物修复装备。土壤石油烃提取、分析实验表明:在土壤初始油浓度为10000mg/kg条件下,采用5种不同萃取手段,土壤石油烃萃取率依次为振荡过滤国标法(106.45%)>索氏提取国标法(90.73%)>滴滤萃取法(76.3%)>振荡离心萃取法(74.7%)>振荡过滤萃取法(68.3%),其原因在于萃取液与污染土壤的接触时间不同所致。5种萃取手段中,振荡过滤国标法具有最高萃取准确度,而振荡过滤萃取法所用时间最短,在有修正系数矫正比例的前提下,可以用于要求快速处理大量样品的情况。耐盐菌筛选、驯化实验表明:常年受石油污染的盐碱场地中存在能够耐受盐碱环境的高效石油烃降解土着菌,通过人为筛选驯化,可以继续提高其盐碱耐受性及降解能力。通过测定耐盐菌驯化培养液的pH发现,pH值由7.6(初期)降低至5.9(末期),说明菌株在适应环境、降解石油烃的过程中会使培养液由中性转变为弱酸性,原因在于耐盐菌分解石油烃过程中产生碳酸类物质。培养液的电导率在55~115 ms/cm范围内波动,是因为适应不了环境的菌株裂解死亡后,内部电解质大量渗入培养液,导致培养液电导率发生变化。培养液油滴粒径及形态变化表明,耐盐菌群生长发育阶段会产生大量表面活性剂类代谢产物,使石油烃粒径减小的同时部分乳化。耐盐菌修复石油烃污染水体实验表明:在前期筛选的耐盐菌群中共提取出6株耐盐菌,其中1号菌株(称为优势耐盐菌株)在极限盐度条件下降解高浓度石油烃的能力最佳,其最适生存环境条件分别为pH值为9、油浓度为5000 mg/L、温度为30℃,同时在pH值7~9、油浓度0.5%~5%、温度20~40℃范围内具有较高生存活性。该菌株在含盐量15%~36%、含油量0.5%~5%、pH值7~9、温度20~40℃、不同盐组分实验中降解效率最高的实验组分别为:含盐量20%(82.6%)、含油量10000 mg/L(79.47%)、pH为8(76.9%)、30℃(64.93%)、CaCl2(90.3%)。经检测该菌株能产生脂肽类生物表面活性剂、淀粉水解酶和过氧化氢酶等物质,这类物质在促进石油烃乳化的同时能够促进菌株降解。耐盐菌修复石油烃污染土壤实验表明:在土壤含油量10000mg/kg条件下,1、5、6号及三株混合菌中,经25d降解1号菌株处理效果最好(65%),土壤中剩余含油量3856.5 mg/kg。土壤盐含量0~50%(质量比)实验组,25%含盐量降解率最高(91.1%),剩余油浓度887 mg/kg,与国标GB3660—2018规定的第一类建设用地石油烃类筛选值(826 mg/kg)较为接近,低于第二类建设用地筛选值(4500 mg/kg)。该菌株在不同土质中对污染物的去除率依次为砂土(66.1%)>壤土(61.4%)>黏土(35.2%)。1000~150000 mg/kg土壤油浓度实验中,50000 mg/kg实验组降解率最高(69.9%),剩余油浓度15040mg/kg,未达标原因在于土壤本身油浓度过高。20~100%含水率实验中,40%实验组去除率最高(64.9%),剩余油浓度3509mg/kg;10~50℃环境温度实验中,40℃实验组去除率最高(66.58%),剩余油浓度3342mg/kg,均满足第二类建设用地筛选值(4500mg/kg)。通过GC-MS检测得知,经1号菌株降解后,多种石油烃类物质丰度显着降低,其中三(2-氯乙基)亚磷酸酯、均三甲苯等物质几乎彻底清除,而2,4-二叔丁基酚、N-丁基苯磺酰胺等物质仍有较多残留;其中2,3-二甲基萘含量不降反增,可能存在某种生化反应将大分子物质分解所致。经16s RNA基因鉴定得知,1号菌株属盐单胞菌属的titanicae菌,同时结合其可在36%盐度环境中有效降解石油烃类,因此推测其为重度嗜盐石油降解菌。此外,分析了高盐碱环境中耐盐菌修复实际场地所需的修复助剂、缓释药剂、载体材料等的性能要求与发展方向,初步设计了耐盐菌剂量产化方案。同时,从思路方案、工艺设计、结构设计、投资运行成本等方面,设计了一套石油污染场地耐盐菌修复中试设备,该系统较好解决了有机污染场地生物修复实践中存在的装备化程度低、菌剂成本高等问题,同时适用于原位、异位两类修复工程。

于海凤[3](2019)在《发酵鲅鱼罐头的工艺及其风味研究》文中指出鲅鱼(Scomberomorus niphonius)营养丰富而且价格低廉,具有较大的商业价值,但因具有集中的收获期、易腐败变质等特点,严重地制约了其可持续发展,因此迫切寻求一种能使鲅鱼贮藏时间久、营养价值高、产品风味好的加工技术。发酵肉制品在我国具有悠久的历史,因其独特的香气、色泽和味道而受到人们的喜爱,是中国饮食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目前发酵肉制品主要通过接种自制发酵剂,通过优化发酵时长、温度、接种量等因素来最大限度确保发酵功效和产品品质的统一,有效改善食品的色、香、味等品质。为此本文采用嗜热链球菌(Streptococcus thermophilus)、植物乳杆菌(Lactococcus plantsrum)和乳酸乳球菌(Lactococcus Lactis)等三种乳酸菌,通过测定乳酸菌的生长能力、产酸特性、耐盐耐酸、耐亚硝酸盐特性、降解亚硝酸盐和蛋白质分解能力等指标,筛选得到1株具有良好发酵性能的乳酸菌,作为发酵鲅鱼罐头的发酵剂;按照鲅鱼肉100 g、发酵温度为37℃、发酵时间为12 h、食盐3%、白砂糖13-14%、味精4%、豆豉3%等来制作发酵鲅鱼罐头。研究加工过程中香辛料以及发酵剂的使用对发酵鲅鱼罐头品质的影响;通过单因素实验、正交实验以及感官评价、pH、嘌呤、亚硝酸钠等指标的检测,确定较佳的实验方案;最后通过顶空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Head space solid phase microextraction-gas chromatography-mass spectrometey HS-SPME-GC-MS)结合电子鼻检测发酵鲅鱼罐头在加工过程中风味物质的变化,为新型发酵鱼罐头的开发提供了依据,具体研究内容如下:1.利用嗜热链球菌(Streptococcus thermophilus),以及采用纯培养的方法从复合益生菌粉和自制腊肉中分离得到的菌株经过发酵能力的测试,并根据16S rRNA序列测序和生化鉴定所得两株菌分别为植物乳杆菌(Lactococcus plantsrum)和乳酸乳球菌(Lactococcus Lactis)。通过测定乳酸菌的生长能力、产酸特性、耐盐耐酸、耐亚硝酸盐特性、降解亚硝酸盐和蛋白质分解能力等指标,筛选得到1株具有良好发酵性能的乳酸菌,即植物乳杆菌NRRL B-14768(Lactococcus plantsrum strainNRRL B-14768),因其与嗜热链球菌(Streptococcus thermophilus)和乳酸乳球菌(Lactococcus Lactis)相比具有较好的耐盐、耐酸以及降解蛋白质等特性,有利于进行发酵鲅鱼罐头,同时也为其他鱼类发酵罐头的开发利用提供了依据。2.本文以鲅鱼为原料,植物乳杆菌NRRL B-14768(Lactococcus plantsrum strainNRRL B-14768)为发酵剂,采用鲅鱼预处理—腌制—发酵—烘干—回软—油炸—计量—装罐—高温灭菌冷却—检验包装—成品的工艺流程,通过研究发酵剂、香辛料使用的单因素实验,来确定影响发酵鲅鱼罐头的主要因素,设计L9(34)正交实验表,通过测定9组实验的pH、嘌呤以及亚硝酸钠的含量,来确定发酵鲅鱼罐头的最佳工艺流程。研究结果表明:单因素实验结合感官评定结果发现实验组6的发酵鲅鱼罐头色泽、香味、口感和形态最佳。发酵鲅鱼罐头经理化性质检测可知:9组实验的pH无明显差异(P>0.05),均在6.5左右;9组实验的嘌呤含量与不添加发酵剂的鲅鱼罐头相比含量相对较低,而9组实验中的亚硝酸钠含量经过加工明显减少,因此该研究为研发低嘌呤,色泽、口感俱佳的发酵鱼罐头提供了依据。3.以植物乳杆菌(Lactococcus plantsrum)为发酵剂制作发酵鲅鱼罐头。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HS-SPME-GC-MS)联用结合电子鼻检测发酵鲅鱼罐头中挥发性成分的组成。结果表明:电子鼻对发酵鲅鱼罐头中的整体气味能进行快速、灵敏的分析,其分析结果显示各水平挥发性变化显着;采用HS-SPME-GC-MS法在发酵鲅鱼罐头共检测出97种物质,主要为烷烃类、醛类、醇类、芳香类、酮类、烯烃类、酯类和胺类化合物,其中烷烃类、醛类、芳香类、烯烃类物质检出量较多,所占比例较大。

阮珍[4](2019)在《金属离子对赤红球菌(Rhodococcus ruber L9)降解多环芳烃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研究》文中认为多环芳烃是一类典型的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具有高毒性、高生物富集性和难以降解等特点,其中,芘因其具有稳定的四苯环结构,成为研究高环芳烃的代表性有机物。环境科学技术领域的研究热点一直是多环芳烃的微生物修复法,这种修复方法的运行费用低、对环境没有干扰,广泛应用于环境中多环芳烃的去除。自然环境中存在的多环芳烃降解菌虽然种类丰富,但由于自然环境中污染物分布并不集中,细菌在自然条件下对多环芳烃污染物的降解能力有限且降解速度较慢,而添加适宜浓度的金属离子可以有效提高其降解率。本论文以芘为唯一碳源,以来源于焦化废水污染土壤中的赤红球菌为供试菌株,在赤红球菌降解芘的反应体系中,加入了Fe3+、Ca2+、Cu2+、Mn2+四种不同的金属离子,对赤红球菌进行生物强化,筛选出对芘降解促进作用最好的金属离子及其最适浓度,并且进一步研究了反应体系中邻苯二酚1,2-双加氧酶(C120)和邻苯二酚2,3-双加氧酶(C230)的酶活性变化、胞内外金属离子价位变化,从而推断Fe3+存在的条件下赤红球菌降解芘的作用机制。论文的主要研宄内容和结果如下:(1)在赤红球菌降解系统中加入Fe3+、Ca2+、Cu2+、Mn2+四种金属离子,研究不同金属离子对该菌株降解芘效果的影响。结果发现Fe3+在0.1mmol/L-0.3mmol/L范围内对赤红球菌降解芘的效率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降解率相对于不加金属离子时提升了约8%左右;Mn2+在0.1mmol/L-0.15mmol/L浓度下赤红球菌降解芘的效率提高了约12%左右。(2)研究五种不同浓度下Fe3+、Mn2+对赤红球菌生长的影响及对芘降解率的影响,对比发现0.45mmol/L Fe3+作用时,菌的生长情况最好,且芘降解率最高,达到77%,相较于对照组提升了约30%,推断其为最适金属离子。(3)研究了Fe3+对赤红球菌降解苯酚、蒽、菲、芘的影响,发现Fe3+存在时,赤红球菌对苯酚的降解效果提高了约20%-50%,且降解速度提高了约24h;对蒽的降解率提高了约3%-10%;对菲的降解率提高了10%-18%;对芘的降解率相较于对照组均有35%的提升作用。(4)研究了Fe3+存在时,赤红球菌降解芘过程中产生的蛋白总量的变化,发现加入Fe3+后,总蛋白产量提高了约30%。(5)分析了加入Fe3+后C120和C230的活性变化,发现他们的活性较对照组有明显提高。(6)研究了发现C120、C230酶活的变化与Fe3+和Fe2+在胞内、胞外浓度的变化密切相关,主要原因是Fe3+的存在可以作为酶的活性中心提高酶的活性,从而大幅提高芘的降解效率。(7)进一步推测出铁离子在赤红球菌降解芘过程中的作用机制:Fe3+进入系统后Fe3+接收电子成为Fe2+,芘在ATP的作用下经细胞膜上的特异性蛋白进入细胞内,定向诱导DNA转录产生相应的mRNA,进而翻译产生大量与芘降解相关的各类酶蛋白,并排出细胞外;Fe3+形成C120的活性中心,使酶具有很强的活性,同时,体系中上升的Fe2+浓度使得C230的活性也有所升高,从而加快了反应速度;Fe2+在水解和氧化的作用下重新转化为Fe3+;而酶量增多、酶活性增强,使得芘的开环裂解过程更快、反应更彻底。

杨凯[5](2019)在《基于聚磷菌生理特性的有机磷农药残留传感器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有机磷农药的使用给环境和人类健康带来了非常大的变化,在杀虫方面,有机磷农药有着独到的优势,反过来,出现的安全问题也越来越多,因此对有机磷农药残留的检测是非常重要的。本研究基于聚磷菌微生物生理特征,设计制备了以甲胺磷为特征的有机磷农药残留测定用微生物传感器。本研究微生物传感器比其他有机磷农药残留检测方法,简单、经济、准确、实时、适用于现场检测。研究内容分为以下三个方面:一、早期研究已知聚磷菌通过好氧吸磷厌氧释磷的过程来去除环境中的无机磷,本研究还发现聚磷菌向周围环境释放有机磷降解包外酶。依此两种聚磷菌的特性,本论文开发了基于聚磷菌生理特性的有机磷农药残留传感器。聚磷菌生长曲线说明,该聚磷菌在22℃,转速为160 r/min的摇床中培养28 h时既能处于稳定期。本研究利用该期聚磷菌进行一系列实验,测得的有关传感器最佳条件如下:在18℃下媒介为pH 7.2、含0.2%乙酸溶液中好氧吸磷60 min;常温下溶解氧3.0 mg/L,厌氧释磷30 min。以上条件下,聚磷菌包外酶可将99.4%的甲胺磷(0.20mg/L)降解(1.6×10-9mg/单个菌)为正磷酸根。传感器的线性检测范围为0.001~0.2mg/L(1×105个聚磷菌/mL,R2=0.990),最低检测限是0.4μg/L,相对标准偏差为0.74%(n=3)。检测池体积缩小到300 μL时,可带来约100多倍灵敏度增强。二、本研究对聚磷菌的胞外酶进行了初步研究。通过凝胶电泳分离得到两种包外酶,其大小分别为15 K(酶Ⅰ)和10 K(酶ⅡI),其中酶Ⅰ的含量较多。定量研究结果表明,当甲胺磷(0.20 mg/L)为诱导物和不含有诱导物时,通过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测得酶的浓度分别为90μg/mL和73μg/mL(1×105个聚磷菌/mL)。将分离出的两种酶分别对甲胺磷进行降解,酶Ⅰ的降解效率略高于酶Ⅱ,其Michaelis-Menten方程为V=6.754 × 10-5(S)/(0.035+(S)),最大反应速率为 Vmax=6.754× 10-5μmol/mL/min。三、本研究为传感器的最终正磷酸根电位输出信号,研究了以1-丁基-3-甲基咪唑六氟磷酸盐([Bmim]PF6)离子液体液膜磷酸根离子选择性电极。该[Bmim]PF6敏感膜电极与Ag |AgC1|[Bmim]Cl参比电极构成的的磷酸根离子选择性电极,线性响应范围为10-5~10-1 mol/L,斜率为-47.3 mV/decade,检测下限为1.0× 10+mol/L,在43℃下,在响应时间为2 min。以[Bmim]PF6离子液体作为指示电极的磷酸根离子选择性电极成功测定环境水及土壤样品中的磷酸根的含量。该磷酸根离子选择性电极具有较强的重现性和稳定性,抗干扰性较强,对水,土壤,大气及生物中磷酸根的测定具有积极意义。

赵晗,何环,王江泽,谭凯丽,赵娜,任恒星[6](2019)在《内蒙胜利褐煤生物产气前后微生物群落变化》文中研究指明为研究微生物群落在褐煤生物产气过程中的作用以及产气前后煤样性质的变化。以内蒙古胜利褐煤为产气底物,寺河矿区煤层气井排出水中富集产气微生物为出发菌群,在实验室开展褐煤生物产气实验,采用Illumina高通量测序平台分析产气前后微生物群落变化,并利用气相色谱、扫描电子显微镜等手段对褐煤产甲烷量和产气前后煤样物化性质及其煤表面的菌体形貌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内蒙胜利褐煤可以被所富集得到的菌群利用并产生甲烷,产气周期为49 d,期间累计产甲烷量为83. 1 mL,净产甲烷率为7.84 mL/g煤。褐煤生物产气微生物样本中细菌群落多样性丰富,主要优势菌门为厚壁菌门(Firmicutes)、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WWE1、拟杆菌门(Bacteroidetes)、互养菌门(Synergistetes)和少量的脱铁杆菌门(Deferribacteres)。原始微生物群落结构多样性较高,经褐煤和基本培养基培养产气后,群落多样性降低。在微生物属水平上菌群结构变化较大,其中W22,Proteiniclasticum,VadinCA02,Tissierellasoehngenia,Clostridium, Dasulfovibrio等菌属在产气过程中发挥重要功能。内蒙胜利褐煤挥发分较高,富氢、富氧,煤表面结构松散有明显裂隙,有利于微生物附着降解,适宜进行生物产气试验。褐煤经微生物作用产气后,水分、灰分、挥发分均降低,固定碳百分比升高,H/C升高,S元素比例下降,利用扫描电镜观察到产气体系中煤表面附着大量短杆状和球状微生物,并存在类似微生物纳米导线的结构。

许玲一[7](2017)在《二苯醚降解菌株的筛选、鉴定及其对二苯醚的代谢机制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二苯醚及其类化合物在农业和化工行业中得到广泛应用,但在保证农业生产、保障人们生活的同时,也导致严重的环境污染,危害人类及其他生物的健康。因此研究二苯醚及其类化合物的微生物降解机制,开发二苯醚类化合物的微生物修复技术具有非常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应用价值。本文分离到一株能以二苯醚为唯一碳源生长的菌株,命名为XY1。根据表型特征、生理生化特性,结合16S rRNA基因序列同源性分析,将XY1菌株初步鉴定为鞘酯菌属(Sphingobiumsp.),根据其能降解二苯醚的特性命名为 Sphingobium diphenylethervoransXY1。菌株XY1的最适生长温度为30 ℃。当pH值在6.0-8.0范围内,XY1对二苯醚的降解率较高(降解率均高于75%),并且在pH 7.0时降解效率最高(95%)。随着接种量的增大,菌株XY1对二苯醚的降解率也在增加:当接种量为20%时,菌株XY1能在24小时内将100 mg·L-1的二苯醚完全降解;当二苯醚的初始浓度为200 mg·L-1或低于200 mg·L-1时,菌株XY1对二苯醚的降解率在90%以上;但当二苯醚浓度达到300 mg·L-1或以上时,菌株XY1对二苯醚的降解效果减弱,说明高浓度的二苯醚会对XY1菌体生长产生抑制或毒害作用。通过HPLC和LC-MS技术鉴定到XY1菌株降解二苯醚的代谢产物有两种:2,4-己二烯酸苯酚酯和苯酚,因此推测XY1菌株通过以下途径降解二苯醚:二苯醚首先在连接氧的碳原子及其邻位的碳原子上双加氧,形成2,4-己二烯酸苯酚酯,随后酯键水解生成苯酚和粘康酸半醛。菌株XY1中水解酶基因片段克隆的策略:推测的菌株XY1对二苯醚的降解途径,与本实验室之前分离到一株对二苯醚有降解效果的Sphingobium属菌株SC3代谢途径一致,都是先通过双加氧酶的作用形成2,4-己二烯酸苯酚酯,随后在水解酶的催化下水解酯键生成苯酚和粘康酸半醛。将已克隆到的二苯醚角度双加氧酶dpeA1A2BC基因序列与XY1全基因组比对发现,在XY1基因组中存在一段与dpeA1A2BC同源性极高的区域,因此有充分的理由判断这两株菌通过同一种双加氧酶催化二苯醚角度双加氧形成2,4-己二烯酸苯酚酯,然后再进行水解。另外,我们前期用于克隆dpeA1A2BC的策略是下载负责与二苯醚结构类似的联苯降解的相关基因簇,所以有理由怀疑负责2,4-己二烯酸苯酚酯水解的水解酶与联苯降解产物2-羟基-2,4-己二烯酸水解酶具有一定相似性。因此,根据文献报道下载催化联苯类物质水解的水解酶氨基酸序列,使用Omiga 2.0软件的dot plot功能将下载的水解酶氨基酸序列与XY1全基因组进行比对,寻找基因组中与这类水解酶具有同源性的区域。通过比对分析,在XY1的基因组中发现一个与已报到的联苯水解酶基因bphD同源性较高的基因,命名为dpeD。利用pET-28a表达系统表达并通过镍柱纯化获得了能够水解二苯醚下游产物2,4-己二烯酸苯酚酯的水解酶DpeD。

杨涛[8](2017)在《制药园区尾水中三种特征污染物在A2O处理工艺中降解规律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东北某制药园区生产的废水中含有大量难降解有机物,其中金刚烷胺、苯酚、邻苯二甲酸二丁酯是3种典型的难降解有机污染物,若不经过有效的处理直接将制药尾水排放到水体中,将对水体造成极大的危害。本研究中采用A2O工艺处理含金刚烷胺、苯酚、邻苯二甲酸二丁酯的制药园区尾水,为减少实际废水中其它物质的影响采用人工配置实验用水,探讨了在不同共代谢基质条件下,对3种污染物的处理效果及其对生物处理单元的影响,为含金刚烷胺、苯酚、邻苯二甲酸二丁酯制药尾水的处理提供了一定的理论依据及技术参考。研究主要结论:(1)在金刚烷胺、苯酚、邻苯二甲酸二丁酯进水浓度分别为0.7、0.5、0.5mg/L的条件下,分别以葡萄糖、醋酸钠、邻苯二甲酸氢钾为共代谢基质,A2O工艺对有机物的去除及脱氮除磷效果无明显的差别,3种特征污染物的投加对A2O工艺的有机物去除及脱氮效果无明显抑制作用,但对A2O工艺的除磷效果有抑制作用。(2)分别以葡萄糖、醋酸钠、邻苯二甲酸氢钾为共代谢基质,厌氧池和二沉池出水中金刚烷胺的平均去除率为32.80和32.90%、32.90和34.20%、10.50和10.50%。说明以醋酸钠与邻苯二甲酸氢钾为共代谢基质更有利于金刚烷胺降解,而以葡萄糖为共代谢基质时不利于金刚烷胺降解,并且金刚烷胺的降解主要发生在厌氧池中。苯酚的平均去除率分别为97.30、86.60和88.70%,得出以醋酸钠为共代谢基质有利于苯酚降解,厌氧环境有利于苯酚降解,而A2O工艺对苯酚的降解主要发生在厌氧池和缺氧池。邻苯二甲酸二丁酯平均去除率均在99.50%以上,其不易受3种共代谢基质改变的影响。(3)对A2O系统中微生物种群群落进行检测分析,共计38个门、69个纲、97个目、214个科以及777个属的细菌分类。筛选丰富度大于1%进行分析,分别有11个门、16个纲、22个目、25个科和36个属。在细菌的各属中,气单胞菌属(Aeromonas)普遍存在于阶段III与阶段IV中的厌氧、缺氧、好氧3个反应阶段中,所以气单胞菌属(Aeromonas)可能是有利于金刚烷胺、苯酚和邻苯二甲酸二丁酯降解的菌种。

宋香凝[9](2017)在《琼寡糖益生元效果及其对肠道菌群影响作用研究》文中提出琼胶是一种水溶性多糖,广泛应用于食品、医药及日用化工行业。在食品中,琼胶可作食品胶凝剂、稳定剂和增稠剂,可以提高食品黏度、使食品黏滑;在医药中,琼胶主要用作微生物培养基。琼寡糖作为琼胶的降解产物,其水溶性较好,具有较好的抗氧化活性,有利于人体吸收,提高人体免疫力。本论文以琼寡糖为研究对象,以琼寡糖益生元效果及其对肠道菌群影响为主要目的,采用琼胶酶酶解和盐酸酸解琼脂制备不同聚合度的琼寡糖;研究酶制琼寡糖和酸制琼寡糖的抗氧化活性清除效果和益生元效果的差异;选择对益生菌生长效果最好的琼寡糖进行喂养试验和体外发酵试验。以明虾肠道内容物为接种物,涂布于选择培养基上,进行菌种计数。在培养基中添加琼寡糖,从中挑选出有促生长作用的菌种,进行16s rRNA基因序列分析,并构建系统发育树确定菌种。首先,根据琼胶酶和盐酸水解时间的不同制备不同聚合度的琼寡糖。并对不同聚合度的酶制寡糖和酸制寡糖分子结构进行质谱分析,基于结构的不同,对寡糖的抗氧化能力进行了研究。结果发现,酶制寡糖和酸制寡糖都有一定的抗氧化能力。其中还原能力最好的为聚合度DP5的酶法寡糖和DP3的酸法寡糖。对DPPH自由基的清除能力最好的均为DP5的寡糖。对ABTS+自由基的清除能力最好的均为DP3的寡糖,在15~35 mg/m L浓度范围内,清除率可达99%以上。DP8的酸法寡糖对·OH和·O2-清除能力都高于其他寡糖,在35mg/m L的浓度时,清除率分别为38.79%和44.3%。其次,在琼寡糖生物活性测定的基础上,研究不同聚合度的酸法和酶法琼寡糖对保加利亚乳杆菌、嗜热链球菌、枯草芽孢杆菌和大肠杆菌的生长作用。研究发现,酶法琼寡糖能促进保加利亚乳杆菌和嗜热链球菌的生长,酸法琼寡糖可以促进枯草芽孢杆菌生长。选择对益生菌生长效果最好的琼寡糖,即DP3的酶法琼寡糖进行喂养试验。测定鳌虾的生长指标,在体长增长率、体重增长率、饲料转化率、特定生长率等方面,寡糖组的指标明显超过对照组,这说明寡糖有促进龙纹鳌虾生长的作用。通过体外发酵测定产气量、pH值、氨氮的浓度。最后,以明虾肠道内容物为接种物,匀浆后涂布于选择培养基上,进行菌种计数,其中好氧菌主要包括大肠杆菌和副溶血性弧菌,还有极少的条件致病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厌氧菌主要为乳酸菌和双歧杆菌,还有少量产气荚膜梭菌。再将琼寡糖添加到选择培养基上,通过与原培养基上菌落数量和形态进行比较,发现营养琼脂培养基上菌株的数量和菌落形态都有明显变化。从中挑选出有促生长作用的菌种11、31、41、61,进行16s rRNA基因序列分析,并构建系统发育树。初步判定菌种11为副溶血性弧菌,菌种31为溶藻弧菌,菌种41为溶藻弧菌,菌种61为副溶血性弧菌。对鉴定后的单菌进行琼寡糖对其生长影响的试验,菌株11和菌株31相比对照组分别增加了15.2%和19.5%,说明琼寡糖对菌株11和菌株31有明显的促生长作用。

史颖[10](2016)在《氰戊菊酯生物降解特性研究》文中认为氰戊菊酯(Fenvalerate)等拟除虫菊酯类农药是高效、广谱、应用范围广泛的杀虫剂。随着拟除虫菊酯类农药的广泛长期施用,其在农产品和食品中的大量残留,不仅对人体健康造成损害,还严重威胁到农副产品加工和生产的安全性,特别是经长期的积聚,更加剧了其对环境的威胁。本文从长期施用拟除虫菊酯类农药的菜园土壤中筛选具备降解氰戊菊酯能力的菌株,通过富集驯化后,获得可耐受较高氰戊菊酯浓度的菌株40株。能高效降解氰戊菊酯的菌株BFE-023和CY-012经形态学、生理生化、16S rDNA等特征分析均被鉴定为地衣芽孢杆菌(Bacillus licheniformis),地衣芽孢杆菌是肠道益生菌,具有良好的研究价值和应用前景。研究了菌株BFE-023和CY-012的降解特性,两菌株均能有效的降解氰戊菊酯,且还能同时降解高效氯氰菊酯、氰戊菊酯、氯菊酯和联苯菊酯。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分别对两菌株的降解条件进行了优化,在优化条件下,菌株BFE-023和菌株CY-012对氰戊菊酯的降解率均达到80%以上。以同时添加高效氯氰菊酯、氰戊菊酯、氯菊酯和联苯菊酯四种拟除虫菊酯类农药的培养液为降解体系,采用HPLC同时检测四种农药的浓度,发现菌株BFE-023和菌株CY-012均能在此降解体系中同时降解四种农药,且其对高效氯氰菊酯、氰戊菊酯、氯菊酯和联苯菊酯的降解能力不同。说明地衣芽孢杆菌BFE-023和CY-012对拟除虫菊酯类农药的降解谱较宽,且其降解能力的差异可能与农药分子中某些特殊基团以及农药毒性大小有关。基于对两菌株的降解特性和降解谱的研究,以降解能力较好的地衣芽孢杆菌BFE-023为代表,分析其降解氰戊菊酯的中间产物及其降解中间产物的可持续降解性,推测其降解途径。采用GC-MS检测方法,检测到降解体系中有α-异丙基-4-氯苯乙酸和3-苯氧基苯甲醇,说明该菌株降解氰戊菊酯的第一步是由酯酶催化的水解反应,然后α-异丙基-4-氯苯乙酸转化为4-氯苯乙酸,说明了α-异丙基-4-氯苯乙酸能继续进行降解,同时降解体系中含有苯甲酸和苯酚,说明了菌株BFE-023可能对3-苯氧基苯甲酸有降解能力。在此基础上,继续以4-氯苯乙酸、苯甲酸和苯酚为底物,发现其均能被菌株BFE-023有效降解。由此可知菌株BFE-023对氰戊菊酯的降解较为彻底。根据以上结果,推测了地衣芽孢杆菌BFE-023降解氰戊菊酯的途径,为下一步阐明其降解机理奠定了基础。论文研究结果丰富了降解氰戊菊酯的微生物菌株资源库,为环境中多种拟除虫菊酯类农药残留的同时检测以及降解提供了方法依据。详细探讨了氰戊菊酯可能的降解途径,为进一步阐明其降解机理提供了参考,同时为氰戊菊酯的生物修复奠定了基础,为其他类型农药的降解提供借鉴,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和应用前景。

二、降解苯酚细菌的分离及其生理特性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降解苯酚细菌的分离及其生理特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黄鹤楼清香型白酒酒体成分分析及酵母菌的筛选与生产特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清香型白酒概述
        1.1.1 清香型白酒定义
        1.1.2 清香型白酒酿造工艺
        1.1.3 清香型白酒中的风味物质
    1.2 清香型白酒微生物群落组成及分布
        1.3.1 大曲微生物群落组成
        1.3.2 酿造环境微生物群落
        1.3.3 酒醅中不同相位微生物群落组成
    1.3 核心功能微生物及其作用
    1.4 功能菌在清香型白酒中的应用
    1.5 本课题的研究目的与内容
        1.5.1 研究目的
        1.5.2 研究内容
2 黄鹤楼清香型白酒原酒及发酵体系中风味物质分析及特征比较
    2.1 实验材料
        2.1.1 主要仪器设备
        2.1.2 主要试剂及药品
    2.2 实验方法
        2.2.1 样本采集
        2.2.2 HS-SPME-GC-MS法定量原酒挥发性化合物
        2.2.3 HS-SPME-GC-MS法定量大曲和酒醅挥发性化合物
        2.2.4 酒醅理化指标分析
        2.2.5 酒醅代谢物分析
    2.3 实验结果
        2.3.1 HS-SPME-GC-MS法定量原酒挥发性化合物
        2.3.2 HS-SPME-GC-MS法定量大曲挥发性化合物
        2.3.3 大米查、二米查发酵过程酒醅的理化变化情况及分析
        2.3.4 大米查、二米查发酵产物代谢规律
    2.4 本章小结
3 黄鹤楼清香型白酒中酵母菌研究
    3.1 实验材料
        3.1.1 主要仪器设备
        3.1.2 主要试剂及药品
        3.1.3 主要培养基
    3.2 实验方法
        3.2.1 样品采集
        3.2.2 酵母菌的分离与形态观察
        3.2.3 酵母菌的分子鉴定
        3.2.4 生长曲线测定
        3.2.5 酿造因子耐受性试验
        3.2.6 糖化酶和酯化酶活力测定
        3.2.7 单一菌种发酵力的测定
        3.2.8 单一菌种发酵及其风味物质的测定
    3.3 实验结果
        3.3.1 酵母菌的分离及分子鉴定
        3.3.2 酵母菌的形态特征
        3.3.3 酵母菌的生长情况
        3.3.4 不同酵母菌的抗逆能力
        3.3.5 不同酵母菌的糖化和酯化能力
        3.3.6 不同酵母菌发酵性能测定结果
        3.3.7 单一菌种发酵风味物质的含量分析
    3.4 本章小结
4 扁平云假丝酵母生产特性研究
    4.1 实验材料
        4.1.1 菌种
        4.1.2 主要仪器设备
        4.1.3 主要试剂药
        4.1.4 主要培养基
    4.2 实验方法
        4.2.1 生理生化测定
        4.2.2 菌株HHLCH1的生长曲线及底物正丙醇降解曲线测定
    4.3 实验结果
        4.3.1 糖类发酵试验
        4.3.2 同化碳源试验
        4.3.3 同化氮源试验
        4.3.4 菌株HHLCH1的生长曲线及底物正丙醇降解曲线
    4.4 本章小结
5 扁平云假丝酵母菌在模拟白酒固态发酵中的应用
    5.1 实验材料
        5.1.1 菌种
        5.1.2 主要仪器设备
        5.1.3 主要药品试剂
        5.1.4 主要培养基
    5.2 实验方法
        5.2.1 酿造工艺
        5.2.2 模拟白酒固态发酵风味物质分析
    5.3 实验结果
    5.4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全文总结
    6.2 讨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2)耐盐石油降解菌的筛选、鉴定及其在土壤修复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1.2 石油烃污染土壤修复技术
    1.3 石油烃污染土壤生物修复技术
    1.4 胁迫条件下石油烃污染土壤的生物修复
        1.4.1 低温胁迫条件下石油烃污染土壤的生物修复
        1.4.2 重金属胁迫条件下石油烃污染土壤的生物修复
        1.4.3 重质原油胁迫条件下石油烃污染土壤的生物修复
        1.4.4 高温胁迫条件下石油烃污染土壤生物修复
        1.4.5 盐碱胁迫条件下石油烃污染土壤的生物修复
    1.5 盐碱胁迫条件下石油烃污染土壤的生物修复及其面临的挑战
        1.5.1 嗜盐碱微生物的适盐碱机制
        1.5.2 嗜盐碱微生物的石油烃降解机理
        1.5.3 嗜盐碱微生物对不同组分石油烃的降解特性
        1.5.4 盐碱胁迫条件下生物强化/生物刺激修复石油烃污染土壤
        1.5.5 石油烃污染土壤生物修复技术存在的挑战
    1.6 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石油烃分析方法及土壤国标分析方法的改进研究
    2.1 国内外石油烃的分析方法与标准
        2.1.1 重量法
        2.1.2 紫外分光光度法
        2.1.3 荧光分光光度法
        2.1.4 红外光度法
        2.1.5 气相色谱法
    2.2 土壤石油烃国标红外分光光度法的局限性及萃取简易替代方案
        2.2.1 国标红外分光光度法的局限性及萃取简易替代方案
        2.2.2 红外分析国标方法萃取手段的简易替代方案与实验条件
    2.3 土壤石油烃红外分析国标方法萃取简易替代方案的实验结果与分析
        2.3.1 不同土壤质量对CJ/T221-2005索氏提取法萃取效果的影响
        2.3.2 简易替代方案与两种红外国标方法的萃取结果对比
        2.3.3 简易替代方案的萃取比例及与两种红外国标方法的符合率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高盐高油胁迫条件下耐盐石油降解菌的筛选驯化及其生理特性
    3.1 实验材料与仪器
        3.1.1 实验材料
        3.1.2 实验仪器
    3.2 实验设计与测定方法
        3.2.1 实验设计
        3.2.2 盐碱地石油污染土壤理化指标的测定方法
        3.2.3 耐盐菌驯化培养液理化指标的测定方法
    3.3 结果分析与讨论
        3.3.1 盐碱地石油污染土壤的基础理化性质
        3.3.2 耐盐菌驯化培养液菌株含量变化规律分析
        3.3.3 耐盐菌驯化培养液pH值变化规律分析
        3.3.4 耐盐菌驯化培养液氧化还原电位变化规律分析
        3.3.5 耐盐菌驯化培养液细胞通透性及菌液总固体含量变化规律分析
        3.3.6 典型阶段培养基形态及油滴粒径变化规律分析
        3.3.7 耐盐菌驯化培养液乳化特性变化规律分析
        3.3.8 典型阶段耐盐菌驯化培养液呼吸特性规律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水体环境下耐盐菌降解石油烃的应用效果与产物分析
    4.1 实验材料与仪器
        4.1.1 实验材料
        4.1.2 实验仪器
    4.2 实验设计与分析方法
        4.2.1 优势耐盐菌株筛选实验设计
        4.2.2 优势耐盐菌株极限盐度适应性驯化实验设计
        4.2.3 优势耐盐菌株呼吸特性实验设计
        4.2.4 优势耐盐菌株生存环境优化实验设计
        4.2.5 优势耐盐菌株降解实验设计
        4.2.6 优势耐盐菌株代谢产物的分析方法
        4.2.7 优势耐盐菌株生物酶的分析方法
        4.2.8 优势耐盐菌株表面活性剂测定
        4.2.9 优势耐盐菌株降解产物GC-MS分析实验设计
        4.2.10 优势耐盐菌株鉴定方法
    4.3 结果分析与讨论
        4.3.1 耐盐菌在饱和盐浓度条件下的适应情况
        4.3.2 优势耐盐菌株的呼吸特性分析
        4.3.3 优势耐盐菌株最适生存环境的优化选择
        4.3.4 环境条件对于优势耐盐菌株降解效果的影响
        4.3.5 优势耐盐菌株代谢产物—生物表面活性剂的分析
        4.3.6 优势耐盐菌株降解产物GC-MS分析
        4.3.7 优势耐盐菌株的鉴定结果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土壤环境下耐盐菌降解石油烃的应用效果与产物分析
    5.1 实验材料与仪器
        5.1.1 实验材料
        5.1.2 实验仪器
    5.2 实验设计与测定方法
        5.2.1 实验设计
        5.2.2 实验测定方法
    5.3 结果分析与讨论
        5.3.1 耐盐菌株种类差别对降解效果的影响分析
        5.3.2 时间对优势耐盐菌株降解效果的影响分析
        5.3.3 含盐量对优势耐盐菌株降解能力的影响分析
        5.3.4 含油量对优势耐盐菌株降解能力的影响分析
        5.3.5 土壤质地对优势耐盐菌株降解能力的影响分析
        5.3.6 含水率对优势耐盐菌株降解能力的影响分析
        5.3.7 温度对优势耐盐菌株降解能力的影响分析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长效耐盐石油降解菌剂推广应用的关键问题分析与初步方案
    6.1 生物修复助剂在耐盐菌生物修复实践中的作用分析与比选
        6.1.1 表面活性剂类助剂作用分析与比选
        6.1.2 生物质类助剂作用分析与比选
    6.2 缓释修复药剂在耐盐菌生物修复实践中的作用分析与比选
    6.3 提高生物修复材料长效性和广谱性的载体材料分析与比选
    6.4 固定化耐盐菌剂制备技术分析
    6.5 耐盐菌剂量产化初步方案设计
        6.5.1 背景及概况
        6.5.2 市场预测
        6.5.3 产品方案及建设规模
        6.5.4 设备选型、材料及动力供应
        6.5.5 投资及运行成本分析
    6.6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石油污染场地耐盐菌修复中试设备设计
    7.1 石油污染场地耐盐菌修复中试设备的设计思想与工艺方案
        7.1.1 设计思想
        7.1.2 工艺方案
    7.2 石油污染场地耐盐菌修复中试设备的规模确定
    7.3 石油污染场地耐盐菌修复中试设备的工艺设计
        7.3.1 混合搅拌罐的工艺设计
        7.3.2 沉淀净水池的工艺设计
        7.3.3 富集浓缩池的工艺设计
        7.3.4 辅助设备的选型
    7.4 石油污染场地耐盐菌修复中试设备的结构设计
    7.5 投资估算与运行成本核算
    7.6 本章小结
第八章 结论与建议
    8.1 结论
    8.2 建议
参考文献
致谢
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授权专利
作者及导师简介

(3)发酵鲅鱼罐头的工艺及其风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1.1 我国肉制品的研究现状
    1.2 发酵肉制品的种类和特点
    1.3 发酵水产品的研究现状
    1.4 发酵鱼产品的研究现状
    1.5 发酵产品中的微生物
        1.5.1 细菌发酵剂
        1.5.2 霉菌发酵剂
        1.5.3 酵母菌发酵剂
        1.5.4 新型发酵剂
    1.6 风味特性的研究现状
    1.7 发酵工艺与特性的研究现状
    1.8 研究目的、意义与内容
第二章 发酵食品中乳酸菌的分离鉴定及发酵特性的研究
    2.1 前言
    2.2 材料
        2.2.1 实验原料及药品
        2.2.2 实验仪器及设备
    2.3 实验方法
        2.3.1 乳酸菌的分离纯化
        2.3.2 乳酸菌生长曲线的测定
        2.3.3乳酸菌耐盐性实验
        2.3.4 乳酸菌耐酸能力的测定
        2.3.5 乳酸菌亚硝酸盐降解能力的测定
        2.3.6 乳酸菌产酸能力的测定
        2.3.7 乳酸菌耐亚硝酸盐能力的测定
        2.3.8 乳酸菌生理生化特性鉴定
        2.3.9 乳酸菌多相分类学鉴定的测定
        2.3.10 蛋白质分解实验
        2.3.11 数据处理与分析
    2.4 结果与分析
        2.4.1 乳酸菌生长曲线的测定
        2.4.2乳酸菌耐盐性实验
        2.4.3 乳酸菌耐酸能力的测定
        2.4.4 乳酸菌亚硝酸盐降解能力的测定
        2.4.5 乳酸菌产酸能力的测定
        2.4.6 乳酸菌耐亚硝酸盐能力的测定
        2.4.7 乳酸菌生理生化特性鉴定
        2.4.8 乳酸菌多相分类学鉴定的测定
        2.4.9 蛋白质分解实验
    2.5 小结
第三章 发酵鲅鱼罐头的工艺及其理化性质的研究
    3.1 前言
    3.2 材料与仪器
        3.2.1 实验原料及药品
        3.2.2 实验仪器及设备
    3.3 实验方法
        3.3.1 工艺流程
        3.3.2 原料的预处理
        3.3.3 腌制
        3.3.4 发酵
        3.3.5 烘干
        3.3.6 回软
        3.3.7 油炸塑形
        3.3.8 调味液的配制
        3.3.9 正交实验
        3.3.10 回味
        3.3.11 装罐
        3.3.12 高温灭菌冷却
        3.3.13 成品鱼罐头感官评定方法
        3.3.14 pH的测定
        3.3.15 嘌呤的测定
        3.3.16 亚硝酸钠的测定
        3.3.17 数据处理与分析
    3.4 结果与分析
        3.4.1 发酵条件
        3.4.2 烘干单因素实验结果
        3.4.3 调味液的配制实验结果
        3.4.4 成品鲅鱼罐头感官评价结果
        3.4.5 pH的变化
        3.4.6 嘌呤的测定结果
        3.4.7 亚硝酸钠的测定结果
    3.5 小结
第四章 HS-SPME-GC-MS结合电子鼻测定发酵鲅鱼罐头中的挥发性成分
    4.1 前言
    4.2 材料与方法
        4.2.1 材料与试剂
        4.2.2 主要仪器
    4.3 实验方法
        4.3.1 工艺流程
        4.3.2 原料的预处理
        4.3.3 腌制
        4.3.4 发酵条件
        4.3.5 配制调味液
        4.3.6 正交实验
        4.3.7 装罐
        4.3.8 高温灭菌冷却
        4.3.9 挥发性成分的萃取
        4.3.10 气相色谱-质谱条件
        4.3.11 电子鼻检测条件
        4.3.12 数据处理与分析
    4.4 结果与分析
        4.4.1 植物乳杆菌来源及单因素实验
        4.4.2 顶空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联用(HS-SPME-GC-MS)结果
        4.4.3 电子鼻检测结果分析
    4.5 小结
第五章 结论、创新点和展望
    5.1 结论
    5.2 创新点
    5.3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和申请的专利
致谢

(4)金属离子对赤红球菌(Rhodococcus ruber L9)降解多环芳烃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环境中多环芳烃的来源、危害及修复方法
        1.1.1 多环芳烃的来源
        1.1.2 多环芳烃的物、化修复方法
        1.1.3 多环芳烃的生物修复方法
    1.2 多环芳烃的微生物修复研究进展
        1.2.1 多环芳烃降解菌
        1.2.2 多环芳烃的微生物代谢途径研究进展
        1.2.3 多环芳烃降解酶系研究进展
        1.2.4 加氧酶金属离子活性中心研究进展
    1.3 多环芳烃微生物修复的影响因素
        1.3.1 表面活性剂对微生物降解多环芳烃的影响
        1.3.2 营养成分对微生物降解多环芳烃的影响
        1.3.3 共代谢基质对微生物降解多环芳烃的影响
        1.3.4 pH值对微生物降解多环芳烃的影响
        1.3.5 金属离子对微生物修复多环芳烃的影响
        1.3.6 其它因素对微生物修复多环芳烃的影响
    1.4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4.1 研究主要内容
        1.4.2 技术路线
2 材料与方法
    2.1 材料
        2.1.1 菌种来源
        2.1.2 主要试剂
        2.1.3 主要培养基
        2.1.4 实验仪器
    2.2 不同金属离子对芘降解影响
        2.2.1 驯化菌悬液的制备
        2.2.2 芘降解率测定方法
        2.2.3 赤红球菌计数方法
        2.2.4 实验方法
    2.3 Fe~(3+)在多环芳烃降解过程中的作用机制
        2.3.1 粗酶液的制备
        2.3.2 C120、C230 酶活测定方法
        2.3.3 Fe~(2+)、Fe~(3+)测定方法
        2.3.4 蛋白含量测定方法
        2.3.5 实验方法
3 结果与讨论
    3.1 不同金属离子对赤红球菌(Rhodococcus ruber L9)降解芘的影响
        3.1.1 Fe~(3+)对赤红球菌的生长及芘降解率的影响
        3.1.2 Cu~(2+)对赤红球菌的生长及芘降解率的影响
        3.1.3 Ca~(2+)对赤红球菌的生长及芘降解率的影响
        3.1.4 Mn~(2+)对赤红球菌的生长及芘降解率的影响
    3.2 不同浓度Fe~(3+)、Mn~(2+)对赤红球菌降解多环芳烃的影响
        3.2.1 Fe~(3+)、Mn~(2+)对赤红球菌生长情况的影响
        3.2.2 Fe~(3+)、Mn~(2+)对芘降解率的影响
        3.2.3 最优Fe~(3+)浓度下赤红球菌降解不同芳烃类化合物的效果
    3.3 Fe~(3+)在多环芳烃降解过程中的作用机制
        3.3.1 Fe~(3+)在芘降解过程中的价位变化
        3.3.2 Fe~(3+)对赤红球菌产C120和C230 活性的影响
        3.3.3 Fe~(3+)对赤红球菌蛋白产量的影响
        3.3.4 Fe~(3+)、Fe~(2+)对赤红球菌降解芘的作用对比
        3.3.5 不同芳烃类化合物对赤红球菌产加氧酶的诱导作用
        3.3.6 Fe~(3+)在多环芳烃降解过程中的作用机制
4 结论与展望
    4.1 结论
    4.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研究生阶段发表论文情况

(5)基于聚磷菌生理特性的有机磷农药残留传感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第一章 综述
    1.1 研究背景
        1.1.1 有机磷农药的使用现状及危害
        1.1.2 有机磷农药检测方法
        1.1.2.1 光谱法
        1.1.2.2 薄层色谱法
        1.1.2.3 气相色谱法
        1.1.2.4 高效液相色谱法
        1.1.2.5 酶联免疫法
        1.1.2.6 酶抑制法
        1.1.2.7 生物传感器
        1.1.2.8 微生物传感器
        1.1.3 有机磷农药的生物降解
        1.1.4 聚磷菌
        1.1.5 磷酸根的分析方法
        1.1.5.1 分光光度法
        1.1.5.2 离子色谱法
        1.1.5.3 电化学法
    1.2 本实验的研究目的、内容、技术路线
        1.2.1 研究目的和内容
        1.2.2 技术路线
第二章 基于聚磷菌生理特性的有机磷农药残留传感器研究
    2.1 引言
    2.2 材料与方法
        2.2.1 材料
        2.2.1.1 试剂
        2.2.1.2 仪器与设备
        2.2.1.3 聚磷菌菌种
        2.2.1.4 储备液的配制
        2.2.1.5 培养液的配制
        2.2.2 方法
        2.2.2.1 聚磷菌
        2.2.2.1.1 生长曲线
        2.2.2.1.2 形态与数量
        2.2.2.2 有机磷农药传感器的研究
        2.2.2.2.1 甲胺磷的降解动力学
        2.2.2.2.2 聚磷菌体内多聚磷酸盐的变化
        2.2.2.2.3 聚磷菌降解有机磷的影响因素
        2.2.2.2.4 释磷过程的影响因素
        2.2.2.2.5 正磷酸盐的检测
        2.2.2.2.6 小型化
        2.2.2.2.7 重复使用性
        2.2.2.2.8 传感器对其他有机磷农药的检测
        2.2.2.3 实际应用
        2.2.2.3.1 乙酰胆碱酶抑制法
        2.2.2.3.2 本研究聚磷菌传感器法
    2.3 结果与讨论
        2.3.1 聚磷菌
        2.3.1.1 生长曲线
        2.3.1.2 形态与数量
        2.3.2 甲胺磷降解的动力学
        2.3.3 聚磷菌体内多聚磷酸盐的变化
        2.3.4 聚磷菌降解有机磷农药及好样吸磷过程的影响因素
        2.3.4.1 乙酸含量
        2.3.4.2 pH
        2.3.4.3 温度
        2.3.5 释磷过程的影响因素
        2.3.5.1 溶解氧含量
        2.3.5.2 乙酸含量
        2.3.6 正磷酸盐的检测
        2.3.6.1 钼酸铵分光光度法
        2.3.6.2 钼磷酸根离子选择性电极
        2.3.7 分析特性
        2.3.8 小型化
        2.3.9 重复使用率
        2.3.10 传感器对其他有机磷农药的检测
        2.3.10.1 聚磷菌对乐果的降解
        2.3.10.2 聚磷菌对其他不同种类有机磷农药的降解
        2.3.11 实际应用
    2.4 结论
第三章 聚磷菌胞外酶的研究
    3.1 引言
    3.2 材料与方法
        3.2.1 材料
        3.2.1.1 试剂
        3.2.1.2 仪器与设备
        3.2.1.3 储备液的制备
        3.2.1.4 凝胶板的制备
        3.2.2 实验方法
        3.2.2.1 聚磷菌胞外酶的提取
        3.2.2.2 紫外光谱
        3.2.2.3 凝胶电泳
        3.2.2.4 酶活测定
    3.3 结果与讨论
        3.3.1 胞外酶的提取
        3.3.2 紫外光谱图
        3.3.3 凝胶电泳图
        3.3.4 酶活测定
    3.4 结论
第四章 [Bmim]PF_6离子液体敏感膜的磷酸根电极研究
    4.1 引言
    4.2 材料与方法
        4.2.1 材料
        4.2.1.1 试剂
        4.2.1.2 仪器与设备
        4.2.1.3 各种储备液的配制
        4.2.2 实验方法
        4.2.2.1 电极的制备与使用
        4.2.2.2 不同离子液体敏感膜和不同参比电极组成的磷酸根离子电极的测定
        4.2.2.3 温度的影响
        4.2.2.4 电极的重现性
        4.2.2.5 电极的稳定性
        4.2.2.6 干扰离子的影响
        4.2.2.7 电极的分析特性
        4.2.2.8 实样准备
    4.3 结果与讨论
        4.3.1 电极组成
        4.3.2 不同离子液体敏感膜和不同参比电极组成的磷酸根离子电极
        4.3.3 温度对电极响应时间的影响
        4.3.4 重现性
        4.3.5 稳定性
        4.3.6 干扰离子
        4.3.7 电极分析特性
        4.3.8 实样测定
    4.4 结论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6)内蒙胜利褐煤生物产气前后微生物群落变化(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褐煤样品采集及理化性质分析
    1.2 产气菌群富集培养和生物产气实验
    1.3 褐煤产气前后菌群结构和煤物化性质分析
2 结果与讨论
    2.1 胜利褐煤生物产气
    2.2 褐煤生物产气前后微生物群落结构分析
    2.3 褐煤生物产气前后煤理化特性和表面微生物形貌分析
3 结论

(7)二苯醚降解菌株的筛选、鉴定及其对二苯醚的代谢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第一节 二苯醚类化合物概述
        1 二苯醚
        2 二苯醚类化合物
    第二节 二苯醚类化合物的应用范围
        1 卤代二苯醚
        2 拟除虫菊酯类杀虫剂及二苯醚类除草剂
    第三节 二苯醚类化合物的毒理学危害
        1 卤代二苯醚的危害
        2 拟除虫菊酯类杀虫剂及二苯醚类除草剂的危害
    第四节 二苯醚类化合物的微生物降解研究现状
    第五节 农药水解酶的研究现状
        1 有机磷农药水解酶研究现状
        2 拟除虫菊酯水解酶研究现状
        3 联苯及多氯联苯水解酶研究现状
    第六节 本论文的研究目的和意义
第二章 二苯醚降解菌株的分离与分类地位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1.1 培养基与试剂
        1.2 降解菌株的富集、分离和纯化
        1.3 菌株的形态特征及生理生化鉴定
        1.4 菌株的16S rRNA基因序列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二苯醚高效降解富集液的获得
        2.2 二苯醚降解菌株的获得
        2.3 菌株XY_1的初步鉴定
        2.4 菌株XY_1对二苯醚的降解情况
    本章小结
第三章 菌株XY_1的降解特性及其降解途径研究
    第一节 菌株XY_1的降解特性研究
        1 材料和方法
        1.1 菌株与培养基
        1.2 菌株XY_1的降解特性研究
        1.3 菌株XY_1对PBA及其他苯环类物质的降解
        2 结果与分析
        2.1 菌株XY_1对二苯醚的降解及菌株的生长情况
        2.2 温度对XY_1降解二苯醚的影响
        2.3 pH对XY_1降解二苯醚的影响
        2.4 接种量对XY_1降解二苯醚的影响
        2.5 二苯醚的初始浓度对XY_1降解二苯醚的影响
        2.6 菌株XY_1对PBA和其他苯环类物质的降解
    第二节 菌株XY_1对二苯醚降解代谢产物鉴定
        1 材料与方法
        1.1 培养基、试剂与菌株
        1.2 细胞静息液的制备
        1.3 菌株XY_1降解二苯醚的代谢产物制备
        1.4 代谢产物HPLC检测
        1.5 代谢产物的LC-MS鉴定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代谢产物的HPLC分析
        2.2 代谢产物的LC-MS鉴定
    本章小结
第四章 2,4-己二烯酸苯酚酯水解酶基因的克隆表达
    第一节 菌株XY_1的基因组框架图测序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剂与培养基
        1.2 菌株XY_1基因组DNA的提取
        1.3 全基因组测序
        2 结果与分析
        2.1 菌株XY_1基因组DNA的提取
        2.2 基因组测序及其分析情况
        2.3 基因预测与功能分析结果
    第二节 水解酶基因dpeD的克隆与表达载体的构建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剂与培养基
        1.2 所用菌株与质粒
        1.3 菌株XY_1基因组DNA的提取
        1.4 水解酶dpeD基因片段的PCR扩增
        1.5 水解酶dpeD基因片段连T载体和转化
        1.6 表达载体的构建
        2 结果与分析
        2.1 水解酶dpeD基因片段的PCR扩增
        2.2 水解酶dpeD基因片段连T载体和转化
        2.3 T1-dpeD质粒和pET-28a质粒的提取及双酶切
        2.4 T1-dpeD质粒双酶切片段酶连表达载体pET-28a与转化
    第三节 水解酶基因dpeD的表达纯化及功能验证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剂与培养基
        1.2 重组菌的诱导表达与纯化
        1.3 DpeD水解酶对2,4-己二烯酸苯酚酯的降解活性测定
        2 结果与分析
        2.1 重组菌的诱导表达与纯化
        2.2 DpeD水解酶对2,4-己二烯酸苯酚酯的降解活性测定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全文结论与展望
    第一节 全文结论
        1 二苯醚降解菌株的筛选
        2 菌株XY_1的分类地位研究
        3 菌株XY_1对二苯醚的代谢途径研究
        4 水解酶基因dpeD的克隆
    第二节 创新点
    第三节 今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一 16S rRNA基因登陆号及序列
    附录二 dpeD核酸序列
致谢

(8)制药园区尾水中三种特征污染物在A2O处理工艺中降解规律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对象
    1.2 东北某制药集团排水及尾水水质特征
    1.3 特征污染物
        1.3.1 金刚烷胺
        1.3.2 苯酚
        1.3.3 邻苯二甲酸二丁酯
    1.4 制药废水处理技术
        1.4.1 生物处理技术
        1.4.2 物化处理技术
        1.4.3 化学氧化技术
    1.5 A~2O工艺概述
        1.5.1 A~2O工艺定义
        1.5.2 A~2O工艺原理
    1.6 共代谢处理技术
        1.6.1 共代谢的概念
        1.6.2 共代谢的作用机理
        1.6.3 共代谢的类型
        1.6.4 共代谢的特点
        1.6.5 共代谢的影响因素
    1.7 研究的目的、意义及主要研究内容
        1.7.1 研究目的及意义
        1.7.2 主要研究内容
    1.8 课题来源及背景
        1.8.1 课题来源
        1.8.2 课题背景
第2章 试验材料与方法
    2.1 A~2O工艺流程介绍
    2.2 试验材料
        2.2.1 试验用水
        2.2.2 接种污泥
    2.3 水质检测分析项目及方法
        2.3.1 常规指标的检测
        2.3.2 特征污染物的分析
    2.4 高通量测序的分析方法
        2.4.1 样品的预处理
        2.4.2 提取DNA
        2.4.3 PCR扩增
        2.4.4 定量混合
    2.5 试验运行参数
    2.6 实验设备及分析仪器
第3章 A~2O工艺中常规污染物去除效果的研究
    3.1 A~2O工艺中COD去除效果的研究
    3.2 A~2O工艺中NH_4~+-N、TN去除效果的研究
    3.3 A~2O工艺中正P去除效果的研究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共代谢基质对特征污染物去除效果影响的研究
    4.1 共代谢基质对苯酚与邻苯二甲酸二丁酯去除效果影响的研究
    4.2 共代谢基质对金刚烷胺去除效果影响的研究
    4.3 本章小结
第5章 微生物种群群落分析
    5.1 物种丰富度与多样性
    5.2 系统发育树
    5.3 细菌分类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结论与建议
    6.1 结论
    6.2 建议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参加科研情况

(9)琼寡糖益生元效果及其对肠道菌群影响作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琼寡糖的研究状况
        1.1.1 琼寡糖简介
        1.1.2 琼寡糖的制备
        1.1.3 琼寡糖的应用
    1.2 益生元的研究状况
        1.2.1 益生元的简介
        1.2.2 益生元的基本原理
        1.2.3 益生元的分类
        1.2.4 益生元在食品中的应用
    1.3 功能性低聚糖的研究及应用概况
        1.3.1 功能性低聚糖的概述
        1.3.2 功能性低聚糖的理化性质、类型和来源
        1.3.3 功能性低聚糖的制备和纯化
        1.3.4 功能性低聚糖的结构分析
        1.3.5 功能性低聚糖的工业应用
    1.4 论文的研究意义
    1.5 论文研究的内容
        1.5.1 琼寡糖制备及其生物活性研究
        1.5.2 琼寡糖的益生元效果及其肠道菌群作用效果的体外试验
        1.5.3 琼寡糖对虾肠道菌群影响研究
第2章 琼寡糖制备及其生物活性研究
    2.1 材料与方法
        2.1.1 原料
        2.1.2 实验仪器
        2.1.3 主要试剂
        2.1.4 主要溶液及其配制
        2.1.5 试验方法
    2.2 结果与分析
        2.2.1 琼寡糖的制备
        2.2.2 平均聚合度测定
        2.2.3 质谱分析
        2.2.4 活性测定
    2.3 本章小结
第3章 琼寡糖的益生元效果及其肠道菌群作用效果的体外试验
    3.1 材料与方法
        3.1.1 材料
        3.1.2 主要试剂
        3.1.3 实验仪器
        3.1.4 主要溶液及其配制
        3.1.5 益生元效果实验
        3.1.6 动物实验
        3.1.7 体外发酵
    3.2 结果与分析
        3.2.1 琼寡糖的益生元效果测定
        3.2.2 琼寡糖对龙纹螯虾生长性能的影响
        3.2.3 产气量测定
        3.2.4 发酵液pH测定
        3.2.5 发酵液氨氮值测定
    3.3 本章小结
第4章 琼寡糖对虾肠道菌群影响研究
    4.1 材料与方法
        4.1.1 样品制备
        4.1.2 培养基的选择及配制
        4.1.3 实验仪器
        4.1.4 微生物计数
        4.1.5 琼寡糖对肠道菌群影响
        4.1.6 菌株的分子生物学鉴定
        4.1.7 菌株的生长试验
    4.2 结果与分析
        4.2.1 微生物计数
        4.2.2 琼寡糖对肠道菌群影响
        4.2.3 菌株的分子生物学鉴定
        4.2.4 菌株的生长试验
    4.3 本章小结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科研成果情况

(10)氰戊菊酯生物降解特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引言
    1.2 拟除虫菊酯类农药的概述
        1.2.1 拟除虫菊酯类农药
        1.2.2 拟除虫菊酯类农药残留
        1.2.3 拟除虫菊酯类农药的危害
        1.2.4 拟除虫菊酯类农药微生物降解的研究现状
    1.3 氰戊菊酯及其降解中间产物3-苯氧基苯甲酸
        1.3.1 氰戊菊酯的结构与性质
        1.3.2 3-苯氧基苯甲酸的结构与性质
    1.4 氰戊菊酯及其主要降解产物3-苯氧基苯甲酸的生物降解
        1.4.1 氰戊菊酯的生物降解
        1.4.2 3-苯氧基苯甲酸的生物降解
    1.5 论文研究目的及主要内容
        1.5.1 论文研究的主要内容和技术路线图
        1.5.2 论文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2 氰戊菊酯降解菌的筛选与鉴定
    2.1 引言
    2.2 材料与方法
        2.2.1 仪器和试剂
        2.2.2 培养基
        2.2.3 试验方法
        2.2.4 氰戊菊酯降解菌的筛选
        2.2.5 氰戊菊酯降解菌的鉴定
    2.3 结果与讨论
        2.3.1 氰戊菊酯标准曲线的建立
        2.3.2 可降解氰戊菊酯的微生物菌株
        2.3.3 氰戊菊酯降解菌的鉴定结果
    2.4 小结
3 理想微生物菌株降解氰戊菊酯的特性研究
    3.1 引言
    3.2 材料和方法
        3.2.1 菌株
        3.2.2 仪器和试剂
        3.2.3 培养基
        3.2.4 试验方法
    3.3 结果与讨论
        3.3.1 地衣芽孢杆菌BFE-023降解氰戊菊酯的优化条件
        3.3.2 地衣芽孢杆菌CY-012降解氰戊菊酯的优化条件
        3.3.3 多种拟除虫菊酯同时检测条件的优化结果
        3.3.4 地衣芽孢杆菌对拟除虫菊酯类农药的降解谱
    3.4 小结
4 地衣芽孢杆菌BFE-023降解氰戊菊酯的途径
    4.1 引言
    4.2 材料与方法
        4.2.1 菌株
        4.2.2 仪器与试剂
        4.2.3 培养基
        4.2.4 实验方法
    4.3 结果与讨论
        4.3.1 3-苯氧基苯甲酸检测条件的优化结果
        4.3.2 地衣芽孢杆菌BFE-023对氰戊菊酯的降解及3-苯氧基苯甲酸的生成规律
        4.3.3 降解氰戊菊酯的中间产物
        4.3.4 地衣芽孢杆菌BFE-023对降解中间产物的可持续降解作用
        4.3.5 地衣芽孢杆菌BFE-023降解氰戊菊酯途径分析
    4.4 小结
5 全文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成果
致谢

四、降解苯酚细菌的分离及其生理特性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黄鹤楼清香型白酒酒体成分分析及酵母菌的筛选与生产特性研究[D]. 杜艾明. 武汉轻工大学, 2021(02)
  • [2]耐盐石油降解菌的筛选、鉴定及其在土壤修复中的应用[D]. 艾贤军. 北京石油化工学院, 2020(06)
  • [3]发酵鲅鱼罐头的工艺及其风味研究[D]. 于海凤. 渤海大学, 2019(01)
  • [4]金属离子对赤红球菌(Rhodococcus ruber L9)降解多环芳烃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研究[D]. 阮珍.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19(06)
  • [5]基于聚磷菌生理特性的有机磷农药残留传感器研究[D]. 杨凯. 扬州大学, 2019(02)
  • [6]内蒙胜利褐煤生物产气前后微生物群落变化[J]. 赵晗,何环,王江泽,谭凯丽,赵娜,任恒星. 煤炭学报, 2019(04)
  • [7]二苯醚降解菌株的筛选、鉴定及其对二苯醚的代谢机制研究[D]. 许玲一. 南京农业大学, 2017(07)
  • [8]制药园区尾水中三种特征污染物在A2O处理工艺中降解规律的研究[D]. 杨涛. 辽宁大学, 2017(02)
  • [9]琼寡糖益生元效果及其对肠道菌群影响作用研究[D]. 宋香凝. 集美大学, 2017(01)
  • [10]氰戊菊酯生物降解特性研究[D]. 史颖. 西华大学, 2016(12)

标签:;  ;  ;  ;  ;  

苯酚降解菌的分离及生理特性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