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旋律写作:一种极端的演讲策略——论闫烈山散文

主旋律写作:一种极端的演讲策略——论闫烈山散文

一、写重大主题:一种极限言说策略——鄢烈山杂文片论(论文文献综述)

王素英[1](2013)在《鄢烈山杂文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二十世纪的中国,一直有报人论政的传统。而杂文、杂文写作,始终是报人介入现实、参与现实,表现其现实关怀、人文情怀的特殊形式和重要方式。作为一名报人,鄢烈山继承了中国现代报人的这一精神传统和写作传统,选择了杂文写作这一方式,积极参与到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末以来中国的思想解放、社会变革的大潮之中,对民族,对国家履行了一个公民的责任与义务。论文运用文本细读、比较分析等方法,对鄢烈山的杂文理念,杂文作品的题材、主题以及艺术特色进行梳理、讨论、分析,以期在总结其杂文创作的意义价值、得失成败的同时,梳理、总结中国当代报人杂文的一些带有规律性、特征性的东西。全文正文共分三章:一、“公民”与“公民写作”:鄢烈山其人其文。首先,梳理其人生、写作经历,从中揭示其精神性格及其与杂文写作之间的互动关系;其次,诠释其以“公民写作”为核心的的杂文观念,分析其对杂文理论、杂文写作建设、实践的特殊贡献与意义。二、“中国的个案”:鄢烈山杂文的题材与主题。其杂文的题材主要分为社会批评和文化批评两类。前者,集中反映了其杂文直面现实的批判精神;后者,则集中体现了其杂文心忧天下的人文情怀。而这种批判精神和人文情怀,正是一个现代公民最为宝贵的精神品质。三、“正义的激情”:鄢烈山杂文的特色。其杂文笔带感情,犀利辛辣;视角独特,屡有新见;重理性思辨,有文化意味。

龚君楠[2](2011)在《中国新闻评论员时评选题的特点——以鄢烈山时评选题为例》文中指出好的时评选题对于写好时评有着重要的作用,选题研究对时评研究也有着不可忽视的价值。因此,无论从实践层面还是从理论层面,探讨中国新闻评论员时评选题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仅以鄢烈山时评选题为例,分析中国新闻评论员时评选题的特点。

王聃[3](2009)在《鄢烈山评论写作研究》文中认为2000年前后的中国报纸评论进入一个新的黄金发展时期,也催生了一大批知名的评论家,鄢烈山成为其中翘楚,并因此形成“鄢烈山热”现象,受人关注。对鄢烈山评论写作的研究,既可弥补相关研究的不足,也能通过梳理鄢烈山写作的成功之路,展现其对评论写作者和对报纸评论版面操作的现实启示意义。本文以新闻评论学、传播学、社会学、舆论学等多学科的基本原理和理论成果为理论支撑,对鄢烈山的评论写作历程、评论代表作、评论创作思想以及鄢烈山写作成功之路的启迪意义,进行了较为系统的论述。本文首先以鄢烈山评论写作体裁、关注视野与成就等为区分符号,指出鄢烈山迄今为止的、以1996年为界限的两段主要的评论写作历程。其次,通过对鄢烈山的代表性评论专栏“纵横谈”专栏,以及代表性评论集《一个人的经典》的分析,总结出其代表性评论作品的具体写作特征。在前两者的基础上,再重点归纳出鄢烈山的基本评论创作思想:在创作目的上,鄢烈山要做“二十一世纪的新乐府”;在内容立足点上,鄢烈山坚持以“器识为先”;在行文特色上,鄢烈山坚持文化写作。最后,本文从对写作者和对报纸评论版面操作的两个方面,具体分析了鄢烈山评论写作成功之路的重要启示意义。本文主要是以鄢烈山发表于报刊,或者其公开发行的评论集为主要研究对象,重在实例分析,以期对学界、业界研究鄢烈山评论写作有所启示。

周娜娟[4](2009)在《当代报刊专栏评论者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本文通过对报刊专栏作者整体和个案的研究,试图发现当代报刊专栏评论者的特点,探讨专栏作者发展走向,发现当前评论界存在的一些问题和解决对策。通过抽样调查,定量定性分析等,发现当代报刊专栏评论者较以前有了很大进步,表现为人数多、产量高。专家学者和普通公民加盟专栏评论也给评论界注入新的活力,评论作者结构更为多元。且呈现出经济评论大放异彩、评论门槛降低等特点。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如评论者总体数量较多,但质量有待提高;部分专家文章专业性有余,通俗性不足;选题同质化,过于追求时效而忽略文章深度;专栏作者与编辑互动不足;报刊专栏缺乏个性,作者和文风都类似等。针对这些问题,笔者从编辑和作者两方面提出了解决对策,如编辑要加强专栏定位,多与作者进行沟通交流,作者应更加严格要求自己、提升自我素质,培养社会责任感、进行业务学习和知识积累等,并探讨了如何培养名评论家,发现、培养更多高质量的专栏评论者,促进评论生态更加健康发展。

邓仲谋[5](2007)在《南国啄木鸟—鄢烈山时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鄢烈山是新时期中国报刊新锐评论作者的代表之一,其时评激浊扬清、针砭时弊,被誉为“南国啄木鸟”。本文以鄢烈山时评为主要研究对象,以新闻评论的基本要素为着眼点,以文本分析、比较分析为主要方法。通过对其时评的选题、立论、说理方法、文风的剖析,概括其作品的创作特色。并将鄢烈山时评放入中国评论的发展史中进行纵横比较,对其不足之处进行辨析。最后从改革开放以来的社会背景及鄢烈山个人经历、个人学养等方面分析,挖掘出形成鄢烈山时评特色的内外成因。本文主要分六大部分展开论述:一、鄢烈山时评创作之路。展现其创作的两个高潮。二、鄢烈山时评创作思想。概述其时评创作的理论、写作的基点和追求的境界。三、鄢烈山时评创作特色。阐述其时评写作的四大特色:重大主题、独特视角、思辨色彩、文化意味。四、鄢烈山时评创作辨析。指出其时评写作的不足之处。五、鄢烈山时评成因分析。探讨其时评特色形成的内在和外在原因。六、意义及评价。揭示其时评对中国社会的意义和给中国时评的启示。本文认为,鄢烈山时评创作特色鲜明,他自觉为平民代言,启发、感动和激励了一大批对未来抱有热切希望和正义感的人们,对今日媒体言论的繁荣具有重开风气之功。

朱子庆[6](2002)在《写重大主题:一种极限言说策略——鄢烈山杂文片论》文中研究指明

二、写重大主题:一种极限言说策略——鄢烈山杂文片论(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写重大主题:一种极限言说策略——鄢烈山杂文片论(论文提纲范文)

(1)鄢烈山杂文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公民”与“公民写作”:鄢烈山其人其文
    第一节 “公民”鄢烈山
    第二节 鄢烈山与“公民写作”
第二章 “中国的个案”:鄢烈山杂文的题材与主题
    第一节 鄢烈山杂文的题材
    第二节 鄢烈山杂文的主题
第三章 “正义的激情”:鄢烈山杂文的艺术特色
    第一节 浓情似火
    第二节 视角独特
    第三节 文化意味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及论文发表情况

(2)中国新闻评论员时评选题的特点——以鄢烈山时评选题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选题过程:见微知着
选题内容:直言不讳
选题战略:剑走偏锋
结语

(3)鄢烈山评论写作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内容框架
    1.4 研究方法
第2章 鄢烈山的评论写作历程
    2.1 1996 年以前的鄢烈山评论写作历程
        2.1.1 杂文味浓厚的评论风格
        2.1.2 从个人感知出发的写作姿态
        2.1.3 迅速提升但仍有限的名声获得
    2.2 1996 年以后的鄢烈山评论写作历程
        2.2.1 个性化的评论写作风格
        2.2.2 以体现社会责任感为追求的写作姿态
        2.2.3 迄今为止的最高写作成就与名声获得
第3章 鄢烈山的评论代表作及其写作特点
    3.1 鄢烈山的评论代表作
        3.1.1 评论专栏代表作:《南方周末》“纵横谈”专栏
        3.1.2 评论集代表作:《一个人的经典》
    3.2 鄢烈山评论代表作的特点
        3.2.1 选题重大且独特
        3.2.2 以“公民身份”为立场
        3.2.3 论证缜密,雄辩与感染力并存
        3.2.4 文笔干净犀利且“有学识”
第4章 鄢烈山的评论创作思想
    4.1 评论创作目的:二十一世纪的“新乐府”
        4.1.1 文章“为时而着”、“为事而作”
        4.1.2 观念普及
    4.2 内容立足点:“以器识为先”
        4.2.1 “有责任”的内容选择
        4.2.2 “有谋略”的内容表达
    4.3 行文特色:文化写作
        4.3.1 行文饱含知识元素
        4.3.2 立论多以史鉴为佐例
        4.3.3 历史意味
第5章 鄢烈山评论写作成功之路的启示意义
    5.1 鄢烈山评论写作成功之路对写作者的启示意义
        5.1.1 要有坚韧不拔之志
        5.1.2 要努力争取与选择良好的发展平台
        5.1.3 要构建良好的知识底蕴
    5.2 鄢烈山评论写作成功之路对报纸评论版面操作的启示意义
        5.2.1 专栏意识
        5.2.2 用人意识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A 攻读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4)当代报刊专栏评论者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对象
    二、选题依据与意义
    三、文献综述
    四、研究范围、方法
第一章 专栏评论者现状分析
    第一节 历史上的专栏评论者
        一、早期专栏评论者
        二、建国以来新世纪之前的评论者
        三、新世纪报刊评论者
    第二节 当代报刊评论专栏作者整体状况
        一、媒体评论专栏开设概况
        二、专栏作者概况
    第三节 专栏评论者分类
        一、媒体评论者
        二、专家学者评论者
        三、普通公民评论者
    第四节 当代报刊评论者特点概析
        一、评论者队伍庞大,写作活跃
        二、作者构成更为多元
        三、经济评论大放异彩
        四、评论者身份门槛越来越低
第二章 专栏评论者个案研究
    第一节 传媒界专栏评论者
        一、鄢烈山:犀利而富有激情
        二、刘洪波:温和而充满韧性
        三、叶檀:大历史视角写经济评论
    第二节 文化教育研究机构专栏评论者
        一、贺卫方:以知识改造社会
        二、张鸣:还社会以文化思索
        三、张国庆:把专业问题写通俗
    第三节 普通公民专栏评论者
        一、郭松民:希冀草根入主流
        二、杨涛:为社会民众而言论
    第四节 个案分析特征透视
        一、评论界主流是媒体和专家学者,普通作者依然站在评论舞台边缘
        二、越来越多评论者为专家型作者,专注于某一门类题材
        三、优秀的评论者具有的共同特点
        四、编辑对于办好评论专栏发挥着重要作用
第三章 报刊专栏评论者发展走向、问题与对策
    第一节 当代专栏评论者发展走向
        一、媒体评论者发展走向
        二、专家学者评论者发展走向
        三、普通公民评论者发展走向
        四、评论者合力影响社会
    第二节 专栏评论者的问题
        一、专栏作者的名气和文章质量不一定呈正相关
        二、评论界作者总量较多,但质量有待提高
        三、部分专家文章专业有余,通俗不足
        四、选题同质化,过于追求时效而忽略文章深度
        五、专栏作者与编辑互动不足
        六、报刊专栏缺乏个性,作者和文风都类似
        七、存在文人相轻的现象
    第三节 解决对策
        一、报刊专栏定位准确,编辑与作者充分互动
        二、评论者需因应时代更高追求
        三、专栏评论者的目标与追求
        四、让报刊评论专栏成为培养名评论家的阵地
结语
引文标注
参考文献
附录一:张国庆访谈
附录二:杨涛访谈
附录三:张鸣访谈
附录四:郭松民访谈
附录五:报刊专栏评论栏目统计

(5)南国啄木鸟—鄢烈山时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南国啄木鸟—鄢烈山
    1.2 鄢烈山时评研究现状
2. 鄢烈山时评创作之路
    2.1 《南方周末》与“纵横谈”
    2.2 《一个人的经典》与“鲁迅文学奖”
3. 鄢烈山时评创作思想
    3.1 时评创作理论:二十一世纪的“新乐府”
    3.2 时评创作基点:公民写作
    3.3 时评创作境界:我手写我心
4. 鄢烈山时评创作特色分析
    4.1 选题凸出重大主题
    4.2 立论追求独特视角
    4.3 说理讲究思辨色彩
    4.4 文风富有文化意味
5. 鄢烈山时评创作辨析
    5.1 对象:舆论监督异地化
    5.2 观点:剑走偏锋,有时不免偏激
    5.3 语言:酣畅淋漓有余,委婉含蓄不足
    5.4 趋势:时评写作学者化带来的思考
6. 鄢烈山时评成因分析
    6.1 外部原因
    6.2 内在原因
7. 鄢烈山时评意义及评价
    7.1 意义
    7.2 评价
结语
注释
参考文献
附录一: 鄢烈山大事年表
附录二: 鄢烈山作品二篇
后记

(6)写重大主题:一种极限言说策略——鄢烈山杂文片论(论文提纲范文)

四、写重大主题:一种极限言说策略——鄢烈山杂文片论(论文参考文献)

  • [1]鄢烈山杂文研究[D]. 王素英. 宁夏大学, 2013(03)
  • [2]中国新闻评论员时评选题的特点——以鄢烈山时评选题为例[J]. 龚君楠. 新闻爱好者, 2011(17)
  • [3]鄢烈山评论写作研究[D]. 王聃. 湖南大学, 2009(02)
  • [4]当代报刊专栏评论者研究[D]. 周娜娟. 中国传媒大学, 2009(03)
  • [5]南国啄木鸟—鄢烈山时评研究[D]. 邓仲谋. 暨南大学, 2007(01)
  • [6]写重大主题:一种极限言说策略——鄢烈山杂文片论[J]. 朱子庆. 唯实, 2002(11)

标签:;  ;  ;  ;  

主旋律写作:一种极端的演讲策略——论闫烈山散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