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浊毒角度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

从浊毒角度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

一、慢性萎缩性胃炎从浊毒论治(论文文献综述)

金娟,张志明,雍文兴,宋忠阳,王淼,颉志英[1](2022)在《中医药对慢性胃炎病机认识及诊治的研究进展》文中指出从中医经典及现代医学对慢性胃炎病机的认识入手,认为该病基本病机为脾胃虚弱,应立足于脾胃,攻补兼施进行治疗,但由于各医家见解不同,辨证分型及施治亦有各自特点,辨证论治标准仍不统一,影响临床规范化研究及辨证治疗。因此,在今后的研究中应进一步明确中医药的具体作用靶点和机制,从而提高临床疗效。

潘思宜[2](2021)在《基于数据挖掘探讨林平主任医师诊治慢性萎缩性胃炎用药规律》文中提出目的:为系统学习林平主任医师的临床诊疗经验及学术思想,对求诊于林平主任医师的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处方进行研究,基于数据挖掘方法对其中组方特色、用药规律进行分析,探讨其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治疗经验及组方思路,挖掘探索新方组合,拓展临床用药思路。方法:收集并整理于2018年7月1日至2021年1月31日期间,经林平主任医师诊疗,就诊于福建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二人民医院“名医园”的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医案。将资料进行整理,结合纳排标准筛选,获得符合要求的医案200例,经由中药药名规范化及药物分类后,借助“中医传承辅助系统(V2.5)”,建立数据库,然后通过其“基本信息统计”“方剂分析”及“新方分析”模块,将采集的患者一般信息、用药频次、药类频次、药证频次等资料进行数据统计,并对结果作出讨论分析。结果:本次研究共纳入符合标准的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200例,其中男性患者92名(46%),女性患者108名(54%),男女比例为0.85:1。年龄范围为29-78岁,平均年龄55.54,年龄层以50-60岁人数居多。所收录400诊次中,共使用177味中药,累计用药频数6343次,平均单方用药15.8味。用药频率达50%以上(200次以上)用药共9味,分别为茯苓、柴胡、陈皮、紫苏子、炒白术、白芍、延胡索、合欢皮、竹茹。使用频率最高的五大药类依次为补虚药、化痰平喘止咳药、理气药、清热药、利水渗湿药,分别占总用药频率17.88%、14.19%、9.05%、8.51%、8.36%。所用药物四气以温、寒为主,温性药物稍多于寒性,温、寒药物占比分别为41.53%及33.97%,平性次之,占19.75%,较少用到凉、热性药物。五味中则以苦、甘、辛为主,三者分别占32.61%、29.19%、27.85%,其余酸、咸、涩较少,合计方占约10%。药物归经以涉及脾经最多,占总比21.80%,其次为胃、肺、肝经,分别占比15.20%、15.19%及14.93%,其余归经包括心、大肠、肾等涉及频数较少。基于关联规则算法,在支持度≥75%,置信度≥0.8情况下,计算得出组方核心4味,分别为陈皮、柴胡、炒白术及茯苓。通过复杂系统熵聚类演化出新方组合4个,分别为:(1)麦芽、甘草、浮小麦、莲子;(2)神曲、白扁豆、山药、防风、葛根;(3)砂仁、莲子、槟榔、延胡索;(4)佩兰、黄连、炙黄芪、黄芩。结论:林师在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上以补虚及理气为核心治法,同时重视祛除湿、热、痰、瘀等标实之邪,补泻并用,相互制约以助机体达到平衡;处方基调以温、平为主,遇寒热错杂患者则多寒温并用;药物五味体现辛开苦降、甘缓补益的理念;以“茯苓、柴胡、陈皮、炒白术”为方药核心,并且重视整体观念,配伍组方时用药归经涉及多个脏腑,以求达到五脏同调之效。

张曼玲[3](2021)在《基于TLR4通路探讨健脾活血方治疗萎缩性胃炎伴癌前病变的疗效及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观察健脾活血方治疗萎缩性胃炎伴癌前病变的临床疗效,并初步探索其疗效机制;建立恶性转化胃上皮细胞模型,观察健脾活血方含药血清对其的影响,并探索其发挥作用的机制。挖掘中医药治疗萎缩性胃炎伴癌前病变的新方法,为本病的临证用药提供参考及理论支撑。方法:1.搜索CNKI、WAN FANG、Sino Med、VIP、Cochrane、Pubmed、Embase数据库中近20年关于中医药治疗萎缩性胃炎伴癌前病变的临床文献并进行文献筛选,运用中医传承辅助系统(V2.5),录入方药证治数据,建立数据集。利用“数据统计”、“统计报表”等模块,运用关联规则、复杂系统熵聚类等统计手段,分别对所有胃癌前病变,注明肠上皮化生,注明不典型增生,注明异型增生的方药进行分析,包括药物四气五味归经统计、频次统计、治法统计、组方分析、新方分析。2.搜索CNKI、WAN FANG、Sino Med、VIP、Cochrane、Pubmed、Embase数据库中近20年关于健脾活血法依据治疗萎缩性胃炎伴癌前病变的临床研究并进行文献筛选,利用Cochrane系统评价手册对纳入的文献进行质量评价,Revman5.3软件对干预方法的临床总有效率、胃镜改善率、病理缓解率、Hp根除有效率进行meta分析,并记录不良反应。3.搜索GEO数据库(https://www.ncbi.nlm.nih.gov/geo/)中胃黏膜低级别上皮内瘤变与慢性胃炎差异基因的相关芯片,提取基因数据集,利用PERL软件,R语言中的程辑包,提取差异基因及其交集,并绘制热图、火山图、韦恩图,利用R语言,对筛选出的差异基因进行GO富集分析和KEGG富集分析;运用string数据库(https://www.string-db.org/),构建差异基因的蛋白互作网络(PPI),并筛选出核心基因。4.临床研究。以随机数字表法将62名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1例,观察组予以健脾活血方(摩罗丹配伍三七粉),对照组给予叶酸片,疗程均为24周。观察比较两组的临床有效率、治疗前后的症状评分(主症/次症评分,症状总评分)、胃镜评分、病理评分,同时进行治疗前、治疗中、治疗后的安全性评估;免疫荧光法检测观察组患者治疗前后胃黏膜中Toll样受体4(Toll Like Receptor 4,TLR4)、P53、上皮间质转化(Epithelial Mesenchymal Transition,EMT)相关分子E-钙黏蛋白(E-cadherin)、波形蛋白(Vimentin)的表达情况。5.体外实验。利用1-甲基-3-硝基-1-亚硝基胍(MNNG)刺激人胃上皮细胞(GES-1细胞),诱导其恶性转化,构建恶性转化的胃上皮细胞(T-GES-1)模型。以健脾活血方含药血清、叶酸片含药血清为干预药物,分六组:A组:GES-1细胞+正常大鼠含药血清;B组:GES-1细胞+MNNG+正常大鼠含药血清;C组:GES-1细胞+MNNG+叶酸片含药血清;D组:GES-1细胞+MNNG+健脾活血含药血清;E组:GES-1细胞+MNNG+健脾活血含药血清+TLR4激动剂;F组:GES-1细胞+MNNG+正常大鼠含药血清+TLR4激动剂。观察细胞形态,利用CCK-8检测经MNNG/含药血清干预24小时、48小时、72小时后细胞的活力;利用划痕实验检测各组细胞的迁移率;流式凋亡检测各组细胞的凋亡率;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各组细胞中Vimentin、N-cadherin、E-cadherin m RNA的表达;WB检测各组细胞中TLR4、My D88、NF-κB、p-NF-κB蛋白的表达;免疫荧光法检测各组细胞中P53、Ki67、Muc2的表达,并对结果行统计学分析。结果:1.经筛选,共纳入232篇文献,包括252首方剂,233味药。药性总体偏平,药味以多归于脾、胃、肝经,健脾活血治法运用最多;使用频次最高的治法为健脾活血法、化浊解毒法、滋养胃阴法、疏肝和胃法,不同病理类型各有侧重;治疗PLGC频次最高的药物是甘草、白术、莪术、黄芪、白花蛇舌草等,治疗PLGC的组方常用的是“白术、甘草”,“黄芪、甘草”,“黄芪、白术”,“莪术、黄芪”,“甘草、白芍”、“丹参、甘草”等,不同病理类型各有侧重,并形成常用组合网络图;提取治疗PLGC的核心组合16个,新方8个,提取治疗肠上皮化生、不典型增生、异型增生的核心组合各8个,新方各4个,并形成新方网络图。2.最终纳入39篇RCT文献,共有3786名受试者,其中健脾活血法治疗组1994名,对照组1792名。文献质量评价显示:有21篇为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组,18篇提及随机分组,但未阐述随机方法。2篇为双盲双模拟,1篇采用模拟药物单盲。有6篇在结局观测指标描述中的例数与原始例数不符,且未说明失访原因;meta分析显示:健脾活血法临床有效率优于对照组[RR=1.25,95%CI(1.21,1.30)];胃镜改善率优于对照组[RR=1.39,95%CI(1.28,1.52)];病理改善率优于对照组[RR=1.48,95%CI(1.38,1.60)];中医症状有效率优于对照组[RR=1.25,95%CI(1.13,1.38)];Hp根除有效率优于对照组[RR=1.25,95%CI(1.14,1.37)],39篇文献中,有14篇文献描述了研究过程中观察不良反应,其中12篇描述未出现不良反应,2篇中有出现不良反应,包括便秘6例(对照组2/60,观察组4/60)、腹痛1例(对照组1/60)、口干3例(对照组1/60,观察组2/60)、腹泻1例(对照组1/90)、头痛1例(对照组1/90)、皮疹1例(对照组1/90)。3.选取GSE55696、GS87666E数据集,筛选出差异基因121个,其中上调基因42个,下调基因79个。差异基因主要分布于细胞颗粒腔、细胞内小泡、高密度脂蛋白颗粒等中;差异基因参与的生物过程主要是激素代谢过程,白细胞趋化过程,c GMP的信号途径等;主要作用涉及有钾离子通道运转、氧化还原、模式识别受体活动等。差异基因参与的通路包括白介素17(IL17)通路、缺氧诱导因子-1(HIF-1)通路、花生四烯酸代谢通路、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Gn RH)分泌通路。4.临床研究结果显示,经卡方检验分析,观察组临床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卡方值=6.613,P<0.05);观察组治疗后中医症状总评分较治疗前降低(P<0.01),且低于对照组(P<0.01),观察组主要症状胃脘疼痛、饱胀、痞满、嗳气、纳差评分均降低(P<0.01),其中饱胀、痞满、嗳气、纳差积分低于对照组治疗后(P<0.05);观察组次要症状疲乏、睡眠差、嘈杂、反酸评分降低(P<0.01),且低于对照组治疗后(P<0.05)。观察组治疗后胃镜评分中胃镜下黏膜色泽评分、血管透见度评分、黏膜隆起评分、红斑评分、胃镜总积分较治疗前降低(P<0.05),其中粘膜色泽评分、红斑评分、胃镜总评分低于对照组治疗后(P<0.01);观察组治疗后病理评分中肠上皮化生评分、异型增生评分较治疗前降低(P<0.01),其中异型增生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经安全性监测,摩罗丹配伍三七粉安全性良好。观察组治疗后胃黏膜中TLR4、P53、Vimentin表达较治疗前下降(P<0.01),且低于对照组(P<0.01);观察组治疗后胃黏膜中E-cadherin表达增高(P<0.01),且高于对照组(P<0.01)。5.体外研究结果显示:正常的GES-1贴壁生长,细胞呈梭形,形态规则,经MNNG处理后细胞形态逐渐不规则,呈现多边形。CCK-8检测显示,MNNG对GES-1细胞有一定细胞毒性,呈浓度依赖性,时间对其影响甚微,至MNNG浓度为40μmol/L时GES-1活性呈断崖式下降,20μmol/L时抑制率为30%左右,选择20μmol/L,24h造模,含药血清对细胞活性的影响呈浓度依赖型,无明显时间依赖,选择15%,24h干预。经MNNG处理后GES-1细胞的迁移率升高、凋亡率下降、EMT上升(P<0.05),P53、Ki67、Muc2表达上升(P<0.05),TLR4、My D88、NF-κB、p-NF-κB蛋白表达上升(P<0.05);给予健脾活血含药血清后,上诉情况缓解(P<0.05),且优于加入叶酸片含药血清组(P<0.05);在MNNG诱导的GES-1细胞中加入TLR4激活剂后,上述情况加重(P<0.05),同时加入TLR4激动剂及健脾活血含药血清,情况优于前者(P<0.05)。结论:1.健脾活血方治疗脾虚血瘀型萎缩性胃炎伴癌前病变临床疗效显着,且安全性良好,值得临床推广。2.健脾活血方可改善萎缩性胃炎伴癌前病变患者胃黏膜P53、TLR4的表达,且可缓解EMT,这可能是其发挥作用的机制。3.健脾活血方含药血清可抑制恶性转化胃上皮细胞的恶性特征,优于叶酸片含药血清,其机制为通过调控TLR4/My D88/NF-κB,抑制EMT而发挥疗效。

龙丹[4](2021)在《和胃汤治疗肝胃不和型慢性胃炎的临床疗效观察》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本研究通过应用和胃汤治疗慢性胃炎,辨证属肝胃不和证的患者,并观察治疗前后临床症状体征的改善、中医证候积分变化以及检测项目的评估情况,客观评价和胃汤治疗慢性胃炎肝胃不和证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为丰富中医药治疗慢性胃炎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方法:本研究共纳入2020年4月至2021年1月期间在广西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及仙葫院区脾胃科门诊及住院部就诊中符合纳入标准的患者72例,并将72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6例,对照组予雷贝拉唑钠肠溶片、枸橼酸莫沙必利分散片,治疗组予中药汤剂和胃汤,两组疗程均为4周,并于治疗结束1个月后进行随访,调查两组患者慢性胃炎的复发率。在两组治疗期间,禁止给予任何其他治疗慢性胃炎的药物。观察并分析两组患者服药前和治疗4周后临床症状总积分、单项临床症状积分、中医证候临床疗效以及复发率、不良反应发生率变化情况,收集全部试验数据后,对此次研究的临床疗效进行统计分析,客观评价和胃汤的有效性、安全性以及复发情况。结果:(1)两组治疗前可比性分析:治疗组和对照组在一般观察项目、胃炎的诊断分型、治疗前各中医证候积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2)改善临床症状方面:两组组内比较:治疗组治疗后脘胁胀满或胀痛、吐酸嘈杂、嗳气呃逆、纳呆食少、胸闷或善太息、神疲乏力、口干口苦、大便不畅、大便稀溏(P<0.01)、烦躁易怒(P<0.05)各临床症状与治疗前相比均有明显改善;对照组对大便不畅症状无明显改善(P>0.05);治疗后治疗组和对照组临床症状总积分与治疗前均有明显下降(P<0.01)。两组组间比较:完成4周治疗后,两组临床症状总积分比较,治疗组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说明治疗组在治疗后,整体临床症状较治疗前有显着性改善;单项临床症状积分比较,治疗组脘胁胀满或胀痛、神疲乏力、口干口苦、大便不畅的症状积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尤其是在嗳气呃逆这一症状上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在吐酸嘈杂、纳呆食少、胸闷或善太息、烦躁易怒、大便稀溏几个症状积分方面,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在综合疗效比较上,治疗组总有效率达91.4%,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4.2%,通过统计分析两组数据,两组间差异具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说明治疗组在改善中医临床证候总体疗效上明显优于对照组。(4)两组复发率比较,治疗组复发率为15.63%,对照组复发率为65.38%,治疗组复发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复发率(P<0.01)。(5)在治疗期间,对照组出现了不良反应,不良反应率25.7%;治疗组未出现明显不良反应,差异具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1)和胃汤治疗肝胃不和型慢性胃炎患者疗效显着,能有效改善患者的脘胁胀满或胀痛、吐酸嘈杂、嗳气呃逆、纳呆食少、胸闷或善太息、烦躁易怒、神疲乏力、口干口苦、大便不畅或大便稀溏等临床症状。(2)和胃汤组和西药组均能有效治疗慢性胃炎,但和胃汤在改善中医临床证候总体疗效方面显着优于西药组。(3)和胃汤在治疗慢性胃炎的整个观察过程中未发生不良反应,安全性高,且其复发率低,疗效显着,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翟付平,王力普,李春蕾,白海燕,李维康,刘凯娟,李佃贵[5](2021)在《李佃贵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伴异型增生的临床经验》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慢性萎缩性胃炎伴异型增生属于现代临床中难以治愈的消化系统疾病。现代医学治疗本病尚无特效方法,中医采用辨证论治,灵活用药,治疗效果明显。李佃贵教授以"浊毒理论"为指导,采用清热燥湿祛浊毒、悦脾醒脾除浊毒、通利二便泄浊毒、行气活血散浊毒、以毒攻毒消浊毒等方法,同时治疗时注重患者的舌脉及情志变化,能有效逆转异型增生,疗效颇佳。附验案1则以佐证。

方霜霜[6](2021)在《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焦虑抑郁状态、中医证候及OLGA/OLGIM相关性研究》文中认为研究目的:研究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的焦虑抑郁状态情况,探索焦虑抑郁状态、中医证候及可操作的与胃癌风险相关的胃炎/肠上皮化生评估(OLGA/OLGIM)病理分期的相关性。并对OLGA/OLGIM分期的相关危险因素进行分析,探讨影响慢性萎缩性胃炎癌变风险分层的相关因素,以及情志因素对胃癌防治的意义。研究方法:按照纳入和排除标准,收集符合要求的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填写ZUNG氏焦虑(SAS)和抑郁自评量表(SDS)。应用临床调查问卷,采集患者一般情况、职业、个人史、既往史、中医证候、舌脉、胃镜报告和病理结果等信息,录入Excel并锁定,用IBM SPSS25.0进行数据分析。采用描述性统计方法分析纳入患者的一般信息,对SAS/SDS积分、中医证候和OLGA/OLGIM分期进行Spearman相关性检验,对采集到的相关危险因素与病理分期进行非参数检验,筛选出有意义的指标;将筛选出来的变量与OLGA和OLGIM分期进行有序多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研究结果:1.一般情况:共纳入患者145例,男性66例,女性79例,男女比例1:1.197。纳入者中最小31岁,最大79岁,平均年龄为56.5±9.24(岁),平均BMI为23.27±2.96。有69.66%的患者既往感染过幽门螺杆菌(H.Pylori),13.79%的患者为现症H.Pylori感染者。有14.48%的患者有胃癌家族史,有13.79%的患者有其他肿瘤家族史。2.相关性分析结果:①SAS/SDS积分在各证型分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肝胃气滞证患者中焦虑抑郁状态患者占比较高,分别为32%和42%。②SAS积分在不同的OLGA/OLGIM风险分层中分布具有差异,SDS积分仅在OLGA风险分层中分布具有差异。SAS/SDS 积分与 OLGA 分期增加存在相关(r=-0.248,P<0.01;r=-0.170,P<0.05),在OLGA低风险(0,Ⅰ,Ⅱ期)患者中伴焦虑、抑郁症状占比更高,但与OLGIM分期之间无明显相关性(P>0.05)。③中医证候在OLGA/OLGIM分期之间的分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对其进行相关性分析显示,肝胃气滞证与OLGA/OLGIM分期之间存在负相关(r=-0.242,P=0.003;r=-0.232,P=0.005),肝胃郁热证与 OLGIM 分期存在相关(r=0.165,P=0.047)。④既往 H.Pylori感染史(H=3.866,P=0.049;H=4.762,P=0.029)和胃癌家族史(H=4.455,P=0.035;H=4.626,P=0.031)是 OLGA/OLGIM 分期的影响因素。有序多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SAS积分(P=0.047)和既往H.Pylori感染史(P=0.026)影响OLGA分期。H.Pylori感染史可影响OLGIM分期(P=0.016)。研究结论及意义:(1)焦虑抑郁状态在不同中医证候间的分布未达到统计学差异,但肝胃气滞证患者中焦虑抑郁状态患者占比较高,提示情绪有赖肝气调节。(2)焦虑、抑郁症状积分与OLGA分期增加呈负相关关系。伴有焦虑、抑郁症状的患者在OLGA低风险(0,Ⅰ,Ⅱ期)中占比较高。考虑纳入的OLGA低风险患者多处于疾病的早期阶段,由于对疾病转归预后不够了解而更容易产生焦虑、抑郁症状。提示临床对CAG初诊患者要着重关注疾病宣教与情绪疏导。(3)肝胃气滞证与OLGA/OLGIM分期增加呈负相关关系,说明肝胃气滞证患者可能具有较小的癌变风险,或者肝胃气滞证可能是CAG初期的主要证型。(4)经有序多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焦虑状态仍与OLGA分期增加呈负相关关系,既往H.ylori感染史同时是OLGA和OLGIM分期的影响因素。提示疾病宣教与情绪疏导对CAG病程较短患者具有重要意义。同时,H.Pylori根除治疗是CAG的基础治疗,是防治CAG的重要措施。

李婕丽[7](2021)在《理中通络化浊法联合药穴指针治疗脾虚夹瘀型肠化生的临床疗效观察》文中研究说明目的:通过研究理中通络化浊法联合药穴指针治疗脾虚夹瘀型肠化生的临床疗效,探讨理中通络化浊法联合药穴指针治疗脾虚夹瘀型肠化生的疗效性及安全性,初步揭示炎症介导调节治疗脾虚夹瘀型肠化生的作用机制。方法:纳入符合诊断标准的90例患者,按随机对照原则分为治疗组30例、中药组30例和对照组30例。治疗前,三组予西医常规治疗后,治疗组予理中通络化浊汤联合药穴指针治疗,中药组予理中通络化浊汤治疗,对照组予叶酸片治疗,疗程均为3个月,分别记录并对比三组治疗前后的中医临床症候疗效、血清胃蛋白酶原(Pepsinogen,PG,PGI、PGII)、胃泌素17(Gastrin-17,G-17)、白细胞介素-1β(IL-1β)、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胃粘膜病理组织疗效及总疗效以及脾俞穴、胃俞穴、任督二脉皮温变化情况。结果:(1)三组治疗后中医总有效率分别为治疗组96%、中药组86%、对照组42%。三组患者治疗前后症状总积分、中医症候疗效方面,治疗组与中药组、对照组比较有显着差异(P<0.05);中药组优于对照组(P<0.05)。(2)中医临床症候:三组中医临床症候(胃脘痞满、胃脘疼痛、纳呆食少、倦怠乏力、大便溏烂、恶心呕吐、反酸)积分经治疗3个月后均有所下降(P<0.05),三组均能改善中医临床症状,治疗组改善程度比中药组、对照组效果显着(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中药组优于对照组(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3)治疗组与中药组的血清PGI、PGR较治疗前有显着上升(P<0.05);两组均能改善PGI和PGR水平,其中治疗组PGI和PGR上升水平与中药组比较有显着差异;对照组PGI较治疗后有所上升,但PGR上升不明显;三组治疗后PGII与治疗前比较未见明显差异(P>0.05);治疗组G-17下降水平与中药组、对照组比较有显着差异;中药组下降水平优于对照组(P<0.05)。(4)经治疗3个月后,三组IL-1β、TNF-α水平均下降,治疗组IL-1β、TNF-α水平下降程度与中药组、对照组比较有显着差异(P<0.05);中药组IL-1β、TNF-α下降水平优于对照组(P<0.05)。(5)治疗后三组病理疗效总有效率分别为治疗组为89%、中药组为72%、对照组为39%。治疗后,治疗组病理疗效总有效率明显优于中药组、对照组(P<0.05);中药组病理疗效总有效率优于对照组(P<0.05)。(6)治疗后,治疗组与中药组的肠化生程度均得到改善,治疗组肠化生程度与中药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而对照组治疗后肠化生程度未见明显改善,无统计学差异(P>0.05)。(7)经治疗3个月后,治疗组与中药组的经络皮温(脾俞穴、胃俞穴及任督二脉)均上升,且治疗组皮温升高比中药组显着(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而对照组在改善经络皮温上未见明显改善。结论:(1)理中通络化浊法联合药穴指针治疗脾虚夹瘀型肠化生疗效显着,在改善中医症候方面,治疗组与中药组在缓解胃脘痞满、胃脘疼痛、纳呆食少、倦怠乏力、大便溏烂、恶心呕吐、反酸症状方面显着优于对照组。(2)理中通络化浊法联合穴位指针治疗脾虚夹瘀型肠化生患者可明显改善其消化道症状,改善胃粘膜肠化生程度,上调血清PGI水平,下G-17水平,抑制血清IL-1β、TNF-α水平,提高脾俞穴、胃俞穴、任督二脉皮温,使患者体质得到较大改善。

于佳琪[8](2021)在《慢性萎缩性胃炎中医复合证候分布特点研究及刘华一教授诊疗经验荟萃》文中研究表明目的:采用流行病学方法调查慢性萎缩性胃炎(Chronic Atrophic Gastritis,CAG)中医复合证候分布特点,及其与年龄、性别、病程、饮食习惯等因素、胃镜下形态变化、病理改变程度之间的关系,并总结刘华一教授治疗本病的临证经验,进一步完善CAG中医辨证诊疗,为指导临床实践提供依据。方法:依据纳入和排除标准选取210例CAG患者,采集患者的一般情况、病史信息、发病相关因素、胃镜、病理、症状、体征,明确中医复合证候分型,建立Excel数据库,使用Spss25.0进行统计学分析。整理刘华一教授治疗萎缩性胃炎的临证医案,从病因病机、诊疗思路、辨治体会、用药经验等方面展开总结刘师治疗本病的经验。结果:1本研究纳入210例CAG患者,男性91例(占43.3%),女性119例(占56.7%),性别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以61-70岁年龄段最多,占51.0%;教育程度以高中或中专最多见,占48.6%;职业分布以退休人员最多,占76.2%;伴随慢性内科疾病以高血压病为主,占29.0%;男性患者在吸烟、饮酒、熬夜方面多于女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进食快、饮食偏咸、喜肉食、喜浓茶方面男性患者多于女性,而女性患者在清淡饮食、喜甜食方面较男性多,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心理及精神状态方面,无异常患者仅占31.9%,男女患者在异常表现上无差异(P>0.05)。2 210例CAG患者中医复合证候分布以气虚夹瘀证(22.9%)最多,寒热错杂证(9.0%)最少;肝郁脾虚证在性别分布上为女性多于男性,男性患者则以气虚夹瘀证分布最多,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复合证候在年龄分布上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在病程分布上存在差异,经过两两比较,发现寒热错杂证与气滞血瘀证、湿热夹瘀证与气阴两虚证、寒热错杂证与气阴两虚证、肝郁脾虚证与气阴两虚证之间病程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 210例CAG患者胃镜下的黏膜色泽、皱襞细少低平与否、血管透见与否、黏膜质地、红斑和糜烂在中医复合证候分布上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出血和胆汁反流证候分布相当(P>0.05)。其中黏膜白相、血管透见、黏膜皱襞细少,低平、黏膜质地粗糙、糜烂均以气虚夹瘀证为主;黏膜颗粒状改变以气阴两虚证为主;黏膜红斑以肝郁脾虚证为主。4中医复合证候在与病理表现的相关性中,幽门螺杆菌感染(Helicobacter pylori,Hp)、慢性炎症程度、萎缩程度、肠化程度、异型增生程度在证候分布上具有差异(P<0.05),而复合证候活动性程度分布无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Hp阳性以湿热夹瘀证为主;慢性炎症以气虚夹瘀证为主,其次为肝郁脾虚证,经过两两比较,气虚夹瘀证与气阴两虚证、肝郁脾虚证与气阴两虚证、肝郁脾虚证与湿热夹瘀证之间的慢性炎症程度存在差异;轻度萎缩以气虚夹瘀证为主,中度萎缩以肝郁脾虚证为主,重度萎缩以气阴两虚证为主,经过两两比较,气阴两虚证与肝郁脾虚证、气虚夹瘀证之间的萎缩程度存在差异;轻度肠化以肝郁脾虚证为主,中度肠化以气阴两虚证为主,重度肠化以气滞血瘀证为主,经过两两比较,肝郁脾虚证与气滞血瘀证之间,气阴两虚证与脾虚气滞证、气虚夹瘀证、肝郁脾虚证之间的肠化程度存在差异;轻度异型增生以气虚夹瘀证为主,中度异型增生以气阴两虚证为主,两两比较发现,寒热错杂证与气滞血瘀证、气阴两虚证之间,肝郁脾虚证与气虚夹瘀证、气滞血瘀证、气阴两虚证之间异型增生程度存在差异,以上P值均<0.05。结论:1 CAG发病人群以退休老年人为主,在复合证候分布上以气虚夹瘀证最多见,年龄不是影响证候分布的相关因素,不同证候分布与性别、病程有关。2 CAG复合证候分布与其胃镜下表现具有一定联系,其中肝郁脾虚证、气虚夹瘀证及气阴两虚证在胃镜下更易有异常改变,可为内镜微观辨证提供参考。3 CAG主要病理改变与复合证候分布存在关联,不同程度的萎缩、肠上皮化生、异型增生常见于肝郁脾虚证、气滞血瘀证、气虚夹瘀证、气阴两虚证之中,且一些证候间病理改变程度有所不同,在辨别证候时可结合病理结果,增强辨证准确性,而通过对患者证候的判断也可间接预测病理情况,值得进一步扩大研究样本,加大传统辨证与微观检查的联系。4刘华一教授治疗本病见解独到,重视顾护脾胃、调节气机升降、整体调养,用药通补兼顾,巧用对药,灵活变通,临床疗效显着,突显中医药治疗CAG的优势。

张忠绵[9](2021)在《基于数据挖掘的田德禄教授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经验传承研究》文中提出背景:慢性萎缩性胃炎(Chronic Atrophy Gastritis)包括胃黏膜的萎缩及肠上皮化生,属于胃的癌前状态,根据Correa提出的“肠型胃癌”的演变过程,CAG属于胃癌演变过程中关键步骤,防控CAG进一步进展成为早期胃癌成为目前国内外专家研究的热点。目前现代医学的治疗手段有限,尚无药物试验表明对胃癌前状态的抑制作用。田德禄教授在20世纪90年代即开展了中医药治疗CAG的动物及临床试验研究,结合师承董建华院士治疗脾胃病的思想及50余年的临床经验,田德禄教授在治疗CAG方面具有独特的辨证理念及治疗思路,临床疗效显着。因此深入挖掘田德禄教授治疗CAG的学术思想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近年来数据挖掘技术以数学算法为基础,提供了挖掘名老中医学术思想的新思路,对传承名老中医经验具有极大的推动作用。目的:运用数据挖掘技术对田德禄教授治疗CAG的经验进行探索,系统挖掘并整理田德禄教授治疗CAG的学术经验及组方规律及用药特点,从而传承田德禄教授治疗CAG的学术思想,为临床防治CAG提供可供参考的临床经验。方法:1.文献研究,思想梳理根据已经出版的论着、已发表的论文检索溯源田德禄教授治疗脾胃病的思想,初步了解其治疗脾胃病提出的立论及治法思路。2.临床研究本研究收集了 2017年9月至2021年3月于东直门医院国际部脾胃病科就诊的,由田德禄教授诊治的CAG病案。将病例中的四诊信息、症状、中药、其他疗法、理化检查资料等信息收集后进行标准化处理,后应用Excel表格对信息进行归类统计,运用SPSS26.0、古今医案云平台对所收集的基线资料、症状、中药频次、聚类分析、关联规则分析等,挖掘田德禄教授治疗CAG常用的中药及经验。结果:1.文献研究田德禄教授师承中国工程院院士董建华教授,在董建华教授治疗脾胃病“通降论”、“胃热论”、“气机论”的基础上,传承并发展董建华教授的学术思想,提出了治疗脾胃病的“清降论”、“调肝论”、“内疡论”,结合时代特点丰富了治疗脾胃病的学术思想。2.临床研究在此次对田德禄教授治疗CAG经验的数据挖掘中,共纳入患者86名,共计284诊次,处方284首。纳入患者全部属于临床确诊为CAG的有效病例。其中包含男性46名、女性40名。在统计CAG患者症状频次中发现,胃脘痞闷、嗳气酸馊、口苦、烧心、胃痛、大便干、失眠等邪实症状为多,以大便稀、夜尿多、乏力等本虚症状所占频次不高。在统计舌脉象时显示,舌质黯,苔薄、黄、腻,脉细、弦、滑等代表邪气盛表现的舌脉为多,以舌质淡胖、苔薄白等虚的舌象所占频次不多。在统计药物频次时发现,使用频率>10%的中药有39种,其中使用频率>50%的药物有紫苏梗、香附、焦山楂、焦神曲、焦麦芽、紫苏子、砂仁、枳实、丹参、清半夏、生薏苡仁、灵芝、三七、陈皮、百合。通过聚类分析及关联规则分析结果显示,田德禄教授治疗CAG的常用配伍药对为紫苏梗—紫苏子—香附、丹参—砂仁、黄连—吴茱萸、百合—乌药、川贝母—海螵蛸、焦三仙—焦槟榔等,在治疗CAG时依旧以“清降论”为大法,结合辨证,适当合以平补脾胃气阴之药物。结论:1.CAG的基本病机乃脾虚为本,邪实(气滞、血瘀、食积、痰湿、邪毒)抟结为患。2.病位在胃,与肝脾肾等脏腑密切相关3.CAG病情演化进展,当从三方面来看,一则乃由腑(胃)及脏(脾)的进展;二是由气入血的变化,初病在气,久病入络伤血;三则由中焦(脾胃)之气血到下焦(肝肾)之精血的耗伤。4.治疗上田德禄教授注重临床症状结合胃镜病理象辨证立法,处方遣药。邪实初犯,CAG初期,治法以清降论指导,以清降和胃为主,处方以自拟方实痞通颗粒加减;邪实日久,病情迁延,本虚已现,CAG中期,治法以清降和胃配合甘平养胃法泻实补虚,治疗虚实夹杂之CAG,此时处方以百合乌药汤加减,配合泻实之药物;CAG后期,气血大虚,此时当急以甘温健胃为法论治,不可再合泻实之品,防气阴再伤。5.田德禄教授在用药时强调辨证论治,治疗时强调通降、清降胃腑之气,兼顾脏腑之传变,统筹气血。

王杰[10](2019)在《基于浊毒理论探讨慢性胃炎中医证型与胃镜像相关性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在浊毒理论的指导下,探讨慢性胃炎(Chronic gastritis,CG)中医辨证分型分布规律及其与胃镜像表现的关系,从微观领域证明中医宏观辨证论治的科学性,为CG临床诊治及科研提供更多的客观依据。方法:选取2017年10月至2018年12月就诊于河北省中医院脾胃病科门诊及住院患者且符合纳入标准的400例患者,所有病人均经胃镜检查诊断为CG,对确诊的患者进行辨证分型,确定各中医证型,并作统计学分析。结果:1.本次研究共纳入病例400例,其中男性232例,女性168例,男女比例为1.38:1。年龄范围为2575岁,平均年龄(53.43±11.76)岁,中老年人(46岁75岁)发病人数较多,占77%。2.CG发病与病程的关系中,病程以2030年最多(占27.5%),超过10年的占了79%。3.中医证型分布规律:浊毒内蕴证(38.5%)>脾胃湿热证(34.5%)>胃络瘀血证(10%)>肝胃不和证(6.5%)>胃阴不足证(5.5%)>脾胃虚弱证(5%)。其中浊毒内蕴证占CG比例最高,脾胃湿热证次之,脾胃湿热证和浊毒内蕴证占CG的大部分(73%)。4.浊毒内蕴证多见于萎缩性胃炎,占53.1%;脾胃湿热证多见于糜烂性胃炎,占68.4%;肝胃不和证多见于反流性胃炎,占46.9%。5.浊毒内蕴证胃镜下多见黏膜色泽白相(占61.7%),黏膜颗粒样改变(占59.7%)及血管网改变(占59.7%);病理多见腺体萎缩(占64.3%)。6.脾胃湿热证胃镜下多见糜烂,占87%。7.肝胃不和证胃镜下多见胆汁反流,占88.5%。结论:CG中医证型与胃镜像表现存在相关性,临床研究发现李佃贵教授提出的浊毒内蕴证为CG的一种常见证型;浊毒内蕴证胃镜下多见黏膜色泽白相为主,黏膜颗粒样改变及血管网改变,病理多见腺体萎缩;此外,肝胃不和证、脾胃湿热证与胃镜像的关系密切,脾胃湿热证胃镜下多见黏膜糜烂;肝胃不和证胃镜下多见胆汁反流。

二、慢性萎缩性胃炎从浊毒论治(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慢性萎缩性胃炎从浊毒论治(论文提纲范文)

(1)中医药对慢性胃炎病机认识及诊治的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病因病机
    1.1 中医经典中关于慢性胃炎的论述
        1.1.1 外邪干胃
        1.1.2 饮食内伤
        1.1.3 情志内伤
        1.1.4 其他病因
    1.2 现代医学对慢性胃炎的认识
        1.2.1 脾胃虚弱
        1.2.2 气机失常
        1.2.3 湿热郁滞
        1.2.4 浊毒、邪毒
        1.2.5 瘀血阻络
        1.2.6 其他
2 中医辨证施治
    2.1 从脾胃论治
    2.2 从肝论治
    2.3 从湿热论治
    2.4从浊毒论治
    2.5 从瘀血论治
3 专方治疗
    3.1 半夏泻心汤
    3.2 香砂六君子汤
    3.3 四君子汤、黄芪建中汤
    3.4 其他方剂
4 小结

(2)基于数据挖掘探讨林平主任医师诊治慢性萎缩性胃炎用药规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临床资料与研究方法
    1 研究对象
    2 诊断标准
    3 纳入标准
    4 排除标准
    5 病案预处理
        5.1 中药药名规范化
        5.2 药物分类
    6 处方录入
    7 数据挖掘与分析
研究结果
    1 患者基础资料统计
    2 药物使用频次
    3 药物类型统计
    4 药物性能统计
        4.1 四气统计
        4.2 五味统计
        4.3 归经统计
    5 基于关联规则模型的用药规律分析
    6 基于复杂系统熵聚类的用药规律分析
讨论
    1 基本信息
    2 频数分析
        2.1 药物性能
        2.2 药类及主药分析
    3 关联规则分析
    4 复杂系统熵聚类结果分析
    5 临证经验总结
        5.1 气机为要,五脏并调
        5.2 虚实并存,攻补兼施
        5.3 寒热错杂,精准投药
    6 医案举隅
    7 不足与展望
结论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慢性萎缩性胃炎病因病机与治疗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

(3)基于TLR4通路探讨健脾活血方治疗萎缩性胃炎伴癌前病变的疗效及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前言
第一部分 理论研究
    1.慢性萎缩性胃炎伴癌前病变的现代医学研究
    2.TLR4 通路在萎缩性胃炎伴癌前病变中的研究进展
    3.慢性萎缩性胃炎伴癌前病变的中医理论研究
    4.健脾活血法治疗萎缩性胃炎伴癌前病变的进展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文献研究
    1.基于中医传承辅助系统挖掘当代医家治疗萎缩性胃炎伴癌前病变的用药规律
        1.资料与方法
        2.结果
        3.讨论
        参考文献
    2.健脾活血中药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伴胃癌前病变的meta分析
        1 资料与方法
        2 结果
        3.小结
        参考文献
    3.基于GEO数据库的胃黏膜低级别上皮内瘤变差异表达基因的生物信息学分析
        1.资料与方法
        2.结果
        3.讨论
        参考文献
第三部分 临床研究一健脾活血方治疗脾虚血瘀型萎缩性胃炎伴癌前病变的临床疗效观察
    1.材料与方法
    2.结果
    3.结论
    4 讨论
    参考文献
第四部分 临床研究二健脾活血方治疗对脾虚血瘀型萎缩性胃炎伴癌前病变胃黏膜P53、TLR4、上皮间质转化的影响
    1.材料与方法
    2.结果
    3.结论
    4.讨论
    参考文献
第五部分 体外研究健脾活血含药血清对恶性转化胃上皮细胞的机制研究
    1.材料
    2.方法
    3.结果
    4.结论
    5.讨论
    参考文献
总结
附录 综述 胃癌前病变信号通路及相关中医药治疗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及参与课题
致谢

(4)和胃汤治疗肝胃不和型慢性胃炎的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部分 文献研究
    1 现代医学对CG的认识
        1.1 概述
        1.2 病因及发病机制
        1.3 治疗
    2 中医对CG的认识
        2.1 病名沿革
        2.2 病因病机
        2.3 中医治疗
        2.4 对肝胃不和型CG的认识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资料与方法
    1 临床资料
        1.1 病例来源
        1.2 诊断标准
        1.3 病例选择
    2 研究方法
        2.1 分组方案
        2.2 治疗方案
        2.3 观察指标
        2.4 疗效评价标准
        2.5 安全性评价标准(不良事件轻重程度判断标准)
        2.6 数据统计与分析
第三部分 研究结果
    1 纳入病例情况
    2 一般情况比较
        2.1 两组患者性别比较
        2.2 两组年龄比较
        2.3 两组病程比较
        2.4 两组CG分型情况
    3 两组治疗前指标比较
        3.1 两组治疗前临床症状总积分比较
        3.2 两组治疗前各临床症状积分比较
    4 两组治疗后指标评价
        4.1 两组中医证候疗效比较
        4.2 两组治疗前后单项临床症状积分的组内比较
        4.3 两组治疗后单项症状积分的组间比较
        4.4 两组治疗前后临床症状总积分的组内比较
        4.5 两组治疗后临床症状总积分的组间比较
    5 两组治疗后复发情况比较
    6 安全性指标观察
第四部分 讨论与分析
    1 目前CG治疗的主要方向与不足
    2 和胃汤治疗肝胃不和型CG的理论依据
    3 和胃汤的组方意义及药理研究
        3.1 组方意义
        3.2 药理研究
    4 和胃汤治疗肝胃不和型CG的疗效评价分析
        4.1 两组可比性分析
        4.2 中医证候疗效分析
        4.3 临床症状总积分分析
        4.4 单项临床症状积分分析
        4.5 复发率分析
        4.6 不良反应发生率分析
    5 不足和展望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缩略词表
综述 慢性胃炎的中医药治疗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科研经历

(5)李佃贵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伴异型增生的临床经验(论文提纲范文)

1 浊毒内蕴为病机关键
2 化浊解毒为治疗大法
    2.1 清热燥湿祛浊毒
    2.2 悦脾醒脾除浊毒
    2.3 通利二便泄浊毒
    2.4 行气活血散浊毒
    2.5 以毒攻毒消浊毒
3 舌脉情志需重视兼顾
4 典型病例
5 结语

(6)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焦虑抑郁状态、中医证候及OLGA/OLGIM相关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第一章 文献综述
    第一节 慢性萎缩性胃炎西医研究进展
        1 分型
        2 病理概念
        3 病因
        4 诊断
        5 治疗
        6 焦虑抑郁情况
        参考文献
    第二节 慢性萎缩性胃炎中医研究进展
        1 病名
        2 病因病机
        3 辩证分型
        4 治疗
        5 情志因素在慢性萎缩性胃炎发生发展中的作用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第二章 临床研究
    前言
    1 临床资料与方法
    2 研究方法
    3 研究结果
    讨论
        1 一般情况分析
        2 相关性分析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个人简历

(7)理中通络化浊法联合药穴指针治疗脾虚夹瘀型肠化生的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部分 临床研究
    1 病例来源及分组情况
        1.1 病例选择
        1.2 诊断标准
        1.2.1 西医诊断标准
        1.2.2 中医诊断标准
        1.3 病例纳入标准
        1.4 病例排除标准
        1.5 病例剔除标准
        1.6 病例脱落标准
    2 研究方法
        2.1 病例分组
        2.2 治疗方案
        2.3 评分和疗效评定标准
        2.3.1 临床疗效判定
        2.3.2 血清学指标测定
        2.3.3 胃粘膜病理组织疗效
        2.3.4 红外皮温测定评价
        2.4 观察指标
        2.5 安全性评价
        2.6 统计学方法
第二部分 研究结果
    1 病例纳入情况及完成情况
    2 一般情况比较
    3 治疗前后相关指标对比
        3.1 治疗前后三组中医临床症候积分对比
        3.1.1 治疗前后三组中医临床症候总积分对比
        3.1.2 三组各中医临床症候积分对比
        3.1.3 三组中医总有效率比较
        3.2 三组治疗前后血清PGI、PGII、PGR、G-17 水平变化情况
        3.3 三组治疗前后血清IL-1β、TNF-α水平变化情况
        3.4 三组治疗前后胃粘膜肠化生程度比较
        3.5 三组治疗前后病理综合疗效分析
        3.6 三组治疗前后经络红外皮温比较
    4 安全性评价
    5 研究结果
第三部分 讨论
    1 现代医学对肠上皮化生的认识
    2 西医治疗
    3 中医对肠化生的认识
    4 该课题立题理论依据
        4.1 络病理论渊源
        4.2 络病学与胃粘膜肠化生析因
        4.3 药穴指针的理论指导
        4.4 理中通络化浊法的方药理论
        4.5 方药的现代药理研究
    5 结果分析
        5.1 一般情况分析
        5.2 临床症状改善情况分析
        5.3 血清PGI、PGII、PGR、G-17 水平分析比较
        5.4 血清IL-1β、TNF-α水平分析比较
        5.5 胃粘膜肠化生程度改善程度分析比较
        5.6 病理综合疗效评价
        5.7 经络红外皮温改善情况分析
结论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缩略词表
综述 慢性萎缩性胃炎伴肠上皮化生的中医诊治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科研成果

(8)慢性萎缩性胃炎中医复合证候分布特点研究及刘华一教授诊疗经验荟萃(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表
前言
第一部分 慢性萎缩性胃炎中医复合证候分布特点研究
    1 研究资料
        1.1 病例来源
        1.2 诊断标准
    2 研究方法
        2.1 制定《慢性萎缩性胃炎中医复合证候调查表》
        2.2 证候调查表填写人员培训
        2.3 数据录入
        2.4 统计学方法
    3 研究结果
        3.1 一般情况
        3.2 中医复合证候基本分布及与相关因素的关系
        3.3 中医复合证候与胃镜的相关性
        3.4 中医复合证候与病理变化的相关性
    4 小结
第二部分 刘华一教授论治慢性萎缩性胃炎经验荟萃
    1 病因病机的认识
    2 诊疗思路概述
        2.1 抓主要病机,辨证与辨病相结合
        2.2 中西合璧,互根互用
        2.3 整体调养,以助恢复
    3 辨证论治体会
        3.1 健脾和胃,以顾其本
        3.2 调畅气机,复其升降
        3.3 通补兼顾,贵在变通
        3.4 寒热并用,调气和血
    4 复合证候辨证用药经验
        4.1 肝郁脾虚证
        4.2 脾虚气滞证
        4.3 气滞血瘀证
        4.4 湿热夹瘀证
        4.5 寒热错杂证
        4.6 气虚夹瘀证
        4.7 气阴两虚证
    5 临证常用对药精选
        5.1 五灵脂与蒲黄
        5.2 煅瓦楞子与白及
        5.3 生白术与虎杖
        5.4 紫苏叶与蒲公英
        5.5 莪术与白花蛇舌草
        5.6 女贞子与墨旱莲
    6 验案举隅
        6.1 胃窦重度萎缩案
        6.2 胃角重度萎缩案
        6.3 重度肠化逆转案
    7 小结
讨论
    1 一般资料分析
        1.1 性别、年龄与病程
        1.2 家族史与伴随疾病史
        1.3 生活因素及饮食习惯
        1.4 心理精神状态
    2 中医复合证候基本分布及与相关因素的关系
        2.1 中医复合证候分布情况
        2.2 复合证候与性别、年龄的关系
        2.3 复合证候与病程的关系
    3 中医复合证候与胃镜的关系
        3.1 胃镜下异常表现的复合证候分布情况
        3.2 不同复合证候的胃镜下形态改变情况
    4 中医复合证候与病理变化的相关性
        4.1 Hp感染
        4.2 慢性炎症程度
        4.3 活动性
        4.4 萎缩程度
        4.5 肠化程度
        4.6 异型增生程度
    5 刘华一教授关于CAG的治疗经验
    6 不足与展望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综述 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中西医研究进展
    1 流行病学特点
    2 发病机制
        2.1 Hp感染
        2.2 胆汁或十二指肠液反流
        2.3 免疫因素
        2.4 理化因素
        2.5 其他因素
    3 西医诊断方法
        3.1 内镜诊断
        3.2 病理诊断
        3.3 血清胃蛋白酶原、胃泌素-17 检测
        3.4 免疫组化及基因诊断
    4 西医治疗方法
        4.1 一般治疗
        4.2 药物治疗
        4.3 内镜下治疗及手术治疗
    5 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中医认识
        5.1 病名的认识
        5.2 病因病机的认识
        5.3 辨证分型概况
    6 中医药治疗方法
        6.1 内服方药
        6.2 外治法
    7 小结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9)基于数据挖掘的田德禄教授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经验传承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综述一 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中医药诊治进展
        1. 中医病名认识
        2. 病因病机的认识
    综述二 慢性萎缩性胃炎的现代医学研究进展
        1. 流行病学
        2. 发病因素的研究
        3. 临床表现
        4. 诊断
        5. 治疗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田德禄教授治疗脾胃病思想源流
    一、董建华教授治疗脾胃病学术思想
        1. 治胃大法—通降论
        2. 深研病机—胃热论
        3. 暗合脏腑—气机论
    二、田德禄教授治疗脾胃病思想
        1. 合纵连横—清降论
        2. 脏腑相关—调肝论
        3. 衷中参西—内疡论
    参考文献
第三部分 基于数据挖掘的田德禄教授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病案研究
    1. 研究目的
    2. 研究对象
        2.1 资料来源
        2.2 纳入标准
        2.3 排除标准
    3. 研究方法
        3.1 病案收集
        3.2 数据规范化
        3.3 数据挖掘软件
    4. 研究结果
        4.1 基线资料
        4.2 疾病分期
        4.3 症状频次频率分析
        4.4 舌象频次频率分析
        4.5 舌苔频次频率分析
        4.6 脉象频次频率分析
        4.7 中医证候分布
        4.8 用药规律分析
    5. 讨论
        5.1 基线资料分析(性别、年龄)
        5.2 临床症状分析
        5.3 舌、脉分析
        5.4 中医证候分析
        5.5 用药规律分析
    6. 田德禄教授对于慢性萎缩性胃炎的认识
        6.1 脾虚为本,邪实抟结为患
        6.2 病位在胃,肝脾肾脏腑相关
        6.3 病情演化,腑及脏,气入血,中焦及下焦
        6.4 补虚泻实,甘平养胃、清降和胃分主次应用
    参考文献
结语
    1. 小结
    2. 不足与展望
        2.1 不足
        2.2 展望
致谢
附录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10)基于浊毒理论探讨慢性胃炎中医证型与胃镜像相关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附图
附表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综述 慢性胃炎辨证分型结合胃镜像的相关研究进展概述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四、慢性萎缩性胃炎从浊毒论治(论文参考文献)

  • [1]中医药对慢性胃炎病机认识及诊治的研究进展[J]. 金娟,张志明,雍文兴,宋忠阳,王淼,颉志英. 西部中医药, 2022(02)
  • [2]基于数据挖掘探讨林平主任医师诊治慢性萎缩性胃炎用药规律[D]. 潘思宜. 福建中医药大学, 2021(09)
  • [3]基于TLR4通路探讨健脾活血方治疗萎缩性胃炎伴癌前病变的疗效及机制研究[D]. 张曼玲. 湖北中医药大学, 2021(01)
  • [4]和胃汤治疗肝胃不和型慢性胃炎的临床疗效观察[D]. 龙丹. 广西中医药大学, 2021(02)
  • [5]李佃贵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伴异型增生的临床经验[J]. 翟付平,王力普,李春蕾,白海燕,李维康,刘凯娟,李佃贵. 江苏中医药, 2021(05)
  • [6]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焦虑抑郁状态、中医证候及OLGA/OLGIM相关性研究[D]. 方霜霜.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8)
  • [7]理中通络化浊法联合药穴指针治疗脾虚夹瘀型肠化生的临床疗效观察[D]. 李婕丽. 广西中医药大学, 2021(02)
  • [8]慢性萎缩性胃炎中医复合证候分布特点研究及刘华一教授诊疗经验荟萃[D]. 于佳琪. 天津中医药大学, 2021(01)
  • [9]基于数据挖掘的田德禄教授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经验传承研究[D]. 张忠绵.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8)
  • [10]基于浊毒理论探讨慢性胃炎中医证型与胃镜像相关性研究[D]. 王杰. 河北中医学院, 2019(01)

标签:;  ;  ;  ;  ;  

从浊毒角度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