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红曲文化与现代新技术

中国古代红曲文化与现代新技术

一、中国古代红曲文化及现代新技术(论文文献综述)

曾海英[1](2021)在《红曲发酵薏米生理活性物质量效变化及机理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杂粮消费时尚、健康生活理念的兴起,杂粮特有成分和营养功能研究及分离纯化技术、风味营养杂粮新产品开发、以及微生物发酵转化提升杂粮产品品质和生理功能等,已成为国内外杂粮产业领域的研究热点。薏苡(Coix lachryma-jobi L.),因其极高的营养与药用价值,被誉为“世界禾本科植物之王”,自古就是食药皆佳的“粮药”之一。本论文针对薏米加工过程中副产物利用率低下、高附加值产品匮乏的产业链延伸技术“瓶颈”,采用益酵益生型红曲霉对薏米进行发酵代谢转化,实现多重活性组分富集与叠加;针对高增量的主要活性成分,通过转录组学与蛋白组学技术解析其形成路径与量变机理;采用体外实验及动物模型,对发酵产物进行食用安全及功能活性评价,以期为研发高活性功能产品提供科学依据。主要研究结论如下:(1)16份薏苡种质资源中,晴隆白壳薏苡子粒品质最优,富含蛋白质(13.42 g/100g)和薏苡素(7.46 mg/100 g)。晴隆白壳薏苡谷脱壳碾米产生的碎薏米副产物,蛋白质、粗脂肪、还原糖与精米、糙米含量相近,但淀粉(71.30 g/100 g)和粗多糖(60.30 g/100g)(p<0.05)含量高于精米和糠,且还富含薏苡酯(4.00 mg/g)、薏苡素(2.83 mg/100g)、芦丁(1.20 mg/g)等活性成分,可作为发酵基质进行目标活性物质的转化与富集。(2)将碎薏米按装料量7.22 g/100 mL、料液比50:17、初始p H值6.5、121℃蒸料6 min后,按质量百分比接种9%的红曲霉种子液(孢子浓度≥106个/mL),于28±1℃下发酵10 d,发酵产物中4种特征性活性成分均高效累积,其中薏苡素与薏苡酯含量较碎薏米原料分别提高4.06倍和4.45倍,达6.50 mg/100 g和17.80 mg/g,而洛伐他汀(167.90 mg/100 g)与红曲色素(色价1058 U/g)则实现新增富集。值得关注的是,发酵产物亲脂性组分增量极显着(p<0.01),较原料组提高了2.05倍,提取率达8.63%;其中还富含α-生育酚(17.88μg/g)、γ-三烯生育酚(72.53μg/g)、γ-谷维素(655.01μg/g)、β-谷甾醇(53.32μg/g)等活性成分,尤其增量最大的α-生育酚、1个未知组分和γ-谷维素,分别提高162.55倍、34.30倍和24.99倍;经GC-MS/MS鉴定,未知组分为(3β)-3-羟基-5-烯-17-甾酮,是一种极具生理活性的甾体激素类化合物,已被国内外公认为新型膳食补充剂。(3)鉴于红曲霉发酵主要生理活性物质富集的菌种依赖性,采用转录组学与蛋白组学技术解析其代谢路径及富集机理:生育酚及其三烯生育酚的富集涉及3条代谢路径与12个关键功能蛋白(酶)的表达,即苯丙氨酸、酪氨酸和色氨酸生物合成路径中3-脱氢奎尼酸合成酶[EC:4.2.3.4],3-脱氢奎尼酸脱氢酶I[EC:4.2.1.10],莽草酸脱氢酶[EC:1.1.1.25],莽草酸激酶[EC:2.7.1.71]和3-磷酸莽草酸1-羧基乙烯基转移酶[EC:2.5.1.19]蛋白表达上调,促进莽草酸富集。酪氨酸代谢路径中乙醛脱氢酶[EC:1.2.1.5]蛋白表达上调,促进尿黑酸富集;尿黑酸双加氧酶[EC:1.13.11.5]和延胡索酰乙酰乙酸酶[EC:3.7.1.2]蛋白表达下调,防止尿黑酸向乙酰乙酸盐转化,确保底物充足。泛醌与其它萜-醌类化合物的生物合成路径中对羟基苯丙酮酸双加氧酶[EC:1.13.11.27]基因表达上调,促进对羟基苯丙酮酸生成尿黑酸;尿黑酸植基转移酶[EC:2.5.1.115]催化尿黑酸(HGA)和异戊烯基二磷酸(Pr DP)生成生育酚前体物质2-甲基-6-植基-苯醌(MPBQ);生育酚环化酶[EC:5.5.1.24]催化MPBQ前体物质生成γ-生育酚及其三烯生育酚;生育酚O-甲基转移酶[EC:2.1.1.95]促进发酵体系中γ-生育酚、γ-三烯生育酚等类型向α-生育酚或其三烯生育酚形式转化。γ-谷维素(阿魏酸甾醇酯)与(3β)-3-羟基-5-烯-17-甾酮的富集涉及甾类生物合成路径,与甾类化合物形成累积密切相关。红曲霉发酵碎薏米体系中甾类化合物的生物合成路径受14α-甾醇去甲基酶[EC:1.14.14.154]、Cyp51A[CYP51G1]、甾醇去饱和酶[EC:1.14.19.20]、7δ-甾醇5-去饱和酶[ERG 3]、C-24甾醇还原酶[ERG 4]和7δ-甾醇5(6)-去饱和酶[STE 1]基因的表达调控,它们与脱氢胆甾醇、豆甾醇、菜油甾醇和谷甾醇的高量累积相关,为γ-谷维素和甾酮的酯化反应提供充足底物;而甾醇24-C-甲基转移酶[EC:2.1.1.41]和甾醇14α-脱甲基酶[EC:1.14.14.154 1.14.15.36]蛋白的高表达也促进代谢路径末端产物植物甾醇的高量累积。(4)红曲霉发酵的碎薏米经超临界CO2萃取的精油组分(FCS-O),提取率可达12.8%,且具有良好的理化性质和丰富的生理活性物质,其γ-三烯生育酚、γ-谷维素、薏苡酯和油酸浓度分别达到72.83μg/g、745.96μg/g、9.65 mg/g和316.58 mg/100 g DW。FCS-O具有较强的抗氧化能力,能有效抑制易感多不饱和脂肪酸(EPA/DHA)氧化,防止脂质氧化和过氧化反应,与空白对照组相比,氧化168 h后7-酮胆固醇和过氧化物的浓度下降12.99倍和2.72倍,仅为8.42 g/mL和16.16 mmol/kg(p<0.01)。红曲薏米精油还具有抗人喉癌细胞HEp2增殖的作用(IC50=2.13 mg/mL),而对正常猴肾细胞CV-1无细胞毒作用;且抗癌活性较发酵前显着提高,抑制HEp2细胞增殖的IC50降低42%。经食用安全性评价证实,FCS-O无急性毒性(LD50>10 g/kg bw,属实际无毒),无诱变性、细胞毒性或遗传毒性。作为一种高活性多组分精油,应用潜力巨大,可开发为食品、食品配料、营养补充剂或天然食品抗氧化剂,提升产品性能与保健功效。

赵永霞,倪爱新,周礼红,谢健[2](2021)在《红曲霉-金钗石斛双向发酵工艺优化》文中提出红曲霉(Monascus sp.)代谢产物具有很强的抗氧化性,是天然的抗氧化剂重要来源。金钗石斛是中国传统中药材,具有很多生物活性,结合红曲霉与中草药材双向发酵有望增强其抗氧化能力和改变代谢通路,为探究筛选最佳的金钗石斛-红曲霉发酵条件,提高双向发酵代谢产物的抗氧化活性,采用ABTS法、DPPH法和抗脂质过氧化法三种体外抗氧化模型,通过单因素实验确定影响抗氧化活性的发酵条件,然后设计了四因素三水平正交实验,确定了最优发酵条件为:接种量10%、料水比1:0.7、培养时间16 d和温度(28±1)℃。在此条件下,石斛红曲的脂质过氧化抑制率为69.32%,DPPH自由基清除率为45.65%,ABTS+自由基清除率90.63%,比单独红曲霉发酵代谢产物的抗氧化性分别提高了13.04%,14.10%,29.07%,比金钗石斛的抗氧化性分别提高了42.48%,44.99%,74.63%。可为新型双向发酵的抗氧化产品的开发提供一定的依据。

陈功[3](2017)在《红曲霉高密度萃取发酵色素代谢与跨膜运输行为》文中研究说明红曲色素是由丝状真菌红曲霉(Monascus spp.)代谢的聚酮类次级代谢产物,有红、橙、黄三种组分,作为天然、营养、安全、颜色多样的食用色素,广泛应用于食品和医药领域。本课题针对红曲菌常规液态培养模式难以实现高产率的关键问题,探索高密度发酵、渗透萃取发酵、连续发酵等新型技术,对红曲霉Monascus anka GIM3.592高密度萃取发酵色素代谢及萃取跨膜运输行为进行了系统研究。主要研究了高细胞密度发酵色素产量与特性的变化规律,探索了萃取发酵机理及胞内外色素的分配规律,考察了高密度萃取发酵和连续萃取发酵提高色素产量情况;同时分析了萃取发酵过程中细胞形态和色素代谢的关系,考察了色素的胞内存储定位,探索了渗透萃取发酵胞内色素的跨膜运输行为及胞外转化机制;另外研究了萃取发酵红曲色素的代谢调控机制,考察了萃取发酵下游色素的分离特性及萃取剂的重复利用性能;主要结果如下:(1)实现高细胞密度、高比例黄色素、无桔霉素代谢调控。通过高糖浓度一步法发酵,菌体密度可达30 g/L,但高糖浓度环境限制了色素代谢;分批补料高密度发酵可以解除高浓度底物限制,细胞密度最终达到39.77 g/L,但发酵后期色素产率与菌体生长呈现非偶联性。分批补料高密度发酵过程中,流加碳源和氮源有利于细胞生长,但对色素代谢没有影响;而流加金属元素能促进细胞生长,同时调控色素代谢。分批补料发酵后期,黄色素成分不断积累,导致胞内色素特征性吸收峰从470 nm转向430nm;同时没有桔霉素代谢,保证产品的安全性。(2)构建萃取发酵体系,避免代谢反馈抑制,阐明色素萃取机理。红曲霉高产色素菌株萃取发酵过程中,非离子表面活性剂Triton X-100具有较好的生物相容性和萃取性能;在细胞生长对数期添加适当浓度(40 g/L)的萃取剂可以维持细胞生长和促进色素代谢。Triton X-100具有萃取饱和性,并导致胞内外色素光谱特性发生变化;HPLC检测发现胞外存在新的黄色素,SDS-PAGE显示胞内蛋白被萃取至胞外;说明萃取跨膜运输过程中,橙、黄色素在胞内酶的作用下相互转化。(3)进一步调控高密度萃取和连续萃取发酵,实现高菌体、高色素产量代谢。分批补料高密度萃取发酵菌体量最终达到20 g/L,色素总量相比常规发酵提高17%,胞外色素增加162 AU。优化发现,合适的萃取启动时间点(第5天)和流加培养基(发酵培养基)更有利于高密度萃取发酵后期菌体生长和色素代谢。摇瓶半连续萃取发酵菌体量达到35 g/L,胞外色素稳定在100 AU410左右;生物反应器连续萃取发酵30天,总色素产率达到74.9 AU/day,相比常规发酵和高密度萃取发酵分别提高了32.6%和296.3%;胞外色素比例(占总色素产量)从2.7%增加到71.3%。(4)基于萃取发酵机理和萃取特性,建立细胞形态评估色素代谢的方法。萃取发酵过程中,菌丝直径和菌球大小与色素产量表现出很好的相关性,尤其是胞外色素含量(r>0.85,p<0.05)。不同萃取剂对菌丝直径和菌球大小影响不同,进而导致色素代谢差异;其中Span-20最强,Triton X-100次之,最后Tween-80。二阶段萃取发酵,菌丝直径和菌球大小几乎不变,细胞生长和色素代谢不受影响。连续萃取发酵过程中,菌丝形态呈周期性变化,说明细胞可自我调节以适应萃取剂环境;色素含量维持在较高水平,总色素产率最终达到72.3 AU/day。(5)根据色素代谢和菌丝形态的关系,定位胞内色素储存场所,示踪色素萃取转运过程。LSCM显示菌丝体内色素荧光随机分布,荧光强度随发酵时间逐渐增强,并与胞内色素含量高度相关(r>0.90,p<0.05)。TEM显示细胞质内液泡体积随发酵时间逐渐变大,分布也呈现不规律性;其体积大小与胞内荧光强度有很大的相关性(r>0.85,p<0.05);因此,细胞质液泡是胞内色素储存场所。Triton X-100萃取发酵可促进胞内代谢通道从油脂转向色素,实现高色素产量。LSCM显示,萃取发酵色素跨膜运输是一个快速平衡的过程,胞内荧光色素的释放与萃取时间无关,与Triton X-100浓度有关。(6)进一步解析色素萃取跨膜运输途径,阐明胞外转化机制。TEM显示,萃取发酵菌丝细胞壁结构受到破坏,导致细胞膜脂肪酸USFA/SFA和IUFA下降,膜脂流动性降低;膜蛋白构象改变,膜生理特性包括完整性、渗透性、膜电位改变,细胞膜通透性增加。结合胞内Triton X-100浓度检测结果,表明Triton X-100进到菌丝体内破坏液泡结构,包埋色素;通过细胞膜离子通道快速跨膜运输到胞外,形成色素-表面活性剂混合胶束(直径21 nm),随机分布。另外,萃取发酵胞外液中G6PDH活性显着提高200倍,菌丝体内NAD+/NADH下降3倍,进一步说明萃取发酵过程中橙色素通过还原反应转化生成新的黄色素。(7)评估萃取发酵细胞活性,深入解析色素代谢调控机制。萃取发酵的细胞进行静息培养,生长受到抑制,但保持较强的色素代谢活性,表现出生长部分偶联性。萃取细胞只有在Triton X-100的存在下发酵,疏水性胞内色素才能进行跨膜运输和转化。与静息细胞CC2体系相比,TC2、EC2体系具有较高的胞内橙黄色素比例(O/Y)和胞外氧化还原电位(ORP);并且MpFas A2、MpFasB2、mppC、mppD、mppB基因的表达水平显着上调,而mppE、MpPKS5、mpp R1、mppR2的表达水平明显下调;表明萃取发酵改变了胞内色素的代谢合成方向,有利于橙色素合成积累。(8)进一步实现萃取发酵下游色素分离和表面活性剂回收利用,促进萃取发酵应用。采用THMS-Resin法能够很好的分离表面活性剂,获得的红曲色素中含有大量的新黄色素成分,同时具有显着的抗氧化活性。THMS-Resin法回收的Triton X-100重复萃取发酵,具有较好的细胞生长和色素代谢性能,优于[BMIm]PF6和[BMIm]BF4法。回收的Triton X-100与未使用过的Triton X-100协同萃取发酵能促进色素代谢,其比例在4:1时总色素产量提高35%。Triton X-100经过5次回收重复萃取发酵,各批次Triton X-100回收率均达到80%,胞外黄色素萃取效率达到100%,胞内黄色素代谢能力达到60%以上。本论文探索出一条红曲色素在两相分配系统中高细胞密度萃取发酵新途径,填补了小分子物质在浊点系统中萃取发酵的空白,并为红曲色素以及其它微生物非水溶性产物的发酵生产和研究提供理论参考。

程睿旸[4](2017)在《苗药重楼和红曲的资源生物学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重楼资源生长缓慢,从种子萌发到开花一般需要5~6年时间,而且连作障碍性强。重楼基原物种主产区乱采滥挖现象非常严重,导致野生种质资源遭到严重破坏。选择重楼药材适宜种植地区,扩大其种植面积,增加重楼药材资源的供给,是缓解重楼药材资源压力的有效措施。红曲在降血压、降血糖、抗肿瘤等方面均具有很好的疗效。其发酵产生的主要的药效成分为Monaclin类、麦角甾醇类、生物黄酮类、皂苷类、膳食纤维类、氨基酸多糖类等化合物,然而红曲在培养时存在菌种不稳定的现象。微生物菌种的稳定会影响微生物制品及其衍生制品的质量,因此,在生产实践中,菌种的稳定性与新菌种选育同等重要。本研究首次以重楼药材两个基原物种的全球基础地理信息的数据库、主产区分布点的数据、全球气候因子的数据库与土壤数据库作为后台数据,以“药用植物全球产地生态适宜性区划信息系统”(Global 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 for Medicinal Plant,GMPGIS)作为分析平台,在全球范围内对中药重楼药材的生态适宜性产区进行可视化分析。以重楼药材基原物种云南重楼Paris polyphylla Smith var.Yunnanensis(Franch.)Hand.-Mazz.和七叶一枝花 Paris polyphylla var.chinensis(Franch.)Hara道地产区、主产区与野生分布区的采样点为依据,选取最冷季均温、最热季均温、年均温、年均降水量、年均相对湿度、年均日照和土壤类型7个生态指标作为主要参考因子,经过生态相似性比对分析得出云南重楼与七叶一枝花在全球范围内的生态适宜性产区和潜在种植区。结果表明,云南重楼和七叶一枝花的最大生态相似度区域相似,在全球范围内主要分布在中国、巴西、美国、赞比亚、刚果、缅甸、坦桑尼亚、墨西哥、安哥拉及玻利维亚等19个国家。其中,中国的最大生态适宜性产区主要包括云南、四川、广西、湖南、湖北、广东、贵州、江西、福建和安徽等16个省区。该研究表明GMPGIS可以较好的应用于中药材引种及生产区划,定量化的研究结果为今后中药重楼药材的引种以及合理规划生产布局以提供科学依据。本研究采用Inter Simple Sequence Repeat(ISSR)分析红曲种质资源的稳定性。首先筛选具有较高稳定性和特异性的引物序列,通过扩增传代30次菌株DNA的简单重复序列间区(ISSR区)用以评价传代30次过程中种质的稳定性。结果表明,通过引物筛选得到834和840两条稳定性和特异性较好的引物用于红曲种质资源稳定性研究,这两条引物可用于未来红曲发酵过程中种质稳定性的分析。引物834扩增之后得到9条清晰条带,引物840扩增之后得到8条清晰条带。红曲各代菌株条带之间一致性极高,说明红曲在传代30代过程中遗传种质稳定。

胡鸣略[5](2017)在《油—水两相系统中红曲霉菌萃取发酵的研究》文中提出利用Triton X-100胶束水溶液可以选择性的释放红曲霉菌胞内产物,获得胞内色素含量低的菌体可以进行全细胞催化合成红曲色素,这是一种全新的方法。相比于生长细胞的培养,静息细胞的培养有着非常多的优势。例如,可以不灭菌操作、菌体可重复使用以及色素产量大大提高。但是,由于非离子表面活性剂在水溶液中的溶解度较低,利用它的增溶作用来释放胞内红曲色素的效率也受到了限制。所以需要寻找更合适的萃取剂代替非离子表面活性剂Triton X-100以加强萃取效果。在本实验中,分别筛选了离子液体、有机溶剂、植物油等溶剂,将它们分别加入到非离子表面活性剂Triton X-100培养得到的成熟菌体中进行静息培养,萃取红曲色素。实验结果发现,食用植物油可以成功替代非离子表面活性剂Triton X-100,实现红曲霉菌胞内色素的释放。在油-水两相系统中的静息培养获得了高浓度的红曲色素,在470nm波长的吸光度达到了710AU换算到水相浓度是142AU。因此使用食用植物油作为新的萃取剂不仅可以提高色素产量,而且也更加符合红曲色素作为食品色素添加剂安全、无毒的要求。溶氧是发酵过程中的重要参数,会影响菌体的生物量积累和次级代谢产物的合成。据报道,一定程度提高溶氧浓度对色素的产量有促进作用,但是过高浓度的溶氧条件下,色素不会继续增长,反而导致副产物的增加。在低浓度的溶氧条件下,细胞形态会发生改变,影响了菌体的代谢,降低了色素的产量。在本实验中,利用油-水两相系统在表面充气搅拌瓶中进行红曲霉菌的静息培养,研究溶氧浓度对菌体胞外色素的影响,并以此作为一个模型。首先,研究了溶氧浓度对次级代谢产物的影响,其次,研究了装液量的高径比和转速的改变对发酵的影响,最后根据初步得到的结论,在5L发酵罐上,以不同浓度的溶氧(80%、50%、15%、5%)进行验证实验。最后的结果显示,溶氧浓度可能不是影响红曲霉菌进行全细胞催化转化的主要因素。因为就算在低浓度的溶氧条件下,红曲色素也可以达到接近400AU(450nm)的高浓度。这可以为红曲霉菌静息细胞的扩大培养提供一定的理论支持。

厍守权,刘刚,李妍,金美松,孙卫平,康东周[6](2015)在《红曲霉-人参双向固体发酵产物成分变化的初步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利用TLC和HPLC定性分析红曲霉-人参粉末双向固体发酵产物主要成分的变化。方法红曲霉接种于以人参为发酵基质的固体培养基。取人参和人参发酵产物的甲醇提取液,TLC测定它们的酸式monacolin K,HPLC法测定其人参皂苷Rg1、Re、Rb1和Rg3。结果人参经过红曲霉发酵后,TLC检测出活性成分酸式monacolin K,HPLC证实了人参皂苷Rg1、Re、Rb1的含有量降低,但发酵液中出现人参皂苷Rg3。结论红曲霉-人参粉末双向固体发酵使人参皂苷转化成稀有的人参皂苷Rg3,并保存红曲霉中的酸式monacolin K.

康碧玉[7](2014)在《红曲霉菌萃取发酵及其次级代谢产物的调控》文中指出微生物培养过程中,在普通培养基中添加适量非离子表面活性剂Triton X-100建立浊点系统可实现微生物萃取发酵。红曲霉菌浊点系统发酵是一个边萃取边发酵的过程。红曲霉生长发酵生产红曲色素的同时,胞内产物红曲色素被萃取到胞外胶束溶液中,红曲色素由胞内产物分泌为“胞外产物”。尽管关于浊点系统研究越来越多,但对非离子表面活性剂对微生物渗透萃取发酵机理知之甚少。本研究通过在添加Triton X-100的表面活性剂胶束溶液中进行红曲霉菌萃取发酵,研究红曲霉菌萃取发酵过程中红曲色素的渗透萃取机理。结果表明:表面活性剂对红曲色素的增溶能力与红曲色素分泌密切相关。随着表面活性剂胶束增溶能力的增强,渗透到胞外的红曲色素浓度也越高。非离子表面活性剂萃取能力越强,红曲色素产量越高,最大胞外红曲色素浓度也就越高。胞外色素浓度是由发酵液中非离子表面活性剂的萃取能力和红曲色素产量决定的。非离子表面活性剂Triton X-100具有良好生物相容性和红曲色素萃取力,是红曲霉萃取发酵优良的萃取剂。在不同初始pH、氮源和非离子表面活性剂条件下,研究红曲霉发酵时红曲色素的分配、组成和桔霉素生物合成情况。结果表明:红曲霉发酵过程中发酵液最终pH是影响红曲色素在胞内外分配、色素组成以及桔霉素合成的关键因素。发酵液最终pH越大,胞外色素浓度就越大,红色素组分多;发酵液最终pH较低(3.0以下)时,胞外色素浓度低,红色素组分少,橙色素组分多。发酵液最终pH较低(3.0以下)时,抑制桔霉素的生物合成,胞内外都没有检测出桔霉素;发酵液最终pH大于3.0时的色素溶液中都存在桔霉素。发酵液最终pH与培养基初始pH和氮源有关。培养基初始pH和氮源都通过影响发酵液的pH从而影响红曲色素分配、组成以及桔霉素合成。非离子表面活性剂Triton X-100对红曲色素决定性的分配作用与pH无关;Triton X-100在一定程度上能促进橙色素转化为黄色素,改变红曲色素组成。本研究发现,在低pH发酵液条件下常规发酵可获得高浓度的不含桔霉素的橙色素,在低pH发酵液条件下渗透萃取发酵获得高浓度的不含桔霉素的黄色素。

厍守权[8](2014)在《红曲霉一人参双向固体发酵及其产物药理活性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以人参为药性发酵基质,药用真菌红曲霉为发酵菌株进行双向固体发酵。以Monacolin K的含量为参照指标,进而优化发酵条件,利用现代分析技术证明发酵终产物兼具药用真菌红曲霉和人参的主要药效成分和功能。并过通体外和体内的药理实验考察发酵产物的降血脂和体外抗肿瘤的药理活性。方法:以pH、装料量、初始含水量、培养时间、接种量、种龄、培养温度、碳源、氮源9个单一的因素对发酵产物中的Monacolin K的含量的影响,设计出单因素试验。并在此基础上,选出以pH、初始含水量、培养时间、接种量四种因素及相应三种水平进行正交试验,以Monacolin K的含量为工艺参数,得出最优的发酵条件。利用TLC和HPLC手段对发酵产物的主要活性成分进行了定性分析。最后对发酵产物进行了降血脂和体外抗肿瘤的药理活性研究。通过高脂饲料的喂养,建立起了实验性高脂血症小鼠模型,然后对模型小鼠进行低(400mg/kg)、中(800mg/kg)、高(1600mg/kg)剂量的梯度给药,最终测定发酵产物对小鼠血清当中的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甘油三酯(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含量的影响。同时将发酵产物用DMSO(二甲基亚矾)配制成200μg/ml、100μg/ml、50μg/ml、25μg/ml四个浓度,利用MTT法考察发酵产物体外对Hela(宫颈癌细胞)的抑制率。结果:红曲霉—人参双向固体发酵的最佳发酵工艺条件为:100m1发酵药瓶中装10g人参粉末,再添加4.5%可溶性淀粉,1.2%酵母膏,0.2%NaNO3,0.2%KH2PO4,0.2%MgSO4,调整初始含水量为60%,接种10%的种龄为48h的种子液,用乳酸调pH=2.0,恒温培养箱26℃下培养15d。通过TLC法可以得出,红曲酶—人参发酵产物中含有酸式Monacolin K,再通过TLC和HPLC法共同得出,红曲酶—人参发酵产物中人参皂苷成分略有变化,说明红曲菌具有一定的转化人参皂苷的能力,并转化出人参稀有皂苷Rg3。在降血脂实验中,给药组与实验性高脂血症小鼠模型组比较,阳性对照组、高剂量给药组及中剂量给药组均能显着性的(p<0.05)或极显着性(p<0.01)的降低高脂血症小鼠TG, TC和LDL-C的含量,中剂量和高剂量组降低TG、TC和LDL-C含量的趋势要好于阳性对照组,但无显着性差异(p>0.05);中剂量组、高剂量组和阳性对照组的HDL-C的含量极显着的高于高脂模型组(p<0.01),且高剂量组HDL-C的含量增高趋势显着性高于阳性对照组(p<0.05)。在体外抗肿瘤实验中,红曲霉-人参发酵产物对Hela细胞的生长有抑制作用,且随着给药浓度的升高,对Hela细胞增殖的抑制率也逐渐升高,发酵产物给药浓度为200μg/ml,100μg/ml,50μg/ml,25μg/ml时对Hela细胞的抑制率分别为50.89%、36.19%、23.18%、20.66%。与浓度为25μg/ml组的抑制率相比较,200μg/ml,100μg/ml给药组极显着的抑制Hela细胞的增殖(p<0.01)。50μg/ml给药组比25gg/ml给药组在抑制Hela细胞增殖的方面有较好的趋势,但是差异显着性并不明显(p>0.05)。结论:1.红曲霉在以人参为发酵基质的培养基上生长良好,发酵产物兼具红曲霉和人参的主要药效成分和功效。2.发酵产物中检测出具有降血脂功效的有效成分MonacolinK。3.红曲霉具有转化人参皂苷的一定能力,并转化出人参稀有皂苷Rg3。4.红曲霉-人参的发酵产物具有很好的降血脂功效。5.红曲霉-人参发酵产物对Hela细胞的增殖有明显的抑制作用。

李滨[9](2012)在《红曲菌氨肽酶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红曲菌能产生多种生物活性酶:淀粉酶、糖化酶、麦芽糖酶、蛋白酶、果胶酶、脂肪酶、酯化酶、羧肽酶、氨肽酶等。氨肽酶是一种蛋白酶,在蛋白水解液脱苦和蛋白质的深度水解中有重要作用。相对于动物和植物中提取氨肽酶,微生物发酵生产氨肽酶具有成本低廉、产量大、酶活高的优点。本论文主要对红曲菌固体发酵和液体发酵生产氨肽酶进行研究,筛选出生产氨肽酶的最优条件。利用双水相萃取和超滤的方法初步提纯氨肽酶,初步探索可放大提取氨肽酶的工艺。另外,对初步提纯的氨肽酶进行酶学性质的研究。对红曲菌固体发酵和液体发酵生产氨肽酶的产酶条件进行优化,最终结果表明:固体发酵生产氨肽酶的时间较长,培养13d,酶活达到最大,酶活达到115.3U/mL。液体发酵生产氨肽酶时间比较短,培养7d酶活达到最大,酶活相对较高,达到376.9U/mL。对红曲菌发酵产物的氨肽酶粗酶液进行初步提纯工艺的研究,结果表明:固体发酵的粗酶液经优化出的双水相萃取体系萃取,并做该体系的直线放大实验,蛋白的分配系数KP、酶纯化系数K、及酶的回收率均几乎不发生变化,说明该体系可以直线扩大用于大量氨肽酶粗酶液萃取。按照双水相体系的条件:pH为7.5、质量分数为18%的(NH4)2SO4、质量分数为18%的PEG-2000,放大双水相体系500倍,分别对1000mL固体发酵产物提取的粗酶液A和液体发酵产物提取的粗酶液B,进行萃取,然后经超滤,在最适压力为0.1Mpa,30kDa聚醚砜中空纤维膜进行浓缩2倍时得到初步纯化,结果表明:粗酶液A经提纯后,氨肽酶酶液A的比活达到153589.46(U/mg),纯化倍数达到6.3,粗酶液B经提纯后的氨肽酶酶液B比活达到261481.61(U/mg),纯化倍数达到9.34。对红曲菌固体发酵物纯化的氨肽酶酶液A和红曲菌液体发酵物纯化的氨肽酶酶液B,进行酶学性质的初步研究,结果表明:氨肽酶酶液A的半衰期为20d左右,氨肽酶酶液B的半衰期为24d左右,酶活大体下降趋势还是相近;两种氨肽酶酶液最适合的温度为40℃,最适pH范围是7.5-9,偏碱性;低浓度的金属离子对两种氨肽酶酶液的活性影响不大,高浓度的Zn2+具有较高的抑制作用,高浓度的Co2+具有较强的激活作用。

刘志强[10](2011)在《产γ-氨基丁酸乳酸菌筛选及与红曲霉混合发酵工艺研究》文中研究表明γ-氨基丁酸(gamma-Aminobutyric acid,GABA),CAS号:56-12-2,分子式:C4H9NO2,分子质量:103.12,熔点:197-204℃,是一种分布十分广泛的天然活性成分,是一种高效的抑制性神经递质,具有降血压、治疗癫痫、安神、保肝护肾和延缓衰老等多种功效。本研究确定了一种能够精确测定GABA的方法——OPA-HPLC法,该法以OPA作为衍生剂,在335nm波长条件下用紫外检测器进行检测,具有良好的检出效果和精确性。从甜酒酿、酸奶等材料中分离得到一株相对高产GABA的乳酸菌(Lactic Acid Bacteria,LAB)菌株,经鉴定为植物性乳酸杆菌(Lactobacillus planetarium)并命名为Lac.1。利用单因素试验和正交试验设计进行培养基优化。结果表明,在30℃,培养基组成为:蛋白胨7.5 g/ l(0.75%),酵母膏7.5 g/ l(0.75%),葡萄糖22.5 g/ l(2.25%),丁二酸钠7.5 g/ l(0.75%),L-MSG1.5g/l,Vb6 0.2g/l,pH 6.0~6.5的条件下,Lac.1产GABA能力达1.823g/l,比优化之前提高了近6.24倍。对红曲霉SM048与Lac.1进行混合发酵工艺研究后发现,红曲霉与乳杆菌在发酵产GABA的过程有比较明显的协同作用。大量的乳酸菌存在会导致红曲霉生长十分缓慢,因而不宜采用同时接种的方式进行混合发酵。活性及失活的SM048菌丝体或其上清液对Lac.1产GABA都有不同程度的促进作用,而其中活性菌丝体作用效果最明显;装液量50ml/250ml摇瓶,pH4-4.5,30℃的条件下,在TYG培养基中添加2g红曲霉活性菌丝体将大大提高GABA生产能力,提高幅度达到62.5%。

二、中国古代红曲文化及现代新技术(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中国古代红曲文化及现代新技术(论文提纲范文)

(1)红曲发酵薏米生理活性物质量效变化及机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符号
第一章 绪论
    1.1 薏苡资源
    1.2 薏苡营养素及活性成分
        1.2.1 碳水化合物
        1.2.2 蛋白质
        1.2.3 脂类
        1.2.4 维生素与矿物质
        1.2.5 甾醇及其衍生物
        1.2.6 多酚类
        1.2.7 其它活性成分
    1.3 薏苡药理活性与生理功能
        1.3.1 药理活性
        1.3.2 抗氧化
        1.3.3 抗炎症
        1.3.4 抗肿瘤
        1.3.5 免疫调节
        1.3.6 其它生理功能
    1.4 植物性基质的微生物发酵转化与调控
    1.5 红曲霉
        1.5.1 红曲霉代谢产物及其功效
        1.5.2 组学技术在红曲霉发酵中的应用
    1.6 课题立题依据、意义及研究内容
第二章 薏米基质原料筛选及发酵工艺优化模型构建
    2.1 前言
    2.2 材料与方法
        2.2.1 材料
        2.2.2 试剂
        2.2.3 主要仪器与设备
        2.2.4 方法
        2.2.5 统计分析
    2.3 结果与讨论
        2.3.1 薏苡种质资源品质
        2.3.2 贵州薏米产品品质
        2.3.3 固态发酵工艺优化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红曲霉发酵薏米生理活性物质量变规律剖析
    3.1 前言
    3.2 材料与方法
        3.2.1 材料
        3.2.2 试剂
        3.2.3 主要仪器与设备
        3.2.4 方法
        3.2.5 统计分析
    3.3 结果与分析
        3.3.1 红曲霉活化与复检
        3.3.2 种子液制备
        3.3.3 固态发酵与产物检测
        3.3.4 亲脂性活性组分分析
        3.3.5 未知增量成分鉴定
        3.3.6 主要生理活性物质量变规律剖析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红曲霉发酵碎薏米主要生理活性物质富集机理初探
    4.1 前言
    4.2 材料与方法
        4.2.1 材料
        4.2.2 试剂
        4.2.3 主要仪器与设备
        4.2.4 试验方法
    4.3 结果与分析
        4.3.1 基质依赖性
        4.3.2 菌种依赖性
        4.3.3 转录组学解析
        4.3.4 蛋白组学解析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红曲霉发酵薏米精油食用安全及功能活性评价
    5.1 前言
    5.2 材料与方法
        5.2.1 材料
        5.2.2 试剂
        5.2.3 主要仪器与设备
        5.2.4 方法
        5.2.5 统计分析
    5.3 结果与分析
        5.3.1 红曲薏米精油品质
        5.3.2 红曲薏米精油食用安全性
        5.3.3 红曲薏米精油功能活性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主要结论与展望
    6.1 主要结论
    6.2 展望
创新点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博士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图版

(3)红曲霉高密度萃取发酵色素代谢与跨膜运输行为(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红曲菌及红曲色素简介
        1.2.1 红曲历史
        1.2.2 红曲色素种类
        1.2.3 红曲色素理化性质
        1.2.4 红曲色素生物活性
    1.3 红曲色素合成途径
    1.4 红曲色素发酵生产及代谢调控进展
        1.4.1 传统固态发酵红曲色素
        1.4.2 传统液态发酵红曲色素
        1.4.3 高密度发酵红曲色素
        1.4.4 固定化发酵红曲色素
        1.4.5 萃取发酵红曲色素
    1.5 本论文的研究意义及主要内容
第二章 红曲霉高细胞密度发酵色素代谢特性
    2.1 引言
    2.2 材料与方法
        2.2.1 菌种
        2.2.2 培养基
        2.2.3 试剂及仪器
        2.2.4 实验方法
    2.3 结果与讨论
        2.3.1 高浓度营养底物下高密度发酵对细胞生长和色素代谢的影响
        2.3.2 分批补料工艺下高密度发酵对细胞生长的影响
        2.3.3 分批补料高密度发酵细胞产量和色素产率的非偶联关系
        2.3.4 分批补料高密度发酵对色素代谢特性转移的影响
        2.3.5 分批补料高密度发酵对桔霉素代谢的影响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红曲霉萃取发酵体系构建及色素萃取机制
    3.1 引言
    3.2 材料与方法
        3.2.1 菌种
        3.2.2 培养基
        3.2.3 试剂及仪器
        3.2.4 实验方法
    3.3 结果与讨论
        3.3.1 表面活性剂成分对萃取发酵细胞生长和色素代谢的影响
        3.3.2 TritonX-100添加时间点对细胞生长和色素代谢的影响
        3.3.3 TritonX-100浓度对细胞生长和色素代谢的影响
        3.3.4 TritonX-100萃取常规发酵液色素光谱特性的变化
        3.3.5 TritonX-100萃取常规发酵成熟细胞色素光谱特性的变化
        3.3.6 TritonX-100重复萃取常规发酵成熟细胞色素光谱特性的变化
        3.3.7 TritonX-100萃取常规发酵色素干粉的增容性和稳定性变化
        3.3.8 TritonX-100萃取常规发酵色素组分的变化及跨膜转化机理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红曲霉高密度萃取发酵体系构建及连续萃取发酵色素代谢调控
    4.1 引言
    4.2 材料与方法
        4.2.1 菌种
        4.2.2 培养基
        4.2.3 试剂及仪器
        4.2.4 实验方法
    4.3 结果与讨论
        4.3.1 高密度萃取发酵体系构建及色素代谢运输规律
        4.3.2 高密度萃取发酵启动萃取时间对色素代谢和运输的影响
        4.3.3 高密度萃取发酵流加营养成分对色素代谢和运输的影响
        4.3.4 摇瓶半连续萃取发酵色素代谢和跨膜运输特性
        4.3.5 反应器连续萃取发酵色素代谢及跨膜运输规律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萃取发酵红曲霉菌丝形态与色素代谢关系
    5.1 引言
    5.2 材料与方法
        5.2.1 菌株
        5.2.2 培养基
        5.2.3 试剂及仪器
        5.2.4 实验方法
    5.3 结果与讨论
        5.3.1 常规发酵和萃取发酵菌丝形态与色素代谢变化关系
        5.3.2 不同表面活性剂萃取发酵下细胞形态与色素代谢变化关系
        5.3.3 二阶段萃取发酵细胞形态与色素代谢变化关系
        5.3.4 连续萃取发酵细胞形态与色素代谢变化关系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红曲色素的胞内储存定位及萃取转运行为
    6.1 引言
    6.2 材料与方法
        6.2.1 菌株
        6.2.2 培养基
        6.2.3 试剂及仪器
        6.2.4 实验方法
    6.3 结果与分析
        6.3.1 常规发酵细胞生长过程中色素与脂类代谢关联
        6.3.2 常规发酵LSCM示踪胞内色素代谢
        6.3.3 常规发酵TEM透析胞内结构变化及色素储存定位
        6.3.4 TritonX-100诱导的色素跨膜转运过程
        6.3.5 萃取培养时间对胞内色素跨膜转运特性的影响
        6.3.6 萃取培养细胞质泄露引起的色素跨膜转运
    6.4 本章小结
第七章 萃取发酵红曲色素跨膜运输途径及胞外转化机制
    7.1 引言
    7.2 材料与方法
        7.2.1 菌株
        7.2.2 培养基
        7.2.3 试剂及仪器
        7.2.4 实验方法
    7.3 结果与分析
        7.3.1 萃取发酵色素和油脂代谢转运调控
        7.3.2 显微影像萃取发酵细胞形态及内部结构变化
        7.3.3 萃取发酵细胞膜特性改变诱导色素跨膜运输
        7.3.4 萃取发酵胞外色素分布及酶学转化机制
    7.4 本章小结
第八章 红曲霉萃取发酵细胞活性及色素代谢调控机制
    8.1 引言
    8.2 材料与方法
        8.2.1 菌株
        8.2.2 培养基
        8.2.3 试剂及仪器
        8.2.4 实验方法
    8.3 结果与分析
        8.3.1 静息细胞培养下菌丝形态及生物活性变化
        8.3.2 静息细胞培养下细胞生长和色素代谢关系
        8.3.3 静息细胞培养下胞内外色素特性变化规律
        8.3.4 静息细胞发酵培养下色素合成代谢调控转移
    8.4 本章小结
第九章 萃取发酵红曲色素分离及表面活性剂重复利用
    9.1 引言
    9.2 材料与方法
        9.2.1 菌株
        9.2.2 培养基
        9.2.3 试剂及仪器
        9.2.4 实验方法
    9.3 结果与分析
        9.3.1 萃取发酵红曲色素的有机溶剂-树脂吸附分离特性
        9.3.2 表面活性剂回收重复萃取发酵细胞生长和色素代谢
        9.3.3 回收表面活性剂共萃取发酵细胞生长和色素代谢
        9.3.4 表面活性剂多批次回收重复萃取发酵色素代谢特性
    9.4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结论
    创新点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附件

(4)苗药重楼和红曲的资源生物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部分 苗药重楼全球产地生态适宜性分析
    1. 实验材料
    2. 方法与结果
        2.1 分布点数据
        2.2 生态因子数据
        2.3 数据标准化
        2.4 相似性聚类分析
        2.5 栅格重分类
        2.6 重楼药材主要分布区气候特征分析
    3 结论与讨论
第二部分 红曲ISSR遗传种质稳定性研究
    1 实验材料
    2. 方法与结果
        2.1 菌种培养及菌丝获得
        2.2 DNA提取
        2.3 引物筛选
        2.4 ISSR-PCR扩增
        2.5 红曲ISSR稳定性鉴定
        2.6 红曲菌种稳定性研究结果
    3 结论与讨论
全文总结与展望
创新性
参考文献
附录一 综述
    参考文献
附录二 红曲ISSR遗传种质稳定性预实验胶图
附录二 发表论文
致谢

(5)油—水两相系统中红曲霉菌萃取发酵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全细胞生物催化
        1.1.1 全细胞催化剂
        1.1.2 细胞渗透性技术
        1.1.3 静息细胞
    1.2 细胞溶氧
        1.2.1 氧化还原电位
        1.2.2 呼吸作用电子传递过程
        1.2.3 生物反应器改进
        1.2.4 溶氧对红曲霉菌发酵的影响
    1.3 红曲霉概述
        1.3.1 红曲霉菌
        1.3.2 红曲色素
        1.3.3 萃取发酵
    1.4 植物油作为绿色溶剂
        1.4.1 植物油的结构与性质
        1.4.2 植物油作为萃取溶剂
        1.4.3 植物油的萃取发酵
第二章 植物油-水两相系统中静息细胞培养
    2.1 引言
    2.2 实验材料
        2.2.1 实验菌株
        2.2.2 实验所用培养基
        2.2.3 主要试剂
        2.2.4 主要仪器设备
    2.3 实验方法
        2.3.1 种子培养方法
        2.3.2 分析方法
        2.3.3 胞外红曲色素光谱的测定
        2.3.4 残余葡萄糖测定方法
        2.3.5 薄层色谱
    2.4 实验结果与分析
        2.4.1 表面活性剂作为对照,静息培养筛选不同溶剂
        2.4.2 考察表面活性剂的作用
        2.4.3 利用静息细胞筛选植物油
        2.4.4 植物油浓度的影响
        2.4.5 萃取发酵生长曲线
    2.5 讨论
    2.6 小结
第三章 溶氧浓度对红曲霉菌萃取发酵的影响
    3.1 引言
    3.2 实验材料
        3.2.1 实验菌株
        3.2.2 实验所用培养基
        3.2.3 主要试剂
        3.2.4 主要仪器设备
    3.3 实验方法
        3.3.1 种子培养方法
        3.3.2 生长细胞培养方法
        3.3.3 静息细胞培养方法
    3.4 分析方法
        3.4.1 红曲胞内色素浓度测定
        3.4.2 胞内油脂测定
        3.4.3 菌体干重的测量
        3.4.4 胞外红曲色素光谱的测定
        3.4.5 残余葡萄糖测定方法
        3.4.6 残余MSG测定方法
    3.5 实验结果与分析
        3.5.1 水溶液中生长细胞培养
        3.5.2 静息细胞萃取发酵培养
        3.5.3 发酵罐上的溶氧优化
    3.6 讨论
    3.7 小结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6)红曲霉-人参双向固体发酵产物成分变化的初步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3 讨论

(7)红曲霉菌萃取发酵及其次级代谢产物的调控(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 红曲霉概述
        1.1 红曲霉菌
        1.2 红曲霉重要次级代谢产物
        1.2.1 红曲色素
        1.2.2 洛伐他汀
        1.2.3 桔霉素
        1.2.4 其他次级代谢产物
    2 红曲霉液态深层发酵的影响因素
        2.1 氮源对红曲霉液态发酵的影响
        2.2 pH 对红曲霉液态发酵的影响
        2.3 碳源对红曲霉液态发酵的影响
        2.4 溶氧对红曲霉液态发酵的影响
        2.5 温度和光照对红曲霉液态发酵的影响
    3 浊点系统及其在微生物萃取发酵的应用
        3.1 浊点系统
        3.2 浊点系统中表面活性剂的增溶作用
        3.3 微生物两相萃取发酵
        3.4 红曲霉浊点萃取发酵
    4 本研究的主要内容及意义
第二章 红曲霉萃取发酵的色素萃取机理研究
    1 实验材料
        1.1 实验菌株培养基
        1.2 主要试剂
        1.3 主要仪器设备
    2 实验方法
        2.1 种子培养方法
        2.2 发酵方法
    3 分析方法
        3.1 胞外红曲色素色价测定方法
        3.2 胞内红曲色素色价测定方法
        3.3 残留葡萄糖测定方法
        3.4 干重测定方法
        3.5 pH 测定方法
    4 实验结果与分析
        4.1 表面活性剂的筛选
        4.2 非离子表面活性剂渗透萃取机理
        4.2.1 常规发酵的红曲霉菌体色素渗透培养
        4.2.2 萃取发酵的红曲霉菌体色素渗透培养
        4.2.3 Triton X-100 浓度对红曲霉色素渗透作用的影响
        4.3 混合浊点系统筛选
        4.3.1 混合浊点系统浊点的测定
        4.3.2 Triton X-100 和 Triton X-114 混合浊点系统红曲霉萃取发酵
        4.3.3 Triton X-100 和 Triton X-45 混合浊点系统红曲霉萃取发酵
        4.4 红曲霉二段萃取发酵生长曲线
        4.4.1 不同浓度 Triton X-100 溶液的浊点测定
        4.4.2 红曲霉二段萃取发酵生长曲线测定
    5 讨论
    6 小结
第三章 pH 和非离子表面活性剂对色素分配的影响
    1 实验材料
        1.1 实验菌株
        1.2 培养基
    2 实验方法
        2.1 种子培养与发酵方法
        2.2 光谱曲线测定的方法
    3 实验结果与分析
        3.1 红曲霉在初始 pH 3.5 MSG 培养基中常规发酵和二段萃取发酵
        3.1.1 红曲霉在初始 pH 3.5 MSG 培养基常规发酵
        3.1.2 红曲霉在初始 pH 3.5 MSG 培养基二段萃取发酵
        3.2 红曲霉在初始 pH 6.0 MSG 培养基常规发酵和二段萃取发酵
        3.2.1 红曲霉在初始 pH 6.0 MSG 培养基常规发酵
        3.2.2 红曲霉在初始 pH 6.0 MSG 培养基二段萃取发酵
        3.3 红曲霉在初始 pH 2.5 MSG 培养基常规发酵和二段萃取发酵
        3.3.1 红曲霉在初始 pH 2.5MSG 培养基常规发酵
        3.3.2 红曲霉在初始 pH2.5 MSG 培养基二段萃取发酵
    4 讨论
    5 小结
第四章 pH 和非离子表面活性剂对桔霉素代谢的影响
    1 实验材料
        1.1 实验菌株
        1.2 培养基
    2 实验方法与分析方法
        2.1 种子培养与发酵方法
        2.2 薄层色谱法(TLC)
    3 实验结果与分析
        3.1 不同初始 pH 条件下红曲霉 MSG 发酵培养基中发酵培养
        3.2 红曲霉玉米粉培养基中发酵培养
        3.2.1 红曲霉在初始 pH4.0 玉米粉培养基中发酵培养
        3.2.2 红曲霉在不同初始 pH 的玉米粉培养基中发酵培养
        3.3 红曲霉硫酸铵发酵培养基中发酵培养
        3.3.1 红曲霉在初始 pH4.0 硫酸铵培养基发酵培养
        3.3.2 红曲霉在不同初始 pH 硫酸铵培养基发酵培养
        3.4 红曲霉在硝酸钠发酵培养基中发酵培养
        3.4.1 红曲霉在 pH4.0 硝酸钠发酵培养基中发酵培养
        3.4.2 红曲霉在不同初始 pH 硝酸钠发酵培养基中发酵培养
        3.5 考察硫酸铵浓度、硝酸钠浓度对红曲霉发酵培养的影响
        3.5.1 硫酸铵浓度对红曲霉发酵培养的影响
        3.5.2 硝酸钠浓度对红曲霉发酵培养的影响
        3.6 硫酸铵发酵培养基中红曲霉渗透萃取发酵培养
    4 讨论
    5 小结
结论与展望
    结论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致谢
附件

(8)红曲霉一人参双向固体发酵及其产物药理活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表
第一章 绪论
第二章 红曲霉一人参双向固体发酵条件的优化筛选
    2.1 实验材料
    2.2 实验方法
    2.3 结果
    2.4 讨论
第三章 发酵产物主要成分的定性分析
    3.1 实验材料
    3.2 方法
    3.3 结果
    3.4 讨论
第四章 红曲霉—人参发酵产物降血脂活性的研究
    4.1 材料与仪器
    4.2 实验方法
    4.3 结果
    4.4 讨论
第五章 红曲霉—人参发酵产物体外抗肿瘤(MTT)活性研究
    5.1 材料与仪器
    5.2 实验方法
    5.3 结果
    5.4 讨论
第六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谢辞
综述
    参考文献

(9)红曲菌氨肽酶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红曲霉概述
        1.1.1 红曲霉的分类
        1.1.2 红曲霉的形态及分布
        1.1.3 红曲霉的生活史
    1.2 红曲霉的应用
        1.2.1 红曲的简介
        1.2.2 红曲霉的发酵产物及功能
        1.2.3 红曲菌研究面临的问题
    1.3 氨肽酶概述
        1.3.1 氨肽酶
        1.3.2 氨肽酶的分布
        1.3.3 氨肽酶的应用
        1.3.4 氨肽酶的研究进展
    1.4 本文的研究内容和意义
2 红曲菌固体发酵产酶条件的优化
    2.1 前言
    2.2 试验材料和设备
        2.2.1 菌种
        2.2.2 主要材料和试剂
        2.2.3 主要实验仪器
    2.3 试验方法
        2.3.1 培养基的制备
        2.3.2 菌种的发酵产酶
        2.3.3 粗酶液的提取
        2.3.4 氨肽酶活力测定
        2.3.5 红曲菌产氨肽酶的固体发酵条件的优化
        2.3.6 红曲菌产氨肽酶的固体发酵培养基的优化
    2.4 结果与分析
        2.4.1 发酵时间对红曲菌产氨肽酶的影响
        2.4.2 固体培养基初始pH对红曲菌产氨肽酶的影响
        2.4.3 培养温度对红曲菌产氨肽酶的影响
        2.4.4 含水量对红曲菌产氨肽酶的影响
        2.4.5 碳源种类对红曲菌产氨肽酶的影响
        2.4.6 氮源种类对红曲菌产氨肽酶的影响
        2.4.7 添加不同无机盐对红曲菌产氨肽酶的影响
        2.4.8 红曲菌产氨肽酶的固体发酵培养基的正交实验优化
        2.4.9 验证试验
    2.5 小结
3 红曲菌液体发酵产酶条件的优化
    3.1 前言
    3.2 试验材料和设备
        3.2.1 菌种
        3.2.2 主要试剂
        3.2.3 主要实验仪器
    3.3 实验方法
        3.3.1 培养基的制备
        3.3.2 菌株培养
        3.3.3 粗酶的提取
        3.3.4 酶活力测定
        3.3.5 红曲菌产氨肽酶的液体发酵培养条件的优化
        3.3.6 红曲菌产氨肽酶的液体发酵培养基的优化
    3.4 结果与分析
        3.4.1 发酵时间对红曲菌液体培养产氨肽酶的影响
        3.4.2 液体培养基初始pH对红曲菌液体培养产氨肽酶的影响
        3.4.3 培养温度对红曲菌液体培养产氨肽酶的影响
        3.4.4 碳源种类对红曲菌产氨肽酶的影响
        3.4.5 氮源对红曲霉菌产氨肽酶的影响
        3.4.6 无机盐对红曲霉菌产氨肽酶的影响
        3.4.7 红曲菌液体培养基成分的正交试验
        3.4.8 验证试验
    3.5 小结
4 红曲菌发酵产氨肽酶提取工艺的初步研究
    4.1 前言
    4.2 试验材料和设备
        4.2.1 材料
        4.2.2 主要试剂
        4.2.3 主要实验仪器
    4.3 实验方法
        4.3.1 氨肽酶酶活测定
        4.3.2 蛋白质浓度的测定
        4.3.3 红曲菌发酵产物中氨肽酶提取工艺的建立
    4.4 结果与讨论
        4.4.1 PEG/(NH_4)_2SO_4双水相系统相图
        4.4.2 双水相体系中PEG分子量的确定
        4.4.3 双水相体系中(NH_4)_2SO_4的浓度的确定
        4.4.4 双水相体系中PEG-2000的浓度的确定
        4.4.5 pH对氨肽酶分配系数的影响
        4.4.6 双水相体系的确定和放大实验
        4.4.7 氨肽酶粗酶液的双水相萃取
        4.4.8 超滤条件的确定
        4.4.9 红曲菌发酵产物中氨肽酶的纯化
    4.5 小结
5 红曲菌氨肽酶酶学性质的研究
    5.1 前言
    5.2 试验材料和设备
        5.2.1 主要材料和试剂
        5.2.2 主要实验仪器
    5.3 试验方法
        5.3.1 氨肽酶酶活测定
        5.3.2 氨肽酶半衰期的测定
        5.3.3 温度对氨肽酶酶活性及酶稳定性的影响
        5.3.4 pH对氨肽酶酶活性的影响
        5.3.5 金属离子对氨肽酶酶活的影响
    5.4 结果与分析
        5.4.1 氨肽酶半衰期的测定
        5.4.2 温度对氨肽酶活性的影响
        5.4.3 温度对氨肽酶稳定性的影响
        5.4.4 pH对氨肽酶酶活性的影响
        5.4.5 金属离子对氨肽酶酶活的影响
    5.5 小结
6 结论和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6.3 研究的创新点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A:攻读学位期间的主要学术成果

(10)产γ-氨基丁酸乳酸菌筛选及与红曲霉混合发酵工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1.1 ?-氨基丁酸(GABA)概述.
    1.2 GABA 的生理活性
        1.2.1 重要的神经递质
        1.2.2 降血压作用
        1.2.3 GABA 与诸多疾病相关
    1.3 GABA 的分布及制备途径
        1.3.1 GABA 形成机理
        1.3.2 GABA 的自然分布
        1.3.3 制备
        1.3.4 影响GABA 富集的因素
        1.3.4.1 温度
        1.3.4.2 缺氧条件
        1.3.4.3 pH
        1.3.4.4 Ca~(2+)
        1.3.4.5 底物
    1.4 GABA 相关食品的种类及其在食品工业中的应用
        1.4.1 利用粮食加工副产品制备的GABA 添加剂
        1.4.2 发酵法生物合成的GABA 添加剂
        1.4.3 富含GABA 的乳制品
        1.4.4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前景展望
    1.5 红曲霉概述
        1.5.1 红曲霉的分类
        1.5.2 红曲霉生理特性
    1.6 红曲的生理功能
        1.6.1 心血管疾病的预防和治疗领域
        1.6.2 其他主要功能
    1.7 乳酸菌概述
        1.7.1 乳酸菌的生理功能
        1.7.2 乳酸菌的应用
        1.7.3 现在乳酸菌的研究方向
    本章小结
    研究思路
    课题创新点和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参考文献
第二章 γ-氨基丁酸检测方法探索
    2.1 前言
    2.2 材料与方法
        2.2.1 发酵液预处理方法
        2.2.2 茚三酮法
        2.2.3 OPA-HPLC 法
        2.2.4 绘制标准曲线
        2.2.5 确定OPA-HPLC 法回收率和精确度
    2.3 结果与讨论
        2.3.1 纸层析法结果
        2.3.2 全波长扫描结果
        2.3.3 OPA-HPLC 法绘制标准曲线
        2.3.4 OPA-HPLC 法回收率和精确度
    2.4 其他氨基酸检测方法介绍
        2.4.1 离子交换色谱-积分脉冲安培法(HPAEC-IPAD)
        2.4.2 气相色谱法(GC)
        2.4.3 质谱法(GC/MS)
        2.4.4 毛细管电泳法(Capillary electrophoresis,CE)
        2.4.5 蒸发光散射检测技术[15]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三章 高产?-氨基丁酸乳酸菌筛选及鉴定
    3.1 前言
    3.2 材料与方法
        3.2.1 培养基
        3.2.2 出发菌株的分离筛选
    3.3 结果与讨论
        3.3.1 分离乳酸菌的形态特征
        3.3.2 纸层析法定性分析乳酸菌产GABA 结果
        3.3.3 OPA-HPLC 法定量分析乳酸菌产GABA 结果
        3.3.4 相对高产GABA 乳酸菌的鉴定结果
        3.3.5 生长曲线绘制及菌种保藏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四章 乳酸菌发酵产?-氨基丁酸工艺条件探索及优化
    4.1 前言
    4.2 材料与方法
        4.2.1 培养方法
        4.2.2 发酵液样品处理方法
        4.2.3 单因素优化实验—碳源
        4.2.4 单因素优化实验—氮源
        4.2.5 正交试验
        4.2.6 GABA 前体物—L-MSG 添加量对GABA 产量的影响
        4.2.7 Vb6 添加量对GABA 产量的影响
        4.2.8 初始pH、温度对GABA 产量的影响[7]
    4.3 结果与讨论
        4.3.1 单因素优化实验—碳源
        4.3.2 单因素优化实验—氮源
        4.3.3 正交试验结果
        4.3.4 L-MSG 添加量对GABA 产量的影响
        4.3.5 Vb6 添加量对GABA 产量的影响
        4.3.6 pH、温度及最佳发酵时间的优化
        4.3.7 绘制生长曲线和GABA 积累曲线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五章 乳酸菌与红曲霉混合发酵产?-氨基丁酸工艺研究
    5.1 前言
    5.2 材料与方法
        5.2.1 培养方法
        5.2.2 GABA 检测方法
        5.2.3 乳酸菌Lac.1 与红曲霉SM048 分段培养
        5.2.4 SM048 活性菌体添加量对Lac.1 产GABA 的影响
        5.2.5 SM048 灭活后菌体添加量对Lac.1 产GABA 的影响
        5.2.6 SM048 发酵液上清对Lac.1 产GABA 的影响
    5.3 结果与讨论
        5.3.1 产GABA 红曲菌株筛选
        5.3.2 SM048 与Lac.1 混合培养实验
        5.3.3 SM048 未灭活菌体添加量对Lac.1 产GABA 的影响
        5.3.4 SM048 灭活后菌体添加量对Lac.1 产GABA 的影响
        5.3.5 SM048 发酵液上清对Lac.1 产GABA 的影响
        5.3.6 最佳发酵pH 和温度的确定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六章 3L 发酵罐中Lac.1 发酵产?-氨基丁酸研究
    6.1 前言
    6.2 材料与方法
        6.2.1 检测方法
    6.3 结果与讨论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附录1:实验所用试剂
附录2:实验所用仪器设备

四、中国古代红曲文化及现代新技术(论文参考文献)

  • [1]红曲发酵薏米生理活性物质量效变化及机理研究[D]. 曾海英. 贵州大学, 2021(11)
  • [2]红曲霉-金钗石斛双向发酵工艺优化[J]. 赵永霞,倪爱新,周礼红,谢健. 基因组学与应用生物学, 2021(02)
  • [3]红曲霉高密度萃取发酵色素代谢与跨膜运输行为[D]. 陈功. 华南理工大学, 2017(01)
  • [4]苗药重楼和红曲的资源生物学研究[D]. 程睿旸. 贵阳中医学院, 2017(02)
  • [5]油—水两相系统中红曲霉菌萃取发酵的研究[D]. 胡鸣略. 上海交通大学, 2017(03)
  • [6]红曲霉-人参双向固体发酵产物成分变化的初步分析[J]. 厍守权,刘刚,李妍,金美松,孙卫平,康东周. 中成药, 2015(03)
  • [7]红曲霉菌萃取发酵及其次级代谢产物的调控[D]. 康碧玉. 华南理工大学, 2014(01)
  • [8]红曲霉一人参双向固体发酵及其产物药理活性研究[D]. 厍守权. 延边大学, 2014(01)
  • [9]红曲菌氨肽酶的研究[D]. 李滨.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 2012(10)
  • [10]产γ-氨基丁酸乳酸菌筛选及与红曲霉混合发酵工艺研究[D]. 刘志强. 浙江工业大学, 2011(06)

标签:;  ;  ;  ;  ;  

中国古代红曲文化与现代新技术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