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驱原理分析

光驱原理分析

一、CD-ROM原理解析(论文文献综述)

任乐平[1](2020)在《基于模糊失效准则的V腿连续梁桥地震易损性及风险评估》文中研究表明自上个世纪90年代以来,基于性能的地震工程理论和抗震设计方法已被广泛接受,并逐步引入到各国相关工程抗震设计规范中。作为基于性能抗震设计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地震易损性分析,其优势之一就是能够充分考虑诸多不确定性因素,从而对桥梁结构抗震性能进行综合评估。然而,对于不确定性因素对结构地震易损性的影响,学者们大多集中在随机性方面的研究,而忽略了结构损伤状态模糊性的影响。事实上,相邻两个损伤状态的界限并不是清晰明确的,考虑模糊性更能符合真实情况。本文采用理论分析、数值模拟相结合的方法,以一座三跨V腿连续梁桥为工程背景,基于模糊失效准则建立了一套能够同时考虑地震随机性、结构自身不确定性以及损伤状态模糊性的桥梁地震易损性评估方法及风险评估流程。进一步优化和改进了条件边缘乘积法,即新改进的PCM法。利用新改进的PCM法建立了桥梁系统易损性分析流程。该分析流程能够在考虑多种构件失效模式相关性的基础上简便快速地建立桥梁系统易损性曲线。本文主要完成以下工作:(1)以某三跨V腿连续梁桥为工程背景,利用OpenSees有限元分析软件建立了桥梁动力分析模型。在考虑地震随机性与桥梁自身不确定性的基础上,利用“云图法”形成了桥梁构件易损性曲线。(2)考虑桥梁构件失效准则的模糊性,引入模糊数学理论来描述结构的损伤过程。采用隶属函数来描述失效边界的模糊性,推导出基于模糊失效准则下的构件失效概率,同时研究了隶属函数分布类型和隶属区间的大小对依托工程桥梁地震易损性曲线的影响规律(3)进一步优化和改进了PCM法,即新改进的PCM法。将新改进的PCM法从失效模式数量、可靠度指标及相关性系数三个维度进行计算精度的验证。基于新的改进PCM法,建立了一套能够同时考虑地震随机性、桥梁自身不确定性以及损伤模糊性桥梁系统易损性分析方法和分析流程,给出了依托工程基于模糊失效准则的桥梁系统易损性曲线。(4)提出了基于模糊失效概率的桥梁地震风险评估方法。研究了隶属函数分布类型和隶属区间的大小对依托工程桥梁地震风险概率的影响,实现了对依托工程桥梁地震风险评估。(5)针对V腿连续梁桥的结构特点,研究了V腿叉角角度大小对依托工程桥梁地震易损性及风险的影响,揭示了V腿夹角对此类桥梁抗震性能及地震风险概率的影响规律,其研究成果可为设计同类桥梁提供参考。

庞盼[2](2020)在《基于S/PDIF的数字输入音频接口电路设计》文中研究指明S/PDIF(Sony/Philips Digital Interface Format)是Sony、Philips数字音频接口的简称,该接口标准最初是基于AES/EBU标准所定义,也称S/PDIF标准。该接口以其适于远距离传输、兼容性好、价格低廉等优点而获得广泛应用。S/PDIF可以传输多种音频格式的数据流,在进行远距离传输时,其数据帧采用的BMC编码让传送与接收端只需要一条数据线即可完成传输,并且可以保证较好的同步性,此外BMC编码可以让传输线保持接近零的平均直流电位,除了可以降低功率之外也可以降低电磁干扰。然而,S/PDIF数据远距离传输会产生数据损伤,其传统设计中所采用的单端同步机制会导致接口同步容错率较低,且其解码部分采用的基于模式识别的循环匹配的解码方案导致的设计综合面积过大等问题均影响着S/PDIF在实际工程中的进一步应用和发展。针对上述问题,本文首先分析了音频输入接口以及S/PDIF标准的发展现状以及研究背景,根据IEC-60958标准和S/PDIF标准定义了基本的产品功能设计需求,然后根据实际工程需求以及传统S/PDIF输入接口存在的缺点,采用Verilog HDL硬件描述语言进行RTL编码设计的方法对S/PDIF接口进行改进优化设计,该设计采用数字电路延迟单元配合逻辑门电路的方法巧妙地解决了远距离传输的数据损伤问题。同步模块采用改进后两级同步机制的设计,灵活地规避了其传统接口单端同步机制所带来的同步容错率低的问题。基于两级同步机制以及BMC编码的特点,本文提出了S/PDIF数据有效标志位配合数字逻辑异或门电路解码的设计方法,该解码方法准确率高,时钟相关性弱,且可以有效解决基于模式识别的解码方案导致的综合电路面积过大的弊端。本文选择以覆盖率驱动的仿真验证策略进行仿真验证。基于VCS工具的仿真验证实验证实,S/PDIF输入接口功能正确,优化后的设计解决了上述问题,验证代码覆盖率达到97%以上,功能覆盖率达到100%。在综合设计阶段,本文采用DC工具对接口设计时序、面积和功耗进行了综合设计。综合报告显示,采用本文所述设计方法获得的接口电路在时序功耗满足既定要求和PVT参数不变的前提下其面积较上一代接口电路面积缩小10%,满足预期要求。本文所作工作对相关工程领域的发展有十分重要的借鉴意义。

张文萍[3](2020)在《基于CourseLab的高中生物学交互式课件设计研究》文中指出《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指出,信息技术对教育发展具有革命性影响,必须予以高度重视。因此,国家应把加快教育信息化进程作为一项重大的使命。现代教育信息技术的蓬勃发展,使得信息化教学资源在课堂中的应用形式不断变革与创新。CourseLab是一款集交互性与直观性于一体的课件制作类教学软件,具有模拟情景、创建交互性课堂活动和测试题、添加导航和触发器等特色功能。该软件能够依据教学需要制作具有互动性、实用性、多样性的交互式课件。本研究遵循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原则,在视听教育理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混合学习理论的指导下,梳理了当前交互式课件及CourseLab的研究现状和研究空白。并在充分挖掘CourseLab软件功能及优势的基础上,探索出一套基于CourseLab的高中生物学交互式课件设计、制作原则与思路。同时,以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1三个章节为教学案例,详细介绍了交互式课件制作的基本流程,以供一线教师借鉴参考。此外,本研究通过课前预习的方式,将利用CourseLab制作的交互式课件应用于教学实践中,检验该教学资源的教学效果并分析该软件在教学上的应用可行性,以丰富交互式课件的制作途径,优化高中生物学信息化教学资源。通过对基于CourseLab的高中生物学交互式课件的应用实践和应用效果分析,本研究得出结论:将基于CourseLab的高中生物学交互式课件应用于课前预习可以服务于课堂教学,满足教学需要。其交互性在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和学习自主性、训练学生思维能力、提高学生学习效率等方面有一定的促进作用。问卷和访谈结果表明:大多数教师和学生对CourseLab制作的交互式课件评价较高,愿意在今后的生物教学和学习中使用交互式课件。但是由于教学实践时间短、应用章节少、硬件设施配备受限等因素,交互式课件的优势并不明显。笔者相信随着软件的进一步升级和完善,信息化教学资源的进一步普及,CourseLab将会被更多的教育工作者关注和认可,交互式课件将更好地服务于高中生物学教学。在我国教育信息化迅速发展的背景下,交互式课件越来越多的应用于现代教学中。本研究旨在填补国内交互式课件在高中生物教学领域的空白,丰富交互式课件的制作途径,为一线教师开发交互式课件提供一套范本样例。希望广大教师在实际教学中,能够取长补短,去粗取精,充分发挥该软件的优势,切实服务于课堂教学,从而有效推动信息化教学的发展。另外,笔者也会积极采纳教师和学生的反馈,继续研究,进一步完善高中生物学交互式课件的设计与制作,不断提高CourseLab软件的适用性,充分发挥交互式课件在生物学教学中的应用价值!

殷雨时[4](2020)在《恶劣环境下粗糙度对CFRP-混凝土界面黏结性能影响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近30年,CFRP-混凝土加固技术取得了长足的进步,研究已经证实CFRP-混凝土界面的黏结性能是直接决定加固性能优劣的关键方面,因此也成为各国学者争相研究的热点。恶劣环境对土木工程材料影响巨大,恶劣环境下CFRP-混凝土界面劣化情况如何,以及混凝土构件力学性能退化情况如何,混凝土表面粗糙度对CFRP-混凝土界面黏结性能影响,都是亟待开展的相关研究。本文在有关恶劣环境下混凝土力学性能和耐久性研究基础上,从混凝土表面粗糙度形态的表征为起点,以国内灌砂法量化评定混凝土表面粗糙度为基本方法,进行一系列恶劣环境对粗糙度与CFRP-混凝土界面黏结性能关系的影响研究,主要研究工作包括:(1)分析了无损伤环境下粗糙度参数对CFRP-混凝土界面黏结性能的影响规律。为了考察粗糙度参数对CFRP-混凝土界面黏结性能的影响规律,试验中制作了 6种区分度较好的混凝土粗糙面,采用灌砂法对粗糙面进行量化评定,完成了 216个CFRP-混凝土界面单剪试验,得到不同粗糙度界面下的黏结应力-滑移量关系,分析了混凝土表面粗糙度对CFRP-混凝土界面黏结性能的影响规律,建立了基于双变量下的界面参数简化计算模型。研究结果表明:粗糙度不同的混凝土界面将提供不同的极限承载力和剥离强度;基于粗糙度模型下的CFRP-混凝土梁界面有效黏结长度有较大提高,有效黏结长度在6种界面上随着粗糙度增加总体呈现降低的趋势;基于混凝土抗压强度和界面粗糙度两个变量,便可求解界面黏结强度、黏结强度对应的位移和最终滑移量的闭合解析解,该方法为CFRP-混凝土界面计算提供了一种新算法。(2)讨论了 5种代表性的恶劣环境对粗糙度与CFRP-混凝土界面黏结性能关系的影响规律。在试验室模拟了5种恶劣环境:强碱性环境、强硫酸盐环境、盐冻环境、高温环境、酸雨环境。考察混凝土表面粗糙度对CFRP-混凝土界面黏结性能的影响规律。完成了 378个CFRP-混凝土单剪试验和78个CFRP-混凝土正拉黏结试验,重点考察了环境因素、混凝土表面粗糙度、腐蚀龄期、混凝土强度等级对界面破坏形态、界面极限荷载、界面黏结强度、最大位移、有效黏结长度、界面断裂能等指标的影响规律。研究结果表明:碱性环境对于环氧树脂破坏较弱,对于混凝土的损伤是较为严重;硫酸盐环境下,环氧树脂胶体能较好的保护CFRP黏结区域;硫酸盐环境对界面的黏结性能影响规律呈现先增高后降低的趋势;盐冻循环是一个损伤累积的过程,盐冻环境下,CFRP布-混凝土界面的正拉黏结强度要高于CFRP板-混凝土界面;高温环境下,混凝土表面粗糙度越大,CFRP-混凝土界面黏结性能越强;玻化温度是决定CFRP-混凝土黏结性能下降的关键节点,应采取积极措施提高黏结树脂玻化温度;酸雨侵蚀下,粗糙度对界面的破坏模式起到决定作用,CFRP-混凝土界面断裂能随着混凝土表面粗糙度提高而增加,随着腐蚀龄期呈现先增加后降低的变化趋势。(3)为了提高CFRP-混凝土界面的黏结性能,以材料改性、结构改良两个角度提出了 3种增强CFRP-混凝土界面黏结性能的方法,并以此为基础探讨了粗糙度对CFRP-混凝土界面抗劣化增强行为的影响。对纳米高岭土采用插层方法形成改性环氧树脂胶体,增强界面黏结性能;采用宏观和微观试验相结合的研究方法,研究分散方式、分散时间、分散比三种因素对聚丙烯酸聚合物在水泥材料中的影响规律,提出改性的水泥基材料来增强界面黏结性能;提出了粗糙化CFRP布(RCFRP布)的概念,考察RCFRP布对界面湿黏结性能的增强作用;分析了界面增强机理,强调了施工中应提高加固混凝土梁界面粗糙度的关键环节。研究结果表明:掺量为10%的高岭土胶体分散性最好,掺量为10%的高岭土胶体,剥离承载力提高近4倍,表现出较强的黏结能力;RCFRP布可以有效增强其与混凝土界面的湿黏结性能。火山石的粒径大小是影响RCFRP布-混凝土界面湿黏结性能的最主要因素;待加固梁表面处理对于RCFRP加固效果具有重要影响,应粗糙化待加固梁表面,否则极易引起新老混凝土界面黏结失效问题;聚丙烯酸聚合物对混凝土内部胶凝材料的链接、孔隙的填充十分有利。

郭磊贤[5](2018)在《基于“密度-设施”的上海-苏州人居空间演化与治理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当前,处在高质量空间发展门槛上的中国大城市地区面临“放任增长”或“限规模、疏人口”的路线争议,学术研究亟待从“质量”角度回答中国大城市地区的空间发展机制问题,但已有研究方法和成果的指引作用有限。本文将“质量”概念降维到城乡规划学科核心关注的空间层面,选取“密度”和“设施”作为调节聚落质量的核心变量,以“密度-设施”比例关系作为聚落质量的空间测度,构建了基于“空间过密化”假设的大城市空间发展过程模型。经由“密度-设施”的研究视角并通过长时间的历史-空间研究与多样本、多尺度的比较研究方法,本文概括了世界特大城市地区的“密度-设施”空间分布规律与聚类特征,并以上海-苏州地区为重点对象,全面解析了1946年至今该地区的聚落空间演化与治理过程。经过归纳、解释和初步验证,本文认为,上海-苏州地区的聚落空间发展表现为“密度-设施”空间波动与过密空间转换的过程逻辑,形成了在长期空间过密化进程中局部突破低水准聚落质量困境的空间演化与治理机制。该机制是中国特大城市地区在外部政治经济环境下,根据体制特征和公共资源条件,策略性选择疏解人口、供给基础设施等不同成本“密度-设施”调节路径的结果。现阶段,外围地区成为上海-苏州应对空间过密化的重点地带,上海中心城周边地区和上海-苏州跨界地区等外围地区典型空间的“密度-设施”关系修复实践则表现出通过治理模式创新改善设施服务的新趋向。综合研究发现,本文也对上海-苏州地区提出了优化“密度-设施”关系、提升空间质量的初步建议。

霍颖楠[6](2017)在《试论篇章语用学视域下的德国环境法篇章理解 ——一项语料库支持下的立法篇章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论文的选题源自近年来我国在推进全面依法治国基本国策的前提下,大力提倡的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和促进绿色发展的目标。环保方面的法治建设是实现这一目标的有效途径之一。德国无论在法律体制还是环保成果方面都具有许多值得借鉴之处。因此,本论文秉承跨学科研究的理念,选取德国环境领域的立法篇章为分析语料,旨在以篇章语用学为视角借助语料库语言学的研究方法探究德国环境法的基本概况,分析该领域的立法篇章如何通过特定的语言手段表达其核心理念。笔者基于钱敏汝提出的篇章与人和世界的三元互动关系理论构建了适用于本论文实证分析的立法篇章理解模型,并利用语料库分析软件对德国环境领域立法篇章中的10个关键词的语境信息进行了较详尽的分析和探讨。本论文尝试回答以下三个问题:首先,在篇章语用学的视域下,如何基于体现篇章与人和世界的三元互动关系的动态篇章观来理解德国环境领域的立法篇章?其次,如何利用语料库的技术手段分析德国环境领域立法篇章的核心理念?应如何运用本论文的理论基础对此进行解释?最后,基于本研究可以提出哪些指导法律专业篇章理解及法律德语教学的建议?在篇章语用学理论框架下,笔者运用语料库技术手段进行的实证研究得出如下结论:1.根据钱敏汝提出的动态篇章观及其相关理念,笔者认为对德国环境领域立法篇章的理解必须把握如下几个方面:●对德国环境领域立法篇章的理解必须结合其所处的“世界”。也就是说,要考虑到制定以及使用某个立法篇章时所处的空间和时间等场景因素。具体说来就是指法律体制的框架和立法时间,这是因为法律概念基本上来源于特定社会中的“现实生活情境”,包括处理这些情境所涉及到的法律条文。●本论文是在篇章语用学视域下进行的立法篇章理解研究,因此笔者的主要着眼点在于立法篇章的功能特征。本论文的研究对象是笔者自建为语料库的德国环境领域的主要立法篇章。其基本功能是从联邦层面调节和监督德国环境领域出现的问题和纠纷,体现德国环境法的三大基本原则:预防原则(可持续发展原则)、污染者负担原则与合作原则。因此,对该语料库中任何一部单行法律的理解,都不能脱离这些原则,也就是环境领域立法篇章的基本功能。笔者需要研究的立法篇章并不是孤立的,而是由许多篇章通过主题上的关联而结合成一个立法篇章网络。立法篇章的接受者在很大程度上需要借助一种围绕法律规范而构建并具有互文关联的知识网络去完成理解的过程。●环境领域的立法篇章实现其功能的重要前提就是被相关的法律使用者理解并使用。法律使用者通过语言的使用形式——篇章而开展工作。立法篇章创建了一个法律的世界,它存在的理据是要作用于现实的世界,而人生产和接受立法篇章的行为是架构这两个世界的桥梁。这里的“人”主要是指立法者和法律使用者。他们通过将现实世界与立法篇章建立起关联,使立法篇章规定的法律效果作用于现实世界,从而改变现实世界的某些状态。因此,在理解德国环境领域的立法篇章时,“人”这个因素不容忽视。2.利用语料库的技术手段分析德国环境领域立法篇章的核心理念。德国环境领域的立法篇章按照其不同管辖范围可以归属于不同的范畴,从而形成了一个逻辑比较严谨的法律体系(详见论文语料的分类图表);从自建语料库的高频词表以及和参照语料库对比后得出的主题词表中,笔者遴选出本论文重点分析的10个关键词。通过分别对由其复合词以及搭配词组成的语境信息进行分类并细致分析之后,笔者发现了每个关键词所体现出的主题内容及结构。另外,通过结合全库的关键词语境信息,笔者对关键词进行了对比分析,较全面而深入地描述了关键词之间的关联以及德国环境领域立法篇章在内容上的侧重点,即以BImSchG为主的“环境污染防治法”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这实际上也体现了社会现实对立法篇章以及立法者的影响。由于社会政治经济的发展,环境污染问题频发,才促使立法者去生产更多与环境治理密切相关的立法篇章。3.基于本研究可以对法律专业篇章理解及法律德语教学提出如下建议:从篇章语用学的视角去探讨立法篇章的理解问题就需要结合篇章内和篇章外的因素,尤其是考虑到不同的社会文化和专用场景因素对篇章理解的影响,探讨法律专业篇章的理解问题时必须重视作为立法者以及法律使用者在法律专业交际中所起的作用。在法律德语教学中,教师应该选取真实的立法篇章为教学材料,结合德国的法律体制及法律文化等因素进行讲授,同时应重视案例教学并使用立法篇章语料库。综上所述,本论文的学术贡献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的创新尝试:第一,本论文首先在篇章语用学的理论框架下将篇章与人和世界的三元互动关系与立法及司法过程结合创建了立法篇章理解模型,并依据此模型探究德国环境领域立法篇章的理解问题。这是对篇章语用学的继承和发展,是本论文在理论上的贡献和创新。第二,本论文在分析和阐释问题的过程中运用了跨学科的研究方法。一方面从篇章语用学的视角来讨论与德国环境法相关的问题,运用语言学的概念与方法分析立法篇章;另一方面又运用法学的理论和原理来解释语言现象,将专用语的特点与其专业性内容紧密结合,并且将新近加速扩大运用范围的语料库方法运用于法律专用语的研究,为法律专用语的研究提供了新的路径。这是本论文在研究方法上的贡献和创新。第三,本论文实证研究的基础是笔者自建的德国环境领域立法篇章语料库。该语料库不仅可以用于本研究,还可以作为实际的语言材料而用于法学研究以及法律德语教学,这是本研究在应用上的成果和贡献,也是中国学者在德语法律语言学领域的一项颇具开拓性的尝试。第四,笔者基于本研究所探讨的德国环境领域立法篇章的理解和自建的立法篇章语料库分别提出了改善法律专业篇章理解效果以及提高法律德语教学水平的建议,这些既是本论文的实践意义,也是对现有法律德语教学思路的拓展。

徐武超[7](2017)在《无机材料光盘数字化存储技术研究》文中认为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到来,人们越来越重视数据的获取和存储。光盘作为一种性能稳定、价格低廉的数据存储媒质,在归档数据存储领域一直占据优势。但是,由于制作普通光盘的聚碳酸酯材料的热稳定性低,以及金属层对这种材质基底的粘附能力弱,聚碳酸酯材料光盘的可靠性等级和数据存储时效都很难满足长时数据存储的要求。长时数据存储技术要求制作光盘的材料具有良好的热稳定性,并且能够有效抵抗机械损伤和化学侵蚀。因此,一般选用无机材料作为制作长时数据存储光盘的衬底材料。本文的主要工作包括:首先,通过大量的文献调研,对可用于制备长时数据存储光盘衬底的无机材料进行特性对比分析,主要考察无机材料的晶体特性、莫氏硬度、熔点、热传导系数、化学抗性、紫外辐射抗性等理化特性,以及工艺难度和制造成本等工业特性。进而通过引入艾林加速模型,发现并论证蓝宝石单晶材料是一种可用于制作长时数据存储光盘衬底的理想材料。模型计算结果表明:在20℃温度条件的存储环境下,采用蓝宝石作为基底的光盘其数据有效时间可达4500年。其次,介绍了以干法刻蚀方法为主的蓝宝石光盘数据记录方法,重点介绍了用于蓝宝石光盘的离子束刻蚀系统。实验结果显示:蓝宝石光盘表面刻蚀的信息坑宽度为0.6μm,深度为0.2μm,磁道节距为1.6μm,符合ISO/IEC 10149:1995规定的CD-ROM格式数据存储要求。因此,采用本文提出的方法实现蓝宝石光盘的数字化数据存储是可行的。最后,由于单晶蓝宝石材料具有明显的各向异性,当扫描光束入射到单晶蓝宝石基底表面时会发生双折射,从而使标准的CD读取系统对蓝宝石光盘失效。针对蓝宝石材料这一特性,建立了光束在单晶蓝宝石衬底中传输的物理模型,提出采用石英补偿板用于补偿蓝宝石衬底像差的补偿机制。数据读取实验结果显示:在读取倍速为1.71X条件下,光盘中24%的数据可以直接正常读取,76%的数据在通过纠错码纠错后可实现正常读取。实验结果证实采用像差补偿方法能够显着提高蓝宝石光盘光学信息读取系统的读取性能。

张立伟[8](2015)在《中国期刊数字出版技术变迁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在人类社会的发展进程中,出版技术扮演了至关重要的角色,被誉为人类"文明之母",人类社会的每一次文明进化都与出版技术密不可分,出版技术的发展是人类文明进化历史的真实缩影。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世界范围内的科学技术日新月异,中国经济、社会、文化等各领域都发生了重大而深刻的变革,电子及网络信息技术飞速发展。在这一背景下,中国期刊数字出版产业迅速崛起,期刊数字出版技术蓬勃发展。目前,从科技史角度对中国期刊数字出版技术发展问题的全面、深入的研究几乎为空白。站在多学科视角对中国期刊数字出版技术变迁进行深入研究,梳理中国期刊数字出版技术的发展脉络,探索其发展规律,对促进我国期刊数字出版业科学发展、深化中国出版史研究、完善出版史学科体系及提升我国文化软实力、推动文化产业乃至国民经济的长期、快速、可持续发展都具有极为重要的理论及现实意义。纵观中国期刊数字出版技术的发展历程,以电子计算机技术的应用、互联网技术的引入与发展、IPV6核心网及3G移动网络技术在期刊数字出版领域的应用等重大技术突破为线索,根据不同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及社会背景,将中国期刊数字出版技术的变迁过程划分为"期刊数字出版技术的奠基"、"期刊数字出版技术体系的初步形成"、"期刊数字出版技术的创新与发展"三个阶段。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实行了对内改革、对外开放的政策,经济社会发生了重大变革。改革开放不仅带来了中国经济的腾飞和繁荣,也带来了包括科技、文化、社会等在内的各个领域的蓬勃发展,中国呈现出焕然一新的面貌。在这一时代变革的背景下,人们对文化的需求日益增长,出版业作为文化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迎来了巨大的发展契机。在这一时期,电子计算机技术开始在我国出版领域得到应用,我国实现了一系列出版技术的突破。第一,实现了汉字进入计算机的重大突破,汉字实现了数字化;第二,激光照排技术实现了中国印刷技术的第二次革命,使中国印刷业进入告别"铅与火"、迎来"光与电"的崭新时期;第三,磁、光等信息存储技术的应用颠覆了传统的纸质信息存储方式,实现了信息存储的数字化。这些关键技术的突破奠定了我国出版领域数字化的基础,电子出版技术开始出现,中国出版业迎来了巨大变革。我国在对国外各类磁带数据库、光盘数据库引进的基础上,研发了《中国高等院校学报论文文摘(英文磁带版)》(CUJA)和《中文科技期刊篇名数据库》(光盘版);出现了以软盘形式出版的电子期刊;方正书版、科印微机排版系统、华光普及型(BD)排版系统、4S高级科技文献书刊编排系统、"WP"软件等计算机排版软件得到了初步应用,我国出现了期刊的数字化萌芽。1994年4月20日,一条带宽只有64K的国际专线接入中国,开通了Internet的全功能服务,中国正式接入互联网,互联网技术开始在中国得到广泛应用。在文化产业崛起、经济全球化及一体化背景下,我国期刊数字出版产业逐步兴起。互联网技术在我国的出现及其在期刊出版领域中的应用赋于了传统期刊出版方式和运营模式以新的活力和内涵,同时也给期刊出版工作带来了深刻的影响和变革。网络信息技术在期刊出版领域的广泛应用,推动了期刊采编技术、制版及印刷技术、发行及阅读技术的数字化变革,期刊出版逐步向网络化、一体化方向发展,我国期刊数字出版技术体系初步形成。"文化产业大发展、大繁荣"与"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等一系列政策的实施,推动了我国期刊数字出版产业的又一次重大变革。IPV6核心网的建立及移动3G通信技术的应用,促进了我国期刊数字出版技术的创新与发展。在期刊稿件采编技术发展方面,期刊网络采编系统被广泛采用,一批期刊群采编平台得到了建设与发展,参考文献辅助编校系统及学术不端检测系统在期刊出版过程中得到了普遍应用。在期刊的数字发行与阅读发面,一些OA期刊在线发布平台得以建立,期刊发行实现了开放阅读、自由传播和资源共享;3G移动网络技术的发展使被称为"第五媒体"的手机开始从单纯的通讯工具转向移动媒体终端,三网融合、三屏功能合一技术进一步深入,数字期刊的移动终端阅读技术得到快速发展;采用P2P技术并集合了Flash动画、tvc视频、音频、web控件、3D技术和超级链接等多媒体技术的网络多媒体互动杂志在这一时期大量涌现;移动网络技术的应用及手机网民数量的增长催生了手机阅读市场的壮大,VIVA无线新媒体手机杂志等一书手机期刊出版平台迅速发展。同时,数字出版技术的发展推动了专业期刊平台运营模式的变迁。我国一些数字期刊出版平台先后采用了独家授权数字出版模式;专业期刊平台呈现出市场分工逐步细化的态势;云计算技术的应用实现了期刊数字出版的全流程管理,已经成为我国期刊出版技术进一步发展的方向。纵观中国期刊数字出版技术的发展史,其变迁过程呈现出迅速性、渐进性及集成性的特征;计算机及网络信息技术的应用、经济全球化与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工业社会向信息社会的跨越、文化产业的崛起与繁荣、数字出版教育及研究等因素推动了中国期刊数字出版技术的发展;中国期刊数字出版技术的变迁促进了期刊出版的跨媒体融合、增强了人们获取期刊信息的能力、加快了中文期刊走向世界的步伐、推动了期刊数字出版及相关产业的繁荣,并对传统期刊出版业产生了双重影响。未来,期刊数字出版技术将进一步向跨媒体、立体化方向发展;其数字阅读技术将进入"后终端时代",内容依然为王;"注重用户体验"将成为期刊数字出版技术创新的主要方向;期刊数字出版技术的发展对专业人才的需求将会更为迫切;期刊数字出版技术创新的赢利模式将会逐步清晰。目前,我国期刊数字出版技术的发展在人才储备与培养、产业链条及行业标准、版权保护及监管机制、集群创新及赢利模式等方面还存在诸多现实问题,制约着中国期刊数字出版技术的创新。要彻底扫除上述发展的障碍,实现我国期刊数字出版技术的持续创新,就必须在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方面下功夫。要不断提高期刊数字出版人才的培养水平,在科学整合期刊数字出版产业、优化产业链利益分配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强期刊数字出版的版权保护力度,构建有效的监管机制,在更大程度上形成期刊数字出版的集群创新机制及有效的赢利模式。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促进我国期刊数字出版技术的创新,实现期刊数字出版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何瑜蓉[9](2014)在《日语学习软件《N2级语法攻略》的开发 ——针对非专业日语学习者》文中研究说明随着电脑科技以及通信技术的飞速发展,包括日语教育在内的教育领域发生了重大的变革,日语教育的方式也愈加多样化。在日语教育中,通过对电脑等科技手段的有效利用,学习者完全可以实现自主学习,简化学习过程,并最终完成学习目标。于是,学者们开始关注应该如何将多媒体技术应用到日语教育中,以及应该怎样有效利用多媒体技术来更好更快地达到学习目标等问题。在这种发展趋势下,有关多媒体技术的灵活运用的研究,以及多媒体日语教材,包括相关光盘、日语学习软件等的开发研究也越来越多。另一方面,随着日语学习者人数的不断增加,教材短缺、教师人手不足、教学设备不完善等问题开始显现。特别是对于因为各种限制而无法进行日语学习课程的非专业学习者而言,这些难题尤为明显。同时,非专业日语学习者学习水平参差不齐、学习目的各不相同,因此,能够对症下药,以学习者为中心的个别化教育以及自主化教育就成了重要的研究课题。多媒体教材因为能够解决以上所提到的“时间及空间的限制”“教师人员不足”“教材短缺”“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育”等难题而备受期待。本文也将就针对非专业日语学习者而设计的日语能力测试2级语法自学软件的开发进行论述。本文将通过对迄今为止开发的日语多媒体教材及光盘、软件等的调查,探讨并借鉴其实际操作时显现出的优点以及不足之处,指导完成《N2语法攻略》学习软件的开发。另外,以日语教育中多媒体技术应用的相关理论,以及教材制作的相关原理为基础,探讨应该制作怎样的软件,应该如何构建其具体的内容框架等问题,完成软件的大致雏形。

文魁[10](2012)在《大气等离子喷涂飞行粒子与涂层性能研究》文中指出大气等离子喷涂过程涉及等离子电弧的传热与流动、粉末粒子与等离子射流的相互作用以及熔融粒子与基体的相互作用,每一个过程都是非常复杂,这使得涂层质量对喷枪类型、喷距大小以及其他喷涂工艺参数非常敏感。通过探索喷涂过程中飞行粒子的温度和速度的变化趋势以及与涂层性能之间的关系,有助于指导大气等离子喷涂生产。实验中选择配有圆柱形喷嘴和Laval形喷嘴的F6大气等离子喷涂设备,采用Spray Watch3i热喷涂在线监测系统对等离子射流中飞行粒子的温度和速度进行了测量,扫描电子显微镜用于分析了不同喷距位置处扁平粒子的形貌;在不同喷距位置制备了Al2O3-3TiO2陶瓷涂层,探索了涂层的显微组织、显微硬度、磨损性能和结合强度与喷距之间的关系,并对不同喷嘴制备涂层的性能进行了对比分析。实验中得出的结论如下:1、在测量的范围内,飞行粒子在圆柱形喷嘴喷枪产生的等离子射流中的温度呈上升趋势,而速度的变化趋势为先增加后减小,且在90mmm喷距附近达到最大值415m/s; Laval喷嘴喷枪产生的等离子射流中飞行粒子的温度在110mm喷距附近上升到最高温度3300℃,速度变化则呈现先增加后减小的趋势,且在80mm喷距附近达到峰值201m/s。2、在相同的喷涂工艺条件下,圆柱形喷嘴获得的扁平粒子的铺展程度明显要比Laval喷嘴获得的扁平粒子铺展程度大。3、涂层性能表明:圆柱形喷嘴等离子喷枪制备涂层的结合强度、显微硬度比Laval喷嘴等离子喷枪制备的涂层略高;而且孔隙率较后者小;涂层的耐磨性能比后者要好。

二、CD-ROM原理解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CD-ROM原理解析(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模糊失效准则的V腿连续梁桥地震易损性及风险评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提出问题
    1.3 研究现状
        1.3.1 桥梁地震易损性分析方法研究现状
        1.3.2 基于模糊失效准则的桥梁地震易损性研究现状
        1.3.3 桥梁系统地震易损性分析研究现状
        1.3.4 桥梁地震风险分析研究现状
    1.4 V型腿桥梁发展概述及结构特点
        1.4.1 国内外发展概况
        1.4.2 V型腿桥梁结构特点
    1.5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桥梁地震易损性理论及易损性分析
    2.1 引言
    2.2 基于非线性动力分析的易损性分析方法
        2.2.1 云图法(Cloud Approach)
        2.2.2 增量动力分析法
        2.2.3 需求能力比对数回归法
        2.2.4 极大似然估计法
    2.3 有限元模型建立
        2.3.1 工程概况
        2.3.2 有限元建模
        2.3.3 模态验证
    2.4 地震动输入
        2.4.1 地震波选择原则
        2.4.2 地震动参数选择
        2.4.3 地震波选取
    2.5 结构的不确定性
    2.6 桥梁地震损伤指标的确定
        2.6.1 破坏准则
        2.6.2 损伤状态描述及指标量化
    2.7 桥梁概率地震需求分析
    2.8 桥梁构件地震易损性曲线
    2.9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基于模糊失效准则的桥梁地震易损性分析方法
    3.1 引言
    3.2 模糊数学的基本理论
        3.2.1 模糊集合
        3.2.2 隶属函数
        3.2.3 模糊随机事件概率
    3.3 基于模糊失效准则的易损性分析
        3.3.1 模糊失效准则
        3.3.2 基于模糊失效准则的桥梁地震易损性分析方法
        3.3.3 隶属函数的选择
        3.3.4 基于不同隶属函数的失效概率模型
        3.3.5 基于不同隶属函数的构件易损性曲线
        3.3.6 基于不同隶属区间的构件易损性曲线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基于新改进PCM法的桥梁系统地震易损性分析方法
    4.1 引言
    4.2 桥梁系统可靠度理论及体系分类
        4.2.1 桥梁系统可靠度理论
        4.2.2 桥梁体系分类
    4.3 基于界限估计法的桥梁系统易损性分析
        4.3.1 一阶界限估计法
        4.3.2 二阶界限估计法
    4.4 基于PCM法的桥梁系统易损性分析
        4.4.1 PCM法计算原理
        4.4.2 PCM法误差分析与IPCM法计算原理
        4.4.3 基于IPCM法的系统易损性分析
    4.5 新改进的PCM法
        4.5.1 新改进的PCM法提出
        4.5.2 方法验证
    4.6 基于新改进的PCM法的桥梁系统易损性分析
        4.6.1 基于不同隶属函数的桥梁系统易损性分析
        4.6.2 基于不同隶属区间的桥梁系统易损性分析
    4.7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基于模糊失效概率的桥梁地震风险分析方法
    5.1 引言
    5.2 地震危险性分析
        5.2.1 确定性方法
        5.2.2 概率性方法
        5.2.3 地震危险性函数
    5.3 基于模糊失效概率的桥梁地震风险分析方法
        5.3.1 概率风险函数解析表达式
        5.3.2 基于模糊失效概率的桥梁地震风险分析方法的提出
        5.3.3 分析步骤
    5.4 桥梁构件地震风险分析
        5.4.1 基于不同隶属函数的构件地震风险分析
        5.4.2 基于不同隶属区间的构件地震风险分析
    5.5 桥梁系统地震风险分析
        5.5.1 基于不同隶属函数的系统地震风险分析
        5.5.2 基于不同隶属区间的系统地震风险分析
    5.6 设计基准期内桥梁概率地震风险分析
        5.6.1 设计基准期内桥梁构件概率地震风险分析
        5.6.2 设计基准期内桥梁系统概率地震风险分析
    5.7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叉角角度对V腿连续梁桥地震易损性及风险影响分析
    6.1 引言
    6.2 V腿混凝土连续梁桥总体设计特点
    6.3 V腿叉角角度对桥梁地震易损性影响分析
        6.3.1 基于不同叉角角度的桥梁概率地震需求分析
        6.3.2 基于不同叉角角度的桥梁构件易损性曲线
        6.3.3 基于不同叉角角度的桥梁系统易损性曲线
    6.4 V腿叉角角度对桥梁地震风险影响分析
        6.4.1 基于不同叉角角度的桥梁构件地震风险分析
        6.4.2 基于不同叉角角度的桥梁系统地震风险分析
    6.5 V腿叉角角度对设计基准期内桥梁概率地震风险影响分析
        6.5.1 叉角角度对设计基准期内桥梁构件概率地震风险影响分析
        6.5.2 叉角角度对设计基准期内桥梁系统概率地震风险影响分析
    6.6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7.1 主要研究结论
    7.2 创新点
    7.3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选自PEER的100条地震波)
攻读博士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2)基于S/PDIF的数字输入音频接口电路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对照表
缩略语对照表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发展研究现状
    1.3 研究目的及意义
    1.4 本文章节安排及内容
    1.5 本章小结
第二章 S/PDIF标准介绍和设计需求分析
    2.1 S/PDIF标准协议
        2.1.1 BMC编码标准
        2.1.2 S/PDIF数据帧标准
        2.1.3 S/PDIF数据块标准
        2.1.4 S/PDIF数据起始码标准
    2.2 应用背景
    2.3 设计需求分析
        2.3.1 基础功能需求
        2.3.2 工程需求
        2.3.3 改进设计分析
    2.4 主要技术指标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S/PDIF音频接口电路设计
    3.1 总体架构
        3.1.1 时钟域划分以及接口时序
        3.1.2 架构设计
    3.2 数据预处理模块
        3.2.1 重采样和滤波
        3.2.2 双边沿检测
    3.3 同步模块
        3.3.1 传统同步方案
        3.3.2 两级同步机制
        3.3.3 采样率监测
    3.4 解码模块
        3.4.1 数据有效标志信号提取
        3.4.2 数据解码
        3.4.3 源数据处理
    3.5 通道状态位信息处理模块
    3.6 用户数据位信息处理模块
    3.7 通用模块
        3.7.1 跨时钟域
        3.7.2 寄存器配置
        3.7.3 中断输出
        3.7.4 异步FIFO
    3.8 本章小节
第四章 仿真验证
    4.1 验证方案
        4.1.1 验证策略
        4.1.2 验证目标
        4.1.3 验证方法
        4.1.4 仿真工具
    4.2 仿真验证过程
        4.2.1 设计功能点提取
        4.2.2 验证用例构造
        4.2.3 验证波形
    4.3 覆盖率收集
    4.4 本章小节
第五章 综合设计
    5.1 综合简介
    5.2 PVT参数及SDC约束
    5.3 综合结果
    5.4 本章小节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总结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3)基于CourseLab的高中生物学交互式课件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一、研究背景
        (一)我国教育信息化迅速发展的趋势
        (二)高中生物学教学的需要
        (三)CourseLab软件的教学优势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国外研究现状
        (二)国内研究现状
    三、研究目的和意义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意义
    四、研究思路与方法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第二章 概念界定及理论基础
    一、概念界定
        (一)CourseLab
        (二)交互式课件
    二、理论基础
        (一)视听教育理论
        (二)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三)混合学习理论
第三章 CourseLab软件简介
    一、CourseLab软件的下载与安装
        (一)下载安装包
        (二)安装
    二、CourseLab软件的界面介绍
        (一)起始界面介绍
        (二)操作界面介绍
第四章 基于CourseLab的高中生物交互式课件设计与制作
    一、基于CourseLab的交互式课件设计原则
        (一)互动性原则
        (二)多样性原则
        (三)适用性原则
        (四)艺术性原则
    二、基于CourseLab的交互式课件设计与开发流程
        (一)确定设计内容
        (二)构思教学设计
        (三)撰写脚本
        (四)制作课件
        (五)教学应用
        (六)评价修改
    三、教学设计
    四、撰写脚本
    五、交互式课件制作
        (一)素材的搜集与处理
        (二)课件制作
    六、课件的审定与修改
    七、反思与完善
第五章 应用实践及效果分析
    一、交互式课件的应用实践
    二、学生问卷调查结果分析
        (一)客观问题分析
        (二)主观问题分析
    三、一线教师访谈结果分析
    四、教学效果定量分析
        (一)前测成绩分析
        (二)后测成绩分析
        (三)结果分析
    五、结论
    六、使用建议
        (一)制作建议
        (二)实施建议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一、研究成果
        (一)理论成果
        (二)实践成果
    二、创新点
    三、不足与展望
        (一)不足
        (二)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 Ⅰ
    附录 Ⅱ
    附录 Ⅲ
    附录 Ⅳ
    附录 Ⅴ
致谢

(4)恶劣环境下粗糙度对CFRP-混凝土界面黏结性能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创新点摘要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FRP-混凝土界面试验研究
        1.2.2 FRP-混凝土界面的黏结-滑移本构、剥离承载力模型
        1.2.3 FRP-混凝界面黏结应力研究方法
        1.2.4 恶劣环境对FRP及FRP-混凝土界面力学性能的影响
    1.3 目前研究存在的问题
    1.4 本文研究思路与主要内容
2 混凝土表面粗糙度评定方法
    2.1 引言
    2.2 混凝土表面粗糙度评定现状
    2.3 目前常用的CFRP-混凝土界面粗糙度量化评定方法
        2.3.1 基于传统灌砂法对粗糙度量化评定
        2.3.2 基于分形理论对粗糙度量化评定
        2.3.3 基于数字图像DAP方法学对粗糙度量化评定
        2.3.4 基于3D扫描系统对粗糙度量化评定
    2.4 本章小结
3 混凝土表面粗糙度对CFRP-混凝土界面黏结性能影响
    3.1 引言
    3.2 粗糙度对CFRP-混凝土界面剪切黏结性能影响
        3.2.1 试验方案
        3.2.2 试验过程
        3.2.3 试验结果分析与讨论
    3.3 粗糙度对CFRP-混凝土界面断裂能的影响
        3.3.1 试验方案
        3.3.2 试验过程
        3.3.3 试验结果分析与讨论
    3.4 粗糙度参数下CFRP-混凝土界面参数简化模型
        3.4.1 试验方案
        3.4.2 试验过程
        3.4.3 试验结果分析与讨论
        3.4.4 简化的CFRP-混凝土界面黏结应力-滑移本构关系
    3.5 本章小结
4 恶劣环境对粗糙度与CFRP-混凝土界面黏结性能关系的影响
    4.1 引言
    4.2 试验材料及试件制备
        4.2.1 试验材料
        4.2.2 试件制备
    4.3 碱性环境对粗糙度与CFRP-混凝土界面切向黏结性能关系的影响
        4.3.1 腐蚀环境模拟
        4.3.2 试验过程
        4.3.3 试验结果分析与讨论
    4.4 硫酸盐环境对粗糙度与CFRP-混凝土界面切向黏结性能关系的影响
        4.4.1 腐蚀环境模拟
        4.4.2 试验过程
        4.4.3 试验结果分析与讨论
    4.5 盐冻环境对粗糙度与CFRP-混凝土界面法向黏结性能关系的影响
        4.5.1 腐蚀环境模拟
        4.5.2 试验过程
        4.5.3 试验结果分析与讨论
    4.6 高温环境对粗糙度与CFRP-混凝土界面法向黏结性能关系的影响
        4.6.1 腐蚀环境模拟
        4.6.2 试验过程
        4.6.3 试验结果分析与讨论
    4.7 酸雨环境对粗糙度与CFRP-混凝土界面切向黏结性能关系的影响
        4.7.1 腐蚀环境模拟
        4.7.2 试验过程
        4.7.3 试验结果分析与讨论
    4.8 本章小结
5 粗糙度对CFRP-混凝土界面抗劣化增强行为的影响
    5.1 引言
    5.2 粗糙度对改性环氧树脂与CFRP-混凝土界面增强性能关系的影响
        5.2.1 试验原材料
        5.2.2 改性环氧树脂试验过程
        5.2.3 CFRP-混凝土界面正拉黏结试验
        5.2.4 试验结果分析与讨论
    5.3 粗糙化的纤维布(RCFRP)对混凝土界面湿黏结增强性能的影响
        5.3.1 试验材料及试件制备
        5.3.2 试验过程
        5.3.3 试验结果分析与讨论
    5.4 聚丙烯酸聚合物增强混凝土抗硫酸盐物理侵蚀增强性能的影响
        5.4.1 试验材料及试件制备
        5.4.2 试验过程
        5.4.3 试验结果分析与讨论
    5.5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及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致谢

(5)基于“密度-设施”的上海-苏州人居空间演化与治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本文研究目的和意义
    1.2 研究背景
        1.2.1 中国城镇化锁定高质量发展目标
        1.2.2 对大城市高质量空间发展路径争议激烈
        1.2.3 需要从“质量”视角思辨大城市人居空间发展
    1.3 研究面临的若干理论瓶颈
        1.3.1 本体层面:定义困境
        1.3.2 认识层面:感知与测定争议
        1.3.3 理念层面:无限更迭陷阱
        1.3.4 方法层面:内涵还原悖论
        1.3.5 实践层面:量-质关系问题
        1.3.6 批判地认识当前研究状况
    1.4 研究纲领要点
        1.4.1 突破“质量”认识论
        1.4.2 聚焦特大城市地区尺度
        1.4.3 拓展研究的时、空两向维度
        1.4.4 引入“治理”因素
    1.5 研究对象
        1.5.1 研究群像:世界特大城市地区
        1.5.2 重点对象:上海-苏州地区
        1.5.3 重点对象选取意义及典型性
    1.6 研究问题、方法与难点
        1.6.1 科学问题
        1.6.2 研究方法
        1.6.3 研究难点
    1.7 篇章结构
第2章 理论框架
    2.1 核心变量
        2.1.1 将“质量”降维到空间层面所得变量
        2.1.2 由“质量”概念源头推导所得变量
        2.1.3 密度与设施
    2.2 “质量”认识论与空间测度
        2.2.1 密度、设施的类哲学意义关联
        2.2.2 以密度、设施描述空间发展现象
        2.2.3 对密度、设施构成测度方式的讨论
        2.2.4 “密度-设施”比例关系
    2.3 基于“密度-设施”的大城市空间发展过程模型
        2.3.1 模型前提假设
        2.3.2 起始:空间过密化与“密度-设施”失衡
        2.3.3 过程:治理主体多路径调节“密度-设施”关系
        2.3.4 结果:形成阶段性形态结构
    2.4 小结:经由“密度-设施”关系透视研究对象
第3章 世界特大城市地区“密度-设施”分布规律及特征分异
    3.1 “密度-设施”总体治理状况
        3.1.1 后发地区受困于“密度-设施”失衡问题
        3.1.2 根据自身资源条件选择改善调节路径
        3.1.3 治理模式和能力是重要支撑因素
    3.2 “密度-设施”空间分布规律
        3.2.1 对象与空间构造
        3.2.2 人口密度分布特征
        3.2.3 基础设施分布特征
        3.2.4 “密度-设施”分布特征
    3.3 特征分异与模式聚类
        3.3.1 分布曲线聚类与发展阶段的关系
        3.3.2 分布曲线形态与路径策略的关系
        3.3.3 初步解释
    3.4 小结:寻找塑造“密度-设施”分布状况的历史线索
第4章 上海-苏州地区聚落空间“密度-设施”演化与治理进程
    4.1 研究语境
        4.1.1 作为“话语”的“‘骨’‘肉’关系”
        4.1.2 理性逻辑下的空间干预进程
    4.2 时空范围与素材
        4.2.1 历史时期划分
        4.2.2 空间层次界定
        4.2.3 主要文献材料
    4.3 基于“密度-设施”关系的空间演进过程(1946-)
        4.3.1 起始状态:城、乡空间双重过密
        4.3.2 疏散理想受阻于建国初时势(1946-1957)
        4.3.3 多管齐下向外疏解市区人口(1958-1977)
        4.3.4 在空间过密失衡中寻找出路(1978-1989)
        4.3.5 大规模增长与扩散的二十年(1990-2010)
        4.3.6 改善区域人居环境的新时期(2011-)
    4.4 过程特征
        4.4.1 两轮“密度-设施”关系内外消长
        4.4.2 市区两轮空间过密与一次失衡
        4.4.3 较显着的三十年周期波动特征
        4.4.4 与政经体制和治理模式的潜在关联
    4.5 小结:待验证的“密度-设施”空间波动特征
第5章 上海-苏州地区“密度-设施”空间波动与过密空间转换
    5.1 技术思路
        5.1.1 基本原理
        5.1.2 测度分析方法
        5.1.3 数据来源
    5.2 验证“密度-设施”空间波动律(1990-2010)
        5.2.1 上海市域部分
        5.2.2 苏州市域部分
        5.2.3 沪苏走廊地区
    5.3 波动进程中各类空间的“密度-设施”变化及比较
        5.3.1 各级居民点
        5.3.2 特大城市中心区与外围地区
        5.3.3 空间过密化区域随波动进程转换
    5.4 小结:外围地区是现阶段上海-苏州地区的过密空间
第6章 外围地区空间过密化成因与“密度-设施”关系修复应对
    6.1 边界外侧成为政府主导空间开发的优先区位
        6.1.1 现象:外围地区大规模空间“贴边”开发
        6.1.2 原因:设施供给成本角度的情景模拟解释
        6.1.3 结果:空间拓展首选“密度-设施”配比洼地
    6.2 外围圈层成为外来人口落脚定居的集中地带
        6.2.1 现象:外来人口分布集聚地圈层外移
        6.2.2 原因:落脚定居综合成本角度的解释
        6.2.3 结果:公共设施与外来人口高度错配
    6.3 外围地区修复“密度-设施”关系的自主实践
        6.3.1 地方设施服务治理难点
        6.3.2 上海中心城周边地区设施服务改善实践
        6.3.3 上海-苏州跨界地区设施服务合作探索
    6.4 评价与启示
        6.4.1 以柔性治理摆脱“权”、“利”困境
        6.4.2 以多元投入代替单一主体供给公共资源
    6.5 小结:以治理模式创新引导“密度-设施”优化
第7章 试论上海-苏州地区空间发展机制及质量提升对策
    7.1 长期空间过密化与过密空间周期转换
        7.1.1 空间演化与治理的过程逻辑
        7.1.2 成绩和经验
        7.1.3 牺牲和代价
    7.2 对长期空间过密化机制的初步解释
        7.2.1 城市化规律的客观作用
        7.2.2 城市发展理念的长期影响
        7.2.3 区域治理结构的扰动变化
        7.2.4 空间开发模式的深刻塑造
    7.3 优化“密度-设施”关系,提升空间质量的初步建议
        7.3.1 基本判断
        7.3.2 对策建议
        7.3.3 空间框架
第8章 结论
    8.1 主要研究结论
    8.2 研究启示
    8.3 创新点
    8.4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A 样本特大城市地区人口、交通设施与医疗设施资料来源
附录B 样本特大城市地区圈层空间人口密度与交通设施测度数据
附录C 样本特大城市地区圈层空间人口密度与医疗设施测度数据
附录D 上海-苏州地区空间测度单元及与乡、镇、街道行政边界的比较
附录E 上海-苏州地区空间测度单元人口与医疗设施测度数据
附录F 调研访谈受访者名单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6)试论篇章语用学视域下的德国环境法篇章理解 ——一项语料库支持下的立法篇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辞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选题缘由
    1.2 研究问题
    1.3 语料的选择
    1.4 研究现状
        1.4.1 篇章语用学的研究现状
        1.4.2 立法篇章分析的研究现状
        1.4.3 基于语料库的话语研究与专用语语料库的研究现状
    1.5 研究方法
    1.6 研究对象的界定
    1.7 论文结构
2. 基本概念和理论基础
    2.1 篇章语言学
        2.1.1 与本论文相关的篇章语言学基本概念
        2.1.1.1 篇章的定义
        2.1.1.2 篇章与话语
        2.1.1.3 篇章生产者与篇章接受者
        2.1.1.4 篇章类型与篇章功能
        2.1.2 与本论文相关的语用学基本概念:言语行为
        2.1.3 篇章与法律
        2.1.4 动态篇章观及篇章与人和世界的三元互动关系
        2.1.5 篇章语用学视域下的立法篇章研究
        2.1.5.1 基于人←篇章→世界三元关系的立法篇章理解分析及其模型
        2.1.5.2 基于篇章←人→世界三元关系的立法篇章理解分析及其模型
        2.1.5.3 基于人←世界→篇章三元关系的立法篇章理解分析及其模型
    2.2 法律语言学
        2.2.1 法律和语言的关系
        2.2.2 立法篇章
        2.2.2.1 专用语与专业篇章
        2.2.2.2 法律专业篇章
    2.3 语料库语言学
        2.3.1 语料语言学的研究方法
        2.3.2 语料库语言学与法律语言研究
        2.3.3 语料库语言学与话语研究
    2.4 本章总结
3. 本研究语料库的建设、语料库软件及语料分析原则
    3.1 本论文所用的语料库
        3.1.1 德国环境领域立法篇章语料库的创建
        3.1.2 本论文的参照语料库
    3.2 本论文所用语料库软件与技术
    3.3 本论文语料分析的原则和方法
        3.3.1 找到典型的搭配组合
        3.3.2 结合语料库驱动和基于语料库的分析方法
        3.3.3 从语言应用模式到话语
    3.4 本章总结
4. 德国环境领域立法篇章理解的分析基础
    4.1 德国环境法的发展历史
    4.2 德国环境法的理念背景
    4.3 德国环境法的结构体系
    4.4 德国环境法的宪法基础
    4.5 本章总结
5. 篇章语用学视域下德国环境领域立法篇章理解的语料库语言学实证分析
    5.1 分析步骤设置
        5.1.1 提出研究假设
        5.1.2 统计语言数据
        5.1.3 归纳语境信息
        5.1.4 解释语言数据
    5.2 关键词遴选
        5.2.1 分析高频词表
        5.2.2 分析主题词表
        5.2.3 确定关键词
    5.3 数据统计与实例解析
        5.3.1 关键词Anlage
        5.3.2 关键词Stoff
        5.3.3 关键词Abfall
        5.3.4 关键词Behorde
        5.3.5 关键词Europa
        5.3.6 关键词Umwelt
        5.3.7 关键词Emission
        5.3.8 关键词Betreiber
        5.3.9 关键词Abwasser
        5.3.10 关键词Atom
        5.3.11 小结
    5.4 本章总结
6. 对法律专业篇章理解及法律德语教学的思考
    6.1 改善法律专业篇章理解的效果
    6.2 提高法律德语的教学水平
    6.3 本章总结
7. 总结与展望
    7.1 本论文研究内容概述
    7.2 本论文的创新之处
    7.3 对未来研究的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德国环境领域立法篇章语料库一览表
    附录2: 专家鉴定

(7)无机材料光盘数字化存储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2 研究现状
        1.2.1 光盘生产公司概述
        1.2.2 长时数据存储光盘的研究现状
        1.2.3 其他先进光存储技术的发展
    1.3 研究方法
        1.3.1 无机材料光盘寿命评估方法
        1.3.2 无机材料光盘数据记录方法
        1.3.3 无机材料光盘读取系统像差补偿方法
    1.4 主要工作与论文各章节内容安排
        1.4.1 本文的主要工作
        1.4.2 论文各章节内容安排
    1.5 本章小结
第二章 光盘存储系统及主要组成
    2.1 光盘的起源
    2.2 光盘的结构与分类
        2.2.1 CD-ROM光盘
        2.2.1.1 CD-ROM光盘的结构特点
        2.2.1.2 CD-ROM光盘的制备过程
        2.2.2 CD-R与CD-RW光盘
        2.2.3 DVD光盘
        2.2.4 BD光盘
    2.3 光盘驱动器的一般原理
        2.3.1 光盘驱动器的分类
        2.3.2 光盘驱动器的工作方式
        2.3.3 光盘驱动器光学头结构
    2.4 本章小节
第三章 光盘材料特性与寿命评估方法
    3.1 不同材料特性分析
        3.1.1 聚碳酸酯材料特性分析
        3.1.2 用于长时数据存储的无机衬底材料特性分析
    3.2 光盘档案寿命的评估试验方法
        3.2.1 光盘寿命预测模型概述
        3.2.2 与材料熔点相关的艾林加速模型
        3.2.3 不同熔点材料光盘数据失效时间预测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无机材料光盘数据记录方法
    4.1 不同刻蚀方法比较
        4.1.1 激光刻蚀
        4.1.2 湿化学刻蚀
        4.1.3 干法刻蚀
    4.2 干法刻蚀用于蓝宝石光盘制作
        4.2.1 蓝宝石光盘结构
        4.2.2 蓝宝石光盘数据记录过程
        4.2.3 用于蓝宝石光盘的离子束刻蚀系统
    4.3 实验结果及讨论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无机材料光盘光学读取系统
    5.1 单晶介质中光束传播问题
        5.1.1 各向异性
        5.1.2 晶体的双折射
    5.2 光束通过蓝宝石光盘衬底过程
    5.3 像差补偿机制的提出
    5.4 蓝宝石光盘读取系统搭建及实验分析
        5.4.1 蓝宝石光盘读取系统
        5.4.2 实验结果及分析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和展望
    6.1 本文的总结
    6.2 下一步研究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和成果

(8)中国期刊数字出版技术变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依据及意义
    二、相关研究概述
    三、研究方法及研究的重点、难点
    四、研究结构及主要内容
    五、创新之处及存在的问题
第一章 概念界定、产业发展概况与历史分期
    第一节 相关概念界定
        一、期刊与杂志
        二、电子出版、网络出版与数字出版
        三、期刊数字出版与期刊数字出版技术
    第二节 中国期刊数字出版业的发展概况
        一、传统期刊数字出版平台发展迅猛
        二、多媒体网络杂志数字出版初具规模
        三、期刊数字出版产值波动中增长
        四、期刊数字出版高新技术层出不穷
    第三节 期刊数字出版技术发展的历史分期
        一、中国期刊数字出版技术发展的奠基(1985-1993)
        二、中国期刊数字出版技术体系的初步形成(1994-2004)
        三、中国期刊数字出版技术的创新与发展(2005-今)
    本章小结
第二章 中国期刊数字出版技术发展的奠基(1985-1993)
    第一节 背景:改革开放与文化体制改革的推进
        一、文化体制改革的推进
        二、落后的出版技术与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间的矛盾
        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
        四、由封闭半封闭社会向全方位开放社会的转型
    第二节 电子计算机在出版领域中的应用
    第三节 汉字数字化与电子照排技术的突破
        一、"748工程"与汉字数字化
        二、彩色照排技术实现国产化
        三、汉字照排技术对中国出版业的影响
    第四节 信息存储技术的数字化发展
        一、磁存储技术的发展与应用
        二、光存储技术的发展与应用
    第五节 中国期刊的数字化萌芽
        一、高校学报论文磁带文献库的研制
        二、中文科技期刊光盘数据库的研制
        三、软盘电子期刊的发行
        四、计算机排版软件的初步应用
    本章小结
第三章 中国期刊数字出版技术体系的初步形成(1994-2004)
    第一节 背景:文化产业崛起与经济全球化、一体化发展
        一、文化产业崛起与期刊数字出版产业兴起
        二、经济全球化、一体化与期刊数字出版技术革新
        三、网络及信息存储技术为期刊数字出版技术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第二节 期刊采编技术的变革
        一、期刊稿件采编流程的改变
        二、期刊编辑模式的转变
        三、计算机排版软件的普遍应用
    第三节 期刊制版及印刷技术的进步
        一、CTP技术实现期刊的计算机直接制版
        二、数字他直接印刷技术的发展与应用
    第四节 期刊发行技术、阅读方式变迁及数字出版产业链的初步形成
        一、网络信息技术条件下的期刊发行技术变迁
        二、网络信息技术条件下的期刊阅读方式变迁
        三、期刊数字出版产业链的初步形成
    第五节 期刊数字出版技术体系的初步形成
        一、期刊数字出版技术体系的内涵及构成
        二、中国期刊数字出版技术体系的形成及轨迹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中国期刊数字出版技术的创新与发展(2005-今)
    第一节 背景:现代网络技术发展与文化产业大发展大繁荣
        一、文化产业大发展、大繁荣与期刊数字出版产业变革
        二、现代网络技术发展与期刊数字出版技术创新
        三、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与期刊数字出版技术升级
    第二节 期刊采编技术的创新与发展
        一、期刊网络采编系统的广泛使用
        二、期刊群采编平台的建设与发展
        三、参考文献辅助编校系统的开发与应用
        四、学术不端检测系统的普遍应用
    第三节 期刊发行技术的进步
        一、OA期刊在线发布平台的建立
        二、期刊"优先数字出版"发行技术的应用
        三、期刊手机出版发行技术的兴起
        四、网络多媒体杂志的大量涌现
    第四节 期刊阅读技术的革新
        一、移动网络技术与期刊移动终端阅读
        二、多媒体互动技术与期刊多媒体阅读
        三、"开放存取"技术与期刊开放阅读
    第五节 数字出版技术应用与专业期刊平台运营模式变迁
        一、期刊独家授权数字出版模式的采用
        二、专业期刊平台市场分工的逐步细化
        三、"网络发行量"概念的首次提出
        四、"云计算"技术实现期剥数字出版的全流程管理
    本章小结
第五章 中国期刊数字出版技术变迁的特征、动因及影响
    第一节 中国期刊数字出版技术变迁的特征
        一、期刊数字出版技术变迁的迅速性
        二、期刊数字出版技术发展的渐进性
        三、期刊数字出版技术创新的集成性
    第二节 中国期刊数字出版技术变迁的动因分析
        一、技术基础:计算机及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与应用
        二、经济动因:经济全球化与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三、社会动因:由工业社会向信息社会的跨越
        四、文化动因:从文化产业崛起到文化产业大发展大繁荣
        五、学科支撑:数字出版教育及研究方兴未艾
    第三节 中国期刊数字出版技术变迁的影响
        一、促进了期刊出版的跨媒体融合
        二、增强了人们获取期刊信息的能力
        三、加快了中文期刊走向世界的步伐
        四、推动了期刊数字出版及相关产业的繁荣
        五、对传统期刊出版业的双重影响
    本章小结
第六章 中国期刊数字出版技术变迁的历史启示
    第一节 中国期刊数字出版技术变迁的借鉴意义
        一、期刊数字出版技术创新要有政府的引导和支持
        二、期刊数字出版技术创新要以市场为导向
        三、教育与科研是期刊数字出版技术创新的基本推动力
        四、业界的合理竞争是推动期刊数字出版技术创新的有效途径
        五、要加强借鉴基础上的自主创新
    第二节 中国期刊数字出版技术的未来发展趋势
        一、期刊数字出版技术将进一步向跨媒体、立体化方向发展
        二、期刊数字阅读技术将进入"后终端时代",内容依然为王
        三、"注重用户体验"将成为期刊数字出版技术创新的主要方向
        四、期刊数字出版技术创新对专业人才的需求将更为迫切
        五、期刊数字出版技木创新的赢利模式将会逐步清晰
    第三节 当前中国期刊数字出版技术创新的制约因素分析
        一、自主创新能力不足,人才匮乏状况凸显
        二、产业链条尚不健全,行业标准严重滞后
        三、版权困局亟需破解,监管机制有待进一步完善
        四、集群创新水平不高,有效的赢利模式还未真正形成
    第四节 提升中国期刊数字出版技术创新水平的对策建议
        一、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提高期刊数字出版人才的培养水平
        二、科学整合期刊数字出版产业,优化产业链利益分配
        三、加强期刊数字出版的版权保护力度,构建有效的监管机制
        四、促进期刊数字出版集群创新,逐步形成有效的赢利模式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致谢

(9)日语学习软件《N2级语法攻略》的开发 ——针对非专业日语学习者(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要旨
1 序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の目的
    1.3 マルチメディア日本语教育について
        1.3.1 コンピュータ支援による言语教育―学习システム
        1.3.2 マルチメディアの定义
2 先行研究
3 「N2 级文法攻略」日本语学习用ソフトの设计开発
    3.1 日本语能力试験N2 级とは
    3.2 理论的背景
    3.3 本ソフト制作の目的と目标
    3.4 本ソフトの构成
    3.5 开発にあたっての重要事项
        3.5.1 素材の収集
        3.5.2 内容の选択
        3.5.3 练习パターン
        3.5.4 画面デザイン
    3.6 开発用道具と手段
4 本ソフト开発のプロセスと特色
    4.1 出入口を决める
    4.2 构造を见きわめる
    4.3 指导方略の作成
    4.4 本ソフトの特色
まとめ
参考文献
付録 详细中文摘要
谢辞

(10)大气等离子喷涂飞行粒子与涂层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等离子喷涂介绍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等离子电弧脉动的影响
        1.3.1.1 数值模拟研究
        1.3.1.2 等离子喷枪改进与设计
        1.3.1.3 实验研究
        1.3.2 飞行粒子诊断
        1.3.2.1 飞行粒子温度的测量
        1.3.2.2 飞行粒子速度的测量
        1.3.2.3 飞行粒子诊断设备
        1.3.3 粒子扁平化
        1.3.3.1 数值模拟粒子扁平化
        1.3.3.2 实验模拟粒子扁平化
        1.3.3.3 实验观察粒子扁平化
        1.3.4 扁平粒子形貌与涂层质量的关系
    1.4 研究意义、目的与内容
        1.4.1 研究意义
        1.4.2 研究目的
        1.4.3 研究内容
第二章 实验内容
    2.1 喷涂实验和涂层制备
        2.1.1 喷涂实验设备
        2.1.2 基体与粉末材料
        2.1.3 基体表面预处理
        2.1.4 喷涂工艺参数
    2.2 飞行粒子及其扁平化测试分析
        2.2.1 飞行粒子状态监测
        2.2.2 粒子收集及分析
    2.3 表征方法
        2.3.1 扁平粒子及涂层显微组织观察
        2.3.2 涂层显微硬度测试
        2.3.3 涂层结合强度测试
        2.3.4 磨损性能测试
第三章 飞行粒子监测与粒子扁平化形貌研究
    3.1 飞行粒子状态监测
        3.1.1 圆柱形喷嘴等离子喷枪射流中飞行粒子的监测
        3.1.2 Laval形喷嘴等离子喷枪射流中飞行粒子的监测
        3.1.3 不同射流中飞行粒子状态对比
    3.2 粒子扁平化
        3.2.1 玻璃基体上粒子扁平化
        3.2.2 201不锈钢基体上粒子扁平化
        3.2.2.1 圆柱形喷嘴条件下扁平粒子
        3.2.2.2 Laval喷嘴条件下扁平粒子
        3.2.4 扁平粒子形貌对比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涂层制备与性能分析
    4.1 圆柱形喷嘴喷枪制备涂层性能
        4.1.1 涂层组织形貌
        4.1.2 涂层结合强度
        4.1.3 涂层磨耗磨损性能
        4.1.4 涂层显微硬度
    4.2 Laval喷嘴喷枪制备涂层性能研究
        4.2.1 涂层的组织形貌
        4.2.2 涂层结合强度
        4.2.3 涂层耐磨性能
        4.2.4 显微硬度
    4.3 扁平粒子形貌与涂层表面形貌
    4.4 不同喷嘴制备涂层性能分析
        4.4.1 涂层截面组织形貌
        4.4.2 结合强度与显微硬度
        4.4.3 耐磨性能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总结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期间的主要研究成果

四、CD-ROM原理解析(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模糊失效准则的V腿连续梁桥地震易损性及风险评估[D]. 任乐平. 长安大学, 2020(06)
  • [2]基于S/PDIF的数字输入音频接口电路设计[D]. 庞盼.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2020(05)
  • [3]基于CourseLab的高中生物学交互式课件设计研究[D]. 张文萍. 山东师范大学, 2020(08)
  • [4]恶劣环境下粗糙度对CFRP-混凝土界面黏结性能影响研究[D]. 殷雨时. 大连海事大学, 2020
  • [5]基于“密度-设施”的上海-苏州人居空间演化与治理研究[D]. 郭磊贤. 清华大学, 2018(01)
  • [6]试论篇章语用学视域下的德国环境法篇章理解 ——一项语料库支持下的立法篇章研究[D]. 霍颖楠. 北京外国语大学, 2017(02)
  • [7]无机材料光盘数字化存储技术研究[D]. 徐武超. 浙江工业大学, 2017(03)
  • [8]中国期刊数字出版技术变迁研究[D]. 张立伟. 南京农业大学, 2015(06)
  • [9]日语学习软件《N2级语法攻略》的开发 ——针对非专业日语学习者[D]. 何瑜蓉. 湖南大学, 2014(04)
  • [10]大气等离子喷涂飞行粒子与涂层性能研究[D]. 文魁. 中南大学, 2012(02)

标签:;  ;  ;  ;  ;  

光驱原理分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