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引进太阳能路灯

南京引进太阳能路灯

一、南京引进太阳能路灯(论文文献综述)

郭应军[1](2021)在《喀斯特石漠化治理农村能源结构优化与低碳社区模式》文中研究表明《低碳社区建设试点指南》、《能源生产和消费革命战略(2016-2030)》明确指出了绿色化、清洁化、便利化、低碳化是中国农村能源发展的根本方向。截止2015年中国南方已治理石漠化土地面积达2.25×104km2,进入了石漠化治理成效巩固与降低能源贫困的攻坚期,《岩溶地区石漠化综合治理工程“十三五”建设规划》中明确提出到2020年计划治理石漠化不低于2.0×104km2,亟需开展石漠化治理农村能源结构与低碳社区发展模式的研究,对推动石漠化治理、美丽乡村建设、乡村振兴等具有重要意义。根据自然地理学理论框架以及能源阶梯理论、能源堆积理论、资源优化配置理论等,针对石漠化治理中农村能源消费结构优化机制,能源消费结构、农业废弃物资源量、多元能源优化机制、多元主体的职责与策略、低碳社区发展模式等科学问题与科技需求,以贵州高原山区及毕节撒拉溪、关岭-贞丰、施秉喀斯特为研究区,2017-2021年分6次在3个研究区的25个行政村、671家农户近2000人的农村能源消费结构与低碳社区发展模式的数据的调查和数据采集,运用问卷调查、数理统计、数理模型等方法,围绕石漠化治理中农村能源结构优化与低碳社区发展模式的基础前沿研究、共性关键技术研发、应用示范与产业化推广进行全链条设计、一体化部署、分模块推进系统研究,重点阐明农村能源消费结构与户均农业废弃物(秸秆与畜禽粪便)可能源化量,揭示农村能源结构优化机制,提出低碳社区发展模式与技术,并进行示范验证与推广,为石漠化治理与低碳社区发展提供科技参考。(1)发现了喀斯特石漠化农村面临能源消费结构不合理、能源贫困严重、能源普遍服务难等问题:薪柴与煤炭成为主要燃料,阐明了不同等级石漠化区能源消费模式:潜在-轻度石漠化区形成以煤炭为主的炊事、取暖、烘玉米的模式,以薪柴为主生产用能(煮猪食)模式,户均能源消费量为5646kgce,其中煤炭为3772kgce,薪柴为1381kgce;中-强度石漠化区形成以薪柴为主、电力为辅的炊事用能模式、薪柴为主的取暖模式,户均能源消费量为3593kgce,其中薪柴为2791kgce;无-潜在石漠化形成以薪柴为主、电力为辅的炊事用能模式,以薪柴为主、煤炭为辅的取暖用能模式,以煤炭(烤烟加工)和薪柴(煮猪食)为主的生产用能模式,户均能源消量为5069kgce,其中薪柴为3495kgce,煤炭为385kgce。突破了能源消费结构与生态环境效益相互割裂的局限,原创性的提出的状态方程,将薪柴消费、森林生态阈值、状态值与石漠化等级的关系量化。(2)揭示了户均农业废弃物可能源化与石漠化等级成复杂关系,户均秸秆可能源化量随石漠化等级提高成明显下降趋势;户均禽畜粪便可能源化量随石漠化等级提高而明显增加趋势;农业废弃物总量与石漠化等级关系关联性较弱。农业废弃物可能源量与石漠化等级成复杂关系,秸秆可能源化量随石漠化等级提高逐渐呈现明显减少趋势,即高原峡谷中-强度石漠化(81.07kgce)<高原山地潜在-轻度石漠化区(777.74kgce)<山地槽谷无-潜在石漠化区(1332.91kgce);禽畜粪便可能源化量随石漠化等级提高而增多,山地槽谷无-潜在石漠化区(1028.86kgce)<高原山地潜在-轻度石漠化区(1535.7kgce)<高原峡谷中-强度石漠化区(2103.29kgce),农业废弃物总量与石漠化等级关系不明显(2300~2400kgce)。(3)提出了救济、实物置换、舆论、竞争等机制,并从多元主体视角提出了优化策略。救济机制:中央政府通过立法保障、重大战略规划、可再生能源产业化政策等促进能源结构整体优化,地方政府通过地方性法律法规、政策等推进能源项目落地。实物置换机制,农户以秸秆与畜禽粪便置换能源企业的能源最终产品。舆论机制,发挥农村社区熟人社会的舆论作用,形成多元主体参与的低成本、高效运行的决策机制。竞争机制,低收入、中低收入农户对薪柴选择上影响不明显但内部差异较大,中收入农户对薪柴种类选择上影响上较为明显但内部差异明显,中高收入、高收入农户对薪柴选择上影响差异明显但内部差异小。优化机制研究突破了以技术研发为主的路径依赖,从微观机制研究和宏观的优化策略相结合视角进行研究。(4)创建了高原山地潜在-轻度石漠化防治商品能源化与混农林业复合经营低碳社区模式(毕节低碳社区模式)、高原峡谷中-强度石漠化治理电热化与特色高效林产业规模经营低碳社区模式(关岭-贞丰低碳社区模式)、山地槽谷石漠化防治可再生能源化与世界遗产旅游业权衡经营低碳社区模式(施秉低碳社区模式)。基于区域经济发展、产业结构、人口特征、资源禀赋等,构建了中国南方喀斯特3种模式8种亚模式,毕节模式户均年消费量为3000~4200kgce、年成本为4600元左右,关岭-贞丰模式年消费量为900~1300kgce、年成本为1800~2900元,施秉模式模式户均年消费量为2100~3200kgce、年成本为1900~2400元。提出了数理模型,将环境效益货币化,表明优化后的能源结构具有促进低碳社区发展的功能。

孙若晨[2](2021)在《喀斯特农村太阳能资源评估与优化调控技术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中国南方石漠化治理取得阶段成果,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要求科学推进石漠化综合治理。喀斯特农村能源消费结构优化是石漠化防治的重要措施之一,对实现能源-经济-环境协调发展以及乡村振兴具有重要的意义。根据地理学、环境学、区域经济学等学科人地关系地域系统、可持续发展、3E系统等理论,针对喀斯特农村太阳能利用可行性分析指标匮乏和利用技术单一且效率低的科技问题。在代表中国南方喀斯特地貌和石漠化类型总体结构的贵州高原山区,选择施秉喀斯特、毕节撒拉溪和贞丰-关岭花江为研究示范区,2018-2021年通过对研究区23个村寨实地考察、问卷调查和气象监测数据收集,运用调查分析法、气候学计算法、参与式农村评估等方法,围绕农村太阳能资源评估与优化调控基础前沿研究、共性关键技术研发、应用示范与产业化推广进行全链条设计、一体化部署、分模块推进进行系统研究,通过喀斯特农村太阳能资源潜力评估,重点阐明不同石漠化等级太阳能利用的可行性,集成太阳能利用关键技术并进行应用示范与验证,为国家石漠化治理农村能源结构优化和低碳社区建设提供科技参考。(1)喀斯特农村太阳总辐射和日照时数时空分布不均,夏季最丰富。从年均太阳总辐射和年平均日照时数空间分布来看,呈现出从西向东逐渐减小的趋势,表现为贞丰-关岭花江研究区最大,毕节撒拉溪研究区次之,施秉喀斯特研究区最小;从太阳总辐射月变化来看,三个研究区太阳总辐射变化呈现出单峰型,1月最小,7、8月最大;夏季总辐射最高,春季次之,秋冬最小。从年变化来看,施秉喀斯特研究区总辐射在2017年最低,随后逐渐增高;毕节撒拉溪和贞丰-关岭花江研究区太阳总辐射年变化趋势呈现出“W”型。三个研究区日照时数和日照百分的月变化趋势相同,7、8月达到最大值,1月值最低,呈现出单峰型的特点;春夏最高,秋冬最小;年日照时数和年日照百分率的变化趋势与年太阳总辐射变化趋势大体相同。(2)喀斯特农村太阳能资源总体属于等级一般区,夏季利用潜力大。贞丰-关岭花江太阳能资源等级为丰富区,且较为稳定,利用潜力最高,最适宜利用月份主要在4-8月;毕节撒拉溪和施秉喀斯特为资源一般等级,太阳能资源不稳定,夏季利用潜力最大。(3)喀斯特农村太阳能资源利用具有较高的可行性。三个研究区在自然资源、社会经济、能源利用结构以及环境现状等方面可选择不同的太阳能利用方式。贞丰-关岭花江研究区适宜发展大型光伏发电站和户用光伏屋顶,构建太阳能综合利用系统具有较高的可行性;毕节撒拉溪研究区在发展小型太阳能设备,冬季结合煤炭利用的方式具有可行性;施秉喀斯特研究区利用小型太阳能设备,构建风光互补或光沼互补利用模式,并且设计具有地域特色的太阳能路灯、景观式杀蚊灯等产品。(4)集成喀斯特农村太阳能光热利用、光电利用、太阳能热水器防堵装置和污垢处理方法以及综合利用能源体系等技术体系。通过对太阳能资源情况以及社会经济条件的研究,发现太阳能使用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系统总结了喀斯特农村现有成熟的光电技术、太阳能微动力污水处理技术、光热技术,集成了喀斯特农村太阳能光热利用、太阳能光电利用、太阳能热水器防堵装置和污垢处理方法以及综合利用能源体系等技术体系。在施秉喀斯特无-潜在石漠化示范点选择光电两用太阳能热水器、景观式太阳能杀蚊灯,辅以沼气发酵技术;在毕节撒拉溪潜在-轻度石漠化示范点选择太阳能热水器、庭院式照明灯、节煤回风炉灶;在贞丰-关岭花江中-强度石漠化地示范点太阳能资源丰富,构建以光伏屋顶、太阳能热水器、庭院式照明灯、太阳能路灯为主体的太阳能综合利用体系进行示范。示范后,室内环境明显改善,对CO2和SO2的起到了减排效果,节省了能源开支。论文对太阳能利用技术研究主要从生活能源角度出发,未来研究可以把太阳能与种植业和畜牧业结合并应用到石漠化治理中,实现喀斯特农村生态与经济可持续发展是需解决的问题。

罗男[3](2021)在《乡村振兴背景下易地搬迁户后续扶持研究 ——以厂街乡为个案》文中认为随着精准扶贫工作的结束,易地扶贫搬迁工作已经接近尾声,但是搬迁并不是把群众从原址搬到集中安置点就结束,在易地搬迁工作中,搬出来只完成了第一步,如何做到让这些搬迁户在“搬得出”的基础上“稳得住”“能致富”,是接下来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易地搬迁户后续扶持工作的重点,如果处理不好搬迁户极易发生返贫,因此急需通过全面的后续扶持措施保证易地搬迁户脱贫的可持续。笔者运用由DFID所提出的SLA分析框架,以厂街乡的易地搬迁户的后续扶持作为研究对象进行研究。找出厂街乡在后续扶持中存在的问题,并对后续扶持中存在的不足的原因进行分析,然后有针对性的提出解决这些问题的措施。文章首先对本文的核心概念易地搬迁户、后续扶持和生计资本进行了界定。其次,根据SLA分析框架,对厂街乡三个集中安置点的搬迁户、乡村干部进行访谈收集数据,找出厂街乡在后续扶持中存在的不足之处,并分析成因。最后在上述基础上,提出了在乡村振兴背景下行之有效的后续扶持对策。本文认为,搬迁户的后续扶持存在一些问题,包括搬迁户生计资本中自然资本因搬迁而贬值和种植成本增加,物质资本方面住房面积小和生产资料不足,社会资本方面搬迁户参与社会组织积极性不够和受当地村民的排斥,人力资本方面劳动力少且文化水平低和缺乏职业技能,金融资本家庭收入不稳定和缺乏贷款渠道,造成这些问题的原因有政府层面的制定后续扶持措施不完善、后续扶持措施与乡村振兴规划衔接不当和社会保障体系不健全等,也有社会层面社会力量和集中安置点原有村民对搬迁户的帮助少,还有个人层面搬迁户适应能力差、自身发展动力不足和对信息的筛选提取能力弱等。因此,接下来在乡村振兴背景下,厂街乡政府要借助乡村振兴战略的五大振兴目标,结合集中安置点搬迁户的实际情况,通过行之有效的后续扶持措施来增加搬迁户的生计资本,让搬迁户做到持续的致富,实现生计的可持续。

孙经纬[4](2021)在《乡村治理视角下农村基层党组织组织力提升研究 ——以苏北J村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党的十九大以来,党和国家高度重视农村基层党组织组织力建设。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要以提升组织力为重点,突出政治功能,把企业、农村、机关、学校、科研院所、街道社区、社会组织等基层党组织建设成为宣传党的主张、贯彻党的决定、领导基层治理、团结动员群众、推动改革发展的坚强战斗堡垒。”之后,中共中央和国务院又陆续出台了《2018年“中央一号文件”》《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年—2022年)》《中国共产党农村基层组织工作条例》《2019年“中央一号文件”》《中国共产党农村工作条例》等一系列政策文件,其中均对农村基层党组织组织力提升工作作了不同程度的强调,这也就说明提升组织力是新时代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和乡村治理的必然要求。基于这一背景,本文选取苏北J村作为研究个案,在乡村治理视角下对J村党组织组织力提升的实践探索、现实困境以及优化策略进行系统分析,旨在总结凝练出农村基层党组织组织力提升和乡村治理的一般性经验。所谓农村基层党组织组织力,就是指农村基层党组织在领导农村社会发展过程中为了实现相应目标任务而进行资源调配整合、发挥自身功能的综合能力,具体可以分为农村基层党组织的内部组织力与外部组织力,前者指的是农村基层党组织在与农村党员、入党积极分子的互动过程中所体现出来的整合调配组织内部资源,促进组织团结统一、进步发展的能力;后者指的是农村基层党组织在与普通村民的互动过程中所体现出来的整合调配农村社会资源、领导农村社会和谐有序发展的能力。对农村基层党组织组织力提升进行理据剖释可以发现:强化马克思主义政党属性的基本遵循构成其理论逻辑,组织力是实现不同时期政党建设目标的关键力量为其提供了实践依据,而解决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存在问题的迫切需要则是提升组织力的现实需求。聚焦个案本身,J村党组织提升组织力的实践探索从场域形塑、主体锻造、客体认同、外援嫁接四个维度展开,村庄共同体重建中农村基层党组织社会服务力的呈现、组织建设中农村基层党组织自身凝聚力的强化、村民认同建构中农村基层党组织群众号召力的提升、外部资源争取中农村基层党组织发展推动力的拓展是其提升组织力的探索路径。然而,组织权威私人化、组织工作形式化和组织队伍“老龄化”导致组织建设不够完善,村民认同缺乏长效性、客观性和面临着易变性又促使村民认同缺乏稳定,这两大问题共同构成了 J村党组织提升组织力面临的现实困境。与此同时,这也是全国许多地区的农村基层党组织提升组织力所面临的现实困境。因此,在借鉴J村提升组织力有效经验的基础上,我们还要以推动组织力提升过程中组织建设的科学化本质回归和确保组织力提升过程中村民认同的稳定性目标实现为重点来改善提升农村基层党组织组织力。

付吉力根[5](2020)在《资源与规则:尕扎村社会转型实践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中国已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已经成为制约社会发展的主要因素。统筹城乡发展是中国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要组成部分。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乡村社会迎来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进入社会转型的重要阶段。如何基于地方特点,结合传统与现代是乡村社会转型研究的主要课题。本文选取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尕扎村,运用结构化理论,探讨了高原村落的社会转型实践。高原村落的资源稀缺性和生态多样性是社会转型的制约因素,同时也是社会转型的能动因素。发挥高原村落的能动性,不断优化资源配置方式,在更大的空间配置资源是社会转型的核心问题。本研究基于民族志的方法,通过为期14个月的田野调查,使用参与观察、深度访谈和问卷调查等方法,获取第一手资料,结合地方志、历史文献以及学界已有的研究成果,从历史空间、生产空间、亲属空间、象征空间以及组织空间中的各种实践,对乡村社会转型进行了分析和阐释。在历史空间中,尕扎村经历部落制度、土司制度以及寺院体系等,进入社会主义社会。土地制度由封建贵族所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使人们获得了使用土地的平等权利,社会发展有了质的飞跃。这个历史过程是地方社会进入国家整体的分配体系的过程。历史空间是当前社会转型的前提条件。在生产空间中,村民的农牧业生产围绕定居点、牧场和借牧地三个空间展开。在河谷资源有限的条件下,通过空间轮转突破资源限制,使农牧业资源得到有效配置。生产空间是社会转型的物质基础。在亲属空间中,家庭结构以扩大家庭为主,通婚范围集中在河谷之内,这与当地的农牧业生产方式有密切关系。从人情往来中的礼物形式来看,哈达加礼金是最普遍的形式。礼物的货币化趋势越来越明显,而哈达所承载的象征意义变得更加宽泛,同时实物形式的礼物收缩在亲密的亲属之间。亲属空间是社会转型的规则基础。在象征空间中,人们通过仪式的方式,展演资源共享的规则。措哇、村落、河谷等山神祭祀的不同单位,代表着不同的资源共享和纠纷调节范围。敦巴斋会、嘛尼会则通过物的汇集和分散,调节合作与竞争的社会规范。象征空间是社会转型的文化基础。在组织空间中,借助国家实施的乡村振兴战略和生态文明建设的契机,以旅游资源开发、环保协会、合作社为载体,在超越村落的层面上建立新的组织形式,使得村落在更广阔的领域进行资源配置和利用。环保协会、合作社等组织形式,成为乡村承接国家政策指导和市场机制新载体。组织空间是社会转型的制度保障。综合而言,从历史空间、生产空间、亲属空间、象征空间以及组织空间构成的整体生活空间来看,尕扎村的社会转型在传统农牧业生产和注重集体协作的基础上进行。历史空间和生产空间是社会转型的前提和基础;亲属空间和象征空间是在长期社会转型中形成的地方资源配置方式,而组织空间是村落在乡村关系网络的基础上与国家政策与市场机制相结合,形成新的资源配置方式的载体。从资源与规则的理论视角来看,乡村社会转型是资源与规则的结构化过程。在此,结构具有资源与规则的二重性,资源由配置性资源和权威性资源构成,而规则具有管制性和构成性。社会转型需要发挥资源的配置性和规则的构成性,也利用资源的权威性和规则的管制性。尕扎村社会转型的关键点在于当地的权威性资源与国家政策和市场机制的构成性上。当地的权威性资源是配置性资源的基础上通过长时间的规则化过程而形成的。国家政策和市场机制的构成性通过资源化过程转化为当地新的配置性资源,这一过程通过生产空间来完成。生产空间与其他空间通过资源化和规则化相互影响,其中组织空间作为最具构成性的权威性资源,更新地方的资源配置方式,形成新的权威性资源。生产空间和组织空间在乡村社会转型中作为资源与规则转化的两个重要空间,连接地方和国家/市场,成为从社会整合到系统整合的主要实践领域。总而言之,高原村落的社会转型是村落在国家宏观调控政策的指导下,在乡村关系网络的基础上,运用市场机制,通过资源与规则的结构化过程,形成符合自身特点的发展模式和生活方式的过程。

颜丽琴[6](2020)在《基于绿色发展理念的汽车产业园区优化策略研究 ——以广州南沙区丰田汽车产业园区为例》文中提出随着我国工业化进程的加速,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矛盾激化,传统的高消耗、高污染的工业化发展模式急需发生改变。产业园区作为工业化进程下的产物,在绿色发展理念成为国家发展战略的情况下,绿色发展已成为产业园区建设的主导方向。现今传统汽车尾气排放成为温室气体的主要部分,也成为加速全球气候变暖的主要原因之一。新能源汽车的出现,由于对环境污染低影响,也不断改变传统汽车的发展地位,成为汽车产业园区主要的产业发展方向。所以传统汽车产业园区在绿色发展的大背景下,在新能源汽车发展的机遇下,该如何从产业发展和空间规划下进行转型,是需要值得思考的问题。本文通过深入了解绿色发展理念,探索绿色发展下的产业园区的特征及内涵,以及了解汽车产业链、汽车产业园区的功能构成等,总结传统汽车产业园区的“不绿色”问题,最后通过相关理论的研究和案例分析借鉴,提出绿色产业发展、生态优先的园区环境保护,集中紧凑、功能混合的空间布局、低碳的交通发展、资源循环的基础设施、复合生态的绿色建筑以及与产业文化结合的健康生活打造等八个方面的传统汽车产业园区向现代新型绿色汽车产业园区转型的优化策略,并以实际的“南沙丰田汽车产业园区”项目对提出的策略进行验证。最终实现了汽车产业园区从单一生产园区走向功能复合、产城融合的产业城区的目标,从传统高污染、高能耗的粗放式发展走向现代新型的生态、资源循环、低碳的内涵式增长,从产业发展到空间布局到绿色文化与健康生活的优化策略,从绿色发展理论指导走向实践的研究,为汽车产业园区的绿色发展转型与应对提供实践借鉴与指导。

代云川[7](2020)在《三江源地区人熊冲突特征、风险以及驱动因素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野生动物造成人身伤害和财产损失导致人与野生动物之间的关系恶化,报复性猎杀严重威胁到野生动物的生存。西藏棕熊(Ursus arctos pruinosus)作为青藏高原的伞护种(Umbrella species),对于维持生态系统健康和稳定具有重要意义。近年来,三江源地区牧民与棕熊之间的冲突急剧增加,严重影响到社区对棕熊及其他野生动物保护的积极性,报复性猎杀对棕熊生存构成威胁。掌握人熊冲突基本特征、了解牧民认知与态度、识别人熊冲突风险区和冲突驱动因素对于制定有效的人熊冲突缓解措施和棕熊保护对策至关重要。本研究于2017年至2019年在三江源地区治多县开展野外调研工作,对人熊冲突特征、牧民认知与态度、人熊冲突风险区、人熊冲突驱动因素以及防熊措施展开研究。研究首先设计了半结构型人熊关系调查问卷,基于问卷访谈对人熊冲突类型、空间分布、季节差异以及牧民对棕熊的容忍度进行了调查;其次,基于人熊冲突发生点位、地理环境因子、人为干扰因子以及棕熊生态学因子,利用最大熵(Maximum Entropy,Max Ent)模型和电路理论(Circuit Theory)模型识别了人熊冲突风险区和风险扩散路径,分析了人熊冲突风险区与环境变量之间的关系,探讨了如何基于人熊冲突风险区实施空间差异化管控措施;第三,研究提出了人熊冲突驱动因素的假设,包括牧民生活习惯改变、棕熊觅食行为变化、棕熊自然食物不足以及棕熊种群数量恢复等,然后通过入户访谈、旱獭密度调查、棕熊粪便采集以及基于宏基因组测序的棕熊食性分析对假设进行验证,进而识别人熊冲突的主要驱动因素;第四,评估了当前防熊措施的实施成效,了解了牧民对潜在防熊措施的认知。主要研究结果和结论如下:(1)人熊冲突特征与牧民态度认知研究。青海省人熊冲突高发区主要位于三江源国家公园内及其周边,包括治多县、囊谦县以及曲麻莱县。高达92.31%(n=288)的受访者经历过不同程度的人熊冲突,三江源国家公园内的牧民遭遇棕熊致害的频率高于国家公园外。棕熊典型致害类型为入室破坏,财产损失类型以门窗、家具以及生活用品为主。棕熊相比狼和雪豹造成的家畜损失更少,其主要捕食对象为羊。夏季为棕熊入室破坏和伤人的高发季,秋季为棕熊捕食家畜的高发季。受访者年龄(χ2=10.089,P=0.001)、房屋受损经历(χ2=12.596,P<0.001)以及补偿满意度(χ2=14.521,P<0.001)是影响受访者对棕熊容忍度的关键因素,年纪较小的受访者对棕熊的态度较年长者更为消极,经历过棕熊入室破坏的受访者对棕熊的容忍度更低,大部分受访者能够容忍棕熊捕食散养家畜,但难以接受棕熊入室破坏和伤人。(2)人熊冲突风险区识别。Max Ent模型识别出治多县人熊冲突风险区总面积为11577.91 km2,其中高、中、低风险区面积分别为1133.24 km2、4811.66 km2、5633.01 km2。根据Jackknife检验结果,对风险区贡献率最高的5个环境变量为LUCC(34.1%)、人口密度(31.4%)、NDVI(10.4%)、到河流距离(10.1%)、到湖泊距离(4.8%)。50.43%的风险区分布在海拔4600-4800 m之间,58.31%的风险区分布在三江源国家公园长江源园区内,高风险区则主要分布在与国家公园毗邻的多彩乡,占高风险区总面积的45.26%。Circuitscape Theory模型识别出风险扩散路径呈东南-西北走向,连通三江源国家公园长江源园区内外。强电流风险扩散路径主要分布在索加乡东部和多彩乡东南部,多条风险扩散路径在多彩乡东南部汇合。强电流风险扩散路径主要分布在高风险区和中风险区的高寒草甸上。(3)人熊冲突驱动因素。人熊冲突驱动因素与牧民定居方式、棕熊觅食行为和棕熊数量恢复有关。自定居点建立以来牧民习惯将过冬给养储存于定居点内,棕熊逐渐学会了利用无人照看的定居点内的食物。88.78%(n=277)的受访者有季节性转场习性,而大部分定居点在夏季无人照看(n=262,83.97%),增加了棕熊入室破坏的概率。虽然当前91.35%(n=285)的受访者不再将食物储存于无人照看的定居点内,但由于没能妥善处理房屋周边的家畜尸体和生活垃圾,棕熊仍频繁前往定居点附近觅食。在棕熊粪便样品中(n=21)野生动物出现的总频次占比最大(51.11%),其次为家畜(21.11%)、植物(20%)以及定居点内的食物(7.78%);单个物种出现频次位居前5的是藏羚羊(n=17,80.95%)、旱獭(n=13,61.09%)、蒙古韭(n=8,38.1%)、绵羊(n=7,33.33%)以及狗(n=7,33.33%),单个物种最大丰度值位居前5的是旱獭(a=0.60)、绵羊(a=0.49)、牦牛(a=0.44)、青稞(a=0.41)以及鼠兔(a=0.25);旱獭和绵羊出现的频次和丰度均较高。旱獭数量逐年递增,旱獭密度对棕熊取食人类食物无显着影响(P=0.329);到石山的距离(P=0.022)和到定居点的距离(P=0.040)是影响棕熊取食人类食物的关键因素,表明棕熊倾向于前往距石山较近的定居点附近寻找人类食物。在过去10年里棕熊数量有所增加(n=217,69.55%),人熊冲突加剧可能与棕熊数量恢复存在一定联系。(4)人熊冲突缓解措施实施成效评估。记录到当前已有人熊冲突缓解措施16项,96.47%(n=301)的受访者同时使用多种防熊措施。访谈结果显示,保护过冬给养的有效措施是转移(n=249),保护定居点的有效措施是让人照看(n=13),保护散养家畜的有效措施是使用传统放牧方式替代半传统放牧方式(n=30)和在牦牛身上捆绑太阳能音响(n=8)。太阳能路灯对棕熊有一定的震慑作用,对于保护家畜、房屋以及人的效果明显(n=28)。以电围栏为代表的新技术措施防控效果并不理想,其原因是光伏电池电压不稳和地线安装不当(n=4)。大部分受访者期望引进防熊铁皮箱(n=297,95.19%)、修筑水泥墙(n=295,94.55%)以及提升电围栏防控技术(n=257,82.37%)来保护财产,58.33%(n=182)的受访者建议使用防熊喷雾来保护人身安全。71.79%(n=224)的受访者对当前野生动物致害补偿方案不满,其原因是案件定损较为复杂、补偿金额较少、赔付延误且棕熊入室破坏定损成功率低,其期望补偿方式依次为现金(n=246,78.85%)、商业保险(n=39,12.5%)、粮食(n=17,5.45%)、其他(n=10,3.21%)。

袁武[8](2019)在《烟草工业企业扶贫开发问题与对策研究 ——以红塔集团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党在十九大报告中提出了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军令状:从现在起到2020年,要实现现行标准下我国贫困人口稳定脱贫,建成全面的小康社会。现实是,当前我国现有贫困人口贫困程度复杂、减贫成本不容小觑、贫困治理难度更大,脱贫攻坚已经到了最后的关键时刻。烟草行业作为我国唯一由国家立法专卖专营的行业,在国家和地方财政中地位特殊,在扶贫开发中有着其他行业无法比拟的优势,近年来成效显着,但也存在问题,怎样更好的发挥烟草行业在扶贫开发中的作用,值得深入探究。本文从公共管理领域视角切入,结合社会学的理论分析,借鉴中国质量协会精益六西格玛“DMAIC”的分析方法针对我国目前脱贫攻坚的现状和发展进行调研,重点就烟草行业扶贫开发的特殊性和必要性以及全国烟草行业扶贫开发的总体情况进行阐述,特别以大型烟草工业国有企业红塔集团的扶贫开发为例,通过实证研究、调研、访谈、信息研究、个案分析等方法对红塔集团扶贫开发的发展历程、多年来扶贫开发的典型模式进行研究,详细分析了红塔集团玉溪卷烟厂首创的“烟田是第一车间”的模式、玉溪庄园凤窝园田园综合体模式、农业合作社模式、扶贫人才队伍“选-练-留-升”模式等,并对集团多年的扶贫开发工作进行概述。紧接着对当前红塔集团五个定点扶贫点的扶贫开发工作进行分析,综述了集团多措并举开展扶贫工作的措施、成效,并从宏观方面指出集团扶贫开发缺乏系统全面的扶贫管理准则、大理卷烟厂“早阳村”还未脱贫摘帽、脱贫质量不高、缺乏贫困治理风险防范意识和机制、贫困户与非贫困户福利悬崖效应明显等总体问题,具体从微观方面分析了当下五个扶贫点各自存在的问题。除此之外,还剖析出了集团参与扶贫受牵制约束;战略秉承、政策宣贯渗透不到位;扶贫点多,较难形成标准和管理;扶贫队伍扶贫技能欠缺等造成扶贫开发问题存在的原因。而后从宏观方面提出集团应该建立健全扶贫管理准则;助力“早阳村”打赢脱贫攻坚战;多元维度贫困治理提高脱贫质量;建立贫困风险防范机制巩固脱贫成果;注重非贫困户与贫困户的均衡发展等发展策略。从微观方面提出当下集团各扶贫点开展后续扶贫工作的对策:确保“谦哲村”茶叶初制合作社的科学运行;巩固“美党村”脱贫成果,持续发展;完善推进“路上村”各项扶贫措施;奋力实现“早阳村”脱贫摘帽;谋划“桐梓村”的长远发展。同时以点代面,阐述了红塔集团以品牌发展为导向,优化烟草主业产业扶贫、支部共建引领扶贫、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制定落实扶贫管理准则等对烟草行业其他工业企业开展扶贫开发值得借鉴的经验和启示。对红塔集团扶贫开发问题的研究,不仅提供了集团扶贫开发发展的策略和对策,还对行业其他工业企业的扶贫开发具有一定的借鉴启示,有助于烟草行业更好的开展脱贫攻坚工作,更好地服务和服从于脱贫攻坚的大局,尽早实现全面小康社会。

杨宁[9](2019)在《低碳视角下的城市滨河绿地更新设计研究 ——以天津中心城区二级河道沿线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我国在快速城市化进程中积累了诸如生态环境恶化、能源需求猛增以及社会与公共资源短缺等问题,“三低”(即低排放、低能耗、低污染)和“三高”(即高效能、高效益、高效率)成为新型城市发展的共同目标。天津市中心城区河道密集,水网众多,城市滨河绿地在提高城市自然碳汇、减少城市总体能耗、高效利用城市资源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但如今天津市中心城区二级河道滨河绿地原有建设已经无法满足城市日益增长的生活与生态需求,亟待以低碳理念及手法进行改造,以期充分发挥其生态效益。鉴于城市滨河绿地低碳更新设计无系统的指导框架和科学的评价体系,同时为了发掘天津中心城区二级河道滨河绿地面临的低碳问题以及提出相应的更新设计策略,本研究首先在梳理国内外相关理论与实践的基础上进行归纳总结,提出系统的城市滨河绿地低碳更新设计框架;其次利用AHP层次分析法构建出滨河绿地低碳现状评价指标体系,从植物固碳、节水与水资源利用、节能与能源利用、节材与材料利用等4项指标共15个具体因子展开评价;随后依据河道两侧腹地的功能及绿地自身特征等将天津中心城区二级河道滨河绿地分为公共活动型、生活服务型、生态景观型三种类型,分别确定其低碳现状评价体系权重并针对性地展开具体评价与分析总结。基于上述基础研究与评价结果,发现天津市中心城区二级河道三种类型的滨河绿地一方面存在共同的问题,例如乡土植物应用比例低、无系统的雨水回收利用措施等,另一方面因类型特征不同而存在不同的问题,例如公共活动型滨河绿地面临缺乏高大乔木的问题、生活服务型滨河绿地面临场地设施老旧的问题、生态景观型滨河绿地面临群落层次单一的问题等。总结三种滨河绿地类型所面临的共性问题与特性问题后,继而得出普适性策略与针对性策略。本研究的最后选取卫津河沿线一段典型的滨河绿地,基于前文提出的城市滨河绿地低碳更新设计指导框架,同时应用上文提出的各项低碳更新设计策略展开设计实践,以论证本研究的可行性和有效性,为天津市建设更加绿色、生态、优美的滨河绿地提供参考和指引。

周长鹏[10](2019)在《超级电容储能的太阳能路灯控制系统设计》文中提出照明技术的发展与应用直接体现了一个国家的文明程度,我国的照明产品无论是在研发水平还是制造工艺都位居世界前列。近些年景观照明、智能照明和植物照明等照明领域发展迅猛,我国照明耗能总量占总电力能耗量的比重逐渐增多,对于能源总量匮乏、生态环境遭到破坏的当代,大力发展太阳能照明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超级电容是一种介于传统电容和蓄电池之间的绿色储能器件,在太阳能照明领域与蓄电池相比具有绿色环保、循环使用寿命长、充放电电流大、工作温度宽、功率密度高等优点。鉴此,将太阳能照明技术与超级电容储能技术相结合极具研究价值。本文以超级电容储能的太阳能路灯为研究对象,在对路灯的各个组成部分进行分析、研究的基础上,对系统的整体方案、太阳能最大功率点跟踪模块、超级电容均压控制模块和LED可调光驱动模块进行了设计与仿真分析,最后设计完成了实验样机一台。本文主要完成了以下研究工作:(1)研究了太阳能电池工作特性及最大功率点跟踪控制算法,设计了太阳能最大功率点跟踪控制器,搭建了太阳能电池及最大功率点跟踪控制数学仿真模型并进行了仿真实验与工作特性分析。(2)研究了超级电容工作原理,并对其充放电特性进行了分析,对多飞渡电容均压法、开关电感均压法和分层均压控制方法进行了分析研究与参数计算,搭建了基于飞渡电容和开关电感的超级电容均压控制仿真模型并进行了仿真实验与工作特性分析。(3)对太阳能路灯控制系统进行了总体方案设计,选取了系统的核心处理器,设计了超级电容充电控制电路、电压电流采样电路、MOSFET驱动电路、环境光检测电路以及LED可调光驱动电路。(4)对太阳能路灯控制系统软件进行了设计,主要包括主程序设计、储能子程序设计、照明子程序设计。(5)设计完成了实验样机一台,实验结果表明,样机设计原理正确、方案可行,所设计的超级电容模块可稳定为LED负载提供能量供应,超级电容的使用避免了使用蓄电池储能寿命短的缺陷,同时可调光LED驱动功能有效的延长了超级电容组的供电时间并提高了光照舒适度。

二、南京引进太阳能路灯(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南京引进太阳能路灯(论文提纲范文)

(1)喀斯特石漠化治理农村能源结构优化与低碳社区模式(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章 研究现状
    第一节 农村能源结构优化与低碳社区
    第二节 石漠化治理中的农村能源结构与低碳社区
    第三节 农村能源与低碳社区研究进展及其对石漠化治理启示
第二章 研究设计
    第一节 研究目标与内容
    第二节 技术路线与研究方法
    第三节 研究区选择与代表性
    第四节 资料数据获取与可信度分析
第三章 石漠化农村能源结构现状与优化潜力
    第一节 石漠化农村能源消费结构现状
        一 能源消费结构与水平
        二 家庭能源消费分析
        三 能源消费模式
        四 能源消费结构优化的方向
    第二节 石漠化农村能源贫困
        一 经济不可支付性
        二 能源可获得性
        三 室内环境污染
        四 影响能源贫困因素
    第三节 基于全量化利用秸秆资源能源化的潜力分析
        一 秸秆资源量及种类构成
        二 秸秆资源空间分布
        三 秸秆全量化利用潜势分析
        四 秸秆资源比较与分析
        五 秸秆资源可能源化资源量
    第四节 基于全量化利用的畜禽粪便资源能源化的潜力分析
        一 畜禽粪便资源量及种类构成
        二 空间分布特征
        三 禽畜粪便全量化利用潜力分析
        四 畜禽粪便资源比较与分析
        五 禽畜粪便可能源化资源量
第四章 石漠化农村能源结构优化机制与策略
    第一节 多元主体能源结构优化机制
        一 救济机制
        二 实物置换机制
        三 舆论机制
        四 竞争机制
        五 多元主体的相互作用机制探讨
    第二节 多元主体的职责与策略
        一 中央政府
        三 地方政府
        三 社区农户
        四 科研机构
        五 能源企业
第五章 能源结构优化与农村低碳社区模式与技术集成
    第一节 能源结构优化与低碳社区模式耦合关系分析
        一 测量指标体系构建
        二 耦合度测量方法
        三 耦合度测量结果分析
    第二节 模式构建
        一 模式构建的理论依据
        二 模式构建的边界条件
        三 模式构建的技术支撑
        四 模式结构与功能特性
        五 不同等级石漠化环境模式结构与功能对比分析
    第三节 技术研发与集成
        一 现有成熟技术应用
        二 共性关键技术及技术体系研发
        三 不同等级石漠化环境能源结构优化技术及集成
第六章 农村低碳社区模式应用示范与验证推广
    第一节 模式应用示范与验证
        一 示范点选择与代表性论证
        二 示范点建设目标与建设内容
        三 农村低碳社区模式现状与措施布设
        四 农村低碳社区发展模式规划设计与应用示范过程
        五 农村低碳社区发展模式应用示范成效与验证分析
    第二节 模式优化调整与推广
        一 模式问题与优化调整
        二 模式推广适宜性分析
        三 模式可推广应用范围
第七章 结论与讨论
    第一节 主要进展与结论
    第二节 重要成果与创新
    第三节 讨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科研成果

(2)喀斯特农村太阳能资源评估与优化调控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一 研究现状
    (一)太阳能资源与优化调控
    (二)喀斯特地区太阳能资源与优化调控
    (三)太阳能资源评估与技术利用研究进展
二 研究设计
    (一)研究目标与内容
    (二)技术路线与方法
    (三)研究区选择与代表性
    (四)资料数据获取与可信度分析
三 喀斯特地区太阳能资源评估
    (一)太阳能资源
        1 太阳总辐射
        2 日照时数和日照百分率
    (二)太阳能资源评估
        1 丰富度评估
        2 稳定度评估
        3 利用价值评估
        4 并网发电适宜程度评估
四 喀斯特农村太阳能资源利用可行性分析
    (一)自然与资源因素分析
        1 太阳能资源可利用量
        2 石漠化等级
    (二)社会经济因素分析
        1 政策因素
        2 家庭基本特征
        3 居民使用意愿
        4 能源基础设施
    (三)生活能源消费结构分析
        1 能源用户结构
        2 能源消费量结构
        3 能源消费的主要途径
    (四)环境因素分析
        1 大气环境
        2 生活环境
    (五)太阳能赋存与差异化利用策略
        1 喀斯特山地峡谷无-潜在石漠化区(施秉喀斯特)
        2 喀斯特高原山地潜在-轻度石漠化区(毕节撒拉溪)
        3 喀斯特高原峡谷中-强度石漠化区(贞丰-关岭花江)
五 喀斯特农村太阳能资源优化调控与应用示范验证
    (一)喀斯特农村现有成熟技术
        1 光电转换技术
        2 太阳能微动力污水处理技术
        3 光热转换技术
    (二)喀斯特农村太阳能资源利用关键技术研发
        1 太阳能数据监测
        2 太阳能光热利用技术
        3 太阳能光电利用技术
        4 太阳能综合利用系统
    (三)喀斯特农村太阳能利用技术应用示范与验证
        1 示范点的选择与代表性论证
        2 示范点建设目标与任建设内容
        3 太阳能利用现状评价与措施布局
        4 太阳能利用措施设计与应用示范过程
        5 太阳能利用示范点建设成效与验证分析
六 结论与讨论
    1 主要结论
    2 主要创新点
    3 讨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科研成果

(3)乡村振兴背景下易地搬迁户后续扶持研究 ——以厂街乡为个案(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的背景及研究意义
        (一)选题背景
        (二)研究意义
    二、国内外相关研究动态及文献综述
        (一)国外研究情况及实践综述
        (二)国内研究情况及实践综述
        (三)相关研究的评析
    三、研究思路和方法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三)创新与不足
    四、研究的主要内容及技术路线
        (一)研究的主要内容
        (二)技术路线
第一章 基本概念及相关理论基础
    第一节 基本概念
        一、易地搬迁户
        二、后续扶持
        三、生计资本
    第二节 相关理论
        一、新公共服务理论
        二、能力贫困理论
        三、可持续生计理论
    第三节 本研究分析维度及框架
        一、乡村振兴战略的内涵及维度
        二、后续扶持的主体及维度
        三、SLA分析框架
第二章 个案分析:厂街乡易地搬迁户的后续扶持实践
    第一节 案例简介
        一、选择永平县厂街乡作为个案研究的原因
        二、厂街乡三个集中安置点基本情况
        三、厂街乡易地搬迁工作开展情况
        四、厂街乡对易地搬迁户的后续扶持措施
    第二节 厂街乡易地扶贫搬迁取得的成效
        一、物质资本改善
        二、人力资本提升
        三、金融资本增加
        四、社会帮扶增多
第三章 厂街乡易地搬迁户后续扶持过程中面临的问题
    第一节 自然资本条件有限
        一、易地搬迁导致的人地分离
        二、种植业的成本增加
    第二节 社会资本存量欠缺
        一、搬迁户参与社会组织积极性不高
        二、受到当地村民的排斥
    第三节 物质资本基础薄弱
        一、住房只能保障基本的需求
        二、发展产业的生产资料不足
    第四节 劳动力资本水平较低
        一、劳动力少且受教育程度低
        二、政府的职业技能培训缺乏针对性
    第五节 金融资本存量不足
        一、家庭收入不稳定
        二、贷款渠道少
第四章 问题形成的原因分析
    第一节 政府出台的后续扶持措施乏力
        一、制定的后续扶持措施不完善
        二、易地搬迁后续扶持和乡村振兴衔接不力
        三、社会保障体系不健全
    第二节 社会力量对后续扶持支持力度不够
        一、社会力量对易地搬迁户帮扶力量有限
        二、集中安置点原有村民对搬迁户的帮助较少
    第三节 搬迁户自身发展能力不足制约后续扶持
        一、接受和适应新生活方式缓慢
        二、自身发展动力不足
        三、对信息的筛选和提取能力不足
第五章 乡村振兴背景下易地搬迁户后续扶持的建议
    第一节 改善自然资本条件促进生态振兴
        一、注重生态保护的同时提高自然资本存量
        二、提高土地利用价值
    第二节 积累物质资本和金融资本助力产业振兴
        一、增加收入来源
        二、加大物质帮扶的力度
        三、完善安置区基础设施建设
        四、改善融资环境
    第三节 拓宽社会资本巩固组织振兴
        一、提高社会交往能力
        二、建立新的搬迁生活圈
    第四节 提高人力资本水平实现人才和文化振兴
        一、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
        二、强化教育培训体系
本文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访谈提纲
致谢

(4)乡村治理视角下农村基层党组织组织力提升研究 ——以苏北J村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背景和意义
        (一) 研究背景
        (二) 研究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 国内研究现状
        (二) 国外研究现状
        (三) 述评
    三、研究方法与创新之处
        (一) 研究方法
        (二) 创新之处
    四、田野工作
        (一) J村概况
        (二) 选择J村作为个案村庄的依据
    五、研究视角的选择
        (一) 现有研究视角回顾
        (二) 本文研究视角建构
第一章 农村基层党组织组织力的相关概念缕析
    一、基层党组织的内涵
        (一) 基层党组织的概念
        (二) 基层党组织的类型
        (三) 基层党组织的功能
    二、农村基层党组织的内涵
        (一) 农村基层党组织的概念
        (二) 农村基层党组织的功能
        (三) 农村基层党组织与乡村治理
    三、农村基层党组织组织力的内涵
        (一) 农村基层党组织组织力的概念解析
        (二) 农村基层党组织组织力的表现形态
        (三) 农村基层党组织组织力与治理功能
第二章 农村基层党组织组织力提升的理据剖释
    一、理论逻辑: 强化马克思主义政党属性的基本遵循
        (一) 政党属性与马克思主义政党属性
        (二) 马克思主义政党属性与组织力
    二、实践依据: 实现不同时期政党建设目标的关键力量
        (一)中国共产党在革命、建设和改革时期取得伟大胜利的重要武器
        (二) 中国共产党在新时代实现伟大梦想的重要法宝
    三、现实需求: 解决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存在问题的迫切需要
        (一) 当前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存在的突出问题
        (二) 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存在的突出问题与组织力
第三章 J村党组织组织力提升的实践探索
    一、村庄共同体重建中农村基层党组织社会服务力的呈现
        (一) 重建地域共同体: 以土为生到依土而生
        (二) 重建精神共同体: 村民内心世界的调适
    二、组织建设中农村基层党组织自身凝聚力的强化
        (一) 加强组织队伍建设
        (二) 严格开展组织生活
        (三) 建构党员认同
    三、村民认同建构中农村基层党组织群众号召力的提升
        (一)村民认同的客观性
        (二) 建构村民认同
    四、外部资源争取中农村基层党组织发展推动力的拓展
        (一) 获取外部资源
        (二) 运用外部资源
第四章 J村党组织组织力提升的现实困境
    一、农村基层党组织组织力提升过程中的组织建设不够完善
        (一) “头雁”色彩过分凸显导致组织权威面临私人化的风险
        (二) 迎检式工作逻辑导致组织工作面临形式化的风险
        (三) 青年党员脱钩导致组织队伍面临“老龄化”的风险
    二、农村基层党组织组织力提升过程中的村民认同缺乏稳定
        (一) 精英人物主导下的村民认同缺乏长效性
        (二) 村庄信息传递梗阻削弱村民认同的客观性
        (三) 村民政治素养缺失催生村民认同的易变性
第五章 J村党组织组织力提升的优化策略
    一、推动组织力提升过程中组织建设的科学化本质回归
        (一) 规范“头雁”运作,维护组织权威的集体化
        (二) 转变工作逻辑,推进组织工作的实效化
        (三) 加强党员管理,落实组织队伍的活力化
    二、确保组织力提升过程中村民认同的稳定性目标实现
        (一) 建构组织主导的认同机制,提升村民认同的长效性
        (二) 多渠道畅通村庄信息传递,增强村民认同的客观性
        (三) 全方位培育村民政治素养,限制村民认同的易变性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一: 文中主要人物一览
    附录二: X县村党组织书记激励考核办法
    附录三: X县村党组织书记工作绩效百分制考核细则
    附录四: Y镇村居工作百分制考核实施细则
    附录五: Y镇2020年度政法综治暨“平安民主法治示范村居”创建责任书
    附录六: J村支部活动记录节选
    附录七: 访谈内容节选
    附录八: J村调研掠影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5)资源与规则:尕扎村社会转型实践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一、研究背景
        二、选题缘由
        三、研究意义
    第二节 研究综述
        一、中国社会与社会转型
        二、高原地区与社会转型
    第三节 理论范式和重要概念
        一、结构化理论
        二、重要概念
    第四节 研究思路与方法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三、创新之处
第二章 历史空间与转型实践
    第一节 村落历史
        一、尕扎村的地理方位
        二、地名传说中的村落历史
    第二节 土地制度的历史沿革
        一、行政体系的演变
        二、土地制度的沿革
    第三节 宗教文化与河谷整合
        一、苯教文化的传统
        二、苯教和佛教文化的融合
        三、建立寺院的历史人物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生产空间与转型实践
    第一节 农牧业生产的政策变迁
        一、农牧业生产的政策转变
        二、改革开放后的致富事例
    第二节 农牧业生产的时空安排
        一、农牧林资源以及利用方式的变化
        二、牧业生产中的空间转换
    第三节 农牧业生产生活的转变
        一、衣食住行方面的变化
        二、收入结构与生活转变
    本章小结
    本章附图
第四章 亲属空间与转型实践
    第一节 家庭结构
        一、家庭规模
        二、家庭类型
        三、亲属称谓
    第二节 婚姻与继嗣
        一、通婚范围
        二、村落内部婚姻
        三、村落外部婚姻
        四、继嗣形式
    第三节 人情往来与亲疏远近关系
        一、婚礼
        二、葬礼
        三、盖房
    第四节 口头起誓隐含的亲疏远近关系
        一、日常生活中的口头起誓
        二、问卷调查
    本章小结
    本章附图
第五章 象征空间与转型实践
    第一节 山神祭祀
        一、措哇
        二、山神祭祀
        三、山神祭祀的象征意义
    第二节 敦巴斋会
        一、敦巴斋会的早期记录
        二、敦巴斋会的主要内容
        三、敦巴斋会的象征意义
    第三节 嘛尼会
        一、嘛尼会的过程及内容
        二、嘛尼会中体现的村民关系
        三、嘛尼会的象征意义
    本章小结
    本章附图
第六章 组织空间与转型实践
    第一节 旅游资源与转型实践
        一、寺院以及年度活动
        二、转型中的寺院功能
    第二节 环保协会与转型实践
        一、参与公益活动
        二、自行成立环保协会
        三、村民对环保协会的态度
    第三节 国家政策与转型实践
        一、“生态文明村”建设项目与实施
        二、“三变改革”与合作社建立
    本章小结
    本章附图
结论
    一、牧村:农村与牧区之间
    二、生活空间的社会转型特点
    三、乡村社会转型与制度改革
    四、反思与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后记

(6)基于绿色发展理念的汽车产业园区优化策略研究 ——以广州南沙区丰田汽车产业园区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绿色发展成为工业化发展的主要方向
        1.1.2 汽车产业正面临着新一轮的产业变革
        1.1.3 我国汽车产业园区具有绿色发展趋势
    1.2 国内外研究相关研究进展
        1.2.1 关于绿色发展理念的研究概况
        1.2.2 关于汽车产业园区的研究概况
    1.3 相关概念解读
        1.3.1 汽车产业
        1.3.2 产业园区
        1.3.3 汽车产业园区
    1.4 研究目的与意义
        1.4.1 研究目的
        1.4.2 研究意义
    1.5 研究方法
        1.5.1 文献研究法
        1.5.2 案例分析法
        1.5.3 实地调研法
    1.6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6.1 研究内容
        1.6.2 技术路线
2 我国汽车产业园区的发展现状与问题研究
    2.1 我国产业园区的发展历程及主要阶段
        2.1.1 我国产业园区的发展历程
        2.1.2 产业园区发展的主要阶段
    2.2 产业园区绿色发展的特征及内涵
        2.2.1 绿色发展的界定
        2.2.2 产业园区绿色发展的特征
        2.2.3 产业园区绿色发展的内涵
    2.3 我国汽车产业园区概况
        2.3.1 我国汽车产业园区的建设历程
        2.3.2 传统汽车与新能源汽车产业链
        2.3.3 汽车产业园区的主要功能构成
    2.4 我国传统汽车产业园区“不绿色”的问题
        2.4.1 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处于初级阶段
        2.4.2 汽车生产污染严重,生态环境破坏
        2.4.3 用地结构单一,空间利用效率低下
        2.4.4 产城分离严重,公共服务设施滞后
        2.4.5 交通体系不完善,机动车出行为主
        2.4.6 传统基础设施布局,资源极度浪费
        2.4.7 园区建筑功能单一,建筑能耗较大
        2.4.8 汽车文化特色缺失,园区生活单一
    2.5 本章小结
3 汽车产业园区相关理论研究及案例分析借鉴
    3.1 汽车产业园区相关理论研究
        3.1.1 循环经济理论
        3.1.2 低碳经济理论
        3.1.3 产城融合理论
        3.1.4 精明增长理论
        3.1.5 生态城市理论
    3.2 相关案例分析及借鉴
        3.2.1 绿色发展新城
        3.2.2 绿色发展园区
        3.2.3 汽车产业园区
    3.3 本章小结
4 绿色发展下汽车产业园区优化策略
    4.1 绿色生态新型(Ecology-Industry)产业发展优化策略
        4.1.1 确定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方向
        4.1.2 产业生态下汽车产业链生态化
        4.1.3 构建园区产业共生的循环网络
        4.1.4 低标准、高污染产业布局调整
    4.2 生态体系新型(EOD)布局优化策略
        4.2.1 原生态环境的保护与修复
        4.2.2 以生态优先的“底-图”关系
        4.2.3 蓝绿交织的生态网络系统
        4.2.4 生态安全的开发区域划分
    4.3 集中紧凑新型(Smart)布局优化策略
        4.3.1 “核心-圈层”的组团式空间布局
        4.3.2 分区域的小街区、密路网形式
        4.3.3 汽车产业园区开发强度的提升
        4.3.4 零配件企业的用地规模缩减
    4.4 功能混合新型(MIX)布局优化策略
        4.4.1 园区功能多元化的发展目标
        4.4.2 “园区-组团”的功能混合单元规模
        4.4.3 居住与公共服务的品质提升
        4.4.4 汽车教育基地的产学研建设
    4.5 低碳新型(Low-Carbon)交通系统优化策略
        4.5.1 多样化新能源交通出行工具选择
        4.5.2 探索共享、高效的园区出行模式
        4.5.3 建立全面、通达的绿色交通网络
        4.5.4 打造舒适、宜人的慢行交通环境
    4.6 资源循环新型(Circular)园区基础设施优化策略
        4.6.1 水资源的循环利用
        4.6.2 清洁能源综合利用
        4.6.3 新能源汽车的基础设施
    4.7 复合生态新型(Complex)绿色建筑建造策略
        4.7.1 功能复合的汽车服务建筑
        4.7.2 绿色生态的建筑立体绿化
        4.7.3 节能减排的绿色建筑技术
        4.7.4 国家统一的绿色建筑标准
    4.8 新型产业文化(Culture)与健康生活策略
        4.8.1 结合汽车旅游文化的园区特色活动
        4.8.2 结合汽车绿色文化的环保教育活动
    4.9 本章小结
5 广州市南沙区丰田汽车产业园区优化策略实践
    5.1 丰田汽车产业园区基本情况
    5.2 丰田汽车产业园区发展机遇
        5.2.1 广州市汽车产业发展的现状与前景
        5.2.2 南沙区定位升级对黄阁镇的新要求
        5.2.3 丰田汽车产业园区进入转型发展期
    5.3 丰田汽车产业园区出现的“不绿色”问题
        5.3.1 第二产业基础雄厚,新能源发展起步阶段
        5.3.2 现状生态条件良好,但保护不当污染严重
        5.3.3 园区用地结构单一,存在大量未开发用地
        5.3.4 园区内职住不平衡,各类公服设施标准低
        5.3.5 现状基础设施杂乱,资源循环使用率较低
        5.3.6 现状厂房建筑为主,园区的建筑功能单一
        5.3.7 第三产业发展不足,绿色产业文化初起步
    5.4 基于绿色发展理念下优化策略实施
        5.4.1 生态-产业体系发展优化实施策略
        5.4.2 生态优先的生态体系优化实施策略
        5.4.3 集中紧凑的空间布局优化实施策略
        5.4.4 功能混合的园区布局优化实施策略
        5.4.5 多样化低碳交通系统优化实施策略
        5.4.6 资源循环的基础设施优化实施策略
        5.4.7 生态复合的绿色建筑优化实施策略
        5.4.8 绿色文化与健康生活优化实施策略
    5.5 本章小结
6 结论
    6.1 研究结论
    6.2 创新点
    6.3 研究不足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7)三江源地区人熊冲突特征、风险以及驱动因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棕熊特征、分布及其数量
        1.2.2 棕熊保护生物学研究
        1.2.3 棕熊主要威胁因素
        1.2.4 人熊冲突研究
        1.2.5 人兽冲突研究
    1.3 研究目的和意义
        1.3.1 研究内容
        1.3.2 科学问题
        1.3.3 技术路线
        1.3.4 创新点
2 人熊冲突特征与牧民态度认知研究
    2.1 引言
    2.2 研究方法
        2.2.1 研究区域
        2.2.2 数据来源
        2.2.3 问卷设计
        2.2.4 调查对象选择
        2.2.5 半结构化访谈
        2.2.6 数据处理
    2.3 结果
        2.3.1 人兽冲突空间格局
        2.3.2 人熊冲突经历
        2.3.3 人熊冲突主要类型
        2.3.4 人熊冲突季节差异
        2.3.5 牧民对棕熊的态度
    2.4 讨论
3 人熊冲突风险区识别研究
    3.1 引言
    3.2 研究方法
        3.2.1 数据来源
        3.2.2 环境变量
        3.2.3 风险预测模型
        3.2.4 风险扩散路径识别
    3.3 结果
        3.3.1 模型精度验证
        3.3.2 风险区分布
        3.3.3 风险扩散路径
    3.4 讨论
4 人熊冲突驱动因素研究
    4.1 引言
    4.2 研究方法
        4.2.1 人熊冲突驱动因素筛选
        4.2.2 半结构化访谈
        4.2.3 旱獭密度调查
        4.2.4 基于粪便DNA技术的棕熊食性分析
        4.2.5 棕熊食物选择与环境因素的关系
    4.3 结果
        4.3.1 牧民生活习惯变化
        4.3.2 棕熊种群数量变化
        4.3.3 棕熊自然食物变化
        4.3.4 棕熊食物资源利用
        4.3.5 人熊冲突原因认知
    4.4 讨论
5 人熊冲突缓解措施实施成效评估
    5.1 引言
    5.2 研究方法
    5.3 结果
        5.3.1 防熊措施及其效果
        5.3.2 人熊冲突补偿方案
        5.3.3 潜在防熊措施选择
        5.3.4 潜在补偿方案认知
    5.4 讨论
6 研究结论与对策建议
    6.1 研究结论
    6.2 对策建议
        6.2.1 防止棕熊入室破坏
        6.2.2 减少棕熊捕食家畜
        6.2.3 训练和转移问题熊
        6.2.4 完善补偿方案
        6.2.5 改善牧民生计
        6.2.6 开展综合研究
参考文献
附录
在读期间的学术研究
致谢

(8)烟草工业企业扶贫开发问题与对策研究 ——以红塔集团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意义
        (一)理论意义
        (二)实践意义
    三、文献综述
        (一)国外研究现状
        (二)国内研究现状
        (三)国内外文献述评
    四、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一)研究内容
        (二)研究方法
    五、研究创新与不足
        (一)研究创新
        (二)研究不足
第二章 相关概念的界定及理论基础
    一、相关概念的界定
        (一)烟草工业企业
        (二)扶贫开发和定点扶贫
    二、理论基础
        (一)贫困治理理论
        (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三)现场管理理论
第三章 烟草工业企业扶贫开发概述
    一、全国脱贫攻坚形势
    二、烟草行业扶贫开发的特殊性和必要性
        (一)烟草行业的特殊性
        (二)烟草行业扶贫开发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三、烟草行业扶贫开发的总体情况
        (一)行业扶贫开发相关政策和要求
        (二)重点工作及措施
        (三)行业定点扶贫情况
第四章 红塔集团扶贫开发现状
    一、红塔集团简介
    二、红塔集团扶贫开发发展历程
        (一)公益捐赠阶段
        (二)新农村建设阶段
        (三)精准扶贫阶段
    三、扶贫开发历程中的典型模式
        (一)扶贫车间——玉溪卷烟厂“第一车间”模式分析
        (二)田园综合体-玉溪庄园模式分析
        (三)农业合作社模式分析
        (四)扶贫人才队伍建设“选-练-留-升”模式
    四、各定点扶贫点扶贫开发现状
        (一)集团机关扶贫“谦哲村”现状
        (二)玉溪卷烟厂扶贫“美党村”现状
        (三)楚雄卷烟厂扶贫“路上村”现状
        (四)大理卷烟厂扶贫“早阳村”现状
        (五)昭通卷烟厂扶贫“桐梓村”现状
    五、集团扶贫开发综述
        (一)系统推进,组织保障,职责落实
        (二)多措并举扶贫开发
第五章 红塔集团扶贫开发问题及原因分析
    一、集团扶贫开发总体存在的问题
        (一)集团缺乏系统全面的扶贫管理准则
        (二)大理卷烟厂扶贫点早阳村还未脱贫摘帽
        (三)脱贫质量不高
        (四)缺乏贫困治理风险防范意识和机制
        (五)贫困户与非贫困户福利悬崖效应明显
    二、集团各扶贫点分别存在的问题
        (一)各扶贫点分别存在的问题
        (二)各扶贫点问题综述
    三、集团扶贫开发问题原因分析
        (一)集团参与扶贫受牵制约束
        (二)战略秉承、政策宣贯渗透不到位
        (三)扶贫点多,较难形成标准和管理
        (四)扶贫队伍扶贫技能欠缺
第六章 红塔集团扶贫开发策略与对策
    一、红塔集团扶贫开发发展策略
        (一)建立健全集团扶贫管理准则
        (二)助力“早阳村”打赢脱贫攻坚战
        (三)多元维度贫困治理提高脱贫质量
        (四)建立贫困风险防范机制巩固脱贫成果
        (五)注重非贫困户与贫困户的均衡发展
    二、红塔集团各驻村点扶贫开发对策
        (一)确保“谦哲村”茶叶初制合作社的科学运作
        (二)巩固“美党村”脱贫成果,持续发展
        (三)完善推进“路上村”各项扶贫措施
        (四)奋力实现“早阳村”脱贫摘帽
        (五)谋划“桐梓村”长远发展
    三、对烟草工业企业扶贫开发的借鉴启示
        (一)以品牌发展为导向,优化烟草主业产业扶贫
        (二)支部共建,引领扶贫
        (三)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
        (四)制定落实扶贫管理准则
结论与展望
    一、研究结论
    二、研究贡献与研究局限性
        (一)研究贡献
        (二)研究局限性
    三、未来努力方向
参考文献
致谢

(9)低碳视角下的城市滨河绿地更新设计研究 ——以天津中心城区二级河道沿线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低碳已经成为城市发展的共同目标
        1.1.2 园林绿地是实现低碳城市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
        1.1.3 当前天津城市滨河绿地面临着重要的机遇与挑战
    1.2 论题提出与研究内容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意义
    1.4 研究方法
        1.4.1 文献研究法
        1.4.2 实地调研法
        1.4.3 综合评价法
        1.4.4 归纳演绎法
    1.5 研究框架
    1.6 国内外研究综述
        1.6.1 城市滨河绿地
        1.6.2 低碳园林绿地
        1.6.3 综述小结
    1.7 创新点
第2章 城市滨河绿地低碳更新设计研究基础
    2.1 相关概念界定
        2.1.1 城市滨河绿地
        2.1.2 低碳与低碳景观
        2.1.3 绿地更新设计
    2.2 相关理论基础
        2.2.1 可持续发展理论
        2.2.2 循环经济理论
        2.2.3 全生命周期评价理论
        2.2.4 理论小结
    2.3 国内外优秀案例分析
        2.3.1 滨河绿地改造案例中的低碳策略
        2.3.2 其他绿地设计案例中的低碳策略
        2.3.3 案例小结
    2.4 城市滨河绿地低碳更新设计目标、要素与影响因素
        2.4.1 设计目标
        2.4.2 设计要素
        2.4.3 影响因素
    2.5 城市滨河绿地低碳更新设计要则
        2.5.1 高碳汇——自然为范,注重植物生态特性
        2.5.2 低碳排——适地适景,普及绿色能源设施
        2.5.3 高效能——有机循环,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2.5.4 可持续——低碳生活,科教引导长远发展
第3章 基于AHP法的天津中心城区二级河道滨河绿地低碳现状评价
    3.1 研究区域概述
        3.1.1 天津中心城区二级河道概况
        3.1.2 天津中心城区二级河道滨河绿地现状与发展要求
        3.1.3 天津中心城区二级河道滨河绿地分类
    3.2 样本的选取与调查
        3.2.1 样本的选取
        3.2.2 样本的调查
    3.3 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3.3.1 构建原则与依据
        3.3.2 目标层与准则层的选定
        3.3.3 各指标的描述、计算方法及其评价因子评分标准
        3.3.4 综合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3.4 评价指标权重的确定
        3.4.1 构建判断矩阵
        3.4.2 各层权重的计算及一致性检验
        3.4.3 总权重的计算及综合评价指标权重确定
    3.5 评价过程及综合计算得分
        3.5.1 评价过程
        3.5.2 综合计算得分
    3.6 结果分析与问题总结
        3.6.1 植物固碳方面
        3.6.2 节水与水资源利用方面
        3.6.3 节能与能源利用方面
        3.6.4 节材与材料利用方面
第4章 低碳视角下的天津中心城区二级河道滨河绿地优化策略
    4.1 适宜三种类型滨河绿地的综合低碳更新设计策略
        4.1.1 保留原有树种,避免大树移植
        4.1.2 选择乡土和高固碳植物品种,丰富植物多样性
        4.1.3 选用野生地被植物,合理构建地被空间
        4.1.4 多种雨洪管理措施结合,实现雨水资源化利用
        4.1.5 应用节水灌溉技术,制定高效灌溉计划
        4.1.6 普及可再生能源,丰富节能设施类型
        4.1.7 推广普及低碳理念,融入津城文化特色
    4.2 适宜公共活动型滨河绿地的低碳更新设计策略
        4.2.1 补植高大乔木,增加冠层空间绿量
        4.2.2 注重岸线景观性,提升滨河空间形象
        4.2.3 选用绿色环保材料,营造多样化铺装
    4.3 适宜生活服务型滨河绿地的低碳更新设计策略
        4.3.1 有效利用立体空间,积极拓展绿化用地
        4.3.2 注重岸线亲水性,丰富市民滨水活动
        4.3.3 合理利用废弃材料,创意再造设施小品
    4.4 适宜生态景观型滨河绿地的低碳更新设计策略
        4.4.1 构建复层植物群落,引入适应性强的植物
        4.4.2 注重岸线自然性,提高滨河绿地生态
        4.4.3 收集自然废弃材料,实现就地有机消纳
第5章 低碳视角下的天津中心城区二级河道典型滨河绿地更新设计
    5.1 基地分析
        (1)基地区位与周边环境分析
        (2)基地类型与特征
        (3)现状分析——设施小品
        (4)现状分析——铺装
        (5)现状分析——植物
        (6)现状分析——驳岸
    5.2 更新设计原则
        5.2.1 结构的系统性
        5.2.2 功能的多样性
        5.2.3 生态的优先性
        5.2.4 形象的识别性
    5.3 总体规划设计
        5.3.1 总体规划布局
        5.3.2 铺装设计
        5.3.3 雨洪管理
        5.3.4 种植优化
        5.3.5 驳岸改造
        5.3.6 节能设施布置
    5.4 重要节点设计与设计前后对比
        5.4.1 生活服务型——W17 样地
        5.4.2 公共活动型——W18 样地
        5.4.3 生态景观型——W19 样地
    5.5 更新设计总结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综述
    6.2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A 样地调查表
附录 B 专家权重判断与计算表
附录 C 各样地赋值统计表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致谢

(10)超级电容储能的太阳能路灯控制系统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背景及研究目的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太阳能发电技术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1.2.2 太阳能照明技术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1.2.3 超级电容储能技术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本文的结构及主要内容
第2章 太阳能发电系统原理及仿真分析
    2.1 太阳能电池建模及仿真分析
        2.1.1 太阳能电池的等效电路
        2.1.2 太阳能电池的仿真模型
        2.1.3 太阳能电池的工作特性仿真分析
    2.2 最大功率点跟踪控制技术
        2.2.1 最大功率点跟踪控制原理
        2.2.2 最大功率点跟踪控制算法
    2.3 Boost型 MPPT控制器设计
        2.3.1 Boost型 MPPT控制器原理分析
        2.3.2 Boost型 MPPT控制器参数设计
        2.3.3 太阳能最大功率点跟踪控制系统仿真分析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超级电容储能系统的研究
    3.1 超级电容工作原理及特点
        3.1.1 超级电容工作原理
        3.1.2 超级电容性能特点
    3.2 超级电容充放电特性分析
        3.2.1 充电特性分析
        3.2.2 放电特性分析
    3.3 超级电容均压技术介绍
    3.4 多飞渡电容均压法
    3.5 开关电感均压法
    3.6 分层均压控制方法
        3.6.1 基于飞渡电容与开关电感的分层均压控制技术
    3.7 超级电容储能系统仿真
        3.7.1 超级电容储能系统仿真分析
    3.8 本章小结
第4章 太阳能路灯控制器硬件设计
    4.1 太阳能路灯控制系统整体方案设计
    4.2 核心处理器选型
    4.3 超级电容器充电控制电路设计
    4.4 电压电流采样电路设计
    4.5 MOSFET驱动电路设计
    4.6 环境光检测电路设计
    4.7 LED驱动电路设计
    4.8 本章小结
第5章 太阳能路灯控制器软件设计及整机实验
    5.1 系统软件设计
        5.1.1 主程序设计
        5.1.2 储能子程序设计
        5.1.3 照明子程序设计
    5.2 整机实验及结果分析
    5.3 本章小结
第6章 总结
致谢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研究成果

四、南京引进太阳能路灯(论文参考文献)

  • [1]喀斯特石漠化治理农村能源结构优化与低碳社区模式[D]. 郭应军. 贵州师范大学, 2021
  • [2]喀斯特农村太阳能资源评估与优化调控技术研究[D]. 孙若晨. 贵州师范大学, 2021
  • [3]乡村振兴背景下易地搬迁户后续扶持研究 ——以厂街乡为个案[D]. 罗男. 云南财经大学, 2021(09)
  • [4]乡村治理视角下农村基层党组织组织力提升研究 ——以苏北J村为例[D]. 孙经纬. 扬州大学, 2021(09)
  • [5]资源与规则:尕扎村社会转型实践研究[D]. 付吉力根. 内蒙古大学, 2020(01)
  • [6]基于绿色发展理念的汽车产业园区优化策略研究 ——以广州南沙区丰田汽车产业园区为例[D]. 颜丽琴. 华中科技大学, 2020(01)
  • [7]三江源地区人熊冲突特征、风险以及驱动因素研究[D]. 代云川.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 2020(01)
  • [8]烟草工业企业扶贫开发问题与对策研究 ——以红塔集团为例[D]. 袁武. 河南大学, 2019(02)
  • [9]低碳视角下的城市滨河绿地更新设计研究 ——以天津中心城区二级河道沿线为例[D]. 杨宁. 天津大学, 2019(01)
  • [10]超级电容储能的太阳能路灯控制系统设计[D]. 周长鹏. 长春工业大学, 2019(09)

标签:;  ;  ;  ;  ;  

南京引进太阳能路灯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