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加入WTO后,农业结构调整任务艰巨

我国加入WTO后,农业结构调整任务艰巨

一、入世后我国农业结构调整任务艰巨(论文文献综述)

赵其波[1](2015)在《区域农业安全理论及实证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综合运用系统科学、历史科学、地理科学与全球化理论,初步完成了区域农业安全理论构建,并应用理论从省域层次、国家层次、国际合作三个层次实证研究了中国农业安全状况,提出了中国农业安全体系建设基本战略,并以新疆为案例研究对象,进行了省域层次的农业安全体系建设的规划研究,提出建设目标及任务体系。研究取得的主要结论如下:1、区域农业安全理论结构包括:(1)完整的区域农业系统包括食品安全、粮食安全、农村牧区安全、农业地理安全、国际农业安全五项功能;(2)区域农业系统的食品安全、粮食安全、农村牧区安全、农业地理安全、国际农业安全功能变化累计产生的量变到质变变化过程构成了区域农业发展原理,因而农业安全功能结构具有动态变化特征;(3)区域农业安全的发展范畴为农业生产系统建设、农业社区系统建设、农业社会系统建设,主要路径为生态农业,重点为有机农业;(4)区域农业安全建设既是区域性问题,也是国际问题,需要通过国际农业合作实现发展目标,合作层次包括区域周边层次、洲际层次和全球层次上,合作方式为农业贸易、农业投资和体系建设。2、当前我国立足于国内、具有初步全球影响力的农业系统安全格局已经成型。农业系统总体稳定,但面临着食品生产面临较高质量风险,粮食生产面临一定资源和环境压力,农村牧区处于社会转型的困难阶段,地理安全形势较为严峻,国际农业安全形势稳定性较差等系统风险。今后应加快实施国家农业安全体系建设。总体目标为以食品安全、粮食安全、农村牧区安全、农业地理安全、国际农业安全五项任务,整体推进建设。基本战略包括:(1)农业生产体系建设重点实施农业国土资源综合开发战略、适度集约战略和生态农业发展战略;(2)农业社区体系重点实施国家农业空间功能定位战略、农村牧区“山水”社区发展战略、生态社区功能定位及开发与保护协调战略;(3)农业社会体系重点实施城乡一体化发展战略、农村多元化治理发展战略与现代乡土文化发展战略,等等。3、中国需要实行国内分区域协同战略,夯实对外合作基础;优先展开亚洲农业合作;实行重点与全面拓展结合方式,推进全球农业合作。在合作方式上,农业贸易的战略重点为逐步建设稳定的全球供应链和出口市场,提高国内农产品国际竞争力,建立国内产业保护机制、救济机制;农业对外投资的战略重点是加快形成全球优势地位。在农业引资方面的战略重点是促进引资由“量化引资”向“质化引资”的战略过度;在体系建设方面的战略重点是:完善中国在地理周边层次的合作制度,推动亚洲一体化制度建设,并逐步提升在全球层次各类组织中的地位和作用。4、新疆研究表明,省域区域层次农业安全体系建设的重要方向为有机农业,从有机生产、有机社区、有机社会三方面同步开展建设。新疆推进有机工程建设要着力构建“三大战略格局”:构建“天北和天南两带”为主体的有机生产示范工程战略格局;构建“一核两轴多组团”为主体的农村城镇设施体系和“三屏两环”为地理生态环境体系为支撑的有机社区战略格局;构建“城乡、地区、民族”三元和谐发展的有机社会战略格局,实现地理系统生态、经济、社会功能协同发展。

肖文兴[2](2012)在《加入世贸组织对中国农业产业安全的影响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也是一个发展中的人口大国,农业产业的发展关系到国家的粮食安全,关系到近九亿农业人口的生存问题和全国人民的基本生活保障,关系到国民经济的协调、健康、持续发展。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对农业进行扶持和保护是当今世界各国的普遍做法。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中国农业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因此,对农业进行保护,确保入世后的农业产业安全不仅是必要的,而且非常紧迫。农业产业安全是指一个国家的农业在经受国内外各种不利因素的影响时,能够基本上不受威胁、干扰和破坏而保持正常的运行和发展,不会引发国内农产品供给的严重不足,它是国家经济安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提高农业竞争力是保障农业安全的基本手段。加入世贸组织后农业产业安全面临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和新形势下的挑战,如外资对我国农业的控制增强,潜在风险增加;国际农产品市场对我国农产品市场的影响日益加深,农产品国际贸易环境不容乐观;我国农业产业链不发达,产业整体竞争力受到制约等。经济全球化通过金融全球化、生产全球化、贸易投资全球化加剧了全球农业产业的竞争。一些开放度高、缺乏有效调控手段的产品受贸易和外资进入影响大,产业安全状况面临非常严峻的挑战,其中羊毛、棉花、大豆是较为典型的三个品种。加入“WTO”后,我国的经济作物所受到的影响相对较大一些,包括棉花、糖料作物和油料作物;在粮食作物中受到冲击最大的是玉米、大豆和大麦。而小麦和大米受到的影响相对较小;入世会对水果、蔬菜和畜产品带来有利影响。加入“WTO”给中国农业带来的冲击大于机遇。根据何维达和何昌(2002)的研究,中国农业在2001前基本安全,本文改进研究方法,借鉴全球最具权威性的关于产业国际竞争力的研究机构IMD和WEF在整合国际竞争力的多指标体系时的方法,建立农业产业安全评价模型。用模糊综合评价法得出探索性的结论:根据本文的研究,加入“WTO”后,2002-2009年,中国农业的安全度虽然有所下降,但中国农业仍然是“基本安全”,接近“不安全”的边缘,因为有一些不安全因素增加,需要建立预警机制,采取防范措施。与其他一些研究者的结论基本一致。而且,首次对湖南农业产业安全状况进行了实证分析。对加入“WTO”给中国农业带来的影响进行了全国范围内的问卷调查。同时,编写了附录一的案例:“中国反贸易壁垒第一案”。根据农业产业安全评价的五个安全度区域及其状态标识本研究创新地设置相应的预警灯信号,并采取相应的措施。其它国家农业保护政策启示我们:应完善我国的合规性贸易壁垒体系,有效保护我国农业;产业保护与产业结构的优化结合起来,才能实现产业的良性发展;扩大内需和开拓国际市场应并重,重视对农业的合理支持;保护手段力求多样化和灵活性;利用世界贸易组织程序性规定,加强国内农业保护;运用世贸组织有关知识产权保护的协议和规定,加强对本国地方名特农产品的品牌保护。在世界贸易组织《农业协议》下,我国要全面深化农业体制改革;加快农业结构调整;建立农业创新体系;建立农业保障体系,保持农业可持续发展;实行乡镇企业的战略性调整,加速农村城市化建设;提高中国农产品国际竞争力,利用国际市场扩大农产品出口;推进农业税制改革和国家财政支持,合理利用外资。我们必须要构筑起确保中国农业产业安全的“防火墙”,树立“大开放”、“大发展”、“大安全”的农业产业安全观,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于扩大开放的相互依存中促进大发展,于大发展的相互合作过程中谋求大安全。但是,农业产业安全具有其产业特色所要求的特殊性,应采取如下保障措施:树立新的国家产业安全观;健全相关法规体系,提升农业产业竞争力;统一规划农业产业安全体系,建立专门的产业安全机构;建立灵敏有效的安全预警系统,防范产业安全风险;积极参与多边贸易谈判,利用决策机制维护农业产业安全;用好用足WTO赋予的特殊和差别待遇,积极进行发展战略和贸易政策的调整;充分利用WTO贸易救济机制和争端解决机制,实施多元化出口战略,出口国家、出口产品多元化;中国农业企业要做大做强,建立完整自主的产业链条,形成自主品牌,自主定价体系,降低对外依存度,促进产业的良性发展,抵御外部冲击,保障产业安全。

尤晓林[3](2009)在《WTO后过渡期黑龙江省农产品出口贸易问题研究》文中认为在“WTO后过渡期”,一些经过三年适度保护的产业领域将陆续结束过渡期,开始到达“入世”承诺的终极目标。在农业领域,我国步入“WTO后过渡期”以后,WTO规则下的农产品贸易要求各国只能通过有限关税措施对农产品进口进行限制,不能或尽量减少非关税使用。而随着各国国内农产品市场的逐步放开,和各个区域农业政策不同而导致农产品国际贸易不能完全按照自由贸易原则进行,随着加入WTO农产品贸易和市场更加开放,我国农产品整体竞争力的降低将成为不可逆转的趋势,在复杂的国际形势下,我国农产品贸易面临着各种压力和风险。本文以“WTO后过渡期黑龙江省农产品出口贸易问题研究”为题对黑龙江省在“WTO后过渡期”的农产品出口贸易进行深入的分析研究。即从WTO规则解读和黑龙江省农产品出口政策研究出发,以国内外相关理论为基础,研究区域农产品出口与WTO规则应用,根据黑龙江省的农产品出口贸易及政策体系现状,建立黑龙江省农产品的WTO农业政策干预模型,并以设置不同参数组的方式,对黑龙江省粮食、畜牧产品和果蔬产品出口政策的评价实现良好的适应性和拟合优度,并根据模型预测和评价,针对黑龙江省农产品出口贸易相关政策和措施调整,提出建议。通过对WTO相关规则阐述与解释,国内外应对措施和相应效果与政策调整,结合黑龙江省农产品出口贸易实际状况,分析黑龙江省运用这些规则和措施的效果,并且建立评价指标体系,建立模型实证考查政策变化对黑龙江省农业贸易的影响,并在实证基础上给出相应的政策建议。分别从理论基础、宏观政策分析、黑龙江省省情、评价指标体系及应用、模型实证与政策建议等几个层次展开分析和论述。首先,主要讨论贸易政策与格局演变下,世界各国的应对措施和效果,为本文的研究提供了现实参考,提出本文的逻辑框架,并着重谈论农业协议产生过程和主要内容,其次,对包括中国农业政策在入市后的调整与适应,应用规则前提下国内农业的支持内容与作用,与国外农业支持政策的不同与对比在内的内容进行了探讨和研究,在历史分析和国内外对比的基础上,提出优化和完善我国农业国内支持政策的相应对策措施。再次,在前几部分中的理论阐述和中国应对农业开放对策措施基础上,对黑龙江省实际进行实证,并且通过建立出口效率的评价指标体系定量测量了黑龙江省农产品出口的效率,通过政策干预模型的建立与应用,考查了建立WTO后过渡期黑龙江省农产品出口中存在的诸多问题。最后,是全文总结和对策建议,主要对以上分析得出的基本结论进行总结和概括,提出利用规则前提下促进黑龙江省农产品国际贸易的相关对策措施。本文系统地对WTO规则、WTO后过渡期的特征、黑龙江省农产品出口贸易的现状、存在的问题以及发展趋势进行分析,同时分析区域政策对农产品出口贸易的影响。以国内支持、财政补贴、市场准入和动植物卫生为重点,分析了我国在WTO后过渡期政策层面调整应对复杂的农产品国际贸易环境,其中分析了黑龙江省的农产品出口贸易问题。提出应充分利用国际分工和黑龙江省的比较优势,打好品牌战略。利用黑龙江省的土地和水资源优势及气候条件,发展本省的支柱产品出口,如黑龙江的大豆产业可以利用我国特殊的劳动力资源优势,加强农产品贸易加工产品的出口。先进的农产品加工是提升产品质量与竞争力,提高农业效益的重要途径。增强农产品加工环节,加强农产品出口贸易是一项既扩大出口又解决过多剩余劳动力资源的好方法。继续加强对俄罗斯的边境贸易,进一步开发日本、朝鲜、韩国等国家的边境贸易及非洲国家的市场。中俄有着超过4300公里的共同边界,交通运输条件便捷,地缘优势突出。近年来中俄经贸合作日趋活跃,为中国进一步扩大农产品对俄出口创造了有利的外部环境,并有利于进一步开发黑龙江省农产品出口的潜力。建立健全农产品出口质量监管体制。现行的出口农产品质量管理体制仍存在多头管理、分而治之的现象。如畜禽产品,出口过程中国内的商检部门要检测检疫,畜牧部门也要检测检疫,而且部门之间宽严不同,标准不一。这种多头检、重复检、矛盾检的做法,不仅令出口企业左右为难,增加不必要的负担,而且使出口产品质量得不到根本保证。完善基础设施,提高农产品附加值。这是扩大农产品贸易强化硬件和改善软件的需要,条件成熟时可在俄境内选择适宜地点建立仓储基地或批发中心,同时发展果蔬产品的加工业务,开发果汁、罐头及各类深加工产品,提高对俄出口农产品的附加值。建立健全应对预警机制。健全应对预警机制可以及时指导企业改进生产,提高产品质量,规避出口风险,改进企业管理和积极参加应诉工作,以确保黑龙江省出口贸易发展。本研究从区域农业品出口政策调整的角度来分析黑龙江省农产品出口贸易问题,不仅局限于对作为外因的WTO规则的解读,还进一步对显着影响区域农产品出口贸易的区域政策制度的演变和调整进行分析。在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上,由于政策及其效应研究问题的性质,大量引入定性变量,以点带面,构建出完整并且真实的政策评价指标体系,对政策干预的影响,建立干预分析模型,研究农产品出口问题,并进行了统计分析和预测。

李谷成[4](2008)在《基于转型视角的中国农业生产率研究》文中指出改革开放30年来的整个转型期,在农业资源禀赋状况并不十分理想的情况下,中国人民以自己的实际行动有力地回答了“谁来养活中国”的难题。而且,转型期中国农业在实现自身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的同时,还不断适应着中国已经发生并仍然正在发生的大规模经济与制度转型过程。如何正确总结中国农业在过去30年所取得的成功经验,又还存在哪些不足,不仅对于未来中国至关重要,而且可以为其他发展中国家提供有益借鉴。坚持实现从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向集约型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是未来农业取得成功的关键,也是农业面临着外部条件剧烈变化的必然选择。作为集约型增长方式的集中体现,全要素生产率反映了投入产出过程中生产单位将投入转变为产出的转化效率,诸如技术进步、效率改善、制度变迁和人力资本等传统生产要素投入之外的因素对于产出增长的贡献和作用,最终都会体现在全要素生产率的变化之上。全要素生产率理论因为其宽阔的视野和巨大的兼容性成为一个相当理想的分析框架。整个论文基于转型的视角,以全要素生产率理论为理论框架,以生产前沿面方法为实证框架,采取理论分析与实证分析相结合的方法,结合农业经济学、发展经济学、技术经济学、新制度经济学、人力资本理论和可行能力方法等原理,在基本面上对中国农业的供给面进行研究。主要研究内容包括农业生产中的要素利用特征,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省区变化模式(时间和空间),行业基础,增长因素分析(微观和宏观)和人力资本投资价值等。论文主要从微观家庭禀赋、宏观制度变迁、人力资本和可行能力方法的角度深入探讨促进中国农业发展、增加农民福祉的具体政策实现路径,为深入理解转型期中国是如何改造传统农业的提供政策依据。论文属于事后研究的范畴,按照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的原则,采取微观与宏观相结合的分析框架,全文共分作7章。第1章,论文导论部分。作为全文的一个鸟瞰,本章首先对论文的选题、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做出说明。其次,详细阐述了论文的工作目标和研究内容,及其在论文中是如何组织布局的。第三,详细交代了论文的研究视角,包括基本假定、研究方法和详细的数据来源。最后,是文献综述部分,除了对所涉及到的相关理论进行阐释以外,重点是对相关领域的国内外研究动态进行述评。第2章,提供一个关于农业生产率方面的总体中国印象,即对转型期农业生产率增长的历史变迁和基本事实进行讨论。这主要包括单要素生产率增长与其所反映技术进步特征的实证,然后借助于生产前沿面方法的非参数分解框架,对总量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增长进行度量和分解。本章的重点是对转型期中国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增长与源泉的时空演变(时间演变、空间分布和空间演变)模式进行实证分析,并立足于经济增长收敛性理论对其绝对收敛和条件收敛性等进行实证检验。第3章,寻找转型期中国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增长、分解与变迁的行业基础。立足于宏观和总量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分析基础,本章借助于生产前沿面方法参数分解框架和《全国农产品成本收益资料汇编》微观行业数据,对转型期农业内部21个行业的全要素生产率增长进行度量和分解,以此寻找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增长与源泉的行业基础,夯实整个论文的实证根基,得出更具针对性的政策建议,使之不会因为行业差异所导致的偏差而产生政策上的误导。第4章,寻找转型期农业生产率增长的微观决定性因素与源泉。本章以湖北省农户微观数据为例,从农户家庭禀赋的微观视角来寻找农业生产率的微观决定因素与增长源泉,为整个论文研究工作和政策建议提供微观基础。针对发展中国家农业效率与农户规模之间存在着负向关系命题的讨论,本章在一个更为宽阔的视野内详细讨论了“小农户更加有效率吗”这一命题,这一视野包括劳动生产率、土地生产率、成本利润率、全要素生产率和技术效率等,从而弥补了传统研究往往只从土地生产率角度进行分析的局限性。第5章,寻找转型期农业生产率增长的宏观决定性因素与源泉。本章首先在对转型期中国农村主要经济制度变迁进行历史回顾和性质分析的基础上,对其在省际层面上进行有效数量化,然后通过建立省际面板数据固定效应模型,从制度变迁的宏观视角,实证分析了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增长与构成的宏观决定因素和机制,深入探讨宏观经济制度变迁对于整个农业生产率的影响作用。整个工作在前文微观分析的基础上,深入探讨了论文研究对象的宏观表现。第6章,探讨人力资本投资与农业生产率之间的关系,对人力资本投资所具有的更为根本性的构建性价值予以高度强调。本章首先在对各省区农村人力资本存量进行定量估计的基础上,对农村人力资本投资作用于农业增长的直接要素效应和间接效率效应进行有效区分与实证估计,总的来说,这是一种工具性作用。然后,基于人类发展的发展观和阿马蒂亚·森的可行能力方法,本章从农民应当充当中国农业转型过程的主体性角色出发,全面论证了对农民进行投资和“能力建设”对于提升农民参与整个农业发展和中国发展过程的可行能力所具备的构建性价值。第7章,论文基本结论和研究展望。包括论文整个研究所获得的基本结论和所蕴含的政策含义,属于总结性述评。除了论文在前人工作基础上可能取得的创新以外,还包括其中所存在的不足之处,以及针对这些不足,论文需要在哪些方面做进一步的研究,是为研究展望。论文基本结论认为,坚持向以扩大全要素生产率贡献为目标的集约型增长方式转变,是过去中国农业取得成功的重要原因,也是未来的重要发展方向。即使考虑作为一种集约型增长方式,从其具体实现路径来看,实现技术进步与效率增进并存的“双驱动”型生产率增长才是未来农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理想模式。总的来看,中国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增长主要由前沿技术进步贡献,效率改善的作用有限;其对整个农业增长的贡献基本上是顺周期的,与各省区的经济发展程度高度相关;除了存在条件收敛性以外,其并不存在其他收敛性情况。从农业内部的各行业估计来看,不同行业之间的生产率增长模式存在显着差异,需要采取差异性政策措施,其中普遍的技术进步特征与效率恶化现象主要发生在上世纪90年代以来。从生产率的增长因素分析来看,农户微观家庭禀赋和宏观经济制度变迁是影响着其增长的重要决定性因素。论文基本结论还认为以往关于农业效率与农户规模之间存在着负向关系的假说需要在一种更为宽阔的视野内予以全面审视,小农户是否真的享有相对于大农户效率上的比较优势取决于整个政策导向上需要优先考虑的政策目标。而农村人力资本投资除了对农业增长存在着直接生产要素效应和间接生产率效应的工具性价值以外,更为根本的是其对于整个人类发展具有更为深刻的构建性价值。

金赛美[5](2006)在《现代农产品市场体系构建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农产品市场体系与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国家对农业的支持保护体系,被视作适应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农村经济体制的三大支撑。无论是从健全、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一长远目标,还是从当前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需要来看,开展现代农产品市场体系问题研究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试图从纵向的角度,梳理我国现代农产品市场体系发育、演变的过程,探讨我国在构建现代农产品市场体系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接着,从横向展开的角度,剖析我国现代农产品市场体系的结构和机制,把握其主要特征。在历史和现实分析的基础上,进一步分析现代农产品市场体系的一般理论。结合中外对比分析,在厘清相互间的现存差异性的同时,强调应尽可能地借鉴那些体现现代农产品市场体系共同特征的成功做法和经验。特别是在我国加入WTO后,进一步完善我国现代农产品市场体系,要求稳步推进WTO框架下现代农产品市场体系的改革和创新。文章的内容和结构,摘要如下: 导论部分对现代农产品市场体系的相关范畴、研究的意义和现状,以及本文的研究方法等进行了说明。农产品市场体系作为我国社会主义市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属于一般商品市场,因此,在整个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处于基础的地位。所谓农产品市场体系,是指相互联系的各类农产品市场的有机统一体。现代农产品市场体系问题历来受到各级政府部门和学术界的高度重视。但从国内外学术界的研究现状来看,多分别从某一特定的视角分开进行,迄今尚未有从综合、系统的角度,对这一问题展开集中、深入研究的有效成果。结合我国现代农产品市场体系建设实践的具体特征,试图综合运用农产品流通理论、农产品国际贸易理论、农业组织理论、战略管理理论等相关的分析方法,研究我国农产品市场体系的基本架构和运行机制,并尝试解决一些在现代农产品市场体系研究中客观存在但却被忽略的重要问题,这对于促进我国现代农产品市场体系的完善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无疑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第一章梳理了现代农产品市场体系的历史演变过程,并分析了我国现代农产品市场体系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我国现代农产品市场体系的产生形成以改革开放初期农产品统购统销到营销市场化为标志,到上个世纪90年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目标确定后,进入加速发展时期。目前,我国农产品市场体系建设取得了突破性进展,但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实际要求来看,近年出现的农产品“卖难”问题仍是农产品市场体系存在问题的综合反映。现代农产品市场体系发展、完善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主要有:农产品市场体系不健全;农产品市场主体

周学武[6](2006)在《农业综合开发投资创新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农业综合开发是国家支持农业发展的重要手段,是巩固和加强农业基础地位、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国际竞争力、推进农业现代化、加快农业生产结构调整、推动农业的产业化经营,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大战略和制度安排。15年来,中国农业综合开发快速推进,已经取得巨大成绩。但现阶段面临最严重的发展障碍是投资不足。为了寻找破解投资不足难题,本文借鉴演化经济学、公共财政学、新制度经济学、预期理论和博弈论等理论和方法、从理论、指导思想、机制、制度和方法系统地探讨了农业综合开发投资创新问题。本文在理清农业综合开发变迁路径的基础上,揭示其被锁定低水平投资和边际投资报酬递减的状态之中,指出农业综合开发投资创新是破解投资不足的唯一出路。从农业综合开发所处国内国际环境(农业发展新阶段、农业国际化和WTO规则、农业市场经济发展和农业财税体制改革)阐述农业综合开发的所负担的历史使命和创新的必要性。在理论创新上主张引用公共财政理论、制度创新理论、农业投资理论和比较优势理论,同时借鉴发达国家农业综合开发经验,提出了新阶段农业综合开发投资创新的总体框架:目标取向、主要任务、指导思想、基本原则、投资思路、投资机制、投资制度、管理过程和方法。在思路创新上,主张用工业化理念谋划、用现代农业理念运作、用政府公共工程理念指导农业综合开发。针对农业综合开发投资不足的机制原因,从提高投资各方的投资预期、构建合作型投资博弈和改善资金拨付和项目建设的委托代理关系等方面健全农业综合开发机制的新思路。针对农业综合开发投资不足的制度原因,指出了农业综合开发投资制度创新基本路径、主要内容、制度环境优化、投资政策调整和项目资金管理制度。在农业综合开发投资管理方法创新上,设计出项目区选化模型和项目设计优化模型。

刘立勇[7](2005)在《当代中国农业现代化道路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当代中国,解决农业、农民和农村发展问题,必须走农业现代化道路。这是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历史任务的基本要求,是在经济全球化下中国农业走向新的发展里程的标记。中国是一个从旧的农业大国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发展中国家。农业的现代化决定着中国现代化的真实进程。中国农业的现代化道路应当具有自己的特色而又适合世界现代化的一般规律,应当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未来中国经济与社会进步的目标相一致,成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组成部分。关于中国农业现代化的一系列根本性问题,关系到21世纪中叶实现中国现代化基本目标的大局。因此,理清当代中国农业现代化中提出的基本问题,认识中国农业现代化道路的特殊性和发展趋势,在实践中选择“三农”问题的解决路线,都具有重大的意义。 论文运用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从中国现代化和农业发展的实际出发,以科学发展观来探讨面向新世纪的中国农业现代化道路。联系国内外农业现代化历程和作者二十多年的农村工作亲身经历,从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的新视角上,深入探讨当代中国农业现代化的主要问题,是一个涉及面广阔的大课题。本文的工作则在于总结农业现代化的历史经验,明确中国农业现代化的必然性,在农业现代化的创新中寻找中国农业发展的出路,在农业生产方式、农村制度变革、农业政策调整和外向型农业模式建设方面,形成关于中国农业发展的基本方向的认识,为当前中国农业的现代化实践服务。这些探索可能是初步的、宏观的,但都是在我国农业现代化实践中提出的问题,是中国现代化过程中迫切需要解决的,并将在今后现代化推进中表现出长久价值。 全文分绪论和六个部分,绪论在总结、评鉴国内外农业现代化研究与实践的基础上,阐述了当代中国农业现代化的重大意义,概括了本文的主线、内容结构及研究方法。然后,分六个部分,将当代中国农业现代化道路作为一个有机整体,展开对其主要方面的研究。 第一部分“农业现代化基础论”,研究我国农业的生产关系问题。我国农业生产关系的两次历史性重大变革,大大提升了农业生产力,为中国农业的现代化和全

辛秀琛[8](2004)在《加入WTO后胶东地区农业发展制约因素及对策研究》文中认为当前,对WTO背景下的中国农业发展的研究可谓汗牛充栋,但对区域性的农业发展如何应对入世后所面临的种种挑战的问题的研究却并不多见。区域性农业因其独特的地理特点和农业生产特点,其应对措施也往往不尽相同。 山东是农业大省,胶东地区因其优越的区位优势和自然条件而具备现代农业生产的一些有利条件。如何打破发展障碍、将这些潜质发挥出来,在山东省乃至全国率先实现现代化大农业的生产模式是个值得研究的问题。 本文从经济学、社会学的视角,采用文献调查、实地考察和访谈、问卷法、比较研究等研究方法,通过对胶东地区实际情况的考查,比照入世背景下我国所存在的“三农”问题及入世后为我国农业发展所带来的冲击和机遇,分析了制约胶东地区农业发展和适应国际市场需要的主要因素,提出了在新形势下发挥当地地理、资源和人才优势,抓住机遇,利用国家农业结构调整的有关政策,确立以国内外两个市场为导向,以高新技术为支撑,以“三高”农业为重点,实施农工贸一体化经营的对策。在此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加大资金投入,加强体制创新,推动农业技术进步,发展绿色食品,改变传统农业发展模式,发展特色经济,实现高投入、高产出、高效益,走现代农业发展道路等政策性建议。

杜江[9](2004)在《入世后的粮食安全:经济发达地区耕地保护研究——以江苏省为例》文中提出农业长期以来在许多国家都受到很强的政府干预,导致这种干预的原因包括稳定和增加农民收入,保障粮食安全,保障国民经济其它部门的发展等等。这些理由往往是由于社会和政治方面的考虑,而非出于纯粹的经济方面的考虑,我国也不例外。 考虑到我国人口基数过大,粮食安全问题一直是政府和学者关注的焦点。由于研究方法与视角的不同,学者之间的观点也有较大的分歧与争论。目前的研究大多集中于全国范围内的粮食总量考虑,很少有人研究区域差异因素所导致的区域粮食安全政策也应有所不同。尤其对于我国来说,东、中、西部地区的自然条件、经济状况和人口分布差异很大,各地区之间的粮食安全和耕地保护政策理应有所不同。针对区域特点分析相应的政策,有利于区域之间的相互协作,从而带来粮食安全成本的节约,促进耕地资源的合理利用。 当前区域性粮食安全对全国粮食安全至关重要,尤其经济发达地区将是实现我国粮食安全的重点地区。一方面,经济发达地区既是粮食需求增长最快的地区,也是粮食供给最不稳定的地区。另一方面,经济发达地区的经济增长模式将会对我国中西部地区产生示范效应。如果经济发达地区在粮食安全问题上不保持足够谨慎,将会对粮食主产区产生不小的消极影响,最终影响全国的粮食安全水平。本文将以江苏省为例,阐述经济发达地区粮食安全与合理的耕地保护政策。 首先,本文对入世与我国粮食安全的关系进行分析。入世以后一方面将打破我国粮食流通的国有垄断体制以提升效率水平。另一方面,入世意味着减少关税和非关税壁垒,从而使WTO成员国之间资源配置更大程度体现它们各自要素禀赋和比较优势结构。对于我国来说,具有土地密集型特征的粮食,其进口将可能会较快上升,而劳动密集型的蔬菜、水果等农产品,其出口量将上升。本文从粮食与粮食安全的概念入手,分析入世对我国农业带来的冲击,并分别从粮食进口、国内支持政策两方面具体阐述入世与粮食安全的关系。 其次,分析了入世与耕地保护的关系。本文认为入世将导致的粮食进口,我国进口一部分粮食可以视为进口一部分耕地,有利于在全球范围内优化耕地资源的配置。本章从入世对耕地保护带来的冲击入手,分别从农产品贸易、绿色壁垒和生态体系建设三方面阐述入世与拼地保护的关系. 第三,从实证角度出发,分析江苏省拼地资源状况,粮食安全状况,江苏省已从旅食调出省份变为基本平衡省.采用灰色预浏、主成分分析等方法,研究江苏省的拼地资源、旅食安全趁势,对影响根食生产的因素进行分析,并对江苏省未来时期的旅食雷求1、拼地底线进行佑算预浏,对加入盯O后经济发达地区的拼地保护政策提出政策建议.

侯满平[10](2004)在《黄淮海平原农业结构调整及农业发展战略研究》文中提出我国农业发展已经进入了一个新阶段,农产品生产能力已经得到提升,但面临着自然资源、生态环境及加入WTO后的国内外市场的多重约束。黄淮海平原是我国最大的平原,已成为“北粮南调”的重要农产品基地,其面临着全国农业发展相同的境遇,但又有着本区域农业发展特有的挑战。 系统考查了国内外农业发展及相关研究的基础上,认为研究黄淮海平原农业结构调整及其发展战略,对解决黄淮海平原农业水资源短缺,土地资源高效利用,农业可持续发展,并参与WTO框架下的世界农产品市场,提高农民收入,具有理论的和现实的重大战略意义。 农业是一复杂的巨系统,其肩负着生产粮食、发展经济及保护改善生态环境等多重功能。既要遵循自然规律,也要遵循经济规律,因此文中以自然地域分异规律、生态经济理论、农业区位理论、比较优势理论及规模报酬理论等作为研究区域农业的基础理论;以区域农业发展的可持续农业理念作为指导思想;以农业农村发展三个阶段理论作为区域农业发展战略理论。 总体上考察了黄淮海平原农业生产历史、现状形势;浅析了黄淮海平原的水系变迁,土壤演变过程及其经济区位条件的形成,初步探讨了该平原农业发展的先决条件。运用Mapgis软件建立了该平原农业系统数据库,在此基础上,分析了该平原主要农产品生产的态势及农业发展面临的挑战。农产品生产在我国占有绝对优势,但其受结构调整的影响也发生了波动性变化,其产品质量面临着国内外市场巨大的挑战,农民收入也面临着增长缓慢的挑战;水资源受种植制度、气候变化及利用率低等多种因素的胁迫作用,严重短缺;耕地资源近年来大量减少,受自然及城市化进程等因素的影响,稀缺程度加大。分析表明其资源利用还是高投入、高能耗、重污染的模式。通过这些系统的分析为结构调整及发展战略的形成提供了定性定量基础。 研究农业结构调整提出了调整的三大目标:效益目标、质量目标及农民目标。结构调整应遵循区域农业发展的基本理论及粮食安全等多条原则;从整体产业结构来论,第一产业有明显下降趋势,第二产业表现为波动变化,第三产业整体上升;该平原农业结构调整的重点是种植业内部的调整、种植业与畜牧业结合。 初步预测了未来耕地供需量与水资源需求量,为农业发展布局提供宏观量化依据。在系统分析与预测的基础上,探讨了该平原农业发展的总体区域战略,关键在于技术体系的支撑及增加农业资本投入。研究了具体的农业发展对策,主要拟为(水、土)资源高效利用对策、农产品生产及应对市场对策、农业投入对策及防灾减灾应变对策。综合考虑该平原自然资源、产量分级、区位条件及其在全国农产品优势产区布局中地位等诸因素,以农业区域发展理论及结构调整原理为指导,初步区划了该平原农业发展战略分区,其布局为:以城市为中心的多层次现代都市农业区、高产区、中低产区,高产区、中低产区布局又细分为8个小区,各区都有本区域特色。农业战略区划布局为该平原因地制宜地可持续地发展现代农业奠定了基础。 农业结构调整模式是未来农业发展的典型示范及具体构想。以北京为例探讨了现代都市农业模式;以曲周、寿光为典型研究了高产区节水高效生产模式;以环渤海模式、开封治沙模式、淮北模式为典型研究了中低产区资源利用及改良同时并举的生态农业模式。大中小城市及中低产区在该平原占有重要份量,因此,研究现代都市农业模式及中低产区的生态农业模式同样也显得十分重要。典型农业模式为未来区域农业的发展提供实证,也是区域规划的具体设想,期以模式的典型示范作用推动黄淮海平原农业现代化的初步实现及其可持续发展。

二、入世后我国农业结构调整任务艰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入世后我国农业结构调整任务艰巨(论文提纲范文)

(1)区域农业安全理论及实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
        1.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国外在农业安全领域的研究现状
        1.3.2 国内在农业安全领域的研究现状
        1.3.3 文献评述
    1.4 研究内容
        1.4.1 区域农业安全理论研究
        1.4.2 中国农业安全状况实证研究
        1.4.3 中国农业安全体系发展战略研究
        1.4.4 省域区域农业安全体系案例研究——以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为例
    1.5 论文研究方法
        1.5.1 系统研究
        1.5.2 历史研究
        1.5.3 实证研究
        1.5.4 文献研究
    1.6 论文研究思路
    1.7 文章逻辑结构
第二章 区域农业安全理论研究
    2.1 理论渊源
        2.1.1 系统科学
        2.1.2 地理科学
        2.1.3 历史科学
        2.1.4 全球化理论
    2.2 区域农业安全理论的提出
        2.2.1 区域农业安全理论概念及结构层次
        2.2.2 区域农业安全理论的发展原理
        2.2.3 区域内农业安全理论的发展范畴
        2.2.4 区域农业安全理论发展路径
        2.2.5 区域农业安全理论的农业国际合作的理论框架
    2.3 小结
第三章 中国省域区域层次农业安全状况研究
    3.1 新疆食品安全实证研究
        3.1.1 新疆食品安全特征
        3.1.2 新疆食品安全现状
        3.1.3 新疆食品安全面临挑战
    3.2 新疆粮食安全实证研究
        3.2.1 新疆粮食安全特征
        3.2.2 新疆粮食安全现状
        3.2.3 新疆粮食安全面临挑战
    3.3 新疆农村牧区安全实证研究
        3.3.1 新疆农村牧区安全特征
        3.3.2 新疆农村牧区安全现状
        3.3.3 存在的主要挑战
    3.4 新疆区农业地理安全实证研究
        3.4.1 新疆农业地理安全特征
        3.4.2 新疆农业地理安全现状
        3.4.3 新疆农业地理安全面临主要挑战
    3.5 小结
第四章 中国农业安全状况实证研究
    4.1 国内农业系统的发展历程分析
        4.1.1 粮食安全
        4.1.2 农村牧区安全
        4.1.3 食品安全
        4.1.4 农业地理安全
    4.2 国内农业安全形势及面临的主要挑战
        4.2.1 食品安全
        4.2.2 粮食安全
        4.2.3 农村牧区安全
        4.2.4 农业地理安全
    4.3 小结
第五章 中国农业国际合作实证研究
    5.1 合作背景——国际农业系统安全状况
        5.1.1 国际食品安全
        5.1.2 国际粮食安全
        5.1.3 国际农村牧区安全
        5.1.4 国际农业地理安全
    5.2 中国农业国际合作发展历程
        5.2.1 1949-1978年,确立了对外贸易的国家统制政策
        5.2.2 1979-2000年,农业开放格局逐步形成
        5.2.3 2001年-至今,深度融入全球农业体系
    5.3 中国农业国际合作发展形势
        5.3.1 农业贸易
        5.3.2 国际农业投资
        5.3.3 体系建设
    5.4 当前农业国际合作面临的挑战
        5.4.1 农业内生动力不足
        5.4.2 外部性问题
        5.4.3 冲突增强
    5.5 小结
第六章 中国农业安全体系建设发展战略
    6.1 中国农业安全体系基础结构与层次
    6.2 中国农业安全体系建设任务
        6.2.1 食品安全
        6.2.2 粮食安全
        6.2.3 农村牧区安全
        6.2.4 生物地理安全工程建设
        6.2.5 国际农业安全建设
    6.3 中国国内农业安全体系建设基础战略
        6.3.1 农业生产体系建设战略
        6.3.2 农业社区体系建设战略
        6.3.3 农业社会系统工程
    6.4 中国农业国际合作战略
        6.4.1 农业国际合作层次
        6.4.2 中国农业国际合作重点战略
    6.5 中国农业安全工程体系的建设机制
        6.5.1 明确将农村现代化确立为国家现代化的主要目标
        6.5.2 制定科学的农业安全战略调整方案
        6.5.3 运用系统科学理论指导国家农业安全工程建设
        6.5.4 认真动员人民群众的参与
        6.5.5 建立全球农业安全合作机制
    6.6 小结
第七章 省域区域农业安全体系建设规划案例研究
    7.1 规划背景
    7.2 规划理念
    7.3 总体设计
    7.4 主要目标
        7.4.1 食品安全
        7.4.2 粮食安全
        7.4.3 农村牧区安全
        7.4.4 农业地理安全
    7.5 重点示范工程及空间布局
        7.5.1 有机生产重点示范工程及空间布局
        7.5.2 有机社区重点示范工程及地理空间分布
        7.5.3 有机社会重点工程布局
    7.6 小结
第八章 结论与展望
    8.1 区域农业安全理论研究
    8.2 中国农业安全体系发展研究
        8.2.1 中国农业系统建设的经验教训及发展形势
        8.2.2 中国农业安全体系结构及建设任务
        8.2.3 中国农业安全体系发展战略
        8.2.4 中国农业国际合作发展战略
    8.4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农业安全体系形势及建设规划
        8.4.1 新疆农业安全形势
        8.4.2 新疆有机农业安全示范工程建设认识
    8.5 研究特色及创新说明
        8.5.1 理论创新
        8.5.2 主要贡献
    8.6 研究的不足之处
    8.7 今后设想
参考文献
致谢

(2)加入世贸组织对中国农业产业安全的影响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附图索引
附表索引
第一章 绪论
    1 本文研究的目的,对国民经济或学术上的意义,国内外动态和发展趋势
        1.1 研究目的
        1.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动态和发展趋势
        1.4 当前研究的缺陷和进一步研究的方向
    2 本文研究的内容,设计方案、预期效果
        2.1 论文的结构及研究内容
        2.2 研究方法
        2.3 研究思路和效果
        2.4 研究框架
        2.5 本研究的创新和局限
第二章 产业安全与农业产业安全
    1 产业安全的内涵
    2 用模型诠释产业安全
        2.1 基本假设
        2.2 基本理论模型
        2.3 最佳产业安全状态的确定
        2.4 产业安全水平的测度
    3 农业产业安全
        3.1 农业产业安全的定义
        3.2 农业产业安全的决定因素
        3.3 农业产业安全体系的基本框架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加入WTO对我国农业产业的影响
    1 按照“WTO”规则,调整农业政策
        1.1 调整农业法律法规
        1.2 调整国内支持政策
        1.3 农产品关税配额管理
        1.4 调整农产品食品卫生安全政策
        1.5 减让农产品进口关税
    2 加入“WTO”后中国农业生产的变化
        2.1 我国粮食生产的变化
        2.2 其它主要农产品生产发展状况
    3 加入“WTO”对我国农业贸易的影响
        3.1 加入WTO以来我国农产品贸易变化情况
        3.2 加入WTO对我国农产品贸易伙伴的影响
    4 加入世贸组织对我国农业生产者的影响
    5 加入世贸组织对我国农业产业安全的影响及产生的安全风险
        5.1 加入世贸组织对我国农业产业安全的影响
        5.2 加入世贸组织给我国农业产业安全带来的风险
    6 展望我国农产品贸易发展趋势与新一轮WTO谈判
        6.1 展望我国的农产品贸易发展趋势
        6.2 中国如何应对新一轮WTO谈判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中国农业产业安全的评估与预警
    1 中国农业现状
        1.1 食物与社会生态平衡系统中面临5个方面的矛盾
        1.2 食物社会生态平衡系统中存在的“三个不可逆转”
        1.3 中国农业资源的优势与劣势
    2 我国农产品国际竞争力状况及竞争因素分析
        2.1 中国农产品国际竞争力状况
        2.2 价格竞争因素分析
        2.3 质量竞争因素分析
    3 加入“WTO”后中国农业产业安全的评估
        3.1 产业安全评估指标体系
        3.2 对中国农业安全度的估算
        3.3 湖南农业产业安全度的初步估算
    4 农业产业安全预警
        4.1 产业安全预警的涵义
        4.2 建立农业产业安全预警系统的紧迫性
        4.3 农业产业安全预警的阶段
        4.4 农业产业安全预警系统的执行
    5 中国农业产业安全危机的事发、事后管理
        5.1 中国产业安全危机的特征
        5.2 政府是产业安全危机管理的主体
        5.3 农业产业安全危机事发、事后管理的构想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维护农业产业安全的国际经验
    1 发达国家和地区如何保护农业
        1.1 欧盟、美国、日本等对农业的扶持政策
        1.2 欧盟、美国、日本等对农产品的贸易保护
    2 发展中国家对农业的保护措施
        2.1 创造条件,促进农业科技的发展,提高农民收入
        2.2 大量使用技术性贸易壁垒、反倾销、关税等措施保护国内农业
        2.3 实行适度的政府配售和购销价格政策,保护农业生产者和消费者的利益
        2.4 建立产供销一体化以及与国际市场接轨的出口服务体系,促进农业外向型发展
        2.5 加大农业投资和补贴,提供农业信贷优惠,支持农业发展
    3 世界各国农业保护政策对我国的启示
        3.1 完善合规性贸易壁垒体系,有效保护农业
        3.2 开拓国际市场和扩大内需并重
        3.3 重视对农业的合理支持,利用世贸组织程序性规定,加强国内农业保护
        3.4 加强对本国地方名特农产品的品牌保护,加强农业人才的培养
        3.5 应用灵活性和多样化的保护手段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构建我国农业产业安全的“防火墙”
    1 在WTO《农业协议》条件下,中国应采取的应对措施
        1.1 全面深化农业体制改革
        1.2 加快农业结构调整
        1.3 增加国家财政支持和农业税制改革的力度,合理利用外资
        1.4 提高中国农产品国际竞争力,利用国际市场扩大农产品出口
        1.5 建立农业创新体系
        1.6 实行乡镇企业的战略性调整,加速农村城市化建设
        1.7 建立农业保障体系
        1.8 保持农业可持续发展
    2 维护我国农业产业安全的政策保障
        2.1 树立新的国家产业安全观
        2.2 健全法规体系,提升农业产业竞争力
        2.3 统一规划农业产业安全体系,建立专门的产业安全机构
        2.4 做好农业产业损害风险评估工作,建立灵敏有效的产业安全预警系统
        2.5 充分利用WTO贸易救济机制和争端解决机制,保障产业安全
        2.6 用好用足WTO赋予的特殊和差别待遇,积极进行发展战略和贸易政策的调整
        2.7 积极参与多边贸易谈判,利用决策机制维护国家产业安全
        2.8 实施农业“走出去”战略,出口国家、出口产品多元化
    本章小结
研究结论及研究趋势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一:案例:“中国反贸易壁垒第一案”—“中国紫菜出口日本案”
附录二:《加入世贸组织对中国农业的影响调查问卷》
致谢
作者简历
在读期间科研学术成果目录

(3)WTO后过渡期黑龙江省农产品出口贸易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1.1.1 研究目的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动态
    1.3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3.1 研究方法
        1.3.2 技术路线
    1.4 研究的基本思路与论文结构
    1.5 研究的主要创新点
2 WTO 农业框架评述
    2.1 经济全球化与WTO 的概述
        2.1.1 WTO 农产品贸易规则发展沿革
        2.1.2 关贸总协定有关农产品贸易的缺陷
        2.1.3 乌拉圭回合中的农产品贸易谈判
    2.2 WTO 农产品贸易规则框架的基本内容与主要内涵
        2.2.1 WTO《农业协定》的基本框架与内容
        2.2.2 WTO《农业协定》三大支柱的内容
        2.2.3 WTO《农业协定》的规则、义务和实施时间
    2.3 中国加入WTO 关于农业问题的主要承诺
3 WTO 与中国农产品贸易政策
    3.1 中国现行农产品贸易体制、政策及目标
    3.2 WTO 与中国农产品贸易政策
    3.3 加入WTO 与中国农业及贸易政策调整
4 我国农业国内支持政策
    4.1 农业与国内支持政策
        4.1.1 农业政策的一般理论
        4.1.2 农业是一个需要政策扶持的特殊产业
    4.2 农业国内支持政策的国内外比较
        4.2.1 中国农业国内支持政策现状
        4.2.2 我国与发达国家农业国内支持政策的比较
    4.3 WTO 规则下我国农业国内支持政策的改革与调整
        4.3.1 加大力度,增加国家对农业的预算
        4.3.2 以WTO 规则为导向,优化农业国内支持政策结构
        4.3.3 对“绿箱政策”支持的项目应择优重点扶持
5 黑龙江省农产品出口贸易实证分析
    5.1 黑龙江省主要粮食出口现状及分析
        5.1.1 黑龙江省主要粮食出口现状
        5.1.2 黑龙江省主要粮食出口实证分析
    5.2 黑龙江省主要畜牧养殖产品出口现状及分析
        5.2.1 黑龙江省主要畜牧养殖产品出口现状
        5.2.2 黑龙江省主要畜牧养殖产品出口实证分析
    5.3 黑龙江省主要果蔬副产品出口现状及分析
        5.3.1 黑龙江省主要果蔬副产品出口现状
        5.3.2 黑龙江省主要果蔬副产品出口实证分析
    5.4 黑龙江省农产品出口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5.5 小结
6 黑龙江省农产品出口政策效率评价
    6.1 “WTO 后过渡期”黑龙江省农产品出口政策干预模型的建立与应用
        6.1.1 黑龙江省农产品的WTO 农业政策干预模型的机理分析
        6.1.2 模型的相关假设与参数设定
        6.1.3 预测及模型质量评价
        6.1.4 小结
    6.2 黑龙江省农产品出口政策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
        6.2.1 指标体系设计的原则
        6.2.2 评价目的
        6.2.3 指标筛选
        6.2.4 畜牧业产业链信息化水平综合评价指标体系
    6.3 建立评价指标体系
        6.3.1 层次分析法对综合评价指标权重的确定
        6.3.2 模糊综合评价法对评价结果的评价
        6.3.3 层次分析法确定评价指标体系的指标权重
7 基于WTO 规则的黑龙江省农产品出口对策
    7.1 实施比较优势战略,积极扶持优势农产品出口
    7.2 发展“三高”农业,实现农业产业化
    7.3 进一步增加“绿箱”投入,提高农业生产力
        7.3.1 增加“绿箱”投入
        7.3.2 采取优惠政策,鼓励私人资本和外资进入农业领域
    7.4 积极利用WTO 贸易规则,努力开拓新的出口市场
    7.5 建立、健全农产品市场信息服务系统
    7.6 加快黑龙江省农产品生产标准化建设
    7.7 提高黑龙江省农产品出口竞争力
        7.7.1 加强农产品出口基地建设,全面提高黑龙江省农产品质量
        7.7.2 加强磋商和谈判,合理运用规则
        7.7.3 建立一批外向型农业生态示范区,大力发展绿色、有机农产品
        7.7.4 提高产品质量,走发展品牌的道路
    7.8 健全黑龙江省农产品检验检疫体系
    7.9 黑龙江省主要出口农产品的具体对策
        7.9.1 玉米
        7.9.2 大豆
        7.9.3 水稻
        7.9.4 畜产品
        7.9.5 蔬菜
8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4)基于转型视角的中国农业生产率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导论
1.1 选题缘起
1.2 研究目标
    1.2.1 问题的具体界定
    1.2.2 初步有待验证的假说
1.3 研究视角
    1.3.1 基本假定
    1.3.2 研究方法
    1.3.3 数据来源
1.4 结构框架
    1.4.1 论文框架
    1.4.2 技术路线
1.5 文献综述
    1.5.1 相关理论解释与讨论
    1.5.2 国内外研究动态 第2章 中国农业生产率增长的历史变迁与基本事实
2.1 单要素生产率变化及资源利用特征
    2.1.1 劳动生产率
    2.1.2 土地生产率
    2.1.3 对劳动和土地要素的替代
2.2 全要素生产率增长度量与分解的非参数框架
    2.2.1 基于DEA的全要素生产率增长分解与度量
    2.2.2 基于产出的曼奎斯特生产率指数图解
    2.2.3 基于产出的规模效率图解
2.3 中国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增长与源泉的时空演变
    2.3.1 样本选择与数据处理
    2.3.2 时间演变模式
    2.3.3 空间分布模式
2.4 中国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收敛性检验
    2.4.1 经济增长收敛性理论
    2.4.2 σ收敛检验
    2.4.3 绝对β收敛检验
    2.4.4 条件β收敛检验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中国农业生产率增长的行业基础
3.1 全要素生产率增长度量与分解的参数框架
    3.1.1 基于SFA的全要素生产率增长分解与度量
    3.1.2 随机前沿生产函数的具体设定
3.2 变量界定与数据处理
3.3 中国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增长与分解的行业基础讨论
    3.3.1 行业全要素生产率增长
    3.3.2 行业技术进步特征
    3.3.3 行业技术效率及其变化特征
    3.3.4 行业生产率增长分解与讨论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中国农业生产率的微观增长因素分析
4.1 引言
4.2 变量界定、数据处理与理论分析框架
    4.2.1 理论分析框架
    4.2.2 数据说明
    4.2.3 变量定义与预期假说
4.3 农业效率的微观影响因素实证与讨论
    4.3.1 土地生产率的微观影响因素分析
    4.3.2 劳动生产率的微观影响因素分析
    4.3.3 农户成本利润率的微观影响因素分析
    4.3.4 全要素生产率的微观影响因素分析
    4.3.5 技术效率的微观影响因素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中国农业生产率的宏观增长因素分析
5.1 转型期农村主要经济制度变迁历史回顾与性质分析
    5.1.1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施、扩散与稳定
    5.1.2 农产品价格体制改革
    5.1.3 以乡镇企业为代表的农村工业化进程
    5.1.4 农村税费改革
    5.1.5 农业公共支出强度变迁
    5.1.6 农业开放程度变迁
    5.1.7 其他主要经济制度变迁
5.2 模型、变量与数据
5.3 农村经济制度变迁与农业生产率增长的实证估计和解释
    5.3.1 第一阶段:1979-1984年
    5.3.2 第二阶段:1985-1991年
    5.3.3 第三阶段:1992-1996年
    5.3.4 第四阶段:1997-2000年
    5.3.5 第五阶段:2001-2005年
    5.3.6 其他变量的表现与讨论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人力资本投资与农业生产率增长
6.1 人力资本与经济发展
    6.1.1 人力资本理论及其发展
    6.1.2 人力资本的内涵
    6.1.3 人力资本与经济发展
6.2 人力资本投资的工具性价值
    6.2.1 教育变量对人力资本的度量
    6.2.2 人力资本的直接要素效应
    6.2.3 人力资本的间接效率效应
6.3 人力资本投资的构建性价值
    6.3.1 对人力资本理论的反思
    6.3.2 基于GDP增长与人类发展视角的两种发展观
    6.3.3 人类发展视角下人力资本投资的构建性价值
    6.3.4 对中国发展过程的启示
6.4 本章小结 第7章 基本结论与研究展望
7.1 基本结论
7.2 政策含义
7.3 存在的创新和不足
    7.3.1 可能存在的创新之处
    7.3.2 论文存在的不足之处
7.4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5)现代农产品市场体系构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研究背景
        (一) 各主体发育不全,市场竞争乏力
        (二) 现代农产品市场体系建设滞后,市场风险过大
        (三) 现代农产品市场体系构建中制度供需失衡,交易成本过高
    二、国内外研究动态
        (一) 国内研究动态
        (二) 国外研究动态
    三、本文的体系结构及研究方法
        (一) 现代农产品市场体系的相关范畴
        (二) 论文结构
        (三) 研究方法
    四、本研究的主要创新
第一章 我国现代农产品市场体系的历史演变
    一、我国农产品市场的形成与发展
        (一) 农产品统购统销到营销市场化
        (二) 市场经济体制构建中农产品市场体系的发展
    二、我国农产品市场体系现存的主要问题
        (一) 农产品市场体系不健全
        (二) 农产品市场主体不强
        (三) 农产品市场规则不完善
        (四) 农产品市场信息不畅通
        (五) 农产品市场宏观调控不适
第二章 我国现代农产品市场体系的基本内容
    一、我国主要农产品市场类型
        (一) 农产品收购市场
        (二) 农产品批发市场
        (三) 农产品零售市场
    二、我国新型农产品市场类型
        (一) 农产品期货市场
        (二) 农产品拍卖市场
        (三) 农产品连锁超市
第三章 我国现代农产品市场体系的一般理论
    一、构建现代农产品市场体系的共同特征
        (一) “完备、发达”
        (二) “统一、开放”
        (三) “竞争、有序”
    二、现代农产品市场体系的主要运行机制
        (一) 价格机制
        (二) 信息机制
        (三) 竞争机制
        (四) 管理机制
    三、现代农产品市场体系的科学价值:利益原理与交易费用原理
        (一) 利益原理
        (二) 交易费用原理
第四章 国内外现代农产品市场体系建设对比研究
    一、欧盟模式中农产品市场体系建设
        (一) 欧盟农产品市场体系的特征
        (二) 欧盟农产品市场体系的经验借鉴
    二、东亚模式中农产品市场体系建设
        (一) 日本、韩国以及我国的台湾的农产品市场体系的特征
        (二) 日本、韩国以及我国的台湾的农产品市场体系的经验借鉴
    三、美国模式中农产品市场体系建设
        (一) 美国农产品市场体系的特征
        (二) 美国农产品市场体系的经验借鉴
第五章 WTO框架下我国农产品市场体系的发展与完善
    一、WTO框架下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一) 加入WTO后面临的机遇
        (二) 加入WTO后面临的挑战
    二、现代农产品市场体系发展的战略思路
        (一) 应遵循的基本原则
        (二) 战略思路选择
    三、现代农产品市场体系完善的对策
        (一) 大力培育农产品市场体系的着力点
        (二) 加快农产品市场中的融资服务体系建设
        (三) 加强农产品市场法规和制度建设
        (四) 形成全国统一开放的现代农产品大市场
        (五) 全面溶入世界农产品市场运行新体系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研究生阶段发表论文及科研一览

(6)农业综合开发投资创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言
    一、研究目标和对象
        (一) 研究目标
        (二) 研究对象
    二、国内外研究动态
        (一) 发达国家农业综合开发
        (二) 世界银行开发银行
        (三) 国内研究成果
    三、研究基本思路和框架
    四、主要创新点
第二章 我国农业综合开发历史变迁
    一、我国农业综合开发的产生与发展
        (一) 农业综合开发启动的动因分析
        (二) 农业综合开发启动
        (三) 农业综合开发的发展历程
    二、农业综合开发效果
        (一) 加强农业基础建设,增强了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二) 促进农业产业化经营
        (三) 扶持区域性特色优势农业
        (四) 拓宽农民增收的渠道
        (五) 支持农业可持续发展
        (六) 推动农业科技进步,推进农业现代化进程
    三、农业综合开发投资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 低水平低效益锁定状态分析
        (二) 锁定成因分析
        (三) 摆脱锁定:创新
第三章 农业综合开发投资的创新环境
    一、农业发展新阶段的客观要求
        (一) 农业发展阶段划分理论
        (二) 我国农业发展新阶段的主要特征
        (三) 农业发展新阶段面临的突出问题
        (四) 适应新形势:需要农业综合开发投资创新
    二、经济全球化和WTO规则的新挑战
        (一) 经济全球化对中国农业竞争力的挑战
        (二) WTO规则对农业综合开发投资的挑战
        (三) 应对新挑战:需要农业综合开发投资创新
    三、市场经济对农业公共财政的新要求
        (一) 市场经济条件下农业投资行为与资本短缺
        (二) 农业公共产品供给不足与公共财政职能
        (三) 农业公共财政是破解农业综合开发投资不足的主渠道
    四、农村税费改革及综合配套改革的新问题
        (一) 农村税费改革对农业综合开发的积极影响
        (二) 农村税费改革对农业综合开发提出的新问题
        (三) 解决新问题:需要农业综合开发投资创新
    五、应对挑战、与时俱进,开拓创新
第四章 农业综合开发投资创新的总体考察
    一、农业综合开发投资创新的理论分析
        (一) 创新经济学与农业综合开发投资创新
        (二) 农业综合开发投资创新的基本要素
    二、农业综合开发投资的理论创新
        (一) 引用公共财政理论
        (二) 借鉴制度创新理论
        (三) 采用农业投资理论
        (四) 确立比较优势理论
    三、农业综合开发投资创新的国际借鉴
        (一) 农业开发财政投入是发达国家扶持农业重要制度
        (二) 改善农业基础设施是各国农业开发的最基本内容
        (三) 用农业科技支撑农业开发
        (四) 支持农业产业化是农业综合开发的重要内容
        (五) 支持农业可持续发展是农业综合开发新趋向
    四、新阶段农业综合开发投资创新的总体要求
        (一) 农业综合开发投资创新的目标取向
        (二) 农业综合开发投资的创新体系
第五章 农业综合开发投资思路创新
    一、农业综合开发投资职能定位
        (一) 农业综合开发投资目标定位
        (二) 农业综合开发投资职能定位
    二、农业综合开发投资理念更新
        (一) 用工业化理念谋划农业综合开发
        (二) 用现代农业理念运作农业综合开发
        (三) 用政府公共工程理念主导农业综合开发
    三、农业综合开发投资运筹转变
        (一) 指导思想转变: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农业综合开发
        (二) 价值标准转变: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确保粮食安全
        (三) 全球视角转变:增强农业国际竞争力
        (四) 开发目的转变:农业可持续发展
        (五) 投资策略转变:由粗放开发转向集约开发
        (六) 方式转变:由“数量型”转向“质量效益型”
        (七) 制度转变:公共财政政策体系
    四、铸塑新阶段农业综合开发投资新格局
        (一) 新阶段农发投资的指导思想
        (二) 新阶段农发投资的总体思路
        (三) 新阶段农发投资的基本原则
        (四) 新阶段农发投资的主要任务
第六章 农业综合开发投资机制创新
    一、现行农业综合开发投资机制运行中的困扰
        (一) 国家的引导职能逐步弱化
        (二) 地方财政配套能力明显退化
        (三) 农民自筹能力不断分化
        (四) 滚动开发基础已经脆化
        (五) 银行信贷资金萎缩
    二、农业综合开发投资预期机制分析
        (一) 投资理性预期分析的基本框架
        (二) 农业综合开发投资预期
        (三) 农业综合开发投资预期形成过程
        (四) 增强农民对农业综合开发投资预期的措施
    三、农业综合开发投资博弈机制分析
        (一) 中央与地方政府之间投资博弈
        (二) 项目县政府与省级政府的博弈
        (三) 第二次博弈:项目建设中的博弈
        (四) 建立合作型的投资博弈的机制
    四、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建设中的委托代理关系
        (一) 农业综合开发投资的委托代理关系
        (二) 农业综合开发投资中的委托代理格局
        (三) 农业综合开发投资委托代理关系的特点
        (四) 农业综合开发投资委托代理中的机会主义行为
        (五) 防范农业综合开发投资中委托代理风险
    五、健全农业综合开发投资机制的路径
        (一) 确保中央财政资金投入的稳定增长
        (二) 强化地方财政配套投入机制
        (三) 健全民本开发投资机制
        (四) 构造财政资金与信贷资金共轭联动机制
        (五) 营造财政资金放大机制
        (六) 建立财政资金引导机制
        (七) 健全循环滚动投入机制
        (八) 扩大市场机制作用范围
        (九) 健全产权机制
第七章 农业综合开发投资制度创新
    一、农业综合开发投资制度的功能
    二、农业综合开发投资不足的制度原因
        (一) 财政投资不足的制度原因
        (二) 农业私人投资不足的制度原因
        (三) 贷款融资障碍的制度原因
        (四) 资金管理制度不规范降低了农业综合开发的效率
    三、农业综合开发投资制度创新的基本路径
        (一) 构建公共财政体制下农业综合开发的财政投资制度
        (二) 按照WTO规则和绿箱政策加大农业综合开发投资力度
        (三) 市场经济框架下吸收私人投资的制度
        (四) 现代金融体制下拓宽农业综合开发融资渠道
        (五) 健全农业保险制度
    四、农业综合开发投资制度创新主要内容
        (一) 农业综合开发专项财政拨款制度化
        (二) 地方财政配套资金保证
        (三) 改革农村税赋制度,扩大农业综合开发资金来源
        (四) 改革农业税费,增强农民积累能力和投资能力
        (五) 吸引外商直接投资农业综合开发
        (六) 整合相关资金
    五、农业综合开发的制度环境优化
        (一) 财政支农制度创新
        (二) 建立农业公共财政制度,扩大农业公共产品投资
        (三) 土地产权制度创新
        (四) 优化农业综合开发融资环境
    六、调整农业综合开发投资政策
        (一) 扩大绿箱政策范围的投资
        (二) 采用国际通用的直接投资和财政补贴方式
        (三) 把财政有偿拨款改为委托银行贷款
        (四) 积极调整农业综合开发投资结构
第八章 农业综合开发投资管理创新
    一、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区优选方法
        (一) 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区选择的意义
        (二) 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区选择标准
        (三) 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区选择指标体系
        (四) 量化模型
        (五) 模型运用
    二、农业综合开发项目设计优化方法
        (一) 优化目标的确定
        (二) 农业综合开发项目经济效益评价指标体系
        (三) 优化模型
    三、实行科学项目管理
        (一) 科学论证项目,建好项目库
        (二) 实行委托评审、专家评审、评审问责
        (三) 加强项目风险评估
        (四) 全面推进项目建设的招投标
        (五) 构建法人承担、市场运作的项目执行体系
        (六) 规范项目工程管理
        (七) 构建提款报帐、集中支付的资金控制体系
        (八) 科学界定产权,建立有偿资金的使用回收制度
        (九) 完善项目监管体系
        (十) 构建结果导向、综合考评的投资绩效考评体系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7)当代中国农业现代化道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提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由及其意义
        中国农业现代化是适应中国市场经济条件下农业发展的客观需要
        中国农业现代化是加快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内在要求
        中国农业现代化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
    二、本文的主要内容和结构
        (一) 农业现代化基础论:我国农业生产关系的两次重大变革
        (二) 农业现代化必然论:现代化是当代中国农业发展的必然选择
        (三) 农业现代化创新论:农业现代化实践的推进与创新
        (四) 农业现代化国际论:农业的国际化时代与中国农业的对策
        (五) 农业现代化实验论:农业生产方式的新实验——谷城县农业体制改革实例
        (六) 农业现代化方向论:中国农业现代化的发展方向
    三、本文研究的思路与方法
        (一) 研究思路上的特点
        (二) 主要研究方法
Ⅰ、农业现代化基础论:我国农业生产关系的两次重大变革
    一、农业社会主义所有制的改造
        (一) 土地改革时期,农民家庭经济体制的建立
        (二) 农业合作化体制的演变与人民公社的建立
        (三) 新中国前三十年农业所有制关系的基本评价
    二、新时期农业生产关系的调整与改革
        (一)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建立
        (二) 家庭联产承包经营的特征及走势
        (三)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给农村带来的变化
    三、正确对待农业经营方式的变革和发展
        (一) 实行家庭承包经营适应我国初级阶段农业生产力的状况
        (二) 实行家庭承包经营适应农业生产特点
        (三) 稳定家庭承包经营有利于提高土地的生产能力
        (四) 稳定家庭承包经营符合广大农民的意愿
        (五) 家庭承包经营潜力很大
        (六) 对家庭承包经营要肯定、创新和完善
Ⅱ、农业现代化必然论:现代化——当代中国农业发展的必然选择
    一、农业现代化的产生发展过程
    二、实现农业现代化是当代中国农业发展的必由之路
        (一) 走农业现代化道路是巩固农业基础地位的需要
        (二) 走农业现代化道路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需要
        (三) 走农业现代化道路是消除二元经济结构制约的需要
        (四) 走农业现代化道路是提高我国农业竞争力的需要
    三、中国农业现代化之路应有自己的特色
        (一) 对发达国家农业现代化可以借鉴但不能照搬
        (二) 实现农业现代化必须正确认识中国国情和农业的特殊性
        (三) 我国农业现代化模式的选择
        (四) 我国农业现代化的基本特征
    四、现实中国农业发展的根本出路
        (一) 抓好农业结构调整,提高农业生产效益
        (二) 探索土地经营权流转制度改革,促进农业生产适度规模经营
        (三) 加速农业产业化进程,促进农村可持续发展
        (四) 用科技武装农业,提高农业生产力
Ⅲ、农业现代化创新论:农业现代化实践的推进和创新
    一、对我国农业现代化实践的分析与评价
    二、农业现代化推进战略
        (一) 加速推进农业技术创新
        (二) 积极推行农业经营的制度创新
        (三) 在抓住入世机遇中瞄准外向型农业
        (四) 大力实施农业信息化战略
        (五) 推进新型工业化和城镇化
    三、创新农业现代化实践形式
        (一) 在农业与加工业的结合中启动订单农业
        (二) 在农业与高新技术的结合中发展有机农业、绿色农业
        (三) 在实现农业产业组织的创新中推进公司制农业
Ⅳ、农业现代化国际论:农业的国际化时代——加入WTO与中国传统农业的转型
    一、中国农业国际化的障碍因素
        (一) 总产量高,劳动生产率低,部分农产品缺乏比较优势
        (二) 整体农业科技水平低,物质基础装备差,农产品的加工和转化还处于落后阶段
        (三) 农产品的外贸基础薄弱
        (四) 管理体制方面存在一些缺陷
        (五) 行业组织的结构不健全
    二、入世对中国农业的利弊分析
        (一) 入世对中国农业的不利影响
        (二) 入世对中国农业的有利因素
    三、入世后我国走向农业国际化的对策
        (一) 加快调整农业产业结构,优化农业生产布局,推动农业生产从数量型向质量型转变
        (二) 重点解决产品质量问题,切实增强我国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
        (三) 加速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培育以龙头企业为重点的市场竞争主体
        (四) 有组织地实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战略,提高劳动生产率,为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打下基础
        (五) 大力培植市场体系,开拓国际国内市场
        (六) 大力培植出口型农业,促进我国农产品出口
        (七) 利用世贸组织《农业协议》规则,保护和促进我国农业的健康发展
Ⅴ、农业现代化实验论:农业生产方式的新实验—谷城县农业体制改革实例
    一、公司制农业的内涵、特征和作用
    二、公司制农业是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的重大突破
        (一) 发展公司制农业是深化农村改革,推进农业现代化的需要
        (二) 发展公司制农业是应对入世挑战,培植农业市场竞争主体的迫切需要
        (三) 发展公司制农业是发展农业产业化、推进农业战略性调整的必然结果
        (四) 发展公司制农业是培植多元化的投资主体,增加农业投入的重要途径
        (五) 发展公司制农业是以新型工业化带动农业产业化的现实选择
        (六) 发展公司制农业是化解农村现实矛盾,保持农村社会稳定的需要
    三、谷城县公司制农业的几种主要形式
        (一) 从公司制农业诞生的方式分类,主要有5种形式
        (二) 从产加销的角度分类也有5种形式
    四、谷城县发展公司制农业的方法措施
        (一) 创新生产方式,提高公司制农业发展水平
        (二) 整合生产关系,拓宽公司制农业发展途径
        (三) 把握工作重点,提高公司制农业发展质量
    五、谷城县发展公司制农业的启示
        (一) 必须正确处理新型工业化、农业产业化和发展公司制农业的关系
        (二) 必须运用市场手段,循序渐进
        (三) 必须实行高点起步,规范运作
        (四) 必须坚持因地制宜,突出特色
        (五) 必须让农民当主体,农民得实惠
    六、小结
Ⅵ、农业现代化方向论:中国农业现代化的发展方向
    一、21世纪中叶中国农业现代化的目标
        (一) 农业现代化的起步阶段
        (二) 初步实现农业现代化的阶段
        (三) 基本实现农业现代化的阶段
        (四) 完全实现农业现代化的阶段
    二、对农业现代化的评价和前瞻
        (一) 实现农业现代化必须走农业产业化道路
        (二) 伴随着农业产业化进程的农村城市化和农村工业化
        (三) 树立科学的发展观,解决中国农业现代化和农村发展问题
    三、中国特色的农业现代化建设途径
        (一) 以大幅度提高农业生产力为主线,把握农业现代化方向
        (二) 以深化农村改革为重点,进一步解放和发展农村生产力
        (三) 以人为本,充分发挥农民积极性,巩固现代农业基础
        (四) 以乡镇企业为支柱,发展小城镇,走农村工业化和城镇化带动农业现代化的路子
        (五) 以保护农业自然资源和环境为重要基础,树立统筹协调的科学发展观,建立现代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支撑体系
Ⅶ、结语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

(8)加入WTO后胶东地区农业发展制约因素及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第一章 前言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4 研究的内容和方法
第二章 入世后我国农业结构调整趋向
    2.1 入世背景下“三农”问题
    2.2 加入WTO对我国农业带来的影响
    2.3 入世后我国农业结构调整方略
第三章 胶东农业现状与入世后的应对方略探讨
    3.1 胶东地区农业生产现状
    3.2 胶东农业结构调整面临的问题
    3.3 入世背景下胶东农业发展的应对方略
第四章 结论与建议
    4.1 结论
    4.2 对策建议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

(9)入世后的粮食安全:经济发达地区耕地保护研究——以江苏省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第一章 导论
    一、 问题的提出
    二、 研究目的与研究内容
    三、 论文思路
    四、 论文结构
    五、 可能的创新与不足
第二章 文献回顾
    一、 国外研究动态
    二、 国内研究动态
第三章 研究理论与研究方法
    一、 研究理论
        1 、 区位理论
        2 、 人地关系理论
        3 、 地域分工理论
        4 、 系统理论
    二、 研究方法
        1 、 灰色预测法
        2 、 主成分分析法
第四章 入世与粮食安全
    一、 粮食与粮食安全
    二、 《农业协议》对我国粮食安全的影响
        1 、 对粮食生产会产生一定冲击
        2 、 加大政府对粮食进出口贸易进行宏观调控的难度
        3 、 结构性调整增加了转轨时期的就业难度,部分人群的营养安全受到威胁
        4 、 我国自主实现粮食安全的难度加大,增加了引发国内粮食市场波动的不利因素
    三、 粮食进口与粮食安全
        1 、 我国粮食进口基本情况
        2 、 粮食进口的必要性
        3 、 粮食进口的风险
    四、 国内支持政策与粮食安全
        1 、 区域援助计划与粮食安全
        2 、 农业生产结构调整投资补贴与粮食安全
        3 、 政府基础设施服务与粮食安全
第五章 入世与耕地保护
    一、 加入WTO对耕地保护的影响
        1 、 对我国耕地数量的影响
        2 、 对我国耕地质量的影响
        3 、 对我国土地资源管理体制的影响
        4 、 对我国土地利用方式的影响
    二、 农产品贸易自由化与耕地保护
        1 、 WTO框架下的农产品贸易自由化及影响
        2 、 区域比较优势与耕地保护
        3 、 产业结构调整与耕地保护
    三、 绿色壁垒与耕地保护
        1 、 “绿色壁垒”的涵义
        2 、 “绿色壁垒”对我国农产品出口的冲击
        3 、 “绿色壁垒”对我国耕地保护的影响
    四、 生态体系建设与耕地保护
第六章 入世后经济发达地区粮食安全与耕地保护的实证研究-以江苏省为例
    一、 江苏省耕地资源与粮食生产概况
        1 、 江苏省自然和社会经济条件
        2 、 江苏省耕地资源和粮食生产变化状况
        3 、 江苏省粮食生产的比较优势
    二、 江苏省耕地资源、政府投入与粮食生产的相关分析
        1 、 耕地数量与粮食生产
        2 、 耕地质量与粮食生产
        3 、 政府投入与粮食生产
        4 、 农业结构调整与粮食生产
    三、 入世后江苏省粮食安全与耕地底线
        1 、 入世后江苏省人口及粮食需求量预测
        2 、 入世后江苏省粮食自给率与粮食安全分析
        3 、 入世后江苏省粮食安全与耕地底线
第七章 结论与建议
    一、 结论
        1 、 江苏省耕地质量有待提升
        2 、 依据江苏省粮食作物的比较优势,提高耕地利用的效益
        3 、 当前政府农业投入水平不高,限制了粮食产量的增长
        4 、 江苏省农业结构调整已对粮食生产产生一定影响
        5 、 经济增长地区应有适度的耕地底线
    二、 政策建议
        1 、 制定适应WTO规则的耕地储备与调控机制,保障粮食生产能力
        2 、 加大农业投入和生态保护,提高耕地质量和单产水平
        3 、 加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控制作用,合理确定耕地保有量
        4 、 充分发挥比较优势,切实提高农民收入
参考文献
致谢

(10)黄淮海平原农业结构调整及农业发展战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农业发展趋势与农业资源利用研究
    1.3 研究目标、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第二章 区域农业发展的理论基础
    2.1 区域农业发展的基础理论
    2.2 区域农业发展的可持续农业理念
    2.3 区域农业发展的战略理论
第三章 黄淮海平原概况及农业区位资源形成探讨
    3.1 黄淮海平原概况
    3.2 黄淮海平原农业区位资源形成
第四章 黄淮海平原农业发展态势及面临挑战与机遇分析
    4.1 黄淮海平原主要农产品生产的态势分析
    4.2 农村经济的态势分析
    4.3 黄淮海平原农业发展面临的挑战
第五章 黄淮海平原农业结构调整
    5.1 现阶段农业结构调整的背景
    5.2 结构调整的目标
    5.3 结构调整的原则
    5.4 现阶段黄淮海平原农业结构现状及调整重点
第六章 黄淮海平原农业发展战略与布局
    6.1 黄淮海平原耕地预测
    6.2 黄淮海平原水资源需求预算
    6.3 黄淮海平原农业发展总体战略
    6.4 黄淮海平原农业发展战略的具体对策
    6.5 黄淮海平原农业发展战略布局
第七章 黄淮海平原农业结构调整模式
    7.1 现代都市农业模式
    7.2 高产区农业模式
    7.3 中低产区农业模式
第八章 结论与讨论
    8.1 基本结论
    8.2 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

四、入世后我国农业结构调整任务艰巨(论文参考文献)

  • [1]区域农业安全理论及实证研究[D]. 赵其波. 中国农业大学, 2015(07)
  • [2]加入世贸组织对中国农业产业安全的影响分析[D]. 肖文兴. 湖南农业大学, 2012(11)
  • [3]WTO后过渡期黑龙江省农产品出口贸易问题研究[D]. 尤晓林. 东北农业大学, 2009(02)
  • [4]基于转型视角的中国农业生产率研究[D]. 李谷成. 华中农业大学, 2008(02)
  • [5]现代农产品市场体系构建研究[D]. 金赛美. 华中农业大学, 2006(01)
  • [6]农业综合开发投资创新研究[D]. 周学武. 华中农业大学, 2006(09)
  • [7]当代中国农业现代化道路研究[D]. 刘立勇. 华中师范大学, 2005(06)
  • [8]加入WTO后胶东地区农业发展制约因素及对策研究[D]. 辛秀琛. 中国农业大学, 2004(03)
  • [9]入世后的粮食安全:经济发达地区耕地保护研究——以江苏省为例[D]. 杜江. 南京农业大学, 2004(04)
  • [10]黄淮海平原农业结构调整及农业发展战略研究[D]. 侯满平. 中国农业大学, 2004(03)

标签:;  ;  ;  ;  ;  

我国加入WTO后,农业结构调整任务艰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