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20例报告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20例报告

一、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20例报告(论文文献综述)

仇煜,钱晓君,张雪,贾伟,荣光生[1](2021)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病人的临床特征及治疗》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分析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病人的临床特征及治疗效果。方法:本次研究所纳入的观察对象均为我院在2016年1月至2019年12月期间收治确诊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共计80例。其中40例为单纯慢阻肺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列为对照组,另外40例为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患者,列为实验组。对两组患者无创机械通气治疗前后的动脉血气进行分析比较。结果:相较于治疗前,实验组患者治疗后的SaO2指标显着上升、PaO2指标显着上升、PaCO2指标显着下降、pH指标显着上升、HCO2指标显着下降,治疗前后的数据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相较于治疗前,对照组患者治疗后的SaO2指标显着上升、PaO2指标显着上升、PaCO2指标显着下降、pH指标显着上升、HCO2指标显着下降,治疗前后的数据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呼吸末正压比较,对照组显着低于实验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潮气量比较,对照组低于实验组间,但是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一旦其合并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后,其会伴有更为严重的高碳酸血症以及低氧血症,进一步提高无创机械通气呼气末正压,可以在更大程度上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

吴丹[2](2021)在《“互联网+护理服务”对重叠综合征患者家庭无创通气治疗的干预效果评价》文中认为研究目的:了解重叠综合征患者家庭无创通气治疗依从性及治疗效果现状,通过探讨基于“互联网+护理服务”对重叠综合征家庭无创通气治疗患者进行为期6个月的干预,观察对治疗依从性及疗效的影响,评价整体干预效果,以期实现对重叠综合征家庭无创通气治疗患者从院内到家庭的全程管理,提高患者治疗依从性及治疗效果,评价成本效益,探索出“互联网+护理服务”模式对重叠综合征家庭无创通气患者干预的具体途径与方法。研究方法:本研究采用类实验性研究设计。以2019年12月至2020年12月期间湖州市某三级甲等医院呼吸科治疗出院的符合纳入标准及排除标准的106例重叠综合征家庭无创通气治疗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使用类实验研究方法进行分组,在该院7家城市医共体服务范围内并选择该院“互联网+护理服务”信息技术平台的重叠综合征家庭无创通气治疗的患者列为干预组(n=53),未选择该院“互联网+护理服务”信息技术平台的患者列为对照组(n=53),对照组住院期间行无创通气治疗常规护理和出院指导,出院后进行临床现行以电话随访为主的延续性护理措施;干预组除给予常规护理宣教和出院指导外,出院后实施基于“互联网+护理服务”平台的延续性护理干预,干预时长共6个月。患者可通过使用微脉应用程序中的医护上门选择本院的家庭无创通气项目板块,通过微信群管理、线上护理服务,线下上门服务的方式个性化针对性的满足患者多样化需求,实施护理干预。干预前收集患者一般资料,分别在干预前、干预6个月两个时间点,收集呼吸机使用时长>6h/d的实际天数、血气分析及肺功能测定、睡眠呼吸参数及Epworth嗜睡评分、护理相关成本指标及患者相关效益指标。应用SPSS26.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统计方法包括:描述性统计分析、?2检验、t检验,检验水准α=0.05。研究结果:1.研究对象失访情况:干预前两组分别纳入53例,共失访4例,最终总样本量102例,其中干预组51例,对照组51例。2.基线调查结果:干预前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和主要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一般资料中,其中男性83例,女性19例。小学及以下文化程度的有67例,初中有23例,高中及以上有12例。干预组平均年龄为(47.20±5.52)岁,对照组平均年龄为(46.84±7.00)岁。采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比较两组患者年龄、BMI值之间的均衡性,采用2检验比较两组患者性别、居住方式、结算方式及是否吸烟之间均衡性,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比较两组患者的文化程度、人均月收入、病程、肺功能分级之间的均衡性。经检验得知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干预前6个月平均每月呼吸机使用时长>6h/d天数:干预组为(13.41±5.27),对照组为(14.22±5.24);肺部呼吸功能包括PH、Pa CO2、Pa O2、FEV1及FEV1/FVC值,睡眠呼吸功能包括AHI、最长呼吸暂停时间、最长低通气时间及夜间最低血氧饱和度值与Epworth嗜睡评分数值,两组患者比较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3.“互联网+护理服务”对重叠综合征患者家庭无创通气治疗的干预效果(1)平均每月呼吸机使用时长>6h/d天数:两独立样本t检验进行组间比较结果显示:干预后干预组天数(22.31±3.17)高于对照组天数(15.18±4.6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前后干预组平均每月呼吸机使用时长>6h/d天数差值(8.90±5.67)大于对照组差值(0.96±7.29),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肺部呼吸功能指标:两独立样本t检验进行组间比较结果显示:两组肺部呼吸功能各指标均有所改善。干预后两组肺部呼吸功能各指标进行比较,干预组PH、Pa O2、FEV1、FEV1/FVC值均高于对照组,Pa CO2值低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前后两组肺部呼吸功能各指标差值进行比较,干预组PH、Pa O2、FEV1、FEV1/FVC差值大于对照组差值,干预组Pa CO2差值小于对照组差值,两组差值比较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睡眠呼吸功能指标:两独立样本t检验进行组间比较结果显示:两组睡眠呼吸功能各指标除Epworth嗜睡评分外均有所改善。干预后两组睡眠呼吸功能各指标进行比较,干预组夜间最低血氧饱和度值高于对照组,AHI、最长呼吸暂停时间、最长低通气时间、Epworth嗜睡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前后两组睡眠呼吸功能各指标差值进行比较,干预组AHI、最长呼吸暂停时间、最长低通气时间差值均小于对照组差值,干预组夜间最低血氧饱和度差值大于对照组差值,两组差值比较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干预组Epworth嗜睡评分差值(-1.25±4.73)小于对照组差值(-0.22±5.39),差异并无统计学意义(P>0.05)。(4)成本效益指标:两独立样本非参数检验进行组间比较结果显示:干预组与对照组干预后成本效益情况,干预组护理服务次数、总护理服务成本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AECOPD次数、住院次数指标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结论:1.“互联网+护理服务”能够提高重叠综合征患者的家庭无创通气治疗依从性。2.“互联网+护理服务”能够改善重叠综合征患者肺部呼吸功能,升高PH与Pa O2值至正常范围,降低Pa CO2、FEV1、FEV1/FVC值至正常水平。3.“互联网+护理服务”能够改善重叠综合征患者睡眠呼吸功能,提高夜间最低血氧饱和度,降低AHI值、最长呼吸暂停时间、最长低通气时间,但对日间嗜睡程度的改善不显着。4.“互联网+护理服务”可以应用于重叠综合征家庭无创通气治疗的患者中;每位患者申请护理服务次数半年内平均为1.5次,即重叠综合征患者家庭无创通气治疗护理服务的需求普遍存在;护理服务成本处于中等水平,在本地区患者经济承受范围内,可为患者所接受;但“互联网+护理服务”对于患者效益指标中的AECOPD次数及住院次数的减少效果不显着。

王凯悦[3](2021)在《基于呼吸物联网的分时段压力无创正压通气治疗慢阻肺-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重叠综合征》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第一部分无创呼吸机远程管理治疗不伴呼吸衰竭的重叠综合征研究背景和目的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的发病率逐年升高,我国发病人数位居世界第一位。慢阻肺患者合并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的患病比例更高,并且有证据表明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可加重慢阻肺的气体陷闭、阻塞性通气功能障碍,引起更严重的肺功能损害。目前治疗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的首选方法是夜间持续气道正压通气,却很少将持续气道正压通气治疗单纯用于慢阻肺肺康复,因此持续气道正压通气是否会改善患者肺功能仍无定论。基于此,我们通过自己建立的呼吸物联网平台及手机APP分时段自动读写呼吸机SD卡,实现日间加用2.5h持续气道正压通气4-6cmH2O固定压力治疗重叠综合症,评估对不伴有呼吸衰竭的重叠综合征患者早期应用持续气道正压通气减轻肺功能损害的作用,观察肺功能的改善对夜间睡眠呼吸暂停的影响,探讨基于呼吸物联网进行远程管理无创通气的临床意义。方法选取已在山东大学齐鲁医院诊断为重叠综合征(不伴呼吸衰竭)且正在进行持续气道正压通气治疗的患者30例,随机数字表法分为A组和B组。第一阶段,A组为分时段治疗组,给予基于呼吸物联网的日夜分时段持续气道正压通气治疗(日间加用CPAP4-6cmH2O固定压力治疗2.5h,夜间Auto-CPAP治疗≥4h/晚);B组为对照组,给予常规夜间Auto-CPAP治疗≥4h/晚。3月后检测肺功能、便携式睡眠监测。然后两组常规Auto-CPAP治疗洗脱1月后,交换治疗方法:A组为对照组,给予常规夜间Auto-CPAP治疗≥4h/晚,B组为分时段治疗组,给予基于呼吸物联网的日夜分时段持续气道正压通气治疗(日间加用CPAP4-6cmH20固定压力治疗2.5h,夜间Auto-CPAP治疗≥4h/晚),3月后再次复查上述项目。使用IBM SPSS Statistics 22.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采用t检验、卡方检验和两两比较。结果本研究共收录重叠综合征患者30例,随机平均分为2组,其中A组15例,B组15例,在第一阶段B组脱落一例。治疗前不带无创呼吸机监测数据,两组BMI、血氧饱和度、肺功能(SVC、FVC、SVC-FVC、MVV、FEV1及FEV1/FVC)、血气分析、AHI均无统计学差异。第一阶段两组治疗后血氧饱和度、AHI比较无统计学差异;A组分时段治疗组SVC-FVC低于B组常规治疗组(82.4±45.6 vs 130±68.7 ml),MVV%高于 B 组常规治疗组(80.1±13.7 vs 68.8±9.9%),P均小于0.01,具有统计学意义;A组分时段治疗组夜间平均CPAP压力、95%CPAP压力均低于B组治疗组,但无统计学差异;A组患者与B组患者夜间平均使用时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6.34±0.96 vs 5.47±1.22 h),P<0.05;夜间平均漏气量A组分时段治疗组明显小于B组对照组(20.28±4.91 vs 28.14±5.11 L/min),P<0.01;第二阶段A组和B组交换治疗方法,两组夜间平均用机时长、夜间平均漏气量无统计学差异,B组分时段治疗组夜间平均CPAP压力、95%CPAP压力小于A组对照组,但无统计学差异;两组晨起氧饱和度和AHI 比较无统计学差异,肺功能检查人数少,本阶段不做统计。结论重叠综合征患者分时段调整CPAP(日间加用CPAP 4-6cmH20固定压力治疗2.5h)治疗有助于患者肺功能康复,减轻气体陷闭,可能会有助于夜间重叠综合征治疗,但尚需更多样本验证。第二部分无创呼吸机远程管理分时段BiPAP模式治疗伴有呼吸衰竭重叠综合征研究背景和目的慢阻肺与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并存称为重叠综合征,随着慢阻肺的疾病进展可伴有呼吸衰竭。双水平气道正压通气(BiPAP)适用于合并呼吸衰竭的患者,有研究发现虽然BiPAP可以改善日间二氧化碳潴留,但由于患者夜间存在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日间的治疗压力难以完全纠正夜间低通气,因此清晨氧合指标改善差;如按照治疗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则需要提高无创呼吸机压力,那么患者日间治疗时压力过高难以适应;并且患者出院回家后呼吸机参数不能随病情变化及时调整,患者的呼吸机使用依从性、面罩漏气情况、面罩老化等问题也难以管理,目前我国还不能实现广泛的无创通气远程管理。基于此,我们前期已完成建立呼吸物联网,可以实现远程调节参数,并适用于绝大多数呼吸机品牌。本研究创新性的提出基于呼吸物联网分时段远程调整BiPAP压力治疗合并呼吸衰竭的重叠综合征,夜间压力整体平移提高2-4cmH2O,控制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观察日夜不同压力对伴有呼吸衰竭的重叠综合征的治疗效果,探讨呼吸物联网无创通气远程管理在重叠综合征长期家庭治疗中的意义。方法选取已在山东大学齐鲁医院明确诊断为慢阻肺合并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重叠综合征(伴有呼吸衰竭)且正在进行持续双水平气道正压通气治疗的患者4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A组和B组。第一阶段A组给予日夜分时段BiPAP治疗(日间常规设置参数,夜间压力整体提高平移2-4cmH2O治疗时长≥4h/晚),B组夜间常规BiPAP治疗时长≥4h/晚。1个月后检测OCST、肺功能。然后两组常规治疗洗脱1月后交换方法,即第二阶段A组夜间常规BiPAP治疗时长≥4h/晚,B组日夜分时段BiPAP治疗(日间常规设置参数,夜间压力整体平移提高2-4cmH2O治疗时长≥4h/晚),1月后再次复查上述项目。使用IBM SPSS Statistics 22.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采用t检验、卡方检验和两两比较。结果所有入选患者中31例可以顺利应用本系统进行上传呼吸机监测数据,写回配置数据到呼吸机,4例退出,5例无法配合使用手机APP,共脱落9例。治疗前不带无创呼吸机监测数据,两组BMI、清晨血氧饱和度、PaCO2、pH值、AHI及夜间最低氧饱和度均无统计学差异。第一阶段两组治疗后清晨氧饱和、氧分压无统计学差异;A组分时段治疗组PaCO2低于B组对照组(41.5±4.31 vs 47.1 ±6.12 mmHg),AHI 低于 B 组对照组(3.1 ±3.7 vs 7.8±4.9),P 均小于 0.05;A组分时段治疗组日间平均使用时间大于B组对照组(4.26±0.97 vs 3.32±1.26 h),P<0.05;夜间平均使用时间A组分时段治疗组大于B组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第二阶段B组分时段治疗组PaCO2低于A组对照组(42.5±4.33 vs46.22±5.15 mmHg),AHI 低于 A 组对照组(4.11±0.59vs6.21±0.82),P 均小于0.05;B组分时段治疗组夜间平均使用时间和日间平均使用时间组均大于A组对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重叠综合征患者呼吸物联网辅助分时段压力BiPAP模式治疗有助于患者二氧化碳分压恢复正常,更好的控制睡眠呼吸暂停。但尚需更多样本验证。

陈苏伟,陈宏,钟永亮,乔志钰,里程楠,葛翼鹏,于海,朱俊明,孙立忠[4](2020)在《药物治疗与预防马方综合征主动脉扩张-基于临床随机对照研究的进展》文中研究说明马方综合征(Marfan syndrome,MFS)是常染色显性遗传的结缔组织病,同时累及心血管、肺、眼、骨骼肌肉等多个系统[1]。90%的MFS患者在10~12年内发生主动脉事件。主动脉扩张形成动脉瘤或夹层导致破裂成为MFS患者的最常见死因。如果未接受有效治疗,平均寿命不超过45岁。有效的外科干预改善了MFS患者的预后[2]。随着研究的深入,应用药物预防MFS主动脉扩张成为当前的研究热点。

Beijing Hypertension Association;Beijing Diabetes Prevention and Treatment Association;Beijing Research for Chronic Diseases Control and Health Education;[5](2020)在《基层心血管病综合管理实践指南2020全文替换》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心血管病已经成为全世界人群死亡的首要原因,其死亡患者例数占全球总死亡病例的32%。在中国,随着人口老龄化和社会城镇化步伐的加快,心血管病的发病率和患病率均持续上升。据推算,我国心脑血管病现患人数为2.9亿,其中脑卒中患者1300万,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患者1100万。在过去的20余年,心脑血管病年龄标准化患病率增幅达14.7%。根据世界银行的估计,至2030年,脑卒中和冠心病的患病人数将分别增至3177万和2263万。

蔡木泾,黄如坤,麦校敬[6](2020)在《无创通气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的效果分析》文中研究指明目的观察无创通气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合并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SAHS)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 40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患者,根据医院接诊时间先后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20例。对照组采用异丙托溴铵气雾剂联合茶碱缓释片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采取无创通气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肺功能指标,血气指标、肺动脉压指标。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用力肺活量(FVC)、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FEV1)、FEV1/FVC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FVC、FEV1、FEV1/FVC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动脉血氧饱和度(91.38±9.12)%、动脉血氧分压(81.35±4.62)mm Hg(1 mm Hg=0.133 kPa)均高于对照组的(84.23±8.16)%、(76.47±5.31)mm Hg,肺动脉收缩压(30.23±2.51)mm Hg、二氧化碳分压(39.74±3.56)mm Hg均低于对照组的(38.35±3.26)、(42.36±3.03)mm Hg,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无创通气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患者,可稳定患者心率、呼吸频率,改善患者肺功能,提升治疗效果,值得临床实践。

丰银平,刘忠达,李权,杨晓明[7](2020)在《自拟化痰祛瘀方联合无创呼吸机治疗OSAHS合并COPD急性加重伴肺性脑病疗效观察》文中提出目的观察使用自拟化痰祛瘀方联合无创呼吸机治疗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OSAHS)合并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急性加重伴肺性脑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18年6月~2019年2月本院收治的60例西医诊断明确的OSAHS合并COPD急性加重伴肺性脑病患者,中医辨证为痰瘀互结,使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和试验组各30例。对照组使用西医常规治疗联合无创呼吸机治疗,试验组使用西医常规治疗联合无创呼吸机,同时服用化痰祛瘀方治疗,疗程为15 d。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睡眠监测指标、血气分析指标和治疗效果情况。结果经治疗后两组患者的呼吸暂停低通气指数(AHI)、夜间睡眠时最低血氧饱和度(LSaO2)以及血氧饱和度低于90%时间所占总睡眠时间百分比,治疗后血气分析中的二氧化碳分压(PaCO2)、氧分压(PaO2)、血氧饱和度(SaO2)、肺性脑病均有明显改善,且试验组改善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药化痰祛瘀联合无创呼吸机治疗可显着改善OSAHS合并COPD急性加重的临床症状,改善呼吸衰竭,有效治疗肺性脑病。

纪赏[8](2020)在《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合并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中医证候及相关性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通过对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Obstructive Sleep Apnea Hypopnea Syndrome,OSAHS)合并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COPD)患者的临床观察,探讨OSAHS合并COPD即重叠综合征(Overlap Syndrome,OS)中医证候规律及相关性指标的联系,以期丰富重叠综合征现代辨证内涵,为中医药的防治提供临床依据。方法:纳入2017年11月-2020年1月,就诊于青岛市海慈医疗集团肺病科病房或门诊,且患有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156例患者,填写《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合并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中医证候调查表》,将符合纳入标准的患者资料填写在该调查表上,用Excel表格建立数据库,采用SPSS25.0进行统计,对各变量的频数及百分比采用描述性统计,通过因子分析和聚类分析,归纳重叠综合征的证候规律。结果:1.对纳入患者的临床症状及舌脉象进行频数分析、因子分析,得到7个公因子,对公因子进行聚类分析,最终获得5种证型依次为:脾虚湿盛证>气滞血瘀证>肺肾两虚证>气滞湿阻证>肾阳虚衰证。2.重叠综合征的患者男性多于女性,且年龄在50-59岁段、60-69岁段较多,有吸烟史、饮酒史的患者比例较大,BMI>24kg/m2的患者占78.2%。3.中医证型与OSAHS病情程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COPD病情程度、年龄、BMI、ESS评分、FEV1占预计值百分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根据得出的重叠综合征的中医证候类型,认为其病因主要有痰湿、血瘀、气滞、气虚、阳虚,病位为肺、脾、肾。临床治疗时应考虑虚实夹杂,准确用药。2.重叠综合征的患者以老年男性为主,并且认为吸烟、饮酒、肥胖是重叠综合征的诱发因素。3.通过相关性分析,得出脾虚湿盛证患者嗜睡明显,肺肾两虚证、肾阳虚衰证患者肺功能较差,COPD与OSAHS病情程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曹荣荣[9](2021)在《慢性阻塞性肺病合并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患者发生骨质疏松危险因素分析》文中指出背景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和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OSAHS)均为呼吸系统常见的疾病,由于两者各自的常见性和多发性,同时发生于同一个患者的几率很大,两者同时并存又被称为重叠综合征(Overlap Syndrome OS),大量研究显示,OSAHS与COPD关系密切,相互影响,互为因果,一方面OSAHS合并COPD后,参与COPD的发生发展,从而加重肺功能损害;另一方面,COPD亦能加重OSAHS的发展程度。重叠综合征将比单纯OSAHS或COPD有更严重的与睡眠相关的低氧血症。COPD、OSAHS疾病缺血缺氧增加了骨质疏松的发生风险,骨质疏松导致的骨折及其他合并症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因此通过对COPD合并OSAHS患者的临床观察,了解COPD合并OSAHS患者骨质疏松发生情况及影响因素,对今后预防中老年人群,特别对COPD合并OSAHS患者骨质疏松发生预防有重要临床价值。目的本研究通过对COPD合并OSAHS患者的临床观察,与单纯COPD患者对比,探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COPD)合并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症(Obstructive Sleep Apnea-hypopnea Syndrome,OSAHS)患者骨质疏松发生情况并行相关危险因素分析。方法(1)选取2017年9月~2019年6月间在青岛市黄岛区中医医院住院诊治的COPD合并OSAHS患者183例作为研究组,选取同期我院诊治的单纯COPD患者200例作为对照组,根据肺功能结果将两组患者分别分为轻度、中度、重度、极重度组四个亚组。根据患者的骨密度检查结果,以T≤-2.5作为骨质疏松判定标准,将患者分为骨质疏松组和无骨质疏松组,计算COPD合并OSAHS患者及对照组患者的骨质疏松发生率。(2)通过病历资料及问卷调查两种形式,收集患者相关临床资料,分析影响COPD合并OSAHS患者骨质疏松发生的独立影响因素。结果(1)研究组183例COPD合并OSAHS患者中,骨量正常患者42例(22.96%),骨量减少患者78例(42.62%),骨质疏松患者63例(34.42%)。骨质疏松组患者年龄、体重指数、COPD病程、OSAHS病程显着高于无骨质疏松组患者。(2)在骨质疏松组中,有饮酒史和有糖皮质激素应用史患者的比例显着多于无骨质疏松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在骨质疏松组中,有家庭氧疗、家庭使用呼吸机及运动良好的患者的比例显着低于无骨质疏松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骨质疏松组患者COPD病情分级严重程度显着高于无骨质疏松组患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骨质疏松组患者FVC、FEV1、FEV1/FVC水平均低于无骨质疏松组患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骨质疏松组患者OSAHS病情分级严重程度显着高于无骨质疏松组患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5)骨质疏松组患者的血氧饱和度低于无骨质疏松组患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6)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OR=6.214,P=0.001)、体重指数(OR=4.514,P=0.015)、饮酒史(OR=5.554,P=0.006)、COPD病情(OR=3.657,P=0.031)、OSAHS病情(OR=3.941,P=0.029)、FEV1/FVC水平(OR=4.214,P=0.021)、糖皮质激素应用史(OR=5.558,P=0.006)、血氧饱和度(OR=2.556,P=0.039)为COPD合并OSAHS患者骨质疏松发生独立影响因素;家庭氧疗(OR=-4.614,P=0.020)、家庭使用呼吸机(OR=-5.164,P=0.007)、运动良好(OR=-5.944,P=0.004)为COPD合并OSAHS患者骨质疏松发生保护因素。研究组患者中肺功能下降轻度组、中度组、重度组、极重度组骨质疏松发生率均高于对照组(17.65%vs.4.35%,35.21%vs.11.36%,43.90%vs.12.24%,55.00%vs.17.65%,P<0.05)。结论(1)COPD合并OSAHS患者骨质疏松发生率较单纯COPD患者高。(2)影响COPD合并OSAHS患者骨质疏松发生危险所因素包括患者年龄、体重指数、饮酒史、COPD和OSAHS病情严重程度、肺功能、糖皮质激素应用史、血氧饱和度等,同时家庭氧疗、家庭使用呼吸机及良好运动能降低COPD合并OSAHS患者骨质疏松发生的风险。临床中针对相关影响因素和保护因素,加强对COPD合并OSAHS患者进行管理和预后,对延缓患者骨量流失,降低骨质疏松发生风险有重要价值。

汪亚亚[10](2020)在《COPD-OSAHS重叠综合征的临床特征及相关因素分析》文中提出目的:通过观察COPD及COPD-OSAHS重叠综合征患者的临床表现、肺功能、动脉血气、凝血功能、肺动脉压、合并症等,分析两者之间的差异以及COPD合并OSAHS的相关因素,旨在提高OS的诊断率,减少漏诊,并为早期预防及改善患者预后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选取2018年10月至2019年12月在延安大学附属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二病区就诊符合2018年GOLD指南中COPD诊断标准的患者123例,根据2011年OSAHS指南诊断标准以及PSG检查结果,将其分为单纯COPD组64例和OS组59例。收集所选取研究对象的临床资料,包括一般资料:年龄、性别、体重指数(BMI)、颈围、吸烟史、打鼾史;既往史:高血压病、糖尿病、冠心病、既往前1年急性加重的次数及平均住院时间;临床表现:咳嗽、咳痰、发热、呼吸困难、发绀、夜间憋醒、白天嗜睡;辅助检查:动脉血气(pH、PaO2、PaCO2、SaO2)、肺功能(FEV1、FEV1%pred、FVC、FEV1/FVC)、心脏B超(PASP)、凝血功能(APTT、PT、TT、FIB、FDP、DD)、多导睡眠监测(AHI、LSaO2、MSaO2、Ts90%)。通过统计学方法分别比较两组上述各临床指标之间的差异;应用Pearson相关性检验进行AHI与临床特征、肺功能、动脉血气等相关指标的分析;应用logistic回归分析COPD合并OSAHS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1.单纯COPD组和OS组在性别、年龄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BMI、颈围有差异,OS组均明显高于单纯COPD组(P<0.01);OS组的吸烟及打鼾史均明显高于单纯COPD组(P<0.01);OS组既往前1年急性加重次数及平均住院时间均明显高于单纯COPD组(P<0.01)。2.单纯COPD组和OS组临床表现比较,咳嗽、咳痰、发热、白天嗜睡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呼吸困难或(和)发绀、夜间憋醒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OS组明显高于单纯COPD组(P<0.01);两组的合并症中高血压、糖尿病比例有统计学意义,OS组明显多于单纯COPD组(P<0.01),而合并冠心病构成比无差别(P>0.05)。3.单纯COPD组和OS组之间动脉血气及肺功能指标比较,pH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OS组PaO2、SaO2明显低于单纯COPD组(P<0.01),OS组PaCO2显着高于单纯COPD组(P<0.01);在FEV1、FEV1%pred、FVC方面总体无差异(P>0.05),但OS组FEV1/FVC低于单纯COPD组(P<0.05)。4.单纯COPD组和OS组之间比较肺动脉收缩压总体有差异,OS组显着高于单纯COPD组(P<0.01);两组肺动脉高压构成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OS组合并肺动脉高压的人数多于单纯COPD组(P<0.05)。5.单纯COPD组和OS组之间凝血功能比较,APTT、TT、FIB、FDP、D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OS组APTT、TT低于单纯COPD组(P<0.01),FIB、FDP、DD高于单纯COPD组(P<0.01),而PT无统计学意义(P>0.05)。6.单纯COPD组和OS组之间比较睡眠呼吸障碍相关指标总体均有统计学差异,OS组AHI、Ts90%显着高于单纯COPD组(P<0.01),LSaO2、MSaO2显着低于单纯COPD组(P<0.01);通过相关性检验得出OS组AHI与颈围、BMI、PaCO2均呈正相关(r分别为0.774、0.905、0.761,P均<0.01);AHI与FEV1/FVC、PaO2均呈负相关(r分别为-0.597,-0.856,P均<0.01)。7.将有统计学意义的临床指标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得出,颈围(OR=3.453,95%CI:2.004-5.948,P<0.01)、BMI(OR=3.467,95%CI:2.268-6.696,P<0.01)、打鼾(OR=5.925,95%CI:2.622-13.386,P<0.01)、吸烟(OR=2.503,95%CI:1.076-5.822,P<0.05)均是COPD合并OSAHS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1.高BMI的COPD患者容易合并OSAHS,且COPD患者伴有打鼾、夜间憋醒等临床表现时,需要及时行PSG检测,避免漏诊OS。2.OS患者气道阻塞、低氧血症、高碳酸血症、血液高凝程度较单纯COPD患者更严重;OS患者AHI与颈围、BMI、PaCO2呈正相关,与FEV1/FVC、PaO2呈负相关。3.OS患者容易合并高血压、糖尿病以及更易发生肺动脉高压。4.颈围、BMI、打鼾、吸烟是COPD合并OSAHS的独立危险因素。

二、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20例报告(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20例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1)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病人的临床特征及治疗(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方法
    1.3 观察指标
    1.4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实验组无创机械通气治疗前后的动脉血气分析比较
    2.2 对照组无创机械通气治疗前后的动脉血气分析比较
    2.3 实验组和对照组无创机械通气的相关治疗参数比较
3 讨论

(2)“互联网+护理服务”对重叠综合征患者家庭无创通气治疗的干预效果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互联网+护理服务的国内研究现状
        1.2.2 互联网+护理服务的国外研究现状
        1.2.3 家庭无创通气治疗依从性及效果的国内研究现状
        1.2.4 家庭无创通气治疗依从性及效果的国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目的及意义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意义
    1.4 操作性定义
    1.5 理论依据
2 研究内容和方法
    2.1 研究对象
        2.1.1 纳入标准
        2.1.2 排除标准
        2.1.3 退出标准
        2.1.4 基线调查
        2.1.5 样本量计算
    2.2 研究方法
        2.2.1 研究设计与分组
        2.2.2 干预方案
    2.3 技术路线图
    2.4 研究工具及量表
        2.4.1 研究工具
        2.4.2 研究量表
    2.5 评价指标
        2.5.1 主要评价指标
        2.5.2 次要评价指标
        2.5.3 资料收集步骤
        2.5.4 数据整理与统计分析
    2.6 研究质量控制
        2.6.1 研究设计阶段
        2.6.2 干预实施阶段
        2.6.3 数据整理阶段
    2.7 伦理学原则
3 结果
    3.1 研究对象失访情况
    3.2 两组患者基线资料的均衡性比较
        3.2.1 两组患者一般资料的均衡性比较
        3.2.2 干预前两组患者治疗依从性指标的均衡性比较
        3.2.3 干预前两组患者治疗效果指标均衡性比较
    3.3 “互联网+护理服务”对重叠综合征患者家庭无创通气治疗的干预效果
6h/d天数比较'>3.3.1 干预前后干预组与对照组平均每月呼吸机使用时长>6h/d天数比较
        3.3.2 干预前后干预组与对照组肺部呼吸功能指标比较
        3.3.3 干预前后干预组与对照组睡眠呼吸功能指标比较
        3.3.4 干预后干预组与对照组成本效益指标比较
4 讨论
    4.1 患者基线资料分析
    4.2 “互联网+护理服务”对重叠综合征家庭无创通气治疗依从性的影响分析
    4.3 “互联网+护理服务”对重叠综合征患者肺部呼吸功能的影响分析
    4.4 “互联网+护理服务”对重叠综合征患者睡眠呼吸功能的影响分析
    4.5 “互联网+护理服务”成本效益分析
5 结论
6 创新型及局限性
    6.1 创新性
    6.2 局限性
    6.3 研究展望
附录
参考文献
综述 互联网在青年癌症患者康复管理中的应用进展
    参考文献
读研期间科研成果
致谢

(3)基于呼吸物联网的分时段压力无创正压通气治疗慢阻肺-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重叠综合征(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第一部分 无创呼吸机远程管理治疗不伴呼吸衰竭重叠综合征
    第1章 前言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第2章 资料与方法
        2.1 仪器与软件
        2.2 研究方法
        2.3 研究对象
        2.4 干预措施
        2.5 观察指标
        2.6 质量控制
        2.7 统计学分析
    第3章 结果
        3.1 两组患者的基本信息
        3.2 两组患者的肺功能变化
        3.3 两组患者的睡眠呼吸障碍治疗效果
        3.4 呼吸机使用依从性比较
    第4章 讨论
    第5章 结论
    第6章 创新性和局限性
        6.1 创新性
        6.2 局限性
第二部分 无创呼吸机远程管理BiPAP模式日夜分时段压力治疗伴有呼吸衰竭的重叠综合征
    第1章 前言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第2章 资料与方法
        2.1 仪器与软件
        2.2 研究方法
        2.3 研究对象
        2.4 干预措施
        2.5 观察指标
        2.6 质量控制
        2.7 统计分析
    第3章 结果
        3.1 两组患者的基本信息
        3.2 分时段压力治疗效果
        3.3 呼吸机使用依从性比较
    第4章 讨论
    第5章 结论
    第6章 创新性和局限性
        6.1 创新性
        6.2 局限性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文献综述 无创通气远程管理在重叠综合征患者治疗中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4)药物治疗与预防马方综合征主动脉扩张-基于临床随机对照研究的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马方综合征的发病机制概述
2.药物治疗现状
3.思考与展望

(5)基层心血管病综合管理实践指南2020全文替换(论文提纲范文)

1 心血管病的主要危险因素
    1.1 吸烟
        1.1.1 吸烟现状
        1.1.2 吸烟与心血管病风险
    1.2 饮酒
        1.2.1 饮酒流行情况
        1.2.2 饮酒对心血管系统的危害
    1.3 不健康膳食
        1.3.1 膳食现状
        1.3.2 不健康膳食对心血管的危害
        1.3.2.1 蔬菜、水果摄入不足
        1.3.2.2 高盐(钠)摄入
        1.3.2.3 高饱和脂肪酸和反式脂肪酸摄入
    1.4 身体活动不足
        1.4.1 我国居民身体活动现状
        1.4.2 身体活动不足的危害
        1.4.2.1 身体活动不足是心血管病的独立危险因素
        1.4.2.2 身体活动不足是影响心血管病康复的重要因素
    1.5 超重、肥胖
        1.5.1 超重、肥胖现况
        1.5.2 超重、肥胖与心血管病风险
        1.5.2.1 高血压
        1.5.2.2 冠心病
        1.5.2.3 脑卒中
        1.5.2.4 其他疾病
    1.6 社会心理因素
        1.6.1 抑郁、焦虑现况
        1.6.2 社会心理因素与心血管病风险
        1.6.2.1 应激
        1.6.2.2 抑郁
        1.6.2.3 焦虑
        1.6.2.4 A型行为
        1.6.3 心血管药物引发的抑郁症状
    1.7 血脂异常
        1.7.1 血脂异常的分类与合适水平
        1.7.2 血脂异常现况
        1.7.3 血脂异常与心血管病风险
    1.8 糖尿病
        1.8.1 糖尿病定义分型
        1.8.2 糖尿病现况
        1.8.3 糖尿病与心血管病风险
    1.9 高血压
        1.9.1 高血压现况
        1.9.2 高血压与心血管病风险
2 心血管病风险评估
    2.1 生理指标的采集及测量
        2.1.1 血压
        2.1.2 静息心率
        2.1.3 人体测量学指标
    2.2 临床指标的采集和测量
        2.2.1 病史信息
        2.2.2 实验室检查指标
    2.3 靶器官受累的指标采集和测量
        2.3.1 无症状靶器官损害
        2.3.2 临床合并症
    2.4 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病风险评估
        2.4.1 ASCVD风险评估流程
        2.4.2 ASCVD风险评估建议
3 危险因素干预
    3.1 行为干预
        3.1.1 行为干预的益处
        3.1.2 行为干预的原则
        3.1.3 行为干预的流程
        3.1.4 行为干预的措施
        3.1.4.1 阶段目标
        3.1.4.2 优先原则
        3.1.5 随访管理
        3.1.6 行为干预注意事项
    3.2 吸烟干预
        3.2.1 戒烟的益处
        3.2.2 戒烟的原则
        3.2.3 戒烟流程
        3.2.4 戒烟的措施
        3.2.4.1 判断戒烟意愿
        3.2.4.2 医学咨询
        3.2.4.3 5A技能
        3.2.4.4 5R干预技术
        3.2.4.5 戒烟药物
        3.2.5 随访和复吸处理
    3.3 饮酒干预
        3.3.1 戒酒的益处
        3.3.2 戒酒的原则
        3.3.3 戒酒干预的流程
        3.3.4 戒酒干预的措施
        3.3.4.1 酒精使用情况评估
        3.3.4.2 干预内容
        3.3.5 持续监测
    3.4 膳食干预
        3.4.1膳食干预的获益
        3.4.2膳食干预的原则
        3.4.3膳食营养干预流程
        3.4.4膳食营养干预的措施
        3.4.4.1 膳食评估
        3.4.4.2 干预方案
        (1)一般人群
        (2)心血管病高危人群及患者膳食建议
        3.4.5随访管理
    3.5 身体活动的干预
        3.5.1 身体活动干预的益处
        3.5.2 身体活动干预原则
        3.5.3 身体活动干预的流程
        3.5.4 身体活动干预的措施
        3.5.4.1 运动处方的要素
        3.5.4.2 心血管病稳定期运动处方程序和锻炼方法
        3.5.4.3 身体活动建议
        3.5.5 身体活动的维持
    3.6 体重管理
        3.6.1 体重管理的益处
        3.6.2 体重管理的原则
        3.6.3 体重管理的流程
        3.6.4 体重管理的措施
        3.6.4.1 咨询沟通
        3.6.4.2 体重管理的具体措施
        3.6.5 控制体重的相关药物
        3.6.6 减重后体重的长期维持
    3.7 社会心理因素干预
        3.7.1 社会心理因素干预的益处
        3.7.2 社会心理因素干预原则
        3.7.3 社会心理因素干预流程(图13)。
        3.7.4 社会心理因素干预措施
        3.7.4.1 评估
        3.7.4.2 筛查
        3.7.4.3 干预
    3.8 血脂控制
        3.8.1 血脂控制的益处
        3.8.2 我国血脂控制的现状
        3.8.3 血脂控制的原则
        3.8.3.1 定期、主动进行血脂检测
        3.8.3.2 风险评估决定血脂控制的目标人群
        3.8.3.3 血脂控制的治疗靶点
        3.8.3.4 血脂控制的目标值
        3.8.4 血脂控制的流程
        3.8.5 血脂控制的措施
        3.8.5.1 常用调脂药物的重要临床信息
        3.8.5.2 安全性监测和达标管理
        3.8.5.3 建议转诊至上级医院的情况
        3.8.6 同时控制血脂以外的心血管病综合风险
    3.9 糖尿病管理
        3.9.1 糖尿病管理的益处
        3.9.2 糖尿病管理的原则
        3.9.3 糖尿病管理的流程
        3.9.4 糖尿病管理的措施
        3.9.4.1 筛查对象
        3.9.4.2 糖尿病的诊断标准
        3.9.4.3 降糖目标
        3.9.4.4 生活方式干预
        3.9.4.5 降压治疗
        3.9.4.6 调脂治疗
        3.9.4.7 阿司匹林的使用
        3.9.4.8 体重管理
        3.9.4.9 血糖管理
    3.10 高血压管理
        3.10.1 高血压管理的益处
        3.10.2 高血压管理原则
        3.10.3 初诊高血压管理流程
        3.10.4 高血压管理措施
        3.10.4.1 治疗目标
        3.10.4.2 实现降压达标的方式
        3.10.4.3 风险评估
        3.10.4.4 改善生活方式
        3.10.4.5 药物治疗
        3.10.5 高血压合并临床疾病的管理建议
        3.10.5.1 高血压合并房颤
        3.10.5.2 老年高血压
        3.10.5.3 高血压合并脑卒中
        3.10.5.4 高血压伴冠心病
        3.10.5.5 高血压合并心衰
        3.10.5.6 高血压伴肾脏疾病
        3.10.5.7 高血压合并糖尿病
        3.10.5.8 代谢综合征
4 疾病干预
    4.1 冠心病
        4.1.1 概述
        4.1.2 诊断与分类
        4.1.2.1 诊断
        4.1.2.2 分类
        4.1.3 治疗
        4.1.3.1 ACS的诊疗流程(图19)
        4.1.3.2 CCS的治疗
        4.1.3.2.1 生活方式改善
        4.1.3.2.2 药物治疗
        4.1.3.2.3 血运重建
        4.1.3.3 共病的治疗
        4.1.3.3.1 心源性疾病
        4.1.3.3.2 心外疾病
        4.1.4 心脏康复
        4.1.4.1 药物处方
        4.1.4.2 患者教育
        4.1.5 随访管理
        4.1.6 预防
    4.2 脑卒中
        4.2.1 概述
        4.2.2 诊断与分类
        4.2.2.1 脑卒中的院前早期识别
        4.2.2.2 诊断
        4.2.2.3 分类
        4.2.3 脑卒中常规治疗
        4.2.3.1 急性期脑卒中治疗
        4.2.3.2 脑卒中后的治疗
        4.2.4 脑卒中稳定期合并其他疾病的处理
        4.2.4.1 高血压
        4.2.4.2 糖尿病
        4.2.4.3 血脂异常
        4.2.4.4 房颤
        4.2.4.5 心脏疾病
        4.2.5 预防
    4.3 慢性心衰
        4.3.1 概述
        4.3.2 诊断与分类
        4.3.2.1 筛查与识别
        4.3.2.2 诊断
        4.3.2.3 分类
        4.3.3 治疗
        4.3.3.1 慢性HFrEF的治疗
        4.3.3.2 慢性HFpEF和HFmrEF的治疗
        4.3.3.3 心衰多重心血管病危险因素综合干预及共病治疗
        4.3.3.4 转诊治疗
        4.3.4 随访管理
        4.3.5 预防
    4.4 房颤
        4.4.1 概述
        4.4.2 诊断与分类
        4.4.2.1 诊断
        4.4.2.2 分类
        4.4.3 治疗 房颤的治疗策略主要是节律控制与心室率控制。
        4.4.3.1 节律控制
        4.4.3.2 心室率控制
        4.4.4 房颤的一级预防及合并心血管病危险因素或疾病的综合干预
        4.4.4.1 房颤的上游治疗
        4.4.4.2 房颤合并其他心血管病危险因素或疾病的综合干预
        4.4.5 房颤患者脑卒中的预防
        4.4.6 随访管理、健康教育、转诊
    4.5 外周动脉疾病
        4.5.1概述
        4.5.2 诊断与分类
        4.5.2.1 危险因素
        4.5.2.2 病因
        4.5.2.3 筛查对象
        4.5.2.4 诊断
        4.5.2.5 临床分期和分型
        4.5.3 治疗
        4.5.4 其他部位PAD的诊断和治疗
        4.5.5 预防
    4.6 动脉粥样硬化
        4.6.1 概述
        4.6.2 临床表现与诊断
        4.6.2.1 危险因素
        4.6.2.2 临床表现
        4.6.2.3 动脉粥样硬化的检测
        4.6.3 治疗
        4.6.4 动脉粥样硬化的防治
        4.6.4.1 改善生活方式
        4.6.4.2 控制危险因素
    4.7 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
        4.7.1 概述
        4.7.2 诊断与分类
        4.7.2.1 SAHS相关术语定义
        4.7.2.2 危险因素
        4.7.2.3 病史
        4.7.2.4嗜睡程度评估
        4.7.2.5 辅助检查
        4.7.2.6 简易诊断
        4.7.2.7 分类、分度
        4.7.3 治疗
        4.7.3.1 治疗目标
        4.7.3.2 治疗方案
        4.7.3.3 转诊指征及目的
        4.7.4 预防
        4.7.4.1 一级预防
        4.7.4.2 二级预防
        4.7.4.3 三级预防
        4.7.4.4 口腔矫治器及外科手术
        4.7.5 随访评估、健康教育
5 其他关注问题
    5.1 抗栓治疗
        5.1.1 抗栓药物种类及其作用靶点
        5.1.2 冠心病的抗凝治疗
        5.1.2.1 STEMI
        5.1.2.2 NSTE-ACS
        5.1.2.3 稳定性冠心病
        5.1.3 预防血栓栓塞疾病的抗凝治疗
        5.1.3.1 急性肺栓塞的抗凝治疗
        5.1.3.2 房颤抗凝治疗
        5.1.3.3 需长期口服抗凝药物患者的抗栓治疗建议
        5.1.3.4 抗凝中断及桥接
        5.1.4 出血预防和处理
        5.1.4.1 对症药物的使用方法
        5.1.4.2 出血处理
    5.2 抗血小板治疗
        5.2.1 抗血小板治疗的基本原则
        5.2.2 心脑血管疾病的抗血小板治疗
        5.2.3 抗血小板治疗期间出血的处理原则
        5.2.4 服用阿司匹林的注意事项
    5.3 治疗依从性
        5.3.1 治疗依从性现状
        5.3.2 治疗依从性评估
        5.3.3 治疗依从性影响因素与改善措施
    5.4 远程管理指导
        5.4.1 远程管理的必要性
        5.4.2 远程管理的优势
        5.4.2.1 远程管理提高健康管理效率
        5.4.2.2 远程管理实现健康管理均等化
        5.4.2.3 远程管理调动居民参与健康管理意识和能力
        5.4.2.4 远程管理促进健康管理及时性
        5.4.3 远程管理的可行性
        5.4.3.1 远程管理基本设备
        5.4.3.2 远程管理内容
6 投入产出分析
附录 常用筛查量表

(6)无创通气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的效果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纳入及排除标准[3]
    1.3 方法
    1.4 观察指标
        1.4.1 治疗前后肺功能指标
        1.4.2 血气指标及肺动脉压指标
    1.5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肺功能指标比较
    2.2两组患者血气指标及肺动脉压指标比较
3 讨论

(7)自拟化痰祛瘀方联合无创呼吸机治疗OSAHS合并COPD急性加重伴肺性脑病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纳入标准
    1.3 排除标准[11]
    1.4 方法
        1.4.1 两组治疗方法
        1.4.2 无创呼吸机设置
        1.4.3 化痰祛瘀方
    1.5 观察指标
    1.6 肺性脑病疗效判定标准[13]
    1.7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两组治疗前后睡眠监测指标变化
    2.2 两组患者血气分析指标的比较
    2.3 两组患者肺性脑病治疗情况比较
3 讨论

(8)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合并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中医证候及相关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提要
abstract
引言
临床研究
    1 研究对象
        1.1 病例来源
        1.2 西医诊断和分度标准
        1.3 纳入标准
        1.4 排除标准
    2 研究方法
        2.1 多导睡眠监测
        2.2 肺功能测定
        2.3 制定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合并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中医证候调查表
        2.4 调查表填写
        2.5 数据处理及统计
    3 研究结果
        3.1 一般资料分析
        3.2 重叠综合征患者中医证候频数分析
        3.3 因子分析
        3.4 重叠综合征患者中医证候聚类分析
        3.5 重叠综合征患者中医证型与临床资料相关性分析
讨论
    1 一般资料分析
        1.1 性别、年龄分析
        1.2 吸烟、饮酒史分析
        1.3 重叠综合征患者合并病分析
        1.4 重叠综合征患者BMI分析
        1.5 OSAHS和 COPD病情程度分析
    2 重叠综合征患者中医症状、体征、舌脉象分析
        2.1 重叠综合征患者中医症状、体征分析
        2.2 重叠综合征患者舌脉象分析
    3 重叠综合征中医证型分析
    4 重叠综合征中医证型与各指标相关性的分析
结语
参考文献
综述 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合并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中西医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论文着作

(9)慢性阻塞性肺病合并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患者发生骨质疏松危险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1 资料与方法
    1.1 纳入和排除标准
    1.2 临床资料
    1.3 方法
    1.4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和重叠综合征的临床研究进展
    综述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附录1
附录2
附录3
附录4
附录5
致谢

(10)COPD-OSAHS重叠综合征的临床特征及相关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 对象与方法
    1. 研究对象
    2. 研究方法
        2.1 一般资料
        2.2 病史资料
        2.3 临床数据资料
    3. 统计学方法
二、 结果
    2.1 单纯COPD组和OS组一般资料比较
    2.2 单纯COPD组和OS组既往前1年急性加重次数、住院时间比较
    2.3 单纯COPD组和OS组临床表现比较
    2.4 单纯COPD组和OS组合并症比较
    2.5 单纯COPD组和OS组动脉血气指标比较
    2.6 单纯COPD组和OS组肺功能指标比较
    2.7. 单纯COPD组和OS组肺动脉压比较
    2.8 单纯COPD组和OS组凝血功能比较
    2.9 单纯COPD组和OS组睡眠呼吸障碍相关指标比较
    2.10 OS组临床各指标与AHI之间的相关性分析
    2.11 COPD患者合并OSAHS的危险因素分析
三、 讨论
    1. COPD、OS与急性加重次数、住院时间
    2. COPD、OS与临床表现
    3. COPD、OS与合并症
    4. COPD、OS与动脉血气、肺功能
    5. COPD、OS与肺动脉高压
    6. COPD、OS与凝血功能
    7. COPD、OS与睡眠呼吸障碍相关指标
    8. COPD合并OSAHS的危险因素
四、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1. 流行病学
    2. 发病机制
    3. 临床表现
    4. 诊断
    5. 治疗方法
        5.1 生活方式干预
        5.2 药物治疗
        5.3 非药物治疗
    6. 总结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文章

四、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20例报告(论文参考文献)

  • [1]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病人的临床特征及治疗[J]. 仇煜,钱晓君,张雪,贾伟,荣光生. 医学食疗与健康, 2021(13)
  • [2]“互联网+护理服务”对重叠综合征患者家庭无创通气治疗的干预效果评价[D]. 吴丹. 湖州师范学院, 2021(09)
  • [3]基于呼吸物联网的分时段压力无创正压通气治疗慢阻肺-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重叠综合征[D]. 王凯悦. 山东大学, 2021(12)
  • [4]药物治疗与预防马方综合征主动脉扩张-基于临床随机对照研究的进展[J]. 陈苏伟,陈宏,钟永亮,乔志钰,里程楠,葛翼鹏,于海,朱俊明,孙立忠. 心肺血管病杂志, 2020(12)
  • [5]基层心血管病综合管理实践指南2020全文替换[J]. Beijing Hypertension Association;Beijing Diabetes Prevention and Treatment Association;Beijing Research for Chronic Diseases Control and Health Education;. 中国医学前沿杂志(电子版), 2020(08)
  • [6]无创通气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的效果分析[J]. 蔡木泾,黄如坤,麦校敬. 中国实用医药, 2020(22)
  • [7]自拟化痰祛瘀方联合无创呼吸机治疗OSAHS合并COPD急性加重伴肺性脑病疗效观察[J]. 丰银平,刘忠达,李权,杨晓明. 中国现代医生, 2020(19)
  • [8]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合并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中医证候及相关性研究[D]. 纪赏. 山东中医药大学, 2020(01)
  • [9]慢性阻塞性肺病合并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患者发生骨质疏松危险因素分析[D]. 曹荣荣. 青岛大学, 2021(02)
  • [10]COPD-OSAHS重叠综合征的临床特征及相关因素分析[D]. 汪亚亚. 延安大学, 2020(12)

标签:;  ;  ;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20例报告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