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大豆需要调整产业结构

国产大豆需要调整产业结构

一、国产大豆需调整产业结构(论文文献综述)

王宏蕾[1](2021)在《黑龙江省大豆加工业生产结构优化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石楠,郭恬,卢俊玮[2](2020)在《大豆产业发展的困境及出路探析》文中研究表明大豆是重要的粮油兼用作物,也是植物蛋白质的主要来源,具有较高的经济价值,是关系民生的重要战略性物资,但目前我国大豆消费进口依赖度极高,国产大豆的市场竞争力较弱,大豆加工产业链也不成熟。基于此,分析了我国大豆产业所面临的宏观环境以及发展困境,提出强化国家政策支持,继续增加大豆种植面积;提高科学技术投入力度,提高产量更新模式;运用适度贸易保护手段,改变大豆贸易逆境;调整产业结构,增加民族企业竞争力的建议,以期促进我国大豆产业快速平稳发展。

赵悦[3](2019)在《吉林省种植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及其优化研究》文中研究指明2004年以来,我国粮食生产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增势。与此同时,也出现了“三量齐增”、农产品供求结构失衡、生态环境恶化、农民增收乏力等问题。为了缓解粮食生产出现的问题,2016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了“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迫切需要新一轮农业结构的调整。吉林省作为我国的粮食大省,玉米核心产区,一直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核心基地。然而,随着玉米临时收储政策的实施,玉米价格高位运行,吉林省玉米播种面积和产量呈刚性增长,大豆、杂粮等其它作物播种面积日益削减,形成了以玉米为主体的单一种植结构。这种结构带来的效应却是一方面玉米的高库存积压,下游加工企业生产成本上升、利益受损;另一方面大豆、水稻、玉米等农产品大量进口,形成了国内库存积压与国外进口并存的逆向市场困境。而造成这种结构困境的根本原因是忽视市场经济规律作用,用计划经济思维模式调控农业生产的结果。因此,只有运用改革的思路和市场经济的思维,对管理农业的体制、机制和手段进行改革,才能实现种植业供给结构的优化。本文以我国农业发展阶段特征的变化以及农业供给侧结构的现状与问题为背景分析,得出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关键在于种植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进而厘清了我国种植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内涵与基本内容,得出种植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与以往种植业结构调整呈现出截然不同的特征。种植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深入到结构变化的制度变革,其要义绝非是一般意义上结构的加减法,而是要通过改革不合理的农业管理体制,来实现结构优化。在这一过程中,改革是手段,结构优化是目标。之所以提出种植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就是要用改革的思路来推动种植业结构的优化。吉林省作为我国粮食生产的核心产区,种植业供给侧结构的矛盾表现的更为突出、更加尖锐。梳理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吉林省种植业结构演变历程发现,经过40年的发展,吉林省种植业粮、经、饲三元结构中以粮食作物内部结构变化为主,逐渐从20世纪80年代的玉米、大豆为主、水稻、高粱多元发展的作物结构,最终形成了以玉米为主体的“一粮独大”格局。然而,这种结构是否合理?本文从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三个方面对其进行综合性评价。结果显示:虽然这种结构在宏观种植业投入产出上、在微观农民收入上具有一定的优势,但却拉大了作物间的比较收益,不利于结构的多元化发展;虽然吉林省在粮食商品率上为国家粮食安全与社会稳定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但过高的粮食进口依存度表明当前结构未能满足消费升级的需求,同时这种结构释放出的生态负效应令人堪忧。由此,吉林省种植业结构调整势在必行。但是,结构调整却面临着贸易格局复杂、农产品成本持续上涨的市场困境,农业用水资源紧缺、耕地质量与数量下降的生态困境以及农产品育种技术发展缓慢、农业技术推广供需不匹配的技术困境,从不同维度不同层面制约着结构的优化,以往调整的思路俨然无法破解,唯有用改革的手段才能推动结构的优化。2004年以来,国家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惠农政策,使农业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然而,惠农政策在实施方式上,政府过度干预市场,由此导致了市场的失灵和农业资源配置的扭曲。之所以要用改革的方式实现种植业供给侧结构的优化,就是因为不合理的农业管理体制是造成结构失调的首要原因。基于此,从资源配置方式、价格形成机制、粮食市场结构以及农村组织制度四个维度构建吉林省种植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基本框架。转变我国政府长期以来形成的计划经济思维,充分发挥市场经济规律在资源配置中的作用。建立市场价格机制,使粮食价格由市场决定。而粮食价格信息在粮食生产、收购、加工、销售产业链条中通过流通市场进行传递,以指导农民的种植行为。但是,当前国有粮食收储企业“一支独大”的局面,扭曲了粮食收储市场。提出市场化的改革方向,发挥国有粮食收储企业的政策性收储功能,与其它收储主体在收购市场中具有平等的经营地位,从而推动收储主体的多元化和社会化,实现粮食收储市场的顺畅。运行顺畅的粮食收储市场需要健全的农村组织制度作保障。我国目前的农村组织尚处于一种涣散状态,有序地将亿万农民的生产经营活动嵌入市场经济方面却效率甚微,并成为我国农业现代化进程中的一条软肋。以整合当前农村经济组织为路径,实现农村基层经济组织制度的创新。使市场的“无形之手”来指挥政府的“有形之手”,进而推动种植业结构的优化。基于上述制度改革框架,确立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农民种粮合理收入、产业协调发展以及生态可持续为吉林省种植业结构调整的价值取向。之所以提出这四个方面的价值取向,原因如下:首先,在未来很长时期内,我国粮食供给压力仍然存在,人地关系趋紧的矛盾仍然存在,粮食主产区生产功能在日益下降。吉林省作为粮食生产的核心产区,其结构调整必须坚持国家粮食安全地位不动摇,必须保证种粮农民和粮食产区两个积极性,以巩固粮食主产区核心地位。其次,合理的种粮收入是保证农民种粮积极性持续的支撑条件。吉林省以玉米为主体的种植结构决定了合理种粮收入的主要指向是围绕玉米种植获取收入。而玉米支持政策的不稳定性造成了农民种植玉米收入的起伏与玉米种植积极性的不稳定,呼吁将玉米纳入主粮范围,与稻谷和小麦具有同等地位,使玉米具有一个主粮生产应有的利润空间,进而实现玉米种植的合理收入。作物间收益水平相当,从而实现相互替代的效应,促进种植业结构的优化。再次,玉米作为产业链条最长的作物,其饲用和加工用途与下游的加工业与畜牧业紧密衔接。因此玉米三元作物的属性决定了种植业结构调整以产业协调发展为价值取向。最后,种植业结构调整应尊重自然规律与比较优势原则进行布局。去除赤色产能、恢复玉米大豆轮作制度、种地养地有机结合以及科学施用化肥来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遵从结构调整的价值取向,对种植业结构调整的方向进行选择。吉林省种植业结构不论怎样调整,保证粮食作物为主体的结构不可改变,保证玉米核心产区优势不可改变。现阶段粮食作物比例偏高是由于粮食作物内部玉米结构不合理造成的。玉米粮经饲三元作物结构属性,片面强调了玉米粮食作物品种的一元结构,忽视了玉米作为经济作物和饲料作物品种的结构。所以降低粮食作物用途的籽粒玉米比例,提高饲料作物青贮玉米比例,是粮食作物的调整方向,也表明吉林省种植业结构调整的重点在于粮食作物与饲料作物之间的调整。因此,建立玉米三元作物结构,呼吁核心产区推动“粮改饲”,以“种养”结合的微观农户经营结构为行动支点,从而促进粮食作物向饲料作物调整。大豆则在进行合理区划布局基础上,建立非转基因大豆保护区,保护传统大豆纯度,不受转基因大豆的侵犯。在中部地区适当进行转基因大豆种植,与玉米合理轮作,从而增加大豆的种植面积。水稻以扩大优质品种稻米的种植为调整方向,杂粮杂豆以建设优质杂粮基地为依托,发展精深加工。经济作物的调整方向以东中西区域划分,打造东部特产、中部蔬菜、西部多种作物的发展格局。饲料作物的调整以形成增加玉米核心产区与镰刀弯地区青贮玉米种植以及西部地区牧草种植,协调畜牧业发展的农牧格局。最终实现吉林省种植业结构由单一玉米种植向多元作物发展,由过分强调经济社会效益转向经济、社会、生态效益协调统一发展的种植业结构。

言梅雪[4](2019)在《哈佛分析框架在西王食品公司的应用研究》文中指出现代财务分析是由传统财务分析技术发展而来,哈佛分析框架作为一种现代财务分析方法,解决了传统财务分析单纯站在财务视角评价财务活动的局限性,加入了企业经营环境和战略分析等相关信息,使得财务分析更加全面综合。我国对哈佛分析框架的研究主要体现在哈佛分析框架的应用上,但还没有将哈佛分析框架应用在粮油加工业,因此,本文有必要对哈佛分析框架在这一行业进行应用研究。本文将哈佛分析框架应用在西王食品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西王食品),以西王食品公司2014年-2018年的财务报告为主要研究资料,选取食用油行业领先品牌“福临门”的制造商中粮和与西王食品同规模的长寿花进行横向对比,按照战略分析、会计分析、财务分析和前景分析四个步骤对西王食品进行综合财务分析。本文将战略分析作为逻辑起点,通过PEST分析法分析了西王食品的宏观经营环境,使用波特五力模型来分析西王食品的行业获利能力,采用SWOT分析法对西王食品进行了竞争战略分析;在会计分析上,先评估西王食品会计政策变更和会计差错更正的影响,并调整财务报表数据,然后再根据会计项目性质和项目百分比选取需要重点分析的会计项目,最后分析其会计政策和项目质量;在进行财务分析时,通过对西王食品偿债能力、盈利能力、营运能力和成长能力上的财务指标进行横向和纵向对比来分析指标变化原因,研究与对标企业的差距;在进行前景分析时,以前述分析情况为基础,对西王食品企业及其行业的综合发展趋势和前景进行分析,并预测西王食品将来可能会面临的风险。通过分析得出以下结论:西王食品是具有良好盈利前景,企业正在进行战略转型,拓宽产品结构,对于应对食用油行业同质化、产能过剩等情况具有良好效果,但同时也发现企业整体偿债能力下降,食用油板块库存持有水平偏高,存在部分应收账款账龄过长、周转速度慢,还有企业期间费用管控不严格等问题,需要企业投入资金和人力促进企业并购后的资源整合,进行管理升级,加强企业内部控制,提升员工素质、加强对国际经营环境研究等等。

廖盼[5](2019)在《我国粮食安全保障法律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我国作为一个人口大国,维护粮食安全不但是经济建设过程中的重要课题,也是保障国民生存发展的基础。随着近年来粮食购销市场改革,粮食安全保障也将受到更多的挑战。长期以来,我国惯以行政手段保障粮食安全,依赖于政策的实施和政府的力量确保粮食市场的平稳运行。但过度强调政府的宏观调控并不利于市场经济发展,一方面是忽略了粮食的本质属性乃是商品,直接抹杀了市场的基础配置作用;另一方面我国粮食安全保障过度地倚重政策实施以及行政力量,难以消除粮食经济活动中规则不力以及任意性过大的状态,导致在我国入世之后本土粮食产业遭受了较大的冲击。面对现如今全球粮食安全危机日益加剧的趋势,我们需要更完善的制度来防范风险。法律对于制度完善和粮食安全保障体系的建立作用重大。但我国现行粮食安全保障在立法上还处于初步阶段,不论是指导思想、外在表现形式还是实体内容上都存在着不可忽视的缺陷,突出表现为立法上缺乏能够作为核心的基本法、有关粮食安全的法律法规之间缺乏协调性、权利义务规定不明确等。面对我国粮食安全问题,运用法律制度有效保障粮食安全,构建和完善粮食安全保障法律体系是具有紧迫性和必要性的。首先,应该要树立和贯彻新时代的粮食安全观;第二,加强粮食安全立法,尽快出台《粮食安全保障法》为粮食安全保障奠定基础;第三,对于现存的粮食安全法律规范也应该予以整合、修改与完善,填补相应的立法空白;第四,明确法律主体的权利和义务以及法律责任,从而使立法成为切实具备约束力和执行力的条款,能够在粮食市场之中发挥其应有的作用,最终达到为国家粮食安全保驾护航的目标。

李晨曦[6](2019)在《吉林省粮食生产结构演变及其现状分析》文中指出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粮食产量大幅度增长。1949年我国粮食总产量达到11318.4万吨,2016年粮食总产量达到61623.9万吨,增长50305.5万吨,年均递增2.56%。与2004年以来粮食产量“十二连增”相伴的是,我国粮食生产面临的一些问题:粮食生产出现“三量齐增”、“三高并存”的局面,粮食结构性矛盾日益突出,农产品供求结构失衡,资源配置紊乱等。吉林省作为我国粮食主产区,粮食生产结构发生了诸多变化。20世纪40年代吉林省玉米、大豆、杂粮约各占粮食总产量的1/3。随着新中国的成立,玉米生产持续增长。2015年吉林省玉米播种面积在粮食总播种面积中所占份额达到71%,吉林省粮食生产结构基本呈现“玉米型”单一格局。当前吉林省粮食生产结构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一粮独大”,粮食生产结构不合理。一是吉林省粮食作物播种面积占农作物总播种面积的比例过高。二是吉林省玉米产量在粮食作物中所占比例过高。面对这些问题,探究吉林省粮食生产结构未来的优化方向成为吉林省农业发展的关键问题。本研究对于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符合国家当前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迫切需要。可以为吉林省玉米收储制度改革、提高政策目标瞄准性提供决策借鉴,能够为下一步吉林省粮食生产结构调整提供经验借鉴。本文利用1949-2017年吉林省相关统计资料,梳理了吉林省粮食生产结构近70年的演变进程,厘清吉林省粮食生产结构的历史演变及其发生变化的原因,探寻粮食生产结构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契合度,基于对吉林省粮食生产结构现状的分析,根据既有的粮食生产结构,对粮食生产结构合理性进行分析,从而可以窥见吉林省粮食生产结构面临的困境,探讨未来吉林省粮食生产结构的优化方向。(1)吉林省粮食生产结构优化的总体思路应该坚持在玉米生产优势的客观前提下进行。吉林省粮食生产结构是历史演变的过程,目前“玉米独大”结构形成的原因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自然条件,对玉米有最好的适应性。二是玉米的科技进步最显着,取得了高产作物的地位。三是改革开放以来国家的商品粮基地建设政策为玉米生产体系的建设奠定了较厚的基础。(2)在市场供求关系下,吉林省粮食生产结构优化要坚持市场导向原则、生态可持续原则和产业协调发展原则。总体优化思路是以纵向层级优化为主,横向层级优化为辅,将横向层级优化和纵向层级优化相结合。从目前的市场供求看,横向层级优化的空间较为有限。因此,以作物质量、用途以及所连带的产业为优化的突破口,实现纵向层级的优化更能发挥粮食生产结构优化的实质效果。(3)各层级具体优化方向即:横向层级的优化要把握“稳、减、增”的方向。“稳”即稳定水稻种植面积和玉米优势区的玉米种植。“减”即适当减少玉米非优势区的种植面积,调减籽粒玉米。“增”即适当增加大豆及其他杂粮的种植。根据区域发展布局以及生态环境发展的角度,在粮食生产结构中,将玉米、水稻、大豆、杂粮种植面积比重设计调整为6:1.5:1.5:1。纵向层级的优化要把握“优粮、扩经、增饲、促牧”的方向。最主要的就是玉米内部结构要按照三元结构来调整。促进形成主粮、饲草、杂粮三元格局,构建粮经饲协调发展的结构,推动种养一体,农牧结合的农业发展趋势。

施艺[7](2018)在《我国大豆进口企业面临的价格风险及其对策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在国际大豆贸易中,中国是世界上主要的大豆生产国之一,并且曾一度是净出口国。而随着社会经济水平的提高,人民的生活质量也稳步提升,由于大豆及其产出品富含丰富的蛋白质,我国对大豆的需求量逐年提升,并愈发拉大与国内大豆供给量之间的差距,也即国内供给量远无法满足逐年提高的大豆需求量。数据显示1995年至1996年开始中国大豆进口量逐年呈跨越式增长,进口大豆以满足人民逐渐提高的生活需求是大势所趋;与此同时,我国大豆进口加工行业的快速发展也导致原料的消费与供给差距不断扩大。综合两方面的趋势来看,企业只能更加关注国际市场以平衡我国对大豆的消费需求量。现如今我国已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大豆进口国,进口需求呈刚性,进口量不断增加,大豆进口的产业形势也十分严峻,大豆对外依存度过高,大豆压榨行业产能过剩等现状都导致大豆进口价格风险巨大,给我国大豆进口企业带来严重打击;且企业在进口大豆过程的每一步都存在着多种风险,国内外市场环境差别较大,如果进口过程中企业不够重视对价格风险因素的管控,就会衍生出各种各样的问题。鉴于此,为了有效规避企业在大豆进口时面临的价格风险,增强企业在进口过程中对国际市场上的价格风险管理意识,本文在借鉴前人相关理论和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基于企业视角综合运用经济贸易相关原理及规范分析和案例分析、定性分析与定量测算风险相结合等方法,选取2014-2017年历史数据测算理论压榨利润并建立模型,以VaR值和相关指标在不同的置信水平下计算结果为标准评价了我国大豆进口企业面临的价格风险程度,并以我国某大型大豆进口公司为案例研究进行价格风险管理分析。本文的研究结论为我国大豆进口企业规避价格风险提出了相关对策建议。一,企业应审视自身综合竞争能力、客观分析价格风险:二,完善对进口渠道来源、运输工具的管理;三,建立以多个企业为整体的大豆进口的战略联盟;四,高度重视期货市场的套期保值,建立完善的内部风险控制体制,实现多元化的发展,提高我国大豆进口企业的规避价格风险的能力。

梁勇[8](2017)在《南美天气炒作临近尾声 美豆播种面积进入视野》文中认为一、基本观点近一个月国内外豆类市场均以震荡偏弱为主,因南美大豆丰产预期再度强烈,阿根廷虽遇到1月的过量降雨,但随后迎来良好天气配合,丰产仍可期,这导致市场开始对美豆出口需求将受限的担忧影响。但市场也有利多的题材支撑,一方面虽然南美天气表现理想,但USDA在2月供需报告中开始下调阿根廷产量前景,预示着阿根廷产区的局部天气问题对产量的影

白晓[9](2015)在《中国食用植物油加工业产业安全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产业安全是一个国家经济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国家经济安全又是国家安全的一部分。如今,经济全球化迅速发展,也带来了不少的问题,产业安全问题尤为突出,维护产业安全是产业发展的前提。食用植物油是居民消费的必需品,而食用植物加工业的安全状况势必影响到社会经济的不稳定,给国家安全带来一定的隐患,维护食用植物油加工的产业安全,促进食用植物油加工的发展是当前稳定社会的基本要求。因此,本文的研究对于国家经济安全有着重要的实践意义。本文的产业安全研究主要从外商投资的角度来研究中国食用植物油加工业产业安全的状况。首先对中国食用植物油加业的企业数量、规模、生产状况以及企业分布情况做了简单的介绍,之后对中国食用植物油加工业的发展环境从进出口贸易情况、国内市场需求情况、市场份额占有情况和上游原料供应情况几个方面做了进一步的分析,在了解了中国食用植物油加工业的基本情况之后,对比分析了中外资企业的人均利润、产业劳动生产率和产业集中度三个方面,看出外资企业的竞争能力要优于内资企业,在此基础上分析了外资企业在中国食用植物油加工业的发展历程、外资的集中度情况、外资企业市场占有情况和外资企业股权控制状况。综合以上几个方面的分析,可以看出在中国食用植物油加工业中外资企业对我国企业造成了很大的竞争压力,威胁到了中国食用植物油加工业的产业安全,产业安全状况堪忧。基于对中国食用植物油加工业现状的分析,为了更进一步确切的测算中国食用植物油加工业产业安全的状况。在遵循构建产业安全相结关原则的基础上,根据对现有产业安全评价的研究结果,构建了产业发展环境、产业国际竞争力和产业控制三大一级指标组成的中国食用植物油加工业产业安全指标体系。在此基础上,用模糊评价法测算中国食用植物油加工业的产业安全状况,得出2006年-2012年中国食用植物油加工的总体状况是不安全的。然后,用主成分分析法分析了各个指标对中国食用植物油加工业的产业安全的影响程度,得出结论产业竞争力是影响产业安全的最主要的因素,产业控制力是影响产业安全的次要因素。最后,针对产业不安全的状况进行了成因分析,食用植物油加工业原料对外依存度高主要是由宽松的油料政策和单一的产品结构造成的;产业国际竞争力相对较弱主要是由产品的质量与国际标准存在差距、现有产品在国际市场没有价格优势以及原料缺乏国际定价权造成本过高所造成的,加之中小规模的企业数量太多也造成产业集中度较低也进一步影响了产业竞争力;而导致外资对中国食用植物油加工业的控制力过高则是由于相关的法律法规相对滞后、政府对外资企业在中国的扩张没有有效进行规制以及我国企业过度依赖外资企业三个方面所造成的。基于之前的分析,本文给出了相对应的维护产业安全的几点对策建议。首先,利用WTO相关规则来控制原料进口的数量,同时,大力发展国内油料的多样化种植生产,改变目前豆油为主油品结构;其次,促进中国食用植物油加工业的兼并联合,促进产业组织结构优化,提高资源的使用效率,在此基础上提高产品质量的标准,同时,走产品差异化路线,根据本国油料的特色生产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品,同时也要加强行业协会的作用,强大的行业协会不仅会帮助产业内企业的发展还能代表企业和跨国粮商进行谈判议价,可以争夺更多的国际市场语权。最后,对于逐步削弱外资企业对中国食用植物油加工业控制权方面提出,建立事前预警和事后应急措施以及严格执行规制手段,在此基础上大力发挥国有企业的优势,利用大企业带动中小企业发展的模式共同向前发展,逐步减少中小企业依赖外资的状况。本文研究的创新之处在于构建了更加适用用于食用植物油这类农产品加工业的产业安全测算的指标体系,在产业发展环境中加入了原料对外依存度指标,对于农产品加工业来原料来源是否稳定充足是影响产业发展和安全的重要因素,并简化了产业控制权和产业竞争力中的部分指标,使其具有更强的可操作性。通过实证分析,也得出结论中国食用植物油加工业产业安全状况堪忧,产业国际竞争力较弱是影响产业安全的主要因素,通过深入分析得出外资的进入对我国食用植物油加工企业的竞争力的提升是有阻碍作用的。同时运用可竞争性市场理论解释了中国食用植物油加工业目前的发展状况是需要进行产业保护的,在此基础上,针对对产业安全状况的成因分析,也提出一些可实践性的建议。

王晓妍[10](2012)在《贸易自由化与发展中国家产业安全问题研究》文中认为经济全球化是当今世界经济发展最根本的特征,是不可抗拒的历史潮流,贸易自由化则是经济全球化在贸易领域的表现。它以市场经济在全球范围内的推广为前提,以生产社会化程度的提高为背景,以市场准入和国民待遇的广泛实施为主要内容,以各国政府行政干预的弱化及国际间经济贸易的快速发展为标志,它是一个不断推进和演变的过程。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趋势下,贸易自由化不仅影响到国际贸易的发展规模和速度,而且影响到世界资源的有效配置。国际贸易的快速增长促进了国际分工的深化与拓展,要求各种商品和要素能够在世界范围内自由流动,以求得更加合理、有效的配置。在这种动态的过程中,各国为了适应经济全球化的需要,都逐步消除贸易壁垒和歧视性待遇,建立更自由的贸易环境,以促进本国的产业发展和经济持续增长。但是,贸易自由化对发达国家和对发展中国家的影响并不相同,所获得的利益更是相差甚远。对于广大发展中国家而言,尽管贸易自由化为其提供了扩大对外贸易规模、发挥比较优势、加快产业升级和结构调整的条件,但由于长期经济发展水平低,在国际分工和贸易中处于不利地位,加之近年来在国际贸易中出现的大量名目繁杂的贸易壁垒,使发展中国家的出口潜力受到了很大的限制,其民族产业往往受制于国外激烈的竞争,被剥夺了良好的发展机遇,产业安全受到严重威胁。随着经济安全在国家安全中战略地位的提高,产业安全的重要性也日益突出。产业安全是经济安全和发展的基础,是国家制定和实施产业政策最根本的出发点,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这一问题更是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关注和重视。对于产业安全的界定,本文认为,产业安全在本质上是指一国国民使其现有的或潜在的产业权益免受危害的状态和能力,产业安全的标志是一国对其产业是否拥有创始权、控制权、调整权和发展权,且以发展权的拥有作为主要判断标准。在影响国家产业安全的诸多因素中,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的贸易自由化与投资自由化成为威胁产业安全的主要诱因,同时也可以说是引发产业安全研究热潮的起源。目前,对于投资自由化与产业安全问题的研究较为普遍和系统,而对于贸易自由化特别是发展中国家贸易自由化与产业安全问题的研究很少,本文正是从这一角度进行分析论述的。从根本上讲,产业国际竞争力是影响产业安全的关键因素,产业安全取决于产业国际竞争力。与发达国家相比,发展中国家的产业国际竞争力明显比较弱,在国际市场竞争中面临的风险也就更大。尽管WTO多边贸易体制允许采用反倾销、反补贴、保障措施等贸易救济措施来维护产业安全,但这些措施对产业安全提供的保护是暂时的,从长远看,如果产业国际竞争力弱的状况不能从根本上得以改善,那么产业安全所受到的威胁就不可能消除。产业国际竞争力是国家产业安全的最根本保障。发展中国家为维护本国产业安全,既要考虑要素禀赋所导致的国内各类产业的比较优势和劣势,在国际贸易中充分发挥其比较优势,又要考虑如何加快培养自主创新能力,增强本国产业国际竞争力,并从确保国家产业安全的角度出发,对各类产业的发展进行必要的规划和协调,制定针对不同产业的发展战略和方针政策。增强产业国际竞争力是国家制定相关战略和政策的重要依据和目标,是在贸易自由化进程中最大限度趋利避害的关键所在。而从国家产业安全角度考虑产业发展和产业竞争力的增强,更是在贸易自由化进程中制定相关战略和政策的重要原则之一。实现产业国际竞争力与产业安全之间的良性互动是发展中国家贸易自由化进程中维护产业安全的最佳路径。本文对当前国际贸易的发展趋势进行了分析,探讨了贸易自由化与发展中国家对外贸易发展的关系,并着重研究贸易自由化对发展中国家产业安全的影响;分析WTO相关规则对发展中国家产业安全维护带来的双重影响,并详细阐述服务贸易自由化和发达国家贸易政策与发展中国家的产业安全维护,提出发展中国家在贸易自由化进程中防范风险、趋利避害,确保产业安全的重要性和有效途径。对韩国、印度、墨西哥等国在贸易自由化进程中实施的政策措施的经验进行总结,旨在为贸易自由化进程中的发展中国家提供产业安全维护的借鉴和启示。最后从中国贸易自由化进程中的产业安全问题入手,分别针对中国农业、制造业和服务业产业安全状况进行系统的研究,并在此基础上提出贸易自由化进程中有效维护中国各产业安全的对策。指出产业国际竞争力与产业安全之间的良性互动是发展中国家贸易自由化进程中有效维护产业安全的最佳路径,并具体从宏观层面提出贸易自由化进程中维护发展中国家产业安全的政策建议。

二、国产大豆需调整产业结构(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国产大豆需调整产业结构(论文提纲范文)

(2)大豆产业发展的困境及出路探析(论文提纲范文)

1 我国大豆产业发展的宏观环境
    1.1 养殖业引起的大豆需求分析
    1.2 粮食安全需要推动的大豆发展
    1.3 国际化市场的推动与阻碍作用
2 我国大豆产业发展的现状与困境
    2.1 种植面积下降,产量稳步提升
    2.2 我国大豆的市场竞争力较弱
    2.3 我国大豆加工产业链不成熟
3 促进我国大豆产业发展的建议
    3.1 强化国家政策支持,增加大豆种植面积
    3.2 提高科学技术投入力度,优化种养模式
    3.3 运用适度贸易保护手段,改变大豆贸易逆境
    3.4 调整产业结构,增加民族企业竞争力

(3)吉林省种植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及其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1.1 选题依据
    1.2 文献评述
        1.2.1 我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理论基础研究
        1.2.2 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研究
        1.2.3 关于种植业结构评价的研究
        1.2.4 关于种植业结构调整的制约因素
        1.2.5 关于种植业结构调整方向的研究
    1.3 理论基础
    1.4 基本概念界定
    1.5 研究目标与研究内容
        1.5.1 研究目标
        1.5.2 研究内容
    1.6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6.1 研究方法
        1.6.2 数据来源
        1.6.3 技术路线图
    1.7 本论文的学术贡献
第二章 种植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背景分析
    2.1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业发展的阶段及其特征
        2.1.1 以粮食为主体的农产品供给快速增长(1978—1984 年)
        2.1.2 粮食供给呈多元化发展(1985-1998 年)
        2.1.3 推进农业供给战略性调整(1999-2003 年)
        2.1.4 农产品供给全面提升与结构性失衡(2004-2015 年)
        2.1.5 农业供给侧结构改革阶段(2016 年至今)
    2.2 我国农业供给侧结构:现状及问题
        2.2.1 供求结构性矛盾凸显
        2.2.2 粮食市场竞争力丧失
        2.2.3 农业资源环境约束加重
    2.3 种植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基本内涵与内容
        2.3.1 种植业供给侧结构改革的内涵
        2.3.2 种植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内容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吉林省种植业结构的演变
    3.1 种植业结构快速调整阶段(1978-1984 年)
    3.2 种植业结构缓慢调整阶段(1985-1988 年)
    3.3 种植业结构调整徘徊阶段(1989-1998 年)
        3.3.1 第一阶段:1989-1993 年全面增长时期
        3.3.2 第二阶段:1994-1998 年波动发展时期
    3.4 种植业结构高速调整阶段(1999-2015 年)
        3.4.1 第一阶段:1999-2003 年粮食生产下滑
        3.4.2 第二阶段:2004-2008 年粮食生产持续增长
        3.4.3 第三阶段:2009-2015 年粮食生产超常增长
    3.5 种植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阶段(2016 年至今)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吉林省种植业结构的合理性评价
    4.1 种植业结构合理性评价客观依据
    4.2 种植业结构经济效益评价
        4.2.1 种植业投入产出比分析
        4.2.2 种植业结构变动对农民收入增长效应
        4.2.3 不同作物间比较收益分析
    4.3 种植业结构社会效益评价
        4.3.1 粮食商品率
        4.3.2 粮食进口对外依存度
    4.4 种植业结构生态效益评价
        4.4.1 不同农作制度的使用频率
        4.4.2 化肥施用强度
        4.4.3 秸秆还田率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吉林省种植业结构调整的困境
    5.1 吉林省种植业结构调整的市场困境
        5.1.1 国际贸易环境错综复杂
        5.1.2 玉米临储价格政策逆向而行
        5.1.3 农产品成本持续上涨
        5.1.4 农产品收益增长乏力
    5.2 吉林省种植业结构调整的生态困境
        5.2.1 农业水资源不合理开发利用
        5.2.2 耕地质量呈下降趋势
        5.2.3 非耕地资源滥垦严重
    5.3 吉林省种植业结构调整的技术困境
        5.3.1 优良品种技术研发滞缓
        5.3.2 农业技术推广与应用不匹配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吉林省种植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基本框架
    6.1 农业资源配置方式的改革
        6.1.1 我国农业资源配置方式分析
        6.1.2 农业资源配置的改革方向
    6.2 农产品价格形成机制的改革
        6.2.1 农产品价格形成机制分析
        6.2.2 建立目标价格形成机制
    6.3 粮食市场结构的改革
        6.3.1 粮食收购市场结构现状分析
        6.3.2 粮食收购市场结构改革方向
    6.4 农村经济组织制度的改革
        6.4.1 农村组织制度的发展现状
        6.4.2 农村组织制度的改革方向
    6.5 本章小结
第七章 吉林省种植业结构调整的价值取向
    7.1 国家粮食安全的价值取向
        7.1.1 国家粮食安全地位不可动摇
        7.1.2 粮食主产区核心地位急需巩固
    7.2 农民种粮合理收入的价值取向
        7.2.1 合理收入是农民种粮积极性的支撑条件
        7.2.2 保证玉米生产的合理收入
        7.2.3 建立合理的作物比较收益结构
    7.3 产业协调发展的价值取向
        7.3.1 与下游产业结构相适应
        7.3.2 有利于构建下游产业成本竞争优势
    7.4 生态可持续的价值取向
        7.4.1 退出“赤色”产能
        7.4.2 恢复轮作制度
        7.4.3 种地养地结合
        7.4.4 科学施用化肥
    7.5 本章小结
第八章 吉林省种植业结构调整方向
    8.1 吉林省种植业结构调整方向的选择
        8.1.1 坚持粮食主产区应有的结构属性
        8.1.2 积极发展经济作物
        8.1.3 加快开发饲料作物
    8.2 吉林省粮食作物结构调整的方向
        8.2.1 优化玉米内部种植结构
        8.2.2 逐步激发大豆种植活力
        8.2.3 提升优质水稻种植比例
        8.2.4 增加优质杂粮杂豆种植面积
    8.3 吉林省经济作物结构调整方向
        8.3.1 做强东部特产作物
        8.3.2 做大中部蔬菜作物
        8.3.3 开发西部多种经济作物
    8.4 吉林省饲料作物结构调整方向
        8.4.1 加快发展青贮玉米
        8.4.2 建设优质牧草基地
    8.5 本章小结
第九章 研究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1
附录2
作者简介
致谢

(4)哈佛分析框架在西王食品公司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评价
        1.3.1 国外研究现状
        1.3.2 国内研究现状
        1.3.3 研究现状评价
    1.4 研究思路和方法
        1.4.1 研究思路
        1.4.2 研究方法
第2章 相关理论概述
    2.1 传统财务分析的基础理论
        2.1.1 传统财务分析的内涵
        2.1.2 传统财务分析方法
    2.2 哈佛分析框架的基础理论
        2.2.1 哈佛分析框架的内涵
        2.2.2 哈佛分析框架的基本内容
第3章 西王食品公司概况及现行财务分析方法概况
    3.1 西王食品公司概况
    3.2 西王食品现行财务分析方法概况
        3.2.1 西王食品现行财务分析方法
        3.2.2 西王食品现行财务分析方法的局限性
    3.3 西王食品引入哈佛分析框架的必要性
第4章 哈佛分析框架在西王食品的应用
    4.1 西王食品的战略分析
        4.1.1 宏观环境分析
        4.1.2 行业环境分析
        4.1.3 西王食品竞争战略分析
    4.2 西王食品的会计分析
        4.2.1 重要会计政策和会计估计的变更
        4.2.2 重要会计项目的选取
        4.2.3 重要会计政策和项目分析
    4.3 西王食品的财务分析
        4.3.1 偿债能力分析
        4.3.2 盈利能力分析
        4.3.3 营运能力分析
        4.3.4 成长能力分析
    4.4 前景分析
        4.4.1 行业前景分析
        4.4.2 企业前景分析
第5章 西王食品可持续发展的建议
    5.1 战略视角下西王食品发展建议
        5.1.1 加强资源整合
        5.1.2 拓宽原料采购布局
        5.1.3 扩充产品结构
    5.2 会计视角下西王食品发展建议
        5.2.1 健全企业内部稽核和内部审计制度
        5.2.2 提高员工素质
    5.3 财务视角下西王食品发展建议
        5.3.1 优化资产结构
        5.3.2 加强期间费用管控
        5.3.3 强化存货管理
        5.3.4 加强应收账款质量管理
    5.4 前景视角下西王食品发展建议
        5.4.1 加强国际经营环境研究
        5.4.2 构建外汇风险管理体系
结论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致谢

(5)我国粮食安全保障法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
    1.2 选题意义
    1.3 研究现状
    1.4 研究内容及创新点
第二章 粮食安全保障法律概述
    2.1 粮食安全的概念及相关理论
    2.2 我国目前粮食安全立法概况
第三章 运用法律保障粮食安全的必要性及可行性
    3.1 运用法律保障粮食安全的必要性
        3.1.1 粮食安全本质属性的必然要求
        3.1.2 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
        3.1.3 粮食安全的复杂性的必然要求
    3.2 运用法律保障粮食安全的可行性
第四章 粮食安全保障法律的现状及问题
    4.1 形式上的缺陷
    4.2 实体内容上的缺陷
        4.2.1 粮食安全保障法的缺位
        4.2.2 相关立法上的空白
        4.2.3 相关法律法规之间缺乏协调性
        4.2.4 对市场主体缺乏合理的定位
        4.2.5 缺乏对法律责任的规定
第五章 建立和完善粮食安全保障相关法律
    5.1 树立新时代粮食安全观
    5.2 制定《粮食安全保障法》
        5.2.1 法律地位与范畴
        5.2.2 粮食安全保障法的立法原则
        5.2.3 《粮食安全保障法》的架构
    5.3 完善相关立法
        5.3.1 粮食生产安全方面
        5.3.2 粮食流通安全方面
        5.3.3 粮食储备安全方面
        5.3.4 粮食消费安全方面
第六章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主要成果
致谢

(6)吉林省粮食生产结构演变及其现状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相关文献评述
    1.3 研究目标与研究内容
    1.4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5 本研究的学术贡献
第二章 吉林省粮食生产结构的演变
    2.1 吉林省粮食生产结构的演变进程
    2.2 吉林省粮食生产结构演变特征分析
第三章 吉林省粮食生产结构演变的因素分析
    3.1 自然条件
    3.2 市场因素
    3.3 科技因素
    3.4 政策因素
第四章 吉林省粮食生产结构合理性分析
    4.1 粮食生产结构合理性分析的依据
    4.2 粮食生产结构合理性分析的指标
    4.3 吉林省粮食生产结构现状分析
第五章 吉林省粮食生产结构面临的困境及优化方向
    5.1 吉林省粮食生产结构面临的困境
    5.2 吉林省粮食生产结构优化的原则
    5.3 吉林省粮食生产结构优化的方向
第六章 研究结论及未来展望
    6.1 研究结论
    6.2 未来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致谢

(7)我国大豆进口企业面临的价格风险及其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3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1.3.1 研究方法
        1.3.2 研究思路
    1.4 研究内容和与创新点
        1.4.1 研究内容
        1.4.2 创新点与不足
2 研究的理论基础与文献综述
    2.1 相关概念界定
        2.1.1 风险
        2.1.2 大豆进口价格风险
        2.1.3 价格风险规避
        2.1.4 期货市场与套期保值
    2.2 相关理论基础
        2.2.1 价值规律理论(Law of Value)
        2.2.2 供需理论(Supply and Demand Theory)
        2.2.3 风险管理理论(Risk Management Theory)
        2.2.4 套期保值理论(Hedging)
    2.3 国内外研究综述
        2.3.1 农产品的价格风险及其规避的研究
        2.3.2 大豆的产业现状与价格风险的研究
        2.3.3 企业应对价格风险的管理与规避研究
        2.3.4 研究评述
3 我国大豆进口企业面临的价格风险成因及防控现状
    3.1 供给方面
        3.1.1 产量及进口量
        3.1.2 对外依存度
        3.1.3 天气与气候
        3.1.4 进口来源国
        3.1.5 种子品质与农民成本
    3.2 需求方面
        3.2.1 下游产品
        3.2.2 竞争关系的产品
    3.3 政治与政策
    3.4 运输成本
    3.5 汇率
    3.6 投机
    3.7 偶然事件
    3.8 企业价格风险的防控现状与存在的问题
4 大豆进口企业价格风险评价
    4.1 风险评价的定义
    4.2 风险评价的方法
    4.3 风险评价指标的设立
        4.3.1 风险评价的指标
        4.3.2 指标数据的选取
    4.4 风险级别的划分
    4.5 模型的建立与应用
    4.6 评价小结
5 某大豆进口企业价格风险管理及启示
    5.1 公司简介
    5.2 大豆贸易流程与价格风险
    5.3 L公司对大豆进口价格风险管理现状
        5.3.1 跨市套利与基差交易
        5.3.2 转单点价的定价模式
    5.4 L公司规避大豆进口价格风险管理模式及应用
    5.5 案例总结
        5.5.1 案例启示
        5.5.2 基于案例分析的企业进口价格风险控制体系设计
6 我国大豆进口企业价格风险规避对策及建议
    6.1 国家层面
    6.2 行业协会层面
    6.3 企业层面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导师简介
致谢

(8)南美天气炒作临近尾声 美豆播种面积进入视野(论文提纲范文)

一、基本观点
二、行情回顾
三、未来关注的重点
    (一)、国际大豆供需基本面
        1.全球大豆供需宽松格局延续
        2.南美大豆产区天气影响
        3.美豆月度压榨量平稳
        4.美豆出口需求平稳,未来关注调整情况
        5.美国大豆播种面积
        6.商品基金豆类净多单小幅增持
    (二)、国内供需面变化
        1.生猪价格震荡,猪粮比亦回升
        2.生猪存栏仍未扭转跌势,养殖利润探底后回升
        3.进口大豆库存回升,豆粕年后需求偏弱
        4.国产大豆价升量减,关注国储大豆拍卖前变化
四、行情后市展望及操作建议

(9)中国食用植物油加工业产业安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1.1 选题背景和研究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动态
        1.2.1 产业安全研究动态
        1.2.2 产业安全的评价体系研究动态
        1.2.3 植物油产业研究动态
        1.2.4 研究动态述评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4 研究思路与技术路线
    1.5 研究的创新点
第二章 概念界定及相关理论
    2.1 食用植物油
        2.1.1 食用植物油的概念及分类
        2.1.2 食用植物油加工的概念及加工类型
    2.2 产业安全
        2.2.1 产业安全的概念及界定
        2.2.2 产业安全的特征
    2.3 产业安全的相关理论
        2.3.1 产业安全理论的起源
        2.3.2 产业安全基础理论
        2.3.3 可竞争性市场理论
        2.3.4 垄断优势理论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中国食用植物油加工业的现状分析
    3.1 中国食用植物油加工业的基本概况
        3.1.1 企业数量及规模分析
        3.1.2 企业生产能力状况分析
        3.1.3 企业分布概况分析
    3.2 中国食用植物油加工业的发展环境状况
        3.2.1 中国食用植物油进出口贸易状况分析
        3.2.2 中国食用植物油国内市场需求分析
        3.2.3 市场份额占有情况分析
        3.2.4 上游原料供应情况分析
    3.3 中国食用植物油加工业内外资企业的竞争态势
        3.3.1 产业发展员工贡献率对比分析
        3.3.2 产业劳动生产率对比分析
        3.3.3 产业市场集中度对比分析
    3.4 中国食用植物油加工业外商投资状况
        3.4.1 外资发展历程分析
        3.4.2 外资集中度情况分析
        3.4.3 外资市场占有情况分析
        3.4.4 外资股权控制情况分析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中国食用植物油加工业产业安全综合评价体系的构建
    4.1 综合产业安全评价体系的构建的原则
        4.1.1 重点性和相关性相结合
        4.1.2 可行性和科学性相结合
        4.1.3 层次性和系统性相结合
        4.1.4 状态指标与动态指标相结合
    4.2 现阶段产业安全指标体系分析与评价
        4.2.1 现阶段产业安全指标体系
        4.2.2 现阶段产业安全评价体系分析与评价
    4.3 综合产业安全评价体系构建的主要内容
        4.3.1 产业安全评价体系的指标选取构建
        4.3.2 新产业安全指标体系的阐述
    4.4 产业安全评价体系指标解释
        4.4.1 产业发展环境评价指标
        4.4.2 产业国际竞争力指标
        4.4.3 产业控制力评价指标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中国食用植物油加工业产业产业安全的实证分析
    5.1 中国食用植物油安全度估算
        5.1.1 研究方法描述与数据预处理
        5.1.2 基于模糊评价法的安全度测算
        5.1.3 基于安全度警限加权的产业安全评价结果
    5.2 中国食用植物油产业安全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
        5.2.1 研究方法阐述
        5.2.2 数据标准化预处理
        5.2.3 基于主成分分析的产业安全的影响因素分析
    5.3 本章小结
第六章 中国食用植物油加工业产业安全状况的成因分析
    6.1 上游原料对外依存度高的成因分析
        6.1.1 原料进口政策相对宽松
        6.1.2 食用植物油产品结构过于单一
    6.2 产业国际市场竞争力较弱成因分析
        6.2.1 产业集中度偏低
        6.2.2 产品质量未达国际标准
        6.2.3 相同产品缺乏价格优势
        6.2.4 缺乏国际原料议价权
    6.3 外资产业控制力过高的成因分析
        6.3.1 法律法规出台相对滞后
        6.3.2 规制手段未能有效实施
        6.3.3 我国企业过于依赖外资
    6.4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维护中国食用植物油加工业产业安全的对策建议
    7.1 降低原料进口的对外依存度
        7.1.1 用WTO相关规则控制原料进口量
        7.1.2 多元化发展中国食用植物油原料品种
    7.2 提高食用植物油加工业产品国际竞争力
        7.2.1 促进企业间的兼并联合
        7.2.2 提高产品的质量标准
        7.2.3 走产品差异化路线
        7.2.4 充分发挥行业协会的作用
    7.3 逐步削弱外资在中国食用植物油加工中的控制权
        7.3.1 制定事前预警事后补救措施
        7.3.2 严格执行规制手段
        7.3.3 充分利用国内大型企业的优势
    7.4 本章小结
第八章 结论及展望
    8.1 结论
    8.2 研究局限及未来展望
        8.2.1 研究局限
        8.2.2 未来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附件

(10)贸易自由化与发展中国家产业安全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选题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学者的研究
        1.2.2 国内学者的研究
    1.3 研究思路和主要内容
    1.4 创新与不足
2 相关理论综述
    2.1 经济安全与产业安全相关理论
    2.2 有关贸易自由化与产业安全问题的理论
3 贸易自由化与发展中国家对外贸易的发展
    3.1 国际贸易的发展趋势
        3.1.1 国际贸易增长趋势
        3.1.2 国际贸易格局变化趋势
        3.1.3 国际贸易主体变化趋势
        3.1.4 国际贸易结构变化趋势
        3.1.5 国际贸易政策变化趋势
    3.2 贸易自由化与发展中国家的贸易政策取向
        3.2.1 贸易自由化的基本特征
        3.2.2 发展中国家的贸易自由化进程
        3.2.3 贸易自由化进程中发展中国家的贸易政策取向
    3.3 贸易自由化对发展中国家对外贸易的影响与推动
        3.3.1 贸易自由化对发展中国家贸易规模的影响
        3.3.2 贸易自由化对发展中国家贸易差额的影响
        3.3.3 贸易自由化对发展中国家贸易安全的影响
4 贸易自由化对发展中国家产业安全的影响
    4.1 贸易自由化对发展中国家产业发展的促进作用
        4.1.1 贸易自由化促进发展中国家产业发展的路径
        4.1.2 贸易自由化对发展中国家产业结构的影响
        4.1.3 贸易自由化对发展中国家产业国际竞争力的影响
        4.1.4 产业国际竞争力、产业安全与贸易自由化之间的互动关系
    4.2 贸易自由化影响发展中国家产业安全的路径
        4.2.1 经济制度环境对发展中国家产业安全的影响
        4.2.2 市场竞争环境对发展中国家产业安全的影响
        4.2.3 贸易环境对发展中国家产业安全的影响
        4.2.4 金融环境对发展中国家产业安全的影响
    4.3 WTO相关机制与发展中国家产业安全
        4.3.1 WTO与产业安全相关机制
        4.3.2 WTO相关机制与发展中国家产业安全的维护
        4.3.3 发达国家滥用WTO相关机制对发展中国家产业安全的影响
    4.4 服务贸易自由化与发展中国家产业安全
        4.4.1 服务贸易自由化的发展特点
        4.4.2 《服务贸易总协定》对发展中国家的特殊和差别待遇
        4.4.3 发展中国家服务贸易自由化的主要表现
        4.4.4 服务贸易自由化影响发展中国家产业安全的路径
        4.4.5 服务贸易自由化对发展中国家产业安全的影响——以金融业和电信业为例
5 发达国家贸易政策与发展中国家产业安全
    5.1 发达国家的贸易政策
        5.1.1 管理贸易成为对外贸易政策的主导内容
        5.1.2 新形式的贸易壁垒成为贸易保护的主要手段
        5.1.3 采取多种方式积极鼓励出口
        5.1.4 倡导“公平贸易”和“对等贸易”
        5.1.5 积极参与区域经济一体化
    5.2 技术性贸易壁垒与发展中国家产业安全
        5.2.1 技术性贸易壁垒阻碍发展中国家的产品出口
        5.2.2 技术性贸易壁垒使发展中国家出口成本增加
        5.2.3 技术性贸易壁垒可能对发展中国家相关产业构成控制
        5.2.4 技术性贸易壁垒的波及和连锁效应使发展中国家损失扩大
        5.2.5 技术性贸易壁垒不利于发展中国家的产业结构升级
    5.3 知识产权贸易壁垒与发展中国家产业安全
        5.3.1 给发展中国家的相关产品出口企业带来巨大损失
        5.3.2 可能阻碍发展中国家的产业结构升级
        5.3.3 可能不利于发展中国家自主创新能力的增强
    5.4 劳工标准贸易壁垒与发展中国家产业安全
        5.4.1 劳工标准贸易壁垒限制发展中国家的出口规模
        5.4.2 劳工标准贸易壁垒增加发展中国家的企业成本
        5.4.3 劳工标准贸易壁垒阻碍外商直接投资
    5.5 发达国家不公平竞争行为与发展中国家产业安全
        5.5.1 发达国家农产品补贴与发展中国家的产业安全
        5.5.2 发达国家倾销行为与发展中国家的产业安全
6 贸易自由化进程中发展中国家维护产业安全的举措
    6.1 贸易自由化进程中韩国维护产业安全的举措
        6.1.1 韩国的政策调整及其对产业发展的促进
        6.1.2 韩国对重要产业的保护和扶持
    6.2 贸易自由化进程中印度维护产业安全的举措
        6.2.1 印度的政策调整及其对产业发展的促进
        6.2.2 印度对重要产业的保护和扶持
    6.3 贸易自由化进程中墨西哥维护产业安全的举措
        6.3.1 墨西哥的政策调整及其对产业发展的促进
        6.3.2 墨西哥对重要产业的保护和扶持
    6.4 韩国、印度、墨西哥维护产业安全的经验
        6.4.1 实行渐进有序的贸易自由化
        6.4.2 保护和扶持需与产业结构升级相结合
        6.4.3 完善国内相关法律体系
        6.4.4 形成政府、企业和行业协会的有效互动机制
        6.4.5 灵活运用多边贸易规则
    6.5 韩国、印度、墨西哥维护产业安全的教训
        6.5.1 贸易自由化进程过快不利于产业发展
        6.5.2 国家过度干预带来负面影响
        6.5.3 过分依赖国外市场构成产业安全隐患
7 贸易自由化与中国的产业安全
    7.1 中国的产业结构与产业安全
        7.1.1 贸易自由化进程中产业结构的演变与问题
        7.1.2 贸易自由化进程中产业结构问题对产业安全的负面影响
    7.2 中国的农业产业安全问题
        7.2.1 贸易自由化进程中农业产业安全状况
        7.2.2 “入世”给农业产业安全带来的挑战
        7.2.3 贸易自由化进程中维护农业产业安全的问题
        7.2.4 贸易自由化进程中维护农业产业安全的对策
    7.3 中国制造业的产业安全问题
        7.3.1 贸易自由化进程中制造业产业安全状况
        7.3.2 “入世”给制造业产业安全带来的挑战
        7.3.3 贸易自由化进程中维护制造业产业安全的问题
        7.3.4 贸易自由化进程中维护制造业产业安全的对策
    7.4 中国的服务业产业安全问题
        7.4.1 贸易自由化进程中服务业产业安全状况
        7.4.2 “入世”给服务业产业安全带来的挑战
        7.4.3 贸易自由化进程中维护服务业产业安全的问题
        7.4.4 贸易自由化进程中维护服务业产业安全的对策
8 结论与政策建议
    8.1 结论
    8.2 贸易自由化进程中维护发展中国家产业安全的政策建议
        8.2.1 充分利用WTO多边贸易规则
        8.2.2 增强产业国际竞争力
        8.2.3 构建和完善维护产业安全的法律法规体系
        8.2.4 建立符合国情的产业安全管理体制
        8.2.5 建立完善的产业安全预警机制
参考文献
后记

四、国产大豆需调整产业结构(论文参考文献)

  • [1]黑龙江省大豆加工业生产结构优化研究[D]. 王宏蕾. 东北农业大学, 2021
  • [2]大豆产业发展的困境及出路探析[J]. 石楠,郭恬,卢俊玮. 湖南农业科学, 2020(09)
  • [3]吉林省种植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及其优化研究[D]. 赵悦. 吉林农业大学, 2019(03)
  • [4]哈佛分析框架在西王食品公司的应用研究[D]. 言梅雪. 东北石油大学, 2019(01)
  • [5]我国粮食安全保障法律研究[D]. 廖盼. 湖南工业大学, 2019(01)
  • [6]吉林省粮食生产结构演变及其现状分析[D]. 李晨曦. 吉林农业大学, 2019(03)
  • [7]我国大豆进口企业面临的价格风险及其对策研究[D]. 施艺. 北京林业大学, 2018(04)
  • [8]南美天气炒作临近尾声 美豆播种面积进入视野[J]. 梁勇. 黑龙江粮食, 2017(02)
  • [9]中国食用植物油加工业产业安全研究[D]. 白晓. 石河子大学, 2015(12)
  • [10]贸易自由化与发展中国家产业安全问题研究[D]. 王晓妍. 东北财经大学, 2012(06)

标签:;  ;  ;  ;  ;  

国产大豆需要调整产业结构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