鼻炎敏中药滴剂治疗过敏性鼻炎51例分析

鼻炎敏中药滴剂治疗过敏性鼻炎51例分析

一、鼻炎敏中药滴剂治疗变应性鼻炎51例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熊程遥[1](2020)在《鼻针配合热敏灸治疗变应性鼻炎的疗效观察》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本课题通过观察鼻针配合热敏灸治疗变应性鼻炎的临床疗效,初步探索其作用机理,并评估该疗法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旨在为变应性鼻炎患者提供中医特色治疗方案,并在临床上推广。方法:按1:1:1随机原则,将90例符合受试条件的变应性鼻炎患者随机分为3组,分别为A、B、C三组。A组采用鼻针合热敏灸治疗,B组采用热敏灸治疗,C组单纯采用氯雷他定片口服治疗。A组采用鼻针配合热敏灸治疗,使用安迪牌针灸针0.30mm×40mm毫针以30°向内迎香部位斜刺进针,至粘膜下捻转毫针,直到患者有针感后留针15分钟,每日1次;配合热敏灸治疗,取印堂穴、肺俞穴、神阙穴进行热敏灸,每日一次。B组只取印堂、肺俞、神阙穴进行热敏灸,每日一次。C组单纯采用氯雷他定片治疗,口服,1日1次,1次1片(10毫克)。A、B、C三组均7天为1疗程,连续治疗4个疗程。治疗前及每个疗程后,观察受试者的症状及体征变化,详细记录所有受试者治疗前后的症状和体征,并根据制定的评分标准,给出准确的评分,以便观察其治疗效果。结果:1.三组鼻部症状量化频数比较,治疗后鼻部症状量化频数优于治疗前,治疗前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治疗4周后,A组总有效率为93.3%;B组总有效率为70.0%;C组总有效率为86.6%。组间比较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表明从短期疗效来看,鼻针配合热敏灸疗法、热敏灸疗法、单纯采用氯雷他定片口服疗法均对治疗有效。鼻针配合热敏灸疗法的疗效要优于热敏灸疗法和氯雷他定片口服疗法,氯雷他定片口服疗法的疗效要优于热敏灸疗法。3.治疗结束3个月后,在轻度病情的患者中,A组的复发数为1例,复发率为3.33%。B组的复发数为3例,复发率为10.0%。C组的复发数为6例,复发率为20.0%。在中-重度病情的患者中,A组的复发数为2例,复发率为6.67%。B组的复发数为5例,复发率为16.7%。C组的复发数为12例,复发率为40.0%。表明对于变应性鼻的长期治疗而言,鼻针配合热敏灸疗法的复发率低于热敏灸疗法和氯雷他定疗法,热敏灸疗法要低于氯雷他定片口服疗法。且鼻针配合热敏灸疗法的复发率受患者病情程度的影响,同组轻度患者的复发率明显低于中-重度患者。4.在试验过程中,发现脱落病例为0%,且研究过程中出现不良反应事件次数为0次,也未出现任何突发情况,安全性评估高达1级。结论:与热敏灸疗法相比,鼻针配合热敏灸治疗效果更佳。与氯雷他定片口服疗法相比,鼻针配合热敏灸疗法具有操作简单、无副作用等优势。鼻针配合热敏灸疗法能够有效的温阳去邪,通利鼻窍,治疗变应性鼻炎疗效显着,值得我们在临床上采用和推广。

刘良蓉[2](2020)在《舌下免疫治疗对变应性鼻炎的疗效及安全性观察》文中指出[目 的]本研究通过搜集进行舌下免疫治疗(sublingual immunotherapy,SLIT)的变应性鼻炎(allergic rhinitis,AR)患者,对其进行治疗前后的症状评分,以及在治疗过程中是否发生相关不良反应,旨在分析探讨变应性鼻炎患者使用舌下免疫治疗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 法]选择自2015年1月至2018年1月期间就诊于昆明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耳鼻咽喉科门诊使用标准化粉尘螨滴剂进行舌下免疫治疗的173例变应性鼻炎患者作为本次的研究对象,治疗疗程至少2年。分析比较患者在治疗前,治疗进行到6个月、12个月、24个月时的症状-药物联合评分(Combined Sympt om-Medication Score,CSMS)及视觉模拟量表(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评分的变化,并记录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同时为了评估年龄对舌下免疫治疗是否存在疗效的影响,将患者分为儿童组(<14岁)和成人组(≥14岁)来进行观察。[结 果]173例患者中共有118例(68.21%6)完成了 2年的治疗,脱落率31.79%。治疗后患者的各临床症状VAS评分和CSMS评分较治疗前明显下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各单项症状(鼻塞、鼻痒、喷嚏、清涕)的VAS评分随着治疗时间的延长而逐渐降低,治疗6个月、1年、2年两两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治疗6个月后,总有效率为75.42%,在治疗1年、2年后其总有效率较治疗6个月时明显上升,分别为82.20%,91.53%(P<0.05)。成人组和儿童组治疗的有效率无明显差异(P>0.05)。118例患者共6例发生不良反应(5.08%)。[结 论]舌下免疫治疗可以有效改善患者的各项临床症状,且疗程越长,治疗有效率越高,其疗效不受年龄的影响,在临床应用中表现出良好的安全性。

孟伟[3](2019)在《和利阳气法干预变应性鼻炎鼻黏膜MUC5AC、MUC5B及高分泌机制的研究》文中指出目的:探讨“和利阳气法”指导下的鼻敏康合剂通过调节鼻黏膜MUC5AC、MUC5B表达,干预变应性鼻炎(AR)的高分泌状态。方法:通过对AR研究现状进行回顾性分析,提出“和利阳气法”是AR的主要治法,鼻敏康合剂可调节鼻黏膜MUC5AC、MUC5B表达干预AR高分泌状态,并从动物实验中加以验证。将60只SD大鼠随机分为6组:空白组、模型组、地氯雷他定片组及鼻敏康合剂低、中、高剂量组,每组10只。建立AR大鼠模型,分别给予相应药物治疗14天。治疗结束后腹主动脉取血、断头取鼻黏膜,分别运用ELISA法检测血中MUC5AC、MUC5B表达,流式细胞仪检测血中CD4、CD8表达,HE染色法观察鼻黏膜病理学改变,RT-PCR法检测MUC5AC、MUC5B基因表达,免疫组化法检测鼻黏膜MUC5AC蛋白表达情况。结果:治疗结束后,各治疗组大鼠行为学评价积分均降低;血中流式细胞仪检测CD4降低、CD8升高,ELISA检测MUC5AC、MUC5B浓度降低;病理学观察以嗜酸性粒细胞为主的炎性浸润减轻,RT-PCR法及免疫组化法检测在MUC5AC、MUC5B基因和MUC5AC蛋白表达降低,各项检测指标与模型组比较有显着差异性(P<0.01),其中鼻敏康合剂中、高剂量组疗效均优于地氯雷他定片组(P<0.05)。结论:鼻敏康合剂可明显控制AR大鼠鼻部症状;改善鼻黏膜以嗜酸性粒细胞为主的炎性浸润;使血中CD4降低、CD8升高,降低MUC5AC、MUC5B浓度;降低鼻黏膜MUC5AC、MUC5B基因和MUC5AC蛋白表达,进而干预AR高分泌状态以减轻AR病变程度,为鼻敏康合剂的临床应用提供科学依据。

任雪飞[4](2019)在《鼻内针配合中药治疗鼻鼽的临床观察》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观察鼻内针联合鼻炎1号治疗鼻鼽(肺脾气虚型)的临床疗效,并与单纯应用中药组进行比较,探讨鼻内针联合中药治疗鼻鼽(肺脾气虚型)的临床疗效及治疗机制。方法:病例来源于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2018年3月至2019年3月期间在耳鼻喉科门诊确诊为鼻鼽(肺脾气虚型),且符合纳入标准的60名病人,按照随机、对照的原则分为两组:鼻内针联合鼻炎1号为观察组(30人)和单纯应用鼻炎1号为对照组(30人)。通过观察两组患者症状、体征评分等相关数据,分别于治疗前、治疗7天、治疗14天观察临床指标改变情况,统计分析鼻内针联合中药对该病的疗效优势所在。结果:1.观察组和对照组的总有效率分别为90.00%、76.67%,经秩和检验分析(P<0.05),具有显着性差异,即观察组较对照组而言,疗效更为显着。2.两组患者治疗前后,所有观察指标经秩和检验分析(P值均<0.05),即两种治疗方案在改善所有观察指标方面疗效显着。3.治疗14天后,两组在改善喷嚏、食少纳呆、下鼻甲情况症状积分方面,经秩和检验分析(P<0.05),具有显着性差异,即观察组比对照组疗效更佳。其余观察指标经秩和检验分析(P>0.05),无显着性差异,即该两种方案在改善这些指标方面疗效相当。结论:在本次治疗鼻鼽(肺脾气虚型)的14天临床疗效观察中,在第1疗程末,鼻内针配合中药疗效与单纯中药疗效相当,于第2疗程末,鼻内针配合中药疗效优于单纯中药疗效。

朱诗文[5](2018)在《针药结合治疗肺气虚寒型鼻炎的临床疗效对比观察》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本临床观察研究,以针刺结合中药对肺气虚寒型鼻炎进行治疗,并进行疗效对比分析,探讨针药结合治疗肺气虚寒型鼻炎的方法,为鼻炎的安全有效治疗提供多途径选择。理论研究:收集整理传统中医鼻炎的相关概念和治疗理论,运用传统中医学基础理论,论述中医关于肺气虚寒型鼻炎的病因病机和治疗法则;收集整理中医现代医家治疗变应性鼻炎的研究进展,以及从肺气虚寒论治变应性鼻炎的重要性和可行性。材料与方法:病例来源于2013年10月至2015年4月期间,在黄道中医馆治疗的,符合病例筛选标准的60例肺气虚寒型鼻炎患者。采用单盲随机方法将60例肺气虚寒型鼻炎患者分为二组,每组30例,对照组30例只做针刺治疗,治疗组30例做针刺结合中药治疗。针刺组以针刺:印堂、迎香、口禾髎、通天、上星、下关、阳白、风池、合谷;针药结合组,针刺治疗方法同针刺治疗组,在针刺的基础上加服中药,中药以玉屏风散为基础方加减:防风10克、黄芪10克、白术10克、苍耳子6克、辛夷8克、白芷6克、五味子8克、细辛3克、桔梗8克。治疗期为三周,采用自身治疗前后组内比较及两组间对照比较,观察病人症状缓解情况。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前体征分级、症状分级、症状评分组间进行统计学比较,经方差分析,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表示2组患者治疗前体征分级、症状分级、症状评分无显着差异,具有可比性。治疗结束后,体征分级、症状分级、症状评分方面,治疗组(B)疗效优于对照组(A)。喷嚏症状,治疗前后有显着差异(P<0.05);组间比较治疗组(B)优于对照组(A)。鼻涕症状,治疗前后有显着差异(P<0.05);组间比较治疗组(B)优于对照组(A)。鼻塞堵症状,治疗前后有显着差异(P<0.05);组间比较治疗组(B)优于对照组(A)。鼻痒症状,治疗前后有显着差异(P<0.05);组间比较治疗组(B)优于对照组(A)。鼻甲肿症壮,治疗前后有显着差异(P<0.05);组间比较治疗组(B)优于对照组(A)。经两组经比较可知,针药结合组在改善鼻喷嚏、鼻痒、鼻塞、流涕和鼻甲肿体征方面疗效优于针刺组。疗程治疗结束后,治疗组(B)30例,临床痊愈13例(43.33%),显效12例(40%),有效4例(13.33%),无效1例(3.34%),总有效率96.66%;对照组(A)30例,临床痊愈12例(40%),显效11例(36.67%),有效3例(10%),无效4例(13.33%),总有效率86.67%。针药结合组疗效明显优于针刺组。两组在治疗过程中都未观察到不良反应,表明两组治疗在临床应用都安全可靠。结论:针刺治疗和针药结合治疗肺气虚寒型鼻炎均有效,针药结合组疗效明显优于针刺组,说明针刺结合内服补益肺气发散风寒的中药治疗肺气虚寒型鼻炎疗效显着,有见效快、经济安全、副作用小的特点,在临床治疗肺气虚寒型鼻炎中有推广价值。

严韵[6](2017)在《鼻敏颗粒联合腹针治疗肺气虚型变应性鼻炎的临床疗效观察》文中研究表明目的:变应性鼻炎是临床上的常见疾病,且容易反复发作,给人们的日常生活、工作和学习造成了很大的影响。本课题通过观察鼻敏颗粒联合腹针治疗肺气虚型变应性鼻炎患者的疗效,为今后临床治疗变应性鼻炎提供更多的治疗手段。方法:收集2016年11月至2017年3月期间就诊于成都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门诊的60例符合纳入标准的肺气虚型变应性鼻炎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0例。治疗组给予患者口服鼻敏颗粒,同时配合腹针治疗。对照组仅给予患者口服鼻敏颗粒。疗程为4周,在治疗过程中,分别观察两组患者在治疗的第1周、2周、4周时的症状及体征的变化情况,并记下不同时期所得积分,运用统计学方法,对其结果进行分析并评价其临床疗效。结果:治疗组30例肺气虚型的变应性鼻炎患者口服鼻敏颗粒同时配合腹针治疗4周后显效、有效、无效的病例数分别为,14例,9例,5例,总有效率为82.14%;对照组30例肺气虚型的变应性鼻炎患者单独口服鼻敏颗粒4周后显效、有效、无效的病例数分别为4例、17例、8例,总有效率为72.41%。两组采用统计学非参数秩和Z检验,P值为0.015(小于0.0 5),两组疗效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说明治疗组的疗效优于对照组。结论:本研究结果显示,鼻敏颗粒联合腹针治疗与单独服用鼻敏颗粒在治疗肺气虚型变应性鼻炎时均能改善变应性鼻炎患者的症状与体征,都取得了较好的疗效,但鼻敏颗粒联合腹针治疗的效果更为显着,其结果有待于今后进一步的验证与应用。

谢松桃[7](2016)在《益气温阳法治疗变应性鼻炎患者疗效及对生活质量影响的评价》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本课题通过以摄涕止鼽汤为代表方体现益气温阳法治疗肺肾阳气虚型鼻鼽患者,观察患者治疗前后症状体征积分及VAS评分来判定益气温阳法的临床疗效;并记录用药后患者生活质量量表评分的变化,从而观察益气温阳法对肺肾阳气虚型鼻鼽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患者均来自四川省中医院及华西医院耳鼻咽喉科门诊。选取符合纳入标准的患者9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安慰剂组,其中治疗组50例,安慰剂组40例。治疗组口服导师的经验方“摄涕止鼽方”智能免煎颗粒治疗,安慰剂组服用外包装一样的安慰剂免煎颗粒,疗程均为4周。观察并记录患者在治疗过程中的症状、体征、VAS、RQLQ积分,并将两组治疗前后和组间相比较。结果:以摄涕止鼽汤为代表方体现的益气温阳法可明显缓解鼻鼽患者临床症状,治疗前后症状体征比较,p<0.05,有统计学意义:治疗组近期总有效率为98%,且优于安慰剂组的20%,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治疗前后VAS评分以及RQLQ均有明显改善,p<0.05,有统计学意义。结论:益气温阳法治疗肺肾阳气虚型变应性鼻炎临床疗效确切,可缓解变应性鼻炎主要症状以及阳虚体征,同时对于VAS量表及患者的生活质量均有明显改善。这些治疗作用随着治疗时间的增加,疗效也更好。

陈晟[8](2014)在《“疏肝调神”针刺法治疗过敏性鼻炎的综合疗效评价》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从鼻部症状、精神情绪及生活质量等方面,评价“疏肝调神”针刺法治疗中重度持续性过敏性鼻炎的临床综合疗效。方法:将符合纳入标准的66例中重度持续性过敏性鼻炎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试验组(34例)和对照组(32例)。试验组采用针刺治疗,先取俯卧位,针刺大椎、肺俞、脾俞、肝俞、肾俞,诸穴得气后,施平补平泻手法30秒,留针20分钟;再取仰卧位,针刺百会、印堂、迎香、太冲、合谷,诸穴得气后,施平补平泻手法30秒,留针20分钟。隔日针刺1次,每周治疗3次,连续治疗8周。对照组予以盐酸西替利嗪口服,每次10mg,每日1次,连续治疗8周。主要疗效指标为鼻症状总分表(TNSS);次要疗效指标为中医肝脏象情绪自评等级量表(ERSG)、鼻结膜炎患者生活质量问答卷(RQLQ);实验室指标为嗜酸粒细胞总数(EOS)和血清总IgE水平;安全性指标包括血白细胞(WBC)、血肌酐(SCr)、尿素氮(BUN)、丙氨酸转氨酶(ALT)、天冬氨酸转氨酶(AST)。分别于7天筛选期之后且治疗之前、第一次访视即治疗1个月、第二次访视即治疗2个月、随访即治疗结束后1个月时,记录两组患者的主要疗效指标及RQLQ评分;并于7天筛选期之后且治疗之前、治疗2个月,记录两组患者的情绪量表评分、实验室指标、安全性指标。结果:(1)主要疗效指标:TNSS:治疗1个月后,试验组TNSS分值比基线值减少3.235±0.855,差异有显着的统计学意义(P<0.01);对照组TNSS分值比基线值减少4.156±1.194,差异有显着的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83>0.05)。治疗2个月后,试验组TNSS分值比治疗1个月时减少1.824±0.626,差异有显着的统计学意义(P=0.000<0.01);对照组TNSS分值比治疗1个月时的分数减少0.344±1.15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02>0.05);两组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32>0.05)。随访时,试验组TNSS分值比治疗2个月时减少0.206±1.17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314>0.05);对照组TNSS分值比治疗2个月时减少0.063±1.134,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757>0.05);两组之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2<0.05)。(2)次要疗效指标:ERSG:治疗2个月后,试验组与对照组情绪量表分值分别与基线期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之间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间肝经证候因子相比,差异有显着的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间焦虑因子及抑郁因子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RQLQ:治疗1个月后,试验组RQLQ分值比基线值减少13.32±6.328,差异有显着的统计学意义(P<0.01);对照组RQLQ分值比基线值减少3.34±4.270,差异有显着的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之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0.05)。治疗2个月后,试验组RQLQ分值比治疗1个月时减少17.12±7.393,差异有显着的统计学意义(P=0.000<0.01);对照组RQLQ分值比治疗1个月时的分数减少12.94±10.087,差异有显着的统计学意义(P=0.000<0.01);两组之间比较差异有显着的统计学意义(P=0.000<0.01)。随访时,试验组RQLQ分值比治疗2个月时减少6.21±4.965,差异有显着的统计学意义(P=0.000<0.01);对照组RQLQ分值比治疗2个月时增加0.47±5.21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614>0.05);两组之间比较差异有显着的统计学意义(P=0.000<0.01)。(3)实验室指标:治疗2个月后,试验组与对照组患者的血清总IgE水平、EOS计数分别与基线期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4)安全性指标:治疗2个月后,试验组与对照组患者的WBC、SCr、BUN、ALT、AST数值分别与基线期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且各项指标治疗前后均在正常范围内。结论:1.“疏肝调神”针刺法与口服盐酸西替利嗪治疗中重度持续性过敏性鼻炎均有疗效。主要体现在减轻患者的鼻部症状、改善患者的精神情绪状况、提高生活质量等方面。2.与口服盐酸西替利嗪相比,“疏肝调神”针刺法在减轻患者鼻部症状、提高生活质量方面的疗效更具持久性,且针刺治疗2个月的疗效明显优于治疗1个月。3.“疏肝调神”针刺法在提高患者整体生活质量;改善患者精神情绪,尤其是减轻肝经循行部位的不适感等方面优于口服盐酸西替利嗪。4.“疏肝调神”针刺法安全性好,无严重不良反应,有较好的临床应用前景。

黄后华(Wong Hau Wa)[9](2014)在《针刺加火针治疗常年变应性鼻炎临床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变应性鼻炎是人体对某些过敏原敏感性增高而出现的以鼻粘膜病变为主的一种变态反应,是机体对外界某些过敏原敏感性增高,而表现为以鼻粘膜的病变为主的一种临床常见病,属I型变态反应性疾病。临床以鼻塞、鼻痒、流涕、喷嚏为主症,其具有反复发作、迁延难愈的特点,目前尚无特效药根治,但中医药防治变应性鼻炎的研究,尤其是针刺加上火针治疗已越来越受到学者的关注,临床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显示了中医药治疗变应性鼻炎的优势。本文通过针刺加上火针治疗的文献研究,系统回顾祖国医学及现代医学对变态性鼻炎的认识及研究概况,同时通过临床研究实践对照性观察中西药不同治疗方法对该病的治疗效果及可能机理,并为临床的广泛应用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本研究采用前瞻性临床随机对照试验,将120名门诊的常年变应性鼻炎患者按照简单随机化法随机分为A普通针刺组、B麻黄素滴鼻剂组、C普通针刺组+火针组、D组火针组。连续治疗4周后观察患者症状、体征评分,以及血清总IgE水平变化。并于治疗的第30天、60天随访临床疗效改变情况。结果:治疗前四组患者年龄、性别、病程、症状及体征积分、血清总IgE水平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经过2周治疗后,除了A普通针刺组,其余三组症状、体征积分都较治疗前显着降低(P<0.05),并且组间有差异,以B麻黄素滴鼻剂组症状、体征改善最明显;治疗4疗程后除了四组症状、体征积分都较治疗前显着降低(P<0.05),并且组间有差异,以C针刺+火针组效果最好。其中C针刺+火针组对喷嚏、流涕、鼻堵症状改善明显,D火针组对鼻痒症状改善明显。提示针灸疗法,特别是火针配合针刺在改善变应性鼻炎患者症状、体征积分优于麻黄素滴鼻,虽然普通针刺组起效稍慢,但是4疗程后也能达到比麻黄素滴鼻更好的效果。治疗4疗程后除了B麻黄素滴鼻剂组,其余三组血清总IgE水平都较治疗前显着降低(P<0.05),并且组间有差异,以C针刺+火针组体征改善最明显。提示麻黄素滴鼻虽然缓解症状迅速,但只是在于使局部毛细血管收缩从而缓解症状,对免疫系统无干预性。治疗4周后根据症状、体征积分综合评估,四组临床疗效依次是80.00%、76.67%、93.33%、86.67%(P<0.05),提示各组治疗后临床疗效都令人满意,其中C针刺+火针组最佳。治疗30天后评估发现,四组临床疗效依次是73.33%、60.00%、93.33%、86.67%(P<0.05);治疗60天随访评估,四组临床疗效依次是73.33%、23.33%、93.33%、86.67%(P<0.05)。分析数据发现,C针刺+火针组和D火针组的临床疗效在随访过程中无变化,提示这两组患者的远期疗效稳定;A普通针刺组在治疗后30天时的临床疗效下降至73.33%,但往后一直维持,提示普通针刺随不如火针组、火针+针刺组巩固,但仍有一个满意的疗效。B麻黄素滴鼻剂组在治疗后30天时的临床疗效下降至60%,60天后下降至23.33%,提示麻黄素滴鼻远期疗效差,只能暂时解决局部症状体征。结论:1.麻黄素滴鼻能快速缓解患者症状,但是远期疗效不佳,而且不能抑制血清IgE水平。2.针灸疗法可明显降低常年变应性鼻炎患者临床症状、体征评分,抑制血清总IgE水平,改善患者生活质量,调理免疫系统机能,其中以火针+针刺组效果最佳,而且远期疗效稳定。

代长青[10](2013)在《加味补中益气汤联合舌下含服粉尘螨滴剂对变应性鼻炎的疗效分析》文中认为目的:探讨分析加味补中益气汤联合舌下含服粉尘螨滴剂对变应性鼻炎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耳鼻喉科2008年2月至2012年7月收治的变应性鼻炎患者126例,采用随机数学法将其分为2组,其中63例为治疗组采用加味补中益气汤联合舌下含服粉尘螨滴剂并配合一般治疗,剩余63例为对照组采用舌下含服粉尘螨滴剂并配合一般治疗,观察2组疗效及药物安全性。结果:治疗后1个月治疗组总有效率98.4%明显高于对照组的90.5%,2组RQLQ总分均明显低于治疗前总分,且治疗后治疗组总分显着小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2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加味补中益气汤联合舌下含服粉尘螨滴剂治疗变应性鼻炎比传统西医治疗疗效更好,并能很好地提高患者生活质量,但是在临床治疗中仍需注意防止不良反应发生。

二、鼻炎敏中药滴剂治疗变应性鼻炎51例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鼻炎敏中药滴剂治疗变应性鼻炎51例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鼻针配合热敏灸治疗变应性鼻炎的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部分 历史回顾
    一、中医学对AR的认识
        1 内治法
        1.1 肺经郁热论
        1.2 禀赋不足,肾阳亏虚论
        1.3 肺虚感寒,卫外不固论
        2 外治法
        2.1 中药滴鼻
        2.2 中药蒸汽吸入法
        3 经络、腧穴治疗
        3.1 体针疗法
        3.2 穴位注射法
        3.3 热敏灸疗法
        4 其他疗法
        5 综合疗法
    二、西医学对AR的认识
        1.流行病学研究
        2.发病机制
        3.现代医学治疗
第二部分
    1 临床资料
        1.1 病例来源
        1.2 诊疗标准
        1.3 纳入标准
        1.4 排除标准
        1.5 治疗效果评定标准
        1.6 质量控制与质量保证
        1.7 医学伦理原则
    2 临床试验
        2.1 试验方法
        2.2 试验物品
        2.3 取穴及定位
        2.4 治疗方法
        2.5 观察时间节点
        2.6 观察项目及安全性记录
        2.7 研究路线图
        2.8 疗效症状及体征观察指标
        2.9 病情程度分级标准
        2.10 观察记录点
        2.11 数据处理
        2.12 研究过程中脱落病例的选择和处理
    3 研究结果
        3.1 病例概况
        3.2 症状、体征积分比较
        3.2.1 三组受试者治疗前后鼻症状积分对比(见表10)
        3.2.2 三组试验者治疗前和治疗后鼻症状的对比(见表11)
        3.2.3 三组受试者治疗前和治疗后鼻部体征评分对比(见表12)
        3.2.4 三组受试者治疗前和治疗后症状评分比较(见表13)
        3.2.5 治疗一个疗程后三组综合疗效的比较(见表14)
        3.2.6 治疗两个疗程后三组综合疗效的比较(见表15)
        3.2.7 三组治疗结束时综合疗效的比较(见表16)
        3.2.8 治疗结束时后治疗组病情和疗效的关系(见表17)
        3.2.9 三组受试者复发情况的比较(见表18和表19)
    4 安全性分析
    5 典型病例
    6 讨论
        6.1 研究目的及意义
        6.2 针灸和热敏灸的历史渊源
        6.3 鼻针和热敏灸的作用机理
        6.4 临床疗效分析与评价
        6.5 不足与展望
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2)舌下免疫治疗对变应性鼻炎的疗效及安全性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表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综述 变应性鼻炎特异性免疫治疗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3)和利阳气法干预变应性鼻炎鼻黏膜MUC5AC、MUC5B及高分泌机制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提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部分 理论研究
    1 现代医学对AR研究概况
        1.1 发病因素
        1.2 发病机制
        1.3 炎症细胞及细胞因子
        1.4 AR临床分类
        1.5 诊断
        1.6 治疗
        1.7 MUC5AC、MUC5B研究进展
    2 中医对变应性鼻炎的认识
        2.1 古籍相关记载
        2.2 古代医家病因病机学说
        2.3 现代医家的认识
        2.4 中医药治疗
        2.5 “和利阳气法”理论探讨
第二部分 实验研究
    1 实验材料
        1.1 实验动物
        1.2 主要仪器
        1.3 主要试剂
        1.4 引物信息
        1.5 实验用药物及制备
    2 实验方法及内容
        2.1 分组
        2.2 AR动物造模
        2.3 给药
        2.4 取材
        2.5 鼻黏膜病理HE染色
        2.6 流式细胞仪检测CD4、CD8
        2.7 ELISA检测MUC5AC、MUC5B
        2.8 RT-PCR检测MUC5ACm RNA、MUC5Bm RNA
        2.9 免疫组化法检测MUC5AC
    3 统计学方法
    4 结果
        4.1 大鼠行为学观察
        4.2 鼻黏膜病理学观察
        4.3 流式细胞仪检测CD4、CD8
        4.4 ELisa检测MUC5AC、MUC5B
        4.5 RT-PCR检测MUC5ACm RNA、MUC5Bm RNA
        4.6 免疫组化法检测MUC5AC
    5 实验结论
        5.1 大鼠行为学观察结论
        5.2 鼻黏膜病理学观察结论
        5.3 流式细胞仪检测CD4、CD8结论
        5.4 ELisa检测MUC5AC、MUC5B结论
        5.5 RT-PCR检测MUC5ACm RNA、MUC5Bm RNA结论
        5.6 免疫组化法检测MUC5AC结论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查新报告
发表论文
科研课题

(4)鼻内针配合中药治疗鼻鼽的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语表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文献综述
    1.中医学对鼻鼽的研究论述
        1.1 释名
        1.2 病名沿革
        1.3 病因病机
        1.4 治疗
    2.西医学对变应性鼻炎的研究论述
        2.1 变应性鼻炎的概念及病因
        2.2 发病机制
        2.3 治疗
临床研究
    1.临床资料
        1.1 病例来源
        1.2 诊断标准(见附录1)
        1.3 纳入标准
        1.4 排除标准
        1.5 中医症候分级量化标准[33](见附录2)
        1.6 病情程度分级标准(见附录3)
        1.7 临床疗效判定标准(见附录3)
    2.研究方法
        2.1 分组方法
        2.2 治疗方案
        2.3 指标观察及数据记录方法
        2.4 统计分析
        2.5 研究结果
讨论
    1.研究目的及意义
    2.鼻内针治疗鼻鼽的理论依据
    3.选穴依据
    4.方药探析
    5.单味中药探析
存在问题与展望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个人简历

(5)针药结合治疗肺气虚寒型鼻炎的临床疗效对比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英文摘要
英文缩略词表
前言
材料与方法
试验结果
讨论
结论
本研究创新性的自我评价
综述一 传统医家对鼻鼽的认识和研究概述
综述二 现代中医各医家对鼻炎治疗的认识和研究概述
综述三 西医学对变应性鼻炎的认识和研究概述
参考文献
附件
个人简介
致谢

(6)鼻敏颗粒联合腹针治疗肺气虚型变应性鼻炎的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临床研究
    1 临床资料
        1.1 病例收集
        1.2 诊断标准
        1.2.1 西医诊断标准
        1.2.2 中医辨证标准
        1.3 病例纳入标准
        1.4 病例排除标准
        1.5 筛除及脱落标准
        1.6 脱落病例的处理
    2 研究方法
        2.1 临床治疗方法
        2.1.1 分组
        2.1.2 治疗方法
        2.2 要求
        2.3 观测内容
        2.3.1 一般项目
        2.3.2 主要症状及体征评分标准
        2.4 临床疗效判定标准
        2.5 不良事件观察
        2.5.1 不良反应的评价标准:
        2.5.2 不良事件轻重程度判定标准:
        2.5.3 不良事件的处理:
        2.6 安全性评价标准
        2.7 技术路线图
        2.8 统计学分析
    3 研究结果
        3.1 病例完成情况
        3.2 病例脱失情况
        3.3 两组基本情况分析
        3.3.1 两组的性别分布情况
        3.3.2 两组年龄分布的情况
        3.3.3 两组病程分布情况
        3.3.4 两组治疗前症状体征积分比较
    4 临床疗效观察
        4.1 治疗后症状体征积分比较
        4.1.1 两组治疗1周后症状体征积分比较
        4.1.2 两组治疗2周后症状体征积分比较
        4.1.3 两组治疗4周后症状体征积分比较
        4.2 治疗组不同疗程症状体征评分比较
        4.3 对照组不同疗程症状体征评分比较
        4.4 疗效比较
        4.4.1 治疗1周后两组疗效比较
        4.4.2 治疗2周后两组疗效比较
        4.4.3 治疗4周后两组疗效的比较
        4.5 实验安全性评价
    5 讨论
        5.1 现代医学对变应性鼻炎的认识
        5.1.1 现代医学对变应性鼻炎病因病机的认识
        5.1.2 变应性鼻炎与相关疾病的关系
        5.1.3 现代医学对变应性鼻炎的治疗
        5.2 中医对变应性鼻炎的认识
        5.2.1 古代医家对鼻鼽的记载
        5.2.2 鼻鼽病因病机的中医论述
        5.2.4 鼻鼽的中医外治法
        5.3 鼻敏颗粒治疗肺气虚型变应性鼻炎的初探
        5.3.1 有关肺气虚型变应性鼻炎的相关研究
        5.3.2 鼻敏颗粒的相关药物组成及其方解
        5.3.3 鼻敏颗粒临方制剂的制备方法
        5.4 腹针疗法
        5.4.1 腹针简介
        5.4.2 腹针的原理
        5.4.3 腹针的取穴规范
        5.4.4 腹针较传统针法的优势
        5.4.5 腹针疗法对治疗肺气虚型变应性鼻炎的机理初探
        5.5 鼻敏颗粒联合腹针治疗与单独使用鼻敏颗粒的比较
结论
问题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附表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专着及科研成果

(7)益气温阳法治疗变应性鼻炎患者疗效及对生活质量影响的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表
引言
第一部分 研究背景
    1 现代医学对变应性鼻炎的认识
        1.1 流行病学研究
        1.2 病因
        1.3 发病机制
    2 中医对鼻鼽的认识
        2.1 鼻鼽的病因病机
        2.2 鼻鼽的治疗
    3 研究目的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1 研究资料
        1.1 研究对象
        1.2 诊断标准
        1.3 纳入标准
        1.4 排除标准
        1.5 剔除和脱落标准
        1.6 脱落病例处理
        1.7 技术路线
    2 研究方法
        2.1 观察方法
        2.2 分组
        2.3 治疗方法
        2.4 观测指标
        2.5 疗效评价
        2.6 安全性评价
    3 统计方法
    4 研究结果
        4.1 一般资料
        4.2 临床研究结果
        4.3 安全性比较
第三部分
    1 讨论
        1.1 肺(脾)肾阳气亏虚是变应性鼻炎发病基础
        1.2 益气温阳法是治疗变应性鼻炎的一种基本治法
        1.3 三表合用评价疗效更有说服力
        1.4 选用安慰剂对照真实反映药物疗效
        1.5 治疗结果
    2 结论
    3 问题与展望
参考文献
综述 中医药治疗效变应性鼻炎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附件1
附件2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专着及科研成果

(8)“疏肝调神”针刺法治疗过敏性鼻炎的综合疗效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语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综述一 近五年过敏性鼻炎中医临床研究文献现状
        1 资料来源与检索方法
        2 文献的纳入标准及排除标准
        3 资料提取及分析方法
        4 结果
        5 结果分析
        6 结语
        参考文献
    综述二 中医肝脏与过敏性鼻炎相关性的探析
        1 肝脏的生理特性与过敏性鼻炎的相关性
        2 肝脏的生理功能与过敏性鼻炎的相关性
        3 肝经、胆腑与过敏性鼻炎的相关性
        4 结语
        参考文献
    综述三 变应性鼻炎患者躯体症状及心理紊乱相关性研究概况
        1 AR流行病学研究
        2 AR躯体症状及心理紊乱的关系
        3 相关机理研究
        4 结语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前言
    临床资料
        1 病例来源
        2 诊断标准
        3 病例选择标准
    研究方案
        1 研究类型
        2 样本量估算
        3 随机分组
        4 干预措施
        5 评价指标
        6 访视与疗效评价
        7 不良事件的记录及处理
        8 统计方法
        9 质量控制
        10 试验文件、药品管理
        11 临床试验技术路线图
    研究结果
        1 试验完成情况
        2 基线资料分析
        3 疗效分析
第三部分 讨论
    1 试验结果分析
    2 “疏肝调神”针刺法治疗过敏性鼻炎的理论内涵
    3 关于中医临床疗效评价量表应用的探讨
    4 关于中医辨病论治思路的探讨
    5 本研究的创新点和不足之处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一: 初筛表(PRESCREENING SHEET)
    附录二: 筛选期的访视(SCREENING VISIT)
    附录三: 鼻症状总分表(TNSS)
    附录四: 鼻腔结膜炎患者生活质量问卷(RQLQ)
    附录五: 中医肝脏象情绪量表
致谢
个人简历

(9)针刺加火针治疗常年变应性鼻炎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目录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部分 文献研究
    1 祖国医学对变应性鼻炎的认识
        1.1 变应性鼻炎在古代医籍中的病名源流
        1.2 古代中医对变应性鼻炎病因病机的认识
        1.3 古代医家治则归纳
        1.4 变应性鼻炎中医证候及中医体质研究现状
        1.5 中医内治法治疗变应性鼻炎的现代研究现状
        1.6 针灸治疗变应性鼻炎的研究概况
        1.7 中医外治法治疗变应性鼻炎的现代研究现状
    2 现代医学对变应性鼻炎的认识及治疗进展
        2.1 变应性鼻炎的流行病学研究概况
        2.2 变应性鼻炎发病机理研究概况
        2.3 变应性鼻炎的分型及诊断
        2.4 变应性鼻炎治疗概况
        2.5 预防措施及日常护理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1 研究资料
        1.1 病例来源
        1.2 西医诊断标准
        1.3 中医诊断标准
        1.4 纳入标准
        1.5 排除标准
        1.6 剔除标准
        1.7 脱落标准
    2 研究方法
        2.1 分组方法
        2.2 治疗方法
        2.3 疗效判定
        2.4 观察内容
        2.5 临床研究中受试者的权益保障
        2.6 依从性评价
        2.7 统计方法
    3 研究结果
        3.1 基线均衡性比较
        3.2 治疗结果
    4 讨论
        4.1 变应性鼻炎西医发病机理及治疗机制讨论
        4.2 变应性鼻炎中医发病机理讨论
        4.3 组方依据
        4.4 疗效分析及机理探讨
结语
不足与展望分析
参考文献
致谢

(10)加味补中益气汤联合舌下含服粉尘螨滴剂对变应性鼻炎的疗效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纳入和排除标准
        1.2.1 纳入标准
        1.2.2 排除标准
    1.3 治疗方法
    1.4 疗效判定
        1.4.1 治疗效果评价
        1.4.2 鼻炎生活质量评估
    1.5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2组疗效比较
    2.2 治疗前后生活质量表(RQLQ)比较
    2.3 2组药物不良反应情况
3 讨论

四、鼻炎敏中药滴剂治疗变应性鼻炎51例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鼻针配合热敏灸治疗变应性鼻炎的疗效观察[D]. 熊程遥. 江西中医药大学, 2020(06)
  • [2]舌下免疫治疗对变应性鼻炎的疗效及安全性观察[D]. 刘良蓉. 昆明医科大学, 2020(02)
  • [3]和利阳气法干预变应性鼻炎鼻黏膜MUC5AC、MUC5B及高分泌机制的研究[D]. 孟伟. 山东中医药大学, 2019(05)
  • [4]鼻内针配合中药治疗鼻鼽的临床观察[D]. 任雪飞. 黑龙江中医药大学, 2019(01)
  • [5]针药结合治疗肺气虚寒型鼻炎的临床疗效对比观察[D]. 朱诗文. 辽宁中医药大学, 2018(09)
  • [6]鼻敏颗粒联合腹针治疗肺气虚型变应性鼻炎的临床疗效观察[D]. 严韵. 成都中医药大学, 2017(01)
  • [7]益气温阳法治疗变应性鼻炎患者疗效及对生活质量影响的评价[D]. 谢松桃. 成都中医药大学, 2016(05)
  • [8]“疏肝调神”针刺法治疗过敏性鼻炎的综合疗效评价[D]. 陈晟.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4(01)
  • [9]针刺加火针治疗常年变应性鼻炎临床研究[D]. 黄后华(Wong Hau Wa).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14(02)
  • [10]加味补中益气汤联合舌下含服粉尘螨滴剂对变应性鼻炎的疗效分析[J]. 代长青.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2013(10)

标签:;  ;  ;  ;  

鼻炎敏中药滴剂治疗过敏性鼻炎51例分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