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合骨托汤治疗漏经1例

三合骨托汤治疗漏经1例

一、三合固脱汤治疗经漏1例(论文文献综述)

王畅[1](2021)在《中医暖肝治法的理论及运用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治法是中医理论体系中的关键环节,其上承病因病机,下统方药,在理、法、方、药体系中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是中医辨证论治思想的独特体现。历代医家无不重视对治法的研究。采用医史文献学、考据学、归纳与总结等研究方法,构建了暖肝治法的理论框架,提出了暖肝治法的定义及适用范围,厘清其学术发展源流,系统归纳了其功效,总结其在临床中的运用。论文主体可分为五部分,第一部分探讨了中医“肝”相关的理论问题。具体包括(1)中医对“肝”的解剖认识概括成命名时期、功能概括时期、丰富发展时期、中西医交流互鉴四个时期。(2)“肝藏象”理论体系的构建过程。(3)中医文献中少见“肝阳虚”的原因。(4)关于“肝无补法”的提法有失偏颇。(5)肝为“刚脏”,是对肝脏不易见阳虚病机而易见阴虚病机的病机易趋性和病证表现的概括。(6)梳理了历代对“肝主疏泄”生理功能的认识过程。(7)对“肝藏血”生理功能的进行了阐释。(8)肝与小便的调控及生殖功能的发挥密切相关。(9)肝之所以称为“将军之官”,是由于肝的疏泄功能对人体生理活动的调节作用。(10)“罢极之本”一词主要有“耐受疲劳”和“遣散气血到周身”两种含义。(11)“肝生于左”并非指的是肝的实际解剖部位,而是对其功能特点的高度概括。第二部分提出了“暖肝”的定义与适用范围。认为暖肝法适用于治疗肝阳不足或寒凝肝脉所引起的寒性病证。暖肝法的适用范围是肝寒证,包括肝阳虚证、肝气虚证、肝血虚证、寒凝肝脉证、肝郁气滞证等诸证中有寒象者。比较了暖肝与疏肝、泻肝、补脾与补肾这几组治法,阐释了其间的区别与联系。第三部分梳理了散落在中医古籍中有关“肝寒”和“暖肝”的内容,将暖肝治法学术源流划分先秦两汉、晋唐、宋元、明清四个时期,其理论特点分别概括为理论奠基、深化病机、创制新方、崇尚温补的四个阶段。第四部分归纳了暖肝治法的功效与临床运用,暖肝治法下又可以再分为八个证治原则,分别是(1)暖肝散寒,理气止痛法;(2)暖肝温阳,舒筋通脉法;(3)暖肝行血,补虚养血法;(4)暖肝通阳,行气解郁法;(5)温敛肝气,缩尿起痿法;(6)暖肝和胃,降逆止呕法;(7)暖肝通阳,化气行水法;(8)暖肝补虚,调摄冲任法。第五部分对《临证指南医案》中对暖肝法的运用进行数据发掘,数据挖掘结果与文献分析结果相互应证。

张茜[2](2018)在《基于属性偏序结构图数据挖掘方法对李可急危重症疑难病医案的知识发现》文中指出目的:名老中医学术经验传承研究是近年来中医学界关注的热点,研究名老中医经验的继承方法,对中医学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临证经验是名老中医经验的核心内容,医案是临证经验的主要载体,本研究旨在通过对李可老中医的医案集《李可老中医急危重症疑难病经验专辑》进行数据挖掘和分析,探索名老中医医案的数据挖掘与分析的新思路。中医名家医案和理法方药以其思维复杂与网状结构概念着称,而现有的大多数数据挖掘技术方法以运用频数分析、聚类分析和关联规则分析等为主,此类分析难以深入研究医案中理法方药的相互关系和运用特色,难以满足对中医医案分析研究的需要,医案中尚有许多隐性信息难以被提取发现。鉴于此,本课题运用燕山大学洪文学教授与他的研究团队一同开发的属性偏序结构图进行数据整理、挖掘和分析。属性偏序结构图善于发现数据之间的共性和个性,可对数据特点做出更加直观的挖掘发现,能在一定程度上弥补当前中医药领域数据挖掘方法的缺陷,为推动名老中医经验传承提供助力。李可老中医是当代中医临床大家,一生从事中医临床探索50余年,诊治10余万患者,在丰富的临床实践中形成自己独特的学术观点和治疗方法。他一生的代表作是《李可老中医急危重症疑难病经验专辑》,该书是一本医案专集,收录了李可老治疗内科、外科、妇科、儿科、肿瘤科、皮肤科、五官科等各科急危重症和疑难病的验案,部分医案后附有“兼探”“按语”等,对若干专题和理论做了阐述。李可老中医一生只有一本《李可老中医急危重症疑难病经验专辑》留世,其中治疗急危重症的经验非常宝贵,成为了中医救治危急重症的重要参考着作,也是中医后学研究和继承李可经验的第一手资料,要想学习和继承李可临床经验,就必须深入探索分析其医案。为使李可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得到深入理解和传承,本文拟利用基于属性偏序结构理论的知识发现新方法对《李可老中医急危重症疑难病经验专辑》中的医案进行数据挖掘,以期进一步了解李可老中医独特的学术思想和宝贵的临床治疗经验,并在此基础上,探索对名老中医医案进行数据挖掘与分析的新思路。方法:梳理总结《李可老中医急危重症疑难病经验专辑》中的理法方药特点,筛选书中疗效显着、方药明确的病例,将患者基本信息、症状体征、舌脉、病名、证型、主方、方药、煎服方法以及附加疗法输入Excel表格,形成数据库。然后根据研究设计,将数据库总表格拆分为病、症、证、方、药、量、附加疗法、煎服法等属性之间相互对应的分表格,再使用偏序结构图生成工具将分表格生成属性偏序结构图,根据图中可视化信息研究对象普遍性与特异性之间的关系,挖掘李可医案中的症治规律,分析李可辨治用药的特点。成果:本研究分别从症状与证型对应关系角度分析了口干、脉数、舌红、少苔、烦躁、头晕六种症状体征;从疾病与方剂的对应关系、疾病与药物的对应关系、疾病与煎服方法的对应关系、疾病与附加疗法的对应关系角度分析了中风、肝病、外科病、妇科病、儿科病、肿瘤六类疾病;从证型与方剂对应关系、证型与药物对应关系角度分析了血瘀证、湿热证、肝郁气滞证、痰饮证、气逆证、肝肾阴虚证六种证型;从方剂与疾病对应关系、方剂与症状体征对应关系、方剂与证型对应关系角度分析了破格救心汤、丹参饮、张锡纯氏来复汤、温氏奔豚汤、引火汤、乌蛇荣皮汤六首方剂;从药物剂量与疾病对应关系、药物剂量与症状对应关系、药物剂量与证型对应关系角度分析了附子、半夏、黄芪、山萸肉、细辛、吴茱萸六种药物。总结出李可对口干、脉数、舌红、少苔、烦躁、头晕六种症状体征的辨证特点,对血瘀证、湿热证、肝郁气滞证、痰饮证、气逆证、肝肾阴虚证六种证型的治疗特点,对中风、肝病、外科病、妇科病、儿科病、肿瘤六类疾病的治疗特点,对破格救心汤、丹参饮、张锡纯氏来复汤、温氏奔豚汤、引火汤、乌蛇荣皮汤六首方剂的运用特点,以及对附子、半夏、黄芪、山萸肉、细辛、吴茱萸六种药物的使用特点。结论:李可老中医临证特色为:各科疾病巧辨证,李可老中医治疗的疾病范围广泛,临床辨证使用多种辨证方法,从而给出最合适准确的证型名称;大剂扶阳非常态,李可老中医虽以大剂量使用扶阳药物着称,但在其实际治疗中,并非动辄使用扶阳药物或方剂;最常使用姜枣草,李可医案中最具共性的药物是生姜、大枣、炙甘草,三者可起到健脾和胃、解毒增效的作用,可见李可在治疗各类疾病时都重视固护中焦脾胃;治疗方法多样化,李可在临床治疗中善于使用的药物种类和方剂种类都很广泛,除了汤药以外,李可还常运用丸剂、散剂、中成药以及针灸、刺血、熏洗等多种疗法配合治疗;热象须防虚与寒,李可在临床治疗中遇到舌红、脉数、烦躁等常见于实热证或阴虚证的症状体征时,往往谨慎辨证,医案中此类症状体征也常见于阳虚证、气虚证、亡阳证等;清热通腑亦大胆,李可不仅善于大剂量使用附子等扶阳药物,在治疗外科急腹症、疫毒痢、暴发型脑炎等疾病时,对金银花、生石膏、大黄、芒硝等清热、通腑药物也常常破格重用;阴虚火燔引火治,李可常以引火汤治疗肾阴虚火不归元,此处的火不归元须与格阳证、戴阳证之浮阳外越相区别,辨别重点在于是否龙雷之火上奔无制;重视祛瘀善活血,李可医案中最具共性、最常见的证型为血瘀证,李可在治疗疑难重症时注重祛瘀活血;善用虫药疗顽疾,李可医案中多使用全蝎、蜈蚣、穿山甲等虫类药,此类药物在治疗疑难重症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本研究在对李可医案进行数据挖掘的过程中,探索出一套属性偏序结构图数据挖掘方法在中医医案的应用方法,该方法能系统化梳理名老中医医案,并挖掘分析其中的病-症-证-治之间的相互对应规律,实现名老中医诊疗经验传承的精准化和系统化,具有较强的实用价值与广阔的应用前景。

王学梅[3](2018)在《谢萍教授逐瘀止崩法治疗崩漏60例临床分析研究》文中提出目的:通过对谢萍教授治疗崩漏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导师逐瘀止崩法治疗崩漏出血期的临床疗效,为中医药治疗崩漏提供可供临床参考的思路和方法。方法:本研究采用回顾性观察研究方法,收集谢萍教授予逐瘀止崩法治疗崩漏门诊病例60例,符合本研究纳入标准、排除标准,资料记录详细完整的病例,提取相关信息,用Microsoft Excel建立数据库,采用SPSS23.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对患者基本病情资料、止血疗效、症状改善情况、治疗后血红蛋白及子宫内膜的厚度变化、止血时间等进行整理及统计,归纳总结谢萍教授逐瘀止崩法治疗崩漏出血期的临床疗效。结果:(1)临床疗效分析:止血时间均值为5.97天,止血总有效率为83.3%;临床症状改善总有效率为90%;治疗前后子宫内膜厚度比较,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治疗前后血红蛋白比较,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血止时服中药剂数均值为6.95剂。(2)止血疗效分析:各患病病程与止血疗效的关系,P=0.385>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各年龄段与止血疗效的关系,P=0.542>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不同子宫内膜厚度与止血疗效的关系,P=0.866>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服中药剂数分析:各患病病程与服中药剂数的关系,P=0.004<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出血时间长短与服中药剂数的关系,P=0.161>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不同子宫内膜厚度与服中药剂数的关系,P=0.047<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4)安全性分析:患者服药期间未出现明显不适。结论:逐瘀止崩法治疗崩漏患者出血期,止血时间均值为5.97天,止血疗效肯定,能明显改善中医临床症状,降低子宫内膜厚度,增加血红蛋白含量,血止时服中药剂数的均值为6.95剂,患病病程、年龄段、子宫内膜厚薄与止血疗效无相关性,出血时间长短和服中药剂数之间无相关性,随着患病病程的延长、子宫内膜厚度的增加,其服中药剂数呈增加趋势,临床应用安全可靠。

郑英慧[4](2017)在《温针灸八髎穴治疗寒凝血瘀型原发性痛经的临床研究》文中提出研究背景:原发性痛经好发于12-28岁女性,发病率达92%[1]。胡淑霞等在临床实践中发现很多女性病人,大约25.7%的痛经女病人都伴随焦虑、抑郁、烦躁、郁闷等不良情绪,非常严重影响女性患者的日常学习、生活、工作以及身心健康。有专家曾经提出非常有建设性的提议,呼吁给予女性享有"法定经期假",由此可见女性患者的痛经已成为社会关注的问题。本人在多年的临床门诊工作中发现针灸配合艾灸疗法对于女性患者痛经有良好的效果,尤其对原发性痛经有明显的疗效,目前关于原发性痛经的研究很多,但是尚存在选穴繁多、用穴零乱的现象,操作欠缺规范。而本研究在导师曹立幸教授的临床指导下,通过临床研究的方法,观察了 100例患者,应用针灸八髎穴配合艾灸的方法,对于原发性痛经,证属寒凝血瘀型的病例进行临床疗效研究,目的是找出治疗本病的最佳方法,为针灸治疗寒凝血瘀型的原发性痛经提供更加安全、有效、全面及规范化的治疗方法,并提供研究证据。研究目的:探究温针灸八髎穴治疗寒凝血瘀型原发性痛经的近期疗效与安全性。研究方法:本研究采用前瞻性随机对照方法研究,设立治疗组与对照组随机对照的方法进行对比研究。从香港基督教家庭服务中心-香港中文大学中医教研中心和福明堂中医中心就诊的原发性痛经患者中,选取符合观察条件的寒凝血瘀型原发性痛经病人,共搜集100例患者。采用随机对照的原则,将100例病人随机分为治疗组50例和对照组各50例。通过简单的随机方法,利用SPSS17.0统计分析软件实施随机分配病例,两组按1:1的比例,每组50例患者。治疗组运用温针灸八髎穴为主针刺方法进行治疗,即取八髎穴和双侧的合谷、足三里、三阴交和太溪穴,进针后加艾灸治疗。对照组(电针组)取穴方法、针刺方式均与治疗组方法相同。患者经前7-10日开始治疗,隔日一次,至月经来潮为止。按照1个月经周期设定为一个治疗疗程,连续治疗3个月经周期即是3个疗程。分别在治疗前、治疗一个月后、治疗两个月后、治疗三个月后进行评定,对比两组患者痛经证候评分、疼痛测量评分、中医证候评分以及生活质量评分的治疗前后变化,考察两组病人的临床治疗效果。建立数据库,运用SPSS17.0进行统计分析。研究结果:研究结果经统计分析,结果如下:1.临床疗效比较二组患者经治疗3个疗程结束后,在治疗组中,最终痊愈15例,显效23例,有效8例,无效4例,总有效率达92.0%;对照组治愈12例,显效10例,有效21例,无效7例,总有效率86.0%两组疗效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和对照组均有效,治疗组总有效率优于对照组。2.痛经证候评分的比较两组患者各时期痛经证候评分的比较,通过3个疗程的积极治疗后,研究数据显示:组内比较,经t检验分析,在第1个疗程完成后,两组病人的痛经证候评分数值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从表5及图1可知,两组每个疗程后的痛经证候积分均较前减少。在治疗组方面,第2疗程的治疗效果比第1疗程,或第3疗程的治疗效果比第2疗程数据均有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在对照组方面,第2疗程比第1疗程后,或第3疗程比第2疗程后数据均有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组间比较,两组多个观察时点比较,采用重复测量方差分析,结果显示协方差矩阵和球型检验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P<0.05),故选择G-G(Greenhouse-Geisser)模型,模型检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509.76,P=0.000<0.001),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7.55,P=0.007<0.01)。故可认为关于寒凝血瘀型的原发性痛经,治疗组及对照组均有较好的治疗效果,其中治疗组的疗效优于对照组。从图1也可见,第1个疗程结束后,治疗组曲线的斜率和下降速度稍大于对照组,而且两组治疗前第1疗程后的积分差值对比差异有显着性意义(P<0.01)。治疗前与治疗3个疗程后两组间差值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提示治疗组止痛效果优于对照组。即以温针灸八髎穴为主的针灸方法以及对照组(电针组)对寒凝血瘀型原发性痛经的治疗都有一定的成效,但在治疗结果上,温针灸八髎穴为主的针灸方法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电针组)治疗,且能更快地达到治疗的最佳效果。3.各时期两组患者痛经MPQ评分的比较两组患者各时期痛经MPQ评分的比较,通过3个疗程的积极治疗后,研究数据显示:组内比较,经t检验,两组患者各治疗完成后的MPQ积分均有明显降低,差异有显着性意义(P<0.01)。故可认为经治疗后,两组患者疼痛感觉有明显的改善。从表6及图2所示可知,在每个疗程后,两组MPQ积分均较前有所减少。故据此可知:经过3个疗程治疗后两组病人腹痛感觉等症状明显减缓。而且在治疗过程中呈持续好转趋势,两组近期疗效比较显着。组间对比,两组多个观察时点比较,采用重复测量方差分析,结果显示协方差矩阵和球型检验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故选择G-G(Greenhouse-Geisser)模型,模型检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2725.67,P=0.000<0.001),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33.992,P=0.000<0.01)。故可认为温针灸八髎穴为主的方法对寒凝血瘀型原发性痛经在止痛作用方面优于对照组。如图2所示,在第1疗程结束后,治疗组下降曲线比对照组的斜率明显增大,而且治疗组治疗前与第1疗程后的积分差值与对照组比较,治疗组的比较大,故也可认为两组的MPQ积分在第1疗程结束后同时减少,两组间数值存在着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但治疗组减少更明显,止痛效果更显着。4.各时期两组患者中医单项症状的比较两组患者各时期中医单项症状的比较,通过3个疗程的积极治疗后,研究数据显示:两组内三个单项症状的积分在治疗过程中都展现明显降低的趋势,即随着治疗的不断进行,两组病人的各个单项指标都不断地缓解。治疗组内,从第1个治疗疗程完成后,中医治疗目标与治疗前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各单项症状的积分在第3疗程结束后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故可认为温针灸"八髎穴"为主的针灸方法对寒凝血瘀型原发性痛经有显着疗效,能比较迅速地缓解中医痛经各临床症状。在对照组中,在第1疗程结束后,经期及其前后小腹疼痛、经血量少、色暗有血块,指标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第3疗程结束后,症状的积分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故可认为在中医单项症状方面,对此寒凝血淤型原发性痛经的治疗也有一定疗效,对各项痛经指标也有一定的缓解作用。5.生存质量的变化两组患者生存质量的变化的比较,通过3个疗程的积极治疗后,研究数据显示:生存质量总分及各因子分与治疗前比较,两组均有一定地提高。其中治疗组指标与治疗前相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对照组仅在环境领域1项指标中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其他指标与治疗前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组间比较,两组多个观察时点整体比较,采用重复测量方差分析,因治疗前两组症状评分比较不具有可比性,故以治疗前这个观察时点作为协变量进行校正,结果显示协方差矩阵和球型检验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故选择G-G(Greenhouse-Geisser)模型,模型检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9.82,P=0.000<0.001),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3.64,P=0.06>0.05),结果提示见表7。各观察点组间比较,经t检验分析,在第2个疗程完成后,两组病人的经期及其前后小腹疼痛症状评分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从表7及图3可知,两组每个疗程后的症状评分均较前减少。安全性比较在治疗过程中治疗组和对照针组共有9例出现施术部位皮下出血,没有其他明显身体不适,嘱患者自行热敷,治疗4-6天后瘀血肿块症状消失。研究过程中余无出现其它不良反应。无脱落病例。所以由此证明温针灸八髎穴治疗痛经安全可靠。结论温针灸八髎穴的方法不仅可以缓解病人的腹痛,还可以从总体上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除环境范畴的因素外,其它指标均有显着的改善。特别是关于健康状况的主观感受、生理范畴及心理范围上,都有明确的治疗疗效;对照组(电针组)在上述指标上也有一定程度的改善,但不及温针灸八髎穴组为主的针灸方法的改善程度,两者存在着一定的差异。而且临床证明温针灸治疗方法应用于此类痛经患者具有良好的安全性。本研究提示温针灸治疗方法应用于此类痛经患者具有较好的疗效与安全性。

梁婧翘[5](2015)在《崩漏病(无排卵性功血)中西医临床研究进展暨青春期崩漏诊治探析》文中指出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是妇科的常见病,也是难治性疾病,是由于下丘脑-垂体-卵巢轴功能失调,并非器质性病变所引起的子宫异常出血。本病分为有排卵性和无排卵性两类,自青春期至绝经过渡期的各个年龄段均有可能发生,其中以无排卵性功血较多见,约占80%~90%,主要发生于青春期和绝经过渡期;有排卵性功血仅占10%~20%,包括黄体功能不足、子宫内膜不规则脱落和排卵期出血等,多发生在育龄期。中医妇科临床将无排卵性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归属于“崩漏病”范畴。崩漏,指妇女经血非时暴下不止或淋漓不尽,出血量多如注而势急者为崩,出血量少淋漓而势缓者为漏。崩漏病因错综复杂、症状重、病程长,且可能引起贫血、盆腔感染、不孕甚至心理方面的问题等,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近5年的流行病学调查资料: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在青春期少女中发病率高,影响因素繁杂多端,危险因子包括学习工作压力大、经期过度劳累、经期饮食不节、BMI<18.5或≥24.0、遗传因素和心理因素等。调查1016例崩漏病中医证型的分布状况,结果显示:崩漏病常常是多脏受累、气血同病,其中医证型以虚证为多见,且多由脾虚、肾虚所致,临床上复合证型多于单一证型,其中两种证型复合者最为常见。发病机制:西医学目前最被认可的无排卵性功血发病机制是下丘脑-垂体-卵巢轴的调控失常;此外,子宫微环境因素、精神心理因素、遗传因素等亦被认为是导致无排卵性功血的原因。中医学认为崩漏的病机可概括为:外感内伤或饮食情志等原因,引起脏腑功能失调,阴阳气血失和,使冲任不固,胞宫藏泻失常,不能制约经血所致。脏腑功能失调与肾、脾、肝三脏关系最为密切,阴阳气血失和则多表现为血热、气虚、血瘀。治疗方法:西医学治疗无排卵性功血的主要手段是药物治疗和手术治疗。药物治疗以激素类药物为主,包括单一激素用药、联合激素用药、雌-孕激素序贯疗法、雌孕激素全周期疗法、孕激素后半周期疗法等,其优点为可在短时间内快速止血,缺点是副作用较重,不宜久服,且停药后复发率较高,因此造成患者对激素治疗的依从性较差。手术治疗包括诊断性刮宫、左炔诺孕酮宫内释放系统、子宫切除术和子宫内膜去除术,临床上以诊刮术最为常用、止血最快,但对于青春期功血患者来说,手术治疗基本不被患者及家属所接受。由此可见,西医学在治疗青春期功血时手段有限,且治疗效果不甚理想。中医药治疗崩漏病以“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为原则,灵活相兼或序贯应用塞流、澄源、复旧治崩三法,以“辨证论治”为准绳,或按证候分型论治,或按人工周期疗法论治,或按不同年龄阶段论治。其临床疗效良好,尤其在治疗青春期崩漏时,既可令青春期患者免于有创性治疗,又能从根本上使肾-天癸-冲任-胞宫性腺轴功能逐渐恢复正常,复发率小,易被患者及家属所接受。导师许昕教授治疗青春期崩漏病(青春期无排卵性功血)患者,辩证精准,重视脾肾二脏,擅长根据脏腑热象不同运用清热药,善于结合B超等手段从瘀论治,在用药方面善用对药。其治疗青春期崩漏,在止血及恢复正常月经周期两方面均有显着疗效。本文将通过中医典籍溯源和现代文献阅读,从中医学和西医学两方面,分别阐述崩漏病(无排卵性功血)的概念、流行病学资料、病因病机、治疗方法和研究进展等,并将吾师临证治疗青春期崩漏病的经验记录一二。

李娜娜[6](2014)在《唐宋两部妇人方书附子方药配伍及应用规律研究》文中提出研究目的:对唐代孙思邈的《备急千金要方·妇人方》和宋代陈自明的《妇人大全良方》中附子方药的配伍特点及其治疗的常见疾病、常见证型和常见症状进行统计分析,总结规律,为附子在妇科疾病的临床应用提供参考。研究方法:采用文献整理研究的方法,收集整理唐代孙思邈的《备急千金要方·妇人方》和宋代陈自明的《妇人大全良方》中附子方药的相关内容,分别对附子方药的药物配伍、治疗的常见疾病、证型、症状进行频数统计,分析并总结《备急千金要方·妇人方》和《妇人大全良方》中附子方药配伍及应用规律。研究内容:1.对《备急千金要方·妇人方》和《妇人大全良方》中附子方配伍的药物、药物分类及药物的四气、五味、归经分别进行统计分析,总结附子的配伍规律。2.对《备急千金要方·妇人方》和《妇人大全良方》中附子方治疗的常见疾病、常见证型、常见症状分别进行统计分析,总结附子的应用规律。研究结果:1.《千金要方·妇人方》共有563首方剂,其中有43首附子方剂,占方剂总数的7.64%。附子配伍的常见药物为当归、干姜、甘草、桂心、细辛等;常见药物分类为温里药、清热药、补气药、活血化瘀药、解表药等;药物的四气主要为温性、平性、热性,药物的五味以甘、辛、苦为主;药物的归经以脾、心、肝、肾为主;治疗的常见疾病有带下崩漏、月水不通、产后下痢等;治疗的常见证型为寒凝血瘀、脾胃虚寒、冲任不固、冲任虚寒等;治疗的常见症状有月水不调、腰痛、腹痛、无子、小腹痛、小腹积聚等。2.《妇人大全良方》共有1118首方剂,其中有105首附子方剂,占方剂总数的9.39%。附子配伍的常见药物为当归、桂心、川芎、人参、甘草等;常见药物分类为温里药、补气药、补血药、活血化瘀药、解表药等;药物的四气主要以温、平、热为主;药物的五味主要以辛、甘、苦为主;药物的归经以脾、肝、肾、心为主;治疗的常见疾病有中风、虚劳、血风等,治疗的常见证型为脾胃虚寒、气血亏虚风邪外袭、寒凝血瘀等;治疗的常见症状有腹痛、不思食、乏力、体瘦、筋脉拘挛、呕吐、手足逆冷等。研究结论:1.从《千金要方·妇人方》和《妇人大全良方》中附子方剂的配伍应用体现了对张仲景重视温阳学术思想的传承。2.《千金要方·妇人方》和《妇人大全良方》中附子方用药均以入脾经为最多,体现了唐代孙思邈和宋代陈自明对妇科疾病的治疗均重视后天之脾土的思想。3.《千金要方·妇人方》和《妇人大全良方》中附子方剂中与附子配伍频数最多的药物均为当归,当归为血中要药;药物归经均以脾、肝、肾、心为主,脾为血生化之源,肾为血之根,肝藏血,心主血。妇人经、孕、产、乳均以血为用,体现了“妇人以血为本”的特点。4.《千金要方·妇人方》附子方剂中温清并重,药物组成相对比较复杂多样,体现了孙思邈在治疗妇人疾病时寒热并用的用药特色;《妇人大全良方》附子方剂中以温补为主,扶正以祛邪,更符合虚中挟实的病情,体现了陈自明重视温补气血的治法。5.《千金要方·妇人方》和《妇人大全良方》附子方剂中附子配伍多种药物,体现了附子配伍的多样性。6.《千金要方·妇人方》和《妇人大全良方》附子方剂治疗经、带、胎、产、杂等多种妇人疾病,为临床各种病症治疗提供了大量可供选用的附子方剂。体现了附子在妇人疾病应用的广泛性。7.《千金要方·妇人方》和《妇人大全良方》中的附子方治疗的证型以虚寒证为主,其中脾胃虚寒较多,但不局限于虚证、寒证,也可治疗实证、热证。

万鹏[7](2014)在《《金匮要略》“理法方药”在中医外科学的传承与发扬》文中研究表明目的:为了改变目前普遍存在的只关注临床而不重视经典的医疗现象、保护中医经典着作的自身生命力、提高中医药临床工作的疗效,本研究以中医外科学为切入点,研究其与中医经典着作《金匮要略》之间的关联,以期帮助提高中医学科特别是中医外科学科的理论和临床水平,同时为促进中医经典着作的传承和发扬提供一些参考。方法:通过文献研究的方法,围绕以下三个方面的内容展开深入研究:一是挖掘和整理《金匮要略》有关杂病的因机证治理论体系、诊断与辨治方法、及经方配伍与运用特征,即《金匮要略》诊疗杂病的“理法方药”体系;二是挖掘和整理后世外科有代表性的医家着作及其学术思想、及现代外科的应用研究;三是归纳和总结《金匮要略》“理法方药”体系在中医外科学医疗实践中的传承和发扬情况,以及两个学科间的关联性。结果:1.《金匮要略》作为诊疗杂病的临床专着,为中医临床各科奠定了理论基础且具有重要的临床指导意义。2.《金匮要略》“理法方药”体系的理论思想(发病、病因、病机、治则、预防、调护、预后、配伍组方等)和方法规律(四诊、辨病、辨证、治疗、服药等)等均对中医外科学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3.《金匮要略》有关部分外科病证的病脉证治论述,对于后世外科医家认识和诊疗相关病证具有直接的指导意义。4.后世外科医家的学术思想特征、临床实践经验和现代应用研究,无不是在《金匮要略》“理法方药”体系基础上的继承和发扬。结论:1.《金匮要略》对中医外科学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其诊疗杂病的范围涵盖了外科疾病。2.《金匮要略》在理论思想、方法规律和外科病证等三个层面均对中医外科学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3.《金匮要略》“理法方药”在中医外科学领域中被广泛地传承和发扬。4.《金匮要略》“理法方药”与中医外科学密切相联,二者之间存在着基础指导和应用发扬的关系。

高珊[8](2013)在《中药治疗气虚血瘀型崩漏的临床观察》文中研究表明目的:通过观察中药治疗气虚血瘀型崩漏的临床有效性及安全性,为临床提供有效,副作用小的治疗方法。方法:选取证属气虚血瘀型崩漏患者64例,随机按照1:1比例分成两组,治疗组及对照组各32例。观察两组患者近期止血疗效,治疗前后的临床总疗效结果情况、中医证候疗效、中医症状积分比较、血红蛋白含量、及治疗结束三个月后进行随访,观察远期疗效。结果:1.两组患者治疗后临床总疗效及中医疗效比较:治疗组临床总疗效的总有效率为90.00%,中医证候疗效总有效率93.33%。对照组临床总疗效的总有效为82.76%,中医证候总有效率为80.65%,两组患者疗后综合疗效比较均有显着差异性(P<0.05),说明治疗组在临床总疗效以及中医证候疗效上均优于对照组。2.两组患者治疗后中医伴随症状的积分比较均明显降低,有显着性差异(P<0.05),说明治疗组在改善围绝经期中医伴随症状方面优于对照组。3.两组患者阴道流血的血止时间比较,P>0.05无显着差异,表明两组在止血方面疗效相近。4.两组患者在血红蛋白(Hb)含量变化的比较,治疗组疗后较治疗前血红蛋白含量增加,具有显着性差异(P<0.05);而对照组治疗后较治疗前血红蛋白含量亦增加,但无显着性差异(P>0.05);经统计学分析,治疗后两组患者血红蛋白含量组间比较有显着性差异(P<0.05)。说明治疗组优于对照组。5.治疗结束3个月后对两组病人进行随访,治疗组复发率14.81%,对照组30.77%,两组患者有显着性差异(P<0.05),结果表明治疗组远期疗效优于对照组。结论:中药在治疗气虚血瘀围绝经期功血上有很好的临床综合疗效,远期疗效可观,尤其在改善中医伴随症状方面有很大优势,并且在治疗止血方面见效快,与西药疗效相近,且无明显副作用及不良反应,安全可靠。

向玮[9](2012)在《仲景治疗妇人病重视脾胃的学术思想研究》文中认为《金匮要略》中的妇人病包括妊娠病、产后病和杂病三大篇章。本课题采用文献研究的方法,以古今文献为依据,通过对张仲景《金匮要略》中有关妇人病证治的条文整理,仲景对妇人病的病因病机、分类、症状、治疗和方后注的论述进行归纳分析,进一步探讨仲景治疗妇人病重视脾胃的学术思想研究。从仲景之前的古代文献整理中,可看出虽然对妇人病有所认识和论述,但方药较少,并且论述不为详尽,而仲景在临床治疗上,创立了自己的辨证论治体系。通过归纳整理,妇人病的病因多与六淫邪气,痰饮,瘀血,情志有关,其病机多为脏腑功能失常和气血失和,而脾胃又与妇人病的病因病机有着一定的联系,并且脾胃与妇人的生理病理密切相联。在研究仲景治疗妇人病的用药上,对药物进行统计分析,参照《神农本草经》的性味和《中药学》中药物的性味归经,进行统计,发现无论是仲景前的药物的记载还是现代中药学对药物的性味归经整理,以“甘入脾”,其甘味药物,入脾、胃经的药物在仲景治疗妇人病的总用药使用上占有重要比例,因此为研究仲景治疗妇人病重视脾胃的学术思想提供了依据。并从分析仲景治疗妊娠病、产后病、杂病相关方剂的药物组成、用药特点、配伍规律等相关内容等入手,经过研究归纳,提炼出了均以调脾胃来促进疾病治疗的治则,如调脾胃与化瘀消瘤,调脾胃与温中补虚,调理脾胃与调肝化湿,调脾胃与通利化气,调脾胃与化痰和饮,调脾胃与安胎,调脾胃与清热降逆,调脾胃与扶正祛邪,调脾胃与泻热化瘀,调脾胃与清热止痢,调脾胃与舒畅情志,调脾胃与温经化瘀等法。并且在对方后注的研究中,也多处体现仲景在服药方法上同样重视脾胃,如以丸、散为剂,以缓解方中药物的峻猛之性,并以蜜、粥、枣、酸浆、小麦汁等为辅助药食,以顾护脾胃来避免方中药效峻猛的药物对脾胃造成损伤,并防止导致其他疾病产生的可能,这些都处处渗透着仲景在治疗妇人病时重视脾胃的思想。通过上述的研究归纳整理,更加证明了仲景在治疗妇人病重视脾胃的学术思想。《金匮要略》作为方书之祖,仲景对妊娠病、产后病、妇人杂病的治疗思想,对后世医家在临床治疗妇人病的理论研究和辨证论治都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张明俊[10](2012)在《药简力专是仲景组方特色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通过古今相关文献的整理研究,探讨总结仲景组方中药简力专的特色。方法本课题采用传统的文献资料研究法:①调研与仲景方配伍规律相关的文献资料。②在研读张仲景《伤寒论》和《金匮要略》原文的基础上,查阅名家注本文献,收集后世临床报道,整理医家应用医案,结合导师临床经验,分析仲景组方药简力专的相关文献内容。③通过对典型的仲景方方义、临床应用等方面的分析,阐发药简力专的配伍理念。④研究探讨仲景组方中药简力专的特色。结果①仲景方大多药少而精,组方简洁。②仲景组方善用有毒之药,且剂量较大,以取其峻猛之力,同时通过适当的配伍、规范的煎服以保证用方安全有效。③仲景方中的用药,取其各有所长,组方精当,功能较强,疗效显着。④从药物组成、方义分析、古今验案、临床报道等角度,剖析小陷胸汤、十枣汤、泽泻汤、皂荚丸、芍药甘草汤、栀子豉汤、百合地黄汤和桃花汤等典型的仲景方剂,充分体现出仲景组方用药简洁,力专效宏的优势。结论药简力专是仲景组方的重要特色。

二、三合固脱汤治疗经漏1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三合固脱汤治疗经漏1例(论文提纲范文)

(1)中医暖肝治法的理论及运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章 中医“肝”相关理论问题的探讨
    第一节 中医对“肝”的解剖认识
    第二节 “肝藏象”理论体系的构建过程
    第三节 “肝阳虚”源流及文献中少见“肝阳虚”的原因探讨
    第四节 “肝无补法”之说的探讨
    第五节 肝为“刚脏”“体阴用阳”考释
    第六节 “肝主疏泄”生理功能的再认识
    第七节 “肝藏血”生理功能阐释
    第八节 肝与小便及生殖功能的关系
    第九节 肝为“将军之官”的理论内涵
    第十节 肝为“罢极之本”的理论内涵
    第十一节 关于“肝生于左”的考释
第二章 暖肝治法的理论内涵
    第一节 暖肝治法的定义与适用范围
    第二节 暖肝治法的相关概念解析
    第三节 暖肝与疏肝、泻肝、补肾、补脾的区别与联系
        1. 暖肝与疏肝
        2. 暖肝与泻肝
        3. 暖肝与补肾
        4. 暖肝与补脾
第三章 暖肝治法的学术源流
    第一节 先秦两汉——理论奠基
    第二节 晋唐时期——深化病机
    第三节 宋元时期——创制新方
    第四节 明清时期——重视温补
第四章 暖肝治法的功效与运用
    第一节 暖肝散寒,理气止痛
        1. 功效阐释
        2. 代表方药
        3. 主治病证举要
        4. 证治验案举隅
    第二节 暖肝温阳,舒筋通脉
        1. 功效阐释
        2. 代表方药
        3. 主治病证举要
        4. 证治验案举隅
    第三节 暖肝行血,补虚养血
        1. 功效阐释
        2. 代表方药
        3. 主治病证举要
        4. 证治验案举隅
    第四节 暖肝通阳,行气解郁
        1. 功效阐释
        2. 代表方药
        3. 主治病证举要
        4. 证治验案举隅
    第五节 温敛肝气,缩尿起痿
        1. 功效阐释
        2. 代表方药
        3. 主治病证举要
        4. 证治验案举隅
    第六节 暖肝和胃,降逆止呕
        1. 功效阐释
        2. 代表方药
        3. 主治病证举要
        4. 证治验案举隅
    第七节 暖肝温阳,化气行水
        1. 功效阐释
        2. 代表方药
        3. 主治病证举要
        4. 证治验案举隅
    第八节 暖肝补虚,调补冲任
        1. 功效阐释
        2. 代表方药
        3. 主治病证举要
        4. 证治验案举隅
第五章 《临证指南医案》运用暖肝法的数据挖掘
    第一节 暖肝治法相关医案的频数统计
    第二节 暖肝治法相关药物的频数统计
    第三节 暖肝药物关联分析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第一节 文献综述
        参考文献
    第二节 暖肝治法的代表药物整理
    第三节 暖肝治法的代表方剂整理
    第四节 小茴香历代本草文献整理
    第五节 缩泉丸用茴香考
        1《魏氏家藏方》中有关“缩泉丸”的原始记载
        2 后世传抄过程中将两首“缩泉丸”混淆
        3 现代《方剂学》教材因袭讹误
        4 缩泉丸配伍茴香的意义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致谢
个人简介

(2)基于属性偏序结构图数据挖掘方法对李可急危重症疑难病医案的知识发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文献研究
    1.1 名老中医治疗经验传承现状
        1.1.1 传承内容
        1.1.2 传承方法
    1.2 李可老中医简介及学术思想研究
        1.2.1 生平简介
        1.2.2 着作
        1.2.3 人文精神
        1.2.4 学术思想
    1.3 属性偏序结构图知识发现方法
第二章 知识发现
    2.1 数据来源
    2.2 数据筛选
        2.2.1 纳入标准
        2.2.2 排除标准
    2.3 收集结果
    2.4 数据规范化
    2.5 数据录入
    2.6 数据质量控制
    2.7 偏序统计图结果分析
        2.7.1 症状体征分析
        2.7.2 疾病分析
        2.7.3 证型分析
        2.7.4 方剂分析
        2.7.5 药物分析
第三章 知识发现小结
    3.1 知识发现结论归纳
        3.1.1 辨证经验
        3.1.2 治疗经验
        3.1.3 方剂经验
        3.1.4 用药经验
    3.2 对李可老中医临证特点的认识
        3.2.1 各科疾病巧辨证
        3.2.2 大剂扶阳非常态
        3.2.3 最常使用姜枣草
        3.2.4 治疗方法多样化
        3.2.5 热象须防虚与寒
        3.2.6 清热通腑亦大胆
        3.2.7 阴虚火燔引火治
        3.2.8 重视祛瘀善活血
        3.2.9 善用虫药疗顽疾
第四章 属性偏序结构图在中医医案应用方法评述
    4.1 属性偏序结构图数据挖掘方法简介
    4.2 属性偏序结构图数据挖掘方法在中医医案应用方法
        4.2.1 方法步骤
        4.2.2 方法特色
    4.3 属性偏序结构图数据挖掘方法在中医医案应用方法展望
        4.3.1 当代名老中医经验总结
        4.3.2 文献医案整理分析
        4.3.3 疾病用药规律研究
        4.3.4 新药研发与处方筛选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致谢
附件

(3)谢萍教授逐瘀止崩法治疗崩漏60例临床分析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词表
引言
理论研究
    1 理论基础
        1.1 瘀血产生的机制
        1.1.1 气虚致瘀
        1.1.2 肾虚致瘀
        1.1.3 因寒致瘀
        1.1.4 因热致瘀
        1.1.5 气滞致瘀
        1.2 中医学对瘀血致崩的认识
        1.2.1 离经之血即是瘀血
        1.2.2 瘀血导致冲任失约,胞宫藏泻失职
        1.2.3 瘀血导致崩漏反复发作
        1.3 崩漏出血期的治疗
        1.3.1 治以塞流
        1.3.2 重视通因通用
        1.4 逐瘀止崩法治疗崩漏出血期的立论依据
        1.5 逐瘀止血汤的研究
        1.6 逐瘀止血汤加减方中药的功效及现代药理学研究
临床研究
    1 临床资料
        1.1 病例来源
        1.2 诊断标准
        1.2.1 西医诊断标准
        1.2.2 中医辩证标准
        1.2.3 症状评分标准
        1.3 纳入病例标准
        1.4 排除病例标准
        1.5 治疗方法
        1.5.1 治疗药物
        1.5.2 服药方法及疗程
        1.6 观察项目
        1.6.1 一般观察指标
        1.6.2 安全性指标
        1.6.3 疗效观察指标
        1.7 疗效判定标准
        1.7.1 止血疗效判定标准
        1.7.2 中医证候疗效判定标准
    2 研究方法
        2.1 病例数据预处理
        2.2 统计学方法
        2.3 数据挖掘
    3 研究结果
        3.1 一般资料
        3.1.1 年龄状况
        3.1.1.1 平均年龄
        3.1.1.2 年龄分布
        3.1.1.3 年龄段分布
        3.1.2 病程状况
        3.1.2.1 平均病程
        3.1.2.2 病程分布
        3.1.3 婚姻状况
        3.1.4 既往诊刮状况
        3.1.4.1 既往诊刮情况分布
        3.1.4.2 既往诊刮与年龄段分布
        3.1.4.3 既往诊刮病理与年龄段分布
        3.1.5 诊前月经周期状况
        3.1.6 阴道出血状况
        3.1.6.1 就诊时阴道出血时间分布
        3.1.6.2 此次阴道出血总量分布
        3.1.6.3 就诊时阴道出血情况分布
        3.2 治疗结果
        3.2.1 临床疗效分析
        3.2.1.1 止血时间和平均止血时间
        3.2.1.2 止血疗效分布
        3.2.1.3 治疗前后中医次证分布
        3.2.1.4 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疗效
        3.2.1.5 治疗前后子宫内膜厚度变化
        3.2.1.6 治疗前后血红蛋白变化
        3.2.1.7 服中药剂数和平均服中药剂数
        3.2.2 止血疗效分析
        3.2.2.1 患病病程和止血疗效
        3.2.2.2 年龄段和止血疗效
        3.2.2.3 子宫内膜厚度和止血疗效
        3.2.3 服中药剂数分析
        3.2.3.1 患病病程和服中药剂数
        3.2.3.2 出血时间和服中药剂数
        3.2.3.3 子宫内膜厚度和服中药剂数
        3.3 安全性评价
    4 讨论
        4.1 一般情况分析
        4.1.1 年龄状况
        4.1.2 病程状况
        4.1.3 婚姻状况
        4.1.4 既往诊刮状况
        4.1.5 月经周期状况、阴道出血状况
        4.2 治疗结果分析
        4.2.1 止血时间及平均止血时间、止血疗效
        4.2.2 治疗前后次证分布情况、次证疗效分析
        4.2.3 治疗前后子宫内膜厚度、血红蛋白变化
        4.2.4 服中药剂数及平均服中药剂数
        4.2.5 患病病程、年龄段、子宫内膜厚度和止血疗效
        4.2.6 患病病程、出血时间、子宫内膜厚度与服中药剂数
        4.3 安全性分析
        4.4 逐瘀止血汤加减方治疗崩漏出血期作用机制的探讨
        4.5 导师逐瘀止崩法小结
        4.6 典型病案分析
结论
创新、不足与展望
    1 本课题的创新之处
    2 本课题的不足
    3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附录一 :综述
    参考文献
附录二 :回顾性调查表
附录三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专着

(4)温针灸八髎穴治疗寒凝血瘀型原发性痛经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文献综述
    第一节 现代医学相关文献
        一、现代医学对原发性痛经的认识
        二、原发性痛经的发病机制
        三、现代医学对原发性痛经的治疗
    第二节 中医相关文献
        一、古代医家对痛经的论述
        二、近现代中医对痛经的认识
        三、中医对原发性痛经的治疗及研究
    第三节 穴位选择相关的文献研究
        一、"八髎穴"的由来
        二、八髎穴的组成和功用
        三、合谷、足三里、三阴交、太溪穴
    第四节 灸疗的源流
第二章 临床研究
    第一节 研究对象
        一、病例来源
        二、诊断标准
        三、纳入标准
        四、排除标准
        五、剔除及脱落标准
    第二节 研究方法
        一、临床分组
        二、治疗方法
        三、疗效评价标准
        四、疗效评价方法
        五、观测指标
        六、统计分析方法
        七、研究质量控制
        八、可能出现的问题及解决办法
第三章 研究结果与分析
    一、病例中断及脱落情况
    二、一般资料分析
    三、结果分析
        1、各时期两组患者痛经证候评分比较
        2、各时期两组患者MPQ评分的比较
        3、各时期两组患者中医单项症状的比较
        4、两组临床疗效对比
        5、两组治疗前后生存质量比较
    四、不良反应观察
第四章 分析与讨论
    第一节 中医寒凝血瘀型原发性痛经病因病机
    第二节 艾灸作用机理
    第三节 温针灸"八髎穴"为主的针灸治疗痛经机理
    第四节 痛经治疗之选穴
    第五节 治疗时间及疗法选择的探讨
    第六节 疗效分析
        一、临床疗效方面
        二、痛经证候积分及MPQ积分方面
        三、生存质量的变化
        四、中医症状指标方面
        五、痛经证候评分的比较
    第七节 临床体会
    第八节 存在的问题和今后的思路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综述
    参考文献
曾发表文章

(5)崩漏病(无排卵性功血)中西医临床研究进展暨青春期崩漏诊治探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文献综述
    第一部分 中医学对崩漏(无排卵性功血)的认识
        1 中医古代文献中崩漏的基本概念
        2 崩漏的病因病机
        3 崩漏的中医证候诊断标准和分型
        4 崩漏的治则治法
        5 近现代着名医家对崩漏的认识”
        6 中医药治疗崩漏的进展
        7 基础实验研究
        参考文献1
    第二部分 西医学对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的认识
        1 病因学
        2 发病情况
        3 正常月经的产生
        4 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病理机制
        5 西医诊断与鉴别诊断
        6 西医治疗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2
    第三部分 导师治疗青春期崩漏(无排卵性功血)的临证经验
        1 治疗青春期功血的理论依据
        2 治则治法探讨
        3 验案举隅
        4 评述与展望
        参考文献3
致谢
个人简历

(6)唐宋两部妇人方书附子方药配伍及应用规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部分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1 研究方法
    2 技术路线
第二部分 宋以前妇科病症诊治的文献回顾
第三部分 《千金要方·妇人方》和《妇人大全良方》附子方药统计分析
    1 《千金要方·妇人方》附子方药配伍应用的统计和分析
        1.1 《千金要方·妇人方》附子方药物配伍统计结果和分析
        1.2 《千金要方·妇人方》附子方附子配伍药物分类统计结果和分析
        1.3 《千金要方·妇人方》附子中附子配伍药物的四气、五味、归经统计结果和分析
        1.4 《千金要方·妇人方》附子方治疗常见疾病统计结果和分析
        1.5 《千金要方·妇人方》附子方治疗常见证型统计结果和分析
        1.6 《千金要方·妇人方》附子方治疗常见症状统计结果和分析
    2 《妇人大全良方》附子方药配伍应用的统计和分析
        2.1 《妇人大全良方》附子方药物配伍统计结果和分析
        2.2 《妇人大全良方》附子方附子配伍药物分类统计结果和分析
        2.3 《妇人大全良方》附子中附子配伍药物的四气、五味、归经统计结果和分析
        2.4 《妇人大全良方》附子方治疗常见疾病统计结果和分析
        2.5 《妇人大全良方》附子方治疗常见证型统计结果和分析
        2.6 《妇人大全良方》附子方治疗常见症状统计结果和分析
    3 《千金要方·妇人方》和《妇人大全良方》附子方剂型、附子剂量及炮制的统计分析
第四部分 讨论与分析
第五部分 结论
第六部分 附子方剂在妇科临床应用的文献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7)《金匮要略》“理法方药”在中医外科学的传承与发扬(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1 《金匮要略》诊疗杂病“理法方药”体系概述
    1.1 “理”
        1.1.1 发病
        1.1.2 病因病机
        1.1.2.1 论杂病病因注重“风”
        1.1.2.2 论杂病病机注重“传”
        1.1.3 治疗原则
        1.1.3.1 治病求本
        1.1.3.2 先后缓急
        1.1.3.3 固护正气
        1.1.3.4 攻其所得
        1.1.3.5 掌握禁忌
        1.1.4 预防
        1.1.5 预后
    1.2 “法”
        1.2.1 四诊方法
        1.2.1.1 望诊
        (1) 望面色
        (2) 望舌
        (3) 望形体
        (4) 望肌肤
        1.2.1.2 闻诊
        (1) 闻声音
        (2) 嗅气味
        1.2.1.3 问诊
        (1) 问病史
        (2) 问治疗史
        1.2.1.4 切诊
        (1) 脉诊
        (2) 按诊
        1.2.2 辨病
        1.2.3 辨证
        1.2.4 治法
        1.2.4.1 内治法
        (1) 汗法
        (2) 吐法
        (3) 下法
        (4) 和法
        (5) 温法
        (6) 清法
        (7) 消法
        (8) 补法
        (9) 涩法
        1.2.4.2 外治法
        (1) 药物外治法
        (2) 器械外治法
    1.3 “方药”
        1.3.1 药物配伍
        1.3.2 组方原则
        1.3.2.1 以法统方
        1.3.2.2 君臣佐使
        1.3.2.3 灵活化裁
        1.3.3 服用方法
        1.3.3.1 分次数服药法
        1.3.3.2 分时间服药法
        1.3.3.3 分体质服药法
        1.3.3.4 药食互助服药法
2 《金匮要略》“理法方药”对中医外科学的指导及其传承与发扬
    2.1 《金匮要略》对中医外科学的普遍指导
        2.1.1 《金匮要略》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
        2.1.2 《金匮要略》的杂病范围涵盖了中医外科疾病
    2.2 《金匮要略》对中医外科学的重要指导及其传承与发扬
        2.2.1 理论思想
        2.2.1.1 从“风”与“传”到外科“三因”
        2.2.1.2 从“固护正气”到外科“重视脾胃”
        2.2.1.3 从“养慎”到外科病后调护
        (1) 安神定志
        (2) 环境整洁
        (3) 顺应天时
        (4) 饮食有节
        (5) 随证药调
        (6) 愈后禁忌
        (7) 注重预防
        2.2.1.4 从“入脏即死,入腑即愈”到外科“善恶顺逆”
        2.2.1.5 从配伍组方到外科遣方用药
        2.2.2 方法规律
        2.2.2.1 四诊合参
        2.2.2.2 以病为纲
        2.2.2.3 灵活辨证
        (1) 脏腑经络辨证
        (2) 阴阳辨证
        (3) 三焦部位辨证
        (4) 局部辨证
        1) 辨疮疡
        2) 辨肿
        3) 辨脓
        4) 辨疼痛
        5) 辨瘙痒
        6) 辨麻木
        7) 辨痂
        8) 辨结核
        9) 辨出血
        10) 辨二阴
        2.2.2.4 分期治疗
        2.2.2.5 注重外治
        2.2.2.6 随证服药
        2.2.3 外科病证
        2.2.3.1 浸淫疮
        2.2.3.2 狐惑病
        2.2.3.3 阴阳毒
        2.2.3.4 肺痈
        2.2.3.5 痔疮
        2.2.3.6 肠痈
        2.2.3.7 金疮
        2.2.3.8 阴狐疝气
        2.2.3.9 妇人阴疮
        2.2.3.10 其他病证
        (1) 瘾疹
        (2) 瘰疬
        (3) 脱发
        (4) 阴囊潮湿
3 《金匮要略》“理法方药”在中医外科学的现代应用研究
    3.1 “理法”应用
        3.1.1 基于《金匮要略》病因病机认识现代外科疾病
        3.1.2 运用《金匮要略》脏腑经络辨证方法辨治外科疾病
        3.1.3 依据《金匮要略》特色治法指导外科疾病治疗
        3.1.4 《金匮要略》综合调护思想在外科领域的临床实践
    3.2 “方药”应用
        3.2.1 药理学研究
        3.2.2 临床疗效观察
4 结论
5 问题与展望
致谢
外科着作目录
参考文献
附表
    1. 《金匮要略》望面部色泽诊病总论
    2. 《金匮要略》望面部色泽诊病各论
    3. 《金匮要略》望舌诊病
    4. 《金匮要略》望形体诊病
    5. 《金匮要略》望肌肤诊病
    6. 《金匮要略》闻声音诊病
    7. 《金匮要略》问病史诊病
    8. 《金匮要略》问治疗史诊病
    9. 《金匮要略》寸口脉诊
    10. 《金匮要略》趺阳脉诊
    11. 《金匮要略》少阴脉诊
    12. 《金匮要略》少阳脉诊
    13. 《金匮要略》重证脉诊
    14. 《金匮要略》按诊诊病
    15. 《金匮要略》分次数服药法举例
    16. 《金匮要略》分体质服药法举例
    17. 《金匮要略》辨疮疡
    18. 《金匮要略》辨肿
    19. 《金匮要略》辨脓与治则预后
    20. 《金匮要略》辨疼痛
    21. 《金匮要略》辨瘙痒
    22. 《金匮要略》辨麻木
    23. 《金匮要略》辨出血
    24. 《金匮要略》辨二阴
附图:《外科正宗》痈疽图形
在校期间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专着及科研成果

(8)中药治疗气虚血瘀型崩漏的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语表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文献综述
    一、祖国医学对崩漏的认识及治疗
        (一) 病名的认识
        (二) 病因病机
        (三) 中医药治疗现状
    二、西医学对围绝经期无排卵性功血的认识和研究现状
        (一) 发病机制
        (二) 临床诊断
        (三) 治疗方法
临床研究
    一、研究对象
        (一) 病例来源
        (二) 病例选择标准
        1. 西医诊断标准
        2. 中医诊断标准
        3. 根据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结合本临床研究拟定中医证候评分
        4. 纳入标准
        5. 排除标准
    二、研究方法
        (一) 治疗方法
        (二) 观察指标
        (三) 疗效评定标准
        (四) 数据统计学处理
    三、结果
        1. 临床总疗效比较
        2. 两组患者近期H:血效比较
        3. 中医证候疗效比较
        4. 中医伴随症状积分比较
        5. 治疗前后血红蛋白( Hb )含量变化
        6. 两组患者治疗后随访3个月内复发情况的比较
        7. 药物的不良反应
讨论
    一、立题依据
    二、治则治法探讨
    三、方药分析
    四、临床疗效分析
结语
致谢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
附录

(9)仲景治疗妇人病重视脾胃的学术思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综述一 妇人病的古代研究概况
综述二 妇人病的现代研究概况
前言
1. 仲景以前有关妇人病的认识与研究
    1.1 《黄帝内经》
    1.2 《难经》
    1.3 《神农本草经》
2. 仲景对妇人病的论述与发展
    2.1 妇人病的病因
        2.1.1 淫邪因素
        2.1.2. 病理产物因素
        2.1.3 情志因素
    2.2 妇人病的病机
        2.2.1 脏腑功能失调
        2.2.2 气血失调
    2.3 脾胃的生理病理
    2.4 妇人与脾胃的关系
    2.5 脾胃与妇人病致病因素的关系
        2.5.1 脾胃与邪气的关系
        2.5.2 脾胃与病理产物的关系
        2.5.3 脾胃和情志的关系
    2.6 药物总述
    2.7 治则治法
        2.7.1. 调脾胃与化瘀消症
        2.7.2 调脾胃与温中补虚
        2.7.3 调脾胃与调肝化湿
        2.7.4 调脾胃与通利化气
        2.7.5 调脾胃与化痰和饮
        2.7.6 调脾胃与安胎
        2.7.7 调脾胃与清热降逆
        2.7.8 调脾胃与扶正达邪
        2.7.9 调脾胃与泻热化瘀
        2.7.10 调脾胃与清热止利
        2.7.11 调脾胃与舒畅情志
        2.7.12 调脾胃与温经化瘀
    2.8 重视脾胃在方后注中的体现
总结
附表1
附表2
附表3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10)药简力专是仲景组方特色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一、仲景药简力专组方特色分析
    (一) 仲景方用药少而精
    (二) 重视单味药物的作用
    (三) 善取有毒之药的峻猛之力
        1. 有毒之药组方剂量较大
        2. 规范的煎服法是发挥药效的重要环节
        3. 适当配伍以保证用药安全
    (四) 平和之药不可或缺
    (五) 临床应用仲景方功专效宏
        1. 方证相应药力专
        2. 临床应用获效捷
二、体现药简力专仲景方剂举隅
    (一) 小陷胸汤
    (二) 十枣汤
    (三) 泽泻汤
    (四) 皂荚丸
    (五) 芍药甘草汤
    (六) 栀子豉汤
    (七) 百合地黄汤
    (八) 桃花汤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文献综述
    参考文献

四、三合固脱汤治疗经漏1例(论文参考文献)

  • [1]中医暖肝治法的理论及运用研究[D]. 王畅.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1)
  • [2]基于属性偏序结构图数据挖掘方法对李可急危重症疑难病医案的知识发现[D]. 张茜.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8(01)
  • [3]谢萍教授逐瘀止崩法治疗崩漏60例临床分析研究[D]. 王学梅. 成都中医药大学, 2018(01)
  • [4]温针灸八髎穴治疗寒凝血瘀型原发性痛经的临床研究[D]. 郑英慧.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7(01)
  • [5]崩漏病(无排卵性功血)中西医临床研究进展暨青春期崩漏诊治探析[D]. 梁婧翘.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5(12)
  • [6]唐宋两部妇人方书附子方药配伍及应用规律研究[D]. 李娜娜. 云南中医学院, 2014(01)
  • [7]《金匮要略》“理法方药”在中医外科学的传承与发扬[D]. 万鹏. 成都中医药大学, 2014(06)
  • [8]中药治疗气虚血瘀型崩漏的临床观察[D]. 高珊. 黑龙江中医药大学, 2013(S1)
  • [9]仲景治疗妇人病重视脾胃的学术思想研究[D]. 向玮.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2(09)
  • [10]药简力专是仲景组方特色的研究[D]. 张明俊. 浙江中医药大学, 2012(01)

标签:;  ;  ;  ;  ;  

三合骨托汤治疗漏经1例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