抓紧关键环节巩固血吸虫病防治成果

抓紧关键环节巩固血吸虫病防治成果

一、抓住关键环节 巩固血防达标成果(论文文献综述)

徐忠美,张学艳,孙伯超[1](2021)在《2003—2019年盐城市血吸虫病监测结果》文中认为目的掌握盐城市血吸虫病疫情变化情况,为今后的防治监测工作提供理论依据。方法收集2003—2019年盐城市血吸虫病防治资料和监测工作数据并进行分析。结果 2003—2019年盐城市居民血检阳性率整体呈下降趋势,由2003年的4.51%下降至2019年的0.56%,下降率为87.58%;累计扩大化疗3 389人次,晚血救助1 008人次。共调查126 167.93 hm2环境,查出钉螺面积117.47 hm2,其中新发现钉螺面积为18.68 hm2,解剖钉螺16 768只,未发现感染性钉螺。2003—2019年有螺镇、村和有螺面积整体都呈下降趋势,有螺面积由2003年的28.76 hm2下降至2019年的4.58 hm2,下降率为84.08%。累计改造历史有螺环境面积为21 505.17 hm2,历史有螺环境改造率为73.48%,2003—2019年累计药物灭螺面积为2 784.83 hm2。结论盐城市螺情时有反复,且发现了新的螺情,钉螺控制依然是盐城市血吸虫病防治的一项主要任务。

辜柔[2](2020)在《徽州地区血吸虫病防治研究(1951~1978)》文中指出血吸虫病作为一种流行范围广、传染速度快、危害性大的疾病,在新中国成立初期,已经成为我国流行病中危害最大的一种病害。因其自然、社会原因,徽州地区长期遭受血吸虫病的肆虐。此病已严重影响着当地人民的身体健康和社会生产。新中国成立后,在中央号召下,1951年徽州地区开始了血吸虫病防治工作。1951~1954年是徽州地区血吸虫病防治的起步阶段:成立了专门的防治机构,培训医疗卫生队伍,调查疫情,并初步开展“两管”一灭与治疗工作。1955~1957是血吸虫病防治的初步发展阶段:发挥农业合作社优势,进一步加强粪管工作,组建经常性的查螺灭螺队伍,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推动了血防工作的发展。1958~1960年是血吸虫病防治的大跃进阶段。受“左”的思想的影响,徽州地区在血防上出现浮夸风和瞎指挥风,导致了疫情的反弹。1961~1965年是血吸虫病防治的调整时期:纠正“大跃进”的错误,确定实事求是的原则,对流行区域进行了大面积的普查,加强生产生活的防护工作,并发动群众开展了灭螺歼灭战,血防逐渐恢复了正常化。1966~1978年是血吸虫病防治从低潮到再兴阶段:1966,文化大革命爆发,受“左”倾错误的影响,血防机构被裁剪,血防人员下放,血防工作陷入了低潮;1970年,在中央关于血吸虫病防治的1970(2)号和1970(49)号文件的指导下,徽州地区重新建立健全各级血防组织,积极培训血防骨干队伍,加强对群众的宣传教育,坚持反复查螺灭螺,加强“两管”。一场消灭血吸虫病的“人民战争”在徽州地区掀起,血防工作进入了再兴阶段。1978年,徽州地委宣布,全区基本消灭血吸虫病。徽州地区血吸虫病防治工作虽经历了一个曲折发展的过程,但仍取得良好的成效:到1978年,全区基本达到消灭血吸虫病标准,人民体质增强,生产生活水平有了一定的提高,环境卫生大为改善。徽州地区血吸虫病的防治给我们留下了经验,即执政党要发挥组织优势,建立严密的血防领导体系;要建立高效有序的联防联控机制;要坚持宣传动员、群防群治;要积极进行医学创新。徽州地区历时20多年的血防,有成功,也有失误,虽然曲折,但最终取得了胜利,充分显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当前,我们正面临新型冠状病毒引发的肺炎疫情,党和政府正是总结了历史上疫情防治的历史经验,开展联防联控,建立了严格有效的防控防治体系,使中国能逐步控制疫情的蔓延,不仅为全国人民带来了希望,也为其他国家的疫情防治提供了一份可借鉴的答卷。

关周[3](2018)在《洞庭湖流域渔船民血吸虫病KABP调查及感染影响因素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了解流动人口血吸虫病疫情变化趋势,掌握流动人口中重点人群渔船民的血吸虫感染情况及其相关影响因素,为制定流动人口血吸虫病精准防控对策提供参考。方法收集2005-2014年全国血吸虫病监测点流动人口监测数据和资料,开展描述性统计分析,计算流动人口血吸虫抗体阳性率、校正感染率,通过卡方检验比较不同年度、地区和职业人群之间的血吸虫感染水平,掌握流动人口血吸虫病疫情特征及变化趋势,了解流动人口中血吸虫病传染源特征。在此基础上,选择洞庭湖流域岳阳县对流动人口中的血吸虫病高危人群渔船民开展横断面调查。设计统一问卷,内容包括血吸虫病防治基本知识、态度及信念、行为现状及其接受健康教育等,通过问卷调查,计算血防知识知晓率、血防态度正确率、信念正确率、正确行为形成率等指标。同时,收集渔船民的粪便样本,开展问卷调查,收集渔船民血吸虫病防控措施、渔船民疫水接触情况、查治历史等信息。对收集的粪便样本,用DNA抽提试剂盒抽提粪便DNA。针对日本血吸虫18S-rRNA基因片段合成特异性引物对(18S-FW:5-TTCCGATAAC GAACGAGAC-3’,18S-RV:5’-AGCGA TAAAG CCACT ACAAC-3’),以提取的粪便DNA为模板,采用PCR方法进行扩增,每批实验均设置阴性、阳性对照。分别取PCR扩增产物及DNA marker加样至1.5%琼脂糖凝胶,电泳后PCR扩增产物在469 bp位置处出现相应条带即判为血吸虫核酸阳性,否则判为血吸虫核酸阴性。随后,采用单因素、多因素Logistic回归对渔船民血吸虫感染的相关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2005-2014年间,全国血吸虫病监测点累计监测流动人口 11834人,其中11558人接受了血清学检查,发现血清学阳性者419人,370名血清学阳性者接受了病原学检查,病原学阳性者为25人,其中渔船民19人。2005-2014年间,除2013、2014年血吸虫校正感染率为0之外,其他年份流动人口校正血吸虫感染率为0.07%~0.74%,以2006年最高,2008年最低。感染率在不同年份、不同职业和不同地区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年份=15.10,P年份=0.03;χ2职业=115.18,P职业<0.01;φ2地区=13.18,P地区<0.01)。渔船民的血吸虫校正感染率较高。对湖南省岳阳县的渔船民进行调查,共计调查渔船民601人。血防知识、态度、信念和行为(KABP:Knowledge,attitude,belief,practice)调查结果显示,渔船民的血防知识知晓率为76.66%,其中关于血吸虫感染方式、中间宿主、预防方法三项问题的知晓率均在95%以上,关于血吸虫病对儿童的影响、对妇女的影响以及治疗药物三项问题的知晓率低于70%。渔船民血防态度及信念正确率为90.35%,安装粪便收容器、使用岸上公共厕所及服药的血防态度正确率均在95%以上,而预防、治愈血吸虫病的信念正确率在90%以下。血防正确行为形成率为56.91%,渔船民接受查病、接受治疗和服药的正确行为率均高于98%,但是使用粪便收容器、接触野外水体时的防护行为以及使用岸上公共厕所的正确行为率均低于35%。本次横断面研究在血防KABP调查的同时,对601名渔船民开展了血吸虫感染情况和影响因素调查。调查对象中男性占57.40%,以副业渔船民为主,占59.90%,91.18%的调查对象为初中及以下文化水平,整体年龄偏大,40岁以上人群占87.53%。PCR检测共发现阳性样本83个,血吸虫核酸阳性率为13.81%(83/6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从事现职业时间、历史治疗次数、近两年治疗血吸虫病情况为渔船民血吸虫感染的主要影响因素。结论渔船民是流动人口中血吸虫感染的高危人群,因流动性强,监管困难,应在今后的监测和防治工作中给予高度重视。渔船民血防知识知晓率和血防态度及信念正确率较好,但是血防正确行为率相对较差,血吸虫感染现状仍不容乐观。从事现职业时间较长、年龄较小、历史治疗血吸虫病次数较少、近两年未治疗过血吸虫病的渔船民感染血吸虫的风险更高,需针对以上人群强化防治措施,精准防治血吸虫病。

张丽敏[4](2018)在《当代苏州地区血吸虫病的防治(1950-1990)》文中研究表明血吸虫病是20世纪中国流行范围较广,对社会造成危害较大的地方性传染病之一,其传染的中介载体是水中的钉螺。河网密布的水乡苏州因之而成为血吸虫病的重灾区,并且对当地的人口数量和质量及经济的发展造成了严重威胁与破坏。本文通过梳理苏州地区1950-1990年间血吸虫病防治在不同历史时期的策略及成效的发展变化,进而分析苏州地区血吸虫病流行严重,血防成效可观的原因何在。以小见大的揭示出中国人民在探索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建设过程之中,是如何借助社会主义制度在有关国计民生的问题上发挥作用的。以前所未有的集中权力,达到决策迅速、动员迅速、发动广泛,以全党、全民动员、全社会投入的运动方式开展血防工作,而五十年代苏州血防迅速的取得成效,正反映了这一制度的特性所在。但不可讳言的是,这种以高度集中的行政权力,以运动与大会战的形式开展血防工作,固然有迅速决策、迅速动员、迅速集中,迅速见效的优越性,但也有着如果顶层设计失误,那么迅速决策的错误也会迅速扩大,造成严重损失的缺陷性,苏州血防工作在大跃进与文革中所走过的弯路,恰恰说明了这一点。由于其缺乏科学的论证,则往往无法持久,特别是政府的财力与人力都是有着一定的局限性的,在一个时期内,集中政府所有的资源重点治理某一个领域的突出问题,可以收到立竿见影的成效。但是政府不可能长时期的将所有的资源集中到某一个领域之中,政府在转移工作重点时如果缺乏细致的谋划与部署,就有可能造成这个领域已经取得的工作成效出现反复,甚至倒退。改革开放后,苏州的血防工作扬弃了运动大会战的形式,而采取了现代化、专业化、市场化的若干方法,取得了显着的成效,这也有力的说明了社会主义制度是有着自我改革、完善、发展的生命力的。

孙道宽,李倩[5](2018)在《江苏省金湖县血吸虫病消除评估及效果》文中研究说明目的评估金湖县达到血吸虫病消除标准情况,总结经验,查找问题,为指导消除后的血吸虫病防治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金湖县达到传播阻断标准以来的疫情资料、自评资料和工作资料进行审核。随机抽取3个镇各1个村进行现场评估。采用血清学方法(DDIA),每村人群查病不少于1 000人,阳性者采用尼龙绢袋集卵孵化法(1粪3检)检查。采用粪便毛蚴孵化法(1粪3检)每村查畜100头。采用系统抽样结合环境抽查法对抽样村全部历史有螺环境和可疑环境进行钉螺调查,每村查螺框数不少于2 000框。对金湖县血吸虫病防治监测队伍、疫情报告、实验室检测能力以及疫情处置能力等进行评估。结果金湖县达到血吸虫病传播阻断后的1998—2016年,累计DDIA检查73 555人次,阳性814人次,阳性率1.11%;粪检11 394人次,发现血吸虫病人1例,阳性率0.01%。家畜查病2 150头,未发现病畜。累计查螺36 287.60 hm2,发现钉螺面积70.87 hm2,其中新发现钉螺面积28.18 hm2。解剖钉螺8 560只,未发现阳性。现场评估DDIA检测3 016人,阳性率2.82%。病原学检查85人,未发现血吸虫病人。家畜查病290头,未发现病畜。查螺面积34.71 hm2,未发现钉螺。专业人员螺类鉴别、钉螺解剖、血清学实验和病原学实验等4项技能测试合格率均为100%,临床医生理论知识考试正确率为97.78%。资料评估得分为92.5分。结论金湖县自血吸虫病传播阻断后未发现本地感染的血吸虫病人、病畜和感染性钉螺,达到了我国消除血吸虫病标准,今后应完善监测工作体系,加强螺情、病情监测,巩固防治成果。

万心[6](2017)在《疾病防控与地域社会变迁 ——以建国后余江县血防为中心》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民国时期余江县血吸虫病严重流行,给人民群众的生命、生育、生长、生活,生产造成了严重的危害。血防之前的余江社会,是一个典型的疫区社会,社会各阶层关系基本处于不良互动状态。这种对瘟疫“不设防”社会生态,为瘟疫流行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建国以后,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余江人民用“开新填旧”等办法,经过消灭血吸虫病和巩固血防成果等几个阶段的努力,不仅在全国率先取得了根除血吸虫病的胜利,而且很好的巩固了血防成果。作为地方社会重大历史事件,血防对余江地域社会变迁产生了重大影响,它使得当代余江地域社会带有深刻的“血防”烙印。从政治上看,余江地域政治出现了明显的血防化趋势。表现为血防领导机构常规化,保血防“第一面红旗”成为党和地方政府最大的政治任务。领导人对余江血防的高度关注为余江争得了多种政治资源,使余江政治声誉远播国内外。同时,血防改变了余江许多人的政治命运。从经济上看,血防对余江地域经济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血防为生产提供了健康劳动力,提高了农业生产率,改善了疫区人民的生活。如:诸多血防工程的建设,直接推动了余江农业经济的发展;送瘟神纪念馆的建立,每年都会吸引大量中外游客来此参观学习,促进旅游经济的发展。在思想文化方面,血防引发了余江地域文化急剧变化。随着血防的胜利,原来余江那种病态的地方文化,逐渐向健康文化演变。围绕血防,大量的文化产品不断出现,余江地域文化被打上了浓厚的“血防”色彩。在血防胜利的鼓舞下,余江血防精神得以形成。一个积极向上、争创一流、充满自信的余江形象逐渐展现在世人面前。血防也给余江的社会关系带来了巨大变化。在血防运动中,党和县人民政府充分发挥了主导作用;医务工作者不顾个人安危,奔赴血防第一线“救死扶伤”;人民群众则积极参与血防,主动配合医务人员开展血防运动。通过血防余江形成了社会各阶层良性互动、密切配合的良好社会关系。而且,血防使余江生态环境得到优化。血防彻底改造了余江钉螺的滋生环境,消除了传染源,优化了余江水环境,使余江卫生环境大为改观。但从余江血防模式在鄱阳湖地区推广的情况看,它只适应山丘型疫区,在湖沼型疫区效果有限,且造成了严重的环境问题。因此,湖区血防不能照搬余江模式,必须另辟溪径。总之,血防成为建国以来国家治理余江地域社会的手段,通过血防国家成功地介入余江地域社会,并成功地塑造了余江地域社会的“血防”色彩。

南昌市人民政府[7](2016)在《南昌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文中指出序 言第一章 站上开辟未来的更高起点第一节 “十二五”目标任务总体实现第二节 “十三五”时期机遇大于挑战第二章 引领全市发展的总体目标第一节 指导思想第二节 目标任务第三节 主要战略第四节 总体布局第三章 厚植高新高端的

袁群[8](2015)在《岳阳市血吸虫病防治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血吸虫病是一种可通过某种途径在人、畜之间相互传染的寄生虫病,在岳阳市境内流行范围广、人畜感染重、疫情防治难,是我国血吸虫病流行的重度疫情区和重点防治地区。长期以来,岳阳市委、市政府根据境内血吸虫病流行的影响因素、特征及防治情况,不断探索并制定了一系列有针对性的防治措施。各流行区通过积极组织各相关部门相互配合、共同作战,在灭螺、治病方面取得显着成绩,疫情得到了有效控制。但到2014年底,境内仍有多个县、区、流行村尚未达到血吸虫病传播控制标准,仅有几个已达到传播阻断标准,全市血吸虫病的流行仍不容乐观。因此,探析当前岳阳市血吸虫病防治工作的现状,找出存在的突出矛盾并提出对应的解决措施和方案,对于推动岳阳市乃至全国血防工作的持续完善和优化,进一步巩固与充实血防研究的理论成果,有着相当重要的借鉴价值和现实意义。全文按照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逻辑思路展开写作,第一部分介绍论文的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该领域国内外学者的研究成果与总结,文章的基本思路和中心内容、以及研究的方法和创新之处。第二部分明确界定血吸虫病的概念及其流行因素,分析了血吸虫病防治的基本理论与重要意义。第三部分首先从50-70年代、80年代-2003年、以及2004年以来三个阶段系统分析了岳阳市血吸虫病的防治历程,肯定了其取得的一系列成就;然后根据岳阳市血吸虫病的流行现状找出当前岳阳市血防工作主要存在传染源控制不到位、部门配合不协调、经费投入不足、以及专业队伍缺乏等问题;最后从自然环境因素复杂、百姓的认识不合理、政府重视不够、以及血防工作的自身特性等方面进行原因分析。第四部分则提出加强岳阳市血吸虫病防控工作的对策建议:一是加大源头治理与居民管理力度;二是加大部门统筹与综合治理力度;三是加大政府主导与传播控制力度;四是加大政策扶持与人才培养力度;五是加大健康教育与知识宣传力度,以期对将来岳阳市乃至全国血防工作的开展提供一定的指导和借鉴意义。

施亚利[9](2013)在《江苏省血吸虫病防治运动研究(1949-1966年)》文中提出血吸虫病最早在日本发现。中国从1905年起,陆续从病原学证实有血吸虫病流行。中国古代尽管没有使用“血吸虫病”这个病名,但是,传统医典中有大量的关于血吸虫病的记载。血吸虫病在江苏流行历史悠久,流行范围广泛,造成的危害性大。民国时期,国民政府江苏省卫生处在吴县木渎镇建立了苏南地方病防治所,积极开展血吸虫病防治工作,由于财政投入严重不足,防治工作未超出草创阶段。新中国成立之后,血吸虫病受到中共中央的高度重视。华东当局首先发现血吸虫病在江南一带流行严重并采取积极措施进行防治。在华东局的领导下,南京市、苏南区、苏北区的血吸虫病防治工作初步展开,取得了显着的成绩,但也存在一些问题亟待解决。1953-1955年,以毛泽东为首的中共中央发现血吸虫病在我国长江流域造成的极大危害。1955年,毛泽东向全党全国人民发出“一定要消灭血吸虫病”的号召。在毛泽东的提议下,中共中央防治血吸虫病九人小组宣告成立,长江流域十二个省市建立了血防工作的领导机构。中共中央制定了防治血吸虫病的方针和措施,召集有关高等院校及科学研究单位的专家、教授开会,解决了防治的技术问题和工作方法问题。中共中央对防治工作的正确领导,使全国大规模的防治血吸虫病运动逐步开展起来。江苏建省后,贯彻执行了华东局的指示和中共中央关于血吸虫病防治工作的方针和政策。不仅制定了防治工作的规划,提出了 1956-1958年的防治工作计划,而且对血防科学研究和经费管理做出了具体规定。在中共中央和江苏省委的领导下,江苏省的群防群治工作随即展开,防治工作在全国率先取得突破性的成果。1958年,我国工农业生产开始了大跃进。工农业生产的大跃进要求血吸虫病防治工作以更快的速度来进行,为生产提供更多的劳动力。中央血防九人小组发出“鼓足革命干劲,全面跃进,加速消灭血吸虫病”的号召,提出了血防“大跃进”的目标,鼓励各地打破常规,树立“血防跃进”典型,发动了“血防大跃进”。江苏省委积极地贯彻执行中央的指示。江苏省的血吸虫病防治工作随即出现了大跃进运动。整个运动可以分为“空前跃进”、“继续跃进”和“持续进行”三个阶段。血防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可是,跃进后却留下了不少的问题,如:机构裁撤,人员裁减,血防工作处于半停顿或停顿状态;螺情、病情大幅度回升,急性感染非常严重;建国初年血防工作中形成的科学工作方法和踏实作风多被破坏;三年经济困难使政府主要应对浮肿病或其他疾病,血吸虫病疫情雪上加霜。大跃进过后,在血吸虫病流行的各省市,由于粮食紧张,浮肿、消瘦等疾病突出,群众都忙搞生产,防治浮肿病,血吸虫病防治工作逐渐放松。血吸虫病疫情的快速回升和急性感染的不断发生严重地影响了群众的健康和当地的农业生产。这些现象迫切需要中共中央对大跃进后的血吸虫病防治工作方针作出调整。中央血防九人小组从1961年初陆续召开了一系列会议,制订了“血防工作调整”方针,并且采取多种措施推动调整。江苏省党政当局随即贯彻执行,调整了血防工作的总目标。1961-1965年,江苏省的“血防工作调整”分为三个阶段,即初期阶段的调整(1961、1-1962、5)、重点阶段的调整(1962、5-1963、12)和后期阶段的调整(1963、12-1965)。各地的血吸虫病防治工作成功地开展起来,并取得了显着的成绩。由于受到中共中央“左”的路线的影响,1964-1965年,江苏省在血防工作中贯彻“阶级观点”。“血防工作调整”作为国民经济调整的一部分,是在“三面红旗”的前提下进行的。随着党的“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左”的路线的推行,它逐渐偏离了调整的轨道。1966-1967年,江苏省按照中央血防九人小组制定的工作计划,对各项防治工作进行部署。1967年,“文化大革命”严重干扰血防战线,江苏省的血防工作陷入停滞。1970年,由于疫情再度严重,中共中央发出了关于血吸虫病防治的专门文件。从1970到1973年,江苏省的防治工作再度重启。1976年10月,江苏省在防治工作尚未完成的情况下,宣布全省实现基本消灭血吸虫病。

邵宗体[10](2012)在《云南高原山区血吸虫病综合防治效果评价及主要传染源调查》文中研究表明[目的]分析和评价云南高原山区以传染源控制为主的血吸虫病综合防治效果及其影响因素,调查和评估云南高原山区各种宿主在血吸虫病传播中的作用,确认现阶段存在的血吸虫病主要传染源,为云南高原山区因地制宜地实施以传染源控制为主的综合防治策略提供基础参考和科学依据。[方法]采用分层抽样的方法在云南高原山区血吸虫病重疫区分别抽取1个高原平坝型(坝区)和1个高山峡谷型(山区)行政村作为试点村,选择与试点村流行程度和经济条件相似的1个高山峡谷型(山区)行政村作为对照村,试点村开展查灭螺、查治病和健康教育等常规防治工作的基础上,实施多种传染源控制措施和综合治理项目,对照村仅开展查灭螺、查治病和健康教育等常规防治工作,实施相对较少传染源控制措施和综合治理项目,2010-2011年对试点村和对照村开展回顾性调查和现况调查,系统收集2005-2011年血吸虫病综合防治相关资料,统计防治措施、防治费用和人、畜、螺疫情等综合指标,进行费用分析、效果分析、费用-效果分析和防治效果影响因素多重线性回归分析,同时分别从试点村和对照村随机抽取1自然村,现场开展居民、家畜、野生动物感染血吸虫调查,人、畜野粪污染环境和血吸虫阳性调查,统计宿主感染率、野粪阳性率、克粪孵化毛蚴数、宿主日排毛蚴总数、相对传播指数、野粪污染指数等相关指标进行宿主感染和野粪污染综合分析。[结果]1.2005-2011年试点村和对照村均投入了大量的防治经费开展了多种多样的以传染源控制为主的综合防治措施,2个试点村和1个对照村的传染源控制和综合治理费用占总防治费用比例分别为76%、87%和65%,以2005年疫情为基线,以2011年为考核结果,2个试点村和1个对照村的人群感染率下降百分比分别为97.43%、97.42%和97.09%,每100人群感染率下降1%的综合费用分别为0.19万元、0.29万元和0.24万元;14岁儿童感染率下降百分比分别为97.17%、100%和95.45%,每100人14岁儿童感染率下降1%的综合费用分别为0.57万元、0.86万元、0.74万元;牛感染率下降百分比分别为98.38%、100%和100%,每100头牛感染率下降1%的综合费用分别为0.32万元、0.34万元和0.43万元;钉螺压缩百分比分别为17.36%、67.28%和52.94%,每1h㎡钉螺面积压缩1%的综合费用分别为4.12万元、0.27万元、0.10万元;钉螺密度下降百分比分别为64.17%、63.88%和62.97%,钉螺密度下降1%的综合费用分别为19.62万元、7.40万元、12.82万元;钉螺感染率下降百分比均为100%,钉螺感染率1%的综合费用分别为7.17万元、2.91万元、3.59万元;综合效果指数分别为95.12、96.13、95.28,每提高1个综合效果指数的综合费用为13.24万元、4.92万元和8.47万元。2.多重线性回归分析显示,牛感染率、钉螺感染率、卫生厕所建设覆盖率、灭螺覆盖率、牛治化疗覆盖率、人群治化疗覆盖率与人群血吸虫感染有统计学关联;人群血检阳性率(或人群校正感染率)、卫生厕所建设覆盖率、牛治化疗覆盖率、灭螺覆盖率与牛血吸虫感染有统计学关联;人群血检阳性率、牛感染率、沟渠硬化与水田面积比、家畜圈养覆盖率与钉螺血吸虫感染有统计学关联。3.现场调查显示,3个自然村感染血吸虫的宿主有人、牛、马属、犬及鼠类5种,感染率分别为为1.01%、0.91%、1.25%、5.61%和0.33%,差别总体上有统计学意义(2=12.487,P=0.014),宿主群体感染度MPG()分别为0.0105、0.0069、0.0142、0.0947、0.1574,相对传播指数(RTI)分别为6.88%、46.44%、13.00%、32.11%和1.56%。在坝区人、牛和犬3种宿主感染率分别为0.76%、1.66%和9.30%,差别总体上有统计学意义(=8.984,P=0.011),宿主群体感染度MPG()分别为0.0084、0.0125和0.1589,相对传播指数(RIT)分别为1.93%、56.08%和41.99%;在山区人、马属、犬和鼠类4种宿主感染率分别为1.19%、1.25%、3.31%、0.95%,差别总体上无统计学意义(=1.313,P=0.726),群体感染度MPG()分别为0.0122、0.0142、0.0516和0.4571,相对传播指数(RIT)分别为22.52%、54.62%、22.87%、18.82%。山区与坝区人感染率之间(=0.012,P=0.912),犬感染率之间(=0.871,P=0.351),牛与马属感染率之间(=0.000,P=1.0),差别均无统计学意义。4.现场调查显示,3个自然村主要有人、牛、马属、羊、猪和犬6种野粪污染环境,野粪分布以村庄50m范围内最多,占50.95%,离村庄周围300m范围内占91.98%,野粪污染密度分别为0.88堆/h㎡、4.30堆/h㎡、2.93堆/h㎡、0.73堆/h㎡、0.41堆/h㎡和3.89堆/h㎡,各类环境中野粪均有血吸虫感染,阳性率之间差别总体上无统计学意义(=8.749,P=0.271),其中人、牛、马属和犬4种野粪检出血吸虫感染阳性,阳性率分别为7.41%、0.72%、6.90%和14.29%,差别总体上有统计学意义(=21.542,P<0.001),感染度MPG()分别为0.0667、0.0038、0.0299和0.0738,相对污染指数分别为9.01%、2.25%、43.49%和45.26%。在坝区犬、牛和人野粪检出阳性,阳性率分别为16.95%、9.52%和2.33%,总体上差别有统计学意义(=6.596,P=0.037),感染度MPG()分别为0.0842、0.0124和0.0857,相对污染指数分别为61.59%、19.70%和18.72%;在山区马属和犬野粪检出阳性,阳性率分别为6.90%和11.94%,总体差别无统计学意义(2=0.991,P=0.340),感染度MPG()分别为0.0299和0.0637,相对污染指数分别为83.79%和16.21%。山区与坝区犬野粪阳性率之间差别无统计学意义(=0.643,P=0.423)[结论]1.云南高原山区血吸虫病综合防治效果明显,但综合防治成本相对较高,目前疫情总体上呈低度流行状态,局部疫情现况不容乐观,可初步认为无害化卫生厕所建设、人畜治化疗、药物灭螺、家畜圈养和沟渠硬化是影响高原山区防治效果的主要相关措施因素。2.云南高原山区现阶段存在的血吸虫病主要传染源为牛、犬、马属和人4种宿主,其中坝区血吸虫病主要传染源为牛、犬和人,山区血吸虫病主要传染源为马属、犬和人,鼠类可能具有充当保虫宿主的意义。3.犬作为云南高原山区现阶段的血吸虫病最主要传染源之一,其在血吸虫病传播中的作用应引起高度重视,有待研究针对性的防治技术和措施,加强防治管理,可考虑作为敏感指示宿主进行疫情监测。4.云南高原山区野粪污染是导致血吸虫病传播的主要途径之一,村庄周围300m以内有螺环境极有可能就是该流行地区的易感环境,野粪调查和监测指标可考虑作为高原山区血吸虫病传染源监测的一项重要组成部分。

二、抓住关键环节 巩固血防达标成果(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抓住关键环节 巩固血防达标成果(论文提纲范文)

(1)2003—2019年盐城市血吸虫病监测结果(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
    1.2 方法
        1.2.1 病情调查
        1.2.2 螺情调查
    1.3 统计学分析
2 结果
    2.1 病情监测情况
    2.2 螺情监测情况
    2.3 防治措施实施情况
        2.3.1 救治患者
        2.3.2 灭螺工作
        2.3.3 健康教育
    2.4 相关性分析
3 讨论

(2)徽州地区血吸虫病防治研究(1951~1978)(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起及意义
    (二)研究综述
    (三)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四)基本概念释义
一、徽州地区血吸虫病流行情况
    (一)徽州地区血吸虫病的历史记载及流行范围
        1.有关血吸虫病的历史记载
        2.血吸虫病流行范围
    (二)徽州地区血吸虫病的流行因素
        1.气候因素
        2.地貌因素
        3.灌溉水田多
        4.卫生环境差
        5.防范意识弱
    (三)徽州地区血吸虫病流行的危害
        1.人口大量死亡、房屋倒塌、农田荒芜
        2.劳动力减少,人们生活贫苦
        3.青年人身体素质弱,削弱国防力量
二、徽州地区血吸虫病防治历程
    (一)1951~1954年:徽州地区血吸虫病防治的起步
        1.成立专门的防治机构,培训医疗卫生队伍
        2.调查研究,摸清重点
        3.初步开展“两管”一灭与治疗工作
    (二)1955~1957年:徽州地区血吸虫病防治的初步发展
        1.发挥农业合作社优势,统一开展粪管工作
        2.组建经常性的查螺灭螺队伍
        3.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
    (三)1958~1960年:徽州地区血吸虫病防治的“大跃进”
        1.掀起大规模的灭螺突击运动
        2.设立巡回治疗组,缩短治疗疗程
        3.兴起了“水改旱”的高潮
    (四)1961~1965年:徽州地区血吸虫病防治的调整
        1.进行普检,集中救治急慢性患者
        2.加强生产生活的防护工作
        3.发动灭螺歼灭战
    (五)1966~1978年:徽州地区血吸虫病防治的低潮与再兴
        1.血吸虫病防治陷入低潮(1966~1969)
        2.血吸虫病防治的再兴(1970~1978)
三、徽州地区血吸虫病防治成效和经验
    (一)1951~1978年徽州地区血吸虫病防治成效
        1.全区基本达到消灭血吸虫病标准
        2.人民体质增强,生产生活水平提高
        3.疫区展现新貌,环境卫生大为改善
    (二)1951~1978年徽州地区血吸虫病防治经验
        1.成立严密的血防领导体系,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
        2.各部门协同作战,建立高效有序的联防联控机制
        3.采用群防群治策略,发挥群众力量
        4.坚持宣传教育,坚定大众防治血吸虫病工作的决心
        5.进行医药医学创新,贯彻中西医结合发展战略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3)洞庭湖流域渔船民血吸虫病KABP调查及感染影响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1 研究意义
    2 研究目标
    3 研究内容
    4 技术路线图
    参考文献
第一部分 全国血吸虫病监测点流动人口血吸虫感染情况分析
    引言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洞庭湖区渔船民血吸虫病防治基本知识、态度及信念、行为分析
    引言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参考文献
第三部分 洞庭湖区渔船民血吸虫感染现状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引言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参考文献
研究总结
致谢
附录
在学期间发表文章
综述
    参考文献
研究简报
论着

(4)当代苏州地区血吸虫病的防治(1950-1990)(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起及研究意义
    二、学术史回顾
    三、研究思路与方法
    四、创新点与不足
第一章 苏州地区血吸虫病的流行情况
    一、历史记载和流行范围
    二、血吸虫病流行因素
    三、血吸虫病的危害
第二章 当代苏州地区血防工作的发展历程
    一、五十年代初期苏州地区的血防工作(1950-1955)
    二、大跃进前后期苏州地区的血防工作(1956-1963)
    三、文革前后期苏州地区的血防工作(1964-1979)
    四、改革开放后苏州地区的血防工作(1980-1990)
第三章 苏州地区血防成效的原因与制度特征
    一、经费来源广,血防投入有保障
    二、人口素质高,公共卫生观念强
    三、城市化加快,人螺接触减少
    四、苏州地区血防的制度特征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

(5)江苏省金湖县血吸虫病消除评估及效果(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评估标准
    1.2 评估内容
        1.2.1 资料审核
        1.2.1. 1 疫情资料
        1.2.1. 2 自评资料
        1.2.1. 3 工作资料
        1.2.2 现场评估
        1.2.2. 1 人群查病
        1.2.2. 2 家畜查病
        1.2.2. 3 螺情调查
        1.2.3 监测能力评估
    1.3 统计学分析
2 结果
    2.1 基本情况
    2.2 资料审核情况
    2.3 现场评估情况
        2.3.1 病情调查
        2.3.2 螺情调查
    2.4 监测能力评估情况
    2.5 防治效果
3 讨论

(6)疾病防控与地域社会变迁 ——以建国后余江县血防为中心(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意义
    二、研究现状述评和本文创新之处
    三、研究视角:血吸虫病防治与社会变迁
    四、研究内容和本文框架
    五、资料来源
第一章 民国时期的血吸虫病与余江疫区社会
    第一节 余江县血吸虫病流行因素及流行史
        一、余江县的地理环境
        二、血吸虫病流行的自然环境因素
        三、血吸虫病流行社会因素
        四、流行史
    第二节 血吸虫病流行的危害
        一、危害生命,毁灭村庄
        二、影响生育,破坏经济生产
        三、使生活贫困,造成社区恐慌
    第三节 余江疫区的社会状况
        一、政府“缺位”
        二、医疗界无奈
        三、富裕阶层缺乏义举
        四、迷信势力趁火打劫
        五、普通民众的挣扎与绝望
    本章小结
第二章 建国后余江血防的社会条件、历程与成就
    第一节 余江血防模式生成的社会条件
        一、巩固新生人民政权的需要
        二、发展农村经济的要求
        三、中共领导方式的惯性及时代的产物
    第二节 余江血防历程
        一、调查摸底
        二、制定规划
        三、全面防治
        四、巩固成果
    第三节 余江血防的成就
        一、发明“开新填旧”的灭螺方法
        二、成为第一个消灭血吸虫病的县
        三、长期巩固了血防成果
    本章小结
第三章 血防与余江地域政治演化
    第一节 血防成为最大的政治任务
        一、崇高的政治使命
        二、各级领导的持续关注
        三、政府官员深入推进血防工作
        四、历届党委、政府最大的政治任务
    第二节 迅速调动各级组织资源
        一、建立自上而下的防疫系统
        二、建立高效的血防领导工作机制
        三、密集出台政令,使血防工作制度化、法制化
        四、血防领导机构常规化
    第三节 血防为余江争得了多种政治资源
        一、余江“血防圣地”声誉远播海内外
        二、血防改变了余江许多人的政治命运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血防与余江地方经济发展
    第一节 艰苦奋斗的血防模式
        一、“勤俭办事”的血防措施
        二、余江血防的产出大于投入
        三、条件困难亦能战胜“瘟神”
    第二节 血防与生产相促进
        一、灭螺与水利建设相结合
        二、治病救人与农业生产相结合
        三、灭螺与农业结构调整相结合
        四、粪管、“三光”与农业积肥相结合
    第三节 血防促进余江经济发展
        一、提供大量劳动力
        二、提高农业生产率,改善经济结构
        三、推动旅游业繁荣
        四、促进水利事业发展
    本章小结
第五章 血防与余江文化特色形成
    第一节 从“病态文化”到“健康文化”
        一、解放前余江疫区的“病态文化”表征
        二、血防胜利后余江“健康文化”出现
    第二节 血防对余江地域文化的塑造
        一、中共对余江血防文化的建构
        二、血防引起余江地域文化转变的原因
    第三节 余江血防文化的繁荣
        一、新闻报道宣传和学术论文
        二、血防文学和史学
        三、建立纪念馆——血防文化的物质载体
        四、经常性的血防纪念活动
    第四节 余江地域文化之魂:血防精神
        一、余江血防精神的内涵
        二、余江血防精神对地域社会经济发展的作用
    本章小结
第六章 血防与余江地域社会关系改善
    第一节 党和政府:为了群众、依靠群众
        一、耐心做群众的思想工作
        二、积极做好群众动员工作
        三、把血防知识和技术交给群众
        四、建立群众性的血防队伍
    第二节 血防人员:救死扶伤、认真履责
        一、积极响应党和政府号召
        二、解病人之所难
        三、吃苦耐劳
        四、把病人当亲人
    第三节 人民群众:积极参与、自觉血防
        一、积极参加治疗,感恩政府
        二、积极参加灭螺运动
        三、积极开展“两管”工作
        四、自觉开展环境改造
    第四节 良好社会关系的形成
        一、干部、技术人员与群众三结合
        二、多部门联合血防
        三、官民同心,群防群控局面的出现
    本章小结
第七章 血防与余江生态环境变化
    第一节 虫-人-环境构成的“生态环境系统”
        一、血吸虫及其生命周期
        二、血吸虫的“终宿主”:人或哺乳动物
        三、血吸虫的“中间宿主”:钉螺
        四、血吸虫病的传播媒介——疫水
    第二节 余江血防“环改”特点及其对环境优化
        一、余江“环改血防”的主要措施
        二、血防与余江生态环境的优化
    第三节 余江血防模式的推广及其带来的环境问题
        一、余江血防模式在鄱阳湖地区的推广
        二、余江血防模式带来的环境问题
        三、未来湖沼型疫区血防策略
    本章小结
结语
附录1
附录2
参考文献
后记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8)岳阳市血吸虫病防治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s
第1章 导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简评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2.3 国内外研究现状评述
    1.3 研究思路与内容
        1.3.1 研究的基本思路
        1.3.2 研究的主要内容
    1.4 研究方法
    1.5 研究的创新之处
第2章 血吸虫病防治的理论分析
    2.1 血吸虫病及其流行因素
        2.1.1 血吸虫及血吸虫病
        2.1.2 血吸虫病的流行因素
    2.2 血吸虫病防治的基本理论
        2.2.1 公共管理理论
        2.2.2 公共治理理论
    2.3 血吸虫病防治的重要意义
        2.3.1 政治意义
        2.3.2 经济意义
        2.3.3 社会意义
第3章 岳阳市血吸虫病防治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
    3.1 岳阳市血吸虫病的防治历程
        3.1.1 50-70年代:消灭钉螺、围湖造田垦种
        3.1.2 80年代-2003年:压缩病情、人畜同步化疗
        3.1.3 2004年以来:控制传染源、综合治理
    3.2 岳阳市血吸虫病的流行现状
        3.2.1 居民病情
        3.2.2 家畜病情
        3.2.3 螺情
    3.3 岳阳市血吸虫病防治存在的主要问题
        3.3.1 传染源控制不够到位
        3.3.2 部门间的配合不够协调
        3.3.3 血防经费投入严重不足
        3.3.4 血防专业队伍人才缺乏
    3.4 岳阳市血吸虫病防治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3.4.1 自然环境因素复杂
        3.4.2 血防工作自身的长期性、艰巨性与复杂性
        3.4.3 政府的重视程度与领导力度不够
        3.4.4 百姓认识程度与防范意识薄弱
第4章 加强岳阳市血吸虫病防治工作的对策建议
    4.1 加大源头治理与居民管理力度
        4.1.1 着力加强水上人员管理
        4.1.2 着力加强疫区牛羊管理
        4.1.3 着力加强疫区居民管理
    4.2 加大部门统筹与综合治理力度
        4.2.1 强化部门责任以形成整体合力
        4.2.2 做好结合文章以发挥综合效益
        4.2.3 创新血防模式以确保工作到位
    4.3 加大政府主导与传播控制力度
        4.3.1 认真制订血防工作规划
        4.3.2 全面构建血防考核机制
        4.3.3 构建中心城区血防安全区
    4.4 加大政策扶持与人才培养力度
        4.4.1 强化政策支持
        4.4.2 加强队伍建设
    4.5 加大健康教育与知识宣传力度
        4.5.1 科学安排健教内容
        4.5.2 合理选择健教对象
        4.5.3 准确把握健教方法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9)江苏省血吸虫病防治运动研究(1949-1966年)(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附图
绪论
    一、选题缘起
    二、相关问题说明
    三、研究述评
    四、研究目的与路径选择
    五、资料的使用
第一章 1949年以前血吸虫病的流行与防治
    第一节 血吸虫病的流行史
        一、医学界发现和证明血吸虫病的经过
        二、病原与病症
        三、传统医典关于血吸虫病的记载
    第二节 新中国成立前江苏省的防治情况
        一、江苏境内的流行状况
        二、江苏当局的血防活动
第二章 1953年建省之前的血防工作(1949-1953)
    第一节 建国初期医疗卫生事业的国家目标
        一、疫病的流行与防治
        二、医疗卫生事业的国家目标
    第二节 华东当局发现疫情的过程与措施
        一、发现的过程
        二、采取的措施
    第三节 江苏三地防治工作的启动
        一、南京市血防工作的开展
        二、苏南区血防工作的开展
        三、苏北区血防工作的开展
第三章 中共中央开展血防工作的决策与部署
    一、中央核心层发现疫情严重的过程
    二、建立血防工作的领导机制
    三、制定防治工作方针和计划
    四、开展对血吸虫病的研究
    五、解决防治的技术问题
    六、典型经验的推广
第四章 “一五”时期江苏省的群防群治(1953-1957)
    第一节 省当局对中央方针的执行
        一、江苏建省的过程
        二、对华东局血防工作指示的执行
        三、制订1956-1958年的工作计划
    第二节 科研工作的部署与开展
        一、科研机构的成立与工作部署
        二、科研工作的开展
    第三节 血防经费的管理
        一、血防经费的管理规定
        二、经费执行情况的调查
        三、经费管理办法的调整
        四、医疗欠费问题的解决
    第四节 群防群治的展开
        一、治疗
        二、灭螺
        三、管理粪便
        四、水源管理
第五章 中共中央发动“血防大跃进
    一、提出血防“大跃进”的目标
    二、对各地党委的要求
    三、鼓励各地打破常规
    四、树立“血防跃进”典型
第六章 江苏省的“血防大跃进”(1958-1960)
    第一节 省“血防跃进”的目标
        一、“纲要”颁布后的江苏计划
        二、中央目标提出后的江苏规划
    第二节 推动“血防大跃进”的举措
        一、宣传血防大跃进的必要性
        二、明确各级党委的责任
        三、加强专业队伍建设
        四、树立医疗跃进典型
        五、推广快速疗法
        六、放宽治疗对象与修改经费管理
    第三节 “血防大跃进”的三个阶段
        一、“空前跃进”阶段
        二、“继续跃进”阶段
        三、“持续进行”阶段
    第四节 成绩分析与遗留问题
        一、成绩分析
        二、遗留问题
第七章 中共中央的“血防工作调整”方针
    一、血防工作调整的原因
    二、血防工作调整方针的内容
    三、为贯彻调整方针采取的措施
第八章 江苏省的“血防工作调整”(1961-1965)
    第一节 总目标的调整
    第二节 初期阶段的调整
        一、制订1961年的工作计划
        二、开展灭螺工作的试点
        三、积极治疗
        四、重抓粪便管理
    第三节 重点阶段的调整
        一、制订1962-1963年工作计划
        二、充实防治队伍
        三、进行防病再教育
        四、组织查螺
        五、把责任落实到生产队
        六、合理解决报酬问题
        七、抓好预防工作
    第四节 后期阶段的调整
        一、1964-1965年的工作计划
        二、充实领导班子
        三、树立血防战线上的样板
    第五节 血防研究的进展
        一、科研工作的部署
        二、治疗及预防药物
        三、查螺灭螺方法研究
        四、急性感染研究
第九章 尾声:“文革”期间的江苏血防工作(1966-1976)
    第一节 前期防治工作(1966-1967)
    第二节 后期血防工作的重启(1970-1976)
结语
    一、中央政府的决策作用
    二、不同时期社会动员的效益
    三、不同阶段医疗福利制度的功能
    四、科学研究的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后记

(10)云南高原山区血吸虫病综合防治效果评价及主要传染源调查(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1.研究背景
    2.研究目标
    3.技术路线
第一部分 云南高原山区以传染源控制为主的血吸虫病综合防治效果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1.前言
    2.研究内容和方法
    3.结果
    4.讨论
    5.结论
    6.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第二部分 云南高原山区血吸虫病主要传染源调查
    1.前言
    2.研究内容和方法
    3.结果
    4.讨论
    5. 结论
    6. 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全文总结
参考文献
发表论文
附录
致谢

四、抓住关键环节 巩固血防达标成果(论文参考文献)

  • [1]2003—2019年盐城市血吸虫病监测结果[J]. 徐忠美,张学艳,孙伯超. 职业与健康, 2021(06)
  • [2]徽州地区血吸虫病防治研究(1951~1978)[D]. 辜柔. 安徽师范大学, 2020(02)
  • [3]洞庭湖流域渔船民血吸虫病KABP调查及感染影响因素分析[D]. 关周.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2018(01)
  • [4]当代苏州地区血吸虫病的防治(1950-1990)[D]. 张丽敏. 苏州科技大学, 2018(01)
  • [5]江苏省金湖县血吸虫病消除评估及效果[J]. 孙道宽,李倩. 中国热带医学, 2018(04)
  • [6]疾病防控与地域社会变迁 ——以建国后余江县血防为中心[D]. 万心. 上海师范大学, 2017(05)
  • [7]南昌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N]. 南昌市人民政府. 南昌日报, 2016
  • [8]岳阳市血吸虫病防治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D]. 袁群. 湘潭大学, 2015(07)
  • [9]江苏省血吸虫病防治运动研究(1949-1966年)[D]. 施亚利. 南京大学, 2013(05)
  • [10]云南高原山区血吸虫病综合防治效果评价及主要传染源调查[D]. 邵宗体. 大理学院, 2012(10)

标签:;  ;  ;  ;  

抓紧关键环节巩固血吸虫病防治成果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