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大洋多学科研究国际协调新趋势——SCAR南大洋研讨会参与报告

南大洋多学科研究国际协调新趋势——SCAR南大洋研讨会参与报告

一、国际协调南大洋多学科研究的新动向——关于参加SCAR南大洋研讨会的情况报告(论文文献综述)

潘敏,胡荣[1](2022)在《我国参与南极科学研究委员会:进程、挑战与应对》文中研究说明南极科学研究委员会是国际科学联合会理事会下属的国际非政府组织,作为南极条约协商会议的咨询机构,在南极条约体系中具有重要地位。从出席会议、参加国际科学研究计划与提交报告的情况来看,我国参与南极科学研究委员会不够积极和深入。话语权较弱是我国面临的主要挑战,体现在担任领导职务的科学家不多,以及参与国际科学研究计划较少。加强南极科研水平,积极参与科学组与大型国际科学研究项目,增强与传统南极科研强国、拉美国家的科学合作,是提高我国在南极科学研究委员会中话语权的有效途径。

马越[2](2021)在《《中国科学技术史》编撰策略与传播机制研究:书籍观念史视域中的李约瑟》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李约瑟用毕生的精力从中国古籍中挖掘、整理中国科学技术的伟大成就,打破了欧洲中心论,帮助中国人找回文化自信,为中国科学技术史的研究提供了坚实的基础。研究李约瑟属于热门老话题,已出版的着作有李约瑟的传记、文集,论文有考察李约瑟的生平及贡献、科学思想及治学方法、“李约瑟”难题、二战时期李约瑟援华工作情况、评论《中国科学技术史》(简称SCC)的价值等。但现有研究在揭示李约瑟融合宗教信仰与马克思主义思想后,转向研究中国科技史的动因仍停留在表层研究,并未探究李约瑟如何将其宗教活动与政治活动逐步转化为科技史活动。若想理解李约瑟思想变化的轨迹,我们需要回看李约瑟的文本,借助书籍史(History of the book)的研究视角,将他撰写的文本与他所处的时代背景、参与的政治运动联系起来,理解李约瑟意识形态的变化,由此了解李约瑟在冷战时期,从政治舞台走向中国科技史研究是其政治隐喻的表达。书籍史是法国年鉴学派于20世纪60年代开创的全新的学术研究领域。书籍史研究经历了费夫贺、麦肯锡、达恩顿等学者在方法论层面的改进,本文从认识论的层面博采众长,从书籍认识论视域中研究李约瑟如何塑造文本并引导其传播。本文以李约瑟为何进入科学史领域;为何关注中国科学技术史;他如何形成马克思主义科学史观;SCC的编史学方法带来的研究困境、合作难题;SCC的传播影响以及为何遭到西方学者的持续批判五大问题为导线,察看SCC从李约瑟创作到读者反馈的闭合回路,了解李约瑟在作品中隐藏的政治立场、宗教信仰对其学术追求的影响,在尊重、肯定李约瑟具体实证研究的基础上,剖析西方学者严厉地批评其推论有失严谨的论据,以及西方学者研究中国科学史方法的进展。文本是认识作者言行的首要证据,是揭示其主观动机的客观基础,书籍认识论作为一种新兴的方法论工具,能深入认识论的层面,洞察李约瑟投入中国科学技术史研究的成因及多元复杂性。本文通过盘查国内外李约瑟与科学史主题相关的资料后,认为:20世纪30、40年代复杂的科学和政治关系促使李约瑟选择中国科技史研究,SCC既是李约瑟承担政治责任与学术关注的产物,又代表着李约瑟的科学史观及编史学方法。然而,在合作者和读者看来,SCC是1930年代政治科学的产物;李约瑟“科学普世性”的观点同样遭到现代科学史家的批判,他们认为科学史研究应呈现科学知识形成过程的复杂性与整体性,而非普遍性;由批评者构成的阅读圈在持续争论中推动着东亚科学史编史方法不断提升,并带来丰富的研究成果。SCC的编撰策略、国际合作、批判与争论的过程揭示出:SCC既是研究中国科学技术史的参照系,也是这条路上的绊脚石,我们需要用多元的理论分析搭建中国特色科学技术史研究,推进中国科技史事业向全球化时代迈进。尽管科学史的研究方法发生了变化,但李约瑟的人文主义、反狭隘主义、跨文化桥梁的建立以及对欧洲中心主义的持续批判,至今仍有重要意义。在全球化的今天,构建国际学术共同体的最终目标是为了理解不同文明。通过本文对SCC的创作、合作、阅读三个重点环节的考查,证明科学史已成为国际政治角逐场的有力武器,是国家制定文化战略的一个重要参照系。

宋建欣[3](2020)在《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维护南海主权权益研究》文中提出“南海争端”主要是指中国与越南、菲律宾、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以及文莱在南海的领土主权和海洋权益问题上存在的争议与分歧。改革开放后,针对南海声索国对南海岛礁的大肆侵占以及美、日等域外大国对南海争端的频繁干预,中国共产党主要从外交、经济、军事、法律等多个层面着手,坚定地维护中国南海主权权益,为解决南海争端、维护南海和平做出了卓越贡献,充分彰显了中国共产党的政治智慧与勇气。本研究立足于已有研究成果,坚持问题导向,搜集和挖掘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文献、报刊文本、国外相关文献等资料,运用系统分析、比较分析以及交叉研究等方法,从宏观透视和微观探究的双向逻辑就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维护南海主权权益的具体策略与实践展开较为系统全面的考察,并在总结经验与反思不足的基础上,从多个维度尝试性地提出了新时代中国共产党进一步维护南海主权权益的对策及启示。具体来讲,本论文主要分六章:第一章是绪论。这一部分主要介绍与分析了本文的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国内外学界关于中国共产党维护南海主权权益问题的研究现状,本文的研究方法、研究思路、创新之处与不足。这部分内容系统地回答了为何开展本研究、如何开展本研究等问题,为本文的全面展开奠定了必要的基础。第二章是南海争端的相关概述。南海争端是本研究的核心概念,介绍核心概念的基本方面是开展本研究的逻辑前提。这一部分主要从产生根源、基本内涵与现实状况三个层面来介绍南海争端的基本方面。首先,从历史因素、经济因素、地缘因素以及法律因素四个方面分析了南海争端产生的根源。其次,从岛礁主权问题、海域划界问题、海洋资源问题以及“航行自由”问题四个层面论述了南海争端的基本内涵。最后,概括了南海争端的现状,即域外大国继续干预,域内国家磋商合作,整体局势依然严峻。第三章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维护南海主权权益的依据及基础。这一部分主要从历史依据、法理依据、理论基础以及现实基础四个维度来阐释中国共产党维护南海主权权益的依据与基础。中国对南海诸岛的最早发现与命名、持续开发与管制,国际社会对中国南海主权的承认共同构成了中国共产党维护南海主权权益的历史依据。适用于处理主权争端的国际法原则、与南海问题有关的具有法律性的国际条约以及相关中国法律为中国共产党维护南海主权权益提供了法律依据。马克思恩格斯的海权思想、中国共产党维护海洋主权权益理论是中国共产党维护南海主权权益的理论依据。晚清政府、国民政府以及改革开放前中国共产党在南海的维权实践为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进一步有效维护南海主权权益奠定了实践基础。第四章是新时期中国共产党维护南海主权权益的实践。新时期,中国共产党依据南海局势的发展态势,在不同历史阶段有针对性地出台了一系列维护南海主权权益的政策,并将其落实为了具体实践。本部分主要从坚持中国南海立场不动摇、努力提升南海防御能力、积极推动南海区域建设、运用和平方式处理争端四个向度梳理与概括了新时期中国共产党维护南海主权权益的实践内容。第五章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维护南海主权权益的实践。本章与第四章共同构成了全文的核心部分,即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维护南海主权权益的实践内容。本章主要从贯彻国家海洋强国战略、强化对南海的管控与开发、深化与南海各国的伙伴关系、应对域外大国对南海争端的干预四个方面爬梳了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为维护南海主权权益所作的大量工作。第六章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维护南海主权权益的成效、经验与启示。具体来说,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维护南海主权权益的成效可以概括为以下四点,即有效控制南沙部分岛礁、顺利完成北部湾划界、岛礁建设取得显着成果以及南海和平稳定得以维持。本文在系统梳理与分析中国共产党南海维权实践内容的基础上,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维护南海主权权益的基本经验概括为始终坚持南海诸岛属于中国的基本立场、始终坚持以协商谈判和平处理南海争端、始终坚持“搁置争议,共同开发”方针、始终坚持发展海上军事力量与执法力量这四个方面。最后,本文从南海问题的现状出发,并结合过去中国共产党在维护南海主权权益方面积累的经验和存在的不足,较具针对性地提出了此后中国共产党维护南海主权权益的四点启示:全面深化同域外大国及东盟的友好关系、加速推进与南海声索国的共同开发进程、继续强化人民海军的远海防御能力建设、更加注重运用法律手段来解决南海争端。

许晨[4](2019)在《耕海探洋(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第七章大洋上的"世界杯"(作家远航日记之四)2018年7月15日星期日睛西太平洋某海域对于科考队来说,今天是紧张忙碌的一天,因为随后的台风将接踵而至,必须及时完成预定的科考任务。所以,在"发现"号连续下潜以及提升的间隙里——它每次最多可以携带两种调查设备,当使用"深海拉曼探针"系统探测了某些数据之后,需要上来换另外装备进行调查,这时电视抓斗就抓紧放下去,再抓一把可用的海底样品。

马嵘[5](2019)在《全面国际化背景下美国研究型大学国际事务治理研究》文中指出在全面国际化发展的背景下,美国研究型大学正在形成一股“全球模式”。美国的研究型大学作为美国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的先锋力量,是提升美国国家综合实力、国家竞争力和高等教育质量的重要支撑。高等教育国际化是研究型大学学术发展的重要指标和实现途径,也是高校提升办学质量和创建世界一流大学的必然选择。本研究力图从高等教育全面国际化发展和高等教育国际化治理的双重视角对美国研究型大学的国际事务治理进行分析,通过具体的案例分析,深刻掌握美国研究型大学国际事务治理的组织机构设置、治理的主要内容和基本机制。全面国际化发展为美国研究型大学的国际事务治理提供了有力组织策略依据。美国研究型大学从全校的层面系统地思考国际化发展,体现出了系统地制定国际化发展战略、有序地、明确地参与国际化活动的特征。从国际事务治理机构的层面来说,建立了校级层面的“国际化建议委员会”,以及“事务型”、“学术型”、“服务型”和“综合型”四种类型的国际事务组织机构协同实施并促进学校的全面国际化发展。国际事务治理结构的核心在于通过制度设计实现国际事务分权共治与集权统一之间的协调。美国教育委员会(ACE)提出的“CIGE全面国际化模式”重点关注国际化战略、课程、教师、学生、研究合作和伙伴关系,这是美国高校全面国际化发展的要素与主要内容。本研究中国际事务治理内容主要围绕高校的学术发展展开,服务人才培养和教学研究。美国研究型大学的国际事务治理的主要内容体现出三个特点:全球学术体验与社会实践的融合;大学服务的国际化;多部门协同完成学校国际化事务。为实现并保障全面国际化发展,美国的研究型大学建立了一套稳定的、行之有效并且与学校发展相契合的科学规范的管理运行机制。建立健全国际化管理机构的设置,完善国际事务领导机制,为国际事务治理提供稳定的组织保障;形成强有力的国际事务动力机制、多元参与的共同治理机制和有效的国际事务资源保障机制,从战略规划的制定到国际化的实施都为研究型大学发展提供有力的导向、规范、支持和激励作用。本研究对美国12所研究型大学的国际事务治理的组织机构、主要内容与基本机制进行了分析,重点剖析了杜克大学和密西根大学的国际事务治理的组织机构和治理内容。研究发现,两所研究型大学在全面国际化发展过程中,国际事务治理既有相似之处,又存在差异。两所大学的国际事务治理机构都随着学校国际化发展不断变革,在学校内形成了多部门共同治理的良好模式。在国际事务治理的内容上都十分注重培养国际化人才、跨学科科学研究和提供全方位的国际化服务,但是两所学校的国际事务治理结构各具特点与优势,并且形成了十分契合各自学校治理模式和国际化发展的治理体系。在全面国际化背景下,美国研究型大学的国际事务治理的研究中,可以得出以下结论:美国研究型大学的国际事务治理呈现多元主体共同治理的模式;领导力、教师参与、政策支持和资金支持之间的良性互动有利于促进高校全面国际化的发展;美国研究型大学国际事务治理的组织机构基本上形成了扁平化的“矩阵型结构”,有效地保证了高校全面国际化各项举措的开展与落实。在全面国际化实践过程中,深入贯彻“服务为本”的治理理念,一方面服务人才培养的目标,另一方面实现国际化的精细化管理和全面化管理。结合美国高校的实践经验,为实现我国高校的“双一流”建设目标,就需要加强顶层设计,建立契合我国研究型大学国际事务治理的组织结构,坚持“服务为本”,构建全面国际化的领导团队,形成共同参与、多元共治的治理主体。

张禄禄[6](2017)在《中国和主要极地国家极地科技体制研究及其启示》文中指出20世纪50年代以来,随着《南极条约》的签署,南极的治理体系日益完善和规范,国际极地考察从单一探索自然的时代正式步入全面科学研究的新时代。极地科学在全球范围内日益引起广泛的关注,建立和完善一国极地科学考察与研究的极地科技体制,已被世界各国广泛关注并纳入研究日程。极地科技体制是指极地科学技术研究与管理的机构设置、职责范围、权属关系和管理方式的结构体系和组织架构,科学完善的极地科技体制是促进极地事业发展的前提和基础。本研究重点分析了美国、俄罗斯和澳大利亚等具有代表性极地国家的极地科技体制,简要介绍了英国、德国、加拿大、智利、日本和挪威等极地国家科技体制的特点,并对上述国家的极地科技体制进行了对比分析,最后着眼于我国极地科技体制的现状,从学术和理论层面探讨了极地科技体制的改革方向。本研究的主要内容和结论如下:1、通过调研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NSF)及其南北极科考历程,全方位认识了美国极地科技发展的现状,借助对美国极地研究文献的统计分析,得出美国是以NSF为主导的多元化极地科技体制,其科技主体的多元化带来了极地科技政策的多样化。作为世界极地研究的超级大国,美国的极地科技体制直接为其国家的整体利益服务,为其在南北极谋求更大的权益空间提供了便利途径。同时,这一体制还极大地激发了极地科考与研究团队的创新意识,NSF支持的一些大型极地研究计划作为国际研究力量的重要组成部分,引领了世界各国在极地领域的研究方向。2、通过调研俄罗斯的南北极政策和极地研究现状,对其极地研究体系做了全面阐述,对俄罗斯极地研究文献年发文量、每年的引文数、主要研究方向和研究机构等指标进行了统计分析,并对俄罗斯的极地科技体制进行了详细探讨。作为北极研究的超级大国,俄罗斯的极地科技体制是由联邦政府主导的多元化体制,政府统一制定南北极政策,俄罗斯科学院和圣彼得堡国立极地科学院等极地科研机构和研究院所负责具体的实施工作。这一体制赋予了俄罗斯联邦政府在极地事务中极大话语权,便于政府集中国内的优势资源来开展服务于国家利益的极地活动。3、通过对澳大利亚极地科考和极地事务发展现状的调研,阐述了其运作模式和管理体系,印证了其极地研究的重点集中在南极领域。同时,结合澳大利亚极地研究文献的调研结果,表明其极地研究是围绕澳大利亚在南极的国家利益而进行的。澳大利亚丰富的极地科普教育形式为公众认识极地提供了多元化的渠道。在分析澳大利亚极地科技体系的基础上,对中国和澳大利亚南极科考中的合作模式进行了深入讨论。作为南极研究的超级大国,澳大利亚的极地科技体制是由联邦政府起主导作用的多元化体制,其政府主要履行宏观管理和服务职能,这就给各研究主体较大的自主发挥空间。澳大利亚拥有完善的南极法律体系和成熟的科普教育体系,其极地研究着眼于制定中长期规划,充分协调了澳大利亚在南极的当前利益与长远利益。4、通过综合比较分析主要极地国家科技体制的特点,明确了它们的极地科技体制管理结构层次分明,研究机构分工较为明确,普遍都是根据具体国情来制定相应的极地政策和极地研究计划,在注重协调本国内部极地研究的同时,不断加强与其他极地国家和国际极地组织的交流合作。5、通过简要回顾中国极地科考历程,结合我国的极地科考活动和研究计划,全方位阐述了我国极地科考研究的现状。针对我国极地科考组织机构的讨论分析,明确了极地科技体制和运行模式。联系中国极地研究文献的年发文量、主要研究机构和研究方向、合作者国家分布情况和主要基金资助机构的现状分析,对我国极地科技体制进行了多维度的解析。中国的极地科技体制是由政府主导型的多元化管理体制,国家海洋局负责统一协调管理,极地考察办公室和中国极地研究中心承办具体事务,以中国科学院为主的国内众多科研机构承担具体的研究工作。这种政府主导的模式有助于政府部委之间为极地事业协同合作,有利于集中国内的优势力量开展极地科考与研究工作。经过33年的发展,中国已成为论文产出量位居世界前列的极地研究大国,为实现由极地大国到极地强国的转变奠定了良好基础。当前中国的极地改革与发展要从国家层面出发,分别针对南北极制定完善的南极政策和北极政策。具体来说,北极要积极参与,加强合作;南极要提升自身实力,维护我国潜在利益。要加快制定极地事业中长期发展战略,统筹协调短期目标、中期目标和长期目标。要把极地考察事业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中去,尽早开展国内的极地立法工作。要注重极地科技投入产出比的关系,制定规范合理的评价体系。要培养稳定的极地科研队伍,鼓励吸纳优秀的科普人才,为未来的极地自然科学和软科学研究储备人才资源。希望我国极地事业能够搭乘全面深化改革的便车实现跨越式发展,期待中国的极地事业能够取得更加辉煌的成就,在更高层次、更大范围和更广领域,深入认识极地、研究极地,早日实现中国的极地梦。

何柳[7](2016)在《中国参与南极治理的国际合作战略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中国是不具有地缘和历史优势的南极事务的晚来者,国际合作是其参与南极治理的重要途径。积极参与南极国际合作有助于实现利益关切,体现新兴大国的责任;回应国际社会的质疑,创造有利的国际舆论;扩大中国南极"软存在",提高话语权。深度构建南极利益共同体,打造亚洲南极事务合作机制和优先考虑参与南极科学研究的合作等途径是进一步提升拓展中国南极国际合作的有效路径选择。

孙芳明[8](2016)在《美国南极政策研究》文中指出南极作为地球上最后一个被发现的大陆,并没有因为恶劣的自然环境而阻挡住人类探索的脚步。随着18世纪初人类对南极地区的考察探索,资源丰富的南极受到越来越多地关注。目前南极的领土主权、资源开发管理、环境保护和科考研究问题也成为了全球治理议题中的热点问题。美国是南极地区政策的设计师和主要制定者,也是较早参与南极科考探索的国家,其自身的南极政策强烈地影响了这一议题领域的国际政治图景。纵观美国近百年的南极政策演变历程,美国始终没有宣布对南极的领土主张,美国的南极政策与南极条约体系之间有着高度的嵌入和依存关系。本文借鉴国家利益的研究框架和社会网络分析方法,以空间关系和时间进程为主线,将美国南极议题国内和国际两个层面的互动关系与美国南极政策的历史发展进程研究贯穿其中,分析美国在南极的国家利益及美国南极政策这一焦点问题,试图回答美国南极政策从酝酿、形成到探索、发展的演变过程中,美国如何利用国际制度维护自身在南极的国家利益;南极条约网络是如何形成的;南极条约网络又是如何影响美国国家利益判定和南极条约体系发展的。论文力求从美国国内政治和国际环境的互动过程中考察美国南极政策背后的影响机制。通过历史的分析发现,美国对南极国家利益的认知经历了从“占有南极领土”到“管理开发南极”再到“保护南极环境”的价值导向转变,美国在国内行政机构、立法机构和非政府组织的协商妥协中实现了利益的调整与平衡;在国际南极条约网络中发挥了引导者作用并获得了网络中的资源和权力。美国在国内和国际两个层面的互动过程中,维护了南极条约体系的稳定运行并保持美国在南极积极而有影响力的存在。通过分析美国南极政策演变及背后的影响机制,我们可以对未来的南极形势和美国南极政策走向进行预测。由于南极条约体系目前具有存在的合理性,因此可以预见到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南极条约体系会继续存在,美国在南极的主要国家利益仍然不会变化,美国南极政策依旧围绕南极条约体系的稳定运行和美国在南极积极而有影响力的存在这一主要国家利益来实施。

鲍文涵[9](2016)在《南极资源治理与中国参与 ——基于自主治理理论的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全球气候变暖以及国际社会对于可持续发展的关注,沉寂已久的南极地区再次吸引了越来越多国家的关注。当前,由于《南极条约》冻结了南极地区的领土争端和资源开发活动,各国只能通过科学考察、环境保护等方式参与到南极事务中来,但是南极资源治理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是各国参与南极事务的最终目的,也是各国实现南极国家利益绕不开的一环。作为人类共同继承的国际公共资源,南极资源具有非排他性和竞争性的特征。这意味着,如果缺乏必要的制度构建,南极资源一旦在未来被解冻,各国在巨大利益的驱使下会对南极资源进行瓜分并肆意无度的开发,南极资源将面临着“公地悲剧”的威胁。正是基于这样的考虑,本文以南极地区丰富的“资源”为研究对象,以国际公共资源使用和供给中的“公地悲剧”和囚徒困境为逻辑起点,以奥斯特罗姆的自主治理理论为理论基础,试图应用制度分析来探讨解决南极资源治理制度构建和我国的参与策略问题。本文的理论分析工具——自主治理理论原本应用于国内公共资源治理中,在理论和实践上的取得了丰硕的成果。笔者创造性地将这一理论推广至国际公共资源的治理中来,是本文的一大创新点。国际公共资源的自主治理是指具有“政治人”属性的各个主权国家,在没有外部强制力影响的情况下通过相互平等地协调和互动,建立起一系列多层次的制度规范来实现集体选择的过程。在本文的语境中,各国可以在自主治理理论的指导下重启南极资源的议题,通过协商和对话,在南极资源的开发和利用过程中贯彻自主治理理论的基本原则,建立起一系列多层次的南极资源治理的制度规范,从而有效避免南极资源基于一国私利的无序和无度开发,在保护南极生态环境的前提下实现南极资源的永续利用。对南极资源治理进行制度构建并非凭空设想,而是需要在当前一定的制度环境下进行。当前南极治理的制度环境主要由南极价值观为代表的非正式制度和南极条约体系为代表的正式制度组成,其中正式制度还分为了三个层次,即宪法层次的制度、集体选择层次的制度和操作层次的制度,这些制度一方面奠定了五十余年来南极地区的和平和稳定的局面,同时为新的南极资源治理制度的构建提供了基本的经验和原则。我国的和平发展的政治理念、负责任大国的国际形象以及互利共赢的外交理念成为我国在南极政治舞台上重要的“软实力”,对于我国参与南极治理、实现我国在南极的资源权益具有重要意义。南极资源治理的本质是通过对南极资源的权威性分配实现全球公共利益最大化的南极事务的管理过程,其特征在于主权国家之间、主权国家与国际组织之间依托一定的治理机制对南极事务的合作管理。当前条件下,各国对南极的法律性质的认识还存在分歧,建立公平合理的利益分配制度和南极行为违规惩罚机制还存在困难,实现南极资源的自主治理还任重道远。笔者依据奥斯特罗姆的结论,结合南极地区的具体实际,对南极资源治理提出五项制度安排:一是清晰界定南极资源的类型、边界与存量,编制南极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二是建立严格的南极资源开发资格审核和准入机制,建立南极信用评级制度;三是改造现有的南极国际组织,强化国际组织参与南极资源治理的能力;四是构建民主参与的制度框架,保障南极资源的公平分配;五是建立南极违规行为的分级惩罚机制和冲突解决机制,为南极资源自主治理提供安全保障。为了保障我国在南极地区的合法资源权益,我国参与南极资源治理应当采取“两步走”的战略。我国参与南极资源治理的短期目标是:在遵守《南极条约》的基本精神和原则的前提下,充分保障我国的南极科考自由,积极参与对南极可再生性生物资源的研究开发,大力发展南极环境保护事业,逐步加强我国在南极的实质性存在,为今后深层参与南极资源的利益分配奠定基础;我国参与南极资源治理的长期目标是:在国际法的框架下,有畅通的途径和充分的话语权积极参与南极资源制度的构建,促使南极资源治理体系朝着公平合理有序和有利于我国南极利益的方向发展,保障我国在南极的资源权益,实现对南极资源的全面、有序、科学地开发和利用。为了实现“两步走”的战略,我国应充分借鉴美国、英国、法国等南极大国的有益经验,不断强化自身制度供给能力,主动承担大国南极责任和履行南极国际义务,努力增进国家间政治互信,适时推动南极违规惩罚机制的出台。

刘泓泉[10](2016)在《南通渔业现代化研究(19272000)》文中认为濒江临海的南通自古便有着较为丰厚的渔业资源与发展渔业的独特优势。进入近代以来,虽然张謇于清末开启了南通及我国渔业现代化的进程,但在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前,包括南通在内的我国渔业仍多以传统渔业为主。1927年南京国民政府正式建立后至2000年间,南通渔业现代化则走过了一段不平凡的历程。这其中,既经历了南京国民政府时期渔业现代化的初步展开与受阻,也经历了解放后至改革开放前渔业的恢复与渔业现代化的再次起步及一定发展,更有改革开放后渔业现代化的强势推进与加速发展。在这一历程中,南通的渔业生产、渔民、渔村与渔港之发展逐渐迈向现代化。渔业生产方面,南通渔业生产的渔船与网具在传承基础上逐步得到了改进与革新。改革开放后,现代渔船与网具的生产更是呈现出了规模化之势;捕捞渔业在经历了兴盛、受阻、恢复、发展、产业调整及转型等后,进一步走向现代化;养殖渔业历经兴起、发展、推进、快速与产业化发展后,不断彰显了其日益现代化的程度与水平;水产品的保鲜与加工则在传承中实现了创新与规模化发展;水产品的销售与贸易也渐次由鱼行主导化、国营化走向现代市场化。渔民方面,解放前南通渔民困窘的生活处境、受损的权益、薄弱的教育及卑微的社会地位等在解放后均发生了巨变。渔民生活逐渐改善并在改革开放后日渐富裕,权益受到了切实的维护与保障,教育获得了持续的注重和提高,社会地位也有了较大的提升。渔民的生产、生活习俗及信仰也渐渐变迁与移风易俗。渔村与渔港的现代化建设上,解放前,南京国民政府对渔村与渔港的建设虽有关注,但渔村除了衰败根本无建设,渔港建设也进展甚微。解放后,党和政府对南通渔村进行了整治与初步建设,渔港的建设提上日程并正式启动。改革开放以来,现代渔村(区)与渔港的建设发展和推进的步伐加快。在南通渔业生产、渔民、渔村与渔港渐行向现代化推进的同时,对其进程产生重要影响的渔业管理也日渐现代化。其中,渔业生产管理除不断注重组织机构与制度建设外,还通过渔业指导与合作、渔业集体生产与计划调控、渔业生产承包与渔政管理及目标管理等不断推进渔业生产管理的现代化;渔民与渔村的管理也由钳制渔民的保甲制向民主化等管理方式嬗变。改革开放后,现代渔民与渔村(港)的管理则在改革中继续推进。作为近现代我国渔业现代化发展的一个重要典型,南通渔业现代化的历程折射出了渐进的我国渔业现代化之曲折与不易。南通渔业现代化为江苏乃至全国的渔业现代化做出了重要贡献。解放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其举足轻重之地位倍显,并较好地发挥了自身的示范引领与促进作用。而南通渔业现代化在其发展与推进过程中也呈现出了一定的特点,且为我国渔业现代化积累了一些有益的经验。这无疑对我们今天继续推进渔业现代化有着较好的借鉴。

二、国际协调南大洋多学科研究的新动向——关于参加SCAR南大洋研讨会的情况报告(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国际协调南大洋多学科研究的新动向——关于参加SCAR南大洋研讨会的情况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1)我国参与南极科学研究委员会:进程、挑战与应对(论文提纲范文)

一、引言
二、我国参与SCAR的历史与现状
    (一)举办与参加SCAR会议的情况
    (二)参与SCAR相关国际科学研究计划的情况
    (三)向SCAR提交的国家报告
三、我国参与SCAR面临的挑战
四、我国深入参与SCAR的应对策略
五、结语

(2)《中国科学技术史》编撰策略与传播机制研究:书籍观念史视域中的李约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0.1 研究缘起和研究意义
    0.2 学术史回顾
        0.2.1 书籍史的学术发展脉络
        0.2.2 书籍史在中国的研究状况
        0.2.3 科学史与书籍史的有益互动
        0.2.4 国内外对李约瑟及其着述的研究概况
    0.3 研究思路与难点
    0.4 创新之处和不足之处
第一章 李约瑟的“文本实践”
    1.1 李约瑟的文本和知识的形成
    1.2 李约瑟的文字生涯
        1.2.1 追踪生物化学前沿问题,关注学科史学研究
        1.2.2 密切关注基督教与科学的相互作用
        1.2.3 反思科学目的,为社会主义发声
        1.2.4 初探科学史研究(1950-1960)
        1.2.5 深耕中国科学技术史研究(1962-1988)
    本章小结
第二章 多重身份的李约瑟
    2.1 两个英格兰,两个李约瑟
        2.1.1 早期教育与实践活动
        2.1.2 社会主义信念的萌芽
    2.2 怀疑论者的转变
        2.2.1 世界观的社会化过程
        2.2.2 1930 年代的经济危机与科学家运动
    2.3 中国,科学主义的解药
        2.3.1 赴华前的工作准备
        2.3.2 援华工作情况
    2.4 “圣保罗”的皈依
        2.4.1 政治活动的“一朵乌云”
        2.4.2 李约瑟与剑桥科学史系的交往
        2.4.3 从政治走向科技史
    本章小结
第三章 不变的SCC事业与变化的科学史研究
    3.1 李约瑟的科学史观与SCC编史学方法
        3.1.1 李约瑟的科学史观
        3.1.2 SCC的编史学方法
        3.1.3 SCC编撰特色
    3.2 SCC的机遇与挑战
        3.2.1 冷战氛围中SCC的面世
        3.2.2 两种文化的对立与SCC的回应
        3.2.3 李约瑟回应“对抗文化”运动
        3.2.4 SCC事业的扩张
    3.3 全球化背景下SCC的研究困境
        3.3.1 科学知识社会学与科学史的互动
        3.3.2 科学、技术和社会领域活动的繁荣
        3.3.3 李约瑟角色的转变
        3.3.4 无法回答的“李约瑟难题”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合与分:各自为阵的合作者卷册
    4.1 李约瑟的协助小组
        4.1.1 王铃:理想的协助者
        4.1.2 鲁桂珍:及时的救援者
    4.2 SCC合作者的平衡术
        4.2.1 何丙郁的外交援助
        4.2.2 席文的学术补充
        4.2.3 中国学者的鼎力相助
    4.3 各自为阵:SCC的合作难题
        4.3.1 白馥兰的人类学视角
        4.3.2 “道家的散漫与惊喜”
        4.3.3 “多头马拉车”的总结卷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李约瑟范式”的终结与“后李约瑟”时代的降临
    5.1 对李约瑟思想体系的评价
        5.1.1 30 年代学术、政治一体化的反思
        5.1.2 50、60 年代“正统史学派”的科学史研究
        5.1.3 70、80 年代对“科学、技术和社会”的研究
        5.1.4 对“李约瑟难题”的争论
    5.2 对SCC使用的方法论的批判
        5.2.1 跨文化比较法
        5.2.2 知识传播的标准与技术分析
        5.2.3 SCC编史方法再思考
    5.3 中国科学史研究的新大局
        5.3.1 SCC编史方法的重生
        5.3.2 东亚科学史的本土化研究转向
    本章小结
结论
    1.书籍认识论是全方位透彻解析李约瑟的最适宜进路
    2.科学家运动为李约瑟撰写SCC提供了原始动力
    3.李约瑟与合作者的分歧源于学术与政治的深度关联
    4.学者批判“李约瑟范式”源于否定其科学史观
    5.文化共同体观念体现了李约瑟遗产的战略价值
    6.科学史升级为东亚国家软实力竞争的博弈领域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个人简况及联系方式

(3)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维护南海主权权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内研究现状
        1.2.2 国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1.4 研究创新与不足
        1.4.1 创新之处
        1.4.2 不足之处
第2章 南海争端的相关概述
    2.1 南海争端的产生根源
        2.1.1 历史因素
        2.1.2 经济因素
        2.1.3 地缘因素
        2.1.4 法律因素
    2.2 南海争端的基本内涵
        2.2.1 岛屿主权问题
        2.2.2 海域划界问题
        2.2.3 海洋资源问题
        2.2.4 “航行自由”问题
    2.3 南海争端的现实状况
        2.3.1 域外国家继续干涉
        2.3.2 域内国家磋商合作
        2.3.3 整体局势依然严峻
第3章 中国共产党维护南海主权权益的依据及基础
    3.1 历史依据
        3.1.1 最早发现与命名
        3.1.2 持续开发与管治
        3.1.3 国际社会的承认
    3.2 法理依据
        3.2.1 相关国际法律
        3.2.2 相关中国法律
    3.3 理论基础
        3.3.1 马克思恩格斯的海权思想
        3.3.2 中国共产党维护海洋主权权益理论
    3.4 实践基础
        3.4.1 晚清政府在南海的维权实践
        3.4.2 国民政府在南海的维权实践
        3.4.3 改革开放前中国共产党在南海的维权实践
第4章 新时期中国共产党维护南海主权权益的实践(1978-2012)
    4.1 坚持中国南海立场不动摇
        4.1.1 主权宣示与外交抗议
        4.1.2 反对域外大国的干预
    4.2 努力提升南海防御能力
        4.2.1 执行国家海防战略
        4.2.2 发展南海军事力量
        4.2.3 实施军事维权行动
    4.3 积极推动南海区域建设
        4.3.1 开展南海科学考察
        4.3.2 逐步开发南海资源
        4.3.3 修建南海基础设施
    4.4 运用和平方式处理争端
        4.4.1 确立“搁置争议,共同开发”方针
        4.4.2 与南海各国建立双边对话合作机制
        4.4.3 与东盟建立政治与安全互信机制
        4.4.4 建立中美海上军事安全磋商机制
        4.4.5 利用法律手段维护南海主权权益
第5章 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维护南海主权权益的实践
    5.1 贯彻国家“海洋强国战略”
        5.1.1 推进“一带一路”建设
        5.1.2 倡导“双轨思路”解决争端
        5.1.3 建设强大的人民海军
    5.2 强化对南海的管控与开发
        5.2.1 升级南海行政建制
        5.2.2 改革海上执法体制
        5.2.3 推进南海岛礁建设
        5.2.4 加速南海资源开发
    5.3 深化与南海各国的伙伴关系
        5.3.1 与南海各国建立多领域务实合作
        5.3.2 倡导“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
        5.3.3 稳步推进“南海行为准则”磋商
    5.4 应对域外大国对南海争端的干预
        5.4.1 警告与拦截擅闯中国南海的美舰美机
        5.4.2 推动中国同域外大国关系的健康发展
第6章 中国共产党维护南海主权权益的成效、经验与启示
    6.1 中国共产党维护南海主权权益的成效
        6.1.1 有效控制南沙部分岛礁
        6.1.2 顺利完成北部湾的划界
        6.1.3 岛礁建设取得显着成果
        6.1.4 南海和平稳定得以维持
    6.2 中国共产党维护南海主权权益的经验
        6.2.1 始终坚持南海诸岛属于中国的基本立场
        6.2.2 始终坚持以协商谈判和平处理南海争端
        6.2.3 始终坚持“搁置争议,共同开发”方针
        6.2.4 始终坚持发展海上军事力量与执法力量
    6.3 中国共产党维护南海主权权益的启示
        6.3.1 全面深化同域外大国及东盟的合作关系
        6.3.2 加速推进与南海声索国的共同开发进程
        6.3.3 继续强化人民海军的远海防御能力建设
        6.3.4 更加注重运用法律手段来解决南海争端
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后记

(4)耕海探洋(下)(论文提纲范文)

第七章大洋上的“世界杯”
第八章“科学”号诞生记
    新世纪的邀请
    世界一流科考船
    首航西太平洋
第九章风雨航程
第十章深海大洋
    《开讲啦》来了“海洋人”
    “海底沙漠的绿洲”
    惊涛骇浪
    海洋大科学中心
第十一章碧波上的凯旋
尾章站在太平洋西岸上

(5)全面国际化背景下美国研究型大学国际事务治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缘起与研究意义
        (一) 研究缘起
        (二) 研究意义
    二、研究现状与研究述评
        (一) 研究现状
        (二) 研究述评
    三、主要概念及研究范围界定
        (一) 美国研究型大学
        (二) 高等教育国际化与全面国际化
        (三) 国际事务与高校国际事务
        (四) 治理与治理结构
    四、研究方案
        (一) 研究范畴的限定
        (二) 研究思路及研究内容
        (三) 研究方法
第一章 美国研究型大学全面国际化与国际事务治理的背景
    第一节 美国高等教育全面国际化发展的转向
        一、美国高等教育国际化战略及全面国际化发展
        二、美国研究型大学全面国际化的组织策略与管理
        三、全面国际化发展激发美国研究型大学国际事务组织机构变革
    第二节 国际事务治理在美国研究型大学全面国际化中的地位与作用
        一、担负美国研究型大学走向“全球化大学”的新使命
        二、发挥美国研究型大学全面国际化组织机构的服务职能
第二章 美国研究型大学国际事务治理的组织机构设置
    第一节 美国研究型大学国际事务治理的组织结构
        一、大学战略规划为建立组织机构奠定制度基础
        二、高层次的国际化委员会引领高校全面国际化发展
        三、大学建立专门化的国际事务组织保障机构
    第二节 美国研究型大学国际事务治理的组织运行
        一、强有力的国际化领导统筹管理学校国际事务
        二、设立专门化的国际化管理机构保障国际化战略实施
        三、建立专业化专门化的国际事务管理团队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美国研究型大学国际事务治理的主要内容
    第一节 美国研究型大学国际化发展战略制定
        一、国际化是美国研究型大学战略规划的核心要素
        二、美国研究型大学国际化战略的制定体现共同治理的理念
    第二节 美国研究型大学国际化人才培养的教育与教学事务
        一、学生的国际化是课程国际化的根本动因
        二、开拓全球教育项目,构建国际化课程体系
        三、全面贯彻以“服务为本”的国际化治理理念
        四、以国际化人才培养提升学校的国际化声誉
    第三节 美国研究型大学国际化学术发展与研究事务
        一、全面开展教师合作与交流,促进教师的国际化发展
        二、设立全球或区域研究中心,促进国际化学术研究参与
        三、制定国际化学术发展政策,提供国际化项目资助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美国研究型大学国际亭务治理的基本机制
    第一节 美国研究型大学国际事务治理的动力机制
        一、全面国际化战略是学校国际事务治理的根本动力
        二、全面国际化发展制度激励是国际事务治理的内生动力机制
    第二节 美国研究型大学国际事务共同治理机制
        一、国际化战略制定过程中的共同治理机制
        二、国际化实践实施过程中多元共治的互动机制
        三、大学国际事务治理决策机制
    第三节 美国研究型大学国际事务资源保障机制
        一、大学全面国际化组织资源保障机制
        二、大学全面国际化发展资源配置保障机制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美国研究型大学国际事务治理案例研究
    第一节 杜克大学国际事务治理案例研究
        一、杜克大学全面国际化发展现状
        二、杜克大学国际事务治理体系
        三、杜克大学全面国际化发展国际事务治理的内容
        四、杜克大学“二维三级二元”共同治理结构
        五、杜克大学国际事务治理的特点
    第二节 密西根大学国际事务治理案例研究
        一、密西根大学国际化发展现状
        二、密西根大学国际事务治理体系
        三、密西根大学全面国际化发展共同治理的内容
        四、密西根大学国际中心的国际事务共同治理结构
        五、密西根大学国际事务治理的特点
第六章 结论与反思
    第一节 美国研究型大学国际事务治理的特征与经验
        一、多元化国际事务治理主体实现全面国际化发展的多元共治
        二、全面国际化影响因素良性互动促成高校主动推进国际化发展
        三、以扁平化的“矩阵型结构”保障国际事务治理的有效性
        四、“服务为本”的治理理念贯穿研究型大学多元化国际事务治理
    第二节 我国研究型大学国际事务治理的现实路径选择
        一、构建国际事务治理组织结构,提升我国研究型大学国际化内涵发展
        二、创建全面国际化的领导团队,形成共同参与、多元共治的治理主体
        三、坚持“服务为本”,建立高校国际事务治理多元协调互动机制
    第三节 研究不足与未来研究设想
        一、研究的可能创新之处
        二、研究的不足之处
        三、未来研究方向
参考文献
附录1: 美国国际教育协会授予的全面国际化获奖院校名单(2003-2018年)
附录2: 2018年U.S. News全美排名前100位大学
附录3: 卡内基分类Ⅰ类博士/研究型大学名单
附录4: 12所美国研究型大学世界四大大学排行榜中的排名
在读期间研究成果
致谢

(6)中国和主要极地国家极地科技体制研究及其启示(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引言
    1.2 研究背景
        1.2.1 从建设海洋强国到“一带一路”倡议
        1.2.2 极地“十二五”规划
        1.2.3 极地“十三五”规划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国内极地政策和极地战略
        1.3.2 国外极地研究概况
        1.3.3 国际极地研究现状
        1.3.4 主要极地科考国家制定极地政策和战略的依据
    1.4 研究的理论基础
        1.4.1 科技政策学
        1.4.2 科学学
        1.4.3 深化改革与创新驱动
        1.4.4 网络信息资源检索与分析
        1.4.5 海洋地缘政治与海洋强国
    1.5 研究目标和研究方法
第2章 美国极地科技体制研究
    2.1 美国的NSF与极地科考
        2.1.1 美国的南极研究
        2.1.2 美国的北极研究
    2.2 美国极地研究的文献统计分析
    2.3 美国极地科技体制的研究分析
    2.4 美国的极地科普教育
    2.5 近年来极地政策的新变化
第3章 俄罗斯极地科技体制研究
    3.1 俄罗斯的极地政策
    3.2 俄罗斯极地研究体系
    3.3 俄罗斯极地研究的文献统计分析
    3.4 俄罗斯的极地科普教育
    3.5 俄罗斯的极地科技体制研究分析
第4章 澳大利亚极地科技体制研究
    4.1 澳大利亚的极地事务发展概况
    4.2 澳大利亚南极科考现状
    4.3 澳大利亚极地研究的文献统计分析
    4.4 澳大利亚的极地科普教育
    4.5 澳大利亚的极地科技体制研究分析
第5章 其他国家极地科技体制研究
    5.1 英国极地科技体制的主要特点
    5.2 德国极地科技体制的主要特点
    5.3 加拿大极地科技体制的主要特点
    5.4 智利极地科技体制的主要特点
    5.5 日本极地科技体制的主要特点
    5.6 挪威极地科技体制的主要特点
    5.7 主要极地国家科技体制的特点
第6章 中国极地科技体制研究
    6.1 中国极地科考历程
    6.2 中国极地科考组织机构
    6.3 中国极地研究的文献统计分析
    6.4 中国的极地科普进展
    6.5 中国极地科技体制分析
    6.6 各国极地科技体制对中国的影响和启示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7.1 主要结论
    7.2 问题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取得的其他研究成果

(7)中国参与南极治理的国际合作战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目次
    一、中国参与南极治理的国际合作历程与实践
        (一)中国南极国际合作的历史与现状
        (二)中国参与南极治理的不足与困境
    二、中国参与南极国际合作的目的与意义
        (一)回应质疑、消除疑虑,创造有利的国际舆论
        (二)提升“话语权”,扩大南极“软存在”
    三、中国南极国际合作提升与拓展的路径
        (一)深度构建南极利益共同体
        (二)重视亚洲南极事务合作机制的建设
        (三)优先考虑参与南极科学考察和研究的合作
    四、结语

(8)美国南极政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论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问题与研究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综述
    三、基本理论和概念
    四、研究设计和思路
    五、论文框架
    六、研究方法
第一编 美国南极政策的历史轨迹
    第一章 美国南极政策的酝酿阶段(1820—1941)
        第一节19世纪美国对南极资源的发现和考察
        第二节 美国南极政策导向:占有南极领土
        一、美国“有效性占领”的南极政策倾向(1924—1939)
        二、美国“建设性占领”的南极政策倾向(1939—1941)
        第三节 南极条约网络形成前美国国家利益和南极政策
    第二章 美国南极政策的初步形成(1945-1963)
        第一节 美国国内关于“占有南极领土”的讨论部署
        一、美国对于“占有领土”的讨论
        二、国际冲突和矛盾使美国“占有南极领土”更为慎重
        三、美国军方在南极开展积极的考察活动
        第二节 美国的南极政策导向:“管理开发南极”
        一、国务院重申过去的活动保留主张权利
        二、美国南极政策NSC-21号文件
        三、美国就联合国托管南极方案的沟通
        第三节 美国在“占有南极领土”和“管理开发南极”的政策间平衡
        一、美国南极政策 NSC5424
        二、美国南极政策NSC5528
        三、美国南极政策NSC5715
        四、美国南极政策NSC5804
        五、美国南极政策NSC5905
        第四节 南极条约的签署
        一、苏联对签署南极条约的合作态度
        二、十二国对南极条约6月草案的协商
        三、美国确定了南极条约的最终立场
        四、南极条约成功签署
        五、回顾南极政策NSC5905及美国取得的成绩
        第五节 美国南极政策深刻嵌入南极条约体系(1961-1963)
        一、美国南极政策的指导方针
        二、美国维护条约运行实施南极视察
        三、美国试图推动成立南极秘书处
        四、美国保持在南极事务上的领导地位
        第六节 南极条约网络形成阶段美国国家利益和南极政策
    第三章 美国南极政策的探索(1964-1991)
        第一节 美国南极政策导向“保护南极环境”
        一、60年代初美国推动签署《南极动植物保护协议》
        二、70年代国家科学基金会由内而外推动南极环境保护政策
        三、70年代美国推动签署《南极海豹保护公约》和《南极海洋生物资源保护公约》
        第二节 美国南极政策导向“开发南极资源”
        第三节 美国南极政策导向从“开发南极资源”转向“保护南极环境”
        一、非政府组织的反对对美国南极政策的冲击
        二、协商国成员的反对对美国南极政策的挑战
        三、90年代美国签署《南极环境保护议定书》
        第四节 南极条约网络探索运行阶段美国国家利益和南极政策
    第四章 美国南极政策的发展(1992至今)
        第一节90年代之后美国南极政策所面临的挑战
        一、维系南极条约网络成员共同利益身份的挑战
        二、领土主张和资源的利益冲突对南极条约的威胁
        第二节 回顾南极政策提出调整思路
        第三节 南极条约网络发展阶段美国国家利益和南极政策
第二编 美国南极政策的理论探讨
    第五章 美国南极政策的制定机构、政策架构和运行机制
        第一节 美国南极政策制定过程中内部政治机构的角色和责任
        一、行政机构在美国南极政策制定过程中的角色和责任
        二、立法机构在美国南极政策制定过程中的角色和责任
        第二节 美国南极政策制定过程中非政府组织的角色和责任
        第三节 行政、立法机构及非政府组织三者之间的冲突与合作
    第六章 美国南极政策的性质、演变规律、原因和特点
        第一节 美国南极政策的性质
        第二节 美国南极政策的演变规律
        一、美国南极政策由主要国家利益指导
        二、美国南极政策由次要国家利益平衡
        第三节 美国南极政策的原因
        第四节 美国南极政策的特点
        一、政策追求趋向于国家利益和国际利益的融合
        二、政策制定过程趋向于平衡性和延续性
        三、美国南极政策与南极条约网络的深层嵌入关系
    第七章 南极的归属权与美国南极政策
        第一节 南极的领土归属权、资源开发使用权和决策管理权
        第二节 南极是全人类的共同继承财产
        第三节 美国南极政策的影响及未来展望
结语
致谢
参考文献
附件

(9)南极资源治理与中国参与 ——基于自主治理理论的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第一节 问题的提出与研究意义
        一、南极资源治理的现实背景
        二、研究意义
    第二节 文献回顾与述评
        一、公共资源治理的文献回顾和述评
        二、南极资源治理研究的文献述评
    第三节 研究目的、思路和方法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思路
        三、研究方法
    第四节 本文的结构安排及主要创新点
        一、本文的结构安排
        二、本文主要创新点
第二章 分析的路径:分析单位和理论基础
    第一节 分析单位:具有“政治人”属性的国家
        一、“经济人”假设的基本内涵
        二、“政治人”假设:利己与利他的结合
        三、国家的基本行为特点
    第二节 公共资源的经济学分析
        一、公共资源的基本内涵与性质
        二、“公地悲剧”理论阐释
        三、“公地悲剧”的解决路径
    第三节 自主治理的情境分析
        一、资源的占用者及其行为影响因素
        二、占用者之间集体行动的难题
        三、自主治理情境中规则与制度
    第四节 自主治理理论在南极资源治理中的适用性
        一、各主权国存在相互依存的关系并具有广泛的共同利益
        二、南极资源治理处于无政府状态,缺乏外部权力管制
        三、参与南极资源治理的国家数量有限
第三章 南极资源及其性质
    第一节 资源的内涵与外延
    第二节 南极的自然资源概述
        一、生物资源
        二、能源和矿产资源
        三、淡水资源
    第三节 南极自然资源的性质
        一、南极“主权”说
        二、全球公域说
第四章 南极资源治理的制度环境
    第一节 制度环境与南极资源治理的关系
    第二节 南极资源治理的国际非正式制度环境
        一、南极治理价值取向的历史变迁
        二、资源治理导向——南极治理价值取向的未来转型
    第三节 南极资源治理的国际正式制度环境
        一、宪法层次的制度
        二、集体选择层次的制度
        三、操作层次的制度
        四、南极条约体系对我国参与南极资源治理的影响
    第四节 南极资源治理的国内制度环境
        一、国内非正式制度环境
        二、国内正式制度环境
第五章 南极资源自主治理的制度安排
    第一节 南极资源自主治理的本质及基本要素
    第二节 南极资源自主治理的动力机制
        一、内生动力
        二、外生动力
    第三节 南极资源治理现状及目标
        一、南极资源治理的现状
        二、南极资源治理的目标
    第四节 实现南极资源自主治理的挑战
        一、来自对南极法律性质认识的分歧上的挑战
        二、来自利益分配制度构建的挑战
        三、来自建立违规制裁制度的挑战
    第五节 实现南极资源自主治理的基本路径
        一、界定南极资源的边界与存量,编制南极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
        二、建立参与南极资源治理的准入机制,建立南极信用评级制度
        三、改造南极国际组织,强化参与南极资源治理的权威和能力
        四、构建民主参与的制度框架,保障南极资源的公平分配
        五、建立违规行为的分级惩罚机制和冲突解决机制
第六章 中国参与南极资源治理的政策选择
    第一节 中国参与南极资源治理的政策目标
        一、中国参与南极资源治理的短期目标
        二、中国参与南极资源治理的远期目标
    第二节 南极资源治理的国外经验借鉴
        一、南极立法的国外经验借鉴
        二、南极科学考察的国外经验借鉴
        三、南极环境保护的经验借鉴——来自英国的实践
    第三节 我国参与南极资源治理的政策建议
        一、开辟多元渠道,凝聚各方力量,强化我国南极资源制度供给能力
        二、主动加强沟通,传递中国理念,积累与国际社会之间的可信承诺
        三、履行南极义务,强化相互监督,推动南极违规惩罚机制不断创新
结论与研究展望
    一、本文结论
    二、未来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攻博期间发表的科研成果目录
致谢

(10)南通渔业现代化研究(19272000)(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的缘起
    二、相关概念的界定
    三、研究综述
    四、研究方法与架构
    五、创新与不足
第一章 南通渔业现代化历史进程
    第一节 传统渔业在南通
        一、远古至明代以前的南通渔业
        二、明清时期的南通渔业
        三、民初北洋政府时期的南通渔业
    第二节 南京国民政府时期南通渔业现代化的初步展开与受阻
        一、渔业现代化的初步展开(1927~1937)
        二、渔业现代化的被迫中断(1938~1945)
        三、渔业现代化的被迫搁浅(1946~1949)
    第三节 解放后至改革开放前南通渔业现代化的再次起步与发展
        一、渔业现代化的再次起步(1949~1965)
        二、渔业现代化的一定发展(1966~1978)
    第四节 改革开放后南通渔业现代化的强势推进与加速
        一、渔业现代化的强势推进(1979~1986)
        二、渔业现代化的加速发展(1987~2000)
第二章 渔业生产的现代化
    第一节 张謇与我国近现代渔业生产的开启
        一、张謇与南通吕四渔业公司
        二、张謇与江浙渔业公司
        三、张謇为渔业生产现代化所作的其它努力
    第二节 近现代渔业生产工具的使用与革新
        一、渔船的使用与革新
        二、渔网具的使用与革新
    第三节 捕捞产业之兴衰与现代转型
        一、捕捞渔业的兴盛与困境
        二、捕捞渔业发展的受阻
        三、捕捞渔业的恢复与初步发展
        四、海洋捕捞的继续推进与淡水捕捞的下滑
        五、捕捞渔业的产业化发展与调整
        六、捕捞产业的加速发展与转型
    第四节 养殖渔业的兴起与产业化
        一、淡水养殖渔业的兴起
        二、淡水养殖的恢复发展与海水养殖的起步
        三、养殖渔业的整体推进
        四、养殖渔业的突飞猛进
        五、养殖渔业发展的产业化
    第五节 水产品保鲜与加工业之演进
        一、传统的水产品保鲜与加工技术
        二、水产品保鲜与加工业在传承中的新进展
        三、水产品保鲜与加工业的规模化和产业化
    第六节 水产品销售与贸易方式的嬗变
        一、水产品销售与贸易的鱼行主导化
        二、水产品销售与贸易的国营化
        三、水产品销售与贸易的市场化
第三章 渔民生活与观念的变化
    第一节 渔民的生活
        一、渔民生活处境的变迁
        二、渔民权益维护与保障的“虚实之变”
    第二节 渔民的教育与社会地位
        一、渔民教育的注重与提升
        二、渔民社会地位的变迁
    第三节 渔民的习俗与信仰
        一、渔民的生产习俗及变化
        二、渔民的生活习俗及变化
        三、渔民的信仰及变化
第四章 渔村与渔港的现代化建设
    第一节 南京国民政府时期无实质性建设的渔村与渔港
        一、对渔村的关注
        二、渔港建设进展甚微
    第二节 党和政府正式启动建设的渔村与渔港
        一、对旧时渔村的整治与初步建设
        二、渔港建设的正式启动与初具规模
    第三节 现代渔村与渔港建设的加速
        一、现代渔村(区)建设的迅猛推进
        二、现代渔港建设的加速
第五章 渔业管理的现代迈进
    第一节 渔业生产管理的现代迈进
        一、渔业生产管理组织机构的演变与完善
        二、渔业生产管理的制度建设
        三、渔业生产管理的运作模式变迁
        四、渔业生产管理中相关问题研究
    第二节 渔民与渔村管理的现代迈进
        一、渔民与渔村管理上的“四甲制”
        二、渔民与渔村管理上的保甲制
        三、渔民与渔村管理方式的嬗变及渔港管理的起步
        四、渔民与渔村(港)管理的改革及推进
第六章 南通渔业现代化的评价
    第一节 南通渔业现代化的地位与作用
        一、南通渔业现代化的地位
        二、南通渔业现代化的作用
    第二节 南通渔业现代化所呈现的特点与经验
        一、特点
        二、经验
结语
主要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论着目录
后记

四、国际协调南大洋多学科研究的新动向——关于参加SCAR南大洋研讨会的情况报告(论文参考文献)

  • [1]我国参与南极科学研究委员会:进程、挑战与应对[J]. 潘敏,胡荣.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2(01)
  • [2]《中国科学技术史》编撰策略与传播机制研究:书籍观念史视域中的李约瑟[D]. 马越. 山西大学, 2021(01)
  • [3]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维护南海主权权益研究[D]. 宋建欣. 吉林大学, 2020(08)
  • [4]耕海探洋(下)[J]. 许晨. 时代文学, 2019(05)
  • [5]全面国际化背景下美国研究型大学国际事务治理研究[D]. 马嵘. 南京师范大学, 2019(04)
  • [6]中国和主要极地国家极地科技体制研究及其启示[D]. 张禄禄.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2017(08)
  • [7]中国参与南极治理的国际合作战略研究[J]. 何柳. 武大国际法评论, 2016(02)
  • [8]美国南极政策研究[D]. 孙芳明. 外交学院, 2016(07)
  • [9]南极资源治理与中国参与 ——基于自主治理理论的分析[D]. 鲍文涵. 武汉大学, 2016(08)
  • [10]南通渔业现代化研究(19272000)[D]. 刘泓泉. 苏州大学, 2016(06)

标签:;  ;  ;  ;  ;  

南大洋多学科研究国际协调新趋势——SCAR南大洋研讨会参与报告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