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翻译的客观性和主观性

论翻译的客观性和主观性

一、简论翻译的客观性与主观性(论文文献综述)

王明树[1](2021)在《主观性/主观化视角下的典籍英译研究——以《孟子》英译为例》文中提出主观性是认知语言学中的一个重要范畴,是语言的一种特性,包含说话人对事物的评价和在话语中留下的"自我"印记。主观化则是指语言表现这种主观性而采用相应的结构形式或经历相应的演变过程。目前,主观性研究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1)说话人的视角;2)说话人的情感;3)说话人的情态。因此,本文主要从主观性所包含的视角、情感和情态三个主要维度出发,以《孟子》英译中的部分篇章为例,探讨译者在典籍英译中的主观性/主观化问题,旨在为典籍英译研究和实践提供一个新的视角。

董典[2](2021)在《文学翻译中的认知识解操作 ——以《麦克白》的五个汉译本为例》文中研究表明近年来,随着认知翻译学的蓬勃发展,翻译研究逐渐由对文本的关注转向对翻译过程的关注。翻译过程不再被简单地视为语言与语言之间的语码转换,而被看成是一种认知活动,是多个认知资源的参与过程。具体来讲,翻译过程是原作者与译者认知之间的互动,而译者的“认知”成为连接原文和译文的中介。这种认知层面的互动关系主要表现为原作者与译者认知识解的对等性,即译者从多个维度甄别原作者对特定场景和情节的认知识解方式,然后基于自身的识解在目标语中还原该场景和情节。已有不少学者从认知识解的角度研究翻译的对等问题,并提出了“主观性对等”“识解对等”“框架对等”“原型对等”等重要概念。但是,认知识解究竟包括哪些维度?哪些维度又与翻译密切相关?学界尚未达成共识。此外,以往研究提出的认知识解维度相对单一,缺乏更多“细颗粒度”的次维度。因此,对认知识解维度的划分还有待进一步深入。Langacker(2019)对认知识解的维度进行了重新界定,提出了视角、选择、突显、动态性和想象性五个维度,并在每个维度下设置了更加精细的次维度;这些维度与次维度构成了一个有机的结合体,共同影响并制约意义的动态构建。本研究基于Langacker(2019)对认知识解的最新界定,探讨文学翻译中的认知识解操作,并尝试回答以下问题:(1)作为认知识解过程的文学翻译包含哪些维度及次维度?(2)认知识解在文学翻译中是如何操作的?(3)文学翻译中的认知识解操作受到哪些因素的影响?本研究以莎士比亚的四大悲剧之一的《麦克白》为例,选择了该剧的五个汉译本,并以此为基础展开研究。研究结论如下:首先,翻译是一个认知识解过程,文学翻译涉及Langacker(2019)提出的视角、选择、突显、动态性和想象性五个认知识解维度,但在某些维度的次维度上,文学翻译的认知识解具有其特异性。其次,文学翻译中译者通过上述五个维度及次维度进行识解操作,具体表现为:视角是指人们观察事物时的时空维度与所持的立场与态度,它涉及主体与客体、台上与台下、观察格局以及参照点四个次维度。文学翻译中,译者基于自身所处时空维度和译者对原作者、原文、译文、目标语读者等的立场与态度,通过对主体-客观关系、图形-背景、视点及指称等的调整进行认知识解操作。对视角这一维度的分析,有助于降低译者在翻译过程中的偏见和先入之见的影响,使译者能最大限度地实现与原作者的认知识解对等。选择是指人们可以从不同方面来观察和描述某一事物或场景,包括详略度和侧显-基体两个次维度。文学翻译中,译者在原作者描述或观察原文特定场景或概念选择的基础之上,进行重新选择,以实现在目标语中尽可能还原源语文本表达的信息。译者的选择具体通过详略度、隐喻、转喻三个次维度的操作实现,主要体现在词汇和句子层面。选择这一维度的操作与交互主观性密切相关,即翻译就是原作者、译者和读者在交互关系网中的协调互动过程。突显是指注意的焦点。文学翻译中,译者往往会根据自己的不同识解选择突出部分内容,从而吸引目标语读者更多的注意力。不同的概念化主体对同一事物或事件会产生不同的认知,这使得不同的译者针对同一个文本会产出不同的译本。文学翻译中对“侧显-基体”“射体-界标”的不同选择,可以体现出译者认知识解方式的差异,进而可以表明译者对作品中人物的态度。动态性主要体现为对某一事件的心理扫描方式,即说话人为了描写特定事件而采用的一种构建情景的方式。从时间维度看,心理扫描可分为渐次扫描和总括扫描两种;从空间维度看,心理扫描可分为“中心-边缘”“上-下”“左-右”“远-近”“大-小”等不同方向的扫描方式。文学翻译中,译者在原文所表现的动态性基础上,为实现信息表达的准确性与完整性,会对动态性进行操作。比较不同译本,可以管窥不同译者在翻译过程中采取的不同动态性操作,从而揭示其认知识解方式的差异。想象性是指译者在对文本进行认知识解的过程中所发挥的认知想象,具体涉及引申、整合、分离和抽象能力四种基本心智能力。翻译中的引申能力包含抽象化引申和具体化引申;整合能力主要涵盖简约整合、镜像整合、单域整合和双域整合;分离是对无生命物体拟人化或者虚拟运动认知识解的语境分离与本意还原;抽象是保留概念特定方面的特征,进行图示化解读。这四种基本心智能力相互协同、共同作用,影响和制约着译者对文本的理解。第三,文学翻译中,译者通过视角、选择、突显、动态性和想象性及其次维度上的操作实现认知识解操作。翻译中的认知识解操作主要受译者所处社会文化、译者志趣、译者思维方式、目标语的语言与修辞、译文的文体类型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其最终目的是准确、完整地还原原文表达的信息,其结果是译者与原作者的识解对等或转换。本研究提出,翻译不只是语言与语言之间简单的“解码-再编码”过程,而是译者“认知”的结果,译者的“认知”成为原文与译文的中介。认知识解是译者“认知”的核心要素,影响并制约着译文的质量。但是原作者与译者在认知识解层面上的“完全对等”是很难实现的,译者所追求的目标应是通过认知识解操作尽可能地达到多个认知识解维度上趋近“对等”。本研究从认知识解的角度探讨文学翻译研究以及基于“认知识解维度”的翻译标准,阐明了认知识解分析对于文学翻译研究和评价的意义,这对进一步推进认知翻译学研究和文学翻译研究均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韩宗伯[3](2020)在《文化典籍着作《呻吟语》(部分章节)汉英翻译实践报告》文中研究指明本次翻译实践报告选择了吕坤编着的《呻吟语》一书,从中节选了四个章节作为本次翻译实践的原文本。《呻吟语》属于文化典籍类着作,书中以传统儒学思想为纲,体现了儒家自强不息的处世态度。文中出现了大量文化典籍类用词、文言文句式,因此译者在翻译过程中校准了大量术语的翻译,并在案例分析中以《呻吟语》中最常出现的四个术语——“气”、“理”、“心”和“道”,来分析术语的多元化翻译;而后译者还采用了意译法、增译法等翻译策略分析了句子的翻译方法,研究了典籍作品中的一特色句式——无逻辑主语句子的翻译,以及汉语情态意义的英译方法。此次翻译实践旨在为研究文化典籍类文本翻译提出相应参考。

宋秋莲[4](2018)在《博物馆陈列大纲中译英文本客观性探析——以广西民族博物馆陈列展览为例》文中提出博物馆陈列大纲的文化阐释功能,决定了其文本译文"创造性叛逆"的本质属性。通过对比分析互为表里的汉英双语与中西思维模式,再结合西方文本类型学理论与个人翻译工作实践,指出博物馆陈列大纲中译英文本须客观准确以保留原语文化内涵,因而要遵从正确使用第三人称和一般现在时及被动语态等译介原则。

李雨函[5](2018)在《汉语教师的主观性话语研究 ——基于Praat软件的实证分析》文中研究指明教师话语是指教师在第二语言课堂上为组织和从事教学所使用的语言,它不仅是组织教学和掌控课堂的工具,更是第二语言学习者的主要输入来源。教师话语对课堂教学质量影响深远,是检验教学成果的重要标准。与此同时,课堂中的教师话语具有表情和达意的双重功能,其表情功能最主要的体现就是教师话语中的主观性成分。主观性表达在汉语具有十分凸显的位置,如在语音、词汇及句法等方面均有体现。本文主要借鉴中外教师话语及主观性的相关研究成果,综合话语分析理论,以海外实际初级汉语课堂中的教师话语为研究对象对其进行分析和探究,通过问卷调查、访谈、教师案例分析与反思及课堂录音等多种形式,结合Praat语音分析软件对教师反馈语、教师话语策略及教师的课堂管理用语三个方面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在此基础上分析教师话语中主观性成分的具体体现,并探讨其对教学及师生关系的影响,从而提出改进实际初级汉语课堂教学效果的合理建议。本文所得出的数据和结论,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目前保加利亚索非亚私立中学初级对外汉语课堂中教师话语的真实情况,可以更有针对性地帮助今后的汉语教师尤其是新手汉语教师更好地认识和改进教师话语,从而更好地改善课堂教学效果、促进汉语教学的蓬勃发展。本文一共分为六章:第一章为绪论部分,简要概括了本文的研究背景、研究意义及研究思路。第二章为文献综述的部分,对当前国内外关于教师话语及主观性研究的相关情况进行了简要的梳理和概括。第三章是本文的研究设计部分,主要介绍了本研究的相关情况,如研究内容、研究对象、研究方法及研究工具等。第四章首先基于问卷调查的结果对教师主观性话语及其教学影响进行了概况分析,接着通过分析实际课堂录音的转写资料,从教师反馈语、教师话语策略及教师课堂管理用语三个方面进行实证研究。第五章则主要通过Praat语音分析软件得到的语图及相关数据对上述三个研究方面再次进行论证分析,以定量的方法来阐述汉语教师主观性话语带来的教学影响。第六章为结语,对全文进行总结,结合研究内容提出了相关的教学建议,同时也找到本文在研究过程中有待进一步完善的地方及对本研究范式应用前景的展望。

梁心爱[6](2017)在《“视域”理论下的译者主体性与客观性——以《双城记》原着及英译本为例》文中研究指明译者的地位近些年来显着提升,译者主体性也得到了极大的关注。论文以"视域"及其理论为基础,从文本的言内视域、言外视域和整体视域为视角,分析《双城记》两个中译本译者主体性和客观性因素对译本产生的影响,旨在探讨"视域"理论对翻译实践活动的启示作用。研究结果表明,"视域"理论下译者主体性与客观性呈现互动关系,对文本翻译活动具有一定的特殊意义。

高查清,钱晓红[7](2017)在《翻译批评的困境与对策》文中认为翻译事业的健康发展离不开翻译批评,翻译批评对于翻译实践的监督与指导,以及对于翻译理论建设都不可或缺。然而,当前的翻译批评却在指导思想、方法和效果诸多方面存在不尽人意之处。必须认清当前我国翻译批评中存在的一些突出问题,找出产生这些问题的根本原因。针对不同的文本类型,采用相应的评判标准。但任何时候忠实原则都是翻译须臾不可缺的灵魂。必须采取科学方法,开展卓有成效的翻译批评,促进翻译事业的发展。

高查清[8](2017)在《论译者忠实观教育与翻译人才培养》文中认为自上个世纪末起始,翻译理论界掀起了一股否定忠实之风。不少人以谈忠实为耻,说“叛逆”为荣,似乎不说“叛逆”就不“学术”,不行“叛逆”就非“翻译”。从本质上说,翻译就是用一种语言或文字忠实地表达出另一种语言或文字所说或写的内容,其终极目的是要完成基于不同文化背景的言语之间的沟通,促成双方相互了解。在这种情况下,任何对于源语信息的扭曲或损伤,都会影响交流的质量和效率,甚至导致交际失败。职是之故,翻译过程中对于原文本的忠实至关重要。不管是研究翻译理论还是从事翻译实践,都离不开对忠实翻译原则的理解、把握和坚持。从某种意义上说,忠实翻译原则乃马之缰、船之舵。有了它,翻译才有一定的参照标准,译者也才有一定的追求方向;反之,如果没有或者否定忠实翻译原则,那么,翻译实践势必变成了译者自行其是、随心所欲的实验场甚至游乐场,读者也根本无法知道自己所阅读的所谓“译作”中哪句话为作者所说、哪句话乃译者杜撰,到最后,可能连作者的“真话”读者都难信其真了。这不仅仅是读者的不幸,更是译者乃至翻译本身的不幸。所以,对一定忠实翻译原则的遵循与坚守是一件必然也是必须之事。“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译文质量的高低,译文是否忠实于原文,说到底还是要取决于译者,所以,对于译者正确的忠实观教育,是保证翻译质量、发展翻译事业的源头和起点。在翻译教学中,必须让译者明白,不管是从翻译的本质和功用来说,还是从伦理和目的的角度来看,忠实是翻译的生命线,是翻译须臾不可离的灵魂。不管是文学文本还是非文学文本,不管是“归化”翻译法还是“异化”翻译法,不管译者如何发挥其主体性,都始终不能丢开“忠实”这一根本原则。抛开忠实,就等同于否定翻译本身。正因如此,在跨文化教育交流日益频仍且成为教育领域一种常态的今天,作为培养翻译人才的学校和所有外语教育工作者,为了促进翻译事业的健康发展,必须要关注翻译活动对于“忠实”原则的遵循与坚守,必须要在翻译人才教育培养的源头和起点加强译者忠实观教育。这也是撰写本文的主因。文章导论部分主要陈述选题缘由及研究意义,对有关概念进行界定,梳理了与该研究关系密切的文献并分析相关研究的历史与现状,阐明了作者的研究思路、运用理论及研究方法。第一章“正确认识翻译本质是译者忠实观教育的基础”从翻译的本质、功用谈起,以翻译史上出现的文质之争、直译意译之争等重大争论皆因译文是否忠实而起为例,教育译者忠实乃翻译的本质要求。第二章“译者伦理与译者忠实观教育”从译者伦理的角度,教育译者作为“中间人”,有忠实传达委托人信息的义务。虽然在翻译实践中,译者有时要面临忠实于作者、读者、委托人,或者是自己翻译理想的选择,但从根本上说,这几者之间并非非此即彼的对立关系,而是协调一致的关系。“归化”与“异化”翻译方式同样也是辩证统一,只要秉持忠实原则,二者之间就可以相互促进。第三章“加强译者的文’本’意识教育”论述了不同性质的文本对于忠实翻译的不同要求(比如文学性文本要求译出文本中的“美”,而非文学性文本则对译文的准确性有着更高的要求),从文本特征的角度教育翻译人才要以“文(本)”为“本”,树立正确的“文本意识”,培养熟练分析文本类型并将不同文本的不同特点体现于译文之中的能力。第四章“培养翻译人才妥善应对翻译环境的能力”阐释了影响忠实翻译的文本外因素,说明政治、民族、文化、宗教等意识形态方面的因素会对忠实翻译产生直接或间接的影响,教育译者要排除外界干扰,坚持自己的道德底线,追求自己的翻译理想,拒绝做“线牵木偶”。第五章“译者须正确认识并合理发挥其主体性”从分析译者主体性的本质入手,批驳国内外一段时间以来对于译者主体性的一些错误认识,重点驳斥翻译理论界宣扬“叛逆”思想的相关论调,论证它们对于翻译的危害,教育译者要正确理解并合理发挥自身的主体性,为忠实翻译服务。第六章“培养翻译人才的批评与自我批评精神”从翻译批评的角度,论证了翻译批评对于忠实翻译的保障作用。忠实翻译不能完全依靠译者的自觉性,而是要有健康、严肃的翻译批评,要在翻译界形成一种批评氛围。教育译者不仅要虚心、诚恳地接受翻译批评,并且也要积极地参与翻译批评,惟其如此,忠实翻译才能步入良性循环。结语部分主要是对译者忠实观教育进行总体性的归纳总结,肯定正确的翻译忠实观对于翻译理论与实践、对于翻译事业、对于译者教育与成长的重要价值,并对如何更好地进行译者忠实观教育提出个人的思考和建议。

马纳克[9](2017)在《阐释学视角下的《坛经》英译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佛教传入中国后,经历了漫长的中国化过程,逐步融汇了中国道家、儒家思想而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源头。随着文化交往越来越频繁,中国化的佛教文化又逐步走出国门,走向全世界。禅宗作为中国佛教文化的重要一支,其经典文献《坛经》早被翻译成英文,为世界不少文化所了解。在“中国文化走出去”的当代语境下,从哲学阐释学的视角对其英译进行个案研究,将为汉语佛典英译带来有益的启示。首先,运用文献搜集法,梳理了《坛经》的英译历史,结合语言、文化、社会发展线索对不同阶段的英译特点进行了归纳总结。经研究发现,《坛经》众多译本的出现,恰恰反映了不同历史时期文化交往的需求,不同译本代表不同的阐释立场和阐释形态,典籍的多译本传播有利于文化传播和交流。其次,运用阐释学的视角,通过对《坛经》多个译本的文本分别从词汇、语句、偈颂等几个方面进行比读阐释,也即抓住阐释学的“理解”这个前提,以“言说”为分析的起点,对翻译中涉及的语言层面的翻译技巧和原则进行了评析,并总结了在翻译佛禅典籍时可以采取的方法和原则。在典籍翻译实践中运用这些方法与原则可以更全面地传递中国文化意象和中国禅宗思想,达到文化之间的“理解”。第三,通过考察《坛经》的译本,我们发现除了文本层面的因素之外,译文还受到了译者文化身份的影响,因此,本研究试图通过五位《坛经》译者文化身份的考察,解释多译本背后的“主体性”因素。《坛经》译者的不同文化身份体现出文化交往过程中,作为阐释者的译者所扮演的一种文化互动建构角色:一方面译者在与《坛经》文本的交往中得到一种身份的建构,另一方面,译者的译本也是对其所处的文化语境的一种建构,这就是本研究要强调的不同译者的不同译本合作构建了文化交往与互动,促进了世界整体文化的发展,而这一翻译活动的内涵正突显出文化交往活动中的“人”这一重要核心,这与阐释学的精神是一致的。第四,作为一种阐释活动的翻译,除了文本、译者之外,还有语境因素也是影响译本形态和文化传播效果的重要方面。就禅宗典籍翻译而言,首先要考虑接受国,其次还要考虑当前中国禅宗文化的发展和中国文化走出去的大战略,这一外一内两大语境也对阐释活动影响巨大。最后,文章总结了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代表的禅宗思想在对外传播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归纳了中国佛教典籍对外传播的可能途径,定位了翻译在传统文化传播中的作用和发展方向,从而使翻译工作更快速有效地服务于中华文化的传播,促进中西宗教文化交往,增强不同文明间的理解和互信,提升中国文化软实力。

陈卉,高黎平[10](2016)在《从语言哲学的视角看翻译的客观性与不确定性》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从语言哲学出发,通过蒯因的翻译不确定性论题看翻译的客观性与不确定性,批判传统及解构主义翻译观过度强调其中之一,据此提出一种以翻译意义为依据、既具有客观性又能容纳不确定性的新翻译观。首先,理清翻译的客观性与不确定性的概念,指出翻译不确定性对传统翻译观的挑战。其次,阐明翻译的客观性与不确定性之间忠实与放纵、不变与万变以及整体与局部的关系。最后,论证翻译是不确定性在客观性基础上趋于确定的动态过程。

二、简论翻译的客观性与主观性(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简论翻译的客观性与主观性(论文提纲范文)

(1)主观性/主观化视角下的典籍英译研究——以《孟子》英译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
2. 语言的主观性与主观化
3. 典籍英译中的主观性与主观化
    3.1 视角与典籍英译
    3.2 情感与典籍英译
    3.3 情态与典籍英译
4.结语

(2)文学翻译中的认知识解操作 ——以《麦克白》的五个汉译本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对象和语料来源
    1.3 研究问题和研究方法
    1.4 研究意义
    1.5 论文结构
第2章 文献综述
    2.1 引言
    2.2 认知翻译学研究
        2.2.1 认知翻译学的理论研究
        2.2.2 认知翻译学的实证研究
    2.3 认知识解与文学翻译研究
        2.3.1 文学翻译中的识解
        2.3.2 文学翻译中的主观性
    2.4 《麦克白》汉译研究
    2.5 小结
第3章 理论基础
    3.1 引言
    3.2 认知翻译学
    3.3 认知识解及其维度
    3.4 文学翻译中的认知识解对等
    3.5 小结
第4章 视角与翻译
    4.1 引言
    4.2 视角的界定
        4.2.1 认知识解理论中的视角
        4.2.2 视点与焦点
    4.3 翻译中的视角操作
        4.3.1 主-客体关系操作
        4.3.2 视点操作
        4.3.3 参照点操作
    4.4 翻译中视角操作的影响因素
        4.4.1 文化因素
        4.4.2 文体因素
        4.4.3 译者志趣因素
    4.5 小结
第5章 选择与翻译
    5.1 引言
    5.2 选择的界定
        5.2.1 详略度
        5.2.2 隐喻和转喻
    5.3 翻译中的选择操作
        5.3.1 详略度操作
        5.3.2 隐喻与转喻操作
    5.4 翻译中选择操作的影响因素
        5.4.1 社会因素
        5.4.2 译者志趣因素
    5.5 小结
第6章 突显与翻译
    6.1 引言
    6.2 突显的界定
        6.2.1 侧显与基体
        6.2.2 射体-界标关系
    6.3 翻译中的突显操作
        6.3.1 侧显操作
        6.3.2 射体-界标关系操作
    6.4 翻译中突显操作的影响因素
        6.4.1 文体因素
        6.4.2 译者志趣因素
        6.4.3 思维方式因素
    6.5 小结
第7章 动态性与翻译
    7.1 引言
    7.2 动态性的界定
        7.2.1 时间维度心理扫描
        7.2.2 空间维度心理扫描
    7.3 翻译中的动态性操作
        7.3.1 时间维度的心理扫描操作
        7.3.2 空间维度的心理扫描操作
    7.4 翻译中动态性操作的影响因素
        7.4.1 文化因素
        7.4.2 译者志趣因素
    7.5 小结
第8章 想象性与翻译
    8.1 引言
    8.2 想象性的界定
    8.3 翻译中的想象性操作
        8.3.1 引申操作(抽象化,具体化)
        8.3.2 整合操作
        8.3.3 分离操作
        8.3.4 抽象操作
    8.4 翻译中想象性操作的影响因素
        8.4.1 语言因素
        8.4.2 文化因素
        8.4.3 修辞因素
        8.4.4 译者志趣因素
    8.5 小结
第9章 结论
    9.1 研究发现与启示
    9.2 研究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3)文化典籍着作《呻吟语》(部分章节)汉英翻译实践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任务描述
    第一节 原文题材与体裁分析
        一、题材分析
        二、体裁分析
    第二节 翻译目的与意义
        一、翻译目的
        二、翻译意义
第二章 译前准备
    第一节 文献综述
        一、相关翻译研究文献述评
        (一)国内相关翻译研究文献述评
        (二)国外相关翻译研究文献述评
        二、相关翻译实践成果述评
    第二节 准备事项
        一、工具、参考文献的准备
        二、平行文本的选择与分析
        三、翻译策略的选择
    第三节 实施计划
        一、翻译及撰写计划
        二、应急预案
第三章 翻译执行情况
    第一节 翻译过程
        一、术语表制定
        二、翻译过程执行概述
        三、翻译过程监控策略
    第二节 译后事项
        一、译文审校
        (一)自我校对
        (二)他人校对
        二、译文评价
        (一)自我评价
        (二)同学互评
        (三)导师评价
第四章 案例分析
    第一节 术语的多元化翻译
        一、术语“气”的翻译
        (一)将“气”翻译为Qi
        (二)将“气”翻译为Gas
        (三)将“气”翻译为Temperament
        (四)将“气”翻译为Spirit
        (五)将“气”翻译为Manner
        二、术语“理”的翻译
        (一)将“理”翻译为Theory
        (二)将“理”翻译为Principle
        (三)将“理”翻译为Reasons and facts
        (四)将“理”翻译为Sense
        三、术语“心”的翻译
        (一)将“心”省译
        (二)将“心”翻译为Heart
        (三)将“心”翻译为Aspiration
        (四)将“心”翻译为Mind
        (五)将“心”翻译为Thought
        四、术语“道”的翻译
        (一)将“道”省译
        (二)将“道”翻译为Dao
        (三)将“道”翻译为Attitude
        (四)将“道”翻译为Understand
    第二节 情态意义的翻译
        一、情态意义与客观性
        二、汉语情态意义的英译
        (一)情态动词的规避
        (二)情态动词的使用
    第三节 无逻辑主语句子的翻译
        一、无逻辑主语句之补充主语
        二、无逻辑主语句之非限定小句
第五章 翻译实践总结以及结论
    第一节 翻译实践收获总结
    第二节 回看翻译实践不足
参考文献
附录1 :原文、译文
附录2 :平行文本
附录3 :术语表
致谢

(5)汉语教师的主观性话语研究 ——基于Praat软件的实证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致谢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3 本文的研究思路
第二章 文献综述
    2.1 关于教师话语研究的文献综述
        2.1.1 教师话语的概念界定
        2.1.2 国外关于教师话语研究的文献综述
        2.1.3 国内关于教师话语研究的文献综述
    2.2 关于主观性研究的文献综述
        2.2.1 主观性的概念界定
        2.2.2 国外关于主观性的研究综述
        2.2.3 国内关于主观性的研究综述
第三章 研究设计
    3.1 研究内容
    3.2 研究对象
    3.3 研究方法
        3.3.1 会话分析法
        3.3.2 案例分析法
        3.3.3 问卷调查法
        3.3.4 访谈法
    3.4 研究工具
    3.5 语料转写说明
第四章 初级对外汉语课堂中的教师主观性话语调查与分析
    4.1 基于问卷调查中教师主观性话语的教学影响概况分析
        4.1.1 数据收集
        4.1.2 数据分析
    4.2 初级对外汉语课堂中的教师主观性话语实证研究
        4.2.1 实际课堂中教师主观性话语研究的具体问题
        4.2.2 教师反馈语中的主观性成分分析与讨论
        4.2.3 教师话语策略中的主观性成分分析和讨论
        4.2.4 教师课堂管理用语中的主观性成分分析与讨论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初级对外汉语课堂中教师主观性话语及其教学影响
    5.1 教师反馈语中的主观性成分及其教学影响
        5.1.1 正反馈
        5.1.2 负反馈
    5.2 教师话语策略中的主观性成分及其教学影响
        5.2.1 语音调整策略
        5.2.2 换述策略
        5.2.3 语码转换策略
        5.2.4 直接告知答案策略
    5.3 教师课堂管理用语中的主观性成分及其教学影响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语
    6.1 结论与意义
    6.2 启示与建议
        6.2.1 教师反馈语方面
        6.2.2 教师话语策略方面的启示
        6.2.3 教师课堂管理用语方面的启示
    6.3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1: 问卷调查
附录2: 访谈大纲
附录3: 语音附录详解

(6)“视域”理论下的译者主体性与客观性——以《双城记》原着及英译本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一“视域”理论下的译者主体性与客观性
二从“视域”理论下的译者主体性与客观性看《双城记》的两个中译本
    (一) 译者主体性与文本“言内视域”
    (二) 译者主体性与文本“言外视域”
    (三) 译者主体性与文本“多度视域”的复式映射
三“视域”理论下译者主体性与客观性对文本翻译活动启示
结语

(7)翻译批评的困境与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一、当前翻译批评中存在的问题
二、标准可以灵活, 要求不能放松
     (一) 文学文本和非文学文本评判标准有不同侧重
     (二) 文本的评价标准可以不同, 但对译文忠实性的要求不能放松
     (三) 翻译标准可为翻译批评标准提供参考
三、翻译批评的方法与对策

(8)论译者忠实观教育与翻译人才培养(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起及研究意义
        (一) 选题缘由
        (二) 研究价值
    二、相关概念界定
    三、文献综述
    四、理论工具与研究方法
        (一) 理论工具
        (二) 研究方法
第一章 正确认识翻译本质是译者忠实观教育的基础
    第一节 翻译的本质
        一、翻译的概念
        二、“翻译就是翻译”
        三、忠实是翻译的本然要求
    第二节 文质之争乃“形”“义”之争
        一、文质之争的缘起
        二、文质之争的本质
    第三节 直译、意译与忠实原作之辨
        一、直译、意译之界定及争论
        二、逐字译、字面译与直译都必须以忠实为准绳
        三、翻译层次论与“直译”“意译”之调和
        四、“信、达、雅”须以“信”为先
第二章 译者伦理与译者忠实观教育
    第一节 伦理与翻译伦理
        一、伦理
        二、翻译伦理与译者伦理
        三、对译者的忠实伦理教育是提高翻译质量的思想保证
    第二节 “忠实”与“叛逆”的博弈
        一、忠实历来是译者的追求
        二、应该抵制翻译中叛逆思想及行为
    第三节 忠实取向对翻译行为的影响
        一、作者取向
        二、读者取向
        三、委托人取向
        四、译者取向(理想取向)
    第四节 归化与异化—忠实取向的不同选择
第三章 加强译者的文“本”意识教育
    第一节 文本乃翻译之“本”
        一、何谓文本
        二、文本内涵的“异化”与回归
        三、已译文本与待译文本
    第二节 体裁(文体)与忠实翻译的关系
        一、体裁的内涵
        二、体裁的分类
        三、体裁与文体、风格
        四、文本体裁分析对于翻译的价值
    第三节 服务于翻译的文本分类
        一、以主题/话题为标准划分的文本类型
        二、以文本的功能为标准划分的文本类型
    第四节 文学文本和非文学文本的特点及翻译
        一、文学文本的特点与翻译
        二、非文学文本的特点与翻译
        三、区别对待两类文本的翻译
        四、忠实翻译没有“特区”
第四章 培养翻译人才妥善应对翻译环境的能力
    第一节 翻译不仅仅是单纯的语符转换
    第二节 翻译相关方对翻译进程的影响
        一、委托人的“指挥”与赞助人的“召唤”
        二、读者的审美和阅读偏好
    第三节 影响译者的目的语交际环境因素
        一、意识形态的概念
        二、政治因素的“遥控”
        三、民族主义对翻译活动的影响
        四、民族文化是翻译的“滤网”与“染色剂
        五、宗教信仰的另类“投射”
    第四节 译者不是线牵木偶
        一、语言文学“规范”不能丢
        二、明于“权”者不以物害己?
第五章 译者须正确认识并合理发挥其主体性
    第一节 译者的角色
        一、译者角色在中国
        二、译者角色在西方
        三、译者身份与社会地位
    第二节 译者主体性及其与译者忠实观的碰撞
        一、主体性释义
        二、译者主体性
        三、译者丧失主体性了吗
        四、“译者主体性”有别于“译者主体性研究”
        五、如何看待译者主体性
        六、“叛逆”不是译者主体性的表现
        七、“译者主体性”取决于个体自身的努力
        八、发挥“译者主体性”不等于鼓励译者“显形”
        九、解构主义否定不了忠实之于翻译的价值
    第三节 发挥译者主体性的保障因素
        一、提高翻译能力是充分行使译者主体性的技术保障
        二、树立忠实翻译观是正确行使译者主体性的思想保障
第六章 培养翻译人才的批评与自我批评精神
    第一节 忠实翻译需要翻译批评
        一、翻译批评的必要性与紧迫性
        二、翻译批评概念的内涵
        三、翻译批评的任务、目的、价值和功能
        四、翻译批评所处的困境及其出路
    第二节 翻译批评主体之争
        一、普通读者批评
        二、专家批评
        三、译者批评
    第三节 译者应主动接受和积极参与翻译批评
结语必须坚持和加强对翻译人才的译者忠实观教育
参考文献
致谢

(9)阐释学视角下的《坛经》英译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论
    0.1 研究缘起
    0.2 研究目标
    0.3 研究内容
    0.4 研究方法
    0.5 研究意义
第一章 《坛经》英译研究背景
    1.1 惠能及其《坛经》
        1.1.1 惠能生平
        1.1.2 《坛经》版本
        1.1.3 《坛经》的禅法特点
    1.2 《坛经》英译及其研究
        1.2.1 《坛经》英译本总览
        1.2.2 《坛经》英译研究综述
    1.3 《坛经》英译研究的阐释学视角
        1.3.1 阐释学的基本思想
        1.3.2 阐释学与翻译研究
        1.3.3 阐释学视角下的佛经英译
第二章 《坛经》英译文本阐释学解读
    2.1 《坛经》的主要特点及英译要点分析
        2.1.1 宗宝本《坛经》的主要特点
        2.1.2 《坛经》英译的要点分析
    2.2 《坛经》词汇的理解与翻译
        2.2.1 《坛经》文化负载词英译评析
        2.2.2 佛禅词汇的翻译原则
    2.3 《坛经》语句的理解与翻译
        2.3.1 《坛经》语句英译评析
        2.3.2 佛禅语句的翻译原则
    2.4 《坛经》偈颂的理解与翻译
        2.4.1 偈颂英译评析
        2.4.2 偈颂的翻译原则
第三章 《坛经》英译者文化身份阐释学解读
    3.1 译者文化身份
    3.2 《坛经》英译者文化身份考察
        3.2.1 禅宗护法者—黄茂林
        3.2.2 禅宗学术传播者—杨波斯基
        3.2.3 佛经译场组织者—宣化上人
        3.2.4 禅宗修行者—比尔·波特
        3.2.5 禅宗文化信息传递者—蒋坚松
    3.3 译者文化身份的阐释学分析
        3.3.1 译者文化身份与主体间性
        3.3.2 译者文化身份与理解的历史性
        3.3.3 译者文化身份与“视域融合”
    3.4 译者在跨文化经典阐释中的文化建构
        3.4.1 文化建构的互动模式
        3.4.2 佛禅典籍翻译与文化建构
        3.4.3 译者文化身份认同与文化建构
第四章 《坛经》英译语境阐释学解读
    4.1 《坛经》英译的语境
        4.1.1 翻译的语境因素
        4.1.2 《坛经》英译语境历时描述
    4.2 佛禅典籍英译的当代语境
        4.2.1 佛禅文化的海外语境
        4.2.2 佛禅文化的中国语境
    4.3 当前语境下对佛禅典籍翻译的思考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四、简论翻译的客观性与主观性(论文参考文献)

  • [1]主观性/主观化视角下的典籍英译研究——以《孟子》英译为例[J]. 王明树. 语言、翻译与认知, 2021(01)
  • [2]文学翻译中的认知识解操作 ——以《麦克白》的五个汉译本为例[D]. 董典. 西南大学, 2021(01)
  • [3]文化典籍着作《呻吟语》(部分章节)汉英翻译实践报告[D]. 韩宗伯. 黑龙江大学, 2020(05)
  • [4]博物馆陈列大纲中译英文本客观性探析——以广西民族博物馆陈列展览为例[J]. 宋秋莲. 民博论丛, 2018(00)
  • [5]汉语教师的主观性话语研究 ——基于Praat软件的实证分析[D]. 李雨函. 北京外国语大学, 2018(09)
  • [6]“视域”理论下的译者主体性与客观性——以《双城记》原着及英译本为例[J]. 梁心爱. 湖南科技学院学报, 2017(07)
  • [7]翻译批评的困境与对策[J]. 高查清,钱晓红. 河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7(02)
  • [8]论译者忠实观教育与翻译人才培养[D]. 高查清. 华中师范大学, 2017(07)
  • [9]阐释学视角下的《坛经》英译研究[D]. 马纳克. 湖南师范大学, 2017(03)
  • [10]从语言哲学的视角看翻译的客观性与不确定性[J]. 陈卉,高黎平. 外语学刊, 2016(04)

标签:;  ;  ;  ;  ;  

论翻译的客观性和主观性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