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脉汤治疗静脉炎、血管炎32例临床观察

通脉汤治疗静脉炎、血管炎32例临床观察

一、通脉饮治疗静脉炎、脉管炎32例临床观察(论文文献综述)

王品一[1](2020)在《血栓闭塞性脉管炎中医证治的临床舌象分析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血栓闭塞性脉管炎(Thromboangiitis obliterans,TAO),是一种节段性、非动脉硬化性、炎症性、阻塞性疾病,主要累及四肢远端中小血管、神经等,因此多见下肢血管发病。由于血管节段性、非化脓性炎症的存在伴腔内血栓形成,导致管腔阻塞引起肢体缺血而产生缺血性疼痛,可引起溃疡、坏疽,甚至导致截肢。血栓闭塞性脉管炎的治疗较为棘手,预后不良,临床用药种类有限,外科干预存在局限性。中医在治疗本病方面积累了一定的经验,诊治核心以辨证论治为基础,局部与整体合参,内外结合遣方施药,为患者制定个体化治疗方案。作为辨证论治重要依据之一的中医舌诊,因为其直观性、与脏腑经络的密切联系性,一直被临床医家所重视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但目前TAO与中医舌象之间的变化关系无具体临床研究,如何结合中医舌诊,有效预治血栓闭塞性脉管炎、降低肢体坏死、截肢率,将成为本病在中医药诊治方面的重要内容。研究目的:(1)对TAO患者一般临床资料的分布特点比较分析;(2)TAO患者在中医舌象上具有哪些共性特点;(3)将舌象特点与TAO患者临床资料交互分析,发掘其临床意义。研究方法:以2013年1月至2020年1月期间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医院、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山西益康脉管炎医院三家诊疗中心(包含门诊和病房)诊断为TAO的患者为研究对象。采集患者的四诊信息,重点为舌象,还要记录包含发病年龄、临床分期、烟龄量化诊断等在内的一般临床资料,并建立电子和纸质病例数据库,邀请血管科专家进行甄别并比对,通过描述性分析来统计不同舌象特征的分布特点。研究结果:①85例TAO患者中,发病年龄平均在48.19±11.89岁,且男性(83例)明显多于女性(2例)P<0.05,吸烟史TAO患者烟龄平均为23.42±12.48年,36.47%吸烟TAO患烟龄在21年~30年之间;TAO患者职业类别前两位为:工业生产类占37.65%,农林生产类占24.71%。②85例TAO患者中,中医辨证分型计数排序依次:脉络血瘀>脉络寒凝>脉络湿热>气血两虚>脉络瘀毒;临床Fontaine分期计数排序依次:Ⅳ期>Ⅲ期>Ⅱ期,其中Ⅳ期患者按坏死分级计数排序:一级>二级>三级。③85例TAO患者舌象占比排序,舌色:紫舌31.76%>淡红舌21.18%>青舌20.00%>红舌17.65%>淡白舌8.24%>绛舌1.18%;舌形:裂纹舌44.71%>胖大舌18.82%>瘦薄舌15.29%>齿痕舌10.59%>点刺舌4.71%>苍老舌3.53%>娇嫩舌2.35%;苔色:白苔62.35%>黄苔36.47%>灰黑苔1.18%;苔形:薄苔44.71%>厚苔31.76%>偏苔5.88%>少苔15.29%;苔质:腻苔62.00%>燥苔29.41%润苔16.47%>腐苔12.94%>滑苔3.53%>剥苔2.35%;舌下络脉:正常60.00%>异常40.00%。④85例TAO患者临床资料与舌象资料交互对比:在随着患者Fontaine分期的加重和量化诊断等级的上升,重要舌象资料的舌象异常率也呈增加趋势,二者整体趋势呈正相关。⑤烟龄不同组别在Papa评分上存在显着差异,P<0.05(校正后),具有统计学意义。研究结论:舌象特征:85例血栓闭塞性脉管炎患者舌色分布以紫舌最为多见,临床治疗时应辨别紫舌形成的原因后指导用药;舌形分布尤以裂纹舌多见,提示临床不可单一使用活血化瘀类药物,应根据出现裂纹舌的原因,适当调整配伍用药;腻苔、黄苔占比较大,除了血瘀、寒凝因素外,湿热与血栓闭塞性脉管炎发病也存在密切关系;中医舌象特点除了对血栓闭塞性脉管炎具有诊断价值外,对疾病的进程、分期也有重要作用,同时也存在潜在的临床预判价值。危险因素方面烟龄长,劳力性职业与TAO量化诊断评分升高存在联系。

王瑞[2](2019)在《湿热下注型下肢血栓性浅静脉炎中医治疗方案的临床观察》文中研究指明目的:评价中医治疗方案在湿热下注型下肢血栓性浅静脉炎中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选取144例符合纳入标准的患者,随机分为中药内服加中药外治组、中药内服组、中药外治组、西药治疗组,每组36例。分别内服清湿通脉饮加外用大青膏组,内服清湿通脉饮组,外用大青膏组,非甾体类消炎药与外用药膏。内服清湿通脉饮,早晚各1次;外敷大青膏,日1次。于治疗第1天与治疗后28天观察并记录四组患者的一般观察指标、实验室指标、中医临床症状、体征疗效指标、多普勒超声测定静脉再通疗效,以对比并分析四组疗效差异。结果:1.治疗28天后四组疗效比较,中药内服加中药外治组总有效率高于其余三组(P<0.05)。2.治疗后28天较治疗第1天比较,四组患者症状体征量化评分均降低(P<0.05)。3.治疗后28天较治疗第1天比较,四组患者多普勒超声测定静脉再通疗效评分均降低(P<0.05)。4.治疗后28天较治疗第1天纤维蛋白原含量比较,除中药外治组无显着性差异(P>0.05),其余三组均降低(P<0.01)。5.治疗后28天与治疗第1天D-二聚体含量比较,四组患者均降低(P<0.01)。6.治疗后28天与治疗第1天血沉计数比较,除中药外治组无显着性差异(P>0.05),其余三组均降低(P<0.05)。7.治疗后28天与治疗第1天C-反应蛋白计数比较,除中药外治组无显着性差异(P>0.05),其余三组均降低(P<0.01)。结论:清湿通脉饮加大青膏治疗湿热下注型血栓性浅静脉炎的疗效显着,可缓解患者红、肿、热、痛的临床症状,并促进静脉的回流与再通,可作为治疗湿热下注型血栓性浅静脉炎优化的中医治疗方案。

余威[3](2016)在《脱疽病基于患者报告的结局评价量表的研制与考评》文中研究说明患者报告的结局(patient-reported outcome, PRO)是疗效评价的重要内容之一,也是中医药诊疗的主要依据。中医药在治疗脱疽病方面,能有效缓解患者的不适症状,进而在生活、心理方面改善患者长期患病影响的QOL问题。目前临床疗效评价中PRO指标应用广泛,但评价方法有待规范,缺乏系统、有效的工具对PRO进行评价。目的:依据美国食品与药物管理局发布的指南、脱疽病临床特点、社会调查学及心理测量学原理等,研制《脱疽病基于患者报告的结局评价量表》,并对其进行可行性、信度、效度、反应度的考评,以期规范临床PRO指标的使用,探索中医临床疗效评价体系形成的思路与方法,提供量化、有效、敏感、可重复操作的疗效评价方法,提高脱疽病的临床研究质量。方法:(1)量表研制:①研究小组、定义概念、构建理论框架。②形成条目池:通过文献整理、病案回顾、患者访谈形成条目池。检索脱疽病临床研究文献及住院病案,提取其中的PRO指标,制作“住院病案数据采集表”和“文献数据采集表”规范数据提取。③频次分析筛选条目:初步筛选条目池中出现频率大于5%的条目,结合患者访谈结果和研究小组讨论,形成备选条目,制作专家咨询问卷。④德尔菲法筛选条目:通过二轮专家咨询和小组讨论进行条目筛选,分析专家积极系数、专家意见集中程度、专家意见协调程度,集中程度和协调程度的分析结果同时排序在后20%的条目,考虑删除。⑤患者调查法筛选条目:应用条目分布法、离散趋势法、克朗巴赫α系数法、相关系数法、因子分析法对条目进行筛选,3种或以上的方法不符合标准的条目,则考虑删除或修改。⑥确定条目权重系数,形成量表初稿。(2)量表考评:基于患者调查数据结果,以量表可行性、信度、效度、反应度进行考评。①可行性分析:包括接受率、完成率与完成时间,分别用量表回收率、有效问卷率和完成时间平均值表示。②信度分析:分半信度与内部一致性系数检验,分半信度将量表按条目编号奇偶顺序分为两个量表,计算两个“半量表”的相关系数,内部一致性系数即克朗巴赫α系数。③效度分析:包括内容效度、标准效度、结构效度三方面。内容效度,通过对量表研制过程的规范性进行分析。标准效度,选用SF-36生活质量量表做为标准量表,进行评分的配对检验分析。结构效度,用验证性因子分析的拟合优度指数来评价。④反应度分析:包括总体反应度和各领域反应度。分析两次患者测评结果的差异性,以此评价量表是否可以敏感地反应PRO的变化。(3)量表初步应用:对不同下肢缺血性疾病及不同证候类型的脱疽病PRO结果的分析患者报告的结局。结果:(1)量表研制:①定义量表概念:直接来源于脱疽病患者的关于其生活、健康状况和治疗感受的临床结局报告。②界定量表领域:生理领域、心理领域、生理及社会功能领域、治疗满意度领域。③条目采集:纳入住院病案、文献资料共623份,其中临床观察文献410篇,住院病案213份,采集测量指标40条。④频次分析筛选条目:筛选资料中出现频率大于5%的指标19条,以下肢局部症状为主,经研究小组讨论,保留18条,为生理领域备选条目,另增加心理领域、社会功能领域、患者满意度领域条目12条,确定30个备选条目进入德尔菲法筛选程序。④德尔菲法筛选条目:两轮专家咨询的专家积极系数分别为100%和96.87%,根据专家意见集中程度和协调程度结果,第一轮专家咨询后条目调整为27条,第二轮专家咨询后条目调整为26条。⑤患者调查分析筛选条目:保留26个条目,条目在集中趋势、敏感性、代表性、内部一致性等角度具有较好的一致性。根据调查过程反馈的信息,对条目结构进行调整。⑥设计量表卷首语、填写说明、字号,形成包含基本信息、病症调查两部分共25个条目的脱疽病PRO量表。(2)量表考评:①可行性分析:量表回收率97.64%,完成率99.03%,平均用时12.68±6.55分钟。②信度分析:分半信度斯皮尔曼-布朗系数0.933,内部一致性克朗巴赫α系数0.915。③效度分析:标准效度,与SF-36总分的相关系数0.502;结构效度,拟合优度指数0.88;内容效度,量表内容根据指南和脱疽病临床特点,设计严谨,内容合理,内容效度较高。④反应度分析:量表先后两次测评总分有显着性差异(P<0.05),生理领域、心理领域、生理及社会功能领域、治疗满意度领域评分有显着性差异(P<0.05)。(3)脱疽病PRO分析:①不同下肢缺血性疾病的患者报告:动脉硬化闭塞症、糖尿病足、血栓闭塞性脉管炎的PRO无显着性差异(P>0.05)。②不同证型的患者报告:寒湿阻络、血脉瘀阻、湿热毒盛、气血两虚的PRO有显着性差异(P<0.05)。结论:1.研制了《脱疽病基于患者报告的结局评价量表》,包含生理、心理、生理及社会功能、治疗满意度四个领域,共25个条目。2.量表性能考评显示其具有良好的可行性、信度、效度及反应度。3.量表初步应用于临床,提示不同证候类型PRO有显着性差异,为证候疗效评价提供依据。

黄冲[4](2014)在《基于病历数据分析血栓闭塞性脉管炎的中医证候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探讨血栓闭塞性脉管炎(Thromboangiites obliterans,TAO)的临床特点及证候特征,初步制定血栓闭塞性脉管炎辨证诊断方案。方法:梳理1992年1月~2012年12月山东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周围血管病科血栓闭塞性脉管炎患者的住院资料,建立“血栓闭塞性脉管炎临床信息数据库”,运用频数、聚类分析及因子分析等数据挖掘方法,整理和归纳TAO发病的临床特点及证候分布特征,并提出初步的辨证诊断方案。结果:(1)TAO患者男性多于女性(P<0.01);发病年龄为32.4±7.8岁;病程为81.33±76.20个月;多发职业前三位依次为:农民(46.2%)、工人(26.9%)、干部(10.3%);致病因素前三位依次为:吸烟(80.25%),寒冻潮湿(11.11%),外伤(5.76%);下肢多发于上肢(P<0.01),右下肢多发于左下肢(P<0.01)。(2)涉及证候要素6类,由多到少依次为:热证(37.47%)、湿证(36.43%)、血瘀(21.19%)、寒证(1.81%)、气虚(1.55%)、血虚(1.55%)。(3)共筛选出48项有效四诊信息,经聚类分析得出TAO三类证型:湿热下注型、血瘀型、气血亏虚型。经因子分析并结合专业知识提出TAO基本证型的初步诊断方案。结论:TAO病机是受多因素影响,虚实错杂的复杂过程。其虚是气虚、血虚,其实为热证、湿证、血瘀、寒证。应用数据挖掘技术并结合相关专业知识提出的更贴合于临床的TAO辨证分型及诊断标准,具有一定的科学性、实用性和可信性。

张林[5](2012)在《大黄蛰虫丸改善肢体缺血的实验研究》文中指出目的:观察大黄蛰虫丸对后肢缺血大鼠的缺血肢体的改善情况,为临床使用大黄蛰虫丸治疗肢体缺血性疾病提供依据。材料和方法:采用SD大鼠32只,随机分为4组:空白对照组、模型对照组、大黄蛰虫丸低剂量组、大黄蛰虫丸高剂量组。每组8只,除空白对照组外,其余3组大鼠采用右下肢股动脉部分切除的方法制作缺血模型。各组大鼠均于造模后次日开始灌胃给药,连续21天。自造模之日起每日观察大鼠的生存活动情况。处死动物后取切除部分股动脉侧下肢肌肉制作标本,检测肌肉中缺氧诱导因子(HIF-1)和血小板膜糖蛋白(CD31)的表达并观察病理切片。结果:1.空白对照组大鼠一切活动情况良好;模型组大鼠缺血肢体的缺血症状越来越重,最后缺血肢体的远端甚至出现发黑、坏死;给药组大鼠缺血肢体的缺血症状逐渐缓解,缺血肢体逐渐恢复基本的日常功能,其中以高剂量组最为明显。2.缺血缺氧侧下肢肌肉缺氧诱导因子(HIF-1)表达:模型对照组、大黄蛰虫丸高剂量组和大黄蛰虫丸低剂量组的平均光密度值均高于空白对照组(p<0.01),有统计学意义;模型对照组平均光密度值低于大黄蛰虫丸高剂量组和大黄蛰虫丸低剂量组(p<0.01);给药组缺氧诱导因子(HIF-1)的表达均高于模型对照组,有统计学意义。并且,大黄蛰虫丸高剂量组的平均光密度值高于大黄蛰虫丸低剂量组(p<0.01),有统计学意义。由此可见,缺血缺氧可以诱发组织缺氧诱导因子(HIF-1)的表达,而大黄蛰虫丸可进一步增加缺血缺氧组织缺氧诱导因子(HIF-1)的表达,尤其以大黄蛰虫丸高剂量组作用最为明显。3.血小板膜糖蛋白(CD31)表达:模型对照组、大黄蛰虫丸高剂量组和大黄蛰虫丸低剂量组的平均光密度值均高于空白对照组(p<0.01),有统计学意义;模型对照组平均光密度值低于大黄蛰虫丸高剂量组和大黄蛰虫丸低剂量组(p<0.01);给药组血小板膜糖蛋白(CD31)的表达均高于模型对照组,有统计学意义。并且,大黄蛰虫丸高剂量组的平均光密度值高于大黄蛰虫丸低剂量组(p<0.01),有统计学意义。由此可见,缺血缺氧可以诱发组织血小板膜糖蛋白(CD31)的表达,而大黄蛰虫丸可进一步增加缺血缺氧组织血小板膜糖蛋白(CD31)的表达,尤其以大黄蛰虫丸高剂量组作用最为明显。结论:因为缺氧诱导因子(HIF-1)的靶基因为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基因s’端启动子中有一28kb的增强子片段,内含缺氧诱导因子-1(HIF-1)结合位点,该片段与缺氧时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基因转录率增加有关。缺氧诱导因子(HIF-1)与相应的DNA结合,进而激活了HIF-1a羧基端转录活性区,这些变化增加了HIF-1a羧基端与P300/CBP-CH1的结合力,后者为核磷酸蛋白,是HIF-1调控DNA的重要信号传导蛋白。激活的HIF-1a通过该核磷酸蛋白将转录信号传给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开始发挥其转录活性。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是特异性促进血管内皮细胞有丝分裂、调节血管生成的因子并可独自诱导新生血管形成。血管生成是原始血管丛或已存在的血管经芽生或其他方式形成新的血管的过程;同时,血小板膜糖蛋白(CD31)是分子量为130kD的跨膜糖蛋白,属免疫球蛋白超家族成员,主要分布在脉管细胞上,尤其在培养的血管内皮细胞的连接处有高水平表达。与血管形成关系密切,在体内血管形成中起重要作用。所以,大黄蛰虫丸可以通过增加缺血缺氧组织缺氧诱导因子(HIF-1)和血小板膜糖蛋白(CD31)的表达,进而诱导新生血管的形成,从而改善缺血缺氧的肢体的缺血症状,并且,大黄蛰虫丸高剂量组的作用优于大黄蛰虫丸低剂量组,为临床应用大黄蛰虫丸治疗缺血性疾病提供了理论依据。

李华甫[6](2001)在《通脉饮治疗静脉炎、脉管炎32例临床观察》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1997年3月至1999年12月,我院采用专科用药通脉饮治疗静脉炎、脉管炎32例,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1 一般资料1.1 32例中住院病人12例,门诊病人20例,其中男26例,女6例;年龄最小31岁,最大68岁,平均年龄为49岁。合并静脉曲张14例,高血压3例,单下肢高度水肿10例,5例脉管炎均

杨瑞,王军[7](2009)在《血栓闭塞性脉管炎的中医药治疗研究进展》文中指出对近5年来血栓闭塞性脉管炎的中医内治法和实验研究进行了综述,指出建立统一规范的分型标准和疗效标准,开发中药新剂型是现阶段的重要任务。

马跃海[8](2009)在《李国信教授治疗血栓闭塞性脉管炎经验总结》文中指出血栓闭塞性脉管炎(Thromboangiitis Obliterans,TAO)简称脉管炎,是一种以肢体中、小动脉为主的炎症性闭塞性疾病。是临床中较为常见的周围血管疾病,也是外科难治性疾病。其发病年龄大多在20至40岁之间,绝大多数为男性患者,女性少见。初起时患肢末端发凉、怕冷、酸痛、麻木,间歇性跛行,继而出现静息痛,疼痛可剧烈难忍。后期患肢出现坏死,趾(指)节脱落。病理改变为非化脓性全层血管炎症伴血栓形成和管腔阻塞,且呈节段性。病变呈周期性发作,多侵犯下肢,上肢较少,内脏动脉受累者罕见。国内外文献报道认为TAO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血栓闭塞性脉管炎属于中医学的“脉痹”、“脱疽”的范畴,历代医家对该病的病因病机、临床表现和治疗方法均有详细的论述。中医药在治疗血栓闭塞性脉管炎方面具有一定的优势和特色,经过数千年临床实践经验的积淀,形成了较为完整的治疗方法,临床疗效较确切。导师李国信教授从事临床、科研、教学工作二十余载,对本病作了深入细致的研究,在治疗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本文主要包括文献综述和经验总结两部分。文献综述部分论述了中医对血栓闭塞性脉管炎病因病机及辨证论治的古代、现代认识。经验总结部分通过全面收集李国信教授反映其学术思想的相关资料,回顾整理了李国信教授治疗血栓闭塞性脉管炎的典型临床病例,系统总结了李国信教授对血栓闭塞性脉管炎病因病机的认识、其独到证治思路、理法方药及学术思想。李国信教授重视情志所伤在血栓闭塞性脉管炎发病中的影响,辨证辨病相结合,强调祛因治标求本,身心同治。运用传统中医经典理论,并结合现代中药药理研究结果,遣方用药随证治疗,有效改善患者症状,减少反复发作,取得了较好的临床疗效。

金星[9](2001)在《阴疽类疾病的文献研究》文中提出中医外科古称“疡科”,历来以“疮疡”为研究的主要对象,而“疮疡”之中又以“痈疽”类疾病论治最多。“痈证”初起一般属于阳证、热证、实证,容易治愈;“疽证”初起一般属于阴证、虚证、寒证,较难治疗。但古代大多数医家在认识和辨治“痈疽”时只是就具体疾病加以论治,并没有把二者从总体上严格区分,直至晚清王维德《外科证治全生集》才将痈疽划分为阴证、阳证和有阴有阳证三类,特别是对阴疽类的病证特点、主要疾病和辨治原则进行了讨论,并研制了治疗阴疽类疾病的有效方剂,开创了阴疽专治的先河。可惜的是,王氏的论述并没有引起中医外科界的重视。因此,中医外科专论阴疽类疾病的古代文献较少,而大量的文献存在于综合性外科医着中。同时,至今亦无人对阴疽类疾病的概念和范畴加以界定,更谈不上进行系统的整理研究了。 随着近代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特别是现代医学抗生素的大量应用,阳痈类疾病已不在是危害人类健康的重要疾病,但阴疽类疾病如恶性肿瘤、特异性感染、周围血管疾病等等,仍然是肆虐人类的大敌,目前中西医务人员常常束手无策,故对该类疾病进行深入探讨,特别是发掘中医古代文献中的治疗经验,将有助于攻克该类疾病,并为中医外科学的发展开辟出一条崭新的途径。 本文参考近100种中医古代有关文献,300余种现代有关文献,对阴疽类疾病进行了系统整理和深入研讨,试图在充分吸收前人经验的基础上,将阴疽类疾病的基本概念、病证范畴、病因病机、临床证型和治则方药等加以规范,并提出个人的有关见解,以便为进一步开展对该病的研究奠定基础。 本人认为,阴疽类疾病是指一类以虚寒证为主的外科阴性疮疡疾病的总称。病证范围甚广,目前认识尚不统一,主要病证应包括附骨疽类、脱疽类、瘪疡类、流痰类、流注类、乳病类、瘤瘦类、癌(岩)类、瘦(漏)类、臃疮等。 阴疽的病因主要是在阳虚或气血不足的基础上,或内伤七情,或外感六淫,或饮食不节所致;病机则是寒痰凝结,气血瘀滞,化为阴毒,内损筋骨、脏腑。其临床特征是:①毒陷阴分,多发于肌肉、筋骨或内脏等深部组织;②早期患部皮色不变,肿痛不明显,肿势平塌,根盘散漫;③肿块较硬或柔软如绵,推之不移;④病程较长,不易成脓或成脓较晚,且不易溃破;⑤溃后脓水清稀,或流毒水,或夹杂败腐之物,且久溃难敛,疮口色暗,易成窦道漏管,并伴有全身反应。 该病的治疗原则是:以消为贵,兼用补托。禁用寒凉。初期宜用消法,慎用补托,以免助邪;溃后可消补兼施,以扶正祛邪。其具体治法应是:阳和开胰,散解寒凝,温补气血,化痰解毒。①开胰以通阳和,阳气和则寒凝解,气血畅,痰毒消0②温补以充气血,气血充则阳气布,寒痰消,脓毒散。③开膳与温补并行,须审病程早晚、证候虚实,灵活运用。阴疽初起,患部皮肤色泽不明,局部肿硬不痛,散漫平塌,乃阴毒内陷,寒痰凝结,气血瘀滞所致,应以开胰理、散寒凝、化痰毒为主,尽量使阴疽内消;溃后则见脓水清稀,或流毒水,溃烂不堪,难以收口、乃气血亏虚、阴毒未散,5应以温补气血为主以扶正排脓,兼开胰理以使邪外解。 关于阴疽类疾病的治疗方剂,临床多根据不同疾病加以选用,其中具有总体治疗常用的方剂,大多取自王维德《外科证治全生集》和许克昌《外科证治全书入如阳和汤、犀黄丸、醒消丸、小金丹、阳和丸、加味二陈汤、加味四物汤、加味保元汤、洞天救苦丹、阳-和解凝膏、十全大补汤、当归补血汤、当归黄芭汤、大防风汤、千 2 金内托散、紫元丹、抑阴散、回阳玉龙膏等。关于临床常用药物, 据中医古代文献所载,主要有以下几类:①温散开胰类:如麻黄、 桂枝、防风、羌活、独活、白企、荆芥等;②益气助阳逐寒类:如 黄蔑、人参(党参入获答、白术,附子、肉桂、干姜(炮姜厂鹿角, 刀】乌头、草乌头等;③养血补阴类:如熟地、当归、白芍药、鹿角 “胶、麦门冬等;④行气活血通经类:如青皮、乳香、没药、五灵脂、 姜黄、地龙、刀!芍、赤芍药、桃仁、红花、三七、血竭、穿山甲等; ⑤化痰散结解毒类:如橘红(陈皮厂半夏、南星*川贝母(浙贝母厂 瓜萎、白芥子、白附子、狼毒、番木鳖、土获苦;廖香、牛黄、全 蝎、蜈蚣、僵蚕、赡酥、白花蛇、壁虎、蜘蛛、蜗牛;雄黄、轻粉、 石霜等。 本文还以中医古代文献为据,对脱骨疽、脱疽、瘪疡、乳癣、 流痰、屡(漏)证、流痰、恶核肿、瘤(良性厂癌(岩厂臊疮等及其 同类病进行了全面系统的整理研究,提出了个人的见解。 本文又以脱疽为例,对阴疽类疾病进行了现代文献的整理研 究,认为当代虽然对脱疽的病因病机、辨证分型、治法方药等研究 已取得了很大成就,但却忽略

张帅[10](2021)在《丹参化瘀汤防治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术后再狭窄临床疗效研究》文中提出目的:通过观察比较丹参化瘀汤和硫酸氢氯吡格雷对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术后再狭窄患者治疗3个月后与治疗前的治疗有效率比较,评估丹参化瘀汤对于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术后再狭窄的临床疗效;通过监测客观的生理、生化、临床症状等微观指标的改变,结合中医宏观辨证论治思维,探讨丹参化瘀汤对于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术后再狭窄防治相应机制;为中医治疗血管疾病提供依据以及临床支撑。方法:从2019年06月到2020年12月安徽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血管乳腺外科门诊及病房的患者中选取符合标准的40例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术后再狭窄患者。按随机分组的原则分为实验组20例和对照组20例。治疗方法:对照组给予拜阿司匹林100mg,每日1次、硫酸氢氯吡格雷75mg,每日1次,并控制其它危险因素。实验组则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我院名老中医周玉朱教授自拟方丹参化瘀汤加减方,每日2次,早、晚各一次。通过治疗3个月后,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的ABI、经皮氧分压、激光多普勒血流监测等临床疗效指标,并与治疗前比较;以及比较两组患者治疗3个月后的治疗有效率为主要评价。运用统计学软件(SPSS 21.0)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治疗前对两组患者的一般情况即年龄、性别、患肢以及ABI、经皮氧分压、激光多普勒血流监测、症状量化评分进行比较,经t检验、卡方检验、非参数检验,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2.疗效分析:(1)实验组治疗后ABI较治疗前有明显提升,经两样本配对t检验,P<0.05,有统计学差异。对照组治疗后ABI较治疗前有提升,经两样本配对t检验,P<0.05,有统计学差异。治疗后实验组与对照组对比,实验组ABI提升更加明显,经独立样本t检验,P<0.05,有统计学差异。(2)实验组治疗后经皮氧分压较治疗前有明显提升,经两样本配对t检验,P<0.05,有统计学差异。对照组治疗后经皮氧分压较治疗前有提升,经两样本配对t检验,P<0.05,有统计学差异。治疗后实验组与对照组对比,实验组经皮氧分压提升明显,经独立样本t检验,P<0.05,有统计学差异。(3)实验组治疗后激光多普勒血流监测较治疗前有明显提升,经两样本配对t检验,P<0.05,有统计学差异。对照组治疗后激光多普勒血流监测较治疗前有明显提升,经两样本配对t检验,P<0.05,有统计学差异。治疗后实验组与对照组对比,实验组经皮氧分压提升明显,经独立样本t检验,P<0.05,有统计学差异。(4)实验组与对照组治疗前后症状量化评分对比中,疼痛、皮肤色泽、间跛、皮温、经皮氧分压、ABI、多普勒彩超等评分,经非参数检验检验,P<0.05,有统计学差异。治疗后实验组与对照组对比,间跛、经皮氧分压、ABI等评分,经非参数检验,P<0.05,有统计学差异;疼痛、皮肤色泽、皮温、多普勒彩超等评分,经非参数检验检验,P>0.05,无统计学差异。结论:(1)两组治疗方式对于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术后再狭窄中ABI、经皮氧分压、激光多普勒血流灌注等临床疗效指标方面均有改善好转的作用,丹参化瘀汤疗效更为显着。(2)两组治疗方式对于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术后再狭窄症状量化评分各方面均有改善好转,其中丹参化瘀汤对于间歇跛行方面疗效较单纯西医治疗明显。

二、通脉饮治疗静脉炎、脉管炎32例临床观察(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通脉饮治疗静脉炎、脉管炎32例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1)血栓闭塞性脉管炎中医证治的临床舌象分析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文献综述
    1 血栓闭塞性脉管炎的现代医学研究进展
        1.1 现代医学血栓闭塞性脉管炎的临床表现及体征
        1.2 血栓闭塞性脉管炎流行病学及预后评估研究
        1.3 血栓闭塞性脉管炎的病因与病理生理机制
        1.4 TAO的诊断及分期
        1.5 TAO的治疗方案
    2 血栓闭塞性脉管炎的中医研究进展
        2.1 中医古籍文献对血栓闭塞性脉管炎病因的认识
        2.2 中医古籍对血栓闭塞性脉管炎病机的探讨
        2.3 当代中医对血栓闭塞性脉管炎辨证分型的认识
        2.4 中医对血栓闭塞性脉管炎治疗的研究
    3 中医舌象概述
        3.1 舌的基本形态与功能结构
        3.2 舌诊的中医学原理
        3.3 舌诊的内容
    参考文献
前言
临床研究
    1 临床资料与方法
        1.1 病例来源
        1.2 诊断标准
        1.3 纳入标准
        1.4 排除标准
        1.5 舌象识别标准
        1.6 职业状态分类标准
    2 研究方法
        2.1 研究计划
        2.2 舌象采集方法与要点
        2.3 信息收集流程
        2.4 舌象处理流程
        2.5 数据整理与统计
研究结果
    1 基本信息统计分析
    2 血栓闭塞性脉管炎患者舌象的一般特征
        2.1 85例TAO患者舌色分布特征
        2.2 85例TAO患者舌形分布特征
        2.3 85例TAO患者苔色分布特征
        2.4 85例TAO患者苔形分布特征
        2.5 85例TAO患者苔质分布特征
        2.6 85例TAO患者舌下络脉分布特征
    3 85例TAO患者其他资料分布特征
讨论
    1 一般临床资料讨论
    2 舌象特点讨论
结论
结语
    本研究创新点
    问题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图
附表
致谢
个人简历

(2)湿热下注型下肢血栓性浅静脉炎中医治疗方案的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提要
Abstract
中英文词汇缩略对照表
引言
临床研究
    一、研究对象
        (一) 病例来源
        (二) 诊断标准
        (三) 病例选择标准
    二、研究方法
        (一) 药剂制备
        (二) 治疗方法
        (三) 疗效标准
    三、统计方法
    四、研究结果
        (一) 一般资料
        1. 年龄
        2. 性别
        3. 发病部位
        4. 发病病程
        5. 诱发因素
        (二) 四组患者疗效及实验室指标
        1. 疾病总体疗效评价
        2. 红细胞计数
        3. 白细胞计数
        4. 血小板计数
        5. 纤维蛋白原含量
        6. D-二聚体含量
        7. 血沉(红细胞沉降率)计数
        8. C-反应蛋白计数
        (三) 四组患者症状体征量化及静脉再通疗效评分
        1. 四组患者症状体征评分
        2. 彩色多普勒超声测定静脉再通疗效评分
讨论
    一、中医学对血栓性浅静脉炎的认识
        (一) 病因病机的认识
        (二) 中医药治疗的认识
        1. 中医的内治疗法
        2. 中医的外治疗法
        3. 中医内外结合疗法
    二、现代医学对血栓性浅静脉炎的认识
        (一) 现代医学对SVT病因及发病机理的认识
        (二) 现代医学对SVT的治疗
    三、中医内外结合治疗方案分析
        (一) 清湿通脉饮组方分析
        (二) 大青膏的组方分析
    四、研究结果的分析
        (一) 患者一般资料分析
        (二) 四组患者疗效指标分析
        (三) 实验室指标分析
    五、本研究的创新与不足
结语
参考文献
综述 中药外用剂型治疗血栓性浅静脉炎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附录 血栓性浅静脉炎中医治疗方案优化研究病例观察(表)
致谢
发表着作

(3)脱疽病基于患者报告的结局评价量表的研制与考评(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一、脱疽病的治疗进展
        1 古代文献中脱疽病的证治论述
        2 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治疗进展
        3 糖尿病足的治疗进展
        4 血栓闭塞性脉管炎的治疗进展
        参考文献
    二、临床疗效评价方法研究
        1 疗效评价与临床结局的类型
        2 中医药的疗效评价研究
        3 患者报告结局的概念与发展
        4 PRO量表的研制与考评方法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前言
    技术路线
    一、脱疽病基于患者报告的结局评价量表的研制
        1 成立研究小组
        2 构建量表理论框架
        3 形成条目池和条目初步筛选
        4 基于德尔菲法的条目筛选与优化
        5 基于患者调查的条目筛选
        6 量表初稿(201604版)形成
    二、脱疽病基于患者报告的结局评价量表的考评
        1 调查对象选择
        2 研究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三、脱疽病患者报告结局分析
        1 资料来源
        2 分析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四、结语
        创新点
        存在问题与不足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主要研究成果
个人简历

(4)基于病历数据分析血栓闭塞性脉管炎的中医证候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提要
Abstract
引言
调查研究
    一、 资料来源
        (一) 诊断标准
        (二) 病例选择标准
    二、 研究方法
        (一) 制定调查表
        (二) 构建“TAO 临床信息系统”
        (三) 数据录入及质量控制
        (四) 统计方法
    三、 研究结果
        (一) 一般资料
        (二) 中医证型和证候要素
        (三) 对四诊信息的数据挖掘
讨论
    一、 对 TAO 的认识
        (一) 中医对 TAO 的认识
        (二) 现代医学对 TAO 的认识
    二、 数据挖掘在中医研究中的应用
        (一) 数据挖掘概述
        (二) 数据挖掘在中医证候研究中的应用
    三、 证候要素在研究中的应用
        (一) 证候要素特点
        (二) 证候要素在中医证候研究中的应用
    四、 血栓闭塞性脉管炎的辨证分型研究
    五、 一般资料分析
        (一) 性别
        (二) 发病年龄
        (三) 病程
        (四) 职业
        (五) 致病因素
        (六) 伴发游走性血栓性浅静脉炎
        (七) 病变累及肢体
        (八) 发生破溃或坏死的肢体统计
        (九) 西医分型
    六、 常见证候要素
        (一) 热证
        (二) 湿证
        (三) 血瘀
    七、 TAO 的证型及特征
结语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详细摘要

(5)大黄蛰虫丸改善肢体缺血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文献综述
1 实验材料
2 实验方法
3 结果
附录
分析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8)李国信教授治疗血栓闭塞性脉管炎经验总结(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文献综述
    参考文献
正文
    1.李国信教授对血栓闭塞性脉管炎病因病机特点的认识
    2.李国信教授对血栓闭塞性脉管炎的证治思想
    3.李国信教授治疗血栓闭塞性脉管炎用药特点分析
    4.治疗
    5.典型病例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9)阴疽类疾病的文献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提要
引言
第一部分 阴疽类疾病的古代文献研究
    一、 总体研究
        (一) 阴疽概念的建立
        (二) 阴疽的研究范围及病因病机
        1. 阴疽的研究范围
        2. 阴疽的病因病机
        (三) 阴疽的临床特征
        (四) 阴疽的辨证论治
        1. 阴疽的治则与治法
        2. 阴疽的善恶预后
        3. 治疗阴疽的常用方药
    二、 常见疾病研究
        (一) 附骨疽
        附:1. 井疽
        2. 甘疽
        3. 缺盆疽
        4. 环跳疽
        5. 缓疽
        6. 石疽
        (二) 脱疽
        附: 恶脉
        (三) 瘰疬
        附:常用方
        (四) 乳癖
        附: 乳痨
        (五) 流痰
        附: 1.鸡胸、龟背
        2. 肾俞虚痰
        3. 蜣螂蛀
        4. 鹤膝流痰
        5. 穿拐痰
        (六) 瘘(漏)证
        附: 1.乳漏
        2. 肛瘘
        (七) 流注
        附: 1.余毒流注
        2. 瓜藤流注
        (八) 恶核肿
        (九) 瘤(良性)
        附: 1.气瘤
        2. 肉瘤
        3. 骨瘤
        4. 筋瘤
        5. 血瘤
        6. 脂瘤
        (十) 癌(岩)
        附: 1.失荣
        2. 茧唇
        3. 舌岩
        4. 乳岩
        5. 肾岩
        6. 石瘿
        7. 锁肛痔
        (十一) 臁疮
        附: 治疗溃疡的原则
第二部分 阴疽类疾病的现代文献研究
    脱疽的现代文献研究
        (一) 病名研究
        (二) 病因病机研究
        1. 对病因的研究
        2. 对病机的研究
        3. 本人的见解
        4. 现代医学的研究
        (三) 病证规律研究
        1. 临床症状研究
        2. 临床分期研究
        3. 辨证分型研究
        (四) 治则治法研究
        1. 治则概述
        2. 治法研究
        (五) 个人体会
    附: 闭塞性动脉硬化症
        (一) 病因病机探讨
        (二) 中医辨证论治
        (三) 中西医结合治疗
        (四) 机制探讨
结语

(10)丹参化瘀汤防治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术后再狭窄临床疗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对照
前言
第一部分 文献研究
    1 现代医学对ISR的认识
        1.1 ISR的概念
        1.2 ISR临床分型及分期
        1.3 ISR病因病理
        1.4 ISR危险因素
        1.5 ISR西医治疗
    2 传统医学对ISR的认识
        2.1 病因病机
        2.2 治法治则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1.病例来源
    2.病例选择
        2.1 西医诊断标准
        2.2 中医辨证标准
        2.3 纳入标准
        2.4 排除标准
        2.5 病例终止
    3.研究方案
        3.1 研究对象
        3.2 研究材料
        3.3 治疗方法
        3.4 治疗疗程、随访及观察时点
        3.5 临床疗效指标监测
        3.6 症状量化评分标准
        3.7 疗效参照标准
        3.8 安全监测
        3.9 统计学分析
第三部分:研究结果
    1.一般资料
        1.1 性别以及年龄比较
        1.2 两组符合入组左右肢比较
    2.临床疗效指标对比
        2.1 踝肱指数
        2.2 经皮氧分压
        2.3 激光多普勒血流监测
        2.4 症状量化评分
    3 疗效分析
        3.1 踝肱指数
        3.2 经皮氧分压
        3.3 激光多普勒血流监测
        3.4 症状量化评分
        3.5 治疗后有效率
        3.6 安全监测
第四部分:讨论分析及研究
    1.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术后再狭窄的中医渊源
    2.丹参化瘀汤单味药古籍记载及现代药理研究
    3.丹参化瘀汤对于ISR临床疗效评价
        3.1 一般资料评价
        3.2 踝肱指数评价
        3.3 经皮氧分压评价
        3.4 激光多普勒血流监测评价
        3.5 症状量化评分评价
第五部分:结论与展望
    1.结论
    2.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综述 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术后再狭窄中医防治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致谢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取得的其他研究成果

四、通脉饮治疗静脉炎、脉管炎32例临床观察(论文参考文献)

  • [1]血栓闭塞性脉管炎中医证治的临床舌象分析研究[D]. 王品一.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0(04)
  • [2]湿热下注型下肢血栓性浅静脉炎中医治疗方案的临床观察[D]. 王瑞. 山东中医药大学, 2019(06)
  • [3]脱疽病基于患者报告的结局评价量表的研制与考评[D]. 余威.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6(08)
  • [4]基于病历数据分析血栓闭塞性脉管炎的中医证候研究[D]. 黄冲. 山东中医药大学, 2014(03)
  • [5]大黄蛰虫丸改善肢体缺血的实验研究[D]. 张林. 辽宁中医药大学, 2012(06)
  • [6]通脉饮治疗静脉炎、脉管炎32例临床观察[J]. 李华甫. 中国乡村医药, 2001(01)
  • [7]血栓闭塞性脉管炎的中医药治疗研究进展[A]. 杨瑞,王军. 中华中医药学会周围血管病分会学术大会论文集(一), 2009
  • [8]李国信教授治疗血栓闭塞性脉管炎经验总结[D]. 马跃海. 辽宁中医药大学, 2009(07)
  • [9]阴疽类疾病的文献研究[D]. 金星. 山东中医药大学, 2001(01)
  • [10]丹参化瘀汤防治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术后再狭窄临床疗效研究[D]. 张帅. 安徽中医药大学, 2021(01)

标签:;  ;  ;  ;  ;  

通脉汤治疗静脉炎、血管炎32例临床观察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