逻辑门控法在B-ALL免疫表型检测中的作用

逻辑门控法在B-ALL免疫表型检测中的作用

一、逻辑设门方法在B-ALL免疫表型检测中的作用(论文文献综述)

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检验医学专业委员会[1](2021)在《急性白血病系别判断的流式细胞免疫分型专家共识》文中研究表明流式细胞术是急性白血病系别判断和疾病诊断的重要工具, 多种因素导致室间差异大, 准确诊断困难。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检验医学专业委员会制定的本共识中, 精确定义了抗原表达率与表达强度, 将免疫标志分为基本标志和可选标志, 针对不同疾病提出检测标志和可供选择方案, 并对现有诊断标准作出客观评价, 数据分析过程注意精确设门、正确选择内对照、准确描述肿瘤细胞的比例和抗原表达, 建议报告包括文字描述与彩色图片, 最后, 本共识强调, 作为急性白血病综合诊断的一部分, 免疫分型的主要任务是识别不典型病例, 找出弱势克隆, 作出客观评价。

徐康力[2](2020)在《核酸适体sgc8在急性白血病中的诊断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急性白血病是一类起源于造血系统的恶性疾病,它需要通过多学科检查而确诊。其中,流式细胞术利用抗体对急性白血病进行免疫分型和微小残留病监测,是临床重要的诊断方法之一。然而由于肿瘤细胞的异质性及可能存在的抗原漂移现象,使得后续无法通过原先使用的标记追踪肿瘤细胞,而针对新型标记的抗体从开发到临床应用需要经历较长的周期。核酸适体是一类人工筛选的寡核苷酸链,具有与抗体类似的特异性和亲和力,它易于生产、合成和修饰,它的筛选技术代表了一种革命性进展,即能够快速开发针对靶标的新型配体。sgc8筛选自急性白血病肿瘤细胞株CEM细胞,它的靶标PTK7蛋白在多种恶性肿瘤中有表达,因此sgc8被报道用于多项肿瘤研究。为了研究核酸适体在急性白血病中的诊断能力,本研究利用核酸适体sgc8对各类急性白血病及正常的骨髓样本进行检测,以研究其对不同骨髓细胞群的识别能力,探究其在急性白血病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本研究建立了一套核酸适体直接用于骨髓细胞样本检测的方法,利用该方法,将核酸适体sgc8用于对83例不同类型的骨髓样本的检测,以探究其对各类细胞群的识别能力。结果·在急性白血病样本中,核酸适体sgc8在大部分急性T细胞白血病(T-ALL)和急性髓系细胞白血病(AML)样本中对肿瘤细胞具有特异性识别能力,但在急性B细胞白血病(B-ALL)样本中,sgc8对各类细胞均未见明显识别。sgc8对不同AML亚型肿瘤细胞的识别能力不同,而对T-ALL不同亚型肿瘤细胞的识别能力没有差异。在正常骨髓样本中,sgc8可以识别髓系原始细胞(Blast细胞),而不识别早期B细胞及其它成熟细胞群。同时与常用免疫分型抗体的比较显示,sgc8对AML和T-ALL的肿瘤细胞具有更高的识别阳性率。结论·核酸适体sgc8在AML、T-ALL和正常骨髓样本中具有特异性识别能力,但它对B-ALL样本无显着识别,且其识别阳性率sgc8较大多数免疫分型抗体更高。这些结果表明sgc8可以考虑用作急性白血病的辅助诊断工具。

安福润[3](2020)在《靶向CD19嵌合抗原受体T细胞治疗复发/难治急性B淋巴细胞白血病疗效和相关因素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背景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cute Lymphoblastic Leukemia,ALL)是儿童最常见的一种肿瘤,也是成人最常见的血液肿瘤之一,其中大多数为B细胞型(B Cell Acute Lymphoblastic Leukemia,B-ALL),约占80-85%。虽然按照国际比较统一的诊断标准和系统方案治疗,可使ALL总的缓解率(Overall Remission Rate,ORR)高达70%90%,儿童患者中70%以上可获得5年以上的生存期(Overall Survival,OS),成人患者35年无复发生存(Relapsed Free Survival,RFS)达3060%,但50%以上的成人患者最终会复发,一旦复发预后很差,再次诱导化疗仅能使1845%的患者再次缓解,中位总生存期(OS)仅36个月,复发/难治急性B淋巴细胞白血病(Relapsed/Refractory B Cell Acute Lymphoblastic Leukemia,r/r B-ALL)也是儿童白血病相关死亡的重要原因,尤其是接受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Allogeneic Hematopoietic Stem Cell Transplantation,allo HSCT)之后复发的患者,几乎陷入无药可治的境地。近几年虽然有两种针对r/r B-ALL的免疫新药抗CD19/CD3双特异性抗体及抗CD22单抗经FDA批准上市,相比传统化疗反应率和生存期有所提高,但总体疗效仍不令人满意。随着基因工程技术的发展,通过基因编程技术,在T细胞的细胞膜上表达能够猎取某种肿瘤抗原的单克隆抗体的单链可变区段(Single-chain Variable Fragment,sc Fv)的设想得以实现。sc Fv由特异性单抗轻链和重链的可变肽链、加一段隔离短肽连接成的一条单链多肽,其膜内端与T细胞受体(T Cell Receptor,TCR)的跨膜激活信号域(Trans Membrane Domain,TMD)连接,通常是CD3-ζ链或FcεRIγ的胞内部分,偶联融合为一个嵌合蛋白,并在T细胞上表达,因此称为嵌合抗原受体T细胞(Chimeric Antigen receptor T Cell,CAR T cell)。因B淋巴细胞表面特异性地表达CD19,靶向CD19的CAR T细胞被率先应用于治疗r/r B-ALL。目前报道的CD19 CAR T细胞治疗r/r B-ALL的临床资料主要来自美国的几家医疗机构,因其较好的安全性和令人鼓舞的疗效,2017年8月31日美国食品药品管理局(Food and Drug Administration,FDA)正式宣布批准诺华公司(Novartis)的靶向CD19嵌合抗原受体T细胞用于治疗25岁以下CD19+r/r B-ALL,随后风筝制药(Kite Pharma)的用于治疗复发/难治性大B细胞淋巴瘤的CAR T细胞产品也很快批准上市。以上临床中心的报道及上市的CD19 CAR T细胞均属于第二代CAR T细胞,第三代CD19 CAR T细胞治疗r/r B-ALL的疗效及安全性尚需临床验证及评估。此外,与CD19 CAR T细胞治疗r/r B-ALL的疗效及安全性相关的因素尚无统一定论,也需要临床进一步探索。目的采用第三代CD19 CAR T细胞治疗r/r B-ALL,评估该疗法的疗效及安全性,探索影响疗效及安全性的相关因素。材料与方法经筛选后纳入符合条件的r/r B-ALL患者,采集其外周血80100ml,采用第三代CD 19 CAR T细胞制备技术制备CD19 CAR T细胞,检测合格后回输至患者体内以治疗r/r B-ALL。纳入患者时收集基本资料及病史,如性别、年龄、既往治疗情况等。输注前根据患者的情况采用VDCP、FC或单药CTX中的一种方案进行预处理,在预处理后评估患者肿瘤负荷及体内免疫状态,检测患者血常规、肝功能、肾功能、凝血功能、细胞因子等相关指标作为基线值。输注CD19 CAR T细胞过程中及输注后密切监测患者生命体征。输注后监测并记录相关指标变化,依据国际及国内通用的疗效及不良反应评估标准对输注后的疗效及安全性进行评估。及时治疗发生严重不良反应的患者。使用SPSS软件,采用卡方检验、Pearson相关性检验、Kaplan-Meier生存分析、Cox风险模型分析、线性回归分析、单因素方差分析等方法,分析总缓解率、总生存期、无复发生存期以及不良反应,及其与相关因素之间的关系。结果1.自2015年11月至2019年6月,共筛选72例r/r B-ALL患者,其中51例符合入组条件进入本研究,4例患者因制备失败未能输注CD19 CAR T细胞。2.全部47例接受CD19 CAR T细胞输注的r/r B-ALL患者中有38例达到了完全缓解(Complete Remission,CR)或伴血细胞不完全恢复的完全缓解(Complete Remission with Incomplete Hematologic Recovery,CRi),总的缓解率(ORR)达80.9%(38/47)。治疗前具有活动性髓外病变(Extramedullary Diseases,EMDs)的患者,其ORR要明显低于没有EMDs的患者(53.8%vs.91.2%,P=0.013)。3.全部47例接受CD19 CAR T细胞输注的r/r B-ALL患者的中位OS时间为415.0天(95%CI 15.5814.5),1年的OS为53.0%(95%CI 37.268.8);38例接受CD19 CAR T细胞输注后达到CR/CRi的r/r B-ALL患者,估算的中位RFS时间为319.0天(95%CI 182.6455.4),1年的RFS为45.0%。单因素分析发现,输注前有活动性EMDs、输注前异常升高的Tregs、高危的细胞遗传学/分子生物学异常是影响OS和RFS的不良因素。进一步多因素分析发现,输注前有活动性EMDs是影响OS的独立危险因素(P=0.004,HR=4.551,95%CI 1.60512.907);输注前Treg升高是影响RFS的独立危险因素(P=0.010,HR=5.096,95%CI1.47917.558)。4.所有接受输注患者,输注后4周内发生34度的非血液系统一般不良反应包括转氨酶升高4.3%(2/47)和低钾血症2.1%(1/47);83%(39/47)的患者在输注后发生了细胞因子释放综合征(Cytokine Release Syndrome,CRS),23.4%(11/47)的患者为3级,无4级CRS发生;2例患者(4.3%)发生了免疫治疗相关的神经系统毒性综合征(Immune Effector Cell Associated Neurotoxicity Syndrome,ICANS),其中1例为1级ICANS,另1例为4级ICANS。结论第三代CD19 CAR T细胞治疗r/r B-ALL安全性良好且可取得较高的缓解率,部分患者在没有额外治疗的情况下可获得较长的OS和RFS。治疗前活动性EMDs、治疗前异常升高的Tregs、高危的细胞遗传学/分子生物学异常可能是影响CD19CAR T细胞治疗效果的重要因素。

陈丽[4](2019)在《CD123和CD58在儿童B-ALL骨髓微小残留病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文中认为研究背景: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是一类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造血干细胞恶性克隆性疾病。急性B淋巴细胞白血病(B-lineage acute lymphoma leukemia,B-ALL)是ALL中最常见的类型,约占儿童ALL的85%~90%。随着诊断水平的不断提高,特别是危险度分层的建立及对化疗方案的不断改进和优化,ALL的缓解率和生存率有了明显提高,但仍有20%左右的患儿出现复发或耐药,导致患儿的预后和生活质量不佳,部分患儿最终死于复发。ALL发病进展机制的复杂性以及对该疾病的生物学特征的有限知识对开发新的治疗方法提出了挑战。研究显示,白血病发生发展、治疗耐药和容易复发的根本原因在于患儿体内存在一群具有自我更新和增殖能力的细胞,即白血病干细胞(Leukemia stem cell,LSCs)。LSCs能自我更新,对凋亡刺激具有耐受性,且高表达MDR1、BCRP1等耐药分子,并能保持肿瘤干细胞特性。LSCs比白血病细胞更能有效抵御化疗药物的杀伤,导致白血病的耐药和复发。因此,只有清除LSCs才有可能根治白血病。因而化疗过程中检测患者体内残留的LSCs对患者的治疗及预后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微小残留病(Minimal residual disease,MRD)是白血病经治疗后体内残留少量白血病细胞的状态,且高表达LSCs,被认为是白血病复发和影响预后的主要原因。早期MRD的检测是评判ALL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选择理想的MRD标志物成为精准检测MRD的前提。由于B细胞发育成熟过程发生在骨髓,所以正常的B祖细胞势必会对判断ALL MRD产生干扰,这是B系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MRD判断的难点。同时由于克隆选择及抗原漂移会导致一些白血病在复发时发生免疫表型改变,影响流式细胞术检测MRD的准确性。因此选择稳定表达在MRD上的免疫标志,同时能鉴别是否具有LSCs特性的免疫标志尤为重要。研究显示,CD123(IL-3Rα)为未分化LSCs的特异性标志,在LSCs表面高表达,而在骨髓造血干细胞(Hematopoietic stem cells,HSCs)表面不表达。通过检测CD123水平可以判断白血病增殖情况以及LSCs的数量,通过测定完全缓解患者CD123水平可以预测复发率和生存率。因而检测化疗过程中患儿体内骨髓MRD中CD 123表达水平可以了解患者体内LSCs残留情况,从而准确预测患儿预后。Coustan-Smith等证实,CD123可作为应用于儿童B-ALL的微小残留病(MRD)监测稳定可靠的标志之一,靶向CD123有望成为清除LSCs的有力手段。研究显示,CD58在正常分化B系淋巴细胞中的表达强度随着细胞的成熟度逐渐减低,整体表达呈低水平,而CD58在B-ALL中呈过度表达,表达率在90%以上,明显高于正常儿童骨髓中的B系前体细胞和成熟淋巴细胞,且CD58不受化疗药物影响,表达稳定,B-ALL初治患儿与复发患儿的CD58分子表达强度无显着差别;B-ALL患儿中CD58高表达组的MRD阳性率显着低于CD58低表达组,上述研究为CD58用于B-ALL的MRD检测提供了理论依据。然而因为白血病细胞是病理性细胞,分子表达会出现许多偶然性及不确定性,目前为止,国内外尚无监测MRD的经典组合,这就需要探索多个组合来把握和筛选可能的MRD细胞。本研究采用多参数流式细胞术(Flow cytometry,FCM),应用 CD45/CD19/CD34/CD123/CD58 抗体组合检测 B-ALL患儿诱导化疗第15天、第33天骨髓MRD中稳定表达CD123、CD58的水平,了解患儿体内残留LSCs的情况,并分析两者在儿童B-ALL MRD检测的可行性及与临床特征的相关性。联合检测高表达CD123/CD58的LSCs有望作为MRD监测的新标志,防治白血病的复发。研究目的:本研究通过检测白血病干细胞表面抗原CD 123及B系白血病细胞稳定表达抗原CD58在B-ALL患儿诱导化疗第15天、第33天骨髓MRD中的表达,了解患儿体内MRD中LSCs表达的情况,并分析两者与临床特征的关系。研究方法:1.研究对象:本研究收集山东省立医院自2013年1月至2018年12月收治的B-ALL患儿160例,其中男性患儿91例,女性患儿69例,中位年龄4.7岁(范围1-14岁)。2.实验方法:采用多参数流式细胞术(Flow cytometry,FCM),应用CD45/CD19/CD34/CD123/CD58等抗体组合检测160例B-ALL患儿诱导化疗第15天及第33天的骨髓MRD中CD123、CD58的表达情况,其中154例B-ALL患儿进行了骨髓细胞染色体培养,155例患儿进行白血病相关融合基因检测。同时收集患儿发病初外周血白细胞计数、骨髓幼稚细胞数以及患儿危险度等临床资料,分析诱导缓解后患儿骨髓MRD中CD123、CD58的表达与临床特征的关系。3.统计学方法:本研究应用SPSS17.0和EXCEL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计量资料方差不齐用中位数表示,计数资料用卡方检验。当P<0.05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研究结果:1.CD123在B-ALL诱导化疗第15天、第33天骨髓MRD中的表达及与临床特征的关系在160例B-ALL患儿中,81例诱导化疗第15天骨髓MRD中CD123阳性表达(阳性率50.63%),19例诱导化疗第33天骨髓MRD中CD123阳性表达(阳性率11.86%)。细胞遗传学分析超二倍体组患儿诱导化疗第15天及第33天骨髓MRD中CD123表达阳性率高于非超二倍体(χ2=10.71,P=0.0011;χ2=4.92,P=0.027);患儿诱导化疗第15天及第33天骨髓MRD中CD123表达阳性率在不同危险度之间具有统计学意义(χ2=4.70,P=0.030;χ2=5.24,P=0.022);患儿诱导化疗第 15 天及第33天骨髓MRD中CD123表达阳性率在不同免疫分型、融合基因类型、起病时性别、年龄、白细胞计数、骨髓幼稚细胞数之间都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2.CD58在B-ALL诱导化疗第15天、第33天MRD中的表达及与临床特征的关系160例B-ALL患儿中,95例诱导化疗后第15天骨髓MRD中CD58阳性表达(阳性率59.38%),20例诱导化疗后第33天骨髓MRD中CD58阳性表达(阳性率12.50%)。细胞遗传学分析超二倍体组患儿诱导化疗第15天骨髓MRD中CD58表达阳性率高于非超二倍体(χ2=5.46,P=0.019),而第33天两者无统计学意义(χ2=2.51,P=0.11);患儿诱导化疗第15天骨髓MRD中CD58表达阳性率在不同危险度之间无统计学意义(χ2=0.13,P=0.71),而第33天两者具有统计学意义(χ2=5.08,P=0.024);患儿诱导化疗第15天及第33天骨髓MRD中CD58表达阳性率在不同免疫分型、融合基因类型、起病时性别、年龄、白细胞计数、骨髓幼稚细胞数之间都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3.CD123CD58在B-ALL诱导化疗第15天、第33天MRD中的双表达及与危险度的关系160例B-ALL患儿中,58例诱导化疗后第15天骨髓MRD中CD123+CD58+表达,阳性率36.25%;9例诱导化疗后第33天骨髓MRD中CD123+CD58+表达,阳性率5.63%。患儿诱导化疗第15天及第33天骨髓MRD中CD123及CD58同时表达阳性率在不同危险度之间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2;P=0.015)。研究结论:1.B-ALL患儿诱导化疗第15天及第33天骨髓MRD中CD123阳性表达与患儿危险度、染色体核型存在相关性。与患儿的免疫分型、融合基因类型、发病时的性别、年龄、白细胞计数、骨髓幼稚细胞数均无相关性。2.B-ALL患儿诱导化疗第33天骨髓MRD中CD58阳性表达与患儿危险度存在相关性;第15天骨髓MRD中CD58阳性表达与患儿染色体核型存在相关性。与患儿的免疫分型、融合基因类型、发病时的性别、年龄、白细胞计数、骨髓幼稚细胞数均无相关性。3.B-ALL患儿诱导化疗第33天骨髓CD123+CD58+双阳性表达与患儿危险度呈正相关,阳性率越高,危险度越高。

钟嘉颖,吴英英,劳梦晓,张小艳,王春丽,潘建华[5](2018)在《CD123和CD66c在儿童B-ALL中的表达及其在MRD监测中的应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探讨CD123和CD66c在儿童急性B淋巴细胞白血病(B-ALL)中的表达及其在微小残留病(MRD)监测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采用多参数流式细胞术(MFC)检测141例初诊B-ALL患儿CD123和CD66c在骨髓中的表达情况。另选取25例急性髓系白血病(AML)患者作为对照组,经治疗症状完全缓解后采集其骨髓标本,所有标本均含比例不等的正常增生B系前体细胞。当初诊患儿抗原表达不同于对照组时,选取CD10/CD34/CD19/CD45做进一步MRD抗体组合检测。结果 CD123和CD66c在正常增生B系前体细胞和成熟B淋巴细胞中均不表达。在141例B-ALL患儿中,分别有88例(62.41%)CD123和70例(49.65%)CD66c表达阳性。分别有45例选择CD123和52例选择CD66c用于MRD监测,选择CD123和CD66c用于监测的病例有35例,选择CD123或CD66c用于监测的病例有62例,覆盖率为43.97%。CD123和CD66c在MRD监测中均具有良好的稳定性,无衰减或变弱。结论 CD123和CD66c均可用于儿童B-ALL MRD监测,但需联合其他筛选指标,以提高MRD监测的覆盖率。

翁香琴,王莉莉[6](2017)在《多参数流式细胞术检测急性白血病及浆细胞肿瘤微小残留病中国专家共识(2017年版)》文中研究表明多参数流式细胞术(multiparameter flow cytometry,MP-FCM)是运用不同荧光标记的多种抗体组合对造血细胞表面或胞内抗原的表达状况进行检测,进而对细胞的系列来源、分化程度、表型异常与否进行分析判断的高通量、高敏感性检测技术,其在恶性血液病的诊断分型、治疗监测、预后评估及治疗靶点筛查中已成为必不可少的实验诊断

李智全[7](2017)在《多色流式细胞术在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微小残留病检测中的应用》文中认为背景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患者经系统化疗后的缓解率有了很大的提高,但仍有20%左右的患者预后较差,最终死于复发。微小残留病(MRD)是导致ALL复发的根本原因。流式细胞仪是检测MRD的技术之一,可检测到更低指数级的白血病细胞,但B系淋巴细胞白血病患者治疗后增生期骨髓中伴有正常的B系祖细胞,因此检测较复杂,需寻找多个白血病相关免疫表型(LAIP)进行流式细胞术(FCM)分析,标记以提高检出率,更加准确地评估患者的预后和复发趋势,为临床干预提供参考。目的探讨多色流式细胞仪对检测急性B系淋巴细胞白血病(B-ALL)微小残留的方法及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择我院确诊为B-ALL的患者71例作为研究对象,初诊时采用三色FCM和两组六色抗体组合对患者进行免疫分型,完全缓解(CR)后于化疗第33天、3个月、6个月、9个月、12个月抽取骨髓作为标本,根据诊断时的免疫分型,检测MRD水平。采用Cox回归分析复发的影响因素。结果(1)三色与多色FCM免疫分型结果比较:三色B系相关抗原CD19、CD20、CD22 阳性率分别为 65.77%、40.85%、100.00%,六色分别为 100.00%、40.85%、98.59%;三色FCM分T系相关抗原CD5阳性率4.23%,六色为6.82%;三色髓系相关抗原CD13、CD33阳性率分别为22.54%、35.21%,六色为25.35%、33.80%;三色非系列相关抗原CD10、CD34阳性率分74.65%、83.10%,六色为78.87%、84.51%;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2)FCM定期检测情况:33天时标危组、高危组MRD¥10-4的构成比例是82.35%、62.07%;3 个月时分别为 76.47%、53.85%;6 个月时分别为 70.59%、50.00%;9个月时分别为55.17%、45.00%;12个月时分别为57.14%、42.11%,标危组MRD¥10-4的构成比例均高于高危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3)MRD水平与复发的关系:第33天63例患者进行检查,MRD≥10-4与MRD<10-4患者复发率分别为41.18%和6.52%;3个月时60例患者进行检查,复发率分别为35.00%和0.00%;6个月时58例患者进行检查,复发率分别为41.67%和0.00%;9个月时49例患者进行检查,复发率分别为29.16%和0.00%;12个月时47例患者进行检查,复发率分别为13.04%和0.00%;各时点MRD≥10-4患者复发率均高于MRD<10-4患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Cox回归分析显示,33天MRD≥10-4、3个月MRD≥10-4、危险分层高危及My表达阳性是B-ALL患者诱导缓解后复发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1)多色FCM所用的抗体总数较少,但通过多重设门,与三色流式细胞术免疫分型基本相同。而且多色FCM同一试管中可同时检测多种抗原,并根据初诊免疫分型时检测出的LAIP调整抗体组合,有利于获得B-ALL患者化疗缓解后的MRD水平。(2)在B-ALL患者化疗缓解后33天、3个月时多色FCM检查MRD>10-4提示复发风险增加,可作为判断预后、复发并指导临床个体化治疗的手段。

范佩佩[8](2017)在《急性B淋巴细胞白血病的免疫表型表达特征及临床意义》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探讨急性B淋巴细胞白血病(B-ALL)免疫表型表达特征及临床意义。方法:采用流式细胞术(FMC)对初诊的50例BCR-ABL融合基因阴性的急性B淋巴细胞白血病患者进行免疫分型。观察急性B淋巴细胞白血病的免疫表型表达特征及临床意义。结果:50例患者中,B细胞抗原中CD19+表达率为84.00%,阳性表达率最高。T细胞抗原CD5、CD7可跨系表达。伴髓系抗原中CD13+表达率最高,表达率为48.00%。50例患者入院确诊后均进行诱导化疗,第一次化疗后完全缓解(CR1)率为76.00%,总有效率为86.00%。男性患者第一次化疗后CR1率为77.27%,总有效率为95.45%,女性CR1率及总有效率分别为75.00%、78.57%,男女两组CR1率、总有效率比较不具备统计学差别。依据年龄分为≥40岁和<40岁两组,第一次化疗后≥40岁组CR1率为57.14%,总有效率71.42%,<40岁组CR1率为89.65%,总有效率为96.55%,≥40岁组CR1率、总有效率均低于<40岁组,比较具备统计学差别。依据贫血严重程度可以将所有患者分成轻度贫血组和中重度贫血组,首次化疗后轻度贫血组CR1率为100%,总有效率100%,中重度贫血组CR1率为62.50%,总有效率为78.12%,两组之间CR1率、总有效率分别比较,轻度贫血组都高于中重度贫血组,具备统计学差别。29例CD10+组患者首次化疗后CR1率为86.20%,总有效率为96.55%,21例CD10-组CR1率为61.90%,总有效率71.42%,CD10-组完全缓解率、总有效率都低于CD10+组,具备统计学差异。26例CD20+组患者首次化疗后CR1率为57.69%,总有效率为73.08%,24例CD20-组患者第一次化疗后完全缓解率为95.83%,总有效率100%,CD20-组的CR1率、总有效率都高于CD20+组,具备统计学意义。24例CD13+组患者首次化疗后CR1率为62.50%,总有效率为70.83%,26例CD13-组患者CR率为88.46%,总有效率100%,CD13+组完全缓解率、总有效率均低于CD13-组,统计学比较存在差异。11例CD33+组患者首次化疗后CR1率为45.45%,总有效率为54.54%,37例CD33-组患者CR1率为86.48%,总有效率94.59%,CD33+组完全缓解率、总有效率均低于CD33-组,统计学比较有差异。25例CD34+组患者首次化疗后CR1率为64.00%,总有效率为72.00%,20例CD34-组患者CR1率为95.00%,总有效率100%,CD34+组完全缓解率、总有效率均低于CD34-组,统计学比较有差异。15例CD96+组患者首次化疗后CR1率为46.66%,总有效率为60.00%,16例CD96-组患者CR1率为87.50%,总有效率93.75%,CD96-组的CR1率、总有效率均高于CD96+组,具备统计学差别。29例My+B-ALL组患者中有首次化疗后CR1率为65.51%,总有效率为75.86%,21例My-B-ALL组患者中首次化疗后CR1率为90.47%,总有效率100%,My-B-ALL组CR1率、总有效率两者都高于My+B-ALL组,统计学比较有差异。CD34/CD13抗原共表达组占总例数的20.00%,CD34/CD33共表达组占总例数的14.00%,CD34/CD96共表达组占总例数的18.00%。CD34/CD13抗原共表达组和非共表达组的CR1率分别是30.00%,86.20%,其总有效率分别是30.00%,100%。CD34/CD33抗原共表达组和非共表达组的CR1率分别是28.57%,77.27%,其总有效率分别是28.57%,90.90%。CD34/CD96抗原共表达组和非共表达组的CR1率分别是22.22%,86.36%,其总有效率分别是33.33%,95.45%。CD34/CD13抗原共表达组CR1率、总有效率均明显低于CD34/CD13非共表达组,具备显着统计学意义。CD34/CD33共表达组的CR1率、总有效率均低于CD34/CD33非共表达组,具备统计学意义。CD34/CD96共表达组的CR1率、总有效率均低于CD34/CD96非共表达组,具备统计学意义。结论:1.CD19是B-ALL的敏感性、特异性抗原;CD7、CD5可跨系表达于B-ALL;B-ALL伴髓系抗原中CD13阳性率最高。2.性别对B-ALL临床疗效无影响;年龄是影响B-ALL临床疗效的因素;初诊时贫血严重程度是影响B-ALL临床疗效的因素。3.CD10+与B-ALL临床疗效呈正相关,免疫表型CD20+、CD13+、CD33+、CD34+、CD96+均与B-ALL临床疗效呈负相关。4.My+B-ALL临床疗效差;抗原CD34/CD13、CD34/CD33、CD34/CD96共表达与B-ALL临床疗效呈负相关。

谢石云[9](2017)在《流式细胞术监测微小残留病(MRD)对急性髓系白血病预后意义》文中研究指明目的:白血病患者完全缓解后复发最主要的根源是骨髓中微小残留病的持续存在。国内外学者大多数选择化疗后某个时间点检测MRD,较少对MRD在化疗过程中的变化趋势进行研究。本研究目的在于动态监测CR后和巩固化疗后多个时间点微小残留病与复发的关系。进一步探讨微小残留病在监测病程的发展、临床疗效评估、判断预后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青岛大学附属医院2012年9月至2016年12月收治的急性髓细胞白血病(AML)患者(51例),其中男30例(58.8%),女21例(41.2%),中位年龄40岁(1466岁),其中M1 1例(2%),M2 9例(18%),M3 11例(21%),M4 18例(35%),M5 12例(24%)。对51例急性髓系白血病完全缓解患者平均每3个月(1-6个月)用FCM检测其骨髓MRD,同时检测骨髓细胞形态学的变化。随访至形态学复发或随访终止,平均跟踪随访12个月,得出完全缓解病人的MRD平均值,分析其变化趋势。同时监测CR后和巩固化疗1个疗程和2个疗程后3个不同时间点微小残留与复发的关系。根据AML患者经诱导治疗达CR时的MRD值分为:MRD≤10-4、10-4<MRD<10-3、10-3≤MRD≤10-2、MRD>10-2 4组,评估不同时间点MRD水平在AML患者预后中的价值。MRD>10-4为微小残留病阳性标准。结果:51例AML患者经化疗达到CR后测得MRD最大值4.97%,最小值0.0062%,平均值0.57%;巩固治疗1疗程后测得MRD最大值4.72%,最小值0.0053%,平均值0.38%,其中47例AML患者CR后MRD检测呈阳性(>10-4)结果,4例AML患者CR后MRD检测出阴性(<10-4)的结果。巩固治疗2疗程后测得MRD最大值3.11%,最小值0.0037%,平均值0.21%;巩固化疗第2个疗程后MRD阳性患者中有5例患者MRD由阳性转为阴性,1例由阴性转为阳性。选择不同时间点平均随访12个月(0-24个月)后获得骨髓形态学复发例数:MRD≦10-4组复发1例,复发率1.96%;10-4<MRD<10-3组复发4例,复发率7.84%;10-3≦MRD≦10-2组复发8例,复发率15.69%;MRD>10-2组复发14例,复发率27.45%。用Kaplan-Meier法分析四组的无复发生存期,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MRD≦10-4组,10-4<MRD<10-3组,10-3≦MRD≦10-2组,MRD>10-2组,平均中位无复发生存时间(RFS)分别为23.1个月、14.3个月、9.1个月、3.5个月。结论:1.MRD是治疗过程中监测急性髓系白血病缓解与复发的重要指标之一,以FCM动态监测AML CR后的MRD变化情况,可为个体化治疗及预后提供临床依据。2.FCM动态监测急性髓系白血病CR后MRD的差异较大,不能作为评价临床预后的单一指标。3.通过上述临床研究结果分析,MRD可以作为预后评价的敏感指标。MRD小于10-4复发可能性小,大于10-4提示疾病复发可能性大,且MRD值越小无复发生存期越长。随着巩固化疗次数的增加、治疗时间的延长,骨髄MRD水平总体上呈下降趋势。

李慧[10](2017)在《CD34阳性与CD34阴性成人急性T淋巴细胞白血病临床分析》文中提出背景及目的急性T淋巴细胞白血病(acute T-lymphoblastic leukemia,T-ALL)是一种生物学特征异质性很大的疾病,多见于儿童和青少年,也见于成人,发病率约占成人ALL的25%[1]。研究表明,CD34在除AML-M3以外的AML中高表达,其表达程度与预后相关[2、3],而CD34在ALL中的研究相对较少。T-ALL的免疫表型与临床特点的研究以及免疫表型与预后关系的研究目前主要以T淋巴系常见的抗原如CD2、CD3、CD5、CD7等居多,而对于非特异性抗原CD34,国内外的研究重点在于该抗原在造血干细胞移植中的作用,对其与预后的关系报道鲜少。T-ALL发病率较低,预后差,CD34抗原在T-ALL中的表达不高,目前人们对其生物学、免疫学等了解不足,不能通过识别可靠的预后因素调整治疗方案。本研究分析CD34阳性及阴性成人急性T淋巴细胞白血病患者的临床表现及预后,探讨CD34表达对成人T-ALL预后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血液科2012年1月至2015年7月收治的57例初治成人T-ALL患者,根据CD34的表达情况,分为CD34阳性组与CD34阴性组,并对两组的临床特点、实验室检查、中枢神经系统白血病的发生率、化疗后的4周完全缓解率及预后生存进行比较。分析CD34的表达是否影响造血干细胞移植。结果57例初治成人T-ALL患者中,CD34阳性组13例(22.8%),CD34阴性组44例(77.2%)。CD34阳性组与CD34阴性组在性别、年龄、肝脾大、淋巴结肿大、血小板减少、白细胞增高、染色体异常、4周完全缓解率(CR)率、中枢神经系统白血病(CNSL)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CD34的表达与纵隔肿物无相关性(P>0.05)。初诊时CD34阳性组血红蛋白(Hb)<90g/L、伴髓系抗原表达者的比例高于阴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4.571,P=0.033;χ2=6.787,P=0.009)。治疗过程中,43.2%的患者疾病复发,但与CD34的表达无相关性(P>0.05)。15例选择造血干细胞移植(HSCT),42例未选择HSCT,在未选择HSCT的患者中,CD34阳性组中位生存期为5个月,CD34阴性组为17个月,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220,P=0.040)。结论1.成人T-ALL中CD34的表达与初诊时年龄、性别、肝脾肿大、淋巴结肿大、高白细胞、血小板减少、染色体异常及中枢神经系统白血病的发生率无明确相关性。2.CD34的表达与纵隔肿物、疾病复发无明确相关性。3.CD34阳性组更易出现中、重度贫血,且与髓系抗原表达有关。4..CD34阳性组T-ALL患者的完全缓解率低于CD34阴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可能与例数较少有关。5.未行造血干细胞移植患者中CD34阳性组中位生存期短于CD34阴性组,提示CD34的表达可能是T-ALL的预后不良因素之一。6.行造血干细胞移植的患者生存率高于未行造血干细胞移植的T-ALL患者,说明造血干细胞移植仍然是急性白血病患者改善预后的重要治疗手段。

二、逻辑设门方法在B-ALL免疫表型检测中的作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逻辑设门方法在B-ALL免疫表型检测中的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2)核酸适体sgc8在急性白血病中的诊断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急性白血病概述
        1.1.1 急性白血病及其现状
        1.1.2 急性白血病的病因
        1.1.3 急性白血病的诊断
        1.1.4 急性白血病的治疗
    1.2 流式细胞术在急性白血病诊断中的应用
        1.2.1 流式细胞术用于白血病免疫分型
        1.2.2 流式细胞术用于微小残留病监测
        1.2.3 流式细胞术的最新进展
        1.2.4 流式细胞术的局限性
    1.3 核酸适体
        1.3.1 核酸适体概述
        1.3.2 核酸适体的优点
        1.3.3 核酸适体的筛选及在临床诊疗中的应用研究
        1.3.4 核酸适体在血液肿瘤疾病中的特异性靶标
        1.3.5 核酸适体sgc8
    1.4 本论文拟开展的研究内容
第二章 核酸适体检测骨髓细胞样本的方法研究
    2.1 引言
    2.2 材料与方法
        2.2.1 细胞株和骨髓样本
        2.2.2 试剂及仪器
        2.2.3 白血病细胞株的培养
        2.2.4 白血病细胞株与PTK7 抗体、核酸适体的结合实验
        2.2.5 模拟白血病骨髓样本的制备、处理及其与核酸适体的结合实验
        2.2.6 流式细胞仪的仪器设置、细胞采集与数据分析
    2.3 结果
        2.3.1 白血病细胞株 PTK7 蛋白的表达水平鉴定
        2.3.2 核酸适体sgc8 在体外与白血病细胞株结合能力分析
        2.3.3 核酸适体sgc8 检测骨髓中白血病细胞的能力分析
    2.4 讨论
第三章 核酸适体sgc8 在急性白血病骨髓样本中的诊断研究
    3.1 引言
    3.2 材料与方法
        3.2.1 临床样本
        3.2.2 主要试剂及器材
        3.2.3 临床骨髓细胞样本的骨架抗体组合
        3.2.4 临床骨髓细胞样本的制备、处理及其核酸适体结合实验
        3.2.5 流式细胞仪的仪器设置、细胞采集与数据分析
        3.2.6 统计学分析
    3.3 结果
        3.3.1 核酸适体sgc8 对正常骨髓样本原始细胞的特异性识别能力
        3.3.2 核酸适体sgc8对AML样本内肿瘤细胞的特异性识别能力
        3.3.3 核酸适体sgc8对T-ALL样本内肿瘤细胞的特异性识别能力
        3.3.4 核酸适体sgc8对B-ALL样本内各群细胞无显着识别能力
        3.3.5 核酸适体sgc8 对不同类型肿瘤细胞和骨髓早期细胞的识别差异
        3.3.6 sgc8 与免疫分型抗体对AML和 T-ALL肿瘤细胞的识别能力比较
    3.4 讨论
第四章 实验结论
    4.1 主要工作与创新点
    4.2 后续研究工作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3)靶向CD19嵌合抗原受体T细胞治疗复发/难治急性B淋巴细胞白血病疗效和相关因素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表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1.引言
2.材料和方法
3.结果
4.讨论
5.结论
6.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综述 第二代靶向CD19嵌合抗原受体T细胞治疗 复发/难治急性B淋巴细胞白血病的进展
    参考文献

(4)CD123和CD58在儿童B-ALL骨髓微小残留病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符号说明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7)多色流式细胞术在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微小残留病检测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结论
附图
参考文献
综述 流式细胞仪检测B系淋巴细胞白血病微小残留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文章情况
致谢
个人简历

(8)急性B淋巴细胞白血病的免疫表型表达特征及临床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材料与方法
二、结果
三、讨论
四、研究的局限性
五、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硕士期间发表论文

(9)流式细胞术监测微小残留病(MRD)对急性髓系白血病预后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研究对象与方法
    1 研究对象
    2 研究方法
    3.统计学处理
结果
    1.达到CR后及继续巩固治疗1个疗程和2个疗程后测得MRD的值
    2.AML患者CR后监测MRD的值与骨髓形态学复发的关系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流式细胞术监测MRD对急性白血病的预后影响
    综述参考文献
缩略词表
致谢

(10)CD34阳性与CD34阴性成人急性T淋巴细胞白血病临床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
1 引言
2 资料和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5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和攻读硕士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致谢

四、逻辑设门方法在B-ALL免疫表型检测中的作用(论文参考文献)

  • [1]急性白血病系别判断的流式细胞免疫分型专家共识[J]. 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检验医学专业委员会. 中华检验医学杂志, 2021(12)
  • [2]核酸适体sgc8在急性白血病中的诊断研究[D]. 徐康力. 上海交通大学, 2020(01)
  • [3]靶向CD19嵌合抗原受体T细胞治疗复发/难治急性B淋巴细胞白血病疗效和相关因素的研究[D]. 安福润. 安徽医科大学, 2020(04)
  • [4]CD123和CD58在儿童B-ALL骨髓微小残留病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D]. 陈丽. 山东大学, 2019(02)
  • [5]CD123和CD66c在儿童B-ALL中的表达及其在MRD监测中的应用[J]. 钟嘉颖,吴英英,劳梦晓,张小艳,王春丽,潘建华. 检验医学, 2018(09)
  • [6]多参数流式细胞术检测急性白血病及浆细胞肿瘤微小残留病中国专家共识(2017年版)[J]. 翁香琴,王莉莉. 中华血液学杂志, 2017(12)
  • [7]多色流式细胞术在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微小残留病检测中的应用[D]. 李智全. 新乡医学院, 2017(01)
  • [8]急性B淋巴细胞白血病的免疫表型表达特征及临床意义[D]. 范佩佩. 延安大学, 2017(01)
  • [9]流式细胞术监测微小残留病(MRD)对急性髓系白血病预后意义[D]. 谢石云. 青岛大学, 2017(02)
  • [10]CD34阳性与CD34阴性成人急性T淋巴细胞白血病临床分析[D]. 李慧. 郑州大学, 2017(02)

标签:;  ;  ;  ;  ;  

逻辑门控法在B-ALL免疫表型检测中的作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