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社区建设的探索与实践

大学生社区建设的探索与实践

一、高校学生社区建团的探索与实践(论文文献综述)

马跃[1](2021)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青年观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青年是祖国的未来和民族的希望,是党保持蓬勃生机的重要保证。中国共产党自诞生以来就始终把青年工作作为党的一项极为重要的工作。在党领导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近一百年来的历史进程中,始终代表青年、赢得青年、依靠青年,成为中国共产党不断从胜利走向胜利的重要保证。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寄希望于新时代中国青年,对新时代中国青年赋予极高地位,号召新时代青年勇担时代使命,堪当时代重任,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上接力奋斗,为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奉献青春智慧和力量。从外部条件来看,我们当前面对的时代潮流和国际大势是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国际范围各种势力与我们争夺青年更趋激烈。中国共产党必须加强青年的理想信念教育,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此来巩固和扩大党执政的青年群众基础,提升党对青年意识形态的领导权,消除西方资产阶级思潮的毒瘤,避免“颜色革命”与“和平演变”。再加之新时代青年出现新的特征变化,以及青年发展存在滞后性的现实要求,党和国家要推动全社会关注青年、关心青年、关爱青年,号召党团组织把青年工作做实、做细,用极大力量做好青年工作,确保党的事业薪火相传,确保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系统梳理和深入研究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青年观,对于继续丰富马克思主义青年观和指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青年观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树立了时代自信,为新时代青年发展指明了方向,成为新时代做好青年工作的行动指南,体现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青年观的重大实践意义。本研究采用宏观与微观相结合的方法,宏观的论证青年作为整个社会群体的一部分,对国家、民族、党以及世界的作用;微观的分析青年作为独立的社会群体在新时代下所表现出的新特点。采用历史研究与现实逻辑相结合的方法,分析新时代中国青年为什么要承担实现中国梦的历史使命,分析新时代青年运动的时代主题与方向。采用比较分析法,分析新时代青年身上的优缺点;青年与基层群众的区别与联系。采用数据分析方法,以表格对比的形式分析新时代党员队伍结构发生的显着变化。最后,采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法,以青年理论指导青年工作,助力青年成长成才。论文结构框架如下:第一章,绪论部分。分析论文的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通过深入剖析国外学者青年研究理论与派别,形成对青年学的初步认识,总结国内外学者对青年研究的现状综述,为研究提供理论参考。理清研究思路,确定研究方法,分析研究的创新点与不足。论证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青年观的科学性与可行性,为进一步深入研究奠定基础。第二章,分析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青年观的概念和来源。第一部分,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青年观所涉及的基本内涵进行理论诠释。分别对青年、青年观、马克思主义青年观以及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青年观的概念进行逐一解读。第二部分,探析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青年观的来源,其分为理论来源和文化来源。理论来源于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青年观,也来源于中国共产党历代领导人的青年观。文化来源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自信,也来源于近代青年运动的文化自觉。为本课题的研究提供了科学的理论依据和支撑。第三章,分析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青年观的形成背景与发展历程。第一部分,分析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青年观的形成背景,面对我国社会发展进入新时代的国情要求、国际范围争夺意识形态领域主导权的世情需求、党要巩固和扩大青年群众基础、当前中国青年发展的滞后性和新时代青年呈现出新的特征,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青年观应运而生。第二部分,探索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青年观的发展历程。这一理论的形成经历了“青春由磨砺而出彩,人生因奋斗而升华”的孕育阶段、实施人才战略的萌芽阶段、干在实处走在前列的探索阶段、以及形成与发展阶段。在实践中不断验证并丰富理论,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青年观的科学性提供了实践基础保障。第四章,重点阐述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青年观的主要内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青年观内涵丰富、意蕴深远,主要包含四方面的内容:一是新时代中国青年的地位与作用。包括新时代中国青年是党和国家的希望与未来,是实现中国梦的主力军和先锋力量,是提升国家核心竞争力的创新力量,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积极力量。二是新时代中国青年的使命与担当。新时代中国青年承载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重要历史使命,新时代中国青年要通过树立远大理想、永葆爱国情怀、担当时代责任、勇于砥砺奋斗、练就过硬本领、锤炼品德修为,这六点要求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三是新时代中国青年的教育与培养。要将“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中心环节,以理想信念激发青年,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青年,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涵养青年,以综合素质教育实现青年全面发展。四是新时代中国青年的组织与领导。新时代要加强党对青年的全面领导,阐述共青团组织在新时代的改革再出发,共青团必须把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作为根本任务,把围绕中心,服务大局作为团的工作主线,把巩固和扩大党执政的青年群众基础作为团的政治责任,将强“三性”去“四化”作为新时代的团改目标。深入剖析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青年观的主要内容,为凝练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青年观的理论特性和价值意蕴做铺垫。第五章,重点凝练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青年观的理论特征。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青年观体现出三方面的理论特征。培养堪当大任的时代新人,以中国精神为内在推动力,继承与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体现出民族性和时代性的统一。提出“党管青年”原则,青年人才的重视与培养,青年干部的培养与任用以及“青年首先要发展”战略,体现出了政治性和战略性的统一。做知行合一的新时代青年,加强青年对外学习与交流,围绕青年特点开展青年工作体现出这一理论的实践性和规律性的统一。第六章,分析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青年观体现出的价值意蕴。理论价值体现为是马克思主义青年观的新时代延伸,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青年观的实践价值,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树立了时代自信,为新时代青年发展指明了方向,是新时代做好青年工作的行动指南。第七章,提出要努力践行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青年观。从国家、社会、学校和个人层面,全方位多措并举,开展践行活动。一是要举国家之力,落实“青年首先要发展”战略,党和政府要做青年知心人、热心人、引路人,增强团对青年的吸引力、凝聚力和服务能力。二是要聚社会合力,统筹社会各方资源协同共育青年,家庭要帮助青年系好“第一粒扣子”,加强网络空间治理促进青年健康发展。三是要提升高校育人水平,高校要坚持正确的办学方向,重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建立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四是要践个人之行,做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时代新人,新时代青年运动要继续发扬五四精神,树立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总之,通过系统研究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青年观,论文主要提出如下创新观点:一是论文根据习近平自身的青年生活经历、多年执政经验与治国理政的青年工作中探索到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青年观的发展历程,体现出创新性。二是论文关于近代青年运动文化自觉性的文化来源探究,尤其是分析了五四精神对于新时代中国青年的影响,体现出创新性。三是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青年观的理论特性研究具有创新性。四是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青年观的价值意蕴研究具有创新性。五是分别从国家、社会、学校、个人四方面提出要努力践行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青年观的路径选择体现出了创新性。

倪保锐[2](2021)在《师范类专业认证背景下云南省高校体育教育专业田径普修课程体系改革研究》文中指出习近平新时代教育强国、人才强国的新发展理念,将使核心素养融入教育体系,分布于各学段、学科、课程、课堂,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全国普通高等师范类院校要落实师范类专业认证工作,进行师资专业化培养,提高师范类专业导出师资的质量,为我国教育事业培养高质量师资队伍、大国良师。对于新时代体育强国理念下的体育教育专业来说,师范类专业认证的落实推进素养教育的深入,也是助推体育强国战略的一条路径。教育理念,学科素养,教师理念、教师素养、学生观念、课程体系、教学大纲等一系列要素都面临着调整,我们只有逐层逐一突破,无捷径可寻。田径运动被公认为“运动之母”,它是最原始人类生产生活形成而演化成自今的田径运动,也是世界上最早呈现运动形式的类型,奥运项目最多,终有“得田径者得天下”的美誉,体育教育专业本着培养适国家现代化建设和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实际需要的复合型人才,为我国中小学体育事业服务。田径普修课程是高校体育课程发展的先锋课程,田径普修课程的建设决定着体育教育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体育学科课程体系的完善和基础教育质量保障等。本文运用文献资料、实地考察、专家访谈、问卷调查、数理统计等多种方法对师范类专业认证背景下的云南省高校体育教育专业田径普修课程体系进行改革研究,以期为高校体育教育专业田径普修课程基于师范类专业认证背景下初步呈现改革内容和体系,为课程建设提供参考,为田径普修课程的教学大纲修订完善提供依据。研究得出以下结论:(1)当前云南省高校体育教育专业田径普修课程教学大纲整体内容简单,不全面,描述不具体,各部分孤立。课程目标过于强调技术学习和理论知识,对课程培养目标定位不明确,教学内容与中小学教学衔接度不高,缺乏师范生内涵建设的课程思政内容。(2)研究发现当前的云南省高校体育教育专业田径普修课程教学现状仍不容乐观,课程理念陈旧,重教轻学,偏重于灌输式的教师教、学生学。课程目标偏重技术传授、理论知识学习,教学内容以技术教学为主,项目内容上与中小学教学内容脱离,教学方法相对保守,教学方式传统,很难让学生充分发挥主体性,调动参与的积极性,考核与评价偏重期末成绩评价,技术考核占比较大,评价主体单一。(3)通过多次咨询专家,进行田径普修课程教学大纲修订和课程体系设计,以问卷的形式收集专家、同行教师、学生对体育教育专业田径普修课程教学大纲设计的评价,并通过一学期的教学实施培养与跟踪,最终得到良好的课程目标达成度。(4)结合师范专业认证标准和云南师范大学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构建田径普修课程体系,其中包含目标要素体系、内容要素体系、实施要素体系和评价要素体系,凸显师范类专业认证背景下课程目标、内容、实施、评价相互对标的联动课程体系。

罗雄[3](2020)在《高等学校时代新人培育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是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提出的育人新目标,是当前和今后相当长一段时期内人才培养的总方向。时代新人培育的提出,既反映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这一特定历史阶段对人才培养的客观需求,也延承了中国共产党根据中心任务的变化而培养“新人”的历史传统。时代新人的培育,继承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学说,回答了新时代教育“培养什么人”的根本问题,是践行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德育的重要使命,是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迫切要求,是落实教育为人民服务、为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服务、为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服务、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建设服务的本质要求,是新时代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客观要求,也是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内在要求。青少年是时代新人培育的主体。高等学校作为人才培养的主阵地之一,在时代新人培育上大有可为且应大有作为。高等学校时代新人培育,根植于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立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延承中国共产党“育新人”的传统,着眼于现代化进程中的育人反思。就理论基础而言,马克思主义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思想,中国共产党“育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和“立德树人”的育人思想是高等学校时代新人培育的理论根基。就时代背景而言,高等学校时代新人培育处于落实“四个伟大”战略、完成“强起来”历史任务、贯彻“四个服务”方针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新背景、新征程、新境界和新使命之中。就现实反思而言,高等学校时代新人培育必须正视教育现代化、文化多元化、政治民主化和社会信息化等潮流对青年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所带来的挑战,必须直面技术理性的“僭越”对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所带来的困扰。在培育原则上,高等学校时代新人培育应坚持总体性原则、主体性原则、导向性原则和实践性原则。在培育内容上,高等学校应着重培育青年大学生过硬的政治能力、高尚的道德品质、卓越的学习和创新本领、无畏的担当精神、健康的身心素质和开阔的国际视野。在培育路径上,高等学校时代新人培育应着重从课堂引导、实践养成、组织保障、精准服务和队伍支撑上入手,构建时代新人培育的路径体系。具体而言,在组织保障层面,应以党的坚强领导推进时代新人培育,构建凝聚青年、服务大局、当好桥梁、从严治团的高校共青团“四维”工作格局,增强高校学生会和学生社团组织的组织力,强化班集体成员的主体能动性;在课堂引导层面,应坚持“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的贯通、“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的融合、“实体课堂”与“虚拟课堂”的互补;在实践养成层面,要做实以理论学习为基础的专业实践,做优以知行合一为原则的社会实践,并在实践中精心打磨育人工作品牌;在精准服务层面,应扎实做好对青年大学生的学业辅导、心理疏导、生活引导和就业指导;在队伍支撑方面,应按照“四有”好老师标准,精心培养“大思政”育人队伍,尤其是要配齐建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和辅导员工作队伍。总之,高等学校时代新人培育作为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需要不断健全和优化课程育人、实践育人、文化育人、科研育人、网络育人、心理育人、资助育人、组织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等十大育人体系,从而形成育人合力,使时代新人培育取得更加显着的成效。

黄晓娟[4](2020)在《山东省阳信县团组织服务职能优化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迈入了新时代,党和人民群众对共青团组织的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共青团是青年人自己的组织,从成立之日起就与青年有着血与肉的联系,对服务青年工作有着天然的优势,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第十八次代表大会指出,在新时代发展环境下,共青团应增强服务意识、提升责任感,从学习教育、创业发展等多方面入手为新一代年轻人提供帮助和支持,针对性满足其合理需求。习近平曾明确表示“共青团应保持与时俱进的意识,以时代发展为背景大力推进改革和创新”,团干部应增强使命感,树立服务青少年的鲜明导向,积极履行服务职能,使团组织真正强起来。本文采用了文献研究法、问卷调查法对共青团组织服务职能展开研究。在研究期间查阅了滨州市团市委、阳信县团县委的报告、文件,并参考了共青团的有关书籍和文献中,找到了相关理论、数据作为支撑。问卷调查针对青年群体和团干部群体分别展开,对团组织服务职能的发挥现状和期望做了调查,并对获得的调查数据进行全面整理及合理统计,最后再通过当前应用比较广泛的单因素方差分析法对得出的统计结果展开深入细致地研究,全面探讨了学校、机关事业单位和企业青年、团干部对共青团相关问题总体情况和数据的差距性。调查发现了显示团青关系不密切、青年活动形式单一化,部分团干部的业务能力不达标,党团间互动不足,共青团组织可利用资源较少,难以满足服务青年的需要。针对以上问题,要通过重抓青年活动“头尾”工作,做好活动前的设计环节、活动后的满意度调查,全面提升青年活动质量;争取党政支持,多方获取资源,进而破解资源难题;以学校共青团共组为样本,打造阳信共青团“服务号”品牌;全面提高共青团在公司年轻一代中的威信力,根据公司年轻一代的工作特征,把企业青年纳入到共青团的重点服务范畴;打造一支服务意识强、综合素养高的共青团服务队伍,着力改善团干部业务素质,强化服务力量。因地制宜,多措并举,努力让“更好的服务”成为团组织的一块响当当的招牌。

裘欣璐[5](2020)在《新时代共青团引领凝聚青年研究 ——以上海为例》文中提出中国共青团是中国无产阶级青年的组织,是为中国共产党培养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学校。自其成立之日起,就以马克思主义研究为宗旨,以“为党团结凝聚青年”为己任,以共产主义建设为目标。引领凝聚青年是新时代共青团工作的重要任务,是其开展思想政治建设、履行“巩固和扩大党执政的青年群众基础”这一政治责任的重要体现,是新时代中国共青团的重要职责。正确树立中国青年的思想政治意识是中国共产党执政的重要一环。在现代化与社会转型的背景下,面对当今世界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转折性变化和“互联网+”时代的快速发展,青年的思想观念、行为方式受到多重因素的影响,给共青团工作带来巨大而严峻的挑战。因此,新时代引领凝聚青年意义重大,是中国共青团义不容辞的责任。从内涵上看,新时代共青团引领凝聚青年包括思想层面和行动层面。思想层面,即在政治意识、思想意识、价值观念上对青年进行教育和引导。行动层面,即联系、组织、服务,将青年紧紧团结凝聚在党的周围,并且通过事业引领、实践引领、文化引领,号召和动员青年投身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中。从时代要求看,新时代的中国青年需要具备“六要素”,即“树立远大理想”、“培养爱国主义精神”、“担当时代责任”、“勇于砥砺奋斗”、“练就过硬本领”、“锤炼品德修为”。相应地,共青团引领凝聚青年,就要围绕这六点要求进行。从实际情况看,上海是改革开放的排头兵和创新发展的先行者,上海共青团的改革一直走在全国前列。针对目前青年中出现的新情况以及共青团在长期发展过程中逐渐出现的“机关化、行政化、贵族化、娱乐化”等新问题,上海共青团率先建立以“扁平化”体制为基础,以青年思想引领为关键,以带领青年投身于服务国家及城上海建设为导向的新机制新模式,并取得了可喜的经验,当然也存在着不足与挑战。为此,本文通过回顾和梳理共青团开展青年思想政治建设的历史进程,总结分析当前上海共青团在引领凝聚青年工作中的成效与不足,从党和国家对青年的期望出发,对新时代共青团引领凝聚青年提出因应举措,以期为中国共青团今后的发展提供一定的理论支持和实践借鉴。

龙柳均[6](2020)在《高校学生党建工作进社区研究》文中指出高校学生党建工作进社区是新时代下高校党建工作的积极探索和创新发展。随着高校后勤改革和高等教育体制改革,学生社区成为集学生学习、生活和学校教育、管理、服务于一体的特殊区域。新时代要求党的基层组织提高做思想政治工作能力,高校学生党建工作进社区是遵循党的建设规律、思想政治工作规律、学生成长规律,丰富高校党建工作内涵、促进大学生全面成长成才的有效途径。本文在对高校学生党建工作进社区内涵梳理的基础上,以浙江大学、西安邮电大学、韶关学院、西安外事学院等四所高校为代表进行案例分析得出,当前高校学生党建工作进社区基本明确以社区为载体拓宽学生党建工作的思想认识,探索形成了“成立社区党工委”“建设党员工作站”“建立楼栋党支部”三类运行模式,内容上以学生党员发展培养、教育管理和作用发挥为基础进行建设,并依托固定服务站、特色品牌活动、网络阵地等拓展工作载体,提供基础配备,相关做法取得了一定效果。但也存在整体统筹规划、组织管理体系、党建内涵建设、平台规划利用和人员配备保障等不足,因此改进及创新高校学生党建工作进社区,要加强顶层设计,健全管理机制,配套基本运行制度,以分类积分管理制、责任清单制加强考评;突出内容建设,拓宽育人载体,进行个性化育人阵地、项目化活动开展、党建网络信息化平台建设;加强大学生党员队伍、社区辅导员队伍、后勤服务队伍的三方联动建设,优化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

田梦[7](2020)在《初中少先队与共青团工作衔接的问题与对策》文中研究说明初中阶段,学校既有少先队组织,又有共青团组织。实现少先队工作与共青团工作的顺利衔接,形成团队组织合力,最大化地发挥团队组织育人作用,是初中少先队与共青团工作运行系统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2016年共青团中央、教育部印发的《中学共青团改革实施方案》和2017年共青团中央、教育部、全国少工委印发的《少先队改革方案》均强调将“加强初中少先队与共青团衔接”作为团队工作重点任务。因而,做好初中少先队与共青团工作衔接不仅能够夯实少先队组织教育成果、打牢共青团组织发展基础,从而构建起团队共兴的工作格局,还能服务于少年儿童的健康成长,促进其全面发展目标的达成。当前,初中少先队与共青团工作衔接不成熟,常态机制尚未形成,且少先队工作与共青团工作失衡。因此,本研究遵循着“确定研究内容——厘清相关理论问题——实地深入调研——提出对策建议”的思路,在厘清初中少先队与共青团工作衔接相关前提性学理问题的基础上,选取8所团队工作经验相对丰富的初中进行实地调研,重点分析存在的问题并剖析问题产生原因,从而针对性地提出初中少先队与共青团工作衔接的对策建议。本研究首先对初中少先队与共青团工作衔接的涵义、运行系统、价值意蕴等基本理论问题进行阐释,这是本研究得以实施的逻辑前提。然后运用访谈法和观察法从团队工作目标、团队工作内容、团队工作途径、团队工作机制四个方面对初中少先队与共青团工作衔接的现实状况进行调研。在此基础上,重点分析初中少先队与共青团工作衔接存在的问题,主要有:工作目标衔接不清晰,呈现片面化;工作内容衔接不完善,重团轻队;工作途径衔接不科学,注重形式大于内容;工作机制衔接不健全,作用发挥低效。接着,进一步对问题产生的原因深入分析,归结为:中考升学压力的钳制;团队工作者的“分身乏术”;团队员团队意识的淡薄;团队工作地区发展的桎梏。最后,结合问题以及产生的原因,提出初中少先队与共青团工作衔接的对策建议为:明晰团队工作目标衔接;完善团队工作内容衔接;拓宽团队工作途径衔接;规范团队工作机制衔接。

郑英[8](2020)在《走向书台之路 ——苏州评弹现代艺徒制的个案研究》文中提出苏州评弹是发源于苏州地区的、有着400余年历史的曲艺说唱艺术,是我国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近年来苏州评弹的生存环境恶化,面临着长篇失传、书目紧缺、后继乏人、市场萎缩的困境,“出人”即苏州评弹艺术表演人才的培养,成为解决以上四大困境的根本对策。在人才培养方面,苏州评弹自产生以来就采用了师徒制,目前,这一制度同样受到市场经济的严重冲击。1962年苏州评弹学校的出现标志着苏州评弹现代艺徒制的开启。苏州评弹现代艺徒制与传统艺徒制之间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但又因为现代职业学校的介入发生了显着的变化。本文遵循现代艺徒制展开的自然过程、按照学生真实的学习和发展进程,对以小D和小M为代表的现代艺徒的学习和成长过程进行了深描,呈现了他们考取评弹学校成为学生后的校园生活与学习、课外专业活动,考取“传预班”成为“准艺徒”,升入“传承班”并拜师后成为艺徒,破口出道成为演员的发展历程。并从这个历程中分析现代艺徒制与传统艺徒制、与现代学徒制的联系与区别,最后从中归纳概括出苏州评弹现代艺徒制理论。苏州评弹现代艺徒制由现代职业学校教育和现代师徒制教育构成,是一种政府介入、艺术职业院校和艺术表演团体共同对学生进行教育和培养的、校团深层密切合作的现代非遗艺术人才培养模式。它是一种完整的、持续性的终身教育过程,是一个以促进传统文化传承与发展为旨归的政、行、团、校合作育人的教育传承生态系统。与此同时,本研究还发现苏州评弹现代艺徒制在发展过程中存在诸如教育主体及其关系不明确、相关系统要素缺位等问题,并有针对性地提出建立现代艺徒制教育共同体,完善各类法规,市场参与、鼓励发展商业性书场与私营艺术表演团体,重兴光裕社的对策与建议,以期促进苏州评弹现代艺徒制的发展与完善,促进苏州评弹文化的传承与发展,进而最终促进人的发展,实现现代艺徒制的教育学价值。

侯贺森[9](2019)在《新时代条件下共青团职能转变问题研究 ——以J市为例》文中指出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之后,中国进入了新时代这一新的历史方位,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解决了许多长期想解决而没有解决的难题,办成了许多过去想办而没有办成的大事,推动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了历史性成就,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发生了历史性变革。如果按照新时代标准审视共青团工作,就会发现共青团现有职能远远不能满足党政要求、青年需求。一方面,青年思想多元化、青年分布多元化,共青团组织覆盖能力逐渐下降,甚至仅保留学校、国企等少部分阵地,几乎不可能完成巩固和扩大党执政的青年基础这一政治责任。另一方面,共青团组织出现“四化”问题(“机关化”“行政化”“贵族化”和“娱乐化”),与青年越离越远,部分团组织甚至自弹自唱、自娱自乐,更是难以满足青年实际需求。如果这些问题不解决,共青团将逐渐边缘化,甚至丧失存在必要性,因此,新时代条件下尽快实现共青团职能转变尤为迫切。本文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结合2015年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党的群团工作的意见》、2016年《共青团中央改革方案》、2017年中共中央、国务院《中长期青年发展规划(2016-2025年)》和2018年习近平同志与团中央新一届领导班子集体谈话精神,以组织学、“第三部门”理论、社会治理理论为理论依据,采用文献查阅、问卷调查、走访调研等研究方法,以J市共青团为例,研究共青团组织青年、引导青年、服务青年、维护青少年合法权益四大职能①实际效果,以达到理清共青团原有职能与实际需求的不适点、分析近年来共青团职能转变成效、提出共青团职能转变具体对策的目的。

仝瑶[10](2019)在《任弼时青年工作思想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任弼时是以毛泽东为核心的第一代领导集体的成员之一,任弼时领导的青年工作贯穿于他三十年的革命生涯中。他热爱、关心和爱护青年,实事求是地领导青年开展运动,通过调查研究积极探索适合中国青年运动发展的道路,为青年工作的推进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形成了丰富而又独特的青年工作思想,这也是他伟大革命业绩中的一个光辉部分。因此,任弼时被称之为“青年最亲密的导师”。当前,研究任弼时青年工作思想特别是对任弼时青年工作思想的具体内容进行梳理与归纳,分析其中优秀的青年工作方法和原则有利于指导新时代共青团改革、推进青年工作的发展。本文主要从四个方面阐述了任弼时青年工作思想。第一,从任弼时青年工作思想产生的条件及研究的重要性展开论述。第二,梳理了任弼时青年工作思想产生的理论来源。从萌芽、形成、发展几个阶段阐述了任弼时青年工作思想的发展历程。第三,从关注青年的地位和作用,开展青年思想政治工作,关于共青团的建设理论,关心青年要引导青年成长成才来重点阐述了任弼时青年工作思想的具体内容。第四,通过分析当前青年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与挑战,挖掘任弼时青年工作思想对新时代青年工作的价值资源和现实启示。

二、高校学生社区建团的探索与实践(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高校学生社区建团的探索与实践(论文提纲范文)

(1)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青年观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1.2.1 国外研究综述
        1.2.2 国内研究综述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1.4 研究的创新与不足
        1.4.1 创新之处
        1.4.2 不足之处
第2章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青年观的概念与来源
    2.1 相关概念辨析
        2.1.1 青年与青年观的基本内涵
        2.1.2 马克思主义青年观的基本内涵
        2.1.3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青年观的基本内涵
    2.2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青年观
        2.2.1 马克思、恩格斯的青年观
        2.2.2 列宁的青年观
    2.3 中国化马克思主义青年观
        2.3.1 毛泽东的青年观
        2.3.2 邓小平的青年观
        2.3.3 江泽民的青年观
        2.3.4 胡锦涛的青年观
    2.4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青年观的文化根基
        2.4.1 来源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自信
        2.4.2 来源于近代青年运动的文化自觉
第3章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青年观的形成背景与发展历程
    3.1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青年观的形成背景
        3.1.1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国情召唤
        3.1.2 国际范围争夺意识形态领域主导权的世情需求
        3.1.3 新时代需要巩固和扩大党执政的青年群众基础
        3.1.4 当前中国青年发展的滞后性
        3.1.5 新时代青年展现新特征
    3.2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青年观的发展历程
        3.2.1 孕育阶段
        3.2.2 萌芽阶段
        3.2.3 探索阶段
        3.2.4 形成和发展阶段
第4章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青年观的主要内容
    4.1 新时代中国青年的地位与作用
        4.1.1 新时代中国青年是党和国家的未来与希望
        4.1.2 新时代中国青年是实现中国梦的主力军与先锋力量
        4.1.3 新时代中国青年是提升国家核心竞争力的创新力量
        4.1.4 新时代中国青年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积极力量
    4.2 新时代中国青年的使命与担当
        4.2.1 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
        4.2.2 树立远大理想、永葆爱国情怀
        4.2.3 担当时代责任、勇于砥砺奋斗
        4.2.4 练就过硬本领、锤炼品德修为
    4.3 新时代中国青年的教育与培养
        4.3.1 将“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中心环节
        4.3.2 以理想信念教育激发青年
        4.3.3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引领青年
        4.3.4 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涵养青年
        4.3.5 以综合素质教育实现青年全面发展
    4.4 新时代中国青年的组织与领导
        4.4.1 新时代加强党对青年工作的领导权
        4.4.2 新时代共青团改革再出发
        4.4.3 培养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
        4.4.4 围绕中心服务大局
        4.4.5 巩固与扩大青年群众基础
        4.4.6 强“三性”去“四化”
第5章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青年观的理论特征
    5.1 时代性和民族性的统一
        5.1.1 培养堪当大任的时代新人
        5.1.2 以中国精神为内在推动力
        5.1.3 继承与弘扬优秀中华民族传统文化
    5.2 政治性和战略性的统一
        5.2.1 提出“党管青年”原则
        5.2.2 青年人才的重视与培养
        5.2.3 青年干部的培养与任用
        5.2.4 提出“青年首先要发展”战略
    5.3 实践性和规律性的统一
        5.3.1 做知行合一的新时代青年
        5.3.2 加强青年对外学习与交流
        5.3.3 围绕青年特点开展青年工作
第6章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青年观的价值意蕴
    6.1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青年观的理论价值
        6.1.1 马克思主义青年观的新时代延伸
        6.1.2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6.2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青年观的实践价值
        6.2.1 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树立了时代自信
        6.2.2 为新时代青年发展指明了方向
        6.2.3 是新时代做好青年工作的行动指南
第7章 努力践行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青年观
    7.1 举国家之力
        7.1.1 落实“青年首先要发展”战略
        7.1.2 党和政府要做青年知心人、热心人、引路人
        7.1.3 增强团对青年的吸引力、凝聚力和服务能力
    7.2 聚社会合力
        7.2.1 统筹社会各方资源协同共育青年
        7.2.2 家庭要帮助青年系好“第一粒扣子”
        7.2.3 加强网络空间治理促进青年健康发展
    7.3 提升高校育人水平
        7.3.1 高校要坚持正确的办学方向
        7.3.2 重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7.3.3 建立高水平的人才培养体系
    7.4 践个人之行
        7.4.1 做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时代新人
        7.4.2 要继续发扬五四精神
        7.4.3 要树立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攻读成果
致谢

(2)师范类专业认证背景下云南省高校体育教育专业田径普修课程体系改革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前言
    1.1 选题依据
        1.1.1 国家政策文件的重视
        1.1.2 落实师范类专业认证是师范院校未来的责任与义务
        1.1.3 基于师范类专业认证的课程教学改革势在必行
    1.2 研究目的与研究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创新与不足
第2章 文献综述
    2.1 相关概念的界定及梳理
        2.1.1 师范类专业认证
        2.1.2 体系
        2.1.3 课程体系
        2.1.4 田径普修课程
    2.2 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
        2.2.1 国外师范类专业认证的相关研究
        2.2.2 国内师范类专业认证的相关研究
        2.2.3 课程体系相关研究
        2.2.4 体育教育专业田径普修课程相关研究
第3章 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3.1 研究对象
    3.2 研究方法
        3.2.1 文献资料法
        3.2.2 专家访谈法
        3.2.3 问卷调查法
        3.2.4 个案研究法
        3.2.5 数理统计法
        3.2.6 实地调查法
第4章 师范类专业认证背景下课程体系改革理论研究
    4.1 师范类专业认证背景下课程体系改革的理论依据
        4.1.1 实用主义课程论
        4.1.2 要素主义课程论
        4.1.3 结构主义课程论
        4.1.4 人文主义课程论
        4.1.5 实践主义课程论
    4.2 师范类专业认证背景下课程体系改革的基本原则
        4.2.1 合理性原则
        4.2.2 可行性原则
        4.2.3 目标定位精准性原则
        4.2.4 毕业要求衔接性原则
    4.3 师范类专业认证背景下课程体系改革的功能
        4.3.1 诊断功能
        4.3.2 改进功能
        4.3.3 激励功能
    4.4 师范类专业认证中学教育认证标准解读
        4.4.1 培养目标
        4.4.2 毕业要求
        4.4.3 课程与教学
第5章 师范类专业认证背景下云南省高校体育教育专业田径普修课程现实依据
    5.1 师范类专业认证背景下云南省高校体育教育专业田径普修课程教学大纲分析
        5.1.1 云南省高校体育教育专业田径普修课程教学大纲目标分析
        5.1.2 云南省高校体育教育专业田径普修课程教学大纲内容分析
        5.1.3 云南省高校体育教育专业田径普修课程教学大纲实施分析
        5.1.4 云南省高校体育教育专业田径普修课程教学大纲评价分析
    5.2 师范类专业认证背景下云南省高校体育教育专业田径普修课程教学现状分析
        5.2.1 云南省高校体育教育专业田径普修课程教学理念现状分析
        5.2.2 云南省高校体育教育专业田径普修课程目标现状分析
        5.2.3 云南省高校体育教育专业田径普修课程教学内容现状分析
        5.2.4 云南省高校体育教育专业田径普修课程教学方法现状分析
        5.2.5 云南省高校体育教育专业田径普修课程教学评价现状分析
第6章 师范类专业认证背景下云南省高校体育教育专业田径普修课程改革思路
    6.1 健全体育教育专业田径普修课程目标设置
    6.2 充实体育教育专业田径普修课程教学内容
    6.3 创新体育教育专业田径普修课程实施
    6.4 完善体育教育专业田径普修课程考核与评价
第7章 师范类专业认证背景下云南师范大学体育教育专业田径普修课程体系改革实证研究
    7.1 云南师范大学体育教育专业田径普修课程体系构建
        7.1.1 云南师范大学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解读
        7.1.2 云南师范大学体育教育专业田径普修课程体系的确立过程
        7.1.3 云南师范大学体育教育专业田径普修课程整体框架设计
        7.1.4 云南师范大学体育教育专业田径普修课程整体框架设计的结果与分析
    7.2 师范类专业认证背景下云南师范大学体育教育专业田径普修课程目标建设
        7.2.1 改革田径普修课程目标与原目标对比分析
        7.2.2 注重课程培养目标与师范专业认证标准对接
        7.2.3 侧重课程培养目标与专业毕业要求的对应
    7.3 师范类专业认证背景下云南师范大学体育教育专业田径普修课程内容设置
        7.3.1 改革田径普修课程内容与原内容对比分析
        7.3.2 注重课程思政内容的融入
        7.3.3 侧重实训内容设置
    7.4 师范类专业认证背景下云南师范大学体育教育专业田径普修课程实施
        7.4.1 改革田径普修课程实施与原实施对比分析
        7.4.2 注重课程教学方法的创新与实践
        7.4.3 侧重实训内容的实施
    7.5 师范类专业认证背景下云南师范大学体育教育专业田径普修课程评价体系
        7.5.1 改革田径普修课程评价与原评价对比分析
        7.5.2 注重课程教学评价内容的多元性
        7.5.3 侧重课程评价方式的多样性
第8章 云南师范大学体育教育专业田径普修课程目标达成度分析
    8.1 知识目标达成度
    8.2 技能目标达成度
    8.3 情感目标达成度
第9章 结论与建议
    9.1 结论
    9.2 建议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 A:调查问卷效度检验表
    附录 B:教师问卷
    附录 C:学生问卷
    附件D:教师访谈提纲(教学现状)
    附录 E:学生成绩表
    附录 F:教学技能考核评委打分表
    附录 G:学习自评/互评表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成果
致谢

(3)高等学校时代新人培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 选题缘由与意义
        (一) 选题缘由
        (二) 研究意义
    二、 核心概念界定
        (一) 高等学校
        (二) 时代新人
        (三) 大思政
    三、 研究现状评述
        (一) 相关研究成果综述
        (二) 相关研究成果评价
    四、 研究重点、难点和创新点
        (一) 研究的重点和难点
        (二) 研究的创新点
    五、 研究思路与方法
        (一) 研究思路
        (二) 研究方法
第一章 时代新人培育的提出
    一、 根植于马克思主义的人学理论
        (一) 马克思主义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思想
        (二) 中国共产党“育人为本”的教育理念
        (三) 中国共产党“立德树人”的育人思想
    二、 立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
        (一) 落实“四个伟大”战略的新背景
        (二) 完成“强起来”目标任务的新征程
        (三) 贯彻教育“四个服务”方针的需求
        (四)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新使命
    三、 延承中国共产党“育新人”传统
        (一) 培养勇于开展革命斗争的革命者
        (二) 培养“红专”结合的劳动者与革命接班人
        (三) 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四) 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四、 着眼于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中的育人反思
        (一) 人的现代化和“软件”的现代化亟需提升
        (二) 践行“理想的意图”存在亟需解决的问题
        (三) 技术理性的僭越使人成为“单向度的人”
第二章 高等学校时代新人培育的原则
    一、 总体性原则
        (一) 培育目标的总体性
        (二) 培育视域的总体性
        (三) 培育体系的总体性
    二、 主体性原则
        (一) 克服教育活动中“无人”的倾向
        (二) 自我教育、自我管理与自我服务
    三、 导向性原则
        (一) 坚持政治导向
        (二) 坚持价值导向
        (三) 坚持问题导向
        (四) 坚持过程导向
    四、 实践性原则
        (一) 思政教育的实践属性
        (二) 人才培养的实践育人
第三章 高等学校时代新人培育的内容
    一、 培育过硬的政治能力
        (一) 坚定理想信念
        (二) 保持政治定力
        (三) 坚守人民立场
    二、 培育高尚的道德品质
        (一) 实现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
        (二) 推进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
    三、 培育卓越的“学创”本领
        (一) 习得学习能力
        (二) 养成创新能力
    四、 培育无畏的担当精神
        (一) 对民族命运的担当
        (二) 对美好世界的担当
        (三) 对个人幸福的担当
    五、 培育健康的身心素质
        (一) 保持身体健康
        (二) 增进心理健康
    六、 培育开阔的国际视野
        (一) 提升时代新人全球胜任力
        (二) 认清世界和中国发展大势
第四章 高等学校时代新人培育的路径
    一、 组织保障
        (一) 以党的坚强领导推进时代新人培育
        (二) 构建高校共青团“四维”工作格局
        (三) 增强高校学生会和学生社团组织力
        (四) 强化大学班集体成员的主体能动性
    二、 课堂引导
        (一) “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贯通
        (二) “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融合
        (三) “实体课堂”与“虚拟课堂”互补
    三、 实践养成
        (一) 专业实践以“理论学习”为基础
        (二) 社会实践以“知行合一”为原则
        (三) 在实践中精心打磨育人工作品牌
    四、 精准服务
        (一) 学业辅导
        (二) 心理疏导
        (三) 生活引导
        (四) 就业指导
    五、 队伍支撑
        (一) 贯彻落实“四有”好老师标准
        (二) 建强思政课教师和辅导员队伍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4)山东省阳信县团组织服务职能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文献综述及选题依据
    1.1 选题背景及依据
        1.1.1 选题背景
        1.1.2 选题依据
    1.2 文献综述
        1.2.1 国内对共青团服务工作的研究现状
        1.2.2 国际上对共青团服务工作的研究现状
        1.2.3 研究述评
    1.3 研究意义与研究目的
    1.4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4.3 技术路线
第2章 核心概念和理论分析
    2.1 共青团服务职能
    2.2 理论分析
        2.2.1 公共服务理论
        2.2.2 社会转型理论
第3章 阳信县共青团组织工作开展现状
    3.1 阳信县基本情况
    3.2 阳信县共青团组织建设现状
        3.2.1 团组织设置状况
        3.2.2 阳信县共青团组织覆盖状况
        3.2.3 服务职能发挥情况
        3.2.4 工作经费情况
        3.2.5 共青团组织人员编制情况
第4章 阳信县共青团服务职能优化的调查及分析
    4.1 资料与方法
        4.1.1 文献资料与数据来源
        4.1.2 调查对象与研究内容
        4.1.3 分析研究方法
    4.2 调查样本的数据分析
        4.2.1 青年群体问卷调查分析
        4.2.2 团干部群体问卷调查分析
    4.3 团干部与青年群体问卷调查结果的关联性分析
        4.3.1 团青关系调查情况
        4.3.2 青年活动内容和形式
        4.3.3 活动设计中调研工作的开展情况
        4.3.4 青年活动报名方式
        4.3.5 团干部工作积极性与业务素质
    4.4 调查问卷综合分析
        4.4.1 共青团吸引力下降
        4.4.2 团组织开展活动效果差
        4.4.3 同级党组织对同级团组织工作的忽视
        4.4.4 共青团组织资源缺乏
第5章 优化阳信县共青团组织服务职能对策
    5.1 做好青年活动“头尾”工作
        5.1.1 强化活动前设计环节,充分调研青年需求
        5.1.2 做好活动后满意度调查,提升活动质量
        5.1.3 弥补工作空白,丰富活动种类
    5.2 服务青年要突出亮点更要补齐短板
        5.2.1 以学校团组织为样板,打造阳信共青团“服务号”品牌
        5.2.2 扩大阳信县团组织在公司企业的有效覆盖
        5.2.3 针对阳信县企业青年职业特点,开展共青团活动
    5.3 强化阳信县共青团组织工作力量
        5.3.1 分批轮岗,充分利用阳信县现有团干部资源
        5.3.2 增进学习交流,提升阳信县团干部服务水平
    5.4 争取阳信县党政支持,多方获取资源
        5.4.1 争取体制内外资源
        5.4.2 合理配置资源,开源更要节流
        5.4.3 加强阳信县青年活动场所建设
    5.5 运用互联网平台构建团青双向交流渠道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一
附录二

(5)新时代共青团引领凝聚青年研究 ——以上海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二、相关研究综述
    三、研究方法与创新之处
    四、概念界定:“引领凝聚青年”与“青年思想政治建设”
第一章 共青团引领凝聚青年的历史回顾与现实依据
    第一节 共青团引领凝聚青年的历史回顾
        一、“政治思想工作”成为标准用语
        二、“思想政治工作”向“思想政治教育”转变
        三、“思想引领(引导)”向“引领凝聚”发展
    第二节 共青团引领凝聚工作变迁的现实依据
        一、社会变迁下青年价值观演变
        二、党团关系下共青团职能变迁
    第三节 共青团引领凝聚青年的时代要求
        一、新时代共青团引领凝聚青年的范畴
        二、新时代共青团引领凝聚青年的要求
第二章 新时代上海共青团引领凝聚青年的现状分析
    第一节 上海共青团引领凝聚青年的工作亮点
        一、工作机制改革,为引领凝聚奠定基础
        二、思想层面引领,打造青春上海品牌
        三、行动层面凝聚,为服务大局搭建青年平台
    第二节 上海共青团引领凝聚青年的不足之处
        一、组织有效覆盖不足,引领青年“深度”不够
        二、引领凝聚能力不足,凝聚青年“粘度”不强
第三章 新时代共青团引领凝聚青年的因应举措
    第一节 深化改革,推进工作机制建设
        一、推进“扁平化”管理落细落实
        二、推动新兴领域团组织建设
        三、健全基层青少年维权机制
    第二节 从严治团,完善自身队伍建设
        一、从严治团,加强队伍建设
        二、人才战略,提升组织活力
    第三节 明确意识,提升团工作能力
        一、明确“青年友”意识,提升新媒体引导力
        二、明确“服务大局”意识,提升改革创新力
结语:引领思想引导行动青年为本为党凝聚
参考文献
附录一 :本研究中主要受访人名单
附录二 :访谈提纲
附录三 :读硕士期间公开发表论文情况

(6)高校学生党建工作进社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内研究现状
        1.2.2 国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方法与创新之处
        1.3.1 研究方法
        1.3.2 创新之处
第二章 高校学生党建工作进社区的理论基础
    2.1 相关概念的内涵
        2.1.1 高校学生党建工作的界定
        2.1.2 学生社区的界定
        2.1.3 高校学生党建工作进社区的内涵
    2.2 高校学生党建工作进社区的理论依据
        2.2.1 习近平关于高校党建思想的重要论述
        2.2.2 关于基层党组织建设的理论要求
        2.2.3 思想政治教育理论
    2.3 高校学生党建工作进社区的实践价值
        2.3.1 它是丰富高校党建工作内涵的重要途径
        2.3.2 它是推进基层学生党组织建设的现实要求
        2.3.3 它是强化党员教育培养与发展的实践手段
        2.3.4 它是促进大学生全面成长成才的切实需求
第三章 高校学生党建工作进社区的现状分析
    3.1 高校学生党建工作进社区的主要做法和经验
        3.1.1 明确以社区为载体拓宽学生党建工作的思想认识
        3.1.2 探索形成学生党建工作进社区三类运行机制模式
        3.1.3 完善以学生日常党建工作为基础的工作内容建设
        3.1.4 依托阵地建设和品牌活动持续拓展党建工作载体
        3.1.5 提供基础配备进行学生党建工作进社区条件保障
    3.2 高校学生党建工作进社区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3.2.1 整体统筹规划不足,影响组织合力发挥
        3.2.2 组织管理的不完善,导致实际运行零散
        3.2.3 主题教育强度不足,影响党建内涵突出
        3.2.4 平台规划利用不强,影响活动发展传播
        3.2.5 人员配备保障不足,影响全员育人效果
第四章 改进和创新高校学生党建工作进社区的路径
    4.1 加强学生党建工作进社区顶层设计
        4.1.1 提高学生党建工作进社区重要性的认识
        4.1.2 明确以党建工作为龙头进行统一规划
        4.1.3 理顺社区内党建工作和院系党建的关系
    4.2 健全学生党建工作进社区管理机制
        4.2.1 科学定位学生党建工作进社区运行机制
        4.2.2 规范学生党员社区工作的培养监督机制
        4.2.3 建立学生党建工作进社区考核评估体系
    4.3 丰富学生党建工作进社区内容建设
        4.3.1 以党建理论为辐射强化主流思想引领
        4.3.2 与社区文化资源相结合丰富党建内涵
    4.4 拓宽学生党建工作进社区育人载体
        4.4.1 以大数据为依托设计个性化育人阵地
        4.4.2 以项目化运作方式设计开展特色活动
        4.4.3 以党建内容为核心开发网络信息化平台
    4.5 优化学生党建工作进社区队伍建设
        4.5.1 发挥大学生党员队伍主体性作用
        4.5.2 加大社区辅导员队伍专业化建设
        4.5.3 发挥后勤服务队伍育人辅助体功能
结语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硕士期间参加科研和发表论文情况

(7)初中少先队与共青团工作衔接的问题与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由
        1.响应初中少先队与共青团工作改革的政策要求
        2.完善初中少先队与共青团工作发展的现实诉求
        3.深化初中少先队与共青团组织教育的理论需求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1.国内研究现状
        2.境外研究现状
    (三)理论依据
        1.组织行为学
        2.系统论
    (四)研究思路与方法
        1.研究思路
        2.研究方法
一、初中少先队与共青团工作衔接的理论阐释
    (一)初中少先队与共青团工作衔接的涵义解析
        1.少先队
        2.共青团
        3.衔接
    (二)初中少先队与共青团工作衔接的运行系统
        1.初中少先队与共青团工作衔接的构成要素
        2.初中少先队与共青团工作衔接构成要素间的相互关系
    (三)初中少先队与共青团工作衔接的价值意蕴
        1.增强少先队员组织意识,夯实少先队组织教育成果
        2.加深共青团员入团认识,打牢共青团组织发展基础
        3.加强团队组织联系,构建团队共兴工作格局
        4.服务少年儿童健康成长,促进其全面发展目标达成
        5.形成初中学校“三全育人”机制,促进少年儿童的政治社会化
二、初中少先队与共青团工作衔接的问题剖析
    (一)访谈的实施与分析
        1.访谈的实施
        2.访谈资料的分析
    (二)初中少先队与共青团工作衔接存在的主要问题
        1.初中少先队与共青团工作目标衔接不清晰,呈现片面化
        2.初中少先队与共青团工作内容衔接不完善,重团轻队
        3.初中少先队与共青团工作途径衔接不科学,注重形式大于内容
        4.初中少先队与共青团工作机制衔接不健全,作用发挥低效
    (三)初中少先队与共青团工作衔接存在问题的归因分析
        1.中考升学压力的钳制
        2.初中团队工作者的“分身乏术”
        3.初中团队员团队意识的淡薄
        4.初中团队工作地区发展差异的桎梏
三、初中少先队与共青团工作衔接的对策思考
    (一)明晰初中少先队与共青团工作目标衔接
        1.加大政策学习,领会团队工作目标衔接的改革要求
        2.选聘专业人员,加深对团队工作目标衔接的认识
        3.加强培训教育,科学把握团队工作目标衔接的具体要求
    (二)完善初中少先队与共青团工作内容衔接
        1.充分利用队课,开展离队教育
        2.构建团校校本课程体系,推进团前教育
        3.合理制定入团标准和程序,规范推优入团
    (三)拓宽初中少先队与共青团工作途径衔接
        1.营造团队工作物质与精神氛围,发挥环境助推作用
        2.丰富团队活动,增强实践体验效果
        3.运用新兴媒体,打造团队工作线上线下联合阵地
        4.结合家庭、社区有效资源,发挥团队工作校内外合力作用
    (四)规范初中少先队与共青团工作机制衔接
        1.明确分工与职责,完善团队工作领导与管理机制
        2.重设标准与方法,强化团队工作考核与评价机制
        3.增加奖励与投入,改革团队工作激励与保障机制
结语
主要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在学期间主要学术成果

(8)走向书台之路 ——苏州评弹现代艺徒制的个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缘起
        (一)对苏州评弹传承与发展的关注
        (二)对现代苏州评弹艺术人才培养模式的关注
        (三)对研究对象未来发展的关注
    二、核心概念
        (一)学徒制
        (二)现代学徒制
        (三)艺徒制
        (四)现代艺徒制
        (五)苏州评弹
    三、国内外研究述评
        (一)对现代学徒制主题的研究比较充分
        (二)对现代艺徒制主题的研究未涉及曲艺表演行业及学校实际
        (三)对苏州评弹现代艺徒制主题的研究凸显完善现代艺徒制之必要性
        (四)以上研究的成果不足及本研究的逻辑起点与空间
    四、研究设计
        (一)研究问题
        (二)研究目的
        (三)研究过程
        (四)研究方法
        (五)数据收集、处理与呈现
    五、理论基础
        (一)现代学徒制理论
        (二)活态传承理论
第一章 “寻求发展”:进入学校
    第一节 选择:报考原因
        一、自我
        二、选择
    第二节 考试:闯三关
        一、第二关:专业复试
        二、第三关:文化考试
    第三节 录取:考试结果
        一、意料之中
        二、意料之外
    本章小结
第二章 “学堂学艺”:学生的校园生活
    第一节 校园环境:生长与抑制
    第二节 “长功夫”:技能学习与文化增长
        一、“观看与表演”:前台的专业学习
        (一)专业学习的过程
        (二)专业学习的特点
        (三)专业学习的媒介
        (四)专业学习的形式
        (五)专业学习的指导者
        二、“自练与个辅”:后台的自主学习
        (一)自主学习与练习
        (二)个别练习与辅导
        三、“回课与考核”:总结评价
        四、“文化与应试”:公共基础课的学习
    第三节 :制度保障:人情中心的管理惯习
        一、缺位的课堂规范
        二、虚设的监督反馈
        三、自发的班级规范
        四、繁碎的德育规范
    本章小结
第三章 观摩实践:学生的课外专业学习
    第一节 专业观摩活动
        一、示范与仿效:书场观摩
        二、任务与超越:评弹艺术节观摩
    第二节 专业实践演出活动
        一、自我的狂欢:校园艺术节
        二、从民间到官方:高低年级交流会
        三、收获与失去:校外大型舞台演出
    第三节 技能大赛
    第四节 综合艺术素质培养活动
        一、五四歌会
        二、寻师问道
    第五节 其他活动
        一、被遗弃的社团活动
        二、理想化的青年志愿者活动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走向书场”:现代艺徒的专业发展
    第一节 从“传预班”到“传承班”
        一、考取“传预班”
        二、升入“传承班”
    第二节 进入边缘:观摩与技艺打磨
        一、抄脚本
        二、背书
        三、跟码头
        四、毕业公演
        五、毕业考核
    第三节 走进中心:拜师
        一、拜师仪式
        二、师徒关系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破口出道”:成为演员
    第一节 开码头
    第二节 独做
    第三节 夫妻档
    第四节 老听客
        一、三类听客
        二、听客的影响
    第五节 评弹团体
    第六节 行会组织
    本章小结
第六章 传承与创新:苏州评弹现代艺术人才培养模式的现状与发展
    第一节 苏州评弹现代艺术人才培养模式与特征
        一、苏州评弹现代艺术人才培养模式
        二、苏州评弹现代艺术人才培养模式的特征
    第二节 苏州评弹现代艺术人才培养模式的问题与困境
        一、人才培养过程中教育主体及其关系不明确
        二、人才培养生态环境中利益相关者要素的缺位
        三、人才培养主体之苏州评弹学校发展的困境
    第三节 苏州评弹艺术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发展
        一、构建学校、团体、自我教育的人才培养共同体
        二、完善教育传承生态系统机制规范
        三、市场参与,发展商业性书场与私营艺术表演团体
        四、重兴光裕社,引领完善行业规范标准
附录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后记:因其而来,为其而往

(9)新时代条件下共青团职能转变问题研究 ——以J市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导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3 学术研究文献综述
        1.3.1 高校共青团职能转变研究
        1.3.2 地方共青团职能转变研究
        1.3.3 以历史视角研究共青团职能转变
        1.3.4 以社会学视角研究共青团职能转变
    1.4 研究思路和方法、框架结构
        1.4.1 研究思路和方法
        1.4.2 研究框架结构
    1.5 研究的创新点和不足之处
第2章 共青团职能转变相关概念和理论基础
    2.1 共青团职能和性质界定
        2.1.1 共青团职能界定
        2.1.2 共青团性质界定
    2.2 第三部门理论对共青团职能转变启发意义
        2.2.1 第三部门理论价值功能
        2.2.2 第三部门理论与共青团职能转变
    2.3 治理理论与共青团职能发挥
        2.3.1 治理理论价值功能
        2.3.2 治理理论与共青团职能转变
    2.4 组织学理论与共青团组织改革
        2.4.1 组织学理论价值功能
        2.4.2 组织学理论与共青团职能转变
第3章 新时代条件下共青团原有职能与现实需要的不适应
    3.1 新时代对共青团职能提出的新要求
    3.2 新时代需要共青团职能转变的方向
    3.3 共青团工作模式存在问题分析
        3.3.1 “行政化”工作模式导致共青团影响力持续下降
        3.3.2 “机关化”工作模式导致共青团创新力持续下降
        3.3.3 “贵族化”工作模式难以引领青年思想
        3.3.4 “娱乐化”工作模式难以满足青年需求
第4章 近年来共青团改革与职能转变的进展与成效
    4.1 改革和职能转变的目标和要求
    4.2 改革和职能转变的做法和进程
    4.3 改革和职能转变的成效
    4.4 改革后仍然存在的问题
第5章 进一步做好共青团职能转变的对策思考
    5.1 共青团组织应当理顺的关系
        5.1.1 理顺共青团与共产党的关系
        5.1.2 理顺共青团与政府部门关系
        5.1.3 理顺共青团与其他青年组织关系
    5.2 改进团的组织结构
        5.2.1 夯实下级团组织
        5.2.2 精简上级团组织
        5.2.3 建立青年工作联席会议机构
    5.3 改进团的工作机制
        5.3.1 建立工作成效反馈机制
        5.3.2 建立工作督导考核机制
        5.3.3 建立工作力量补充机制
    5.4 改进团干部工作作风
        5.4.1 加强团干部培训
        5.4.2 使用激励措施
        5.4.3 争取团干部锻炼机会
    5.5 改进团的工作方式
        5.5.1 成立项目化工作组
        5.5.2 实行弹性工作时间制
        5.5.3 运用互联网技术手段
参考文献
致谢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10)任弼时青年工作思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的缘由与意义
        (一)选题缘由
        (二)选题意义
    二、研究现状
        (一)关于任弼时青年工作的经历研究
        (二)关于任弼时对青年团建设和发展贡献的研究
        (三)关于任弼时青年工作思想内容的研究
        (四)关于任弼时青年工作思想对当代启示的研究
    三、相关概念
        (一)青年
        (二)青年工作
    四、研究方法
        (一)文献研究法
        (二)历史分析法
        (三)比较分析法
    五、论文的创新与不足
        (一)创新之处
        (二)不足之处
第一章 任弼时青年工作思想的形成条件与重要性
    一、任弼时青年工作思想形成的条件
        (一)任弼时青年工作思想产生的社会条件
        (二)任弼时青年工作思想产生的自身条件
    二、任弼时青年工作思想的重要性
        (一)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青年工作思想
        (二)为党和国家事业的发展培养建设者和接班人
        (三)是指导青年全面发展,推进人和社会全面发展的需要
第二章 任弼时青年工作思想的理论来源及发展历程
    一、任弼时青年工作思想的理论来源
        (一)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青年工作的思想
        (二)毛泽东等中国共产党人关于青年工作的思想
    二、任弼时青年工作思想的发展历程
        (一)任弼时青年工作思想的萌芽阶段(1919--1924)
        (二)任弼时青年工作思想的形成阶段(1924--1928)
        (三)任弼时青年工作思想的发展阶段(1928--1949)
第三章 任弼时青年工作思想的主要内容
    一、关注青年地位和作用
        (一)青年是中国革命和建设的一支重要生力军
        (二)重视、发展和动员广大青年群体
    二、开展青年思想政治工作
        (一)对青年进行理论宣传与教育
        (二)开展青年思想政治工作的方法
    三、共青团的建设理论
        (一)坚持党对团的绝对领导
        (二)团的建设要“布尔什维克化”
        (三)推进团的工作青年化、群众化
        (四)反对“玄空的理论”,要理论联系实践
        (五)倡议重建青年团
    四、引导青年成长成才
        (一)倡导青年走健康成长的道路
        (二)热切关心青年的学习和生活
第四章 任弼时青年工作思想的当代价值与启示
    一、新时代青年工作中存在的挑战
        (一)部分青年存在理想信念缺失的现象
        (二)部分青年重理论学习轻实践锻炼
        (三)共青团的号召力、影响力有待加强
    二、任弼时青年工作思想对当代青年工作的价值
        (一)重视对青年进行理想信念教育
        (二)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青年教育方法
        (三)结合青年特点推进青年工作
    三、任弼时青年工作思想对当代青年工作的启示
        (一)更加重视党对青年工作的领导
        (二)引导青年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三)发挥团组织作用汇聚青年力量
        (四)促进青年工作方法与时俱进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致谢

四、高校学生社区建团的探索与实践(论文参考文献)

  • [1]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青年观研究[D]. 马跃. 吉林大学, 2021(01)
  • [2]师范类专业认证背景下云南省高校体育教育专业田径普修课程体系改革研究[D]. 倪保锐. 云南师范大学, 2021(08)
  • [3]高等学校时代新人培育研究[D]. 罗雄. 湘潭大学, 2020
  • [4]山东省阳信县团组织服务职能优化研究[D]. 黄晓娟.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20(11)
  • [5]新时代共青团引领凝聚青年研究 ——以上海为例[D]. 裘欣璐. 上海外国语大学, 2020(01)
  • [6]高校学生党建工作进社区研究[D]. 龙柳均. 昆明理工大学, 2020(05)
  • [7]初中少先队与共青团工作衔接的问题与对策[D]. 田梦. 西南大学, 2020(02)
  • [8]走向书台之路 ——苏州评弹现代艺徒制的个案研究[D]. 郑英. 南京师范大学, 2020(02)
  • [9]新时代条件下共青团职能转变问题研究 ——以J市为例[D]. 侯贺森. 山东大学, 2019(09)
  • [10]任弼时青年工作思想研究[D]. 仝瑶. 云南师范大学, 2019(01)

标签:;  ;  ;  ;  ;  

大学生社区建设的探索与实践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