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珠崖铁矿地质特征及形成条件(1962)

山东珠崖铁矿地质特征及形成条件(1962)

一、山东朱崖铁矿床的地质特征和生成条件(1962)(论文文献综述)

曲高勇[1](2021)在《黑龙江嫩江县三峰山地区铜金矿化特征及找矿方向》文中研究说明黑龙江省嫩江县三峰山地区地处中亚造山带东段,贺根山-黑河断裂带西侧,成矿区隶属于三矿沟-多宝山铜金多金属成矿带。研究区出露的地层以早古生代奥陶纪和志留系为主,岩浆岩主要为燕山期侵入岩。区内构造以NW向和NE向断裂、褶皱、韧性剪切带为主。区内铜金矿化主要呈细脉状产于志留系黄花沟组地层之中,矿(化)体产出受NW向断裂控制。围岩蚀变类型包括硅化、青磐岩化、绢云母化、碳酸盐化、高岭土化等,根据矿物组合及矿脉穿切关系将热液成矿作用划分为石英-黄铁矿阶段(I)、石英-多硫化物阶段(II)和方解石-贫硫化物阶段(III)三个阶段,矿化类型属于中硫型浅成低温热液脉型。流体包裹体研究表明,I成矿阶段主要发育气液两相包裹体(L)和富气相包裹体(V)两种类型的包裹体,包裹体均一温度为167.7~263.3℃,盐度为2.6~5.1wt.%Na Cl eqv.;Ⅱ、Ⅲ成矿阶段主要发育气液两相包裹体,均一温度为110.3~216.6℃,盐度为1.3~5.4wt.%Na Cl eqv.;显微测温结果显示流体由中低温低盐度的H2O-Na Cl体系热液逐渐演化为低温低盐度的的H2O-Na Cl体系热液。氢氧同位素结果显示三峰山地区的成矿流体可能是岩浆水和大气降水的混合流体,以大气降水为主(δ18OH2O和δD值分别为11.4‰~16.9‰,-82.1‰~-74.7‰)。成矿流体具有低盐度(1.3%~5.4 wt.%Na Cl eqv.)和低密度(0.75~0.97g/cm3)的特点,主成矿期成矿压力较低,为22.5~30.6MPa,成矿深度为0.75~1.02km。三峰山地区矿化主要赋存于黄花沟组地层之中,受北西向断裂及岩浆活动控制。三峰山地区的找矿标志主要包括:硅化、绢云母化围岩蚀变;高磁梯度带且中阻高极化异常;Ag、Cu、Au、Zn、As、Sb等元素土壤组合异常以及Au单元素异常。在综合分析三峰山地区地质特征,矿化成因的基础上,结合物化探异常资料,利用矿产资源评价系统,圈定5处找矿靶区,为矿区下一步找矿工作提供重要依据。

仇一凡[2](2021)在《华北克拉通南缘中元古代早期云梦山组“铁建造”的成因及其古环境意义》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铁建造(Iron Formation,IF)是形成于前寒武纪时期、以Fe(含量大于15%)和Si为主要成分的化学沉积岩。IF可以直接反映古海洋的物质组成和氧化还原状态,是研究前寒武纪水圈、大气圈和生物圈的组成和演化过程的重要岩石记录。IF在前寒武纪的规模、数量和成因机制与当时大地构造、火山活动以及表层环境的氧化还原状态密切相关。大氧化事件(Great Oxidation Event,GOE)后,由于地球表生环境发生突变,导致IF数量和规模急剧减少,最终在18-7.5亿年间几乎完全消失。与深海相IF的沉积记录在18-7.5亿年间的消失相反,中元古代早期的沉积岩中零星发育一类形成于海岸带浅水环境中的新型“铁建造”。在华北克拉通,其被称为黛眉寨式铁矿(或云梦山组“铁建造”)和“宣龙式”铁矿(或串岭沟组铁岩)。该类新型“铁建造”富含核形石、鲕粒,常见交错层理、局部发育叠层石;以赤铁矿为主要矿物,硅酸盐含量较少,不含黄铁矿和磁铁矿。此类新型“铁建造”的出现与IF的消失,表明18~7.5亿地球表生环境氧化还原状态和化学条件发生了突变。而对于这一环境突变事件的成因及其突变后地球表生环境的氧还原状态,一直存在争议。赋存于中元古代早期汝阳群底部云梦山组中的云梦山组“铁建造”作为古元古代至中元古代过渡时期沉积的少数富铁沉积岩之一,对云梦山组“铁建造”的Fe来源、Fe(Ⅱ)(二价铁,Fe2+)的氧化机制、表生环境氧化还原状态等方面的研究,有助于恢复前寒武纪关键时期地球表生环境氧化还原状态。本文利用光学显微镜、扫描电子显微镜、透射电子显微镜、X射线衍射、穆斯堡尔谱、电子探针分析、多接收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仪等技术,对华北克拉通南缘中元古代早期浅水沉积的云梦山组“铁建造”,综合开展了沉积学、岩相学、矿物学和地球化学的研究,取得以下认识:1)对黛眉山剖面云梦山组“铁建造”的沉积学研究表明,云梦山组“铁建造”沉积于潮间带-潮下带上部的浅水环境,为典型的海陆过渡相沉积岩。2)云梦山组“铁建造”全岩主微量元素和Fe同位素分析结果显示:全岩Si元素含量较低;所有样品均未显示Eu异常:Eu/Eu*=0.94~1.11,均值1.06。铁同位素δ56Fe值显示明显负漂:δ56Fe=-0.09‰~-0.46‰,均值-0.28‰。根据以上结果,本文认为云梦山组“铁建造”中的Fe主要源自近岸富铁岩石风化释放的Fe(Ⅱ)。3)云梦山组“铁建造”的形态特征、矿物组合、元素地球化学特征,介于前寒武纪深海沉积的铁建造与显生宙浅海环境形成的铁岩之间,说明云梦山组“铁建造”为前寒武纪铁建造和显生宙铁岩之间的过渡类型。4)云梦山组“铁建造”δ53Crauth极高的正异常特征说明:~17亿年,地球出现一次脉冲式增氧事件,导致大气中O2含量快速攀升,达到1%-10%PAL(Present Atmospheric Level,现今大气氧水平)。同时,较高的O2含量使得该时期氧化风化作用长期保持在较高水平,Fe(II)源源不断地从岩石中释放,使得输入地表的Fe(II)通量不断增加,为Fe OB代谢和增值提供了物质基础。5)云梦山组“铁建造”微量元素、Fe-Cr同位素特征表明:“铁建造”沉积时的水环境O2浓度极低,约为2.8~28.2μM。较低的O2浓度使得Fe(Ⅱ)的化学氧化速率大大降低,甚至停滞。而以Gallionella sp.为代表的嗜中性微需氧铁氧化菌可以在此O2浓度下通过自身新陈代谢作用,快速氧化Fe(Ⅱ)并生成Fe(Ⅲ)(三价铁,Fe3+)。因此,嗜中性微需氧铁氧化菌的生物氧化过程是云梦山组“铁建造”Fe(Ⅱ)氧化的主要机制。云梦山组“铁建造”记录了微需氧铁氧化菌在地质历史时期已知的最早繁盛。

杜后发[3](2021)在《江西金鸡窝叠加改造型铜矿特征和成因》文中研究说明江西九瑞矿集区地处扬子板块北缘,大别造山带以南,是长江中下游成矿带的重要组成部分。前人对该矿集区赋存于石炭纪地层中层状矿体的成因仍存诸多争议,是否存在海西期喷流沉积成矿作用需进一步研究。本文选择位于矿集区东南端发育层控矽卡岩型矿体和层状含铜黄铁矿矿体的金鸡窝铜矿床,进行矿区地质学、岩体地质学、矿床地质学、矿物学和地球化学等方面系统研究,重点探讨黄铁矿微量元素组成、元素赋存状态、同位素组成特征、成矿地质过程、成矿物质来源和矿床成因,并建立成矿模式。取得了如下主要认识:(1)金鸡窝花岗闪长斑岩具准铝质高钾钙碱性的同熔型(Ⅰ型)花岗岩类岩石特点,成岩年龄为144±1Ma,属于燕山早期晚侏罗世岩浆活动的产物;锆石εHf(t)值为-4.09~-8.61,两阶段模式年龄(TCDM)为1.46~1.68Ga(均值为1.57Ga),与壳源岩石(>1.6Ga)重熔作用有关。(2)层状含铜黄铁矿矿体的金属矿物以黄铁矿、黄铜矿为主,其次为胶状黄铁矿、闪锌矿、白铁矿等,占总量的65%~85%。据黄铁矿显微组构特征,可以分为同生沉积期的黄铁矿(PyⅠ)、变质期的黄铁矿(PyⅡ)、矽卡岩-热液期的黄铁矿(矽卡岩晚期阶段(PyⅢ)和热液阶段(PyⅣ))四种类型。黄铁矿(PyⅠ)可以进一步分为胶状黄铁矿(PyⅠ-1)和纹层状黄铁矿(PyⅠ-2)两种。(3)PyⅠ-1和PyⅠ-2有相同矿化作用的元素组合和较低的Co/Ni(<0.001~0.72),但PyⅠ-1与PyⅠ-2相比,富集Bi、Cu、Pb、Zn、Ag、Au、Mn等微量元素,可能反映了其形成于早期深部含金属硫化物的热液与海水混合快速沉淀阶段。PyⅡ富含Co、Ni、As,Co/Ni为0.03~6.19。PyⅢ和PyⅣ黄铁矿的Co、Ni含量及Co/Ni(1.07~29)变化较大,与矽卡岩-热液型黄铁矿特征相似;PyⅢ与PyⅣ相比,相对富集Co和Se,亏损As、Cu、Pb、Zn、Ag、Au。(4)PyⅠ-1中Cu、Pb、Zn赋存在黄铁矿晶格中,如Cu++Au3+(?)2Fe2+置换方式存在;其它类型黄铁矿中这些元素通常是细分散机械混入物。PyⅡ、PyⅢ、PyⅣ黄铁矿富集Co和Ni,两者显着正相关,以等价替代Co2+(?)Fe2+、Ni2+(?)Fe2+进入黄铁矿晶格中;Au在黄铁矿中以固溶体Au+的形式存在。(5)黄铁矿相对衍射强度高的晶面为(311)和(200),衍射峰尖锐且各特征衍射峰半高宽(FWHM)小,其晶胞参数a=5.4012~5.4365(?),空间群为Pa-3(205),Vol=157.56~160.68(?)3,其平均值分别为a=5.4243(?)、Vol=159.56(?)3,明显高于其理论值(5.4175(?)、159.01(?)),可能归因于Co、Ni、As、Cu+、Au+等微量元素类质同象进入黄铁矿晶格。PyⅠ→PyⅣ、PyⅢ→PyⅡ的拉曼谱峰Eg、Ag、Tg(3)的散射强度(I)和半高宽(FWHM)逐渐降低,与其形成温度逐渐升高有关。(6)矿区有两类硫同位素组成,一类是层状矿体黄铁矿δ34S值介于-0.3‰~+4.6‰,其中胶状黄铁矿(PyⅠ-1)和纹层状黄铁矿(PyⅠ-2)δ34S峰值与热变质期(PyⅡ)和矽卡岩-热液期(PyⅢ和PyⅣ)黄铁矿δ34S峰值具有明显差别,暗示本区硫可能存在两种硫源;另一类是围岩中黄铁矿δ34S值为-39.1‰~-45.1‰,说明此类硫是海水硫酸盐通过细菌还原作用所致。(7)矿石铅同位素组成相对稳定,数据相对集中,μ值介于9.21~9.47之间,均值为9.39,K值变化范围为3.49~3.85,均值为3.74,含放射性铅少,为深源铅,具有壳幔混源特征。(8)江西金鸡窝铜矿床的形成可能经历了晚古生代海底热水沉积成矿作用和燕山期岩浆热液叠加改造成矿作用。胶状黄铁矿可能形成于晚古生代海底热水沉积期,富集成矿元素,起着矿源层作用;而由于燕山期岩浆热液的叠加改造,造成矿石组构的多样化和复杂化,其自身带来大量的含矿热液形成金属矿物和沿碳酸盐岩地层顺层交代形成层控矽卡岩型矿体。

丁一丹[4](2021)在《基于偏移和深度学习的大规模重力数据高效率密度成像方法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重力勘探可以获取地下不均匀密度分布的综合响应,对大区域数据的精细、高效率密度成像是重力勘探中一个重要需求。然而,反演一个复杂且耗时的过程,它非常依赖于初始模型和使用的约束,并且考虑到计算量和计算时间问题,反演在进行实际数据处理时会面临计算效率的限制。高效计算设备和计算技术快速发展,密度分布实时成像仍具有未开发的潜力。若对调查区域进行整体三维建模,将面临两个主要瓶颈:一是需要大量的计算机内存来存储灵敏度矩阵。二是求解大型欠定方程组所需的计算时间是超出承受能力的。一言概之就是多数正则化方法在实现大区域数据的高效率精细化反演依然存在内存占用和计算效率问题,对于研究区域构造和深部地质问题具有局限性,不能完成大型区域的快速整体三维反演。意想不到的发现越来越多地来自对大型数据集的分析,减少内存占用和提升计算效率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为此,在正则化反演及半自动化成像的基础上,我们试图寻求一种轻量存储和快速密度成像的方法,可以解决大区域地下密度建模的内存和计算效率限制。正演是实现反演密度成像的基础,正向密度建模是实现地下密度反演成像的基础。通常情况下,灵敏度矩阵会预先被计算并存储,以备后续反演过程迭代使用。剖分规模越大,灵敏度矩阵越大,计算时间越长。为减少存储灵敏度矩阵所消耗的内存,本文提出了灵敏度规约存储方法,根据灵敏度矩阵的平移等效性和互换对称性建立灵敏度矩阵和空间位置的索引矩阵,并基于移动灵敏度域进行正演计算。我们还对不同规模的模型进行了试验,以分析该方法在减少内存消耗和减少计算用时等方面的优势,该方法为快速密度成像奠定了基础。对于大规模数据重力数据快速密度成像,我们提出了重力正则化聚焦偏移方法,采用正则化方式实现聚焦偏移密度反演,其中利用共轭偏移方向法求解模型参数,迭代步长的选取基于Wolfe-Powell准则。模型试验表明所提出方法大规模提升计算效率,有效的改善了现有偏移成像的发散性,具有更高的水平和纵向分辨率,且有较强的抗噪性。我们还将该方法用于山东齐河矽卡岩型铁矿区实际重力异常的解释,研究和分析了山东调查区域的铁矿资源勘探潜力,并提出了针对调查地区进一步的矿产勘探的一些建议。为了克服解释工作流程初始阶段的这些困难,我们研究了基于卷积神经网络(Convolutional Neural Networks,CNNs)的数据驱动反演在重力数据三维密度快速成像中的潜力。我们给出了用于密度实时成像的神经网络反演系统的设计方案。我们的网络以在图像分割领域效果最佳的“Unet”为基底,其中网络训练时将剖分单元边长信息和重力观测异常分别通过两个输入进入到我们设计的神经网络中,以适配不同尺寸的测区。使用均方误差损失函数(MSE)进行最优化训练,同时以测试集的正演误差作为观测量。我们比较了基于CNNs方法和正则化光滑反演在合成数据集上的定量表现,证明了基于CNNs的方法能够较为准确地重建地下密度结构,与传统的反演方法相比,有望提供更快的收敛速度。该方法被应用于陕西罗夫地区重力现场数据集,结果与正则化反演结果基本一致,量化了该方法对真实数据的实用性。

邹超[5](2021)在《云南麻栗坡南秧田钨矿区三维地质建模与找矿预测》文中研究表明南秧田矿区位于华南板块西南缘,地处滇东南老君山多金属成矿区东侧,金属矿产资源丰富。为进一步探明矿区矿产资源,扩大矿区矿产资源储量,深边部找矿成为目前亟需解决的问题。本文对南秧田矿区的地层岩性、岩浆岩、构造等控矿要素进行了研究,借助三维地质建模软件,建立了地质体模型和矿体模型,并运用证据权重法对研究区进行了找矿预测,辅以信息量法验证,筛选、圈定并评价了找矿靶区。取得了以下4点成果和认识:1.整合了南秧田矿区以往探矿工程的相关资料,创建了南秧田矿区的探矿工程原始地质数据库。构建了南秧田矿区三维地质模型,主要包括矿区地层、构造、岩体和矿体等模型,实现矿区任意方向切地质剖面。2.矿区矿体呈层状产出,受地层南秧田岩组控制,主要赋矿围岩为碳酸盐岩及其受变质作用形成的矽卡岩。矿区内的南温河系列花岗岩和都龙超单元花岗岩富含W、Sn等成矿物质,提供了成矿物质来源和热动力条件。3.证据权重法和信息量法分析显示,地层对该区矿体的形成有显着控制作用,近EW向断层在200—800米时对矿体有控制作用,斑岩脉在200—550米范围内对矿体具有叠加富集的作用。4.建立了研究区块体模型,以此为基础,运用证据权法进行了找矿预测,辅以信息量法验证,圈定了A、B、C 3级靶区各3处,其中A类靶区对下一步矿产勘查工作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梁贤[6](2020)在《冀南邯邢地区中生代侵入岩的氧逸度计算及其地质意义》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邯邢地区位于华北克拉通腹地,太行山的南部,广泛发育中生代中基性、碱性侵入岩,是着名的邯邢式铁矿的主要成矿区。本文通过对该地区中生代典型的野外地质特征、岩相学、矿物主微量及三种矿物氧逸度计的研究,对比了三个岩体不同矿物氧逸度计的计算结果,分析了矿物氧逸度计的差异,客观地评价了岩浆的真实氧逸度情况,探讨了不同矿物氧逸度计的适用性问题,从多角度厘定了邯邢式铁矿中岩浆氧逸度与成矿的关系。按样品的岩性对符山岩体锆石、角闪石和磷灰石的主微量元素分别计算了其所反映的岩浆的氧逸度情况,通过温度-氧逸度图解、盒须图和频数分布图的投图结果表明,锆石氧逸度计和角闪石与磷灰石氧逸度计的结果存在差异,锆石的氧逸度较为分散(ΔFMQ-5.96~ΔFMQ+4.80),而角闪石和磷灰石反映的氧逸度的结果比较一致(ΔFMQ+0~ΔFMQ+4)。另外还发现锆石在偏酸性的岩石如二长岩中的吻合度高于偏基性的角闪闪长岩。利用矿山岩体锆石、角闪石和磷灰石矿物的主微量元素按岩性分别对其进行氧逸度的计算,通过三种不同的表现图解温度-氧逸度、盒须图和频数分布图的作图发现,锆石、角闪石和磷灰石氧逸度计的结果相差不大。其中,角闪石?FMQ值的范围为0.07~3.39,平均为2.41。磷灰石的?FMQ值变化于1.04~7.27之间,均值为4.77。锆石和磷灰石的主微量元素计算的氧逸度结果及温度-氧逸度图解、盒须图和频数分布图综合显示洪山岩体的氧逸度整体较高,同时,辉石正长岩反映的氧逸度高于辉长岩。不同岩体的不同矿物氧逸度计对比发现符山岩体的氧逸度最低,洪山岩体的氧逸度最高,磷灰石矿物计算的氧逸度结果稍高于角闪石的计算结果。全岩的氧逸度计的投图显示,三个岩体的样品均投影在强氧化性区域。通过综合研究分析,初步探讨了氧逸度与邯邢式铁矿成矿的关系。东部洪山岩体主要为辉石正长岩,目前未见铁矿点,但发育铜金矿化,计算得到的氧逸度最高;中部矿山岩体主要为二长岩,铁矿最发育,氧逸度相比为中等;西部符山岩体主要为角闪闪长岩,铁矿较少,氧逸度最低。闪长岩、二长岩和角闪闪长岩与邯邢式铁矿的成矿有关,其中二长岩与成矿的关系最为密切,并且氧逸度越高越有利于成矿。而氧逸度并非是控制邯邢式铁矿成矿的唯一因素,洪山岩体的氧逸度很高,但其主要岩性辉石正长岩与铁的成矿关系较小,却与铜金矿化的相关性高,因此洪山岩体内的高氧逸度是其内部寻找铜金矿化的重要标志。

李远超[7](2020)在《辽宁省清原县王家大沟金矿床成因及区域找矿远景》文中指出王家大沟金矿床大地构造位置处于华北地台北部、辽东地块、铁岭-靖宇古隆起与抚顺-新宾隆起相衔接部位的中段的三级构造单元范围内,是我国太古代花岗-绿岩带的典型分布区。金矿床产于浑河断裂与苏子河断裂交汇部位的锐角范围内。该区出露的地层主要为新太古界鞍山群石棚子组、红透山组。岩浆岩主要有太古代-元古代紫苏辉石花岗岩和片麻状花岗岩、晚侏罗纪花岗岩和中酸性脉岩类以及晚白垩纪基性-超基性岩脉。脉岩较为发育,主要为霏细岩、煌斑岩、黑云二长斑岩、辉绿岩等。矿区围岩蚀变比较发育,主要分布在含矿破碎带内及其附近,主要蚀变有硅化,绢云母化、黄铁绢英岩化、钾化、绿泥石化和碳酸盐化。王家大沟金矿体严格受北西向剪切断裂构造所控制,金矿体均赋存在含矿断裂带内或其上、下盘,产状与含矿断裂产状基本一致,沿走向、倾向呈舒缓波状。矿体形态主要为脉状、薄脉状,其次为扁豆状,延长、延深常具有膨胀收缩、尖灭再现特点。矿石结构以半自形粒状结构为主,其次为碎裂结构,还见有交代熔蚀结构,乳滴状结构,包含结构等。矿石构造主要为细粒浸染状构造,其次为角砾状构造,还见条带状构造、细脉浸染状构造。矿石中矿物组成比较简单,金属矿物主要以黄铁矿为主,其次是黄铜矿、方铅矿、闪锌矿及微量的银金矿等。脉石矿物以石英为主,其次是碳酸盐、绢云母及少量的白云母、绿泥石等。主要载金矿物为黄铁矿、石英。其次为方铅矿、闪锌矿、黄铜矿等。本区矿石自然类型主要为含金石英脉型、含金蚀变岩型、含金角砾岩型。本区金、银矿物主要为银金矿和少量的金银矿,偶见有自然金,其形态有粒状、麦粒状、叶片状、针状-脉状。金矿物的赋存状态主要有裂隙金、晶隙金和包裹金三种形式。金矿床主要受NW向压性构造控制,在构造带产状变缓部位矿化厚度变大,矿化较好。一组NW向矿脉矿化富集存在横向对应,可互为找矿标志。近矿围岩蚀变主要为硅化和绢英岩化,细粒它形黄铁矿为主要的载金矿物。经过测试得到成矿流体主要为气液两相包裹体,成矿Ⅰ阶段:均一温度为283.1℃~294.2℃,盐度为18.96~19.71 wt%Na Cl,密度为0.92~0.94 g/cm3。Ⅱ阶段:均一温度为224.2℃~252.1℃,盐度为18.19~21.13 wt%Na Cl,密度为0.97~1.00g/cm3。Ⅲ阶段:均一温度为181.9℃~219.2℃,盐度为17.10~22.59 wt%Na Cl,密度为0.99~1.03 g/cm3。Ⅳ阶段:均一温度为148.6℃~169.4℃,盐度为18.45~19.05wt%Na Cl,密度为1.04~1.05 g/cm3。总体上,随着温度降低,流体盐度有降低的趋势,密度明显增大,主要与流体沸腾、气相逸失有关。估算成矿压力为22.91~29.83MPa,相应的成矿深度为2.29~2.96km,属于浅成成矿。根据钾-氩年龄测定,区内金的成矿作用晚于印支期,从王家大沟金矿与南口前花岗岩体的空间分布及成因联系上,其成矿作用的最后定位应属于燕山期。黄铁矿硫同位素组成多接近陨石硫,分析认为矿质主要来源于深源岩浆硫矿质。根据矿区石英脉中的石英氧同位素样品分析结果,认为其成矿热液主要来源于岩浆水,有大气水的加入。矿床类型为中(低)温热液脉型金矿。清原地区是太古界花岗-绿岩地体的典型分布区,蕴含着丰富的与绿岩带有关的金、铜、铁矿等资源,成矿条件优越,区域找矿前景较好。通过对王家大沟金矿床区域地质背景、矿区地质特征、矿体地质特征、成矿地质条件、成矿富集规律以及矿床成因的详细研究,对清原地区金、铜矿床的分布规律和成矿规律做出了简要的归纳总结,提出了详细的找矿标志,划分了成矿远景区,为今后矿产勘查工作提供了良好的借鉴意义。

侯鹤楠[8](2020)在《延边地区晚古生代火山岩系构造背景及成矿意义》文中研究说明延边地区地处兴蒙造山带南缘东段与华北板块北缘交汇处的吉中-延边成矿带内,晚古生代到早中生代期间,该区经历了古亚洲洋构造域及古太平洋构造域的演化、叠加与转换,多期次的构造岩浆作用形成了大量的中酸性侵入体和多套以中酸性火山岩或火山-沉积建造为主的火山岩系。其中,晚中生代陆相火山岩系多与浅成低温热液型金(银)矿具有密切的成因联系,晚古生代海相火山岩系中主要分布有VMS型、热液脉型矿床和矽卡岩型铜多金属矿床。本文选择延边地区晚古生代庙岭组火山岩系为重点研究对象,以火山岩系地质与矿化蚀变特征、形成时代与构造背景、物质源区与成矿意义等为核心内容,采用岩相学和矿相学研究、锆石U-Pb定年、岩石地球化学及Sr-Nd-Pb-Hf同位素测试分析等主要研究方法,取得的主要进展与成果包括:1.确定了庙岭组火山岩系的岩石组合及蚀变矿化特征。野外地质调研、室内岩相学和矿相学研究表明,庙岭组广泛分布于延边地区珲春、开山屯、天宝山、天桥岭等地,为一套以中酸性火山岩-火山碎屑岩为主的浅海相火山岩-火山碎屑岩-碳酸盐岩-陆源碎屑岩建造。下段岩石类型主要以暗色安山质凝灰角砾岩、棕褐色英安质凝灰岩和少量泥质板岩为主;中段以灰绿色安山岩、暗色安山质凝灰岩、英安岩为主,局部夹少量凝灰质板岩;上段为灰绿色片理化安山岩、安山质凝灰岩和暗色凝灰质砂岩、粉砂岩、泥质粉砂岩,局部与灰岩互层。该套火山岩系中常发育VMS型、热液脉型和矽卡岩型铜多金属矿化以及相关的硅化、绢云母化、碳酸盐化、矽卡岩化、绿泥石化、绿帘石化等蚀变现象。2.厘定了庙岭组火山岩系的形成时代。延边地区不同地段庙岭组火山岩的LA-ICP-MS锆石U-Pb测年结果表明,龙井市天宝山矿集区安山质晶屑凝灰熔岩结晶年龄为272.7±3.6Ma,开山屯一带晶屑岩屑凝灰岩结晶年龄为272.8±4.4Ma,珲春地区安山质岩屑晶屑凝灰岩结晶年龄为270.2±3.6Ma,汪清县红太平铜多金属矿区及外围天桥岭的英安质岩屑晶屑凝灰熔岩结晶年龄为271.4±3.2Ma,安山质含角砾岩屑晶屑凝灰岩结晶年龄为268.3±3.2Ma。上述同位素测年结果在误差范围内基本一致,表明延边地区庙岭组火山岩的形成时代为早二叠世。3.明确了以庙岭组为代表的延边地区晚古生代火山岩系的形成环境。庙岭组中的火山岩主要为安山岩-英安岩-流纹岩。前人和本文研究表明,赋存于该地层中的VMS型矿床的含矿火山岩系中发现可与现代海底白烟囱或黑烟囱产物类比的喷气岩。其中,红太平矿区喷气岩主要包括富钙硅质岩、绿泥石石英岩类以及钙硅酸岩类;天宝山东风南山五号矿体围岩的不纯灰岩及酸性火山岩的互层带内或其下部中酸性火山岩内含层状萤石岩、细粒石榴石锌尖晶石硅质岩以及萤石绿泥石岩。结合古生物资料,指示该套火山岩形成于浅海相环境。4.判断了庙岭组火山岩的构造背景及晚古生代-早中生代区域构造演化。庙岭组火山岩系的岩石组合和地球化学特征均与安第斯型活动大陆边缘火山岩相类似;表现为富集轻稀土元素(LREEs)、大离子亲石元素(LILEs),亏损高场强元素(HFSEs)的特征,结合其沉积特征,表明其产于安第斯型活动大陆边缘环境向弧后盆地演化的构造环境中,暗示早二叠世兴蒙造山带南缘东段处于古亚洲洋俯冲背景之下。根据晚古生代火山岩的时空分布、岩性组合特征、锆石U-Pb年代学与地球化学特征,对比结合区域上的构造岩浆事件及前人在该区所研究的成果,认为延边地区晚古生代-早中生代主要经历了早二叠世-中二叠世古亚洲洋俯冲阶段、晚二叠世-早三叠世古亚洲洋的闭合造山阶段以及中三叠世古亚洲洋闭合后伸展三个构造演化阶段。早二叠世庙岭组火山岩形成于古亚洲洋俯冲的构造背景。5.研究了庙岭组火山岩的地球化学特征,示踪了物质源区。庙岭组火山岩具有相对高的Si O2、K2O和Al2O3值,较低的Mg O和TFe2O3(全铁)值,富集LREEs和LILEs(Rb、Ba、Th和U),亏损HFSEs(Nb、Ta、Ti和P),显示出微弱的负Eu异常(δEu=0.71~1.00),火山岩具较低的Mg#值(38~49),属于弱偏铝质-过铝质钙碱性系列;Nb/Ta比值的平均值为14.25,介于地幔平均值(17.5)与地壳平均值(11)之间;Rb/Sr比值为0.02~0.25,大于上地幔平均值(0.034)而小于地壳平均值(0.35),指示火山岩具有壳-幔混源的特征。锆石的εHf(t)值均为正值(+1.8~+15.8),二阶段Hf模式年龄(TDM2)为348~1176Ma;火山岩样品206Pb/204Pb、207Pb/204Pb和208Pb/204Pb值分别为18.368~18.631、15.531~15.625和38.261~38.549,Sr同位素的初始值(87Sr/86Sr)i值在0.703718~0.708789之间,εNd(t)值为+2.5~+5.1,二阶段模式年龄(TDM2)介于626~837Ma。上述岩石地球化学特征表明,庙岭组火山岩初始岩浆主要来源于中-新元古代新增生下地壳物质的部分熔融,有少量幔源物质混入。6.总结了庙岭组火山岩系对不同类型多金属矿床的成矿与找矿意义。综合分析认为,延边地区晚古生代火山岩系有重要的成矿意义,是重要的找矿标志和找矿预测的重点依据。一方面,庙岭组的火山-沉积建造与VMS型矿化同期同源,是重要的赋矿岩系;另一方面,火山-沉积建造具有多金属成矿元素的物质基础,高丰度的贵金属和有色金属成矿元素含量,为后期岩浆热液脉型和矽卡岩型矿床形成提供良好的物质条件。红太平铜多金属矿区外围土壤地球化学测量结果显示,庙岭组地层存在Au、Ag、Cu、Pb、Zn、As、Sb等成矿元素的高异常区;根据敦化烟筒砬子金多金属矿区的1/1万土壤地球化学测量结果,在庙岭组火山岩系中圈出Au、Ag、Cu、Pb、Zn、As、Sb、Bi、W、Mo等元素异常区。

唐国智[9](2020)在《三维重力归一化总梯度法在大厂重力勘探中的应用》文中认为重力归一化总梯度法最早由前苏联学者Berezkin提出,最初主要用于寻找油气藏,在条件合适的情况下可以直接用于找油、找矿等。它是利用解析函数在场源点处使函数失去解析性的性质,通过向下延拓求导取奇点(场源)的位置。该方法具有不需要先验约束条件就能准确圈定地下异常体的空间位置,对于确定地质体的中心埋深位置,只需要选择合适的谐波数就能确定异常体的中心深度。利用重力归一化总梯度法可以定性或半定量地确定异常体的空间位置,在前期快速重力普查中,对于圈定隐伏岩体的分布和成矿远景区等方面具有独特优势。本文在Berezkin提出的二维重力归一化总梯度方法的基础上扩展为三维重力归一化总梯度法,并对计算步骤进行了具体的介绍和推导。通过对球体模型、长方体模型、复杂密度分布模型、接触面等模型分析和研究表明,采用不同谐波系数得到的重力归一化总梯度极值(GHmax)及极值位置也不相同,当GHmax最大时,所对应的位置与模型的中心位置一致,谐波系数最佳。测线长度与测点间距对GHmax也存在影响,测线长度越长极值就越大,步长越小计算精度则越高,在三维重力归一化总梯度值的切片图中并没有出现二维重力归一化的“两高夹一低的特征,而是出现随着谐波数的增大由烟囱状变为碗状。此外,采用最佳谐波数下能准确识别长方体模型在不同深度的边界,且较传统边界识别方法得到的边界范围更为准确。在对大厂重力数据分析中发现,不同深度的隐伏花岗岩岩体边界范围在顶部为一不规则的椭球状,剖面为一倒锥形,整体形状类似于蘑菇状。大厂龙箱盖隐伏花岗岩体整体为南北走向,随着深度的加深龙箱盖隐伏岩体略向西凸,中心深度为H=-1190m;在大福楼与罗马村中间出现次高值圈闭,深度约为H=-1100m,罗马村与王崩之间出现低值圈闭,深度约为H=-900m。

陈敏[10](2020)在《柴北缘宗务隆构造带金属成矿地质环境及控制要素研究》文中指出宗务隆构造带是柴达木北缘的重要地质构造单元,金属成矿地质条件良好,重大找矿突破令人期待。本文以宗务隆构造带为对象,通过巴罗根郭勒基性岩墙群和蓄集闪长岩的岩石学与地球化学研究,探讨了其成矿地质环境;通过蓄集铅银矿床、尕日力根金矿床和其他矿化现象的矿床地质和地球化学研究,分析了金属成矿的控制要素;综合地质、物探、化探和矿产信息对金属矿产进行预测。主要成果和认识如下:(1)宗务隆构造带内巴罗根郭勒基性岩墙侵入时代为289±1Ma(锆石U-Pb),岩石为碱性玄武质成分,其岩浆是软流圈地幔低程度部分熔融形成的玄武质岩浆,并在演化过程中萃取岩石圈富集地幔的组分;蓄集闪长岩体侵入时代为258±1Ma(锆石U-Pb),岩石为准铝高钾钙碱性,其岩浆是壳幔混合的产物,其中古老地壳物占主导。(2)宗务隆构造带早泥盆世-早石炭世初始裂解,可能利于形成矽卡岩型矿床。晚石炭世-早二叠世陆内持续裂解,东部形成有限洋盆环境;而中西部开裂相对东部较晚,显示陆内裂谷环境,有利形成砾岩改造型矿床。中二叠世-中三叠世先后发生洋陆俯冲,有利形成矽卡岩型、伟晶岩型、岩浆-构造热液脉型等矿床类型;晚三叠世碰撞造山过程,呈现剪切作用,可能对前期形成的矿床有一定的改造/破坏作用。(3)蓄集铅银矿床矿体受压扭性断裂控制,呈脉状近东西向产在石炭-二叠系宗务隆群千枚岩夹灰岩中,成矿物质主要来自宗务隆群,成矿流体主要为岩浆期后高温、高盐度热液流体,矿床属构造-岩浆热液脉型矿床。尕日力根金矿床矿体产在二叠系勒门沟组砾岩中,呈似层状/透镜状,与容矿地层整合产出,成矿先后经历了古砂矿沉积期和变质热液再富集期,含砷黄铁矿和毒砂为主要载金矿物,应属砾岩改造型金矿床。(4)宗务隆构造带控矿要素及未来找矿方向:1)构造-岩浆热液脉型银铅锌成矿受宗务隆群中碎屑岩夹碳酸盐岩部位、近东西/北西向的逆冲断层和中二叠世-中三叠世中酸性侵入体控制。2)矽卡岩型铁金成矿受碳酸盐岩地层、中酸性侵入岩矽卡岩组合控制。3)伟晶岩型锂铍铌钽矿床受(白云母)花岗伟晶岩控制。4)砾岩改造型金成矿受二叠系勒门沟组砾岩、含砾砂岩和宗务隆北缘断裂及其次级断裂裂隙控制。根据不同主攻矿床类型控制要素,综合地、物、化等资料,划分了A、B、C级成矿远景区。

二、山东朱崖铁矿床的地质特征和生成条件(1962)(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山东朱崖铁矿床的地质特征和生成条件(1962)(论文提纲范文)

(1)黑龙江嫩江县三峰山地区铜金矿化特征及找矿方向(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前言
    1.1 三峰山地区交通位置及自然地理概况
        1.1.1 交通位置
        1.1.2 自然地理概况
    1.2 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
    1.3 研究现状与存在问题
        1.3.1 浅成低温热液矿床研究现状
        1.3.2 三峰山地区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
    1.4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4.1 研究内容
        1.4.2 技术路线
    1.5 完成工作量与主要认识
第2章 区域地质背景
    2.1. 地层
    2.2 区域地球化学特征
    2.3 区域地球物理特征
        2.3.1 区域布格重力异常
        2.3.2 区域航磁异常
        2.3.3 区域电场特征
    2.4 区域矿产
第3章 三峰山地区地质-矿化特征
    3.1 地质特征
        3.1.1 地层
        3.1.2 构造
        3.1.3 岩浆岩
    3.2 矿化类型及矿体特征
    3.3 矿石特征
        3.3.1 矿石矿物
        3.3.2 矿石结构构造
    3.4 成矿期次/成矿阶段划分
    3.5 围岩蚀变特征
第4章 铜金矿化成因
    4.1 成矿流体地球化学特征
        4.1.1 流体包裹体研究
        4.1.2 氢-氧同位素研究
        4.1.3 成矿流体性质、来源及演化
    4.2 成矿物质来源
    4.3 成岩成矿时代
    4.4 铜金矿化成因
第5章 控矿因素和找矿标志
    5.1 成矿地质条件及找矿标志
        5.1.1 地层条件
        5.1.2 构造条件
        5.1.3 岩浆岩条件
    5.2 地球化学、物理特征
        5.2.1 地球物理特征及找矿地球物理标志
        5.2.2 地球化学特征及找矿地球化学标志
    5.3 找矿标志
第6章 成矿预测
    6.1 预测依据
        6.1.1 地质依据
        6.1.2 地球物理及地球化学依据
    6.2 成矿预测
        6.2.1 成矿预测方法
        6.2.2 找矿靶区评价
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与科研成果
致谢

(2)华北克拉通南缘中元古代早期云梦山组“铁建造”的成因及其古环境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铁建造研究现状
        1.2.2 铁氧化菌研究现状
        1.2.3 华北克拉通古元古代至中元古代过渡时期富铁沉积岩的研究现状
    1.3 研究目标和内容、方法及完成的工作量
        1.3.1 研究目标和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3.3 完成的工作量
    1.4 论文创新点
第2章 区域地质背景
    2.1 华北克拉通南缘地层分布概况
    2.2 渑池-确山地层小区汝阳群地质特征
    2.3 汝阳群的沉积年代
第3章 实验方法
    3.1 野外调查及样品采集处理
    3.2 显微观察
    3.3 XRD粉晶衍射
    3.4 穆斯堡尔谱测试
    3.5 电子探针分析
    3.6 主量元素测试
    3.7 微量元素测试
    3.8 Fe同位素测试
    3.9 Cr同位素测试
第4章 分析测试结果
    4.1 云梦山组“铁建造”剖面概述
    4.2 云梦山组“铁建造”的宏观和微观特征
        4.2.1 “铁建造”的宏观和显微特征
        4.2.2 主要矿物组成
        4.2.3 矿物的超微组构特征
    4.3 主量元素特征
    4.4 微量元素特征
        4.4.1 稀土元素特征
        4.4.2 氧化还原敏感元素特征
    4.5 Fe同位素特征
    4.6 Cr同位素特征
第5章 云梦山组“铁建造”的成因及中元古代早期表生环境状态
    5.1 云梦山组“铁建造”中Fe的来源
        5.1.1 沉积环境的证据
        5.1.2 矿物学的证据
        5.1.3 微量元素的证据
        5.1.4 Fe同位素的证据
    5.2 华北克拉通中元古代早期表生环境的氧化还原状态
        5.2.1 微量元素的制约
        5.2.2 Fe同位素的制约
        5.2.3 Cr同位素的制约
    5.3 云梦山组“铁建造”的成因机制
        5.3.1 矿物的微观形貌
        5.3.2 Fe-Cr同位素
    5.4 对太古宙到中元古代表生环境中Fe(Ⅱ)氧化过程的启示
第6章 主要结论与下一步工作设想
    6.1 主要结论
    6.2 下一步工作设想
参考文献
附录1 数据表
附录2 图版
致谢
作者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3)江西金鸡窝叠加改造型铜矿特征和成因(论文提纲范文)

作者简历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1.1 选题依据与研究意义
    1.2 研究现状
        1.2.1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2 研究区研究现状
        1.2.3 存在问题
    1.3 研究内容和思路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思路
    1.4 完成工作量
    1.5 主要成果和创新点
第二章 成矿地质背景
    2.1 区域地质
    2.2 地层
    2.3 构造
        2.3.1 褶皱
        2.3.2 断裂
    2.4 岩体
    2.5 矿产
第三章 样品处理与分析方法
    3.1 样品处理
        3.1.1 岩(矿)石薄片和粉末样品制备
        3.1.2 锆石挑选与制靶
    3.2 分析方法
        3.2.1 全岩主、微量元素分析
        3.2.2 矿物主量元素分析
        3.2.3 多晶X-射线衍射分析
        3.2.4 原位激光拉曼谱峰分析
        3.2.5 锆石U-Pb、Lu-Hf同位素分析
        3.2.6 黄铁矿原位微量元素分析
        3.2.7 硫化物原位S-Pb同位素分析
第四章 岩体地质地球化学
    4.1 岩体地质特征
    4.2 岩石学
    4.3 矿物学
        4.3.1 斜长石
        4.3.2 黑云母
        4.3.3 角闪石
    4.4 年代学
        4.4.1 锆石形态学特征
        4.4.2 LA-ICP-MS锆石U-Pb年龄
        4.4.3 锆石微量元素及氧逸度特征
        4.4.4 锆石Ti含量温度计
    4.5 地球化学
        4.5.1 主量元素
        4.5.2 微量元素
        4.5.3 稀土元素
    4.6 锆石Lu-Hf同位素
第五章 矿床地质地球化学
    5.1 矿床地质
        5.1.1 矿体
        5.1.2 矿石
        5.1.3 围岩蚀变
        5.1.4 成矿期次与成矿阶段
    5.2 矿物学
        5.2.1 矽卡岩矿物学特征
        5.2.2 硫化物矿物学特征
        5.2.3 黄铁矿微量元素的统计特征
        5.2.4 黄铁矿微量元素的赋存状态
        5.2.5 黄铁矿晶体结构特征
        5.2.6 黄铁矿拉曼光谱特征
    5.3 同位素地球化学
        5.3.1 原位硫同位素
        5.3.2 原位铅同位素
第六章 矿床成因探讨
    6.1 成岩成矿时代
    6.2 成矿地质条件
        6.2.1 地层
        6.2.2 构造
        6.2.3 岩浆岩
    6.3 成矿物质来源
        6.3.1 硫的来源
        6.3.2 铅的来源
        6.3.3 铜的来源
    6.4 黄铁矿成因
    6.5 成矿过程
        6.5.1 成矿机制
        6.5.2 成矿模式
第七章 结论
    7.1 结论
    7.2 下一步工作计划
致谢
参考文献

(4)基于偏移和深度学习的大规模重力数据高效率密度成像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
        1.2.1 灵敏度矩阵规约存储
        1.2.2 重力成像方法与重力偏移成像
        1.2.3 深度学习方法在地球物理领域的应用
    1.3 本文研究内容与创新点
第2章 重力数据正反演及偏移介绍
    2.1 重力正演
    2.2 重力正则化聚焦反演
    2.3 重力偏移成像
    2.4 小结
第3章 基于Wolfe-Powell准则的正则化聚焦偏移算法
    3.1 基于灵敏度索引和移动灵敏度域的信息规约技术
    3.2 基于Wolfe-Powell准则的正则化聚焦偏移算法
    3.3 模型试验
    3.4 山东某矿区接触交代型铁矿地区重力数据分析与解释
    3.5 小结
第4章 基于卷积神经网络的重力数据密度反演
    4.1 基于卷积神经网络的深度学习概述
    4.2 基于卷积神经网络的重力数据密度成像方法
        4.2.1 网络架构
        4.2.2 目标函数的选择
        4.2.3 训练过程和误差下降曲线
        4.2.4 训练样本数的选择
    4.3 理论模型分析
    4.4 陕西罗夫铀多金属矿床
    4.5 小结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存在问题与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5)云南麻栗坡南秧田钨矿区三维地质建模与找矿预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
        1.1.1 选题依据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现状
        1.2.1 三维成矿预测研究现状
        1.2.2 成矿预测理论矿研究现状
        1.2.3 南秧田白钨矿研究现状
    1.3 存在的问题
    1.4 研究内容及方法
        1.4.1 研究内容
        1.4.2 技术路线
    1.5 完成的主要工作量
    1.6 主要研究成果
第二章 区域地质背景
    2.1 大地构造位置
    2.2 区域地层
    2.3 区域构造
    2.4 岩浆岩及岩浆活动
    2.5 区域变质作用
    2.6 区域矿产资源
第三章 矿床地质特征
    3.1 矿区地质特征
        3.1.1 地层
        3.1.2 构造
        3.1.3 岩浆岩
    3.2 矿体地质特征
        3.2.1 矿体特征
        3.2.2 矿石特征
        3.2.3 围岩蚀变
    3.3 控矿因素分析
        3.3.1 地层及岩性控矿
        3.3.2 地质构造控矿
        3.3.3 岩浆活动控矿
        3.3.4 变质作用控矿
第四章 三维地质体建模
    4.1 矿床地质模型
        4.1.1 地表模型
        4.1.2 数据库
        4.1.3 地质体模型
    4.2 矿区数据库
    4.3 矿区地表模型
    4.4 矿区地质模型
    4.5 矿区矿体模型
第五章 基于三维地质模型的找矿预测
    5.1 证据权法成矿预测
        5.1.1 证据权法原理与优势
        5.1.2 证据权重模型的实现
    5.2 信息量法验证
        5.2.1 信息量法计算
        5.2.2 验证
    5.3 矿化规律
    5.4 找矿靶区综合分析
        5.4.1 靶区圈定原则
        5.4.2 圈定找矿靶区
        5.4.3 靶区综合分析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6)冀南邯邢地区中生代侵入岩的氧逸度计算及其地质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
    1.2 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
        1.2.1 华北克拉通破坏与成矿
        1.2.2 邯邢地区研究现状
        1.2.3 矿物氧逸度计的研究现状
        1.2.4 氧逸度计对铁矿成矿制约的研究现状
        1.2.5 存在问题
    1.3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1.3.3 可行性分析
    1.4 完成的工作量
    1.5 主要创新点
第二章 区域地质背景
    2.1 区域地层
    2.2 区域构造
    2.3 区域岩浆岩
        2.3.1 西部岩浆岩带
        2.3.2 中部岩浆岩带
        2.3.3 东部岩浆岩带
    2.4 区域矿产
第三章 测试技术方法
    3.1 矿物主量元素分析
    3.2 矿物微量元素分析
第四章 符山岩体的氧逸度特征
    4.1 岩体地质特征
    4.2 岩相学特征
    4.3 岩石地球化学特征
        4.3.1 主量元素
        4.3.2 微量元素
    4.4 矿物化学成分
        4.4.1 锆石
        4.4.2 角闪石
        4.4.3 磷灰石
    4.5 讨论
        4.5.1 符山岩体锆石的氧逸度特征
        4.5.2 符山岩体角闪石的氧逸度特征
        4.5.3 符山岩体磷灰石的氧逸度特征
        4.5.4 符山岩体不同岩性中矿物的氧逸度差异
    4.6 小结
第五章 矿山岩体的氧逸度特征
    5.1 岩体地质特征
    5.2 岩相学特征
    5.3 岩石地球化学特征
        5.3.1 主量元素
        5.3.2 微量元素
    5.4 矿物化学成分
        5.4.1 锆石
        5.4.2 角闪石
        5.4.3 磷灰石
    5.5 讨论
        5.5.1 矿山岩体锆石的氧逸度特征
        5.5.2 矿山岩体角闪石的氧逸度特征
        5.5.3 矿山岩体磷灰石的氧逸度特征
        5.5.4 矿山岩体不同岩性中矿物的氧逸度差异
    5.6 小结
第六章 洪山岩体的氧逸度特征
    6.1 岩体地质特征
    6.2 岩相学特征
    6.3 岩石地球化学特征
        6.3.1 主量元素
        6.3.2 微量元素
    6.4 矿物化学成分
        6.4.1 锆石
        6.4.2 磷灰石
    6.5 讨论
        6.5.1 洪山岩体锆石的氧逸度特征
        6.5.2 洪山岩体磷灰石的氧逸度特征
        6.5.3 洪山岩体不同岩性中矿物的氧逸度差异
    6.6 小结
第七章 矿物氧逸度计算及其地质意义
    7.1 邯邢地区中生代侵入岩的氧逸度
        7.1.1 不同岩体的矿物氧逸度差异
        7.1.2 侵入体的全岩氧逸度特征
        7.1.3 不同氧逸度计的优缺点及其适用性
    7.2 岩浆氧逸度与邯邢式铁矿成矿的关系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作者简介
攻读硕士期间取得的成果

(7)辽宁省清原县王家大沟金矿床成因及区域找矿远景(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
        1.1.1 选题依据
        1.1.2 研究内容及意义
    1.2 矿区自然地理及经济状况
        1.2.1 位置、交通
        1.2.2 自然地理状况
        1.2.3 经济状况
        1.2.4 地震
    1.3 勘查研究现状
        1.3.1 清原花岗-绿岩地体含矿性研究
        1.3.2 王家大沟金矿床国内研究现状
        1.3.3 王家大沟金矿床矿产勘查工作现状
        1.3.4 以往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4 论文研究方法及主要工作量
        1.4.1 研究方法
        1.4.2 主要工作量
第2章 区域成矿背景
    2.1 区域地质背景
        2.1.1 地层
        2.1.2 构造
        2.1.3 岩浆岩
        2.1.4 变质作用
    2.2 区域地球物理特征
        2.2.1 区域重力异常特征
        2.2.2 区域航磁异常特征
    2.3 区域地球化学特征
    2.4 区内主要矿产及区域成矿地质条件
        2.4.1 区内主要矿产
        2.4.2 区域成矿地质条件
第3章 矿区地质特征
    3.1 地层
    3.2 构造
    3.3 岩浆岩
    3.4 变质作用和围岩蚀变
        3.4.1 变质作用
        3.4.2 围岩蚀变
    3.5 矿区地球化学特征
    3.6 矿区地球物理特征
第4章 矿床地质特征
    4.1 矿体地质特征
    4.2 矿石质量特征
        4.2.1 矿石结构、构造
        4.2.2 矿石成分
    4.3 矿石类型
    4.4 金矿物特征
        4.4.1 金矿物的物理性质
        4.4.2 金矿物的赋存状态
        4.4.3 金矿物的化学成分
    4.5 矿物生成顺序及成矿阶段
    4.6 围岩蚀变
第5章 矿床成因
    5.1 成矿地质条件
        5.1.1 成矿地层条件
        5.1.2 成矿构造条件
        5.1.3 成矿岩浆岩条件
    5.2 成矿物理化学条件
        5.2.1 流体包裹体岩相学特征
        5.2.2 流体包裹体显微测温
        5.2.3 成矿压力和成矿深度的估算
    5.3 成矿物质来源
    5.4 成矿流体来源
    5.5 矿床成因
第6章 矿化富集规律
    6.1 成矿富集规律
    6.2 找矿标志
    6.3 区域矿产分布特征
第7章 成矿预测
    7.1 综合预测要素
    7.2 区域成矿远景分析
    7.3 区域成矿远景区划分
第8章 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8)延边地区晚古生代火山岩系构造背景及成矿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依据与研究意义
    1.2 研究区范围及自然地理概况
    1.3 研究现状与存在的科学问题
        1.3.1 延边地区晚古生代构造背景
        1.3.2 晚古生代火山岩
        1.3.3 晚古生代矿床
    1.4 研究内容与研究思路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思路及技术路线
    1.5 依托的科研项目与主要实物工作量
第2章 区域地质概况
    2.1 区域地层
        2.1.1 中-新元古代基底
        2.1.2 晚古生代地层
        2.1.3 中生代地层
        2.1.4 新生代地层
    2.2 区域岩浆岩
        2.2.1 晚古生代岩浆岩
        2.2.2 早中生代岩浆岩
        2.2.3 晚中生代岩浆岩
    2.3 区域构造
        2.3.1 区域褶皱构造
        2.3.2 区域断裂构造
    2.4 区域矿产概况
    2.5 小结
第3章 庙岭组火山岩系的地质特征
    3.1 火山岩系空间分布特征
        3.1.1 庙岭组定义
        3.1.2 庙岭组火山岩系分布
    3.2 岩石类型与岩性特征
        3.2.1 火山岩特征
        3.2.2 火山岩采样位置及样品描述
    3.3 火山岩系的热液蚀变特征
    3.4 矿化类型及成矿特征
    3.5 小结
第4章 庙岭组火山岩系的年代学与地球化学特征
    4.1 分析方法
        4.1.1 LA-ICP-MS锆石U-Pb测年
        4.1.2 主量、微量元素分析
        4.1.3 Sr-Nd-Pb同位素分析
        4.1.4 锆石Hf同位素分析
    4.2 火山岩的年代学特征
    4.3 主量元素特征
    4.4 微量元素和稀土元素特征
    4.5 Sr-Nd-Pb同位素特征
    4.6 锆石Hf同位素特征
    4.7 小结
第5章 晚古生代火山岩系的形成环境与构造背景
    5.1 晚古生代火山岩的年代学格架
    5.2 庙岭组火山岩系的形成环境
    5.3 晚古生代火山岩的构造背景
    5.4 延边地区晚古生代-早中生代构造演化
        5.4.1 早-中二叠世:古亚洲洋双向俯冲阶段
        5.4.2 晚二叠世-早三叠世:古亚洲洋闭合造山阶段
        5.4.3 中三叠世:古亚洲洋最终闭合阶段
    5.5 小结
第6章 晚古生代火山岩系的成矿与找矿意义
    6.1 晚古生代火山岩的物质源区
    6.2 火山岩系的成矿意义
        6.2.1 火山岩系与VMS型铜多金属矿化
        6.2.2 火山岩系中的热液矿床
    6.3 庙岭组火山岩系找矿远景
        6.3.1 汪清天桥岭地区
        6.3.2 龙井天宝山地区
        6.3.3 敦化烟筒砬子地区
    6.4 找矿方向
    6.5 小结
第7章 主要结论及认识
    7.1 结论
    7.2 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建议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9)三维重力归一化总梯度法在大厂重力勘探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 大厂隐伏岩体的研究进展
    1.3 重力归一化总梯度法的研究进展
        1.3.1 归一化总梯度法的改进
        1.3.2 归一化总梯度法在重磁上的研究应用
        1.3.3 归一化总梯度法在其它地球物理方法中的应用
    1.4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第2章 重力归一化总梯度法基本原理方法
    2.1 基本原理
    2.2 二维重力归一化总梯度法计算
    2.3 三维重力归一化总梯度法计算
第3章 三维重力归一化总梯度法算例分析
    3.1 球体模型
    3.2 长方体模型
    3.3 复杂密度分布模型
    3.4 接触面模型
    3.5 边界识别
    3.6 测线长度与场源预测深度的关系
第4章 重力归一化总梯度法在大厂岩体研究中的应用
    4.1 大厂的地质特征
    4.2 大厂的地球物理特征
    4.3 大厂布格重力异常
    4.4 三维重力归一化总梯度法处理与分析
第5章 结论与建议
    5.1 结论
    5.2 建议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申请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10)柴北缘宗务隆构造带金属成矿地质环境及控制要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1.2 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
        1.2.1 成矿的地质环境研究
        1.2.2 砾岩容矿金矿床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
        1.2.3 柴北缘宗务隆构造带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
    1.3 研究内容
    1.4 研究目标
    1.5 拟解决的关键科学问题
    1.6 研究方法
    1.7 主要工作量
第二章 区域地质背景
    2.1 大地构造位置
    2.2 区域地层
        2.2.1 柴北缘地层分区
        2.2.2 宗务隆地层分区
        2.2.3 南祁连地层分区
    2.3 区域构造
        2.3.1 褶皱
        2.3.2 断裂
    2.4 区域岩浆岩
    2.5 区域矿产
    2.6 区域地球化学特征
    2.7 区域地球物理特征
第三章 宗务隆构造带成矿的地质环境
    3.1 宗务隆构造带地层岩石建造特征
        3.1.1 地层岩石单元
        3.1.2 天峻南山蛇绿岩特征
    3.2 侵入岩岩石学和地球化学特征
        3.2.1 岩体地质和样品特征
        3.2.2 分析方法
        3.2.3 分析结果
        3.2.4 岩石成因及岩浆起源
        3.2.5 成岩构造环境
    3.3 变形变质特征
    3.4 宗务隆带构造-岩浆演化过程
    3.5 成矿的地质环境分析
第四章 宗务隆构造带金属成矿的控制要素
    4.1 蓄集铅银多金属矿床
        4.1.1 矿床地质
        4.1.2 样品和分析方法与结果
        4.1.3 流体包裹体研究和S、Pb同位素组成的成矿学意义
        4.1.4 矿床成因分析
    4.2 尕日力根金矿床
        4.2.1 矿床地质
        4.2.2 样品采集和分析方法
        4.2.3 测试结果分析与讨论
        4.2.4 金的富集成矿过程分析
    4.3 控矿要素分析
第五章 矿产预测
    5.1 宗务隆构造带主攻矿床类型的找矿标志
    5.2 成矿远景区
第六章 结论、创新点及存在问题
    6.1 结论
    6.2 创新点
    6.3 存在问题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个人简历
    论文发表

四、山东朱崖铁矿床的地质特征和生成条件(1962)(论文参考文献)

  • [1]黑龙江嫩江县三峰山地区铜金矿化特征及找矿方向[D]. 曲高勇. 吉林大学, 2021(01)
  • [2]华北克拉通南缘中元古代早期云梦山组“铁建造”的成因及其古环境意义[D]. 仇一凡. 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 2021(01)
  • [3]江西金鸡窝叠加改造型铜矿特征和成因[D]. 杜后发. 中国地质大学, 2021
  • [4]基于偏移和深度学习的大规模重力数据高效率密度成像方法研究[D]. 丁一丹. 吉林大学, 2021(01)
  • [5]云南麻栗坡南秧田钨矿区三维地质建模与找矿预测[D]. 邹超. 昆明理工大学, 2021(01)
  • [6]冀南邯邢地区中生代侵入岩的氧逸度计算及其地质意义[D]. 梁贤. 河北地质大学, 2020(05)
  • [7]辽宁省清原县王家大沟金矿床成因及区域找矿远景[D]. 李远超. 吉林大学, 2020(03)
  • [8]延边地区晚古生代火山岩系构造背景及成矿意义[D]. 侯鹤楠. 吉林大学, 2020
  • [9]三维重力归一化总梯度法在大厂重力勘探中的应用[D]. 唐国智. 桂林理工大学, 2020(07)
  • [10]柴北缘宗务隆构造带金属成矿地质环境及控制要素研究[D]. 陈敏.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20(04)

标签:;  ;  ;  ;  

山东珠崖铁矿地质特征及形成条件(1962)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